北师大教育心理学网上名词解释作业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第二版)第二章 关键术语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第二版)第二章 关键术语

第二章关键术语心理发展:个体或种系从产生到死亡的持续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准备性原则: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

图式: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

同化:个体在反应和作用于环境(即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使客体(外界事物)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的过程。

顺应:个体在其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已不能使新的经验同化时,便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平衡:指一切心理的成长?(包括儿童智力的发展)向着更加复杂和更加稳定的组织水平前进的过程。

客体永久性:当客体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客体并非不存在。

自我中心:皮亚杰儿童心理研究中的用语。

是指儿童在前运算阶段(2·7岁)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

在语言上表现为自我中心言语,常常忽略他人的反应和意见。

集体独白:儿童由于自我中心主义表现出来的相互间表面上的热情谈论,没有任何真实的相互作用或者交谈。

不可逆性:儿童在前运算阶段表现出来的收到单一方向思维的限制,或者说是运用“一为逻辑”。

物体守恒:儿童认识到物体从一种形态转变到另一种形态时,他的物质含量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

分类:根据事物的特点分别进行归类。

排序:按照事物固有的或者相关规则进行分类。

成熟:指个体生理和心理上的成熟,包括身体器官,结构,机能以及智能,情绪,社会性的成熟。

练习和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交互过程即获得的体验。

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平衡化: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自我调节。

新皮亚杰理论:在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理论之后,对该理论进行整合,修正或扩展的理论的总称。

最经发展区:至一定得以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与即将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内化:指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题的东西。

北师大网络教育《咨询心理学》作业及答案满分

北师大网络教育《咨询心理学》作业及答案满分

一、单选题二、判断题1.(×)心理治疗的目标是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充分开发潜能,提高发展水平。

2.(√)自我体验法是指对自身经历、情绪、认知的反省、调节与反馈以及自我成长。

3.(×)心理咨询伦理守则要求咨询师与来访者在服务中及服务结束后至少五年内均不允许发生性或亲密关系。

4.(√)荣格将人格按照两种态度和四种驱力氛分为外倾思维型、内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内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内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直觉型。

5.(√)人本主义疗法的理论观点认为运用自我防御机制可以避免适应障碍。

6.(√)房树人测验可以用于智力测验。

7.(×)焦点解决短期咨询认为咨询的次数与时间有必要进行预设。

8.(√)森田疗法让来访者学会带着症状去生活。

9.(×)正念的概念和方法是从道教中提炼出来的。

10.(√)“牛奶牛奶”是认知去融合技术的典型练习。

11.(√)心理咨询伦理总则中,尊重的含义是尊重每一位,保障隐私权、保密权和自我决定权。

12.(×)行为主义疗法的咨询目标是找到不良行为,但不消除。

13.(√)格式塔疗法的治疗目标是帮助来访者去注意到自己的觉察历程,使他们因而能够负责,能够有所筛选地做选择。

14.(√)叙事心理治疗的重点就是帮助当事人如何重新检视自身的生活,重新定义生活的意义,进而回到正常的生活。

15.(√)辩证行为疗法主要被人们用来治疗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来访者。

三、简答题1.叙事治疗中来访者和咨询师的关系是如何的?答:1、在叙事治疗的过程中,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合作治疗的关系,并且认为来访者才是专家,因为没有比来访者更能了解他人生故事的人了,只有他才能真正的帮助自己打开新的视窗,而咨询师在这一过程中是来访者的合作者。

2、将来访者看作是治疗的合作者甚至专家,可以使来访者更能体验到自身的力量感,使来访者发现自己是可以控制的,有利于发现过去的独特的结果及打开新的叙事空间。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实际上是两个邻近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完整word版)《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完整word版)《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知识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知识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北师大教育学名词解释及部分试题答案

北师大教育学名词解释及部分试题答案

<<教育学>>名词解释1.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的基本要求。

它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2.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3.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4.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硬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5.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7.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8. 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9.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尾部、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所长,获得最佳的发展。

10.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11. 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个别短暂活动或操作活动。

12. 教学方法组合: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特点的教学活动的模式。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开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开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阻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开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开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开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到达的开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开展区。

最近开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到达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单独解决问题所到达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开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方案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正确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到达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工程〕。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历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历。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讲解汇总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授课情境中经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授课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悉识、技术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度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阻拦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要点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时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要点期。

5、近来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少儿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少儿的现有水平,二是立刻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近来发展区。

近来发展区是指少儿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周边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坚固区其他综合心理特点。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守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想、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到而坚固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相同能力水平的学生供应最正确的授课和恩赐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平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授课谈论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坚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依赖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长远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点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响的对象自己的认知经验。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1.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有系统的收集,综合和解释的,并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2.标准化成就测验:是以标准化的方式命题,施测,计分和进行解释的。

标准化成就测验是由专家或学者编制的,可用于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评定学生的个体学业的成就水平。

3.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4.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的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的状态。

5.群体:两个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结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就是群体。

6.群体规范:群体中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的思想和行为标准。

7.群体凝聚力: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8.非正式群体:是指那些以个人之间共同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友谊为基础而结成的群体。

9.晕轮效应:又称光圈作用,是指他人的某种品质或特征非常突出,给人以清晰鲜明的印象,以至掩盖了对他的其他品质或特征的判断,即像晕轮一样,一点发亮,照亮四周,“以点概面”了。

10.刻板效应:又称定型,指社会对某一类对象有一种固定看法。

11.投射效应:是指由于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倾向,而将自己的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的现象。

12.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思想的沟通,情感的交流。

13.品德: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14.问题解决的含义: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的状态的过程。

15.创造性: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出新奇独特的、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和特性。

16.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意识的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17.精加工策略:是把新信息和头脑中的旧信息建立起联系,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学习策略。

18.元认知的含义:元认知是对自身人知的认知。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

教育心理学复习----名词解释整理张传强根据PPT与书整理(黄颜色是重点,备注是版本2以及注解)一选择题 20分 PPT与书二掌握基本概念---可能名词解释 5个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根据学习规律而产生的教学规律。

2.学习广义上说学习是由于经验而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改变的过程。

第一,学习必须导致个体某种变化;第二,学习的行为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第三,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第四,学习是一种适应性活动,人与动物都存在学习。

补充学习是个体以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心理结构为基础,通过与客体信息进行双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充实或者调整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而这种变化会对个体以后在相关情境中活动的水平和方式产生影响。

3.刺激观察到的环境事件,拥有控制行为反应的潜力。

前因刺激(antecedent)又叫线索,是先于反应的刺激,它会提示学习者,如果他们要得到强化或避免惩罚而应该做出某些反应方式的刺激。

诱发刺激(eliciting stimulus)是紧挨着反应之前、并能自动引发或产生反应的可观察的环境事件。

后果刺激(consequence)是紧挨着反应之后立即出现的环境事件,它会影响反应再次发生的可能性,依据对反应的效果而定。

4.强化在反应之后,能使个体反应频率增加的一切安排。

正强化行为发生之后,给个体提供一个有价值的或满意的结果,从而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频率即为正强化。

包括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负强化行为发生后通过消除令人厌恶的刺激来增加该反应频率。

5.惩罚在反应之后,能使个体反应频率降低的一切安排。

给予式惩罚行为之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减少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机会。

剥夺式惩罚行为之后去除某个愉快刺激从而减少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机会。

6.代币制凡是能够累积并可兑换其他强化物,都叫做代币。

针对一组人实施一套专门运用代币来作为增强目标行为的有组织的方案,就称为代币制。

北师大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北师大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答案仅供参考,要考研的同学还需自己总结名词解释:1.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2.形式教育说:课程论中另一个长期引起争论的问题,是怎样看待知识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种观点认为,选择某种知识作为课程.就是因为这种知识可以训练人的智力,使人变得更聪明。

这就是所谓的“形式教育说”。

3.实质教育说:关于知识在教学中的作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选择某种知识作为课程的原因,就在于这种知识本身的价值。

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探求真理的钥匙,人们掌握了知识,就可以利用它去实现自己的各种生活目的。

教育学上把这种观点称为“实质教育说”。

4.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1927-2987)提出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20世纪70年代,为了克服学生普遍存在的留级、学习成绩不佳的现象,巴班斯基提出,要对学校教学进行整体优化。

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寻求合理的教学方案,使教师和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

5.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

它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进行课程评价。

6.美育:又称审美教育。

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7.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8.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就是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不同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由老师有计划的对同一个班的全体学生同时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9.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课程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普通心理学(下)》作业一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普通心理学(下)》作业一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普通心理学(下)》作业一-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2017年北师大网络教育在线作业《普通心理学下》作业一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

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

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5分)1、在人脑中出现的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的形象是:( A )A、表象B、想象C、知觉形象D、梦2、想象的基础是:( B )A.幻想 B、表象 C、记忆 D、概念3、《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的形象是属于:( B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幻想 D、一般想象4、用来标志概念的是: ( D )A、符号B、事物C、标记D、词5、“一题多解”和“一事多写”是要培养学生的: ( B )A、聚合思维B、发散思维C、形象思维D、抽象思维6、人们使用有限数量的词语和合并这些词语的规则,便能说出无限数量的语句,这体现了语言的:( C )A、意义性B、指代性C、创造性D、社会性7、病人说话缓慢、费力,发音非常困难,但是语言的理解能力正常,病人可能损伤的脑区是:( B )A、角回B、布洛卡区C、颞叶区D、威尔尼克区8、一般来讲解决问题的最佳动机水平是:( C )A.超强 B、强 C、中等强度 D、弱9、动机的驱力理论最适合解释的行为是:( A )A、饿了为什么会吃饭 C、政治家为什么绝食B、一个人为什么拼命工作 D、学生为什么会努力学习10、想旅游又怕花钱的心理冲突属于:( C )A、接近-接近型冲突B、回避-回避型冲突C、接近-回避型冲突D、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11、大脑的喜、怒、哀、乐等感受状态,是人的情绪在认识层面上的一种自我觉察,被称为:( A )A、情绪的主观体验B、情绪的生理唤醒C、情绪的外部行为D、情绪的外部表达12、下面哪一个是复合情绪:( D )A、愉快B、愤怒C、恐惧D、焦虑13、最先编制出智力测验量表的心理学家是:( A )A、比纳B、艾森克C、卡特尔D、瑞文14、“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姜还是老的辣”,说明以下哪种观点?( C )A、人越老越聪明B、老年人流体智力没有衰退C、老年人晶体智力还在发展D、老年人有个别差异15、运用多种含义的刺激物(如图片、墨迹),让被试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自由的表现其反应来推知某一人格特征的方法称为:( D )A、自然实验法B、个案法C、问卷法D、投射法主观题部分:二、简答(每题2.5分,共5分)1、谈谈动机的功能答: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功能。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网上名词解释作业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网上名词解释作业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网上名词解释作业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p167p213安德森根据知识的状态和表现方式把知识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说明事物、情况是怎样的,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原理等的描述;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怎样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

陈述性知识容易被人意识到,可以明确地说出来,而程序性知识体现在实际活动中。

最近发展区关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者说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

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自我效能美感p141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

心智表观人类会通过知觉将外在事物、事物转移成内在的心理事件,布鲁纳将这一过程称为认知表征。

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在情境教学中,教学的环境、教学的目标、学习材料、教学的过程以及学习测评都要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保持一致。

心智技能p218心智技能又称为智力技能和认知技能。

它是一种借助于内部语言在人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如默读、心算、打腹稿等技能。

学生在观察、记忆和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策略,也是心智技能的不同形式。

概念同化p187概念同化:学习者也可以利用原有概念来理解一个新概念的定义,从而明确一类事物共同关键特征,这叫做概念同化。

表征系统(布鲁纳)心智表观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1)动作性表观:指3岁以下的幼儿依靠动作去介绍周围的世界,动物就是他们构成对事物的心智表观以及重现心智表观的中介和手段;(2)贾启允性表观:儿童已经开始构成图像或最高层,回去整体表现他们的世界中所出现的事物,贾启允性表观方式就是心智从具体内容至抽象化的已经开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P167 p213
安德森根据知识的状态和表现方式把知识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说明事物、情况是怎样的,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原理等的描述;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怎样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

陈述性知识容易被人意识到,可以明确地说出来,而程序性知识体现在实际活动中。

最近发展区
关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者说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

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自我效能感P141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

认知表征
人类会通过知觉将外在事物、事物转移成内在的心理事件,布鲁纳将这一过程称为认知表征。

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在情境教学中,教学的环境、教学的目标、学习材料、教学的过程以及学习测评都要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保持一致。

心智技能p218
心智技能又称为智力技能和认知技能。

它是一种借助于内部语言在人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如默读、心算、打腹稿等技能。

学生在观察、记忆和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策略,也是心智技能的不同形式。

概念同化P187
概念同化:学习者也可以利用原有概念来理解一个新概念的定义,从而明确一类事物共同关键特征,这叫做概念同化。

表征系统(布鲁纳)
认知表征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1)动作性表征:指3岁以下的幼儿靠动作来了解周围的世界,动物是他们形成对事物的认知表征以及再现认知表征的中介和手段;(2)映象性表征:儿童开始形成图像或表像,去表现他们的世界中所发生的事物,映象性表征方式是认知从具体到抽象的开始。

(3)符号性表征:这时儿童能够通过符号再现他们的世界,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

人的认知发展顺利经历了上述三个阶段,但它们并不是相互取代的关系,每个成人都在同时使用这三种表征方式。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P31
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其认知结构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按不变顺利相断经历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四个阶段。

每一阶段有它主要的行为模式,标志着这一阶段的行为特征。

影响发展的因素包括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认知冲突p213
认知冲突是指人在原有观念与新经验之间出现对立性矛盾时而感受到的疑惑、紧张和不适的状态。

归因P139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指有计划有步骤的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由教师或研究人员共同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前摄抑制
前摄抑制是指之前学习过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以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需要层次说
马斯洛认为,任何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发生的基础上被激发起来的,而人具有七种基本需要,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层级,较低级的需要至少达到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

知识建构P175 p213
知识的建构就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知识的丰富、充实和改造过程。

学习者在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将新知识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同时,原有知识会因为新知识的纳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或改组,也就是要发生顺应。

结构不良问题
乔纳森把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过程总结为以下环节:理清问题及其情境限制;澄清、明确各种可能的角度、立场和利害关系;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评价各种方法的有效性;对问题表征和解法的反思监控;实施、监察解决方案;调整解决方案。

操作性条件反射P89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是:个体在某种环境中作出某种反应,不管有没有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如果之后伴随着一种强化物,那这个反应在类似环境中发生的概率就会增加。

反应定势
反应定势其实就是指学习方法一旦为学习者所掌握,便会形成一种方法的定势,迁移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支架性学习P175 p213
支架性学习:借助教师所提供的支持(“脚手架”),逐渐把管理、控制学习的任务从教师转移到学生一方,最后撤去支架。

随着教学的进行,教师可以逐渐地减少外部支持,更多地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索。

头脑风暴法(脑激励法)p312
脑激励法,又称头脑风景法,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

其基本做法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激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法,不必考虑方案的正确与否,教师也不对所提出的想法做评论,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方案都被提出来为止。

然后,学生和教师开始对这些想法进行讨论、评价,修改、合并某些想法,形成一个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