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语文单元备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一、单元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语文的第一单元的课文均是名家之作。它们或追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人文内涵深厚丰富,艺术表达各有特色。学习时要求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我是这样处理本单元课文的:第一课和第六课放在一起学习,这两篇文章都写到了自己的人生历程中对自己影响至深的恩师。第二课和第五课放在一起学习自传和他传作品的特点。第三课和第四课分别学习随笔和小说。分组学完之后进行整体归纳和概括总结。

二、单元知识点

学习本单元要求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有些课文涉及深广的人文、社会背景,教学时应有所拓展,甚至有必要联系时代背景和有关作品,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教学本单元时,教师要带领学生延伸到课外更广大的世界中去,譬如学过《藤野先生》,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鲁迅的各类文章欣赏之余,揣度这位既有童趣又有济世报国之情的伟大文学家、思想家,以“我看鲁迅”为题,写一篇文章。也可就本文和《再塑生命》一文,谈谈如何看待生命中的困难、挫折和个人的不懈奋斗,也可谈谈什么的教师和教育是成功的,对老师的看法等等。《我的母亲》一课可结合单元综合性学习开展这样的活动:⑴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和纪实作品中搜集整理“母亲”的“画廊”,在全班进行交流。⑵每人对自己的母亲进行全方位的“考察”,整理母亲的生活片段,在全班做一次演讲。《我的第一本书》中写人物很有文学表现力,一是人物立足于生活土壤写出了原汁原味二是作者文笔如刀,能准确刻人物的典型特征。让学生试着写一篇写人的观察笔记。还可结合《列夫•托尔斯泰》中通过描写人物眼睛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对学生身边熟悉的亲人、朋友进行眼睛的描写,揭示其丰富的精神世界。《再塑生命》的最后一段,品位作者学习丰收之后的感受,想一想,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无论有没有,都请找一下原因,思考今后应如何对待学习。给海伦或莎莉文老师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的感受等等。

三、单元知识点的整合

《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要求我们走出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坚持多元化教学形式,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外出参观、考察、实地测量、现场制作、模拟面试、辩论会、排练节目、座谈会、赛诗会和“上网”搜集有关资料等都将成为语文教学的形式。

教师分析课文要突破由“从头到尾抚摩一遍”的教学习惯。要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和知识结构的综合性,通过指导学生首先寻找、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其写作手法,并强调学生个体的需求和体验指导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四、教法学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从现在实施课改的课堂教学实际来看,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那种被动接受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知和领悟得到了落实,还让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增强。我们在提倡尊重和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并不能完全抹杀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教师精彩的讲解与分析对于学生深刻的领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理解重点、难点问题是非常必要的。以认知、质疑为中心,靠知识运行的课型与语文的审美、熏陶、感染是不矛盾的,自主、合作、探究也要注入人文内涵。

五、重点难点

1.关注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本单元所选都是名家名篇,作者的文学造诣深厚,特别是语言各有特色,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俯拾皆是,要引导学生品味这些句子并积累下来。语文学习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视点──句段读写,语言学用。

学用课文中的句式,学用课文中段落的表达技巧,通过读写实践活动,达到既阅读课文有进行语言表达基本功训练的目的。

2.语文学科本身就要关注和实现它的人文教育的功能,我们要充分利用文本,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感受人间的真、善、美,学会用美的眼光审视生活和人生,用美的思想和行为充实自己的人生。

六、课时分配

《藤野先生》2课时《我的母亲》2课时《我的第一本书》1早读《列夫·托尔斯泰》1课时《再塑生命》2课时综合性实践活动2课时

第二单元单元备课

一、单元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语文的第二单元课文主要讲述了

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里无数先哲呼唤自由和正义,倾诉对艺术的深切感悟,诠释亲情、爱情的本质,展现他们的思想风采。学习时要求学生了解一些文化、文学常识生平、成就概况,通过演讲和书信语言的比较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学习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揣摩其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进一步增强朗读的兴趣,养成朗读习惯;继续学习在语境中领会文章和语句含义的方法,品味和积累一些意味深长的句子,并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进入中外伟人宽广博大的精神世界,带着生活体验去感受激情、品味哲理,初步思考事业、正义、艺术、爱情等问题,从而拓展自己的精神疆域,深化个性内涵。

二、单元知识点

学习这个单元,在感受人类精英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情感、闪光的思想的同时,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品味不同场合、不同背景下口语运用的技巧。按照这个说明,这个单元其实凸现了两个主题:一是聆听人类精英的思维,其中包括文化巨人梁启超对人生与事业关系的宣讲,文坛泰斗雨果对另一位大师伏尔泰的礼赞,著名学者傅雷和音乐家儿子傅聪的艺术交流,还有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女儿的爱情启蒙;二是学习精英们的语言表达,尤其是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选文的前两篇是演讲稿,后两篇则是书信。

《敬业与乐业》是一篇演讲词,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建议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⑴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品味与领悟、反思与批判;⑵大量经典语句、格言的积累;⑶“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的初步学习;⑷演讲和口语特色的体会。本课的难点是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可以结合练习四,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和辩论;还可以结合练习二提出的两种论证方法,进行小论文或辩论提纲的写作。领悟作者精神旨意时,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体验来理解,例如,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在学业中感受到的乐趣。

《最后一次演讲》是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追悼会上的慷慨激昂的爱憎表白。

《傅雷家书两则》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出傅雷对儿子的舔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本文的主要内容比较清晰明了,学生容易理解,不必详细串讲。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再提几个问题加以提升。关于“坚强”“孤独”“赤子之心”等几处饱含哲理、耐人寻味的议论,学生的理解可能还比较肤浅,因为缺少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精神体验。对这几处议论,我们既不应随便放过,“进宝山而空回”;也须把握好阐发的深度与分寸。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傅雷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与颖悟,可以播放并讲析一些贝多芬、莫扎特等西方音乐大师的作品,从而把语文学习同音乐结合起来,整体促进学生艺术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致女儿的信》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爱情教育论著中,最富有文学色彩的篇章。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领悟“爱情”的真谛。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但还未必真正懂得爱情。教师可以借助这篇课文,引导学生好好思考与品味爱情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应多提供一些动人故事,少一些抽象的教条。还可以发动学生自己收集、讲述爱情故事;组织大家对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就文章本身而言,关键是理解这个民间故事的巧妙构思,让学生联系西方文化背景,理解“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等语句的丰富含义。

三、单元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秒词佳句,掌握精彩的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课文,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体会汉语丰富优美的表现力;细心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尝试口语交际与演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拓展精神视野,培养自己的批判精神和敢于质疑的勇气。

四、教法学法

第一,从内容上看,本单元的课文均以“思想风采”为核心。这些课文在洋溢着充沛激情的同时,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细细品读,将使学生对人生、事业、爱情、艺术等问题有逐渐深入的领悟与思考。各篇课文的思想内涵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可以启发学生将这四篇文章合起来思考,启示我们要做一个怎样的人。这样,学生学习的就不只是一篇篇课文,而是打开了一片精神的空间、思想的领域。

第二,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毕竟只有十四五岁,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还非常有限,社会经验也谈不上,所以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既要注重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又应尽量和他们自身的生活体验结合,以免学生对久远时代与异域国情感到隔膜,感到思想的过度抽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