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备课资料

合集下载

2021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三章》同步精品教案

2021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三章》同步精品教案

语文八年级(上)22.《孟子三章》
22孟子三章
一、教材解析
《孟子三章》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

本单元为古诗文单元,每一篇作品都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家名篇,都是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对自己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材料。

正所谓:千古江山,人杰辈出。

他们或睿智善辩,述人生理想或忠于职守,勇担护国重任;或淡泊名利,追求诗意人生。

阅读这样的作品,对于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加文化积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用准确的语调有节奏朗读课文;
2.正确辨析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句的含义;
3.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理解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4.理解孟子在本文中的思想观点。

感知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学会在困境中奋起。

三、重点难点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积累重要文言实词。

2.理解逆境成材的道理,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

3.体味孟子气势充沛的语句,体会围绕论点,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四、教学策略
1.教学时间:2课时
2.教学学法:运用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辅导课堂讨论。

朗读法,分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延伸拓展法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导学任务
1.搜集关于作者的小故事。

2.自读课文1——3遍,理清文章结构,在旁边做好批注。

3.自学课文生字,理解新词意思,要求读准字音,熟记字形,并通过工具书或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第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一。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课时2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课时2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施秉县第三中学教师集体备课教案)第周第课时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欧阳修课时2课堂流程【学习流程】:自主学习+展示+点评+练习【授课流程】:导入+新知呈现+小组展示+巩固练习一、新课导入:诵读诗词二、新知呈现: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一)预习内容1.解释下列词语。

短棹:逶迤:琉璃:涟漪:掠岸飞:2.将自己不理解的字句圈画出来。

3.反复阅读全词,回答问题:哪些词句具体体现了“西湖好”?4.词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具体说说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二)课文提示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

2.欧阳修是宋初著名作家,北宋古文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3.欧阳修的爱情词与晏殊并称为“欧晏”;抒怀词突破词的传统题材和表现手法,为苏轼豪放词开先路。

4.《采桑子》词牌名,取自唐教坊曲《杨下采桑》;又称《丑奴儿》《伴登临》《罗敷媚》《忍泪吟》《罗敷艳歌》等。

前、后片各四句,共44字;前、后片均于第2、3、4句押平韵。

(三)写作背景介绍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在先秦时即已形成,唐代渐成风景名胜。

宋代颍州为东京汴梁的畿辅之地,为南北漕运和商旅要道。

从宋仁宗庆历年间起,晏殊、欧阳修、吕公著、苏轼、赵德麟等文人名士先后知颍州,颍州及其西湖遂不断见于文人笔端。

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并与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

公元1067年(英宗治平四年),欧阳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盖将谋归休之计也。

乃发旧稿,得自南京以后诗十余篇,皆思颖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颖者非一日也”(《思颍诗后序》)。

数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

这组《采桑子》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水深莫测,广袤相齐”(《正德颍州志》卷一)的西湖美景,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

教师精讲三、个性朗读,加深理解。

(一)请同学们对这首诗的理解个别朗读,要读出重点,读出高潮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教案新人教版
2.拓展要求: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经典诵读,通过反复朗读《孟子》二章,感受古文的韵律美,加深对文本的记忆和理解。
-建议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选取一个感兴趣的孟子思想观点,进行深入研究,撰写小论文或研究报告,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
-组织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活动,选择《孟子》中的对话场景进行再现,通过表演来加深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体会。
-在线工具:利用在线平台,发布学习资源,如古汉语学习网站链接,供学生自主学习。
-实物教具:使用道具、服饰等实物,增强角色扮演活动的真实感。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孟子》二章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孟子是谁吗?他的思想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PPT展示,结合板书,对课文中难懂的句子和词汇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古汉语知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活动:提出引导性问题,如“孟子为什么说富贵不能淫?”或“如何将孟子的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等,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之后进行全班交流。
展示一些关于孟子的图片或漫画,让学生初步感受孟子的形象和思想。
简短介绍孟子的基本信息和儒家思想的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孟子》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孟子》二章的基本概念、论述结构和哲学思想。
过程:
讲解《孟子》二章的背景,包括孟子的时代和其主要思想。
详细介绍“富贵不能淫”的论述结构,使用PPT上的图表或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解。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孟子思想的基本概念、案例分析等。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学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学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学案第六单元感悟文情亲近自然1.三峡2.短文两篇3.观潮4.湖心亭看雪5.诗四首兴趣情境导引暑假中,语文老师布置了唯一的一项作业,要求同学小组合作,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写一篇研究论文,题为:古代文人与(可填“山”、“水”、“雪”等自然界的景物)暑假后进行交流。

写论文的具体要求是:1.用18页方格稿纸写一篇论文,大约5000字。

2.自己查检资料。

3.文章开头有“内容提要”与“关键词”。

4.书末列出参考书目。

宣布完这个决定后,老师以“山水”为例证,提供了简略的研究内容:孔老夫子曾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如果说“知者乐水”是显示对活跃的生命力的追求,那么,“仁者乐山”则当是显示对沉静的理性智慧的执着了。

因此到了六朝玄学兴盛之时,玄学家宗炳说:“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

”(《画山水序》)说的是山水以它外在形状有声有色地(美美地)体现了大自然的内在本质。

于是,崇玄者就说:“嗟山岳之所奇庭,实神明之所扶持。

”(孙绰《天台山赋》)崇道者就说:“游魂灵怪,触象而构;流形于山川,丽状于木石者,恶可胜言乎?”(郭璞《注山海经叙》)崇佛者就说:“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

”(惠远《庐山东林杂诗》)再于是,道观佛寺就大都建在深山老林了,而游山悟道之风就越刮越盛了:“优游山水,以敷文析理自娱。

”(《世说新语•赏誉》)“徘徊崇岭,流目四瞩。

”(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游山诗”以及“游仙诗”(名为游仙实为游山)也就盛行开来了。

从上面说的可看出,古代文人对“山”的推崇,其实是巴望在人世间追求一个带有几分虚幻性的精神超越境界,这样呢,当他们在现实中感到不得意不顺心时,便就往往扑向“山”的怀抱,将“山”作为逃避现实尘俗的隐逸处所。

于是,“江海虽未从,山林于此始。

”(谢眺《始之宣城郡诗》)宦游者不由自主被吸引:“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单元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语音和语义,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2、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

单元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单元教学难点:背诵课文,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

教材简析:本单元的几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回答了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和志趣,阅读这些作品,要用心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同时要注重积累与背诵,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学生现状: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文言基础知识薄弱,阅读古诗文的能力低。

教学措施(1).简化头绪,突出重点, 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注重知识及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 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3).重视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4).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教学过程21.《孟子二章》第一课时《富贵不能淫》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教学重点: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理解本文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教学过程:导语: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我们已经学过孟子的哪些文章?先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孟子。

(一)你读我读,疏通文意1、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翻译课文。

先对照课文及工具书自主学习,疑难之处做标记,然后组内交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班内交流,互助学习。

(二)你思我想,理解精髓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后,班内展示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三)你讲我讲,感受英雄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品味经典 22《孟子》三章高效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品味经典 22《孟子》三章高效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

第六单元品味经典
22 《孟子》三章
第1 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第2 课时富贵不能淫
第3 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有如下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 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设计了两个环节: 一是分类整理文言词汇, 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二是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且提高文化欣赏品位。

在我的有效引导下, 学生比较顺利地走进了文本, 也基本理解了作品的思想内涵, 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紧迫, 当堂激励和随机深入解读不能水到渠成地展开。

1. 【电子教案】【同步课件】【备课资源】【同步试卷】详见光盘内容。

2. 【拓展延伸】孟子的名言*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 一日暴之, 十日寒之, 未有能生者也。

* 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

* 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 君子以仁存心, 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 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 人恒爱之; 敬人者, 人恒敬之。

* 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第六单元教学设计真将军形象;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

文,积累品析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读儒家经典品圣贤智慧课型:主题阅读课(精读引领)课时安排:2课时阅读内容:21课《孟子》两章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熟读文本,积累文言词语和名言,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理解“大丈夫”的含义。

主问题:熟读翻译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智取生辰冈》一文中,吴用等人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他们智用了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的因素。

由此可知,天时、地利、人和是多么重要的三个要素。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了解一下,孟子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二、学习新课活动一:朗读,翻译1.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者播放录音,学生听并圈点勾划。

学生自由朗读,分组朗读展示,师巡回、评价2.翻译课文。

学生结合语境并按由已知推未知的方法明确词义,进而翻译句子,如有疑难组内讨论或者组际讨论。

3.教师巡视检查指导,分组对翻译的展示进行评价。

4.检测反馈活动二:品文,理解精髓思考问题: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小组交流讨论,选出代表在班内展示交流成果。

(三)拓文,感受英雄(10分钟)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

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

请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组织答案。

(四)谈文,畅谈理想问题:“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

结合自己的理想,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交流探讨。

小组派代表展示,其余小组补充。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熟读文本,积累文言词语和名言,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对待苦难和安乐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导入新课:二、学文,理解内容1.朗读课文。

2.翻译课文。

3.教师指导4.检测反馈三、思文,点拨提升问题思考:一是文章写了什么?(思想观点)二是怎样写的?(写作思路、语言特色等)学生:自主分析,小组交流讨论,选出代表在班内展示交流成果。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人教版)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顿。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
学校教师备课笔记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语文
主备教师
复备教师
课题
20《孟子》二章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叙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表现为:实行仁政、王道,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孟子的语言风格一是善于排比、比喻、对比,文章富有论辩色彩;二是语言富有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文中有不少名言警句被人们广为传诵。
1.自学第1自然段。
(1)重点讲清“发”“举”等动词的意义。
发:兴起,被任用。举:被选拔。
“发”与“举”意义不尽相同。“发”与“举”既表现了人物由低微向显贵转换的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与“尧”的赏识有关,但主要的还是他自身的才干与努力的结果,故曰“发”;傅说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贤人、平民,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主要还取决于明主的知遇,故曰“举”。
6.“人恒过,然后能改……国恒亡”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积累文言文实词的含义
四、
写作特点
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中才会不断奋发;国家没有忧患,则往往会灭亡。即精神上的安逸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7.“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八上语文第6单元知识点

八上语文第6单元知识点

八上语文第6单元知识点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汇总第23课 《孟子》三章一、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 (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

二、故事背景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

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主张。

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指出“民贵君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同时他反对诸侯互相攻伐,以武力相兼并,提出“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的观点。

他极力主张“行仁政”,恢复井田制,省刑薄赋,确保“黎民不饥不寒”。

二、字词、译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释】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huán):包围。

之:代这座城而:连词表转折。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而:连词表递进。

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是:这。

也:表判断语气,“是”。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非:不是。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坚利:坚固精良。

利:精良。

米粟(sù):粮食。

多:充足。

委:抛弃。

而:然后去:离开。

之:代词,代“城”。

是:代词,这故:所以。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以:凭借。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封,划定。

封疆:疆界、边境。

固:使巩固。

国:国防。

山溪:山河。

险:险要的地理环境。

威:威服。

以:凭借,依靠之意。

2024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周亚夫军细柳》教案新人教版

2024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周亚夫军细柳》教案新人教版
2. 教学活动
设计以下具体的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参与和互动:
(1)角色扮演: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如周亚夫、细柳营士兵等,通过角色扮演,深入体会人物情感,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课文朗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课文朗读比赛,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
(3)辩论赛:针对周亚夫的军事才能和爱国精神,组织辩论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周亚夫军细柳》的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突出重点,如周亚夫的军事才能和爱国精神,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周亚夫的治军特点和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中,提高了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在互动探究环节,学生能够主动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拓展了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周亚夫军细柳》,对古代将领的军事才能和爱国精神产生敬仰之情,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同时,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周亚夫军细柳》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学生学习效果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周亚夫军细柳》的课文内容,理解文言文词汇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通过课堂讲解和互动,学生了解周亚夫的军事才能和爱国精神,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单元备课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单元备课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单元备课一、单元分析:《新课程标准》提出:“朗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本单元共选了九篇古代诗文,编为五课。

这些作品都在描写自然山水之美中,融入了作者的细腻情思,是人与自然的交融,是人与自然的对话。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其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山水景物的感悟能力、欣赏能力。

《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骊道元《水经注》中的名篇。

文章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欣赏之情。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梁的思想家陶弘景的一封回信。

文章以清俊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达出作者沉醉山水超脱俗世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名篇。

全文通过对庭院的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观潮》是南宋词人周密的晚年力作。

文章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描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流露出身为南宋遗民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怨。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著名作家张岱的作品。

文章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奇景中游湖人的雅趣,寄寓了作者无限的故国情思。

《归园田居》是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诗作。

诗歌描写了作者弃官务农后田园劳作之乐,表现了作者不与污浊现实同流合污的愿望。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

诗歌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作者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

诗作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情。

《游山西村》是南宋大诗人陆游的诗作。

诗歌通过记游抒情,写出了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反映了农家的盛情之意,表现了作者对农家淳朴风俗的留恋。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电子教案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电子教案汇总

21 《孟子》二章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并掌握课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2.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理清晰、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理解并认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内涵及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并认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内涵及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难点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理清晰、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 《富贵不能淫》 导入(文本导入):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综合性学习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说课稿.doc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综合性学习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说课稿.doc

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活动目标】1.了解什么是文化遗产及我们身边有哪些文化遗产2.认识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意义,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3.积极参加有关文化遗产的推荐、评选、撰写申请报告等各项活动,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文化遗产吗?了解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吗?我们襄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颇负盛名的文化之乡。

特别是这里留下了关于三国历史的宝贵文化遗产,遗址遗迹现存有50余处,如“古隆中” “春秋寨”“马跃檀溪处” “水镜庄” “庞公祠”等等,而三国故事更是不胜枚举,“三顾茅庐” “马跃檀溪” “水淹七军"“刮骨疗伤"“大意失荆州'‘等等家喻户晓,广为流传。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 ---------------- “身边的文化遗产”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之中吧!自我研学生成新知・一、了解什么是文化遗产,明确活动内容。

1・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2.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3.国务院规定自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4.活动内容:①文化遗产推荐与评选;②实地考察,收集资料,撰写申请报告;③班级召开模拟答辩会。

二、文化遗产推荐与评选。

1.全班同学分成小组。

(班长分或自由组合)2.小组长协调组员,做好分工,避免重复。

3.组内自由推荐。

(根据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入选标准)制作资料卡。

4.小组讨论。

(收集资料卡,选出推荐人数最多,认同度最高的项目作为“申遗”项目).三、实地考察、收集资料、撰写申请报告1.实地考察申报项目。

比考察前,了解背景;准备笔记本、资料夹、相机、录音笔等工具;了解路线。

b.考察中,详细记录观察所得,访问权威人士,深入了解其独特价值,注意保护环境。

c•考察后,整理资料,分类,汇总资料;讨论分析与评定标准的符合情况。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与人的品格、志趣、情怀、抱负有关。

它们或以睿智雄辩论述人生理想与担当,或以奇特想象寄寓不凡的追求,或以生动事迹彰显人物品格,或以诗意语言抒写人生感悟与思考。

阅读这些经典作品,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潜移默化,形成自己的品格。

其中,《〈孟子〉三章》展现了孟子的品格和志趣,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

《愚公移山》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终于感动了天帝,“移山”成功的故事。

我们从中能够感受到愚公的聪明智慧,坚忍执着。

《周亚夫军细柳》叙述汉文帝在霸上、棘门、细柳三处军营劳军的故事,刻画出了一个治军严明、刚正不阿的“真将军”形象。

《诗词五首》分别表现了陶渊明、杜甫、李贺、杜牧和李清照不同的志趣、情怀,展现了他们对人生命运的感悟和思考。

教学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文名篇,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从而提升学生的精神品格。

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预习,落实预习中提出的要求,包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查找相关资料等;重视诵读,把诵读作为整个教学的核心环节;重视古今的沟通,让学生明确诗文传达出的思想与精神。

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重视课外古诗词的积累与运用。

教学写作部分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在不同的场合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在写作中能够做到语言表达得体。

教学综合性学习部分时,要带领学生了解文化遗产的有关内容,并关注身边的文化遗产,以此展开活动。

让同学们既有思想认识的提升,又有语文素养的多方面训练。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课文22.《孟子》三章 3 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

2.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阅读古诗文的方法,反复诵读品味,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23.愚公移山 224.周亚夫军细柳 225.诗词五首 322《孟子》三章【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论证的特点,品味对举、排比等句式的表达效果。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第六单元教学要求:1、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2、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中。

3、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教学时间:23课时26 三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体味文章意境。

【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播放三峡风光片)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

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

(多媒体课件)3、请大家齐读课文。

(多媒体课件)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

(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过渡:听这些同学一说,我们脑海里有了一些对三峡的印象了,但还有点儿模糊,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四人小组合作,任选一景,用自己的话把它详细描述下来,好吗?(四人小组合作,一人执笔,其余三人口头描述。

)(组内代表发言)过渡:听了我们同学的描述,真的让人晃如身临其境,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

归纳起来看:课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几方面的自然景观?(山水。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水是湍急的、清澈的、凄寒的、等等。

)第二课时四、拓展延伸:过渡: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三峡大坝工程。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复习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复习教案新人教版

第六单元补充:一、复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常用字词与重要语句。

2、会阅读课文重要语段,理解课文内容与作品主题。

3、会利用注释与工具书,阅读课外浅近的文言文语段。

二、复习重点: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常用字词与重要语句。

2、会阅读课文重要语段,理解课文内容与作品主题。

三、复习难点:会利用注释与工具书,阅读课外浅近的文言文语段。

四、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五、教具准备:多媒体六、复习导入:本单元为文言文单元,重点要注意背诵。

七、复习内容:(一)文学常识。

1、《三峡》选自《》。

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

2、《答谢中书书》: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作者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著有《》。

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

3、《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苏轼,字子瞻,号,北宋散文家,诗人。

4、《观潮》:选自《》。

作者周密,字公瑾,南宋人。

5、《湖心亭看雪》:选自《》。

作者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

6、《归园田居》:选自《》。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

7、《使至塞上》:选自《》。

作者,字摩诘。

苏轼对他的诗画评价的名句是:。

8、《渡荆门送别》:作者是,字,号,世称“”。

9、《登岳阳楼》:作者是,南北宋之交诗人,字去非,号。

(二)精彩语段阅读。

《三峡》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⑴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⑵晴初霜旦.()2. 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A.或:或.王命急宣或.以钱币乞之 B.故:故.渔者歌曰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C.绝:哀转久绝.沿溯阻绝. D.素: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3.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⑵素湍绿潭,回清倒影4.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的描写手法,其作用是。

《记承天寺夜游》⒈解释下面的加点词⑴念.无与为乐者( ) ⑵遂.至承天寺( )⑶怀民亦未寝.( ) ⑷相与..步于中庭( )⒉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教案 人教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教案 人教版

22.《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过程《富贵不能淫》教学过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23.愚公移山教学过程教学反思24.周亚夫军细柳教学过程教学反思25.诗词五首教学过程环节三合作探究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

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

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

他之所以这样写,恐怕用意还在于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

学习《渔家傲》一、词语积累帆(fān) 殷勤(yīn qín) 嗟(jiē) 谩(màn)渔家傲:词牌名。

星河:银河。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语:天帝的话语。

殷勤:情意恳切。

我报路长嗟日暮: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意。

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

嗟,叹息,慨叹。

九万里:《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

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蓬舟:如飞蓬般轻快的船。

吹取:吹到。

二、整体感知1.读准节奏。

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2.通读诗意。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

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

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相邀,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

我回答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

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

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

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

三、深层探究1.赏析诗句。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word配套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word配套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说课稿

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主课件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什么是文化遗产及我们身边有哪些文化遗产。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身边的文化遗产活动,积极参加有关文化遗产的推荐、评选、撰写申请报告等各项活动,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意义,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搜集身边的文化遗产活动,积极参加有关文化遗产的推荐、评选、撰写申请报告等各项活动,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认识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意义,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节完成活动指导,布置任务,学生开始准备,一周后,用一课时展示活动成果。

教学过程:一、素材导入图片展示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万里长城乐山大佛秦兵马俑布达拉宫二、什么是文化遗产1.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2.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3.国务院规定自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三、活动指导活动内容1.文化遗产推荐与评选小组分工合作,寻找认同的“文化遗产”。

先寻找,再通过回忆、访问等形式,找出身边的符合条件的项目,制作卡片,收集相关资料。

2.实地考察,写出相关的报告。

3.召开班级模拟答辨会4.活动结束后,写出“我与文化遗产”为话题的作文。

四、活动示例某班开展“走近剪纸”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剪纸知识】根据下面的材料,从三个方面概括中国剪纸的特点。

早在汉代,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剪纸就出现了。

日月星辰,山水花木,人物鸟兽,故事传说都是剪纸的素材。

剪纸剪法上有阳剪,即留下勾画形象的线条;阴剪,即剪去线条留下平面;有二者结合的阴阳剪、折叠纸而剪的对称剪、阴影剪、图案剪等。

答案:历史悠久取材广泛剪法多样【剪纸欣赏】请你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剪纸作品,描绘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的显著特点之一是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而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

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1.《富贵不能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

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

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

公孙衍主张合纵,张仪宣扬连横。

他们在政治上和私人关系上都是对手。

公元前322年.张仪相魏。

公孙衍设法取得韩国当权者的支持,破坏了张仪联合秦魏的政策。

公元前319年,张仪被迫去魏,公孙衍代张仪为魏相。

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合纵攻秦。

这次进攻,军至函谷关而还。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孟子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他虽有宏伟的政治理想,但始终不得志。

最后只得走孔子的老路:从事教育、著书立说。

另外,孟子的一生又是战斗的一生,当时的社会“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而孔子之道不著。

孟子以发扬孔子学说为己任,勇敢地担起发扬儒家学说的重担,顽强地击败了一个个强大的敌手。

终于使“雅说者不得作”。

所以说,孟子的才干和思想也是在激烈的斗争中磨炼出来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是他人生经验的一部分。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一发怒,诸侯就害怕;安居无事,天下就没有冲突。

”【段析】摆出景春的错误观点。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孟子说:“这怎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礼吗?男子行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亲自送到门口,告诉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告以顺从是为人之妻的道理。

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居所里,站立在天下最正大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大道上。

能实现志向就与民众一起去实现,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固守自己的原则。

不受富贵诱惑,不为贫贱动摇,不为武力屈服,这才叫大丈夫。

”【段析】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并树立自己的正确观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工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子之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提升为令尹,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性格坚强,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国作外患的情况,这个国家时常有灭亡的危险。

这以后知道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富贵不能淫》1.含蓄幽默,讽刺尖锐。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

“妾妇之道”还不能一般性地理解为妇人之道,而实实在在就是“小老婆之道”。

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对公孙衍、张仪之流可以说是深恶痛绝了。

2.文中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通过言“礼”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的结论:对公孙衍、张仅之流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甚至是深恶痛绝的;并针锋相对地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搏比的运用,增强语势,论述透彻全面,节奏鲜明,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增添了文章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美感。

2.多种论证手法的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类比论证。

多种论证方法,多角度烘托观点,更全面更透彻地论证观点,以便增强真实性,更好说理。

孟母三迁从前,在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

孟子的母亲对孟子的教育很重视,管束甚严,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为贤才。

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母亲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母亲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样子。

孟子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母亲又带着孟子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孟子便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的事。

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依然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每月历初一,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都一一学习记住。

孟子的母亲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在此居住了。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接近好的人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也说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表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第六单元第22课愚公移山《列子》一书,在汉代以后已有所散佚。

今本《列子》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是东晋人张湛辑注的。

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中著名的有《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纪昌学射》等,都是两千多年以前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观点的作品,是十分可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先后著文二十篇,约十万字。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其特点为:(1)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而富有表现力;(2)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3)故事具有虚构性;(4)常用拟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解析】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段析】第一部分:交代故事的背景。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解析】北山下面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在山的对面居住着。

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就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段析】第二部分:愚公移山。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解析】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的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

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法回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解析】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报告了天帝。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写法。

在对比方面,最突出的是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

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

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

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

作者在命名上还特意将这两个人物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

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此外的对比还有京城氏之子和智叟,京城氏之子刚七八岁,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则是“笑而止之”。

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

首先,在命名上就有对比的效果,一个愚公,一个智叟,实际的行为却相反,起到加强讽刺的效果。

其次,愚公有造福子孙后代大众的远大抱负,而智叟却只从年龄上、自然威力上考虑到移山的困难,没有远大的理想,只有平庸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