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人教版)

合集下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实录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实录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实录设计理念:以一“送”字贯穿全文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以读促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以语言运用为中心,通过朗读、想象、合作、表达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在彰显个性中,边学,边积累,边创造;让学生在自读中真正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得到情感的陶冶。

教材分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

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

这首七言诗描写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我非常重视读在古诗教学中的作用,努力在我的课堂里贯彻“以读为本自能读书”的理念,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在读中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领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学情分析1.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

2.学生的求知欲比较强,很有表现欲,上课气氛活跃。

3.学生善于想象,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4.学生对于在多媒体环境下学习的方式非常感兴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

特别是第三、四句话所描写的情景,天、地、水、情融为一体。

(3)培养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老师以一“送”字贯穿全文的教学方式,动脑思考,表达感悟来学习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实录及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实录及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实录及反思第1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实录及反思☆情景说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体贴的送别。

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

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

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意托付*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2、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一、对联导入,揭示课题师吟诵一副《红楼梦》的对联,并写下来:“黄金万两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寻。

”导语揭题。

“人生苦短,在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友情。

有人说,友情是真挚而宝贵的。

的确,正如对联中所说的,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内容便与友情有关。

”二、小组交流,搜集资料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2、他俩是什么关系?3、本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三、整体入手,潜心会文1、自由读诗歌,理解诗意解决疑难:请理解的学生上台当老师,在()内填上正确的意思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精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之情,同时又有一种开阔大气的意境。

这节课的目的,让四年级学生在原有学习古诗知识的基础上,既想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又希望学生能通过充分的自学预习,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学习初步理解古诗内容,通过朗读和交流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设置上先让学生逐步理解字、词、句,再整体把握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感情朗读。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准确朗诵并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诗句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解读、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升其诗词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这两首送别诗,培养学生珍惜友情、理解和体验离别的复杂情感,进一步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

二、教学内容:1. 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古诗,理解诗中描绘的送别场景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典故以及诗人运用的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等。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古诗背景介绍、诗人简介、诗词配图等。

2. 准备古筝或琵琶等传统乐器的音频资料,用于在课堂上创设古典氛围,辅助学生理解诗词情感。

3. 提前预习,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孟浩然、王维及两首诗的历史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或者提问的方式引入“送别”的主题,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感知:教师示范朗诵,学生跟读,强调古诗的节奏韵律,初步感知诗意。

3. 解读赏析:逐句解析诗句,借助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理解诗词情境和寓意,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4. 情境模拟: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再现诗中的送别场景,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5. 比较探讨:对比两首诗在表达送别之情上的异同,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五、教学延伸:1. 让学生尝试用现代语言改写古诗,体会古代与现代语言的差异与魅力。

2. 组织一次以“友谊与告别”为主题的作文或绘画活动,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创作出具有个人情感色彩的作品。

六、教学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在表现送别之情的独特之处,以及从中学到的诗词鉴赏方法。

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人教版)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人教版)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人教版)本文是关于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人教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描写的景和情,感悟诗句描绘的意境。

2、通过想象和移情体验,体会诗人送别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

3、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古诗,这两首诗歌很相似。

我们先轻声读读题目,你觉得这两个题目哪里相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生:都有一个“送”字。

生:这两首都是送朋友时写的诗。

师:对,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

生:都有地名,“黄鹤楼”、“广陵”和“安西”师:这三个地名还不一样,黄鹤楼是送别的地方,广陵和安西是朋友要去的地方。

你知道这三个地方吗?生:黄鹤楼在湖北武汉,广陵就是扬州,安西……师:你知道的还真不少。

我们来看看着几个地方(出示地图)。

广陵就是现在的扬州,离我们这里不远,在唐朝时扬州就已经是天下名城了,是一个风景优美的繁华的都市,很多人都愿意去那里看看玩玩;安西就远了,在现在的新疆的最西边,如果从当时的首都长安出发,穿越上千公里的戈壁沙漠,翻越几座大山,才能到达那里,那里是唐朝的西域边关。

生:都有一个人名,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元二”师:孟浩然是谁?生:是一个大诗人,写了《春晓》。

师:李白在游历中,结识了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但两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

他们常常一起饮酒作诗,因为志趣相投而成为知己。

师:元二又是谁?生:王维的一个朋友。

师:大声地读读这两首诗歌的题目,要读出节奏。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生:送元二/使安西师: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题目的意思了吗?谁送别谁去哪里吗?生:第一首,是李白送别孟浩然去广陵。

生:第二首,是王维送别元二去安西。

师:听明白了吗?第一首是——生: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去广陵。

师:第二首是——生:王维送别元二去安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堂教学实录3篇(优质)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堂教学实录3篇(优质)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堂教学实录3篇(优质)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理解一下吧。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堂教学实录篇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低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的〔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络、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低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的。

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李白在送别朋友孟浩然去扬州时一方面年轻的他一方面向往扬州的繁华一方面又舍不得朋友的离去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做的:导入时,我给学生提醒同学们回忆的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并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由此唤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魅力。

接着,我给学生读诗的目的是:读准字音。

通过各种读诗方式,指导学生把诗词的字音读准,中间插入认读字卡的环节,帮助学生把字音读准,并通过组词练习初步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

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理解诗意。

在这里,我让同学说说自己不懂的词语,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求知的方法,再提供给学生三种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诗意的方法:可以边读诗边看插图,再考虑;可以和参考书;还可以求助自己班上里的同学和教师。

学生们可以通过自读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诗的意思。

再通过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感悟作者当时的情怀,感受诗句韵律的优美。

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作业,稳固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和体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认识本课回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2、自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1、你知道哪些关于朋友送别的古诗?2、为什么喜欢它?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生读题目。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课堂教学实录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课堂教学实录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课堂教学实录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是他的经典诗句,他是——生:王维。

师:对,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关于王维你们对他有哪些了解呢?生:他九岁就负有才名。

21岁成进士。

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廷任职。

师:看来同学们对王维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是作者王维特意从长安城赶到渭城,他来做什么呢?(齐读课题。

师板书“送元二使安西”)师: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生:我知道了送元二出使到安西。

师:安西在哪里?生:今新疆的库车附近。

师:安西远在新疆离渭城那么远,可以不去吗?生:(众)不可以。

师:说说理由。

生:不可以,因为诗题中“使”在注释中的解释是“出使”的意思,出使说明这是皇上派他去的,不去不行。

师:不去要——生:(众)杀头、诛九族……师:看来,元二此行是一定要去了。

二、读诗句,晓诗意师:下面谁来读一读,看看诗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注意要读得清楚。

生:“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学生“舍”shè读成了shě)师:声音很洪亮,但有没有读的不准确的地方啊?生1:老师,他把客舍(shè)读成了客舍(shě)。

生2:就是客舍(shě)。

师:有两种意见,到底是客舍(shě),还是客舍(shè)呢?生1:(大声说):应是客舍(shè)。

师:我们平时都说舍不得,难舍难分,这里怎么读舍(shè)呢?生1:因为客舍就是宾馆,是旅客住的房子,所以应读舍(shè)。

师:瞧他说的多好,还联系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

“舍”是多音字,在这读shè表示旅社、旅馆的意思。

师:好,请你再来读一读,这次一定要读准确,读清楚。

生2:“客舍(shè)青青柳色新”师:谁还愿意来读一读。

(范读、评读、赛读略)师:大家读得都很清楚,要像老师一样有感情地朗读,要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

语文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堂教学实录

语文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堂教学实录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语文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堂教学
实录
【小编寄语】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

通过课堂教学实录情景再现,用身边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语文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堂教学实录,希望能给教师朋友们在实际教学运用中带来些许帮助!
 师:听,(课件出问题)好,没关系,老师准备的是一首送别的歌曲。

(师唱送别)
 在这样的一种音乐声中,你能不能激起情感的浪花,想起送别的诗来。

 生:赠汪伦。

 师:你觉得李白和汪伦的情谊深吗?
 生:桃花潭尺深千丈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你觉得怎样能表现出情谊深。

 生读。

 师范读。

 生:我想起草的后四句。

 师:真好。

还有吗?还有想起的古诗吗?
 生:我想起了《送友人》
 师:同学们为什幺古代有这幺多送别的诗呢,古代交通不遍,所以写送词就成了当时送别的一种习俗。

我们今天的课文古诗两首就安排了这样两首送别的古诗。

打开书读课题。

 生读课题。

专注下一代成长。

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优秀模板12套)

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优秀模板12套)

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优秀模板12套)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我在教学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下面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1、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理解诗题。

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谈到了相关的内容。

如,“元二”:姓元,在家里排行老二,朋友睨称他元二。

“使”:出使,身带使命,不得不去。

“安西”:长安以西,西北边疆地区,俗称西域。

2、一改往常的逐句讲解和整体串讲的方法,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看到了诗中的哪些画面。

学生你说一个,他说一个,组成为了完整的诗歌画面。

虽说打乱了诗句顺序,但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从而感知诗的意境。

3、让学生披文入境,再现故事情节,感悟人物内心世界。

不足的地方: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送行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时铺垫做得不足,以致学生对两人离别的情感体会平面化了,并未有立体起来。

渭城和安西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地方,一个充满生机,一个满目荒凉;一个春意盎然,一个却黄沙满天;一个随处都可听到浓浓的故乡话,见到可亲的亲人,一个却举目无亲。

可是课堂中我虽然做了一些对安西资料的补充,但是仍然未有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学生不能体会出元二与王维的离别其实是一种生离死别,王维对友人的情感是留恋、牵挂、担忧、祝福的复杂情绪。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深思今天下午,在洪城河小学听了常丽老师讲的古诗《送元二使安西》,使我豁然开朗。

解决了教学古诗的一个技术难题: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一、小常老师抓住对诗题的理解,作为教师的讲解重心。

“元二”:姓元,在家里排行老二,朋友睨称他元二。

“使”:出使,身带使命,不得不去。

“安西”:长安以西,西北边疆地区,俗称西域。

那里人烟稀少,语言不通,处处戈壁沙漠,十分荒凉。

元二去西域最少一年才能返回。

何况身带使命,少则数年才能回来,多则十几年才能回来,甚至一生再也回不来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实录(精选16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实录(精选16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实录(精选16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篇1一、导入师:上课前,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乐曲,看你们从中能联想到什么?(教师播放《送别》曲)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你想到了什么?(生说出想到了什么)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分离与相聚切割又弥合着漫漫人生。

从古到今,离别往往是最让人感慨万端的一件事。

不仅有歌唱离别,更有很多诗咏离别。

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堪称送别诗极品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提示注意读准题目中的生字)二、新课(一)、引导自学师:很好,都读正确了。

诗的题目中出现了一个“送”字,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了。

那围绕这个“送”字你们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生:谁送谁?师:真聪明,我把这个问题记下来(板书)。

谁接着提?生:在什么地方送?师:好的,也记下你的问题。

板书:在哪送生:在什么时候送?师:也不错,也记下。

板书:何时送生:怎么送?师:太好了。

这是个最棒的问题。

板书。

生:送到哪?生:为什么送?师:同学们真不简单,围绕一个词提了这么多问题。

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诗文中。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认真读读诗,把答案找出来了,诗的意思也就明白了。

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两个友情提示,谁给大家读一读:(教师课件出示)(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要读出古诗的节奏感,(2)结合注释插图,读懂诗意,想象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如果有什么收获和困惑了都可以和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会儿我们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二)、引导汇报1、检测朗读师:刚才老师看有的同学边读边把重要的内容画出来,我非常欣赏这些让自己的思考留下记号的同学。

那我先来看看你们读得怎么样了。

谁先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只有认真听,你才能发现别人读的闪光点和不足,你才能进步得飞快。

生:读诗师:你读的时候注意到了用不同颜色表示出的生字,读音很正确,还注意到了古诗的停顿,相当不错了。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学习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学习重点: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

课前准备:1.收集有关李白和王维的资料。

2.课文中的插图。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有很多古诗表达了朋友之间的友谊。

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送别诗,一首是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另一首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2.板书课题。

3.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词。

(2)你收集到有关李白和王维的哪些资料?简单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

(3)这两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二)朗读课文,读正确、流利1.自己小声读这两首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大组开火车朗读,教师指导朗读中应注意的问题。

3.学生练习朗读。

4.指名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5.全班齐读这两首诗。

(三)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第二课时(一)朗读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的友谊1.在这首诗中李白用“暮春三月”形容烟雨弥漫,这让我们想起“烟雨张家港”的美丽景色。

(播放一段张家港美丽的湖光山色)这样的景色中你有什么感觉?请同学们也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你看到的美景。

(如:景色优美、烟雨蒙蒙等)再请你用这样的语言说一句话。

(如:在这景色优美的张家港,烟雨蒙蒙。

)这样的景色让我们心情舒畅,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李白写的这首诗。

请你把注释中的内容也融入诗句中来读一读。

(学生练读)2.我们刚才在读的诗中提到了长江、故人、西辞、烟花三月,诗人杨柳、高山等,其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词?为什么?3.交流学生的印象。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诗句内容讨论。

(教师相机指导朗读)4.学生练习背诵。

请同学们也把注释的内容融入诗句中试着背一背这首诗。

(学生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人教版l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人教版l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l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教案按教材定制 / 内容可编辑 / 提高备课效率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人教版l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教学目标1.读懂诗句,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课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1.揭题。

2.读题。

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

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三、理解诗意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

(2)学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

“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

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五、借助诗境,训练说写1.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

[小四下]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人教版)

[小四下]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人教版)

[小四下]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人教版)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描写的景和情,感悟诗句描绘的意境。

2、通过想象和移情体验,体会诗人送别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

3、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古诗,这两首诗歌很相似。

我们先轻声读读题目,你觉得这两个题目哪里相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生:都有一个“送”字。

生:这两首都是送朋友时写的诗。

师:对,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

生:都有地名,“黄鹤楼”、“广陵”和“安西”师:这三个地名还不一样,黄鹤楼是送别的地方,广陵和安西是朋友要去的地方。

你知道这三个地方吗?生:黄鹤楼在湖北武汉,广陵就是扬州,安西……师:你知道的还真不少。

我们来看看着几个地方(出示地图)。

广陵就是现在的扬州,离我们这里不远,在唐朝时扬州就已经是天下名城了,是一个风景优美的繁华的都市,很多人都愿意去那里看看玩玩;安西就远了,在现在的新疆的最西边,如果从当时的首都长安出发,穿越上千公里的戈壁沙漠,翻越几座大山,才能到达那里,那里是唐朝的西域边关。

生:都有一个人名,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元二”师:孟浩然是谁?生:是一个大诗人,写了《春晓》。

师:李白在游历中,结识了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但两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

他们常常一起饮酒作诗,因为志趣相投而成为知己。

师:元二又是谁?生:王维的一个朋友。

师:大声地读读这两首诗歌的题目,要读出节奏。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生:送元二/使安西师: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题目的意思了吗?谁送别谁去哪里吗?生:第一首,是李白送别孟浩然去广陵。

生:第二首,是王维送别元二去安西。

师:听明白了吗?第一首是——生: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去广陵。

师:第二首是——生:王维送别元二去安西。

师:题目中的这个“之”和这个“使”是不是都是“去”意思啊?生:是师:是吗,那么,这两首诗的题目是不是也可以变成这样——黄鹤楼送孟浩然使广陵送元二之安西生:不可以师:为什么?生:(无语)师:当然不可以。

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通用12篇)

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通用12篇)

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通用12篇)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篇1 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正确书写“陵”字。

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

背诵古诗。

2.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阶梯引领,逐层悟情。

1.晓诗音。

学习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送元二使安西》。

学情调查:哪些同学课前接触过这首诗。

会读的同学想一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借助注释把它读正确。

学生自由读诗。

(老师板书课题)指名读。

预设:(1)读准多音字“舍”“朝”“更”。

(2)题目的正确朗读是教学的难点,可引导学生在弄懂题目的意思之后,再正确朗读。

齐读古诗,检测学习效果。

2.明诗意。

(1)我们学古诗仅仅会读还是不够的,(板书:知诗音)还要-----(板书:明诗意)(2)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你们有什么好办法?预设:朗读品悟;了解诗人;连句法;读诗文、想画面,结合注解。

(3)同桌之间试着来说说《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的意思预设:“浥”“更尽”“新”的理解。

3.悟诗情。

(1)寄情酒更浓。

过渡:通过你的讲解,一幅朋友送别图在我们的脑海中展现。

元二与王维到底是怎样的一对朋友呢?再次默读古诗,想一想,:你是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预设:抓“劝”“更”“尽”等字的理解,感受好朋友送别时的情景。

抓“酒”中所蕴含的情感,感情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千古名句来体会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触景情更深。

过渡: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

透过窗子,向外望去,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师:配乐读诗)是什么又勾起了他们离别的伤感?预设:抓“雨”“柳”,等景物来感受朋友间离别的愁绪是越来越浓。

四年级语文上册20.古诗两首(课堂实录)

四年级语文上册20.古诗两首(课堂实录)

《古诗两首》课堂实录《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咱们准备好了?生:准备好了。

师:上课吧!刚才背的一些送别诗,在动脑过程中,相信你们一定感受到了蕴含其中的真情。

可以说自古重离别,可以记载流传下来的作品,可以说不可胜数。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它们,去感受其中美好的真情。

让我先来看一首诗,这就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生:(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这个诗题用现在的话怎么说呢?生: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师:说的真好,在这里有一个特殊的字是?生:之师:“之”是什么意思呢?生:去。

师:是去的意思,还可以说是到的意思。

那孟浩然到广陵去了,那谁来给他送别?生:李白。

师:就是本诗的作者,唐朝大诗人李白。

师:你们知道送别的地点在哪吗?生:黄鹤楼。

师:非常聪明的孩子。

那我们先来看看“鹤”这个字。

古人啊,将它这样写。

我们都知道,右半部分是“鸟”过去呀,人们把长尾巴的鸟叫做“鸟”。

我们大家看左半部分,有谁认识这红色的字?(que 隺)对了,猜猜什么样的鸟叫que呢?大胆的猜。

生:我觉得应该是(……)的意思师:太对了,那说到这,你对这个鹤字有什么样的印象啊?生:我觉得是既长又短。

师:既长又短,好像有点不太合情理,是吗?你的意思是什么?生:左半部分(……)让它尾巴很长,所以(……)师:它的尾巴应该是不长不短。

从字形当中我们就好像感受到了它的美丽。

它呀确实是一种让人喜爱的鸟。

它的鸣叫声震九天,它的舞蹈雅致翩翩,在咱们中国民间早就被定为仙鹤。

黄鹤楼就留下了仙人乘鹤升天的传说。

诗人最后还写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就在这充满神奇色彩的天下名楼,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分别了,那我们再来自由的读一读诗题吧,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好,让我们把书打开。

100页,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字正腔圆的读读这首诗?生: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不但字音准确,而且还颇有韵味。

四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_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_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人教新课标●教学场景(一)读懂诗题把握情。

师:(课件播放《送别》乐曲)。

听!这是一首名为送别的乐曲,边听边看你心中是否会飞溅起几朵情感的浪花,想起几首读过或学过的古诗来。

生:……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师:好!白居易的送别名诗。

生:《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你觉得李白和汪伦的情谊深吗?生:深!师:从哪儿看出?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师:他们的情谊比千尺的潭水还深,那该怎么表现?生:(较为有感情地重读。

)师:(范读)生:(生读得有明显进步。

)师:这样是不是就有诗的味道啦!还有吗?(生多人举手)师:为什么古代那么多送别诗呢?古代呀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以送行表达深情厚谊就成了当时一种习俗!今天我们要学的20课就安排了两首很有名的送别诗。

请打开书,先自己读读这两首诗,看看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读。

生:老师,这两首诗都是写作者送别好朋友的。

生:两首诗题目中都有送。

生:他们送别时都挺舍不得离开的。

师:一样的送别,两样的情怀。

让我们先来学第一首好吗?(生答好)齐读诗题。

(师板书课题)。

自己再轻声读读课题,看看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送的内容。

生:送别的地方是黄鹤楼,要去的目的地是广陵,送的友人是孟浩然。

师:你真能干!一下子找到了三处!黄鹤楼了解吗?生: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师:滕王阁,岳阳楼是另外两个。

生:它在武汉。

师:而且位于长江边上。

生:崔颢还为黄鹤楼题过一首诗呢!师:嗯!李白还夸过这首诗呢: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百闻不如一见,欣赏一下。

(课件播放黄鹤楼片断,学生观赏。

)师:广陵了解吗?生:广陵就是扬州。

师:是!扬州在汉朝时叫广陵,之后两种叫法都有了!生:扬州很美!师:素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美誉!黄鹤楼也好,扬州也罢,都在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师随机板画长江略图,明确地理位置)如果还知道些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情况就更好了!生:李白写过一首《赠孟浩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
(人教版)
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描写的景和情,感悟诗句描绘的意境。

2、通过想象和移情体验,体会诗人送别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

3、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古诗,这两首诗歌很相似。

我们先轻声读读题目,你觉得这两个题目哪里相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生:都有一个“送”字。

生:这两首都是送朋友时写的诗。

师:对,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

生:都有地名,“黄鹤楼”、“广陵”和“安西”
师:这三个地名还不一样,黄鹤楼是送别的地方,广陵和安西是朋友要去的地方。

你知道这三个地方吗?
生:黄鹤楼在湖北武汉,广陵就是扬州,安西……
师:你知道的还真不少。

我们来看看着几个地方(出示地图)。

广陵就是现在的扬州,离我们这里不远,在唐朝时扬州就已经是天下名城了,是一个风景优
美的繁华的都市,很多人都愿意去那里看看玩玩;安西就远了,在现在的新疆的最西边,如果从当时的首都长安出发,穿越上千公里的戈壁沙漠,翻越几座大山,才能到达那里,那里是唐朝的西域边关。

生:都有一个人名,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元二”
师:孟浩然是谁?
生:是一个大诗人,写了《春晓》。

师:李白在游历中,结识了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但两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

他们常常一起饮酒作诗,因为志趣相投而成为知己。

师:元二又是谁?
生:王维的一个朋友。

师:大声地读读这两首诗歌的题目,要读出节奏。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题目的意思了吗?谁送别谁去哪里吗?
生:第一首,是李白送别孟浩然去广陵。

生:第二首,是王维送别元二去安西。

师:听明白了吗?第一首是——
生: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去广陵。

师:第二首是——
生:王维送别元二去安西。

师:题目中的这个“之”和这个“使”是不是都是“去”意思啊?
生:是
师:是吗,那么,这两首诗的题目是不是也可以变成这样——
黄鹤楼送孟浩然使广陵送元二之安西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无语)
师:当然不可以。

尽管这两个字都含有“去”的意思,但是细分起来还是有区别的,“之”是“去”的意思,但那是自己要去。

孟浩然喜爱田园山水,经常在各处观山看水,这次去广陵,去干什么呢?
生:去旅游。

师:是啊,那是他自己想去的,他想去看扬州美景啊。

所以是——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使”也有“去”的意思,但那是朝廷让他去的,是派去的,就是——生:出使。

师:对,出使。

去干什么呢?当时的唐朝正是盛世,国力强盛,疆域辽阔,边关延绵数万里,需要大批的士兵和官员去戍守边关,保卫国家。

元二正是担负着保家卫国的光荣使命,出使安西的,他是去守卫国家,是去建功立业的。

所以是——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明白了吧?那么说说看,题目的意思是谁送别谁去哪里?去干什么?第一首是——
生: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去广陵旅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