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合集下载

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赏析《三》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篇作品是写高 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 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 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 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这首诗中 作者胸襟开阔,写别离一扫缠绵忧怨 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 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赏析《四》
•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 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 壮。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 色。
赏析《六》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 君。” 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 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 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 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 精神去奋斗、去拼搏。因为是知音,说话 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 慰藉。
理解填空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 景 ),通过 描写 ( 黄云 )、( 白日)、( 雪 )、 ( 北风 )、( 大雁)等景物,表现出离 别时( 凄凉 )的情景。其中大雁南飞 隐喻( 董大 )即将远行。诗人当时处在困顿
赏析《二》
这首送别诗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 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 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 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 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 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 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 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 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渭城 春 留 依依不舍
点评: 本诗以清新的春景反衬友人离别的苦痛 后两句直接叙述临别话语,明白如话,毫 无修饰,却极为动情,最为感人,堪称送 别诗的千古绝唱!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送元二使安西》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送元二使安西》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送元二使安西体裁:诗题文: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作者:名字:王维年代:唐代描述: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翻译:原文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译文: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馆驿青堂瓦舍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原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

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

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

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赏析二:思想内容通过写细雨中设宴为朋友饯行时劝酒的情景,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恋恋不舍之情。

赏析三:艺术特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

这一切,都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

“朝雨”指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

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而送别的时候,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

“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把雨澄尘而不湿路写的恰到好处。

客舍,原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

《古诗二首》(别董大 送元二使安西)案例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别董大 送元二使安西)案例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案例教学目的:1、在送别主题古诗对比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激发爱好对于现代小学生来说,本习惯于电视和电脑这些多彩的生活中,忽然要他们来上这种对他们来说非常深奥的古诗文,他们可能会提不起爱好。

因此,创设情境,奠定情感基调显得尤为重要。

歌仔戏,对于闽南的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戏种,但在他们的生活中又没有会唱的人,何况是用在唱古诗上,一下子引起了他们的留意,并一定会对这节课产生浓厚的爱好。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用歌仔戏的曲调唱出的古诗吗?生:没有!师:今天,老师就唱给你们听。

(用歌仔戏的曲调唱)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老师唱得怎么样?生:真好听!师:老师刚才唱时感情怎么样?生:很有感情。

生:很深情。

师:同学们都专心地去听、去领会。

是啊,唱这首诗时就应该布满感情,因为这是一首……生:送别情。

师:送的是谁呢?生:是自己的朋友。

师: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两首送别朋友的诗。

板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二、巧解诗题,发现奥秘诗的题目,大都是点睛之笔,理解诗的题目,可以为学古诗打下基础,因而在学习本课时,我让学习发现这两首诗题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这样既理解了题目,又为下一步学习古诗做好铺垫。

师:同学们自己多读几遍课题,想一想,这两个课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什么不同的地方?生:《别董大》中的“别”和《送元二使安西》中的“送”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送别”的意思。

师:脑袋转得真快,既然是送别诗,这两个字当然是“送别”的意思了。

生:第一首诗是高适在送董大,第二首诗是王维在送元二。

师:眼睛真尖,一下子就被你给找到了。

那你们知道董大和元二是什么人吗?生:董大是高适的好朋友,原名叫董庭兰,是盛唐开元、天宝时期的有名琴师。

生:我只知道元二是王维的朋友。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送元二使安西》赏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七言绝句。

此诗前两句写渭城驿馆风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后二句转入伤别,却不着伤字,只用举杯劝酒来表达内心强烈深沉的惜别之情。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篇1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安西,安西都护府。

治所故址在今新疆库车县。

本诗为赠别而作,后由乐人谱曲。

其曲名为《阳关》,又名《渭城》;作为送别曲,流传很广。

我们这个民族自古重离别。

历代留下来的赠别送行的诗文多得不可胜计。

南朝江淹专门写了一篇《别赋》,赋的一开头就说。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送别曲也很多,汉横吹曲有《折杨柳》、《小折杨柳》,相和大曲有《折杨柳行》,南朝清商曲有《月节折杨柳》等。

诗开头“渭城”一语点出诗人饯别元二的地方。

“客舍”自然是渭城中的一个所在,是饯别的具体地点。

并说这是一个春天的早晨,天下了一阵小雨。

首句的“朝雨”因次句“柳色新’三字而知为春雨,这种写法叫做互文见义。

这可以使语言更精炼。

写离情别绪。

诗人笔下的景物也往往成为有情之物。

代人伤心,为人垂泪。

本诗写春朝两,下“襄轻尘”三字,表明两不大,只是沾湿了地皮。

接着又说,环绕客舍四周刚刚放叶的柳树。

经春雨洗过,益发显得青翠嫩绿。

这里描绘的是一个空气清新。

盎然生意的春天的早晨。

此种写法。

似与“送行”的气氛不十分谐调。

然而。

诗人心甲已先装着一个“别”字。

虽有良辰胜景。

也无心流连。

别意正是以潜意识的形式笼罩景物、环境的。

由此可以看到,主观情感在一篇抒情诗中的决定性作用。

其中的关键词语是“柳色”。

古有折柳送行的习俗。

汉代长安城东郊有一条河叫灞水,河上有一座桥名“灞桥”,人们在这座桥上送别亲友,要折下桥头的柳枝送给行人,这就是所谓折柳赠别。

从汉魏到隋唐,这一习俗相沿下来。

所以古人看到柳,即生离别之意。

这种不同的心理反应,是长期文化积淀的结果。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别董大 送元二使安西》课件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别董大 送元二使安西》课件

1、自读诗句找出文中讲了哪些地点?说一说 它们之间的联系。
渭城
安西
阳关
2、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送行的环境。 配乐朗读,当你静静地聆听的时候,你们看到 渭城的柳色—— 渭城的空气—— 渭城的客舍—— 渭城的朋友——
这是一首情韵感人的送别诗。晨 雨淋洗后的渭城,土地湿润,空气清 新,掩映在青翠鲜亮的柳荫之中的旅 舍,令人留恋。再干一杯吧!朋友, 西出阳关之后,再想遇到老朋友就难 了。
别董大
高适
千 里 黄 云 白 日 曛,
北 风 吹 雁 雪 纷 纷。
莫 愁 前 路 无 知 己,
天 下 谁 人 不 识 君。
天 下 谁 人 不 识 君
莫 愁 前 路 无 知 己
北 风 吹 雁 雪 纷 纷
千 里 黄 云 白 Leabharlann 曛高 适别 董 大
了之诗西可客湿 别前 。后人去是舍着 场两 ,提了,旁飞 面句 不议。老边飘一 中写诗 会,送朋的着个 的了这 同再别友柳的春 一送是 老干饯就树轻天 个别 一 朋一酒要显尘的 情的 首 友杯,离得,早 景环 有 坐,干开越在晨 。境 在因了这发一, ,名 一为一里嫩片阵 后的 起“杯到绿青阵 两送 饮西又边,色细 句别 酒出一远新之雨 写诗 畅阳杯的鲜中润 了 。 叙关,安。, 送 ”
董大
名叫董庭兰,因排 行第一, 所以称董 大。他是唐玄宗时代 著名的琴手, 在音乐 上有很高的造诣。据 说董大擅长古琴,而 当时盛行胡乐,他倍 受冷落,非常失意。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 千里黄云白日曛 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天下谁人不识君
天 下 谁 人 不 识 君

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案2

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案2

《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一、单元入手、导入新课:<1分钟>1、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珍惜”这个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古诗二首》。

2、揭题:(生齐读题目、唐·高适)(生齐读题目、唐·.王维)二、检查预习、出示目标:<5分钟>1、检查预习:(1)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这两首古诗能读准确、读通顺吗?谁来读?(生读,评价、纠正)谁再来?(生读,评价、纠正)一起读!(齐读)(2)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生交流:a、这两首都是送别诗,结构相同,都是先写景后抒情;b、可以汇报题目意思;c、可以简介作者;师评价指导)【师适时点拨:(1)董大是作者的好朋友董庭兰,当时一位著名的音乐家。

在其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

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现在的“元老二”。

】师:大家的收获真不少!2、质疑:学贵有思,关于这两首诗,你还想知道什么?【a、这两首诗的意思是什么?b、诗人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c、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之处?】师:这正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请看学习目标:3、出示目标:师过渡:这是两首送别诗,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两首诗,细细品味诗人寄予朋友那浓浓的情意!三、自主学习、交流释疑:<30分钟>1、请看自学与合作:(指名读)2、学生自学、小组内交流。

<8分钟>3、全班交流汇报: <10分钟>(1)检查诗意理解情况:【a、小组汇报(各组形式多样)相机说说重点词意(强调“曛”;强调“浥、更”)。

b、谁再流利地说说诗意?(抽2个后进生说)】(2)小组派代表展示: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抽4个小组上台展示】师点拨:同学们,这4组的收获都展示出来了,现在,请他们讲解从哪里体会出来的?A、生讲解:第一首诗《别董大》【预设:a、抓重点词、句体会(从“黄云、白日、北风、雁、雪”,体会景色凄凉;从“莫愁”“天下谁人不识君”体会劝慰、激励);b、通过资料体会劝慰、激励(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

《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

《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

“少年无不可,行矣莫凄凄”,“离魂莫愁怅, 看取宝刀雄。” ——高适 “不觉御沟上,衔悲执杯酒”,“相逢方一 笑,相送还成泣” ——王维 “江山到处堪乘兴,杨柳青青那足悲”, “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 ——高适 “故人不可见,寂寞平陵东”,“吾亦辞家 久,看之泪满巾” ——王维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为什么诗人在这样的景色中会有这 样的情感?
著名诗评人刘学锴说:“王维出身仕宦家庭,可谓少年得志。 然而就在科举成名这之后,王维遭遇了许多不幸的打击,再加上中 年之时母亡妻丧,感情严重受挫,精神遂一蹶不振。作为当时知识 分子中软弱一类的典型代表,他总是极为怅婉而哀怨地感受着离愁 别绪所加给自己的精神磨难,常常吟诵着“遥知汉使萧天外,愁见 孤城落日边”的赠别诗,那凄凉的色调,正是诗人不幸遭逢和空寂 佛念相互融合的真实反映;高适的经历和王维恰恰相反,他幼年丧 父,深知世路的艰辛,靠了自己的苦学苦斗,终于加官封爵,虽然 他晚年官运享通,直至封侯,但自幼起长期身居下层社会的体验和 困顿生活的磨难以及自我奋斗的过程,足以使高适炼就顽强拼捕的 毅力,自强不息的精神,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豁大度的风格。建 功立业的思想始终主导着高适的一生,因此他时时能把自己的功名 和社会的功利浑成一体,常常坦诚、大胆而毫无拘忌地吟唱着“穷 达自有时,夫子莫下泪”,“男儿争富贵,劝尔莫迟回”,“良时 正可用,行矣莫徒然”。在这一系列赠别诗里,那种雄浑的音调, 豪壮的风格,正暗合着恢弘的盛形气象,顺应着昂扬的时代精神。
古诗二首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 — — ︳ ︳— — 渭 城 朝 雨 浥 轻 尘,

《送元二使安西》原文及翻译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原文及翻译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原文及翻译赏析《送元二使安西》原文及翻译赏析《送元二使安西》原文及翻译赏析1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古诗简介《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三四句是一个整体,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

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翻译/译文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新鲜。

我真诚地劝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原来知心的朋友。

注释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使: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雨:早晨下的雨。

浥(yì):湿。

客舍:旅店。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赏析/鉴赏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

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

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

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此诗以“渭城曲”为题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李商隐研究会会长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

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

“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

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朝雨乍停,天气晴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

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 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 壮。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 色。
赏析《五》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
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日暮
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
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处
理解填空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景 ),通过 描写 ( 黄云 )、( 白日)、( 雪 )、 ( 北风 )、( 大雁)等景物,表现出离 别时( 凄凉)的情景。其中大雁南飞 隐喻( 董大 )即将远行。诗人当时处在困顿
不达的境遇之中,但没有因此沮丧、沉沦,既表露出 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诗人豪迈 豁达的胸襟。
• 高适是__唐_代__著_名_的__边_塞_诗__人____________。 • 董大又叫董庭兰,之所以叫他董大是因为
_在__兄_弟_中__他_排_行__第_一_。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春 留
渭城 依依不舍
点评:
本诗以清新的春景反衬友人离别的苦痛 后两句直接叙述临别话语,明白如话,毫 无修饰,却极为动情,最为感人,堪称送 别诗的千古绝唱!
赏析《二》
这首送别诗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 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 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 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 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 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 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 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 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全诗翻译
• 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昏昏,北风吹着 归雁大雪纷纷。不要担心前路茫茫 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谁会不认识你?

送元二使安西课文原文

送元二使安西课文原文

送元二使安西课文原文送元二使安西课文原文《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

以下是这首诗的原文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送元二使安西课文原文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使:到某地;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浥:(yì):湿润。

客舍:旅店。

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君:指元二。

更:再。

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

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故人:老朋友。

更尽:先饮完。

译文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因为你离开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老朋友了。

赏析王维(公元701~761)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千古传诵,脍炙人口。

笔者认为,此诗是中华诗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诗。

奇就奇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意境。

但是,千百年来,文人学者未能准确把握该诗的风格,望文生义地曲解了诗的意蕴,从而降低了它的格调和品位。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护边疆的诗。

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

王维所处的年代,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了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大逸战胜土蕃,唐玄宗曾命王维以鉴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沿途他写下了《使至塞上》、《出塞作》等边塞名篇。

《阳关曲》是王维晚年之作,其创作年代估计在“安史之乱”以后,据《资治通鉴》至德元年(756)七月载:“征河西、安西兵赴行”;至德二年二月载:“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

四年级送元二使安西知识点

四年级送元二使安西知识点

四年级送元二使安西知识点《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也是四年级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篇目。

以下为大家详细梳理一下这篇古诗的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王维(701 年-761 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二、诗歌原文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诗歌译文渭城清晨的细雨打湿了路边的尘土,客舍周围的柳树显得格外清新。

朋友啊,请你再饮完这一杯离别的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再遇到故旧亲人。

四、重点字词解释1、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2、使:出使。

3、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4、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5、朝雨:早晨下的雨。

6、浥:湿润。

7、客舍:旅馆。

8、柳色:柳树象征离别。

9、更尽:再喝完。

10、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五、诗歌赏析1、前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描绘了一幅清新明朗的图景。

清晨的渭城,细雨湿润了尘土,空气格外清新。

客舍周围的柳树,在雨水的洗礼下,越发显得青翠。

这样的景色,看似美好,实则是以乐景衬哀情,为下文的送别营造了一种忧伤的氛围。

2、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诗人情感的直接抒发。

诗人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是劝朋友再饮一杯酒,因为一旦出了阳关,就再也难以遇到熟悉的人了。

这两句诗,将诗人对朋友的不舍和牵挂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读者感受到了那份深深的离别之愁。

六、诗歌主题这首诗通过描写送别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无奈。

七、诗歌写作手法1、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绘渭城的朝雨、客舍的柳色等自然景象,烘托出了离别的忧伤氛围,表达了自己的惜别之情。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古诗二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古诗二首北师大版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送沈子归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送 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代表人物。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
入微的感受。他的诗,诗画一体。写景,
色彩鲜明而优美,动静结合。诗中常体现 佛教及禅学思想,被称为“诗佛”。
高适:
幼年丧父,深知世路的艰辛。安史之
乱时曾领兵平叛,晚年封侯。生活的磨难、
边塞的军旅生涯以及自我奋斗的过程,使
他炼就顽强拼搏的毅力,自强不息的精神, 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豁达大度的性格。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 高适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 丈夫贫践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别韦五 高适 徒然酌杯酒,不觉散人愁。 相识仍远别,欲归翻旅游。 夏云满郊甸,明月照河洲。 莫恨征途远,东看漳水流。
古 诗 二 首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自学提示:
这两首诗描写的情景和表达的情感有什 么不同?应该怎样朗读这两首诗,才能体现 它们表达的不同情感?

【古诗词】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意及原文

【古诗词】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意及原文

【古诗词】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意及原文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

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全诗以洗尽雕饰、明朗自然语言抒发别情,写得情景交融,韵味深永,具有很强的艺
术感染力。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

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
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
富表现力的镜头。

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
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
都到达了顶点。

主人的这句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翻译: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第8课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练习题

第8课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练习题

古诗二首A级课内巩固与强化(时间30分,满分50分)一、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快速背一背,试着默写下来。

(20分)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唐)高适(唐)王维二、对《别董大》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8分)A.这是高适晚年作的一首送别诗,他是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B.诗一开始就描绘了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严冬景象。

C.景色描写点出了送别时的氛围,也暗示出董大所处环境的恶劣。

D.本诗反映了诗人和董大的深厚情谊,也表现了诗人开朗、达观的情怀。

三、下面对《送元二使安西》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8分)A.这是一首送别名作,又称《渭城曲》、《阳关三叠》。

B.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

C.第二句描写了送别地景色。

D.最后两句有力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祝福之情。

感情昂扬乐观。

四、读一读,体会两首诗的异同点。

(14分)《别董大》:这首诗写得意境高远,真挚深沉,感人肺腑。

天空满布黄云,白日西沉。

北风劲吹,雁阵凌空,雪花纷纷飘落。

前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凄凉却又雄浑的景象,景中寓情。

后两句诗语气雄壮,声势宏阔,一扫前面荒凉萧瑟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开朗胸怀,令人想起王勃的名免“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元二使安西》:是诗人送友人元二奉命前往安西时作的,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

当时便被谱曲传唱,号为“阳关三叠”,后代更把“阳关三叠”作为送别的代用词。

诗的前两句写景,先从渭城的风物谈起,淡笔素描,点明送行的地点、季节,细雨似乎为友人拂尘,嫩绿的柳条正好在送别时折枝相赠,烘托出一种送行的气氛。

后两句直接描写送行的场面,兼及抒情,一个“更”字,把诗人频频举杯殷勤相让的情态生动地表现出来,再喝一杯吧,西出阳关以后再也没有什么老朋友了,言外之意,再也没有人陪你喝酒了,情感意味深长。

B级课外复习与拓展(时间30分,满分50分)一、联系上下文,在空白处补上一句话,使之符合语境,文意贯通。

(10分)一天,沙漠与海洋谈判。

“我干得连一条小溪也没有,而你却汪洋一片。

《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对比赏析

《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对比赏析

《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对比赏析古诗对比鉴赏就是将内容、情感、表现手法、语言表达相近或相反的两首(甚至三首)古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与赏析(也可在作品后、考题中引入其他诗句作比较)。

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对比赏析,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别董大二首(其一)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高适的《别董大》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描写的情景和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别董大》从“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些景物给人的感觉是——凄凉;从“莫愁”“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劝慰、激励《送元二使安西》诗中描写的景物——雨、客舍、柳,这些景物给人的感觉是——清新;作者表达的情感——与朋友依依不舍。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同样是送别诗,高适借凄凉的画面表达的是对友人的劝慰与激励,而王维借清新的画面反衬出对元二出使安西的不舍与担忧。

《别董大》以壮观为主,感情豪迈,其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前下谁人不识君”应需重读。

《送元二使安西》要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从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到读懂诗句,理解诗意,从感受诗人笔下的美丽景*,再到感悟诗人离别时的瞬刻情感及隐藏其后的淡淡忧伤。

《送元二使安西》和高适《别董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借景抒情,同是描述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场面。

《别董大》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劝慰和激励,《送元二使安西》则流露出作者内心对朋友的不舍与担忧。

盛唐者名的山水诗人王维和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都写过许多赠别诗。

王维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送元二使安西》,又称《渭城曲》;高适赠别诗的代表诗有《别董大》其一。

以这两首诗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两位诗人在赠别诗风格上的差异和取象的不同。

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共21页

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共21页
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5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53、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54、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5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 之属, 阡陌交 通,鸡 犬相闻 。
பைடு நூலகம்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END

《别董大》的诗意及赏析

《别董大》的诗意及赏析

《别董大》的诗意及赏析《别董大》的诗意及赏析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别董大》的诗意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别董大》的诗意及赏析诗意《别董大二首》是唐代诗人高适的组诗作品。

作品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作者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但没有因此沮丧、沉沦,既表露出作者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作者豪迈豁达的胸襟。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高适的《别董大二首》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原文其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其二: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白话译文其一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其二就像鸟儿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城已经十多年。

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注释⑴董大:名不详。

或以为指董庭兰,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⑵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

白日曛(xūn):太阳黯淡无光。

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⑶谁人:哪个人。

君:你,这里指董大。

⑷六翮(hé):谓鸟类双翅中的正羽,用以指鸟的两翼。

翮,禽鸟羽毛中间的硬管,代指鸟翼。

飘飖(yáo):飘动。

六翮飘飖,比喻四处奔波而无结果。

⑸京洛:本指洛阳,后多泛指国都。

创作背景这两首送别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六载(公元747年),送别的对象董大的身份尚无法确定。

敦煌写本《唐诗选》残卷题为《别董令望》,此董令望不可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三》
•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篇作品是写高 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 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 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 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这首诗中 作者胸襟开阔,写别离一扫缠绵忧怨 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 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赏析《四》
• 你还能不能回忆起一些学过的 送别诗?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不管以歌相送,以目光相送, 以语相送,以酒相送,还是以别的相 送,其实都是以情相送。唯有真情相 送,才能打动人心,才会流传千古。
董大

名叫董庭兰,因在兄弟中排行第一,
所以称董大。他是唐玄宗时代著名的琴手,
造诣高,受赏识。据说董大擅长古琴,而
当时盛行胡乐,他倍受冷落,词解释
• ①董大:董庭兰 • ②黄云:乌云 • ③曛 :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 ④莫愁:不要愁不要担心。 • ⑤知己:朋友。 • ⑥谁人:哪个人。 • ⑦君:你。
•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 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 壮。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 色。
赏析《五》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
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日暮
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
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处
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别董大
标题
高适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
唐代诗人, 早年很不得志。一 度做过封丘县尉,不久投笔从军。由 于他参加军队的时间很久,熟悉边疆 的自然环境和军事生活,写了不少边 塞诗。他的诗风格豪迈,气势奔放。
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
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
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
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
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
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
酸。
赏析《六》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 君。” 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 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 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 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 精神去奋斗、去拼搏。因为是知音,说话 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 慰藉。
听了这样的话,董大心情 又如何?
点评:
《而庵说唐诗》认为“此诗妙在粗豪。” 不难看出,高适是一个情感特别强烈的诗 人,他不大用隐晦曲折的表情方式,而是 直泻胸怀。
全诗把写景与直抒胸臆巧妙结合,语 言质朴,风格豪放,感人至深。
赏析《一》
•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 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 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 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 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 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 风格的佳篇。
赏析《二》
这首送别诗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 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 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 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 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 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 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 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 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别董大
〈唐·高适·送别诗〉
景 千里/黄云//白日/曛, 凄凉悲苦
北风/吹雁//雪/纷纷。
情 莫愁/前路//无/知已, 昂扬豪壮
天下/谁人//不/识君。 劝勉朋友,情谊深厚
古诗小结
• 《别董大》这首诗从体裁讲是一首七__言_绝_句_ 诗,从内容讲是一首_送__别___诗。
• 这首诗写的是__高__适___在__塞_外___送别 __董__大_____。
理解填空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景 ),通过 描写 ( 黄云 )、( 白日)、( 雪 )、 ( 北风 )、( 大雁)等景物,表现出离 别时( 凄凉)的情景。其中大雁南飞 隐喻( 董大 )即将远行。诗人当时处在困顿
不达的境遇之中,但没有因此沮丧、沉沦,既表露出 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诗人豪迈 豁达的胸襟。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全诗翻译
• 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昏昏,北风吹着 归雁大雪纷纷。不要担心前路茫茫 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谁会不认识你?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这两句给人 凄凉空旷 之感
在这样的环境下,即将与 知己分别的董大心情如何?
莫 前路无知己, 天愁下谁人不识君。
表现诗人_昂_扬__、_乐_观_、_对__生_活_充_满_信__心_的_人_生_态__度_.
• 高适是__唐_代__著_名_的__边_塞_诗__人____________。 • 董大又叫董庭兰,之所以叫他董大是因为
_在__兄_弟_中__他_排_行__第_一_。
春 留
渭城 依依不舍
点评:
本诗以清新的春景反衬友人离别的苦痛 后两句直接叙述临别话语,明白如话,毫 无修饰,却极为动情,最为感人,堪称送 别诗的千古绝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