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颜渊》阅读答案(附翻译)

合集下载

君子成人之美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君子成人之美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君子成人之美
【原文】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1),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2)。

” (《论语·颜渊第十二》)
【注释】
(1)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美德、好事。

(2)反是:是,此。

反是,与此相反。

【翻译】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美德、好事,而不成全别人的罪恶、坏事。

小人则与此相反。


【评析】
君子能吃苦耐劳,心胸坦荡,常为别人着想,常与世无争,慈善于人,希望别人变好,无怨无恨。

小人好安逸享乐,心胸狭小,常为自己着想,常计较长短,自私自利,妒嫉别人比自己好,常感不平不公。

君子善待他人,乐善好施,故常成人之美;小人妒嫉别人,争争斗斗,故常成人之恶。

【延展】
1、君子修己利人,应该是很受欢迎的,成为君子的这种想法和愿望,应该是普遍流行、理所当然的才对,很多人应该都会想成为君子,这才是正常现象,为什么现代社会不是这样的呢?(现代社会:要当好人都很难,压力很大,容易受妒嫉排挤。

)。

颜回好学阅读答案附翻译

颜回好学阅读答案附翻译

颜回好学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注释:1回:颜回,又称颜渊。

2恸(tòng):哀痛之至。

3门人益亲:学生更加亲近。

4迁:转移。

5贰:重复。

参考译文: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

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练习(1)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②今也则亡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孔子哭之恸②门人益亲③弟子孰为好学④不贰过3、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迁怒,不贰过。

译文:4、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答:(参考答案1.①蚤同早②亡同无2.①哀痛到了极点②更③谁④过失,错误3.(颜回)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4.不迁怒,不贰过。

)练习(2)1、本文选自《史记》。

《史记》是我国古代着名史学家和文学家用毕生精力写成的我国第一部体通史,鲁迅称它为,。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发尽白,蚤死(2)今也则亡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门人益亲()(2)弟子孰为好学()(3)不贰过()4、翻译下面的句子。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5、根据积累,再举几个名人好学的实例。

答案1、司马迁纪传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①蚤通早②亡通无3、①更加②谁③过失,错误4、有一个叫颜回的喜欢学习,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四)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四)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四)16.(2020年丰台期末)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任选一组,回答问题。

A组:①子曰:“,鲜矣仁。

”(《论语·学而》)②子曰:“,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B组: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②子曰:“君子,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③子曰:“君子,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横线处是耳熟能详的成语,请根据原文将其填写完整,并说明该组句子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解析:这道题大家背下来就可以,是最基础的内容。

答案:A组:⑴①巧言令色②志士仁人⑵关于“仁”学思想。

“仁”是一种高尚道德,为人正直、表里如一;“仁”是坚守正义的品格,为了实现正义的目的,甚至可以牺牲生命。

B组:⑴①文质彬彬②和而不同③成人之美⑵关于“君子”理想。

君子应具有中庸的品行,要内外兼修,文与质统一、表与里统一;君子坚守行事原则,与人和谐相处,却不盲目附和;君子能律己达人,成就美好事业。

17.(2020年石景山期末)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①孔子为何说“吾不与也”? 上述文字阐明的孔子主张的“勇”是什么?(3分)②勇者何以不惧,有人用孔子答司马牛的“内省不疚”为答案,你同意吗?请说明。

(2分)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试题解读:①译文:孔子对颜渊说:“如果用我,就去积极行动;如果不用我,就藏起来。

《论语.颜渊》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论语.颜渊》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论语.颜渊》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论语.颜渊》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12.11)》)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13.3)》)1. 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写一个出自《论语·子路(13.3)》语段的成语(1分)。

2. 《论语.颜渊(12.11)》中第一个“君”“臣”“父”“子”的词性都是▲,而第二个“君”“臣”“父”“子”则为▲。

(2分)3:孔子认为做事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参考答案1.(1分)参考答案:名正言顺或名不正,言不顺2.(2分)参考答案:名词,动词3.做事成功的关键是名正言顺。

译文: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要象个君,臣要象个臣,父要象个父,子要象个子."齐景公说:"说得好极了!如果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象父,子不象子,即使粮食很多,我能吃得着吗 "子路说:“卫国的国君等待您去治理政事,您打算首先做什么?”孔子说:“那一定是纠正名分上的用词不当吧!”子路道:“您的迂腐竟到了如此地步吗!为什么要纠正呢?”孔子说:“真粗野呀,子路!君子对于他所不懂的',大慨采取存疑的态度。

名分不正,说出话来就不顺;话不顺,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制度)就兴办不起来;礼乐(制度)兴办不起来,刑罚就不能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会(惶惶不安)不知道将手脚放在哪里。

所以君子确定一个名号,一定有理由可以说出来,说出来的话一定行得通。

《论语颜渊篇》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论语颜渊篇》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论语•颜渊篇》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1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材料2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论语•颜渊篇》)1. 以上两则材料,可看出孔子“用人之道”的核心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

(填两个成语)。

2. 结合两则材料,对孔子思想中的“用人之道”进行评价。

答案解析【答案】1. (1). 知人善任,(2). 任人唯贤2. ①孔子主张不因为言论可取就选用一个人,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可取就拒绝他的言论;同时,要提拔重用正直的人,这样国家就会安定。

②孔子的这一用人思想,成为后世君主选才治国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当今社会,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阅读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解读材料2结尾例子,“舜举皋陶,汤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是对“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的解释。

可见用人首先要了解其人,任用贤人。

由此得出“知人善任”、“任人唯贤”的答案。

【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思想内涵的能力。

本题为评价文章体现的的思想。

先总结用人之道,再进行评价。

结合两则材料内容,“知人”就是客观真实看待一个人,不因人废言,也不因言废人;用人就要用贤人,用正直的人。

这主要是针对当时统治者说的,当然对现在仍有借鉴意义。

由此得出答案。

【点睛】系统掌握传统文化,熟知儒家文化的精髓,尤其是孔子的求学、处事、修身、用人之道。

《颜渊篇》12.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颜渊篇》12.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颜渊篇》12.3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12.3 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注释】▲司马牛:孔子的弟子,复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宋国人。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提到过他,说他“多言而躁”。

(有争议认为司马牛其实有两人,一个名耕,孔子弟子;一个名犁,恒魋[tuí]之弟。

但自孔安国以后的若干人把两人并为一人。

)▲讱:出言缓慢谨慎,认真对待自己说过的话,不轻言。

一、说出的话,言而有信。

二、语言简练,措词简约,中心思想明确,别人容易理解。

三、行动在前,言语在后。

▲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言行相随,言行一致。

《礼记·中庸》:“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zào]尔!”【译文】日常道德行为方面,平时语言的谨慎方面,做得还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励自己继续努力,即使有做得足够好也不敢把话说尽。

言语要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要符合自己的言语,君子怎么能不言行一致呢?【译文】司马牛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说话谨慎。

”司马牛说:“说话谨慎,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君子要做到言行一致),如果做起来困难,言语能不谨慎吗?”【学而思】参读:《学而篇》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篇》1.14子曰:“敏於事而慎於言。

”《为政篇》2.13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里仁篇》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里仁篇》4.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宪问篇》14.27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知识扩展】《荀子·正名》:“君子之言,涉然而精,俛[fǔ]然而类,差差然而齐。

彼正其名,当其辞,以务白其志义者也。

彼名辞也者,志义之使也,足以相通,则舍之矣。

苟之,奸也。

故名足以指实,辞足以见极,则舍之矣。

论语颜渊篇原文以及翻译

论语颜渊篇原文以及翻译

论语颜渊篇原⽂以及翻译论语颜渊篇原⽂以及翻译 引导语:《论语颜渊篇》相信有很多⼈都看过,那么有关论语颜渊篇的原⽂以及翻译哪⾥有呢?接下来是⼩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章,欢迎阅读! 【原⽂】 121 颜渊问仁。

⼦⽈:“克⼰复礼(1)为仁。

⼀⽇克⼰复礼,天下归仁焉(2)。

为仁由⼰,⽽由⼈乎哉?”颜渊⽈:“请问其⽬(3)。

”⼦⽈:“⾮礼勿视,⾮礼勿听,⾮礼勿⾔,⾮礼勿动。

”颜渊⽈:“回虽不敏,请事(4)斯语矣。

” 注释 (1)克⼰复礼:克⼰,克制⾃⼰。

复礼,使⾃⼰的⾔⾏符合于礼的要求。

(2)归仁:归,归顺。

仁,即仁道。

(3)⽬:具体的条⽬。

⽬和纲相对。

(4)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说:“克制⾃⼰,⼀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旦这样做了,天下的⼀切就都归于仁了。

实⾏仁德,完全在于⾃⼰,难道还在于别⼈吗?”颜渊说:“请问实⾏仁的条⽬。

”孔⼦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 评析 “克⼰复礼为仁”,这是孔⼦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

在这⾥,孔⼦以礼来规定仁,依礼⽽⾏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

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者紧密结合。

这⾥实际上包括两个⽅⾯的内容,⼀是克⼰,⼆是复礼。

克⼰复礼就是通过⼈们的道德修养⾃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这是孔⼦思想的核⼼内容,贯穿于《论语》⼀书的始终。

【原⽂】 112 仲⼸问仁。

⼦⽈:“出门如见⼤宾,使民如承⼤祭(1);⼰所不欲,勿施于⼈;在邦⽆怨,在家⽆怨(2)。

”仲⼸⽈:“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

” 注释 (1)出门如见⼤宾,使民如承⼤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2)在邦⽆怨,在家⽆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

家,卿⼤夫统治的封地。

(3)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 仲⼸问怎样做才是仁。

颜渊问为邦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颜渊问为邦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颜渊问为邦【原文】颜渊问为邦。

子曰:「行夏之时(1),乘殷之辂(2),服周之冕(3),乐则韶舞(4)。

放(5)郑声(6),远(7)佞人(8)。

郑声淫,佞人殆(9)。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注释】(1)夏之时:夏历,既符合天文节气,又方便农业社会农耕所需,后代多沿用。

也称为黄历、夏正。

(2)殷之辂:辂,音「路」,大辂,古代君王乘坐的车子。

按周礼天子有五种不同材质的辂,其中以木质的辂最朴素,殷朝的辂就是木辂。

(3)周之冕:冕,音「免」,古时大夫以上的王侯所戴的礼帽。

周代的礼帽。

(4)韶舞:韶,音「杓」,相传为古代虞舜时的乐曲名称,孔子认为尽善尽美。

舜时的舞乐。

(5)放:排斥、禁绝。

(6)郑声:即「郑音」。

郑国的音乐多淫声,为靡靡之音。

故称淫荡不雅正的音乐为「郑声」。

(7)远:音「院」,远离、不接近。

(8)佞人:佞,音「泞」。

有口才但心术不正的人。

(9)殆:危险。

【翻译】颜渊问如何治理国家。

孔子说:「用夏历,乘殷朝的木质车子,戴周代的礼帽,奏舜时的乐舞,禁绝郑国淫荡的乐曲,远离有口才但心术不正的人,郑国的乐曲浮靡淫荡,佞人危险。

」【评析】各个朝代各有其特色,有纯正的也有不正的东西,正的可以选用,流传下来,不正的就舍弃,淘汰了,那么留下来的正统文化精品,也许就是开创另一个辉煌的基础和凭借。

为邦之道,基点如果够正,选用的那一切,开创的格局,自然也是纯正的,人们生活在其中,受着正统文化的熏陶,思想、言行举止、文艺表现等,展现出来的就是礼义之邦、高度文明的社会,人民的道德水平就是高的。

相反的,保留了低下的东西,例如:郑声和佞人,其为祸、污染人心、败坏道德的作用,也是不容小看的。

选用什么,去留什么,严谨把关,只有为天下生民着想的心,才能做好这些事。

治理国家可以选用、取法、保存众家的特长,造就出高尚道德和丰富思想的社会人?,在这样的基础上,他们就能更进一步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在于返本归真。

这样大面积的社会人?,如果能在自己所在生活环境、工作岗位修养心性,如果出现这样的局面,很多人愿意返本归真,他们就不能再紧握着世间的一切,哪怕是再好的东西,也不能再取众家之所长了,只能按着正法正道,有师父带领,专一地升华心性,专一而回归于本性,才能返本归真了。

论语颜渊翻译

论语颜渊翻译

论语颜渊翻译【原文】12.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

孔子告诉他:"严格要求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就是仁。

一旦做到克己复礼,天下就回到仁上了。

修养仁德靠自己,难道还能依靠别人吗?"颜渊接着问:"请问实践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告诉他说:"不符合礼制的东西不看,不符合礼制的信息不听,不符合礼制的话不说,不符合礼制的事情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我一定照着您的话去做。

【解读】这一章师生对话体现了孔子的核心思想"仁",颜渊是孔子最为赏识的学生,孔子与他谈论的"仁"要求极高,这既是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因为颜渊这个人可以达到。

读此章文字,我的感慨极深,在校园里经常见到一些大学生聚在寝室看黄色影碟,这些人因此想入非非,不思进取,荒废了学业。

为此,我很为他们苦恼。

在一些家庭之中,也常见一些父母急于让孩子成为了不起的人,督促孩子学习达不到目标时,也是口不择言,深深地伤害了孩子的心灵。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终于想明白了这些现象背后的问题。

因此,无论是谁都应该谨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句话,能做到这些,也就足可以是自己无大过了。

问题是要懂得知礼,知道什么是礼的要求,这要靠学习和修养才能做到,难怪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

【原文】12.2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什么是仁。

《论语·颜渊篇》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语·颜渊篇》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语·颜渊篇》阅读练习及答案《论语·颜渊篇》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

阅读可以改变思想、获取知识,从而可能改变命运。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颜渊篇》阅读练习及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①。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虽回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释】①目:纲目,条目,具体要点。

(1)下面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论语》这一章阐述了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主张,据《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

’”可见“克己复礼”是孔子以前就有的古语,儒家用之作为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

B.仁是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的一种道德观念。

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而核心是指人与人的相亲相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实行“仁”的主要方法。

C.“礼”,人类社会行为的法则,标准、仪式的总称。

包括了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长期形成、又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的礼节仪式;人们相互之间表示尊敬谦让的言语或动作,也包括社会上通行的法纪、道德和礼貌。

D.孔子以礼来规定仁,认为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克己复礼为仁”,即:人们的言语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

实行仁,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谈到自己虽然不聪敏,但请老师孔子让他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2)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礼”与“仁”具有怎样的关系?(请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答:参考答案:(1)D。

【名师讲题】《论语六则》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名师讲题】《论语六则》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10.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B.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C.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D.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可以兴,可以观兴:激发人的感情B. 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C.文胜质则史史:虚饰,浮夸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知晓,明白12.下列对“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一句的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这句话可译为“从近处来说可以侍奉父母,从长远来说可以辅佐君王”。

B.这句话强调了“诗”的教化作用和文化地位。

C.这句话充分说明孔子对“诗”的重视。

D.“事君”就是做官,是古代教育的最高理想。

13.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曾子认为,“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而且责任重大,应为此奋斗终生。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见孔子的义利观,从个人道德着眼,主张个人在面临选择之时,应舍利取义。

克己复礼为仁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克己复礼为仁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克己复礼为仁【原文】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2)焉。

为仁由己(3),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4)。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5)斯语矣。

” (《论语·颜渊第十二》)【注释】(1)克己复礼: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举止合乎礼节。

(2)归仁:归服仁德。

(3)为仁由己:修行仁德是由自己支配的事,行不行全在于自己。

(4)目:细目或条文。

大纲之下是细目。

(5)请事:将按照指示去做。

【翻译】颜渊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举止合乎礼节,这就是仁。

哪一天人们能克己复礼,天下就能归服仁德。

修行仁德,是由自己支配的事,怎么会由别人支配呢?”颜渊说:“请问仁的细目。

”孔子说:“不合乎礼节的不要看,不合乎礼节的不要听,不合乎礼节的不要说,不合乎礼节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会按照指示去做。

”【评析】“非礼”和“礼节”、“放纵”和“规范”、“喜欢”和“应该”、“情感”和“义理”,从这些属性的尺度,也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心性修养和成熟度。

要修行“仁”德,就不能光考虑自己了,不能随着情感和喜欢而放纵私欲,必须从义理、规范等角度来看,要多为别人设想才能称得上“仁”德。

也就是要多克制自己的私欲,言行尽量符合礼节规范。

“仁”的礼节规范约束人的言行,但是孔子说的细目,除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之外,还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为何连看和听都不行?这就是许多人容易忽视和想不通的。

人对于外在讯息如果没有识别能力、不懂得过滤,就容易被外来讯息污染,大脑就会装满不符合“礼”的思想,这样的思想还会带动“非礼”的言行。

说白了,仁者就是要能本着善心,思想必须是善的,眼睛看的耳朵听的当然也要善的。

只有能分明善恶,能区分好坏,才能做到不随波逐流,不受污染,从外在来看,就是能表现善的言行,也就是合乎礼的规范。

【延展】1、小孩生下来大脑里的思想像白纸一般,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小孩变坏了,这是不是也反映社会的问题?在社会乱象中,该如何教小孩多为别人着想、善待别人?该如何教小孩正确看待社会或媒体乱象中的讯息和言行?2、人的思想中如果没有道德良知或强有力的规范,往往为了满足私欲,会表现伤害他人的言行。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七)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七)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七)31.(2020年昌平二模)阅读下面《论语》的内容,回答问题。

①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②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③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论语·为政》④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⑤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上面所选内容,蕴含了儒家重要思想,请从中任选两个角度进行归纳概括。

试题解读:①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

”孔子说:“出外便侍公卿,入门便侍奉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勉力去办,不被酒所困扰,这些事我做到了哪些呢?”孔子说:“《尚书》中说:'孝呀!只有孝顺父母,才能推广到友爱兄弟。

并把孝悌的精神扩展、影响到政治上去这也是参与政治。

”孔子说:“曾参呀!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根本的原则贯通起来。

”曾参答道:“是的。

”孔子走出去以后,其他学生问道:“这是什么意思?”曾参说:“夫子的学说只不过是忠和恕罢了。

”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②重点词汇:事——侍奉何有……哉——何有——有什么困难呢?又有什么呢?(注:两种理解意味不同,大家牢记,此处为第二种)③解析:这道题还是要以对儒家思想有整体的把握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去分析每一句体现出的思想内涵。

④答案:①爱人的思想。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是“泛爱众”之“仁”。

“仁”由“爱亲”扩大到真的“爱人”,具体就是扩大到平民和奴隶。

②孝悌的思想。

“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论语》的孝悌不仅指对父母、兄弟尊从,还包括对公卿、君王的忠从。

《论语·颜渊》《韩非子·解老》比较阅读答案翻译

《论语·颜渊》《韩非子·解老》比较阅读答案翻译

《论语·颜渊》《韩非子·解老》比较阅读答案翻译《论语·颜渊》《韩非子·解老》比较阅读答案翻译(1)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论语·颜渊》)(2)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

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

夫恃貌而论情者,其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

何以论之?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

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

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

(《韩非子·解老》) 23.子贡在反驳棘子成时说“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意在强调重要性。

(1分)24.根据这两段文字,分别说出棘子成、韩非子的文质观,并作简要评价。

(4分)23.文(文饰)24.棘子成认为君子只需良好的本质,无需文饰,这种认识过于片面(1分);韩非子认为君子是喜欢本质而厌恶文饰的,文饰只能掩盖本质之丑,而不能发扬其美,这种认识将内在本质与外在形式根本对立起来,过于绝对(2分)。

正确的文质观应是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1分)。

[《论语·颜渊》译文]卫国大夫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内品质良好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用文彩去显露呢?端木赐解释说:遗憾呀,大人这样认识君子,其言论如驷马不奔跑,不能显示马的能力哟。

文彩就是品质显象,品质就是文彩内含。

[《韩非子·解老》译文]:礼仪是实情的表面功夫,文采是本质的装饰物。

君子取其实情而舍其表面,喜欢诚朴本质而讨厌装饰。

大凡要凭表面功夫去体现情意的,必定不是真情美意;要待装饰才表现本质的,其本质必定差劲。

为什么这么说呢?和氏之璧不用装饰得珣丽多彩,随侯之珠也用不着镶金嵌银,它们的本质极美,其它的东西都不配来装饰它们。

凡物品要靠装饰才能行用的,它的本质就不美好了。

因此象父子之间,其礼节就简单自然而不是客套严谨。

陈列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陈列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陈列文言文,古之文辞也,其语言精炼,寓意深远。

今人阅读,若不解其意,则如雾里看花,难以领略其中韵味。

故翻译与注释,实为解读文言文之关键。

以下试以一篇文言文为例,进行翻译及注释。

原文:《论语·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论语·颜渊》篇中,子贡向孔子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让人终身奉行呢?”孔子回答说:“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注释:1.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2. 颜渊:孔子弟子,以仁德著称。

3. 子贡:孔子弟子,善于辞令,有“孔子之使”之称。

4. 一言:一句话。

5. 终身:一生。

6. 恕:宽容、谅解。

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原文:《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文公问于群臣曰:“吾闻虞、虢之君,欲结盟于齐,其可乎?”赵衰对曰:“不可。

虞、虢二君,皆以小国而附大邦,其心未可测也。

”翻译:《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晋文公向群臣询问:“我听说虞国和虢国的君主想要与齐国结盟,可行吗?”赵衰回答说:“不可。

虞国和虢国都是小国,却依附于大国,他们的心思不可预测。

”注释:1. 《左传》: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事件。

2. 晋文公:春秋时期晋国君主,以贤德著称。

3. 虞、虢:春秋时期两个小国,位于晋国附近。

4. 结盟:结成联盟,共同对抗敌人。

5. 附大邦:依附于大国。

6. 心未可测:心思不可预测,指虞、虢二君的真实意图难以揣摩。

原文:《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旬有五日而后反,忽然而已。

翻译:《庄子·逍遥游》篇中,讲述了列子驾驭风行走的景象,轻松自如,宛如仙子。

十五天后才返回,忽然间便结束了。

注释:1.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2. 列子: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以超凡脱俗著称。

文言文孔子翻译答案

文言文孔子翻译答案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解释:孔子认为学习应该持之以恒,不断复习巩固,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2.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翻译:孔子说:“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解释:孔子强调友情的重要性,认为朋友之间的相聚是人生一大乐事。

3.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改正自己的不足。

”解释:孔子提倡虚心向他人学习,不仅要学习他人的优点,还要勇于改正自己的缺点。

4.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翻译:孔子说:“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解释:这是儒家“仁爱”思想的体现,强调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5.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翻译:孔子说:“了解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乐在其中的人。

”解释:孔子认为,学习应该出于内心的热爱,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6.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翻译: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陷入迷茫,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解释:孔子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7.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翻译: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就不知道他是否可行。

”解释:孔子认为,信用是做人的根本,没有信用的人难以在社会立足。

8. 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论语·季氏》)翻译:孔子说:“不必担心东西少,而要担心分配不均;不必担心贫穷,而要担心不安定。

”解释:孔子关注社会公平与和谐,认为社会问题源于分配不均和不安定。

《孔子家语-颜回》阅读附答案

《孔子家语-颜回》阅读附答案

《孔子家语?颜回》阅读附答案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12分)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

虽然,其马将必佚。

”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

”颜回退。

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

”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

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

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

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

臣以此知之。

”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

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

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公悦,遂以告孔子。

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

岂足多哉。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固有诬人也固:原来B.昔者帝舜巧于使民巧:灵巧C.是以舜无佚民是:此;这D.岂足多哉多:称赞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勾践说于国人曰B.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C.善则善矣此则寡人之罪也D.舜不穷其民力樊哙侧其盾以撞13.下列对鲁定公由“不悦”转而为“悦”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颜回的话在政事方面给鲁定公以有益的启示。

B.颜回能公正地评价东野毕的驭术。

C.颜回详尽地分析了“马穷则佚”的原因。

D.颜回准确地预测了东野毕“马将佚”。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B.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颜渊季路侍阅读答案及翻译参考

颜渊季路侍阅读答案及翻译参考

颜渊季路侍阅读答案及翻译参考言志①《论语》颜渊、季路侍②。

子曰:“盍③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④,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⑤。

”颜渊曰:“愿无伐⑥善,无施⑦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释】①本文是《论语》一书中《公治长》篇的“颜渊”章,标题系编选者所知。

②颜渊、季路:孔子的两个学生,季路即子路。

侍:古代后辈陪从在尊长者之旁叫做侍。

③盍:何不。

④裘:轻暖的皮袄。

⑤憾:遗憾。

⑥伐:夸耀。

⑦施:表白。

10.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盍各言尔志(助词,无义)B.衣轻裘(名词活用为动词,穿)C.敝之而无憾(弄坏,使……破旧)D.无施劳(功劳)【答案】A【解析】在“盍各言尔志”中“尔”是代词“你”的意思11.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愿闻子之志C.策之不以其道D.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答案】B【解析】A、B、C三项中“之”都是代词“它”的意思,而B项中“之”表助词“的”。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8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12.请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译文:【答案】使老者安详晚年,使朋友信任自己,让年轻的`子弟们怀念我。

13.“言为心声”,本篇虽只写了孔子师徒三人的简短对话,却可由此窥见他们不同的心志。

请结合文中内容简析其中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2分)【答案】孔子:仁义子路:重情义颜渊:谦虚忠厚参考译文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

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把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拿出来与朋友共享,用坏也不抱怨。

”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子路说:“希望听听老师您的志向。

”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人得到安适,让朋友得到信任,让年少的人得到关怀。

”。

谈谈“仁”和“礼”的关系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谈谈“仁”和“礼”的关系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谈谈“仁”和“礼”的关系|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谈谈“仁”和“礼”的关系|阅读答案翻译译文文化经典阅读(6分)15、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12·1)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颜渊》12·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先进》11·22)(1)填空:(2分,每空1分)同样是弟子问仁,孔子的答案不相同;子路和冉有问了同一个问题,孔子也给出了不同的回答,这都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方针。

在孔子看来,像冉有那样做事畏缩不前,或者像子路那样莽撞冒进,都是不可取的。

只有两者取其中才是最佳状态,这是孔子思想的具体体现。

(2)孔子还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3·3),请你结合选文《颜渊》(12·1),谈谈“仁”和“礼”的关系。

(4分)15、(1)因材施教;中庸;(2)“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仁”是“礼”的基础,“礼”是“仁”的表现形式。

离开了“仁”,“礼”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了“礼”,“仁”有缺少了重要的依托。

(答出两者相互依存的关系,可以得2分,具体分析两者各自的特点可再得2分。

)【附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①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②,在家必闻。

”子曰:“是闻也,非达也。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③。

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论语·颜渊》)[注] ①达:通达,显达。

②闻:有名望。

③下人:下,动词。

对人谦恭有礼。

(1)子张与孔子对“达”的看法有何区别?(2分)
(2)请简要分析孔子在回答子张时所阐述的观点。

(4分)
参考答案:
9.(6分)
(1)子张注重表面名声,而孔子更注重品德和礼义。

(2分。

意思对即可)
(2)[示例]孔子从内在修养和对待他人等方面,提出了“士”只有做到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体察人情、不慕虚名,才算的事是真正的通达。

(4分)
[参考译文]
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

”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

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对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

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

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

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