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高粱桥记》译文
游高粱桥记
![游高粱桥记](https://img.taocdn.com/s3/m/825967b6b0717fd5360cdcba.png)
合作探究要求
• 小组讨论问题,并做相应的笔记。
• 1、.高梁桥为何为“京师最胜地”? • 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人们既可以垂 钓水边,又可小酌树下,老人可在这里散步,诗 人可来此寻找灵感,官员可在此排解烦忧,如 此优雅的地方,自然会成为京师最胜地.
2、“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 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如果、假若 苟非大不得已 形容旅途劳顿的样子 而仆仆于是 书之所以志予之嗜进而无耻 通“识(zhì)”,记 着迷于仕途钻营
2、翻译下列句子
(1)杨柳尚未抽条,冰未泮。
杨柳还没有发芽,冰已经有些融化。 (2)冻枝落,古木号,乱石击。 冷冻的树枝刮落,苍老的树木呼 号,乱石相互撞击。 (3)屡求而不获,其效亦可睹矣。 多次求官却得不到,效果也是可 以看得见的。 (4)予以问予,予不能解矣。 我问自己,我也无法解释了。
• 这里表面上写鱼,实际写水。鱼沉到水底 而鳞鳍都能看得见,正是河水非常清澈的 原因,作者用鱼来写水的清澈,这是采用 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3、作者以茶代酒,为何还笑那 真喝酒的人?
这里风景优美,环境幽雅,在这里同朋友聊 聊天,散散步,都是人生一大享受,这里的 一草一木,一石一水值得人们欣赏,品味, 人们在欣赏这里的美景时,才会享受到娱情 自然的乐趣,而在这里饮酒,喧嚣怒诟,便 体会不到自然的乐趣,因而作者以茶代酒, 还笑那些在此喝酒的人。
课前检测
• • • • • 1. 解释下列字词 窈窕: 茗饮: 少顷: 最胜: 丝管: 戏具: 微岚: 若痴禅者: 2. 把下面两段古文译成现代语 (1)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 丝管夹岸。 • (2)精蓝棋置,丹楼珠塔,窈窕绿树中。 • (3)缙绅士大夫,非若不暇,未有不一至其 地者。
游记小品两篇3
![游记小品两篇3](https://img.taocdn.com/s3/m/e3a2877825c52cc58bd6bef5.png)
你能读准吗?
léi pàn biāo chuǎn
羸马
dǐ
微泮
lì lì
飚风
yī
舛
diāo
邸
hú
砾砾
mái
噫
zhuó qiú
貂帽
餬
烟霾
着重裘
牛刀初试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横线的字。
委积道上 谭锋甫畅 着重裘以敌之 而犹不能堪 堆积 同“谈”,言 谈 穿 抵挡 忍受
如果、假若 苟非大不得已 形容旅途劳顿的样子 而仆仆于是 书之所以志予之嗜进而无耻 通“识(zhì)”,记 着迷于仕途钻营
•
冻枝落,古木号,乱石击。寒气凛冽, 相与御 貂帽,着重裘 以敌 之, 而犹不能 堪 ,乃急归。已黄昏,狼狈沟渠间,百苦 乃得至邸 ,坐至丙夜 ,口中含沙尚砾砾 . • 冷冻的树枝被吹落,苍老的树木号叫, 乱石相互撞击。寒气逼人,我们一起戴上 貂皮帽,穿上厚皮袄用来抵挡寒冷,然而 仍不能忍受,于是 急忙回家。已是黄昏时, 在沟渠间窘迫不堪,经受百般辛苦才到住 所,坐到三更时,口中的沙子还在。
同时阳春三月的高粱桥,袁氏两兄弟笔下的 景物特点有什么不同?
• 袁宏道文中景色怡人,垂杨十余里, 丝管夹岸,春意盎然,充满自然之趣。 袁中道文中天冷风急,沙尘蔽天,满 是凄清之景,令人不堪。
同写高梁桥,同为阳春三月游历,为什么所 写景致和感觉大相径庭?
• 因两人心境不同,观感也就不同。袁 宏道仕途顺畅,心情愉快,醉心于自 然之趣,表现高雅情趣。袁中道屡次 求官未果,心情苦闷,则思恋江南家 乡的温暖舒适,厌恶仕途奔波之苦, 批判自己“嗜进而无耻”。
•
噫!江南二三月,草色青青,杂花烂城野,风 和日丽,上春已可郊游,何京师之苦至此。苟 非大不得已,而仆仆于是,吾见其舛也。且夫 贵人所以不得已而居是者,为官职也。游客山 人所以不得已而至是者,为衣食也。 • 哎,江南二三月,草色青青,城乡杂花烂漫, 风和日丽,正月就己经可以去郊游,为什么京 都的苦况到这般境地。假如不是很不得已,而 风尘仆仆来到这里,我看是很荒谬的。而且地 位高的人之所以不得不居住在这里,为的是担 任官职,出游的人,从事卜卦、算命等职业的 人之所以不得不到这里,为的是谋取吃穿。
游高梁桥记
![游高梁桥记](https://img.taocdn.com/s3/m/0e45066231b765ce0508146a.png)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十、游高梁桥记
知识梳理
第一部分
高梁桥的基本介绍
高梁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两水夹堤,垂 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liè )皆见。 精蓝棋置,丹楼珠塔,窈窕绿树中。而西山之在几席者, 朝夕设色以娱游人。当春盛时,城中士女云集,缙绅士 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1. 词语解释 (1)京师最胜地也 胜:优美的
( A )
A. 朝夕/设色以娱游人 B. 浪纹树影/以为侑 C. 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 D. 步至极乐寺/观梅花而返 【解析】 A项应改为“朝夕设色/以娱游人”。
2. 对下列句中的标色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 B )
A. 窈窕绿树中(形容建筑物的秀雅)
B. 精蓝棋置(棋子)
C. 趺坐古根上(双脚交叠而坐)
河堤上的游人看到我们三个人呆坐在古树下,像
傻和尚一样,纷纷相视而笑。 (3)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也。 跟领略山水的情意,全不相关,有什么乐趣? 3. 句子朗读节奏 (1)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 若痴禅者,皆相 视以为笑 (2)呼而下,与之语,步至极乐寺/ 观梅花而返
全文理解 【全文中心】本文作者通过对游高梁桥时的所见 所闻,以茶代酒、以山水佐酒、芸芸众生不解其 乐的世俗相的描写,揭示了世俗中人不解山情水 意的可悲,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高雅情趣。
(2)缙绅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 / 不一至其地者也
第二部分 游高梁桥的所见所闻所感
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出游。时柳梢新翠,
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趺(fū)坐
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鱼鸟之飞沉,
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 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 人,喧嚣怒诟,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也。 少顷,遇同年黄昭质拜客出,呼而下,与之语,步
《游高梁桥记》的原文及译文
![《游高梁桥记》的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f3b11a34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22.png)
《游高梁桥记》的原文及译文《游高梁桥记》的原文及译文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文言文都不陌生吧。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游高梁桥记》的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游高梁桥记》的原文及译文《游高梁桥记》袁宏道篇原文高梁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
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
精蓝棋置,丹楼珠塔,窈窕绿树中。
而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
当春盛时,城中士女云集,缙绅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出游。
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
趺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
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喧嚣怒诟,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也?少顷,遇同年黄昭质拜客出,呼而下,与之语,步至极乐寺观梅花而返。
译文高梁桥在西直门外,是京城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两条河夹着堤岸,垂杨柳蜿蜒了十余里,水流又急又清,鱼沉到了水底,鱼鳞和鱼鳍都看得清楚。
佛寺星罗棋布,红楼朱塔,在绿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的美丽。
而从西山为游人所设下的坐席上看到的景致早晚都不一样,仿佛是故意用来娱乐游人的一样。
当春意正浓时,城里的达官贵人,只要不是特别的没空都会来这里游览一番。
三月一号那一天,带着王袗和和尚寂子一起去游览。
当时的杨柳刚刚抽芽,山色雾霭冥蒙,水与河堤齐平,两岸音乐声不断。
盘腿坐在古树根上,把茶当作酒来品饮,绿树浪影好似劝人畅饮的音乐和锦帛一般,清清的水让我产生错觉,仿佛鱼在天上飞,鸟在水里游一般,人来人往,也好似这景致的一部分。
河堤上的游人看到我们三个人呆坐在古树上,像傻和尚一样,纷纷相视而笑。
而我们是在笑他们在这里设下宴席,喧嚣怒诟,和这美景丝毫不相衬,也不知乐从何来。
过了一会儿,遇到了同一年登科的黄炜,叫他下来,与他交谈了一会儿,步行到极乐寺观赏了梅花,接着就回家了。
袁中道《游高梁桥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袁中道《游高梁桥记》原文及翻译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b4ee0e9f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b0.png)
袁中道《游高梁桥记》原文及翻译译文1、袁中道《游高梁桥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袁中道《游高梁桥记》原文及翻译袁中道原文高梁旧有清水一带,柳色数十里,风日稍和,中郎2拉予与王子3往游。
时街民皆穿4沟渠淤泥,委积5道上,羸马6不能行,步至门外。
于是三月7中矣,杨柳尚未抽条,冰微泮8,临水坐枯柳下小饮。
谭锋甫畅9,而飙风10自北来,尘埃蔽天,对面不见人,中11目塞口,嚼之有声。
冻枝落,古木号,乱石击。
寒气凛冽,相与御12貂帽,着重裘13以敌14之,而犹不能堪15,乃急归。
已黄昏,狼狈沟渠间,百苦乃得至邸16,坐至丙夜17,口中含沙尚砾砾18。
噫!江南二三月,草色青青,杂花烂城野,风和日丽,上春19已可郊游,何京师之苦至此20。
苟非大不得已21,而仆仆22于是,吾见其舛23也。
且夫贵人所以不得已而居是者24,为官职也。
游客山人25所以不得已而至是者,为衣食也。
今吾无官职,屡求而不获,其效亦可睹矣。
而家有产业可以餬口26,舍水石花鸟之乐,而奔走烟霾27沙尘之乡,予以问予28,予不能解矣。
然则是游也宜书,书之所以志予之嗜进而无耻29,颠倒而无计算也30译文高粱桥原有一条清澄的带子般的河水,杨柳绵延几十里,刚好天气比较晴好和暖。
袁宏道拉我和王章甫一道前去游览。
那时市民都在疏通渠道的淤泥,淤泥堆积在路上,瘦弱的马无法行走,我们步行来到西直门外。
这时已是三月中旬,柳树还没有发芽,冰刚刚融化,我们坐在靠近水边的枯柳树下喝酒。
交谈的刚刚畅快的时候,暴风就从北而来,灰尘遮蔽了天空,就连对面的人都看不到。
沙石击中眼睛,堵塞口鼻,嚼一嚼就能发出响声。
冻住的树枝被吹落,古树呜呜号叫,石头相互撞击。
十分寒冷,一起戴上貂皮帽,穿上厚皮袄用来抵挡暴风,然而仍不能忍受,于是就急忙回家。
到黄昏时,十分狼狈地走在沟渠间,历经千辛百苦才到家,坐到半夜,口中还有碎沙。
哎,江南二三月,草色青青,城乡杂花烂漫,风和日丽,正月就己经可以去郊游,为什么京都恶劣到这种地步。
游高梁桥记(袁宏道)纯原创,逐句翻译,已修改网络版本的错误
![游高梁桥记(袁宏道)纯原创,逐句翻译,已修改网络版本的错误](https://img.taocdn.com/s3/m/394b675d33687e21af45a91a.png)
• ①高梁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②两 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 底者,鳞鬣皆见。③精蓝棋置,丹楼珠塔, 窈窕绿树中。 • 高梁桥在西直门外,是京城风景最优美的地 方。两条河夹着堤岸,垂杨柳蜿蜒了十余里, 水流又急又清,鱼沉到了水底,鱼鳞和鱼鳍 都看得清楚。佛寺星罗棋布,红楼朱塔,在 绿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的秀雅。
• ④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 视以为笑,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喧嚣怒诟, 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也?⑤少顷, 遇同年黄昭质拜客出,呼而下,与之语,步至 极乐寺,观梅花而返。 • 河堤上的游人看到我们三个人呆坐在古树上, 像傻和尚一样,纷纷相视而笑。而我们也在偷 笑在这里设下宴席的人,喧嚣怒骂,和这美景 丝毫不相衬,也不知乐从何来。过了一会儿, 遇到了同一年登科的黄炜,他刚拜访完朋友出 来,叫他下来,与他交谈了一会儿,步行到极 乐寺观赏了梅花,接着程,突 出作者物我两忘,超凡脱俗的情怀。
• 第一段:写高梁桥的景致及游览盛况。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第二段
• ①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出游。 ②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 管夹岸。③趺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 纹树影以为侑,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 以为戏具。
• ①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出游。② 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 岸。③趺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 以为侑,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
字词
• • • • • • 精蓝棋置办 鳞鬣(liè) 窈窕(yǎotiǎo) 几席(jī) 缙绅(jìn shēn) 趺坐(fū) • 痴禅者(chán) • 筵中人(yán) •喧嚣怒诟(xiāo gòu) •了不相属(zhǔ) • 岚(lán) • 侑(yòu) •茗(mí ng)
游记小品两篇——滕东中学顾栋(修改)
![游记小品两篇——滕东中学顾栋(修改)](https://img.taocdn.com/s3/m/7d396944c850ad02de8041a3.png)
同年:古:同榜登科者;今:同一年。
御:古:戴上;今:抵挡;驾驭。
2014年10月31日星期五
穿:
滕东中学语文教研组顾栋
18
词类活用
精兰棋置 名词作状语 城中仕女云集 名词作状语 山色微岚 名词作动词 着重裘以敌之 名词作动词 然则是游也宜书 名词作动词
2014年10月31日星期五 滕东中学语文教研组顾栋 6
高粱桥简介
高梁桥位于海淀区西直门外偏北半里左右,是 北京西郊历史上一座名桥,是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 二十九年在和义门(今西直门)外所建石桥。明清之 时,高梁桥一带繁华壮观,这里古刹林立,水清见 底。当时都城中王公大臣、男女老幼,每至夏季, 坐在两岸绿荫下,桥头酒肆、茶馆,游客盈门,为 京师郊外一胜景。在巍峨的西直门城楼上远眺高梁 桥,长河似玉带,白桥跨碧水,绿荫藏酒肆,古刹 连西山。近观高梁桥,桥下,柳浪飞燕逐清波;桥 上,行人车马如穿梭。出城、进城必由此经过,故 这里热闹非凡。侧看高梁桥,则又有小桥、流水、 人家之感。楼、水、桥、人构成了燕山脚下一幅 “清明上河图”。
滕东中学语文教研组顾栋
12
2014年10月31日星期五
滕东中学语文教研组顾栋
13
游记小品两篇
游高粱桥记
袁宏道 袁中道
2014年10月31日星期五
滕东中学语文教研组顾栋
14
识记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
鳞鬣(liâ) 窈窕(yǎotiǎo) 几席 (jī) 缙绅(jìn shēn) 趺坐(fū) 痴禅者(chán) 筵中人(yán) 烟霾 (mái) 喧嚣怒诟(xiāo gîu) 了不 相属(zhǔ) 岚(lán) 侑(yîu) 茗 (míng) 羸马(lãi) 微泮(pàn) 飚风(biāo) 舛(chuǎn) 邸(dǐ) 砾砾(lìlì)
出西直门,过高梁桥阅读答案_文言文出西直门,过高梁桥翻译赏析
![出西直门,过高梁桥阅读答案_文言文出西直门,过高梁桥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94d15dfb307e87100f69602.png)
出西直门,过高梁桥阅读答案_文言文出西直门,过高梁桥翻译赏析《出西直门,过高梁桥》出自文言文《西山十记记一》,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原文】出西直门,过高梁桥,杨柳夹道,带以清溪,流水澄澈,洞见沙石,蕴藻萦蔓,鬣走带牵,小鱼尾游,翕忽跳达,亘流背林,禅刹相接,绿叶浓郁,下覆朱户,寂静无人,鸟鸣花落。
过响水闸,听水声汩汩。
至龙潭堤,树益茂,水益阔,是为西湖也。
每至盛夏之月,芙蓉十里如锦,香风芬馥,士女骈阗,临流泛觞,最为胜处矣。
憩青龙桥,桥侧数武,有寺依山傍岩,古柏阴森,石路千级。
山腰有阁,翼以千峰,萦抱屏立,积岚沉雾。
前开一镜,堤柳溪流,杂以畦畛,丛翠之中,隐见村落。
降临水行,至功德寺,宽博有野致,前绕清流,有危桥可坐。
寺僧多习农事,日已西,见道人执畚者、插者、带笠者野歌而归。
有老僧持杖散步胜间,水田浩白,群蛙偕鸣。
噫!此田家之乐也,予不见此者三年矣,夜遂宿焉。
【注释】①无【翻译】出了西直门,过了高梁桥,路旁皆是杨柳,道旁清溪如同衣带,流水清澈,可以清楚地看见水底的沙石,水草藻类萦绕,像是马鬣在风中飘荡,小鱼一条接着一条,忽然跳出水面,流水绵延,背依竹林,接着是一座古刹,绿叶浓郁,掩映着朱红的大门,寂静无人,惟闻鸟鸣花落。
经过响水闸,听见水声汩汩流淌。
到了龙潭堤,树木越发茂密,水面越发宽阔,这就是颐和园昆明湖了。
每到盛夏的时候,莲花十里如锦,风中满是浓郁芬芳,众多美丽高贵的女子聚在此处,列坐水边,浮杯饮酒,真是极为美丽的景致啊。
在青龙桥上歇息,桥有数武之高,有一寺庙依山而建,下临陡崖,古柏阴森,石路千级。
山腰有一阁楼,千峰仿佛成了它的羽翼般,怀抱着阁楼像屏风一样立着,此处常常沉积着流岚雾霭。
前方平坦开阔如镜,有溪流,旁植柳树,稻田处处,一片翠绿之中隐隐可见村落。
沿着溪水流向走,到功德寺,寺内宽阔而颇有野外的景致,前面清澈的溪流绕过,有一座高高的小桥可以坐下歇息。
寺庙里的僧人大多能做农活,日已偏西,可以看见修道之人拿着农具戴着斗笠唱着歌归来。
八年级暑假经典古诗文背诵篇目
![八年级暑假经典古诗文背诵篇目](https://img.taocdn.com/s3/m/87fd456358fafab069dc02f5.png)
八年级暑假经典古诗文背诵篇目(共10篇)1、四子侍坐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晳后。
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参考译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
(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
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点,你怎么样?‛(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
张用游记两篇_游高梁桥记
![张用游记两篇_游高梁桥记](https://img.taocdn.com/s3/m/5ab61317fad6195f312ba649.png)
游高梁桥记
袁中道
袁中道,字小修。16岁中秀 才,以豪杰自命,性格豪爽,喜 交游。成年后科场考试,几经落 第。本文写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六 年,他与其兄袁宏道一起进京, 再次求官不成,本文就写于这个 时期。
诵读课文
读准字音 注意停顿 理解文意
你能读准吗?
léi pàn biāo chuǎn
羸马
dǐ
品读课文
1、你从作者的描写中看到了哪些景物?作者 笔下高梁桥春天的风景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作者为什么把京都春天的环境描写得如此 恶劣?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通过描绘游高梁桥时寒冷恶劣的气候 环境,表达了自己对安宁、美好生活的热 爱,对仕途生活的厌烦。
写作特色
记叙、描写、议论为一体。
游记小品两篇
游高梁桥记
目标导航
一、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 言词语。(重点) 二、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方法;借鉴作者从 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难点) 三、体会作者的心情对文章内容的影响。 (重点)
游高梁桥记
袁宏道
高梁桥
高梁桥位于海淀区西直门外偏 北半里左右是北京西郊历史上一 座名桥是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二 十九年在和义门(今西直门)外所建 石桥。明清之时这里古刹林立 水清见底。当时都城中王公大臣、 男女老幼每至夏季坐在两岸绿 荫下桥头酒肆、茶馆游客盈门 为京师郊外一胜景。古时候高 梁桥一带繁华壮观在巍峨的西直 门城楼上远眺高梁桥长河似玉带 白桥跨碧水绿荫藏酒肆古刹 连西山。近观高梁桥桥下柳浪 飞燕逐清波桥上行人车马如穿 梭。出城、进城必由此经过故这 里热闹非凡。侧看高梁桥则又有 小桥、流水、人家之感。楼、水、 桥、人构成了燕山脚下一幅“清明 上河图”。
翻译
高粱桥在西直门外,是京城景色最漂亮的地方。两条 河夹着堤岸,垂杨柳绵延了十余里,水流又急又清,鱼沉 到了水底,鱼鳞和鱼鳍都看得分明。佛寺星罗棋布,红楼 朱塔,秀雅地坐落在碧绿的树木中。而在西山为游人所设 下的坐席,早晚都有美妙的景色来供游人娱乐。当春意正 浓时,城里的达官贵人及家眷聚集在这里,官宦士大夫, 除非一点空闲也没有的,没有不到这里一游的。 三月一号,我同书生王章甫和僧人寂子一同出游。那时的 杨柳方才发芽,山中有淡淡的雾气,水与河堤齐平,两岸 音乐声不断。我们盘腿坐在古书根上,以茶来代替酒,以 波浪水纹作为助兴,用鱼儿游动鸟儿飞翔,人物的往来, 作为演戏的道具。河堤上的游人看到本人们三小我呆坐在 古树上,像傻僧人一样,都相互看看作为笑料。可我们也 私下说那设席饮酒的人,吵闹怒骂,同这里的山情水趣, 全不相关,有什么乐趣。不久,碰见同榜登科的黄昭质拜 访客人出来 ,打招呼下来,同他说话,步行到极乐寺欣 赏了梅花,接着就回家了。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3课《活板》同步练习A卷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3课《活板》同步练习A卷](https://img.taocdn.com/s3/m/35c730c7be1e650e53ea9949.png)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3课《活板》同步练习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5题;共30分)1. (2分)下列句中加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山门圮于河(倒塌)B . 棹数小舟(划船)C . 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D . 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2. (2分)读《木兰诗》,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 . 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
B . “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C . 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
D . 意思是非常、十分。
3. (2分)下列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大王加惠(给予恩惠)。
B . 遂用猖蹶(凶狠而放肆)C . 长跪而谢之(道歉)。
D . 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4. (2分)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非学无以致疑”中的“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 无以致书以观。
B . 此正午牡丹也。
何以明之。
C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D . 多以书假余。
5. (2分)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 作者感受到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给人以自由感,使人想亲近它,又让人感到自己的渺小,感受到草原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B . 一个人,站在在草原上,可以任意遐想,但不一定能悟出一些我们以前没悟出的哲理。
C . 草原的景色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
D . “善忘”实际上是对人生的豁达与洒脱,是一种对荣誉、金钱、地位等的不计较。
“在静默中观望”是一种坦然自若的不张扬的沉稳。
观望未来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永保一颗纯净的心。
6. (2分)读课文《捕蛇者说》,对下面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蒋氏听说要恢复他的赋税竟然大哭起来,“赋敛之毒”可知也。
B .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该句引起下文,直贯至“捕蛇独存”。
游高梁桥记 袁中道
![游高梁桥记 袁中道](https://img.taocdn.com/s3/m/2a45611db4daa58da0114a9d.png)
注意语气 注意语调 注意语速
品读课文
1、你从作者的描写中看到了哪 些景物?作者笔下高梁桥春天的风 景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作者为什么把京都春天的环 境描写得如此恶劣?这表现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袁中道,出游高梁 桥时风和日丽,又会看到什么样的 景色,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自 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也
• 京师最盛之地也(句末语气词,表说明) 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同上) 于乐何有也(语气词,表确认) 也 吾见其舛也(语气词,表说明) 为官职也(同上) 然则是游也宜书(表示同样) 颠倒而无计算也(表语气)
而
• 而西山之在几席者(连词,转折) 步至极乐寺观梅花而返(连词,顺承连接) 着重裘以敌之,而犹不能堪(连词,表转折) 而飚风自北来(连词,表转折) 且贵夫人所以不得已而居是者(连词,修饰连 接) 游客山人所以不得已而至是者(同上) 屡求而不获(连词,表转折) 而家有产业可以糊口(连词,转折) 而奔走烟霾沙尘之乡(连词,表转折) 流急而清(并列连词) 呼而下(连词,修饰连接)
游高梁桥记
![游高梁桥记](https://img.taocdn.com/s3/m/409d6087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8b.png)
❖ 河堤上的游人看到我们三个人呆坐在古树上,像 傻和尚一样,都相互看了看,认为好笑。而我们 也私下认为那设下宴席饮酒的人,喧闹怒骂,和 这美景全不相关,有什么乐趣。过 一会儿,遇 到了同榜登科的黄炜拜访过客人出来,叫他下来 ,与他交谈了一会儿,步行到极乐寺观赏(guānshǎng) 了梅花,接着就回家了。
袁宏道醉心于自然超然物外自得其乐游人筵中人及眼中景物都视为戏具以自娱显示了余等几人的高雅情趣袁中道思恋江南家乡的温暖舒适厌恶仕途奔波之1袁宏道文与小石潭记在对水的描写上有什么异同
同学们,这是何处(hé chǔ)?你知道吗
精品文档
❖ 这是北京西郊的高梁桥,明清时这儿是一处 胜景(shènɡ jǐnɡ),长河似玉带,白桥跨碧水,绿荫 藏酒肆。文人雅士,常聚于此,吟诗论技。 明代诗人朱茂瑞吟诵:“高梁河水碧湾还, 半入春城半绕山。”乾隆帝赋诗:“凤城北 转石桥边,秋水澄泓可放船。”在他们的笔 下,高梁桥景美怡人。然而正是这一景致在 兄弟二人心中却呈现不同的观感,正所谓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我们就一起感受 一下。
并称三袁
❖ 袁中道:(1570——1623
部(lìbù)
公安县人。 公安派”
精品文档
字词
❖ 鳞鬣(liè) 窈窕(yǎotiǎo) 几席(jī) 缙 绅(jìn shēn)趺坐(fū) 痴禅者(chán) 筵中人(yán) 烟霾(yān mái)(mái) 喧嚣怒诟 (xiāo gòu) 了不相属(zhǔ) 岚(lán) 侑(yòu)茗(míng) 羸马(léi) 微泮 (pàn) 飚风(biāo) 舛(chuǎn) 邸(dǐ) 砾砾(lìlì)
精品文档
内容摘要
同学们,这是何处。侧看高梁桥 则又有小桥、流水、人家之感。三、 体会(tǐhuì)作者的心情对文章内容的影响。袁宏道:(1568——1610) 明代文学 家 字中郎 号石公。与兄宗道、弟中道 并称三袁 为“公安派”的创始者 。袁中道:(1570——1623) 字小修 湖广公安 今属湖北 人。王国维 有言“一切景语皆情语” 因两人的心境不同,观感也就不同。袁中道思恋江 南家乡的温暖舒适 厌恶仕途奔波之苦 故眼中之景便为苦境。柳文以鱼、 石、光、影作侧面衬托 不写水却显水之至清 。作者在苦苦挣扎中想到了 江南的春天的美景。拓展延伸
八年级游高梁桥记知识点
![八年级游高梁桥记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b097c3c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d6.png)
八年级游高梁桥记知识点在八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游高梁桥记》是一篇值得深入探究的文言文。
下面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这篇文章的知识点。
一、作者与背景《游高梁桥记》的作者是袁宏道。
袁宏道是明代文学家,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史称“公安三袁”。
他们在文学创作上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
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
作者在游玩高梁桥时,将自己的所见所感记录下来,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二、字词解释1、“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
” 中“道”:动词,取道,经过。
2、“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
” 中“鬣”:指鱼颔旁小鳍。
3、“精蓝棋置,丹楼珠塔,窈窕绿树中。
” 中“精蓝”:佛寺。
4、“而飚风自北来,尘埃蔽天,对面不见人,中目塞口,嚼之有声。
” 中“飚风”:暴风。
“中目”:吹入眼中。
三、句子翻译1、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
译文:高梁桥下的河水,从西山深谷中流淌过来,经过这里流入玉河。
2、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
译文:河水两岸被堤坝夹着,堤上有十余里的垂杨柳,河水又急又清,鱼儿沉在水底,鱼鳞和鱼鳍都能看得清楚。
3、精蓝棋置,丹楼珠塔,窈窕绿树中。
译文:佛寺星罗棋布,红楼朱塔,在绿树的映衬下显得幽深而美丽。
4、而飚风自北来,尘埃蔽天,对面不见人,中目塞口,嚼之有声。
译文:然而暴风从北面吹来,尘土遮蔽了天空,对面看不见人,吹入眼中塞满了嘴巴,嚼起来发出声响。
四、文章内容理解1、作者的游踪作者先写高梁桥的河水,然后描写了堤上的垂杨、水中的鱼儿,接着写了河边的佛寺、红楼朱塔,最后写了暴风袭来的情景。
2、写景手法(1)动静结合:如“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
” 河水的流动是动态,鱼儿沉在水底是静态,动静相映成趣。
(2)远近结合:作者先写远处的西山深涧,再写近处的堤岸杨柳、河中鱼儿等。
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翻译
![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17cf230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9e.png)
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翻译
意思:高梁桥下的水,从西山深涧中流来。
出处:《极乐寺纪游》是明代文学家袁宗道创作的一篇散文。
原文节选: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
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
堤在水中,两波相夹。
译文:高梁桥下的水,从西山深涧中流来,经过这里流入玉河。
流水如白练千匹,微风吹过水面,漾起了罗纹纸一般的波纹。
堤在水中央,两面水波相夹。
整体赏析
这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
这篇游记,记述了宗道游极乐寺时的所见所感,以描绘景物见长。
全文不过二百十四字,写景文字就占了三分之二以上。
他的写景是与叙述游览过程相结合的,足迹所至。
目力所及,辄相伴以景。
如文章开头就是“高梁桥水”,可见作者已站在这座桥上了,由桥及水,在交代其来龙去脉之后,便用“白练千匹”三句着力描绘眼前的微风吹拂下的流水。
然后由流水而堤岸,于是出现了堤上诸景,如绿荫垂条等;再放眼望去,便是岸北的佛庐道院,和对面的远树、水田,目力所及,乃至状如螺髻的西山。
作者的眼睛如同一架摄像机,把镜头由近而远,随时捕捉那些能使他心领神会的景物。
因此,笔下的景物次第出现,显示了一种流动性、变幻性,在流动中变幻,在变幻中流动,使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中考语文锁分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游高梁桥记课件北师大版
![中考语文锁分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游高梁桥记课件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6f9f91e949649b6648d74756.png)
(2)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 以为笑。
河堤上的游人看到我们三个人呆坐在古树下,像 傻和尚一样,纷纷相视而笑。
(3)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也。 跟领略山水的情意,全不相关,有什么乐趣?
3. 句子朗读节奏 (1)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 若痴禅者,皆相 视以为笑 (2)呼而下,与之语,步至极乐寺/ 观梅花而返
(A ) A. 朝夕/设色以娱游人 B. 浪纹树影/以为侑 C. 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 D. 步至极乐寺/观梅花而返 【解析】 A项应改为“朝夕设色/以娱游人”。
2. 对下列句中的标色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B )
A. 窈窕绿树中(形容建筑物的秀雅) B. 精蓝棋置(棋子) C. 趺坐古根上(双脚交叠而坐) D. 喧嚣怒诟(骂)
2018中考锁分——文言文阅读
游高梁桥记
知识梳理
第一部分 高梁桥的基本介绍 高梁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两水夹堤,垂杨 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liè)皆见。 精蓝棋置,丹楼珠塔,窈窕绿树中。而西山之在几席者, 朝夕设色以娱游人。当春盛时,城中士女云集,缙绅士 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1. 词语解释 (1)京师最胜地也 胜:优美的
全文理解
【全文中心】本文作者通过对游高梁桥时的所见 所闻,以茶代酒、以山水佐酒、芸芸众生不解其 乐的世俗相的描写,揭示了世俗中人不解山情水 意的可悲,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高雅情趣。
【文意理解】 1.作者游高梁桥时,看到哪些景色,做了哪些事,有 什么感受?
作者看到的景色有“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 堤平,丝管夹岸”。作者做的事有“趺坐古根上,茗 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在景色美丽的地方, 把欣赏景色作为一种享受,把大自然的鱼虫飞鸟作为 朋友,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作者超 凡脱俗、高雅的情趣。
游高梁桥记正稿解析
![游高梁桥记正稿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e8d3e5b5ef7ba0d4a733bd6.png)
2020/10/15
游记小品两篇
游高梁桥记 袁宏道
作者介绍
袁宏道:(1568——1610) 明代文学家,字中 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人,今湖北省公安县 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 “公安派”的创始者。
袁中道:(1570——1623)字小修,湖广公 安人。万历进士,官南京吏部郎中。与兄宗 道、宏道并称三袁,同以公安派著称。
重点字“之”
1.鱼之沉水者 (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西山之在几席者 (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与鸟之飞沉 (助词,的) 4.人物之往来 (助词,的) 5.忽而下,与之语 (代词,代人)
2020/10/15
重点词“以”“以为”
1.朝夕设色以娱游人(连词,表目的) 2.茗饮以为酒 (介词, “以之为”,“把…当作”) 3.浪纹树影以为侑(把…当作) 4.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把…当作) 5.皆相视以为笑(连词,而) 6.着重裘以敌之(用来) 7.予以问予(因此)
诗歌欣赏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2020/10/15
望庐山五老峰 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 吾将此地巢云松。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
我本楚狂人,狂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 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 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 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 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 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 接卢敖游太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高粱桥记》译文(袁宏道)
高粱桥在西直门外,是京城最优美的地方。
两条河夹着河堤,地上杨柳绵延十几里,水流湍急而清澈,沉在水底的鱼,鱼鳞鱼鳍都看得见。
佛寺像棋子一样分布,红楼珠塔,亭亭玉立在绿树丛中。
在坐席间望见的西山,早晚变换着色彩使有人赏心悦目。
每当春意浓盛的时节,城中的男男女女像云一样聚集(在这里),官僚、有地位的文人,如果不是忙得没有一点空闲,没有一个不到这个地方来的。
三月一日,我和书生王章甫,僧人寂子一同出去游玩。
那时,柳树梢头刚刚吐出新绿,山中蒙着薄薄的雾气,河水和堤岸平齐,两岸飘扬着音乐声。
我们双脚交叠坐在古树根上,把饮茶当做饮酒,以波纹树影来助饮,把鸟的飞翔,鱼的潜泳,人物的来来往往,当做演出来观赏。
堤上的游人看见我们三个人呆坐在树下像傻和尚似的,都互相看了看认为可笑。
而我们也私下认为,那些设席饮酒的人,喧闹怒骂,跟领略山水的情意,完全没有关联,有什么乐趣。
过了一会儿,遇到同忙登科的黄昭质拜访完客人出来,我喊他下来,和他说话,步行到极乐寺观赏梅花后返回。
《游高粱桥记》译文(袁中道)
高粱桥原有一条清澈的带子般的河水,柳色绵延几十里,刚好天气比较晴好和暖,中郎拉我和王章甫一道前去游览。
那时市民都在疏通沟渠里的淤泥,(淤泥)堆积在路上,瘦弱的马不能前行,(我们一起)步行到西直门外。
这时已是三月间了,杨柳还没有发芽,冰稍微融化,(我们)靠近水便坐在枯柳下小酌。
交谈得刚刚畅快,暴风从北边袭来,尘土遮蔽天空,面对面看不见人,击中眼睛,冲进嘴里,嚼着有声响。
冰冻的树枝被刮落,古老的树木在号叫,乱石相互撞击。
寒气刺骨,我们一起戴上貂皮帽子,穿上厚皮袄,来抵挡寒冷,可是还不能忍受,就急忙返回。
已经黄昏时分,我们还在沟渠间狼狈不堪,经历百般辛苦才到达住所,做到三更时,嘴里含的沙子还在。
哎!江南的二三月,草色青青,城乡杂花烂漫,风和日丽,初春已能郊游,为什么京城的苦况到这般境地,如果不是很不得已,而风尘仆仆来到这里,我看是很荒谬的。
而且,贵人之所以不得以居住在这里,为的是官职。
出游的人从事卜卦、算命等职业的人之所以不得以居住在这里,为的是谋取吃穿。
现在我没有官职,屡次谋求却得不到,效果也是可以看得见了。
而家里本来有产业可以维持生计,却舍弃享受花鸟风光的乐趣,而奔跑在充
满浑浊的烟气沙尘的地方,我问我自己,我自己也不能解释了。
既然这样,那么,这次出游也应当写下来,写下它用来记住我的着迷于仕途钻营而不知羞耻,颠倒是非却缺乏谋算。
《白洋潮》译文
旧例,在三江镇看潮,其实没有什么潮水可看。
中午后有人哄传说:“今年是暗中涨潮!”年年像这样。
明崇祯十一年八月,(我) 到白洋哀悼朱恒岳少师,与陈章侯、祁世培坐在一起。
海堤上有人呼喊着看潮,我迅速前往,章侯、世培接踵而至。
(我)站在海堤上,远远地看见潮头像一条线,从海宁那边过来,直奔堤上。
潮头稍稍靠近了些,就隐隐约约露出白色,像被驱赶的千百群小鹅,张开翅膀惊吓飞走。
渐渐又靠近了一点,喷出水沫,象冰花一样惊起,像百万头雪白的狮子,遮蔽着江面冲下来,好像有发怒的响雷鞭打着它们,万头聚集,不敢争先恐后。
又靠近了一点,就有大旋风逼迫着它们,那形势就要拍打着堤岸上来。
看的人惊慌地后退,跑着躲避到堤下。
海潮抵达海堤,竭尽全力拍击一下,水花冲击射开,溅起几丈高,溅到脸上脸都湿了。
不一会儿翻卷着向右,被龟山一阻挡,轰轰然异常愤怒,像被炮炸脆的龙湫瀑布,雪花般在半空中飞舞。
看着海潮令人心惊目眩,坐了半天,惊鸿的脸色脸色才恢复平静。
先辈说:“浙江的潮头,是由龛,赭两座山冲激而起。
白洋在这两座山之外,潮头却更大,这是为什么呢?”
《马说》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屈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知道他能日行千里而把它当做普通的马来喂养。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特长就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