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屠格涅夫作品的女性形象分析
屠格涅夫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塑造
屠格涅夫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塑造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
屠格涅夫的创作能够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及时地反映社会上所发生的变化,真实地展现人性的本色。
他的六部长篇小说被称为十九世纪中叶“俄国社会编年史”。
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一群个
性独特的女性形象,被称为“屠格涅夫家的姑娘”。
但是,学术界对
屠格涅夫笔下的女性形象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分类和定位。
因此,本文将屠格涅夫笔下的女性形象作为研究对象,以屠格涅夫塑造笔下女性形象的由来作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阅读原文及文献,力图在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一个新的视角去分析屠格涅夫笔下的女性形象。
本文包括引言、三个章节和结语共五个部分。
首先,引文部分主要概述了本文论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从屠格涅夫笔下的女性对待爱情的态度将女性形象分为四类:愿意为了爱情自我牺牲的女性形象、不愿为了爱情抛弃物质的女性形象、愿意为了爱情勇于行动的女性形象、不愿为了爱情做出改变的女性形象,主要分析了不同类型女性的成长环境和性格形成,以及她们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第二章从宗教与哲学、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三个方面分析了屠格涅夫塑造笔下女性形象的缘由,力图找寻屠格涅夫笔下女性形象的原型。
第三章从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两个方面来探讨女性形象的塑造,分析了屠格涅夫在描写女性形象时所运用的手法。
最后,对以上部分进行总结,更加全面地概括屠格涅夫笔下女性形象的类型,深入挖掘屠格涅夫创作的动机和成因,从艺术手
法的角度来分析屠格涅夫在描写女性形象时的突出特点。
对屠格涅夫作品的女性形象分析
在欧洲文学史上,很难找到一个作家象屠格涅夫这样创造出如此众多而又出色的女性形象。
几乎在他的每一部比较重要的作品中,都会出现一个重要的女性形象。
人们称这些女性形象为“屠格涅夫家的姑娘”。
屠格涅夫笔下的女性形象,多数是上流社会的贵族,虽然也有处境悲惨的农奴,一般平民。
作为贵族主义者的屠格涅夫,是那样地熟悉本阶级的女性啊,熟悉她们的精神风貌,谈吐,教育和情感,在她们的身上,他倾注了自己的理想和同情。
这些女性形象,有温良敦厚的农妇,也有放荡不羁的贵族太太,而更多的是渴望和追求自由幸福的初恋少女。
屠格涅夫深情地描绘着那些初恋少女的动人形象。
透过她们和男主人公们之间的爱情故事,直接或是间接地反映当时那个时代的俄国社会生活。
屠格涅夫的首次女性形象创造是长诗《巴拉莎》,在这部作品中,屠格涅夫描写了那个时代中一个叫达吉雅娜巴拉莎的姑娘与纨绔子弟维尔托克的爱情故事。
作为首次创造的女性形象,巴拉莎在屠格涅夫的女性画册中占有一席位置。
但是《巴拉莎》在很多创造方面显得不是十分成熟和完善,真正可以算做“屠格涅夫家里的姑娘”的是:阿霞(《阿霞》),娜达丽娜(《罗亭》),丽莎(《贵族之家》),叶琳娜(《前夜》),玛丽安娜(《处女地》)。
她们在作者的笔下闪着熠熠光辉,是作者艺术成就的代表。
首先,她们所感受到的真挚纯洁的爱情,并不是一种超越社会和历史的抽象物,而是与一定的社会理想相结合的。
巴拉莎的爱情只是停留在对达吉雅娜的爱情的一种模仿,阿霞的爱情则是在不知不觉中被作者提到社会和历史的面前来的,她那种几乎是不由主的爱,竟是那样严峻地检验出男主人公性格中的软弱之处,从而显示出这种软弱性格的社会意义来,以至于获得了作者主观上没有预料到的结果。
如果说阿霞的爱情所包含的社会因素,还只是所显示出来的一种客观意义。
那么从娜达丽娜起,屠格涅夫就是在自觉地让爱情与一定的社会内容相结合。
无论是娜达丽娜对罗亭的爱情,还是丽莎对拉夫茨基,叶琳娜对英沙罗夫的爱情,或者是玛丽安娜对索洛明的爱情,都已超越了单纯的男女之爱,而体现了作者所着意追求的社会理想。
浅析屠格涅夫《前夜》中的新女性形象
象, 她是一位来 自贵族阶级 的女性 , 她没有 贵族阶级 的高
傲与优越 感 , 而是摆脱 了阶级 观念 , 挣脱 了社 会与 家庭 的 封建 限制 ,与保加利亚爱国人士英沙罗夫结合在一起 , 并 与英沙罗夫一 同参加革命斗争 , 这是一个 将爱情与奋斗结
合 在 一 起 的故 事 。 作 者 笔 下 的 叶 琳 娜 是 一 位 坚 强 不 屈 、 勇
英沙罗夫对于祖国的热爱对那些侵略过自己的压迫者那种仇恨正是叶琳娜所追求的那种神圣的感情的回沙罗夫称为一个特殊非凡的人物但初次见面叶琳娜却没有对他产生太大的兴趣但是当他知道英浙江省罗努力工作与学习是为了积极准备回国参加解放祖国的目的之后叶琳娜一下子爱上了英沙罗夫
2 0 1 4年 1 2月
黑 河 学 刊
法表现出来 。《 前夜》 这部作品问世纪于 1 8 6 0 年, 在俄国农
奴制 即将 废除之前 , 作者创作 这部作 品直接 的 目的 , 就 是
要在文学思想领域进行一场推动性 的革 命 , 以使 即将 到来
的重大社会变革能够加快步伐 ,从 而起到推动性的作用 。
在《 前夜》 中, 作者所树立 的新女性 叶琳娜 , 就是 典型 的具
了向往 , 并勇敢去追求幸福 。她就是这样一位女性形象 , 对 于发 生在身边 的任何事 情 ,她都 能够敏 锐的捕捉 到其本 质 。从小 , 在父母不幸福 的婚姻生活里 , 她看出了人情 的冷 漠与世 态的炎凉 , 她也 因此有 了一颗 同情之心 , 对 于社会 生活 中可怜的人和事 , 她都 能够设身处 地 的去感 受 , 当看
行 了赞 扬 ,以 此来 激励 人们 投 身 到社 会 变 革 的 大 潮 中去 。 叶琳 娜 ・ 尼 古 拉 耶 夫 娜 是 这 部 作 品 中 最 为 完 美 的 新 人 形
析《贵族之家》中丽莎的爱情悲剧
析 《 贵族之家 》中丽莎的爱情悲剧
路 文 亭
( 河 南大 学外 语 学 院,河 南 开封 4 7 5 0 0 1 ) 中图 分类 号 :I 1 0 6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 1 0 0 3 — 2 7 3 8( 2 0 1 3 )0 2 — 0 1 7 5 — 0 2
( 转 下页 )
( 接 上页 )
舆 傅统性 等力量交相衙 突 。冁耱於 燕常的政缝 文化因素 同,香港能 屹 立 不燮 ,正是 因药它 的多燮 。不 是佃小岛 、前殖 民地 ,遗 是特匿 , 香港 最重要 的意羲在於它 是座绝燕馑 有的城市—— 一座不断 重新琢磨 其功能及 圆族属 性的都 舍。J[ 梁 秉钧 在 香港逭 一座 猾特 的城 市 『 漫 递 J,寓 下 了 ( 带 一枚 苦 瓜旅行 )。先看 祷题 ,莳人想像 璺富 ,带 苦瓜旅行 。旅行一嗣 ,封於 了解本祷 亦起重要 作用。旅行 是指跨越空 同舆畴髑 的遁 勤, 以及 熬阴 家圜有 朋的怒黢謇 寤,射输疆界模 糊 ,舆跨 界所带柬 的多元位势 ,以 及 朗放 空 弼舆封 话 的接桶 空嗣 。【 t o 诗人 在祷 中 以就 的捂言 窝莳 , 彷, 佛 是在封藉 。祷不 断提及 r 我 J、 『 你 J、 r 它 J三獯代 词,而 随 著 祷 中畴空 的跳踞 、交 错 ,I n ]f 我j、 r 你 J的视 黠也不 断替 换 , 形 成一 獯你 中有 我 ,我 中有你 的效 果 ,使镀 者一 畴 同也弄 不清 到底 在不 同的畴空 中我舆你 的身份是稚 ,模 糊界综 。诗人 虎理我 、你 网僚 畴, r 带著你, 馑 另一倔地方 带回柬 的好 意 /在你带 著它回柬 的途 中 , 在你 身遗 J除 了指出苦瓜是徒 『 另一佃地 方J束之外 ,莳人亦重梭 强 调你是 『 回柬 j的信 息 。在带 苦瓜旅行畴 , r 柬到昊地 ,踏上巽绑 的 泥土 J,祷人亦重梭 强稠我是 去 『 昊地 J。 『 你德是 原谅我言耦 的陋 留,凿我 髑: /你什麽 峙候 回柬 ?你只是 回虑 : /你什麽 畴候走 ?一 佃 靛阴 ,一 佃 /蹄柬 ,你接受 了我 言耦的畴 憋 /滑溜而不 可界定 J诗 人 刻意在 r 一佃 J停顿 ,又强调 自己言捂上 的不 正常的畴 憩,加上诗 人 窝此祷於 一九九八年 ,香港 回鼹後 一年 ,可 以磷想 成祷人 是在靛 明 界综 模糊 的峙 空中 r 我 J舆 『 你 J宥 一獯互相 的 『 回蹄 J,一獯身份
试析屠格涅夫《父与子》中的俄罗斯女性典型
264试析屠格涅夫《父与子》中的俄罗斯女性典型杨 昕 华东师范大学摘要:屠格涅夫的作品向来以女性形象塑造见长。
本文试从其长篇小说《父与子》中女性角色的交际行为特点出发,在语言文化学的视野下,通过分析,总结归纳出不同的俄罗斯女性典型形象。
关键词:《父与子》;语言文化典型;俄罗斯女性迈入二十世纪后,人文科学研究逐渐向以人类为研究中心的方向发展,语言学家们也逐渐将视线投向语言个性的研究。
在此背景下,“语言文化典型”理论(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ный типаж)在二十世纪末应运而生。
“语言文化典型”是指,在特定社会民族范畴内,具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社会民族要素的典型人物。
他们有着特定的交际行为(含言语与非言语交际行为)特征,是某民族或某社会群体文化的载体,也是某种特定价值观的体现。
如,“俄罗斯十二月党人”,“黑客”等。
文学作品往往是某个民族或社会成员普遍智慧和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因此,在语言文化学的视角下探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对理解相应民族的文化观念至关重要。
一、“语言文化典型”理论背景下的小说《父与子》中的女性形象小说《父与子》常常被看作描写父辈与子辈矛盾、以及阐释“虚无主义”的作品而被广泛研究。
学者们通常倾向于分析主人公巴扎罗夫、阿尔卡季和巴维尔•彼得洛维奇的形象,但鲜少有人关注其中的女性角色。
而事实上,她们的角色塑造都意义深远。
屠格涅夫的作品被称作俄罗斯女性形象的万花筒,她们的形象构成了“屠格涅夫家的姑娘”这一群体。
她们通常被认为是温柔、稚嫩、单纯、善感的化身。
但若将目光投向《父与子》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发现,“屠格涅夫家的姑娘”这一概念并不足以描述她们的全部特征。
《父与子》中主要有四个女性角色:费涅奇卡,奥金佐娃,阿琳娜•弗拉西耶芙娜和库克申娜。
此外,小说中还塑造了另外两位女性形象,阿尔卡季的母亲以及奥金佐娃的妹妹,但她们的存在,笔者认为,是为了衬托出其他女性形象的与众不同,故此,本文将以前四个女性形象为例进行探讨。
安娜形象
安娜形象:对于安娜这样一个19世纪贵妇来说,爱情是她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唯一道路,否则她只能是卡列宁的附属品,安于做一个没有爱情的贤妻良母。
同渥伦斯基的爱情是她张扬生命的唯一途径,她的一切人生价值都寄托在此。
赋予她新生的是爱情,置她于死地的也是爱情。
她的死有社会原因,但重要的是自身原因:爱情至上主义,但又带着浓厚的旧有传统烙印,来自上流社会的、家庭的、渥伦斯基的压力都承受住了,但她无法战胜自己,当渥伦斯基对她冷淡时,她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产生了强烈的悔罪意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最后一语。
神权、夫权、爱情的幻灭共同置安娜于死地。
安娜形象意义:勇敢的、向上流社会提出挑战的叛逆女性。
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以前,没有任何一个女性形象能象安娜那样反叛自己的出身,简最终回到罗切斯特身边,屠格涅夫按传统道德标准塑造理想女性,普希金笔下的达吉亚娜恪守着没有爱情的婚姻,巴尔扎克把欧也妮送上了归于传统的道路。
而安娜是义无反顾的,最后也不愿回到沉闷的生活中去,以死抗议了没有爱情的婚姻,抗议这个毁灭真情的社会专制制度。
安娜是女性觉醒和妇女解放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安娜是是俄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豪之一列夫·托尔斯泰笔下《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
她是19世纪70年代俄国上流社会贵妇人的典型.她纯洁善良,诚实端庄,敢于追求真正的爱情与幸福的女性。
安娜是个带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色彩,但同时又无法摆脱上流社会的道德规范束缚因而充满内心矛盾的贵族妇女形象。
同时,她也是一个外表美丽,情感真诚,内心世界丰富,充满生命活力的年轻女人。
当她不懂爱情时,身不由己的嫁给了虚伪,冷酷,自私自利且与自己年龄悬殊很大的沙俄政府官僚卡列宁,并与他维持了八年平静而无聊的婚姻生活。
随着她个性的成熟和人格的独立,她开始对自己的婚姻状况感到不满,她越来越明白她不可能从卡列宁那里得到自己所渴望的爱情,她也不可能爱卡列宁。
她的内心燃烧着一把火,这注定她不可能从一而终,而是会拼死追求幸福,宁可遭受社会唾弃,也要过上真正女人的生活。
浅谈屠格涅夫作品中的两性形象
浅谈屠格涅夫作品中的两性形象
陆 欢 天 津外 国语 大 学 研 究 生 院
摘 要 :屠格 涅夫 一生 塑造过 无数 男女形 象 。女性 大 多属 于 坚强执 着 的类型 ,不论 对待 爱情还 是理 想 ,而男性 则属 于优柔寡 断。本文 通过屠格 涅夫经典 作 品中两性形 象的对 比 ,来分 析屠格 涅夫本人创 作过程 中的情感倾 向及 其宗教观 念。 关键 词 :屠格 涅夫 ;两性形 象 ;宗教观念
文 学形 象。 屠 格 涅夫 笔 下 的罗 亭 ,就 是 “ 多 余人 ”的 一个 典 型 。
他 善于 辩论 ,却 很少 把想 法付 诸实 践 ,在爱 情方 面 ,也 只 停 留在 思想 层面 。他 追求 真理 ,相 信科 学 ,追 求 崇高 的人 言论 的过 程 中,博 得 了女主 人公 的好 感 。由于妻 子背 叛 了 生 目标 , 比如他 曾为经 营 庄 园献 计献 策 ,提 出疏 通河 道 , 他 ,于 是 他 回到 了俄 国 ,对 生 活 失 去 了希 望 。 丽莎 的 出 还 曾提 议教 育改 革 ,但 这 些实 践都 以失 败告 终 ,只能 说他 现 ,带给 了他 温暖 ,重 新 点燃 了他 的生命 之火 。然而 当得 的理想 过于 空泛 ,大 多想 法不 切实 际 但 罗 亭 的这些 尝试 知妻 子 己死 的消息 并不 属实 时 ,他 放 弃 了与丽莎 的幸 福爱 是 值得 称 赞的 ,起码 与 前人 的 “ 多余人 ”相 比 ,他 有 了一 情 。他知 道妻 子 的背叛 在先 ,他 也清 楚 自己对她 己没 有丝 些 行 动 。《 贵族 之 家 》 中 的拉 夫列 茨 基 也 是 “ 多余 人 ” 的 毫 爱意 ,但他 还是 选择 回到 她和孩 子 身边 ,尽 一个父 亲应 典 型 ,与罗 亭 比较起 来 ,他更 加 的务实 些 。他 似 乎并没 有 尽 的 义务 。可 见封 建 的伦 理 道 德 对拉 夫 列 茨 基 的 束 缚之 像 前 人 那样 “ 多余 ” ,并 不是 一 无 是处 ,他 知 道 “ 只有 稳 深 。显 然 ,这 一 切 都 说 明 他 的追 求 只是 停 留在 理论 层 面 稳 当 当为 自己开 辟 一条路 ,就 像农 夫用 犁头 划 出一道 犁沟 上 ,一 遇 到 实 际 问题 ,便 屈 服 了,屈 服 于 传 统 习俗 的压 样 , 这样 的人 才 能成 功 。 ”Ⅲ在 作 品 的最 后 ,拉 夫列 茨 力 ,听命 于命 运 的安排 。拉 夫列 茨基 的退缩 证 实 了他 是爱 基 的确 “ 成 为 了一 个很 好 的 当家 人 ,确 实 学会 耕 作土 地 , 情上 的 “ 多余人 ” 。 并且 确 实不是 在为 他一 个人 而操 劳 ;他 竭尽 所 能地保 障他 罗亭 与拉 夫列 茨基 的软 弱 、胆 怯 、畏 首畏尾 ,注 定 了 的农 民的生活 ,并 且要 使他 们所过 上 的这种 日子 长久 保持 他们 “ 待 到无花 空折 枝 ”的结局 。 下去。 ”Ⅲ但 毕 竟 拉 夫列 茨 基还 是 贵 族 出身 ,他 身 上不 可 三 、“ 只应天上有”的少女形象
美学视角下对屠格涅夫小说的解读
美学视角下对屠格涅夫小说的解读作者:于庆珠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2年第01期摘要:屠格涅夫是俄罗斯著名的现实主义文学家,其小说作品的美学价值主要包含了两个重要的方面:第一是小说中塑造的完美少女的形象;第二是小说中描绘的美丽的山水田园风光。
屠格涅夫给世界各国的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这就成为了美式文学作品经典永恒的支撑,伟大的文学作品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屠格涅夫文学作品美学美是一切艺术的生命所在,也是进行创作的动力。
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和其他的艺术形式一样,都有美的需求,当然文学作品的思想性也非常重要。
艺术就是一种美,如果一样艺术缺少了美,那么也就失去了灵魂所在,也就不用谈什么所谓的思想性了。
在世界文学史的发展长河中,有太多风行一时的所谓艺术成果,但是都因为缺少美的存在而被时间这个试金石所遗弃。
纵观文学的诞生和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只有蕴含了美的作品才不会被时间所遗忘。
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经过了千百年的积淀,我们会发现屠格涅夫的文学作品还是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重要的文学地位。
一、有关屠格涅夫的相关总体概述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是俄罗斯著名的文学家,以现实主义文学而闻名于世界,凭借着《猎人笔记》奠定了自己在俄罗斯文学界的重要地位,先后创作了《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等六部重要的长篇小说和《木木》、《阿霞》、《初恋》、《春潮》等中短篇小说,从而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屠格涅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同时成为俄罗斯小说界的三大家,也是最早受到西欧文学家注意和研究的小说家之一。
屠格涅夫出生在俄罗斯奥廖尔省的一个贵族家庭里面,父亲是一个英俊潇洒并且生性风流的骠骑兵军官,母亲比自己的父亲大了整整六岁,是一个相貌平凡,性格暴躁,但是聪明并且有着很好文学修养的庄园主。
屠格涅夫继承了父亲的性格特征和英俊的相貌,但是对于母亲的专横态度一直怀有一种敌意。
浅谈屠格涅夫作品里的悲剧爱情
浅谈屠格涅夫作品里的悲剧爱情作者:巴晓岩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0年第11期内容摘要:俄国文豪屠格涅夫的作品中有许多爱情故事。
大部分爱情故事有着共同的特征,即短暂的爱情,女强男弱的格局以及悲剧的结尾。
这些特点既映射出俄国民众和俄国文坛的爱情观、幸福观,又体现出俄罗斯人的女性崇拜,同时又掺杂着作家本身的情感困惑的影子。
关键词:屠格涅夫悲剧爱情屠格涅夫是俄国现实主义作家,是反对农奴制的斗士,其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虽然年代久远,但是仍然被很多当代读者所喜爱。
因为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描绘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爱情作为人类永恒的主题,使他的作品跨越时间和文化的阻隔,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在这些爱情故事里有一些明显的特点,比如短暂的爱情,女强男弱的格局以及悲剧的结尾。
本文将探讨屠氏作品中的悲剧爱情及成因。
一.爱情的短暂在屠格涅夫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大量的作品中包含爱情故事,无论是被誉为19世纪40至60年代俄罗斯的“社会编年史”的六部长篇小说如《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处女地》,还是其他中篇小说如《阿霞》,《初恋》等,都有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多是短暂的爱情,悲剧结尾。
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相识相爱的时间很短暂,最短的发生在几个星期里,(《春潮》中艾玛和萨宁的爱情维持了一个星期,)或者发生在几个月的时间里。
(《贵族之家》中,男女主人公相识在春天,分手在冬季。
《罗亭》中,故事发生在整个夏天)每一段爱情都发生在主人公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男主人公以自己独特的聪明才智,俊美优雅,或者真诚勇敢,触动了女主人公的芳心,使她产生了无限欣赏,爱慕。
但是在他们相互表白甚至结婚之后,很快就遭遇了巨大的阻力,致命地影响到二人之间的爱情。
有的阻力来自于家庭,(《罗亭》中娜塔里娅的母亲,《贵族之家》中的妻子,《初恋》中的父亲。
《烟》中的情敌)有的阻力来自于国家,(《前夜》中战争的原因),使有情人难成眷属。
巴金与屠格涅夫笔下的女性形象
卷,第10页,莫斯科,1994年。
③见左琴科致斯大林的信,引自《左琴科选集》(五卷本)第5卷,第356页。
④⑤⑥左琴科:《一部浅蓝色的书》,见《左琴科选集》(五卷本)第4卷,第44页、第390页、第13页。
⑦见左琴科致《鳄鱼》杂志主编别里雅耶夫的信,引自《民族友谊》1988年第3期,第179页。
⑧⑨⑩尤・托马舍夫斯基为发表左琴科的书信所加的按语,引自《民族友谊》1988年第3期,第179页。
λϖ λω引自阿・斯塔尔科夫的《左琴科,一位艺术家的命运》第125—126页。
λξ引自《我们的成就》1936年第8期,第129页。
λψ列・叶尔绍夫:《左琴科选集・序》,见《左琴科选集》(两卷本)第1卷,第26页,明斯克,1983年。
(附:吕绍宗先生的《我是用作实验的狗:左琴科研究》已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巴金与屠格涅夫笔下的女性形象徐拯民 巴金和屠格涅夫的作品中有一个共同的引人瞩目的现象———女性形象占据着异常突出的位置,他们心绪中的“女性情结”在创作中得以充分的表现。
他们笔下那些生动鲜明的女性形象,为世界文学的女性画廊增添了妩媚的光彩。
屠格涅夫将自己心灵深处那种俄罗斯人的悲哀和沉重,那种对俄罗斯祖国的苦苦的眷恋,那种对情操高尚的俄罗斯女性所怀有的深沉情感凝聚在笔端,塑造成一个个熠熠闪光的女性形象:阿丽娜、露克丽亚、娜达利亚、丽莎、叶琳娜、玛利安娜……她们以纯洁真诚的爱情,崇高执着的理想形成了俄国文坛所特有的“屠格涅夫的少女群”,因此屠格涅夫被称为“纯洁的理想的女性之爱的歌唱家”。
西方艺术家曾经提出的“用眼睛盯住维纳斯”,首先就是对爱和美的讴歌,对光明和崇高主题的确认。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始终不渝地“用眼睛盯住维纳斯”,致力于爱和美的呼唤,光明和崇高的追求。
他把自己全部的真诚和满腔的热情都倾注于笔下的女性形象之中,他把圣洁的灵魂、美好的品德、善良的心地、温柔的性格都赋予她们:鸣凤、杨嫂、李静淑、李佩珠、淑英、琴……她们是美的象征,她们的生活构成了一幅二十世纪前半期中国妇女命运的特殊的艺术图画。
春潮涌动:屠格涅夫笔下的纯真与诱惑-小说《春潮》女主人公性格分析
3春潮涌动:屠格涅夫笔下的纯真与诱惑——小说《春潮》女主人公性格分析林如优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摘要: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是十九世纪俄罗斯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诗意盎然,塑造的人物清晰真实。
他歌唱少女的美丽和纯真,又总是把爱情描绘得现实且残酷。
在《春潮》这部大型中篇小说中,屠格涅夫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段颇具戏剧性的爱情故事,情节中由喜入悲的转折使故事前后两部分的基调大相径庭。
故事中两位女主人公的迥异性格也是小说中的重要看点。
关键词:屠格涅夫;春潮;现实主义;爱情引言:屠格涅夫的作品给俄罗斯文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在半个世纪左右的创作生涯中,创造出了丰硕的成果。
它们构成了十九世纪40-70年代俄国由农奴制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一部独特的艺术编年史。
本文通过对屠格涅夫大型中篇《春潮》中两位女主人公杰玛和玛丽娅的性格与人物设置的研究和爱情中的种种诱惑与不确定性的分析,深入揭示屠格涅夫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哲学思想,探究他在《春潮》这部作品中投入的思想的渊源。
屠格涅夫(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1818-1883)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俄国杰出作家,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三巨头”之一。
他的作品大多以俄罗斯山川风物为背景,通过游猎间的见闻,广泛描绘了农奴和地主的生活。
屠格涅夫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既擅长抒情,又擅长心理描写,更擅长生动刻画女性形象。
语言优美、生动、凝练而富有音乐感,对俄罗斯文学语言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屠格涅夫在斯巴斯科耶度过自己的童年,自幼目睹农奴的悲惨生活,对农奴制充满厌恶,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春潮》这部爱情小说中,也借老仆人潘塔列昂这一角色,侧面表达了他对买卖农奴的痛恨。
《春潮》(《Вешние воды》)是屠格涅夫晚年的一部爱情小说,写于1871年,这部作品与其他作品不同的是从情节来看并没有表现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
虽然篇幅与其它长篇相差不多,但是作者却愿意称其为中篇小说。
屠格涅夫家里的姑娘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屠格涅夫家里的姑娘顾延兵 河北大学摘 要:屠格涅夫素以塑造少女形象著称,他笔下动人的少女形象系列,被人们称为“屠格涅夫家里的姑娘”。
本文将对屠格涅夫长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共同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屠格涅夫;女性形象;爱情;人道主义;革命作者简介:顾延兵(1999.12-),女,汉族,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人,本科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8-096-01如果将屠格涅夫所塑造的女性形象置于一个画廊之中,那么娜塔里亚一定是居于转折点的,这不仅仅是在于她的爱情中包含着更多的社会意义,也在于由娜塔里亚这个原型起创造了一系列动人的少女形象。
他将温柔而又坚强的娜塔里亚这个形象朝着温柔型和严峻型两个反方向发展,创作了诸多的典型女性形象。
一、温柔型的丽莎丽莎是一个生长在省城僻静角落的少女,她天资聪颖,感情细腻,纯洁而又善良,并且能够严于克己,对于道德行为有属于自己的底线和原则。
她能够毫无怨言地听从责任心的驱使,唯恐别人会因为自己而遭遇不幸。
她曾经因为母亲比较中意潘申,而差点答应他的求婚。
甚至当她内心产生了爱情,并且知道自己是被爱着的时候,她心中所感受到的不是喜悦和幸福,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忧虑与惶恐。
男主人公拉夫列茨基在和自己的放荡妻子关系破裂后回国,本来对爱情失去信心,但是当他遇到纯洁善良的丽莎时,他内心对于爱情的渴望又重新复活并且在听闻自己妻子的死讯之后,勇敢地向丽莎表达了自己的心意。
丽莎在知道拉夫列茨基妻子去世之后勇敢地正视了自己内心并接受了他。
这样的幸福并没有持续几天,拉夫列茨基的妻子瓦尔瓦拉的出现使丽莎对于爱情的幻想和希望在她的道德原则的驱使下化为泡影。
从丽莎的角度来说,一切都是可以被道德所否认的,即便是纯粹的爱情。
本来就对于自己和一位已婚男士恋爱而内心无比痛苦,现在爱情破灭了,使她陷入更大的痛苦之中。
试析屠格涅夫《父与子》中的俄罗斯女性典型
试析屠格涅夫《父与子》中的俄罗斯女性典型作者:杨昕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7期摘要:屠格涅夫的作品向来以女性形象塑造见长。
本文试从其长篇小说《父与子》中女性角色的交际行为特点出发,在语言文化学的视野下,通过分析,总结归纳出不同的俄罗斯女性典型形象。
关键词:《父与子》;语言文化典型;俄罗斯女性迈入二十世纪后,人文科学研究逐渐向以人类为研究中心的方向发展,语言学家们也逐渐将视线投向语言个性的研究。
在此背景下,“语言文化典型”理论(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ный типаж)在二十世纪末应运而生。
“语言文化典型”是指,在特定社会民族范畴内,具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社会民族要素的典型人物。
他们有着特定的交际行为(含言语与非言语交际行为)特征,是某民族或某社会群体文化的载体,也是某种特定价值观的体现。
如,“俄罗斯十二月党人”,“黑客”等。
文学作品往往是某个民族或社会成员普遍智慧和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因此,在语言文化学的视角下探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对理解相应民族的文化观念至关重要。
一、“语言文化典型”理论背景下的小说《父与子》中的女性形象小说《父与子》常常被看作描写父辈与子辈矛盾、以及阐释“虚无主义”的作品而被广泛研究。
学者们通常倾向于分析主人公巴扎罗夫、阿尔卡季和巴维尔·彼得洛维奇的形象,但鲜少有人关注其中的女性角色。
而事实上,她们的角色塑造都意义深远。
屠格涅夫的作品被称作俄罗斯女性形象的万花筒,她们的形象构成了“屠格涅夫家的姑娘”这一群体。
她们通常被认为是温柔、稚嫩、单纯、善感的化身。
但若将目光投向《父与子》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发现,“屠格涅夫家的姑娘”这一概念并不足以描述她们的全部特征。
《父与子》中主要有四个女性角色:费涅奇卡,奥金佐娃,阿琳娜·弗拉西耶芙娜和库克申娜。
此外,小说中还塑造了另外两位女性形象,阿尔卡季的母亲以及奥金佐娃的妹妹,但她们的存在,笔者认为,是为了衬托出其他女性形象的与众不同,故此,本文将以前四个女性形象为例进行探讨。
屠格涅夫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塑造
屠格涅夫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塑造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
屠格涅夫的创作能够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及时地反映社会上所发生的变化,真实地展现人性的本色。
他的六部长篇小说被称为十九世纪中叶“俄国社会编年史”。
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一群个
性独特的女性形象,被称为“屠格涅夫家的姑娘”。
但是,学术界对
屠格涅夫笔下的女性形象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分类和定位。
因此,本文将屠格涅夫笔下的女性形象作为研究对象,以屠格涅夫塑造笔下女性形象的由来作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阅读原文及文献,力图在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一个新的视角去分析屠格涅夫笔下的女性形象。
本文包括引言、三个章节和结语共五个部分。
首先,引文部分主要概述了本文论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从屠格涅夫笔下的女性对待爱情的态度将女性形象分为四类:愿意为了爱情自我牺牲的女性形象、不愿为了爱情抛弃物质的女性形象、愿意为了爱情勇于行动的女性形象、不愿为了爱情做出改变的女性形象,主要分析了不同类型女性的成长环境和性格形成,以及她们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第二章从宗教与哲学、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三个方面分析了屠格涅夫塑造笔下女性形象的缘由,力图找寻屠格涅夫笔下女性形象的原型。
第三章从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两个方面来探讨女性形象的塑造,分析了屠格涅夫在描写女性形象时所运用的手法。
最后,对以上部分进行总结,更加全面地概括屠格涅夫笔下女性形象的类型,深入挖掘屠格涅夫创作的动机和成因,从艺术手
法的角度来分析屠格涅夫在描写女性形象时的突出特点。
浅论屠格涅夫笔下罗亭这一
浅论屠格涅夫笔下罗亭这一“多余人”形象内容摘要: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这一形象,是俄国文学史上“多余人”形象的显著代表,代表了俄国文学史的时代特征,也通过这一人物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俄国的文学史上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政治上的变革。
这一个形象的出现,不仅是俄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进步,也是世界文学史的一个里程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屠格涅夫笔下罗亭这一“多余人”人物形象,并和俄国其他的作家所写的作品中的“多余人”人物进行比较,找到罗亭这一人物形象的与众不同之处,并从他的身上,折射出的当时俄国的时代背景特征,以及当时的政坛变动。
罗亭这一人物形象是“多余人”的显著代表,罗亭作为一个有理想的青年,渴望成功,渴望改变社会现状,但是却由于社会的现状,阶级的局限性,导致他的理想难以实现。
罗亭是俄国在那个时代的绝大部分青年贵族的浓缩,他代表的不仅仅是自身,代表是那个时代背景下和他一样的一类人。
关键字:罗亭“多余人”阶级的局限性俄罗斯的社会变革正文:在俄国的文学史上,“多余人”这一称谓是在屠格涅夫在1850年发表了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之后才开始广为流传的,但是这类人物的基本特征在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叶普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身上已经确定下来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普希金的奥涅金这一形象是“多余人”的鼻祖,而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使得它更加深入人心。
之后又有赫尔岑《谁的罪过》中的“别尔托夫”,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冈察洛夫《奥博洛莫夫》中的奥博洛莫夫。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
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嫉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
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
论巴金与屠格涅夫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
论巴金与屠格涅夫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巴金和屠格涅夫是20世纪文学界著名的文学家,他们在小说创作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不仅具有独特的创造力,更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现代社会中女性所处的环境和生存状况。
首先,从巴金的小说《家》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女性形象的刻画非常细腻,他不仅刻画了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更关注了女性在外出务工中的生存境遇。
小说中的主人公王小明的妻子丽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作为家庭妇女的角色十分勤劳,但她并不满足于此,她也想为家庭多做一些贡献,因此她便到外地务工,协助家庭渡过难关。
丽娜的身世背景是一个贫苦的农村女孩,但她却勇敢地担当起了自己的责任,不轻易妥协。
因此,巴金通过丽娜的形象,深刻地描绘了一个对家庭和社会都有贡献的女性形象。
而屠格涅夫则通过自己的小说《乌尔比诺亚卡的玫瑰》为我们呈现出一个更加丰富的女性形象,他不仅塑造了传统意义上的“三好女”形象,也呈现了一些更加独特的女性形象。
小说中的主人公萨莫天娜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托尔斯泰曾经指责屠格涅夫的小说中女性角色太过情感化,而没有政治行动性。
然而,在《乌尔比诺亚卡的玫瑰》中,屠格涅夫并没有仅仅只描述女性的情感世界,而是关注了女性的人生追求和社会地位的变迁。
萨莫天娜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她没有按照旧有的传统思想去安排她自己的婚姻,而是选择了一个自由恋爱的方式,最终也在这场恋爱中获得了幸福。
萨莫天娜的成功不仅在于她所获得的婚姻幸福,同时也体现了她在社会地位和精神世界上的独立。
综上所述,巴金和屠格涅夫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创作,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更体现了对女性在现代社会中所处环境的深刻关注和关爱。
巴金和屠格涅夫的小说所呈现出来的女性形象多种多样,但都表现了女性在面对我们复杂的世界时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智慧。
巴金和屠格涅夫是两位具有丰富才华和文化背景的作家,他们创作的小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性探索。
在他们的小说中,女性形象是重要的主题之一,巴金和屠格涅夫对女性的塑造可以说是深入细致、全面多角度的。
俄罗斯文学
屠格涅夫式的女性:热情、不妥协、敏感、好幻想,天赋有一种对新的、英雄主义的事物的期待。
屠格涅夫特别善于塑造女性的形象,为读者呈显了一幅千姿百态的女性画卷。
《罗亭》中的娜塔里娅、《贵族之家》中的丽莎,都令人难忘,特别是《前夜》中的叶琳娜那种勇于献身的伟大女性形象,叫人肃然起敬。
他笔下的女性大多品行高尚,对爱情忠贞不渝,视爱情为生命。
在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女性的伟大形象是一个永恒的旋律,它对俄罗斯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小说《前夜》中,屠格涅夫塑造了一位优秀女性的典型形象一叶琳娜。
一方面,在《前夜》中,叶琳娜具有时代所赋予的伟大女性的光辉形象,只有她才是小说中的主人公,而并非传统中的英沙罗夫。
叶琳娜已经成为伟大女性的化身:她胸怀高尚的品德和远大的理想,拥有渊博的知识,可以说,这种伟大女性的象征作为一条无形的主线始终贯穿于作品的全部篇章。
另一方面,叶琳娜的伟大之处还在于她拥有自觉的英雄性格,特别是在改革的《前夜》,她已经完全摆脱了“多余人”的束缚,成为一个真正的“新人”,这种性格使叶琳娜那美丽的心灵仿佛夜空中璀璨的星辰一般闪闪发光,也是在作者心目中俄罗斯女性伟大的突出体现。
此外,叶琳娜还具有十九世纪欧美女权运动的特征,是当时处于觉醒之中新型女性的标志,她的言行反应了女性,由其是有信仰和追求的贵族年轻女性内心的强烈愿望,即:要求男女平等,捍卫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以及自由表现爱憎的立场。
在社会变革的前夜,叶琳娜又成为新知识女性的化身,渊博的知识是展示叶琳娜才华和高尚思想的重要因素,这是当时“俄罗斯新人”所必备的显著特征。
知识就是力量,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正是知识的力量,使叶琳娜获取了打开光明前程的钥匙,这也是叶琳娜高于其他知识分子的闪光点。
善良是伟大女性的永恒旋律,是女性拥有高尚品德和情操的前提,是伟大女性赢得社会尊敬和爱戴的基础。
对于善良的拥有,就使叶琳娜拥有了闪光的心灵,叶琳娜的形象反应出俄罗斯时代生活的最美好的意向。
从屠格涅夫笔下的少女形象谈作家的爱情观
农垦师专学报 1997年第3期从屠格涅夫笔下的少女形象谈作家的爱情观李英姿 李 斌屠格涅夫善于塑造女性形象,他的作品好似一个女性形象的画廊。
这些女性一个接一个地把自己美丽的身影和灵魂展现在我们面前,她们或温柔和蔼,深沉雅丽,如《贵族之家》中的丽莎;或纯洁忠实,勇于自我牺牲,大胆追求爱情,如《罗亭》中的娜塔丽亚;或轻浮、风骚、聪明妖艳,引诱人玩弄人,同时自己心里又含着真情,如《烟》中的伊丽娜一类的女性。
在屠格涅夫笔下,《前夜》中的叶琳娜是最崇高的女性形象,她坚贞、美丽,体现了十九世纪中叶俄国青年一代思想品质的高度和深度。
作家还塑造过许多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如《猎人笔记》中伤痕累累饱经风霜却又不失天真的茨冈女郎阿霞;《初恋》中,齐娜依达的风骚却又包藏着率真和辛酸;《春潮》中杰玛的忠诚和诚实及异国情调的美……这些形象无不鲜明生动使人铭记在心。
屠格涅夫,作为一个“理想的女性之爱的歌唱家”,是那样深情地描绘了这些初恋少女的动人形象,可以说作家是用整个身心来歌颂和赞美她们,在这些女性所经历的爱情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作家对待爱情的观点。
《罗亭》中娜塔丽亚拉松斯卡娅的形象揭开了屠格涅夫小说少女形象画廊帷慕的一角。
娜塔丽亚是一个贵族小姐,但又与寻常的贵族小姐不同,她严肃庄重、好学、勤奋,娜塔丽亚与罗亭相遇,为罗亭的聪明、热情,为罗亭关于人的崇高使命与志向的言论,关于人类幸福的美好理想所唤醒。
罗亭唤起娜塔丽亚对生活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对行动的渴望,博得了她那少女的纯洁而强烈的爱情。
但是罗亭这种贵族知识分子脱离现实生活,不了解人民,是个言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罗亭自知缺乏娜塔丽亚在他身上所追求的品质,因此拒绝了娜塔丽亚的爱情。
娜塔丽亚的爱情是那么强烈、纯洁、有力。
在对待不幸的打击上仍是那么坚强。
当她断定自己认错人之后,虽感慨万分,但却有力地揭穿了罗亭的高谈阔论:“您的第一句话就是屈服……屈服!您就是这样来实践您所高谈的什么自由呀,牺牲呀……”“往后,请您务必先掂掂您的话的分量,不要只顾嘴巴痛快……现在什么都完了,我只有谢谢您给了我一个教训。
春潮涌动:屠格涅夫笔下的纯真与诱惑——小说《春潮》女主人公性格分析
春潮涌动:屠格涅夫笔下的纯真与诱惑——小说《春潮》女
主人公性格分析
林如优
【期刊名称】《神州(上旬刊)》
【年(卷),期】2018(000)029
【摘要】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是十九世纪俄罗斯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诗意盎然,塑造的人物清晰真实.他歌唱少女的美丽和纯真,又总是把爱情描绘得现实且残酷.在《春潮》这部大型中篇小说中,屠格涅夫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段颇具戏剧性的爱情故事,情节中由喜入悲的转折使故事前后两部分的基调大相径庭.故事中两位女主人公的迥异性格也是小说中的重要看点.
【总页数】2页(P3-4)
【作者】林如优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屠格涅夫笔下的又一个“多余人”——浅谈《春潮》中的萨宁 [J], 陈元磬
2.论屠格涅夫和他的小说《春潮》 [J], 王秋平
3.春潮滚滚荡妖魔──评长篇小说《春潮急》 [J], 叶伯泉
4.春潮涌动:屠格涅夫笔下的纯真与诱惑-小说《春潮》女主人公性格分析 [J], 林如优
5.春潮涌动的力量——品味拉赫玛尼诺夫的浪漫曲《春潮》 [J], 雷济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欧洲文学史上,很难找到一个作家象屠格涅夫这样创造出如此众多而又出色的女性形象。
几乎在他的每一部比较重要的作品中,都会出现一个重要的女性形象。
人们称这些女性形象为“屠格涅夫家的姑娘”。
屠格涅夫笔下的女性形象,多数是上流社会的贵族,虽然也有处境悲惨的农奴,一般平民。
作为贵族主义者的屠格涅夫,是那样地熟悉本阶级的女性啊,熟悉她们的精神风貌,谈吐,教育和情感,在她们的身上,他倾注了自己的理想和同情。
这些女性形象,有温良敦厚的农妇,也有放荡不羁的贵族太太,而更多的是渴望和追求自由幸福的初恋少女。
屠格涅夫深情地描绘着那些初恋少女的动人形象。
透过她们和男主人公们之间的爱情故事,直接或是间接地反映当时那个时代的俄国社会生活。
屠格涅夫的首次女性形象创造是长诗《巴拉莎》,在这部作品中,屠格涅夫描写了那个时代中一个叫达吉雅娜巴拉莎的姑娘与纨绔子弟维尔托克的爱情故事。
作为首次创造的女性形象,巴拉莎在屠格涅夫的女性画册中占有一席位置。
但是《巴拉莎》在很多创造方面显得不是十分成熟和完善,真正可以算做“屠格涅夫家里的姑娘”的是:阿霞(《阿霞》),娜达丽娜(《罗亭》),丽莎(《贵族之家》),叶琳娜(《前夜》),玛丽安娜(《处女地》)。
她们在作者的笔下闪着熠熠光辉,是作者艺术成就的代表。
首先,她们所感受到的真挚纯洁的爱情,并不是一种超越社会和历史的抽象物,而是与一定的社会理想相结合的。
巴拉莎的爱情只是停留在对达吉雅娜的爱情的一种模仿,阿霞的爱情则是在不知不觉中被作者提到社会和历史的面前来的,她那种几乎是不由主的爱,竟是那样严峻地检验出男主人公性格中的软弱之处,从而显示出这种软弱性格的社会意义来,以至于获得了作者主观上没有预料到的结果。
如果说阿霞的爱情所包含的社会因素,还只是所显示出来的一种客观意义。
那么从娜达丽娜起,屠格涅夫就是在自觉地让爱情与一定的社会内容相结合。
无论是娜达丽娜对罗亭的爱情,还是丽莎对拉夫茨基,叶琳娜对英沙罗夫的爱情,或者是玛丽安娜对索洛明的爱情,都已超越了单纯的男女之爱,而体现了作者所着意追求的社会理想。
在屠格涅夫所处的时代,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当时的俄罗斯女性几乎是不可能参加社会活动的,所以作者主要通过她们对爱情的态度来刻画她们的性格。
其次,在这一类女性形象的内心中,几乎都充溢着一种人道主义精神。
她们真挚动人的富于自我牺牲的爱情,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深沉的人道感情。
她们同情穷苦人民,热爱祖国,追求美好理想,并准备为之牺牲一切。
阿霞喜欢和下层人民相识,在学校里只同一个丑陋的穷苦女子交好,他自己的童年也是在穷人之中度过的。
至于娜达丽娜,她就是作者的自我牺
牲的爱情观的体现者。
丽莎的教养和阿霞一样带有人民的因素,她所眷恋的保姆的身世和阿霞的母亲极为相似。
她笃信宗教,有着为人受苦和代人受过的人道感情。
她最后进修道院,固然表现作者对她的同情,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也是对她人道感情的赞颂。
叶琳娜,渴求善行,时常梦见穷人,同情和周济求乞的小女孩,甚至对一切受虐害的小动物都加以庇护。
屠格涅夫笔下这类女性形象,是作者人道主义理想的寄托者。
屠格涅夫的人道主义带有浓厚的民主主义色彩,同情劳动人民,憎恨农奴制,这在《猎人笔记》中就表现得相当充分。
但是这些女性形象所表现出来的人道主义,却显然超越了《猎人笔记》中所达到的那种水平,而与争取人民解放的理想相融合。
尽管他的政治主张是渐进的改良,但这种人道主义理想在当时确是进步的。
特别是这种人道主义理想与那种崇高无私的爱情结合在一起,就显得十分深沉,这正是这一类女性形象之所以如此动人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