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
我国干旱地区水资源分配与利用研究
![我国干旱地区水资源分配与利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aa54edb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44.png)
我国干旱地区水资源分配与利用研究一、引言水是生命之源,对于干旱地区尤为重要。
然而,我国干旱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分配与利用成为研究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干旱地区水资源分配与利用的现状和挑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干旱地区水资源现状我国干旱地区包括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等,这些地区一般降水稀少,蒸发量高,且水资源有限。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我国干旱地区的干旱程度不断加剧。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干旱地区面临的最大困境。
三、水资源分配1. 国家层面的水资源调度我国政府在水资源分配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根据干旱地区的具体情况,国家制定相应的水资源调度政策,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分配。
例如,在西北地区,国家实施“南水北调”工程,通过大运河和中线工程将丰富的南方水资源输送到干旱的北方地区。
2. 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分配也需要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
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水资源交换的需求,需要通过合理的资源整合和协作机制来实现。
例如,在辽宁省和河北省之间,通过跨流域调水工程实现了水资源的互补和共享。
四、水资源利用1. 涉及行业的节水措施在干旱地区,各行各业都需要采取节水措施。
工业企业应加强水资源的回收利用,农田灌溉需要采用高效的灌溉技术,居民生活需要加强用水宣传教育,促使大家形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2. 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农田水利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旱能力的重要手段。
应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完善灌溉设施,提高水利设施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
同时,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调度,合理利用雨水和地下水资源。
3. 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的关键是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
政府应加大对水资源分配与利用研究的资金投入,支持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创新工作。
同时,鼓励大学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水资源技术创新研究,提出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五、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1. 水资源污染与治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干旱地区的水资源面临着严峻的污染问题。
西北地区水资源供需分析和配置方案
![西北地区水资源供需分析和配置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101cbdce2cc58bd63186bd84.png)
北 部 , 括 黄 河 流 域 的 一部 分 和西 北 内 陆 河 流 域 , 同 ) 定 的 包 下 特
自然 地 理 和 水 资 源 条 件 决 定 了水 在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 态 建 设 和 生
环 境 保 护 中 的 极 端 重 要 性 。 水 资 源 供 需 分 析 和 合 理 配 置 是 实 现 西 北 地 区 水 资 源 可 持 续 利 用 和 社 会经 济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重 要
分 析 。结 果 表 明 : O 0年 我 国西 北 地 区 国 民 经 济 缺 水 量 为 5 . O亿 ]。 缺 水 率 为 6 2 , 态 环 境 缺 水 量 为 1 6 21 33 9 , 1 / . 生 . 2亿 r ; n 22 0 0年 我 国西 北 地 区 国 民经 济 缺 水 量 为 7 . 1 m , 水 率 为 8 5 , 念 缺 水 量 为 0 6 72 亿 缺 . 生 . 7亿 r l 根据 分析结 果 . 出 l 提 了黄河流域 、 疆 、 西 内陆河 、 新 河 柴达 木 盆 地 等 区 域 的 水 资 源 配 置 方 案 。
维普资讯
第 2 4卷 第 6期
20 0 2年 6 门
人 民 黄 河
YEII( W RI ) VER
V O1 24, o . N .6
J ., 0 2 un 2 0
【 题研究 】 专
西 北 地 区 水 资 源 供 需 分 析 和 配 置 方 案
张 会 言 , 王 煜 张 新 海 杨 立 彬 , 传 河 ~, , 侯
(. 河 水 利 委 员 会 勘 测 规 划 设 计 研 究 院 , 南 部 州 1黄 河 4 0 0 ; . 安 理 工 大 学 . 西 西 安 7 0 4 ) 5 032 西 陕 1 0 8
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有哪些
![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a493e330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56.png)
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有哪些大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资源宝库。
然而,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为了守护这片广袤土地的生态平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首先,在水资源管理方面,推行了严格的水资源保护政策。
大西北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因此强调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
加强了对河流、湖泊等水域的水量分配和调度,保障生态用水需求。
同时,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和措施,鼓励农业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如滴灌、喷灌等,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对于工业用水,也加强了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在土地资源保护方面,实施了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政策。
严禁非法开垦荒地,保护现有耕地和草原。
加强了对水土流失的治理,采取植树造林、种草护坡等措施,减少土壤侵蚀。
对于沙漠化土地,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沙治沙工程,通过种植防风固沙林带、设置沙障等手段,遏制沙漠的扩张。
在森林和草原保护方面,加大了对天然林和草原的保护力度。
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禁止乱砍滥伐,加强森林资源的抚育和更新。
对于草原,实行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鼓励牧民合理放牧,推行禁牧、休牧和轮牧制度,促进草原生态的恢复。
在生态修复工程方面,开展了一系列重大项目。
比如“三北”防护林工程,经过多年的持续建设,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还有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将不适宜耕种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逐步恢复为林地和草地,增加了植被覆盖,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
在污染防治方面,加强了对工业污染源的监管和治理。
要求企业严格遵守排放标准,安装污染治理设施,减少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排放。
同时,加大了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在生态补偿机制方面,建立了生态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机制。
对于因保护生态环境而牺牲发展机会的地区和群众,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和政策支持。
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fcbc1b0b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91.png)
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发布时间:2022-03-10T14:30:29.355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3月2期作者:刘丽霞[导读] 西北地区地域辽阔,是长江黄河的重要发源地,更是我国的生态屏障所在。
但近年来,随着工业的逐步发展及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我们必须要对当前西北地区所面临的一些主要生态问题有效分析,并探索推动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
刘丽霞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三中学 733000摘要:西北地区地域辽阔,是长江黄河的重要发源地,更是我国的生态屏障所在。
但近年来,随着工业的逐步发展及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我们必须要对当前西北地区所面临的一些主要生态问题有效分析,并探索推动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可持续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2)3-157-01西北地区是古丝绸之路的贯穿地,多年来对于内地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逐步加快,西北地区的优势不复存在,与此同时,生态环境问题变得日趋严重。
而西北地区本身地域辽阔,山脉众多,西北地区生态屏障建设工作的推进,对整个中东部地区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号召带动之下,我们必须要重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建设与恢复,为内陆的长远性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当前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1.植被破坏严重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是由于多种复杂原因的推动,导致了天然的森林资源被严重破坏,土地荒漠化现象非常严重。
草原植被的严重破坏不仅影响了西北牧民的正常生活,同时也使得西北地区的干旱问题日趋严重。
2.水资源危机加剧西北地区占国土面积约1/3,而蓄水量不及全国10%。
近年来,西北地区河流断流、湖泊退化、水位线降低、冰川融化等问题日趋严重。
加之西北地区工业的发展,导致水体污染进一步加剧,这又对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dd2599e9e45c3b3567ec8be8.png)
CHENGSHIZHOUKAN 2019/15城市周刊4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王诗语 成都理工大学 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地区在各方面的发展都非常迅速,但近年,水资源问题制约着西北地区的发展。
强蒸发与降雨少,导致水资源匮乏,尽管地下水资源分布广,但开采利用率低。
因此,如何解决水资源缺乏及开发利用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是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西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我国西北地区地域辽阔,改革开放以来,在交通、农业、工业、城市建设等方面发展很迅速,但由于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1],水资源的缺乏使得丰富的土地、矿产、风力等自然资源无法开采利用,其中开发潜力极大的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有色金属等矿产的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
对于严重缺水区,甚至人畜用水都存在问题。
一、西北地区水资源现状目前西北地区水资源主要以地表水的利用为主,处于高耗能、低消耗的阶段,即便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但地表水的利用率远高于地下水,这也与西北地区开发技术相对落后、经济实力较低有关。
目前,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是目前开发面临的首要问题,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人类活动生态平衡的改变,进而造成环境的恶化[2]。
在西北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注重资源开采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二、西北地区的水资源特点研究表明,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且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并且,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有着地域分布广、水质水量较稳定、调节功能强、蒸发损失小和相对不易被污染等优点[3]。
因此,合理的开发利用地下水在解决西北地区缺水问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地下水的行为及其长期趋势对于在特定流域的管理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
西北地区水资源特点主要有:①西北地区的地表水资源主要是通过大气降水补给,但由于降水稀少,并且蒸发强烈,导致地表水资源也十分匮乏;②虽然西北地区水资源分布广,但较大的开发难度依旧使得可利用水资源少[5]。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及其变化趋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d873a3c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5c.png)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及其变化趋势分析塔里木河流域位于中国西部,是中国四大内陆河流域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集散地之一。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的利用及其变化趋势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变化趋势,以期为地方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一、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概况塔里木河流域是中国西北干旱地区的重要水系,总流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国土面积的3.7%,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河流域之一。
流域内地势多为平坦且沙漠化严重,干旱少雨,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水资源承载地之一。
塔里木河流域的水资源主要来自于降水和融雪,流域内多山地、戈壁、沙漠,地下水资源相对丰富。
流域内河流众多,其中大、小支流上百条。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有些地区水资源丰富,有些地区缺乏水源,尤其是流域下游地区干旱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尤为突出。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的利用主要包括农业灌溉、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等,尤其是农业灌溉占用了大量的水资源。
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关系到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1. 农业灌溉塔里木河流域地处中国西北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燥,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水分条件差。
为了保证农作物的生长,农业灌溉是流域内水资源利用的主要方式。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塔里木河流域的农业灌溉面积持续扩大,农业灌溉用水量逐年增加,已经占据了流域内大量的水资源。
农业灌溉用水的增加,一方面满足了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破坏土壤结构,加重了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
农业灌溉对塔里木河流域的水资源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也加大了水资源的浪费。
2. 生活用水生活用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塔里木河流域内的城镇和村庄居民对生活用水的需求不断增加,加之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生活用水量也在持续增加。
流域内水资源的供应并不充裕,生活用水的供需矛盾也日益凸显。
3. 工业用水塔里木河流域内存在一些工矿企业,工业用水也占据了一定比例的水资源。
西北水环境建设与治理探究
![西北水环境建设与治理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b627a52caf45b307e8719758.png)
西北水环境建设与治理探究摘要对于我国西北而言,水环境的状况与合理利用是涉及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课题,关系到生态平衡与环境优良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
本文西北地区目前水资源现状、水资源质量状况和开发利用等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西北地区的水环境的建设与治理进行了探讨,对其未来发展趋势作出预测。
关键词西北;水环境;建设;治理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2-0127-020引言:水环境与西北水环境的基本态势从地理角度来看,我国西北地区包括陕、甘、宁、青、新五省区全部和内蒙西部,地域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4强。
该地区的地形地貌非常复杂,自然环境近年来相对恶劣。
区内起伏多山,以高山、盆地、高原、盆地为基本地势,存在着沙漠、戈壁、草原等多种地貌。
西北地区远离海洋,为典型的内陆地区,由于四周远离海洋和高山高原的环绕阻隔,使境内的降水量少且分布不均。
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在《中国西北地区的沙漠化过程及其治理区划》中有如下表述,“中国西北的绝大多数地区为‘强烈发展中的沙漠化区’和‘严重沙漠化区’”,“‘正在发展的沙漠化区’和‘潜在沙漠化区’也有快速增加的趋势”。
据统计,根据中国工程院《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西北地区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1635亿m3,仅占全国总量的5.84%。
西北地区人均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781m3,为全国当年人均水资源量的80.5%。
其中:宁夏黄河流域217m3,陕西渭河流域326m3,青海湟水河流域618m3,甘肃河西走廊的石羊河流域761m3,均大大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成为严重缺水的地区。
2 我国西北水环境的现状及治理状况分析2.1水环境恶化的原因分析2.1.1自然条件变化,导致水资源减少,干旱加剧仅根据最近6年(1994~1999)的资料分析,西北地区平均年降水量230毫米,与第一次水资源评价成果(1956~1979)相比,降水量减少5%。
关于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一)
![关于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一)](https://img.taocdn.com/s3/m/c0a8719e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98.png)
关于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一)《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是中国工程院向国务院提供的一个咨询项目,于200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立项后启动。
中国工程院组织了有关学科的35位院士、近300位院外专家和西北6省、自治区的130多位有关领导、专家参加,组成了项目综合组和9个课题组。
一年多来,在各方面的支持下,组织大量人员进行了多层次的现场考察,在反复研讨的基础上,形成了项目综合报告。
一、西北地区的现状和问题(一)自然环境格局。
本项目研究范围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和内蒙古6省、自治区范围内的内陆河流域(包括新疆的国际河流)和黄河流域,报告中统称为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土地总面积345万平方公里,根据自然环境的不同,可划分为三大片:贺兰山以西的内陆干旱区(简称内陆干旱区);贺兰山以东的半干旱草原区(简称半干旱草原区);半干旱和半湿润区的黄河流域(简称黄河流域区)。
(二)社会经济的现状和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有巨大发展,从总体上说,为全面实现小康奠定了初步基础。
当前主要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二是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
(三)水资源概况。
1.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
西北地区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1635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总量的5.84。
2.人均水资源量。
2000年西北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781立方米,为全国当年人均水资源量的80.5。
其中:宁夏黄河流域217立方米,陕西渭河流域326立方米,青海湟水河流域618立方米,甘肃河西走廊的石羊河流域761立方米,均大大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成为严重缺水的地区。
3.用水量和耗水量。
2000年全区总用水量817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89.3。
扣除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回归水量后,2000年全区净耗水总量547亿立方米,耗水率(耗水量与用水量之比)为62.8。
4.用水效率。
虽然西北地区水资源紧缺,但却存在着人均用水量高、农田灌溉用水定额高、单位GDP用水量高的问题。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西部地区重点生态区综合治理规划纲要的通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西部地区重点生态区综合治理规划纲要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25d0e928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9c.png)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西部地区重点生态区综合治理规划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2.02.20•【文号】发改西部[2013]336号•【施行日期】2012.02.2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西部地区重点生态区综合治理规划纲要的通知(发改西部[2013]336号)有关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关于“推进西部地区重点生态区综合治理”的部署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有关要求,经商有关部门,我委编制了《西部地区重点生态区综合治理规划纲要(2012-2020年)》,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西部地区重点生态区综合治理规划纲要(2012-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2012年2月20日附件:西部地区重点生态区综合治理规划纲要(2012-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2013年2月)前言西部地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是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资源的集中分布区和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区,也是我国水土流失、土地石漠化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
同时,西部地区又是国家重要资源的战略接续地。
加强西部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西部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先后启动实施了一批重点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林草植被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水土流失减少,风沙危害减轻,重点工程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有效地促进了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但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系统的压力不断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西部地区地域辽阔,生态环境的区域差异巨大,必须针对区域特点开展科学有效的生态综合治理。
西北地区水文地质调查与水资源安全
![西北地区水文地质调查与水资源安全](https://img.taocdn.com/s3/m/b112e984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08.png)
西北地区水文地质调查与水资源安全发布时间:2023-01-15T01:52:41.387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2年8月第16期作者:刘保军马海明[导读] 本文针对西北地区水文地质调查与水资源安全进行深入性的分析与探究。
刘保军马海明黄河水利委员会上游水文水资源局甘肃省兰州市 730000摘要:我国经济建设、社会稳定与西北地区有着紧密的关系,其在我国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由于近些年水资源短缺等生态环境不良的情况,在稀缺水资源的限制下,难以提升当地经济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本文针对西北地区水文地质调查与水资源安全进行深入性的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西北地区;水文地质调查;水资源安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下,我国西北地区中水资源作为重要内容方面,而绿洲主要依靠水资源,无水遍地皆为沙漠。
我国光热资源和土地资源中重要的储备地包括西北地区,并且自主国土安全、社会稳定以及经济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基于此,需要更好的环节水资源现阶段所面临的挑战与压力,以此促进西北地区的良好发展。
1.水文地质概况西北地区的地下水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变质岩及岩浆岩类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其集中供水意义主要是在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周边、汉江与嘉陵江流域及3大干旱内陆盆地山区的岩溶水等地带[1]。
变质岩、岩浆岩地下水整体上存在水量欠缺贫乏的问题,并没有集中供水的意义。
由于区内内流河流域、外流河流域气象、水文地质条件、地形地貌以及水温等各个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在2类水温系统中,西北地区地下水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开发利用条件等各个方面也有着不同之处。
2.水文地质工作方向与着力点2.1工作方向(1)对地下水库勘测加大力度,将地下水库调蓄功能充分发挥,以此强化水资源的利用效果。
西北地区所具有的地下空间调蓄水资源巨大,不仅包括天然的地下水库,同时其山间河谷洼地、平原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采煤从而发生的高原沙丘、沙漠等看似并没有具备危害、不良情况的地下空间也是调蓄利用水资源的宝贵资源[2]。
西部地区缺水城市水资源规划论文
![西部地区缺水城市水资源规划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44b39462e3f5727a5e96282.png)
西部地区缺水城市水资源规划探讨摘要:本文以固原市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为例,对西部地区干旱缺水城市的水资源规划进行探讨。
在对固原市水资源利用现状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解决水资源短缺,进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固原市,水资源短缺,保护策略discussion on the planning of water resources in western drought regionhou yan-ling lv chun-ying(beijing tsinghua tongheng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beijing 100083 china)abstract: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planning of water resources in guyuan c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lanning of water resources in western drought region. it conducts an analysis on the status of water resoources in guyuan city, discusses the main problems of 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ffective way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s.key words: guyuan city,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 countermeasures中图分类号:tv21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概况固原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地处宁夏南部六盘山区,属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泾河、清水河、葫芦河三河的发源地,在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具有重要的生态调节功能。
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如何提升
![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如何提升](https://img.taocdn.com/s3/m/3fae1826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3c.png)
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如何提升大西北地区,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承载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
如何提升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成为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大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现状。
这里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较为严重。
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和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系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平衡面临威胁。
要提升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是关键。
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调配,推广节水技术和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至关重要。
例如,在农业生产中,可以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同时,要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防止水污染,加大对河流、湖泊等水域的生态修复力度,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供应。
植树造林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防风固沙,改善土壤质量,调节气候。
在选择树种时,要结合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生长的本土树种,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和生态效益。
此外,还可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植树造林中来,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合理规划和调整土地利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一些过度开垦的土地,要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功能。
加强对草原的保护和管理,控制过度放牧,推广科学的养殖方式,保护草原生态平衡。
同时,要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的监管,规范开采行为,减少对土地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发展生态农业和可持续畜牧业对于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农业强调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采用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方法,既能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又能减少对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
在畜牧业方面,推广舍饲养殖,合理控制养殖规模,加强粪便的处理和利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和宣传也是至关重要的。
提高当地居民和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大家认识到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密切关系,形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引湑济黑工程的必要性与可行
![引湑济黑工程的必要性与可行](https://img.taocdn.com/s3/m/5e125405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10.png)
引湑济黑工程的必要性与可行
引湑济黑工程是指对于我国西北地区来说十分重要的一项工程建设。
它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西北地区的水资源不足,减少天然水资源的浪费,以及提高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水资源利用率等方面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水资源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因为水是人类和动植物生命的基本需要,也是国家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而我国西北地区因地理条件较为特殊,水资源缺乏又分布不均衡。
很多地方存在着水资源匮乏,水资源占有率低等问题,这就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而引湑济黑工程的实施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引湑济黑工程的实现,可以保证不断增加西北地区的水资源供应。
在缓解缺水问题的同时,增加水资源使用的效率。
这对于西北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其次,这项工程建设还能够提供就业机会,带动一些新型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增加了当地的就业机会。
这样既可以创造财富也可以改善当地民生。
引湑济黑工程在可行性方面也有着充足的依据。
首先,这个项目能够把西北地区的自然水资源转化为生产力,使这个地区拥有了再次发展的机遇。
其次,西北地区的政治地位以及它的资源肥沃程度,都在为这项工程提供着更为坚实的基础。
最后,由于西北地区的薄弱环节颇多,因此政府对这项工程的投资也将会得到广泛的支持和广泛的关注。
引湑济黑工程对于我国西北地区的持续发展来说是非常必要且
可行的。
它能够为西北地区提供更好的水资源供应,提高水资源利
用率,刺激经济发展,解决人们的饮水难题,是一项符合社会需求,经济可持续的建设项目。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方案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1414caeb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5e.png)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方案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国家水利工程,旨在解决我国西北地区严重缺水问题,实现西部大开发和人口集中区域的生态环境改善。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自2000年启动以来,经过多年的规划和建设,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由于西部地区的严重水资源匮乏,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水资源调配方案仍然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难题。
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西部地区的水资源问题,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调水方案。
本文将围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方案展开论述,探讨如何实现有效的水资源调配和保障西部地区的水资源供应。
一、背景分析西北地区地处中国幅员辽阔的大陆板块内陆处,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大,降水分布不均匀,地貌起伏大,河湖湿地资源稀缺,而且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
特别是人口密集的黄土高原地区、内蒙古地区、陕西省、甘肃省等地区,水资源供应严重不足,致使当地人民生活和生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作为解决西部地区水资源问题的重大举措,已经成为了解决西部地区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起于长江三峡水库,经三峡水库引水入渠,长江经由山西陕西共建长江流域调水工程,进入京杭大运河,并通过京杭大运河向东南沿线供水,最后抵达北京、天津等地区。
这一工程极大地改善了东部地区的水资源状况,但是西部地区的水资源问题依然突出。
因此,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需要制定合理的调水方案,实现水资源有效调配,保障西部地区的水资源供应。
二、水资源调配方案1、提高输水效率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首要任务是确保输水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
针对输水过程中的输水损耗、蒸发蓄水损耗等问题,需要建立科学的输水环节综合管控体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提高输水效率。
具体包括加强输水管道的维护和管理,优化输水工艺,大力推进输水管道的智能化监控,实现输水过程的精准化管理,提高输水效率。
2、建设水资源调配工程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需建设一系列水资源调配工程,以实现水资源的调配和供应。
这些调配工程包括新建水库、改造既有水库、修建引水渠道、设置各类泵站、修建供水管网等。
水利部国家一带一路西北河道治理项目
![水利部国家一带一路西北河道治理项目](https://img.taocdn.com/s3/m/3344d724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92.png)
水利部国家一带一路西北河道治理项目水利部国家一带一路西北河道治理项目是我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积极开展的一项重要水利工程。
该项目旨在改善西北地区的河道生态环境,保障水资源安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一、背景介绍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涵养区,但由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河道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河道治理作为重点工程之一,加大投入力度,推动绿色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水利部国家一带一路西北河道治理项目应运而生。
二、项目概况该项目涵盖了西北地区的多条重点河道,治理范围广泛。
项目主要包括河道整治、生态修复、水资源调配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综合治理,力求实现河道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协调发展。
三、治理措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了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治理措施。
包括:1.河道疏浚:通过疏浚河道,提高河道排水能力,降低洪水风险。
2.生态修复:采用生态护岸、湿地建设等手段,恢复河道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效益。
3.水资源调配: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满足区域发展需求。
4.污染治理: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控制污染物排放,改善水质。
四、项目意义水利部国家一带一路西北河道治理项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1.保障水资源安全:通过治理,提高水资源供应能力和保障水平,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2.改善生态环境:河道治理有助于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
3.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项目实施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区域经济实力。
4.提高民生福祉:河道治理将有效减少自然灾害,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五、未来展望水利部国家一带一路西北河道治理项目将持续推进,有望在未来实现以下目标:1.河道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系统更加健康。
2.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供水安全保障水平提升。
3.区域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循环,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4.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河道治理模式,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及其变化趋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2a42127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60.png)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及其变化趋势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塔里木河流域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河流域之一,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塔里木河流域的水资源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挑战。
对塔里木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及其变化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塔里木河流域的水资源已经成为该地区发展的瓶颈之一。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亟待提高,水资源的配给问题亟待解决。
深入研究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的利用现状和变化趋势,并提出有效的管理对策措施,对于保障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塔里木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水资源变化的因素,提出水资源管理的对策措施,以期为塔里木河流域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塔里木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促进该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塔里木河流域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河流流域之一,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的利用现状和变化趋势,揭示影响水资源变化的因素,探讨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对策措施,以期为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具体目的包括:一是全面了解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的概况,包括水量、水质、水文特征等方面的情况;二是分析当前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的利用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三是预测未来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的变化趋势,并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四是提出针对性的水资源管理对策措施,保障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通过这些研究目的的实现,我们希望能够为塔里木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支持,促进该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1.3 研究意义塔里木河流域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中国内陆河流域中的重要水系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塔里木河流域的水资源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挑战。
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探讨
![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347267ac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3b.png)
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探讨[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在分析盂县水资源短缺的基础上,针对盂县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水资源严重短缺、地下水超采严重、水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以期更好的发挥水资源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关键词]盂县;水资源短缺;可持续发展;对策措施盂县位于山西省中东部阳泉市的西北部,地处太行山西侧,东经112.55°~113.49°,北纬37.57°~38.31°。
东西长75km,南北宽63km,盂县现辖14个乡镇,453个行政村,县政府所在地秀水镇,全县总面积2516km2。
盂县产业门类较为齐全,以煤炭、耐火、冶金、铸造、磁材、新型建材为主导产业,经济综合实力居全省25位左右。
1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1.1水资源基本情况。
根据《阳泉市第二次水资源评价》成果,盂县1956-2000年系列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14800万m3,地下水资源量14721万m3,扣除地表与地下水重复计算量2605万m3,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6916万m3。
1.2水资源利用现状。
2022年,盂县总供水量4679万m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1672.41万m3,占供水总量的35.7%;地下水源供水量为2828.59万m3,占供水总量的60.4%;其他水源供水量178万m3。
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1046万m3,占用水总量的22.3%;林牧渔蓄用水量为70万m3,占用水总量的1.5%;工业用水量1978万m3,占用水总量的42.3%;居民生活用水量1269万m3,占用水总量的27.1%;城镇公共生活用水量244万m3,占用水总量的5.2%;生态环境补水量72万m3,占用水总量的1.5%。
用水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2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2.1水资源严重短缺。
按现状年人口计算,盂县人均当地水资源占有量为830m3,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m3的严重缺水界线,属于严重缺水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盂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大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如何提高
![大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如何提高](https://img.taocdn.com/s3/m/718a705e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c2.png)
大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如何提高大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水资源却相对匮乏,且分布不均。
在这样的背景下,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成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首先,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大西北地区水资源的现状。
该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水资源总量有限。
同时,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极不均衡,部分地区水资源极度短缺,而在一些季节和区域,又可能出现短暂的水资源相对丰富的情况。
为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规划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进行统筹规划。
通过制定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明确水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原则,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开发。
同时,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水资源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农业是大西北地区用水的大户,因此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对于整体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关键举措之一。
例如,采用滴灌、喷灌等先进的灌溉方式,相比传统的大水漫灌,可以大大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同时,选育耐旱作物品种,优化种植结构,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业用水需求。
此外,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灌溉渠道,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也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重要途径。
在工业领域,推动工业节水改造也是必不可少的。
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节水工艺和设备,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对于高耗水的企业,要加强监管,促使其采取节水措施,降低水资源消耗。
同时,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减少高耗水产业的比重,发展节水型工业,也是从源头上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手段。
在居民生活用水方面,增强居民的节水意识是关键。
通过宣传教育,让居民充分认识到水资源的珍贵,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例如,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如节水马桶、水龙头等,减少家庭用水的浪费。
社区和学校可以开展节水活动,鼓励居民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节水的良好氛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关于《关于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战略》是工程院向国务院提供的一个咨询项目,于200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立项后启动。
中国工程院组织了有关学科的35位院士、近300位院外专家和西北6省、自治区的130多位有关领导、专家参加,组成了项目综合组和9个课题组。
一年多来,在各方面的支持下,组织大量人员进行了多层次的现场考察,在反复研讨的基础上,形成了项目综合报告。
一、西北地区的现状和(一)环境格局。
本项目研究范围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和内蒙古6省、自治区范围内的内陆河流域(包括新疆的国际河流)和黄河流域,报告中统称为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土地总面积345万平方公里,根据自然环境的不同,可划分为三大片:贺兰山以西的内陆干旱区(简称内陆干旱区);贺兰山以东的半干旱草原区(简称半干旱草原区);半干旱和半湿润区的黄河流域(简称黄河流域区)。
(二)的现状和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有巨大发展,从总体上说,为全面实现小康奠定了初步基础。
当前主要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二是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
(三)水资源概况。
1.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
西北地区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1635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总量的5.84。
2.人均水资源量。
2000年西北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781立方米,为全国当年人均水资源量的80.5。
其中:宁夏黄河流域217立方米,陕西渭河流域326立方米,青海湟水河流域618立方米,甘肃河西走廊的石羊河流域761立方米,均大大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成为严重缺水的地区。
3.用水量和耗水量。
2000年全区总用水量817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89.3。
扣除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回归水量后,2000年全区净耗水总量547亿立方米,耗水率(耗水量与用水量之比)为62.8。
4.用水效率。
虽然西北地区水资源紧缺,但却存在着人均用水量高、农田灌溉用水定额高、单位GDP用水量高的问题。
农田平均每亩实灌定额617立方米,比全国平均高40;万元GDP 用水1736立方米,比全国平均高1.85倍。
5.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用水量与水资源总量之比)。
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平均为20,西北地区为53.3。
其中甘肃的河西走廊各河、新疆的塔里木河和天山北坡各河都超过70,有的甚至超过100。
(四)生态环境的主要危机——土地荒漠化。
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在长期演变中出现种种问题,如干旱缺水、河湖干涸、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等。
研究认为,生态环境的主要危机综合表现为土地荒漠化。
1.土地荒漠化的界定。
《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公布的数据表明,1999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7.4万平方公里,其中在本项目研究范围的约218.3万平方公里。
研究认为,为了有针对性地指导实际工作,应着重研究在气候条件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有耕地、草地、林地退化的情况。
在西北地区,应主要研究在干旱化的气候背景条件下,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和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两种原因引起而又有条件治理的荒漠化土地,据此粗略估计,本区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在60万平方公里左右。
2.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引起的土地荒漠化。
(1)在内陆干旱区,由于河流上中游用水过多,造成下游河湖干涸,荒漠扩大。
(2)在沙漠边缘地区,由于超采地下水,植被枯萎,造成土地沙化。
(3)在大中型灌区,由于灌溉不当,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
3.由于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引起的土地荒漠化。
(1)草原牧区由于严重超载过牧,造成大面积退化甚至沙化。
(2)在农牧交错区,由于滥垦、滥牧、滥樵、滥采,造成大面积土地退化甚至沙化。
(3)在农区,由于不合理的种植结构和耕作制度,造成一些地方的土地退化甚至沙化。
(4)在有些山区,由于滥伐滥垦,造成林地的退化。
(5)在黄土高原区,由于边治理、边破坏,土壤侵蚀总面积仍有所增加。
4.土地荒漠化是沙尘暴加重的重要原因。
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从自然的角度看,沙尘暴是不可能被消灭的。
但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了一些地方的地表覆盖,助长或促进了沙尘暴的发生和发展。
沙尘暴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我国沙尘暴高发区的下垫面除地质历史形成的因素外,都属于土地荒漠化的范围。
因此,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的扩大是我国近年来沙尘暴强度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要立足于全面保护沙尘暴源地的生态环境,大力防治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不能寄希望于一些局部性的应急措施。
(五)城镇工矿区的生态环境危机——水环境污染。
据2002年资料,西北地区的污染情况可分为严重污染、中度污染和尚未明显污染3种类型。
严重污染地区和中度污染地区相加,其人口已占总人口的79.1,其中渭河流域已成为全国污染最严重区域之一。
内陆河流域没有排污入海的出路,黄河流域的排污不但危害当地,而且威胁黄河中下游的水环境安全。
二、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方针(一)生态环境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人类占用了过多的自然资源。
20世纪以来,人口从大约1400万增至接近1亿人。
在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下。
为了供养不断增长的人口,不得不依靠破坏性地掠夺自然资源(包括污染自然资源),从而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方针的现实可行性。
生态环境的人口容量是相对的。
在生产力提高、资源消耗逐步减少的条件下,人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可以扩大环境的人口容量。
西北地区的问题在于,在人口增加和经济规模增长的过程中,生产力水平没有相应提高,生产方式仍限于传统、粗放的外延型,特别是没有抓住水资源这个制约因素,相应地提高用水效率。
只要认真解决这个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方针在西北地区是现实可行的。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方针的主要。
必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要统筹全局,合理安排生态环境建设。
二要坚决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经济与社会。
三要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相应地合理配置水资源。
同时,还需实施适当的人口政策,控制人口的过度增长。
三、合理安排生态环境建设(一)生态环境演变的历史背景。
西北地区的干旱化趋势和地理环境的格局,是在2000多万年前,由于青藏高原的逐步隆起而形成的。
在西北地区,人类大规模改造自然的活动开始于2000多年前。
经过秦汉、隋唐和清代3个鼎盛时期,西北地区经济和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
但在“屯垦戍边”和“移民实边”的政策下,大力推进农耕文化,使贺兰山以东自然条件适宜于牧业的草原、草地,发展成为今天农区、牧区和农牧交错区的格局。
在气候自然波动的背景下,不合理的农垦破坏了草原、草地的植被。
黄土高原在变牧区为农区的过程中,天然植被也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生态环境更加严峻。
在贺兰山以西的内陆河流域,一些地区在河流中游修建平原水库,基本控制了河流的径流,虽然发展了灌溉,但平原水库建成之日,往往就是下游断流之时。
在牧区生产发展中,片面追求牧畜头数的增长,使草原超载退化。
在传统的农牧交错区和牧区,进一步大规模地开荒种地,使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
(二)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和基本目标。
1.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
生态环境建设的含义很广泛,可理解为一切旨在保护、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行动的总称。
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是要限制或取消那些引起生态系统退化的各种干扰,充分利用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达到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在西北地区,首先要防止对现有生态环境的继续破坏,并尽可能恢复重建已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达到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并能保持相对稳定和良性发展的程度。
如果不顺应自然规律,仅凭人们的主观愿望,去建设一个不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人为的新的生态大系统,则往往事与愿违,不仅收不到预期效果,而且不能持久延续,系统将最终崩溃。
当然,对于一个人工绿洲、一个城镇、或一个小地区来说,可以建设一个有别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新的子系统,但是这些人工子系统的建设必须以不破坏天然生态大系统的整体性为原则。
当前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认识,仍存在一些误区。
其中较普遍的误解是,简单地以为生态环境建设就是绿化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
调查中看到,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一些不适合种树的地方,也都在费尽心力地植树造林,年年植树不见树,或多年后仍是一片小老头树,有的地方为了植树造林而超采地下水,“绿了一条线,黄了一大片”。
这种简单化的认识和做法,都应予以改正和防止。
2.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目标。
防止荒漠化土地的继续扩大,下大力气治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荒漠化土地,以及不属于荒漠化范围内的退化土地,同时防治水环境的污染。
3.生态环境建设的分区。
根据生态类型组合特点与治理目标,将西北地区划分为8个生态环境建设区。
(1)干旱荒漠—绿洲生态环境建设区。
(2)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区。
(3)长城沿线—阴山山麓生态环境建设区。
即农牧交错带。
(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区。
(5)黄河沿岸平原生态环境建设区。
(6)渭河平原生态环境建设区。
(7)青藏高原黄河河源区。
(8)山地生态环境建设区。
(三)合理的植被建设布局。
西北地区各生态环境建设区的天然植被类型由温带半湿润向极干旱地区推移,依次为森林、草原和荒漠。
本区内森林分布不多,主要在黄土高原的土石山区、内陆盆地周围的高山以及河流两侧的冲积地带上,具有巨大的水源涵养及防止土地荒漠化的作用,非常珍贵,天然林保护工程非常必要。
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干旱和半干旱区,应明确规定以灌、草为主(干旱区以灌为主,半干旱区以草为主)的植被建设方向,并应充分利用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四)天然河湖的保护与恢复。
内陆河流的下游,延伸到沙漠的腹地。
河流两岸由地下水支持的天然绿洲,以及河流终端的湖泊、湿地和周边植被,都起着分隔和限制沙漠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考虑到现实的水资源情况,在坚决保持现有河湖格局的基础上,应尽可能地增加入湖水量,将20世纪60年代以后消失和萎缩的湖泊,加以不同程度地恢复,从而恢复河流的原有长度,并恢复河湖水质。
具体建议:(1)准噶尔盆地:使西端的艾比湖水面恢复到接近原有水面,中部的玛纳斯河延伸到玛纳斯湖,要坚决制止地下水的超采。
(2)塔里木盆地:适当恢复塔里木河终端台特玛湖的水面。
(3)河西走廊:适当恢复黑河终端东居延海的水面;使疏勒河目前的终端西大湖不再萎缩,下游的地下水位不再下降;争取适当恢复石羊河终端的青土湖。
(4)柴达木盆地:保持目前的河湖格局不再萎缩。
(5)青海湖:争取湖水位逐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