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两则原文及翻译
襄萤夜读文言文二则
襄萤夜读文言文二则
【原文】
囊萤夜读
晋书·车胤传〔唐代〕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注释】
囊萤:用袋子装萤火虫。
囊:在文中是名词用如动词,用袋子装。
囊: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袋子装”。
胤恭勤不倦: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
恭:谨慎的意思。
博学:学识渊博。
通:通晓。
练囊:用白色绢子做袋。
练:白绢,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白绢做"。
【译文】
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渊博,学问精通。
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
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古诗世说新语两则翻译赏析
古诗世说新语两则翻译赏析文言文《世说新语两则》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注释】(1)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
死后追赠为太傅。
(2)内集:家庭聚会。
(3)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这里当“子侄辈”讲,即年轻一辈。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讲:讲解。
论:讨论。
(4)俄而雪骤,公欣然曰: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迅速。
欣然:高兴的样子。
(5)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因:凭借)(“因”在这里有特殊含义)(6)胡儿:即谢朗。
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
做过东阳太守。
(7)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8)因:凭,凭借(9)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
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王凝之orG的妻子。
(10)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11)欣然:高兴。
(12)未若:不如比作。
【翻译】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安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
不久,雪下得很大,谢安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说是柳絮随风舞动的样子。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她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也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两则》原文、注释及参考译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两则》原文、注释及参考译文伯牙绝弦【原文】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注释】①伯牙:俞伯牙,春秋时楚国人,善弹琴。
钟子期为其知音。
②方:正在。
③鼓:弹。
④志在太山:心里想到高山。
⑤曰:说。
⑥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⑦巍巍:高。
⑧少选:不一会儿。
⑨汤汤(shāng):水流的样子。
⑩破:摔破。
⑪以为:认为。
⑫足:值得。
⑬复:再次。
⑭者:……的人。
【参考译文】伯牙在弹琴,钟子期听他弹。
伯牙正弹奏到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高山)说:“弹得真好啊!我好像看到巍峨的大山!”一会儿,伯牙又弹奏到意在描绘流水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江河)又说:“弹得真美啊!我又好像看到浩浩荡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万分,拉断了琴弦,把琴摔破,并发誓终身不再弹琴。
他认为这个世上没有值得再为之弹琴的人了。
不仅仅是弹琴这样,对人才也同样是这个道理。
虽有能人,而不能以礼相待,为什么要求人才对你尽忠呢?就好像不善于驾驶车马,好马也不能发挥日行千里的才能。
【道理】此后,由于这个故事,人们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筝曲。
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伯牙绝弦”一词也渐渐演变成了一种意思:由于知音逝世,从而弃绝某种特长或爱好,表示悼念。
书戴嵩画牛【原文】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注释】1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
文言文两则囊萤夜读翻译
昔有贫士,姓车,名胤。
生而聪颖,好学不倦。
然家道中落,贫不能自给。
每至日暮,夜深人静,胤乃燃萤火,映照书卷,孜孜不倦,以苦读为乐。
时值夏日,萤火虫飞舞,熠熠生辉。
胤于窗前,捉萤无数,纳于缶中。
以绵裹之,置于案上,光亮如昼。
于是,胤夜以继日,读经史子集,不废昼夜。
其所读书,皆能背诵如流,深得师友赞誉。
胤年幼丧父,母以织为业,日夜劳作,以养胤成人。
胤深知母辛劳,故不敢稍懈。
每于夜间,母睡后,胤乃起床,以萤火照明,攻读不辍。
如此数年,胤学问日增,名闻乡里。
一日,县令闻胤之才,召见之。
县令问:“尔何得萤火以夜读?”胤答曰:“萤火虽小,其光不灭。
儿虽贫,志不穷。
愿以萤火之光,照亮学问之路。
”县令听后,深为感动,遂赐胤以书籍,并资助其学业。
胤感念县令之恩,更加勤奋。
后来,胤高中进士,官至侍郎。
胤虽位高权重,仍不忘初心,日夜苦读,以报答母恩。
胤之故事,流传千古,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
【文言文二则:囊萤夜读】又有书生,名孙康,家贫如洗。
康性至孝,侍奉母亲极为孝顺。
康母卧病在床,康日夜守候,衣不解带。
康母病重,康遍寻良医,无奈家贫无钱。
康心生一计,夜以继日,以萤火照明,攻读医书,以期自医。
夏夜,康于庭院捉萤,纳于囊中。
以绵裹之,置于案上,光亮如昼。
康于是昼夜攻读,寒来暑往,不知疲倦。
康母病愈,康之学业亦大进。
康年幼丧父,母以纺绩为生。
康深知母之艰辛,故不敢稍有懈怠。
每于夜深人静,康母睡后,康乃起床,以萤火照明,攻读不辍。
如此数载,康学识渊博,深得邻里赞誉。
康之才学,渐为人知。
一日,太守闻康之才,召见之。
太守问:“尔夜以萤火照明,攻读医书,何也?”康答曰:“医书如萤火,虽小,其光不灭。
儿虽贫,愿以萤火之光,照亮医术之路。
”太守听后,深为感动,遂赐康以医书,并资助其行医。
康感念太守之恩,医术更加精湛。
后来,康成为一代名医,救死扶伤,造福一方。
康之故事,亦传颂千古,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
囊萤夜读,虽艰辛,却照亮了求学的道路。
文言文言文两则翻译
昔者孔子游于匡,有弟子从之,曰:“夫子,吾闻匡人好斗,敢问吾子如何自处?”孔子曰:“吾闻之,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吾既行仁,又何忧乎?吾既行智,又何惑乎?吾既行勇,又何惧乎?且匡人虽好斗,然吾心正,行正,必能感化之,使之向善。
”弟子信之,遂与孔子同行。
译文一:从前,孔子在匡地游玩,有他的弟子跟随着他,说:“夫子,我听说匡地的人喜欢争斗,敢问您打算如何应对?”孔子说:“我听说,仁者不忧愁,智者不疑惑,勇者不畏惧。
我既然行仁,还有什么好忧愁的呢?我既然行智,还有什么好疑惑的呢?我既然行勇,还有什么好畏惧的呢?而且匡地的人虽然喜欢争斗,但我的内心正直,行为端正,必定能够感化他们,使他们向善。
”弟子信服他的话,于是跟随孔子一同前行。
文言文二: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孟子,寡人闻之,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寡人愿闻天下有道之时,礼乐征伐之详。
”孟子对曰:“王言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诚然也。
然天下有道,诸侯不敢以礼乐征伐自专,必待天子之命。
天子之命,所以统天下,正诸侯,齐百姓。
若天下无道,诸侯自专,则礼乐征伐之权,归于诸侯,天下将大乱。
故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此之谓也。
”译文二:孟子去见梁惠王,王说:“孟子,我听说,天下有道的时候,礼乐和征伐的事都是由天子来决定的;天下无道的时候,礼乐和征伐的事就由诸侯来决定了。
我想听听,天下有道的时候,礼乐和征伐的详细情况。
”孟子回答说:“大王说天下有道的时候,礼乐和征伐的事由天子来决定,确实是这样的。
然而,天下有道的时候,诸侯不敢擅自决定礼乐和征伐的事,必须等待天子的命令。
天子的命令是用来统一天下,端正诸侯,安抚百姓的。
如果天下无道,诸侯擅自行事,那么礼乐和征伐的权力就归到了诸侯手中,天下就会大乱。
所以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这就是这个道理。
文言文二则加翻译
【第一则】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二则】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此言学者当以道为师,不论贵贱、贤愚,皆可为我师。
人之所以为学者,在于求道。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是以学者当以道为宗,以师为友,师道之传,得以久远。
翻译:【第一则】古代的学者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人不是生来就知道一切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却不向老师请教,那些疑惑终究不能解开。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们懂得的道理固然在我之前,我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们懂得的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我是跟从道理的,哪里在乎他的年纪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无论地位的高低、年纪的长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第二则】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则加以改正。
这句话是说学习者应该以道理为师,不论贵贱、贤愚,都可以成为我的老师。
人之所以要学习,是因为追求道理。
道理并不远离人,人为了追求道理而远离别人,就不能称之为追求道理。
因此,学习者应该以道理为根本,以老师为朋友,老师传授的道理,才能够流传久远。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译文1:《秦庭燎原》
秦朝东击赵国,烽烟四起。
一时间,天下大乱。
在这混乱中,
有一个叫陈胜的人勇敢地站了出来,带领农民起义。
他打败了秦军,进军都城咸阳,宣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然而,因为内部的分裂和
外部的围剿,陈胜的起义最终失败了。
译文2:《董卓的野心》
东汉末年,董卓是个野心勃勃的宦官,他唆使汉少帝杀害了大
将军何进,掌握了朝政大权。
董卓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迁都洛阳,加强了自身的兵力。
他极度残暴,任意妄为,引发了各地民众的不满。
最终,义军联合起来推翻了董卓的统治。
译文3:《刘备的演说》
东汉末年,刘备是一个仁德之人,他希望能够平定天下,建立
安宁的社会。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与诸葛亮一起努力,先后组建
了蜀国和蜀汉政权。
在一次重要的演说中,刘备表达了他对民众的
关怀和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他的演说得到了人们的广泛支持,为他
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译文4:《文学修养》
在古代,文学修养是一个人受教育程度和艺术修养的重要标志。
通过学习文学,人们可以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素养。
文学作品也
是人们思想和感情的表达。
因此,我们应当注重文学修养,多读经
典的文学作品,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提升自己的修养。
文言文翻译两则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
孔子曰:“学习之后,按时加以复习,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
【文言文二则】
原文:
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翻译:
孟子说:“得道之人,会有很多人帮助他;失道之人,帮助他的人会很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利用天下人都顺从他的力量,去攻击连亲戚都背叛的人,所以君子要么不战,要么一旦开战,必定能取得胜利。
”
以上两则文言文,一则出自《论语》,一则出自《孟子》,均为中国古代经典文献,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道德观念。
通过对这两则文言文的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圣贤的思想,以及他们对于学习、交友、处世等方面的看法。
在现代社会,这些思想依然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文言文两则翻译原文
一、《论语·为政》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翻译: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它居于自己的位置,而所有的星星都围绕着它。
”二、《孟子·离娄上》原文: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孟子说:“天如果要赋予某人重大的责任,一定会先让他经历心灵的痛苦,筋骨的劳累,身体的饥饿,身心的空虚,以及行为的颠倒,以此来激发他的心灵,忍耐他的性情,增加他原本不具备的能力。
”以下是两则文言文的详细翻译和解释:一、《论语·为政》孔子在这句话中强调了以德治国的理念。
他认为,如果国家的领导者能够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稳定地居于天空中的固定位置,其他星辰都会围绕着它,国家的人民也会自发地遵循领导者的道德榜样,共同维护国家的和谐与稳定。
“为政以德”指的是领导者应以德行为准则来治理国家,这种治理方式是最高尚的。
孔子在这里用“北辰”来比喻德治,因为北极星在夜空中始终位于北方的天顶,象征着恒定和稳定,这是领导者应有的品质。
二、《孟子·离娄上》孟子在这段话中讲述了一个关于天命和人格成长的故事。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想要承担重大的责任,就必须先经历各种磨难和考验。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意味着天命将要赋予某人重大的责任。
孟子认为,这种责任不是轻易可以承受的,因此天会让人先经历各种苦难。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描述了一系列的磨难,包括心灵的痛苦、身体的劳累、饥饿、贫穷以及行为的挫折。
这些磨难旨在锻炼一个人的意志和能力。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表示通过这些磨难,人的心灵和性情会得到激发和忍耐,从而增长原本不具备的能力。
孟子认为,只有经历过这些考验,人才能成长,才能承担更大的责任。
这两则文言文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道德、修养和责任的重要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言文两则注释翻译
【原文】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注释】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子:指孔子,孔子自称。
- 为政:治理国家。
- 以德:用道德来治理。
- 譬如:比如。
- 北辰:北极星,指恒星。
- 居其所:居于它的位置。
- 众星共之:其他星星都围绕着它。
2.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其:指那个。
- 身正:自身品行端正。
- 不令而行:不用命令就会自然行动。
- 虽令不从:即使有命令也不会遵从。
【翻译】1. 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居于它的位置,其他星星都围绕着它。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领导者能够以德治国,他的品行就像北极星一样,居于正确的位置,其他的人和事都会自然而然地围绕着它,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
2.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自身品行端正,不用命令就会自然行动;如果一个人自身品行不正,即使有命令也不会遵从。
”这句话强调了领导者自身品行的重要性。
只有当领导者自身品行端正,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遵从。
如果领导者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也不会得到人们的响应和执行。
这两则语录都体现了孔子对于治国理政的深刻见解。
他认为,道德是治理国家的根本,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服人。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和谐与稳定。
在现代社会,这些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提醒我们在国家治理和个人修养中,都要注重道德建设。
统编本 六上 古诗文翻译之 21文言文两则
锺子期去世后,伯牙把琴打破了,
值得。 再次。
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把琴弦也扯断了,一辈子都不再 弹琴了,
(他)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像锺 子期那样)值得他为之弹琴的(知 音)了。
【资料袋2】课后
【资料袋3】典故
乐法自然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 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 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 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 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过了十天,成 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 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 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 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 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 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目录
1、伯牙鼓琴 2、书戴嵩画牛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
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
六上文言文二则
六上文言文二则篇一:六上文言文是指中国古代传统教育中的学生必须掌握的两种文言文,即《论语》和《易经》。
下面是《论语》和《易经》的二则正文:《论语》一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子贡问道:“有一件事情可以终身坚持不变吗?”孔子回答:“那就是恕道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拓展:恕道,又称柔道,是指一种宽容、包容、柔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
儒家思想中的恕道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要求人们尊重他人的意愿和权利,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同时也不要让别人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自己。
这种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是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除了恕道,儒家思想中的其它重要思想,如仁爱、忠孝、礼仪等,也都具有相互尊重的特点。
儒家思想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只有在这样的关系中,才能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幸福。
《易经》一则:《易经》中的“乾”卦,其爻辞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解释:《易经》中的“乾”卦代表着天的力量、刚健和进取。
这个卦辞告诉我们,要想成功,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和不断的努力,始终保持着进取的精神,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努力追求更高的目标。
拓展:乾卦所代表的刚健和进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乾卦被广泛应用于哲学、军事、政治、文化等领域,代表着一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
乾卦也常常被用于形容人物,如“乾刚健之德”、“乾元亨利贞”、“乾健坤宁”等。
篇二:六上文言文是指学生在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两种文言文,分别是《论语》和《桃花源记》。
下面是正文:1. 《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由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录组成。
它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源头,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论语》中的语句简练而富有哲理,常常能够引发人们的深思。
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论语》中的大部分内容,包括原文、翻译、注释和解题技巧等。
世说新语文言文两则翻译
一、原文:昔者孔子游于匡,颜渊后至,孔子问之:“颜渊,汝来矣,吾闻匡有盗,汝知之乎?”颜渊对曰:“不知也。
”孔子曰:“然则吾将行矣。
”颜渊曰:“夫子,何为行?”孔子曰:“吾闻匡有盗,吾欲避之。
”颜渊曰:“夫子,盗者非吾所知也。
吾闻之,君子之德,不忧盗;小人之忧,不避盗。
夫子之德,吾所敬也,敢问夫子之行,将以避盗乎?”孔子曰:“然,吾将避之。
”颜渊曰:“夫子,吾愿同行。
”孔子曰:“善。
”遂与颜渊同行。
二、翻译:昔日,孔子在匡地游玩,颜渊后来才到达,孔子便问颜渊:“颜渊,你来了,我听说匡地有盗贼,你知道这个消息吗?”颜渊回答说:“不知道。
”孔子说:“既然如此,那我就要离开了。
”颜渊问:“夫子,您为什么要离开?”孔子说:“我听说匡地有盗贼,我想避开他们。
”颜渊说:“夫子,盗贼并非我所了解的。
我听说,君子之德,不会担忧盗贼;小人之忧,不会避开盗贼。
夫子之德,我非常敬仰,敢问夫子离去的意图,是为了避开盗贼吗?”孔子说:“是的,我要避开他们。
”颜渊说:“夫子,我希望与您同行。
”孔子说:“好。
”于是,孔子和颜渊一起离去。
一、原文:昔者孟子游于齐,见齐宣王,王问孟子曰:“孟子,汝闻吾国之政乎?”孟子对曰:“未之闻也。
”王曰:“吾闻孟子善言,愿闻其说。
”孟子曰:“王,吾闻之,君子之政,以德服人;小人之政,以力服人。
吾闻王之政,以力服人,故吾未之闻也。
”王曰:“吾闻孟子善辩,愿闻其辞。
”孟子曰:“王,吾闻之,君子之辩,以理服人;小人之辩,以辞服人。
吾闻王之辩,以辞服人,故吾未之闻也。
”王默然,无以应。
二、翻译:昔日,孟子在齐国游玩,见到齐宣王,宣王问孟子:“孟子,你听说过我国的政治吗?”孟子回答说:“未曾听说过。
”宣王说:“我听说你擅长言辞,希望听听你的见解。
”孟子说:“王,我听说,君子的政治,是以德服人;小人的政治,是以力服人。
我听说您的政治,是以力服人,所以我没有听说过。
”宣王说:“我听说你擅长辩论,希望听听你的言辞。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两则》原文、注释及参考译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两则》原文、注释及参考译文伯牙绝弦【原文】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注释】①伯牙:俞伯牙,春秋时楚国人,善弹琴。
钟子期为其知音。
②方:正在。
③鼓:弹。
④志在太山:心里想到高山。
⑤曰:说。
⑥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⑦巍巍:高。
⑧少选:不一会儿。
⑨汤汤(shāng):水流的样子。
⑩破:摔破。
⑪以为:认为。
⑫足:值得。
⑬复:再次。
⑭者:……的人。
【参考译文】伯牙在弹琴,钟子期听他弹。
伯牙正弹奏到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高山)说:“弹得真好啊!我好像看到巍峨的大山!”一会儿,伯牙又弹奏到意在描绘流水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江河)又说:“弹得真美啊!我又好像看到浩浩荡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万分,拉断了琴弦,把琴摔破,并发誓终身不再弹琴。
他认为这个世上没有值得再为之弹琴的人了。
不仅仅是弹琴这样,对人才也同样是这个道理。
虽有能人,而不能以礼相待,为什么要求人才对你尽忠呢?就好像不善于驾驶车马,好马也不能发挥日行千里的才能。
【道理】此后,由于这个故事,人们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筝曲。
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伯牙绝弦”一词也渐渐演变成了一种意思:由于知音逝世,从而弃绝某种特长或爱好,表示悼念。
书戴嵩画牛【原文】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注释】1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
古人谈读书二则全文翻译
古人谈读书二则全文翻译
古人谈读书二则全文翻译:
一论语——孔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道自己低、学识道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我并非生来就有知识的人,只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勉敏捷地去探求知识的人罢了。
学习起来就像老赶不上一样,还生怕把学到的东西又丢掉了。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去想问题,但是并没有益处,这样还是不如去学习啊。
二宋——朱熹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文言文两则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两则原文及翻译文言文的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文言文两则原文及翻译,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两小儿辩日先秦:列御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
(辩日一作:辩斗)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翻译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学弈先秦:佚名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学弈翻译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
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
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文言文两则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1.文言文两则翻译和原文2.两则文言文翻译3.《口技》文言文原文及翻译4.《师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5.文言文大全原文翻译6.狼文言文原文翻译7.文言文原文加翻译8.《外戚》的文言文的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两则》翻译分层
一、《孟子·离娄上》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夫仁者,国之大宝也;不仁者,国之大殃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翻译分层:1. 字面翻译:孟子见到梁惠王。
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是不是有什么可以让我国家受益的呢?”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何必一定要说‘利’呢?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问如何使国家受益,大夫问如何使家族受益,士人和百姓问如何使个人受益,如果上下都只追求利益,那么国家就会陷入危机。
仁爱,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不仁爱,是国家的巨大灾难。
大王您也只需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一定要说‘利’呢?”2. 语境翻译:孟子去见梁惠王,王对他表示敬意,并询问他此行的目的。
孟子以仁义为重,劝诫王不应只追求个人或国家的利益,而应注重仁义道德,认为这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3. 文学翻译:孟子拜访梁惠王,王热情相迎,询问他有何妙计使国家受益。
孟子却以仁义为本,告诫王不应只图一己之利,而应倡导仁义之道,以保国家繁荣昌盛。
二、《庄子·逍遥游》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翻译分层:1. 字面翻译: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名叫鲲。
鲲的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长。
它变化成鸟,名叫鹏。
鹏的背部,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
当它愤怒地飞翔时,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彩。
这只鸟,如果海浪汹涌,就会迁徙到南方的大海。
南方的大海,是天池。
2. 语境翻译:庄子通过描绘鲲鹏的巨大形象,寓意着事物的无限变化和生命的广阔。
鲲化为鹏,翅膀广阔,能够飞越山海,象征着追求自由和超越的精神。
3. 文学翻译:庄子以鲲鹏为喻,描绘了一幅宏伟壮观的画面。
故事两则文言文翻译
原文:
昔者有蛙居井中,自以为乐。
谓其友曰:“吾乐甚矣!出井者,何所见也?”其友出,见,报曰:“井底之蛙,所见者狭。
吾游于东海,水族繁多,鱼鳖虾蟹,不可胜数。
又有海鸟,其名为鹏,翼若垂天之云,一飞冲天,数千仞。
此何等境界,而子安知之?”蛙闻,仰天叹曰:“吾知吾之陋矣,吾欲出井,观其所见。
”
译文:
昔日,有一只青蛙居于井中,自以为非常快乐。
它对它的朋友说:“我真是太快乐了!那些出井的人,他们看到了什么呢?”它的朋友出了井,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回来告诉青蛙说:“井底的青蛙,所见的范围太狭窄了。
我曾经游历于东海,那里水族众多,鱼类、鳖类、虾类、蟹类数不胜数。
还有海鸟,名为鹏,它的翅膀如同垂挂在天空的云朵,一飞冲天,高达数千仞。
这是什么等境界,而你却怎么知道呢?”青蛙听后,仰天长叹说:“我知道我自己的浅薄了,我想要出井,去看看我所不知道的世界。
”
故事二:掩耳盗铃
原文:
有盗欲盗钟,恐钟鸣,掩其耳。
人问之,盗曰:“钟鸣,吾岂闻之?”人曰:“钟声传于耳,岂能掩之?”盗曰:“吾闻钟声,但掩吾耳,钟自不鸣。
”人笑而告之:“钟鸣,声非自钟出,而出于钟。
掩耳,何益于钟?”
译文:
有一个盗贼想要偷钟,担心钟声会响,就掩住自己的耳朵。
有人问他,盗贼说:“钟声响了,我怎么可能听到?”那人问:“钟声是通过耳朵传来的,怎么能掩住呢?”盗贼说:“我听到了钟声,只是掩住我的耳朵,钟自然就不会响了。
”那人笑着告诉他说:“钟声响了,声音并不是从钟本身发出来的,而是从钟中发出的。
你掩住耳朵,对钟有什么好处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两则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两则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两则原文及翻译1
一、原文
钱思公(1)虽生长富贵(2),而少所嗜好。
在西洛(3)时尝(4)语(5)僚属(6),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7),卧则读小说(8),上厕则阅小辞(9)。
盖未尝(10)顷刻释(11)卷也。
谢希深(12)亦言:宋公垂(13)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14)诵之声琅然(15),闻(16)于远近,亦(17)笃学(18)如此。
余因(19)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盖(20)惟此尤可以属思(21)尔(22)”。
二、译文
钱思公虽然出身在富贵之家,但是没有什么不良爱好。
在西京洛阳曾经告诉官员的家属,说这一生只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书和史书,躺在床上就读各种杂记的书籍,上厕所的时候就读短小的诗词、小令。
大概从来没有半刻放下书的时候。
谢希深也说:同在史院的宋公垂,每当去厕所都夹着书,诵读的声音清脆,远近都能听到,也是如此的好学。
我于是告诉希深,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是在“三上”,就是马背上、枕头上、厕座上。
大概只是因为只有这些地方才可以集中思想吧。
”
三、注释
(1)钱思公:即钱惟演,北宋“西昆体”代表作家之一,吴越王钱俶的儿子,从其父归宋,宋景祐中以枢密副使任西京留守。
下文提及的谢希深(谢绛)、宋公垂(宋绶)也以文学知名一时。
(2)虽:虽然
(3)西洛:西京洛阳。
(4)尝:曾经。
(5)语:对……说。
(6)僚属:官府的佐助官。
当时,欧阳修、谢绛等都是钱惟演的僚属。
(7)经史:经书和史书。
(8)小说:指先秦百家著作以及后来的杂记类书籍。
(9)小辞:指短小的诗词。
(10)未尝:从来没有
(11)释:放下。
(12)谢希深:即谢绛,欧阳修的朋友。
(13)宋公垂:即宋绶,家富藏书,以读书敏慧强记而著名。
(14)讽:不看着书本念,背书
(15)琅然:声音清脆。
(16)闻:(能)听见
(17)亦:也。
(18)笃学:十分好学。
(19)因:于是。
(20)盖:大概
(21)属思:集中思想写作
(22)尔:罢了
文言文两则原文及翻译2
两小儿辩日
先秦:列御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
(辩日一作:辩斗)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翻译
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
离人远。
”
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学弈
先秦:佚名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学弈翻译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
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
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文言文两则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