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 - 第九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教育学》

第九章德育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内涵与本质

(一)德育的内涵

广义的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相对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而言的,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五个方面。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思想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内化、外化机制,促进受教

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发展其品德能力的教育活动。

(二)德育的本质

德育在教育中的特殊职能是根据社会的要求培养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它的特殊矛盾是

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提出的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之间的矛盾。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个人的道德。

德育的本质就在于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把社会的道德转化为个体

的品德并促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德育的功能(两大基本功能: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

(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1、制约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方向

儿童从一个自然有机体转变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过程是在学习、积累社会经验中形成、

发展自己个性的过程,是儿童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过程。而德育的核心作用就

在于促进儿童习得社会角色和社会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观念体系。

2、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

3、激发和促进个体智能的发展

4、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前提;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动力和重要条件。

德育则对心理健康起促进作用,具有心理保健的功能。

一方面,通过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

理状态,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绝对化,情感上的偏激、孤傲或软弱,从

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

另一方面,借助于德育进行思想疏导,是解决心理问题、治疗心理疾病的有效途径。

(二)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主要体现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

1、德育的政治功能

(1)培养具有一定社会政治意识的人,在维护和巩固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方面发挥作用。

(2)通过对政治领袖人物及其他政治人才的培养,直接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3)传播一定的思想观点、政治观点和道德准则,发挥舆论宣传作用,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2、德育的经济功能

通过影响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人而发挥重要作用。

3、德育的文化功能

德育具有保存、传递、选择和活化文化的功能。

三、德育目标与内容

(一)德育目标:教育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

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

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

(二)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教育,开展孝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教育,开展做人做事基本

道理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开展热爱劳动和爱护环境教育,开展尊重国旗和国徽、热

爱祖国文化的爱祖国教育,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和安全教育。

概括而言,我国当前小学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马克思主

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

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

第二节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概述

(一)德育过程的界说

德育过程是有目的的活动过程,其目的指向于德育对象品德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活动过程,是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展开、运行、延续、发展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德育对象品德发展的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

“三要素说”,认为德育过程的结构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三个要素。

(三)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1)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德育影响之间的矛盾;

(2)德育目标要求同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主要矛盾)

(3)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的矛盾。(关键性矛盾)

二、德育过程的规律与特点

(一)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培养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

(二)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广泛性

(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外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

(四)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渐进性

具体表述:

(一)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将一定的社会或阶级、民族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品德并外化为行为的过程,是形成受教育者个体品德或完整品德结构体系的过程。学生的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等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这几个因素简称为知、情、意、行。学生的思想品德也就是在这些要素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由不平衡到相对平衡,由不适应到相对适应的矛盾运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构成品德的知、情、意、行这几个因素是相对独立的,即他们各有其特定的内容和作用。

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

在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知、情、意、行几个因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

一般说来,人的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形成发展的。因此,培养学生品德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品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德育过程的步骤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然而,实际上,德育过程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多端性。

所谓统一性,即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对知、情、意、行的培养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单纯地从某一方面施加教育或影响,效果并不佳。应该在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同时,陶冶情感,锻炼意志,养成应有的道德行为习惯。知、情、意、行的培养是统一的,密不可分的。它们互相渗透,相互制约。“知”是基础,“行”是关键。通过“行”可以扩大、加深和提高认识,增强情感,锻炼意志。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就是培养知、情、意、行的过程,是促使各种因素在发展方向上、发展水平上由不平衡到相对平衡的过程。

所谓多端性,即从整个社会来看,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人们的道德构成也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状况;从学生个人来看,由于所处的环境、所受的影响、所具有的生活经验各不相同,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不平衡的,表现的道德面貌也是多种多样的。学生的品德的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具有不平衡性。因此,道德教育的开端就不能拘泥于一格,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来灵活确定以哪一种要素即薄弱环节作为教育的开端和突破口,或从培养道德行为开始,或从陶冶道德情感开始,或从锻炼道德意志开始,最后到达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