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周三多第三版重点知识

合集下载

管理学周三多(第三版)重点知识

管理学周三多(第三版)重点知识

周三多管理学重点知识第五章决策与决策方法第一节决策与决策理论一、决策的定义1、杨洪兰的定义:从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的过程。

2、周三多的定义: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间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

3、本书采用路易斯古德曼和范特的定义:决策是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

4、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可以是组织,也可以是个人;5、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6、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利用机会,决策要解决问题(既可以是组织或个人活动的选择,亦可以是对这种活动的调整;决策选择或调整的对象,既可以是活动的方向和内容,也可以是在特定方向从事某种活动的方式。

);7、决策涉及时限,既可以是未来较长的时期,也可以是某个较短的时段。

二、决策的原则1、决策遵循的原则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2、决策最优应具备的条件:A、容易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B、真实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制订所有可能的方案;C、准确预期到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

3、在现实中,这些条件得不到满足,因为:A、组织内外存在的一切对组织的现在和未来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但决策者很难收集到反映这一切情况的信息;B、对于收集的有限信息,决策者的利用能力也是有限的,从而决策者只能制订数量有限的方案;C、任何方案都要在未来实施,而人们对未来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对未来的影响也是有限的,从而决策时所预测的未来状况可能与实际的未来状况有出入。

三、决策的依据1、决策的依据是适量的信息。

2、决策的特点:目标性;可行性(技术上的先进性和经济上有效性);选择性;满意性;过程性;动态性。

四、决策理论(一)古典决策理论(规范决策理论)1、1950年以前盛行2、基于经济人假设3、最优决策原则4、完全理性5、目的:为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6、忽略非经济因素的作用(二)行为决策理论1、始于1950年代2、满意性原则3、有限理性4、强调非经济因素5、个人行为表现,如态度、情感、经验和动机等6、把决策视为一种文化现象第二节决策过程一、识别机会或诊断问题1、发现组织活动中存在的不平衡。

周三多管理学-第三版--考点整理

周三多管理学-第三版--考点整理

管理学第十二章 激励第十三章 沟通 第十四章 控制与控制过程第十五章 控制方法第十六章 管理的创新职能第十七章 企业技术创新第十八章 企业组织创新第一章 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的发展本书对管理学的定义:(什么是管理?)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种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进一步解释:(如何正确理解管理/论述联系谈谈管理要点一致展开?)(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组织包括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政治党派···(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而不是其他。

所谓的合理通常从管理者角度,所以有一定局限性和相对的合理性。

(3)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

原材料、土地、人员、资金、设备、顾客、信息、···(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信息有特殊地位,现在社会)(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仅仅凭借单个人是无法实现的,这也是建立组织的原因管理的职能:法约尔5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本书5种职能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创新是各项管理职能的灵魂与生命)对于本书所示5种职能之间联系不是孤立的:(管理的基本职能是什么以及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对于上图的解释:(5种职能有自己的表现形式)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而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

管理者在行使其他管理职能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决策和计划的问题,决策和计划是其他管理职能的依据。

2组织领导控制只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

3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中。

管理者角色(联系实际谈对管理者角色的认识和理解)信息角色中,管理者负责确保和其一起工作的人能够得到足够的信息管理职责的性质决定了管理者即使其所在单位的信息联络中心,也是别的单位的信息传递渠道监督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发言人:管理者必须把信息传递到外界决策角色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技能是什么?和管理层次的关系)对于基层管理者最重要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打交道沟通领导能力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对于基层中层高层管理者重要性大致相同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孙武《孙子兵法》战国时期《周礼》孙膑用运筹学和对策论帮田忌赛马《天工开物》《齐民要术》《周礼》《老子》·····外国早期管理思想:1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他认为分工是增进劳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简答为什么分工增进劳动生产力?)①分工可以是劳动者专门从事一种单纯的操作,从而提高熟练程度增进技能②分工可以减少劳动者的工作转换,节约通常有一种动作到另外一种工作的时间③分工可以是劳动简化,是劳动者集中在一中特定对象,利于发现比较方便的工作方法,促进工具的改进和机器的发明2小瓦特和博尔顿的科学管理制度3马萨诸塞车祸与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在企业管理中实行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4欧文的人事管理“人事管理之父”5巴贝奇的作业研究和报酬制度6亨利·汤的收益分享制度7哈尔西的奖金方案管理理论管理活动管理思想管理活动是管理思想的根基,管理思想来自管理活动中的经验,管理思想是管理理论的基础,管理理论是管理思想的提炼、概括、升华管理理论对管理活动有指导意义同时又要受到管理活动的检验西方管理理论发展过程: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质量管理理论古典管理理论(一)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代表泰罗(Taylor)吉尔布雷斯夫妇甘特泰罗“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德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包括:(简答)(1)工作定额。

管理学第三版(周三多著)_重点知识

管理学第三版(周三多著)_重点知识

管理:是指组织(载体)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对象)的过程(本质)。

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在企业个体职工的积极参与下,自上而下地确定工作目标,并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自下而上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管理办法。

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长远目标实现的一种义务,它超越了法律与经济对企业所要求的义务。

计划:是指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

组织:组织是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为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协同行动的集合体。

非正式组织:企业成员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相互间必然产生共同的感情、态度和倾向,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和惯例。

这就构成一个体系,称为“非正式组织”。

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战略性计划:战略性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特色优势战略:企业力求就顾客广泛重视的一些方面在产业内独树一帜。

它选择被产业内许多客户视为重要的一种或多种特质,并为其选择一种独特的地位以满足顾客的要求。

前向一体化:企业获得分销商或零售商的所有权或加强对他们的控制。

概念技能:是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人际技能:是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决策:管理者(主题)识别并解决问题(目的)的过程(本质),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目的)的过程(本质)。

头脑风暴法:针对解决的问题,相关专家或人员聚在一起,在宽松的氛围中,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寻求多种决策思路。

领导:领导就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领导权力:指影响他人的能力,在组织中就是指排除各种障碍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能力。

周三多管理学第三版最全重点笔记

周三多管理学第三版最全重点笔记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周三多管理学笔记第一节管理活动一、管理的定义几种代表性的观点1: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只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法约尔1916 年提出2:管理是指通过计划工作,组织工作,领导工作和控制工作的诸过程来协调所有的资源,以使达到既定的目标。

3:管理是在某一组织中,为完成目标而从事的对人与物质资源的协调活动。

4: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5:管理就是协调人际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以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活动。

这种表述突出了人际关系和人的行为。

6:管理也是社会主义教育——毛泽东1964 年提出7:管理就是决策.—-1978 年赫伯特?A?西蒙综合前人的研究,管理的概念可以概括为a: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b: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c:协调必定产生在社会组织当中d:协调的中心是人e:协调的方法是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业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二、管理的职能一、管理的职能。

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学实践已一再证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管理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一)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实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组织中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

(二)组织。

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运转——这就是组织的职能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的具体形式和特点(三)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

(四)控制:控制地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地标准。

(五)创新:创新职能与上述各种管理职能不同,他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他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管理学(周三多第3版)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周三多第3版)知识点总结

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
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管理的基本原理之一。
巴贝奇的作业研究
对生产过程中的作业进行科学研究,以提高效率。
欧文的人事管理
关注员工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提倡人性化管理。
早期管理思想
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
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管理的基本原理之一。
巴贝奇的作业研究
对生产过程中的作业进行科学研究,以提高效率。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研究对象
研究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方法。
任务
从管理实践中总结、归纳、抽象和概括出对一切管理活动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的管理原理和方法,研究在特定社会制度和经济条件下具体管理活动的特殊性 及其应用。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研究对象
研究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方法。
任务
02
强调组织结构的稳定性和规范性,通过规章制度实现管理。
古典管理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性
03
为管理学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但过于强调理性和忽视
人的因素。
古典管理理论
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
01
将管理过程划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个职能。
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02
强调组织结构的稳定性和规范性,通过规章制度实现管理。
组织设计
包括部门设计、职权设计、职责设计 、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设计、信息传 递方式设计等内容。
组织变革
是指组织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 对组织中的要素进行结构性变革,以 适应未来组织发展的要求。
从管理实践中总结、归纳、抽象和概括出对一切管理活动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的管理原理和方法,研究在特定社会制度和经济条件下具体管理活动的特殊性 及其应用。

管理学(周三多第三版)(打印版)

管理学(周三多第三版)(打印版)
b) 当地化反应的压力 (不同国家的习惯不同;不同国家之间分销渠道和销售方式的 差异;东道国政府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要求)
从以上模型中可以看出有四种可供选择的全球化组织模式: 1) 国际组织模式:利用现有能力向国际市场拓展 2) 多国组织模式:设在多个国家的子公司作为独立的业务单位来运营 3) 全球组织模式:将全球视为单一的市场,公司总部统一经营 4) 跨国组织模式:专业化工厂符合本地反应的要求,通过复杂的协调机制进行全球一体化
林德尔·厄威克和切斯特· Z. 巴纳德等。 a. 法约尔的贡献( “ 5+6+14”):
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六种基本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
14 条原则: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
合理、集权与分权、等级链与跳板、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
第 3 章 全球化与管理
5、作为全球化管理者,应该具备的几个方面? 作为一名全球化管理者,首先需要理解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即一般环境和任务环境,以及理解这些环 境对管理的影响。其次,需要理解与掌握一些全球化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
1) 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因素 一般环境:
3
a) 政治与法律环境:国家政治体制、政治的稳定性、政府对外来经营者的态度、法律环境 b) 经济和技术环境: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发展潜力、市场规模及其准 入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社会基础设施。 c) 文化环境:权利距离、不确定性的避免、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男性化或女性化、长期 导向或短期导向。 任务环境: 供应商、销售商、顾客、竞争对手、劳动力市场及工会 2) 全球化管理者的关键能力 a) 国际商务知识 b) 文化适应能力 c) 视角转换能力 d) 创新能力

周三多管理学精华重点

周三多管理学精华重点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之管3大纲)第一章管理的概论一、管理与组织定义1.组织:是一群人为了某种共同的目标而结合起来协同行动的集体组织要素包括组织成员,组织目标,组织活动,组织资源2.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只能进行协调的过程1)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2)管理应当是有效的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4)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3.管理层次:高层管理者(决策层)中层管理者(执行层)低层管理者(作业层)4.管理的研究对象:主体,客体和环境的特征1)管理的主体—管理者2)管理者:指履行管理职能,对实现组织目标负有贡献责任的人①管理者的角色(亨利·明茨伯格)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②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3)管理的客体—管理对象及环境的特征4)管理对象:指管理者为实现管理目标,通过管理行为作用其上的客体.(在一个组织中,管理对象主要是指人,财,务,信息,技术,时间,社会信用等一切资源,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人的管理)5)管理环境:指存在于一个社会组织内部与外部的,影响实施和管理效果的各种力量,条件和因素的总和.分类:1内部环境:社会组织旅行基本职能所需的各种内部的资源与条件,还包括人员社会因素,组织文化因素2外部环境:又可分为宏观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因素)和任务环境(包括对日常交易产生影响的具体因素,如市场竞争格局,产品市场,顾客,竞争者,供应商,机融机构与融资机构,相关法律法规,政府主管部门等)3一般外部环境的具体因子: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治与法律环境社会与心理环境等关系:1对产关系:环境因素在组织中都可以找到对应物,组织是微缩了的小社会2交换关系:组织与环境之间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3影响关系:组织的管理受外部环境的决定与制约,并反作用于外部环境补充知识点:环境不确定矩阵根据环境的变化程度和复杂程度,可以把组织的外部环境分为四类:简单稳定的外部环境,简单复杂的外部环境,复杂稳定的外部环境和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二、管理学的特点和原理1.管理学的特点:一般性发展性实践性2.管理学的特征:两重性,既是科学又是艺术1自然属性:管理与生产力、社会化生产相联系的性质2社会属性:管理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性质3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科学性:反映管理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管理理论来源于时间,又指导实践,有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艺术性:即实践性,创造性,指在实践中创造性的运用管理理论知识的技巧,并将管理理论与具体实践活动结合3.基本理论:包括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效益原理,伦理原理1)系统原理—在管理原理的有机体系中骑着统帅作用特征:集合性层次性相关性原理要点:①整体性原理(局部服从整体)②动态性原理(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是绝对的)③开放性原理④环境适应性原理⑤综合性原理(它包括系统目标的多样性,综合性和系统实施方案选择多样性与综合性)2)人本原理(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和特点)⊙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思想要点:①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认识过程分为3个阶段:要素研究阶段,行为研究阶段,主体研究阶段②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高度集权,从严治厂(职工被动管理,企业有威慑力)实现有效管理的途径:适度分权,民主治厂(职工主动管理,宽松治理)③是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反战是现代管理的核心④管理是为人服务的(即服务与人事管理的目的)3)责任原理要点:①明确每个人的职责②职位设计和权限的委受要合理(人对所管理工作能否负责,取决于3个因素:权限利益能力)③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4)效益原理要点:效益的概念: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效益的追求:①通过经济效益表现②影响效益的效益的因素很多,其中主体思想是否正确占重要地位③追求局部效益必须与追求全局效益一致④管理应追求长期稳定的高效益⑤确定管理活动的效益观5)伦理原理--要点:1伦理的重要性2论理的特征,包括非强制性,非官方性,普适性,扬善性3论理与法律的关系:论理与法律在内容上相互渗透,论理是不成文的法律,法律是最低程度的伦理,伦理与法律在作用上相互补充,伦理可以引导人们遵守法律,而法律可以作为维护伦理的威慑力量4伦理与效益的关系:a企业的伦理经营意味着企业注重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而需要采取行动并付出一定的成.b伦理与长期效益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有正的相关关系c伦理与效益具有兼得的可能性d效率与道德可以而且应当结合在一起三、管理的基本职能1.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1)计划:指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对工作所进行的筹划活动2)组织: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建立与协调组织结构的工作过程包括:①设计与建立组织结构②合理分配职权与职责③选拔与配置人员④推进组织的协调与变革等3)领导:指管理者指挥激励下级,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包括:①选择正确的领导方式②运用权威,实施指挥③激励下级,调动其积极性④进行有效沟通等4)控制:指管理者为保证实际工作与目标一致性而进行的活动5)创新:核心职能2.组织职能分析组织职能是管理者实现组织目标而建立与协调组织结构的工作过程。

管理学 周三多 第三版重点

管理学 周三多 第三版重点

管理的综合定义: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对定义的进一步解释: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3)管理的对象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相关资源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三大决策:3.管理者的技能1)技术技能:运用其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2)人际技能(基层管理较重要对高层管理不重要):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3)概念技能:(对高层最重要,中层较重要,基层较不重要)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4.古典管理理论(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欧。

)P13①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基本内容A、工作定额。

时间和动作研究B、标准化。

操作方法,工具、机器和材料,作业环境C、能力与工作相适应D、差别计件工资制E、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①③④⑥⑦⑧⑤⑧⑨⑩②组织管理理论P15法约尔1)管理的十四条原则A、分工B、权力与责任C、纪律D、统一指挥E、统一领导F、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G、报酬合理H、集权与分权I、等级链与跳板J、秩序K、公平L、人员稳定M、首创精神N、集体精神③行为管理理论(始于20世纪20年代即组织行为理论。

)P18(1)梅奥和霍桑试验主要结论: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2)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3)生产率的提高取决于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士气,是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协作精神等结合成一体的精神状态)——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的人际关系。

4)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

即要组织好集体工作,采取措施提高士气,促进协作,使企业的每个成员与领导真诚持久的合作。

④数量管理理论P20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成果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财、物和信息资源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作出最优规划和决策的理论。

周三多第三版管理学知识整理

周三多第三版管理学知识整理
最强动力动力论彼得·科斯洛夫斯基
查尔斯·汉普登竞争力论
伦理道德的管理学意义
几种相关的道德观功利主义道德观权力至上道德观公平公正道德观社会契约道德观推己及人道德观
道德管理的特征7
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5
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
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与现代社会
企业的价值观
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
五、管理的基本方法
管理方法的定义重要性
技术创新内涵贡献技术创新的源泉(七)
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创新基础、对象、水平(先发制人)、方式
二十、企业组织创新
知识经济的三大特征
制度结构:
层级结构
文化结构
有效沟通的障碍如何克服沟通中的障碍
冲突的起源冲突处理
谈判
控制
十六、控制与控制过程
控制的必要性控制的类型
有效控制的特征
控制过程确立标准
衡量成效
纠正偏差
危机的定义基本特征
危机的类型危机的控制与防范
十七、控制方法
预算控制定义
预算形式分预算、全面预算预算的内容
预算的作用和局限性
非预算控制方法比率分析
审计控制内、外、管理审计
福特多方面的标准化工作
亨利·法约尔组织管理理论14条管理原则
西方现代管理思想
主要学派
行为科学:埃尔顿·梅奥人群关系理论加霍桑实验
需要层次理论亚布拉罕·马斯洛
双因素理论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X、Y理论格拉斯·麦格雷戈
Z理论威廉·大内
管理科学:主要特点
决策理论:赫伯特·西蒙
经验主义:德鲁克经理职能
企业再造:具体实施工作流程
中国企业领导人需要的十大特征
领导集体中的领导者领导班子的结构

周三多《管理学》

周三多《管理学》

周三多《管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之知识概要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1、管理的定义: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进一步解释:(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3)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

2、管理的职能:法国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美国孔茨和奥唐内尔:计划、组织、人员配置、指导、控制。

本书: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相互关系:(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2)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

3、管理者的角色:(1)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者角色。

(2)信息角色:监督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发言人角色。

(3)决策角色:企业家角色、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角色。

4、管理者的技能:罗伯特·卡茨:(1)技术技能;(2)人际技能;(3)概念技能。

5、古典管理理论:(一)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泰罗(科学管理之父):(1)工作定额;(2)标准化;(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4)差别计件工资制;(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二)组织管理理论组织管理理论着重研究管理职能和整个组织结构。

A:法约尔:(1)企业的基本活动和管理的五种职能:a技术活动;b商业活动;c财务活动;d安全活动;e会计活动。

(2)管理的14条原则:a分工;b权力与责任;c纪律;d 统一指挥;e统一领导;f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g报酬合理;h集权与分权;i等级链与跳板;j秩序;k公平;l人员稳定;m首创精神;n集体精神。

B:韦伯(德国社会学家):“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认为等级、权威和行政制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

管理学周三多第三版重点知识

管理学周三多第三版重点知识

第一章管理的定义:1福莱特:“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的艺术。

"2罗宾斯和库尔塔:“管理这一术语是指和其他人一起并通过其他人来有效完成工作的过程。

”这一定义把管理视作过程,它既强调了人的因素又强调了管理的双重目标-—既要完成工作,又要讲究效率.3本书对管理的定义: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管理的职能: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1企业家角色2冲突管理者3资源分配者4谈判者角色)管理者的技能:1技术技能2人际技能3概念技能外国早期管理思想:1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2小瓦特的科学管理制度3马萨诸塞车祸与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1)管理成为一种职业2)横向的管理分工开始出现提高了管理效率也为组织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3)具有管理才能的雇用人员掌握了管理权,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4欧文的人事管理5巴贝奇的作业研究和报酬制度(贡献1)对工作方法的研究2)对报酬制度的研究工人收入分为①固定工资②利润③奖金)6亨利。

汤的收益分享制度1)每个职工享有“保证工资”2)每个部门按科学的方法制定工作标准,并确定生产成本,该部门超过定额时,由该部门职工和管理阶层各得一半3)定额应在3~5年内维持不变以免降低工资7哈尔西的奖金方案管理活动、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之间的关系:管理活动是管理思想的根基,管理思想来自管理活动中的经验;管理思想是管理理论的基础,管理理论是管理思想的提炼、概括和升华,是较成熟、系统化程度较高的管理思想,但并非所以管理思想都是管理理论;管理理论对管理活动有指导意义的同时又要经受管理活动的检验古典管理理论分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组织管理理论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1工作定额2标准化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4差别计件工资制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组织管理理论:1企业的六种基本活动:1)技术活动,指生产、制造和加工2)商业活动,指采购、销售和交换3)财务活动,指资金的筹措、运用和控制4)安全活动,指设备的维护和人员的保护5)会计活动,指货物盘点、成本统计和核算6)管理活动,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管理学笔记(周三多 第三版)

管理学笔记(周三多 第三版)

管理学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1.管理: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即:管理的载体是组织;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对象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调用的相关资源,管理要以人为中心;职能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目的是实现既定的目标,该目标是单凭个人是无法实现的,此也是组织建立的原因;2.管理学研究的对象:管理的内容、原理、方法等;(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3.管理学的特性: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不精确的、应用性的学科;4.管理的性质:①管理的二重性,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即有与组织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又有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②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科学性指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它具有客观性、实践性、理论系统性、真理性和发展性;艺术性强调管理的实践性,没有管理实践无所谓管理艺术,就是强调管理活动除了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通过巧妙的技能来达到管理效果;科学性决定了管理理论体系相对严密,艺术性决定处理实际问题时相对灵活;5.管理的职能: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决策与计划是其他管理职能的依据,组织、领导、控制旨在保证决策顺利实施,创新贯穿在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6.管理者的角色:亨利·明茨伯格研究发现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可分为三类;①人际角色:归因于管理者的正式权力,包括代表人、领导人、联络者角色;②信息角色:管理者负责确保和其一起工作的人能够获得足够的信息,包括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角色;③决策角色: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包括企业家、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角色;7.管理者的技能:根据罗伯特·卡茨研究,管理者在行使四种职能和扮演三类角色时必须具备三种技能;①技术技能:指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其对于基层管理最重要,中层较重要,高层较不重要;②人际技能: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和沟通的能力,包括对下属的领导和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对所有层次的管理层的重要性大体相同;③概念技能:指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对高层管理最重要,中层管理较重要,基层管理较不重要;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古典管理理论: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管理理论,强调运用经济刺激的手段来调动工人的积极性,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代表性的理论有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和马克斯·韦伯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等;①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代表人物有泰罗、吉尔布雷斯夫妇、甘特等;⑴泰罗的贡献: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主要理论包括五个方面,工作定额、标准化、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⑵其他人的贡献:吉尔布雷斯夫妇在动作研究和工作简化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甘特创造出甘特图(一种用线条表示的计划图)和计件奖励工资制;②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又称组织管理理论,亨利·法约尔是第一位概述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先驱者,古典管理理论的奠基人,被后人称为“管理过程理论之父”,著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⑴经营活动的类型:任何企业都存在着六项基本活动,管理只是其一,包括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管理活动(管理活动处于核心地位);⑵管理的职能:五大基本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职能(控制的目的是指出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以便加以纠正并避免重犯,对物、对人、对计划以进行控制);⑶管理的14条原则: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集权与分权、等级链与跳板、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③韦伯的贡献: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管理体系”理论,认为等级、权威、行政制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认为权威有三种,即个人崇拜式权威、传统式权威、理性-合法的权威(韦伯认为理性-合法权威才是理想组织形式的基础);“理想行政组织体系”或理想组织形式的特点:这种组织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可靠性等方面都优于其他形式;⑴存在明确分工;⑵按等级原则对各种公职或职位进行法定安排,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指挥链或等级体系;⑶根据经过正式考试或教育培训而获得技术资格来选拔员工,并完全根据职务的要求来任用;⑷除个别需要通过选举产生的公职以外,所有担任公职的人都是任命的;⑸行政管理人员是“专职的”管理人员,领取固定的“薪金”,有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⑹行政管理人员不是其管辖企业的所有者,只是其中的管理人员;⑺行政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组织中的规则、纪律和办事程序;⑻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以理性关系以理性准则为指导,不受个人情感影响;④巴纳德的贡献:其把组织分为正式和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不论级别高低、规模大小,其存在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三条件,即明确的目标、协作的意愿、良好的沟通;在正式组织中还存在一种因为工作上的联系而形成的有一定看法、习惯和准则的无形组织,即非正式组织;其这一理论为后来的“社会系统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2.行为管理理论: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早期称为人际关系学说,后发展为科学,即组织行为理论;①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试验:梅奥领导了1924~1932年在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的一系列试验(霍桑试验)中后期的重要工作;⑴该试验分四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工作场所照明试验(1924~1927);第二阶段:继电器装配室试验(1927.8~1928.4);第三阶段:大规模访谈(1928~1931);第四阶段: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193~1932);梅奥对霍桑实验进行了总结,写出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在书中阐述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观点——人际关系学说;⑵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②行为科学:应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研究人类行为的一般理论,定名为“行为科学”,包含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等;3.现代管理理论①数量管理理论:产生于二战期间,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果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财、物和信息资源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作出最优规划和决策;其内容包括运筹学(数量管理理论的基础,最经济、最有效地使用人、财和物等资源)、系统分析、决策科学化;②系统管理学: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盛行的理论派别,认为系统是形成、表述和理解管理思想的最有效手段,主张将一切系统理论应用于具体的管理,并用有关模式来描述各种管理系统;主要内容如下:组织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它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要素构成;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其环境交换信息、能量和材料;③权变理论学派:核心是力图研究组织与环境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量关系的类型和结构类型,强调管理要根据所处的环境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环境寻求相应的管理模式;④全面质量管理:其本质是由顾客需求和期望驱动企业持续不断改善的管理理念,戴明和朱兰是质量管理之父,其主要包括以下五点:关注顾客、注重持续改善、关注流程、精确测量、授权于员工;⑤20世纪90年代的管理理论新发展: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是新经济时代,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显著特征,产生了一些体现新时代特征的管理理论,包括学习型组织、精益思想、业务流程再造、核心能力理论等;⑴学习型组织: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内容包括:对待变革的态度,应坚持不断改革;对待新观点的态度,认为产生于此时此刻就拒绝它;创新是组织中每位成员的事;主要担心的是不学习、不适应;认为学习能力、知识和专门技术是组织的竞争优势;管理者的职责是调动别人、授权别人;彼得·圣吉提出学习型组织的技能,即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学习型组织中领导者是设计师、仆人和教师;⑵精益思想:根据用户需求定义企业生产价值,按价值流组织全部生产活动,使要保留下来的、创造价值的各个活动流动起来,让用户的需要拉动产品生产,而不是把产品硬推给用户,暴露出价值流中所隐藏的muda,不断完善,达到尽善尽美;精益生产:即企业把客户、销售代理、供应商、协作单位纳入生产体系,同他们建立起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进而组成一个企业的供应链,消除muda是精益生产方式的精髓;⑶业务流程再造: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在1993年出版的《再造公司》中,把再造定义为对经营流程彻底进行思考和再设计,以便在业绩衡量标准上取得重大突破;⑷核心能力理论:由20世纪80年代资源基础理论发展而来;核心资源:指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完全模仿和不完全替代的资源,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核心能力: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核心能力的五个条件:不是单一的技术或技能,而是一簇相关的技术和技能的总和;不是物理性资产;必须创造顾客看重的关键价值;与对手相比,竞争上具有独特性;超越特定产品或部门范畴从而为企业提供通向新市场的通道;第三章管理道德和社会责任1.管理与伦理道德①道德:通常指那些用来明辨是非的规则式原则,本质上是规则或原则;②伦理道德的管理学意义:经济与经营活动的意义,尤其是对终极意义的追求;企业组织;人文力与企业精神;企业及其产品的价值观;2.几种相关的道德观①功利主义道德观:指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的利益行为才是善的;(完全根据行为结果即所获得的功利来评价善恶的道德观)②权利至上道德观:指能尊重和保护个人的基本权利的行为才是善的;(基本权利即人权,只要是人就应平等地享有人的基本权利,如生存、言论自由、工作等)③公平公正道德观:管理者不能因种族、肤色、性别、个性、个人爱好、国籍、户籍等因素对部分员工歧视,而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和公平公正的标准向员工支付薪酬的行为是善的;(公平公正主要指支付薪酬的依据只是员工的技能、经验、绩效或职责等因素)④社会契约道德观:只要按照企业所在地区政府和员工都能接受的社会契约所进行的管理行为就是善的;⑤推己及人道德观:中国儒家道德观的高度概括,其核心是“仁”,“人者,仁也”,后来的思想家把其归纳为“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作为人们行为的最高道德规范;3.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①道德管理的特征:把遵守道德规范视作组织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更把其视作组织的一项责任;不仅从组织自身角度更应从社会角度看问题;尊重所有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善于处理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不仅把人看做手段,更把人看做目的,组织行为的目的是为了人;超越法律的要求,能让组织取得卓越的成就;具有自律的特征;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②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⑴道德发展阶段:道德发展要经历3层次,每个层次2阶段;前惯例层次:只受个人利益的影响;决策的依据是本人的利益,这种利益是由不同行为方式的赏罚决定的;阶段:1遵守规则以避免受到物质惩罚;2只在符合你的直接利益时才遵守规则;惯例层次:受他人期望的影响;包括对法律的遵守,对重要人物期望的反应,以及对他人期望的一般感觉;阶段:3做周围的人所期望的事;4通过履行你允诺的义务来维持平常秩序;原则层次:受个人用来辨别是非伦理准则的影响;这些准则可以与社会的规则或法律一致,也可以不一致;阶段:5尊重他人的权利,置多数人的意见于不顾,支持不相干的价值观和权利;6遵守自己选择的的伦理准则,即使这些准则违背了法律;研究表明:人们是依次的通过六个阶段,不可跨越;道德发展可能中断、停留在某一阶段上、倒退和堕落;多数成年人的道德发展处在第四阶段;⑵个人特性:管理者的个人特性对组织管理道德有直接影响,这里所讲的个人特性主要指管理者的个人价值观、自信心和自控力;⑶结构变量组织内部机构和职责分工有没有必要的权力制衡、监察、检查、审计机制,有没有外部群众和舆论监督;组织内部有无明确的规章制度;上级管理行为的示范作用;绩效评估考核体系会起到指挥棒的作用;⑷组织文化:组织文化的内容和强度会影响道德行为;⑸问题强度:指该问题如果采取不道德的处理行为可能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其直接影响管理者的决策;4.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①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②建立道德守则和决策规则;③管理者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④设定工作目标;⑤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⑥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⑦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⑧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5.企业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长远目标实现的一种义务,它超越了法律与经济对企业所要求的义务;①企业与现代社会⑴传统经济学的观点认为:为股东实现组织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天职,否则就不称其为企业,增进和保护社会福利是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责任;⑵社会经济学的观点认为:企业不只是对股东负责的独立实体,它们还对社会负责,因此企业的责任不只是创造利润,还应包括增进和保护社会福利;②企业的价值观: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系统观点,是评价人或组织行为善恶的标准和原则;企业价值观主要表现在全体成员对本企业“应当是什么”和“应当做什么”的高度认同;从历史的观点,企业价值观经历4阶段:⑴工业化初期:追求股东利润最大化;⑵工业化中期:企业利润最大化,公平地兼顾到员工的利益;⑶工业化后期:追求企业相关利益者价值最大化;⑷后工业化时期:追求企业相关利益者价值最大化同时要保护和增进社会福利;利益相关者:首先股东,其次员工,然后消费者,同时也要保证供应商能够共赢;衡量企业价值观发展阶段的最好标志,就是企业对待社会责任的态度;③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⑴办好企业,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⑵企业一切经营管理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⑶社区福利投资;⑷社会慈善事业;⑸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第四章全球化管理1.全球化内涵:全球化是一个事实,又是一个过程;①世界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在世界层面上,全球化是指国家之间日益增长的经济相互依赖性,反映在商品、服务、资本和信息等方面不断增长的跨国流通上;②国家或地区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在国家或地区的层面上,全球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世界其他领域之间的联系程度;③产业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在产业层面上,全球化是指某一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和活动,以及在全球国家或地区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④企业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在企业层面上,全球化是指公司在各国或地区的收入分配和资产扩展的程度,以及与各国或地区的资本、商品和信息的跨国(地区)交流程度;2.全球化与管理者:作为一名全球化管理者,首先需要理解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即一般环境(主要是国家和文化)和任务环境(主要是供应商、竞争对手、销售商、顾客和劳动力市场与工会),以及理解这些环境因素对管理的影响。

管理学第三版(周三多著) 课后重点习题及答案

管理学第三版(周三多著)   课后重点习题及答案

管理学第三版(周三多著)课后重点习题及答案管理学第三版(周三多著)-课后重点习题及答案1、合乎道德的管理具有哪些特征?不近把严格遵守道德规范视为非政府以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而且更把其视为非政府的一项责任。

不仅从组织自身角度更应从社会整体角度看问题。

认同所有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擅于处置非政府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也擅于处置管理者与通常员工及通常员工内部的关系。

不仅把人看做手段,更把人看做目的。

超越了法律的要求,能让组织取得卓越的成就。

具有自律的特征以非政府的价值观为犯罪行为导向。

2、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办好企业,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企业一切经营管理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社区福利投资社会慈善事业自觉保护自然环境3、表述企业价值观发展的历史阶段企业目标:股东利润最大化――工业化初期股东利润最大化、兼顾员工利益――工业化中期追求企业相关利益者价值最大化――工业化后期崇尚企业有关利益者价值最大化同时必须维护和加深社会福利――后工业化时期社会责任,逐渐从小变小小4、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建立道德守则和决策规则管理者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设定工作目标,明确而现实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对绩效展开全面评价,把道德因素去掉展开单一制的社会审计工作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使面临道德困境的员工不用担心受到斥责或报复而自主行事,上访等5、如何认知决策的含义?决策的原则与依据各就是什么?含义: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原则: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依据:适量的信息6、决策的过程包含哪些步骤,每一步骤必须特别注意什么问题?诊断问题(关键步骤)―明确目标―拟定方案―筛选方案―执行方案―评估效果7、决策的影响因素存有哪些?环境因素(市场结构,环境稳定性等),组织自身的因素(组织文化,组织的信息化程度),决策问题的性质(问题的紧迫性和急迫性),决策主体的因素(个人看待风险的态度,个人价值观等)8、波特的行业竞争结构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现有企业间的竞争研究,入侵者研究,替代品生产商研究,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研究,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研究。

管理学(周三多第3版)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周三多第3版)知识点总结

一、什么是决策?
• 决策概念 • 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时机的过程。
如何理解决策?
1、决策主体是 管理者
2、决策的本质是 一个主观的分析 判断过程
3、决策的目的是 解决问题/利用时机
文化 保障
物质 文化
形象化 动态化
员工 表现
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 在工作中对文化的遵循
核心 价值观
Hale Waihona Puke 制度化文化内核组织价值观;组织评判事物 和指导行为的根本理念、总 体观点和选择方针 文化核心价值观是由企业核 心力量决定的;私营或民营 企业是由老板决定的
四、组织文化的本质特征
以文化人 以人为本 文化主导 难以模仿
• 区分管理的职能。 • 区分管理者的三个层级,理解处于组织中不同层级
的管理者的责任
• 确定管理者扮演的角色,管理者有效扮演这些角色 所需要的技能?
• 什么是管理学?管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
为什么需要管理
人的欲望
投入
资源
无限的
矛盾
有限的
协调
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一个过程。是通过方案、组织、领导、控 制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 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含义: 第一,四大职能,共同劳动的需要。 第二,协调资源,通过指挥来协调劳动过程。 第三,目的。在指挥的控制下,实现管理者
五、组织文化的功能
企业文化建设的程序
选择价值标准---文化的核心内容
确定本质体系改造和提升的内容
确定制度文化改造的内容 〔包括有形的和无形,如决策标准、人才选拔等〕 全员培训 〔培训的主要目的是形成文化再塑的认同〕
制定实施的步骤和各部门的实施方法。 拟订考核方法和标准 〔包括量化、定性和典型三个方面〕 指令专门机构付诸实施 分阶段考核评比,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企业年终的整体工作评价之中, 在考核的根底之上,不断丰富开展企业文化。

周三多《管理学》知识点汇总

周三多《管理学》知识点汇总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管理学原理1、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的主要内容影响组织设计的因素主要有四个,环境、战略、技术与组织结构。

1环境。

主要包括一般环境和特定环境两部分。

一般环境主要包括对组织管理产生间接影响的诸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技术等环境条件。

特定环境包括对组织管理目标产生直接影响的诸如政府、顾客、竞争对手、供应商等具体环境条件。

2战略。

战略是指决定和影响组织活动性质及根本方向的总目标,以及实现这一总目标的路径和方法。

3技术4组织结构6、非正式组织的含义、积极作用、消极作用企业人员在共同的过程中,相互间必然产生共同的感情、态度和倾向,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和惯例。

这就构成一个体系,称为”“非正式组织”。

(一)积极影响1、满足成员的需要。

非正式组织成员在本组织中可以获得“归属感”、“安全感”等需求的满足。

2、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非正式组织的形成主要是源于心理性、情感性因素的需要,成员间的关系由其特定的行为规范来调节,并且非正式组织一般都有自己的“群体领袖”。

3、有益于组织成员的沟通。

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交往十分频繁,信息传递十分快捷。

4、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非正式组织最基本的优点之一就是它辅助正式组织去完成工作。

(二)消极影响1、这种组织中普遍存在着一种“从众行为”现象。

由于非正式组织本身具有一套非成文性规范并以之对其成员施加压力,使其本身表现出一致向外的行动倾向。

2、这类组织中不允许有“标新立异”的成员出现。

一旦出现这类成员,非正式组织将视其为“越轨者”,从而疏远并孤立这个成员,直至将之排斥出本组织,这将影响到整个组织的运行。

3、非正式组织中的成员在本组织中获得“归属感”、“安全感”满足的同时,一旦整个组织的结构功能发生变革或组织制度的变动危及到这种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其成员便会一致抵制这种变革,从而阻碍组织改革的进程。

4、此类非正式组织易于形成一种“集体思维”的模式。

成员之间对群体内共同认可的规范准则持完全信任的态度,呈现出一种“心理相容”的趋势,并尽力对之做出一致的解释。

管理学笔记(周三多 第三版)

管理学笔记(周三多 第三版)

管理学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1.管理: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即:管理的载体是组织;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对象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调用的相关资源,管理要以人为中心;职能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目的是实现既定的目标,该目标是单凭个人是无法实现的,此也是组织建立的原因;2.管理学研究的对象:管理的内容、原理、方法等;(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3.管理学的特性: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不精确的、应用性的学科;4.管理的性质:①管理的二重性,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即有与组织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又有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②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科学性指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它具有客观性、实践性、理论系统性、真理性和发展性;艺术性强调管理的实践性,没有管理实践无所谓管理艺术,就是强调管理活动除了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通过巧妙的技能来达到管理效果;科学性决定了管理理论体系相对严密,艺术性决定处理实际问题时相对灵活;5.管理的职能: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决策与计划是其他管理职能的依据,组织、领导、控制旨在保证决策顺利实施,创新贯穿在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6.管理者的角色:亨利·明茨伯格研究发现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可分为三类;①人际角色:归因于管理者的正式权力,包括代表人、领导人、联络者角色;②信息角色:管理者负责确保和其一起工作的人能够获得足够的信息,包括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角色;③决策角色: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包括企业家、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角色;7.管理者的技能:根据罗伯特·卡茨研究,管理者在行使四种职能和扮演三类角色时必须具备三种技能;①技术技能:指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其对于基层管理最重要,中层较重要,高层较不重要;②人际技能: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和沟通的能力,包括对下属的领导和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对所有层次的管理层的重要性大体相同;③概念技能:指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对高层管理最重要,中层管理较重要,基层管理较不重要;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管理的定义 :1福莱特: “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的艺术。

”2罗宾斯和库尔塔 : “管理这一术语是指和其他人一起并通过其他人来有效完成工作的过程。

”这一定义把管理视作过程,它既强调了人的因素又强调了管理的双重目标——既要完成工作,又要讲究效率。

3本书对管理的定义: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管理的职能: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1 企业家角色 2冲突管理者 3 资源分配者 4 谈判者角色)管理者的技能: 1 技术技能 2 人际技能 3 概念技能外国早期管理思想: 1 亚当. 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2 小瓦特的科学管理制度3 马萨诸塞车祸与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1)管理成为一种职业2)横向的管理分工开始出现提高了管理效率也为组织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3)具有管理才能的雇用人员掌握了管理权,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4 欧文的人事管理5 巴贝奇的作业研究和报酬制度(贡献 1 )对工作方法的研究 2 )对报酬制度的研究工人收入分为①固定工资②利润③奖金)6 亨利. 汤的收益分享制度1)每个职工享有“保证工资”2)每个部门按科学的方法制定工作标准,并确定生产成本,该部门超过定额时,由该部门职工和管理阶层各得一半3)定额应在 3~5年内维持不变以免降低工资 7 哈尔西的奖金方案管理活动、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之间的关系:管理活动是管理思想的根基,管理思想来自管理活动中的经验;管理思想是管理理论的基础,管理理论是管理思想的提炼、概括和升华,是较成熟、系统化程度较高的管理思想,但并非所以管理思想都是管理理论;管理理论对管理活动有指导意义的同时又要经受管理活动的检验古典管理理论分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组织管理理论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1工作定额 2 标准化 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4差别计件工资制 5 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组织管理理论:1 企业的六种基本活动:1)技术活动,指生产、制造和加工2 )商业活动,指采购、销售和交换3)财务活动,指资金的筹措、运用和控制4)安全活动,指设备的维护和人员的保护 5 )会计活动,指货物盘点、成本统计和核算 6 )管理活动,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2 管理的 14 条原则:⑴分工⑵权力与责任⑶纪律⑷统一指挥⑸统一领导⑹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⑺报酬合理⑻集权与分权⑼等级链与跳板⑽秩序(11)公平(12)人员稳定(13)首创精神(14)集体精神3经理人员的职能:①建立并维护一个信息系统②使组织中每个人都能做出贡献③明确组织的目标正式组织存在及发展的三个条件:明确的目标、协作的意愿和良好的沟通人际关系学说(梅奥的霍桑试验)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③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行为科学:马斯洛的需要理论、麦格雷戈的 XY理论、麦克利兰、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等数量管理理论: 1运筹学 2系统分析 3决策科学化全面质量管理的本质是顾客需求和期望驱动企业持续不断改善的管理理念,包括①关注顾客②注重持续改善③关注流程④精确测量⑤授权于员工20世纪90年代的管理理论新发展:1学习型组织①在对待变革的态度上(若不变革就不管用了)②在对待新观点的态度上(如果是产生于此时此刻就拒接它)③在关于谁对创新负责上(创新组织中每位成员的事)④主要担心不学习不适应⑤学习能力、知识和专门技术是组织的竞争优势⑥管理者的职责是调动别人、授权别人 2精益思想 3业务流程再造 4核心能力理论企业核心能力必须满足的条件①不是单一技术或技能,而是一簇相关的技术和技能的整合②不是物理性资产③必须能创造顾客看重的关键价值④与对手相比,竞争上具有独特性⑤超越特定的产品或部门范畴从而为企业提供通向新市场的通道第二章1 企业伦理道德与管理道德的管理学意义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活动的意义,尤其是对终极意义的追求 2)企业组织)人文力与企业精神)企业及其产品的价值观2几种相关的道德观: 1)功利主义的道德观(观点: 1 决策要完全依据其后果或结果做出 2其目标是为尽可能多的人谋求极可能多的利益。

评价:1 一方面功利主义对效率和生产率有促进作用,并符合利润最大化2另一方面它会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3导致一些利益相关者的权利被忽视。

)2)权力至上道德观(观点:决策要在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前提下作出,如隐私权、言论自由权和游行自由权。

评价 1 保护个人的基本权利2容易在组织中会产生对生产率和效率不利的工作氛围)3)公平公正道德观(观点:管理者按公平的原则行事。

评价: 1 它保护了弱势群体的利益 2可能不利于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创新意识)4)社会契约道德观(观点: 1 主张把实证和规范两种方法并入到商业道德中2综合两种“契约” a适用于社会公众的一般契约规定了做生意程序 b适用于特定社团里的成员的特殊契约规定了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

评价:这种商业道德观与其他几种的区别在于它要求管理者考察各行业和各公司现有的道德准则,从而决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5)推己及人道德观3道德管理的特征:1)道德管理的特征:a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把遵守道德规范视为组织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而且更把其实为组织的一项责任(把遵守道德规范看作责任)。

b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从组织自身角度更应从社会整体角度看问题(以社会利益为中心)。

c合乎道德的管理尊重所有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善于处理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也善于处理管理者与一般员工及一般员工内部的关系(重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d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把人看作手段,更把人看作目的(视人为目的)e合乎道德的管理超越了法律的要求,能让组织去的卓越的成就(超越法律)。

f 合乎道德的管理具有自律的特征。

g 合乎道德的管理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为导向。

4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1)道德发展阶段:a前惯例层次(个人只有在其利益受到影响的情况下才会做出道德判断)b惯例层次(道德判断的标准是个人是否维持平常的秩序并满足他人的期望)c原则层次(个人试图在社会和权威之外建立的道德准则);有关道德发展阶段的研究表明(a人们一步一步的一次通过这六个阶段,不能跨越。

b道德发展可能中断,可能停留在任何一个阶段上,也可能倒退和堕落。

c多数成年人的道德发展处在第四阶段上,也有少数人能始终坚持自己信奉的原则,出污泥而不染)2)个人特征:个人特征主要是指管理者的个人价值观包括道德观、自信心和自控力,及自我强度与控制中心(自我强度:度量一个人的信念强度。

a一个人的自我强度越高、克制中东并遵守其信念的可能性越大 b自我强度高的管理者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会更加一致。

控制中心:度量人们在多大程度上是自己命运的主宰。

a 具有内在控制中心的人认为他们控制着自己的命运,而具有外在控制中心的人则认为命运有运气和机会决定 b 具有内在控制中心的人更可能对后果负责,并依赖自己内资的是非标准指导行为 c 具有内在控制中心的管理者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更加一致。

)3)组织结构: a 好的组织结构有助于管理者道德行为的产生b 模糊程度最低,并时刻提醒管理者什么是“道德”的结构有可能促进道德行为的产生 c 正式规章制度可以降低模糊程度 d 组织内部有无明确的规章制度 e 上级管理行为的示范作用 f 绩效评估考核体系会起到指挥棒的作用。

4)组织文化:a组织有无诚信、包容的组织文化对管理道德有重要影响。

b最有可能产生搞到的标准的组织文化是那种有效强控制能力以及具有承受风险和冲突能力的组织文化。

C在弱组织文化中管理者可能以亚文化准则作为行动指南。

5)问题制度:所谓问题强度,是指该问题如果采取不道德的处理行为可能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如a有多少人会受到伤害? b有多少舆论会谴责这种行为? c这种行为造成危害的概率有多大? d人们是否能直接感觉到? e潜在受害者与这种不道德行为距离有多近? f这种行为的危害是否课能集中爆发?)5 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 a 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 b 建立道德守则和决策规则 c 管理者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 d 设定工作目标(目标对员工的要求不切实际,即使目标是明确的,也会产生道德问题)e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f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g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h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6企业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企业最求有利于社会长远目标实现的一种义务,它超越了法律与经济对企业所要求的义务。

社会责任是企业管理道德的要求,完全是企业出于义务的自愿行为。

7 企业与现代社会:企业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现代社会基本上有四类组织所组成,即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家庭。

8企业的价值观发展:阶段一工业化初期:股东利润最大化。

阶段二工业化中期:企业利润最大化兼顾员工利益。

阶段三工业化后期:追求企业相关利益者价值最大化。

阶段四后工业化时期:追求企业相关利益者价值最大化同时要保护和增进社会福利(社会责任追渐加大)9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a办好企业,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

b企业一切经营管理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 c社会福利投资d社会慈善事业 e 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第三章全球化与管理第一节全球化内涵一、世界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指国家日益增长的紧急相互依赖性,反映在商品、服务、资本和信息等方面不断增长的跨国流通上。

二、国家或地区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世界其他领域之间的联系程度。

衡量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全球化的一些关键性指标包括:进出口额占 GDP得比例、国外直接投资和有价证券的进出流动额等。

三、产业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指某一产业在全球化范围内的扩张和活动,以及在全球国家或地区间相互依赖的程度。

衡量产业全球化的关键指标包括:该产业跨国贸易额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的百分比,该产业跨国投资额在该产业实现的投资额中所占的百分比等。

测量公司的全球化程度和测量国家或地区的全球化程度用跨国指数和国际化指数。

四、企业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 : 指公司在各国或地区的收入分而和资产扩展的程度,以及与各国家或地区的资本、商品和信息的跨国或地区交流程度第二节全球化与管理者全球化的管理者主要关心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人和对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管理者的管理方式的比较。

管理这要了解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即一般环境(主要是国家和文化)和任务环境(主要是供应商、竞争对手、销售商、顾客和劳动力市场与工会),以及理解这些环境因素对管理的影响一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因素(一)全球化的一般环境.1 政治与法律环境(.1)国家政治体制:指东道国国家的国体和证券的组织形式及其有关制度。

(.2)政治的稳定性:东道国证据的稳定性以及社会的安定状况(.3)政府对外来经营者的态度:通常反映在政府对外资政策上,主要是政府对外国企业的鼓励和限制程度,对国外经营者所提供的便利条件和优惠措施,对外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干预程度,以及对外国企业的经营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4 )法律环境:本国和东道国颁布的各项法规,以及各国之间缔结的贸易条约,协定和国际贸易法规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