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理论

合集下载

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认知行为理论认知行为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整合而来的。

尽管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有着不同的理论渊源,但是,在实践中二者被整合在一起,为人们提供了更有效的服务手段。

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础来自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在巴甫洛夫用狗做的经典实验中,狗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铃声与食物的反复结合,使铃声具有了直接引起狗分泌唾液的作用。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为行为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崛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为人格和智力的主要测量工具。

行为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将心理与行为分离开来。

行为主义者认为,除了些天生的反射行为,我们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上旧的行为。

这种理论成为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认为治疗的焦点在于弄清楚什么事情可以持续引起人的行为发生转变,而不去关注人的心理的内在变化。

行为主义所致力的临床行为改变,在某种意义上所关注的是结果,而不是引起行为的原因。

认知学派源自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分道扬镳。

阿德勒认为,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过度强调被压抑的潜意识,没有太大的实质意义。

在阿德勒看来,人类行为来自性方面的动力远不如来自社会方面的动力。

而人的行为是由个人整体生活形态所塑造的。

这包括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对世界的看法、个人的信念、期待等。

而在这个过程中,认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人的行为,更会影响个人整个生活形态的形成。

认知学派的基本观念是:人类的思想、感觉和行动之间是有相互联系的。

认知学派认为,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

不适宜的行为产生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

所以,要改变人的行为,就要首先改变人的认知。

认知学派认为,在多数情况下,行为和认知是相伴而生的,认知可以改变行为,行为也可以改变认知。

社会工作理论第一节 认知行为理论的发展历程

社会工作理论第一节 认知行为理论的发展历程
认知行为理论将认知用于行为修正上,强调认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 重要性,强调内在认知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互动。认为外在的行为改变 与内在的认知改变都会最终影响个人行为的改变。其主要包括问题解 决、归因和认知治疗原则三个方面。所谓问题解决是增强个体界定问 题、行动目标、规划及评估不同行动策略的认知能力。达到能够在不 同情况下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能够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和行动目 标。所谓归因是指个人对事件发生的原因的解释。所谓认知治疗原则, 指的是修正一些认知上的错误的假定,包括过度概括、选择性认知或 归因、过度责任或个人肇因假定、自我认错或预罪、灾难化思考、两 极化思考等。
二、认知行为理论的基本观点
艾利斯(Albert Ellis)提出了认知的“ABC情绪理论框架”,即:真实 发生的事件,人们如何思考、信念、自我告知和评估其所遭遇的事件 和人们思考、信念、自我告知和评估此事件的情绪结果。他用这个框 架来说明人们的思考、信念、自我告知和评估是理性的,则情绪是正 常的;相反,如果人们的思考、信念、自我告知和评估是非理性的、 扭曲的,则人们会逐渐发展出不正常的情绪、情感和行为。简单来说 就是,如果人们有正确的认知,他的情绪和行为就是正常的,如果他 的认知是错误的,则他的情绪和行为都可能是错误的。
第一节 认知行为理论的发展历程
人们之所以烦恼,并不是因为事务本身,而是因为他 们对事务的看法,人们的烦恼是由发生在他们身上的 事和他们的看法、情感与行动带来的
——Eills,2001:16
行为治疗本质是一个学习过程 ——Cooper,Lesser,2005:168
一、认知行为理论的历史渊源 认知行为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整合而来的。尽管行为主义和
二、认知行为理论的基本观点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 协调的作用。认知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解读,这种解读直接影响着个体 是否最终采取行动。

(完整版)第三章 认知行为理论

(完整版)第三章   认知行为理论

第三章认知行为理论第一节理论背景一.行为主义理论与行为治疗技术1.行为主义理论(1)经典条件反射(华生)刺激→反应(2)操作条件作用原理(桑代克斯金纳)反应→刺激(3)可得性无助(4)模仿学习原理(班杜拉)(5)归因理论(海德维纳)*可得性无助:不可控制的事情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人们在受挫后感到绝望和无助;当条件变化为在自己控制之下,他们并不努力控制,二十人觉得希望渺茫而无所作为,不在努力采取措施争取成功。

2。

行为治疗中常用的技术①放松训练②系统脱敏法③冲击治疗二。

认知学派基本观点:人的思想、感觉和行为时相互联系的。

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

不适宜的行为在于对环境的错误的解释。

所以要改变人的行为首先要改变人的认知,在大多数情况下人的行为和认知是相伴而生的,可以相互改变。

三.认知行为理论1。

基本观点:①在认知、情绪、行为三者中,认知扮演者中介协调的作用,认知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解读,这种解读直接影响个人是否最终采取行动。

②认知行为的形成受“自动化思考”机制的影响.*自动化思考: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的某种相对固定的思考和行为模式,行为发出不需要经过大脑的思考,二十按照既定的模式发出,或者说在某种意义上,思考与行动自动地结合在一起而不是不假思索的行动。

③认知行为理论将认知用于行为修正上,强调认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注重在认知与外在环境间的互动2.代表性的理论(1)艾利斯情绪治疗理论A、引发的事件;B、新年系统;C、认知情绪和行为(身心反应);D、治疗措施;E、效果(期望的结果);F、feeling①人不是被事件本身所扰,而是被他对事情的看法所扰②C不是由A本身引发,二十由这一事件个体的B引起,应通过D取得E从而产生F③④⑤⑥⑦⑧⑨⑩核心观点: 人不是被事件本身所扰,而是被他对事情的看法所扰,非利性化信念特征: ①绝对化要求②过分概括化③糟糕之极(2)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①基本观点:人的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强调观察学习或模式学习②交互决定论③自我调节理论④自我效能理论(3) 格拉瑟现实治疗理论(4) 托尔曼:认知行为主义理论早期经验→功能失调性假设→重大生活事件→假设被激活→页面自动性思维→抑郁症各种症状(5 )谢尔登/贝克贝克:认知疗法理论谢尔登:认知行为评测谢尔登: ①评测—是认知行为理论的关键部分,他依赖于对行为顺序的详细理解②制定进行强化的时间表:持续强化、塑造消退、间接性强化的定数性间隔、时间定数性间隔贝克: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他的内心体验和反应表现:脆弱性、吸引排斥、完美主义、强制性、寻求赞美、依赖性、自主性、认知抉择*抑郁症:自我消极归因对个人经历和周遭世界的消极观,解释自己的缺陷对未来干活前途的悲观*制定进行强化的时间表第二节认知行为理论的事物原则及在实务中的应用一。

社会工作理论——认知行为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认知行为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认知行为理论一、认知学派的基本观念:1、在认知学派看来,认知和行为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二者不可分离。

人的行为大多都是心理行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人在情境中发出的行为本身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一般都包括计划,执行和评估,且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复杂而有弹性的。

心理、环境以及行动后结果的反馈都会引起行为的调整。

2、认知行为理论认为,情绪对人类行为发挥着润滑剂的作用,正向情绪带来积极的思考和行动。

负向情绪则带来消极的思考和行动。

因此人的行动都是情绪认知和行动互动的结果。

这里的认知包括各种心理现象和活动过程,诸如知识、意识,智力,思维,想象,创意,规划和谋略,理性,推论,问题解决,概念化,分类,归属,象征化,幻想,梦想等,甚至知觉,记忆和注意等高级心理活动也属于认知范畴。

几乎所有的人类心理活动都与认知有关。

3、认知学派认为,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当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

认知对个人的行动进行解读,这种解读直接影响着个体是否最终采取行动。

认知分为三个层面:表层是自动的思维,中间层面是条件性假设,最深层面是图示或核心信念。

4、艾力斯提出的“abc情绪理论框架”是认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abc理论,a是真实发生的事件,b是人们对真实发生事件的认知。

稀释人们的情绪反应。

Abc理论认为,并不是a 真实发生的事件导致人们的c情绪反应,而是b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导致了c情绪反应。

根据abc理论,在对人的行为进行干预时,首先就要质疑服务对象错误的认知,并帮助其重新建立新的认知,进而导致新的情绪反应。

认知行为理论将认知用于行为修正上,强调认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强调内在认知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互动。

认为外在的行为改变与内在的认知改变都会最终影响个人行为的改变。

其主要包括问题解决,归因和认知治疗原则三个方面。

二、认知行为理论的实务原则1、界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则。

(1)服务对象的问题不是固有的。

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发展脉络一、行为主义理论(一)发展阶段1.1913 —1930 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他主张心理学应该摒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2.1930 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

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

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

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3. 在新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以斯金纳的行为和足以学习理论为代表,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强化理论,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应答性行为——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操作性行为——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

应答性行为一一应答性反射(S (刺激)型)操作性行为一一操作性反射(R (反应)型)S 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刺激直接关联,R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反应直接关联。

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

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二)重要概念和理论经典条件反射(华生)刺激一反应操作条件作用原理(桑代克斯金纳)反应f刺激可得性无助模仿学习原理(班杜拉)归因理论(海德维纳)可得性无助:不可控制的事情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人们在受挫后感到绝望和无助;当条件变化为在自己控制之下,他们并不努力控制,二十人觉得希望渺茫而无所作为,不在努力采取措施争取成功。

行为治疗中常用的技术:①放松训练②系统脱敏法③冲击治疗(三)主要观点和评价行为主义将心理与行为分离开来,认为除了一些天生的反射行为,我们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所以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旧的行为。

《社会工作》课件——5认知行为理论

《社会工作》课件——5认知行为理论
• 信念(belief):人们对自己、他人以及世界的一些特殊看法,是在幼年 时期开始发展的。如“我不信任任何人”。
22
6
理论背景
思想来源 心理学、行为主义、认知学派、存在主义、人本
主义等思想
理论性质
折中,线性(ABC模式);个人主义-改良主义 (维护或改善)
萌芽时期 19世纪50年代
兴盛时期 19世纪70年代
第5章 认知/行为理论
22
1
小组报告
• 第一组:焦点解决理论 • 第二组:精神分析理论 • 第三组:ABC性格理论 • 第四组:社会支持理论 • 第五组:叙事治疗法 • 第六组:任务中心模式 • 第七组:人本主义理论 • 第八组:社会心理暨社会学派 • 第九组:社会建构 • 第十组:危机干预理论
22
2.强调干预的本质和结果是在于协助案主自 助和自立,坚持案主自主和自决的精神。
22
15
合作关系下的单向性协助关系 工作 关系
工作者 角 色 带领者、指导者
22
16
主要集中在个人层次的改变上,运用各种介入 手法旨在改变案主个人的不恰当的认知
其具体过程包括
一是情景分析 运用的层次 二是认知改变
三是行为干预
• 19世纪80年代,重视学习和压力因应的情绪调试过程;
• 19世纪90年代,以折衷和整合模式为特色,重视行为、认知 及情绪三者之间的关系,以Dryden的理性情绪行为治疗为主 要的代表。
22
8
认知行为理论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本体论 认识论
唯实论 客观实证主义
主张假设检验和坚持自然科学一样的严谨性。认
改变过程 能情绪及行为的错误概念、信念、扭曲的认知、非理性的自
我对话,是改变过程中最重要的核心工作。

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

二、代表性的理论——班图拉社会学习理论
※ 理论概述
班杜拉认为社会学习理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 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他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 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 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 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 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二、代表性的理论——格拉瑟现实治疗理论
※ 主要观点 1 人格理论 2 控制理论对行为的解释 3 心理问题的实质
二、代表性的理论——格拉瑟现实治疗理论
※ 评价
“格拉瑟现实治疗理论”的贡献:
1、受到多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技术的影响,是具有 一定程度整合的治疗模式。 2、强调了许多学派所忽视的责任问题,对心理 治疗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3、强调人的力量、价值、潜能,强调人的自主性, 主张人们应积极生活、更好的把握自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人生, 使生命更有意义。 4、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 理论背景
他提出“中介变量”的概念,认为中介变量是介于实 验变量和行为变量之间并把二者联系起来的因素。
具体说,中介变量就是心理过程,由心理过程把刺激 与反应联结起来。
因此 S--R 的公式应S--O--R,O 即代表中介变量。 他的理论就是从上述观点出发,通过对动物学习行为
全过程的考察而提出的。
认知学派认为,在多数情况下,行为和认知是相伴 而生的,认知可以改变行为,行为也可以改变认知。
一、认知行为理论的发展历程
(三)认知行为理论 (Cognition and Behavior Theory)
认知行为理论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 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

社会工作理论第二节 认知行为理论的核心概念与理论脉络

社会工作理论第二节 认知行为理论的核心概念与理论脉络
操作制约强调后果与随之而来的行为,即(强 化)
操作性制约
操作制约的第一位研究者是爱德华·桑代克(1874-1949),桑代 克观察他的猫试图逃出他所设计的迷箱的行为。第一次猫花了很 长时间才从箱子里逃出。有了经验之后,无效的行为出现频率逐 渐减少,而成功的行为出现频率则逐渐增加,此外猫成功逃出迷 箱所用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在桑代克的效果律中解释,成功的行 为产生满足的结果,而这种结果经由经验被“印入”(stamped in),使得成功行为的出现增加。失败的行为则产生厌恶结果, 因而被剔除(stamped out),造成失败行为的出现频率减少。 简单的说,某些结果能够增强行为,而某些结果能够减弱行为。 斯金纳(1904-1990)以桑代克的理论作为基础,建立了关于增 强、惩罚与消弱的详细的操作制约理论。
认知包含三个层面:自动思维、条件性假设、 核心信念
自动思维:是自发出现的,个体没有进过努力 和选择
在心理障碍中,自动思维往往是扭曲的、极端 的或不正确的
认知
自动思维
认知错误3个特征:
绝对化的要求 (demandingness)
过分概括化 (overgeneralization)
糟糕至极 (awflizing)
正向惩罚 - 在进行某个行为之后,增加对象厌恶的刺激,并使该行为的 出现频率减少。例如在某个行为之后,以电击或噪音作为刺激,造成该 行为出现频率减少。又称为第一型惩罚。
负向惩罚- 在进行某个行为之后,减少对象喜爱的刺激,并使该行为的 出现频率减少。例如在小孩进行某个行为之后,以拿走小孩的玩具作为 刺激,造成小孩进行该行为的频率减少。又称为第二型惩罚。
经典条件反射 classical conditioning
(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 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 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三、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重点)1.认知行为理论的实务原则

三、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重点)1.认知行为理论的实务原则

三、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重点)1.认知行为理
论的实务原则
三、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重点)
1.认知行为理论的实务原则
第一,界定对服务对象(受助者)问题看法的原则。

即认为服务对象的问题是学习得来的,也可以经过学习改变的;解决这些问题既要通过行为训练修正行为,也要通过调整个人的认知来促进行为的改变;认为注意受助人问题及其处境的独特性是正确界定和评估受助人问题的前提.
第二,在社会工作实务中运用认知理论的原则。

即尊重个人的自主决定和信念;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并鼓励服务对象形成积极的态度,以实现助人和自助的目标。

第三,关于助人目标的原则,即改变错误的认知或不切实际的期待以及其他偏颇和不理性的想法;修正不理性的自我对话;加强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2.认知行为学派的助人过程
第一,确定评估重点,即服务对象的思想、情绪和行为。

第二,专业关系的建立,即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在协商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协议建立起结构性的、有期限的角色联系。

第三,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包括教育者和伙伴。

3.服务的步骤
第一,确定不正确的、扭曲的思维方式或想法,确认它们是如何导致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的;
第二,要求服务对象自我监控自己的错误思维方式或者进行自我对话;
第三,探索其错误思维方式与潜在感觉或信念之间的关系;
第四,尝试运用不同的具有正面功能的、正常的思维方式;
第五,检验服务对象新建立的对自我、世界和未来的基本假定在
调整行为和适应环境上的有效性。

社会工作认知行为理论案例- 认知行为理论

社会工作认知行为理论案例- 认知行为理论

社工知“理”| 认知行为理论每当考试考到社会工作理论的相关内容时,不少人心中都会“咯噔”一下,然后开启漫长的回忆之旅……作为“科学助人”的社工,理论就是我们开展服务的利器,丢到理论犹如上战场不带武器。

社工知“理”这一栏目横空出世,通过“知识点+实操案例”的方式,帮助大家熟悉理论、使用理论。

今天介绍的第一个理论是——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认知行为理论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它是认知理论和行为理论的整合。

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贝克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

社会工作的任务是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能得到正确的、理性的指引。

主要观点①人的行为主要受制于理性思考,而不是潜意识中的本能,不良行为主要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

②人们关于行为结构的因果知觉,会影响他们随后的情感、期望和行为。

③认知行为治疗旨在改变案主的认知、观点、信念和思维方式,借以行为主义的干预方法,帮助案主在改变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新行为的学习来强化认知,以帮助案主克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

社工角色在认知行为理论指导下社工工作者更像是一位带领者、指导者,带领案主梳理自己的情绪,与案主一起分析案主的认知过程,指导案主学习新的认知技巧,在整个过程中社工必须心思细腻、认真、谨慎处理每一环节。

①明确的洞察力,社工需要准确把握案主特别的认知。

②在案主的生态环境中重建案主的认知结构,社工需要充分认识案主所生活的环境系统,分析不同因素对案主的影响程度,让案主清楚地看到自己对事件的态度、看法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提高案主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情景回顾,与案主一起总结治疗的整个过程,让案主清晰地看见认知在自己生活中的影响,同时帮助案主发展一些技能,克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

在认知行为理论中,有一个大家必须掌握的核心理论,也是社工考试中最喜欢的出题点——ABC情绪理论。

社会工作-认知行为理论

社会工作-认知行为理论
他因素的影响。
认知的三个层次——更深层次的条件性假设
条件性假设
● 这是人们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一些基 本信念,它们通常是隐含的、不自觉的、 不经过检验的,而且往往会导致情绪上 的困扰和行为上的问题。
● 形式:“如果……就……”
认知的三个层次——最深层次的图式或核心信念
核心信念
这是人们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一些根深蒂固的信念,它们通常是无意识的、 不可动摇的、不容置疑的,而且往往会影响人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核心信 念通常是关于自己、他人和世界的一些基本性质和规律的信念。
• 图式是关于个体如何看待他们对世界对
人对事件和环境的重要信念和假设。 • 基本的认知图式是积极的(适应的)或消极的
(不适应的)。 P77 图式的五个因子
认知治疗
认知治疗中的具体流派通常具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它们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原则, 并针对特定的心理问题和疾病制定了相应的策略。
艾丽斯(Albert Ellis):20世纪 50年代创立理性情绪治疗,即 著名的ABC理论。 该疗法着重于通过挑战和改变 不合理的信念和态度来解决情 绪和行为问题。
阿尔伯特-埃利斯 理性情绪疗法的提出者
“人们之所以烦恼,并不是因为事情本身, 而是因为他们对事情的看法……”
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不是由于某 一激发事件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 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 产生的错误信念所直接引起,这种错误信 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认知治疗——ABC人格理论
• 视觉刺激:亚历克斯被束缚在一个特殊的椅子上,使他无法移动。他被强行迫视 观看一系列令人作呕的暴力画面和镜头,同时他接受药物注射。
• 音乐疗法:亚历克斯被迫听取巴赫和贝多芬等经典音乐作品。这些音乐与他犯罪 行为相关联,并且在治疗过程中通过条件反射制造出极度不适感,从而使他对该 音乐产生条件性恐惧。

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一)发展阶段—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他主张心理学应该摒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

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

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

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3.在新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以斯金纳的行为和足以学习理论为代表,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强化理论,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应答性行为——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操作性行为——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

应答性行为——应答性反射(S(刺激)型)操作性行为——操作性反射(R(反应)型)S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刺激直接关联,R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反应直接关联。

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

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二)重要概念和理论经典条件反射(华生)刺激→反应操作条件作用原理(桑代克斯金纳)反应→刺激可得性无助模仿学习原理(班杜拉)归因理论(海德维纳)可得性无助:不可控制的事情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人们在受挫后感到绝望和无助;当条件变化为在自己控制之下,他们并不努力控制,二十人觉得希望渺茫而无所作为,不在努力采取措施争取成功。

行为治疗中常用的技术:①放松训练②系统脱敏法③冲击治疗(三)主要观点和评价行为主义将心理与行为分离开来,认为除了一些天生的反射行为,我们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所以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旧的行为。

这种理论成为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行为治疗的焦点在于弄清楚什么事情可以持续引起人的行为发生改变,而不去关注人的心理的内在变化。

心理学基础知识认知和行为的基本原理

心理学基础知识认知和行为的基本原理

心理学基础知识认知和行为的基本原理心理学基础知识:认知和行为的基本原理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研究人类的思维、感情、行为以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认知和行为是两个基本的概念和理论框架。

本文旨在探讨心理学中认知和行为的基本原理,并对其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介绍。

一、认知的基本原理认知是指人类对周围世界的感知、理解、记忆和思维过程。

认知心理学研究认知过程及其表现的机制和规律,以下是认知的基本原理:1. 信息加工:人类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过程。

信息从感官输入到大脑,经过感知、注意、记忆和思维等环节进行加工。

2. 认知结构: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以认知结构的形式存在。

认知结构包括概念、语言、图像等,它们在认知过程中相互关联和作用。

3. 情感与认知:情感对认知过程有影响,积极的情感可以促进认知的进行,而消极的情感则可能干扰认知的发展。

4. 人类的认知能力:人类在认知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能力差异,认知能力包括观察、注意、记忆、思维、解决问题和判断等。

二、行为的基本原理行为是人类对内外刺激做出的反应或动作,行为心理学研究行为产生的原因和规律,以下是行为的基本原理:1. 刺激与反应:外界刺激会引起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的反应。

刺激可以是来自外界的物理刺激或社会环境的情境刺激。

2. 条件反射:行为可以通过条件反射形成和改变。

当一个刺激与一个特定反应多次同时出现时,刺激就会与反应产生联系。

3. 学习与行为:学习是行为改变的重要过程。

通过经验和训练,人类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表现。

4. 动机与目标导向:人们的行为是基于内在动机和追求特定目标的。

动机和目标可以驱动人们进行各种行为。

三、认知和行为的关系认知和行为是相互关联的,人类的认知过程会影响其行为表现,行为的结果反过来又会对认知过程产生影响。

1. 认知指导行为:人们根据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认知过程会指导人们对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方案的选择。

2. 行为反馈认知:行为结果反馈给人们可以影响其对认知过程的评估和调整。

认知行为法的心理疗法(认知行为理论及疗法)

认知行为法的心理疗法(认知行为理论及疗法)

认知行为法的心理疗法(认知行为理论及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建立在人生来具有合理(或直接)思维和不合理(或扭曲)思维潜力的假设之上的。

所有认知行为疗法都认同一个理论模型,即情景/刺激-认知-反应(行为、情绪、生理)。

这个模型表示,认知观念是造成个体行为反应、情绪反应和生理反应的基础。

不同疗法的差异就在于如何看待和处理“认知”这一层面上。

认知行为疗法的共同特点主要是:②假设人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是认知功能出现障碍的结果,强调通过认知重建来实现情感和行为的改变。

如,许多学者把常见的不合理信念的特征归纳为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和糟糕至极。

贝克(A.T.Beck)把功能失调性假设归为三类:成就(需要成功、高的操作标准)、接纳(被人喜欢、被人爱)和控制(要左右事物的发展变化,要成为强者等)。

③认知和行为交互作用、互为因果,注重吸收各种认知和行为干预策略来达到改变的目的。

④关注“此时此地”,活在当下,追求实效,赋予求助者更多的责任。

ABC理论是合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核心理论,是埃利斯关于非理性思维导致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主要理论。

在ABC理论中,A (Activating event)指诱发性事件;B(Belief)是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即信念;C(consequence)是个体对事件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结果。

该理论强调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或自身曾经的成长经历所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所以该疗法不主张过多地进行情绪宣泄或者责任外推,这只能让人变得更加无力,而是强调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承担责任,正视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症状减轻或消除。

埃利斯等人认为合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可以帮助个体达到以下几个目标:①自我关怀;②自我指导;③宽容;④接受不确定性;⑤变通性;⑥参与;⑦敢于尝试;⑧自我接受。

合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治疗任务主要可分成两步。

首先是让来访者查找他们依赖于什么样的非理性观念,并认识到推理上的错误。

心理学中的认知行为理论

心理学中的认知行为理论

心理学中的认知行为理论认知行为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它指出人的内在过程,即人们对感官信息的处理过程,是影响我们行为和情绪的主要因素。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是相互关联的,它强调了思想对于情感和行为的影响,同时也强调了人们通过修改他们的思想来改变他们的情感和行为。

下面将对认知行为理论进行详细地介绍。

认知行为理论的基本原理认知行为理论指出,人们的思维方式会影响其情感和行为。

这种思维方式取决于人们的看法和信念,而这些看法和信念是以往的经验、文化、社会等因素所形成的。

认知行为理论的核心原理是,人们可以通过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来改变他们的行为。

这个原理特别适用于一些不良的行为,例如暴力、吸烟、饮酒、过度游戏和糟糕的饮食习惯等。

认知行为理论的三个要素认知行为理论有三个要素,分别是情感、行为和思维。

这三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它们随时都在影响着彼此。

情感:情感是指人的情绪和感受,是人的内在体验。

情感对于人的生活和行为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可以激发人们内在的动机。

行为:行为是指人们的具体行动。

行为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之一。

思维:思维是指人们的想法和信念,是人们形成观念的基础。

人们的思维方式对于他们的情感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认知行为理论的应用认知行为理论可以应用于许多领域,例如心理疾病的治疗、教育、管理、人际关系等。

下面将对其中的两个领域进行详细介绍。

心理疾病的治疗认知行为理论在心理疾病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认知疗法来改变患者的思维方式,从而改变他们的情感和行为。

认知疗法包括认知重构、自我反思、暴露疗法、行为疗法、社交技能训练等。

这种治疗方法特别适用于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疾病。

教育认知行为理论可以通过教育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思维方式。

教育者可以采用认知重构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不良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变化,从而提高他们的绩效和学习成功率。

同时,认知行为理论也可以应用于师生关系的建立,帮助教师和学生建立密切良好的关系。

托尔曼认知行为理论对成人学习的启示

托尔曼认知行为理论对成人学习的启示

托尔曼认知行为理论对成人学习的启示引言:在当今社会,成人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常态,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技能的快速变迁,成年人必须具备不断学习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托尔曼认知行为理论提供了一种解释人类学习过程的理论框架,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对自身行为和环境反馈的认知来调节学习过程。

本文将探讨。

一、激发自信心托尔曼认知行为理论中的自我效能观念认为,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够成功的程度与他的行为成败有关。

对于成人学习而言,自我效能感是非常重要的,它反映了人们对于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成就的信念和自信心。

因此,成人学习者应该意识到并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学会新知识和技能。

教育者和培训师在教授新知识时可以通过鼓励和正向反馈来提高学习者的自我效能,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从而提高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二、设定具体目标托尔曼认知行为理论强调了设定具体目标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设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可以帮助成人学习者集中注意力、调动积极性和努力学习。

这要求成人学习者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明确学习的过程和时间安排。

同时,教育者和培训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应该尽量提供清晰的指导和目标,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加强自我监控自我监控是托尔曼认知行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个体能够对自己的思维、行为和情绪进行观察、评估和调节。

在成人学习中,自我监控可以帮助学习者意识到自己的学习进展和困难所在,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教育者和培训师可以引导学习者学会自我监控,通过反思和整理学习过程,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

同时,培养自我监控的能力还可以帮助成人学习者在学习结束后持续自我提高,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提供适当反馈在托尔曼认知行为理论中,反馈被认为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并对行为进行调整。

为了提高成人学习的效果,教育者和培训师应该及时向学习者提供准确和具体的反馈,帮助他们发现学习中的错误和进步。

(完整版)认知行为理论

(完整版)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发展脉络一、行为主义理论(一)发展阶段1.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他主张心理学应该摒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2。

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

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

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

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3。

在新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以斯金纳的行为和足以学习理论为代表,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强化理论,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应答性行为——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操作性行为——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

应答性行为-—应答性反射(S(刺激)型)操作性行为——操作性反射(R(反应)型)S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刺激直接关联,R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反应直接关联。

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

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二)重要概念和理论经典条件反射(华生)刺激→反应操作条件作用原理(桑代克斯金纳)反应→刺激可得性无助模仿学习原理(班杜拉)归因理论(海德维纳)可得性无助:不可控制的事情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人们在受挫后感到绝望和无助;当条件变化为在自己控制之下,他们并不努力控制,二十人觉得希望渺茫而无所作为,不在努力采取措施争取成功。

行为治疗中常用的技术:①放松训练②系统脱敏法③冲击治疗(三)主要观点和评价行为主义将心理与行为分离开来,认为除了一些天生的反射行为,我们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所以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旧的行为。

认知行为理论总结归纳

认知行为理论总结归纳

认知行为理论总结归纳认知行为理论是心理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它研究了认知、情绪和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将对认知行为理论进行总结归纳,从理论的基本概念、核心原则以及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认知行为理论基本概念认知行为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班德拉(Albert Bandura)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思维、情绪和行为是相互作用的。

在认知行为理论中,认知代表着个体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知觉、理解和解释,行为则是指个体的表现和动作。

认知行为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和行为视为一个整体,强调人的思维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它认为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和改变自己的行为。

认知行为理论还强调外界刺激和个体对刺激的解释与反应之间的关系,即人们的行为主要受到他们对刺激的认知和评价的影响。

二、认知行为理论核心原则1. 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认知行为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和信心的评估。

人们的自我效能感影响着他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任务的信念,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行为。

2. 观察学习:认知行为理论强调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

个体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来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知识。

观察学习还包括对模型所得到奖励和惩罚的观察,个体通过观察模型的结果推测什么行为受到奖励,什么行为受到惩罚,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3. 认知重建: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个体通过重建对刺激的认知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个体对刺激的认知会影响他们对刺激的评价和情绪的产生,从而反过来影响他们的行为。

通过重建对刺激的认知,个体可以改变他们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三、认知行为理论的应用领域1. 临床心理学:认知行为疗法是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心理学领域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

它通过帮助个体识别和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来减轻和治疗各种心理疾病。

2. 教育心理学:认知行为理论对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也有很大的影响。

它强调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成绩和学习动机的重要性,为教育者提供了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5 认知行为理论

5 认知行为理论

“论证和康复项目”
• Ross等人(1985,1988,1989)在加拿 大设计,被用于威尔士STOP(straight thinking on probation)计划中和英国的 某些地方。 • 包含自我控制技巧、思考技术、社交技巧、受 害者意识、创造性思考、判刑推理,考虑别人 视角,考虑自身给别人造成的影响, 情感管理,给违法者以帮助他人的 体验等。
• 人类的复杂人格可分为七个主要要素: B=行为,指外显的可观察测量的行为; A=情感反应,指情绪、心情与强烈的感觉; S=感官知觉,指五种基本知觉:触觉、味觉、 视觉、听觉、嗅觉。 I=心像,指案主如何看待白己,描述自己; C=认知,指有关形成一个人的基本价值观、 态度及信念的洞察力、哲学观、意见及判断力。 I=人际关系,指与别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D=药物、生物功能、营养以及运动, 该要素所包含的不只是药物,同时 考虑个人的饮食习惯和运动型态。
3、治疗的方法与技术
(1)操作性技术 ①正增强法。 ②负增强法。 ③差别增强法。 ④消除法。 ⑤反应塑形法。 ⑥惩罚法。 ⑦分解法。
(2)反应性技术
①反制约。 ②系统脱敏法。 第一步:松驰训练。 第二步:订立焦虑层次表。 第三步:进行系统脱敏。 ③嫌恶疗法。 ④暴露疗法。
(3)综合性技术
①自我管理与引导。 自我订约、自我监控、自我酬赏 ②示范法。 现场示范。象征性示范。多重示范。 ③果敢训练。 ④松驰训练法。 第一,深度肌肉松驰法。 第二,直接松弛法。 ⑤多模式治疗法。
• 连续强化 • 间歇强化 ①固定比率程序 ②变动比率程序 ③固定时距程序 ④变动时距程序 ⑤高速率行为辨别强化程序
思考
• 行为治疗模式的贡献及局 限性表现在哪里?
争论
• 担心1:实验是否能够验证心理内部结构这一假设。 • 担心2:只获得在特定机构针对特定案主群体的有限运 用。 • 担心3:技术方法有过多术语、正式程序,以系统方式 进行,不人性。 • 担心4:伦理方面,工作者的意愿强加给案主,可能会 操纵案主,甚至会被权威主义的政治控制所利用。 行为主义社会工作一直很有影响,特别是在 美国。但是主要是在一些特殊机构和针对特 别的问题,其他并没有得到广泛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行为理论发展脉络一、行为主义理论(一)发展阶段1.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他主张心理学应该摒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2.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

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

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

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3.在新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以斯金纳的行为和足以学习理论为代表,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强化理论,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应答性行为——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操作性行为——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

应答性行为——应答性反射(S(刺激)型)操作性行为——操作性反射(R(反应)型)S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刺激直接关联,R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反应直接关联。

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

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二)重要概念和理论经典条件反射(华生)刺激→反应操作条件作用原理(桑代克斯金纳)反应→刺激可得性无助模仿学习原理(班杜拉)归因理论(海德维纳)可得性无助:不可控制的事情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人们在受挫后感到绝望和无助;当条件变化为在自己控制之下,他们并不努力控制,二十人觉得希望渺茫而无所作为,不在努力采取措施争取成功。

行为治疗中常用的技术:①放松训练②系统脱敏法③冲击治疗(三)主要观点和评价行为主义将心理与行为分离开来,认为除了一些天生的反射行为,我们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所以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旧的行为。

这种理论成为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行为治疗的焦点在于弄清楚什么事情可以持续引起人的行为发生改变,而不去关注人的心理的内在变化。

行为主义所致力的临床行为改变,在某种意义上关注的是结果,而不是引起行为的原因。

该理论无视行为产生的内部过程,他们在研究对象上反对研究意识,引起不少人的非难与反对。

二、认知理论该理论源于阿尔佛雷德·阿德勒,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认为过度强调被压抑的潜意识和性冲动没有太大实质意义,认知对人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社会力量所决定的。

人天生就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进行交往,相互依赖,相互合作,他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而弗洛伊德则强调人的生物学本能,人的成长过程人道是本能的自然展开,其行为是先天决定的。

(一)主要观点基本观点:人的思想、感觉和行为时相互联系的。

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

不适宜的行为在于对环境的错误的解释。

所以要改变人的行为首先要改变人的认知,在大多数情况下人的行为和认知是相伴而生的,可以相互改变。

认知理论基于这样的观念:在我们想什么,怎么感觉和怎么行为之间有一种相互作用。

我们的思维决定我们的情绪,我们的情绪决定我们的行为。

认知理论重视心里内部过程的研究,把人的心理功能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认为认知歪曲是引起情绪不良和非适应行为的根本原因,一旦认知歪曲得到改变或矫正,情感和行为障碍就会相应好转。

Greene(1999)认为社会工作中的认知理论包含以下内容:人类认知的成长与发展存在于整个生命周期;个人在任何既定领域的认知能力会因个人功能发挥的情境而变化;认知(知识、思维和问题解决)既是个人对环境事件的接触,也是个人对这些事件的意义的建构;个人的行为是为了回应对环境事件的认知意象,比如他们会选择性注意或者解释事件的意义;思维、感觉、行为及其结果都是因果相关的;认知意象包括对自己的思考,会影响社会功能和情感愉悦感,并且可以改变;行为改变可受到认识改变的影响;(二)相关理论1.埃利斯的ABC人格理与心理动力理论相比,认知理论更关注当前的事件而非潜意识的冲突,其目标在于改变案主的思维过程,使之更为“理性”。

无论是认知理论还是行为理论都有一种整合对方的取向,旨在进一步拓展解释能力和应用空间。

Sheldon(1995)将认知治疗有限度地融入了传统行为理论,Berlin(2003)的整合则更进一步。

认知行为治疗的整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三、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的运用行为治疗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建立在行为科学原理之上,其应用经典行为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原理治疗各种问题行为。

20世纪60年代,班杜拉发展出了社会学习理论,将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与观察学习结合在一起,将认知视为行为治疗的一种重要组成。

20世纪70年代以来,行为治疗作为一个重要力量进入社会工作领域,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贝尔1995)将不同的行为主义流派进行了辨识:行为学派聚焦于改变偶发事件和行为。

激进行为主义将思想和感觉是行为的缘由,我们可以像改变行为一样改变思想与感觉。

认知行为治疗聚焦于改变伴随行为的思想和感觉的一套治疗体系。

社会学习理论作为认知行为理论中的一种形式,聚焦于我们如何观察社会环境中他人成功的行为来学习。

新行为主义特别关注压力和焦虑症的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和社会学习理论是当代行为治疗的主流。

尽管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是从不同的理论路径进入到社会工作领域,但两者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交融,认知行为治疗即为两者的整合的结果。

认知行为理论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

它是认知理论和行为理论的整合,是对认知和行为理论所存在缺陷的一种批评和发展,但是却不是简单的相加,或者拼凑。

认知行为理论的主要观点:1.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

2.认知的形成受到自动化思考机制的影响。

3.认知行为理论将认知用于行为修正上,强调认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强调内在认知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互动。

代表性理论:1.埃利斯理性情绪治疗理论理论背景:在 20 世纪初期,埃利斯发现揭示求助者早期的经历并不能帮助求助者解决问题,也无法保证求助者在以后的生活中不再出现其他类似的困难艾利斯认识到:靠非指导性治疗技术很难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信念,而非理性信念恰恰是影响求助者情绪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对求助者的行为起着重要作用。

主要观点——“人性观”人天生有理性和非理性两种信念,情绪问题来自于非理信信念;人天生有容易受人影响倾向,尤其童年时候;人的思想、行为、情绪是互相影响同时存在;人有谴责自己、他人及周围事物的强烈倾向;人惯于以他人对自己的期望作为生活准则;人有自由意志有能力改变自己的非理性信念;人的存在就是价值,而不是有他们的能力、表现等决定的;主要观点——“ ABC”理论:A 引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B 信念系统( belief )C 认知、情绪和行为(Consequence、emotional and behavioral)D 辩论( disputing intervention )E 效果(effect);新的感觉( new feeling )主要观点——“非理性信念”:非理性信念有3个特征: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评价:贡献:强调非理性信念对求助者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强调工作者积极、主动介入个案辅导过程。

工作者积极、主动地影响求助者,帮助求助者除各种非理性信念。

采取开放的态度综合运用各种辅导技巧。

局限:理性信念含义不清。

完全保持理性的生活方式是无法实现的,要求求助者完全消除非理性信念是不现实的。

要明确辅导的首要目标是什么。

过分强调工作者积极介入辅导过程。

求助者是辅导工作的中心,只有当求助者自己体会到,并希望改变自己时,个案辅导工作才会有效。

忽视对求助者内部感受的分析和理解。

2.班图拉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社会学习理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他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主要观点:提出了个体、环境和行为相互影响的三元交互作用论;大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的;提出了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影响学习的过程;提出了示范教学观。

另外两个重要概念:自我调节论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的行为的过程。

它由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三个过程组成。

自我效能原理知觉到的自我效能是一种对自我生成能力的知觉,被感知到的自我效能结果即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深化到价值系统就成为自我效能信念,即有关自我能力判断的认知取向。

自我效能从本质上讲是自我生成的能力。

评价:贡献:1、班杜拉吸收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把强化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认知的术语阐述了观察学习的过程和作用,提出了替代强化、自我强化、三元交互、自我效能等概念,改变了传统行为主义重刺激一反应,使解释人的行为的参照点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更加具有说服力。

2、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研究中,注重社会因素的影响,把学习心理学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出了观察学习、间接经验、自我调节等概念,对学习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班杜拉的实验结果都是以人为研究对象而得出的,这就避免了行为主义以动物为实验对象,把由动物实验得出的结论推广到人当中的错误倾向,结论更加具有说服力。

不足: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虽然可以解释间接经验的获得,但对于比较复杂的程序性知识,以及陈述性知识和理性思维的形成缺乏说服力。

班杜拉虽然强调了人的认知能力对行为的影响,但对人的内在动机、内心冲突、建构方式等因素没做研究,这表明其理论本身仍然有较大的局限性。

格拉瑟现实治疗理论现实治疗理论是建立在控制理论基础上,假设人们可以对他们的生活、行为、感受和思想负责,它属于认知行为的治疗。

依赖人的理智和逻辑能力,以问题为中心,以现实合理的途径求得问题的解决。

它注意思维和行为,较少直接针对情感和情绪,“强调现在和将来,不纠缠于过去,重视怎么办,而不是为什么。

主要观点:人格理论;控制理论对行为的解释;心理问题的实质“”贡献:受到多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技术的影响,是具有一定程度整合的治疗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