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辩论赛

合集下载

经典辩论赛演讲6篇

经典辩论赛演讲6篇

经典辩论赛演讲6篇经典辩论赛演讲 (1) 文才比口才更重要(辩论赛四辩辩词)谢谢主席,大家好!纵观整场辩论赛,对方辩友犯了以下几个错误:一、偷换概念。

对方辩友将我们的文才简单地定义为写作诗文的才能。

我方一辩早已指出,文才是文学上的才能,主要表现为文学素养。

它包括驾驭文字的能力,文学知识的积累,以及文化价值的提升。

(文才是口才的内涵,口才是文才的表现形式之一。

)我们说唐宋八大家文才斐然,因为他们诗文写得好,更因为他们的博学多才和对中华文化的巨大影响。

对方辩友对文才的定义既违背理论又违背事实啊。

二、本末倒置。

对方辩友认为较之文才,口才以其直接及时等优势更能促进社会交往。

诚然口才优点多多,但别忘了,现代社会需要的口才是言之有物的口才,而这种物的积累,正是培养文才的过程啊。

无数优秀的演讲家、雄辩家之所以拥有非凡的口才,是因为他们博览群书,有着深厚的文学素养。

所以说,再好的口才,若没有文才做内涵,那所谓的口才也不过是耍耍嘴皮子,对社会无益。

对方辩友这种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态度,未免有些肤浅了。

三、对方辩友认为,文才需要通过口才才能表达出来,所以口才比文才更重要。

对方辩友是不是在告诉我们,如果今天我是一个哑巴,纵然你满腹锦纶,终究也是一无所成呢?那么让我们看看海伦凯勒吧。

耳聋眼盲、不会说话的她写就《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再看看陈景润吧,天生讷于言的天才数学家以论文形式精辟演绎哥德巴赫猜想。

事实胜于雄辩,口才只是表达文才的方式之一。

没有口才,文才依旧精彩。

四、对方辩友认为在历史传承过程中文才与口才同等重要。

我方无法认同。

用口才传承历史,文化精髓会在无形间流失,好比流通中的货币。

而文才却可以完整地记录历史,并且加以不断的创新与突破。

千百年来,人们在书籍中学习历史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以书籍的方式继续传扬。

如果说口才是流星,那么文才就是恒星。

耀眼的一瞬固然夺人眼球,但终将湮灭,惟有长久的光亮才能指引人类前进的方向。

完整的辩论赛辩论双方的稿子

完整的辩论赛辩论双方的稿子

完整的辩论赛辩论双方的稿子
辩题: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工作?
正方:人工智能将取代人类工作
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
我们认为,人工智能将取代人类工作。

首先,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人类,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工作,而且不需要休息和睡觉。

其次,人工智能可以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不会受到情绪和偏见的影响,从而更加高效地完成工作。

最后,人工智能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进化,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这将使得它们在未来能够胜任更多的工作。

反方: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工作
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
我们认为,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工作。

首先,人工智能虽然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重复性工作,但是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仍然需要人类的智慧和判断力。

其次,人工智能虽然可以不断学习和进化,但是它们的学习和进化是基于已有的数据和算法,缺乏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最后,人工智能虽然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在某些领域,如医疗和教育等,人类的情感和关怀是无法替代的。

我们认为,人工智能虽然可以在某些领域取代人类工作,但是在大多数领域,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因此,我们应该更好地发挥人工智能和人类的优势,实现更好的合作和共赢。

辩论赛材料

辩论赛材料

辩方材料第一环节:开篇立论(陈词阶段3分钟)辩方一辩:郝丽华(众成律师队):谢谢主持人,大家好,控方说王宏盗窃,但是我们知道,常说的盗窃是秘密窃他人财物,但是本案的特殊性就在于王宏拿走的是他自己的车,这也算盗窃吗?当然不是。

理由有三:第一,取车不讹诈,主观无恶意。

面对黄明询问,王宏既不隐瞒也不索赔,还继续还款。

第二,盗窃无依据,要举报王宏为盗窃,要看王宏与黄明,双方之间形成了怎样的法律关系,是质押还是抵押还是留置呢?案件不明确。

但就本案来讲应当属于民事纠纷或者一方违反诚信的道德谴责范畴。

我打个比方,这就好比是一对同居但没有领结婚证的男女,他们不是法律上的夫妻,道德对他们有谴责,法律却爱莫能助。

第三,只有所有权人盗窃他人合法占有的其本人合法财物,并继而实施了隐瞒、索赔等行为时,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盗窃行为,可以考虑以盗窃或者诈骗等犯罪认定。

就本案来讲,王宏最多是民事违约,绝不是犯罪。

我们说法律的力量在于禁止我们侵犯别人的权益,王宏无罪,谢谢!第二环节:自由辩论阶段(共9分钟)辩方一辩、二辩、三辩(每名辩手发言不得少于2次)(众成律师队):王宏的行为不构成盗窃罪。

关于盗窃罪保护的客体究竟是什么,是所有权还是占有?控方认为盗窃罪规定的是非法占有的目的,因此该罪保护的应当是占有而不是所有。

但这种观点并不合理,盗窃罪保护占有只能在第三人窃取他人合法占有之物时才有意义,而对所有权人本人实施的窃取行为不宜认定为盗窃罪。

(众成律师队):只有所有权人盗窃他人合法占有的其本人合法财物,并继而实施了隐瞒、索赔等行为时,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盗窃行为,可以考虑以盗窃或者诈骗等犯罪认定。

(众成律师队):这当然是不成立的,但是他不隐瞒、不索取,你从哪里看出他有非法的依据呢?(众成律师队):控方的逻辑是凌晨取车就是贼,大家想想,凌晨4点去开自己的车,然后被别人认为是偷车,这是正确逻辑吗?(众成律师队):刚才这个案例来源于刑事审判参考第26页,法律认为既没有隐瞒又没有索赔这就不说明是非法占有为目的,这不是财产罪更不是盗窃罪。

网络使人更亲近疏远经典辩论赛完整辩词

网络使人更亲近疏远经典辩论赛完整辩词

网络使人更亲近疏远经典辩论赛完整辩词正方:网络使人更亲近主席、评委、各位观众: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网络使人更亲近。

首先,让我们明确几个概念。

网络,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搭建的信息交流平台;亲近,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加深,交流更加频繁和深入。

在当今社会,网络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

过去,人们分隔两地,只能通过书信往来,一封信可能要辗转数月才能到达对方手中。

而现在,有了网络,我们可以通过视频通话瞬间看到对方的面容,听到对方的声音,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能感受到彼此的陪伴和支持,这种即时的交流无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网络还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结识新朋友的机会。

各种社交平台、兴趣小组让有着相同爱好和追求的人能够相聚在一起。

比如,喜欢摄影的人可以在摄影论坛交流心得,共同进步;喜欢音乐的人可以在音乐社群分享喜欢的歌曲,组织线下的音乐会。

这些因网络而结缘的友谊,丰富了我们的社交圈子,让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多元化。

再者,网络在紧急情况下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遇到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时,网络能够迅速传播信息,让人们及时了解亲人的安危,组织救援和互助。

例如,在地震发生后,通过网络发布的求助信息能够让被困者更快地得到救助,亲人之间也能第一时间得知对方是否平安。

此外,网络还为一些性格内向、在现实生活中不善交际的人提供了一个相对轻松的交流环境。

他们可以在网络上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从而建立起自信,逐渐拓展自己的社交范围。

综上所述,网络以其便捷、高效、丰富多样的特点,为人们的交流和沟通搭建了桥梁,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

反方:网络使人更疏远主席、评委、各位观众: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网络使人更疏远。

我们必须承认,网络在信息传递方面具有极高的效率,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一定能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亲近。

网络交流往往缺乏真实的情感传递。

当我们通过文字、表情符号进行交流时,很多微妙的情感和语气难以准确表达。

辩论赛完整版

辩论赛完整版

反方三辩:自由提问1、都说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保卫国家,请问对方辩友: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的天职是什么?2、在课堂学习中,需要使用手机吗?手机的本身是作为通讯工具还是学习工具?3、随身的手机随时可能出现的信息、来电,你能肯定不影响你的思考和钻研吗?4、对方辩友强调的利大于弊,其实是一种理论上的“也许”和“可能”,其实一心多用一定会分散注意力及思考能力是普遍出现的结果。

请问你能否认吗?反方一辩:开篇立论①短信聊天,影响休息,贻误学业。

多数家长反映,孩子用手机谈论学习的内容少,用于同学之间联系或发短信的多。

②不良信息,玷污心灵。

据了解,北京市一所中学曾做过一个调查:在学生发送接受的手机短信息中,70%是与正常学习和生活无关的信息,10%以上是黄色短信息,部分学生甚至把相互转发“黄段子”当作时尚。

③助长学生攀比成风。

每到课余时间或放学以后,一些学生就会围在一起,相互“切磋”手的款式和功能。

校园里的手机越来越多,档次也越来越高,对那些没有手机的学生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

在攀比之风的影响下,有些学生开始盲目追逐,因为手机更新换代十分迅速,外形、功能都日新月异,学生会炫耀自己的家境,父母地位。

这样会让学生把父母当成靠山,不思进取。

④额外增加父母负担。

学生购买手机的资金全部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父母,另外,还有每月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的话费也需要家长掏腰包。

以一年计算,家长花在孩子手机上的费用至少要500元。

对于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家庭来说,给孩子买手机等于是给家长增添了新的负担。

⑤手机为考试作弊提供了条件。

用手机舞弊是公开的秘密了,而且一条信息可以发给好几个同学,作弊的范围很广。

⑥影响校园治安。

手机是贵重物品,若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会发生偷盗现象。

在一些发达国家,学校的管理者比我们更早地遇到了这一问题,手机所带来的恶劣影响也更为突出,已经引发了中学生的犯罪,有手机的中学生也成为一些犯罪分子欺骗和抢劫的对象。

⑦使用手机会妨碍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

辩论赛辩题(全)

辩论赛辩题(全)

辩论赛辩题(全)
辩题,是否应该取消学校统一校服?
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
我方认为,应该取消学校统一校服。

首先,统一校服限制了学
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喜好,统一校服让
学生失去了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

其次,统一校服增加了家庭负担。

一些家庭可能无法承担额外的校服费用,这会给他们带来经济压力。

最后,统一校服也容易导致学生间的攀比和排斥。

一些学生可能会
因为家庭条件无法购买时尚的校服而受到歧视,这会影响他们的自
尊心和自信心。

反方可能会提出,取消统一校服会导致学校失去了统一的形象。

但我们认为,学校的形象不应该建立在学生的服装上,而应该建立
在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校园文化上。

另外,取消统一校服也并不意味
着学生可以穿着任何衣服上学,学校可以制定一定的着装规范,以
保持学校的整体形象。

综上所述,取消学校统一校服是符合学生个性发展和家庭经济
情况的选择,也有利于减少学生间的攀比和排斥。

因此,我们强烈主张应该取消学校统一校服。

谢谢。

(完整版)自律辩论赛材料

(完整版)自律辩论赛材料

正方一辩: 各位老师,同学,对方辩友你们好。

我先阐述一下我方观点:自律重于他律。

中国连逢众多喜事之后,中国人将通过自身努力,在2008年奥运会以崭新的面孔来出现在世人面前。

北京人更是担负着代表国人的重任。

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提高自身素质被提到日程上来。

而这一切必须通过纪律来体现。

纪律又分为自律和他律。

我方认为自律重于他律。

领导干部需要自律,当代大学生要自律,民族素质提高更需要自律。

自律是内因,他律是外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人生活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里,一定要具备一种自律能力。

这样在某些情况下,人才能“出淤泥而不染”。

目前,法律是日益在完善,可犯罪的人依然不见减少,其原因是不言自喻。

所以说,自律在社会和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每个人有很高的自律能力,那国家的各种机器将不需存在,人人都将和平相处。

反之,即使是在严格的法律监督下,人们也将是我行我素。

因此,自律重于他律。

刘少奇同志曾深刻的给自律下过一个定义,那就是即使在个人独立,无人监督的,有做任何坏事可能性的情况下,应该是“慎独”,不做任何坏事。

“慎独”可以使我们深刻理解自律是多么的重要。

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最重要的是把握住自己,总依赖于他人是不切实际的。

他人的监督必定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随时随地跟着你。

所以,一个人的品质、道德修养究竟如何,关键还是他的自律能力。

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重在建设、以人为本。

在全民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现在不少高校都提出要增强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不断的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这不是有利的说明了自律的重要性吗?所以说:凡事都要以自律为主,他律为辅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网络使人更亲近疏远经典辩论赛完整辩词

网络使人更亲近疏远经典辩论赛完整辩词

网络使人更亲近疏远经典辩论赛完整辩词正方:网络使人更亲近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今天我方的观点是:网络使人更亲近。

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个概念,亲近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拉近,情感的加深。

而网络,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信息交流工具,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和渠道,极大地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亲近。

网络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过去,人们的交流往往受到距离的束缚,远方的亲人、朋友难以随时相见、倾诉心声。

但如今,通过网络视频通话,我们可以随时与千里之外的人面对面交流,分享喜怒哀乐。

即使身处异国他乡,也能感受到亲人的温暖和朋友的关怀,仿佛他们就在身边。

这种跨越时空的交流方式,让人们的关系不再因距离而疏远,反而更加亲近。

网络拓展了人际交往的范围。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社交圈子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

而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让我们能够结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人。

我们可以加入各种兴趣小组、论坛,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心得、共同进步。

通过网络,我们能够找到更多与自己有共同话题的朋友,丰富自己的社交生活,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认同,使关系更加亲近。

网络让情感的表达更加便捷和丰富。

当我们想向亲人、朋友表达关心和爱意时,一条温馨的短信、一封深情的电子邮件,或者一个精心制作的表情包,都能在瞬间传递我们的情感。

相比传统的书信,网络让情感的传递更加及时,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保持紧密的联系。

而且,网络上丰富多样的交流方式,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表达情感的选择,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传达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此外,网络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发生时,网络能够让人们迅速了解情况,组织救援,让身处困境的人们感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和支持。

在疫情期间,网络更是成为了人们保持联系、相互鼓励的重要桥梁,让人们在困难时刻心与心相连,共同战胜困难。

综上所述,网络打破了时空限制,拓展了社交范围,丰富了情感表达,在特殊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完整版_大学生兼职利与弊辩论赛

完整版_大学生兼职利与弊辩论赛

辩论赛完整版正方一辩:我方观点是大学生兼职利大于弊.在当今社会中,什么最重要?人才!人才最重视的是什么?经验!没有工作经验,就如同千里马没有伯乐的识别,而永远湮没于尘世间.所以大学期间做兼职是必要的.在做兼职的过程中,可以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待人接物的能力等,并能正确处理与上级,同事的关系,为以后参加实际工作提供经验教训,且可为自己的日常开销增加费用.这些都是对大学生很实际的好处,虽然有一部分大学生因为不能很好地分辩而导致上当受骗,只要以后多加注意就可以避免.而现在很多大学生都在做兼职,这也是证明我方观点”大学生兼职利大于弊”正确的一个有力凭据.反方一辩:正方一辩真是”谦谦君子”啊,动口不动手.我做过兼职,知道其中利弊,请听我方观点.大学生兼职弊大于利.因为据调查所知,当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限,在兼职中很难找到能真正锻炼能力的工作.我想,正方一辩忽略了这一点,未根据实际情况.大部分学生都只是做家教,发传单,贴海报等工作,除了这些还能做些什么呢?很小的工作,不想做,觉得大材小用,有点难的工作又不敢做,这些普通的兼职能起到实践能力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做家教,只是温习高中学过的知识,而高中与大学所学关联不甚大,大学更多是抽象理论的东西,再加上我国对学生素质教育不太重视,导致所学知识很难在实际中得到应用,家教只不过是一个谋取零花钱的途径。

相信不少大学生刚入学时都会被五花八门的广告招聘所吸引,毕竟大家都有点自食其力的想法,于是便按照所提供的地址找那些所谓的“家教事务所”或“家教中心”之类的机构,而所见与所想却是大相径庭,内心便首先打了一个折扣,再加上几乎所有此类机构都是先交钱,才能帮助提供兼职信息,而广告上并未说明这一点,便更有点看不上了,签了合同之后,让回去等消息,而这是很多中介机构的惯用伎俩,从此便人间蒸发,杳无音讯了。

这时,好多人才后悔当初的选择,白白浪费了钱财精力不说,还对社会产生了不信任感。

网络使人更亲近疏远经典辩论赛完整辩词

网络使人更亲近疏远经典辩论赛完整辩词

网络使人更亲近疏远经典辩论赛完整辩词正方:网络使人更亲近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网络使人更亲近。

首先,网络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

以往,我们与远方的亲人、朋友联系,只能通过书信,一封信往往要经过漫长的等待才能送达。

而现在,有了网络,我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视频通话与他们相见,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

这种即时的交流方式,让我们的情感能够及时传递,关系更加紧密。

其次,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结识新朋友的机会。

在各种社交平台上,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不同的群组,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

比如,喜欢摄影的人可以在摄影论坛上分享作品、交流经验,从而结识到有共同追求的朋友。

这种跨越地域和身份的交流,丰富了我们的社交圈子,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与人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

再者,网络让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当我们关心某个人或某个群体时,通过网络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他们的情况,并给予帮助和支持。

例如,在灾难发生时,网络上的募捐活动能够迅速汇聚各方的爱心,让受灾的人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

这种跨越距离的关爱和支持,无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此外,网络也为一些特殊群体提供了交流和表达的平台。

比如,那些身体有残疾、行动不便的人,他们可能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与他人正常交往,但在网络世界里,他们可以平等地参与交流,展现自己的才华和个性,从而获得他人的理解和尊重,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亲近。

最后,我们要看到,网络本身只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

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利用网络,积极地与他人交流和分享,那么它无疑会让我们的关系更加亲近。

反方:网络使人更疏远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我方坚决认为,网络使人更疏远。

首先,网络交流的虚拟性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难以真实传递。

在网络中,我们无法真切地感受到对方的语气、表情和肢体语言,这使得交流容易产生误解和偏差。

很多时候,文字表达的局限性让我们无法准确传达内心的情感,从而导致关系的疏远。

辩论赛四遍演讲稿范文

辩论赛四遍演讲稿范文

一、正方立论:网络直播带货的利大于弊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大家好!我是正方一辩,今天我们正方团队的观点是:网络直播带货的利大于弊。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直播带货推动经济发展1. 拓展销售渠道:网络直播带货打破了传统销售模式的限制,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便捷、丰富的购物体验,同时也为企业拓展了新的销售渠道。

2. 促进产业升级:直播带货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直播平台、主播、供应链等,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推动了产业升级。

3. 提高就业率:直播带货带动了众多岗位的涌现,如主播、运营、客服等,为求职者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提高了就业率。

二、直播带货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1. 个性化推荐:直播带货主播可以根据消费者需求,提供个性化推荐,让消费者更加精准地找到心仪的产品。

2. 互动性强:直播带货过程中,消费者可以实时与主播互动,了解产品信息,提高了购物体验。

3. 价格优惠:直播带货常常推出限时优惠、优惠券等活动,让消费者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到心仪的产品。

三、直播带货助力品牌宣传1. 提升品牌知名度:直播带货将品牌与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主播的口碑传播,提升品牌知名度。

2. 增强品牌信任度:直播带货过程中,消费者可以直观地了解产品品质,增强了品牌信任度。

3. 促进品牌创新:直播带货让企业更加关注消费者需求,推动企业进行产品创新,提升竞争力。

四、直播带货的弊端并非无法克服1. 部分主播夸大宣传:针对这一问题,监管部门已加大力度打击虚假宣传,规范直播带货市场。

2. 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对此,企业应加强产品质量监管,消费者也应提高辨别能力,共同维护市场秩序。

综上所述,网络直播带货的利大于弊。

它不仅推动了经济发展,提升了消费者购物体验,还有助于品牌宣传。

当然,我们也应关注直播带货的弊端,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在此,我们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让网络直播带货在利大于弊的前提下,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更多福祉。

谢谢大家!二、反方立论:网络直播带货的弊大于利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大家好!我是反方一辩,今天我们反方团队的观点是:网络直播带货的弊大于利。

(完整word版)企业辩论赛【员工价值的实现应以什么为主】

(完整word版)企业辩论赛【员工价值的实现应以什么为主】

辩题:员工的价值实现应以自我努力为主,还是应以企业创造机会为主主持人:如何理解核心价值观和人才理念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实现企业价值观,在一个企业里,员工的价值实现应以自我努力为主,还是应该以企业创造机会为主呢?相信场上的八位辩手,将会给我们一个精彩的回答,现在辩论赛正式开始,首先进入第一环节,知己知彼,本环节比赛由正反双方一辩做立论发言.正方一辩:谢谢主席,对方辩友,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在这里比较员工的价值实现是以自我努力为主,还是以企业创造机会为主.我方的观点是员工的价值实现将以自我努力为主。

我从以下三点向大家论述。

第一,自我努力是员工价值实现的决定性因素。

从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来看,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内因决定事物发展方向和性质,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而外因只对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起加速或减缓的作用。

自我努力是内因,是员工价值实现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

企业创造机会是外因,是员工价值实现的外在条件,只有通过自我努力的内因,才能产生作用,若不以自我努力为主,员工的价值实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自我努力是员工价值实现的动力源泉。

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他主观方面的自我努力,是人类自我发展和个人成功的关键所在。

正是它推动人类从历史到今天,推动了无数人成就梦想,实现价值。

机会固然重要,但是把握机会、善待机会还要以自我努力为主.我们不能把成功的机会放在机会手中,正如思想家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人的价值由自己决定。

第三,自由努力具有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员工的价值实现是连续的,不可间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我努力始终贯穿前后,正是在不间断的自我努力之下,员工的价值才一点点得以实现.机会相对于这一过程来说,只是一个外在的条件。

如果时机恰当,它会促进价值实现,反之则会减缓价值实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晰的判断,员工的价值实现应以自我努力为主.员工的价值实现并非一段浪漫之旅.在这个旅途中有自我努力,也有机会,但机会再美好,也只能带来短暂的火花,只有自我努力,奋斗不惜,才能最终实现员工的价值.最后,让我用炼化之歌里的一句话同对方辩友及大家共勉,让我们聚合生命之火,点燃中华之灿烂希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反方一辩:谢谢主席,对方辩友,各位来宾大家好!刚才对方一辩通过内外因、主客观多个角度向我们说明自我努力有何等重要。

网络使人更亲近疏远经典辩论赛完整辩词

网络使人更亲近疏远经典辩论赛完整辩词

网络使人更亲近疏远经典辩论赛完整辩词正方:网络使人更亲近一辩陈词: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对方辩友以及各位观众: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网络使人更亲近。

首先,让我们明确什么是亲近。

亲近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距离接近,更是心灵上的沟通与理解。

网络作为一种强大的信息交流工具,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

在过去,人们分隔两地,只能通过书信往来,往往一封信要经过漫长的等待才能送达。

而如今,有了网络,我们可以通过视频通话瞬间看到对方的面容,听到对方的声音,分享喜怒哀乐。

即使相隔万里,也能感觉近在咫尺。

网络还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结识新朋友的机会。

各种社交平台、兴趣小组让我们能够与志同道合的人相遇,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

我们可以在网络上找到与自己有共同爱好、共同理想的人,彼此交流心得,建立深厚的友谊。

再者,网络让信息的传递更加迅速和便捷。

当我们关心远方的亲人朋友时,通过网络可以及时了解他们的近况,送上问候和关怀。

在遇到困难时,也能在网络上寻求帮助和支持,感受到来自他人的温暖。

综上所述,网络为人们的交流和沟通搭建了便捷的桥梁,使人们的关系更加亲近。

二辩陈词:对方辩友一直在强调网络的一些负面影响,比如虚假信息、沉迷网络等,但这并不能否定网络使人更亲近的事实。

我们来看,网络的出现让那些因工作、学习等原因分隔两地的夫妻、情侣能够保持密切的情感交流。

他们可以在忙碌的间隙通过短信、视频表达爱意,分享生活中的点滴,增进彼此的感情。

对于家庭来说,网络让远在他乡的游子能够随时与父母亲人交流,减少了他们的牵挂和担忧。

逢年过节,无法团聚的一家人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共同庆祝,那种温馨的氛围丝毫不减。

而且,网络上的公益活动也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得以传递。

许多慈善组织通过网络平台筹集善款,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无数的志愿者在网络上汇聚力量,为社会贡献自己的爱心。

这难道不是网络使人更亲近的有力证明吗?三辩陈词:对方辩友提到网络上存在欺骗和虚假,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网络使人更亲近疏远经典辩论赛完整辩词

网络使人更亲近疏远经典辩论赛完整辩词

网络使人更亲近疏远经典辩论赛完整辩词一、开篇立论尊敬的评委,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站在这里,就是要探讨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网络使人更亲近还是疏远经典?我们分为正方和反方来展开激烈的辩论。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正方发言,我们的立场是:网络使人更亲近经典。

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我们的观点。

二、论证一:网络让经典触手可及1. 网络提供了丰富的经典资源。

如今,只要我们动动手指,就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各种各样的经典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这些资源不仅数量庞大,而且质量上乘,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经典之作。

2. 网络让经典传播更加迅速。

在过去,经典作品的传播受到地域、时间等因素的限制,而现在网络的出现打破了这些限制,让经典作品能够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些优秀的文化瑰宝。

3. 网络让经典互动更加便捷。

在网络上,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分享自己对经典的理解和感悟,也可以向他人请教问题,这样既能拓宽我们的视野,也能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

三、论证二:网络让经典焕发新的生命力1. 网络让经典更具时代感。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经典作品也得到了新的生命。

例如,一些古典音乐在网络上的传播,让更多的年轻人对古典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些传统戏曲在网络上的展示,也让传统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

2. 网络让经典更具包容性。

在网络上,我们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使得经典作品更加丰富多元。

网络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观点的平台,让我们有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我们的观点。

四、论证三:网络让经典融入日常生活1. 网络让经典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日常生活中穿插着经典元素,如用成语、谚语等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在聊天、发朋友圈时引用一些经典的诗句、名言等。

这些都说明了经典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2. 网络让经典成为我们的精神支柱。

国际辩论赛人性本恶辩词完整版

国际辩论赛人性本恶辩词完整版

国际辩论赛人性本恶辩词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人性本善还是本恶是辩论的永恒话题,下面我将从逻辑、理论、事实、价值方面来逐个阐述。

(1)逻辑说过这样一句话:“恶折磨我们的人,时而是因为人的本性,时而是因为人那残忍的自私性”许多同学、朋友们请将带有玫瑰色的眼镜摘下吧!就在我写到这里的时候,这世界又发生了多少战争、暴力、抢劫、**,如果人性真是善的话,那么这些罪恶的行为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人性是由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组成的,自然属性指的就是无节制的本能和欲望,这是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而社会属性是通过社会生活、社会教化所获得的,它是后天属性。

提到善恶,正如一千个观点会有一千个“汉姆雷特”,一千个人也许会有一千个善恶标准,但是,归根到底恶指的就是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地扩张,而善则是对本能的合理节制。

我们说人性本恶正是基于人的自然倾向的无限扩张的趋势。

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路易十五也说“再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泰晤时报》记载:有个英国小男孩,他为了得到一辆自行车竟然买掉了自己三岁的妹妹,这些地方还能说人性本善吗?虽然人性本恶,但是我们这个世界并没有在人欲横流中毁灭掉,这是因为人有理性,人性可以通过后天教化进行改造,当人的自然倾向无限向外扩张的时候,如果社会属性按照同一方面推波助澜,那么人性就会更加堕落;相反,如果我们整个社会倡导扬善避恶,那么人性就有可能向善的方向发展,这一点也不正说明了如所倡导的修齐、治平、外王是何等重要吗如果人性真是本善的话,那孔老夫子何必诲人不倦呢不赞同的人所犯的错误就在于以理想代替现实,以价值评判代替事实评判,从感情上讲我们同所有的人一样也是希望人性本善的,但是现实、、和理性都告诉我们人性是恶的,这是一个事实,我们只有正视这个事实,才有可能弃恶扬善。

(2)理论我想问一个问题,既然社会是人构成的,那么外部环境中的恶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不认为本能和欲望就是恶,本能和欲望无节制的扩展才是恶,早就说过:“道听途说,德之弃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计划生育主要内容及目的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

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和制度措施等,主要意义是有效控制人口数量增长过快的情况,以防人口数量的过快增长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的增长和环境、资源的不足的矛盾,以致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自制订以来,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计划生育一味的只控制人口数量,忽略世代更替,造成国家严重的老龄化,性别比例失调,未富先老的格局。

二提出取消计划生育的背景(立论点):1. 人口结构发生变化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7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就指出,近年来,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现象正由沿海向内地蔓延,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正逐步向供不应求转变。

研究报告表明,中国劳动年龄人口(15岁到59岁)供给增长率在2004年首次出现下降,预测到2011年左右,劳动年龄人口开始不再上升,2021年开始绝对减少。

该课题负责人、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窻呼吁决策者警惕:到2013年中国的“人口红利”可能转变成“人口负债”。

2008,2009年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劳动力短缺已经印证了上述预测。

中国实行了31年的独生子女政策的滞后效应已经显露,制造业中坚力量的20岁至39岁年龄段人口减少逾五分之一。

从1990年到2000年的轻工业时代,吸纳了1亿多丰富而廉价的农村劳动力。

到2009年,这些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制造业工厂的工人使家电、服饰、玩具、陶瓷等45个行业的100多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2000年至今的重化工业时代,依靠资本和技术的大工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开始减弱,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起来。

未来15年内,中国新增劳动力总量将急剧下降,目前低技术劳动力的供给已经达到顶峰,正面临向下的巨大拐点。

而受过良好教育的中高端劳动力供应则会快速增长。

劳动力将逐步替代资本成为我国最稀缺的要素,这意味着造就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廉价劳动力无止境供给行将结束。

2.老龄化问题严重根据2000年11月底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的10.2%。

如果按照国际通行的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即为老年型人口结构类型的话,那么早在2000年,我国已开始迈入老年型社会。

另据2002年人口抽样调查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为8.2%,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7.0%高1.2个百分点。

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长达几十年至100多年,如法国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英国用了80年,美国用了60年,而我国只用了18年(1981-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的速度还在加快。

发达国家社会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DP一般在5000美元以上,有的甚至达到8000美元,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有能力解决老龄化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

相比之下,2003年我国人均GDP仅为1000多美元,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尚处于世界中下水平时,老龄化程度却已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呈现了"未富先老" 的特征。

从2020年开始,中国将步入老龄化严重阶段;2050年,中国将步入超高老龄化国家行列。

我国社会步入老龄化前后不到20年,不可否认,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推动和加速社会老龄化进程的主要原因。

同时,由于近20年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疾病控制、卫生条件及生活质量快速提升,那种普遍存在的"少生、少死、高寿"的现象也是重要因素。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

首先,劳动年龄人口对老年人的赡养负担加重。

据一项研究测算,2000年我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只需负担15.6个老年人,2050年则要负担48.5个老年人。

研究认为,在未来50年中,前20年,我国存在一个低抚养比时期,这期间儿童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已经下降,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刚刚上升,总抚养比处在从下降到上升的低谷,呈V字形。

其次,社会保障问题突出。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建华说:"农村不像城镇那样,老年人享有各种社会保障,原先集体供养老人的制度随着集体经济的解体而瓦解,农村养老主要通过家庭赡养自行解决,而农村家庭养老受到他们子女本身经济实力和是否具有孝心两个方面的影响,老年人赡养纠纷和因赡养引起的自杀事件时有发生。

农村老年人口普遍缺乏养老、医疗、照料服务等基本社会保障,因此出现老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最后看不起病的问题。

这在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尤为突出,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建立。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和寿命的延长,因疾病、伤残、衰老而失去生活能力的老年人显著增加,给国家、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因此急需解决好社会保障问题。

"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社会保障重在城镇,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基本框架虽已初步形成,但正经历着未来人口老龄化的考验。

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使得大批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

根据建设部对城市住房需求的预测,2020年将新增城市人口2.6亿,2050年将再增3.3亿。

届时,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

在城镇化进程中,结合小城镇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的养老保险办法急需研究出台。

第三,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问题。

身体健康状况下降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此相关的心理、膳食和社会因素也不容忽视。

研究表明,有大约1/3左右的老年人存在失落、孤独、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城市部分老年人体重超重,农村部分老年人营养不良。

忽视个体在体力和智力上的差异,"一刀切"的退休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老年人才的丧失,使老年人过早处于被"养"起来的生活状态。

老年问题对经济的影响尤为突出。

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之后,最终要形成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两部分。

积累基金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消费基金多,积累基金就少,反之,消费基金少,积累基金就多。

积累基金多意味着国家和企业可以拿出更多的钱用于投资和扩大再生产,这对拉动经济增长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消费基金的增加,相应地就使得积累基金相对减少,这对扩大投资是不利的。

加上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得退休金总额也在不断地上升,1978年全国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险福利费用总额为17.3亿元,到1997年增加为2068.3亿元,19年间增长了119倍。

有人预测,到2030年,这一费用将达到73219.5亿元,2050年将达到182195.2亿元。

这个庞大的数字会对国家的财政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困扰。

另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导致劳动力不足。

劳动力是构成生产力的最基本的要素,劳动力数量的多寡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大小,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国虽然已进入了老年型社会,但劳动力资源却十分丰富,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

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劳动力老化的问题将十分明显,目前一大批中青年劳动力在若干年后也将步入老年,由于劳动年龄人口老化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老年问题对社会稳定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现收现付的养老社会保险体制,养老金是直接从企业收入中支付的,如果企业的退休人员多,企业用于养老的负担就重,在职人员的收入就可能受影响,这样,就可能导致在职人员的不满,从而引发在职和退休的两代人在利益分配上的矛盾。

而实际上,退休人员所领取的养老金,是他们过去所创造的财富的一种补偿。

但是,由于在实际操作上表现为直接从在职人员创造的价值中支付,所以容易引起在职人员的误解。

老年问题对家庭代际关系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传统家庭,由于子女多,加之那时候老年人寿命较短,家庭供养老年人的时间相对也较短,子女供养老人的负担相对来说也比较轻。

而现代,特别是推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而导致的"4-2-1"家庭格局的出现,导致一对夫妇要面对供养双方的父母和抚养一个未成年子女的沉重负担。

这种负担不仅仅限于经济上,还包括用于照料和护理老人的时间支出上。

照料和护理老人需要时间,而对于劳动人口而言,时间就意味着收入的高低。

久而久之,子女对尊老爱老的道德观念会产生排斥心理,厌弃老人、歧视老人、虐待老人的现象会增多,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会不断加剧。

而代际矛盾如果解决得不好,就必然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3.我国生育率已经过低中国需要平均每个妇女生育2.3个以上孩子才能保持人口世代更替,社会、经济也才能持续发展。

在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双重作用下,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完成了人口转变,生育率(妇女平均生孩子数)降低到更替水平以下,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发现已经降低到极其危险的1.22,年度人口抽样调查以及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也证实了生育率只有1.3左右。

这可以从近年中小学学生锐减,学校大量关闭得到佐证。

2009年高考生源也开始减少了,根据人口普查资料,2019年大学年龄(19~22岁)人口将只是2009年的53%,这意味着大量高校将因为生源短缺而面临破产。

要保证人口相对于上一代不增加也不减少(世代更替),目前发达国家的总和生育率(妇女平均生孩子数)需要达到2.1。

而由于婴幼儿死亡率和出生率别比发达国家要高,中国世代更替水平生育率应该在2.3以上。

生育率如果高于更替水平,会有人口膨胀压力;如果低于更替水平,今后将出现人口减少。

中国于1971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1980年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

社会越发达,养育成本越高,生育意愿越低,婚龄、育龄越晚,不孕率越高,生育率也因此就越低。

在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的双重作用下,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的5.81下降到1979年的2.75,1990年的2.17,1995年的1.43。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生育率只有1.22了;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再次证实生育率只有1.33。

中国每年出生人口从1980年代后期的2500万左右下降到1996年之后的1300万左右,人口结构呈倒三角形,是不稳定的人口结构。

年龄结构不稳定,导致养老危机;性别结构不稳定,导致光棍危机;民族结构不稳定,可能导致民族矛盾。

而美国和印度都有稳定的人口结构:美国是柱状人口结构,印度是正三角人口结构。

就是说,1971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的时候,生育率远远高于世代更替水平,有人口膨胀压力;但现在中国的生育率早已低于世代更替水平,意味着即将面临人口萎缩。

因此,中国的人口政策需要尽快由人口控制向人口发展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