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玄的教育思想
傅玄《傅子》
傅玄《傅子》傅玄(217—278),字休奕,北地泥阳(今属陕西耀县)人,魏晋之间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教育思想家。
傅玄出身于士族官僚家庭,后家道中落,立志于学,学有所成,学识广博,精通乐理,秉性刚直不阿。
据《晋书·傅玄传》:“玄少孤贫,博学善属文,解钟律。
性刚劲亮直,不能容人之短。
”从曹魏到西晋,官位逐渐显达,晋武帝时曾任过散骑常侍、驸马都尉、侍中、御史中丞、太仆、司隶校尉等要职,封鹑觚男。
傅玄学问高深,参政同时著述不辍,他曾与缪施等人一道被委派共撰《魏书》。
据《晋书·傅玄传》载:“撰论经国九流及三史故事,评断得失,各为区例,名为《傅子》,为内、外、中篇,凡有四部、六录,合百四十首,数十万言,并《文集》百余卷,行于世。
”惜其作品大多佚失,今仅存《傅子》二十四篇,《文集》也仅有明张溥辑成一卷,称《傅鹑觚集》,编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傅子》一书论述教育的思想散见各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关子教育目的傅玄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能“弘道”的治国安民的人才。
傅玄经过三国曹魏的分裂割据之后,极其珍惜西晋的统一政治,为了巩固统一的封建政权,他提出了“尊儒贵学”的主张。
首先,他认为儒家的纲常礼教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故他强调儒学,主张礼义治国。
傅玄时代正置社会动荡,思潮泛滥,玄学清谈盛行,儒学相应遭到忽视,处于逐渐衰落的状态,傅玄看到这种礼义之教得不到开展,世风日下的情况不符合西晋王朝的根本利益,所以提出“尊儒贵学”,希望通过重振儒学,教化百姓来扭转世风,把封建政治拉上正轨,他曾给晋武帝上奏疏道:“夫儒学者,王教之首也。
尊其道,贵其业,重其选,犹恐化之不崇,忽而不以为急,臣惧日有陵迟而不觉也。
仲尼有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然则尊其道者,非惟尊其书而已,尊其人之谓也。
贵其业者,不妄教非其人也。
重其选者,不妄用非其人也。
若此,而学校之纲举矣。
” 这章奏疏表达了傅玄教育思想的核心,指出儒学礼教是兴邦治国的根本,而学校的任务正是培养能“弘道”的儒学才子,作为统治集团的接班人,充实官吏队伍,加强封建统治力量,从而巩固封建政权,这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由此傅玄针对曹魏世袭门阀士族把持政权的弊病,主张改革官制,选贤举能,他说:“贤者,圣人所与共治天下者也。
第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集·述志诗》) “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 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 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 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 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着。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 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曦以朝阳, 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嵇康 集·养生论》) “夫称君子者,心无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何以言之?夫气静神虚者, 心不存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繫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 然;情不繫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 故是非无措也。是故言君子,则以无措为主,以通物为美。言小人,则以匿情为 非,以违道为阙。”(《嵇康集·释私论》)
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二)王弼的教育思想
1.以无为本 “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 也。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 恃以免身。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晋书·王衍 传》) 2.任运自然 “万物以自然为性,故可因而不可为也,可通而不可执也。 物有常性,而造为之,故必败也;物有往来,而执之,故 必失矣。”(《王弼集·老子注》) 3.崇尚柔顺 “夫以柔顺文明之质,居于尊位,付与能而不自役,使武 以文,御刚以柔,诚君子之光也。”(《王弼集·周易注》)
2.论君子礼法
傅玄思想评议
对封 建王 朝 的政 治 秩序 构 成 了威 胁 。另 一方 面 , 武 晋
臣闻先 王 之 临 天 下也 , 其 大 教 , 其 义 明 长
评传》 , … 堪称 研究 傅 玄 的 力作 。该 “ 传 ” 傅 玄 思 评 对
想 阐析入 微 , 玄 提 要 并 总 揽 全局 ; 而 在 对傅 玄 思 钩 然
节 ; 化 隆于上 , 道 清议行 于下 , 下相奉 , 怀义 上 人
在西 晋初 年 的政 坛 上 , 玄 是 以关 切 时政 、 言 帝 以“ 傅 直 逆取 ” 式 夺 得 皇位 , 禅代 功 臣宠 遇过 度 , 方 对 贾
收稿 日期 :00— — 8 2 1 0 2 4 作者简介 : 春新 (9 5一) 男. 柳 16 , 湖北黄陂人 , 湖南师范大学历 史文化学 院副教授 , 历史学博 士 , 主要 从事魏晋 南北朝史和 历史
V 13 N . o. 2 o4
傅 玄 思 想 评 议
柳 春 新
( 南 师 范 大 学 历 史 文 化学 院 , 南 长 沙 湖 湖 40 8 ) 10 1
摘
要: 傅玄 的思想是以儒学为根本 而兼综各家 ; 其主流和本质 主要通 过《 子》 傅 内篇 表达 出来 , 以儒 为 即
本, 儒法兼济 , 属于苟儒一类的儒家 。传统 文献分类学 的做法 与现 代思想研 究的方法 可以并存不 废 , 傅子》 《 应 归类 于杂家 。 关键词 : 玄; 《 傅 傅子》 杂 家; 儒家 ;
333教育综合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三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提出什么理论?答: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是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答:(1)生产劳动的教育(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教育(4)原始艺术教育(5)体格和军事训练。
3.试述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答:(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2)以生产经验为教育内容,内容包括多个方面(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4)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5)男女教育有别,根源在于分工(6)教育还没有专职场所和专职人员。
第二章1.奴隶社会教育制度形成于何时?有哪些历史性变化?答:形成于夏代。
历史性变化:(1)教育目的:原始社会时期是为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的需要;在夏代,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后代培养成能射善战的武士。
(2)教育内容:原始社会包括生产劳动教育、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原始艺术教育、体格和军事训练;在夏代,变化有重视军事训练、宗教教育和人化道德教育。
(3)教育方式与手段:原始时期在于言传身教,教育在生产活动中进行;在夏代,教育主要为学校教育,夏都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地方上也有学校。
(4)等级性:原始时期教育权利平等;在夏代,教育具有明显的等级性。
2.六艺教育的内容是什么?答:礼乐射御书数礼:五礼: “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 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以宾礼亲邦, 以军礼同邦国, 以嘉礼亲万民”。
六仪:祭祀之容,宾客之容,朝廷之容,丧纪之容,军旅之容,车马之容。
乐:诗歌、音乐、舞蹈。
乐教包括乐德、乐语和乐舞。
射:射箭的技术训练御: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书:文字数:数的顺序名称、记数的符号、甲子记日法、朔望的周期、计数的方法、十进位和四则运算。
总之,六艺教育既重视思想道德及文化知识3.春秋时期历史性的教变革有何表现?答:表现:私学取代官学。
“官学衰废”“私学兴起”。
由于世袭制度、王权衰落、战争动乱导致了官学衰废。
傅玄的教育思想总结
傅玄的教育思想总结傅玄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教育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本文将对傅玄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探讨其对中国教育史的影响。
傅玄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德行和智慧,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认为一个好的教育体系应当培养出品行端正的人,使他们成为对家庭和社会有益的人才。
在傅玄看来,教育是一种双向的过程,既需要学生的努力,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教导。
他主张教育者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注重德与才的统一,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和塑造学生的品格。
只有教育者自己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学识水平,才能够影响和启迪学生,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傅玄的教育思想中,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智慧和能力,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华。
傅玄主张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他认为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应当保持思辨的态度,不断追求真理和知识。
傅玄主张通过对经典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面对未知的挑战和问题。
傅玄还强调教育的实践性和生活性,他认为教育应当与生活密切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他提倡教育与社会的互动,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
傅玄主张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能力,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上发挥作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傅玄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育思想推动了传统儒家教育的发展和变革,为后来的教育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在明清时期,傅玄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成为当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
他的思想对于儒学教育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于培养社会有用的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之,傅玄的教育思想强调德育与智育的统一,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强调教育与实践的结合。
《中国教育史》郑大远程题库和答案
现代远程教育《中国教育史》课程学习指导书作者:王献玲06年10 月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本章学习目标1.了解远古教育的起源;2.了解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3.了解学校的产生;(二)本章重点、要点1.理解: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同时产生的;教育直接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
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教育权利平等、教育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教育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是极端原始的。
3.文字的产生对教育的新的要求,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三)本章练习题或思考题: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提出什么理论?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那些?3.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说明:各章的练习题和思考题包含单项选择、多项选择、是非判断、问答题四部分。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是非判断题可参考教学课件中的每章的自测题。
本指导书每章只列出问答题部分。
问答题答案学员自己整理。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本章学习目标奴隶制社会的教育的发展兴衰过程;奴隶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官学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历史上称之为“学在官府”;三代教育实践经验的逐步积累;西周教育的特点和“六艺”教育内容;了解西周的教育制度;孔丘教育思想。
(二)本章重点、要点1.了解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2.了解官学的衰败原因;3.了解私学在中国兴起的过程、原因和特点;4.掌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三)本章练习题或思考题:1.六艺的教育内容是什么?2.奴隶社会的教育特征?3.孔子在教育史上有那些贡献?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一)本章学习目标1.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与意义2.了解“百家争鸣”时期的稷下学宫的教育状况;3.了解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4.了解墨子的科技教育思想;5.掌握《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二)本章重点、要点重在对教育、学校、私学起源和先秦诸子各派教育思想基本特点的了解上,打好学习教育史的基础。
傅玄的治国思想及其政治智慧
而才能富 民安 民; 之 ,吏 多而 民不 能供 , 反 “ 上下 不相 乐 , 是者 民危 ”2 若 l5 j。第 五 ,笃 乡间之教 , 民存知 “ 则 相恤 而亡知相救 。存 相恤 而亡相救 , 邻居 相恃怀土 则 而无迁志 。邻居相 恃 , 怀土无迁志 , 民必 安矣” 。 则
之制 宜备 , 此周公 所 以定 六典 也 。役烦 赋 重 , 即上 宜 损制 以恤 其下 , 宜从 省 以致其 用 , 黄帝夏 禹之所 事 此
行非者寡矣”2 l 。所 以,《 “ 虞书》 ‘ 民则惠, 日:安 黎 民怀之 ” [5。这也 就是 安 民治 国 的关 键所 在 , 是 ’ z5 3 也
则 民必安 矣 ”
。意 即要 严 格 整 饬吏 治 , 功于 民 有
者赏 赐 , 功害 民者 诛罚 , 而才 能 富 民安 民 ; 无 进 反之 , “ 以法 宽 民者不赏 , 民为能者必进 , 克 下力尽 矣而用之 不 已 , 是者 民危 ”2 若 【5。第 四,量 时而置 官 , 吏省 J “ 则
第1 3卷
第 3期
黄 河科技 大学学报
J 0URNAL OF HUANGHE S &T UNⅣ E I RS TY
2 1 年 5月 01
Ma 0 l v2 1
V0 . 3 No 3 11 .
・
历 史 学研 究 ・
傅 玄 的治 国 思 想 及 其 政 治 智 慧 术
下不进非 常 之 贡 , 下 同心 , 上 以奉 常教 , 民虽 输 力 致 财, 而莫 怨其 上者 , 务公 而制有 常也 。 Ⅲ 同时 , 所 ”2 傅 玄还借 秦始皇 “ 行其暴政 , 内造阿房之宫 , 以马硕 山 继
者 , 以立公 道也 , 所 唯公然 后可 正天 下。 _5 ”2 】他认 为 , 唯有如此 , 才可 能治 国正天下 , 山也 才 能与 天地 同 江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中国教育史英文名称:Education history of China课程编码:14102C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总学时:48学时总学分:3学分适用专业:小学教育先修课程:中国教育通史开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一)课程的性质《中国教育史》是研究中国教育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门学科,它是教育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之一。
这门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教育的发展的历史过程,总结出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继承我国历代优秀的教育遗产,作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借鉴,以改进和提高当前的教育和教学质量。
(二)课程的任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内容包括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两大部分。
教育实践主要指各个阶段和时期教育的实施情况,即教育的性质、作用、目的、任务、方针、政策、制度、行政管理、教育设置及教育和教学的内容、原则、形式、方法等;教育理论即指各个阶段和时期教育家的思想学说。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学习和研究《中国教育史》,必须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历史主义的原则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必须根据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对教育遗产进行批判的继承,正确评价教育家的思想学说,并要掌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厚今薄古”、“推陈出新”及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和实事求是等原则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中国教育史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实际能力。
四、有关教学环节的要求(一)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1、课堂教学本课程任务重而课时少,讲授应力求贯彻少而精、启发式,克服满堂灌。
这样做既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钻研精神。
2、课外作业本课程要进行三次作业,古代、近代、现代各一次,形式均为小论文的书面作业。
要求在认真阅读教材和参考书的基础上独立完成作业,并进行讲评。
3、教学辅导《中国教育史》在教学中将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安排辅导,以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疑惑问题。
魏晋名士傅玄及其“尊儒尚学”思想
魏晋名士傅玄及其“尊儒尚学”思想作者:封立来源:《甘肃教育》2012年第07期甘肃宁县,隋唐以前属于北地郡泥阳县。
至今生活在该县良平乡的陇东傅氏家族,在历史上非常显赫,仅西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书记载的著名人物就有二十多位,如西汉义阳侯傅介子、东汉护军司马傅燮、魏丞相仓曹傅干、晋御史中丞傅宣等。
在魏晋交替之际,又出了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他就是傅玄。
傅玄(217-278),字休奕,号鹑觚子,为傅燮之孙,傅干之子。
傅氏家族虽然曾经显赫,但傅玄出生后,因战乱不断,父亲早亡,家道已经衰落,生活相当清苦,少年时一度逃往河内郡(今河南武陟一带)避难。
环境的险恶,生活的艰辛,培养了傅玄勤奋好学、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刚直不阿、疾恶如仇的性格。
由于天资聪慧,又勤奋好学,傅玄很快就脱颖而出,被州官举为秀才,出任郎中,又参与《魏书》的编撰工作,从此步入仕途。
之后傅玄参安东将军军事,转任温令,又升为弘农太守,领典农校尉。
曹魏末年,被封为鹑觚男,任晋王司马炎的散骑常侍。
司马炎称帝建立晋朝,傅玄晋升为子爵,加驸马都尉,不久又任御史中丞,升为太仆,转任司录校尉。
死后被封为清泉侯。
傅玄作为魏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虽然仕宦显达,却从不荒废学术,并将大量的精力投入著书立说。
据《晋书》记载,傅玄“虽显贵,而著述不废”,曾著《傅子》140篇,达数十万言。
在这部涉猎面广、内容宏富的著作中,傅玄不仅阐发了自己在政治、经济、哲学、教育、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思想主张,而且对当时的佛学、玄学进行了批判,表现出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教育思想。
傅玄一生力倡“尊儒尚学”。
魏晋时期,时局动荡不安,战事频繁,导致经济凋敝。
在思想意识领域,玄学勃兴,佛学盛行。
傅玄竭力反对玄学的泛滥,他认为这种“虚无放诞”之风,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他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清谈玄学进行深刻批判的同时,提出了“尊儒尚学”的教育主张。
他说:“夫儒学者,王教之首也。
”把“尊儒尚学”摆在国家大政的首位,其政治思想就是要以儒家之道治理国家。
傅玄的政治思想及意义
傅玄的政治思想及意义权小龙1,魏天和2(1.石河子大学,新疆石河子832003;2.沙雅县海楼镇光明学校,新疆沙雅842202)【作者简介】权小龙(1995-),男,甘肃宁县人,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魏天和(1993-),男,甘肃镇原人,沙雅县海楼镇光明学校,讲师。
【摘要】傅玄,魏晋之际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论家。
他继承了上世的遗学,又阐述了自己独到的观点,留下了丰富的政治思想成果,这些政治主张与当代社会所行之策在一定程度上不谋而合。
他的民本论、施政论、取才观及其政治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傅玄;《傅子》;政治思想【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36(2019)05-0087-03傅玄一生处于动荡不安的时代,他的政治思想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民本论、施政论、取才观等政治思想的提出是为了百姓安居乐业和维护当时的封建统治。
这些政治思想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生平简介傅玄,字休奕,北地泥阳人(今甘肃宁县人)。
傅玄历经汉、魏、晋三朝,历仕曹魏政权、西晋武帝。
社会环境大变革,统治阶层尔虞我诈,整个政治氛围相当阴暗,但他不与之同流合污、朋比为奸,为社稷民生贡献了自己应有的力量。
傅玄虽久居官场,达至显贵,仍做到笔耕不缀、著作可观。
作为统治阶层的有识之士,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他积极著书立说,提出了许多切中时弊的可行之策。
今存傅玄诗赋文章228篇,代表作为《傅子》,这部著作对以往的国家政治做了有针对性的有区别的探讨和评论,总结历史经验,为西晋政治建言献策。
王沈看到《傅子》后,认为此书说理充分,针砭时弊,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和实用价值。
由此可见其影响与地位,对此后世典籍多有辑录、引录。
傅玄在朝为官,留下了丰富的思想成果,尤其是其政治见地在今天值得思考与探讨。
魏晋之际,儒道名法各有一席之地,玄学兴起,儒学的政治思想受到了一定影响,“但总检他的政治思想,其核心和主体部分则仍是儒学。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5章 魏晋商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5章魏晋商北朝时期的教育1.试述魏晋时期教育制度方面出现的新变化。
答:魏晋时期的教育事业,总体上呈衰落景况,但仍有许多值得后世承继的教育特色和教育成就,在教育制度上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专科教育得到发展。
设了律学、书学、算学、文学、医学等实用学科的学校,丰富了封建教育制度的内容,也拓展了教育的职能,使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地方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不仅普遍设置州郡学,而且建立了州郡学校教育制度,这是我国正式实行地方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
(3)私学得到发展,并成为教育的台柱。
私学多为名师大儒开办,不仅质量与规模超过官学,而且分布面更广,类型多样化。
(4)家庭教育得到重视。
士族十分重视家族教育,并以家学为专业,出现了许多儒学世家,家训、家诫等有关家教的著述也大量出现。
(5)落后地区文化教育事业起步与发展。
当时随着人口大迁移,文化教育也南迁西移,这样促进了文教事业在落后区域的传播与发展。
(6)少数民族教育的兴盛。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重视儒学教育,大力发展学校教育事业,这些措施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准,加速了这些地区的封建化进程,促使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融合,形成共同的文化、思想。
2.比较南北朝学校教育之异同。
答:南北朝时期处于长期的分裂和朝代更替的过程中,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包括北魏、北齐、北周。
南北朝之间的教育既具有共同点,又具有不同点,具体分析如下:(1)南北朝教育的相同点①南北朝的各个朝代中,都注重对教育的发展和兴盛,推进教育体制的完善,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来一个较为完善的教育体制,保障教育的质量和进步。
同时由于朝代的更替,战乱的发生,学校教育处于时断时续的状态,在乱世中也没有发挥出自身的正常作用。
②南北朝无论中央官学,还是地方官学,都崇尚学校教育中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基本上是以经学为主要教授内容。
③不论南朝还是北朝,都盛行博涉的学风,以至罕有纯粹的儒门学者,官学学官也大多为博学洽闻之士,这是与汉代学风不同之处。
中国著名教育家与其教育思想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背诵版)伊子整理孔丘教育作用:庶、富、教(教育与经济关系);性相近,习相远也(教育与人的发展),人当终身不断受教育。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
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学而优则仕---学习是做官的途径)。
教学内容:文(六艺为主)行忠信(道德教育)两方面。
六艺(诗书礼义乐春秋)。
偏重人事、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首倡)、启发诱导(最早)、学思行结合、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由博返约。
道德教育:仁(准则)礼(规范)为核心内容。
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等原则和方法。
论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教学相长;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温故知新。
孟轲教育作用:理论基础——性善论(四端)。
社会作用(治国治民不可缺少因素,得民心有效手段)。
对个人(求放心、存心养性)。
教育目的: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大丈夫的人格理想:高尚气节浩然之气(三不能)。
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的方法。
论教学:遵循发展人的内在能力(内省说)。
深造自得、盈科而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等原则与方法。
荀况教育作用:理论基础——性恶论(性伪之分)。
作用在于----化性起伪(环境、教育、个体努力共同作用)教育目的:大儒为理想目标。
以德才兼备、言行并重为标准。
儒者三分(俗、雅、大儒)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
尤重礼乐。
教与学:学习过程为“闻见知(兼陈万物而中悬衡、虚壹而静)行“四环节。
师道观:尊师作为国家兴衰和法制存废的标志。
学生无条件服从教师(师云亦云)。
道家----反对人为与教条教育作用:法自然(把得之于社会的影响逐渐损弃)逍遥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自由主义思潮)学习与求知:涤除玄览(抛弃任何成见)和虚而待物(包容兼取态度),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事物规律非理性能把握,要用直觉和内心去体验),闻之疑始。
墨家-----理想主义、务实态度、主动精神教育作用:素丝说---人人都应该学习和接受教育(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傅玄及其教育思想
傅玄及其教育思想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
摄衣步前庭,仰观南雁翔。
玄景随形运,流响归空房。
清风何飘遥,微月出西方。
繁星衣青天,列宿自成行。
蝉鸣高树间,野鸟号东厢。
纤云时仿佛,渥露沾我裳。
良时无停景,北斗忽低昂。
常恐寒节至,凝气结为霜。
落叶随风摧,一绝如流光。
——《杂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
——《太子少傅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傅子·口铭》势利之交出乎情,道义之交出乎理,情易变,理难忘。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
雄心志四海,万里望风尘。
——《豫章行苦相篇》一、傅玄其人傅玄( 217-278),晋初文学家。
字休奕。
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东南)人。
傅玄博通众学,善于文词,精通乐律。
性刚直,屡陈政见,要求重农轻商、尊儒尚学,以儒道为治国之本,深受重视。
极力反对慕虚无与贵刑名的风气,提倡尊儒重教。
他是晋初的一位教育理论家,教育规划的首倡者。
主要著作是《傅子》,现仅存24篇,是研究傅玄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
公元265年,晋武帝即位。
进傅玄爵为子,加驸马都尉,与散骑常侍皇甫陶共掌“谏职”。
傅玄以锐敏的眼光,提出在阶级、民族矛盾的实际情况下,应以“舜之化,开正直之路,体夏禹之至俭,举清远有礼之臣,以敦风节;未退虚鄙,以征不恪”。
武帝赞同后,傅玄又针对晋社会依靠氏族,封官许愿,任人唯亲唯势,机构庞杂的情况,提出要以才录官,考察官员政绩,减少机构,使宦不废职于朝,国无旷官之累。
又针对农业衰败,弃农商,富豪子弟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的情况,提出“尊儒尚学,贵农商贱”。
武帝甚悦,拜为“侍中”,成为近臣。
公元268年(泰始四年),傅玄任御史中丞,位终司隶校尉,上疏最有名的“五条政见”,针对当时水旱灾的情况,表达了他重农爱民的政治主张及反对“天命”的唯物观点,晋武帝十分赞许地说:“所陈五事,言农事得失及水官兴废,双安边御胡政事猛宽之宜,申省周备,一二具之,此诚为国大本,当信急务也”,乃下令按“五事”办理,并于泰始五年(公元269年),加封傅玄为太仆。
魏晋南北朝的教育思想
魏晋南北朝的教育思想考察魏晋南北朝的教育思想须用历史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魏晋南北朝的教育思想在根本上还是继承了汉代以儒学为核心的教育思想。
无论是官学、私学,还是门第、宗族家庭教育,都把经学,儒家的伦理道德放在重要位置,这方面史籍记载很多,斑斑可考,无庸再述。
但这一点也说明了无论在大一统时期(如秦汉),还是在纷乱时期(如魏晋南北朝),汉代地主阶级所选择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历史事实。
它不仅为汉族地主阶级,实际上也包括绝大部分被剥削阶级所接受,也为进入中原的各少数民族所认同,这是中国历史保持长期稳定性的原因之一。
从发展的眼光看,以儒学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的变化和地主阶级的局部更新,教育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魏晋南北朝就是这样一个历史时期。
以经济结构来看,除因战争破坏外,地主阶级经济急剧膨胀,大土地所有制迅猛发展,田庄、庄园和别墅普遍出现,自由农民农奴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从政治结构看,门阀世族地主垄断着政权,社会的贵族化、等级化趋势日益加强,寒门庶族由两汉那样通经致仕的路子基本被阻隔;从思想上来看,儒家思想受到很大冲击,玄、佛、道思想广为流行,并渗透到儒家思想之中。
因此,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君主专制遭到削弱,思想界也活跃起来,教育思想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如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教育思想,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田畴、庾衮等的社会教育思想、傅玄的尊儒教育思想,还有佛、道、玄学的教育思想等等,使这一时期教育思想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一)傅玄的教育思想1、傅玄的生平及思想倾向傅玄字休奕(公元217- 278年),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人。
北地傅氏也为魏晋一流高门,魏末尚书傅嘏(主张才性同)也为泥阳人,当为一支所分。
傅玄祖父傅燮为汉阳太守,父傅幹为曹魏扶风太守。
傅玄少时因家道中落而孤贫。
但他博学善属文,解钟律。
性刚劲亮直,不能容人之短。
总结傅玄的教育思想
总结傅玄的教育思想傅玄(217年-278年)是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学者,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傅玄倡导实践主义的教育观念,以培养人们的实际能力和实际应用为中心,注重学以致用,重视经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他的教育思想包含了对师生关系、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标的思考和论述。
首先,傅玄在师生关系上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师生情感的建立。
他认为教育是一种心灵之间的交流和感化,教师应当以心灵和情感的力量感染和启发学生。
他主张师生之间要建立亲和的关系,以便教师更容易传递知识和观点,学生更容易接受并理解。
他主张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发展,为学生提供综合发展的机会。
其次,傅玄强调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他主张“行圣学习”的观念,即要通过实际行动去学习和实践。
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过程,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他提出了“读书三绝”:绝于书,绝于言,绝于事。
他强调学生要通过实际行动去实践所学的知识,通过参与实际事务来增加自己的经验和能力。
再次,傅玄注重教育的目标和意义,他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他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品行教育和德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品质。
他主张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际应用,注重学以致用,使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
傅玄追求卓越和完善,他希望学生不仅在知识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同时也要在道德上成为真正的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人。
最后,傅玄对教育方法提出了一些要求和建议。
他认为教育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注重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他主张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和独立思考,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他还主张教育要结合社会实际和时代需求,注重实践应用,使学生能够在社会中有所贡献。
总之,傅玄的教育思想注重实践主义、综合发展和公益性,他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教育观点和方法。
他的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的一些原则和理念相契合,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教育史02-第二节课件:1922年新学制_43
改革师范教育制度
1.高级中学可设师范科。 2.师范学校的修业年限增加到6年。后三 年实行分组选修制。
3.将旧制高等师范学校升格为师范大学, 并在大学教育科附设二年制师范专修科。
经过教育界长 期酝酿讨论, 各省市认真试 行,最终集思 广益的结果。
加强了中等教育 和职业教育训练, 实行选科制和分 科制。 提高师范教育水 平,缩短小学教 育年限,初中可 单设。
一、儒学的式微 二、玄学的教育思想 三、傅玄的教育思想(重点)
《学制系统改革案》 “壬戌学制 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教育改革的一个成果,也是集国 内外教育理论与经验于一体的产物。它的颁布施行,标志着中国 现代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一、“新学制”的酝酿与制订 二、“新学制”的指导原则与学制系统 三、“新学制”的特点
四、“新学制”的评的议案 第七届年会确定以“学制系统案”作为大 会的中心议题,通过了“学制系统草案”。
1922年9月 1922年10月 1922年11月
北洋政府教育部召开了专门的学制会议 第八届年会通过了《学制系统改革案》 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施行
具有内在的先 进性与合理性, 表现了教育重 心下移、适应 社会和个人需 要等时代特点。
“新学制、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
指导原则:
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 发扬平民教育精神 谋个性之发展 注意国民经济力 注意生活教育 使教育易于普及 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学制系统:
1.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 2.初等教育阶段趋于合理,更加务实 3.中等教育阶段是改制的核心,是新学制中的 精粹 4.改革师范教育制度 5.取消了大学预科,使大学不再负担普通教育 的任务
冬至的历史人物与传统英雄
冬至的历史人物与传统英雄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农历中的一个重要日子。
在这个日子里,人们会庆祝冬至的到来,同时也回望历史上与冬至相关的人物和英雄。
他们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传承了优秀的传统,让我们能够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个传统节日。
一、历史人物的传承1. 傅玄:傅玄是北齐时期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思想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傅玄的《傅子》是汉代学术史上的重要典籍,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主张与冬至的传统价值观相契合,例如他提倡礼义文化,并注重个人修养,这与冬至节期间尊敬长辈、亲友团聚等传统习俗相契合。
2. 蔡元培:蔡元培是中国近代教育家和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民主主义者。
他致力于推动中国的教育改革,提倡民主与真理,为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冬至这样一个弘扬家庭团聚、传承文化的节日里,蔡元培的思想可以给人们带来启发,让大家更加重视和培养家庭的温暖与和睦。
二、传统英雄的故事1. 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脍炙人口的故事之一。
相传,愚公为了给子孙后代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决定把挡在家门口的两座大山移走。
愚公没有畏惧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最终感动了上天,使得两座大山被移走了。
这个故事表达了冬至这个日子坚韧不拔、努力奋斗的精神,给人们传递了勇气和希望。
2. 武松打虎:武松打虎是中国古代名著《水浒传》中的一段故事。
故事讲述了英勇善战的武松成功打退猛虎的故事。
武松的勇敢和正义感让人们欣赏,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之一。
在冬至这个寒冷的季节,武松的故事可以激励人们坚强勇敢,克服困难。
三、冬至的传统意义冬至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具有许多传统意义。
首先,冬至是农历中最短的一天,也是一年的最南迁的日子,它标志着冬天的正式开始,人们会庆祝冬至的到来,表示对辞旧迎新的喜悦和祝福。
其次,冬至也是家人团聚的节日,家人互相邀约,共同品味冬至的美食,增进感情,共度温馨的时光。
中国教育史题库附参考答案-全(1)1111
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就起源于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社会生活和群体生产劳动的需要,起源于人类自身生产的需要。
2.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是与社会生活需要相应的,教育的基本方式为言传与身教,这两方面通常是相辅而行。
3.原始公社时期主要的教育活动包括:生产劳动教育,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原始艺术教育,体格与军事训练教育。
4.文字的产生,文字的需要,不仅对学校的产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后来文化科学及社会发展也有重大促进作用。
5.古史中关于学校萌芽有多种传说,如五帝传说时期的成均,有虞氏之学庠等。
6.夏代教育工作是国家的重要事务,由国家行政管理机构中六卿政务官之一的司徒主管教化。
7.夏代王都所在地有序这种学校,但它并非独立的、纯粹的教育机关,教育只是其重要职能之一。
8.夏代据说不仅国都有学校,地方也有学校,据《孟子》,这种地方学校就是校。
9.从有大学小学或右学左学之分,表明商代已根据不同年龄,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实际划分了教育阶段。
10.在文化教育上,西周时代的历史特征就是“学在官府”。
11.西周时期的贵族子弟的训练过程,先经过家庭教育,然后才进行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包括小学和大学教育两个阶段。
12.西周时期设在王都的小学、大学,总称为国学,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总称乡学。
13.六艺教育起源于夏朝,商代又有发展,西周在继承商代六艺教育的基础上,使它更为发展和充实。
14.“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结果是打破了“学术官守”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到民间,这种历史现象,称为“文化下移”。
15.春秋时期200多年,官学见于史传记载的只有两件事而已,一是鲁僖公修泮宫,一是郑国的子产不毁乡校。
16.私学的出现,有其多方面的社会原因,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与“士”阶层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
17.孔子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将士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
18.孔子提出由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这条培育人才的路线,可简括称之为“学而优则仕”。
第一节 儒学式微与玄学的兴起
一、儒学的式微二、玄学的教育思想三、傅玄的教育思想(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学术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
-------王国维“学术变迁之上者,莫过于三国之际”。
一、儒学式微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已经完全从独尊的宝座上跌落下来。
一、儒学式微经济因素:士族地主阶级经济实力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平民百姓受剥削过于严重,因此儒家那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他们吸引力不如佛教和道教大。
一、儒学式微时局动荡:魏晋南北朝时代(220~581,广义上是190~589)是一个乱世,战乱频繁,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国家财政困难,无力资助儒学发展。
一、儒学式微儒学流弊:儒学取得独尊地位为“圣经”后,儒学家的唯一职责就是逐字逐句地疏通经文,阐明经义。
今文经学注重谶纬迷信思想附会儒学。
一、儒学式微谶纬迷信:“唐三世以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唐太宗以为是李君羡,找个借口把他杀了,结果历史表明预言说的是武则天。
一、儒学式微古文经学认为“无一字无来历”,强调通过烦琐的章句注释和不胜其烦的考据以达到诠释经文的目的。
二、魏晋玄学教育思想玄学是兼融儒道而成的一种新的思想体系,被称为“新道家”。
它在形式上复活了老庄思想,并以此来诠释儒家经典。
玄学家们将《老子》《庄子》《周易》并称三玄。
二、魏晋玄学教育思想玄学思想形成于曹魏,消退于东晋,玄学分为四大派别。
二、魏晋玄学教育思想正始玄学:第一是曹魏正始时期。
玄学家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以《易》《老》为理论论据,盛倡“贵无”,鼓吹“言不尽意”,主张“名教出于自然”,为门阀士族利益服务。
二、魏晋玄学教育思想竹林玄学:第二是西晋初至元康时期。
玄学家以竹林名士阮籍、嵇康为代表,思想上与何王学派对立,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代表庶族寒门的利益。
“越名教而任自然”是嵇康教育思想的核心。
“越名教”即超越“名教”,嵇康彻底否定了以儒家“名教”为主体的传统教育。
“名教”教育,就是根据统治者的旨意传达六经所宣传的仁、义、礼、智等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傅玄的教育思想傅玄的教育思想逍遥行者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研究·傅玄的教育思想(788)一、个人生平傅玄(217-278),字休奕,北地郡泥阳(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县东南)人。
西晋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
傅玄出身于官宦家庭,其祖父为汉末傅燮,北地灵州人,以镇压黄巾起义有功而知名,为汉阳太守,战死。
其父傅干,曾为曹操参军,魏扶风太守。
幼时,父被罢官,同逃难河南,“专心诵学”。
“性刚劲亮直,不能容人之短”。
清高、孤赏、不落俗尘,同情农民。
魏末,举为秀才,任郎中,因博学,善于写文章,被挑选参与《魏书》的撰写,从此步入学术界,声名渐著。
后参加安东、卫军军事,任安东参军、后任温县令,不久升为弘农太守,领典农校尉(掌管农业生产的民政)。
期间精心政务,忠于职守,数次上书,陈说治国之策,指出弊端。
因政见超众,奏章明析,封鹑觚男。
公元265年,晋武帝即位。
进傅玄爵为子,加驸马都尉,与散骑常侍皇甫陶共掌“谏职”。
傅玄以锐敏的眼光,提出在阶级、民族矛盾的实际情况下,应以“舜之化,开正直之路,体夏禹之至俭,举清远有礼之臣,以敦风节;未退虚鄙,以征不恪”。
武帝赞同后,傅玄又针对晋社会依靠氏族,封官许愿,任人唯亲唯势,机构庞杂的情况,提出要以才录官,考察官员政绩,减少机构,使宦不废职于朝,国无旷官之累。
又针对农业衰败,弃农商,富豪子弟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的情况,提出“尊儒尚学,贵农商贱”。
武帝甚悦,拜为“侍中”,成为近臣。
公元268年(泰始四年),傅玄任御史中丞,位终司隶校尉,上疏最有名的“五条政见”,针对当时水旱灾的情况,表达了他重农爱民的政治主张及反对“天命”的唯物观点,晋武帝十分赞许地说:“所陈五事,言农事得失及水官兴废,双安边御胡政事猛宽之宜,申省周备,一二具之,此诚为国大本,当信急务也”,乃下令按“五事”办理,并于泰始五年(公元269年),加封傅玄为太仆。
傅玄性刚直峻急,不能容人之短,屡上书言事。
学识渊博,精通音律。
一生喜爱读书、写书。
虽显贵,而著述不废,撰论经国九流及三史故事,共四部、六录,一百四十卷,数十万言,起名《傅子》,刊行于世。
书中批判了当时所盛行的玄学空谈,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原书已佚,现存辑本五卷。
他擅长乐府,今存诗约百首,十之八九为乐府体。
其中有不少是郊庙歌辞或模拟之作,价值不大。
又善为辞赋,今存较完整的辞赋20余篇,内容多写景咏物,辞藻赡丽,但社会意义不大。
其《马先生传》记述了三国时机械制造家马钧的事迹,如改进织绫机,发明龙骨水车,制造指南车等,在我国科技史上有重要意义。
本传称其有文集百余卷,《隋书·经籍志》仅著录十五卷,已散佚。
明人辑有《傅鹑觚集》,清方濬师集校本较完备。
278年,卒于家中,年62岁,谥号“刚”,追封“清泉侯”。
二、教育思想傅玄论教育的文字很多,多集中在太始初年的上疏中和《傅子》一书中。
傅玄反复论及教育问题,特别是对教育的作用、教育的内容、教师的修养及教育的途径等问题提出了卓见,他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在中国教育思想史理应占有重要的位置。
(一)教育的作用傅玄认为,教育具有塑造人性,培养人才和化民成俗的作用。
1、塑造人性。
傅玄认为,人性是可以培养的,“人之性如水焉,置之圆则圆,置之方”(《丛书集成·傅子》卷三);环境对人性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太子太傅箴》),这样就肯定了教育对塑造人性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教育能提高人的内在修养,这种内在的精神自觉要比外部修饰更加重要。
外部的修饰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人皆知涤其器,而莫知涤其心”(《丛书集成·傅子》卷三),涤心比涤器更重要,因为“心”是万理之统,“天下不正,修之国家;国家不正,修之朝延;朝廷不正,修之左右;左右不正,修之身;身不正,修之心。
所修弥远,而所济弥近”(《傅子》卷一《正心》)。
只有通过教育即“修心”,逐渐扩充人的内在的道德修养,才能使主体具备内在的伦理自觉。
人性的塑造是一种知识内化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触及皮毛的诵经,“论经礼者,谓之俗生,说法理者,名为俗吏“(《丛书集成·傅子》卷三),不能打动人心的诵经活动不是真正的教育活动,因而无益于塑造人性。
傅玄批评这种错误的方法,意在指明以教育整塑人性的正确途径。
2、培养贤才。
傅玄认为,教育的根本作用是为国家培养贤才,“贤者,圣人所有共治天下也”(《傅子》卷一《举贤》),治国贤才的出现得益于教育。
秦朝以吏为师,“去礼乐之教”,摈弃了社会伦理教育,使官吏“任私心而在忌心,法峻而恶闻其失”(《傅子》卷二《通志》)。
教育的倒退和逆,是促使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
汉王朝承袭秦朝的政治制度,同时“尊儒尚学”,官吏受到系统的教育,又有着高远的目标和见识,才使得汉王朝存在了三四百年。
泰始元年,傅玄上书晋武帝,敦请兴办教育培养贤才,“举清远有礼之臣,以敦风节”“以惩不恪”(《晋书·傅玄传》)。
贤才需要通过学习才能成长起来,教育设施及教育质量对学识的高低有直接的影响,“人之学,如渴而饮河海也,大饮则大盈,小饮则小盈,大观则大见,小观则小见。
”(《丛书集成·傅子》卷三)。
傅玄强调“通儒达道,政乃升平”(《傅子》卷二《释法》),这在当时不失为治国良策。
3、化民成俗。
傅玄认为百姓是可以教育的,“虎至猛也,可感而服;鹿至粗也,可教而使;木至劲也,可柔而屈;石至坚也,可消而用,况人含五常人性,有善可因,有恶可改乎!”(《傅子》卷二《贵教》)根据入性中向善的因素,对百姓进行正确的引导,就能形成很好的民风。
当然,民众教化的前提是富民,只有物质生活得到保障才能兴礼义,“民富则安乡重土,敬上而从教”“夫家足食,为子则孝,为父则慈,为兄则友,为弟则悌。
天下足食,则仁义之教可不令而行也。
”(《晋书·傅玄传》)傅玄继承了王充的唯物主义观点,用经济生活来解释社会风俗,因而使他对教育的化世美俗的作用不致流于空谈。
(二)教育的内容教育内容是实现教育目的决定性手段,因此“君子审其宗而后学,明其道而后行。
”(《晋书·傅玄传》)。
傅玄主张以儒家的“三本”“五常”为核心的学说作为教育的内容。
以建立“以礼教兴天下”的有序社会。
“三本”指君臣、父子、夫妇间的从属关系,“大本有三,一曰君臣,以立邦国;二曰父子,以定室家;三曰夫妇,以别内外。
三本者立,则天下正,三本不立,则天下不可得而正”(《傅子》卷二《大本》)。
三本的形成要以五常的潜移默化为前提条件。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信条,《傅子》中的《仁论》,《义信》、《礼乐》、《贵教》、《正心》等篇从不同方面阐明了以五常作为教育内容的观点。
除了以儒家经典作为教育内容外,傅玄还主张用历史知识教育人。
傅玄曾经以著作佐郎参加编修曹魏国史《魏书》,所著《傅子》的中篇收录了编《魏书》时留下的部分手稿,外篇为三史(《史记》、《汉书》、《东观汉记》)故事,即读史札记,从《傅子》的构成能看出傅玄重视历史。
在阐发他的教育理论时,傅玄自觉地提出了历史教育问题。
认为历史教育有益于国家,历史兴衰的经验教训必须引以为鉴;历史教育有益于人生。
(三)教师的修养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和智能的开启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曹魏后期,太学中的博士“虽有名而无其实,虽设教而无其功”(《宋书·礼志四》),严重阻碍了人才的培养。
傅玄清醒地认识到,发展国家太学教育,必须革除这种流弊,驱走滥宇充数的博士,“选明师以训之”,遴选有真正学问的有德之人充任太学博士。
博士应当能够担负起“弘道”的职责,“仲尼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
’然则尊其道者,非惟尊其书而已也,尊其人之谓也。
贵其也者,不妄教非其人也。
重其选者,不妄用非其人也。
若此,而学校之纲举矣。
”(《晋书·傅玄传》)。
太学博士不仅要有渊博的儒学修养,还要具备良好的品德,这样才能言传身教,造就高质量的贤才。
官吏们承担着推行民众教化的职责,在推行政令和颁布道德准则时应当以身作则,为民众作出表率,“己所不欲,无施于人,推己所欲,以及天下,推己心孝于父母,以及天下,则天下为人子者,不失其事亲之道矣;推己心有乐于妻子,以及天下,则天下之为人父者,不失其室家之欢矣;推己之不忍于饥寒,以及天下,含生无冻馁之忧矣。
”(《傅子》卷一《仁论》)教师的修养实质上是以文化手段进行自我补充、自我调整的过程,学校的教师(博士)和民众教化之师(各级官吏)都要在这个自淑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尤其是在品格上不断下功夫,努力作到“心正”,“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左右正,左右正而后朝廷正,朝廷正而后国家正,国家正而后天下正。
”(《傅子》卷一《正心》)傅玄的“正心”说抓住了教师修养的核心,是对《大学》中“矩之道”的继承和改造。
(四)教育的途径傅玄认为,根据教育目的不同要求,应当努力开展两种教育活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1、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现象,对于社会政治的延续、发展和更新有着重要的影响。
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曹魏时官学制度混乱,博士学无所长,太学生鱼目混珠,“冬来春去,岁岁如是”。
(《三国志·王肃传》)致使儒雅沦丧,严重破坏了太学的声誉。
晋初承袭魏制,这种状况引起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务实精神的傅玄的忧虑,提出应当分民定业,确定其社会身份“通计天下若干人为士”,作为太学教育和今后国家人才选拨的对象。
傅玄提出太学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贤才,学成后朝廷可以根据他们才德的优劣来选用。
在初百废待兴之际,太学教育应当优先考虑“尊儒尚学,贵农贱商,此皆事业之要务也”(《晋书·待玄传》)。
时任散骑常侍(职掌规谏皇帝)的傅玄直抒己见,受到晋武帝的重视,下诏褒奖他“欲佐益时事”,并且落实了他提出的部分建议。
曹魏景元三年(262)有太学生三千人,到西晋建立后的第八年(272年),太学生增至七千多人,建国后第十二年(276年),西晋政府在太学之外更立国子学,专收五品以上的家庭的子弟入学,太学成为六品以下家庭的子弟的求学之所。
西晋皇帝还亲临辟雍(即太学)。
“连三朝以考学兮,览先贤之黄同”,可见统治者对太学教育的重视。
以国子学和太学为主的官学教育体制的发展与傅玄的进谏倡导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2、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比学校教育有更加广泛的意义。
社会教育(即教化)的目标在于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使人们言行有矩。
傅玄提出要在民众中弘普礼教,“礼教者,先王之藩卫也,秦废礼义,是失其藩卫也”。
傅玄继承了荀子“以善先者谓之教”的观点,认为礼教能使人向善,“上申之以礼教,而民笃于义也”(《傅子》卷一《义信》)。
傅玄提出“分居定业”,即确定人们不同的社会身份,加强社会群体的归属感,使他们自觉遵循职业规范,使“士思其训,农思其和,工思其用,贾思其常,是以上用足而下不匮”(《晋书·待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