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伦斯作品中的自然主义探讨
浅析劳伦斯的自然观及“虹”的象征意义
浅析劳伦斯的自然观及“虹”的象征意义作者:朱星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1期摘要:劳伦斯作为二十世纪英国最独特,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著有众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同时又因其对自然的原始之美的追逐,他的众多作品都流露出对人性本能回归自然的渴望。
本文主要浅析劳伦斯为代表的现代主义作家的自然观产生的原因和基本内涵,并由此观点对劳伦斯的作品《虹》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自然观;虹;劳伦斯;象征作者简介:朱星禹,女,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1-0022-01劳伦斯的《虹》是一部社会批判小说,也是一部心理分析小说。
在作品中作者以深刻细腻的笔触,揭示了十九世纪后期的英国随着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如道德观、价值观、爱情观、宗教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并且从探索两性关系变化的角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异化。
小说通过汤姆·布朗文一家三代人的感情纠葛来表现对完美自然,和谐家庭关系的追寻。
劳伦斯在其作品中传达的接近自然的倾向,在西方文学甚至文化史上并非罕见。
早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蒙田就曾在他的随笔《关于食人部落》中赞美过接近自然的野蛮人的幸福而有德行的生活;蒲伯羡慕原始的印第安人世界,将他们奉为人间楷模;而卢梭对“自然之子”虔诚的教义也使得其对原始文化的兴趣获得了最完满的表达;华兹华斯则在其诗作中把最高的生存智慧赋予牧羊人和儿童,因为他们最接近自然。
同样,回归自然的倾向在以劳伦斯为代表的20世纪作家中得到了新的阐释和升华,而这种对自然文化迷恋的产生,则伴随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原因。
要分析“虹”在劳伦斯作品中的深刻象征意义,首先要剖析劳伦斯在众多作品中所表达的对自然的依恋和回归自然的思想根源。
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斯宾格勒将文明的周期性节律比作有机体的生长、凋落的自然规律,他“将世界历史看成一幅无止境地形成、无止境地变化的图景,看成一幅有机形式惊人地盈亏相继的图景。
劳伦斯哈普林作品分析
一些批评家认为哈普林的作品过度追求商业价值,牺牲了艺术原创 性和批判性。
哈普林作品的意义与价值
美学贡献
01
哈普林的作品在美学上具有重要价值,为后来的艺术家提供了
新的创作思路和灵感。
观念表达
02
哈普林的作品注重观念的表达,反映了当代社会的一些重要问
题和思考。
艺术史地位
03
哈普林作为现代艺术的先驱之一,其作品在艺术史上具有重要
02
03
画面平衡
哈普林注重画面的平衡感, 通过合理分布画面元素, 使画面整体呈现出稳定和 和谐的效果。
透视效果
哈普林运用透视技巧,营 造出空间感和深度感,使 画面更加真实和立体。
元素组合
哈普林善于将不同元素组 合在一起,形成有机的整 体,使画面更加完整和统 一。
材料选择与运用
材料质感
哈普林注重材料的选择, 通过不同质感的材料表现 画面的不同特点和效果。
对当代艺术的启示
社会责任感
哈普林的作品启示当代艺术家要关注社会问题,通过艺术表达对社 会的思考和关注。
创新与实验
哈普林鼓励当代艺术家不断进行创新和实验,打破传统框架和界限, 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
跨学科合作
哈普林注重跨学科合作,启示当代艺术家要积极与其他领域的人士合 作,共同推动艺术与设计的进步和发展。
《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1959):负责规划和管理黄石公园的景观,包括老 忠实喷泉、大峡谷等区域。
《波特兰市公共市场》(Portland Public Market, 1978):位于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一个公共市 场,融合了商业和公共空间的功能,成为城市居民 休闲和购物的场所。
劳伦斯文学的女性与自然
劳伦斯文学的女性与自然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个独立的思想流派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它把生态观点和女权观点结合起来,关注的是父权制世界观对女性的统治和对自然的统治之间的关系(左金梅,2007)。
生态女性主义者反对人类中心论和男性中心论,主张消除无视自然和女性特质的言行,倡导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尤其是男女之间和谐、生态的关系(左金梅,2004)。
近年来,随着机械文明的快速发展,各种生态问题日趋恶化,人类本性中自然原始的一面受到了工业制度的严重摧残。
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式随之兴起,人们也日益关注文学作品中所隐含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试图唤起人们对女性本质及自然的关注。
受本身家庭、恋爱和婚姻的影响,戴维•劳伦斯的笔下描绘了众多女性人物的生活情感经历,无论是长篇小说《查泰来夫人的情人》中的康妮,还是中篇小说《公主》中的玛丽•亨利埃塔,无不在父权制世界观的统治与迫害下苦苦挣扎,艰难的寻找自我。
多年来,劳伦斯一直承受着性爱小说代言人的错误称号,如今,随着文明的进步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我们不禁被劳伦斯丰厚的著作中随时随处所透露出的生态意识和人文关怀所影响。
儿时的劳伦斯亲眼目睹了现代文明是如何一步步摧残扭曲了父亲那充满活力的人性,成年后的劳伦斯又不得不面对一战及随之兴起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给自然及人类文明所带来的冲击,这一切使得劳伦斯感到生活到处充满矛盾,人类的自然本能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正日渐消失。
崇尚血性的劳伦斯曾一度发起反战言论,而后又不得不四处奔走以寻找精神的避难所(卢敏,2003)。
同生态主义者的出发点一样,劳伦斯关注的是战争及快速发展的机械文明对自然和人类自然本性,尤其是性本能的压抑及迫害。
同时,劳伦斯笔下挣扎于父权制社会中的女性个体要求解放自我,唤醒自身女性本能的诉求更是同女性主义的思想相符合。
中篇小说《公主》是劳伦斯由墨西哥回到伦敦后,偶然间受到友人启发写作完成的(卢敏,2003)。
主人公“公主”自出生起便在近乎癫狂的父亲的荒诞培养下,过着与世隔绝,自欺欺人的贵族生活,并一步步走向异化,人格分裂,直到父亲死后才萌生出一丝寻找自我的念头。
劳伦斯自然诗歌中的生态哲学思想
丁 丁
劳伦斯 自然诗歌中的生态哲学思想①
刘 静
经经 济 济 职 管
业理
技 干 术部 学学 院 院
( 伊春 职业学院 外语 系, 黑龙 江 伊春 1 5 3 0 0 0 )
摘 要: 戴 维・ 赫伯特 ・ 劳伦 斯 是 英 国 小说 家、 诗人 、 散 文 家, 2 0 世 纪 英 国 最 富 个 人 特 色 和 争 议 性 最 强
活 力和繁荣 发展 ;而且劳伦斯 又肯定并理 解所谓 的 “ 低
生态哲 学是利用 生态系统 的观点和方法研 究人类社 会 与非人类 社会 ,即 自然界彼此 之间 的相互作 用关 系和
一
般规律 的科学 。它 研究的是人 类社会与 自然环境 间相
辅 相成 的作 用关 系 , 从属 于社会哲学 的范 围。 从人类研 究 这一学 科 开始 . 生 态哲学 就把 “ 新 唯灵论 ” 作为 它的理 论 基础 。 宣扬人 和宇宙 的精神 统一性 , 确定 自然界 的和谐 性
术, 及其统治的理性主义 、 大都市主义. 并且形成了一个
① 本文 系黑龙 江省教 育厅 高职 高专 院校人 文社会 科 学研 究项 目“ 生态批评 视 角下的 劳伦斯诗歌 研 究” 的部 分成
二
的作 家之 一 , 其作 品 包括 小说 、 诗歌 、 散文 、 游记等 诸 多题材 。 他在 一生 中创作 了1 0 0 0 余首诗歌 , 他 的作 品 蕴含深邃 的感悟和哲 理 , 体现 出高超 的诗歌 艺术 。 劳伦斯 的 自然诗歌 中隐藏着鲜 明的生态意识和 丰富的
生 态哲 学 思 想 。 体 现 了其 对人 类 世 界 和 自然世 界 的 观 察 、 感悟 和 思 索 。 关键 词 : 生态哲 学; 劳 伦 斯 自然诗 歌 ; 生 态 意 识
试论从生态文学批评角度解读D·H·劳伦斯的《蛇》(2)
试论从生态文学批评角度解读D·H·劳伦斯的《蛇》(2)二、“征服、统治自然观《蛇》中的“教化之声”正是在人类漫长的文明进程中形成的以人类利益为万物衡量标准的认识论与价值体系的反映,即“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的反映。
而“我”既无法挣脱根深蒂固的文化思维定式,又逃不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图固。
“我”只得听凭“教化之声”的诱导,一步一步由敬畏发展到不安,最后甚至企图控制歼灭自然。
而在“我”亵渎了“我的蛇王”之后,会“立刻感到懊悔”,“憎恨我自己,憎恨可恶的教化之声”。
这时,劳伦斯对人类“征服、统治自然观”的批判立场已经表露无疑了。
“蛇”在__语境下的文化内涵与诗中温良、无辜的形象形成鲜明反差,并达到了良好讽刺效果。
劳伦斯通过在《蛇》中渲染__文化氛围来昭示犹太一__在人们思想中深远影响力和控制力。
《蛇》开篇便为读者展开一副《创世纪》里伊甸园的画卷,“蛇与亚当(“我”)的邂逅,似乎有着不祥的预兆。
由于“在《圣经·创世纪》中记载了蛇在撒旦唆使下,诱惑了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创III1-24],毒蛇亦常致人于死地,蛇遂成为魔鬼、邪恶的象征。
[太XXIIIt4;罗XV120;林后XI3]。
”全诗两次提及“蛇”是“大地躯体内燃烧的大肠”,暗示了地狱的意象。
而从地狱来到地狱去的“他”(“冒出/回到地下”)也成了邪恶的撒旦一冥府之王的象征。
加上金黄色的“蛇”又是“有毒的”,“我”似乎有了充足的“文化与“科学”理由去“惩奸除恶”。
否则,“我”就不是男子汉,而是不能捍卫人类“尊严”的懦弱、堕落的胆小鬼。
美国史学家林恩·怀特就在《我们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里指出,“犹太一__的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
它“构成了我们一切信念和价值观基础”,“鼓励着人们以统治者的态度对待自然”。
对“蛇”的偏见的另一来源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善恶观,即“我”所谓的科学主义的理由一“因为在西西里,黑色的蛇是清白的,金色的/蛇是有毒的。
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劳伦斯
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劳伦斯上海特氟龙加工/生态批评是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
被称为“先知作家”的劳伦斯,在其早期的作品中有很多关于生态思想以及哲学思想的学说,很多作品当中也都体现了这种精神层面,并且作为一个主题分析它的生态思想观。
本文重点分析劳伦斯的自然生态思想、社会生态思想和精神生态思想,以此呼吁人们改变传统的人类主宰自然的错误意识,创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
一、文学中的生态批评在很多的文学文化批判理论当中,生态批判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理论,最早由欧美等国的主要学者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确定,并且传颂开来。
不过“生态批评”这一术语却先于其理论的提出。
如果要具体给“生态批评”作一个定义,至今还未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文学与环境教授”彻丽尔?格罗费尔蒂(Cheryll GotefIy)是最早给这一理论赋予定义的人,他指出,“生态批评”最主要的研究内容是文学与周围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这一关系中寻找到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
从这条定义中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几点关于生态批评的特征:第一,生态批判这一思想的中心主旨是自然界,是地球本身,而不是人类。
这与以往所有的文学批判理论是大相径庭的,有着截然相反的说法。
第二,生态批判重点研究的是自然界和文学以及文化之间的渊源。
第三,生态批判虽然自称为一门理论,但是它与自然科学当中的生态学说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它不是生硬机械地依靠生态学理论去定义研究那些数据或者成果的。
著名学者王诺对此给出了极为精确的评价。
所有的生态学家,借助生态学的基本理念和思想去分析解决文学文化当中的问题,是一种哲学思想和理论的延伸。
从某种角度说,生态哲学就是文学批判理论最为坚实的理论依据。
对此,我们要严格划分生态批判与生态相关的所有科学术语。
生态批判很多部分都借鉴了生态理论的内容,借助生态哲学的主旨思想,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和重新审视了人与生态之间的关系这一种失衡的社会问题,也是所有生态批判学者从文学内容角度出发,探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根本关键所在。
《马贩子的女儿》中的自然主义倾向
《马贩子的女儿》中的自然主义倾向作者:陈淑华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2期陈淑华(闽江学院外语系,福建福州 350108)摘要:劳伦斯的短篇小说《马贩子的女儿》的自然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人是受生理本能驱使的动物;人的命运是由环境决定的;追求叙述的客观性。
劳伦斯是一个受自然主义影响的现代主义作家,他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探索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冷漠,阐明了人类只有摆脱工业文明,回归自然和本性,才能建立一种全新的和谐关系。
关键词:《马贩子的女儿》;自然主义倾向;表现中图分类号:I56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12-0124-02劳伦斯被公认为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英国现代主义作家之一,他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大多数评论家认为他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他擅长于将现代精神分析学运用于小说创作中,因此很多学者从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诠释他的作品。
但是很多学者并没有注意到劳伦斯也正好生活在自然主义兴起、发展和活跃的年代,虽然他不是一个完全的自然主义作家,但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自然主义的影响,这一影响在他的很多作品中得以体现,其中包括短篇小说《马贩子的女儿》。
一﹑人是受生理本能驱使的动物《马贩子的女儿》是劳伦斯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其情节较简单,主要讲述的是一个马贩子的女儿和一个医生之间的故事。
梅布尔是马贩子的女儿,在父母相继去世,家道中落后,在重重沉重打击下,痛苦绝望而投水自杀,恰巧被年轻的医生杰克救起。
清醒之后,梅布尔坚信他爱她。
虽然杰克从没有想过爱她,虽然后来梅布尔意识到杰克不是真心爱她,但他们无意识地实现了肉体上的结合。
自然主义所展示的人既是社会性的也是生物性的,而且首先是生物性的,生物的性本能成为男女关系的内在纽带,通过描写不同的性行为来反映人们的精神和道德风貌。
劳伦斯在他的大部分小说中都批判了工业文明对人的性本能的摧残。
自然·精神·生态
自然·精神·生态摘要:劳伦斯在小说《儿子与情人》中揭示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呼吁人们重构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生态;同时也昭示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人类自然天性的压抑和扭曲以及由此造成的人的精神异化,号召人们关注和重视精神生态。
人类只有尊重和热爱自然环境,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回归人类本真的内部自然,才能实现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的良性发展,才能实现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诗意的栖居”。
关键词:劳伦斯《儿子与情人》生态思想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诗人、散文家。
早期的作品《儿子与情人》(1913)是他的成名作,被看作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因为故事内容取材于劳伦斯的童年及青少年时代的生活。
在这部小说中劳伦斯哀叹和抗议由于工业发展造成自然环境的污染,集中探究了人性的变异与心灵的扭曲,批判了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对人的自然天性的摧残。
劳伦斯在《儿子与情人》中描写了煤矿工人莫雷尔一家的生活。
莫雷尔夫妇婚后相处不和睦,莫雷尔太太转向儿子们寻求爱的寄托。
这种情感超越了正常的母爱,成了控制与占据儿子感情的中心。
这种影响使儿子保罗竟然丧失了正常恋爱的能力,陷入精神困境之中。
母亲的去世使他在精神上和感情上摆脱了控制。
但是,他对未来的生活充满茫然。
故事的结尾是保罗在神思恍惚之中蹒跚而行,向神秘莫测的未来走去。
一、失衡的自然生态二十世纪初,英国的工业化进程在不断加快,给劳伦斯家乡诺丁汉小镇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原来葱绿青翠的森林与农田变成了黑烟滚滚、井架林立的煤矿区。
劳伦斯是生性热爱自然的人,看到这些,他为田园式古老英国的消失而叹息。
工业化的烟尘使花草枯萎,树木凋零。
工业化对自然的破坏以及对人类诗意栖居的破坏使劳伦斯充满了对资本主义工业化和由此产生的工业文明的不满和憎恶。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却毁掉了人们拥有美丽风光的家园,使美好的自然景物遭到了破坏。
劳伦斯自然观解读
[收稿日期]2007-07-14[作者简介]李佳庆(1964-),男,陕西兴平人,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外语系副教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
劳伦斯自然观解读李佳庆(沈阳航空工业学院,辽宁沈阳110136)[摘要]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他的自然观是其哲学思想的基础。
对于劳伦斯自然观的解读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他的文学作品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而且对于当代人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的努力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自然;本能;理性[中图分类号]I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002(2007)09-0113-03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ofLiaoning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Institute第24卷第9期2007年9月Vol.24No.9Sep2007戴维・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是20世纪英国最具天赋、最多产,同时也是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
在二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劳伦斯对两性关系毫不隐讳的描写、对维多利亚时代道德规范的否定以及对机器文明的憎恨,使许多与之同时代的人们把他看成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极端主义者,一个愤愤不平、充满不切实际幻想的人物。
他的小说甚至绘画作品屡遭查禁。
他在国外度过了长达十余年的人生时光,最终客死异乡。
劳伦斯所处的时代,欧洲主要国家的工业化已经基本完成。
一方面,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空前繁荣;另一方面,自然环境受到很大破坏,广大民众并没有真正从经济发展中获得益处,社会动荡不安,列强间矛盾日益激化,冲突不断加剧。
1914 ̄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参战各国人民以及劳伦斯本人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劳伦斯认为这一切都是人们不断膨胀的贪欲所致。
工业革命和机器文明使人类远离自然,过分专注于对自然的掠夺和物质财富的占有,而忽视了自然赋予人类的本性,精神世界成为一片荒漠。
在劳伦斯看来,按照人类的本性去生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和道德的生活。
外国文学
诗意地栖居———劳伦斯《虹》中反映的生态美学摘要:劳伦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重要作家,他是坚定的原始生态论者,反对现代文明对人与自然天然联系的割裂,倡导人们回归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和谐相处。
《虹》是劳伦斯的代表作,书中无处不在地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不但很好地衬托了人物,更深刻反映了劳伦斯本人的生态美学观。
关键词:虹自然原始回归精神诗意地栖居“诗意地栖居”是海德格尔借用荷尔德林的诗句来阐释自己的诗学理论,意味着“与诸神共在,接近万物的本质”,它就是要人与自然自由自在地和谐相处,人要以欣赏的态度对待自然。
一、关于劳伦斯———自然作家劳伦斯是英国现代文学作家,父亲崇尚纵欲享乐,而母亲却一生戒酒,古板拘谨。
劳伦斯生活在飘摇的家庭之中,他记得家门外的沃克街上白蜡树的树枝在大风的呼啸中发出尖叫声,与家里母亲的尖声争吵、父亲雄壮的咒骂声混合在一起。
他身体孱弱、敏感、富于观察力且记忆力极佳。
孤独自卑的童年里,唯一能和他亲近交流的伙伴只有大自然。
劳伦斯对自然有着纯乎天成的热爱,对身边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极其敏锐而又充满人性化的观察。
他坚信自然包涵一切,无处不在;人与万物一样,是自然的产物,就本质而言没有任何高于其他生物的地方,理应与自然界的一切和谐相处,人的一切生存行为都发生在自然中,必须顺应自然规律,按照一种原始的和平方式进行,任何超越自然承受能力、违背自然法则的行为都是罪恶,应被制止。
他认为现代人只有回归自然,完善自我与“动物、盛开鲜花的树、土地、天空、太阳、星星和月亮之间纯粹的关系”,才能够“拯救自己的灵魂”。
劳伦斯继承了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对大自然的关注与热爱,这种热爱深刻地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尤以《虹》为代表。
二、《虹》的创作动机———回归自然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欧洲进入垄断资本主义的时期,而劳伦斯的主要创作时期正在此时。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正经历着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
生态视域下的“野人”——解读劳伦斯的自然生态观及乡恋创作
社会 本质 的 目的。 随后 ,劳 伦斯 奋 笔疾 书 创造 了 另一部作品 爱中的女人》 , 但是这部作 品并没 有给他带来快感和希望 ,他曾一度收到服兵役 的 通知 , 放弃写作 , 但是这个倔强的叛逆者也为此 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他企图以自己的作品揭露这个 时代的人类悲剧 。 于是 , 劳伦斯选择了 自然 , 选 择 了创作 ,选择 了批 判 。 由于受当时哲学 思潮和心理 学的影 响 ,劳 伦斯 非 常关 注现代社会 中人类 的心 理状态 。当与他 同时 代 的人正 在为迅 猛发 展 的工业 化大 唱颂 歌 的 时候 , 劳伦斯 以一种预 言家的姿态 呼喊着被人 们忽 略和忘 记的真理。他坚信本能,自 发性和 自由意识 ,并认 为有 限 的理性并不 能解释无 限的生活 奥秘 。为 了获 得生命力,更加接近生活的奥秘 ,人们应该回到神 秘 的 自然与和谐 的两性关 系中去 。只有 通过这 种方 式, 人类才能生活地更加有活力 ,才能摆脱现代社 会无尽 的痛苦 。 在其作 品中,劳伦斯倡导人与其他动物平等 , 人类和动物应该寻求一种和谐的生态关系。他 的后 期作 品更多地关 注机械文 明造 成 的人类 异化 ,在他 看来所 有机械 文明给人类造成 的戕害 都引发人 类对 于人 生 的思考 、对生 命短暂 的哀叹 ,同时也是 对社 会 和政 治 的批判 。在 《 最后 的诗篇》 中 ,劳伦 斯形 象地把人类比作一个个行尸走 肉、一个个空壳 的躯 体, 麻木僵硬的思想。在这样的社会里 ,人间变成 了地狱 ,人类 丧失 了人性 ,整个世 界无可救药 。
二、劳伦斯的精神生态批 判
美学中的自然美在自然美中获得新生
美学中的自然美在自然美中获得新生20世纪英国小说家D·H·劳伦斯以其饱含激情的创作,严肃真诚地探讨了现代文明的出路问题和男女关系问题,深刻展示了人性深处意识与潜意识、理智与感情的斗争以及生命激荡人心的力量。
劳伦斯的作品有两个基本主题:对工业文明的憎恶和对人本质的探索。
他的作品力图表现:以性心理为中心的人的自然本性如何受到机械文明的摧残;资本主义工业化如何对人与人之间和谐自然的关系进行的破坏。
总之,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对自然本能或动物性生命的赞颂,是贯穿劳伦斯艺术生涯的核心主题。
其具体表现为:(1)解释男女两性关系的紧张、对峙,并进而对造成这一状况的现代工业文明进行批判,在解释两性之间感情的同时,自然地折射时代社会的变迁,具有“社会批判与心理探索结合起来”的深刻性;(2)通过人物对内心感情与欲望的感悟,达到建立男女之间和谐关系的目的,宣扬对“血性与肉体的信仰”。
这些在劳伦斯的代表作《儿子与情人》(1913),《虹》(1915)和《恋爱中的女人》(1920)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马贩子的女儿》(1917)是D·H·劳伦斯中期短篇小说之一。
此时已是他前十年写作生涯的后期,也是他对现代工业社会的认识和对男女两性关系的探索日趋成熟的阶段,他的创作手法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这个短篇中,马贩子死后,女儿因沉浸在对已故母亲的痛苦回忆中不能自拔而投河自尽,幸被一位有情于她的青年医生救起。
在医生给她更衣时,随着她从昏迷中醒来,她沉睡于心底的爱也苏醒了。
这篇故事通过对工业文明的鞭挞、物质主义的批判、对内心世界的关注、描写了梅贝尔和杰克之间的爱情,表现了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扼杀,以及自然流露的爱情冲动对生命的唤醒;探讨了两性关系,大胆地赞扬了生命的本质力量包括性爱,表现了通过实现圆满的两性关系而获得新生这一典型的劳伦斯主题。
二在原始的自然美中获得新生劳伦斯一生都厌恶工业化和机器文明,这与他少年时代生活的诺丁汉郡矿区环境有着重要关系。
论劳伦斯的血性自然观
第19卷第2期 2 0 17年3月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Vol. 19,No.2Mar.20 17doi:10. 15936/ki. 1008 - 3758. 2017. 02. 016论劳伦斯的血性自然观姜波(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摘要:劳伦斯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热爱大自然并在创作过程中将自然生 物与人类视为平等共生的。
他提倡血性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的生物可以激发人类的血性意识,使人们摆脱物质和传统道德的束缚,最终回归自然并创造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
劳伦斯 在写作中通过对性与爱、自然生物和土地与荒野的描写来体现他的血性自然观。
这一观点本身是 和谐的,但是人与自然的冲突与矛盾也是这一自然观所不可规避的。
虽然血性自然观有它的局限 性,但是劳伦斯确实起到了生态警示的先驱者的作用。
关键词:劳伦斯;生态批评;血性自然观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758(2017)02-0215-06On LawrenceSs Natural View of Blood-consciousnessJ IA N G Bo(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Harbin 150001,China.)Abstract:As one of the greatest writers in the British literature, Lawrence loves nature and considers natural species equal to human beings. He advocates the natural view of blood-consciousness and believes that the nature can stimulate the blood-consciousness of human beings so that they can get rid of the constraints of materials and traditional morals and return to the nature to create a harmonious environment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the nature.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sex and love as well as natural species and wild land,Lawrence expresses his special natural view in his writings. The view is harmonious in itself, but the conflict and contradiction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the nature are inevitable. Despite the limitations of this view, Lawrence leads the role in ecological warning.Key words :David Herbert Lawrence; ecocriticism ;natural view of blood-consciousness生态文学批评旨在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审视与分析,揭示和批判导致生态恶化的思想文化根源,从而引起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1]。
试从劳伦斯的游记看他的自然观
试从劳伦斯的游记看他的自然观二十世纪初期的英国作家D?H?劳伦斯一生致力于寻觅更符合人性、更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除创作大量小说以表达自己的哲学理念外,他还特别热衷于旅游,以体验别样的生活。
其足迹遍布意大利、锡兰、澳大利亚、美国、墨西哥等地。
在这种“野性的朝圣”之旅中,田园风光、名山大川、民情民风、原始艺术都曾予他以深刻的印象。
透过其传世的三部游记:《意大利的黄昏》、《大海与撒丁岛》、《墨西哥的早晨》,我们可以略识这位所谓的色情作家的独特自然观。
了解他的自然观,对于后工业时代的当代人而言,富有时代反思与文化救赎的意义。
一、劳伦斯歌颂“自然”,意在对现代城市文明、机器时代及由此引起的“异化”现象进行批判。
在充满黑色幽默意味的感伤叙述中,他着力呼唤那些生动的甚至有些荒凉的原始本真的美。
劳伦斯观照自然,把自然作为深情摹写的对象,与湖畔派一样,都是基于对现实丑恶的抗议。
只不过前者面临的时代文化危机更为深重,所遭遇的资本主义异化现象更为普遍。
因此,笔触的凝重、思想的尖锐是可以想见的。
在《大海与撒丁岛》里,劳伦斯谈到他去撒丁岛的理由:“撒丁岛……处于外围,处于文明圈之外……。
当然,现在它已意大利化了,有了铁路和公共汽车。
不过不可征服的撒丁岛依旧存在。
它躺在这张欧洲文明之网中,尚未被人拖上岸。
”这句话直接把撒丁岛与现代工业文明摆在对立的位置。
其中对所谓文明时代的怀疑和嘲弄的意味,自是不言而喻。
在这部书中,作者表达了他对当代涌现出的一系列畸形事物的不满,如“生产柠檬酸盐的工厂”、“机器的强制作用带来的人心灵的彻底迷乱”、无数污秽的里拉纸币、肮脏的贫民窟、浓郁的战争气氛、“现代人恋爱中花花公子式的奸猾、势利行为”……这一系列描述,传达着劳伦斯对现代社会的深刻认识:工业文明建立在金钱崇拜和消费经济的基础上,伴随它的是利益驱动下的战争气氛。
而隐藏在所谓“文明”背后的是社会的巨大的不平等,是残酷的阶级对立,同时还意味着真情的凋零、人性的堕落。
景物和性格_解读_查泰莱夫人的情人_的写作风格
用“明亮”、“黄色”、“白茫茫”、“苍白”、“绽放”等直观 词使画面在产生意象的同时也具有了强烈的象征意 义与暗示效果:风被比喻成了珀耳塞福涅的呼吸,而 她是在一个寒冷的早上从地狱中逃出来的。风使女 主人公康妮兴奋起来,就像任何东西都不能困住风 一样,康妮将自己和风联系到了一起,她开始复苏。 她坐在一棵小松树下面,感觉那与众不同的生命奇 迹。
康妮和梅勒斯也许应该算是同命相怜吧。一个 是长期受到肉体与精神上双重压抑的女人;一个是
2010 . 10 071
名作 欣赏
外国文学
从文明社会逃入残存的自然天地,超脱于现代工业 压抑力量的硬汉。从分歧到一致,从误解到理解,两 人在彼此的身上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生气勃勃的树 林暗示了蕴藏在康妮以及梅勒斯身上的生命力以及 人的本能追求,也是男女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感应物。 在对树林自然力的感悟和交流中,康妮和梅勒斯压 抑的自然本能渐渐复苏以至于燃起了熊熊的爱情火 焰,而这人性的火焰一旦燃起是不可能再次被熄灭 的。所以,这片树林是爱的中心舞台,而在这舞台上 上演的最动人的一幕又是什么呢?在康妮与梅勒斯 的爱趋向成熟,在观鸡之后萌动的爆发的爱在那场 雨中达到了极点:她在雨中用自己的身体迎接雨的 洗礼。康妮本身是一个活泼的、具有生命力的、不愿 被束缚的人。但是在那种阴暗的、毫无幸福可言的生 活中她成为了一个没有感觉、没有激情、没有追求 、 麻木了的陪葬品。但在这场象征着宗教洗礼的雨中 一个新的康妮的诞生,人类的本性、爱的火焰是无论 如何也不会死灭的。这幅画面是整部小说的中心 象 征 ,也 是 劳伦斯自然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最 完美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伦斯作品中的自然主义探讨
自20世纪以来劳伦斯即使备受争议,但这位文学巨匠还是凭借其伟
大的人格魅力和卓著的文学成就吸引着众人的眼球。
出身于英国工人
家庭的他,深刻地体验了生活的艰辛,也提早体会到了社会的本质,
他的作品也所以走在时代的前列,凝聚着不凡的魅力。
与同时代的其
他人不同,他终生都追求人性的解放、自然的回归和女权主义的神圣
不容侵犯,他的作品也从人性和自然的角度给人以深刻警醒。
工业革
命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人们一度沉醉于这场革命所带来的丰硕成果中,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其暴露出的弊端也越来越多,人们对工业
文明的否定也愈加严重,劳伦斯的作品就是基于对此的否定[1],他
以笔为枪,通过描写男女之间的性爱、自然的唯美,强烈地表达自己
对工业文明的不满、对物质至上的深恶痛绝,渴望解放人性、回归自然,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无不是一次严肃、认真的思考之后的释放。
一、劳伦斯作品中的自然主义
一生都在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劳伦斯,将这种思想深刻融入其创作中。
出生于英国伊斯特伍德小镇的劳伦斯先生,从小就对自然的神秘
充满向往,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大到鲸鱼、狮虎,小到蚊子都充满神
秘色彩,它们甚至能够说是有些神圣。
他不吹捧人类的高等,反而认
为自然的各种生物要比人类纯洁,他笔下的生命都反映了他对自然的
崇拜与敬畏之情。
一切热爱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劳伦斯对自然的热爱
也是来源于他对自然的充分了解。
他对自然物种的了解之多、之细令
人瞠目结舌,在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白孔雀》中,他描述了包括灌
木丛、乔木丛等各种草本植物,除此之外,他还描写了多达30余种的
飞禽走兽,即使从未见过这些生命的人们,读后也能够描绘出书中的
世界。
劳伦斯对自然的热爱,并不局限于这个本小说之中,在此之后,他还出版了《鸟、兽和花》《紫罗兰》《荨麻》和《最后的诗篇》这
四本诗歌集,在这些诗集中,他描述山川湖泊,描绘天象自然,描绘
鱼虫鸟兽,无一不形神兼备,无一不反映他对自然原始之美的赞美。
劳伦斯对自然的赞美从未停歇,在其随后超过800首的诗歌中,每一
首中都充满对城市文明的斥责,对工业文明的谴责,对自然破坏的不满,每一首都表达着他对原始自然的赞美以及他对还原原始美好的渴
望之情。
“我们这个时代根本是场悲剧,所以我们就不拿它当悲剧了。
大灾大难已经发生,我们虽身陷废墟,却依旧在瓦砾中搭建自己的小
窝儿。
”[3]劳伦斯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用这样的诗句痛斥工
业文明带来的灾难,描绘着在这个时代下人们的落魄与悲哀。
除此之外,他还在《蚊子知道》中写道:“虽然他如此小/他是别人的美餐/
但是,毕竟/他仅仅满足于填饱肚皮/他不会把我的血液来储藏。
”蚊
子虽小,知足常乐,而现实中的人们是蚊子的数万倍,却是贪婪无度。
劳伦斯先生将其在自然中真切体会到的一切用诗歌表达,他笔下的原
始自然不但是对生命的一种独特体味,更是对神圣自然充满敬畏的彻
底流露。
二、女性与自然的关系
从小生活在小镇中的劳伦斯目睹着所谓的现代城市文明给田园生活带
来的巨变,他所热爱、所敬畏的自然一步步被改变,人们在享受物质
的同时却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与本性,人们开始疯狂地疏远自然、掠取
自然。
生活中的女性一般是感性至上,相较于男性他们也更喜欢融入
自然,期望与自然共语,她们享受微风在耳边吹拂,树叶沙沙作响的
声音,能够说女性天生就是与自然交织融合,与自然紧密相连,女性
的很多悲剧命运也与自然相似。
劳伦斯在其多部以描写自然为主题的
作品中都暗示着女性多舛的命运。
最为著名的《菊花的幽香》中,作
者借菊花盛开后又衰败的过程,暗示着女主人公生活由幸福一步步变
得不幸的过程。
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对菊花情有独钟,她整个的婚姻、
生育与生活都与菊花密不可分,花有灵性,女主人公在结婚生子时,
菊花盛开,此时盛开的菊花暗示了她欢乐幸福的家庭生活。
在女主人
公的丈夫喝得酩酊大醉,此时夫妻俩的生活已经开始出现裂痕,所以
虽然她口袋里插着菊花,颜色却由原来的金黄色变成了阴郁的棕色,
失去了原有的生机。
在故事的最后,菊花瓶打翻了,女主人的尸体被
抬回了家,她的生活不再温馨幸福,菊花也就衰败了。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劳伦斯先生的《恋爱中的女人》,恋爱总是美好的,但是期间也会夹杂些许苦涩,劳伦斯借自然描绘了恋爱中的人们的不
同表现。
爱情甜蜜的厄秀拉与戈珍姐妹,在杰拉德家的水上聚会中,
乘船划到湖泊中央,湖面被一片金光照耀,她们欢快地吮吸着新鲜自
由的空气,尽情地释放着内心的自由和舒适,她们完全融入了大自然。
在她们完全向自然敞开胸怀时,甚至开始裸体在丛林中奔跑,享受着
自然带来的心灵的解放。
在自然中能够释放快乐,当然也能够倾诉烦恼,文中也刻画了来到自然的伯金,与姐妹俩不同,他是来排解爱情
失败后的忧郁,他期望得到自然的安慰。
大自然当然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在这里他一扫之前的阴郁,开始变得再次充满某种神秘的力量,
生命力勃发,文中这样写道:“他脱去衣服,赤身裸体地坐在樱草丛中,双脚在花丛中柔滑而舒服地滑动,接着是双腿、双膝、双臀,直
到胳肢窝。
”在这个片清凉里,他的全身变得妙不可言,一切变得微
妙无比,自然之美让他沉醉,烦恼一扫而光。
劳伦斯对大自然中的山
川河流、花鸟鱼虫的描述,都不是简单刻画,而是具有象征意味的,
这些充满隐喻的自然实体无不体现着作者的创作意图。
《白孔雀》中
他用令人讨厌的白孔雀隐喻同样令人讨厌的莱蒂一类的假文明女人。
在《虹》中他用银白色的月光象征厄休拉渴望独立、渴望自主,在厄
休拉生病痊愈睁开眼所见的第一件事物,就是“水”和“火”合二为
一形成的一道美丽的彩虹,让她大为惊喜。
三、劳伦斯作品中的女权主义
劳伦斯先生是一个写实主义的诗人、文学巨匠,他喜欢描绘女性,也
塑造了众多的成功女性,但是他并不回避她们的缺点,也不会放大她
们的优点,劳伦斯笔下的女性爱情,更贴近实际,这些女性在追逐爱
情的过程中虽然有过自我的迷失,但是她们不曾失去心里的那份纯真,她们不停地努力,渴望找到真正的解放。
像《儿子与情人》中的米丽
安就代表了劳伦斯先生笔下的这类女性。
米丽安虽然深爱着保罗,但
是根深蒂固的宗教思想,让她不能自己决定自己的爱情,她认为神才
是主导一切的,她和保罗的爱情必须要得到上帝的认可。
所以,在正
常人眼里神圣纯洁的爱情变成了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作为一个没有
正常情欲的清教徒,她想克制却无法抵制来自心底对爱情的无限向往,但是她又会把自己的爱情局限于纯洁的精神恋爱,她不期望有她认为
的肮脏的肉体行为。
事情的发生总是无法掌控,开始的时候保罗同意
她这样的清规戒律,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保罗在经过了身心和
事业的成长,他开始排斥他与米丽安的爱情,男权意识膨胀的保罗开
始向米丽安提出分手。
但此时的米丽安已经开始全身心投入了与保罗
的爱情,突如其来的分手让她痛苦不堪,保罗在与米丽安分手后得到
了暂时的安宁和满足,米丽安却坠入悲剧的深渊无法自拔。
在这段爱
情里,没有谁是胜利者,他们都是宗教伦理下的悲剧牺牲品,她们都
寄希望通过改变对方来让自己的爱情圆满,却不从自己做起。
所以保
罗注定得不到肉体的满足,更不用说得到爱情精神的享受。
米丽安固
执的封建理念、不健全的爱情观点、压抑的情爱欲望,让她只能是一
个人性残缺的清教徒,是一个失去自己真正爱的人的孤独者,成为这
场爱情最大的受害者。
在那个社会下,性别的差异使他们不得不坚守
自己的观点,无论是男权还是女权,如果有一方过于膨胀,那么男女
之间的平衡就会被破坏,寄希望通过别人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无论何
时都不可能实现,人类仍需自我救赎。
这是劳伦斯在探讨社会发展、
渴望人类和谐的又一独特思路,人类自我完善、自我救赎不可能一蹴
而就,这条道路依然漫长。
劳伦斯作品中的自然主义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