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学论文

合集下载

最新论文《浅析中国画散点透视的根源》

最新论文《浅析中国画散点透视的根源》

摘要:尚意的中国绘画是由内而外的生命情感表达,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都是由散点透视构图方式所致。

笔者从儒家美学影响、中国其他门类艺术影响以及中国人情感接受方式等方面简要探讨了散点透视的根源。

关键词:中国画;散点透视;中国画特点;儒家美学散点透视指画家观察点不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下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立足点进行观察,凡从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

它既叫“散点透视”,也叫“移动视点”。

我们能够在一尺素绢上表现中国山水画“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正是运用打破时空界限的透视法的结果。

前人说“中国画创作注重内心感觉和情感表现,达到内心的高度自由与灵活”,①这恐怕与散点透视构图方法有重要关系。

那么散点透视的根源到底有哪些呢?恩格斯曾说:“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私法、美学、哲学、宗教等等的观点。

”②若要了解一个事物产生的全方面原因,不妨先从中国美学观点出发,来寻找中国画散点透视的根源。

中国美学集儒释道哲学为一体,中国美学首当其冲的应是儒家美学,儒家美学讲究“中和之美”、“雄健与充实之美”以及“不忍人之心”。

中者,本也;和者,达也。

欲想在各方面都取得和谐,那么就很有必要兼顾平衡。

在绘画中也要一脉相承,景物本是近大远小、近清楚远模糊,然而为了满足大家能看清楚远方景物的愿望,画家在构图上故意一视同仁,于每一处都采取清楚的绘画方式。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公孙丑上》)这是一种终极关怀心理,不忍心看见别人痛苦,只要身边存在需要帮助的人都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概便出于此吧!据于此,画家宁愿不讲究科学,只求一种心理情结,渴望把每一处能看见的地方都画得清清楚楚。

人皆有猎奇心理,羡慕神仙预知万事万物的能力,渴望在年前知晓年尾的结局,渴求此山望见彼山的风景,而且容易触景生情。

大学透视学大课堂教学质量监控[论文]

大学透视学大课堂教学质量监控[论文]

大学透视学大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摘要吉首大学美术学院透视学课时少、学生多,班级上课集中形成大课堂,教师对每位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

因而如何对大课堂透视学理论教学的质量进行有效监控,这对教师上好透视学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透视学大课堂教学监控质量大学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吉首大学美术学院的基础理论课程透视学从2006年开始实施大课堂教学,所授对象为美术学(师范)专业两个班、艺术设计专业四个班,及2010年前托管的张家界学院动漫专业一个班。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现设本科专业整理后,设计学类专业包括视觉传达设计一个班、环境设计两个班、产品设计一个班;美术学类专业包括美术学(师范)两个班。

整个年级上课分成两个大课堂,美术学两个班、动漫班合为一个大课堂,艺术设计四个班为一个大课堂(2011年分为两个大课堂);2012年美术学两个班与产品班合班上,视觉传达班与环境设计班合班上。

每个班约30人,整个年级六、七个班共两百人左右,学生众多。

授课从第一学期第五周到十八周,1学分,28学时,遇到节假日停课,实际学时不足,如2011年透视学实际开课就仅有24个课时。

透视学既抽象又形象,且课时紧,要系统传授透视知识,难度可想而知。

关于教学监控能力可分为任务指向型和自我指向型两类。

任务指向型主要是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材料、教学方法等任务操作因素进行调控的能力。

自我指向型主要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兴趣、情绪状态等心理操作因素进行调控的能力。

对于透视学更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对学生的“课堂纪律”和“知识掌握”进行适时考核和检查,包括对学生“出勤”、“平时作业”及“考试”等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出现的问题,以确保课堂教学的质量。

1透视学授课教师对教学的任务指向型监控能力任课教师可侧重任务指向性中对教材调控能力的把握来克服课时紧不利因素,针对选用的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透视学》教材,上课前做好授课计划的制定,对教材的内容进行精心安排,从第五周始简约讲授第一章透视学的产生、发展与应用、第二章透视的定义及常用术语,侧重第一章透视的分类与第二章测点的概念,因为测点是贯穿整本教材的基本作图方法,其他内容可贯穿于日后章节中消化,还可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自修;第六周讲授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知识,即第三章的平行透视、第四章的成角透视,分别安排两三周时间,第十一周讲授第五章的斜面透视、第六章的倾斜透视,由于内容较难掌握,也需两三周时间讲授其基本知识;而第七章较容易的曲线透视可缩短授课时间;第十六周对第八章的影阴透视作为难点主攻方向;第十七周简单讲授第九章的反影透视,并进入复习阶段;第十八周作为预留周给学生复习,或冲掉节假日停课的周次。

论文:透视现象分析原因查找对策

论文:透视现象分析原因查找对策

透视现象分析原因查找对策增强实效——呼唤课堂教学中有生命价值的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的重要形式,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法之一。

但在课堂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和学生对合作学习认识不够,在操作时缺乏科学性,使得合作学习名存实亡,违背初衷,达不到预期效果。

笔者在进行小组合作教学的实践中,通过透视合作现象,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得出了一些解决策略,希望可以与各位执教者交流,让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起正确地运用合作学习模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益。

课堂现象一:在很多“公开课”上,教师或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立即宣布小组讨论:教师一声令下,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或有学生离开座位.立刻三五成群围在一起,组成一个个讨论小组,顿时教室里嗡嗡声一片,你一言我一语,只见每个人都在张嘴,每个都在说,准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满教室嗡嗡声,稍后教师再一个手势,学生迅速返回,端坐其位,合作戛然而止。

分析原因:1、教师对“合作学习”方式认识模糊,致使合作学习形式化。

教师认为只要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再回答一两个问题就是“合作学习”。

实际上并没有合作,只是把在班上回答问题,变成在小组回答罢了。

因而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导致合作学习形式化、表演化。

2、合作内容不明确。

教师在让学生合作学习之前,必须明确合作任务。

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合作才有意义。

3、忽视了合作方法的指导。

认为只要以小组形式进行的学习自然就是合作。

老师既不指导学生如何与小组中其他成员交流,也不监控学生在小组中的交往情况,把教学过程变为纯粹的学生“自学”和“自议”。

结果,学生在小组内仍然是各自为政,要么自己埋头钻研,要么乘机以小组为掩护开小差、说闲话,小组活动流于形式。

解决对策:1、构建合作小组,培养合作意识。

第一,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人为宜。

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

物理学毕业论文:人眼模拟3D成像原理的透视理论研究

物理学毕业论文:人眼模拟3D成像原理的透视理论研究

物理学毕业论文:人眼模拟3D成像原理的透视理论研究物理学毕业论文:人眼模拟3D成像原理的透视理论研究人眼模拟3D成像原理的透视理论研究摘要:绘画的再现性要求观者在读画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状态。

和许多从事绘画的人一样,我也致力于在画面中能够表现出极其真实的空间,用画面把观者与画者的共鸣上升到最高点。

尤其在涉足山水画以后,这种向往更加强烈。

为此,我怀疑过线性透视,研究过弧面透视,现在正在研究的是双眼模拟双侧放映机的3D成像透视……为了这种“人在画中”的形式创新,我做了无数次尝试,并乐此不疲。

在试验中取得了些许经验,现以此文做具体描述。

关键词:3D成像线性透视弧面透视双眼交替定视距固定视点移动焦点透视随着一部《阿凡达》票房的攀高,3D电影又被掀起了一个高潮。

记得小时候在电影院里带着小眼镜看《孟良崮战役》,每到射击近镜头时就觉得枪口正对着我的眉心,那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常常让我从睡梦中惊醒。

高中开始学习绘画,造型课上老师总是在强调构图、比例、透视……老师讲的透视分为一点(平行)、两点(成角)、三点(俯视或仰视)、散点等等,当时觉得很难以接受。

但无奈找不到更有效的解决二度虚拟三度空间的方法,每次画完都不免觉得画面呆板,没能将自己对对象的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大学时在图书馆翻阅了大量的生物学资料,对人眼成像原理做了深入的研究学习。

脱掉近视镜,裸眼,拿起望远镜,站在学校最高的建筑物上做了无数次的试验观察,终于得到了一些弧面透视方面的经验。

用这种方法画场景、画静物、画风景得到了较好的效果,虽不能达到身临其境的境界,但真实可触性已经有了一些进步。

工作后有幸随恩师学习水墨山水。

小时侯的枪口、战壕、丘陵再一次浮现在眼前,巍巍太行的雄浑磅礴让我一次次的早出晚归奔走其间,为的只是用笔尖触摸那份“仰望天一线,俯窥千仞壁”的气势恢弘,用心灵倾听那份“千里丰碑望不断,无情风雨任吹洒”的宽厚,然而无论怎样的意境总难以表现出太行“山峡十九转,奇峰当面立”的真实感受。

透视模式的原理及应用论文

透视模式的原理及应用论文

透视模式的原理及应用论文引言透视模式是一种图像处理技术,通过模拟人眼在三维空间中观察物体时产生的视觉效果,将二维图像转换为具有立体感的三维图像。

透视模式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和医学图像处理等。

本文将介绍透视模式的原理,并阐述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透视模式的原理1.相机模型–透视投影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相机模型来模拟人眼的观察行为。

相机模型由视点(相机位置)、视线(相机指向的方向)和图像平面(最终生成的图像)组成。

–透视投影是通过将三维空间中的点映射到二维图像平面上来实现的。

其中,离相机近的物体在图像上映射为较大的尺寸,离相机远的物体在图像上映射为较小的尺寸,从而产生了深度感。

2.透视投影矩阵–透视投影矩阵是将三维空间中的点映射到二维图像平面上的数学工具。

它通过将三维坐标转换为齐次坐标,并应用投影变换来实现透视效果。

–透视投影矩阵的计算涉及到相机参数(如视角、纵横比等)以及图像平面的位置和大小等因素。

3.深度信息的计算–在透视模式下,物体的深度信息可以通过计算图像中各点与相机的距离来获得。

–常用的深度信息计算方法包括基于视差(disparity)的方法、基于双目视觉(binocular vision)的方法和基于结构光(structuredlight)的方法等。

透视模式的应用1.计算机图形学–透视模式在计算机图形学中被广泛应用于实现真实感渲染(photo-realistic rendering)和虚拟现实场景的构建。

–基于透视模式的图形学算法可以模拟光线在三维场景中的传输和反射,从而生成逼真的图像效果。

2.虚拟现实技术–透视模式是实现虚拟现实技术的关键之一。

通过透视投影,虚拟现实系统可以将计算机生成的图像与现实世界进行融合,使用户感受到身临其境的体验。

–透视模式还可以用于虚拟现实的交互界面设计,提供更加自然和直观的操作方式。

3.医学图像处理–透视模式在医学图像处理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浅析透视学及其重要性

浅析透视学及其重要性

相结合原 理 , 创作出具有创新意义的作品。
简而言之 ,研究透视的根本 目的就是更好 地了解人 眼和物
的细胞少 , 眼睛看 起来就模糊不清。 我们在写生或创作作 品时利
用这点 , 可 以画 出有远近空间的视觉பைடு நூலகம்果。
( 三) 人 的 生理 反 应 和 心 理 反 应 形 成视 觉 空 间感
效果的投影透视 图像 。这种投影是 根据 人的眼睛视点为中心投 力 已经有 了质的飞越 。 现在 , 人们可 以随心所欲地创造 出在这个
射的 , 故又称 中心投影。
世界上存在或不存 在的一切 , 以图画的形式将 它们记 录下来 , 并 且对 眼睛所看到的和实际物体之间所产生 的规律和关系进行总
频繁使用的就是 用二维平面表现或说 明三 维物 象, 将三 维二维化最常见的例子便是绘画或写生。 也 正是 掌握 了这种规律 , 才使得西方的绘 画具有极强的说服 力, 成为 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艺术表现形式。
关键 词 : 透视 ; 重要 性 ; 影 响
中图分类 号 : J 0 5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4) 0 6 — 0 2 8 4 — 0 1


什么是透视?
法。 线有不发生透视变化的原线 和发生透视变化的变线 , 变线消
失到灭点。
“ 透视” 一词源于拉丁文“ P e r s p i c e r e ” ( 看透 ) , 中文意思 即“ 透
结, 以便 指导人们去更好地创造 和认识世界 。 而透视学主要研究
二、 透视 的基本规律
( 一) 近 大远 小
现实生活 中看 到相同大小 、 高低 、 长短的物体 , 距离观 者近 的看起来大 、 高、 长; 距离观者远 的看起来小 、 低、 短。 根据 中心投

心得体会透视学

心得体会透视学

心得体会透视学透视学是一门研究物体在空间中呈现透视形象的学科,也是绘画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透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描绘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关系,使画面更加逼真、立体,给观者带来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透视学主要包括线性透视和气氛透视两部分。

线性透视是通过运用一些数学原理和规律,把物体在不同位置的投射形象准确地表现在画面上。

而气氛透视则是指随着远离观察者,光线逐渐减弱、颜色变淡,物体形状和细节也逐渐模糊的现象。

通过学习透视学,我深刻体会到了透视对于绘画的重要性。

在绘画中准确地运用透视的原理,可以使画面更加真实、立体、有深度感。

透视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把握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从而使画面更加逼真地再现物体在空间中的具体样子。

透视学的学习还培养了我的观察力和几何思维。

通过观察物体在现实生活中的形态和空间关系,我学会了如何从理论上推断和把握物体在画面中的形状和位置。

我会根据物体的远近远褪、大小关系,运用透视规律来构建画面,从而使画面更加准确和真实地传达出我所想要表达的意境。

透视学的学习还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光线对于画面效果的影响。

通过学习气氛透视,我明白了光线的强弱、颜色的变化以及物体的遮挡等因素对于画面视觉效果的重要性。

正确地运用气氛透视的原理,可以使画面更加生动、具有层次感、更具艺术感染力。

而在实践中,我也发现了透视学的一些挑战。

首先是对于数学知识的需求。

透视学中运用了一些几何学的理论和公式,对于数学不太好的学生来说可能会有一些困难。

此外,透视的运用也需要对物体形态和光线变化的准确观察和把握,这需要一定的观察力和细心程度。

然而,透视学的学习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通过学习透视学,我们可以培养艺术创作的技巧和审美能力。

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描绘物体在空间中的形态和关系,可以更加准确和生动地传达出我们内心的表达。

透视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学科,更是一种观察、思考和创作的艺术。

总的来说,透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和有趣的学科,它可以让我们更加准确地描绘物体在空间中的形态和关系,使画面更具立体感和真实感。

透视学在建筑速写中的空间表现研究

透视学在建筑速写中的空间表现研究

透视学在建筑速写中的空间表现研究导读:本文透视学在建筑速写中的空间表现研究,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透视学在建筑速写中的空间表现研究文/夏秀丽摘要:通过对透视学的定义和建筑速写的空间概念的研究,来探究透视学在建筑速写中的空间表现。

关键词:透视学;建筑速写;空间表现透视学是一门独立的、以研究透视为主题的自然科学,但它与绘画的联系十分紧密。

建筑速写中建筑的空间表现是重要内容,而其空间表现与透视分离不开,因此透视学在建筑速写的空间表现中有着重大意义。

一、透视学的定义由于物体的方向、距离和高度等方面有许多不同之处,因而当我们对物体进行观察时,所看到的物体与其本来的样子也有所不同。

高度一样的事物,离我们越远,高度就显得越低;宽度一样的事物,离我们越远,就显得越窄。

这是一种透视现象。

透视指的是各种空间表现的方法,这是从广义上来说的,而狭义上的透视含义是指从14世纪就开始出现的科学的透视方法,如,描绘物体、再现空间。

透视分为线性透视和色彩透视,常见的规律有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

我们可以拿立方体来解释二者的意义。

当人们的视线平行于地面时,平行透视所看到的立方体长、宽、高中有两面是与透视面平行的,而成角透视所看到的立方体长、宽、高中只有一面是平行于透视面的。

二、建筑速写中的空间含义空间是客观存在于物质中的,每个物体都有其空间存在,物体和物体之间也存在着空间。

而建筑速写中的空间则指的是建筑自身的高度、宽度、深度表现出来的空间和建筑物与其背景产生的空间以及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的空间、建筑物内部的空间等。

三、透视学在建筑速写中的应用透视学原理在建筑速写中经常被运用,透视学对建筑速写中的空间表现有着重要作用。

利用透视,可将建筑速写中建筑的高度、宽度所形成的二维画面转变成高度、宽度和深度的三维形态,使其具有立体感。

在建筑速写空间表现中,透视的运用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如,有一点透视空间表现,二点透视空间表现,三点透视空间表现。

“透视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透视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摘要:“透视学”课程是高校美术学院的基础教学环节。

是美术学院学生必修的三大基础专业理论之一。

对美术专业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随着教学的发展和深入,本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笔者结合多年实际教学经验和国内外本课程的教学差异,针对本课程存在的不合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建议。

本人希望对“透视学”课程的教学尝试能对美术类各专业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透视教学改革实践一、课程现状分析多年来,高校透视学课程一直沿袭使用工科类建筑制图和透视的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包括理论基础,画法几何,透视图三部分。

授课学时为36个学时。

美术学院各专业教材使用统一的透视学教材。

传统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在课堂理论基础讲授为主配以黑板板书或使用幻灯片放映的教学形式教学。

本课程教学内容抽象,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对学生的形象思维、几何解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

因此,对数学基础薄弱的艺术类学生来说,面对难度很大的空间几何问题,会感到枯燥乏味,学习难度较大。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材内容古板、教条、机械、单一无法适应艺术类教学互动、实用、灵活的教学特点和要求。

美术类专业分类很多,大体分为为绘画专业、平面设计专业、环艺专业、动画专业等。

统一使用相同的课程教材和统一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完成全部的教学内容有很大难度。

再者由于美术专业各专业特点学生的学习重点的不同,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模糊了美术类各专业特点学习的针对性、必要性。

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等。

本课程作为空间造型和表达的基础课程之一,须通过教学和实践使学生建立对空间形体构成形态的客观认识,掌握在二维平面上表达三维空间形体和图解空间几何问题的方法。

但实际上,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结合不紧密,方法与实例结合还很不够,致使学生的“学”与“用”脱节。

无法满足学以致用把专业理论知识结合运用到实际的专业技巧实践中去。

关于透视学课程的总结与体会

关于透视学课程的总结与体会

关于透视学课程的总结与体会艺术产生于艺术,而不是产生于自然。

艺术家通过观察现实世界,在其视网膜上留下有触觉价值的印象,并运用自身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气质创造出艺术作品。

在这个过程中,透视法的运用技巧对于画家表达主观意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让利奥塔尔说:“绘画是最让人吃惊的女巫,她会用最明显的虚伪,让我们相信她是完全真实的。

”绘画所借助的魔法之一就是透视法,在本次课程中我有幸了解到了一些透视法在绘画史上的运用与发展,透视法通过制造“虚伪”而更深一层的表达“真实”的效力使我对于艺术表达语言有了很多新的思考。

本次课程第一节主要从科学的角度讲了透视法,也涉及到一些基本的透视法的运用,如距点的运用和被画物体的最佳位置选择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学画的过程中能够较早就了解到的基本表达方法。

更吸引我的是第二节部分:西方现代派绘画的空间表现法。

第二节第一部分:走向现代主义绘画。

现代主义绘画越来越向纯粹的审美对象发展,在空间透视法方面则表现为由“幻觉”上的立体表现向符合画面本身的平面性表现发展。

如老师介绍的从乔尔乔内的《入睡的维纳斯》到提香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再到马奈的《奥林匹亚》,已经逐渐摆脱宗教、政治、文学等的影响,人物表现更加世俗化,线条向平面化转变。

印象派的表现重点则更转向对于光与色彩的研究,是一种无功利的纯粹的审美趣味。

后来的立体派,则把物体归纳为具有永恒感和形象更为坚固的几何形体,这是一种经过归纳总结的感受,强调“第二质感”,体现出艺术家对形而上的追求。

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用使画面结构化的方法,把描绘对象分割,打散,再重新组合,仅考虑画面的形式,更注重绘画自身的研究。

现代主义追求创造性,旨在创造新的形式。

第二部分:媒介的作用。

人人具有“视觉概念”,而艺术家有常人所不能为的“再现概念,他们能够通过特定媒介去捕捉和体现通常经验的本质和意义,而绘画媒介的平面性也使艺术家运用平面构型与之相适应。

毕加索希望尊重绘画本身的平面性,运用天性在二维平面中表现对象,而不制造立体的欺骗性幻觉,突出媒介本身的特性。

深入生活的艺用透视学教学探析

深入生活的艺用透视学教学探析

绘術烈谒右究深入生活的艺用透视学教学探析□伍时安摘要:艺用透视学原理是西方焦点透视的理论依据,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视觉体验,是一套成熟、有效、科学地表现画面深度空间的作画方法和理论体系。

人们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全面理解艺用透视学原理和法则,把日常生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艺术的理性认识,变被动感觉为主动观察,使感觉变得敏锐而深刻;才能更有效地观察和记忆物体的形象,准确而艺术地表现物象,更好地将三维空间的透视规律灵活运用在艺术表现中。

关键词:透视学深入生活教学探析"透视”是绘画中的专业术语,最早源于拉丁文“perspclre”(看透),设想透过透明的平面观察景物,用以研究如何在有限的二维空间画面上描绘眼睛所看到的三维空间物体的缩小、变形的画面关系。

研究透视的过程,体现了从自然空间转换到视觉空间,再由视觉空间转换到画面空间的渐进演绎过程,是一个由客观到主观的能动过程。

现实生活中存在许多有趣的视觉现象。

如:平行的铁轨向远处延伸,我们会感受到它呈现出近大远小乃至消失于一点;站在地面上仰望直立的高楼大厦,就会发现墙体的各种垂直线都在往空中的一个点上汇集;还有向上倾斜的阶梯、同等高度的街边略灯等,在我们的视觉中,都可以发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等变化,这种视觉上的变化称为透视变化。

艺用透视学,就是研究各种透视现象,揭示透视规律,探究在平面上如何用手绘的方式表现三维空间视觉规律的一门美术基础学科,现已成为各大院校造型艺术、工业设计和环艺设计等专业的必修课。

在进入大学之前,美术生往往经过了或长或短的美术考前培训,对绘画中的平行透视、成角透视、曲线透视等理论有一些粗浅的了解,但是他们掌握的透视知识往往是碎片化的,需要在大学里进行系统的、深入的研究和学习,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笔者认为,深入生活的艺用透视学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透视学理论,增强观察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一、剖析艺用透视学的“前世今生”艺用透视学原理是西方焦点透视的理论依据,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视觉体验。

浅谈透视学在西方绘画中的重要性

浅谈透视学在西方绘画中的重要性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110浅谈透视学在西方绘画中的重要性蒙弟斌(广西老年大学,广西 南宁 530020)摘要:西画,指区别于中国传统绘画体系的西方绘画,简称西画。

包括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版画、铅笔画、等许多画种。

传统的西洋画注重写实,以透视和明暗方法表现物象的体积、质感和空间感,并要求表现物体在一定光源照射下所呈现的色彩效果。

关键词:透视学;西画;基础透视学是西方绘画的基础。

由于西画是以塑造形体为基础,讲究具象,真实。

所以西画特别注重透视法和物体的光影关系,透视学是西方绘画的基础学科。

一、透视的定义与分类透视法,就是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物。

简单总结就是近大远小,近实远虚。

透视可分为平行透视(一点透视)、成角透视(两点透视)、三点透视。

二、透视的运用在西方绘画过程中,透视的运用是在画面上确定物体的深度,即物体及其各部分的形在画面中的空间位置,是绘画中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创造空间效果的基本因素。

透视学可以运用到如绘画、雕塑、摄影、建筑效果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广告设计、海报设计、包装设计、动漫创作、三维多媒体创作等一切视觉领域。

学透视学的目的就是培养自己的观察力、造型能力和表现力,培养灵活运用已掌握的透视规律,创造性组织画面空间的构图能力,掌握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原理,创作出具有创新意义的作品。

三、透视学的作用和意义透视学主要是告诉我们所绘制的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具体变化规律。

对于写实性的绘画来说确定了画面的视点及要绘制物体的基本形体和大概的的位置关系,通过透视规律就可以确定它们在画面中的具体位置、大小、形变及虚实关系。

透视学是视觉领域中美术、设计技法理论,是从事视觉领域的艺术家和工作者的必修课。

在西方的艺术院校,透视学像色彩学已经列入独立学科进行教学研究。

通过透视学这门独立学科的发展,我们对视觉世界的把握能力越来越强。

可以说从人类诞生起到现在的漫长岁月中,我们积累的一切视觉经验都为当今的成果做出了不凡贡献,人们不断追求立体感、纵深感、空间感,不断推敲这些感官与视觉之间的关联。

多媒体技术在透视教学的应用与实践的论文

多媒体技术在透视教学的应用与实践的论文

多媒体技术在透视教学的应用与实践的论文透视教学,是中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通过透视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绘画根本功,帮助学生理解并在平面的画纸上表现出空间感和立体感,因此,透视是美术教学一项不可无视的教学内容,它贯穿于中学生绘画的各个阶段。

但同时,对中学生来说,这种理性化、抽象化的知识无疑是一个学习难点,不容易理解和承受。

使学生理解、掌握透视规律,熟练应用透视规律进展绘画,是透视学的最终目的。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变枯燥乏味为生动活泼,并取得实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实践。

在传统教学中,透视教学的过程比拟程式化,主要通过对几何形体的教学展开,通过教师讲解、示范、辅助范画,让学生理解视平线、消失点等专业术语,然后学生进展实践练习,习得透视理论,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效果往往不甚理想。

因此,我们要改变透视教学的内容安排和方法手段,以到达预期目的。

而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使透视教学中单纯的理性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其更加直观化,形象化,使学生掌握起来更容易。

另外,多媒体教学的内容丰富,可以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落实,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对没有经过透视训练的人从一开始就讲解透视知识,通常会出现一些问题。

比方固有的透视习惯一时难以转变,对理性化、抽象化的透视知识乍一接触感到难度较大,不易承受。

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展渗透教学,做好铺垫,形成初步的透视概念,减缓透视教学的难度。

为以后的教学做好铺垫。

互联网上有丰富的作品资源,可以下载具有较强透视感的名作让学生体会画家是如何在平面上表现出绘画对象的空间感和间隔感的。

教师可以用画图软件在名作上画出根本的透视线(如图),也可以让学生找出透视线,帮助学生感受透视的魅力。

学生在寻找的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学到知识后的喜悦。

透视教学是一个较为抽象的问题,要使学生真正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光看图片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个认识过程,那么这个过程就是变抽象为详细,再由详细到抽象。

试论透视学在环艺设计中的基础地位

试论透视学在环艺设计中的基础地位

试论透视学在环艺设计中的根底地位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开展,透视学环艺设计理念逐渐深入到环艺景观的设计之中,眼睛观看事物是最外表的东西,通过透视学将环艺中的设计理念更加清楚的表达出来。

通过透视学可以表达出人们很难想象的效果,透视学在环艺的设计中展现了线性透视、其他科学透视,当前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视觉艺术设计之中。

众所周知,视觉在环艺设计中应用非常广泛,从多个角度展现了环艺的美观,使得人们能够从多角度看环艺景观出现不同的感受。

本文主要针对透视学在环艺景观中的应用问题进行分析,通过透视学将环艺设计的东西带入到空间维感之中,使得环艺景观表现更加的生动形象。

关键词:透视学;环艺设计;根底地位所谓的透视学是在平面上展现出维感,使得平面上的物体也能够展现出立体感,它属于视觉艺术领域的一种技法。

在环艺设计中融入透视学理念,可以有效的展现出事物的维感,而三维空间感又是环艺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局部。

只有通过透视学设计理念才可以在平面上展现出具有形状组合、色彩、体积、位置等维感变化。

透视学作为环艺设计中的根底,它可以给环艺的设计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效果,使得环艺设计作品更加具有灵动性、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张力。

本文主要论述了透视学在环艺设计中的应用情况,展现出环艺设计中透视学的重要性和根底性。

一、透视学规律概述透视学主要是显示出事物在空间的感官,由于它具有其特殊的规律。

那么在透视设计过程中要遵循:近大远小、垂直大平行小以及平行线直线消失等规律。

透视学中的“近大远小〞规律主要是指相同的物品,离人的视线越近看起来就会越大,反之离人的视线越远其看起来那么会感觉越小。

那么我们从近大远小的规律对透视学进行探究,我们在进行作画观察的时候,可以根据物体的位置距离变化来进行环艺创作时确定物品在画面中的定位。

我们所说的“垂直大平行小〞这种规律那么是指我们在观察物品的时候,如果视线垂直,那么观察的物品就会显得越大,否那么我们在观察物品的时候出现视线倾斜,观察的物品就会变得越小。

透视论文

透视论文

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技法理论(透视、解剖)》试题(A/B)(此卷适用于美术学专业2014级学生)班级:绘画142 学号:2014210163 姓名:顾伊澄考核方法:论文(100%)一、透视部分要求:A4开本,在课堂所作报告及讨论的基础上,完成一篇包含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的课程论文。

字数不得少于2000;能够完整体现对所研究课题的理解,语言流畅,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二、教师评语(透视部分):题目:透视概述摘要:主要从透视的概念、分类、发展、透视在中西方绘画的运用、透视在现当代绘画中的融合以及透视图的做法几个方面进行概述。

关键词:透视的概念、分类、发展,透视在古代埃及壁画/中国画/西方绘画中的应用,一点透视,两点透视。

参考文献:北宋郭思纂集的《林泉高致》正文一.透视的概念绘画理论术语。

“透视”(perspective)一词原于拉丁文“perspclre”(看透),指在平面或曲面上描绘物体的空间关系的方法或技术[1] 。

最初研究透视是采取通过一块透明的平面去看景物的方法。

将所见景物准确描画在这块平面上,即成该景物的透视图。

后遂将在平面上根据一定原理,用线条来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投影的科学称为透视学。

在画者和被画物体之间假想一面玻璃,固定住眼睛的位置(用一只眼睛看),连接物体的关键点与眼睛形成视线,再相交于假想的玻璃,在玻璃上呈现的各个点的位置就是要画的三维物体在二维平面上的点的位置。

这是西方古典绘画透视学的应用方法。

狭义透视学特指14世纪逐步确立的描绘物体,再现空间的线性透视和其他科学透视的方法。

现代则由于对人的视知觉的研究,拓展了透视学的范畴、内容。

广义透视学可指各种空间表现的方法。

二.艺术分类透视有三种:NO.1色彩透视NO.2消逝透视NO.3线透视◎线透视其中最常用到的是线透视。

广义透视学方法在距今3万年前已出现,在线性透视出现之前,有多种透视法。

关于概述山水画透视的论文-美术论文

关于概述山水画透视的论文-美术论文

关于概述山水画透视的论文美术论文【论文关键词】中国山水画透视原理传统山水画几种透视法透视山水画作用及演变【论文摘要】中国山水画透视法的形成有着悠久历史,历代画伦均有论述,使山水画的透视法更加充实、完善、科学,随着山水画艺术的不断发展,适当借鉴西画透视法及其他艺术形式,来增强山水画的表现力、是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握的重要环节。

透视是绘画术语。

画家在做画的时候,把客观物象在平面上正确的表现出来,使之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

客观存在的物象,即使是同样大小、高低,在一定的视域范围内也会产生这些视觉变化,是有它一定法则和规律的。

西画多采用焦点透视如同相机,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把能收人镜头的物象如实的照下来。

因为受空间的限制,视域以外的物象就不能摄人了。

中国绘画在透视上有它独特的处理方法。

它遵循透视的基本法则与规律,又不拘泥于一般的法则、规律。

画家的观察点不是固定地一个地方,也不受一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移动立足点进行观察,各个不同立足点所看到的内容都可根据自己的需要组织进画面上来,使画面所表现的内容更全面更生动,这种透视方法叫着“散点透视”,也叫“动点透视”。

山水画能够表现出“咫尺千里”的开阔画面,便是中国山水画对透视运用的要求。

绘画的透视法在中国传统上称它为“远近法”。

中国山水画透视法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的文献上很早就有出现。

战国时荀况在《荀子.解蔽》篇中有一段记载:“从山上望牛者若羊,而求羊者不下牵也;从山下望木者,千初之木若著,而求著者不上拆也,高蔽其长也”,这就把透视上“近大远小”的法则讲出来。

而直接论述到与绘画创作有关系的透视法,在画论中较早谈到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宋宗炳的《画山水序》。

其中有一段提到:“且夫昆仑之大,瞳子之小,近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

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

今张绢素以远映,则昆间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

坚划三寸,当千初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透视学作品解析300字

透视学作品解析300字

透视学作品解析300字
透视学是人类文明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是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科学发现,它见证了人类的视觉经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为人类认识世界、表现世界提供了方法。

而这个方法或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却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透视”创造了“看清”世界的新方法,也教会我们如何在二维平面图上展现三维的深度,通过它还可以制造空间幻象的能力。

而透视并非与生俱来的,它是人类大脑为了还原客观真实的一个原理与法则,是历经无数个画家、数学家、建筑家漫长岁月的沉淀和积累而形成的。

人类对透视原理的认识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透视作为数学和几何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出现,对透视的科学研究开始于14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完成于18世纪中叶。

透视学几乎历尽了从萌芽到盛期的整个文艺复兴时期。

认识透视法的美文

认识透视法的美文

认识透视法的美文
认识透视法的美文
众所周知透视法是西方绘画的基础,在这里我想介绍一下透视法。

这里说的透视主要是焦点透视,是研究灭点和物体距离远近以及形变的,即缩形透视。

透视学是绘画的舵轮。

当代的学院绘画以透视为基础。

而说到透视就不得不说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技术,小孔成像。

小孔成像即是在平面上产生三维立体的感受。

我想这也是自我学画起老师告诉我绘画类似骗术,是在二维上虚构三维的。

其实人眼的原理与小孔成像非常的相似,是倒着的`,而之所以我们看到的世界并非这样是因为我们的大脑能将图像修正过来。

这套文艺复兴发明的(据研究罗马庞贝古城已经有了透视法,但在漫长的中世纪失传了)焦点透视法的原理即是人造装置认识世界。

它是一门科学技术,是装置知识。

就如一位著名的当代艺术家在他的课堂上不断地对我们强调的:透视是装置系统而不是真理。

因此我认为这也是后来现当代艺术对透视法叛逆的原因。

也促进了人们对于之前对现实主义强烈追求的反思。

也是现当代艺术家发现东方艺术的透视如此不同,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如此不同,但它们都是人类视觉结构的新的方式。

在反思文化差异的原因之外,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新的观察世界的方式的探索。

从而促生了印象派以及后来立体主义等的诞生。

因此,我认为,透视是一套科学的认识世界的人造装置,它不是真理,却是科学的发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绘画艺术的舵轮——透视学
一、阐述透视学的概念。

透视学是绘画、设计等视觉艺术的一门基础技法理论学科,他从理论上解释了物体在二维平面上呈现三维空间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掌握透视学知识,能够使我们判断出所描绘对象的形体应该发生何种变化,怎样变化,从而在绘画的创作和设计构思过程中,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透视法则,表现出丰富、多元的视觉效果,使得绘画和设计作品能够更准确、更具艺术感染力。

二、透视学与绘画的关系。

第一,缩形透视,研究物体在不同距离处的大小(即线透视)。

绘画以透视学为基础,透视学不是别的,只不过是关于我们肉眼功能的彻底的知识。

眼睛的功能很简单:在一个锥体中摄进一切摆在眼前物体的形状和颜色。

线透视研究视线的功能,并借助测量发现第二物比第一物缩小多少,第三物比第二物缩小多少,依次类推到最远的物体。

我们实验发现,几件大小相同的物体若第二物体与眼睛的距离是第一物体与眼睛的一倍,则大小只有第一物体的一半;再者,第三物体距离与第二物体距离第一物体的距离相等,则大小只及第一物体的三分之一,依次按比例缩小。

像平面——透视无非是从一片光滑透明的玻璃后面观看某一地点。

在玻璃面上可以描绘下在它后面的一切物体,这些物体形成一个锥形射入我们的肉眼。

在这里举个例子:两匹马沿着平行的跑道奔跑至同一个目标,假使眼睛从两条跑道的中间望去,可见它们越跑越相互靠拢,这是因为映在眼睛上的马的像往瞳孔表面的中心移动了。

速度相等的物体之间,离眼睛远的显得慢,而离眼睛近的显得越快。

亮度和背景对透视具有一定的影响。

同样远近、同等大小的几个物体之中,被照的最亮的一个物体显得最近、最大。

远处看许多发光物体,虽然它们是相互分开的,但是看上去会连成一片。

物体一远看就失去了自己的比例。

这是因为较明亮的部分比较暗的部分以较强的光线向眼睛发射它的形象。

就好比一个女人身上穿着黑衣,头上缠着白布巾,她的头似乎比穿黑衣的肩部宽两倍。

如果不是由于物体的边缘尽出和界限处背景的差别,人眼就不能和正确判断任何一件可见物体。

月亮虽然距离太阳很远,但是在日食的时候正介于太阳和我们的眼睛之间,以太阳为背景,人眼看去时,月亮似乎连接在太阳上一样。

受到比较明亮的背景包围的那些暗色物体显得会比较小,而那些与黑暗背景相接的亮物体显得会比较大。

黄昏时候衬着傍晚的高楼就是呈现这种情况,这时人们马上觉得晚霞压低了楼房的高度。

从这里可以推断出:这些建筑物在雾霭和黑夜中要比在洁净明亮的空气中显得高大。

大小、长度、形体、暗度都相同的若干物体中,衬着比较明亮的背景的那个显得形状最小。

当太阳从落完叶子的树枝后照射过来的时候,就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点,这时树的树枝大为缩小,几乎不可见。

放在眼睛与太阳之间的长矛也有类似的情况。

远处的发光体虽然形状本是长的却显出圆形,背景最暗的一个显得形状最大,但是在远处却显得近乎是圆的。

第二,研究距离不同时物体颜色的淡褪问题。

(即色彩透视)
介于肉眼与物体之间的媒介,似乎会使物体变成媒质的颜色。

例如蔚蓝的空气使远山葱茏,眼睛透过红色的玻璃所见的一切都染红了。

介于物体与眼睛之间的媒质越厚,物体越失去本来的颜色。

空气的蓝色从何而来?空气的蓝色来自于大地和上层黑暗之间的大块稠密的亮空气。

空气本身没有色、香、味,而是类似于他后面的物体。

只要距离不大,湿气不过重,那么背后的黑暗越深浓,蓝色就会显得越美观。

因此可见,阴影最浓的山在远方呈现最悦目的蓝色,但是被照的最亮得部分只显示山的本来颜色,不显出介于眼睛与山之间的大气给予的颜色。

空气越近地面,蓝色就越浅;越远离地平线,蓝色就越浓。

前景中采用的色彩应当单纯,并使它们消失的程度与距离相适应,也就是说,于体越靠近视觉中心,其形状越像一个点,若它靠近地平线,它的色彩也越近似地平线的颜色。

那我们又如何将色彩透视运用于实际?——你若是打算将色彩变化或消退的透视学用到实践工作中,可到乡间,选取相隔距离相等的景物。

取一片玻璃,牢固定其位置。

眼睛也固定不动,观看第一课树,在玻璃片上按树的形状画它的线条,然后水平移动让画的树紧靠在真树旁边,润色,尽可能将颜色和真树的颜色润得一致。

再用同样的方法画比它远100步的第二课树、第三棵树…,这样你会对颜色的透视有一个比较深的认识。

它们的颜色会按比例变淡,直到非常接近空气的颜色。

眼睛如果不移动,单靠线透视,那就不能知道一件物体与另一件物体之间的距离是多少,除非依靠色彩透视。

论物体随距离的消失:各种颜色之中随距离增大而最先消失的是光泽,这是颜色之中最小的一部分,可以说是光中之光。

其次消失的是亮光,因为他的阴影比较小。

第三消失的是主要的阴影。

到最后剩下一片蒙蓉的黑暗。

空气越近平坦的地面越稠密,越升高就越稀薄越透明。

离你遥远的高大物体下半部分隐
约难辨,这是因为你的视线路径是通过连绵稠密的空气。

远物体的底部轮廓不及顶部轮廓清楚。

特别是山脉或丘陵,它们的山峰常以后面的其它山峰为背景。

而在浓厚空气中所见到的城市,眼睛俯视一个在浓厚空气中的城市,可见建筑物的顶部比底部颜色重而清楚。

空气越稠密,城市中的建筑和田野里的树木越见稀落,这是因为只有最高最大的物体才能被看到。

山也会显得稀少,因为只有互相间隔最远的那些才是可见的。

黑暗以自己的颜色渲染周围一切的物体,物体越远里黑暗,所以我们就越能见到它们真实的颜色。

第三,不同的距离,物体的清晰程度到底如何降低的问题。

(即隐没透视)
当物体因远去而逐渐缩小的时候,它的外形的清晰度也逐次消失。

每一种物体,就它对眼睛的作用而言,有三个属性,即体积、形状和颜色。

体积比之颜色或形状更能在更远处的距离被分辨出来。

其次,色彩比形状可在较远处分辨。

但此规律不适用于自身发光的物体。

假使你把远方的物体画的既清楚又分明,它们就显得不遥远,而是近在手边了。

因此你在画中应当注意到物体应有表示它距离的正确的清晰度。

假如你的对象应该模糊不清,应在你的画中表示出这一点。

在画面中最先消失的是细小的部分,再远一些,消失的是其次细小的部分,直到最后一切部分以致整体消失不见。

远处的人难以分辨也是出于同一道理。

在绘画过程中,千万别把远方的物体的微小部分精工画出,多少人在画城市或其他离眼睛很远的物体的时候,将建筑物的轮廓刻画得一清二楚,仿佛近在眼前。

然而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任何视力敏锐到能将远方的轮廓像在近处一样看得清清楚楚。

最后的结论是这样的:凡是大家能临近细看的画,所有的细部务必精工画出,前方的物体尤其需要用清楚分明的轮廓线与背景区别开来,较远的物体也应画好,但是它的边界要稍微模糊一些,也就是说清楚的程度差一些。

再远的物体也要注意相同的原则,即首先模糊轮廓,然后是结构的细部,最后,无论是形状或色彩则统统模糊了。

参考文献:《达芬奇谈艺录》
《透视学(绘画透视设计透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