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节选)阅读附答案
2010年甘肃兰州中考语文文言文《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2010年甘肃兰州中考语文文言文《桃花源记》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7dcf639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fe.png)
2010年甘肃兰州中考语文文言文《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2010年甘肃兰州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9—12题。
(13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9.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林尽水源,便得一山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属予作文以记之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橘生淮南则为橘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3分)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1.千余年来,中国的读书人,一直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
这是为什么?(3分)12.请就选文和下面链接材料,进行比较阅读。
(4分)【链接材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选文所描写的美好景象可用一个成语概括,链接材料所抒发的情怀也可概括出一个成语,请分别将其工整地填写在下面田字格内。
(2分)(2)选文与链接材料表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试作简要说明。
(2分)答案:9.(3分)C10.(3分)他们谈到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关键词“妻子”“绝境”各1分,译出大意1分)11.(3分)桃源社会衣食住行样样不缺,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不涉世乱、战祸,不受人世政权管辖的世外桃源;人们精神境界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40f087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f6.png)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桃花源记》是东晋宏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下面我整理了《桃花源记》阅读相关的练习及参考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假设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到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遗忘了路程的远近。
突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漂亮,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渔人对此(眼前的风光)感到非常惊讶,接着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终点。
桃林的终点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光明了。
(呈此时此刻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漂亮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田间小路交织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重庆市B卷中考题)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重庆市B卷中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04caa729866fb84ae45c8df8.png)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1题详解】
C项理解错误。“不足为外人道也”,可知这里的人不想出去,不想被外界的人打扰。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由内容“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可知两文描绘的都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民风淳朴的社会。都是当时不可实现的虚幻想象。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阡陌交通( )⑵便要还家( )⑶便扶向路( )⑷处处志之( )
10.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⑵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3篇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19175ff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cc.png)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桃花源记》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3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 选出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__________:A.舍:便舍船(舍弃 )屋舍俨然(房子)B.寻:寻向所志(不久) 寻病终(寻找)C.志:处处志之(做标记) 寻向所志(做的标记)D.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他们,代词,代”桃源人’”)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指”桃花源”)小题2:选出下列句子加横线的词古今含义差别不大的一项 A.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C.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D.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小题3:选出下列句子对课文分析有误的一项________:A.桃花源写了渔人奇,桃林奇,洞口奇,人物奇,结局奇可见这是一个亦真亦幻,虚无缥缈的幻想。
B.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皆叹惋”是因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C.课文以桃花源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为线索。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2846a443323968001c9271.png)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三)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10-12题。
(共7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甲】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乙】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丙】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便舍船舍生取义四舍五入锲而不舍B.才通人指通豫南通情达理融会贯通C.具答之百废具兴别具匠心交通工具D.扶向路寻向所志所向披靡欣欣向荣11.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甲】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黄发的老人和垂下头发的小孩,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理解:住在桃花源里,人们因为环境优美、生活富足而心情舒畅,这也是陶渊明所向往的田园生活。
【乙】遂与外人间隔。
翻译:于是桃花源中的人们就同外界的人断绝了来往。
理解:桃花源之所以与世隔绝,是因为桃花源人的祖先为躲避战乱来到这里后,就再也没有出去过。
【丙】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翻译:到了郡城,渔人去拜见了太守,报告了自己的这番经历。
理解:渔人希望太守能派人探个究竟,所以向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经过,以及村中的生活情状。
12.上文描绘的世外桃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社会。
阅读下面三则链接材料,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不同材料中的理想社会各有怎样的特点。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35bccb5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df.png)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桃花源记阅读答案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写阅读题就会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知识点。
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不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小题1】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B.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 C.盗窃乱贼而不作(小偷) D.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讲信修睦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B.是故谋闭而不兴水波不兴 C.天下为公不必为己D.莲,花之君子者也能以径寸之木!【小题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道之行也》的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B.“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
C.《桃花源记》选段写了渔人进入桃花源,看到源内优美的环境,源中人快乐、幸福、安定的生活,并体会到他们的心情。
D.“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不太合乎实际。
桃花源人是秦朝时进入此“绝境”的,是与外人“间隔”的。
从秦到晋太元年间有五百多年,桃花源外的人衣着变化很大,桃花源中人衣着不可能“悉如外人”。
【小题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00f8a4e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4e.png)
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篇一」富弼,字彦国,河南人。
初,母韩有娠,梦旌旗鹤雁降其庭,云有天赦,已而生弼。
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
”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
仁宗复制科,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
”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
通判绛州,迁直集贤院。
康定元年,日食正旦,弼请罢宴彻乐,就馆赐北使酒食。
执政不可,弼曰:“万一契丹行之,为朝廷羞。
”后闻契丹果罢宴,帝深悔之。
时禁臣僚越职言事,弼因论日食,极言应天变莫若通下情,遂除其禁。
庆历二年,为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
会契丹屯兵境上,遣其臣萧英、刘六符来求关南地。
朝廷择报聘者,皆以其情叵测,莫敢行,夷简①因是荐弼。
欧阳修引颜真卿使李希烈事,请留之,不报。
弼即入对,叩头曰:“主忧臣辱,臣不敢爱其死。
”帝为动色,先以为接伴。
英等入境,中使迎劳之,英托疾不拜。
弼曰:“昔使北,病卧车中,闻命辄起。
今中使至而君不拜,何也?”英矍然起拜。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
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
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
率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
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
死者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
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
帝闻之,遣使褒劳,拜礼部侍郎。
弼曰:“此守臣职也。
”辞不受。
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
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
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
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
六年三月,以母忧去位,诏为罢春宴。
故事,执政遭丧皆起复。
帝虚位五起之,弼谓此金革变礼,不可施于平世,卒不从命。
英宗立,召为枢密使。
后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
文言文《桃花源记》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精选7篇】
![文言文《桃花源记》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精选7篇】](https://img.taocdn.com/s3/m/98bacd30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6a.png)
文言文《桃花源记》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精选7篇】文言文《桃花源记》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篇一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安排: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hu)屋舍俨然(yn)阡陌交通(qinm)黄发垂髫(tio)便要还家(yo)刘子骥(j)诣太守(y)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正课(一)导语:同学们,阳光明媚、山花烂漫的春天即将过去,我们又将迎来骄阳似火的夏季。
谁还记得我们那次春游的情景?大自然中的景色美不胜收。
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桃花!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你能不能说一说你的感受?好!下面我们来欣赏两幅桃花开放的美景吧!(打出桃花图片)(打出伊拉克战争图片)同学们,看了这一幅图片,你又想到了什么?这幅图片提醒我们,现代世界里仍然存在着残酷的战争,很多人因此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生活在困苦之中。
(打出东晋末期图片)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
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
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打出文章题目:桃花源记)(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桃花源记》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e1af8c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63.png)
《桃花源记》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桃花源记》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10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哪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行道之人弗受(《孟子》)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D不足为外人道也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E又间令吴产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答】______ 和_______7.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哪一项不正确?(2分)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
B.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马)也。
(《马说》)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
(《邹忌讽齐王纳谏》)【答】______8.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山”。
(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10.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参考答案:6.A、B(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说/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7.A(“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8.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通用15篇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通用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d0461a9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13.png)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桃花源记》阅读答案通用15篇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知识点。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记》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桃花源记1.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2.乙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阅读题目:7.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
(6分)(1) 选贤与( )能(2)货恶( )其弃于地也(3) 故( )外户而不闭(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屋舍俨然 ( )(6)悉如外人(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4分)(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9、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2分)10.[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阅读答案:7.(1)“与”通“举”,选拔(2)憎恶(3)所以(4)类(4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给分)(5)整齐的样子(6)全、都8.(1)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
(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2)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并自得其乐。
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原文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ff46a29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bc.png)
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原文附答案《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题目1.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特非凡)B.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C.处处志之(志:记住)D.寻病终(寻:不久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欲穷其林其人端视容寂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犹鱼之有水也C.不复出焉万钟于我何加焉D.乃不知有汉乃重修岳阳楼3.下面对选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误入桃花源的渔人惊异地看到,这里土地肥美,生活和乐,没有压迫,没有纷争,老幼幸福愉快,人人融洽友好,这完全是中国农耕文明时代“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逃脱了外界的纷争与祸乱。
桃花源记阅读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f7f772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54.png)
桃花源记阅读题及答案桃花源记阅读答案《桃花源记》阅读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阅读题目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①穷②舍③悉④属⑤俨然⑥缘2. 翻译下面句子。
① 渔人甚异之。
② 林尽水源。
③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⑤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⑥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 下面诉不尽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通风换气 B。
政通人和 C。
通霄达旦 D。
博古通今4. 依据文中的描述,准确说明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桃源的山洞口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二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人们进行了描写?答:6. 用文中的原句填空:描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____;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文中豁然开朗一语在现代汉语中用来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请你按这一语意造句:8.课文从桃源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方面来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9.有些成语出自选文所在的课文,请写出其中的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文段节选自《》,作者是_______,名____,字_____,_____(朝代)人。
《桃花源记》中考阅读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阅读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ed9e38e87101f69e3195e2.png)
桃花源记中考阅读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9一13题。
(15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教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f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省,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1)屋舍俨然()(2)阡陌交通( )(3)不独子食子()(4)货恶其弃于地也()10.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事无大小,悉以咨之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D.大道之行也长跪而谢之11.翻译下面句子。
(4分)(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12.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2分)(1)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2)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13.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3分)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二)(15 分)9.(4分)(每小题1分)(1)整齐的样子(2)交错相通(3)以……为子(4)憎恶10.(2分)B11.(4分)(每小题2分)(1)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完整word版)《桃花源记》练习及答案
![(完整word版)《桃花源记》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02814d158fb770bf68a555e.png)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下列问题.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原是《桃花源诗》中的序。
作者是_ ;晋朝的陶渊明。
是著名的文学家本文是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的。
其内容可归纳为渔人发现进入作客辞别复寻桃花源,2. 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作者写这一景物描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能准确说明桃花源的山洞口位置的语句是: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人。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3. “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
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甚异之"(想看到桃花源的尽头)4。
【名师讲题】王维《桃源行(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
![【名师讲题】王维《桃源行(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e221899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65.png)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小题。
桃源行(节选)王维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古体诗,是对陶渊明叙事散文《桃花源记》的艺术再创造。
B. 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片优美的境界,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
C. 诗歌描绘的画面透出了和平、恬静的气氛和欣欣向荣的生机,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
D. 诗的后四句从渔人的视角写桃花源,隐含了《桃花源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内容。
15. 清代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曾说:“意思,犹五谷也。
文,则炊而且为饭;诗,则酿而且为酒也。
”因此,要将散文的内容改用诗歌表现出来,决不仅仅是一个改变语言形式的问题,还必须进行艺术再创造。
请你谈谈,与《桃花源记》相比,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14. D15. ①《桃花源记》语言平淡(质朴),本诗语言凝练。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几句高度凝练,概括了《桃花源记》中渔人弃舟登岸、进入幽曲的山口蹑足潜行,到眼前豁然开朗、发现桃源的经过。
②《桃花源记》长于叙事,本诗侧重通过描写营造意境。
本诗通过“繁花”“茂竹”等画面营造出欣欣向荣的意境,表达诗人的向往、喜爱之情。
《桃花源记》更侧重叙事,故事有头有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交代得具体清楚。
③《桃花源记》语言自由灵活,音乐性相对低;本诗四句或六句一换韵,平仄相间,转换有致,音乐性更强。
名师讲题: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后四句从渔人的视角写桃花源”错。
“樵客初传汉姓名”写出了桃源中人发现外来客的惊奇,是从桃源人的视角写的;“居人未改秦衣服”写渔人乍见“居人”,感到服饰上的明显不同,是从渔人的视角写的。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题及参考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3961af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d7.png)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题及参考答案桃花源记阅读理解题及参考答案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写阅读题就会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阅读理解题及参考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题及参考答案篇1桃花源记(6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分)(1)渔人甚异之()(2)便要还家()(3)处处志之()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3.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
(3分)答:答案1.(3分)(1)以......为异,认为......奇异(2)通“邀”,邀请(3)记,做记号评分标准:共3分,每个1分。
2.(3分)这个人一五一十详细地说出了他所知道的外面的.情况,(他们)都(对外面百姓的生活)感叹、惋惜。
评分标准:3分,意思符合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附答案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严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核舟记(节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选出下列句中划线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鸡犬相闻村中闻有此人
B、屋舍俨然便舍船,从口入
C、问今是何世同行二十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D、捕鱼为业一一为具言所闻
2、选出下面划线字跟“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中的“悉”意义不同的一项
[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选文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叹惋”的原因是
[ ]
A、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B、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C、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D、为自己住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
4、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1段概括介绍了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了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B、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C、“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是介绍核舟的体积的。
D、介绍王叔远能用体积很小的原材料表现很广的题材,目的是要说明雕刻家有很高的技艺。
5、用原文句子回答: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C
3、B
4、C
5、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