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工作环境(微气候环境第二版)

合集下载

环境学概论第二版吴彩斌精品笔记

环境学概论第二版吴彩斌精品笔记

环境学概论第二版吴彩斌精品笔记摘要:一、环境学概论概述- 环境学基本概念- 环境问题的历史与现状二、环境与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环境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三、当代资源与环境问题- 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施四、污染治理工程技术- 常见污染治理技术- 污染治理技术的应用实例五、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的概念与方法- 环境管理实例分析六、环境伦理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环境伦理观的起源与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正文:环境学概论是研究环境问题的学科,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多个领域。

本文将对环境学的基本概念、环境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当代资源与环境问题、污染治理工程技术、环境管理以及环境伦理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概述。

环境学关注环境问题的产生、发展和解决。

环境问题的产生源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

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环境与生态系统是相互关联的。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复杂网络,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会导致环境问题。

例如,过度砍伐森林会导致土地沙化,破坏生态平衡;水体污染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甚至引发生态灾害。

因此,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态系统,维护人类生存的基础。

当代资源与环境问题涉及到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但资源的有限性使得环境保护成为必须。

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运而生,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环境伦理观的指导,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地位,提倡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

污染治理工程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污染治理技术包括废水处理、废气处理、固体废物处理等。

这些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质量。

污染治理技术的应用实例表明,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可以实现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建筑环境学 第八章 建筑热环境分析

建筑环境学 第八章 建筑热环境分析
• 对所考虑建筑列围护结构内表面和室内空气 的热平衡方程,如果已知系统的除热量,则可 用前几章介绍的方法给出围护结构的不稳定传 热、内扰的对流和辐射、围护结构各表面和空 气得到的各种对流和辐射热量,从而可以计算 围护结构内表面和空气的全年温度变化 • 如果除热量为0,则可得到全年自然室温
自然室温举例分析
空调负荷与运行能耗
• 建筑热环境分析的另一方面就是得到 建筑的空调负荷,从而为空调系统的设 计选型打下基础 • 如果不考虑具体的空调系统形式(可 避免不同系统形式带来的差异),而以 房间的逐时空调负荷做为运行能耗的参 照标准,就可将建筑的运行能耗与建筑 围护结构设计联系起来
有关空调负荷与能耗的问题(1)
计算设计日空调负荷的方程组
• 房间各壁面Leabharlann 空气热平衡方程•将室内空气温度设为设定值,求出HE(n)
关于设计日空调负荷求解讨论
• 室内空气温度是用固定值,还是 用温度范围(如24±1)? • 当室外空气的焓值低于室内空气 时,是采用自然的渗风量,还是采 用系统的全新风送风量?
设计日气象参数
• 由于冬季采暖负荷可用稳态方式计 算,冬季设计日只需确定室外计算 温度。室外计算温度一般取不保证 率为5天的日平均温度 • 夏季由于墙体的蓄热特性,室外计 算温度需给出逐时值。夏季设计日 外温变化过程可用模比系数给出
• 24小时连续运行的建筑空调负荷如何计 算?间歇运行的建筑空调负荷如何计 算? • 间歇运行会省能吗?一般会节省多少? 间歇运行会带来哪些问题? • 冬天设计日的空调负荷采用稳态方式计 算会有多大误差?夏季设计日若也用稳 态方式计算,又会有多大误差?
有关空调负荷与能耗的问(2)
• 体育场馆或影剧院若采用间歇空调方式 运行,需要提前多长时间开启空调? • 间歇空调方式下的设备容量如何选取? • 为什么冷库通常不采用间歇方式运行? • 设计日空调负荷与全年空调负荷各有什 么用途?

人因工程微气候环境

人因工程微气候环境

人因工程微气候环境1、人因工程的研究方法整个人因工程的研来究方法是以自流行病学(Epidemiology)、生理学(Phy-siology)、心理学(Psychology)和生物心理学(Biomech-anics)四者为基础背景,透过有系统的利用人类的能力(capabilies)、本能极限(Limitations)、行为(Behavior)和动机(Motivation)等相关信息来设计事物和流程以及所属的环境。

而相关信息的收集通常需要透过不断的实验和统计分析才能得到.故相当的统计和实验设计的训练亦不可或缺的。

由以上看来,我们又可简单定义人因工程就是探讨和应用人类行为、能力本能极限和其它的特性等相关信息来设计器具、机器、设备、系统、任务、工作及其相关所属的周遭环境,以增加生产力、安全性、舒适感和效率,进而提升人类的生活品质。

2、目前人因工程学有哪些研究热点(1)研究人的生理与心理特性人的生理、心理持性和能力限度.是人一机一环境系统优化的基础。

人因工程学从学科研究对象和追求的目标出发,系统地研究人体特性,为制定有关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使设计的工作系统及机器、作业、环境都更好地适应于人,创造高效、安全、健康和舒适的工作条件。

(2)研究工作场所设计和改善工作场所设计的合理性,对人的工作效率有直接影响。

工作场所设计包括工作场所总体布置、工作空间与工作区域设计、工作台或操纵台与工作椅设计、工作条件设计等。

研究设计工作场所时,应从生理学、心理学、生物力学、人体测量学和社会性等方面保证符合人的特性和要求。

使人的工作条件合理,工作范围适宜,工作姿势正确,达到工作时不易疲劳、方便舒适、安全可靠和提高效率的目的。

研究工作场所设计,也是保护和有效利用人力资源,发挥人的潜能的需要。

(3)研究工作环境及其改善任何人一机系统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因此人一机系统的功能不能不受环境因素影响,人与机相比,受影响的程度更大。

作业环境包括许多方面,如照明、颜色、噪声、温度、湿度、空气尘埃等。

第八章体力工作负荷

第八章体力工作负荷

图8-6 自认劳累分级量表
第三节 体力工作时的能量消耗
体内能量的产生、转移和消耗叫做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按机体所 处状态,可以分为三种:基础代谢量、安静代谢量、能量代谢量。
一、基础代谢量
基础代谢量,是人在绝对安静下(平卧状态)维持生命所必须消耗 的能量。
正常人的基础代谢率比较稳定,一般不超过正常平均值的15%。 我国人体表面积的公式为:
操作频繁的作业应考虑双脚交叉作业。
第一节 人体活动力量与耐力
二、人体活动的耐力
一般把人体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特定工作水平的能力称为耐 力。
研究表明,随着活动持续时间的增加,人体力量出现下降。 人体力量与持续时间之间存在一种非线性的反比关系,如图8-5所 示。
第二节 体力工作负荷及其测定
一、体力工作负荷的定义
能量代谢量=MSt
(8-4)
式中,M为量代谢率(kJ/ h m2 );为人体表面积(m2);为 测定时间(h)。
第三节 体力工作时的能量消耗
四、相对代谢率RMR
为了消除作业者之间的差异因素,常用相对代谢率这一相对 指标衡量劳动强度。相对代谢率记为RMR。
RMR 能量代谢量 安静代谢量
基础代谢量
1.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1)能量代谢率energy metabolic rade(M) (2)劳动时间率working time rate (T) (3)体力劳动性别系数sex coeffcient of physical work (S) (4)体力劳动方式系数way coefficient of physical work (W) (5)体力劳动强度指数 intensity index of physical work (I)
单项劳动能量代谢率计算如下: 每分钟肺通气量3.0~7.3L时采用式: 1gM=0.0945x – 0.537 94 每分钟肺通气量8.0~30.9L时采用式: lg(13.26—M)=1.1648 -0.0125x 每分钟肺通气量7.3~8.0L时采用上面两式的平均值。 上式中,M为能量代谢率(kJ/min·m2);x为单位体表面积气体体积,L/

建筑环境学课后习题答案

建筑环境学课后习题答案

《建筑环境学》课后习题第一章 绪论1.何为建筑环境学?建筑环境中有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2.建筑环境学研究的内容及其研究方法为何?第二章 建筑外环境1.与建筑密切相关的气候因素有哪些?2.何为“平均太阳时”、“世界时”和“北京时”。

3.地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可用哪些参数来表示,影响相对位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太阳离地球最远时而最热,离地球最近时却是寒冷天气。

4.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是由哪些部分组成,辐射能量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5.我国民用住宅建筑的最低日照标准是什么,日照时间与建筑物配置和外型有何关系。

6.日照与人体健康有何关系。

.日照与人体健康有何关系。

7.室外地表气温的升降主要取决于什么,影响的主要因素是什么?8.何为“日较差”和“年较差”,我国各地的“日较差”“年较差”遵循什么规律。

9.何为“霜洞”,何为“有效天空温度”;影响“有效天空温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1010.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其变化规律如何,为何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在黎明.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其变化规律如何,为何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在黎明前后最大,而午后却最小。

前后最大,而午后却最小。

1111.风可分为哪两大类,并解释其定义,我国气象部门是如何测定当地的风向与风速的,风.风可分为哪两大类,并解释其定义,我国气象部门是如何测定当地的风向与风速的,风玫瑰图的含意是什么?玫瑰图的含意是什么?1212..城市气候环境变暖且高于周边郊区农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在城市密集区易形成热岛现象。

热岛现象。

1313.我国建筑热工设计中为什么要按分区进行设计,是如何分区,分成几个什么区域。

.我国建筑热工设计中为什么要按分区进行设计,是如何分区,分成几个什么区域。

第三章 建筑环境中的空气环境1.室内空气环境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上人们为什么如此关心室内空气环境。

2.何为空气环境的“阈值”,根据人在空气环境中停留时间长短给出了几种阈值。

《基础工业工程(02629)》书本考试大纲

《基础工业工程(02629)》书本考试大纲

第一章工业工程及其发展考核要求(一)生产的系统概念1. 识记:(1)生产的含义;(2)生产的要素。

2. 领会:生产的系统概念和功能(二)工业工程的发展简史1. 识记:(1)工业工程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现代工业工程的发展趋势。

2. 领会:工业工程产生于工业生产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益的需要。

(三)工业工程的定义1. 识记:(1)工业工程定义的基本表述。

2. 领会: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对工业工程第一表述不尽相同,但内涵是一致的。

(四)工业工程的目标1. 识记:工业工程基本目标的具体内容。

2. 领会:(1)工业工程目标是系统不够优化的结果;(2)只有不断改善和优化才能实现工业工程目标。

(五)工业工程的功能1. 识记:(1)工业工程的基本功能:(2)各种功能的含义和主要技术。

2. 领会:(1)工业工程的功能与目标的关系;(2)工业工程的功能通过各种专业活动来实现。

(六)工业工程学科的范畴1.识记:(1)工业工程运用的主要知识和技术;(2)工业工程涉及的相关学科。

2.领会:工业工程学科范畴大、领域宽的特点和原因。

(七)工业工程学科的性质1.识记:工业工程学科的性质。

2.领会:工业工程是一门边缘学科。

(八)工业工程的特点1.识记:工业工程的基本特点。

2.领会:工业工程的特点与它的性质、任务和目标的关系。

(九)工业工程的意识1.识记:工业工程的意识及其内涵。

2.领会:(1)树立IE意识的重要性;(2)树立IE意识与掌握IE方法的关系。

第二章工业工程的应用考核要求(一)工业工程的应用领域和常用技术1.识记:(1)工业工程的应用领域;(2)工业工程的常用技术。

2.领会:制造中的工业工程常用知识和技术。

(二)工业工程技术人员的职责1.识记:工业工程技术人员的职责。

2.领会:工业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三)工业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1.识记:工业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

2.领会:工业工程技术人员与其它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同的特点。

环境学概论第二版吴彩斌精品笔记

环境学概论第二版吴彩斌精品笔记

环境学概论第二版吴彩斌精品笔记环境学概论是一门研究自然、社会和人文因素相互作用的学科,旨在探讨环境问题的产生、发展及其解决途径。

本篇文章根据吴彩斌的精品笔记,对环境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实践进行了梳理,以期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一、环境学概述1.环境学的定义与内涵环境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研究内容涵盖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

它以人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探讨环境演化、环境污染、环境承载力等方面的问题。

2.环境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环境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自然环境、生物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

研究内容包括环境质量与污染控制、环境变迁与演化、环境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管理与规划等。

3.环境学的重要性环境学在我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学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

二、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1.环境问题的历史演变环境问题自古以来就存在,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从工业革命开始,环境问题逐渐呈现出全球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概述当前全球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

这些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3.我国环境问题的特点与挑战我国环境问题的特点表现为污染程度严重、区域差异明显、生态系统退化等。

在面临严峻的环境挑战时,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正积极采取措施,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三、环境学的基本理论1.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认为,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

人类活动应遵循生态系统的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环境承载力理论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所能承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水平。

人类社会应在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内进行生产和生活,以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环境评价教程(徐新阳版)课后题答案

环境评价教程(徐新阳版)课后题答案

环境评价教程(徐新阳版)课后题答案环境评价教程(徐新阳版) 课后题答案第⼀章环境评价概述1、什么是环境、环境要素?环境有哪些功能?A环境:环境是以⼈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是影响⼈类⽣命和发展的各种⾃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

B环境要素: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的、性质不向⽽⼜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称为环境要素。

构成环境的基本要素包括:光、热、⽔、⼟、⽓、动植物以及这些⾃然要素与⼈类长期共处所产⽣的各种依存关系。

C环境功能有:⼀⽅⾯,它是⼈类⽣存和发展的最终物质来源;另⼀⽅⾯,它承受着⼈类活动产⽣的废弃物和各种作⽤的结果2、什么是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有哪些价值?A环境质量:有⼈认为:环境质量就是环境的优劣程度.是对⼈类的⽣存和繁衍以及社会发展的适宜程度。

也有⼈认为:环境质量是外境系统客观存在的—种本质属性,是能够⽤定性和定量的⽅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的状态。

B环境质量的价值:a⼈类健康⽣存的需要b⼈类⽣活条件改善和提⾼的需要c⼈类⽣产发展的需要d维持⾃然⽣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需要3、什么是环境评价?开展环境评价⼯作有什么意义?A环境评价:环境评价就是按照⼀定的标准和⽅法对环境质量给予定性或定量的说明和描述。

B开展环境评价⼯作的意义:环境评价是⼀个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实⽤性强的学科,它为环境管理、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环境标准的制定、⽣态环境制定、⽣态环境建设及环境规划提供技术依据,为国家环境保护政策提供信息,是环境保护的⼀项基础⼯作,是贯彻“预防为主、预防结合、综合治理“环境管理原则的具体体现。

同时,环境评价⼯作中,尤其是对⼀些以前没有遇到过的建设项⽬进⾏环境影响评价时,必然要开展⼀些基础研究或专项研究,从⽽促进了环境科学的发展。

4、环境评价的主要⽅法有哪些?指数评价法专家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经济学评价法运筹学评价法5、简述环境评价的基本⼯作程序第⼀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作为研究有关⽂件,进⾏初步的⼯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等级,编制评价⼤纲;第⼆阶段为正式⼯作阶段,其主要⼯作为详细的⼯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并进⾏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第三阶段为报告书编制阶段,其主要⼯作为汇总,分析第⼆阶段⼯作所得各种资料数据,给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6、什么是环境标准?中国的环境标准体系包括哪些内容?A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政府为保护⼈体健康、改善环境质量、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从⽽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制定的环境保护技术法规。

环境学概论曲向荣第二版笔记

环境学概论曲向荣第二版笔记

环境学概论曲向荣第二版笔记一、引言环境学是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如生态学、地理学、化学等。

在曲向荣教授的第二版教材中,对环境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学科发展进行了详细介绍。

以下是我对这本教材的笔记摘要。

二、环境学的基本概念1. 环境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外部条件,在环境学中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个层面。

自然环境包括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等自然要素,而人工环境则包括城市、工厂、交通等人类活动形成的环境。

2. 环境学的定义环境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影响。

它关注环境问题的产生、发展和解决,旨在促进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

三、环境学的研究方法1. 野外调查与实验环境学研究的基础是运用科学方法进行野外调查和实验。

野外调查可以帮助我们观测自然环境的现状和特征,实验则可以模拟特定条件下的环境变化,验证理论和假设。

2. 数据收集和分析环境学研究需要大量数据的支持。

数据可以从实地调查、遥感技术、统计资料等多个途径获取。

然后,利用统计学和数学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揭示环境问题的本质和趋势。

四、环境学的学科发展1. 早期环境学的发展早期的环境学主要关注于环境破坏和污染治理,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物的来源、迁移和转化过程上。

2. 当代环境学的发展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加深,环境学逐渐发展为一个更加综合和多样化的学科。

除了关注环境污染问题外,还涉及到生态系统的平衡、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气候变化等诸多方面。

五、环境学的应用领域1. 环境规划和管理环境学可以为城市规划、工业发展等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制定合理的环境管理政策和措施。

它还可以通过监测和评估,对环境质量进行监管和改善。

2.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是对建设项目或政策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的过程,以减少不良影响,并寻找合适的控制措施。

环境学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持。

环境学概论第二版吴彩斌精品笔记

环境学概论第二版吴彩斌精品笔记

环境学概论第二版吴彩斌精品笔记摘要:一、环境与生态系统1.环境的概念及其组成2.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二、当代资源与环境问题1.资源利用与消耗2.环境问题的类型与影响三、污染治理工程技术1.废水处理技术2.废气处理技术3.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四、环境管理1.环境法律法规与政策2.环境监测与评价3.环境规划与管理五、环境伦理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1.环境伦理观的演变2.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正文:环境学概论是一门研究环境与生态系统、资源利用、污染治理、环境管理以及环境伦理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学科。

本文将围绕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解决我国当前环境问题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环境与生态系统环境学概论首先阐述了环境的概念及其组成。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工环境等多个方面,这些环境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生物群落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形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

了解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二、当代资源与环境问题在当代社会,资源消耗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资源利用不均、过度消耗等问题导致了资源短缺,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同时,环境问题愈发突出,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环境。

因此,研究资源与环境问题,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三、污染治理工程技术为了解决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学概论介绍了各种污染治理工程技术。

包括废水处理技术、废气处理技术、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等。

这些技术对于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废水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有害物质,使废水达到排放标准;废气处理技术可以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可以将废物转化为资源,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四、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管理科学与工程核心课程及目录

管理科学与工程核心课程及目录

管理科学与工程核心课程及目录一、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管理学教学基本要求经济学教学基本要求运筹学教学基本要求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基本要求管理统计学教学基本要求二、工业工程专业主干课程工业工程基础教学基本要求人因工程教学基本要求物流工程教学基本要求生产管理教学基本要求一、管理统计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管理现实中的统计应用第二节管理统计学的含义、特点和内容第三节管理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二章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案例与背景第一节数据的计量与类型1.1 数据的计量尺度1.2 统计数据的类型1.3 绝对数与相对数第二节统计数据的搜集与可靠性分析2.1 总体与样本2.2 统计调查方式2.3 数据的搜集方法2.4 调查方案的设计2.5 资料的质量分析和可靠性分析第三节抽样调查中的基本概念3.1 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3.2 抽样误差和处理第四节抽样方法介绍4.1 简单随机抽样4.2 分层抽样4.3 等距抽样4.4 整群抽样案例分析第二章小结第二章习题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概括性描述案例与背景第一节统计数据的整理与展示1.1 数据的预处理1.2 频数分布表的编制与图示1.3 统计数据的其他图示法第二节数据集位置的测度2.1 众数2.2 中位数2.3 均值2.4 众数、中位数和均值的比较第三节数据集离散程度的测度3.1 极差3.2 总体方差和样本方差3.3 变异系数3.4 数据的标准化第四节数据集的峰度与偏度4.1 偏度4.2 峰度第三章小结第三章习题第四章抽样与参数估计案例与背景第一节抽样与抽样分布1.1 样本平均数的抽样分布1.2 样本比例的抽样分布1.3 X2分布和t分布1.4 F分布第二节参数估计的一般问题2.1 估计量与估计值2.2 点估计与区间估计2.3 估计量的优良性准则第三节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3.1 一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3.2 两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第四节样本容量的确定4.1 一个总体情形的样本容量确定第五章假设检验第六章分类资料的假设检验第七章方差分析第八章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二、工业工程基础第1章工业工程概述1.1工业工程的起源与发展历程1.1.1工业工程的起源1.1.2工业工程的发展动因1.1.3工业工程的发展历程1.2工业工程的定义、目标及职能1.2.1工业工程的定义1.2.2工业工程的目标1.2.3工业工程的职能1.3工业工程的学科属性及特点1.3.1工业工程的学科属性1.3.2工业工程的学科范畴1.3.3工业工程学科的应用特点1.4工业工程的应用1.4.1工业工程的应用领域1.4.2工业工程的应用模式1.4.3工业工程的常用技术1.4.4我国工业工程的应用与发展1.5工业工程教育1.5.1工业工程教育的历史回顾1.5.2工业工程高等教育在国外的基本情况1.5.3我国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模式思考题第2章生产率工程与管理2.1生产率概述2.1.1生产的概念2.1.2生产率的概念2.1.3生产率管理2.2生产率测定与评价2.2.1生产率测定与评价的概念和意义2.2.2生产率测评的种类2.2.3生产率测评的特点与原则2.2.4生产率测定的方法2.2.5生产率评价方法2.2.6生产率测评的实施2.3生产率的提高2.3.1影响生产率的因素2.3.2企业提高生产率的途径2.3.3工业工程与提高生产率2.4生产率工程2.4.1生产率工程的概念2.4.2现代企业组织与生产率2.4.3现代企业组织的代理结构2.4.4学习组织与生产率2.4.5新型生产系统与过程重组对生产率的影响2.4.6混沌与提高竞争力的新生产率模式2.4.7生产率改善支持系统——面向基层管理和职工的集成系统2.4.8现代管理方法体系的确立思考题第3章方法研究3.1方法研究原理3.1.1方法研究的内容3.1.2方法研究实施的基本程序3.2程序分析3.2.1程序分析概述3.2.2工艺程序分析3.2.3流程程序分析3.2.4线路图分析3.2.5管理程序分析3.2.6业务流程重组3.3操作分析3.3.1人机操作分析3.3.2联合操作分析3.3.3双手操作分析3.4动作分析3.4.1运作分析概述3.4.2运作经济原则3.5装配线平衡3.5.1装配平衡的基本概述3.5.2装配线平衡方法思考题第4章作业测定第5章现场管理第6章工作研究应用案例参考文献三、人因工程第1章人因工程概述人因工程的定义及特征人因工程的定义人因工程的特征人因工程的目的人因工程的发展历史启蒙阶段正式形成阶段快速发展阶段人因工程在中国的发展人因工程的发展趋势人因工程的内容及应用人因工程的内容人因工程的应用本书的主要内容人因工程的方法人因工程的学习方法人因工程的研究方法第2章人体的生理特征及应用人体尺寸我国成年人的基本尺寸影响人体尺寸的因素人体尺寸的统计指标设计中可采取的方案设计程序人体的动态生理特征人的神经系统人体的肌肉系统人的能量供应和消耗系统脉搏与体力劳动第3章人的心理特征人的信息处理模型Donders的减法模型Welford的单通道模型Broadbent的过滤模型Kahneman的单资源模型Wickens的多资源模型控制过程与自动过程理论人的信息处理系统的基本结构人的信息输入——感知感觉阈限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中枢信息处理知觉记忆思维与决策注意人的信息输出操作运动类型操作运动的速度操作运动的准确度第4章工作地设计工作地设计的一般要求工作地设计的重要性工作地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工作面高度设计站立时的工作面高度坐姿时的工作面高度可变的工作台面高度设计活动空间设计垂直面工作空间水平面工作空间个人的社会心理空间座椅设计座椅的功能座椅设计第5章信息显示设计信息的显示信息显示的人机系统信息显示器的分类信息显示设计的基本原则视觉信息的显示概述静态视觉信息的显示动态视觉信息的显示非视觉信息的显示听觉显示触觉、嗅觉等其他显示类型冗余显示第6章控制器的设计控制器概论控制器的定义研究及应用领域的变迁控制器的分类控制器的设计原则控制的编码控制一显示比控制器的力学特性公众常识与控制器的设计控制器的保护可接近性指数传统控制器的设计基本设计原则手柄踏板人一计算机交互中控制器的设计数据输入设备的设计键盘控制器领域的新发展远程遥控声控眼控小结第7章体力与脑力工作负荷体力劳动强度与体力劳动效率体力劳动及对人的影响体力劳动强度等级的划分体力劳动效率体力劳动的安排与应用静负荷脑力负荷脑力负荷的定义及影响脑力负荷的测量方法工作压力工作压力的概念工作压力的影响压力的来源压力的测量改善工作压力的方法疲劳疲劳的产生疲劳的分类疲劳产生的原因疲劳的测量方法减轻疲劳的途径枯燥枯燥概述枯燥产生的原因枯燥工作引起的后果克服枯燥的方法第8章工作环境照明光的性质与度量照明的标准及影响照明的设计噪声环境声音的性质及度量噪声的来源与影响噪声控制标准及控制措施颜色环境颜色的概念与性质颜色对人的影响色彩搭配与设计振动环境振动的概念与性质振动的影响振动的控制标准与措施微气候环境微气候的构成要素人的热调节机制微气候环境与舒适热、冷环境对人的影响及防护第9章人因误差与人因安全人的可靠性可靠性和可靠度人的可靠性人机系统可靠性影响人的可靠性的因素人因误差人因误差的概念人因误差的分类人因误差的预防事故及预防事故的定义及危害事故资料的收集及分析方法事故的原因事故的预防参考文献四、系统工程导论第一章序言1.1 系统工程产生的背景1.1.1 系统工程的起源1.1.2 推动系统工程发展的重要理论1.2 系统工程发展简史1.3 我国系统工程的发展1.3.1 我国古代朴素系统观念的自发应用1.3.2 钱学森对我国系统工程发展的贡献1.3.3 我国系统工程发展的几个阶段1.4 系统工程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习题与思考题第二章系统与系统工程2.1 系统的概念2.1.1 关于系统的定义2.1.2 要素与系统的关系2.1.3 系统的基本性质2.1.4 系统的数学表示2.1.5 系统的分类2.1.6 系统研究的内容2.2 系统工程的概念2.2.1 关于系统工程的定义2.2.2 系统工程的学科性质与特点2.2.3 系统工程的理论基础2.2.4 常见的四类系统工程问题2.3 系统工程的重点研究对象——社会经济系统2.3.1 遵循因果律2.3.2 具有多重反馈2.3.3 存在反直观性2.3.4 具有较强的非线性特征2.3.5 存在时滞(延迟)效应2.3.6 存在大惯性2.3.7 不适合做直接试验2.3.8 因果有时在空间上分离习题与思考题第三章系统工程方法论3.1 系统工程方法与方法论3.2 处理复杂系统问题的基本观点3.2.1 整体观点3.2.2 综合观点3.2.3 层次观点3.2.4 价值观点3.2.5 发展观点3.3 霍尔系统工程方法3.3.1 霍尔系统工程方法的时间维3.3.2 霍尔系统工程方法的逻辑维3.3.3 霍尔系统工程方法的专业维3.3.4 霍尔管理矩阵(活动矩阵)3.4 切克兰德的系统工程方法3.5 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3.5.1 理解意图3.5.2 调查分析3.5.3 形成目标3.5.4 建立模型3.5.5 提出建议3.5.6 实施方案3.5.7 协调关系3.6 综合集成系统方法3.7 螺旋式推进系统方法3.7.1 宏观旋进的第一环——建立系统的逻辑模型3.7.2 宏观旋进的第二环——建立系统的物理模型3.7.3 宏观旋进的第三环——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3.7.4 宏观旋进的第四环——求解模型和系统仿真3.7.5 宏观旋进的第五环——决策分析3.8 系统方法3.8.1 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3.8.2 定性描述与定量描述相结合3.8.3 确定性描述与不确定性描述相结合3.8.4 系统分析与系统综合相结合习题与思考题第四章系统建模方法第五章系统分析方法第六章系统评价方法第七章系统仿真附录1:单队单服务台仿真模型附录2:Arena问题实例的建模过程习题与思考题主要参考文献五、管理学第一章管理概论1.1 管理的定义和特征1.1.1管理的定义1.1.2管理的特征1.2管理的职能1.2.1决策职能1.2.2计划职能1.2.3组织职能1.2.4领导职能1.2.5控制职能1.2.6创新职能1.3 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1.3.1什么是管理者1.3.2管理者的类型1.3.3管理者的角色1.3.4管理者的技能1.3.5成功的和有效的管理者1.4 管理的属性和管理活动的不确定性.1.4.1管理的属性1.4.2管理活动的不确定性1.5 管理与环境1.5.1组织的环境系统1.5.2宏观环境对管理的影响1.5.3产业环境对管理的影响思考题..案例分析第二章管理思想史2.1 西方古典管理理论2.1.1 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和管理理论的形成2.1.2泰罗和科学管理理论2.1.3法约尔和一般管理理论2.1.4韦伯和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理论2.2西方行为科学理论2.2.1人际关系理论2.2.2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2.3 西方现代管理理论.2.3.1管理过程学派2.3.2社会系统学派2.3.3管理科学学派2.3.4系统管理学派2.3.5经验学派2.3.6决策理论学派2.3.7权变理论学派2.3.8经理角色学派2.4 当代管理理论及其发展的基本趋势2 4.1企业文化理论2.4.2当代管理发展的基本趋势思考题案例分新第三章决策.3.1 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3.1.1决策的定义3.1.2决策的原则3.1.3决策的依据3.2决策的类型.3.2.1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3.2.2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3.2.3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3.2.4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3.2.5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3.2.6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3.3决策的理论.3.3.1古典决策理论3.3.2行为决策理论3.3.3当代决策理论3.4决策的过程3.4.1 识别机会3.4.2识别目标3.4.3拟定备选方案3.4.4评估备选方案3.4.5做出决定3.4.6选择实施战略3.4.7监督和评估3.5决策的方法.3.5.1集体决策方法3.5.2定量决策方法思考题.案例分析第四章计划4.1 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4.1.1计划的概念4.1.2计划与决策..4.1.3计划的性质..4.2计划的类型..4.2.1 长期计划、中期计划与短期计划4.2.2业务计划、财务计划与人事计划4.2.3战略性计划与战术性计划4.2.4具体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4.2.5程序性计划与非程序性计划4.2.6 哈罗德·孔茨和海因茨-韦里克的计划层次体系4.3 计划的编制过程4.3.1确定目标4.3.2认清现在4.3.3研究过去4.3.4预测并有效地确定计划的重要前提条件4.3.5拟定和选择可行性行动计划4.3.6制定主要计划4.3.7制定派生计划4.3.8制定预算4.3.9计划制定应考虑的因素4.4 计划的组织实施方法4.4.1 目标管理4.4.2滚动计划法4.4.3网络计划技术思考题案例分析..第五章组织5.1 组织设计5.1.1 组织的含义与组织设计的必要性5.1.2组织设计的任务和原则5.1.3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5.1.4权变式组织设计5.2组织的部门化5.2.1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原则5.2.2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形式与特征5.3组织的层级化..5.3.1组织的层级化与管理幅度5.3.2组织的层级化与集、分权5.3.3组织的层级化与结构的有机化5.4 组织变革5.4.1组织变革的动因5.4.2组织变革的类型5.4.3组织变革的目标5.4.4组织变革的内容5.4.5组织变革的过程与程序5.4.6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其管理5.4.7组织变革的压力及其管理5.4.8组织冲突及其管理思考题案例分析第六章领导6.1 领导的内涵6.1.1领导与管理6.1.2领导的作用6.1.3领导者与追随者6.2领导者的类型.6.2.1权力与领导6.2.2集权式领导者与民主式领导者6.2.3 维持型领导者、变革型领导者与战略型领导者6.3领导方式理论6.3.1连续统一体理论6.3.2领导方式行为理论6.3.3领导方式情景论6.4激励的原理.6.4.1激励的概念与对象6.4.2激励与行为6.4.3激励产生的内因与外因6.4.4 X理论和Y理论6.5激励的内容.6.5.1需要层次理论6.5.2双因素理论6.5.3后天需要论6.6激励的过程..6.6.1公平理论’6.6.2期望理论6.6.3强化理论6.7 激励的一般形式与实务..6.7.1激励的一般形式6.7.2当代若干激励实务思考题案例分析..第七章控制-7.1 控制活动7.1.1控制的必要性7.1.2控制理论7.1.3控制的类型7.2控制的过程7.2.1 确定标准7.2.2衡量绩效7.2.3比较绩效与标准7.2.4纠正偏差7.2.5有效控制7.3控制的方法7.3.1 预算控制7.3.2生产控制7.3.3其他控制方法思考题案例分析第八章技术创新8.1技术创新的概念及理论演变8.1.1技术创新的概念8.1.2技术创新的理论演变8.2技术创新理论的内容8.2.1技术创新的分类8.2.2技术创新的模式8.2.3技术创新的特征8.2.4技术创新对现代经济发展的作用8.2.5影响技术创新因素的研究8.3 企业家与技术创新8.3.1企业家的概念8.3.2企业家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8.3.3企业家的技术创新职能8.3.4企业家技术创新行为的特征分析8.4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力8.4.1 从企业竞争力的角度看技术创新与竞争力的关系8.4.2从企业创新的角度看技术创新与竞争力的关系思考题案例分析..参考文献六、运筹学第一章绪论§1.1 运筹学的产生和发展§1.2运筹学的主要内容§1.3运筹学在管理中的应用第二章线性规划和单纯形法§2.1 线性规划实例与模型§2.2线性规划的图解法与基本性质§2.3单纯形法原理§2.4线性规划的初始解解法(大M法和两阶段法)第二章练习题第三章线性规划对偶理论及其应用§3.1线性规划的对偶问题§3.2对偶规划的基本性质§3.3对偶单纯形法§3.4影子价格和灵敏度分析第三章练习题第四章线性规划进一步讨论§4.1退化问题及反退化方法§4.2改进单纯形法§4.3线性参数规划及其应用§4.4运输问题第四章练习题第五章目标规划§5.1 目标规划实例与模型§5.2 目标规划求解方法§5.3 目标规划的灵敏度分析第五章练习题第六章整数规划§6.1 整数规划实例与模型§6.20-1整数规划的建模方法§6.3分支定界法§6.4割平面法§6.5指派问题第六章练习题第七章动态规划§7.1动态规划原理和模型§7.2一维动态规划求解方法§7.3 动态规划在经济和管理中的应用第七章练习题第八章马尔可夫链和马尔可夫决策过程§8.1 马尔可夫链§8.2n步转移概率§8.3马尔可夫链中状态的分类§8.4稳态概率§8.5马尔可夫决策规划第八章练习题第九章网络优化模型§9.1 图与网络§9.2树§9.3最短路问题§9.4最大流问题§9.5最小费用流问题§9.6用Excel求解最大流和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第九章练习题第十章排队论§10.1一些排队的术语§10.2到达过程和服务过程模型§10.3 生灭过程§10.4M/M/1/GD/∞/∞排队系统§10.5M/M/1/GD/c/∞排队系统§10.6M/M/s/GD/∞/∞排队畚统……第十一章库存论第十二章博弈论简介附录参考文献七、信息资源管理目录第1章绪论1.1 信息与信息资源1.2 信息资源管理概述1.3 信息资源管理的沿革与发展复习思考题第2章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内容管理2.1 信息资源的类型2.2 信息采集2.3 信息组织2.4 信息检索2.5 信息分析2.6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复习思考题第3章信息系统的管理3.1 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3.2 信息系统的开发战略3.3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3.4 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3.5 信息资源标准化3.6 信息系统建设的项目管理复习思考题第4章企业信息资源管理4.1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背景和发展沿革4.2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和模式4.3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4.4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复习思考题第5章政府信息资源管理5.1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与发展5.2 政府信息资源的类型与特点5.3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与模式5.4 政府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复习思考题第6章信息政策与法规6.1 信息政策与法规概述6.2 信息公开的制度与法规6.3 知识产权保护法6.4 信息安全政策与法规复习思考题第7章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第8章知识管理参考文献更多八、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第1章绪论1.1 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信息系统1.2 信息系统工程的由来和基本思想1.3 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和评价标准1.4 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成功要素1.5 信息系统建设的软件工具——CASE 1.6 本课程的目的、任务和学习方法关键词思考题参考文献第2章信息系统的规划2.1 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2.2 规划的一般原则与方法2.3 信息系统规划的任务和内容2.4 信息系统规划的实施方法2.5 信息系统规划的若干关键问题2.6 信息系统规划的回顾和修订2.7 小结关键词思考题参考文献第3章生命周期法概述3.1 生命周期法的意义3.2 生命周期法的工作流程3.3 生命周期法的实施管理3.4 生命周期法的成功要素3.5 使用生命周期法的条件3.6 小结关键词思考题参考文献第4章需求分析和可行性分析4.1 战略目标、系统目标和项目目标4.2 管理与决策的信息需求4.3 目标的分析、权衡及量化4.4 可行性分析4.5 可行性分析报告的撰写与审议4.6 小结关键词思考题参考文献第5章调查研究与现状分析5.1 调查研究概述5.2 业务流程分析5.3 业务流程建模与分析工具5.4 数据流程分析5.5 数据字典5.6 功能与数据的交互分析5.7 组织信息管理现状的分析与评价5.8 小结关键词思考题参考文献第6章逻辑设计6.1 逻辑设计的目标与原则6.2 业务流程的改造与设计6.3 数据处理与数据存储的设计6.4 设计方案的交互检验6.5 系统分析报告的撰写与审议6.6 小结关键词思考题参考文献第7章总体设计第8章详细设计第9章信息系统项目的实施与管理第10章原型法的概念与方法第11章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方法第12章信息系统分析与建设新进展第13章系统分析与设计举例九、预测方法与技术第一章预测概述1.1 引言1.2 预测的作用1.3 预测的基本原则1.4 预测的分类1.5 预测的程序1.6 预测的精度和价值练习题第二章定性预测方法2.1 引言2.2 市场调查预测法2.3 专家预测法2.4 主观概率法2.5 预兆预测法练习题第三章时间序列平滑预测法3.1 时间序列概述3.2 移动平均法3.3 指数平滑法3.4 差分指数平滑法3.5 自适应过滤法3.6 ARMA模型简介第四章一元线性回归模型4.1 引言4.2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及其假设条件4.3 模型参数的估计4.4 估计量的统计特性4.5 回归方程的检验4.6 预测区间4.7 几个应当注意的问题4.8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应用练习题第五章多元线性回归模型5.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及其假设条件5.2 模型参数的估计5.3 回归系统向量估计值B的统计性质5.4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检验5.5 含有虚拟变量的回归模型5.6 自变量的选择5.7 若干问题讨论5.8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应用练习题第六章非线性回归模型6.1 非线性回归模型的形式及其分类6.2 直接换元法6.3 间接换元法6.4 非线性回归模型的线性逼近6.5 非线性回归模型的应用练习题第七章趋势外推预测方法7.1 指数曲线法7.2 修正指数曲线法7.3 生长曲线法7.4 包络曲线法练习题第八章马尔柯夫预测法8.1 马尔柯夫链简介8.2 商品销售状态预测8.3 市场占有率预测8.4 期望利润预测练习题第九章序列算子与灰色序列生成第十章灰色系统模型第十一章灰色系统预测第十二章常用预测软件简介课程实验参考文献十一、管理信息系统第一篇信息系统的概念与作用第1章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1.1 信息与信息技术1.2 系统与信息系统1.3 信息系统的应用类型1.4 信息系统的发展历史和趋势思考题第2章信息系统与组织2.1 信息系统战略2.2 信息系统对组织的影响2.3 组织对信息系统的影响思考题第二篇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第3章计算机硬件和软件3.1 计算机硬件3.2 计算机软件3.3 计算机系统的发展思考题第4章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4.1 传统的数据组织方式4.2 数据库系统4.3 数据库管理系统4.4 专用和通用数据库系统4.5 数据仓库思考题第5章计算机网络5.1 通信系统基础5.2 计算机网络技术5.3 局域网5.4 广域网5.5 互联网通信5.6 办公室通信思考题第三篇信息系统的应用第6章组织中的信息系统6.1 组织中的信息系统概览6.2 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类型思考题第7章现代应用系统7.1 企业集成化应用系统7.2 供应链管理7.3 电子商务7.4 客户关系管理思考题第8章决策支持与商务智能8.1 决策支持系统8.2 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8.3 联机分析处理8.4 商务智能方法与应用思考题第四篇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开发第9章信息系统规划9.1 组织的信息系统规划9.2 IS/IT战略规划的主要方法第10章信息系统开发10.1 信息系统开发概述10.2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论10.3 系统分析10.4 系统设计10.5 系统实施思考题第五篇信息系统的管理第11章信息系统的项目管理11.1 信息系统建设的组织方式11.2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思考题第12章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与安全管理12.1 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12.2 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思考题主要参考文献十二、物流工程第1章导论1.1物流与物流工程1.2物流工程发展历史与趋势1.3物流工程的理论体系习题1案例1:沃尔玛的物流管理案例2:UPS——由包裹运送公司成功转变为整体化物流企业案例3:上海全方物流公司的现代物流管理模式第2章设施规划与设计2.1设施规划与设计概述2.2场址选择的意义及因素2.3场址选择的步骤与内容2.4场址选择方法2.5设施布置概述2.6设施布置的原则与基本形式2.7设施布置的方法习题2案例:AM,PM国际公司的选址要求第3章企业物流系统设计3.1企业物流系统3.2物流系统合理化的原则和途径3.3企业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3.4企业物流系统设计。

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工程原理第二版胡洪营

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工程原理第二版胡洪营

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工程原理第二版胡洪营环境工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环境监测等多个方面。

环境工程专业是培养环境工程技术人才的专业,其核心课程之一就是《环境工程原理》。

本文将介绍《环境工程原理》第二版的作者胡洪营教授以及该书的主要内容。

一、胡洪营教授简介胡洪营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水协会主席、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等职务。

他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

胡洪营教授在环境工程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他的学术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都有很高的影响力。

二、《环境工程原理》第二版概述《环境工程原理》第二版是胡洪营教授主编的一本教材,该书于2015年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主要介绍了环境工程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应用实例,内容涵盖了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物理学等多个方面。

该书共分为十章,分别是:环境工程概论、环境化学原理、水体污染控制工程、废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环境生物学原理、环境监测与分析、环境风险评价、环境管理与法规、环境工程实例。

每一章节都有详细的讲解和案例分析,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也有实践经验的分享。

三、该书的特点1.内容全面:该书涵盖了环境工程的多个方面,内容全面,涉及面广。

2.案例丰富:每一章节都有大量的案例分析,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3.注重实践:该书不仅介绍了环境工程的理论知识,还注重实践经验的分享,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4.语言简洁:该书语言简洁明了,易于理解。

四、总结《环境工程原理》第二版是一本非常优秀的环境工程教材,由胡洪营教授主编,内容全面,案例丰富,注重实践,语言简洁。

该书不仅适合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学习,也适合从事环境工程相关工作的人员参考。

人因工程学学习指导与习题

人因工程学学习指导与习题

目录第一章人因工程学概述 (1)第二章人的因素 (6)第三章微气候环境 (12)第四章环境照明 (17)第五章色彩环境 (23)第六章噪声及振动环境 (27)第七章空气环境 (35)第八章体力工作负荷 (42)第九章人的信息处理系统 (54)第十章脑力工作负荷 (65)第十一章人体测量 (69)第十二章作业空间设计 (75)第十三章人机系统 (81)第十四章人机界面设计 (100)第十五章劳动安全与事故预防 (107)第一章人因工程学概述一、要点与要求本章的内容主要是了解学习人因工程学,以及应用人因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一些共性知识。

1.了解人因工程学的命名、起源与发展。

虽非本章的重点,但应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有利于本学科的学习。

2.掌握人因工程学的定义。

这是本章的重点之一,在众多定义中,要求能认知和表述《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中的人因工程学定义。

3.了解人因工程学的研究任务。

了解它有助于理解人因工程学的定义,所以了解人因工程学的研究任务是必要的。

4.了解人因工程学的内容与应用领域。

了解它将有助于了解学习的目的。

5.掌握人因工程学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掌握人因工程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步骤,是应用本学科的基础。

6.人因工程学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这是本章的又一个重点。

希望能学会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7.了解人因工程学与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

这将有助于拓展相关学科的学习。

本章主要是基本概念,考核将以单项选择题、判断改正题和名词概念解释为主,其次是少量的简答题。

二、重点与难点分析1.人因工程学的命名。

由于世界各国人因工程学的发展存在差异,以及研究的侧重点也存在差异,故导致学科名称的使用亦不相同。

如,该学科在美国称为“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人的因素工程学)或“Human Engineering”(人类工程学),西欧国家称为“Ergonomics”(人类工效学),“Ergonomics”是希腊文,意为“工作法则”。

2024(完整版)环境微生物学(第二版)

2024(完整版)环境微生物学(第二版)

(完整版)环境微生物学(第二版)•绪论•微生物的类群与形态结构目录•微生物的营养与培养•微生物的代谢与生长•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微生物生态与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的影响01绪论环境微生物学的定义与任务定义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

任务揭示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种类、数量、生理生化特性及其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阐明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对象包括土壤、水体、空气、岩石等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以及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等人工环境中的微生物。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的多样性、生态功能、代谢途径、基因表达调控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发展历史经历了从描述性到实验性,再到分子水平的研究历程。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环境微生物学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现状当前,环境微生物学已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在解决环境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同时,随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不断深入,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

学习环境微生物学的意义和方法意义有助于了解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种类、数量及其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保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有助于推动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相关领域的发展。

方法主要包括野外调查、实验室模拟、数学模拟和计算机模拟等方法。

其中,野外调查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手段;实验室模拟可以揭示微生物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数学模拟和计算机模拟则可以对复杂的环境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和预测。

02微生物的类群与形态结构包括球菌、杆菌、螺旋菌等,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等基本结构。

细菌放线菌蓝细菌一类具有分枝状菌丝体的原核微生物,主要分布在土壤和水中。

又称蓝藻,是一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的原核微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

工作环境包括哪些方面

工作环境包括哪些方面

工作环境:
工作环境(work environment),广义上指与工作有关的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狭义上指人的工作地周围的物理环境,如办公室、工厂、车间、工场等。

对工作环境可从个体的、人际的和组织的三个层次进行分析。

个体水平的分析集中在对工作直接发生作用的环境条件,如办公室或车间的大小、照明、通风、噪声等。

人际水平的分析主要致力于分析工作空间对交谈的便利程度和工作空间的象征性作用(指工作空间反映使用者在地位、身份上的特征)及工作区域的布局特点等。

组织水平的分析包括最大范围的物理环境,集中于分析建筑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布局,工作单元(如车间)的远近、包围程度等。

工作环境包括哪些方面:
工作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作业环境和团队环境。

L自然环境当然就是指你工作时所处的地理环境,包括地理位置、空气条件等。

2.作业环境是指你工作时所处的人为布置的与工作相关的环境,包括设施、设备、工具、周边工厂企业等。

3.团队环境是指你所处的工作团队的自然人组成的工作氛围,包括团队精神、团队沟通、团队技能等。

工作环境是指公司员工周围的人和物体。

周围的人指自己的同事,老板,以及合作伙伴。

周围的物体指的是办公设施,公司福利等。

环境造就人,环境影响人。

如果一个人在一个积极向上、团结拼搏的群体里,受到周围人的感染,他也会努力勤奋起来,并且做得到自己的最好。

相反,如果一个人工作在一个工作散慢、不思进取的群体里,同样也会让一个优秀的人变成一个庸人。

因此,建设良好的工作环境,用良好的工作环境来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是我们提高员工作效率,改进工作作风一个有效的措施之一。

环境工程二版课后答案

环境工程二版课后答案

第I 篇 习题解答第一章 绪论1.1简要概述环境学科的发展历史及其学科体系。

解:环境学科是随着环境问题的日趋突出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

它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酝酿阶段,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从零星的环境保护的研究工作与实践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

环境学科是一门正在蓬勃发展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和内涵不断扩展,所涉及的学科非常广泛,而且各个学科间又互相交叉和渗透,因此目前有关环境学科的分支学科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划分方法。

图1-1是环境学科的分科体系。

图1-1 环境学科体系1.2 简要阐述环境工程学的主要任务及其学科体系。

解:环境工程学作为环境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任务是利用环境学科以及工程学的方法,研究环境污染控制理论、技术、措施和政策,以改善环境质量,保证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存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图1-2是环境工程学的学科体系。

图1-2 环境工程学的学科体系1.3 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有哪些可能的方法,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环境工程学 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及原理生态修复与构建技术及原理清洁生产理论及技术原理环境规划管理与环境系统工程环境工程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空气净化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管理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 土壤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 废物资源化技术环境学科体系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环境生态学环境规划与管理解:去除水中悬浮物的方法主要有:沉淀、离心分离、气浮、过滤(砂滤等)、过滤(筛网过滤)、反渗透、膜分离、蒸发浓缩等。

上述方法对应的技术原理分别为:重力沉降作用、离心沉降作用、浮力作用、物理阻截作用、物理阻截作用、渗透压、物理截留等、水与污染物的蒸发性差异。

1.4 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去除有哪些可能的技术,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解:去除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主要技术有:物理吸收法、化学吸收法、吸附法、催化氧化法、生物法、燃烧法等。

气候变化知识:气候变化和工作条件

气候变化知识:气候变化和工作条件

气候变化知识:气候变化和工作条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加剧,人们对于工作环境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对于某些工种来说,天气条件的变化不仅会对身体造成影响,同时也对工作效率和安全造成影响。

因此,气候变化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也是一个与工作条件相关的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气候变化对于职业安全带来的影响。

气候变化造成了一系列的气象灾害,如飓风、洪水、干旱、森林火灾等等。

这些灾害不仅会对居民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对各种工作带来风险。

例如,在采矿、建筑、电力和其他重型行业中,高温天气可能会导致身体疲劳和其他身体不适,从而降低工作效率,并且由于职业安全防护措施的不足,很可能会引发工作事故。

在另一方面,气候变化也会影响到某些工作的稳定性。

例如,由于缺乏水资源,农业和林业行业可能会面临困境,进而影响到相关的工作岗位。

在一些城市,由于气温的升高和空气污染的加剧,人们很难进行户外工作,例如开采和建设行业中的人们,长时间暴露在恶劣的天气和环境中会对其身体带来风险。

但是,对工作环境造成的直接影响并不是气候变化的全部内容。

随着全球对环保认识的提高,包括企业、民众在内的各个方面也都在积极讨论如何更好的应对气候变化。

与此同时,人们也在逐渐认识到,对气候变化进行积极应对也可以为工作环境带来积极影响。

许多工作环境已经对环保友好式的设计进行了改善。

例如,环保建筑可以带来更好的室内空气质量和更好的舒适度,这不仅可增进员工的工作效率,还可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在农业领域中,气候变化也使得更多的农民将目光投向了可持续农业,这也为农民们提供了更加健康且良好的工作环境。

此外,气候变化也促使许多企业不断创新,以适应新的工作变化。

许多企业正在开发更加环保和节能的解决方案,这既可以满足政府的环保要求,也可以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竞争力和更加良好的工作状态。

在交通运输和物流行业,企业正在研发更加高效的交通工具和装备,以更加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同时减少企业和工人所承受的气候变化的焦虑和不安。

职业健康安全.职业卫生.工作场所微气候指标的适当尺寸及其测量的一般要求

职业健康安全.职业卫生.工作场所微气候指标的适当尺寸及其测量的一般要求

职业健康安全.职业卫生.工作场所微气候指标的适当尺寸及其测量的一般要求引言:职业健康安全、职业卫生以及工作场所微气候的监测是确保员工工作环境安全和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科学评估和改善工作场所的微气候状况,制定了适当尺寸的指标和测量要求。

1. 适当尺寸的指标:1.1 温度:工作场所内的温度是一个关键的微气候指标。

适当的温度范围应基于工作性质和气候条件而定,确保员工在工作中既不感到过热也不感到过冷。

1.2 湿度:空气湿度直接影响着员工的舒适度和健康。

适当的湿度水平应能够减少眼睛、鼻子和喉咙的干燥感,并防止过度的湿度导致霉菌滋生。

1.3 空气流动:良好的空气流动可以降低室内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浓度,减少员工暴露于有毒气体的风险。

适当的通风系统应确保空气流动的均匀性。

1.4 噪音水平:工作场所的噪音水平直接关系到员工的听觉健康。

适当的噪音水平应能够保障员工免受噪音污染的危害。

2. 测量的一般要求:2.1 测量设备的准确性:使用用于测量微气候的仪器和设备应具备高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确保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

2.2 测量时间和频率:测量应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进行,以考虑工作日的变化和工作场所的周期性变化。

频率应足够以确保获得充分的数据。

2.3 测点的选择:测点的选择应涵盖整个工作场所,并包括员工经常活动的区域。

这样可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2.4 数据记录和分析:测得的数据应及时记录,并经过详细的分析。

这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2.5 员工参与:在测量的过程中,员工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

他们的主观感受和反馈可以为微气候改善提供有益的信息。

结论:确保工作场所微气候的适当性是维护员工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因素。

通过遵循适当尺寸的指标和测量的一般要求,能够全面、准确地评估和改善工作环境,使其符合职业健康安全和职业卫生的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
65 81 90
不同季节最适宜的气流速度
人因工程学 推荐的气流速度
季 节
春、 秋
最佳气流速度/ m/s
0.30—0.40
不适当的气流速度/ m/s
0.02以下及1.16以上


0.40—0.50
0.20—0.30
0.03以下及1.50以上
0.01以下及1.00以上
环境允许温度通常是指基本上不影响人的工作效率、身心 健康和安全的温度范围。允许温度范围一般是舒适温度± (3~5)℃。 对于受温度环境条件影响最明显的手部精细操作劳动(手 部皮肤温度降至15.5℃以下时,手的作业效率即明显下 降),环境温度采用舒适温度为宜。
手持式风向风速仪
4 热辐射
人因工程学
热辐射是针对红外线及一部分可视线而言。太阳 及作业环境中的各种加热炉、开放火焰、热光源,产 生热量各种设备等热源都能产生大量的热辐射。当周 围物体表面温度超过人体皮肤温度时,周围物体表面 则向人体热辐射而使人体受热,称为正辐射。相反,
当周围物体表面温度低于人体温度时,人体表面则向
人因工程学
c.衣着厚度不同,要求的舒适温度也不同。穿厚衣服 对环境舒适温度要求较低。 d.不同地区的人由于在冷、热环境中长期生活,对 冷或热环境已习惯和适应,因此,习服不同,对舒适温 度的要求也不同。热带人稍偏高,寒带人稍偏低。 e.不同性别、年龄的人对舒适温度的要求不同。女 性的舒适温度比男性高0.55℃;40岁以上的人比青年人 高约0.55℃。
便携式温 湿度计1
人因工程学
相对湿度可用通风干湿表或 干湿球温度计测量。干湿球温 度计中,湿球温度计指示的温 度叫湿球温度,湿球温度略低 于干球温度。根据干球、湿球 温度可以从相应的表格中找到 相应的相对湿度。
便携式温 湿度计2
另外,用湿敏元件制成的温度 计也可以直接测得相对湿度。
3 气流
人因工程学
例如室温 t=20℃时,湿度H=188-7.2 × 20=44,即44%。
人因工程学
针对这个情况,J.E.Bosen提出了一个不舒适指 数DI(Discomfort index)来综合表征人体对温度 湿度环境的感觉。 DI=(td + tw)× 0.72+40.6 式中,td为干球温度(℃);tw为湿球温度 (℃)。 通过计算各种作业场所、办公室及公共场所的不 适指数,就可以掌握其环境特点及对人的影响。 不舒适指数不足之处是没有考虑风速。
5.4 微气候环境的评价
人因工程学
微气候环境中各要素对人体的影响是综合起 作用的,除了上述几种主要因素外,还有如人 的新陈代谢和服装等多种因素;许多学者为寻 求一种既能包括多种因素,且又简单而适合于 现场的综合评价指标。下面介绍综合评价微气 侯环境的方法或指标。
人因工程学
1、不舒适指数
以人体对温度和湿度的感觉为例,舒伯特 (S.W.Shepperd) 和希尔(U.Hill)经过大量研究证明,最合适的 湿度(H,%)与气温(t, ℃)的关系为 H = 188-7.2t 12.2℃<t<26℃ )
2 有效温度
人因工程学
有效温度是指根据人体在微气候环境下,具 有同等主诉温热感觉的最低气流速度和气流湿度 的等效温标。它是根据人的主诉温度感受所制订 的经验性温度指标。它以气流静止不动,相对湿 度为100%的条件下使人产生某种热感觉的空气温 度来代表不同风速,不同相对湿度,不同空气温 度而使人产生同一热感觉为基础的。它用单一个 温度值来度量。若已知干球温度、湿球温度和气 流速度,便经过下图求得有效温度。
a.季节不同舒适温度也不同,夏季偏高,冬季偏低。85% 以上的人感到舒适的夏季有效温度为20.52~28℃;冬季 为18.3~21.1℃。大体相当于相对湿度50%时,夏季温度 为24±3℃,冬季为22±2℃。 b.劳动强度不同,要求的舒适温度也不同。相对湿度为 50%时,某些劳动的舒适温度指标如下: 坐着在办公室、控制室、计算机室从事脑力劳动时为 18~24℃; 坐着从事轻体力劳动(简单操纵或小零件分类等)时 为16~24℃; 站着从事轻体力劳动(如车工、铣工等)时为16~ 23℃; 站着从事重体力劳动(如零件安装等)时为14~21℃; 从事极重体力劳动时为14~18℃。
有效温度值 /℃ 41~40 35 30 25 20 15 10
* 热打击(出现威胁生命的突发事件,身体本身不能充分凉下来)
人因工程学

3. 三球温度指数(WBGT)
三球温度指数也称为湿球黑球温度(wet bulb globe temperature index,WBGT),是综合考 虑了干球温度、相对湿度、平均辐射温度和风速 等4个环境因素的综合温标,也是综合评价人体接 触作业环境热负荷的一个基本参量。这里热负荷 (heat stress)是指人体在热环境中作业时的受 热程度,取决于体力劳动的产热量和环境与人体 间热交换的特性。
人因工程学
由上式可知,当人体产热与散热相等时, s=0,人体处于动平衡状态,当产热大于 散热时,s取正值,人体热平衡破坏,体 温升高;当产热小于散热时,s取负值, 体温下降。人体热平衡状态如图所示。
人因工程学
5.3 人体对微气候环境的主观感受
人体对微气候环境的主观感觉,即心理上是否感到满意、 舒适,是进行微气候环境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对舒适温度,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指人的主观感到舒 适的温度,另一种是指人体生理上的适宜温度。因此,对 舒适温度的确定有两种不同的标准。通常以人主观感到舒 适的温度作为舒适温度。 人在微环境中要感到舒适,首先是人与环境达到热平衡, 即是人体蓄热为0。此外,影响人对温度感觉的因素还有 劳动条件、服装、年龄、 性别、人群密度等。
对于不同空气湿度,人的主观感觉状态
人因工程学
温度 /℃ 相对湿度/% 40 21 75 85 91 20 24 65 80 感觉状态 最舒适状态 没有不适感觉 良好的安静状态 疲劳、压抑状态 没有不适感觉 稍有不适感觉 有不适感觉
24
100
25 50
重体力劳动困难
没有不适感觉 正常效率 重劳动困难 体温升高 对健康有危害
人因工程学
图为穿正常衣服进行 轻劳动时的有效温度图。例 如测得空调大楼某实验室的 干球温度为30℃,湿球温度 为25℃,风速为0.5m/s; 求在该环境中从事轻劳动的 有效温度,在图3-6上,分 别找出干球温度30℃和湿球 温度25℃,通过连接这两点 间虚线与风速为0.5m/s曲 线的交点,即可求出有效温 度26.6℃。
1 气温
人因工程学
空气的冷热程度称为气温。作业环境中的气温,取 决于大气温度、太阳热辐射、作业场所热源和人体 散热等因素。各种产热源通过传导、对流,使作业 环境的空气加热,并通过辐射四周物体,形成第二 热源,扩大了直接加热空气的面积,使气温升高。
温度通常用干球温度计测定,除此之外,较常见的温 度计还有半导体温度计、温差电偶温度计等。气温的标度 有两种:摄氏温标(℃)和华氏温标(℉)。我国法定采 用摄氏温标(℃)。两种温标的换算关系:
人因工程学
3. 三球温度指数(WBGT)
WBGT指数计算要考虑不同的气候条件。室 内外无太阳辐射时,采用自然湿球温度(WB)和 黑球温度(GT)计算,室外有太阳辐射时要把干 球温度(DT)考虑进去。其计算公式如下: 室内外无太阳辐射时(室内、阴天或夜间) WBGT=0.7WB+0.3GT 室外有太阳辐射时 WBGT=0.7WB+0.2GT+0.1DT
周围物体散热,称为负辐射。热辐射体单位时间、单 位面积上所辐射出的热量成为物体的热辐射强度
{J/(㎝2.min) }
黑球温度计
测量热辐射可用黑球温度计,因为黑色 吸收所有的辐射。
5.微气候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因工程学
在人类作业或起居环境中,气温、湿度、热辐射和 气流速度对人体的影响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某一参 数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可以由另一参数的相互变 化所补偿。 我们把微气候参数以及对冷热感觉有显著影响的微 气候参数的各种组合的综合指标,称之为微气候指 标,其中重要的组合有:空气温度和周围表面温度; 空气温度、周围表面温度和气流速度;空气温度、 周围表面温度、气流速度和相对湿度;空气温度、 气流速度和相对湿度;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
有效温度图
人因工程学
有效温度对人感觉及工作效率的影响
有效温度高时,人的判断力减 退,如图所示。 当有效温度超过32℃时,作业 者读取误差增加,到35℃左右 时,误差会增加4倍以上。
图3-7 操作误差与有效温度
人因工程学
有效温度对人感觉及工作效率的影响
有效温度对人体热感觉的影响
热感觉 很热 热 暖和 舒适 凉快 冷 很冷 以出汗方式进行正常的温度调节 靠肌肉的血液循环来调节 利用衣服加强显热散热调节作用 鼻子和手的血管收缩 正常 正常 粘膜、皮肤干燥 肌肉疼痛,妨碍表皮的血 液循环 生理学作用 强烈的热应力影响出汗和血液循 环 机体反应 受到极大的热打击*危险 妨碍心脏血管的血液循环
人因工程学
人因工程学
第五章 工作环境(微气候环境)
5 微气候环境
人因工程学
5.1 微气候的构成要素
气候是指的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物理环境,微 气候则指工作场所的这些气候的条件,主要 包括:空气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流速和热 辐射。 这四个因素都会对人体的热平衡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各要素对人的综合症,下面 逐个对它们的影响进行分析与评价。
人体与周围环境的热交换可用下式表示:
人因工程学
S=M±C±R±K-E-W
M——人体代谢产热量 C——人体与周围环境通过对流交换的热量,人体从 环境中吸热为正值;散热为负值。 R——人体与周围环境通过辐射交换的热量,人体从 外环境中吸收辐射热为正值,散出辐射为负值。 K——人体与周围环境通过热传导的热量,人体从环 境中吸热为正值;散热为负值。 E——人体通过皮肤表面汗液的蒸发散热量。 W——人体对外做功所消耗的热量。 S——人体的蓄热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