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物理学内涵及发展方向
环境科学领域研究进展与环境保护作业指导书
环境科学领域研究进展与环境保护作业指导书第1章绪论 (3)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4)第2章环境科学基本理论 (4)2.1 环境科学的概念与内涵 (4)2.2 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 (5)2.3 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 (5)第3章全球环境问题 (6)3.1 全球气候变化 (6)3.1.1 气候变化原因及影响 (6)3.1.2 国际应对措施及合作 (6)3.1.3 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6)3.2 生物多样性丧失 (6)3.2.1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6)3.2.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意义 (6)3.2.3 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 (6)3.2.4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与展望 (6)3.3 污染物跨境传输 (7)3.3.1 污染物跨境传输的途径与影响 (7)3.3.2 国际合作与政策法规 (7)3.3.3 我国跨境污染物传输问题及应对策略 (7)3.3.4 跨境污染物传输的未来挑战与对策 (7)第4章我国环境问题与挑战 (7)4.1 我国环境问题的特点 (7)4.2 我国环境现状分析 (7)4.3 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 (8)第5章环境污染防治技术 (8)5.1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 (8)5.1.1 燃煤污染控制技术 (8)5.1.2 机动车尾气净化技术 (8)5.1.3 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技术 (9)5.2 水污染防治技术 (9)5.2.1 污水处理技术 (9)5.2.2 水体富营养化防治技术 (9)5.2.3 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 (9)5.3 土壤污染防治技术 (9)5.3.1 土壤污染监测技术 (9)5.3.2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 (9)5.3.3 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技术 (9)5.3.4 工业场地土壤污染防治技术 (9)第6章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9)6.1 生态系统保护策略 (9)6.1.1 生态系统保护概述 (9)6.1.2 生态系统保护原则 (10)6.1.3 生态系统保护措施 (10)6.2 生物多样性保护 (10)6.2.1 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 (10)6.2.2 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 (10)6.2.3 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10)6.3 生态修复技术 (10)6.3.1 生态修复概述 (11)6.3.2 生态修复技术类型 (11)6.3.3 生态修复技术应用 (11)第7章环境监测与评价 (11)7.1 环境监测方法 (11)7.1.1 采样方法 (11)7.1.2 分析方法 (11)7.1.3 在线监测技术 (12)7.2 环境质量评价 (12)7.2.1 评价指标 (12)7.2.2 评价方法 (12)7.2.3 应用案例 (12)7.3 环境风险评价 (12)7.3.1 环境风险评估方法 (12)7.3.2 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预案 (12)7.3.3 应用实例 (12)第8章环境管理政策与制度 (12)8.1 国际环境管理体系 (13)8.1.1 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的起源与发展 (13)8.1.2 主要国际环境协议与公约 (13)8.1.3 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与效果评估 (13)8.2 我国环境管理政策 (13)8.2.1 我国环境管理政策的演变 (13)8.2.2 当前我国环境管理政策框架 (13)8.2.3 我国环境管理政策的主要措施 (13)8.3 环境法律法规体系 (13)8.3.1 我国环境法律法规体系构建 (13)8.3.2 重要环境法律法规解析 (13)8.3.3 环境法律法规的实施与监督 (14)第9章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 (14)9.1 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 (14)9.1.1 环境教育的理论基础 (14)9.1.2 环境教育的实践方法 (14)9.1.3 我国环境教育的现状与展望 (14)9.2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14)9.2.1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依据 (14)9.2.2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途径与方式 (14)9.2.3 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效果的措施 (15)9.3 环保社会组织的作用 (15)9.3.1 环保社会组织的类型与功能 (15)9.3.2 环保社会组织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15)9.3.3 与环保社会组织的合作 (15)第10章环境科学领域研究进展与展望 (15)10.1 环境科学研究前沿动态 (15)10.1.1 全球气候变化与应对策略 (15)10.1.2 大气污染与控制技术 (15)10.1.3 水环境质量改善与修复技术 (15)10.2 环境保护技术发展趋势 (16)10.2.1 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16)10.2.2 环境监测技术进步 (16)10.2.3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 (16)10.3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展望 (16)10.3.1 绿色发展理念的推广与实践 (16)10.3.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与恢复 (16)10.3.3 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 (16)第1章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环境科学概论 第八章 环境物理
7.2 环境大气扩散理论
• (4)地理因素 c.海陆风
。
它们和陆地上的上升气 流和海洋上的下降气流 一起形成了海陆风局地 环流
它们同陆地下降气流和 海面上升气流一起构成 了海陆风局地环流
7.2 环境大气扩散理论
• 海陆风对空气污染的影响有如下作用:一种是循环作用,如果污 染源处在局地环流之中,污染物就可能循环积累达到较高的浓度, 直接排入上层反向气流的污染物,有一部分也会随环流重新带回 地面,提高了下层上风向的浓度。另一种是往返作用,在海陆风 转换期间,原来随陆风输向海洋的污染物又会被发展起来的海风 带回陆地。
7.1 环境物理原理
• 7.1.3 物质守恒定律
• 物质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种形
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物质守恒定律。
• 在环境系统或子系统中,质量方程式可以写成:
•
积累=输入-输出
• (1)环境中的物质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
• (2)环境系统中的各种输入、输出和积累相 平衡;
• (3)当输入和输出保持恒定并且相等时,积 累为零,此时系统达到平衡。
• 云对辐射起屏障作用,它对白天的太阳辐射和 夜间的长波辐射都起阻挡作用。减少垂直温度 梯度,削弱逆温。
7.2 环境大气扩散理论
• (4)地理因素 a.下垫面的影响
地面凹凸不平,当气流沿地面流动时,必然要同各种地 形地物发生摩擦作用,使风向和风速同时发生变化, 其影响程度与各障碍物的体积、形状、高低有密切的 关系。
7.2 环境大气扩散理论
• 7.2.2 湍流扩散理论
• 大气污染扩散的基本问题,是研究湍流与烟流传播和物质浓度衰 减关系问题。目前广泛应用的理论有三种:梯度输送理论、统计 理论、相似理论。
最新-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前景(通用9篇)
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前景(通用9篇)大多数的学生选择专业都不是凭借自己的喜好,而是冲着未来就业形势去的,这也就有了冷热专业之分,那么什么职业好?工科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如下是爱岗的小编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9篇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前景,欢迎参考。
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前景篇一环境工程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如下:该专业培养具备城市和现代工业环境保护方面的水、气、声、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环境规划、资源保护、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能够在环保部门、工矿企业、科研单位、火力发电厂等从事规划、设计、管理和研究开发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一、环境工程专业简介环境工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如何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利用科学的手段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
是研究和从事防治环境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的科学技术。
环境工程同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医学中的环境卫生学和环境医学,以及环境物理学和环境化学有关。
由于环境工程处在初创阶段,学科的领域还在发展,但其核心是环境污染源的治理。
二、环境工程专业培养要求环境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普通化学、工程力学、测量学、工程制图、环境微生物学、水力学、电工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外语、计算机技术及绘图、污染物监测和分析、工程设计、管理及规划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环境科学技术和给水排水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管理规划方面的基本能力。
三、环境工程专业学科要求该专业对物理化学要求较高。
该专业适合热爱环境工程,对污染治理、环境安全规划、设计感兴趣的学生就读。
四、环境工程专业知识能力1.掌握普通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力学、测量学、工程制图、微生物学、水力学、电工学、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空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工程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3.具有污染物监测和分析、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初步能力;4.了解环境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工程和环境地球物理学
工程和环境地球物理学
工程和环境地球物理学是应用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研究地球以及地球物理场的变化来认识地球,以达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的学科。
它不同于常规的地球物理方法,具有独到的特点,如勘探目标的浅表层是一种特殊的地质地球物理环境,勘探方法具有抗干扰性和灵活性,物性差异小探测信号弱,需较好的信号提取技术,需要不同时间连续跟踪动态检测,以及建立专用的物理-地质模型。
工程和环境地球物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地球物理场的变化,包括声、光、热、电、磁等物理场的变化。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解决一系列环境工程问题,如资源勘探、环境保护、灾害防治以及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等。
工程和环境地球物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
它的应用范围也十分广泛,可以在很多领域中发挥作用,如能源开发、矿产资源勘探、环境监测和保护、地质灾害预测和防治等。
总之,工程和环境地球物理学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学科,它的应用和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物理学与生态学的关系
物理学与生态学的关系物理学与生态学是两个不同领域的学科,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以下是物理学与生态学关系的知识点介绍:1.生态学基本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包括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内容。
2.物理学基本概念: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最基本的物质和能量及其相互作用的学科,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量子力学等分支。
3.生态系统与能量:物理学研究能量的转化和传递,而生态学关注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和利用。
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基础,通过物理过程在生物群落和环境之间进行转换和传递。
4.生态系统与物质循环:物理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变化,而生态学关注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和循环过程。
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碳、氮、水等元素的循环过程。
5.环境与生态系统:物理学研究环境中的自然现象和规律,而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重要影响。
6.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物理学研究生物多样性背后的机制,如物种的适应性、物种形成和物种灭绝等。
生态学研究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保护,以及生物群落中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7.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物理学在解决环境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
生态学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方法,包括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8.生态模型与模拟:物理学提供了一系列模型和模拟方法,用于研究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和预测。
生态学家利用物理学原理建立数学模型,以模拟生态系统的运行和演化。
9.跨学科研究:物理学与生态学的交叉研究正在不断发展,如生态物理学、环境物理学等。
这些研究领域结合了物理学的理论和生态学的实践,以解决复杂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10.教育与培训:物理学与生态学的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至关重要。
中学生应了解物理学与生态学的关系,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以上是物理学与生态学关系的知识点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物理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物理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及其运动、能量和力的科学。
而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减轻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虽然物理学主要关注物质和能量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环境保护领域看似不直接相关,但实际上物理学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物理学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及其在环境科学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一、能源与环境能源是人类活动不可或缺的资源,而不合理的能源利用不仅会导致能源的浪费,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在物理学中,研究能源的产生、转化和利用是一项重要工作,而这些研究成果对环境保护具有直接的影响。
通过物理学的研究,人们能够开发出更高效、清洁的能源技术,如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可再生能源。
这些能源具有低排放、不消耗化石燃料等优点,对减少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具有积极作用。
此外,物理学还涉及到能源储存和输送的技术研究,如电池技术和智能电网等,这些技术的创新有助于优化能源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对能源需求的压力。
二、环境监测与调控环境监测与调控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物理学在这方面可以提供有力支持。
物理学的相关研究能够帮助我们开发出高精度的仪器设备来监测和评估环境质量。
例如,应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我们可以设计并制造出空气质量、水质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和评估环境中的污染物含量,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物理学还能应用于土壤、声音、辐射等环境因素的检测和分析,为环境调控提供技术支持。
三、废物处理与资源回收废物处理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
物理学在废物处理和资源回收方面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利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技术,我们可以开发出高效的废物处理方法,如压缩、焚烧、分离等技术,减少废物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物理学还可以帮助我们发展资源回收技术,将废物中有价值的材料再利用。
通过物理学的应用,我们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废物的产生和对环境的污染,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环境模拟与预测物理学的模拟和预测能力也为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帮助。
2023年环境工程专业介绍及就业方向
2023年环境工程专业介绍及就业方向环境工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工程学科,涵盖了化学、物理、生物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主要研究环境污染控制、环境保护、资源回收、环境评价等方面的技术和理论。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介绍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专业特色、就业方向等方面。
一、环境工程专业基础课程1.数学: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工程数学等。
2.物理:力学、电学、光学等基础课程。
3.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
4.环境污染控制:环境污染原理、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等。
5.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原理与方法、环境影响预测等。
6.环境生态学:生态系统管理与保护、环境资源利用与管理等。
二、环境工程专业的特色环境工程专业的特色在于其关注环境问题,注重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环境问题。
以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特色:1. 多学科交叉:涉及地理学、生态学、化学、物理、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2. 环保、节能、减排:注重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关注可持续发展。
3. 系统性强:通过系统思维解决环境问题,重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性。
4. 实际应用性强:解决现实问题及工程实践,应用性极强。
5. 全球视野: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均具有全球化特点,通常会关注全球环境问题。
三、环境工程专业的就业方向环境工程专业的就业范围较广,一般包括以下方向:1. 环保产业企业:可以成为环保企业、环保产品生产企业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
2. 环保管理机构:可以担任环保、资源管理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
3. 工程公司:可以成为工程设计公司、工程咨询公司等领域的技术人员。
4. 政府部门:可以成为环境保护部门、城市规划、环保监测等领域的工作人员。
5. 学术领域:可以从事科研、教育工作,担任大学、研究中心等相关职位。
总之,环境工程专业拥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环保产业已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
若能在环境工程领域掌握一定的核心技术和知识,则必定有望成为一个怀揣着梦想的环保精英。
物理学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物理学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物质的性质和运动规律,物理学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手段,推动了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本文将从能源利用、环境监测和清洁技术三个方面探讨物理学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的贡献。
一、能源利用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但传统能源的开采和利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物理学通过研究能源的转换和利用过程,提出了一系列的节能减排技术,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解决方案。
1. 新能源开发物理学为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对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研究,物理学家们发现了一系列的转换和利用方法,如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机、水力发电等。
这些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还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2. 能源转换技术物理学研究了能源的转换过程,提出了一系列的能源转换技术,如热能转换为电能的热电效应、光能转换为电能的光电效应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能源的浪费,从而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 节能减排技术物理学为节能减排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能量的传递和转换过程,物理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的节能减排技术,如热能的绝热传递、能量的回收利用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二、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可以及时了解环境状况,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物理学通过研究物质的性质和运动规律,提供了一系列的环境监测技术,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1. 气象监测物理学研究了大气的运动规律和物理性质,为气象监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气象监测,可以及时了解大气的温度、湿度、风速等参数,为气象灾害的预测和防范提供科学依据。
2. 水质监测物理学研究了水的物理性质和运动规律,为水质监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水质监测,可以及时了解水的污染程度,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交叉学科或新兴学科的特色及发展方向
交叉学科或新兴学科的特色及发展方向
交叉学科或新兴学科的特色在于跨领域整合,结合不同学科的方法和理论解决现实问题。
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人工智能与生物科学的交叉:发展人工智能辅助药物研发、基因编辑等技术,推动精准医疗和个性化治疗。
2. 环境科学与管理学交叉:研究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推动可持续发展。
3. 计算机科学与社会学交叉:研究网络社会、大数据挖掘等问题,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4. 材料科学与物理学交叉:研究新型材料,如石墨烯、量子材料等,开拓新材料应用领域。
5. 能源科学与化学交叉:研究清洁能源技术,如太阳能、燃料电池等,助力能源转型。
6. 空间科学与天文学交叉:探索宇宙奥秘,开发太空资源,推动太空探索技术发展。
7. 神经科学与心理学交叉:研究大脑功能和行为机制,为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提供理论支持。
8. 生物信息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研究生物大数据,发展个性化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
9. 网络安全与法学交叉:研究网络犯罪、数据保护等问题,提升网络安全法治水平。
10. 机器人学与制造业交叉:发展智能制造、人机协作等技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这些交叉学科的发展将不断推动科技进步,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为构建美好未来提供支持。
环境科学产生及发展
3、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重点是污 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机理,为人类健康生活服 务;
4、研究区域环境治理改造技术及管理政策。
环境科学
环境学 基础环境学
环境社会学 环境数学
环境物理学
环境化学 环境生态学 环境毒理学 环境地质学
环境声学 辐射污染及其控制 热污染及其控制
应用环境学
环境控制学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防治工程 水污染防治工程
应用环境学
环境工程学
防治工程技术及理由 固体废物治理及利 用工程
噪声及热污染控制 工程 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和环境规划 环境系统工程 环境水利工程
环境经济学 环境医学 环境法学 环境工效学(研究环境因素及工作效率的关系)3 环境科学作用思维模式 融入环境
行为准则 改造环境
思考:
(1)生态学和环境学的主体是什么? (2)提问灾害、公害的区别 (3)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区别? (4)全球性环境问题?
学习参考: 切尔.卡逊(R. Carson).《寂静的春天》
The Silent Spring
我们过去所走道路的终点将是地 球的灾难,我们需要寻找另外一 条我们还没有走过的路,以保护 我们的地球和人类自身。
2 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
1、探索环境演化规律及其内在机制,了解人 类环境变化的基本过程和特性,研究环境结构及其 对人类生活、生存的影响;
2、揭示人类活动及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协调 社会经济发展及环境保护的关系(及生态学交叉);
环境科学产生及发展
1 环境科学的产生及发展 环境学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工业国家先后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环境问题”和“公害”的概念形成,首次把 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同自然因素所 造成的“灾害”区分开来,环境科学 (Environmental Science)作为一个独立学科 开始形成,并将环境污染问题作为该学科的重 点研究任务。
物理学专业就业前景及方向
接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能够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的专业人才渐渐
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许多领域内对其它学科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走俏。但就其专业特点来说,应用物理学需要使用到的讨论方法主要
其中包括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能源与环境科学等。 单晶
是试验,所以对于学生的试验能力要求比较高,这不仅是对动手能力
考生在报考时应当留意,本专业虽然是应用类的专业,但在本科学习
学生,也应当敢于投身于基础教育领域,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许多学
期间,由于专业涵盖范围广, 理论学习仍占很重要的部分,同样要有
科脱胎于物理技术的应用,如今又反过来为应用物理的.讨论创造了更
魏
第1页共3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魏
第2页共3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理学专业学生所特有的专业素养,使他们具有长久的专业进展后劲和较 强的开拓能力,因此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
1、技术工程师 企业的工程技术工程师 2、讨论助理 分析化验各种物质的物理属性 3、大学教师 物理是理工科学校的必备基础教育课
魏
第3页共3页
物理学专业目前进展快速,成为物理学科中为有用和热门的专业。 国内高等院校纷纷开设自己的应用物理学专业。这为广大的学生提供 了很好的机会。但一些院校的应用物理学系,有其名而无其实,对应 用方面的重视远远不够。假如是一心想向应用方向进展的考生,还是 认真选择一个有较丰富阅历的学校。物理学专业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 毕业生既具有从事基础科学讨论的基础学问,也具有在应用物理技术、 电子信息技术等领域从事高科技开发的实际业务能力,适合在工业、 交通、邮电、金融;商业等行业从事科技开发、生产和管理工作。物
大部分应用物理专业的人才主要集中于以上所述高新技术开发部门,而
环境科学专业简介
环境科学专业简介(罗宗学云南昆明650091)1. 环境科学概念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 Science)是为了解决环境问题而产生的科学,是一门集自然科学,经济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于一体的新兴综合性交叉学科。
该专业培养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科研、教学、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科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环境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进行应用基础研究和环境管理的基本训练。
学会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及进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2. 环境科学形成及发展环境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90年代学科趋于成熟,21世纪学科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更全面发展。
它的形成与发展大体分为两个阶段:2.1 环境科学分化发展阶段随着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公害事件的发生,环境问题开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把人为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区分开来作为专门的学科进行研究。
起始阶段主要是发达国家为解决污染问题而进行大量的污染源治理。
因此环境科学主要偏向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交叉。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achel Carson 在研究了美国使用杀虫剂产生的危害之后,发表了《Silent Spring》一文,首次对人类当时的发展道路提出质疑。
在她的指引下,生物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地理学家、医学家、工程学家等各学科专家开始从自己学科出发研究环境问题,在原有学科基础上创立了诸如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地学、环境工程学等一系列的分支学科。
就这样,从“环境问题”的提出到“环境科学”的建立,实现了环境科学发展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然而,这时期的环境科学毕竟是对其他不同学科的继承,各学科分支仅局限于各自不同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还没有从一个整体的角度出发。
所以环境科学也只是一个多学科的集合概念,没有自己完整的体系。
第二节教学物理环境及其创设
第二节教学物理环境及其创设第一篇:第二节教学物理环境及其创设第二节教学物理环境及其创设一、教学物理环境及其构成(一)教学物理环境的概念及其对教学的影响教学物理环境是指教学赖以进行的一切物质条件所构成的整体,它是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
如校园布局、学校建筑、校园校舍、教学设施、教学场所、噪音,以及教室的色彩、光线、温度等均属教学物理环境。
学校物理环境本身包括许多层面。
洛克林(C.E.Loughlin)认为学校物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建筑设施,二是可安排的环境(the arranged environment)。
(C.E.Loughlin(1977),Understanding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78,pp.124-131.)教学物理环境是一种人为的环境。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В.А.Сухомлинский)曾指出:“学校的物质基础既是一个晚辈教育过程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又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培养他们的观点、信念和良好习惯的手段。
”([苏]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122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教学物理环境对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教学物理环境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
已有研究证明:智力活动的展开,需要适当的物理环境,如光线强度、环境温度以及颜色等。
如果环境光线过强,会使人感到烦躁,甚至头晕;光线过弱,则不能引起大脑足够兴奋,从而影响智力活动的正常进行。
教室内过强或闪烁频率过度的光线会对学生大脑的发育造成极大的危害,可能使学生头痛恶心,产生幻觉。
教学环境的温度也会影响智力活动。
吉利兰德(J.W.Gilliand)的实验证明:最适宜于学生智力活动的教室温度是20~25 ℃,每超过这个适宜温度1 ℃,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应降低 2%;教室内气温超过30 ℃,学生大脑的消耗会明显增加,智力活动水平和活动持续时间会大大降低和减少。
0830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简介
0830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简介一级学科(中文)名称:环境科学与工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一、学科概况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以及社会对解决环境问题的迫切需求,以研究与解决环境问题为核心任务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应运而生。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我国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开始萌芽于化学、物理、地学、土木建筑、给排水工程、化学工程、法学、经济等传统学科之中,经历过七、八十年代的发展起步阶段,以及九十年代的快速发展,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在研究与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长足发展,培养了大量不同类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对解决我国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
环境科学与工程是基于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与社会科学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交叉新兴学科,是一门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调控的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展规律,调控二者之间的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过程,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人类-环境系统的协调和持续发展。
环境科学与工程下含环境科学与和环境工程两个研究方向。
其中,环境科学专业涉及环境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主要研究环境演化规律、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探索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的途径与方法。
环境工程专业则涉及环境领域里的工程和技术问题,主要研究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噪声控制,以及光、热、放射性和电磁辐射污染与防治等。
当前,人类社会面临复杂的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需求以及大量专业人才的需求已经成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源泉,二十一世纪将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蓬勃发展时期。
学科内涵将随着对环境问题研究的深入和对学科方法论的创新而日益丰富和完善,研究领域亦将随之不断深化与扩展。
物理学中的环境科学和气象学
物理学中的环境科学和气象学物理学、环境科学和气象学是三个密不可分的学科,它们共同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
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将探讨物理学中的环境科学和气象学,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解决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中的应用。
物理学与环境科学的关系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最基本的物质和能量规律的科学,而环境科学则关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物理学为环境科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
例如,物理学中的大气物理学、热力学、流体力学等分支为气象学、环境污染控制、能源利用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同时,环境科学中的许多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大气污染、水资源管理等,都需要运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研究。
物理学与气象学的关系气象学是研究地球大气层及其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物理学与气象学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因为气象学的发展离不开物理学的支持。
大气物理学、大气化学、大气探测技术等都是物理学在气象学领域的应用。
而气象学的研究成果,如天气预报、气候变化预测等,也为物理学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数据和应用场景。
环境科学中的物理学应用1.大气污染控制:物理学原理和方法在大气污染控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通过对污染物的传输和转化规律的研究,可以制定出更有效的大气污染防治策略。
2.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
物理学提供了对地球气候系统的研究方法,如气候模型、地球系统模型等,帮助人们了解气候变化的成因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3.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的分布和循环过程涉及到物理学中的流体力学、热力学等原理。
通过对水循环过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进行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4.能源利用:物理学原理在新能源开发和传统能源利用改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的开发,以及提高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利用效率的技术创新。
气象学中的物理学应用1.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是基于大气物理学、大气动力学、统计学等原理和方法进行的。
通过对大气状态的监测和数值模拟,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状况。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科学与环境学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内容
人类和环境的关系 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循
环和积累的过程和规律 环境污染的危害 环境状况的控制和防治 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环境监测、分析技术和预报 环境区域规划和环境规划 环境管理
2、环境要素与环境质量
(1) 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 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单元,环境结构单元又组成环境 整体或环境系统。例:由水组成水体,全部水体总称为 水圈。
环境要素的属性:
①最差(小)限制律。它由德国化学家V.J.李比希于1804 年首先提出,20世纪初英国科学家布来克曼所发展而
P10 1 2 6
作业:
地理环境有新发展,又出现了人文地理环境这一概念
⑶地质环境(指地理环境中除生物圈以外的其余部
分)
(4)宇宙环境(星际环境)
指大气圈以外的环境。由广漠的空间和存在 于其中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组成,几近 真空。各星球的大气状况及温度差别极大。 对人类的生存而言,环境条件极为恶劣
边际
任何一个层次的环境系统,都是由低 级层次的 各个子系统所组成;而它自身又是构成更高级环境 系统的组成部分。系统和子系统是整体和部分的关 系。在系统 层次上,有些层次间的关系比较密切, 有些层次间则可能出现较大的质变。根据质变关系 可以将人类环境划分成不同的层次等级。在层次结 构上,由于主成分的分布不平衡,往往形成该层次 的环境系统的中心和边缘的不同。两种不同类型的 环境的交错地带,简称边际。边际属于两种相邻环 境的过渡带,它通常具有此两种环境的特征和色彩 。
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科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及环境要素第二节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第三节环境学及环境科学第一节环境及环境要素环——周围境——事物及其状态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发生关系的周围一切因素的总和。
中心事物是环境的主体周围相关事物是环境的客体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生态学研究的环境,是生物周围与生物发生关系的相关事物的集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有一定范围,其大小取决于主体的影响力,即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辐射半径”。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和。
包括空间、物质(大气、土壤、水体)、能量(物理、化学、生物)、自然现象人工环境——通过人类活动形成的物质(汽车)、能量(电)、精神产品(影视)1)物质多样性生命物质、非生命物质(2)形态多样性陆地:高山、丘陵、平原、高原、盆地,水域:江、河、湖、海……(3)过程多样性过程性质: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生态过程过程时间:短期过程、中期过程、长期过程(4)功能多样性生态功能、资源功能、废物消纳功能……人类需求与创造的多样性1)人类的需求物质需求、精神需求、服务需求……(2)人类的创造创造的方式、过程和结果具有多样性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1)界面多样性城市、乡村、陆海空……(2)方式多样性资源开发、工农业生产、废物排放、城市建设……(3)过程多样性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生态过程(4)效应多样性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效应: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环境变化对人类产生的效应:生理、社会、经济、技术……指构成人类环境系统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领域
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领域环境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通过研究环境系统和与之关联的自然与社会过程,来揭示环境问题的本质和解决之道。
它旨在保护和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领域。
一、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科学是以生态学、地理学、化学、物理学、农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
它关注环境问题的自然与社会因素,旨在理解及解决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二、环境科学的研究领域1. 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科学的研究包括对环境现状进行监测与评价,以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影响范围。
监测数据和评价结果可用于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2. 环境污染与治理环境污染是人类活动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
环境科学研究环境污染的来源、传输和影响,开展各种治理措施,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维护生态平衡。
3. 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物种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单位。
环境科学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规律,致力于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以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4.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水是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的重要资源。
环境科学研究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包括河流湖泊的水质保护、水资源的分配与调度以及水环境的恢复与治理。
其目标是保障人类用水需求和生态系统的水需求。
5. 大气环境与气候变化大气环境是人类活动影响最为直接的环境领域之一。
环境科学研究大气污染排放源、大气传输过程与污染物变化规律,以及气候变化的原因与影响。
通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采取适应性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
6.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政策环境科学研究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战略,探索资源利用的最优方式,以满足人类需求并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同时,环境科学还参与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推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结论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领域涵盖了广泛的范围,包括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污染与治理,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大气环境与气候变化,以及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政策等领域。
环境学期末复习资料(1)
环境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学科背景:1.环境科学的内涵:环境科学是为了解决环境问题而产生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的交叉边缘科学,是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组成的庞大科学体系,国际上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呈现理工和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趋势。
2.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论: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
3.自然环境:(1)研究对象:地球表层系统(距地面15-40km处有一个臭氧层,保护地球不受高能紫外线的伤害;适量CO,的存在,使地球保持着有利于生物生长的温度;地球土壤圈为植物提供了营养和生长的基地;更有厚度适中的地壳将岩浆覆盖于地下足够的深度,但又能维持一定的构造运动和火山活动,从而实现地壳深部和浅部一定的物质交换,这就是地球的表层系统。
)(2)表层的圈层结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
(3)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①物质循环: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生态系统之间矿物元素的输人和输出,以及它们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和生物间的交换称为物质循环。
②能量流动:生命的维持除了依赖于物质的提供,还需要源不断地获取能量。
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③信息传递:生态系统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信息传递,表现在系统中各生命成分之间存在着各种信息流通,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伴随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的消耗。
正是有了信息流,生态系统才具有了自我调节的能力。
(4)自然环境的地带性: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
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自然地理学中专指纬度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决定于太阳光热因地球形状及其公转与自转运动而产生的自赤道向两极递减的规律。
表现为地表自然带近于沿纬线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带状分布规律。
纬度地带性在广阔平坦地区表现最为明显,而高大的山脉和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带性发生不规则的变异。
海洋表层亦有表现。
物理学与环境污染控制
物理学与环境污染控制物理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和能量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学科,对于环境污染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物理学在环境污染控制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环境改善所产生的影响。
一、物理学原理在空气污染控制中的应用1.1 电除尘技术电除尘技术是利用电荷作用将颗粒物从气流中分离的一种方法。
通过电场的作用,将带有电荷的颗粒物引导到电极上,从而实现对颗粒物的去除。
该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工业烟气净化、电力厂烟气脱硫等领域,显著降低了大气中的颗粒物浓度,改善了环境质量。
1.2 光解降解技术光解降解技术是利用光能将有害有机污染物分解为无害物质的方法。
通过光催化剂吸收阳光中的能量,产生电子和空穴,从而引发一系列化学反应,最终将有机污染物降解为CO2和H2O等无害物质。
光解降解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有广泛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浓度,提高水质。
二、物理学原理在水污染控制中的应用2.1 超滤技术超滤技术是利用孔径较小的滤膜将水中的颗粒物、胶体和大分子有机物截留在滤膜上的方法。
通过物理筛选作用,将水中的杂质截留在滤膜上,实现对水污染物的去除。
超滤技术在水处理中应用广泛,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颗粒物、胶体、细菌等,提高水质。
2.2 重力沉淀技术重力沉淀技术是利用悬浮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速度差异的原理,将悬浮颗粒物从水中分离的方法。
通过合理设计沉淀池结构和流动条件,可以使颗粒物在沉淀池中迅速沉淀,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水中悬浮颗粒物的去除。
重力沉淀技术是常用的水处理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自来水处理、废水处理等领域。
三、物理学在环境污染控制中的影响物理学在环境污染控制中的应用,为改善环境质量和保护生态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物理学原理的应用,可以高效、经济地对污染物进行去除和降解,实现了对环境污染的有效治理。
同时,物理学在环境污染控制中的应用也推动了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不断改进和优化的物理学技术,为环境污染控制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方法,促进了环境保护技术的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并给出了相应的太阳分光辐 数为 S0 = 1367 ± 7W·m−2, 照度数值。
图1
大气上界与地球表面上的太阳光谱
S0 = ∫ S λ ,0 dλ ,
0
∞
(1)
S λ ,0 是大气上界日地平均距离 R0 时,与日光垂
直平面上的太阳分光辐照度。 根据太阳光谱,我们知道太阳光球是一个接近于 6000K 的黑体。由太阳常数我们可以求出太阳的有效 温度 Te,由
= 1367W·m−2。 式中,S0 称为太阳常 数;r 是太阳的半径; d 是太阳中心到地球 中心的距离,如图 2 所示。 地球大气的温室 效应计算原理示意图 详见图 3 所示,由下 式即可计算出如果没
图2 地球、太阳系示意图 图4 地球表面接收太阳辐射能量的分配比例
地球表面的热量平衡分量及其计算方法
↓ ↑ 为大气长波辐射通量密度; QL 为下垫面长 辐射; QL
22 卷第 2 期 (总 128 期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5
·
学基础,气候变化和模式) ;人类应用能源(热输送 概念,化石燃料能源,生物能,太阳能,风能,水能, 核能) ;污染输送(大气污染扩散,河流输送,地表 水输送,流体动力学方程,大气湍流,高斯烟云,湍 流急流和烟云,粒子物理) ;噪声(声学基础,人类 感知和噪声等级,声波的传输与衰减) ;环境光谱学 等。 最近,我国的环境生态学家裴铁璠、于系民、金 昌杰、姬兰柱、关德新编著了《生态动力学》 (科学 出版社, 2001) 和裴铁璠、 金昌杰、 关德新编著了 《生 态控制原理》 (科学出版社,2003)两部颇具影响力 的专著;刘树华编著了《环境物理学》 (化学工业出 版社, 2004 ) 、 《环境生态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和《人类环境生态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黄耀、周广胜等编著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 碳收支模型》 (科学出版社,2008) ;王汉杰、刘建文 编著了《全球变化与人类适应》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 。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发展的水平,这无疑在 人们的生活、生产实践中认识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 协调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 ↑ (1-α) Q↓ + Q L − QL
有温室气体时地球表面大气的温度: πR2S0(1-α)=4πR2σT4,
S (1 − α ) =255K=-18℃。 T= 4 0 4σ
=H+LH+ΔHp+ΔHS+ΔHF,
(3)
式中 α 为下垫面所接受的太阳短波反射率,城市区一 般取 0.12~0.15,郊区一般取 0.15~0.20; Q↓ 为太阳总
图3
地球表面温度计算示意图
太阳以辐射的形式把能量传给地球的大气层、陆 地和海洋。具体地说,进入大气圈的太阳辐射被大气 反射 6%, 云反射 20%, 地面反射 4%, 大气吸收 16%, 云吸收 4%,只有 50%的太阳辐射能到达地球表面被 陆地和海洋吸收, 而这 50%中的 64%转变为长波辐射 释放到大气中。具体见图 4 所示。
环境物理学内涵及发展方向
刘树华
人类生存的环境中充满着物理现象,人们熟知的 力、热、声、光、电物理现象时时处处伴随着我们的 日常生活。人们看到的绚丽多彩的世界是通过光波的 传输和人的感光实现的;听到的惟妙惟肖的音乐是声 波通过大气的传播和人的听觉实现的,大气湍流运动 对声波的传输起着重要作用。城市热岛环流、海陆风 环流、大气污染与扩散、噪声污染、光污染等目前面 临的环境问题,无不与环境物理学相关。因此说环境 物理学涵盖了地球系统环境科学中的广泛的物理现 象,与人类的生存环境、生存安全和生活质量有着密 切的关系,得到了人类的广泛关注。环境物理学与大 气物理学、土壤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和环境工程学学 科有着密切的关系。环境物理学是人类解决环境科学 问题中物理问题的桥梁,它需要数学物理的方法。环 境物理学首先要阐明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系统中能 量的来源与输送过程,因为一切物理现象都与能量相 关。我们知道地球系统中的物种与太阳-地球系统中 一些物理的特性有着密切关系,来自太阳的能量不仅 使地球保持了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还以光合作用的 形式储存在地球系统中,部分能量还驱动着天气的 日、季节和年际的变化。在当今的地球系统中,纯自 然的环境已不复存在,环境保护虽不能保持自然环 境,但是人类可以应用环境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实 现生态能源的利用、生态环境的改善、科学管理和环 境的调制。另外,人类的将来生存环境很强地依赖于 地球环境系统,环境物理学的研究领域还与人类社会 的生存环境的可持续性和经济系统有关。 环境物理学根据研究的对象可分为地球陆面过 程环境物理学(地球系统环境中能量与物质的传输, 包括:太阳辐射能量、大气运动能量及水汽碳氮循环 等) ;环境声学(声的传播理论、噪声污染及其防护 等) ;环境光学(光的传播、光通信、光污染及其防 护等) ;环境热学(热的传播、地球系统热量平衡、 人为热释放及其对区域环境气候的影响等) ;环境电 磁学(人类生存环境中的电磁辐射、电磁辐射污染与 防护等)等研究方向。 地球陆面过程环境物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与大 气之间物质、 能量的输送, 天气过程及其气候变化等; 环境声学是研究声环境及其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 主要研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以及声音对人体 产生的生理、心理效应,研究改善和控制声环境质量 的技术和管理措施;环境光学是研究人的光环境,主 要内容包括天然光环境和人工光环境,光环境对人的 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光污染的危害和防治等;环境热 学是研究人的热环境,研究内容包括热环境及其对人 体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热环境的影响;环境电磁 学是研究电磁污染的产生及其对人类身体健康和生 活环境的影响。另外,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的利用 也都是环境物理学研究的内容。 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相继出现了 J.L.Monteith 编著的《环境物理原理》 (Principles of Environmental Physics, Edward Arnold 出版, 1973) 和 《植被与大气》 (Principles of Vegetation and the Atmosphere, Academic Press 出版,1975) ;G.S. Campbell 编著的《环 境生物物理导论》 (An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Biophysics, Springer-Verlag 出版,1977) ;R. J. Hanks 和 G.L.Ashcroft 编著的《应用土壤物理》 (Applied Soil Physics, Springer-Verlag 出版,1980) ;E. Boeker 和 R. van Grondelle 编著的 《环境物理学》 (Environmental Physics, John Wiley & Sons 出版,1995)的专著相继 《环 问世。 特别是 E. Boeker 和 R.van Grondelle 编著的 境物理学》的内容,包括了:环境物理学基础(环境 与经济系统,温室效应,地球系统物质、能量和动量 的输送,社会和政治关系) ;基本光谱学(太阳光谱, 大气污染光谱) ;全球气候(能量平衡,天气和气候
·
一、环境物理学的定义和发展方向
环境物理学是由环境科学( Environmental Sciences) 和物理学 (Physics) 交叉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 着重从环境科学与物理学相结合的观点,研究发生在 土壤圈、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和生物圈中的环境物 理现象、规律及其理论,和人类社会相互作用及可持 续发展的物理机制与途径。环境物理学与其他交叉学 科一样,必然有它的科学和社会发展基础。它是环境 问题成为全球性重大问题前提下产生的。环境物理学 的提出是科学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 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认识深化的体现。
现代物理知识
26
·
能量源泉。需要指出的是:地球表面也可从太阳系中 的其他星球得到一些能量,还可从地壳内部获得小部 分能量,但是它们与太阳辐射作用传递到地球表面的 能量相比,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一般是可以忽略不 计的。 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态球体,其表面的有效温度 约为 6000K,其中心区域的温度可达到 8 × 106 ~ 4 × 107K。因此,太阳向周围空间辐射巨大能量,但是输 送到地球表面的能量大约只占太阳辐射能的 20 亿分 之一,约为 1.537 × 1022J·d−1。通过计算可知,地球每 分钟从太阳获得的能量约为 2.095 × 1017J·min−1。就全 球平均来说,地球表面每平方厘米接收的太阳能量仅 为太阳常数的四分之一。 另外, 众所周知, 地球表面是被温室气体包围着, 该层温室气体既是对全球变暖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地 球生物的重要保护层。下面我们来计算,如果没有温 室气体的话,我们的地球表面温度将达到多少?从而 我们可以了解温室气体对地球生物的保护作用是多 么的重要。 根据 Stefan-Boltzmann 定律,我们得到的太阳表 面的辐射强度(通量)为 E=6.4 × 10 W·m 。那么在 到达地球表面时,太阳的辐射通量可以通过下面的公 式求出 4πr2E=4πd2S0 ,
·
(2)
将太阳半径 Rs=6.96 × 105km 和日地平均距离 d0 =1.496 × 108km 代入上式,得出太阳的有效温度 Te =5777K。由太阳光谱中最强辐射波长λmax=0.48μm 计算出的太阳颜色温度 Tc=2898/0.48=6037K,Te 与 Tc 值不相等,说明太阳并非严格的绝对黑体。由太阳 光谱可得,在可见光波段(0.46~0.76μm)的能量占积 分能量的 44%,紫外波段占 8%,红外波段占 48%。 太阳辐射能和地球表面接收分配比例 太阳辐射在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中的 辐射传输在《环境物理学》(刘树华,2004)中的相关 章节中已详细讲述。环境、生态、水文、大气、地理 等学科以及它们的相互交叉的研究成果已经表明:来 自自然界的太阳辐射(Solar radiation)能量是地球表 面上一切有生命的机体赖以生存并与生命环境相互 作用的最重要、最根本的能量源泉,即是一切有生命 机体内发生的生物化学过程以及它们与环境生态作 用过程的最基本能量来源。太阳辐射也是地球岩石 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中持续发生的物理过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