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语法功能

合集下载

成语的用法和举例

成语的用法和举例

成语用法示例:勾勒生活百态
成语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汉语语言现象,具有固定的形式和含义。

成语的用法和举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用法:
成语的用法主要表现在它的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两个方面。

(1)语法功能:成语在句子中可以充当各种成分,如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等。

例如,“胸有成竹”可以作动词,“他胸有成竹地走上了讲台”中,“胸有成竹”充当了动词;也可以作名词,“这次考试他胸有成竹”中,“胸有成竹”充当了名词。

(2)词汇意义:成语的意义通常由其构成词的意义组合而成,具有特定的含义。

例如,“半途而废”的意思是做事不能坚持到底,中途放弃。

2.举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成语及其用法和举例:
(1)胸有成竹:意思是心中有谋划、计划好了的事情。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指对事情非常有把握。

举例:他胸有成竹地表示,自己一定能够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

(2)半途而废:意思是做事不能坚持到底,中途放弃。

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指做事不能坚持到底。

举例:他做事总是半途而废,从来不能坚持到底。

(3)全力以赴:意思是用全部的力量去做某事。

用法:作谓语、状语,指尽全力去做某事。

举例:在比赛的关键时刻,他全力以赴地冲刺,终于获得了冠军。

(4)一目了然:意思是看一眼就能明白。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看一眼就能明白的事情。

举例:这篇文章写得非常清晰易懂,一目了然。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成语及其用法和举例,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语文成语的用法和意义

语文成语的用法和意义

语文成语的用法和意义语文成语是汉语中的独特一部分,它们是由一些特定的字组成的固定短语,具有特定的含义和用法。

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成语被广泛使用,能够丰富语言表达,增加修辞效果,并传达深层的思想意义。

本文将介绍语文成语的用法和意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

一、成语的用法成语在语言表达中具有多种用法,如下所示:1. 形容特定的事物或情境:成语可以通过一组特定的字,准确地形容或描绘某种事物或情境。

例如,成语"如鱼得水"形容一个人在适应新环境时感到非常舒适和自在。

2. 表达意图和感情:成语可用于表达作者的意图、情感或态度。

通过运用恰当的成语,可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例如,成语"大义灭亲"传达了坚守原则的勇气和决心。

3. 丰富修辞效果:成语是修辞手法中的常见元素,可以通过借用成语的形式和内涵来增强表达的效果。

例如,成语"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描述一个人目光狭窄、见识短浅时,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起到了强调和夸张的作用。

4. 表示人物特征和行为方式:成语可用于描述一个人的特征、行为方式或处事态度,使得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人物。

例如,成语"卧薪尝胆"形容一个人对于报复的坚定决心。

二、成语的意义成语作为语文的一部分,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和思想。

以下是一些常见成语的意义及其思想内涵:1. 国士无双:形容某人在某个领域或领域内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才能或成就。

强调个体的杰出和独特。

2. 一马当先:比喻在众人中做事领先。

表达了迅速、勇敢地做事的态度和决心。

3. 学富五车:形容知识渊博,博学多才。

强调学习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4. 跳梁小丑:比喻行为鲁莽、可笑且不值一提的人。

揭示出自负和不自量力的负面特征。

5. 自愧弗如:形容感到自愧、觉得自己不如他人。

表达了对他人优秀之处的敬意和仰慕。

成语不仅是文字的符号,更是文化的载体。

每一个成语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文章运用四字成语的作用

文章运用四字成语的作用

文章运用四字成语的作用成语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充分体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 特点: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②意义的整体性.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④形成的历史性.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来源:①历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话或其他传说.④古典文学作品. 成语,chénɡyǔ,idioms(周祖谟)语言词汇中的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例如:言简意赅勇往直前相反相成实事求是诲人不倦经年累月千钧一发缘木求鱼削足适履七手八脚细大不捐坐井观天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别是典故性的.如“汗牛充栋”、“虎踞龙蟠”、“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之类,在汉语成语里占有一定的比例.汉语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最主要的一点是习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质的,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 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 在人民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在成语中也有些是接受外来文化而出现的.如“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都是. 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较少.如“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则不达”、“ 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语一般所以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 四字的语法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主谓式:名副其实、盛气凌人、杞人忧天、胸有成竹;动宾式:好为人师、莫名其妙、视为畏途;联合主谓式: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联合动宾式:知己知彼、养精蓄锐、防微杜渐、发号施令;联合名词式:粗心大意、南辕北辙、镜花水月;联合动词式:突飞猛进、勇往直前;动补式:逍遥法外、问道于盲;兼语式:以邻为壑、令人生畏. 成语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上面只是简单举例的性质.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对比以及加重的措辞方法.如“阳奉阴违”、“外强中干”、“五光十色”、“一知半解”、“七嘴八舌”、“患得患失”、“不寒而栗”等各有妙用.所以文学家对成语的运用都非常注意.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谚语、歇后语、引语和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从某些方面看。

成语中的十种活用情况

成语中的十种活用情况

成语中的十种活用情况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别的词类。

汉语成语,源远流长。

因其结构具有稳固性和定型性,因而现在一部分成语仍保留着古代汉语的痕迹,体现出“词类活用”这种古代语法现象。

具体地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十种活用情况。

一、名词作状语在汉语成语里,有些名词(包括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直接用在动词前作状语,对动词起修饰限制的作用。

如“风流云散”中的“风”、“云”就分别作“流”、“散”的状语,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像风一样飘流,像云一样消散”。

又如“狼吞虎咽”、“草得露宿”、“左顾右盼”、“大江东去”、“世风日下”等成语中的加点名词,也都属于这种活用情况。

二、名词用如一般动词在某些成语中,也即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名词或名词短语失去了它本身的语法特点而具有一般动词的语法特点。

如“不毛之地”中的“毛”,就是“长毛”、“长树木、庄稼”。

另外,像“未雨绸缪”、“观望不前”、“大言不渐”、“纨绔子弟”、“轻车熟路”中的“雨”、“前”、“大言”、“纨绔”、“轻车”和“熟路”等词,都是用如动词。

三、动词作状语在汉语成语中,有些动词或动词短语可以单独用在另一动词前面作状语,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如“哀梨蒸食”中的“蒸”,就直接用在动词“食”的前面作状语,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把有名的哀家梨蒸着吃”。

又如“坐以待毙”、“伫候佳音”、“抱头鼠窜”、“侧目而视”、“揭竿而起”等成语中的加点动词,也都用在动词的前面作其状语。

四、动词用如名词在成语中,有些动词失去其自身的语法特点,具有名词的语法特点。

它不再表示某一动作行为的发生,而是表示这一动作行为本身的存在,或者表示与这一动词有关的人或事。

如“道不拾遗”中的“遗”,已不再表示“丢失”这个动作行为的发生,而表示与其有关的物品,“丢失的东西”。

又如“见多识广”、“围城打援”、“救死扶伤”、“混淆视听”、“网漏吞舟”中的加点动词,也都是用如名词。

现代汉语成语语法功能研究

现代汉语成语语法功能研究

现代汉语成语语法功能研究
现代汉语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它们在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成语通常是由固定的词语组成,具有独特的意义和语法功能。

在研究成语的语法功能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成语的词性和句法功能。

成语通常是名词、形容词、动词或副词,在句子中
扮演不同的语法角色。

2.成语的搭配和修饰。

成语可以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也可以被其他词语修饰。

3.成语的语气和情感色彩。

成语的意义不仅受到其字面意义的影响,还受到其
语气和情感色彩的影响。

4.成语的修辞效果。

成语通常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可以为文章增添色彩和丰
富性。

在研究成语的语法功能时,需要结合实际语言使用情况,注意不同成语之间的差异性。

成学习语语法的重要性及成语运用

成学习语语法的重要性及成语运用

1.成语内部的语法结构不仅直接影响到它的句法功能,而且当它入句之后,对其前后的组合成分也常常起着一定的关涉作用。

对此,本节将从两个角度来讨论:一是成语的常规用法,一是成语的变通用法。

3.2.成语在常规用法中的关涉作用成语的常规用法,指的是成语入句后保持其意义和结构的稳定。

这里,成语入句后的关涉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2.1.一个成语倘若本身已经带有宾语,那么作句子的谓语时,一般就不能再带宾语了。

如果遇到意念上的宾语,要用介词提前。

例如:例1.我请先生给我三天的期限,……一网打尽她!(茅盾《子夜》)例2.……各大村镇虽都办有自卫团,但是并不能真的把些土匪斩草除根。

(吴组缃《官官的补品》) “一网打尽”、“斩草除根”是同义成语。

但“一网打尽”是状中式,可以带宾语,如在例1中用作谓语,后边带有宾语“她”;而“斩草除根”是述宾型联合式,本身带有宾语,后边不能再带宾语,如在例2中用作谓语,意念上的宾语“(些)土匪”,由介词“把”提前。

类似这种情况的同义成语,还如“生吞活剥/囫囵吞枣、一语道破/一语破的、卷土重来/重整旗鼓、恶语中伤/恶语伤人、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苦心经营/煞费苦心”等。

还有些成语本身带有潜在的宾语,那么作谓语时,也同样不能再带宾语了。

如“自暴自弃”是主谓型联合式,但两个“自”兼受动者,整个成语是“自己损害自己,自己鄙弃自己”的意思,已带有潜在的宾语,所以不能再带宾语了。

而其同义成语“妄自菲薄”,状中式,后边可以带有宾语。

3.2.2.谓词性成语带趋向补语的情况与一般谓词不同。

一般谓词可以带有多种多样的趋向动词,表示各种不同的语法意义。

而谓词性成语一般只带趋向动词“起来”,表示行为的开始。

例如:例3.每天临几张字帖,读几遍唐诗,自己在小院子里浇花种竹,率性连外面的事情,不闻不问起来。

(冰心《斯人独憔悴》)例3“不闻不问”带趋向补语“起来”。

不过,偶尔也用“下来”、“下去”作趋向补语,表示行为的完成或继续。

成语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成语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有的只能用于否定式(望其项背、一蹴 而就、善罢甘休、同日而语)
有的只能用于兼语式(叹为观止、耳目 一新前面只能用“令人”)
有的只能作特定的语法成分(燃眉之急 只做主宾,一发千钧定语谓语皆可例 1234)
(二)语法结构:
有的成语包含被动结构——贻笑大 方
有的成语本身就是兼语结构——令 人生畏
(三)使用对象:
例1:巧用保单贷款 解资金燃眉之急
例2中国经济的燃眉之急
例3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
例4形势一发千钧
例5退休以后张大爷变化可真大:火爆脾气没有了, 对任何事都抱着随心所欲、听其自然的态度。
例6中央电视台的“开心一刻”栏目,确实办得妙趣 横生,每当我陶醉其中时,真有点乐不思蜀。
例7考试命题,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权威的试 卷,只要用“吹毛求疵”的态度去检查一番,就 不难发现问题。
谦词只能用于自己:忝列其中、抛砖引玉、 敝帚自珍;
敬词只能用于别人:鼎力相助、蓬荜生辉; 有的只能用于人:炙手可热、东山再起 有的只能用于事物:明日黄花、死灰复燃 有的人事物皆可:盛极一时
有的侧重于个体:首屈一指、一马当先、 单枪匹马
有的侧重于群体:莘莘学子、并驾齐驱、 比翼齐飞
有的侧重于主体:耳濡目染 有的侧重于客体:潜移默化
成语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山东省莱阳第一中学 张爱东
一、认真推敲语言环境,分析原句所 表达的意思,再看所用成语是否恰当, 前提是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用法。
二、注意总结、积累成语的用法,包 括语法功能、语法结构、使用对象以 及成语的本义、比喻义和词义的大小、 轻重、范围、色彩等。
(一)语法功能:
有的不能带宾语(视而不见、司空见惯)
2、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应该 坚决舍弃个 春煊并茂 言必有中

成语的意义及用法

成语的意义及用法

成语的意义及用法一、成语的定义与特点成语是由四个汉字组成的固定短语,具有一定的语义内涵和修辞功能。

成语大多源于古代文学、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成语通常含有比喻、象征、寓言等修辞手法,能够简洁、生动、形象地表达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

二、成语的结构与分类1.结构:成语的结构主要有并列式、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等。

2.分类:根据成语的语义和来源,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寓言成语: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2)历史成语:如完璧归赵、草木皆兵等;(3)文学成语:如倾国倾城、判若云泥等;(4)比喻成语:如举一反三、锦上添花等;(5)象征成语:如狼烟四起、丹心一片等。

三、成语的意义与用法1.意义:成语的意义具有多层次性,包括表面意义、比喻意义和象征意义。

表面意义是成语字面的意义,比喻意义是成语所表达的核心意义,象征意义是成语在特定语境中所具有的寓意和情感色彩。

2.用法:成语的用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成语在句子中作为固定短语出现,不能拆分、不能替换;(2)成语要与句子的语境相符合,表达准确、贴切;(3)成语的使用要遵循语法规则,如成语作主语、宾语、定语等;(4)注意成语的搭配和关联,避免出现成语误用、望文生义等错误。

四、成语的学习与应用1.学习成语:通过阅读、背诵、积累等方式,掌握成语的字面意义、比喻意义和象征意义;了解成语的来源、故事背景等。

2.应用成语:在写作、口语表达等场合,恰当运用成语,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文采。

3.成语运用技巧:学会根据语境、对象、场合等选择合适的成语;掌握成语的固定搭配和关联词语;避免成语的误用和重复。

综上所述,成语是汉语语言宝库中的瑰宝,掌握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理解和运用,使成语成为提高语文水平的有力工具。

习题及方法:1.下列成语中,属于寓言成语的是()A. 守株待兔B. 完璧归赵C. 草木皆兵D. 锦上添花解题方法:通过对成语的分类和寓言成语的特点进行分析,可知选项A“守株待兔”是寓言成语,故选A。

成语用法知识点

成语用法知识点

成语用法知识点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通过精炼的语言形式表达出丰富的意义。

掌握成语的用法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成语。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成语用法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成语的使用。

一、成语的基本用法1.比喻与象征:成语通常通过比喻的方式来表达一种抽象的概念或情感,使得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一箭双雕”比喻一举两得,“珠联璧合”比喻完美搭配。

2.惯用搭配:成语在使用时常常需要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形成固定的表达方式。

例如,“拔苗助长”中的“拔苗”不可分开,表示过早地干预可能适得其反。

3.修辞手法:成语在修辞上有时可以起到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

例如,“如雷贯耳”中的“如雷”形容声音之大,加强了形象的描述。

二、成语的常见用法1.用于修饰名词:成语可以用来修饰名词,起到形象生动的描述作用。

例如,“一针见血”中的“见血”修饰“一针”,形容直截了当。

2.用于比较、对立:成语可以通过比较、对立的方式来表达出事物的特点和差异。

例如,“才高八斗”中的“才高”和“八斗”形成了对比,强调才华出众。

3.用于警示、劝导:成语常常可以用来警示、劝导他人,通过成语的形象表达方式来加强语气和效果。

例如,“守株待兔”告诫人们要主动积极,不可过于依赖外在机会。

4.用于叙述、解释:成语也可以用来叙述事情的经过和解释一些现象或原因。

例如,“一曝十寒”的成语,可以解释一时得意忘形的后果。

5.用于标题、引语:成语也经常可以用作文章的标题或者引语,突出主题和点明观点。

例如,“忍辱负重”可以作为一个文章的标题,引发读者对文章内容的思考。

三、成语的运用技巧1.用多义成语:多义成语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灵活运用,增加语言表达的变化和丰富性。

例如,“兵强马壮”可以表达军队的实力,也可以用来形容身体健壮。

2.陈述与反问:在句子结构上,可以通过使用成语来加强陈述的语气,也可以用于反问,增强反讽的效果。

例如,“一败涂地!”表示完全失败,“一事无成?”表示事情没有任何成果。

从成语看古代汉语语法现象

从成语看古代汉语语法现象

从成语看古代汉语语法现象从成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汉语的一些语法现象。

以下是一些例子:1.词类活用:在成语中,一些词类会进行活用,改变它们的词性。

例如,“春华秋实”中的“华”是名词,但在成语中作为形容词使用,意思是“繁盛、繁荣”。

2.省略句:在成语中,有时会省略一些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例如,“一暴十寒”中省略了主语“人”,意思是“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

3.倒装句:在成语中,有时句子成分的顺序与现代汉语不同,需要进行倒装。

例如,“江河日下”中的“日”作“一天一天地”、“每日”解,意思是“一天天、每天”。

4.意动用法:在成语中,一些词会用作动词,表示某种动作或行为。

例如,“生死肉骨”中的“肉”用作动词,意思是“使死人复活”。

5.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成语中,有些名词可以具有使动或意动的功能。

例如,“汗牛充栋”中的“汗”具有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出汗”;“草菅人命”中的“草菅”具有意动用法,意思是“把……看作野草”。

6.动词的使动用法:在成语中,有些动词可以具有使动的功能,表示使宾语进行某种动作或行为。

例如,“劳民伤财”中的“劳”和“伤”都具有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劳,使……伤”。

7.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在成语中,有些形容词可以活用作动词,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变化。

例如,“沉鱼落雁”中的“沉”和“落”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使……沉水,使……落地”。

8.名词活用作状语:在成语中,有些名词可以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式或状态。

例如,“风驰电掣”中的“风”和“电”都是名词活用作状语,意思是“像风一样快,像电一样快”。

总的来说,成语是古代汉语语法现象的集中体现,通过研究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

副词性成语的语法功能和语用研究

副词性成语的语法功能和语用研究

表 2 副词性成语与副词语法功能对比
句中成分 研究对象
做主 做宾 做谓
独立
做状语 做补语 做定语
语语语
成分
一般副词
— — — ++ — — —
不、没有 — — + ++ — — —
的词性困难得多。有些副词性成语不易确定,因此文章中 对有些不确定词性的成语的处理方式是看该成语做的哪种 成分比较多,如果在语料中做补语成分比较大,就把该成 语归类到副词性成语。
文章中具体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来识别副词性成语。 (一)以副词为构成基础的成语是副词性成语 通过观察构成成语的词是否以副词为基础,来确定成 语的是否为副词性成语,如“全心全意”中“全”就是属 于范围副词,以“全”这个副词为基础,组合起来的,具 有副词的基本属性和功能,因此,“全心全意”被认定为 典型的副词性成语。又如“众所周知”。 (二)整体具备副词的功能的成语是副词性成语 副词修饰谓词性成分是副词最基本的语法功能,指的 是副词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作状语;被副词修饰的谓 词性成分很复杂,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可以是词 也可以是短语;副词与谓词性成分间可以有结构助词“地”, 也可以不用结构助词。这是副词最主要的语法功能。在袁 毓林、马辉(2009)等学者的《汉语词类划分手册》中比 较细致地提到了副词的语法功能,他们主要利用“隶属度 量表(主要是指某一个词从属于某一种词类的程度,并以 打分的方式来确定某隶属度的大小)”这一方法进行了研究。 在这种研究方法的指导下,他们得出副词的以下隶属度: 可以作状语直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等谓词性成分;不能做 定语修饰名词性成分;不能加上助词“的”构成“的”字结构; 不能做主语和宾语;不能做谓语和谓语核心即不能带宾语, 并且不能后附实体助词“着”“了”“过”;不能受状语 和补语的修饰即不能做谓词性短语的中心语;不能做补语, 只有“很”等极少数可以;不能有 FF、F-F、F 了 F、F 不 F、 F 了没有等重叠形式和正反重叠形式。 但是副词修饰名词性词语以及副词作补语是副词语法 功能存有争议的内容,尽管如此,专家学者还是认为这两 种语言现象在现代汉语中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文章中也 在这一理论支持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把修饰名词性词语和 作补语的副词性成语进行研究和定性。 一个成语是否具有副词性,主要是看它是否具有副词 的一般特性,是否能在句子中起到副词的作用。从语法功 能来看,该类成语时候也同样具备做状语、补语等副词的 主要语法特点。本人从《成语例示》中选取了具备以上两 方面特征的成语进行了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书中一共有 1003 个成语,其中副词性成语有 81 个,比例为 8%,具体 的统计结果如下:

成语分类 语法功能

成语分类 语法功能

成语分类语法功能
成语是中国人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富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智慧。

在汉语中,根据其语法功能,成语可以分为主谓成语、定语成语、状语成语和补语成语四种类型。

主谓成语是由一个名词或代词做主语,一个动词做谓语构成的成语。

例如,“扬眉吐气”、“积重难返”、“狼吞虎咽”等等。

这些成语通过描绘主体的行为或状态,来表达某种情感或境况。

定语成语是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的成语,常常用于描述事物的属性、特点或数量。

例如,“千篇一律”、“百发百中”、“一针见血”等等。

这些成语通过形容词或数
量词,对所修饰的名词进行补充或限定。

状语成语是用来表示动作或情感的成语,它可以修饰整个句子或动作的方式、
时间、地点等。

例如,“一气呵成”、“心照不宣”、“目瞪口呆”等等。

这些成语通过
描绘动作的方式或情感的状态,给整个句子增添了更多的意境和表达效果。

补语成语是用来补充完善句子的成语,常常出现在主语或者宾语后面,起到补
充说明的作用。

例如,“劳燕分飞”、“捧腹大笑”、“耳濡目染”等等。

这些成语通过
补充信息或者说明结果,让句子更具表达力。

成语分类的目的在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既可以丰富汉语表达的方式,又
能够加深对成语背后文化意义的理解。

通过熟悉各类成语的语法功能,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运用成语,使我们的语言更富有韵味和表达力。

成语的区别

成语的区别

成语的区别摘要:一、成语的定义与作用二、成语的区别分类1.语义区别2.语法区别3.结构区别三、如何辨别和运用成语四、提高成语运用的技巧五、总结正文: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通常由四个汉字组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了解成语的区别和特点,对于我们准确表达思想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成语的定义与作用成语是汉语中一种固定的、具有独特意义的词语或短语,往往包含了一定的故事、寓言或历史背景。

成语在句子中可以起到丰富表达、强化语气、增添文采等作用。

二、成语的区别分类1.语义区别成语的语义区别主要表现在它们所表达的意义和情感色彩上。

如“狐假虎威”和“如虎添翼”,前者表示仗势欺人,后者表示实力增强。

2.语法区别成语在语法上有所不同,体现在词性和语法功能上。

如“倾盆大雨”和“大雨倾盆”,虽然意义相近,但语法结构不同,前者是名词性短语,后者是动词性短语。

3.结构区别成语的结构区别主要体现在它们的构成成分和组合方式上。

如“亡羊补牢”和“临渴掘井”,前者是动宾结构,后者是主谓结构。

三、如何辨别和运用成语要准确辨别和使用成语,首先要了解成语的来源、意义和用法。

可以通过阅读、学习、实践来积累成语,同时要注意成语的语义、语法和结构特点,避免使用不当。

四、提高成语运用的技巧1.学习成语时要掌握其基本意义和引申义,了解成语背后的故事和寓意。

2.注重成语的语境,根据句子的意义和氛围选择合适的成语。

3.注意成语的搭配和修饰成分,避免搭配不当或修饰过度。

4.适量运用成语,避免堆砌和炫耀。

五、总结成语是汉语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掌握成语的区别和特点,对于我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成语作用知识点总结

成语作用知识点总结

成语作用知识点总结在中文语言中,成语是一种特殊的词语,由于成语的存在,中文语言更加富有韵味和文化底蕴。

由于成语表达的含义丰富,因此成语也成为中文语言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成语的定义及特点成语,是由若干字组成、具有固定意义的词语。

可以说,成语是中国汉语的一种特殊词汇。

成语由于历史悠久,情感深厚,成为了表现中国文化底蕴和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成语具有以下特点:1. 固定词序,没有语序的变化。

2. 解释少,含义丰富。

3. 构词多样,有形象性。

4. 来源多样,有历史渊源。

二、成语的意义和作用1. 丰富中文表达和表现功能。

成语可以在文章或者演讲中运用,使得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丰富。

2. 传递文化信息。

成语来源于历史和文化,能够传递丰富的信息,包括历史、文化和道德。

3. 唤起联想和共鸣。

成语往往代表着一种情感或者思想,能够唤起人们的共鸣和联想。

4. 体现智慧和文学品位。

成语是汉语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使用成语不仅能够展现智慧,还能够体现出文学品位。

三、成语的分类和特点成语根据其来源、含义和用法,可分为不同的分类。

常见的分类有成语来源、成语含义、成语用法等。

1. 成语来源类。

成语可以根据来源的不同,分为典故成语、歇后语、古诗成语等。

这些成语都有其历史文化的渊源。

2. 成语含义类。

成语的含义往往与具体的典故相关联。

成语的含义丰富、富有文化内涵。

3. 成语用法类。

成语在语言表达中能够发挥出不同的作用,可以用于修辞、比喻、概括和象征等。

四、成语的作用和意义成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丰富语言表达。

成语的使用丰富了中文的表达方式,使得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染力。

2. 传承历史文化。

成语源远流长,往往与历史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成语也成为了传承历史文化的一种方式。

3. 增加修辞效果。

成语在修辞中有着独特的作用,能够增加文学作品的艺术效果。

4. 体现文学品位。

成语是中文的独特表达方式,使用成语不仅说明作者的智慧,还能够体现出作者的文学品位和素养。

高考语文备考注意成语使用的语法作用

高考语文备考注意成语使用的语法作用

注意成语使用的语法作用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是高考中保留的考试项目。

考查时,我们除了对成语意义及对成语所处的语境正确把握外,还要对成语所起的语法作用也要予以重视,否则,会犯语法错误。

Ⅰ。

注意修饰语和中心语的搭配1、公园里有许多姹紫嫣红的杜鹃花,鲜艳极了。

姹紫嫣红,姹:美丽;嫣:美好,常指笑容。

形容各色娇艳的花,不能单用于某一种单一的花。

另外,此处也不能作定语修饰限制中心语“杜鹃花”。

2、他家院子里有几棵行将就木的松树,今天早晨,他把它们全部刨掉了。

行将就木,意为人之将死,而不能用来修饰“松树”。

3、今年冬天,山东有些地区出现了难能可贵的雾凇奇观。

难能可贵,指难做的事居然能做好,值得表扬肯定,只能用于人。

其它的如“寸草不留的土地”、“不绝如缕的歌声”、“入木三分的启发”、“首当其冲的事情”、“责无旁代的责任”等等。

Ⅱ。

注意后面不带宾语1、有些领导干部漠不关心群众的疾苦。

2、同学们不要妄自菲薄自己的语文成绩。

3、有些人已司空见惯这些浪费现象了。

“漠不关心”、“妄自菲薄”、“司空见惯”,这三个成语后面均不能带宾语。

另外如:“耳濡目染了这些事情”、“出奇制胜敌人的妙计”、“求全责备自己”、“视而不见这些事情”等词后也不带宾语。

Ⅲ。

貌似恰当其实多余??成语使用的一种常见毛病①旧中国政治腐败,官吏昏庸,兵连祸接,致使人民生灵涂炭。

②他想尽千方百计,克服了很多困难,终于生产出居世界领先地位的新产品。

③我们班众多的莘莘学子经过高中三年的刻苦学习,都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其中有十多位同学考入了重点大学。

这三个句子粗读一遍,似乎比较通顺,没有什么语病。

加点的成语也好象使用比较准确。

可是仔细一推敲,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了。

三个成语的使用都有问题,而且属于同一类毛病。

都和前面的一个词语语意重复。

也就是说如果假定成语使用没有问题的话,每个句子里就都有了一个多余的词语,分别是“人民”、“想尽”、“众多的”。

成语的作用

成语的作用

成语的作用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由两个或多个汉字组成的固定词组,具有一定的意义和语法功能。

成语作为汉语的瑰宝,不仅在语言交流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对于文化传承和思维方式的形塑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成语在语言交流中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成语是中国古代先贤智慧的结晶,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

通过使用成语,人们可以传递更多的信息,表达更深层次的含义。

比如,“一箭双雕”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次行动能够达到两个目的,既表达了效果的高效性,又增添了艺术性的味道。

因此,在语言交流中灵活运用成语,不仅能够增加语言的韵味,还能够增强语言的表达力,传递更多的信息。

其次,成语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成语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价值观念和人生智慧。

通过学习和使用成语,人们能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比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成语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强调了个体修身与国家治理的密切关系,对于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成语的学习和传承,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也能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再次,成语在思维方式的形塑中起到了推动作用。

成语的形成和使用体现了古代人们严谨、深思熟虑的思维方式。

通过使用成语,人们可以培养出思维的严谨性、逻辑性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成语的背后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含义和多方面的思考。

比如,“打草惊蛇”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行动不慎会引起意外的后果,教育人们在做事时要慎重思考,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因此,通过学习和使用成语,人们能够培养出合理思维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成语在文学创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成语因为其简洁、形象、意味深长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创作中,为作品赋予了情趣和艺术性。

成语在文学作品中的巧妙运用,既能够增加作品的韵味和趣味,又能够提高作品的艺术水平。

成语的语法功能

成语的语法功能

成语的语法功能
第一:注意后面不带宾语
出奇制胜:出奇制胜敌人的妙计
耳濡目染:耳濡目染了这些事情
漠不关心:有些领导干部漠不关心群众的疾苦。

求全责备:人们提到秋白同志,总会说起他是那样大公无私,光明磊落,求全责备自己。

(求全责备:对人对事物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意思用对了,但“求全责备”不能带宾语,要说成“对……求全责备”。


视而不见:视而不见这些事情
司空见惯:有些人已司空见惯这些浪费现象了。

妄自菲薄:同学们不要妄自菲薄自己的语文成绩。

出奇制胜:他往四周一看,发现漫山遍野都是这种怪石,这时他心中就有了出奇制胜叛军的妙计了。

(出奇制胜:不能带宾语。

改为“……出奇制胜,消灭叛军的妙计了。

)
自怨自艾:就个人愿望而言,他强烈地想成为一个工程师,然而他考取的是师范大学,于是他自怨自艾命运不佳。

“自怨自艾”后面不能带宾语。

第二:适用于否定语境中的
望其项背:可以赶上。

只用否定形式。

不少人用“只能望其项背”表示“赶不上”,错。

“善罢甘休”“同日而语”“等量齐观”“无时无刻”“一概而论” “一蹴而就” 、“相提并论”等只用于否定句中。

成语语法功能和运用的初步考察

成语语法功能和运用的初步考察

成语语法功能和运用的初步考察前言成语是熟语的一种,是人们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

它具有意义的整体性、结构的凝固性两个基本特征。

成语虽然是一种特殊词汇,可以进行结构分析,可视为短语,但它在语言中的性质和作用,仍然和普通词汇一样,它的两大基本特征及其在语言使用中的可重复性都决定了它可以作为句法分析的最小单位——词出现,从成语在句子中充当的句法成分来看,它在句子中的作用相当于“实词”,而相当于虚词的成语则未曾发现,故成语也具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的性质与特点,可充当句子的某一成分。

考虑到它的特殊性,我们可以以成语中中心语素的词性来为每一个成语确定自己的“词性”,或为名词性,如“铜墙铁壁”(“墙”“壁”为名词);或为动词性,如“不翼而飞”(“飞”为动词),“牛高马大”(“高”“大” 为形容词)等。

这样我们就可以从词的聚合规则方面下手来统计成语的“词性”,也可以从词的组合规律下手,初步考察成语的语法功能和运用。

一、成语的结构功能分布统计确定了基本方向后,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寻找适当的语料,我们以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2004年重印的《汉语成语词典》作为基本材料来统计成语的性质及运用情况。

该词典共收成语5000多条,我们以音序为准,剔除个别无法断定的复杂成语外,随机抽取了1000条,对其性质进行基本确定,其中动词性占53%,形容词性占22%,名词性占8%,无法确定性质(或兼类)者占17%。

根据统计,我们可以看出:成语大多数具有“动词性”,其次为“形容词性”“名词性”。

接着就需要我们来对其功能分布进行初步罗列。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语料规模较小,不可能穷尽地考察到每一个成语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只是粗略的罗列和归类。

二、基于语法功能分布的成语运用(一)动词性成语在语法位置上的分布1.动词性成语作谓语、状语,如:(1)认贼作父罗国土、刘迪华《黑水魂》:“老毛子心辣手黑,二毛子认贼作父,此事不能不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的语法功能
星河 2017.03.02
•重复
• :(1)你看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
恐怕真是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吧。
• • (2)他只不过在做自己的事情时, 顺便帮了一下别人的忙,没想到却 受到了不虞之誉。
•功能混乱
• :(1)这则笑话,对旧中国办事 推诿,漠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学习 诸公”给予了有力讽刺。 • (2)他往四周一看,发现漫山 遍野都是这种怪石,这时他心中就 有了出奇制胜叛军的妙计了。
• • • • • • • •
41.耳闻目睹:感受到、感觉到(主动) 42.拐弯抹角:指说话,不指做事 43.不值一文:值得 44.不名一文:占有、拥有 45.舐犊情深:喻爱孩子 46.萍水相逢: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47.鱼目混珠:假东西冒充真东西 48.鱼龙混杂:坏人好人混一起
• 语法功能易误 • 胡言乱语:指没有根据,不符实际的瞎说,或说胡 话。动词性成语,不能作宾语。 • 莘莘学子:莘莘:众多。众多的学生。前不加“许 多”。 • 何足挂齿:怎么值得一提?一般用于反诘句。 • 不足挂齿:不值一提。可用于各种句式。 • 一语道破:一句话就说到了事物的要害。能带宾语。 • 一语中的dì :的:箭靶,一句话就说明关键。不能 带宾语。 • 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 上或比得上。一般只用于否定句。 • 等量liàng齐观: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一般只 用于否定句。类似的有:同日而语、无时无刻、一 概而论、善罢甘休。均用于否定句。 • 司空见惯:形容经常看到,不足为奇。后面不能带 宾
•成语使用的 “轻重不分”
• 成语形成过程中,在语 体、感情、程度上附带 了或轻或重的意思,如 果不准确把握,也容易 出现失误。
• 这位团长无论在怎么危险 的情况下打仗总是不怕牺 牲,以身作则,这对战士 们产生了极大的鼓舞作用。
小词大用
•身先士卒
•辽沈战役中,我军 打得敌人头破血流, 狼狈溃逃。
• 避免成语使用轻重不当,可 以采取如下策略:一是准确 把握语境描述的程度;二是 准确把握成语语意的轻重程 度;三是对常见易错的、轻 重有别的成语作归类整理, 经常温习。
• 常见的表意程度存在轻重差别的成语(前轻后重)有: • 信口开河—信口雌黄 • 含沙射影—暗箭伤人 • 匪夷所思—惊世骇俗 • 无可厚非—无可非议 • 称斤掂两—斤斤计较 • 自惭形秽—无地自容 • 自以为是—自命不凡 • 闪烁其词—振振有词 • 有所耳闻—如雷贯耳 • 声名鹊起—大名鼎鼎 • 视而不见—漠不关心 • 闻过则喜—从谏如流 • 名列前茅—独占鳌头 • 初见端倪—尘埃落定 • 叹为观止—空前绝后
• 、
没有好本子就没有好戏 可演,上质量差的剧本, 演了就赔钱,所以寻找好 本子就成了不少影视制作 人朝思暮想的事
• 打假活动是长期的, 如果我们稍有疏忽, 冒牌货又会东山再起。
• 《大河之舞》自1994年首 演以来便炙手可热,并且 引燃了全球的踢踏舞热潮, 更是被全球艺评人一致推 崇为当代最具爱尔兰民族 风格的经典音乐剧。
•丢盔卸甲
• 几名因抢劫杀人而被捕 的罪犯今天伏法,人们 认为他们真是自作自受。
感情程度过轻
• “
死有余辜”或 “罪有应得”
词义过重
•他最看重诚信,总 教育孩子要做个一 言九鼎的人。
• 李老师身兼班主任、年 级组长二职,又担任三 个班的数学课,真是日 理万机。
大词小用
• 飓风“桑迪”袭击美 国,已导致92人死亡, 真是哀鸿遍野。
• • • • • • • • • • • • • • • • • • • •
21.安居乐业:安定生活及愉快工作(不是一方面) 22.陈词滥调:陈旧言词及空泛论调(不是一方面) 23.粉墨登场:坏人登上政治舞台 24.绘声绘色:叙述描写。(不用于表演) 25.茕茕孑立:生活上无依靠 26.莘莘学子:不受“一位、三位、们”修饰 27.改弦易辙:改变不适的错误方法态度 28.贻笑大方:让内行人见笑 29.一蹴而就:做事方面/多用否定句中 30.一挥而就:画画、作文、写字方面 31.惨无人道:指做法 32.惨绝人寰:指景象 33.心悦诚服:指内心感受 34.诚心诚意:指外表态度 35.土崩瓦解:战败 36.分崩离析:分裂 37.舍本逐末:不要“本” 38.本末倒置:要“本” 39.越俎代庖:指处理别人之事 40.耳濡目染:受到影响、受到感染(被动 )
• • • • • • • • • • • • • • • • • • • •
12.洞若观火:观察清楚。(误:了解知道) 13.炙手可热:权势大。(误:热门) 14.高屋建瓴:势不可当。(误:建房) 15.美仑美奂:房屋高大漂亮。(误:风景优美) 16.叹为观止:赞叹好到极点。(误:叹息) 17.春意阑珊:衰落。(误:繁荣) 18.明日黄花:过时的事物。(误:将来美好之物) 19.耳提面命:恳切教导。(误:批评) 20.披星戴月:从早到晚。(误:夜晚) 30.别无长物:穷困俭朴。(误:没有长处优点) 31.粗茶淡饭:赞朴素。(误:苦难生活) 32.五风十雨:风调雨顺。(误:洪水泛滥) 33.独具只眼:独到见解。(误:不好的形象) 34.改头换面:只改形式不改内容。貶义。(误:化装) 35.有口皆碑:赞颂。(误:指责) 36.具体而微:内容具备规模小。(误:具体细致的) 37.在劫难逃:祸害难避。(误:逃犯难逃) 38.与人为善:赞助人学好。(误:给人方便) 39.目无全牛:对牛了解完全。(误:看不见全牛,只见部分) 40.按部就班:按条理遵程序。(误:解为“循序渐进”)
•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俄国的两位大作家,都情不自禁地对莎士比 亚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屠格涅夫借批评哈姆雷 特,对莎剧 ,他的态度倒还像个绅士,总的 来说还算温和。托尔斯泰就比较厉害,他对莎 士比亚进行了最猛烈的攻击,口诛笔伐,几乎 把伟大的莎士比亚说得 。 • A.不屑一顾 一无是处 • B.颇有微词 一无是处 • C.心怀不敬 体无完肤 • D.嗤之以鼻 一塌糊涂
•用法搭配轻重对象 范围
•不合逻辑
• 1)他鲁莽草率,刚愎自用,走到 哪里哪里就被他闹得一团糟,真可 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2006年浙江卷第3题D项) • (2)远处连绵的山峰上一道残破 的城墙依稀可见,山下面有条深谷, 怪石峥嵘,溪流湍急,无路可通, 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2009年北京卷D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
1)附庸风雅的人,不 去学野蛮,却来学风雅, 也总算是见贤思齐,有心 向善,无可非议。
• 1)我们兄弟姐妹六个, 但我父亲并不像有的人 那样重男轻女,他对我 们等量齐观,毫无偏向。

• 陈寅恪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 还不时夹着所引史料的数种 语言文字,这使得外语尚未 过关、文史基础知识贫乏的 学生,简直不知所云
•搭配不当
• :(1)由于他入木三分的启 发,我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 (2)真是有意思,小赵一跨 进会议室,我们这些参加质 量分析会的代表都不谋而合 地站了起来。
• 1)一个月后,他的病逐渐好 了起来,这已是他第四次起 死回生了。 • (2)我与望老共事多年,他 的为人治学,以及领导才能, 的确受益匪浅。
• 41.侧目而视:敬畏恐惧。 (误:轻视) • 42.官样文章:独具形式, 内容空乏。(误:好文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使用场合易错 1.豆蔻年华:女孩十三四岁 2.相敬如宾:夫妻之间 3.藕断丝连:用于爱情 4.一见钟情:指爱情 5.涣然冰释:用于误会 6.妙手回春:医术高,指治病 7.良莠不齐:好人坏人都有 8.蔚然成风:指风气 9.忍痛割爱:对已得之物放弃 10.巧夺天工:指手工艺 11.鬼斧神工:指自然景物、建筑雕刻(包括自然、人工) 12.以儆效尤:警告正学坏的人 13.长此以往:指将来 14.妄自菲薄:看轻自己 15.深思熟虑:指过程,不指结果 16.活灵活现:对想象中的人描写 17.栩栩如生:对现实中的人描写 18.披肝沥胆:忠诚(单方) 19.肝胆相照:(双方之间) 20.不耻下问: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 :(1)在利己主义者看来,
没有谁不为自己;在他们心 目中,现实生活中大量涌现 出舍己为人、公而忘私的新 人、新事,是不堪设想的。
•矛盾 逻辑
•易误解的成语集锦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字面义的误解 1不可理喻:不讲理。(误:不可理解) 2不足为训:法则。(误:教训) 3视而不见:在意。(误:看见) 4痛心疾首:憎恨。(误:伤心) 5屡试不爽:差错。(误:成功) 6不刊之论:更改。(误:刊登) 7文不加点:修改。(误:标点) 8万人空巷:街中家中都无人。(误:仅指街巷无人) 9火中取栗:替别人冒险,一无所获(误:自己获得好处) 10.舞文弄墨:故意玩文字技巧。(误:赞写作) 11.空穴来风:并非完全无根据。(误:无根据) 12.洞若观火:观察清楚。(误:了解知道) 13.炙手可热:权势大。(误:热门) 14.高屋建瓴:势不可当。(误:建房) 15.美仑美奂:房屋高大漂亮。(误:风景优美) 16.叹为观止:赞叹好到极点。(误:叹息) 17.春意阑珊:衰落。(误:繁荣) 18.明日黄花:过时的事物。(误:将来美好之物) 19.耳提面命:恳切教导。(误:批评) 20.披星戴月:从早到晚。(误:夜晚
•三月的呼伦贝尔 大草原草长莺飞, 春光迷人。
• ②当登上黄山天都峰的鲫鱼背时, 人们都常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的那种恐惧之感 • ③兄弟俩原来关系亲密,好得不可 开交,但是自从弟弟结了婚,不知 怎的,两兄弟渐渐形同路人 • ④ 如果对中国人民的严正声明和 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 将自食其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