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2019新变动
新版初中历史教材变动
新版初中历史教材变动
近年来,中国教育部推出了新版初中历史教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新版教材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教育的新阶段。
新版初中历史教材的主要变化有:首先,新版教材把历史学习从“记”变成了“学”,强调学生要学会思考,而不是死记硬背。
其次,新版教材把历史学习从“知”变成了“悟”,强调学生要深入理解历史,而不是单纯地记忆事实。
此外,新版教材还强调学生要学会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以便在未来的生活中有所借鉴。
新版初中历史教材的出现,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历史探索热情,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新版初中历史教材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教育的新阶段,也是中国历史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未来,中国历史教育将会发展得更加繁荣,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材改版后变化
75学子 2017.01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材改版后变化杨丽君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历史教师,我非常喜欢2016年改版后的七年级上册教材。
它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不同的体验。
因为它更加注重理清历史事件的脉络。
2016版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是以课题或者是专题的形式出现。
这样删减了许多烦琐细密的知识,更有利于我们讲清历史事件,突出重点。
比如2011版教材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从标题看,本课的重点是介绍祖国境内的几支远古居民,包括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因为他们离我们的时空距离大,内容又繁杂易混,所以学生学起来非常困难。
教师忙着落实知识,这样课堂师生间的思考和探索活动比较少,更不用说培养学生正确的史学观点、史学方法和学习能力了。
学生抓不到重点。
2016版教材,从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从标题看,本课的重点是介绍北京人,删除了山顶洞人。
从内容安排上,教材首先在“相关史事”部分,用示意图来简单介绍了人类进化过程,便可以轻松突破“北京人生活距今70万年到20万年前”这一难点。
最主要的是:本课最后一段明确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通过以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的猿人向现代人演化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是供了可靠的依据。
总结突出了北京人在世界人类进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这在原教材上是没有的。
新教材更重视历史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连贯性。
由若干点串成一条条线,每一条线,通常能纵向说明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问题。
若干条线呈现历史全貌。
新教材更加富有时代特点,突出了若干重点,例如:依法治国、国家意志、制度文明、主权意识。
值得关注的变化是有些线索淡化了,有些线索有所加强、变得突出。
这一点,不仅体现在课内知识的安排上,也体现了在课与课之间,单元之间。
比如说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本单元安排了七课时,其中大幅调整了第十一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第十二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新增了第十三课《东汉的兴亡》,删除了原教材第十三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和第十四课《凶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合并原十六课、十七课为第十五课《西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材这么一调整,就把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王朝和兴衰,系统完整地展示出来,又减轻了学生负担。
中国历史教材修订情况解读
二、《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修订总体情况简介
3、更加突出教科书内在结构的整体性、有机性,强化知识点位之间的过渡和 勾连,乃至跨单元、跨课之间的衔接,以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综合性。 4、遵循新版课标突出主干、精简内容的原则,删减、化解部分“繁”、“难”、“ 偏”、“旧”的点位,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如删除编钟、郦道元和《水经注》等 点位和“成语历史故事竞赛”活动课、“设计奥运圣火传递路线”探究课。 5、更加突出历史学科的人文性和树德育人观念的渗透,自觉落实课标关于中 国古代史“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 的认同感”的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二是综合性,即要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这样 才能形成历史思维、提高历史素养,才能对历史和现实社会进行全面正确的认识。
一(一)、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 倡导教师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方式的革新,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 强调“点——线”结合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点”即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即历史发 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以点连线,突出历史发展的时序性。
三、《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内容修订及结构分析 第一单元
• (二)、内容结构分析
• 本单元三课内容,依据时间顺序讲述了中国史前时期的历史,即远古人类的漫长进化历程、 从旧石器时代攫取性经济到新石器时代生产性经济的飞跃,从共同生产、平等生活的氏族 聚落到私有财产和阶层分化形成,中华文明萌芽的历史。
• 第一课: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的体质进化过程和人类生产技术的缓慢进步。
一(二)、现阶段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精神
• 所谓学科核心素养,是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情感、态度或价值观在内的, 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思维、能力与品质。也就是学生学习该学科之后所形成 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 •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获知的关键能力和个人修养品质,是知 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是历史课程的总目 标。 以上构成了我们修订教科书的基本依据,此外还吸收了历史学学术界和学科教育 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等。
浅谈2019年部编本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本的变动
浅谈2019年部编本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本的变动孙玉春2019版部编本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内容迎来诸多变动。
在课目名称、讲述顺序、增加中修订、配图、拓展资料、语句表述等方面都有变动,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六方面。
一、一处单元名称和课目名称有变动第一单元标题“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变为“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1课标题“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变为“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二、一处课内讲述顺序的调动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将原始农业的发展调到了最前面,接着讲河姆渡人的生活,最后讲半坡居民的生活,这样从总说到分说,分说又依照出现的时间顺序进行,合理自然,在总说原始农业的发展中,语言有所改动,使其更加准确、到位,并增加了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图片和相关史事作为原始农业发展的佐证,有理有据。
三、一处增加中的修订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2018年印刷版增加了子栏目“北击匈奴”,2019年印刷版又对增加部分进行了修订,使语言更加精炼,更贴近史实。
四、十幅配图不同程度发生变动共有10幅配图发生变动,其中新增2幅图,调整8幅图。
1.P3“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中新增古人类遗址名称和标注。
2.P60新增“西汉形势图”;P64新增“东汉形势图”。
3.P9、P22、P23、P68、P70、P81、P94页面的配图在图下注释等地方有不同程度的微调。
(1)P9将原来的“中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调为“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
(2)P22“商代铜爵”和“戴枷奴隶陶俑”位置交换,并把“相关史事”改成商代铜爵的注解,增加了关于奴隶的“相关史事”。
(3)P23“周初分封诸侯国分布图”改成“周初分封诸侯国示意图”,且注解位置变为图下,且注解地名顺序也先说黑字,再说红字。
(4)P68“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将“图”字改成了“示意图”,且匈奴、大月氏、大夏文字颜色发生变化,变成了黑色,西汉颜色未变。
(5)P70“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增加了“示意图”三字。
七年级历史教材新旧比较
从原有教材的五节活动课到新教材的一节活动课…
1.有利于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
2.有利于扎扎实实地开展好活动课。
3.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来开展多种多样的活 动课。
关键词二:新挑战
新教材体现“教本”与“学本”的有机结合, 加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可学性和可操作性,有 助于学生的阅读与思考,为师生提供了开展教 学活动的契机和更广阔的空间。
新教材设有大量的插图,平 均每页都有两三幅图,达到 了图文并茂。这些插图的主 要功能,一是配合课文的内 容叙述,相互印证,活化内 容;二是可使学生拓展视野, 获取更多的信息;三是为学 生提供更多的历史信息,以 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能力。
这些课文中的插图,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 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研究这些 插图的功能和所含的信息,考虑如何运用这 些图像材料,如何引导学生从图像中提取有 效信息,如何指导学生掌握识图、用图的方 法,如何通过插图的教学提升学生的观察能 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在设计插图的运 用时,要考虑与插图内容有关的问题设置和 学生活动,调动学生更好地对插图进行学习。
活动课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学生是活动课的主人,在活动 课中尽可以发挥学生的作用,教师应是活动的倡导 者、指导者; 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活动课应面向全体学生,一方 面应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发 现、培养学科的“尖子”;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形式必须服从内容,必须按客 观条件许可开展一定形式的活动 ; 校内与校外的关系 :活动课应加强社会性、实践性, 走出学校、到社会去 ,仍应以校内为主,校外活动 为辅 。
其中正课20节活动课1节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第3课远古的传说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第8课百家争鸣第9课秦统一中国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第13课东汉的兴亡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第16课三国鼎立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第21课活动课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中国历史》新教材介绍
下册(共22课,3个单元。其中正课21节,活动课1节)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 2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6 第3课 盛唐气象 ................................................................ 11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9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23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 28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33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 37 第 9 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 41 第10 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 47 第11 课 元朝的统治 ........................................................... 51 第12 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 54 第13 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59 第14 课 明朝的统治 ........................................................... 66 第15 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 70 第16 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 76 第17 课 明朝的灭亡 ........................................................... 84 第18 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88 第19 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 94 第20 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 99 第21 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 105 第22 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111
新编版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教材分析
新编版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教材分析
该文档对新编版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教材进行了分析。
下面
是对该教材的简要概述:
1. 教材概况:该教材是人教版历史教材的新编版,适用于七年
级上学期的学生。
本教材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培养历史意
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2. 教材内容:本教材内容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 中国古代历史概述:介绍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概念、时间线
和主要朝代。
- 中国古代社会与文化:探讨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文化传承
和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 中国古代史人物:介绍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其影响。
- 中国古代历史事件:分析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其背
后的原因和影响。
3. 教材特点:该教材以简洁、科学的方式呈现历史知识,采用
生动有趣的插图和案例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教材内容结构严谨,适合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和掌握。
4. 教学建议:在使用该教材进行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采用多
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小组活动等,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和
研究兴趣。
同时,教师也应关注学生的研究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
辅导,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该文档只是对新编版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教材的简要分析,
旨在帮助读者了解该教材的基本情况,不对具体内容进行总结和引用。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变化的几个 方面资料
教材修订| 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修订情况(2)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修订情况(2)本文所说的修订指的是部编版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2019年8月第3次印刷版本相对于2019年6月第2次印刷版本所做出的修订。
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修订情况(1)第一单元史前时期1.副标题“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修改为“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2.单元导语中“磨制工具”修改为“磨制石器”,“距今四五千年时”修改为“距今五六千年时”,并补充“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的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第1课3.第一段增加“最具代表性的是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4.第2目标题“北京人的发现”修改为“北京人”。
5.“此后,又相继发现……”修改为“此后,北京人遗址又相继发现……”,“四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修改为“四个头盖骨化石”。
6.原“北京人的特征”一目取消独立性,删掉标题。
7.增加了新的一目“山顶洞人”,原为知识拓展内容,进入正文部分。
距今约3万年,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又生活着一群远古人。
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他们的骨骼化石是在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中发现的,考古学家将他们命名为“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他们已经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
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
山顶洞人有爱美意识,也会埋葬逝者。
山顶洞人过着集体生活。
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8.增加了一条“相关史事”,据原来的“知识拓展”栏目内容改写,在挖掘时间的叙述上有变化,且将“钻孔技术”修改为“挖孔技术”。
9.课后活动“比较一下大猩猩、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骨,看看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删掉了,替换为“比较山顶洞人和北京人,看看山顶洞人相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顺序有调整。
人教部编版季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变动课件(共37张PPT)
赵俊补充不完全统计
P.33-34图片和地图在页面中的位置大小有所变化,引起页面排版变化
P.46 “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
P.46 “县以下又设乡、里、亭等基层社会组织” 秦代县以下设乡、里和亭。
亭 乡和里是行政机构, 为治安组织。乡设三老、啬夫和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
赵俊补充不完全统计
赵俊补充不完全统计
赵俊补充不完全统计
p.10 “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稻作和粟作农业在我国南北方逐渐推广
“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稻作和粟作农业分别在我国南北方逐渐推广
p.11“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气候温暖,适应人类活动。
“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气候较今天更为温暖潮湿,适应人类活动。 p.16“距今8000-6000年前的……“
赵俊补充不完全统计
几点感受:
• 教材的修改是精益求精的——我们的教学也要精益求精 • 历史教材要特别关注表述的精准性
——历史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有相当的力求精准 • 用教材教,首先就要读透教材,把握教材的“微言大义” •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阅读教材有疑问时,要多方查找资料,
打破砂锅问到底,老师的讲解不能模棱两可,模糊不清
和税收,游徼掌治安。乡以下为里,是秦国最基层的行政单位。
赵俊补充不完全统计 P.77“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P.77“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
标点符号的变化:P.38、P.51
赵俊补充不完全统计
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说,良渚 古城遗址代表了中国在5000多年前伟 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城 市文明代表。
统编七上历史教材2019 新变动
淮安赵俊·2019.8.18
2019年秋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全册解读
者大有人在。
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五、教学任务和奋斗目标: 1.深化对《历史教学大纲》及现行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抓好课堂45分钟的效率,在教学中贯彻“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综合性、科学性、巩固性”的原则。
要做到精讲精练,概念清楚明白,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切、实做到落实"三基",打好基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2.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3.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积极探索教学形式和途径的多样化,丰富历史课堂内容。
4.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六、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
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
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以多媒体教学为突破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本学期根据学校的计划,信息技术的使用是一个重要内容,响应学校的要求,我在这半学期中,力图以直观的、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来改进以往的教学,力求使自己的学科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课堂教学朝着乐、活、趣的方向努力。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
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一、单元课程结构 1. 单元地位 七年级,是孩子们系统学习中国古代史的阶段。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变化的几个 方面资料-精选教学文档
教材修订| 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修订情况(2)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修订情况(2)本文所说的修订指的是部编版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2019年8月第3次印刷版本相对于2019年6月第2次印刷版本所做出的修订。
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修订情况(1)第一单元史前时期1.副标题“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修改为“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2.单元导语中“磨制工具”修改为“磨制石器”,“距今四五千年时”修改为“距今五六千年时”,并补充“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的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第1课3.第一段增加“最具代表性的是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4.第2目标题“北京人的发现”修改为“北京人”。
5.“此后,又相继发现……”修改为“此后,北京人遗址又相继发现……”,“四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修改为“四个头盖骨化石”。
6.原“北京人的特征”一目取消独立性,删掉标题。
7.增加了新的一目“山顶洞人”,原为知识拓展内容,进入正文部分。
距今约3万年,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又生活着一群远古人。
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他们的骨骼化石是在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中发现的,考古学家将他们命名为“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他们已经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
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
山顶洞人有爱美意识,也会埋葬逝者。
山顶洞人过着集体生活。
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8.增加了一条“相关史事”,据原来的“知识拓展”栏目内容改写,在挖掘时间的叙述上有变化,且将“钻孔技术”修改为“挖孔技术”。
9.课后活动“比较一下大猩猩、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骨,看看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删掉了,替换为“比较山顶洞人和北京人,看看山顶洞人相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顺序有调整。
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学期历史上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很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以后世发展的眼光来概述原始社会的历史。主要讲述中国境内远古居民、农耕文化特征和华夏之祖的形成。我在讲解远古居民和农耕居民时,从图表中文字材料中解读他们的生活情况和特征,对比形成表格。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水平、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水平。理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北京人遗址和山顶洞人遗址比较学生初步形成论从史出的这个史学基本观点。
第四个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实际上是一个主题的两个方面。政权分立是社会分裂动荡的反映,是消极的,但分裂动荡中又包含一些积极的因素,客观上为民族交往与融合提供了土壤。在讲《三国鼎立》时,由电影片段《三国演义》导入新课。讲解官渡和赤壁战役的经过度析胜败的原因及历史作用,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通过对曹操的分析评价,理解到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本单元主要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开发及本时段的文化成就。
第三个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侧重于秦汉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如《秦王扫六合》用谈话法来指导学生复习前面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为秦实现统一全国打下基础。分析并归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并启发学生分析讨论每一措施的利弊,从而使学生理解到秦在巩固政权的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形成了暴政,为秦末农民起义做铺垫。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史实评价历史人物。通过本单元学习要重点掌握秦始皇、汉武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作出的贡献。同时,掌握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如果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辅助部分的栏目类型 ●课文前设:
导言:结合本课内容要点,以问题设置为主, 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示例:第8课《百家争鸣》
导言: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动荡的时 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 各种学说蓬勃兴起。这一时期的学 术思想领域有哪些主要的代表人物? 出现了怎样的繁荣景象?
●课文旁设:
因此,教师要始终关注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 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在对基本史实进 行必要讲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历史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掌握历史 学习的基本方法,提高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能力, 发展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人教新版以单元为载体,以时间、朝代发展为 线索,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脉络紧密联系起来,保 证了历史发展的连贯性、延续性。重提“国人暴 动”,楚汉之争,王莽“新”,东晋十六国
• 二、点线结合,以“点” 连“线” ,以 “线” 穿“点”
历史教科书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编写。 “点”是指重要的历史史实,“线”是指历发展 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以“点”连 “线”,使教材内容依据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和 顺序,循序渐进地展开。
相关史事: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史事,作 为知识的补充,如名词解释、事件说明、现 象描述、历史小故事、文物赏析等。 示例:《百家争鸣》的一则“相关史事”
●课文旁设:
材料研读:列出简要的文献材料,并提出问 题,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
示例:《远古的传说》的一则“材料研读”
●课文旁设: 问题思考:通过问题思考,提出课文设计的
• 六、课堂活动与学业评价建议
• 1、学生活动建议
• 如第六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春秋历史故事 会
• 活动设计: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或根据 课前查阅的相关书籍和资料,以小组为单 位,每一组讲述一则春秋时期的历史相关 的故事或成语,如:退避三舍、一鼓作气、 卧薪尝胆等
2019年秋季部编历史七(上册)教材变动
2019年秋季部编历史七(上册)教材变动
2019版部编本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内容迎来诸多变动。
在课目名称、配图、拓展资料、语句表述等方面都有变动,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四方面。
前言
01▶
1处课目名称有变动
1、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变为“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02▶
10幅配图不同程度发生变动
共有10幅配图发生变动,其中新增2幅图,调整8幅图:
(1)P3“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中新增古人类遗址名称和标注。
(2)P60新增“西汉形势图”;P64新增“东汉形势图”。
(3)P9、P22、P23、P68、P70、P81、P94页面的配图在图下注释等地方有不同程度的微调。
03▶
4处拓展资料变动
拓展资料具体包括“知识拓展”“相关史事”“人物扫描”三个栏目:
(1)P13“知识拓展”的《良渚古城遗址》改为《良渚遗址》,内容有做调整。
(2)P32“知识拓展”的《步兵逐渐成为军队主体》将“徒兵”说法调整为“步兵”说法。
(3)P35“人物扫描”对于商鞅的人物介绍有调整。
(4)P98“相关史事”新增“《九章算术》计算过程”相关内容。
04▶
若干处语句阐述变动
在对于一些史实的阐述上有做变动:1、P26“甲骨文记事”的表述有变动;
2、P44“秦灭六国”表述变动;
3、P55“‘文景之治’”表述变动;
4、P69“丝绸之路”表述变动等。
七年级上册修订情况介绍张耕华
叁 第13课课标变化
旧课标
? 无东汉。
新课标
? 了解东汉建立。 ? 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
造成社会动荡。 ? 教学活动建议:纪年、
识读年表。
叁
第13 课修订说明
新课标
了解东汉建立。
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 造成社会动荡。
叁
第16 课(活动课)
大致照旧,扩大专题图片展资料范围, 文字作相应精简改动。
第四单元的主要变化 肆
?明确小说与史学的区别 ?将“融合”改为“交融” ?文化科技多有省略
肆 第17课课标变化
旧课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了解三国鼎立形成 的史实。
新课标
? 赤壁之战。 ? 三国鼎立。 ? 阅读《三国演义》的片
段,讲述史实与《三国 演义》描述的区别。
贰
第9课修订说明
新课标
知道老子和孔子。 教学活动建议,收集 《论语》中的名言,说 说其中的含义。
初步理解“百家争鸣” 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修订情况
老子加“知止”“去甚”“去奢”一 句;孔子加“中庸”一句。 删去原关于“塞翁失马”的理解,改 为收集《论语》名言,说说含义和价 值的阅读思考。
百家争鸣稍加详细,突出影响。 添加小字:学术思想是民族文化的灵 魂 ——《吕著中国通史》改写。
修订情况
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 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 流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建议:观察丝 绸之路路线图,图片、 绘画、诵读相关诗作, 想象商旅艰辛。
佛教的传入。
大致沿用原课文,文字上合并简化。 省去原楼兰遗址图及小字一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玉质,器高8.8厘米、宽 17.1厘米至17.6厘米,纹 饰繁缛,体形硕大,重达 6500克。其制作技术高超, 可称神工鬼斧,是良渚文 化的玉琮之首,故称“玉 琮王”。
共有10幅配图发生变动,其中新增2幅图,调整8幅图:
2.1 P3“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中新增古人类遗址名称和标注。
共有10幅配图发生变动,其中新增2幅图,调整8幅图: (2)P60新增“西汉形势图”;
赵俊补充: P.60“北击匈奴”表述有 了很大变化
2.22 P64新增“东汉形势图”
共有10幅配图发生变动,其中新增2幅图,调整8幅图: 2.36 P81页面的配图:图下名称有微调
共有10幅配图发生变动,其中新增2幅图,调整8幅图: 2.37 P94页面的配图:图下名称有微调
疑问?是不是所有的形势图都改成形势示意图?
2019八上 第1课 鸦片战争
P.5
拓展资料具体包括“知识拓展”“相关史事”“人物扫描”三个栏目: 3.1 P13“知识拓展”的《良渚古城遗址》改为《良渚遗址》,内容有做调整。
在对于一些史实的阐述上有做变动:
4.1 P26“甲骨文记事”的表述有变动;
在对于一些史实的阐述上有做变动:
4.2 P44“秦灭六国”表述变动;
秦国统一六国还是七国?
在对于一些史实的阐述上有做变动:
4.3 P55“‘文景之治’”表述变动——删除重复表述。
在对于一些史实的阐述上有做变动:
4.4 P69“丝绸之路”表述变动等。
在良渚古城的西 北部的水利系统,共 由十一条水坝组成, 主要修筑于两山之间 的谷口位置,是良渚 古城系统的重要组成 部分,这个系统可能 兼有防洪、运输、用 水、灌溉等诸方面的 用途。整个水利系统 土方量达260万立方米。 其测年距今约5000年 前后,是中国乃至世 界上最早最完善的防 洪水坝系统,具有极 高价值。
和税收,游徼掌治安。乡以下为里,是秦国最基层的行政单位。
赵俊补充不完全统计 P.77“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P.77“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
标点符号的变化:P.38、P.51
赵俊补充不完全统计
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说,良渚 古城遗址代表了中国在5000多年前伟 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城 市文明代表。
商鞅的身份是“公孙”,可称为公孙氏,说他姓公孙不太准确。 (姓是一种族号,长期不变,氏是姓的分支。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
补充:第15页相同表述也被删除
拓展资料具体包括“知识拓展”“相关史事”“人物扫描”三个栏目: 3.4 P98“相关史事”新增“《九章算术》计算过程”相关内容。
赵俊补充: 2019年关于《大明历》的颁行,进行了缩写
赵俊补充:
P.22加了一句话
共有10幅配图发生变动,其中新增2幅图,调整8幅图: 2.33 P23页面的配图:图下名称有微调
共有10幅配图发生变动,其中新增2幅图,调整8幅图: 2.34 P68页面的配图:图下名称有微调
匈奴、大月氏、大夏文字颜色发生变化,变成了黑色,西汉颜色未变
共有10幅配图发生变动,其中新增2幅图,调整8幅图: 2.35 P70页面的配图:图下名称有微调
从局部提升到整体;把201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进来,明确“早期国家”的结论。 中华文明五千年,由此可以证明。
拓展资料具体包括“知识拓展”“相关史事”“人物扫描”三个栏目:
3.2 P32“知识拓展”的《步兵逐渐成为军队主体》将“徒兵”说法调整为“步 兵”说法
拓展资料具体包括“知识拓展”“相关史事”“人物扫描”三个栏目:
赵俊补充不完全统计
赵俊补充不完全统计
赵俊补充不完全统计
p.10 “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稻作和粟作农业在我国南北方逐渐推广
“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稻作和粟作农业分别在我国南北方逐渐推广期的黄河流域,气候较今天更为温暖潮湿,适应人类活动。 p.16“距今8000-6000年前的……“
共有10幅配图发生变动,其中新增2幅图,调整8幅图:
2.21 P69新增“西汉形势图”
共有10幅配图发生变动,其中新增2幅图,调整8幅图: 2.22 P64新增“东汉形势图”
共有10幅配图发生变动,其中新增2幅图,调整8幅图: 2.31 P9页面的配图:图下名称有微调
共有10幅配图发生变动,其中新增2幅图,调整8幅图: 2.32 P22页面的配图似乎仅仅是放大了一些
“距今8000-6000年的……“
赵俊补充不完全统计
P.33-34图片和地图在页面中的位置大小有所变化,引起页面排版变化
P.46 “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
P.46 “县以下又设乡、里、亭等基层社会组织” 秦代县以下设乡、里和亭。
亭 乡和里是行政机构, 为治安组织。乡设三老、啬夫和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
3.3 P35“人物扫描”对于商鞅的人物介绍有调整。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史记·商君列传》
按周王朝的典礼制度,国君一般由嫡长子继位,即位前称为太子,其他的儿子便称 为公子,公子的儿子则称公孙。在这些公孙的后裔子孙中,有许多人便以身份称谓 “公孙”为姓氏者,称公孙氏。
赵俊补充不完全统计
几点感受:
• 教材的修改是精益求精的——我们的教学也要精益求精 • 历史教材要特别关注表述的精准性
——历史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有相当的力求精准 • 用教材教,首先就要读透教材,把握教材的“微言大义” •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阅读教材有疑问时,要多方查找资料,
打破砂锅问到底,老师的讲解不能模棱两可,模糊不清
统编七上历史教材2019 新变动
淮安赵俊·2019.8.18
2019版部编本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内容迎来诸多变 动。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四方面:
1、一个课目名称发生变化 2、10幅配图不同程度发生变动 3、4处拓展资料变动 4、若干处语句阐述变动
第1课“中国 早期人类的代 表——北京人” 变为“中国境 内早期人类的 代表——北京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