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课堂的合作学习与思维训练_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_一节教学设计与感悟

合集下载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教学设计(多篇)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教学设计(多篇)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教学设计(多篇)篇:《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设计《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因此,本节课以“自主合作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切实落实主体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实验的过程和原理,以及从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通过重演科学家发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体验科学家的探究思维,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基本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概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发展科学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教学重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体验科学家的探究思维。

教学方法及学法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为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归宿,本节课采用“问题探究法”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按如下6步探究模拟科学发现过程,发展其科学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学法:1)复习旧知――由已知引入未知;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3)过程探究1――对照分析体验方法;4)过程探究2――设计实验分析评价;5)过程探究3――引导分析突破难点;6)反思――提高认识,建立知识体系。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一)复习旧知――由已知引入未知教师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回忆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的证明和摩尔根通过果蝇实验的证明及其他科学家的发现提出问题:谁是遗传物质?设计意图:以史导史,认同科学是一个过程。

同时创设问题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自主学习――对照分析体验方法探究过程1 体内转化实验――格里菲思等指导学生阅读: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及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DNA是一种分子,可组成遗传指令,以引导生物发育与生命机能运作。

下面就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内容分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第3章第1节的内容。

本节首先是以“问题探讨”的形式呈现了曾经在科学界争议了很长的问题:“ DNA 和蛋白质究竟谁是遗传物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接着介绍了20世纪早期人们对于遗传物质的推测,在此基础之上教材详细讲述了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引导学生重温科学家的探究历程,领悟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

本节是从分子层面上认识遗传物质的本质,为学习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和基因突变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策略由“问题探讨”所呈现的曾经在科学界争论很长时间的问题──“DNA和蛋白质究竟哪个是遗传物质?”引入新课,让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了解科学家当年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兴趣。

通过重温科学家的探究历程,领会实验选材的巧妙、思维的严谨和实验方法的科学;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2)分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3)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过程与方法:(1)领悟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2)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过程;(2)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认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验原理和过程;(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原理和过程。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描述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1.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通过观察和分析小鼠核移植实验的多媒体课件,培养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2.遗传信息的中心是细胞核。

难点: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对于遗传变异这种普遍现象,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感受到,通过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也接触到基因、DNA等名词术语,但要从理论上阐述、分析这些现象,牵涉到得名词术语较多,而且学生还没有相应的化学知识,对理解染色体、DNA、基因等有机大分子比较困难。

四、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及突破难点的方法:1.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索过程,领悟科学研究方法。

让学生“重走探索之路”,以人类早期对遗传物质的推测为问题源头,通过对实验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学习科学家的严谨态度和合作精神。

对学生在分析过程中提出的疑问,应及时给予解答。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分析“谁在转化实验中起作用”,“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物质”,“如果你做转化实验,你应如何设计实验”等问题,为探索艾弗里等人进行的转化实验做好铺垫。

在探索艾弗里等的转化实验时,可以结合挂图,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只有DNA具有转化作用。

在学生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结论后,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艾弗里实验的不足之处,即DNA纯度不够,不能排除蛋白质的作用,进而引出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在介绍这个实验时,可以首先阐明T2噬菌体的结构特点、寄生方式,以及同位素示踪技术,再引导学生结合挂图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进而确认DNA是遗传物质。

2.直观形象地呈现实验过程,化解教学难点。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与反思1教学目标1.1知识目标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理解DNA是遗传物质;知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所采用的方法,是目前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2能力目标利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来研究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

1.3情感目标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遗传物质主要是DNA,也有RNA,强调了生命的物质性,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教学重点难点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4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及突破难点的方法:动画演示解说5学情分析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引导学生观察比较S型细菌与R型细菌结构、菌落上的区别。

教师指出S型细菌的最外面有一层多糖类的物质,称为夹膜。

菌落由单个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有一定形态结构等特征的子细胞的集落之地。

设置问题串,分析实验过程6 教学过程6.1创设情景,设疑导入图片展示成龙与父、子三代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祖孙三代的大鼻子,引出一个普遍的生物现象——生物的遗传。

那么,遗传物质是什么?毋庸置疑是DNA,但是20世纪20年代,当时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最可能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为什么?引导学生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大约20种,其排列顺序千变万化;而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只有4种。

引出探索遗传物质过程的几个经典实验,帮助人们最终确定谁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6.2设置问题串,破解体内转化实验设置问题串,分析实验过程:①第一组与第二组起什么作用?②由第一组、第二组实验结果推测得出什么结论?③两种细菌致病能力不同,可能与什么结构有关?④第三组实验对材料进行怎样处理?实验的结果是什么?推出什么结论?⑤由一、二、三三组实验,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的是什么样的细菌?⑥第四组实验对小鼠进行怎样处理?实验的结果是什么?这说明小鼠体内出现了什么细菌?是否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起死回生复活了?为什么?可能是R型细菌自动转化?为什么?还可能是什么原因?根据第四组实验的现象,归纳总结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实验结论:在第四组实验中,已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着使R型活细菌转变成S型活细菌的活性物质,格里菲思称之为“转化因子”。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及反思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及反思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可以分解为三个维度。

1.知识目标:知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所采用的方法,是目前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能力目标: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能够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用“同位素标记法”来研究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能力。

3.情感方面:学习科学家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以及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二、重点和难点本节重点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以及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教学难点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以及如何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三、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师生互动四、学情分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是人教版必修2第3章第1节的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分析了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的基础上来学习的。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一直把蛋白质作为遗传物质。

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

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五、教学过程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融合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过程,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流程:设疑导入—引导探索—归纳总结—拓展升华。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课的教学设计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课的教学设计
在生物界中,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学生对展示的照片进行认真比较,孩子与父母的长相,母猫和小猫的长相,母羊和小羊的长相,植物的亲代和子代,发现他们都有着相同的地方,也有着不同的地方。
思考:为什么后代会和亲代如此相似呢?原因何在?
讨论,分析生殖过程,比较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解释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解释
3.如何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情感目标
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以及敢于坚持真理,对真理始终不懈追求的科学态度,进一步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敢于挑战、善于合作、善于探究的精神。
2.S-多糖+R型活菌R型R型3.S-DNA+R型活菌 Nhomakorabea型R型、S型
不足:DNA中混杂有少量的蛋白质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侵染的过程: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
2.同位素标记法
(1)用32P标记
DNA,
(2)用35S标记蛋
白质,
3.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四、烟草花叶病毒(TMV)感染烟草的实验
艾弗里是怎么做的呢?(课件)
艾弗里等人将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了提纯和鉴定,将提纯的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到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
结果是什么呢?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这样的结果能说明什么?
这样的实验是否足以让人信服呢?
是否有更好的实验材料呢?可以不用经过人工提取DNA就能观察到DNA的作用呢?
4.用32P标记
DNA,用35S标记蛋白质,实验结果是怎样的呢?

高中生物_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教材分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2第3章第1节的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有关细胞学基础、阐明了染色体在亲代和子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并且了解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的基础上来学习的。

这节内容还与本册教材第六章《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有一定的联系,同时提到了一些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这为后面选修课《生物技术与实践》的学习也做了很好的铺垫,因此这节内容在高中阶段生物科学习中有着重要低位。

由于当时认识水平有限,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一直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那么,遗传物质究竟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通过问题探讨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遗传物质是DNA。

最后教材通过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的实验,说明有些病毒体内的核酸只有RNA没有DNA,其中的RNA就是它的遗传物质,进一步归纳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极佳素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的实验,在现有的实验室条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只有尝试采用了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景、平等融洽的人际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走进科学家的探究历程,在观察和思考中,愉快地学习,处于主体地位。

本节内容既对前两章的基因的有关知识作本质性的阐述,也下启后三节关于DNA分子的结构、复制和遗传效应等,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科学探索过程。

⑵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⑶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能力目标⑴通过分析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逻辑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⑵通过“同位素标记法”来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过程,学习科学家善于总结他人经验、在工作中互相合作,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对真理追求不懈的科学精神。

高中生物 第3章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

高中生物 第3章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

第3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3章第1节的内容,是继前两章学习了“遗传因子的发现”和“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后,对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等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来学习的。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一直把蛋白质作为遗传物质,那么,遗传物质到底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的实验,在现有的实验室条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只有尝试采用了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景、平等融洽的人际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走进科学家的探究历程,在观察和思考中,愉快地学习,处于主体地位。

本节内容既对前两章的基因的有关知识作本质性的阐述,也下启后三节关于DNA分子的结构、复制和遗传效应等,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DNA是遗传物质”的科学探索过程。

(2)分析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3)了解“同位素标记法”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的运用。

(4) 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原因。

2.能力目标(1)通过图文转换,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2)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为例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科学研究实验不断完善、科学发现的曲折过程。

(2)认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遗传、变异是生命最重要的特征,且遗传的物质主要是DNA,也有RNA,这就从遗传和变异的角度,强调了生命的物质性,有利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教学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第3章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3章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 掌握DNA的结构和功能。

3. 能够应用DNA的知识诠释遗传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DNA的结构和功能,以及DNA与遗传的干系。

2. 教学难点:将DNA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遗传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PPT和教学图片。

2. 准备DNA结构的模型和实验器械。

3. 准备一些遗传问题的案例,以便在教室上讨论。

4. 准备一些相关的视频和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DNA 的遗传学意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一些与生物遗传现象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本课主题。

2. 介绍遗传学的基本观点和DNA的基本组成单位。

(二)探索性学习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1. 教师演示实验过程,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2.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和总结,得出结论。

3. 教师诠释实验现象,强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重要性。

(三)学习DNA的结构和功能1. 介绍DNA的双螺旋结构及相关发现过程。

2. 讲解DNA的基本组成单位、复制方式等相关知识。

3. 结合实验现象,说明DNA作为遗传物质的原因。

(四)深入探讨遗传物质的意义1.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DNA,生物会发生什么变化?2. 讨论:遗传物质的重要性以及摩登生物技术的发展对遗传物质的理解和应用。

3. 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五)教室小结与延伸1. 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DNA作为遗传物质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如如何预防遗传病、如何利用遗传学知识改善人类生活等。

3. 安置相关作业,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DNA的奥秘。

(六)课后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生物实验室或科研机构,了解DNA提取、测序等相关技术。

2. 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途径查阅更多关于DNA 的科研进展和应用案例,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第3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

《第3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 掌握DNA的结构和功能。

3. 能够应用DNA的知识解释遗传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以及其与遗传信息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理解DNA分子如何控制生物的遗传特性。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图表和相关概念的解释。

2. 准备DNA结构的模型,便于学生观察和理解。

3. 准备一些基础的生物学实验材料,如组织样本等,以便进行实验演示和观察。

4. 邀请生物学科专家进行课前讲座,以便学生对遗传学有更深入的理解。

5. 设计一些讨论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简述本节课的主题: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 通过展示一些与DNA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3. 提出一些与DNA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二)介绍DNA的结构和功能1. 讲解DNA的双螺旋结构,可以通过展示相关的科学图片和动画来帮助学生理解。

2. 介绍DNA的功能,包括作为遗传物质、作为生物体的模板进行复制和转录等。

3.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思考DNA的功能与其作为遗传物质的关系。

(三)探究遗传物质的特点1. 通过实验展示,让学生了解DNA是生物体遗传物质的证据。

2. 引导学生思考遗传物质应具备的特点,如稳定性、传递性、特异性等。

3.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尝试解释这些特点如何与DNA的特性相关联。

(四)讨论与总结1. 让学生分享他们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疑问,教师进行总结和答疑。

2. 引导学生思考DNA作为遗传物质对生物体的意义和影响。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其他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并进行探究。

4.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DNA作为遗传物质的重要性。

(五)布置作业1. 阅读相关的科学文献,了解DNA研究的最新进展。

2. 完成一份关于DNA在生物体遗传中的作用的报告。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课标与教材分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3章第1节,需用一课时教学。

本节课由曾经在科学界引起长时间争议的问题开始,讲述了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并最终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核心概念。

本节课引导学生重温科学家的探究历程,领悟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

同时,本节课的内容是后面学习DNA的分子结构与复制、基因的表达和基因突变等的重要基础。

本节内容对应课标中的“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而“总结”对应知识性目标动词中的应用水平,层次较高。

2.学情分析➢知识:学生已获得先前知识:核酸的分子结构,遗传规律,染色体的主要成分及其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学生在必修1中有过光合作用发现史的探索经验,并掌握同位素标记法、离心等技术。

本节课的内容应建立在先前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本节的学生,学生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核心概念纳入到已有的概念体系,并为随后DNA分子结构和复制及基因表达等内容打下基础。

➢能力:学生已具备一些基本技能,如对文字和图片的一般分析能力、能够在一定情境中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获得新概念,但是学生的这些能力尚不完善。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有机会加强这些能力,并发展实验设计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高中学生已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通过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究,他们将进一步发展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在教学分析的基础上,依据生物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生命观念】1.阐明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

2. 分析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关键设计思想。

【科学思维】通过对艾弗里实验的分析,理解自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和“减法原理”。

高中生物_《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识目标① 总结两个经典实验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总结两个经典实验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② 说明“说明“DNA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含义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含义确立依据:确立依据:本节内容的课程标准是“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本节内容的课程标准是“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本节内容的课程标准是“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本节内容包括。

本节内容包括两个人类在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中的两个经典实验。

此外,本节课的结论“两个人类在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中的两个经典实验。

此外,本节课的结论“DNA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重要的生物学事实,应当让学生理解。

传物质”是重要的生物学事实,应当让学生理解。

(2)能力目标)能力目标通过分析两个经典实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通过分析两个经典实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确立依据:本节内容以遗传物质的本质的探究历程为主线,以学生动脑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为重点,让学生们从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出实验结论为重点,让学生们从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目标)情感目标① 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过程;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过程;② 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认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认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确立依据:本节教材介绍了人类探究遗传物质的过程和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生物科学史本质的认识,特别是这些内容中所体现的生物学思想、技术手段促进科学的发展等观点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3、重点与难点、重点与难点(1)(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重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重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重点) (2)(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重点与难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重点与难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重点与难点) (3)(3)证明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的关键实验设计思路(重点与难点)是遗传物质的关键实验设计思路(重点与难点)确立依据:重要的生物学史实是生物科学素养的的组成部分。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反思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反思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反思(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名人名言、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ersonal experiences, famous quot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反思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反思(通用6篇)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反思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反思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的实验,在现有的实验室条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在传统的教学中,都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地听,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能力。

根据主体性教学目标,本节课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为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归宿,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融合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过程,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二、教学过程反思“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流程: 设疑导入→引导探索→归纳总结→拓展升华。

采用了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后,教师通过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景、平等融洽的人际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由单纯的信息表达者转变成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走进科学家的探究历程,在观察和思考中,愉快地学习,处于主体地位。

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充满了活力,新课改理念得到了落实。

本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标准,挖掘了教学内容中的科学探究内涵,充分利用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如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既包含了科学家持之以恒的宝贵品质,又反映了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将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品质。

三、存在问题反思当然,上完这节课后,我也感到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首先在上课过程中语言不够精练,有些地方显得重复和罗嗦;其次是提出问题后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较短,在学生还没有考虑成熟,就急于抛出问题的答案或是解决办法;第三是多媒体课件的颜色不够鲜明,动画不够灵活,课件运用不够充分。

这些问题是我今后教学过程中应该着力改进的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染色体组成这部分内容更加抽象, 学生学习起来 难度更大, 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内容。
阅读教材第 31 页的文字, 思考下列问题: ( 1) 染色体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 2) 哪一部分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3) DNA 是怎样控制生物性状的? ( 4) 绘图表示染色体、DNA 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通过学生讨论, 回答相关问题, 学生容易在书中 找到答案, 但是对染色体、DNA、基因到底是什么关系 依然不明了, 会产生更大的疑问, 为解决此问题, 先让 学生试着画出染色体、DNA、基因三者的位置关系, 激 起学生的强烈的探索欲; 然后利用多媒体依次展示染 色体组成结构和 DNA 的结构视频、基因的位置关系 图片, 这样学生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并且对这 部分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而使学生的 认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最后先由学生自我盘点这节课的收获, 然后教师 进行归纳总结这节课的知识点。 笔者通过这节课体会到, 在初中教学中要充分把 握学生猎奇的心理和强烈的求知欲, 充分调动他们学 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 利用学生已知的知识入 手, 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思维生成的方式, 来引领 他们走入新的学习领域, 最大限度挖掘他们的潜力, 同时利用好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加强直观教学以帮助 学生掌握和理解,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的 学习兴趣。
多媒体展示图片: 第一幅是先天性裂唇患儿, 利 用多媒体依次展示裂唇儿形成原因; 第二幅图片是 Turner 综合症, 同样利用多媒体依次展示该病症形成 原因。利用图片结合讲解, 学生可直接由图片得出结 论: 人体中染色体多了不好, 少了也不好。教师很容易 归纳染色体数目恒定对生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非 常重要。
教育应培养爱因斯坦所说的 2 个概念:“神圣的 好奇心”和“内在的自由”, 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 要条件, 让我们努力荡起这“双桨”, 推开波浪, 创设情 境, 引导感悟, 促进反思, 构建“情境、参悟、反思”的有 效体验过程, 有效地将生物知识与生活实际、学生的体 验融合起来, 创造一个“思维活跃、反馈畅通、乐于创 新”的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成为有效的学习者。
多媒体展示不同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 图片( 果蝇 4 对, 猫 19 对, 小鼠 20 对, 黑猩猩 24 对, 人 23 对的图片)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有效的信息, 直观的寻找几幅图片中的共性( 即每一种生物的体细胞 中染色体的数目一般是成对出现的) ; 图片展示增强了 学生的感性认识, 易于接受, 避免口头讲授的晦涩难懂。
目前我国新课程标准已经实行了 7 ̄8 年了, 各地 的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初中生物教师在 这改革的大潮中, 如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多种多样的 教学方法、教学理论都有了它们的试验场地。有些新 理论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而有些理论在实施的 过程中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 它们的效果还没有被发 现就半路夭折。由于新课程要求学生主动学习, 因此 教师在处理教材的过程中存在只注重形式的问题, 但 是至于这种形式取得的效果、对学生的思考能力的培 养, 可能关注得不够, 因此在一些公开课、汇报课等课 堂上常常看到活泼的教学形式, 可是教学的长期效 果,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却很难体现。在一些实验区进 行测试时成绩往往不够理想, 表面上看来是新课程造 成了学生的素质的下降, 而实际上往往是教师对教材 处理和教学的方法选择不当, 或对新课程的理解产生 了偏差造成的, 过多地关注活动, 而失去了主导的方 向— ——“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的落实。
36
应关系无疑是困难的。那么怎样引导学生思考、推理、 得到结论则成为本节课的一大关键。
教材说明性文字居多, 教师们通常也就以它们呈 现的形式进行设计。而人们认识的基本规律是通过感 性 认 识 、合 理 的 归 纳 总 结 形 成 概 念 、通 过 推 理 形 成 结 论。亲历思维过程, 人的认识更深刻, 对问题的把握更 加准确。同时, 人是社会性动物, 人们在学习实践的过 程中也是因为社会性彼此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加快了学习的速度。因此本节课课堂设计应力求体现 如下原则:( 1) 提供足够多的思维的材料, 使学生的 思维过程有适当的阶梯, 从而顺利地达到目标。( 2) 尽 可能多地设计分组讨论, 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产生思维 的碰撞, 加快思维的进程。( 3) 问题引导原则。宣称自己 是“思想的接生婆”的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就是向弟子们提 一些问题, 由这些问题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地发现真理。 2 教学过程 2.1 运用相关照片, 导入新课
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之“根”长在哪
里? 它必须成长在教师全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 学行为的“和谐的生态溶液”中。新课程认为学生的学 习以“体验、感悟”作为学习的基础, 通过师生之间、生 生之间的相互合作逐渐完成。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 思维,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受,追求多元化的教学 方式,是课改中课堂应追求的课堂文化,它一方面培养 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 另一方面, 通过倡导学生在课堂中议论、争辩,教师本 身在多元化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巧妙地点拨引导,能让 文本中的正确价值观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
下面就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并结 合“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课的教学设计谈谈自己 的看法。 1 教材分析
教材分为 3 块。( 1)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的中心, 教材编写者为学生呈现了瑞士科学家的小鼠核移植 实验。( 2) 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主要的知识点: 体细 胞中的染色体一般是成对存在的。每种生物体细胞中 染色体数目恒定对生命活动正常进行是必要的。( 3) 染 色体的主要成分和基因。
利 用 多 媒 体 展 示 一 组 照 片( 成 龙 与 房 祖 名 的 照 片) , 然后设计问题, 启发学生思考, 并依据这组照片 作为设计的来源, 由此引导学生进入对新知识的学 习。如判断照片中两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判断的依据 是什么?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之后, 自然会联想到 “遗传”。继续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 请学生归纳出遗 传的概念。这样既方便教师导入新课, 又激发了学生 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也避免了在新授课过程中突然 冒出“遗传”的概念, 破坏本节课知识的连贯性。 2.2 师生探究、讲授新课
大多数教师在这一节教材处理时常常因本节内 容跨度大、抽象而感到困惑。笔者认为教材编者在编 写这一部分内容时似乎没有考虑学生思维能力的高 度。如目标之一是: 描述染色体、DNA 和基因之间的 关系, 而教材对此没有做任何图形上的描述, 只是文 字上给出了 3 个定义, 至于数目上的对应关系也没有 任何说明, 因此让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对
利用多媒体展示三幅图片。 第一幅展示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图片, 认清细 胞核这一结构。 第二幅展示细胞核图片, 识别其中的主要物
质— ——染色体。 第三幅展示人的体细胞分裂图。 通过 3 幅图片唤起学生的回忆, 复习七年级所学
内容, 认识到细胞核中重要的物质是染色体, 使旧知与 新知联系起来, 使他们易于理解染色体在细胞中的作 用, 从而转入“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这部分的学习。
第 24 卷第 01 期 2008 年
中学生物学 Middle School Biology
文件编号: 1003 - 7586( 2008) 01- 0036 - 02
Vol.24 No.01 2008
中学生物课堂的合作学习与思维训练
—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教学设计与感悟
万 滨 (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211102)
设疑: 由展示商品条形码等图片, 引导学生思考 生命中的遗传信息在哪里?
学生自行活动: 课本第 28 ̄29 页, 利用多媒体展 示以下几个问题:( 1) 小灰鼠有 3 个妈妈, 每个妈妈 为他的发育提供了什么?( 2) 小灰鼠更像哪个妈妈?为什 么? ( 3) 由这个实验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请学生阅读完书本内容之后, 讨论以上 3 个层层 递进的问题, 并进行归纳。通过学生的思考、同学之间 的合作来得出结论, 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逻辑性。 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细胞核是遗传信息的中心, 利用多 媒体出示这句话, 同时展示一个思考题“如何利用白 鼠生出小灰鼠来? ”趁热打铁, 既能检验学生对该知识 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使其巩固知识, 又达到深化该 知识点的目的。
!!!!!!!!!!!!!!!!!!!!!!!!!!!!!!!!!!!!!!!!!!!!!!!
学生会意地笑了: 如果这个萝卜根长在盐碱土里, 那 么应该填土壤溶液, 如果用 30%的蔗糖溶液做质壁分 离实验, 那么应该填 30%的蔗糖溶液。在这儿题干没 有说萝卜根细胞放在哪里, 所以, 最恰当的答案应是 外界溶液。
这道习题, 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促使对教学行为 进行反思。心理学上有个原则叫“过度学习 150%原 则”。就是说如果将刚能复述的学习材料的时间作为 100%, 那么最好的超额时间是 50%, 其学习总时间为 150%, 时间过短或过长都达不到真正的巩固效果, 所 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类、反思。引导学生不仅 “会”, 更要“对”( 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细节、重点等等 都一清二楚) 。如“萝卜的根长在哪里”, 通过层层设 疑, 学生的思维开启了, 思路越来越清晰, 答案就出来 了。类似“萝卜的根长在哪里”, 问题出在学生身上, “根”应归在教师身上。
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