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古诗三首PPT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课件(共17张PPT)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课件(共17张PPT)

为什么思乡 的古诗屡屡 写到霜呢?
霜给人的感觉是冷,代表着一种孤独、 寂寞的心境。
冷自然而然与寂寞、孤独联系起来, 这种时候特别容易想念故乡,想念亲 人。
除了“
”,在《十五夜望
月》的前两句诗里,一直在强调冷
清、寂静的环境,去找找。
也是写出了冷清,非常的寂静。为什 么呢?因为乌鸦对光线的变化很敏锐, 如果有风有云,月光明暗有变化,它就 会嘎嘎乱叫,扑腾乱飞,它现在安稳栖 息在树枝上,说明夜间十分冷清。
[唐]李白
[唐]张继
[唐] 王 建
床前光,
月落乌啼霜满天, 中庭地白树栖鸦,
疑是地上霜。 江枫渔火对愁眠。 冷露无声湿桂花。
举头望,
姑苏城外寒山寺, 今夜月明人尽望,
低头思故乡。 夜半钟声到客船。 不知秋思落谁家。
《静夜思》和《枫桥夜泊》里有明显的“霜”字, 在《十五夜望月》里哪里看到霜?
庭院是“白”的, 像打了霜一样。
露是冷的,桂花是湿的,一直在强调冷。
中秋之夜,明亮的 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 一片洁白,好像铺了一 层霜,树枝上栖息着乌 鸦。夜深了,万籁俱寂, 清冷的秋露无声地打湿 了庭院中的桂花。
集会应该是喝酒畅谈,热热
闹闹的,为什么诗人完全不写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热闹的场景,却写“中庭地白
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床前光,
月落乌啼霜满天, 中庭地白树栖鸦,
这三首诗都写到了什么?
疑是地上霜。 江枫渔火对愁眠。 冷露无声湿桂花。
举头望,
姑苏城外寒山寺, 今夜月明人尽望,
低头思故乡。 夜半钟声到客船。 不知秋思落谁家。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第三课时):十五夜望月课件(共16张PPT)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第三课时):十五夜望月课件(共16张PPT)

板书设计
十五夜 望月
景物:中庭,地白,树、鸦,露,桂花,(月) 情感:秋思:望月思远、想念好友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背诵并抄写《十五夜望月》。 (2)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并加以背诵,完成课后 习题。
谢谢观看
诗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
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 哪些类似的诗句?想一想,
并写下来。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王昌龄《秋思》
再读古诗,读出“望月”之情
亮在中国人的眼里,尤其是古代中国人的 眼里,是浪漫的多情的美丽的。看到月亮,有 许多美好的感受、联想就会自然而然涌上心头。 淡淡的月光,浓浓的情愫,无论世事变迁,沧 海桑田,它,仍旧恒悬于黑幕上,照在所有爱 月之人的心上。
于是,成绩了一种淡泊叫“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成绩了一 种乡愁叫“举头望,低头思故乡”,成绩了一种惆怅叫“月落乌啼 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成绩了一种伤情叫“杨柳岸,晓风残 月”,成绩了一种安慰叫“我寄愁心与,随风直到夜郎西”,更成 绩了一种祝福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们寄情于月,月 亮,也就承载着人世间种种情思,如诗一样,悬挂在天空之上,悬 挂在古人与我们之间,也悬挂在你我之间。
庭院 树 露水
月光 乌鸦 桂花
庭院中铺满了月光,像撒了一层白霜 一样,树上的乌鸦已经休息了,露水悄无 声息地打湿了桂花。
这幅画面给大家一种怎么样的感觉?
整首诗描画了一幅静谧 凄清的中秋月夜图,渲 染了一种清幽、寂静、 凄凉的气氛。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古诗三首PPT

《十五夜望月》古诗三首PPT

七、课外积累 收集有关咏月的诗歌。
冷露无声湿桂花
①冷露:秋天的露水。 ②湿:打湿。
译文: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前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 你能读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绘了一个冷清的中秋之夜,表现 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惆怅的心情。
今夜月明人尽望
尽:都。
译文: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
不知秋思落谁家?
落:在,到。
译文: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4.“落”换成“在”好吗? 说明理由。 “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给人以形象的动感,新
颖妥帖,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向人间似的。 而“在”字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四、诗歌鉴赏
诗歌后两句中抒发了作 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入骨的思念之情
五、艺术特色
这首诗在艺术上含而不露,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 比如不说想念老朋友,而说“秋思落谁家”,就是采用 不明说而暗示的写法。
十五夜望月
-.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一、揭示课题 这幅图片让你想到了什么?
皓月当空,月色如银,如此美景,会勾起你无 尽的遐想,今天且让我们跟着唐代诗人王建走进 他的《十五夜望月》,感受他的无边思绪。
二、作者简介
王建(768年—835年),字仲
思考
1.诗人写望月,却没有写到月光,从何处体现? “地白”给人以积水空明、澄清清冷之感,从侧面突出了月
色皎洁。 2.“树栖鸦”是从听觉还是视觉方面来写的?写鸦雀有什么作用?
既有听觉也有视觉,烘托夜的寂静,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
3.“冷露无声湿桂花”蕴含诗人怎样的情感? 用寒意、清冷烘托诗人寂寞凄清的心理。

六年级下语文课件-3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人教部编版 (共20张PPT)【推荐】

六年级下语文课件-3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人教部编版 (共20张PPT)【推荐】


10 、成就需要理论的贡献在于具有广 泛而有 益的社 会影响 。该理 论对员 工的高 层次需 要作了 全面的 概括, 提出不 同需要 的人的 心理和 行为特 点,对 企业组 织如何 选拔和 激励人 员有一 定的指 导意义 。
六年级下语文课件-3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人教部编版 (共20张PPT)【推荐】


2、创新幼儿活动内容,重点提高幼儿 语言交 往能力 。创造 性地设 计一些 语言交 往活动 ,突出 开展好 “小导 游”的活 动。


3、不断完善幼儿语言智能培养机制, 推陈出 新,做 实做好 。例: 脱口秀 、睡前 故事、 每周登 台秀、 小小电 视台等 。


4、坚持每月一次年级组为单位的幼儿 活动; 每月一 次全园 性的幼 儿综合 素质展 示活动 ,促进 幼儿表 演能力 、交往 能力、 口语表 达力等 综合素 质的提 高。
六年级下语文课件-3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人教部编版 (共20张PPT)【推荐】
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 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 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 类是最多的。
六年级下语文课件-3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人教部编版 (共20张PPT)【推荐】
• 2 、“秋思”一词具体含义指什么? • 3、“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词能
换成“在”吗?谈谈你的理解。
• 4.诗人又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他的秋思的?
六年级下语文课件-3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人教部编版 (共20张PPT)【推荐】
六年级下语文课件-3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人教部编版 (共20张PPT)【推荐】

《十五夜望月》古诗三首课件 图文34页文档

《十五夜望月》古诗三首课件 图文34页文档
《十五夜望月》古诗三首课件 图文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课件(共14张PPT)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课件(共14张PPT)

我会写


栖鸦
字词乐园
句段解读
课堂集中营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中庭:即庭院,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 雪,循名誉去,树冠间影影绰绰宿有几只乌鸦,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桂花。
整体感知
课堂集中营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 物情态,精炼而含蓄。“树栖鸦”这三个字,浑 厚、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 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 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描写了冷气 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
课前导入
课堂集中营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作者简介
王建(768-825): 唐代诗人,字仲初。善于乐府诗,与 张籍齐名,世称 “张王”。其以田 家、蚕妇、织女、水夫等为题材的诗 篇,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所反应。 主要作品:《田家行》《水夫谣》 《羽林行》《射虎行》《古参军》等。
句段解读
课堂集中营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望: 仰望。 秋思: 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念的思绪。
今天晚上人们都在仰望明亮的月亮,却 不知道秋天的思念之情落在了谁家。
整体感知
课堂集中营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 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自己的望月联想 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 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落”字新颖妥贴, 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好像那秋 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课堂集中营 思考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课件(共23张PPT)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课件(共23张PPT)

赏析古诗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冷露”既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又表现了作者在异 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无声湿桂花”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暗示了桂花 的浸润之久,更衬托出夜的寂静。
赏析古诗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人尽望”写诗人自己望月而想到天下人皆望月,因自 己的孤独想到天下人的孤独,因自己的怀人之情想到天 下人的怀人之情。
绪。
走进古诗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意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 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 当空,世间人人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 思会落到谁家?
赏析古诗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地白”写中庭月色,给人一种积水空明的清冷之感。 “栖鸦”既写了鸦鹊栖树的状态,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以月之圆兆人之

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
始于唐朝初年,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
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
Hale Waihona Puke 题十 五 夜 望 月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 晚观赏月亮。
走进生字
jǐn 尽管

jìn 取之不尽
走进古诗
读准字音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
导入
同学们,图片中 展现的是哪个传 统节日呢?
诗人简介
王健(767—831)
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代诗人 。 他 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主要作品有《王司马集》。

《十五夜望月》课件(共29张PPT)

《十五夜望月》课件(共29张PPT)
——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月亮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5.孤独寂寞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圆意。 ——牛希济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月亮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6.凄惨、悲凉、哀怨、忧伤、遗憾、死别



唐 ·

王 建


王建 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

字仲初。出身寒微,大历十年 进士。曾任陕州司马,有《王

司马集》。 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以后,

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反 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
月 统治阶级的暴行。善用七言歌
行体,与张籍齐名,世称“张
王乐府”。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诗人直言望月,推己及人,由自己的孤独想到了 天下人的孤独,由自己的怀人之心想到了天下人 的怀人之情,营造出一种深远、阔大的意境。
不知秋思落谁家。
秋天的情思,这 里指怀人的思绪
“谁家”就是“谁”的意思。 “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
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
下“句不突知然秋用思委婉落的谁语家气”发,出用疑“问不,将知诗”歌起情笔感,推 向委高婉潮一。问茫茫,的强思化念了之情诗,歌弥的漫于感穹染宇力之,中,不这直是写一 种随望诗思怎着“人之样月月深亮的“”重的望落,的清月”却相辉不之,思洒啊向言情无,人“、形这间我怀的份,”感它人秋之秋会之思怀之落心化人意到,作、谁,怀那而而有人里写是形之去“反的情呢秋,?写重思仿人秋物”佛尽 寻,找凸落显处秋,思反其的意深而沉用、之凝,重无。尽的思念化作有形

古诗三首(第3课时)《十五夜望月》示范课教学PPT课件【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第3课时)《十五夜望月》示范课教学PPT课件【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诗意:今天晚上人们都在仰望当空的明月,不知道这秋 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作者将感情寄托于 月亮 ,表达了作者 思念故乡之情。
再读古诗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感悟诗情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树栖鸦”是“鸦栖树”的倒装句,这三个字,朴实、 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状态,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 了桂花被浸润的时间久。
敬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
感悟诗情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对比读一读,体会“落”字用法的精妙之处。
不知秋思落谁家。 不知秋思在谁家。 不知秋思到谁家。
感悟诗情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不可以。“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 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 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 见绌了。
拓展延伸
描写游子思亲之情的古诗词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王昌龄《秋思》
布置作业
(1)背诵并抄写《十五夜望月》; (2)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并加以背 诵,完成课后习题。
栖:乌鸦在 树上休息。
解释诗意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诗意: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的地面上,好像铺了一层白霜, 树上栖息着鸦鹊。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院中的 桂花。

1古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课件(共23张PPT)

1古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课件(共23张PPT)

情节导入
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 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自古 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 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 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 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最初“ 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八月十五日。 中秋 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 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其列入首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冷”字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是从 触 觉 的角度写的。这两句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 清的中秋之夜的图画,表现了诗人 在异乡孤寂、 怅然的心情 。
诗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深挚的思乡之情
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全诗营造了月圆人缺、静寂孤苦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的
观赏图片,根据令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 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海上生明月
明月照山川
月下的城市
明月映桥头
看完这么多的图片,相信你应该有很大的感悟。有 没有同样的诗句,表达思念之情?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大体思想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 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 由会联想起 李白 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 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 周邦彦 《蝶

《十五夜望月》古诗三首PPT课件

《十五夜望月》古诗三首PPT课件
作者将感情寄托于 月亮 ,表达了作者 思念故乡之情。
3 古诗三首
对比读一读,体会“落”字用法的精妙之处。
不知秋思落谁家。 不知秋思在谁家。 不知秋思到谁家。
3 古诗三首
说一说:“落”字的用法精妙之处在哪里?
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 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 洒落人间似的。
PPT素材:/sucai/ PPT图表:/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个人简历:/jianli/ 教案下载:/jiaoan/ PPT课件:/kejian/ 数学课件:/kejian/shuxue/ 美术课件:/kejian/meishu/ 物理课件:/kejian/wuli/ 生物课件:/kejian/shengwu/ 历史课件:/kejian/lishi/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 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 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
3 古诗三首
二、你知道还有哪些古诗也写了传统习 俗吗?查找资料了解一下。和同学分享。
善良的人永远是受苦的,那忧苦的重担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只有忍耐。 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过错是暂时的遗憾,而错过则是永远的遗憾!
(课后第三题)
3 古诗三首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3 古诗三首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3 古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这首诗写了 中秋节赏月 的传统习俗。
你还知道哪些古诗也写到了 传统习俗?(课后选做题)
3 古诗三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第3课 古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人教部编版(共12张PPT)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第3课 古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人教部编版(共12张PPT)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建 《十五夜望月》
1. 通过充分诵读诗歌,找出韵脚,划分诗 歌节奏。
2.通过把握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内容 ,领会诗中的意境之美。
3.掌握借景抒情的手法,体会诗人望月怀远 ,由己及人的怀人思绪。
知人知诗
王建,字仲初,唐代诗人 。20岁左右与张籍一同从师 求学魏州,开始创作乐府。 与张籍齐名,并称“张王乐 府”。
秋天的情思, 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谁家”就是“谁 ”的意思。“家”
是语尾助词,无实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义知那茫茫的
秋思落在谁的一边?
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给人以形 象的动感,新颖妥帖,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 清辉,一齐洒向人间似的。而“在”字就没有 这样的艺术效果。
布置作业: 发挥想象将诗歌的内容制成小报。
这首《十五夜望月》是 其代表作。


栖息
乌鸦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 庭 地 白 树 栖 鸦,
庭中,庭院中 指月光照在庭院的 歇,休息 地上,像铺了一层 霜一样。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 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清冷的Fra bibliotek珠打湿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
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 声湿桂花” 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 试分析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 图画,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古诗三首PPT

《十五夜望月》古诗三首PPT

《十五夜望月》古诗三首PPT
推荐阅读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思考:这首诗蕴含着哪些情诗三首PPT
【注释】
①除夜:即除夕,为农历一年中的最后一天。 ②乾坤:天地间。乾,卦名,天;坤:卦名,地。 ③堂堂:公然。 ④穷:偏僻的。 ⑤屠苏:代指新年,古有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的习俗。 ⑥挑灯:拨动灯火(古人多用油灯,需要拨动灯芯),点灯。 ⑦央:尽,完,结束。
《十五夜望月》古诗三首PPT
我会写
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讲解。
《十五夜望月》古诗三首PPT
《十五夜望月》古诗三首PPT
十五夜望月
【清】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意: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 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 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十五夜望月》古诗三首PPT
《十五夜望月》古诗三首PPT
这是课后选做题哦!
《寒食》和《十五夜望月》写了哪些传统习俗?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 了传统习俗,查找资料了解一下。
《寒食》这首诗写寒食节禁止烟火,吃冷食的传统习俗;《十五 夜望月》描写了中秋节赏月的传统习俗。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 习俗,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了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村居》 写了春季放风筝的习俗;《元日》则写了春节饮屠苏酒,插桃符的习 俗……
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句子是否通顺。
《十五夜望月》古诗三首PPT
《十五夜望月》古诗三首PPT
理解词语
【十五夜】 【中庭】 【地白】 【冷露】 【尽】 【秋思】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课件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课件

思念友人

不知秋思落谁家

赏月 升华
意境大, 含蓄不露
委,好 不好?为什么?
不好。“落”字更有表现力,给人以形 象的动感,新颖妥帖,仿佛那秋思随着 银月的清辉,一起洒向人间似的;而“在” 字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地白、树栖鸦 望月(景) 冷露、湿桂花
写 景
飘洒的冷露。
被露水打湿的桂花。
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和“无声”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秋夜露珠的清冷 身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表现冷露轻盈无迹 渲染桂花在露水中浸润已久
这两句诗描绘的景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今夜月明人尽望
天下人的望月
海上生明月,
露从今夜白,
天涯共此时
月是故乡明
情之所至 推己及人
诗人的望月
人尽望——推己及人 抒怀(情) 落谁家——意境阔大
《十五夜望月》描绘了中秋之夜的 月色 和 望月怀人 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 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月多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清]袁枚《随园诗话》
大意:庭院里,地面铺满了白雪, 枝头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地洒 落,打湿了院中的桂花。
大意:夜幕低垂,明月高悬, 万家灯火映照着这静谧的秋夜, 不知这满腔秋思,将落到谁家 窗前?
闻到:淡淡
听到:鹊鸦的声音
的花香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看到:清冷的月光
银白的地面。 感到:丝丝的熟寒睡意 的鸦雀。
王建(约767—约830) 字 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市)人, 唐代诗人。曾任陕州司马,世称 王司马。有《王司马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第三题)
3 古诗三首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3 古诗三首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3 古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这首诗写了 中秋节赏月 的传统习俗。
你还知道哪些古诗也写到了 传统习俗?(课后选做题)
3 古诗三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 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 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
3 古诗三首
二、你知道还有哪些古诗也写了传统习 俗吗?查找资料了解一下。和同学分享。
君子看人背后,小人背后看人。远离那些背后说别人坏话的人,请记住,他(她)能说别人坏话,就能在暗地说你坏话!这就是俗话说的,不 怕真小人,就怕伪君子! 勇士搏出惊涛骇流而不沉沦,懦夫在风平浪静也会溺水。 有两种人是忘不了的,一种是你爱的人,再就是你恨的人,不过往往他们是同一个人。 当你无法从一楼蹦到三楼时,不要忘记走楼梯。要记住伟大的成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学会分解你的目标,逐步实施。 每个企业家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但他们还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有正确的判断力,有决心,敢于创新,勤奋工作。 只要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地球无时不刻都在运动,一个人不会永远处在倒霉的位置。 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那些尝试去做某事却失败的人,比那些什么也不尝试做却成功的人不知要好上多少。 假如你从来未曾害怕受窘受伤害,那就是你从来没有冒过险。
作者将感情寄托于 月亮 ,表达了作者 思念故乡之情。
3 古诗三首
对比读一读,体会“落”字用法的精妙之处。
不知秋思落谁家。 不知秋思在谁家。 不知秋思到谁家。
3 古诗三首
说一说:“落”字的用法精妙之处在哪里?
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 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 洒落人间似的。
遍插茱萸少一人。
3 古诗三首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3 古诗三首
结构梳理
十 景:地白 鹊鸦 树
Hale Waihona Puke 五夜冷露 桂花

月 情:人尽望 落谁家
思念家乡 思念亲人
3 古诗三首
主题概括
《十五夜望月》描绘了中秋之夜的 月色 , 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 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3 古诗三首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 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上 的鸦雀停止了活动,进入了梦乡。
3 古诗三首
夜已经很深了,清冷的秋露 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3 古诗三首
齐读诗的后两句,思考诗句抒 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 古诗三首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问句表达作者的相思
3 古诗三首
读一读诗的前两句,圈画出诗 中描写的景物。
3 古诗三首
作者看到的 听到的 作者感受到的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树栖鸦”应该是作者听到的,它衬托了什么? 让夜显得更加宁静。
“冷”写出的是月夜的冷清,还表现了什么? 作者的心也是清冷的。
3 古诗三首
试着填一填 中庭(地 )白( 树)栖(鸦 ) (冷露)无声湿( 桂花)
3 古诗三首
拓展延伸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诗意: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 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 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3 古诗三首
课堂演练
一、诗意再现,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PPT模板:/moban/ PPT背景:/beijing/ PPT下载:/xiazai/ 资料下载:/ziliao/ 试卷下载:/shiti/ 手抄报:/shouchaobao/ 语文课件:/kejian/yuwen/ 英语课件:/kejian/yingyu/ 科学课件:/kejian/kexue/ 化学课件:/kejian/huaxue/ 地理课件:/kejian/dili/
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冷露:秋天的露水。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3 古诗三首
互动课堂
自由朗读古 诗,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注意 停顿。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qī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3 古诗三首
译文:今夜明月当空世间 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 思可落到谁家?
3 古诗三首
我们再一起 来读一读这首诗, 注意读出诗人望 月怀人的心情。
(课后第一题)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3 古诗三首
“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 游子的思亲之情。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 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中秋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 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 宋朝,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 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3 古诗三首
我会写




左右结构
3 古诗三首


易写错
右部是“东西” 的“西”
栖息
3 古诗三首
词语解释
PPT素材:/sucai/ PPT图表:/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个人简历:/jianli/ 教案下载:/jiaoan/ PPT课件:/kejian/ 数学课件:/kejian/shuxue/ 美术课件:/kejian/meishu/ 物理课件:/kejian/wuli/ 生物课件:/kejian/shengwu/ 历史课件:/kejian/lishi/
3 古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
3 古诗三首
每到中秋,是家人团聚的日子, 唐朝诗人王建用他的神来之笔描写 了思乡怀人的情绪,今天这节课我 们就一起学习他的《十五夜望月》。
3 古诗三首
王建:唐代诗人,他写了大量的 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 名。代表作有《王建诗集》《王 建诗》《王司马集》等。
3 古诗三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