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配电网信息集成需求及模型分析

合集下载

智能配电网设备市场分析报告

智能配电网设备市场分析报告

智能配电网设备市场分析报告1.引言1.1 概述智能配电网设备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对配电网进行监测、管理和控制的设备。

随着能源需求的增加和可再生能源的逐渐普及,智能配电网设备在能源行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报告旨在对智能配电网设备市场进行全面的分析,包括市场概况、发展趋势、主要竞争对手及市场份额等方面的研究,同时给出未来市场的展望和发展建议。

通过本报告的撰写,希望能够为相关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参考,推动智能配电网设备市场的健康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将围绕智能配电网设备市场展开详细分析,包括市场概况、发展趋势、竞争对手及市场份额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此外,还将对市场前景展望和智能配电网设备发展建议进行详细评述,最终总结市场分析报告的重点内容。

"1.3 目的": {"本报告旨在对智能配电网设备市场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以帮助读者了解该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市场概况、发展趋势分析以及主要竞争对手及市场份额的详细研究,读者可以更好地把握市场动态,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同时,本报告为相关企业和机构提供智能配电网设备发展建议,为他们制定市场策略和业务决策提供参考。

通过本报告,我们旨在为行业内的决策者、投资者、研究机构和其他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全面的行业资讯,促进智能配电网设备市场的健康发展。

"}1.4 总结总结部分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和概括。

首先,对于智能配电网设备市场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和分析,深入了解了市场概况、发展趋势和主要竞争对手及市场份额。

从市场前景展望和智能配电网设备发展建议两个方面,提出了对未来市场发展的预期和建议。

总结指出,智能配电网设备市场具有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但也需要时刻关注市场变化,密切留意竞争对手动态,以及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

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强调对智能配电网设备市场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

10kV配电网规划中智能技术的应用分析

10kV配电网规划中智能技术的应用分析

10kV配电网规划中智能技术的应用分析摘要:本文分析了智能技术在配电网规划中的应用价值,包括实现配电网的实时监控与管理、提高电网可靠性以及减少能源损耗。

此外,论文还探讨了智能传感器、智能计量设备及自动化控制系统在配电网规划中的具体应用实践。

通过深入分析,本文旨在展示智能技术如何有效提升配电网的运行效率和整体性能。

关键词:智能技术;配电网规划;电网可靠性;能源效率引言10kV配电网在电力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电能传输的重要环节,更是确保电力供应高效和稳定的关键。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何有效地将这些先进技术应用于配电网规划,成为了电力行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智能技术的引入预示着配电网管理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它有望通过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分析、更高效的运营管理和更先进的故障预防机制来优化配电网的性能。

本文的目的在于深入分析智能技术在10kV配电网规划中的应用,并探讨这些技术如何有效提升配电网的运行效率和系统可靠性,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电力系统的需求。

一、智能技术在电网规划中的应用价值1.1实现配电网的实时监控和管理在现代电力系统中,实现配电网的实时监控和管理是确保电网稳定运行和提高供电可靠性的关键。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配电网的运维管理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得实时监控和管理成为可能,极大地提高了电网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智能技术通过集成先进的传感器、智能计量设备和实时数据传输系统,为配电网提供了丰富的实时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电流、电压、频率、负载等多种参数,能够全面反映电网的运行状态。

通过这些实时数据,运维人员可以对电网的运行状况有一个即时且准确的了解,及时发现电网中的异常情况,比如过载、电压不稳定、线路故障等,从而做出快速反应。

智能技术还包括高级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现代配电网中的数据处理系统和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对收集到的大量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识别潜在的问题和风险,甚至在问题发生之前就进行预警。

智能配用电的信息集成与互操作技术研究

智能配用电的信息集成与互操作技术研究
ຫໍສະໝຸດ 电 塑亟 睾 坠

( 及 办公 自动化 业 务 。其 中营销括 营 业 所 营销 1 ) 营业 所 基 础 业 务 主 要 包 业务 包含 :客
4 信 息采 集点 流量 模型 及计 算 方法 . 户 联络 管理 系统 、营销 业务 管 理系 统 、营业 4 1配 电信 息采集 点流 量 . 所视 频监 控业 务及 客服 关系 管 理系 统等 。其 配 电信 息采 集 点业 务流 量 是将 一 条配 电线 路 作为 一 个 配 电信 息采 集 点处 理 ,配 电信 息 中 , 客 户 联 络 管 理 系 统 、 营 销 业 务 管 理 系 采集 点包 括 该配 电线 路 上所 有 的 配 网设 备 、线 路及 相 关监 控 采集 点 。同时 也包 括 这 些采 集 统 、客 服 关 系管 理 系 统多 数 是采 用W b 式 e方 点流 向变 电站 的各类 业务 。 部署 。在 获 取基础 业务 流量 及 视频 监控 系统 变 电 站与 配 用 电通 信 网 之 间存 在 三 类 业 务 断 面 : 变 电站一 一 用 电信 息 采 集 点 业务 断 业 务流量 的情 况 下 ,考 虑一 定 的并 发 比例 , 面 ;变 电站一 配 电信 息 采集 点 业 务 断面 :变 电站一 营 业所 业 务 断面 。这 样 , 汇 聚到 一个 变 可 以计 算 出汇 聚 到 变 电站 的 营 业 所 业 务 流
1 引 言 .
智 能 电网 在 当今 世界 范 围 内的 电力 系 统 中越来 越 受到 关注 ,无 论是 欧美 国家提 出的 智 能 电网体 系 还 是我 国 提倡 的 坚 强智 能 电 网中 ,智 能配 用 电网络 都 是智 能 电网 的重要 组 成 部 分 。智 能配 用 电建 设 主要 有 高级 配 电 自动 化 、用 电信 息 远程 采 集 、智 能 家居 与 智 能小 区 、 电动 汽车 充 放 电 、需求 响 应 、配 变 电 实时 监测 、现代 线 路 巡检 、 电力 企 业和 客 户双 向互动 服 务等 内容 ,需要 以通 信 网管系 统作 为重 要保 障 。 配用 电业 务类 型和 通 信接 入 点数 量 的变 化 改变 了传 统 的配 电网络 建 设和 通 信模 式 ,配 网 中信 息 的采集 和 交 互也 跟着 进 行 了 发展 。专 线 网 络化 与 业务 融 合化 是 今后 智 能配 用 电网

智能配电网中营配信息融合技术研究

智能配电网中营配信息融合技术研究

智能配电网中营配信息融合技术研究发表时间:2019-11-20T13:12:02.783Z 来源:《中国电业》2019年15期作者:李运生[导读] 本文通过对营配信息融合技术进行研究,分析其在智能配电网中的应用。

摘要:营销与配电是电网运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智能电网的带动下,更是体现营配信息的重要性。

为保障智能配电网营配过程的高效发展,电力企业采用信息融合技术,实现营配信息的一体化,在保障智能配电网高质量运行的基础上,推进营配发展。

因此,本文通过对营配信息融合技术进行研究,分析其在智能配电网中的应用。

关键词:智能配电网;营配信息;融合技术智能配电网的业务规模比较大,而且随着智能配电网的发展,各个业务模块表现出集中发展的优势。

智能配电网中的营销部分,属于基础的应用部分,为保障智能配电网的高效运行,必须融合营销与配电,实现信息共享。

营配信息融合技术对智能配电网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提高配电网的经济能力,促进营销与配电的充分融合。

1.智能配电网中营配信息的需求智能配电网的发展,带动电力企业的经济发展,促使其具备较高的效益价值。

营配信息融合是智能配电网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因为营销与配电环节均有融合需求,分析如:①智能配电网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增加营销业务的类型,如:业扩、用电采集等,都需要可靠的配电信息,配电网需及时为营销业务提供电力数据,保障其具备营销能力,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②配网业务是智能配电网的基础支撑,其需要在营销过程中获取市场信息,有效检测并维护智能配电网,保障配电网具备安全、稳定的运行能力,所以配电业务对营销存有一定的需求度。

2.智能配电网营配信息的融合方式智能配电网营配信息的融合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接口连接,另一类是数据规划,对其做如下分析:2.1接口连接接口连接主要是在融合过程中连接营销与配电业务,促使两者能够处于统一的运营平台中。

电力企业针对营销、配电的业务系统,设定接口编码,适度修改系统内的设备信息,保障其具备连接的能力。

智能电网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智能电网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智能电网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随着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智能电网技术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作为能源行业的创新突破点,智能电网技术旨在通过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等手段来提高电网运行效率、优化能源配置、提供更可靠的电力供应。

本文将全面分析当前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现状,同时展望未来趋势。

首先,我们来看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现状。

智能电网技术的核心是信息通信技术(ICT)的应用,通过在电网中加入传感器、智能计算设备和通信网络,实现了对电网各个环节的实时监测、可靠安全的数据传输以及智能控制。

当前,全球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推进智能电网技术的应用,尤以美国、中国、欧盟等地处于智能电网发展的前沿。

在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启动了“送变电”项目,建立起了全国性的智能电网示范区,探索智能电网技术应用的最佳实践。

同时,各大电力公司也纷纷投资于智能电网技术研发,并在一些城市开展了智能电网的试点工作。

在当前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中,一些具体技术成果已经取得了重要突破。

首先是基于大数据的电网状态诊断和预测技术,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可以快速准确地判断电网的运行状态,预测潜在故障,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

其次是智能配电网技术,针对分布式发电、能源储存和电动车充电等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配电网可以实现对多能源的有效管理和优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此外,智能电表技术、电能质量控制技术、电网安全保障技术等方面也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未来,智能电网技术仍然将继续发展并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

首先是智能电网将更加普及和智能化。

随着技术的逐步成熟和成本的降低,智能电网技术将逐渐普及到更多地区和居民家庭。

同时,人工智能、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将进一步推动智能电网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

其次是智能电网将更注重能源的清洁和可持续性。

尽管传统能源仍然占主导地位,但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使智能电网更加注重清洁能源的集成和利用,推动能源体系的低碳化和可持续发展。

配网自动化方案

配网自动化方案

配网自动化方案一、背景介绍配网自动化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对电力配网进行智能化、自动化的管理和控制。

通过实时监测、故障检测、自动切换和远程控制等手段,提高配电网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满足用户对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的要求。

二、需求分析1. 实时监测:系统能够实时采集配电设备的运行状态,包括电流、电压、功率等参数,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 故障检测:系统能够自动识别故障点,并迅速报警,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减少停电时间。

3. 自动切换:系统能够根据实时监测数据,自动切换电源路径,实现故障隔离和恢复供电,提高供电可靠性。

4. 远程控制:系统能够通过远程通信手段,实现对配电设备的远程控制,包括开关操作、参数设置等,提高操作效率和安全性。

三、方案设计1. 硬件设备:选择高可靠性的智能电力设备,包括智能开关、智能终端设备、智能保护装置等,以满足实时监测、故障检测、自动切换和远程控制的需求。

2. 数据采集与传输:采用现场总线技术或者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实现对配电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采集,并通过通信网络将数据传输到监控中心。

3. 监控系统:建立配网自动化监控系统,包括数据管理平台、故障诊断与分析系统、远程控制终端等,实现对配电设备的实时监测、故障诊断、自动切换和远程控制等功能。

4. 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通过对实时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建立故障诊断模型和预测模型,提供故障预警和决策支持,减少故障发生和停电时间。

四、实施步骤1. 前期准备: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包括设备采购、系统设计、施工安装等,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2. 设备采购与安装:根据方案设计,采购合适的智能电力设备,并进行设备安装和调试。

3. 系统集成与调试:根据监控系统设计,进行各个模块的集成和调试,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4. 数据采集与传输:部署数据采集设备,并建立与监控中心的通信网络,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传输。

5. 监控系统搭建:建立配网自动化监控系统,包括数据管理平台、故障诊断与分析系统、远程控制终端等,确保系统功能完善。

智能配电网的关键技术与挑战

智能配电网的关键技术与挑战

智能配电网的关键技术与挑战在当今社会,电力作为支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能源,其供应的稳定性、可靠性和高效性至关重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配电网应运而生,成为了电力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智能配电网通过融合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电力技术,实现了对电力系统的智能化监控、管理和优化,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优质、可靠的电力服务。

然而,智能配电网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技术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一、智能配电网的关键技术(一)高级量测体系(AMI)高级量测体系是智能配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智能电表、通信网络和数据管理系统等。

智能电表能够实时测量用户的用电量、功率因数等信息,并通过通信网络将这些数据传输到数据管理系统。

数据管理系统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为电力公司提供用户用电行为的详细洞察,从而实现更精准的负荷预测、需求响应管理和电费计量。

(二)分布式能源接入技术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分布式能源如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在配电网中的接入比例不断增加。

为了实现分布式能源的高效接入和管理,需要采用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控制策略和保护装置。

例如,通过逆变器将分布式能源产生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并实现与电网的同步接入;采用智能控制策略,根据电网的负荷情况和分布式能源的出力情况,实时调整分布式能源的输出功率,以保证电网的稳定运行。

(三)智能变电站技术智能变电站是智能配电网的关键节点,它实现了对电力设备的智能化监测、控制和保护。

智能变电站采用先进的传感器、通信技术和智能控制算法,能够实时获取设备的运行状态信息,如温度、压力、绝缘性能等,并对设备进行故障诊断和预测性维护。

同时,智能变电站还具备灵活的拓扑结构和控制功能,能够实现电网的快速重构和自愈控制,提高电网的供电可靠性。

(四)电力通信技术可靠、高速的通信网络是实现智能配电网的基础。

目前,电力通信技术主要包括光纤通信、无线通信和电力线载波通信等。

光纤通信具有传输速度快、容量大、抗干扰性强等优点,适用于骨干通信网络;无线通信如 5G 通信技术,具有部署灵活、覆盖范围广等特点,适用于终端设备的通信;电力线载波通信则利用电力线路作为通信介质,无需额外铺设通信线路,具有成本低、易于实现等优点。

配网管理信息化业务模型构架

配网管理信息化业务模型构架

广东科技2012.10.第19期(下转第77页)配网管理信息化业务模型构架探索盛文虎,贾承龙(杭州富阳市供电局)引言配网的管理信息通过实时和非实时两种方式进行收集,并且在对所管理的信息进行共享和利用。

国际上大量的学者配网信息化业务模型进行研究。

国际电工委员会已经制定了与其相关的智能信息调度模型。

但是我国的配电网管理信息起步比较晚。

本文根据配电环节自身以及与输变电环节、用户环节、电源环节信息交互的方式,阐述了信息集成的需求和对模型的具体分析。

1智能配电网信息流分析传统型的配电网只是采用简单有效、价格低廉的将电能进行传送。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的创新,分布式电源、大功率风力发电、储能电池、电动车都已经出现,这些新的用电事物都在飞快的发展,传统的信息模型和电力集成方式都无法应对这些新情况。

所以如何做到分布式电源和储能电池的使用数据在紧急条件下快速并网并进行充放电,以及用电终端如何根据电价调整自己的用电量等等,调整。

都需要智能配电网信息进行交互并形成双向互动信息流来进行。

当前应用的配电网的信息数据的管理都还是使用传统方式进行收集,这就导致了收集信息困难,新型数据得不到及时更新造成了供电量与需求不相符的情况。

还有一点就是目前我国的电力企业都是直接根据自己企业情况进行设置的,缺少统一的规范条件。

在这一情况下就出现了数据重叠、格式不统一的情况,并导致了每个电力企业都有自己的数据维护系统,企业间缺少对信息的沟通。

国际上很多电力系统的信息标准都有重叠和冲突的部分,并无法保证每个系统间的互操作性和信息的安全。

我国在建立配电网信息模型和接口标准时都先考虑使用国际通用标准,然后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扩建,保证每个子环节都双向互动的信息流都用从而形成适合本国家本身的规范标准。

2我国的电力企业对于配电环节的信息需求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是不相同的,每个业务部门针对配电网的特点都开发和研制不同的应用系统,如DSCADA/DMS/MS/CM 等。

基于CIM模型的智能配电网应用研究

基于CIM模型的智能配电网应用研究

基于CIM模型的智能配电网应用研究智能配电网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配网中各种应用系统缺乏统一的信息模型和接口标准,导致信息集成的困难。

本文首先介绍了IEC61968标准及其定义的公共信息模型(CIM)的基本概念和技术现状,最后阐述了国内基于CIM模型的互操作实验的研究应用成果。

标签:智能电网;IEC61968标准;公共信息模型;互操作引言经济的发展对电能的需求、气候变化和环境的压力、清洁能源的电网消纳、电力市场的深入改革、系统的开放与互动要求、新技术的挑战、用户对于优质服务强烈的呼吁等,都要求电网企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智能电网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智能配电网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将电工技术、高级传感和测控技术、现代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结合起来,支持分布式电源的接入和提高自愈能力。

但由于配网中存在的各种管理系统及其软件通常来自不同的制造商,应用系统缺乏统一的信息模型和接口标准,导致信息孤岛众多,信息集成度低,无法相互协作发挥整体效应等问题。

因此,必须加快制定电力行业信息化标准,建设统一的电力信息平台,整合现有各信息系统,实现企业内的数据一体化、应用集成化、服务标准化。

1.CIM模型概述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发布了IEC61970和IEC61968标准,两个系列标准共同定义了一种电力系统公共信息模型CIM(Common Information Model)。

CIM是电力企业应用集成的重要工具,以统一建模语言(UML)为基础,它包括公用类、属性、关系等,这些类、属性、关系等对象是一个抽象的模型,它是逻辑数据结构的灵魂,在此基础上扩展定义数据交换模型。

这个标准可以被看作一个系统集成的工具,可以运用于任何涉及到电力系统模型的系统集成中去,以此来促进应用程序间的互操作性和兼容性。

电力系统各种资源表示为对象的类和属性及类间关系。

CIM有如下三种类间关系:1)普遍化:一个较普遍的类与一个较具体的类之间的一种关系,较具体的类只能包含附加的信息。

柔性互联智能配电网关键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柔性互联智能配电网关键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柔性互联智能配电网关键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一、概述随着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构建和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配电网作为电力系统的末端环节,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传统的配电网运行方式以固定网络结构和被动管理方式为主,已难以满足现代电力系统的复杂需求。

柔性互联智能配电网技术应运而生,成为推动现代配电网发展的重要力量。

柔性互联智能配电网以其高度的灵活性、智能化和自适应性,为现代配电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通过采用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配电网的灵活互联、智能控制和优化配置,提高电网运行效率和稳定性,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

柔性互联智能配电网关键技术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灵活交流输电系统(FACTS)、分布式电源接入与控制、高级量测体系(AMI)以及配电网自动化等关键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为配电网的升级改造提供了有力支持。

新型柔性配电装备如智能软开关(SOP)、能量路由器等的发展也为配电网的柔性互联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柔性互联智能配电网技术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关键技术,提高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效果和可靠性;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强配电网与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电力系统的整体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柔性互联智能配电网技术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现代配电网向更加智能、高效、绿色的方向发展。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柔性互联智能配电网将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 柔性互联智能配电网的概念与特点柔性互联智能配电网,作为传统配电网的升级与革新,是在原有配电网基础上融入了智能化、信息化、互联网化等先进技术手段的新型电网体系。

其核心概念在于“柔性”与“智能”,即通过柔性互联技术实现配电网的灵活调节与优化配置,同时借助智能化手段提升配电网的运行效率、安全性和可靠性。

柔性互联技术使得配电网具备了更加灵活的调节能力。

通过采用智能软开关、能量路由器等先进设备,实现对配电网中电能流向和功率分配的精准控制,有效应对分布式新能源接入带来的电能波动问题,确保电网的稳定运行。

基于智能的配电网电力大数据三维场景可视化分析

基于智能的配电网电力大数据三维场景可视化分析

基于智能的配电网电力大数据三维场景可视化分析发布时间:2023-01-16T06:58:07.260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18期作者:杨柳郭江涛贾俊强黎红[导读] 对配电网进行三维场景的重构,是数据优化挖掘的重要环节杨柳郭江涛贾俊强黎红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公司摘要:对配电网进行三维场景的重构,是数据优化挖掘的重要环节。

该方法建立了基于网络的电力数据的三维场景的网格布局结构,并将其进行3D可视性的配置,运用可视性重构技术实现了对电力系统的三维场景的可视性重建,采用了人工智能的控制方法,以增强对电力大数据的可视性重构的准确性。

将配电网络中的海量数据进行可视化重构,可以大大提升电力系统中的大数据挖掘的效能。

关键词:智能;配电网;电力大数据;三维场景;可视化前言本文通过对电力系统中大量的数据和场景的研究,建立了一个基于三维可视化场景的分析模型。

在同一数据平台上,对模型进行分层分析,并将其与场景进行集成。

采用分层设计方法,对模型进行大场景渲染,实验证明,基于三维可视场景的电力大数据分析模型可以有效地提高绘制速度,提高绘制数据的质量。

一、可视化模型(一)任务流处理在电力大数据分析中,数据工作过程的主要目的是把分析的方向转移到电力数据的可视化建模中,通过特定的映射技术将其与电网的数据特征进行融合,完成电力大数据的建模。

在此基础上,利用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对电网的数据进行计算,并在此基础上对电网进行了大规模的数据收集,按可视化的模式将其存储到数据库中,并进行相应的备份。

基于大数据挖掘技术,将采集到的电能质量数据集合映射成数据处理的子数据库,利用覆盖消除技术对电网大数据的处理过程进行了指导[1]。

(二)可视化分析架构设计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简化的可视化模型架构,它由接口层、引擎层、计算层、控制层和持久化层组成。

在模型的控制层面上,利用芯片和任务分配等功能,对不同的运算法则进行调用,以达到对系统的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

基于CIM的智能配电台区信息模型及应用

基于CIM的智能配电台区信息模型及应用

基于CIM的智能配电台区信息模型及应用吴善;郝思鹏;杨李星;林晓旭;吴利亚【摘要】智能电网的蓬勃发展对配电台区信息集成的要求日益提高,目前IEC 61970、IEC 61968中配电台区的公共信息模型(Common Information Model,CIM)有待完善和充实.根据我国智能配电台区的结构特点和应用要求,扩建了智能配电台区的公共信息模型.重点就配电台区三相不平衡治理和漏电保护故障定位信息建模进行说明,给出了智能配电台区新增设备模型、资产模型及拓扑模型的建模实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智能配电台区信息集成平台,基于GIS、PMS等系统在一体化平台上实现了漏电定位和三相不平衡度告警的高级应用开发,并在工程中得到实践.【期刊名称】《电测与仪表》【年(卷),期】2018(055)010【总页数】7页(P46-51,89)【关键词】智能配电台区;IEC61970/968;公共信息模型;信息集成平台;GIS系统【作者】吴善;郝思鹏;杨李星;林晓旭;吴利亚【作者单位】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南京211167;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南京211167;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南京211167;徐州市供电公司,江苏徐州221000;沛县供电公司,江苏沛县221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9330 引言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我国在发电和输电方面基本实现了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但在配电和用电方面还存在较大缺陷。

智能配电台区兼顾了配电和用电两大环节,是智能电网建设的基础,是实现电网智能化和可视化的关键环节[1-3]。

因此亟需对智能配电台区进行统一建模,通过统一的模型维护和管理机制实现智能配电台区高级应用的开发。

IEC 61970、IEC 61968标准[4-5]共同定义了CIM(公共信息模型),并初步实现了对于能量管理系统(EMS)、配电管理系统(DMS)、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CADA)、生产管理系统(PM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系统的统一建模,实现电网各部门间的信息集成与数据共享,实现各系统和应用的“即插即用”。

智能配电网多源信息集成模型系统研究

智能配电网多源信息集成模型系统研究

teIC6 981 n C6 973 1seict n t drsobi nf di o ao t rt nejym dl h 16 ・1 dI 10 -0 pc ai s a a ul au ie r t ni e a o o oe E a E i f o sn d t d i nm i ng i n f
o h matd s u i r fr te s r it b t n g i i r o d,w i h i v l e h o e e o r e i o mai n o n — - o n ev c no ma in b — h c o v ste p w rr s u c r t ,p i t o p i t r ie i r t e n f n o t s f o t e u s s ms n r u p y a d d ma d ifr ain,p w rs p l e p n n o ain d r g t e ta s s we n s b y t e ,e eg s p l n e n n o y m t o o e u p y r s o d if r t ui h r n mi— m o n so n t i t n,la o o i o in a d u i z i la o o d c mp s in,c n t c in o u sain n ip th n rc s n O o .T e c n e t t o sr t fs b tt s a d ds ac ig p o e s a d S n u o o h o c p a d t c n c ll e o sa l hn e fmu t s u c n f d i o a in mo e y tm o i e e t u s se r n e h ia i fe tb i i ga s to l -o r e u i e r t d l s n s i i f n m o s e f r f r n b y tmsa e d f s

浅谈配电网智能调度模式及关键技术

浅谈配电网智能调度模式及关键技术

浅谈配电网智能调度模式及关键技术发表时间:2019-01-10T09:56:47.797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30期作者:彭蓉[导读] 配电网的智能化建设工作相对于传统模式有着更大的性能,可以有效对系统故障进行智能化系统修复彭蓉国网安庆供电公司 246003摘要:配电网的智能化建设工作相对于传统模式有着更大的性能,可以有效对系统故障进行智能化系统修复,极大提高用电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质效水平,在满足配电网与用户信息化交流的同时更实现了可视化的管理模式。

然而,在配电网智能化的建设和运行中,存在不少可以改进的方向,尤其是现阶段还存在电网结构和运营模式的差异性,为了提升整体效率,就必须对调度模式进行升级,并对当下的技术进行整理和分析,切实有效发挥出技术的最大作用。

因此,本文对电网智能调度模式以及关键技术展开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配电网;智能调度;关键技术智能电网是电力工业发展中的一个必然趋势,虽然就目前来看,电网结构的复杂、运营模式的不完善都会对智能电网的建设发展以及后期运行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化生产模式的转变以及对用电形式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配电网智能化发展的进程将会被促进加快。

配电网系统是联系各大电力负荷较大电网的中介,所以通过配电网的智能调度不仅是实现电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环节还是建设并运营智能电网系统的重要技术支持,所以本文就针对配电网的智能调度模式以及所涉及到的关键技术进行介绍和分析,来为建设智能电网系统提供参考。

1 配电网智能调度的模式及目标1.1 配电网智能调度模式配电网的智能调度主要包括有电力的需求调度、供电质量调度。

所以为实现对这个目标的智能调度,就需要所涉及的相关部门采用综合的调度控制方法来进行电力资源的调度,但是不同调度控制方法所得到的电网信息也不相同,所以要针对具体实际需要,要对配电网的智能调度模式进行选择使用。

在整个配电网的智能调度中,主要涉及到电网中的负荷需求以及薄弱环节、电网检修以及经济运行、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和相关基础设施配备、突发事故负荷的变化监测等几个主要环节,在对配电网进行智能调度时,需要对这些方面给与重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配电网的智能调度是一项涉及多目标以及多阶段的工程。

2024年智能配电网市场调查报告

2024年智能配电网市场调查报告

2024年智能配电网市场调查报告1. 引言智能配电网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运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实现电力系统的高效管理和优化运行。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能源领域变革的推进,智能配电网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本报告旨在对智能配电网市场进行调查,分析其发展现状、趋势以及影响因素,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依据。

2. 市场概述智能配电网市场是指相关企业和机构为满足电力系统管理和能源需求的需求,提供智能化配电设备、系统和解决方案的市场。

智能配电网的发展得益于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受益于政府政策的倡导以及能源转型的需求。

3. 市场规模与趋势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智能配电网市场在过去几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据预计,未来几年智能配电网市场仍将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预计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10%以上。

这一趋势主要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的推动:•能源需求的增长: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能源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智能配电网能够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效率,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

•政府政策的支持:许多国家都在加大对智能电网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补贴措施来推动智能配电网的发展,这将进一步推动市场的增长。

•技术发展的推动: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智能配电网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的应用,也为智能配电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4. 市场挑战与机遇智能配电网市场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技术标准与互操作性:目前智能配电网市场上存在多种标准和技术体系,互操作性问题成为制约市场发展的瓶颈。

解决这一问题,推动技术标准的统一和互操作性的提高,将为市场带来巨大的机遇。

•安全与隐私保护:智能配电网涉及到大量的能源和用户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措施,提高用户对智能配电网的信任度,将为市场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5. 市场主要参与者智能配电网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包括:•设备供应商:提供智能配电设备和系统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如ABB、西门子等。

实时配电网智能数据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

实时配电网智能数据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

实时配电网智能数据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实时配电网智能数据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一、引言随着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电力供需之间的巨大差距,配电网的安全、稳定和高效运行变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配电网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的需求。

因此,设计和实现一套智能数据分析系统对于配电网的运行管理至关重要。

二、系统需求分析1. 实时监测需求:系统需要能够实时监测配电网中诸如电流、电压、功率等关键参数的变化,并及时对异常情况进行报警。

2. 数据采集需求:系统需要能够高效、准确地采集配电网的各项数据,并将其存储在数据库中,为后续数据分析提供支持。

3. 数据分析需求:系统需要能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各种分析操作,包括统计分析、趋势分析、异常检测等,以帮助运行管理人员做出合理决策。

4. 数据可视化需求:系统需要能够将分析结果以图表、报表等方式呈现给用户,提高数据分析的效率和直观性。

三、系统设计与实现1. 系统架构设计:本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存储模块、数据分析模块和数据可视化模块。

2.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该模块负责从配电网中采集各项数据,并采用实时传输机制将数据传输至数据存储模块。

3. 数据存储模块设计:该模块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存储采集到的数据,并建立合适的数据表结构。

4. 数据分析模块设计:该模块使用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算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聚类、分类、异常检测等。

5. 数据可视化模块设计:该模块将分析结果通过图表、报表等形式展示给用户,提高数据分析的可视化程度。

四、系统实施与结果分析1. 系统实施过程:按照系统设计,逐步实施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和可视化模块,并进行系统的集成与测试。

2. 系统实施结果:实施完成后,系统能够实时采集配电网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模块将分析结果直观地展示给用户。

3. 系统效果评估:通过与传统配电网管理方式对比,分析系统实施后的效果,包括优化配电网管理、提高电力供应效率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配电网信息集成需求及模型分析陆一鸣1,刘 东1,2,柳劲松1,黄玉辉1,凌万水1,顾建炜3(1.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上海市200240; 2.国家能源智能电网(上海)研发中心,上海市200240;3.杭州市电力局,浙江省杭州市310009)摘要:信息集成是实现智能配电网兼容、自愈、互动和优化的技术基础。

在分析当前国际上已经广泛使用的和正在制定中的电力系统信息领域的国际标准以及相关模型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智能配电网自身以及与输变电、用户和电源等其他环节之间实现自动化和互动化的信息集成需求出发,分析了电力企业各环节间的信息流和各个模型之间相互映射方法,提出了建立适应智能配电网发展的统一信息模型体系的观点和技术路线。

关键词:智能电网;配电系统;信息模型;信息集成收稿日期:2009 11 17;修回日期:2010 01 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0612018);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09CB219703);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N CET 07 0547)。

0 引言智能配电网是智能电网中连接主网和面向用户供电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集成通过实时和非实时信息的共享和利用,成为实现智能配电网兼容、自愈、互动和优化的基础[1]。

国际上已经在智能电网背景下就实现信息集成的技术开展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定了与智能配电网相关的信息模型标准[2];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 )推出了分布式电源并网的信息接口标准[3];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EPRI)提出了实现电力企业信息集成的技术方案[4]。

大量学者更是从电力系统的各专业角度对集成提出了可行性论证,例如基于IEC 61850的智能变电站自动化实现[5]、基于IEC 61970的智能调度系统的统一信息模型[5]、基于IEC 61968的电力企业信息总线、用户与智能电网的双向通信接口[6]等。

目前,中国智能电网相关领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7 8],已经开始了研究开发和试点工程[9]。

本文根据中国电网和电力企业管理的特点和智能电网的发展要求,从配电环节自身以及与输变电环节、用户环节、电源环节信息交互的角度阐述了信息集成的需求和对模型的分析。

1 智能配电网信息流分析传统的配电网只考虑把输电网传送的电能通过配电系统经济有效地单向输送给供电用户。

在当前经济和技术发展情况下,考虑社会和环境因素,随着分布式电源、储能电池、大功率风力发电、电动汽车以及随之出现的新的用电模式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现有的信息模型和集成手段已无法准确描述并应对这些新的问题:如何使系统在紧急状态下能够获得分布式电源和储能电池的实时数据以快速调节并网和充放电策略;如何使用户了解当前实时动态电价以调整自己的用电模式;如何使调度运行部门能够收集并快速分析当前电网和外部环境(例如极端气象和地质条件)的数据变化,及时调整电网运行和管理策略;如何按照信息的时效性和安全等级确定海量数据处理模式(如并行计算、网格计算、云计算)和信息安全策略等。

因此,需要在智能配电网环节中考虑全网的信息交互,实现配电环节与输变电环节、用电环节和电源环节的双向互动信息流,如图1所示。

图1 智能配电网的信息集成Fig.1 Inf ormation integration of smart distribution grid目前配电网基础数据的管理采用传统的技术手段造成数据收集困难,导致数据无法及时更新而与现场实际不符;电力企业各部门开发的应用系统的信息模型大多按照各自系统的专业需求建立,缺少统一的接口规范,内部功能交叉重叠且数据格式不1第34卷 第8期2010年4月25日Vo l.34 N o.8A pr.25,2010统一,导致对大量冗余且不同版本数据的重复维护;不同电力企业在开发和使用具有相同功能的系统时也存在遵循不同标准的情况。

目前使用的国际、国家和行业的信息标准都存在重叠和冲突的部分,均无法全面合理地描述日益增长的电力系统对象和行为。

近期成立的IEEE P2030和IEC TC57WG19工作组已经着手研究已有标准间和未来标准的互操作性和兼容性,并且考虑了集成过程中的信息安全问题,如IEC 62351系列标准。

中国在制定智能配电网的信息模型和接口标准时,应首先考虑采用国际通用标准,再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建立扩展标准,从而形成中国智能配电网统一的标准模型体系,如图2所示。

各环节内子系统间每条双向互动的信息流都应严格采用已有和扩展的信息标准。

图2 智能配电网的信息流Fig.2 Smart distribution grid inf ormation f low2 配电环节的信息集成需求及信息模型中国电力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针对配电网的特点,根据各业务部门的特定需要已开发和运行了大量不同的应用系统,如DSCADA/DM S,自动绘图(AM )/设备管理(FM )/GIS,PM S,OM S,WM S,MS,CM S 和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等。

但是,这些系统和各自专属的数据库分别采用不同的接口标准和信息模型开发,相对独立,因此,当系统逐渐复杂和数据量急剧增加时,从全局来看,信息重叠和数据孤岛的局面将不可避免,根本无法在企业范围内方便地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

如图3所示,每个箭头表示系统间需要的数据信息的传递方向,而为了实现这种点对点的交互,每个系统都必须开发对方系统的专用接口适配器。

图3 配电企业内各系统间的信息流Fig.3 Information f low among subsystemsin distribution system针对这一情况,IEC TC57WG14制定的IEC 61968系列标准定义了一组标准配电网业务组件和对应的接口参考模型(IRM ),通过将现有和未来新建系统的数据模型统一映射到这些以公共信息模型(CIM )为基础的抽象组件上,根据IEC 61968系列标准定义的消息格式(message XSD),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SOA)和企业服务总线(ESB)实现具有松散耦合特性的消息传递,使得在不改变原有系统的情况下,仅通过标准化的组件适配器,可以在不同应用系统间灵活地分享数据和服务[10](如图4所示),以全面支持在智能配电网下实现供电设备监视和控制、系统可靠性管理、电压管理、需求侧管理、停电管理、工作管理、设备管理等功能的信息集成。

图4 配电环节集成Fig.4 Distribution system integration国际上已经开展了基于IEC 61968标准的互操作和模型验证实验,利用模型的导入导出工具,通过Web Ser vice 实现数据在多个不同厂商的系统间准确互通。

但是IEC 61968系列标准并没有完全建立,而且IEC 61970 301的CIM 在配电网信息模型的扩展部分,即IEC 61968 11仍在制定和评审修改之中,如最新的版本考虑了配变和馈线的特性描述以及外部系统向电力企业提供服务的信息接口等。

3 配电与输电和变电环节的信息交互需求及模型分析输电环节是智能电网的主体部分,是电能输送的主要通道,为配电网提供安全和经济的电能。

变电站是连接输电网和配电网的重要支撑节点,是电网基础运行数据的采集源头和命令的执行单元。

输电网调度中心的EM S 全部采用IEC 61970定义的EM S API 接口和CIM 。

由于IEC 61968是在IEC 61970上针对配电网的特性和电力企业管理22010,34(8)业务的继承和扩展,因此配电环节与输电环节可以在标准内很方便地实现信息集成。

国内的变电站随着一次设备的智能化和全面实现IEC 61850标准的建设以及在标准内的互操作试验,基本实现了全站信息共享,使得站内各类自动化、监控、量测和保护实现一体化集成。

从信息模型的角度,IEC 61850模型与IEC 61968的CIM 虽然都是从面向对象的角度进行设计,但是无论是模型本身、应用接口还是实现的协议都不相同。

如图5所示,CIM 中的A sset 和Measurement 可直接对应IEC 61850中的Server 和Data A ttribute;而Substation 和Equipm ent 虽可对应tSubstation 和Logical Node,但是后两者对于前两者在类的定义和属性上是有冲突的,Lo gical Node 与Asset也存在部分重叠的关系。

图5 CIM 与IEC 61850的模型对比Fig.5 Comparison betw een CIM and IEC 61850model从应用的角度,IEC 61850定义的2种数据信息流:变电站配置信息流(基于可扩展置标语言(XM L)的SCL 文件)和实时信息流(IED 的量测和控制信息),均无法直接与配电系统互操作。

因此,当配电网需要获取变电站实时运行数据时,或是当根据最新的配电网运行状况需要快速地重新修改变电站配置信息以优化运行策略时,由模型不一致导致的信息流阻塞就成为系统集成和运行的瓶颈。

使用基于XM L 的网络本体语言(OWL)是解决不同信息模型互解释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11],如图6所示。

图6 CIM 与IEC 61850的模型交互Fig.6 Exchange between C IM and IEC 61850modelOWL 不仅能够使被解释的模型双方保持原有的语义,而且能够描述双方的共性和差异。

这样,可以根据实际的运行和未来的建设情况仅对OWL 修改就可完成在变电站或配电系统中随时添加新应用的映射,为智能配电网在不同标准之间的映射架起了桥梁。

4 配电与用电环节信息交互需求及模型分析目前,国内用户的电能表基本上是固定且只具备电能计量的功能,不能反映用户用电需求。

随着智能配电网的发展,对用户的单向供电将逐渐被双向供电模式取代,即用户可以了解当前实时电价情况,在电价高峰时选择自己的分布式电源设备供电并可将多余的电量向电网充电收费;或者是在电价低谷时选择从电网供电,分布式储能电池充电以备紧急情况下使用;电动汽车的出现和大量使用,也将革命性地改变电网运行和电力企业的营销模式。

对于这种动态、随机和实时的用电过程,必须建立与其相适应的智能用电量测和管理体系。

该体系应该具有电能多功能计量、自动采集、预付费、动态电价以及调整控制负荷和分布式电源等功能,满足营销计量、抄表、收费等用户与供电企业互动的需求。

例如,在城市电网中建设电动汽车充放电站,当有电动汽车接入充电时,汽车的车主、车型、电池容量、充电时间、上次充电时间等信息将会自动被电力企业的营销系统和DM S 获取,数据信息可以被负荷预测、潮流计算、电能质量记录、状态估计和配电网规划等功能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