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缺陷病1例病例报告_朱燕凤
一例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患儿的护理
第 2 卷 第 2期 9
20 0 8年 4月
暨南大 学学报 ( 医学版 )
VO . 9 No 2 12 . Ap . 2 0 r 08
Junl f ia iesy Meii dt n o ra o n nUnvri ( dc eE io ) J t n i
l 病 例
患儿 , , , 女 7岁 因肝功能异 常 1年余 , 腹痛 、 吐 1 呕 1个
月, 性格改变半年。于 20 0 5年 9月 6日入院。1 年前体检发 现肝功能异常 , 未予 以重 视 , 1个月后 出现腹 痛 、 吐, 院 呕 外 查血巨细胞病毒 ( M I C V)g G阳性 , 血氨 7 . gL 诊 断为病 56 / ,
鸟氨酸氨 甲酰基 转移 酶缺乏 症 ( T D) O C 属少 见先 天性
遗传代谢病 , 患者尿素循环 中断 , 氨增高 , 血 血瓜 氨酸 、 精氨 酸降低 , 谷氨酸酰胺、 丙氨酸升高 , 而尿乳清酸和嘧啶排泄增
加, 最终 出现脑 病 等 临 床表 现 , 护理 较 为 特 殊。现 就 20 05年 9月收治一例 O C T D患儿 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例 鸟氨 酸氨 甲酰基 转移 酶 缺乏症 患 儿 的护理
陈 雪琴 , 李 思 涛 , 张 穗
(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 , 广东 广州 5 0 3 ) 16 0
[ 关键词 ] 鸟氨酸氨甲酰基转 移酶 ; 低 蛋白 ; 护理
[ 中图分类号 】 R 2 ;284 79R 4.
密切观察患儿神志意识 的改变及呕吐情况 , 判断血氨控制与 否 , 而为饮食治疗 和静脉营养方案提 供可靠 的依据 , 从 防止
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
入院后查电解质, 肝、肾功能, 血气分析无异常。血沉,补体, 类风湿因子, 抗核抗体及脑电图正常。头颅CT, MRI未见异常。脑脊液常规生化及培养均 正常。查β-羟丁酸, 乳酸正常, 血氨183 μmol/ L(正常<60 μmol/ L), 血氨基酸分 析瓜氨酸明显减低(Orn <0.20 μmol/mg)。尿乳清酸增高, 定量21.009 5 mg/mg 肌酐, 尿GC/MS 分析诊断为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ornithine transcarbamy lase deficiency , OTCD)。测其智商65。家庭其他成员尿GC/MS 分 析, 发现其母亦为OTCD 患者, 其父兄正常。给予低蛋白高热卡饮食, 蛋白质 控制在1 ~ 1.5 g/(kg·d), 热卡6.3 ~ 8.4 kJ/(kg·d), 2 ~ 3 d 后患儿明显好转, 神志清楚, 复查血氨为89.8 μmol/L, 继续治疗3 d 症状完全消失。
尿素循环
Xp21.1
OTCD临床表现
• 以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主。血氨升至200μmol/L左右时多表现为嗜睡惊厥,达到 400μmol/L以上将出现昏迷、呼吸困难。严重高氨血症急性期死亡率极高,存活者 常遗留严重神经精神损害。
• 尿素循环障碍完全性酶缺陷患儿发病早,哺乳数次后出现爆发性高氨血症,临床表现 类似“败血症、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早期死亡率极高,很多患儿得不到病因 诊断。
高氨血症的分类
尿素循环酶的缺陷
• 氨甲酰磷酸合成酶(CPS)缺陷、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缺陷、 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OTC)缺陷、精氨基琥珀酸合成酶 (AS)缺陷(瓜氨酸血症)、精氨酸琥珀酸裂解酶(AL)缺陷(精 氨酸琥珀酸尿症)、精氨酸酶缺陷(精氨酸血症)
氨甲酰磷酸合成酶1缺乏症1例临床及基因分析
氨甲酰磷酸合成酶1缺乏症1例临床及基因分析杨素艳; 孙夫强; 刘芳【期刊名称】《《临床儿科杂志》》【年(卷),期】2019(037)012【总页数】4页(P902-904,908)【关键词】CPS1基因; 氨甲酰磷酸合成酶1缺乏症; 基因突变; 尿素循环障碍【作者】杨素艳; 孙夫强; 刘芳【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新生儿科天津 300211; 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儿科河北石家庄 050000【正文语种】中文氨甲酰磷酸合成酶I缺乏症(carbamoyl phosphate synthetase 1 deficiency,CPS1D),又称高氨血症1型,是尿素循环障碍中的一种类型,为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据统计,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为1:62000~1:800000[1,2]。
患者可于任何年龄发病,临床表现极为多变,主要表现为高氨血症相关症状,发病年龄与氨甲酰磷酸合成酶1(carbamoyl phosphate synthetase 1,CPS1)基因缺陷程度有关,新生儿期发病极为凶险。
本病国内外报道较少,本文分析1例CPS1D 患儿临床资料及家系基因。
1 临床资料患儿,男,出生4天,因反应弱、拒乳2天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新生儿科,患儿系G1P1,因母胎盘早剥,36+1周剖宫产娩出,无窒息史,出生体质量2 500 g,人工喂养。
母亲22岁,产前有发热病史(最高39℃)。
否认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糖尿病史,否认妊娠期有害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
父亲26岁,既往体健。
非近亲婚配,无家族遗传病史。
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5℃,心率138次/min,呼吸44次/min,血压72/32mmHg,体质量2.38kg,反应差,针刺不哭,皮肤稍干燥,颜色较红润,双侧瞳孔对光反射灵敏,心肺腹未见异常,四肢肌张力极低。
实验室检查:血糖6.0 mmol/L;血常规白细胞总数7.88×109/L,淋巴细胞41.2%,中性粒细胞43.2%,血红蛋白155 g/L;超敏C反应蛋白1.9 mg/L,降钙素原0.17 ng/mL;血气分析pH 7.41,PO269 mmHg,PCO245.2 mmHg,碱剩余3.4 mmol/L,乳酸1.3 mmol/L;血钠123.9 mmol/L,谷氨酸转氨酶17.9 U/L,总蛋白37.3 g/L,白蛋白25.5 g/L,总胆红素126.4 μmol/L,肌酸激酶同工酶36 U/L;血同型半胱氨酸11.6 μmol/L,血氨336 μmol/L。
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演示ppt课件
遗传方式
OCTD为常染色体隐性 遗传病,患者父母通常 携带突变基因但不发病 ,子女有25%的概率患 病。
性别与年龄分布
OCTD在男性和女性中 的发病率相当,可在任 何年龄阶段发病,但通 常在新生儿期或儿童期 出现症状。
临床表现及分型
新生儿型
患儿在出生数天内出现拒食、呕吐、呼吸急促等症状,严 重者可出现昏迷、抽搐甚至死亡。此型病情凶险,预后较 差。
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 酶缺乏症
汇报人:XXX 2024-01-19
目 录
• 疾病概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与预后 • 并发症与风险因素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研究与展望
01
疾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Ornithine Carbamoyltransferase Deficiency, OCTD)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 隐性遗传病,由于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OTC)活性降低或完全缺乏,导致氨代谢异常,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 。
药物治疗
使用苯甲酸钠、苯乙酸钠等药物,促进氨的 排泄,降低血氨水平。
辅助治疗
补充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维持身 体正常代谢。
肝移植
对于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 虑进行肝移植手术。
药物选择与使用注意事项
药物选择
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年龄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 物进行治疗。
使用注意事项
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及时 调整治疗方案。
心理支持重要性及方法
减轻焦虑和压力
心理支持可以帮助患者减轻因疾病和治疗带来的焦虑和压力,提高生 活质量。
增强信心和积极性
通过心理干预,患者可以增强对治疗的信心,更加积极地参与自我管 理和康复过程。
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患儿的护理
中华护理杂志2012年7月第47卷第7期Chin J Nurs ,July 2012,Vol 47,No.7医嘱应用正性肌力药、血管扩张药及利尿药,同时通过颈内静脉留置管快速补液,以补充血容量;对患儿四肢加强保暖,严密监测CVP 、心率、肛温及尿量。
4h 后该患儿心率、血压和CVP 均恢复正常,四肢末稍变暖。
(2)发热:术后手术切口吸收热或感染而可能导致发热。
本组患儿术后24h 监护仪肛温探头持续监测肛温,24h 后每4h 测体温1次,体温正常72h 后改为每日测1次。
本组10例在术后72h 内出现发热,最高达38.9℃,最低为37.8℃。
发热体温38.2℃以下给予物理方法降温,体温超过38.2℃遵医嘱给予对乙酰氨基酚类、布洛芬类药物降温。
本组经处理后3h 内体温均能恢复正常。
2.4严格控制出入量本组患儿术后当日补液2ml/(kg ·h ),保证营养和能量的供给。
拔除气管插管6h 后可经口进食,根据患儿的饮食特点配制不同的食物,婴儿给予配方奶,其他由流食向半流食过渡,每次进食量40~60ml ,两次进食间隔3~4h ,全天总入量不超过60ml/kg 。
术后5d 内严格保持出入量的负平衡,使患儿出量比入量多50~100ml/d 。
2.5预防血栓形成本组患儿中有4例使用了内膜剥脱术手术,术中切除肺静脉与左心房开口处增生的内膜,使血管内壁发生了改变,血流经过时易发生血栓。
患儿术后均未使用抗凝药,故护士严密监测其呼吸情况,有无呼吸困难、胸闷、胸痛等肺栓塞的等表现。
同时密切观察患儿四肢末梢的皮肤温度、颜色,尤其注意有无出现一侧肢体疼痛、皮肤发绀、肢端发凉。
经细致观察,本组未出现血栓栓塞病例。
参考文献[1]Holt DB ,Moller JH ,Larson S ,et al .Primary pulmonary vein stenosis [J ].Am J Cardiol ,2007,99(4):568-572.[2]Latson LA ,Prieto LR .Congential and acquired pulmonary vein stenosis[J ].Circulation ,2007,115(1):103-108.[3]吴向阳,陶凉,朱洁,等.先天性心脏畸形合并肺静脉狭窄的外科治疗[J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9,25(4):239-241.[4]鲍玉婷,谢明星,卢晓芳,等.超声心动图诊断先天性肺静脉狭窄的价值[J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7,16(11):955-958.[5]Bennett JA ,Riegel B ,Bittner V ,et al.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NYHA classes for measuring research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cardiac disease [J ].Heart Lung ,2002,31(4):262-270.(本文编辑王雅西)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是导致新生儿、婴幼儿和儿童高氨血症的主要原因,是先天性尿素循环障碍中最常见的类型,为X 连锁的显性遗传病,患病率为1/14000[1]。
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
临床表现
• OTCD是一种X连锁遗传代谢病,临床表型复杂,个体差 异显著,可自新生儿至老年均可发病,发病急缓及轻重 不同,多表现脑病及肝病
• 依据起病年龄OTCD分为新生儿型(<28 d)和迟发型 (≥ 28 d)
• 男性为半合子致病,OTC酶活性极低或完全缺乏,症状 出现早、重,多表现为新生儿型;女性多为杂合子,临 床表现较男性轻
• 目前已知的致病突变有504种(HGMD),最多见的突 变类型为错义突变。
• 大多数患者为男性;由于X染色体存在偏斜失活,约20% 的OTC突变女性携带者也有的症状
Nakamura K.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urea cycle disorder in Japan.2014
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
Ornithine carbamoyltransferase deficiency
陆相朋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病例
• 患儿,女,2岁2月 • G1P1,足月剖宫产,BW3.8kg,发病前智力、运动发育
正常 • 因“睡眠增多、精神反应差、烦躁3天”,至当地医院,
诊断“病毒性脑炎?”对症治疗效差,急诊初次入院
•遗传性尿素循环障碍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其占一半(55%) •高氨血症2型
Genotype–Phenotype Correlations in Ornithine Transcarbamylase Deficiency: A Mutation Update. 2015
流行病学
• OTCD在活产婴儿中患病率估计是1/14,000。 • 在意大利,芬兰和澳大利亚进行的OTCD发生率调查显
病例
• 弟弟,G2P2,孕39W剖宫产,无窒息、缺氧史 • 生后3天出现喂养困难,血氨增高(265umol/L) • 出后4天多器官衰竭死亡 • 未及时留取血样
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临床特点并文献分析
Cl i n i c a l c 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f or ni t hi ne c ar b amoy l t r a n s f e r a s e d e f i c i e n c y a nd l i t e r a t u r e r e v i e w
选择 2 0 1 5年 9月 1 3日 , 因“ 间歇性呕吐 7 d, 抽搐 1 d ” 于 南 京 市 儿 童 医
合 相 关 文 献进 行 分 析 。方 法
院重 症 监 护病 房 救 治 的 1例 1 O 月 龄 OT C D男 性 患 儿 为 研 究 对 象 。 采 用 回顾 性 方 法 , 分 析 其 临 床 病 历资料 , 主要包括新生儿期 串联质谱( MS / MS ) 检测结果 、 I 临床 表 现 、 实 验 室 检 查 及 治 疗 情 况 。 检 索 万
O T C D 患 者 。其 临 床 特 点 均 显 示 , OT C D临床表 现 主要为 非特异 性 消化道 和神经 系统 症状 , 4 1 . 2
( 7 / 1 7 ) 患 者 血 液 样 本 中瓜 氨 酸 降 低 , 9 4 . 1 ( 1 6 / 1 7 ) 患 者 尿液样 本 中乳 清酸 和尿 嘧 啶增 高 , 3 5 . 3
【 Ab s t r a c t 1
0b j e c t i v e
To e x p l o r e t h e c l i n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a l a t e o n s e t o r n i t h i n e
诊 断 。OT C D患者病死率高 , 预后 差 , 迄 今 临床 对 其 尚无 标 准 治 疗 方 案 , I 临床 医 师 需 提 高 对 OT C D 的 认 识 和诊 断 、 治疗水平 。 【 关 键 词 】 鸟 氨 酸 氨 甲酰 转 移 酶 缺 乏症 ; 串联 质 谱 法 ; 气 相 色 谱一 质 谱 法 ; 婴 儿
新生儿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1例
新生儿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1例摘要:随着医学发展,更多疑难疾病得到救治,尤其以先天性疾病,如基因病、代谢性疾病病死率高,社会影响大,家庭不和谐等。
本例患儿以分析高氨血症等表现,最终通过基因检测明确为尿素循环障碍。
虽患儿最终因病情死亡,但以此重视优生优育,和讨论基因筛查等必要性。
至今为止仍无根治遗传病的有效方法, 因此减少遗传病患儿的出生是遗传性出生缺陷防控的重点。
关键词:尿素循环障碍,高氨血症,基因病,遗传代谢性疾病患儿,男,2天余,因“四肢抖动半天”于2019年01月22日20时45分收入柳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
患儿系第2胎第2产胎龄38+6周于2019年01月20日05时35分外院顺产娩出,羊水Ⅰ°混浊,量中,脐带、胎盘无异常,出生体重3850g,Apgar评分1分钟评10分,5分钟评10分,10分钟评10分。
入院当天早晨出现四肢抖动,呈阵发性,伴吸吮欠佳,肌张力可,无尖叫,无发热,无气促、发绀,无咳嗽、鼻塞,从外院转入我科。
入院查体:T 36.5℃,P 140次/分,R 40次/分,神清,反应欠佳,弹足4次不哭,有皱眉,伴四肢抖动,前囟2.5*2.5cm,平软,张力不高,颅缝未闭,右顶枕部可触及一约3*2cm大小包块,可触及波动感,前额可见散在针尖样出血点,压之不退色,吸吮欠佳,颈软,呼吸平稳,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啰音,心率140次/分,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正常,活动可,四肢肌张力正常,末端暖,毛细血管充盈时间 2s。
辅助检查结果如下:血常规五分类:白细胞数 11.40*10^9/L,红细胞数4.60*10^12/L,血红蛋白 129 g/L,血小板数 284*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1.7 %,淋巴细胞百分比 17.3 %,红细胞压积 38.4 %; C反应蛋白 0.20 mg/L;肝功能:总胆红素155.4 μmol/L,直接胆红素8.7 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10 U/L,白蛋白 33.1 g/L;血气分析回报(吸空气下):PH 7.413,PO2 67.9mmHg,PCO2 38.3mmHg,BE -0.46mmol/L,Lac 1.6mmol/L。
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产妇意识障碍1例
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产妇意识障碍1例张娟;张中伟;廖雪莲;周然【期刊名称】《四川医学》【年(卷),期】2022(43)8【摘要】1临床资料患者,女,32岁,因“视物模糊4 d,意识障碍10+h”于2020年3月3日入院。
入院前4 d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视物模糊,伴不辨颜色、头晕、胸闷,无头痛、呼吸困难、胸痛、心悸,未重视。
2 d前患者出现运动性失语,可单字吐词,无意识障碍、四肢抽搐,无肢体活动障碍等,就诊于急诊科,查肝功能:总胆红素36.4μmol/L,直接胆红素14.8μmol/L,间接胆红素21.6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8 I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28 IU/L。
提示肝功能异常,脑脊液检测未见异常。
颅脑CT:垂体窝内似见结节状稍高密度影,性质待诊,同时行颅脑磁共振提示垂体占位性病变(见图1),行下丘脑-甲状腺轴、下丘脑-肾上腺轴与下丘脑-性腺轴激素检查未见明显异常(TSH、T3、FT3、T4、FT4、PTC、GH、PRL、LH、FSH、E2、PRL、醛固酮),予以保肝等治疗。
10+h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意识障碍,呼之不应,对疼痛刺激有反应,伴四肢强直、双眼凝视、抽搐,无大小便失禁、口吐白沫,查血氨300.4μmol/L,行气管插管后于3月7日转入重症医学科继续治疗。
既往诊断“先天性地中海贫血携带者”,未治疗。
3年前剖宫产1男婴夭折,具体死亡原因不详;2月26日于外院行剖宫产手术,产1男婴,术后2 d男婴夭折。
【总页数】4页(P843-846)【作者】张娟;张中伟;廖雪莲;周然【作者单位】德阳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以癫痫为首发表现的成人迟发型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1例2.c.1006-3C >G突变致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1例及文献复习3.女性新生儿期起病型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1例并文献复习4.同卵双胞胎迟发型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病例分析并文献复习5.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治疗的研究进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可治性罕见病—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
可治性罕见病—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一、疾病概述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 ornithine transcarbamylase deficiency,OTCD)系X染色体鸟氨酌量甲酰基转移酶(ornithine carbamoyltransferase.OTC)基因突变引起,此基因位于Xpll.4位点处,临床是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以商氨血症为主的尿素循环障碍。
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OTCD)是最常见的尿素循环障碍,占总尿素循环障碍患者发病率2/3[1],OTCD发病率约为1/14 000[2],然而在意大利[3]、芬兰[4]、新南威尔士、澳大利亚[5],分别是1/70 000、1/62 000和1,/77 000,由于部分性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可以在任何年龄发病,所以流行病学数据存在偏向最早发病和最严重发病的偏差。
尿素循环是Krebs和Heinsleit在1932年发现[6],尿素循环障碍是指尿素循环过程中所需的酶活性降低或缺乏导致氨的代谢受阻,血氨升高引起疾病,共涉及8种疾病,其中主要涉及一种辅因子产生酶—一氮乙酰谷氨酸合成酶N-acetyl glutamate synthetase( NAGS),5种代谢酶、2种转运子。
5种代谢酶包括:氨甲酰磷酸合成酶(carbamoylphosphate synthetase I,CPSl)、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conuthine transcarbamylase,OTC)、精氨酸琥珀酸合成酶(argininosuccinic acid synthetase,ASSI)、精氨酸琥珀酸裂解酶( argininosuccinic acid lyase.ASL)、精氨酸酶(arginase,ARG);2种转运子为:鸟氨酸转位酶(ornithine translocase,ORNTl)和希特林蛋白(citrin)。
二、发病机制尿素循环障碍血氨转化成尿素过程酶的缺陷等引起高氨血症性脑病及不可逆的脑损伤,在鸟氨酸氮甲酰转移酶反应中,氨甲酰磷酸将鸟氨酸转换成瓜氨酸.OTC基因位于x染色体p21.1,基因编码8个外显子,长约85 kb。
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1例
讨 论 :乌氨酸氰甲酰转移酶 (r i h n t a s a — o n t i e r n c F
b m l s ,T ) a y a e O C 是尿 素 生成 过程 中所 必需 的酶 之 一 。T OC 的作 用是在尿 素合成过程 中催 化鸟氨酸和氨 基甲酰磷酸形 成 瓜 氨酸 。 T 缺 乏 则 不能 合成 瓜氨 酸 , 致尿 素合 成 中 OC 导 断 , 氨基酸 分解 代谢 的最终代 谢产 物之一 游离氨 不能解 使 毒 而 引起 血氨 增 高 ,出现 中枢 神 经系 统 的系 列症状 。同 时 , T 缺 乏 时 , 底 物氨 基 甲酰 磷酸 在 肝细 胞线 粒体 内 OC 其 大量 堆 积 并转移 至胞 质内 , 产生 大量 乳清 酸 , 并进一 步生 成尿 嘧啶 核苷酸 和胞嘧 啶核苷 酸 , 两者 分解 产生 大量尿 后 嘧啶 。 乳清 酸 和尿 嘧啶 可通 过 尿液 排泄 , 因此 常 被作 为诊 断 O C 的 分子 标 志 [ 。 TD 1 本例 患 儿 出生 后 至 6 】 月龄 , 育同 发
四肢肌张 力 未见 明显 减低 , 坐位 平衡 Ⅲ级 , 立位 平 衡0 , 级 紧 张性迷 路 反射 、 脊柱 侧弯 反射 、 非对 称性 紧 张性 颈反 射 阴性 , 双侧 巴彬 斯基 征 、 匿格 征 及布 鲁 辛斯 基征 阴性 。 克 辅助检查 : 头颅M I R 示脑萎缩 。 ee l G s l 智测: D 25 总 Q6., 动作 能 D 7. Q 5 3,应物 能 D 5 8 Q 4 . ,言语 能 D 5 4 Q 6 . ,应 人能 D 5 4 Q 6 . 。血氧 1 4/m l L。 液 气相 质谱 分析 及 0 zo/ 尿 血氨 基酸 分析 ( 0 7 1 月 1 2 0 年 2 7日经上 海 交通 大学 附属 新
c.1006-3C
㊃病例报告㊃通信作者:李树军,E m a i l :l i s h u ju n 772@s i n a .c o m c .1006-3C >G 突变致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1例及文献复习徐玉萍,余 雨,王团结,李树军(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P I C U ,河南新乡453100) 摘 要:患儿以消化系统为首要症状起病,因血氨过高导致颅内出血㊁脑死亡㊂住院期间行基因检测结果提示由c .1006-3C >G 突变所致㊂本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依靠血尿的串联质谱分析,以及本病诊断金标准基因检测进行诊断㊂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O T C D )患者病死率高,预后很差,目前尚无临床标准治疗方案,临床医师需提高对其认识和诊断㊁治疗水平,早期发现高血氨,早期进行血液净化技术可能会缓解症状㊂关键词: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高氨血症;蛛网膜下腔出血;基因检测中图分类号:R 58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19)09-0850-05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19.09.018Ac a s e r e p o r t a n d l i t e r a t u r e r e v i e w :o r n i t h i n e t r a n s c a r b a m yl a s e d e f i c i e n c y c a u s e db y mu t a t i o no f c .1006-3c >G X uY u p i n g ,Y uY u ,W a n g T u a n j i e ,L i S h u ju n P I C U ,t h eF i r s tA f f i l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o f X i n x i a n g M e d i c a lC o l l e g e ,X i n x i a n g 453100,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L iS h u j u n ,E m a i l :l i s h u ju n 772@s i n a .c o m A B S T R A C T :T h e c h i l d s t a r t e dw i t hd i g e s t i v e s y s t e md i s c o m f o r t a s t h e p r i m a r y s y m p t o m ,r e s u l t i n gi n i n t r a c r a n i a l h e m o r r h a g e a n db r a i nd e a t hd u e t oh i g hb l o o da mm o n i a .T h e r e s u l t so f g e n e t e s td u r i n g h o s pi t a l i z a t i o n i n d i c a t e dt h a t t h em u t a t i o no f c .1006-3C >G w a s r e s p o n s i b l e .T h e c l i n i c a l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o f t h i sd i s e a s e i s l a c ko f s p e c i f i c i t y ,m a i n l y r e l y i n g o nt h et a n d e m m a s ss p e c t r o m e t r y a n a l y s i so fh e m a t u r i a ,a n dt h e g o l ds t a n d a r d (ge n e t i cd e t e c t i o n )f o rt h e d i ag n o s i s o f th e di s e a s e .O r n i t h i n e t r a n s c a r b a m y l a s e d e f i c i e n c y (O T C D )p a t i e n t sh a v e ah i g hm o r t a l i t y ra t e a n da p o o r p r o g n o s i s .T h e r e i sn o c l i n i c a l s t a n d a r d t r e a t m e n t p l a na t p r e s e n t .C l i n i c i a n sn e e d t o i m p r o v e t h e a w a r e n e s s ,d i a gn o s i s ,t r e a t m e n t l e v e l ,a n d e a r l y d e t e c t i o n o f h i g hb l o o d a mm o n i a .E a r l y b l o o d p u r i f i c a t i o n t e c h n i q u e sm a y a l l e v i a t e s y m p t o m s .K E Y W O R D S :o r n i t h i n ec a r b a m o y l t r a n s f e r a s ed e f i c i e n c y d i s e a s e ;h y p e r a mm o n e m i a ;s u b a r a c h n o i dh e m o r r h a ge ;g e n e t i c t e s t i n g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o r n i t h i n et r a n s c a r b a m y l a s e d e f i c i e n c y ,O T C D )是指参与编码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O T C )的基因突变导致此酶活性降低进而引起血氨增高的一种罕见的X 连锁隐形遗传病,O T C 酶的缺乏导致血液中以氨(高氨血症)形式的氮过量积累㊂过量的氨可以作为一种神经毒素,通过血液传播到中枢神经系统,导致与O T C 缺乏相关的症状㊂可表现为呕吐,拒绝进食,进行性嗜睡和昏迷等[1]㊂该病发病年龄较为广泛,但多发于新生儿及婴儿,在儿童期及成年人中较少发生,本病起病隐匿,部分发病前智力发育正常,可因高蛋白㊁感染㊁药物等因素诱发,病程呈间歇㊁缓慢进行,多因惊厥㊁智力发育落后㊁意识障碍就诊,病程2个月至6年,易被误诊为脑性瘫痪㊁病毒性脑炎㊁癫痫等㊂近年来随着生化和酶检测方法的进步以及基因检测的发展,大大提高了诊断率㊂该文章报道我院通过基因确诊的一例晚发性男性O T C D ,并结合相关文献回顾分析,以提高临床一线工作人员的诊疗水平㊂1 临床资料患儿,男,8岁,因 呕吐,腹痛3天,精神差2天,加重1天 于2018-05-07入院㊂患儿3天前进食生冷食物后出现呕吐,腹痛,外院给予肌肉注射及膏药治疗,呕吐缓解,腹痛无好转㊂2天前出现精神差,腹痛如前,外院给予输液治疗,效果差㊂1天前精神差加重,出现意识障碍㊁轻度紫绀,表现为呼之不应,伴口吐泡沫㊁呼吸费力㊁喉中痰鸣,立即转入我院重症加强护理病房(P I C U )㊂既往分别于10月龄及3岁左右进食生冷食物(主要为牛奶及豆浆)后均出现呕吐㊁腹痛等类似症状,共4~5次,予输液后可缓解(具体不详)㊂否认家族遗传病病史㊂入院查体,体温:38.4ħ,心率:220次/m i n ,呼吸:17次/m i n ,体重:20k g ,血压:151/115mmH g (1mmH g =0.133㊃058㊃‘临床荟萃“ 2019年9月20日第34卷第9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S e pt e m b e r 20,2019,V o l 34,N o .9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k P a),G l a s s g o w评分3分,深昏迷,全身皮肤发花,口唇紫绀,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0mm,对光反射迟钝㊂颈无抵抗,吸气三凹征阳性,呼吸费力,双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大量粗湿罗音㊂心率快,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㊂腹软,右肋下3c m 可触及肝脏,质软,边缘钝,未触及脾脏㊂四肢末梢凉,毛细血管充盈时间5秒㊂膝反射㊁跟腱反射未引出,B a b i n s k i征㊁B r u d z i n s k i征未引出㊂入院立即给予吸痰㊁机械通气等处理,患儿口唇㊁皮肤颜色逐渐转红㊂但仍深昏迷,入院数小时后监测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急诊行头颅C 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㊁脑疝形成,积极给予止血㊁降颅压㊁防止脑血管痉挛等治疗㊂继而实验室检查回示:血氨510.0μm o l/L (参考范围:18.0~72μm o l/L),乳酸8.2m m o l/L;多次复查血氨波动在471~500μm o l/L;血常规,肝肾功㊁血糖㊁电解质㊁尿常规㊁凝血六项㊁超敏C反应蛋白均正常;心乳酸脱氢酶906U/L,肌酸激酶1102U/L, C K同工酶活力13U/L;B型脑钠肽(B-t y p e n a t r i u r e t i c p e p t i d e,B N P):1480p g/m l;床旁脑电监护示基本无脑电活动;血㊁尿遗传代谢产物分析检查回示:血液串联质谱提示:瓜氨酸4.95μm o l/L(参考范围:6.2~40μm o l/L),鸟氨酸265.26μm o l/L(参考范围:44~389μm o l/L),尿液气相色谱质谱法结果示:乳酸-2:10.84μm o l/L(参考范围:0~4.7μm o l/L),尿嘧啶-2152.99μm o/L(参考范围:0~7μm o l/L),尿素-2:1382.94μm o l/L(参考范围:104.6~703μm o l/L),乳清酸-3:92.18μm o l/L(参考范围:0~ 1.5μm o l/L)增高,综合以上结果,高度疑似O T C D,该患儿入院后深昏迷,心率有下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预后极差,维持治疗14天,家属商议后放弃治疗,出院约25分钟后患儿死亡㊂在积极与家属沟通后住院期间完善基因检测(安捷伦外显子芯片捕获+高通量测序),结果回示:在O T C D相关基因O T C发现一处半合子突变,家系验证结果显示该突变来自患者母亲,母亲为杂合突变,见图1㊂O T C基因的第1006碱基胞嘧啶突变为鸟嘌呤㊂该突变由美国卡尔夫医学遗传研究所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 GM D)收录为致病基因,报道疾病为O T C D㊂该患儿住院期间其表弟(患儿姨母之子)因呕吐㊁腹痛㊁精神差等症状在我院普通儿科住院治疗,入院后查血氨显著高于正常(200μm o l/L),血尿串联质谱回示提示O T C D可能性极大,积极治疗后好转出院,因家属拒绝,未做基因检查㊂图1一代测序家系验证图(先证者㊁先证者之母㊁先证者之姐)2文献检索结果以 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 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选取2014年至今近5年来晚发型(非新生儿) 17例O T C D患儿较完整的临床资料,见表1㊂O T C D主要以消化道及神经异常表现为主,可由高蛋白饮食及感染诱发,部分有家族史,血液检查中瓜氨酸可正常或降低,尿中90%可出现尿乳清酸及尿嘧啶升高,凡是做基因外显子及内含子测定的均能发现相关致病突变基因㊂基因检测可为本病诊断的金标准㊂3讨论O T C D是O T C基因突变而致病的遗传代谢性病,常常在男性新生儿患者中出现较为严重的表型,迟发型会出现在男性和女性患者中[9]㊂本病发病率为1/14000,目前国内尚无确切发病率的相关文献报道㊂是唯一与X连锁的尿素循环障碍,是一种X连锁的显性疾病[10-13]㊂O T C是尿素生成过程中所必需的一种酶,其主要作用是促使鸟氨酸及氨基甲酰磷酸转化为瓜氨酸,若O T C缺乏则导致瓜氨酸不能正常合成,最终导致氨基酸代谢终产物中的游离氨不能解离而导致高氨血症[11]㊂氨的神经毒性目前存在以下可能机制:大量的游离氨在血液中蓄积,透过血脑屏障,在星形胶质中氨转化为谷氨酰胺,然后谷氨酰胺通过钠偶联的中性氨基酸转运蛋白(S N A T5)释放到细胞外空间,并被神经元捕获,其中谷氨酰胺酶将谷氨酰胺转化为谷氨酸㊂谷氨酸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刺激N-甲基-d-天冬氨酸(NM D A)受体㊂㊃158㊃‘临床荟萃“2019年9月20日第34卷第9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S e p t e m b e r20,2019,V o l34,N o.9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表1 2014-2019年17例晚发型(非新生儿)O T C D 患儿临床资料作者例数年龄性别家族史及诱因临床表现血串联质谱检查尿气相色谱结果基因预后袁远宏[2]216月 男 无呕吐㊁抽搐 瓜氨酸正常,谷氨酰胺升高尿嘧啶㊁乳清酸升高明显未查死亡 16月 男 有同卵双胎弟弟死亡 无精氨酸正常;瓜氨酸正常尿嘧啶㊁乳清酸正常c .119G>A (P .A r g40H i s )突变正常 王彦云[3] 1 10月 男 无 呕吐㊁抽搐 瓜氨酸下降 乳清酸㊁尿嘧啶升高明显c .386G>A(P .A r g 129H i s )死亡 张明衬[4]14岁女无咳嗽㊁抽搐瓜氨酸正常乳清酸㊁尿嘧啶升高未作好转刘晓景[5] 1 6月男 有b (哥哥类似表现死亡)呕吐㊁精神差瓜氨酸降低乳清酸㊁尿嘧啶升高明显I V S 1-2A>G 突变好转万雅慧[6]115岁男有表弟11岁进食面包后呕吐意识障碍去世本次患儿进食羊奶后 发热㊁呕吐㊁意识障碍氨基酸正常乳清酸正常c .119G>A(p .A r g40H i s ;H e m i )好转 李俊[7]34岁男无花生奶后 呕吐㊁昏迷瓜氨酸㊁精氨酸正常乳清酸正常,尿嘧啶升高c .506C >T 纯合突变 死亡 27月女 无烦躁㊁嗜睡㊁震颤瓜氨酸正常,精氨酸稍低乳清酸㊁尿嘧啶明显升高c .865A>T 杂合突变好转 30月 女 无,油炸食品后 呕吐㊁低热㊁昏迷瓜氨酸正常㊁精氨酸正常乳清酸㊁尿嘧啶明显升高c .717=1G>C 杂合突变好转 王海军[8] 826月女 无,感染 咳嗽㊁嗜睡㊁腹痛瓜氨酸正常㊁谷氨酸正常乳清酸㊁尿嘧啶升高c .275G>A死亡 5.5岁 男 无 呕吐㊁意识障碍㊁震颤瓜氨酸正常㊁谷氨酸正常乳清酸㊁尿嘧啶升高c .898D e l T死亡 10月男 无呕吐㊁抽搐㊁意识障碍瓜氨酸正常㊁谷氨酸正常乳清酸㊁尿嘧啶升高c .803T>C 好转 2岁6月女感染咳嗽㊁烦躁㊁嗜睡㊁同上乳清酸㊁尿嘧啶升高c .67C >T 好转3岁7月女 感染 发热㊁咳嗽㊁呕吐㊁精神差瓜氨酸正常㊁谷氨酸升高乳清酸㊁尿嘧啶升高c .898d u p T死亡 6岁10月女高蛋白饮食头晕㊁呕吐㊁智力落后均正常乳清酸㊁尿嘧啶正常c .483A>G 好转2岁10月女 无嗜睡㊁行为异常㊁纳差㊁呕血均正常 乳清酸高,尿嘧啶正常c .118C >T死亡 2岁10月男感染呕吐㊁抽搐㊁意识障碍均正常乳清酸㊁尿嘧啶升高c .416T>G好转NM D A 受体的激活导致钙释放,增加一氧化氮的产生和兴奋毒性[17],因为谷氨酰胺是一种渗透剂,因此,其积累将诱导细胞肿胀和脑水肿;此外,神经传递减少导致过量的神经抑制,这样也可以诱发脑病;线粒体中的谷氨酰胺通过磷酸盐活化的谷氨酰胺酶转化为氨㊂众所周知,氨会改变线粒体的通透性,导致线粒体肿胀和功能障碍[14];另外,NM D A 受体的过度活化激活了导致轴突变性和细胞死亡的神经毒性途径[15]㊂脑损伤的另一个假设:磷酸酶钙调神经磷酸酶的激活,其增加通过N a +/K +A T P 酶去磷酸化A T P 消耗80%㊂然后诱导自由基的氧化应激,从而增加细胞死亡[15]㊂仍有学说认为大脑中高水平的氨可能会影响自动调节并导致充血[14]㊂以上共同作用下可引起细胞内渗透压升高,进而细胞水肿㊁功能损伤,最终形成脑水肿㊁脑疝[16]㊂这些对大脑的不可逆的损伤,可导致癫痫发作㊁运动㊁认知障碍㊁脑瘫甚至死亡[17]㊂而O T C 基因位于X p21.1,全长73k b ,有10个外显子,迄今为止,已经鉴定了O T C 基因中总共503种引起疾病的突变,其中,329种是错义和(或)无义突变,53种剪接突变,47种严重缺失,46种小缺失,14种小插入[18]㊂其在小肠和肝脏的线粒体基质中表达,大部分在肝脏表达,尿素循环只在肝脏中进行[10,19]㊂而O T C 基因报道与O T C D 相关,上述病例中先证者样本在O T C 基因剪切区域发现一处半合子突变(男性纯合突变):c .1006-3C>G (胞嘧啶>剪切突变),根据H GM D p r o 数据库报道情况:此突变位点c .1006-3C >G (胞嘧啶>剪切突变?)为致病突变(报道疾病:O r n i t h i n e t r a n s c a r b a m yl a s e d e f i c i e n c y)[20]㊂该病遗传方式为X 染色体隐性遗传(X R ),理论上女性通常为携带者不发病(少量可能因为X 染色体失活表现症状),男性只有一条X 染色㊃258㊃‘临床荟萃“ 2019年9月20日第34卷第9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S e p t e m b e r 20,2019,V o l 34,N o .9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体,因此单点突变即可致病(半合子),该病例中基因检测中先证者的O T C基因的半合子突变来自其母亲,其母亲为杂合突变,因先证者与姐姐系同父异母,故其姐姐该位点未检测出突变符合常理㊂高氨血症是某些药物㊁蛋白负荷过量㊁肝功能严重损伤或门静脉分流术后的常见并发症㊂在正常生理条件下,氨通过尿素循环的5种酶转化生成尿素: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1(C P S1),O T C,精氨酸琥珀酸合成酶(A S S),精氨酸琥珀酸裂解酶(A S L)和精氨酸酶(A R G),而C P S1只有在N-已酰谷氨酸合成酶(N A G S)存在时才能被激活,因此任何破坏氨代谢的途径都有可能导致高氨血症㊂可见,该病例中患儿严重高氨血症为O T C酶基因结构改变导致尿素合成障碍后引起㊂尿素循环中最常见的遗传代谢疾病是O T C D[21]㊂O T C D引起的严重高氨血症的临床表现与患者遗传型有关,男性纯合子患者,可表现出昏迷㊁抽搐㊁呼吸暂停甚至死亡㊂而杂合子女性表现出很大异质性,大多是无症状或轻微症状㊂我们的病例也发现患儿母亲为杂合突变,却无相关临床表现㊂而K i m等[22]发现一名12岁的O T C D女性患儿表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㊂T u c h m a n等[23]发现无症状的O T C D患者几乎总是杂合子,晚发性O T C D患者症状的出现与摄入过多的蛋白质,感染,创伤,丙戊酸钠,手术,分娩,生理压力等促发因素有关㊂O T C D患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一般以呕吐㊁昏迷为首要表现,常被误诊为脑性瘫痪㊁病毒性脑炎㊁癫痫等疾病,诊断基于临床症状,血氨㊁血浆谷氨酰胺及丙氨酸升高,精氨酸及瓜氨酸降低㊁尿液中乳酸增加及O T C的基因分析[13]㊂而O T C D在M R 图像上特异性地影响扣带回和岛叶,特别是表现为扩散受限和T2延长,且M R成像异常程度与血氨水平相关[12]㊂该患儿入院后不久即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而脑疝形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多见于颅内血管畸形等[24],但患儿近期无颅脑外伤史,且入院后病情进展极快,机械通气下无自主呼吸,基本处于脑死亡状态,一般情况差,无法进一步完善颅内血管检查来明确病因㊂但有关学说认为过量的氨导致脑充血,加之脑水肿,颅内压过高,也有可能继发脑出血,翻阅相关文献未发现相关报道,万雅慧等[6]也曾报道O T C D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但可能机制仍未阐明,这也是本病例中尚未解决的疑问㊂在本文中选取的近5年中17例晚发型儿童患者中,临床表现主要以消化道和神经异常症状,部分有感染及高蛋白饮食等诱因,部分伴生长发育落后,少部分由家族史,所有患儿均检测出高氨血症,血及尿酶学的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较为重要,能发现一些特异性指标,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但对于一些不发达地区,因费用高等原因不被普及,本病发病后死亡率较高㊂O T C D大多预后不佳,属于罕见病,本病的治疗效果及转归与疾病类型㊁及时确诊及积极对症治疗密切相关[18],在基层医疗机构缺乏基本认识,因此需要提高临床一线工作人员对该病警惕,积极早期开始治疗㊂O T C D的治疗主要包括:急性期积极降低血氨水平;使用由于酶缺陷而缺乏的尿素循环底物;通过替代途径促进氨代谢㊂精氨酸通过激活N A G S,激活尿素循环㊂苯甲酸盐和苯乙酸盐通过与甘氨酸和谷氨酰胺结合,通过替代途径去除氮㊂在患有高氨血症的患者中开始血液透析的最佳时机尚未明确,如果血氨水平超过正常上限的3倍或者快速增加,和(或)如果患者出现脑病,则应考虑立即开始血液透析㊂对于患有高氨血症的脑病患者,快速开始血液透析对于减轻脑损伤至关重要[10]㊂对于肝脏移植治疗本病有不同立场,有研究表明肝移植是常规治疗无效的一个选择[25],但在急性肝损伤保守治疗无效且进行性加重时可以被推荐[26]㊂总之,O T C D属于X性染色体隐形遗传病,部分迟发型病例起病较重,无有效治疗方案,因此早期诊断对预后㊁临床风险的预测有意义,在新生儿筛查时对于瓜氨酸异常的患儿可积极随访提高家属的复诊依从性,及时复查,必要时进行遗传代谢性疾病的筛查㊂O T C D患者家系中携带者受孕女性,应行胎盘及羊水细胞基因分析等产前诊断,必要时需适当终止妊娠㊂对疑似患者应及早检测血氨㊁血和尿氨基酸测定甚至基因检测,一旦确诊应予低蛋白㊁高热量饮食,补充精氨酸㊁瓜氨酸等加强血氨代谢,有条件也可及早进行血液透析㊂参考文献:[1] A d a m sR D,L y o n G.P r i n c i p l e so fN e u r o l o g y[M].6t he d.N e w Y o r k:M c G r a w-H i l l,C o m p a n i e s,1997:935-937. [2]袁远宏,张慧,肖政军,等.同卵双胞胎迟发型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病例分析并文献复习[J].儿科药学杂志,2019, 25(7):7-9.[3]王彦云,孙云,蒋涛.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临床特点并文献分习[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2017,13(3):288-289.[4]张明衬,张改秀,胡东阳.迟发型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1例报告[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6,47(10):955-956.㊃358㊃‘临床荟萃“2019年9月20日第34卷第9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S e p t e m b e r20,2019,V o l34,N o.9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5]刘晓景,卫海燕,李春枝,等.迟发型先天性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陷病临床及家系分析[A].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㊁中国遗传学会人类和医学遗传学委员会.第十二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㊁中国遗传学会人类和医学遗传学委员会:中国遗传学会, 2014:2.[6]万雅慧,彭晓洁,陈仲清.迟发型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伴急性肝衰竭1例报道[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9,40(5): 482-484.[7]李俊,詹学.儿童迟发型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三例分析并文献复习[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7,11(8):1327-1331.[8]王海军,王琪,李晓,等.迟发型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8例临床表现及O T C基因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8, 33(5):361-363.[9]汤行录,刘一苇,梁莉丹,等.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缺乏症1例[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0,40(3):307. [10] C h o i D E,L e eKW,S h i n Y T,e ta l.H y p e r a mm o n e m i a i nap a t i e n t w i t h l a t e-o n s e t o r n i t h i n e c a r b a m o y l t r a n s f e r a s ed e f i c i e n c y[J].JK o r e a n M e dS c i,2012,27(5):556-559.[11] B r u s i l o w S W,M a e s t r iN E.U r e ac y c l ed i s o r d e r s:d i a g n o s i s,p a t h o p h y s i o l o g y,a n dt h e r a p y[J].A d v P e d i a t r,1996,43: 127-170.[12] H e r s h m a n M,C a r m o d y R,U d a y a s a n k a r U K.C a s e252:a c u t eh y p e r a mm o n e m i ce n c e p h a l o p a t h y r e s u l t i n g f r o m l a t e-o n s e to r n i t h i n et r a n s c a r b a m y l a s e d e f i c i e n c y[J],R a d i o l o g y, 2018,287(1):353-359.[13] M o WQ,L i uL,C h e nY Y,e t a l.C l i n i c a l a n d g e n em u t a t i o na n a l y s e s o f t h r e e p a t i e n t sw i t ho r n i t h i n e c a rb a m o y l t r a n s f e r a s ed e f i c i e n c y[J].C h i nJM e dG e n e t,2011,28(3):328-331.[14] D u c h a r m e-C r e v i e rL,D u p o n t-T h i b o d e a u G,L o r t i eA,e ta l.M e t a b o l i ce n c e p h a l o p a t h i e si nc h i l d r e n[A].I n:N i c h o l s D,e d i t o r.R o g e r s T e x t b o o k of P e d i a t r i cI n t e n s i v e C a r e[M].P h i l a d e l p h i a,P A:L i p p i n c o t t,W i l l i a m s&W i l k i n s,2016: 1053-1065.[15] P a p r o c k a J,J a m r o zE.H y p e r a mm o n e m i a i nc h i l d r e n:o nt h ec r o s s r o a do fd i f fe r e n td i s o r d e r s[J].N e u r o l o g i s t,2012,18(5):261-265.[16] D a b r o w s k a K,S k o w r o n s k a K.R o l e s o f g l u t a m a t e a n dg l u t a m i n e t r a n s p o r t i na mm o n i a n e u r o t o x i c i t y:s t a t e o f t h e a r ta n d q u e s t i o n m a r k s[J].E n d o r M e t ab L mm u n eD i s o r d D r u gT a r g e t s,2018,18(4):306-315.[17]S a v y N,B r o s s i e r D,B r u n e l-G u i t t o n C.A c u t e p e d i a t r i ch y p e r a mm o n e m i a:c u r r e n t d i a g n o s i s 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s t r a t e g i e s[J].H e p a tM e d,2018,10:105-115.[18]S h a oY,J i a n g M,L i nY.C i n n i c a l a n dm u t a t i o na n a l y s i s o f24C h i n e s e p a t i e n t sw i t ho r n i t h i n et r a n s b a m y l a s ed e f i c i e n c y[J].C l i nG e n e t,2017,92(3):318-322.[19] T u c h m a n M,JJ a l e e lN,M o r i z o n o H,e ta l.M u t a t i o na n dp o l y m o r p h i s m s i n t h eh u m a no r n i t h i n e t r a n s c a r b a m y l a s e g e n e[J].H u m M u t a t,2002,19(2):93-107.[20] C l i m e n tC,R u b i o V.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o fs e v e n n o v e l m i s s e n s em u t a t i o n s,t w o s p l i c e-s i t em u t a t i o n s,t w om i c r o d e l e t i o n s a n d ap o l y m o r p h i c a m i n oa c i ds u b s t i t u t i o n i nt h e g e n e f o ro r n i t h i n e t r a n s c a r b a m y l a s e(O T C)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O T Cd e f i c i e n c y[J].H u m M u t a t,2002,19(2):185-186.[21] A p p l e g a r t hD A,T o o n eJ R,L o w r y R B.I n c i d e n c eo f i n b o r ne r r o r sof m e t a b o l i s m i n B r i t i s h C o l u m b i a,1969-1996[J].P e d i a t r i c s,2000,105:e10.[22] K i mS H,L e e J S,L i m B C,e t a l.Af e m a l e c a r r i e r o f o r n i t h i n ec a r b a m o y l t r a n s f e r a s edef i c i e n c y m a s q u e r a d i ng a s a t t e n t i o n[J].B r a i nD e v,2014(36)734-737.[23] T u c h m a n M,M c C u l l o u g h B A,Y u d k o f f M.T h e m o l e c u l a rb a s i s o f o r n i t h i n e t r a n sc a r b a m y l a s edef i c i e n c y[J].E u r JP e d i a t r,2000,159(S u p p l3):S196-8.[24] G i r a g a n i S,P a v u n e s a nS K.R e t em i r a b i l eo f p o s t e r i o r i n f e r i o rc e r e b e l l a ra r t e r y:A r a r ec a u s eo fs u b a r a c h n o id he m o r r h a g e[J].I n t e r vN e u r o r a d i o l,2018(1):159-163.[25] M a c h a d o M C,F o n s e c aGM,J u k e m u r a J.L a t e-o n s e t o r n i t h i n ec a r b a m o y l t r a n s f e r a s edef i c i e n c y a c c o m p a n y i ng a c u t ep a n c r e a t i t i sa n dh y p e r a mm o n e m i a[J].C a s e R e p M e d,2013(10):903546.[26] W e i s sN,R e g a r dL,V i d a lC,e t a l.C a u s e so f c o m aa n dt h e i re v o l u t i o n i nt h e m e d i c i n ei n t e n s i v ec a r eu n i t[J].J N e u r o l,2012,259(7):1474-1477.收稿日期:2019-05-28编辑:张卫国㊃458㊃‘临床荟萃“2019年9月20日第34卷第9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S e p t e m b e r20,2019,V o l34,N o.9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
• 氨在肝进行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是氨的主要去路 • 鸟氨酸循环(ornithine cycle)又称尿素循环(urea cycle)
高氨血症的分类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the Diagnosis and Prospective Management of Partial Ornithine Transcarbamylase Deficiency. Pediatrics. 2010
病例
患儿女, 10 岁, 因反复头痛1 年, 阵发性意识障碍2 个月 入院。患儿于1 年前 无诱因反复头痛, 无其他伴随症状, 2个月前开始出现烦躁, 意识不清, 呕吐。当 地医院诊为“ 病毒性脑炎” , 治疗3 ~ 4 d 后神志渐清。4 d 前出现嗜睡, 昏迷, 抽搐1 次。当地医院仍按“ 病毒性脑炎” 治疗, 无好转, 逐转入本院。起病以 来患儿精神食欲欠佳, 无发热及呼吸困难。病前无头部外伤史。患儿系第2 胎 第2 产, 足月顺产, 生后无窒息。平素喜素食, 此次发病前曾食用较多鸡蛋。现 读小学一年级(复读生), 成绩差。父母非近亲婚配, 其母亦喜素食, 有头痛病史,4 年前曾患“病毒性脑炎”(当地医院诊断)。体检:体温37°C , 呼吸22 次/min, 脉搏85 次/min, 血压110/70 mmHg(1 mmHg =0.133 kPa), 体重25 kg , 身高132 cm , 发育营养可, 神志模糊, 呼吸平稳, 无发绀, 双瞳孔等大正圆,对光反射迟钝, 颈无 抵抗, 心肺腹检查无异常, 四肢肌力及肌张力减低, 浅反射未引出, 双巴彬斯基 征、克匿格征及布鲁辛斯基征阴性。
可治性罕见病—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
可治性罕见病—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一、疾病概述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 ornithine transcarbamylase deficiency,OTCD)系X染色体鸟氨酌量甲酰基转移酶(ornithine carbamoyltransferase.OTC)基因突变引起,此基因位于Xpll.4位点处,临床是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以商氨血症为主的尿素循环障碍。
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OTCD)是最常见的尿素循环障碍,占总尿素循环障碍患者发病率2/3[1],OTCD发病率约为1/14 000[2],然而在意大利[3]、芬兰[4]、新南威尔士、澳大利亚[5],分别是1/70 000、1/62 000和1,/77 000,由于部分性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可以在任何年龄发病,所以流行病学数据存在偏向最早发病和最严重发病的偏差。
尿素循环是Krebs和Heinsleit在1932年发现[6],尿素循环障碍是指尿素循环过程中所需的酶活性降低或缺乏导致氨的代谢受阻,血氨升高引起疾病,共涉及8种疾病,其中主要涉及一种辅因子产生酶—一氮乙酰谷氨酸合成酶N-acetyl glutamate synthetase( NAGS),5种代谢酶、2种转运子。
5种代谢酶包括:氨甲酰磷酸合成酶(carbamoylphosphate synthetase I,CPSl)、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conuthine transcarbamylase,OTC)、精氨酸琥珀酸合成酶(argininosuccinic acid synthetase,ASSI)、精氨酸琥珀酸裂解酶( argininosuccinic acid lyase.ASL)、精氨酸酶(arginase,ARG);2种转运子为:鸟氨酸转位酶(ornithine translocase,ORNTl)和希特林蛋白(citrin)。
二、发病机制尿素循环障碍血氨转化成尿素过程酶的缺陷等引起高氨血症性脑病及不可逆的脑损伤,在鸟氨酸氮甲酰转移酶反应中,氨甲酰磷酸将鸟氨酸转换成瓜氨酸.OTC基因位于x染色体p21.1,基因编码8个外显子,长约85 kb。
OTC基因新变异致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陷病1例报告
OTC基因新变异致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陷病1例报告闫红芳;李蒙;蔡香然;邓梅;宋元宗【期刊名称】《罕少疾病杂志》【年(卷),期】2024(31)5【摘要】目的报告1例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陷病(ornithine transcarbamylase deficiency,OTCD)患儿的临床及分子遗传学特点,为本病诊疗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一例OTCD患儿临床和实验室资料。
结果患儿女性,1岁6月,因“反复呕吐伴烦躁不安4月余”就诊。
查体发现双下肢张力减退,双侧膝关节反射亢进,双侧踝阵挛阳性。
血生化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血氨升高,尿液有机酸分析显示尿嘧啶、乳清酸和4-羟基苯乳酸水平升高。
遗传学分析在患儿OTC基因检出c.612614del(p.Ile204del)新生变异,结合ACMG标准判断该变异具有致病性。
经限制蛋白质摄入、精氨酸、瓜氨酸和苯甲酸钠等治疗后患儿病情控制仍不理想,于2岁时进行肝移植治疗,移植后患儿肝功能和血氨恢复正常。
结论本文通过临床和遗传学研究,发现1个OTC新变异c.612614del,确诊了一例OTCD 患儿,为本病确诊和遗传咨询提供了遗传学标记物,同时为临床和实验室特征的科学认识积累了资料。
【总页数】4页(P1-3)【作者】闫红芳;李蒙;蔡香然;邓梅;宋元宗【作者单位】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影像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相关文献】1.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陷症致围生期母婴死亡1例2.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陷症尿液标志物的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3.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陷病1例4.c.1006-3C>G突变致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1例及文献复习5.迟发性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1例的OTC基因变异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迟发性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1例的OTC基因变异分析
迟发性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1例的OTC基因变异分析祖丽胡玛尔·日夏提;罗燕飞;孙光辉;高永伟;米热古丽·买买提【期刊名称】《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年(卷),期】2024(32)2【摘要】目的:对1例迟发型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OTCD)患儿的临床特点及OTC基因变异进行分析,提高对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的认识。
方法:对2023年2月20日本院收治的1例OTCD患儿及父母外周血样,采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进行全外显子测序(WES),对候选致病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变异蛋白结构。
结果:患儿OTC基因第4外显子存在c.356G>A(p.Gly119Asp)变异。
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变异相关指南,判定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M1+PM2_Supporting+PP3_Strong),在多个正常人群数据库的频率为0,采用Sanger测序技术对先证者及其父母OTC基因变异验证。
先证者的变异经一代测序技术证实,生母携带此杂合变异。
结论:OTC基因变异可能是此例迟发型OTCD患儿的遗传学病因。
c.356G>A的发现丰富了OTC基因的变异谱。
提示基因检测在代谢疾病中的重要性。
【总页数】3页(P379-381)【作者】祖丽胡玛尔·日夏提;罗燕飞;孙光辉;高永伟;米热古丽·买买提【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相关文献】1.迟发型女性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附1例报告)2.迟发型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1例报告3.迟发型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1例4.迟发型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并发肝性脑病急性期患儿的护理5.血氨正常、凝血功能显著异常的儿童迟发型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2例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迟发型女性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附1例报告)
迟发型女性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附1例报告)
金莉蓉;吴旭青;汪昕;卢家红;范薇
【期刊名称】《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年(卷),期】2010(036)011
【摘要】目的探讨迟发型女性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临床特点.方法本文分析1例学龄期起病女性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病例临床特点及转归,并结合文献复习就我国已报道病例做回顾性分析.结果迟发型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病例临床罕见,女性多见,缺乏家族史,临床表现多以智能损害、发作性意识障碍和惊厥为主,急性期血氨增高,尿有机酸质谱分析示乳清酸明显增高,部分患者血浆氨基酸和酯酰肉碱串联质谱分析示瓜氨酸降低、谷氨酸增高和鸟氨酸增高.结论对原因不明的急、慢性脑病患者应进行血氨测定,并行血尿质谱分析明确诊断,排除迟发型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
【总页数】3页(P691-693)
【作者】金莉蓉;吴旭青;汪昕;卢家红;范薇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上海,200032;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96
【相关文献】
1.迟发型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1例报告 [J], 张明衬;张改秀;胡东阳
2.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1例 [J], 汤行录;刘一苇;梁莉丹
3.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的治疗及管理 [J], 吴波;张玉琴
4.迟发型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1例 [J], 吕攀攀;王鑫;刘芳
5.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诊治专家共识 [J],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疾病和保健分会遗传代谢学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讨论 先天性高氨血症是一种较少见的先天性代谢异常疾
病,是由于尿素合成的代谢异常,导致血氨增高,最终造成 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疾病。其最常见的病因是尿素循环障 碍。尿素循环过程包括 5 个步骤,共有 6 个酶参与,其中任 何一个酶缺乏均可使尿素循环出现减少或终止,故临床上 将其分为 6 种类型: 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 CPS) Ⅰ缺陷、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缺陷、OTC 缺陷、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 缺陷、精氨酸代琥珀酸裂解酶缺陷和精氨酸酶缺陷[1]。
OTCD 为 X 连锁显性遗传,男性病情常较女性重,除了 血氨增高及肝功能异常外,血尿串联质谱有特征性的改变, 主要表现 为 高 鸟 氨 酸 血 症、低 瓜 氨 酸 血 症、尿 乳 清 酸 增 高[4,5]。本文患儿 2 次尿串联质谱中,仅 1 次尿乳清酸增 高,为患儿经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后血氨下降时,在药物和 饮食控制治疗 3 d 后测血尿串联质谱检查正常。血尿氨基 酸的检查对诊断 OTCD 非常重要,但阴性不能排除本病,在 急性发作期送检标本可提高阳性率。根据血尿氨基酸及尿 有机酸的水平,还可鉴别引起高氨血症尿素循环 4 种酶的 缺陷[1,6,7]: 血瓜氨酸降低、尿乳清酸升高为 OTCD; 血瓜氨 酸升高、尿乳清酸升高为瓜氨酸血症Ⅰ型( 精氨酰琥珀酸 合成酶缺乏症) ; 血瓜氨酸升高、血精氨酸及尿乳清酸正常 为瓜氨酸血症Ⅱ型; 血精氨酸升高为精氨酸血症( 精氨酸 酶缺乏症) 。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4 年 10 月第 9 卷第 5 期
·389·
·病 案 报 告·
DOI:10. 3969 / j. issn. 1673-5501. 2014. 05. 012
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缺陷病 1 例病例报告
朱燕凤1 王慧君2 吴冰冰2 谢新宝1 陆 怡1 俞 蕙1
1 病例资料 女,5 岁。因“反复呕吐 2 月余伴肝功能异常 1 月半”
图 1 本文病例重要临床信息时间轴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1 感染传染科,2 儿科研究所分子诊断中心 上海,201102 通讯作者 俞蕙,E-mail: yuhui4756@ sina. com
·390·
Chin J Evid Based Pediatr October 2014,Vol 9,No 5
于 2014 年 3 月 3 日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病程中患 儿无发热、寒战和抽搐等表现。
患儿既往 体 健,无 肝 病 史 及 类 似 病 史,无 血 制 品 输 注 史。其父母及一姐姐均体健,无类似病史,父母否认近亲结 婚,否认家族遗传疾病史。
图 3 为患儿起病后的症状、体征、诊断和治疗等重要临 床信息时间轴。
参考文献
[1] Bachmann C. Mechanisms of hyperammonemia. Clin Chem Lab Med, 2002, 40( 7) : 653-662
[2] Fantur M, Karall D, Scholl-Buergi S, et al. Recurrent somnolence in a 17-month-old infant: late-onset ornithine transcarbamylase ( OTC) deficiency due to the novel
OTC 是尿素循环关键酶之一,催化鸟氨酸和氨基甲酰 磷酸生成瓜氨酸。OTC 缺陷病( OTCD) 是先天性尿素循环 障碍中常见的类型,多为不完全性显性或隐性 X 连锁遗传 病[2]。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 1 ∶ 14 000[3]。根据起病时间 将 OTCD 分为 2 种类型: 新生儿急性起病型和新生儿后起 病型( 迟发型) 。本文患儿生长发育正常,5 岁时以呕吐为
·391·
hemizygous mutation c. 535C > T ( p. Leu179Phe) . Eur J Paediatr Neurol, 2013, 17( 1) : 112-115 [3] Wong DA. Ornithine transcarbamylase deficiency: are carrier females suitable donors? Pediatr Transplant, 2012, 16( 6) : 525-527 [4] Nyhan WL, Rice-Kelts M, Klein J, et al. Treatment of the acute crisis in maple syrup urine disease.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1998, 152( 6) : 593-598 [5] Matsuda I, Nagata N, Matsuura T, et al. Retrospective survey of urea cycle disorders: Part 1.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observations of thirty-two Japanese male patients with ornithine transcarbamylase deficiency. Am J Med Genet, 1991, 38( 1) : 85-89 [6] Fukao T, Scriver CR, Kondo N. The clinical phenotype and outcome of mitochondrial acetoacetyl-CoA thiolase deficiency ( beta-ketothiolase or T2 deficiency) in 26 enzymatically proved and mutation-defined patients. Mol Genet Metab, 2001, 72 ( 2) : 109-114 [7] Yang YL ( 杨艳玲) , Sun F, Qian N, et al.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creening studies on urea cycle defects. Chin J Pediatr ( 中华儿科杂志) , 2005, 43( 5) : 331-334 [8] 周晓军, 张丽华, 主编. 肝脏诊断病理学. 南京: 江苏科学 技术出版社, 2006. 111-112 [9] Lopes-Marques M, Pereira-Castro I, Amorim A,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human ornithine transcarbamylase 3' untranslated regulatory region. DNA Cell Biol, 2012, 31( 4) : 427-433 [10] Lin HY, Lin SP. Novel human pathological mutations. Gene symbol: OTC. Disease: ornithine transcarbamylase deficiency. Hum Genet, 2010, 127( 4) : 475 [11] Brajon D, Carassou P, Pruna L, et al. Ornithine transcarbamylase deficiency in adult. Rev Med Interne, 2010, 31( 10) : 709-711 [12] Calvas P, Segues B, Rozet JM, et al. Novel intragenic deletions and point mutations of the ornithine transcarbamylase gene in congenital hyperammonemia. Hum Mutat, 1998( S1) : 81-84 [13] Leonard JV, Morris AA. Urea cycle disorders. Semin Neonatol, 2002, 7( 1) : 27-35 [14] Leonard JV, McKiernan PJ. The role of liver transplantation in urea cycle disorders. Mol Genet Metab, 2004, 81( S1) : 74-78 [15] Wakiya T, Sanada Y, Mizuta K, et al.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for ornithine transcarbamylase deficiency. Pediatr Transplant, 2011, 15( 4) : 390-395 [16] Wraith JE. Ornithine carbamoyltransferase deficiency. Arch Dis Child, 2001, 84( 1) : 84-88 [17] McDiarmid SV, Merion RM, Dykstra DM, et al. Selection of pediatric candidates under the PELD system. Liver Transpl, 2004, 10( 10 S2) : 23-30
图 2 本文病例血氨变化
图 3 本文病例及其家庭成员OTC 基因测序结果 注 A: 患儿,Intron 7: c. 717 + 2T > T / C; c. 717 + 6 _7het _ indelTAATAATAG; B: 患儿母亲,Intron 7: c. 717 + 2T > T / C; c. 717 + 6_7hetindelTAATAATAG; C,D: 患儿父亲和姐姐,未 佳及呕吐是高氨血症 最显著的首发表现,年龄大者可出现共济失调、癫 、情绪 不稳定、攻击 性 行 为 和 智 力 低 下 等,甚 至 出 现 昏 迷[1]。 本 文患儿的临床表现较典型,随着血氨的升高 ( 最高达 498 μmol·L - 1 ) ,临床症状加重。高氨血症患儿临床表现与血 氨浓度密切相关,血氨 > 100 μmol·L - 1 可表现为兴奋及行 为异常,200 μmol·L - 1 左右可出现意识障碍和惊厥,> 400 μmol·L - 1 可出现昏迷、呼吸困难,甚至猝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