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语用性质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模板

《语用性质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模板

第一节语文课程与教学的静态语境 第二节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动态语境 第三节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原型语境 第四节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语境化
第一节元理论:什么是文本解读 第二节目标理论:文本解读什么 第三节方法论之一:如何整体把控文本解读 第四节方法论之二:文本解读三维及两大循环解读技术 第五节方法论之三:通过内在“意脉”把握主题 第六节方法论之四:文本解读的内在机制 第七节方法论之五:“连断断连”的深度解读策略 第八节方法论之六:“明示推理”与“字字落实” 第九节方法论之七:文学性和语言性的辩证统一
学设计原理与 模型
5 第八章课堂教
学的组织与推 进
后记
第九章语文教学评 价
注释
第一节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宏阔言语行为格局 第二节言语行为对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体系性应答 第三节言语行为对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体系性整合
第一节探究语文教学根本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二节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第三节语文教学根本目的的层级
第一节感性认识语用性质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矛盾 第二节理性认识语用性质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矛盾 第三节语用性质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基本矛盾的堂奥 第四节语用性质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基本矛盾的复杂性
第一节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论意义 第二节 “在语用中学习语用”的本体方法论 第三节 “在语用中学习语用”的优秀案例
第一节评价的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 第二节课堂教学评价的语用标准 第三节 “三维目标”导向的课堂教学效果 第四节课堂教学效果的直观把握 第五节课堂教学效果的重点监测与掌控 第六节语文考试命题、评分的学理 第七节语用哲学对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理性建构
读书笔记
这是《语用性质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第三节 我国基础教 育课程设计的回顾
与展望
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实施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 实施概述
第二节 课程实施的 取向与策略
第三节 教学过程与 规律
第四节 教学原则与 方法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评价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 评价概述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 评价的主体、对象与
类型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 评价的实施
06
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组 织
目录
07 第六章 课程与教学设 计
08
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实 施
09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评 价
010
第九章 课程与教学管 理
011
第十章 课程与教学改 革
012 参考文献
本教材是21世纪高等继续教育精品教材,也可以作为各级各类教师培训的教材,还可以供自学参考使用。 本教材的编写试图从整体上设计和思考课程与教学两个研究领域,立足于当代我国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的实践, 在系统阐述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实践。本教材分为十章:第一章是绪 论。绪论是对课程与教学论这门学科的概括性认识,包括课程与教学的含义、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和研究方 法等。第二章是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通过梳理课程与教学研究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为学习者全面展示 了课程与教学论这门学科的发展脉络。第三章是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是课程与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 归宿。本章着重阐述了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表述。第四章是课程与教学 内容。课程与教学内容是目标的具体化。本章主要阐述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结构、类型以及选择,介绍了我国基础 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改革。第五章是课程与教学组织。本章主要论及了课程组织的标准与取向,课程的纵向与 横向的组织结构,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第六章是课程与教学设计。本章分别论述了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的一些基 本理论问题,回顾与展望了我国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与趋势。第七章是课程与教学实施。本章阐述了课程 与教学实施的三种取向、基本模式,以及教学过程及其规律、具体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第八章是 课程与教学评价。本章涉及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主体、对象与类型,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实施,介绍了我国基 础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改革与创新。第九章是课程与教学管理。本章主要论述了课程与教学管理的意义、特点 及人本化管理的发展趋势,重点介绍了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第十章是课程与教学改革。本章介绍了课程与教学改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一)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一)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一)《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一)浦东新区金英小学黄一青假期中拜读了钟启泉、张华两位老师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这是一本系统阐述教育观念、教育管理的基础知识、教学设计的策略以及教学、课程的科学性知识的书籍,走马观花还是细细研读,我选择了后者。

第一章第二节“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是我较为感兴趣的章节,在这里,我又一次聆听了智者的声音。

从启蒙时期教学论的确立:拉特克与夸美纽斯的贡献---启蒙时期教学论的发展:卢梭与裴斯泰洛齐的贡献---19世纪教学论的发展:赫尔巴特的教学论---现代教学论发展的里程碑:杜威的教学论,这些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这些熟悉的教育理论,无一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念书的时候,常常觉得这些理论是枯燥而乏味的,常常为了应付考试而不得不默念背诵,如今,工作了这么多年,回过头来再次拜读,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夸美纽斯及其《大教学论》在教学研究的历史进程中处于不寻常的地位。

他第一次确立起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大教学论》也因而成为现代教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他在360年以前就对教学规律有了如此深刻的认识,这是令人惊叹的。

他基于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确立起的一系列教学论原理,对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夸美纽斯的许多教学论主张即使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依然既有旺盛的生命力。

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是夸美纽斯提出的第一原理。

它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这是一个不变的自然法则。

其次,教学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教学一方面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的特征,不能躐等,另一方面要遵循知识本身的形成顺序,一步一步,由易到难地进行。

由此想到,班中有很多学生,在家长的重压下,报了很多学习班、提高班,放弃了几乎所有的双休日时间,以期能走在同龄孩子的前列,这是大大违反了教育的规律的,长此以往,再好的学生,提到学习二字,也必摇头皱眉,因为他必定觉得学习是一件很累很苦的事情。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笔记910.doc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笔记910.doc

六、经典文本的微观解读(一)微观解读是难点、弱点1.语文教师,面对的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

任务是,从学生所谓的“己知’’中揭示出未知。

2.语文教师,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对文学作品作独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体现教师的主体性。

(二)对经典文本进行微观解读的必要性1.薛宝钗、繁漪、周朴园是坏人吗?2.为什么说祥林嫂之死没有M手?3.《祝福》屮的“我”为什么有负疚感?对于小说是否多余,该如何解释?4.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对于学习法语的转变,是可信的吗?过一天,他又故态复萌,又讨厌起法语语法来了,怎么办?5.在《项链》中,发现借来的项链是假的,为什么不继续写下去,把真项链换回来,弥补经济上的损失?这不是更加“环环相扣”吗?6.为什么《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屮的人物没有个性?7.鲁迅在《阿忪与<山海经〉》屮,用两节文字介绍长妈妈的名字,不是多余吗?为什么主张尽可能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的鲁迅,这样浪费篇幅?做学问的两种方法:一种是,以宏观的理论建构为基础,把握了普遍的原理,然后髙屋建瓴,在必要的时候,再作有限的个案的具体分析;简单概括为:从理论到个案;以有限的个案分析验证、实践理论一种是,在对宏观理论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普遍性的、规律性的把握以后,进行广泛的、大量的个案分析。

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发展理论,甚至颠覆权威理论。

简单概括为:从个案到理论;以大量的个案分析发展理论(三)微观分析的理论与方法1.运用多种宏观理论:(1)与机械反映论相对立的审美价值论;(2)与真善美统一论相对立的真善美“错位”理论。

2.在方法上,用的是(1)黑格尔的辩证法;(2)结构主义的层次(表层和深层)分析法;(3)还原法和比较法。

(四)提高阅读教学(对话教学)质量的两个途径1.价值观念过去只有一种价值观念,就是机械反映论、狭隘工具论。

客观反映论追求的是客观、真实。

审美价值论追求的是艺术的美。

2.方法指提山问题的方法怎么提出问题?第一,还原分析法。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一)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一)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一)《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一)浦东新区金英小学黄一青假期中拜读了钟启泉、张华两位老师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这是一本系统阐述教育观念、教育管理的基础知识、教学设计的策略以及教学、课程的科学性知识的书籍,走马观花还是细细研读,我选择了后者。

第一章第二节“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是我较为感兴趣的章节,在这里,我又一次聆听了智者的声音。

从启蒙时期教学论的确立:拉特克与夸美纽斯的贡献---启蒙时期教学论的发展:卢梭与裴斯泰洛齐的贡献---19世纪教学论的发展:赫尔巴特的教学论---现代教学论发展的里程碑:杜威的教学论,这些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这些熟悉的教育理论,无一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念书的时候,常常觉得这些理论是枯燥而乏味的,常常为了应付考试而不得不默念背诵,如今,工作了这么多年,回过头来再次拜读,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夸美纽斯及其《大教学论》在教学研究的历史进程中处于不寻常的地位。

他第一次确立起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大教学论》也因而成为现代教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他在360年以前就对教学规律有了如此深刻的认识,这是令人惊叹的。

他基于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确立起的一系列教学论原理,对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夸美纽斯的许多教学论主张即使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依然既有旺盛的生命力。

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是夸美纽斯提出的第一原理。

它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这是一个不变的自然法则。

其次,教学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教学一方面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的特征,不能躐等,另一方面要遵循知识本身的形成顺序,一步一步,由易到难地进行。

由此想到,班中有很多学生,在家长的重压下,报了很多学习班、提高班,放弃了几乎所有的双休日时间,以期能走在同龄孩子的前列,这是大大违反了教育的规律的,长此以往,再好的学生,提到学习二字,也必摇头皱眉,因为他必定觉得学习是一件很累很苦的事情。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朱绍禹笔记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朱绍禹笔记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朱绍禹笔记朱绍禹笔记中的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本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著作。

本书主要包括了语文教学的理论基础、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方法与技巧以及评价与研究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对该书的读后感和总结。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朱绍禹笔记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这一部分,朱绍禹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学语文课程的理论观点。

例如,他强调了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精神,而不仅是追求高分。

他还讨论了语文教学中的三个基本问题,即“教什么”、“怎样教”和“怎样评价与研究”。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朱绍禹指导了语文教师如何进行科学规划和有意识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方面,朱绍禹提出了一种开放性和探究性的教学模式。

他认为,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扮演引导者和助手的角色。

他还介绍了一系列实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例如案例教学、问题导入、小组讨论等,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此外,朱绍禹还强调了语文教学应与学科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评价与研究是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绍禹认为,评价是教学的关键环节,不仅应关注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情况,还应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评价。

他还介绍了一些评价工具和方法,如教学观察记录、课堂讨论观察、学生作品评价等,以帮助教师更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

此外,朱绍禹还提出了教学研究的重要性,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研究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总的来说,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朱绍禹笔记是一本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语文教学著作。

它不仅系统地介绍了语文教学的理论基础、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方法与技巧以及评价与研究等方面的内容,还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指导和建议。

通过阅读这本书,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语文教学的要点和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读书笔记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读书笔记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读书笔记《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读书笔记理论是天,实践是地。

有了实践中的摸索,也须有理论的充电。

近来,在空闲时间中读完了由董蓓菲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在书中,编者采集了当代小语界的名家主要事迹,尽显小语名师风采,让我大饱眼福。

有语境教学的创始人李吉林,有甘当孩子王的斯霞,有在作文教学方面有很深造诣的贾志敏······这里我仅选择自认为值得探讨的几段话语。

1、斯霞的识字教学在识字教学中应尽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利用学生丰富的口语基础来识字,促进学生的联想,温故而知新。

识字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遣词造句的基本功,从而为写作打下基础,使读、说、写、用密切结合起来了。

要让学生掌握识字的基本工具——教好汉语拼音和一批独体字,以提高识字能力。

在识字教学中,要随时掌握学生知识情况,接受能力,做到该快则快,不可一成不变地看待学生的识字能力。

早在1958年,斯霞对旧的识字方法进行改革,成为教学改革的先锋力量,大胆实验。

半个世纪过后的今天,斯霞的教育思想还有其存在的价值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对于斯霞前辈创立的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教学流派,我对它是理解如下:ⅰ边识字边阅读。

该流派的最主要观点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再加上句不离段。

把识字教学和培养听、说、读、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新课程提出对于小学低年级的生字教学,实行认写分开,是有一定道理的。

ⅱ儿童识字的初期,主要矛盾在于字音和字形。

经过一段时间的汉语拼音教学和掌握字形结构规律的'训练,识字的主要矛盾转向字义。

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指导下,教师重在加强汉字的音、形、义间的联系,据说这样做是符合儿童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的。

2.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在课堂上,老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教材的内容。

教师是儿童心目中的智者、示范者、敬爱者,甚至是权威者。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西城小学李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由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本、专科的主干课程之一,本教材是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l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研究成果之一。

本书在继承中国百年语文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努力体现当代国际教育界课程科学和教学科学研究成果,揭示语文教育的规律。

本书根据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现状和需要,侧重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对语文教学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学习,进行了具体阐述和示例。

根据本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本教材提供了较多的教学案例,从理论和实践上努力凸现课程与教学理论在语文教育实践中的作用,能给语文教师提供直接的、具体的帮助。

在读书过程中我对第十章语文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主体性发展所讲内容印象深刻。

下面就这一话题结合书中所讲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实施素质教育,立足于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研究,对于现在和未来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们通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不断尝试,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激励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们感悟到:创设积极探究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 创设愉悦融合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创设自由开放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1.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适应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选择。

2.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变革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教育思想。

3.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将会有利于建立民主化思想,即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过程。

4.立足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实施主体性教学有利于变革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充分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生活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广泛采用探究式、活动式、体验式等多种学习方式,多方面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

王文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

王文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

王文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

让我们来聊聊王文彦教授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这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的话题,以往的同行也通过不同的研究方式,探讨到了该话题的关联性和实践性,然而当今代教育有着新的传承和发展,更多学者集中在个体差异教学等新兴话题,这不仅持续着教育发展,也确保了新一代人获得了更加完善的教育。

让我们来看一下,王文彦教授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中提出的主要观点。

首先,语文课程是用来培养孩子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基本能力,这是每个孩子必须掌握的一个基础,并且有助于他们在更长远的学习过程中的发展,而语文教学论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其他课程,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孩子去完成语文作文,老师们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与内容,使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表达水平。

其次,语文课程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体情况,老师们要考虑不同孩子的特殊情况,然后根据他们的学习习惯
及兴趣,采取划分小组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能够使每个孩子都能受到最佳有效的教育,而在以认知为主的教学方式中,注重的教具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不管是以分组的方式,还是推行班会课程注重资源的发掘,教师们需要用认知方式来调整教学工具,让孩子根据自身需求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教材。

最后,王文彦教授在语文教学论笔记中还提到,在教学语文课程时,老师也要注意到整体语篇到底有什么概念,让孩子真正能够在文学理解中有所收获,而不是死记硬背,这样他们才能够真正理解自己学习的知识。

而在教学开始的时候,教师也需要考虑整体语言把握,这样才能够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帮助,以便进行以学生为主的语文课程教学,这样每个孩子都能够通过学习获得真正的理解,而真正的学习又能够提升他们的能力与知识,进而形成良好的思想素质和思维能力。

总之。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注重通过创设情境来吸引学生。

因为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但是,有的教师只把它当作点缀,因此迷失了教学的方向。

以下几种情境皆是存在误区的:一形式化的情境:与课程的内容没有实质性的联系二假问题的情境:提的问题没有思维价值或不能引发学生思考三缺乏真情的情境:有些看似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其实并有多少积极情感的食粮。

比如:一位教师上《董存瑞舍生炸暗堡》一文时,为了活跃气氛,问学生最崇拜谁?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球星罗纳尔多,有的说影星赵薇,有的说棋圣聂卫平……当老师反问学生让他们猜自己崇拜谁,大家异口同声的回答了董存瑞。

这么整齐的回答,是不是有什么不对劲呢?相信你也想到了,是的,“假”,在情境教学中,我们强调的是真实的情感,而不是虚假的。

如果教师只是以一种机械的方式来展示情境,就会失去其教学功能了。

四“猜谜式”的情境:类似兜圈子、猜谜语这种的情境,通常会让学生不知所云,反倒影响和干扰学生的学习。

五“电灌”的情境:广受欢迎的多媒体情境虽然以其特有的优势帮助学生对图像等有了更好的认识,事实上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是也有负面效应,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着。

为了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生,我们要做的是抓住教学情境的实质和功能,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这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

而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要体现以下几个特征:一基于生活: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所以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

二注重形象性: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其次是形象的、具体的,既使学生获得更多知识、掌握更多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

三体现学科特点: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

四内含问题: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

第一章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第一节小学语文课程(小学语文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重要地位)小学语文课程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按照通行的课程分类法,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分为核心课程、知识课程和技艺课程。

而小学语文课程则是核心课程中的基础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小学语文课程对于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任务,培养和健全学生的人格特征,丰富生活经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以在未来社会中谋取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一、“文”与“道”的争论,语文教学中政治思想教育和语文知识教育两者都重要。

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争论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关于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的一段话: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不仅强调了语文本身是工具,同时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各种外在目的,其中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工具理性。

人文性不仅强调了人不是一个工具,同时强调了语文课程对于实现人的梦想、价值和追求的意义,其中核心的意义在于人文精神。

第三节小学语文课程的任务“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就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

学生语文素养包含的具体内容: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大致可以把语文课程的教学任务分解成四个方面:一、人文素养方面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爱国主义感情和社会主义道德品德。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不断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3、具备开放的视野,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4、教育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热爱祖国的文字,热爱用这些语言文字写成的优秀文学作品;景仰写出这些优秀作品的伟大作家,景仰这些作家的崇高人格和爱国情怀。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新沂市棋盘镇中心小学 杨新桥 暑假中,我读了朱绍禹主编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这本书按照小学低中高三个年级分上篇、中篇和下篇。

每一篇包括四章内容:第一章该年级儿童语文学习指标的构成及分析,第二章该年级语文教材解析,第三章该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第四章该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其中每一章中的内容主要涉及新课标规定的识字写字、阅读、写话和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板块的内容。

由于我初次教二年级语文,深感写话教学是个难点,所以我仔细读了相关章节,收获很多。

结合教学实践,我想谈谈对低年级写话教学的一点尝试和体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不管阅读、写字还是写作,他都要让学生感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不需要老师的督促,家长的监督,同学的提醒,他很自觉的完成每一项任务。

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自我约束能力差,有时全凭着自己的兴趣做事,因此在写话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

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丰富生活,使学生有话可写 "作文离不开生活",写话同样如此如果说让学生整天呆在教室里,教师只重视写法,学生势必兴趣缺乏,言之无物,诉之无情。

因此,应该丰富学生的生活,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积极开展多种有益的活动。

如:春天到了,带领学生走向自然,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五彩缤纷。

然后让学生写写自己眼中的春天,结果他们都写得生动。

长此以往,定然会唤起学生写真话、写想说的话的意识。

再如六一儿童节那天,班级开展了"庆六一"活动,我就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让学生写写你是怎么玩的?结果许多学生写得有声有色,有写唱歌的:"我高兴地走向前台,大声地唱起了《小哪吒》,没想到同学们掌声那么热烈。

"有写讲笑话的:"我一个《瞎子放羊》,把全班同学都逗乐了。

"......如此真情实感,让人读来不由会心一笑。

教师也可以把观察对象带进教室,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边观察、边写话,或在课堂上组织游戏或小竞赛......让他们看看写写,在玩中体验,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写话。

课程与教学论王本陆读书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王本陆读书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王本陆读书笔记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一、王本陆的教学理念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部经典的教育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领会到了王本陆对教学的独特理解。

在他看来,教学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种互动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探讨,实现真正的教育效果。

这种理念深深地影响了我对教学的认识,也让我更加重视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以期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课程设计的重要性王本陆在书中多次强调了课程设计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好的课程设计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综合能力。

而一个糟糕的课程设计则可能会阻碍学生的学习,甚至产生负面影响。

我在教学中也更加重视课程设计的工作,希望能够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知识,培养更多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除了课程设计外,王本陆还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指出,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样,能够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和学习内容进行选择,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不断地研究和尝试各种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以期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通过阅读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学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更加注重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培养更多的能力。

我相信,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真正意义。

五、总结与回顾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部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的经典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重视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积极运用书中的理念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在教学中,王本陆强调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的重要性。

王文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

王文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

王文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
王文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王文彦先生为了推动语文课程发展所作的一部经典的著作。

它以其独到的观点、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经验,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观点。

首先,王文彦认为,语文课程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思想素养和文化素养,并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只有从把语文课程定位于文化素养培养的角度来理解,才能更好地保持语文课程的活力、灵活性和开放性。

其次,王文彦认为,语文教学应以“学生本位”为准则,注重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成果。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有更多的发言机会,从而提高研究效果。

此外,王文彦提出了以“文本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认为文本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据,因为文本不仅是语文课程的基础,而且也是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教师应该重视文本本身的艺术性和文化价值,以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文本,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最后,王文彦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注重课堂的实践性和实用性,以及课堂的活力和创造性。

教师应该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意见,创造有利于研究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研究中得到成就感,从而提高研究效果。

总之,王文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提出了一系列优秀的理论思想,为推动语文课程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它提倡的“学生本位”的教学思想,以及以“文本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使语文教学更加实践性和实用性,更加活跃和有创意。

读《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思考

读《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思考

读《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思考《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编《语文课程论》第二章《语文课程的理念与目标》第二节《语文课程的目标》三、语文课程目标的特性中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制定,既要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社会的需要,还要依据语文课程的功能和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

这就决定了语文课程目标的如下特性:﹙一﹚、目标的基础性﹙二﹚、目标的综合性﹙三﹚、目标的全面性中学教育是基础性的教育,又是全面性的教育。

这是我国教育方针的方向,也是社会的需要和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的语文“课标”,也共同表明了目标的全面性这一特性。

这主要反映在两方面。

1、面向全体学生基础教育是普及性教育,不是选拔教育,更不是精英教育,它要面对的是一切学生。

语文课程目标确立的基础,是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有向上的愿望,都有自我发展的潜力,更有接受普通教育的权利。

语文课程目标的制定者,要考虑到面向全体学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作为遵循课程目标施教的教师,更应适时把面向全体学生作为自己的天职,以使这一指导思想变为现实。

2、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课程既要把全体学生作为自己的目标,又要把每一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

这后一方面目标又包含着两层意思。

其一是在知识、能力、创造精神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所有方面都得到提高,即使知、情、意等所有因素都得到全面发展,而不是只追求知识和能力目标,这也正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之点。

其二是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语文综合活动能力得到同步提高,而不是只求读写能力的提高而至口语交际能力于不顾。

这也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点之一。

在当前,面对这一价值取向,树立全面的语文课程目标观,却是当务之急。

﹙四﹚目标的多元性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中学语文课程目标在体现基础性等特性的同时,还需要体现多元性这已从前未曾有过的特性,而这又不是绝对必要的。

它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语文课程结构的多元化导致目标的多元化初中语文课程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注意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课程结构和内容的多元化,其目标也随之多元化。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篇一:《课程与教学论》自制读书笔记(完整+重点)】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00467(简答题部分★66)钟启泉、张华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二节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的涵义第四节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一、选择:1、课程与教学研究是教育研究中的基本核心领域。

2、特斯《课程编制》是课程独立研究诞生标志。

3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

4育本质、课程本质、课程开发方法(活动分析)。

5活从事的活动及经验。

6行为单元的方法。

7依据,遵循效率原则。

由具体化和标准化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态度、鉴赏力构成。

8、贾德和桑代克确立“行为的—联结主义的学习观”,为“泰勒原理”奠定了心理学和方法论基础。

9绩测验的编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确立了“课程基本原理”和“评价原理”,统称为“泰勒原理”。

10:30年代经济大萧条,进步教育协会展开了旨在改革课程体制的实验研究,泰勒负责开发课程的一般程序和原理。

11,的追求,创造性、学校实践的特殊性、教师和学习者的主体性被忽略。

12、50年末至60的课程改革运动即“学科结构运动”。

诞生了“学术中心课程”。

13、布鲁纳《教育过程》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

14的课程,由知识领域及其研究方法构成,其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15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强调学术中心课程是课程现代化的最基本特征。

16确立了“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的课程价值观。

17、施瓦布被认为是仅次于布鲁纳的倡导结构课程的第二号旗手,建立起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

18、施瓦布:课程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要素构成,相互作用构成“实践性课程”。

是班级或学校的完整文化。

方法是“课程审议”,即主体“课程集体”对具体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得出的。

19、课程审议三种艺术:实践、准实践和折中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教学论读书笔记
拉尔夫·泰勒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被誉为“当代课程理论之父”。

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原理》一书,被誉为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是课程开发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

他认为,我们如果要系统地、理智地研究某一计划。

首先必须确定所要达到的各种教育目标。

泰勒在书中未对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作很细致的区分。

在他那里,这些术语基本上是同义词。

根据泰勒的论述,他讲的教育目标大部分是指的本文所论及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在一定的学段中所要达到的标准,包括课程总体方案(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以及分科标准(教学大纲)中的分科目标两个层次的内容。

1教育认识
泰勒在它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木原理》一书中,系统发展了行为目标的理念,他认为,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的行为方式的过程,目标既要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指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

泰勒认为行为目标的作用是“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

大多数课程理论认为,“行为目标”取向克服了普遍性目标取向模糊性的缺陷,在课程领域科学化的过程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由于“行为目标”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当教学内容以“行为目标”的形式陈述的时候,教师能更加清楚地了解教学任务,有利于教师控制教学过程,而且,“行为目标”还有利于教育者就教学内容准确地与教育督导、学生家长、学生展开交流,更重要的是它便于作出准确的评价。

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实践当中,课程目标取向应该反映职业教育的基木特征和内在要求,蕴涵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观。

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

这种人才直接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一线的工作岗位,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工作,首先要掌握的是某一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人才培养的规定性使得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活动应体现相关职业或职业群的专业知识要求和操作技术要求,这种要求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具体、明确的特定职业岗位能力要素所组成的。

因此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应以培养学生掌握特定职业岗位能力要素为宗旨。

在泰勒看来,对学习者本身信息的研究是获得行为目标的重要来源和有利途径,其方法主要是依靠对学习者的“需要”做调查研究。

在此他提到“需要”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学习者目前的状况与公认常模之间的‘差别’或‘差距’,即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另一种则是心理学的概念,即把“需要”视作“有机体内部的张力,为了保持有机体处于正常、健康的状况,必须使这些张力恢复平衡,泰勒把课程的行为目标建立在第一种意义上的“需要”,
即把有关学习者的信息与某些理想的标准以及对公认的常模的某些看法进行比较,从而明确学习者的差别,并提出学习者可能达到的行为目标。

既然学生的需要是行为目标的重要来源,那么学校就要集中精力研究学生现阶段发展的需要,并把它规划到行为目标中去。

泰勒提出对学生需要的研究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发现学生的现状,二是将这种状况与公认的常模进行比较,得出学生存在的差距或需要。

泰勒还提到研究学生“需要”的几个方而,如对学生生活各个方而进行调查,对学生的习惯、知识、想法、态度、兴趣等进行研究。

还要考虑不同学校、同一学校不同团体的学生需要。

在课程与教学的过程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必须要首先回答的问题。

教育计划的各个方面,实际上只是达到基本教育目标的手段。

因此,我们如果要系统地、理智地研究某一教育计划,首先必须确定所要达到各种教育目标。

但是,怎样获得有益的教育目标?获得教育目标又应该从哪些方面考虑?泰勒是这样认识的:归根结底,确定目标无疑是选择问题,因而,目标必须是对学校负责的那些人,经过深思熟虑后作出的各种价值判断。

为了指导作出这些判断,就需要一种广泛的教育哲学。

2教育启示
“课程不是为课程本身而存在,不是为教师生存而存在,也不是为了学生急性的、偶发的需求而存在,课程要顾及到孩子将来的生存与发展,要为其一生奠定基础,最终要归及到终极意义—幸福上”。

但要怎样才能实现这种诉求,这是摆在课程编制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而又迫切的问题,也是课程改革力求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泰勒的生平及对人、对事的态度,可谓是一部“经典著作”,他的处世之道和对人生哲学的体悟,折射出泰勒对自己严格要求的态度、对他人尊重与帮助的思想、对教育孜孜以求的奉献精神。

据此可给我国教育专家、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很多启示。

这些启示既有做人的,也有做事的,是做人与做事的唯美统一。

课程编制是一种实践性的工作,而不是一种理论性的研究。

它力图设计一种能够达到教育目的的系统;它主要不是试图解释一种现有的现象。

设计出来的这个系统,必须能在社会里有效地运行。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就是围绕着四个实际的问题来展开论述的,使课程编制的原理达到了顶峰,在西方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给各国的课程编制提供了现成的模型。

各个国家在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都有意或无意的借鉴着泰勒的课程编制原理。

在我国,“课程编制”这个术语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使用了,应该说比较早地开始
研究课程编制问题。

但对“课程编制”这个词一直比较模糊。

“课程编制’与“课程实施’到底是不是一回事,一直存在不明确的看法。

施良方的《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对此很明确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把课程编制定义为完成一项课程计划的整个过程,它包括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等阶段,这就与课程实施、课程设计区别开来。

我国的课程理论研究问题较其他国家的来说,虽然有一定的差距,但笔者认为并不是遥不可及。

这就要求我们有探索精神、创新精神,本文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介绍泰勒本人及《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的功高绩著,而是我们能因其有发现意识、创新意识,不单单是表面的移植。

建立自己民族的、本土化的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势在必行。

3基于泰勒课程的表述研究
当目标确定后,我们还要用一种最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过程的方式来陈述教育目标。

课程目标、表述正确、清晰和通俗易懂,就为课程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目标表述不当,不仅浪费目标设计和确定所花费的各种资源,而且会对课程和教学活动产生误导。

泰勒所提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同样存在于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表述当中。

某一职业学校电子与电工技术课的课程目标里面,有几条目标是这样表述的:“电工与电子技术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常用设备和器件的特性及应用范围、途径”。

这是典型的用课题或者内容要素来陈述目标,这种方式确实指出了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但是它没有具体指明面对这些内容,希望学生做些什么,是要学生记住这些概念呢,还是运用这些概念到实际生活中去。

很显然,根据内容标题来陈述课程目标,不可能为指导职业教育课程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令人满意的基础。

还有一些职业学校基础课的课程目标是这么表述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辩证主义思想”,“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白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这是采用概括化的行为方式来表述课程目标,这样的表述虽然指出了要学生发生哪些变化,但是这种高度概括化的行为目标,是不富有成效的,也不利于评价。

4总结
课程设置是一种实践性的工作,它力图设计一种能够达到教育目的的系统。

泰勒的基于行为目标的课程设置模式为我们诠释了课程设置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在泰勒看来,课程的各个环节根据实际状况要进行不断地调整,并且利用评估来改进教育目标,从而改进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我们应该利用评估来改进课程目标,改进学习经验的选择和组织,同时我们
应根据课程设置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因素,包括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及不确定的周围情境等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地调整和改进课程设置的各个环节,使课程适应不同情境下的教学需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强调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课程不断发展、评价模式多元化。

因此,我们今天可以借鉴泰勒提出的行为目标的课程设置模式,扬长避短,结合各个学校的实际教学活动情境,调查研究学生群体的兴趣和需要,设计适当的符合普遍学生群体的教学计划和教育目标,使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