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通逻辑学角度审视鲁迅的《文学与出汗》剖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普通逻辑学角度审视鲁迅的《文学与出汗》1

张孟根

内容提要: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和语言大师,但是他的一些杂文的逻辑严密性却是值得探讨的。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逻辑学教学实践,用概念、判断、推理的若干逻辑知识,冷静细致地分析了鲁迅杂文《文学与出汗》在批驳梁实秋文学人性论中的几个逻辑问题,指出该文的逻辑说服力是不强的。梁实秋的文学人性论其实没有被驳倒。

关键词:逻辑学审视《文学与出汗》文学人性论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和语言大师,他的杂文《文学与出汗》历来作为高中和师范生学习驳论的范文之作,评论家也一贯认为该文思想深刻,逻辑严密,很具驳论特色,其写法很值得仿效。笔者20多年前在师范汉语言专业就读,老师也是如此分析该文。我也真为其犀利得似匕首、似投枪的语言所折服。然每每读到“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却何从看见”,“人性……脾气”,“香汗……臭汗”之处时,总不免产生疑窦,似乎觉得鲁迅不讲道理。但疑惑之余,也未深究,总觉自己平庸之辈,水平低下,对一代文豪的作品不理解。抑或认为嬉笑怒骂就是杂文特色。以至在后来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也一直人云亦云地把这篇文章当作驳论的典范之作来教。近几年,在电大教了几轮《普通逻辑学》,忽又想起《文学与出汗》,并以逻辑学的若干知识认真细致地审视了其中的逻辑性,越发感到此文确实存在着一些逻辑问题,在此提出来请教同行,以期受到更大教益。

一、梁实秋文学人性论的中心意思和逻辑力量

根据鲁迅杂文全集介绍,《文学与出汗》是反驳梁实秋的文学“人性论”的,针对的是他的《文学批评辩》中的这么一段话:“物质的状态是变动的,人生的态度是歧异的;但人性的质素是普遍的,文学的品味是固定的。所以伟大的文学作品能禁得起时代和地域的试验。《依里亚德》在今天尚有人读,莎士比亚的戏剧,到现在还有人演,因为普遍的人性是一切伟大作品的基础”。这段的中心意

1该文2007年9月发表于《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思是说,经得起时代和地域检验的伟大文学作品,须以普遍的人性为基础。它的一个推论就是:长久广泛流传的伟大作品,都表现了普遍人性。它的逆命题是:不表现普遍人性的作品,不可能作为伟大作品而长久流传。从逻辑角度看,如果你能找出一个不表现普遍人性而长久流传的伟大文学作品,就可用归谬法2彻底驳倒梁实秋的命题。即:

(1)设:“长久广泛流传的伟大作品都表现了普遍人性”的命题真;

(2)如果长久广泛流传的伟大作品都表现了普遍人性,那么,×××作品(该作品不表现普遍人性)就不可能长久流传;

(3)×××作品(该作品不表现普遍人性)已经长久流传;

(4)所以,“长久广泛流传的伟大作品都表现了普遍人性”的命题假。(由(2)——(4)根据充分条件假言三段论推理的否定后件式)

然而,不表现普遍人性而长久流传的伟大作品确实难以找到,所以,梁实秋文学人性论命题的逻辑力量是很强的。

二、在批驳梁实秋“反动论据”时运用了错误的归谬法

那么,鲁迅是怎样来批驳梁实秋的呢?他没有象上面所述,找出不描写人性而长久流传的作品,用正确的归谬法来批驳,而是对梁实秋命题的原意加以不合逻辑规则的归谬引申。

先看《文学与出汗》的第一句话:“上海的教授对人讲文学,以为文学当描写永久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这是作为反动论点引出来,树立了批驳的靶子。再接下去鲁迅概括了梁实秋的反动论据:“例如英国,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不这样,就都消灭了云”。这个概括,与梁实秋文学人性论的中心意思已有变味。上面已述,梁的中心意思是:“文学作品如果要想长久流传,就须以普遍人性作基础。”但绝对没有包含:“如果作品失传,都是由于不描写普遍人性”的意思。《文学批评辩》的全文中也没有这样的话。

且看鲁迅的批驳文字:“……英国有许多先前不流传的文章,我想,这是总会有的,但竟没有想到它们的消灭,是因为没有描写永久不变的人性……”这是对反动论据的批驳。在这里,鲁迅把梁实秋原话中没有的意思(“它们的消灭,

2见中央电大《普通逻辑学》教材第284页

是因为没有描写永久不变的人性”)引申到梁实秋的头上作为反动论据,这种引申本身是“谬误”的,不合逻辑的。

因为:梁实秋的中心意思蕴含的是假言易位换质推理,其逻辑形式是:

如果p,那么q;

所以,如果非q,那么非p3。

根据此逻辑形式,只能推出“如果没有普遍人性作基础,那就不能长久流传。”无论如何也不能必然推出“它们不长久流传都是因为没有描写永久不变的人性。”因为充分条件只有否定后件才能否定前件,而否定前件不能必然否定后件4。

学过逻辑学的人都知道,在归谬法中,这个充分条件至关重要,它就是根据充分条件假言三段论推理的否定后件式,来直接确定被反驳的论题是虚假的。

请看归谬法的逻辑形式5:

被反驳论题:P。

反驳形式:①设P真;

②如果P,则q;

③非q;

④所以,P假。

我们梳理一下,鲁迅批驳梁实秋的逻辑思维其实是这样的:

①设:“长久广泛流传的文学作品须以普遍人性作基础”,的命题真;

②如果长久广泛流传的文学作品须以普遍人性为基础,那么,作品不

流传是因为没有普遍人性作基础;

③并不是作品不流传都是因为没有普遍人性作基础,有的是艺术性差的

原因;

④所以,“长久广泛流传的文学作品须以普遍人性作基础”的命题假。

很明显,这个归谬法是错的,是不能推倒梁实秋的命题的。错就错在②。这个充分条件的后件本身是假的(P真,q假,pq必假6),前后件之间不存在充分条件关系,即使你举出一百个“作品不流传是由于艺术性差”的例子,也不能推倒梁实秋的命题。但是,鲁迅毕竟是鲁迅,如果不从逻辑角度来研究,我也真

3见中央电大《普通逻辑学》教材第138页

4见中央电大《普通逻辑学》129、141页

5见中央电大《普通逻辑学》285页

6见中央电大《普通逻辑学》13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