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中国视野——在17届国际比较文学年会上的发言
比较文学课后答案

比较文学课后答案第一章1、什么叫流传学?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
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首先将它引入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使之成为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
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特征:首先,流传学研究的“文学关系”是多元文学关系。
梵·第根对这一点有经典的阐述,他把这种关系限定在“两国文学间的相互关系上”。
其次,流传学具有实证性。
因为其研究的对象是“文学关系”,而这种关系只有建立在事实性基础之上才能成立,否则就无所谓“关系”。
这种研究既然是以“事实"为依据,就必然要强调一种强烈的历史意识,既注意文学现象、观念、作品、文类的纵向发展、流变,又要注意这种传承流变与横向的各种关系.研究范围:(1)、接受者国家和作者对作为放送者的外国作者的认识(包括其评价、介绍等)。
(2)、接受者所受到放送者那些具体作品的影响及对放送者的评价。
(3)、接受者是否摹仿放送者,摹仿了那些方面,如文体、风格、思想、情感、主题、背景等。
(4)、接受者是直接还是间接接触作品,是直接阅读原文,还是通过译文或评论了解作品,译本在其影响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5)、文学界、出版界、读者是怎样接受这些作品的,他们的反映和情感是怎样的。
(6)、作品的传播情况如何,哪些阶层受影响最广。
(7)、影响的程度是肤浅的,还是深刻的。
(8)、影响的时间是短暂的还是长久的。
(9)、是什么帮助人们接受影响并使影响成熟;是什么造成接受者对影响的选择。
(10)、是什么影响确立了放送者在接受者眼中的形象和地位。
2.举例分析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性。
中国元曲《赵氏孤儿》在欧洲的流传,就是比较文学发展史上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的典范.它先是经历了在英法两国的流传与接受,约两个世纪以后它又“返销”中国,即1990年天津人艺又把它作为西洋话剧的《中国孤儿》搬上舞台。
比较文学研究在全球化时代的意义

比较文学研究在全球化时代的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比较文学研究在人们的视野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比较文学研究是一种跨文化研究方法,在研究文学作品和现象的同时,也会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和差异,进一步增进人们对于世界各地文化的了解和沟通。
首先,比较文学研究能够帮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学。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的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文化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
比如,通过比较中国古代文学和欧洲文学,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共性,进而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其次,比较文学研究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文学作品。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研究者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进一步挖掘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例如,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现代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国家的社会现实和文化价值观,并从中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最后,比较文学研究能够促进文学的多元化和创新发展。
比较文学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从不同文化和文学传统中吸取营养,以此推动文学的发展和创新。
通过比较文学研究,人们可以发现不同文学传统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在创作中融合不同文学元素和风格,推动文学作品的多元化和创新发展。
综上所述,比较文学研究在全球化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还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文学作品,同时推动文学的多元化和创新发展。
因此,比较文学
研究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支持。
比较文学的东方视野———苏芭·查克拉沃蒂·达斯古普塔教授访谈录

[作者简介] 张 叉(1965—) ꎬ男ꎬ四川盐亭人ꎬ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ꎬ四川省比较文学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ꎬ国际期刊« 美中
外语» ( US ̄China Foreign Language) 与« 中美英语教学» ( Sino ̄US English Teaching) 审稿专家ꎬ国内集刊« 外国语文论丛» 主编ꎬ主要从事英美
得以创建之前ꎬ在印度文学中就已经出现了一些
关注比较层面的文本ꎮ 您能就此给我们作一个阐
释吗?
达斯古普塔:我在早先的一篇文章中提出这
个问题的时候ꎬ主要指的是经常在梵文或孟加拉
文学与欧洲文学之间运用比较的 19 世纪孟加拉
大学( Jadavpur University) 设立比较文学系之际的
1956 年ꎬ当时布达德瓦 博斯应邀担任系主任ꎮ
近早期戏剧ꎬ 对亚里士多德 ( Aristotle) 的 « 诗学»
( Poetics) 和婆罗多( Bharata) 的« 舞论» ( Natyasas ̄
tra) 进行研究就更加必要ꎬ比如ꎬ研究索福克勒斯
( Sophocles) 的« 俄狄浦斯王» ( Oedipus Rex) 和迦梨
陀娑的« 莎恭达罗» ( Abhijnanasakuntalam) ꎮ 但是ꎬ
此文是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张叉对
Studies in India:Genology) ꎮ 请同我们分享一下您
拉沃蒂达斯古普塔所作的比较文学专题访谈录
苏芭查克拉沃蒂达斯古普塔( 以下简称
印度贾达夫普尔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苏芭查克
的主要内容ꎮ 张叉教授对苏芭查克拉沃蒂达
斯古普塔教授所作的专题 访 谈 录 由 八 个 部 分 组
各类硕士论文题目与选题

各类硕士论文题目与选题各类硕士论文题目与选题11、当前我国企业营销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2、当前我国企业的营销腐败及对策分析3、我国企业营销策划的困境及对策分析4、体验经济时代的消费需求及营销策略分析5、体验营销与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关系分析6、体验营销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分析7、论客户关系管理在企业营销管理中的应用8、中小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误区与对策分析9、顾客满意度与顾客忠诚度的关系分析——以__行业为例10、基于消费者心理的中国奢侈品营销策略分析11、基于大学生购买行为的校园营销策略分析12、论参考群体对消费者品牌忠诚的影响13、消费者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分析14、试企业社会责任对品牌价值的影响15、论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16、品牌危机的成因及对策分析论品牌危机事件对品牌资产的影响17、论网络环境下的企业品牌危机管理18、品牌危机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分析19、品牌定位的失误与对策分析——以__品牌为例20、品牌扩展策略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以__品牌为例21、基于顾客价值的品牌传播策略分析22、我国中小企业实施品牌营销策略分析23、我国企业品牌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24、试论“差异化策略”在中小企业营销中的运用25、论中小企业如何获取分销渠道的竞争优势26、论市场营销渠道的冲突与管理27、农产品营销渠道优化策略分析28、试论网络时代分销渠道的有效管理与创新策略29、销售渠道中的窜货问题分析论产品直销的利与弊30、我国名人促销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31、公共关系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的应用分析32、广告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33、关于事件营销及其应用策略的探讨——以__企业为例34、网络消费者行为特征及营销策略分析35、终端消费者对网络营销信任度问题分析36、奢侈品的网络营销渠道建设分析37、微博的营销价值及其利用策略分析38、网络口碑营销的商业应用价值探索39、网络环境下企业创名牌的营销策略分析40、网络信息环境下的顾客忠诚管理分析各类硕士论文题目与选题21、文本文学与文化: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动力2、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3、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4、关于当前比较文学研究与教学的若干问题5、从比较文学到比较文化──对当代国际比较文学研究趋势的思考6、关于比较文学的对象与方法7、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辩证观念8、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美国比较文学研究趋势9、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中日近现代比较文学初探10、中日比较文学研究之现状与未来11、比较文学在当代中国的复兴与发展12、比较文学的学科定位及元—泛比较文学论13、比较文学的课程设置探讨14、比较文学的课程设置分析15、跨文明研究:21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的理论与实践16、诠释学与比较文学的发展17、论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18、比较文学视野中文学传播模式的历史嬗变与当下态势19、比较文学研究的现状和前瞻20、比较文学“危机说”辨21、浅论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22、文化文学与教育:比较文学在教学中应用的现时性23、也谈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和"跨文化研究"——与曹顺庆先生商榷24、语言文学文化的互为载体关系与"比较文学"研究25、关于比较文学研究的“文化热”26、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文化透析27、比较文学的跨文化研究视野28、《简明比较文学原理》与《比较文学》的比较研究——从比较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入手29、文化语境下的比较文学教学研究30、梁启超的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31、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32、基于比较文学的中俄文学文化内涵分析33、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比较文学的发展──着名学者乐黛云先生访谈录34、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现代化中国想象——华夏边缘叙述与新时期文化35、百年中国比较文学的一项重大工程——评《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36、百年中国比较文学的一项重大工程——评《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37、文化复兴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的再阐释与现代文化的重构38、中西比较文学实证性影响研究中“游”的精神文化阐释39、东西文化场域间的探索——日本当代比较文学研究之一40、以宏观视野看待比较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文化特性41、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义42、比较文学概论43、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义44、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45、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转折与建构46、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47、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48、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49、钱锺书谈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50、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丛书51、中西比较文学教程52、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三阶段53、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54、比较文学译文集55、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56、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57、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58、多元文化与比较文学的发展59、比较文学与当代文化批评60、比较文学视域下的文化差异——以《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差异为例61、古典文献学养与跨文化视野的相遇——读严绍璗《比较文学与文化“变异体”研究》62、比较文学视域中我国的跨文化研究63、评严绍璗教授《比较文学与文化“变异体”研究》64、古典与现代:站在美国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最前沿——美国南方比较文学学会来访纪要65、从比较文学角度看《爱莲说》的文化内涵66、比较文学下中英文化中的女性独立意识67、文化·文学·人格──比较文学的本性及障碍68、比较文学视角下语言文学文化的互为载体关系研究69、从比较文学到跨文化交流——访香港着名学者李达三教授70、小议比较文学中的跨文化研究71、面对文化转型的思考72、从比较文学角度浅析中国对联文化内涵73、跨文化研究的世纪盛会74、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理论之于比较文学研究与教学的意义75、“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四川乐山举行76、中日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新史料:《和刻本中国古逸书丛刊》出版77、文化异质性及其对比较文学的影响78、双向融摄:跨文化研究与中国比较文学79、文化对话:跨越比较文学研究中的障碍80、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81、后殖义时期的比较文学82、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83、比较文学教程84、变异学: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大突破85、外国文学就是比较文学86、文学与疾病——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方面87、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中国视野——在17届国际比较文学年会上的发言88、比较文学与21世纪人文精神89、新辩证观念:中国比较文学与多元文化对话90、论比较文学研究中翻译的创造性叛逆91、重申文学性:对新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思考92、流散文学与比较文学:机理及联结93、译介学: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新视野94、中国学派:比较文学第三阶段学科理论的建构95、比较文学新编96、文化相对主义与比较文学97、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发展中的几个问题98、生态批评与跨学科研究——比较文学视域中的西方生态批评99、全球语境中的比较文学:中国的视角100、比较文学论文题目大全各类硕士论文题目与选题31、基于核方法的煤层厚度变化预测模型及应用研究2、基于高密度电法的煤矿多层采空区数值模拟研究3、小窑采空区直流电法超前探测研究4、基于BIM的三维地质建模5、采动条件下覆岩地电场响应特征研究6、浅部采空区微震定位方法研究7、采空区及陷落柱的地震波场分析8、乌兰察布低射气地区及气化区氡浓度分布的多重分形特征研究9、重复采动条件下老采空区地质稳定性研究10、高围压条件下岩石破坏特征及强度准则研究11、矿山采空区灾害风险分级与失稳预警方法12、膏体流变行为及其管流阻力特性研究13、深部硬岩矿山采空区损伤演化机理及稳定性控制14、铁矿矿山充填采矿用胶结充填料研究15、沿空留巷滞后段煤帮采动破坏机理及注浆重构技术16、基于能量平衡理论的深部软岩巷道支护技术研究17、采动裂隙岩体应力恢复及其渗透性演化18、厚松散层特厚煤层综放开采巷道围岩变形机理及控制研究19、深部高应力矿床岩体开采扰动响应特征研究20、开滦矿区深部煤层冲击地压监测与防治体系研究21、五阳煤矿大采高工作面覆岩运动规律及巷道支护研究22、薄煤层综采自动化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23、高温及冲击载荷作用下煤系砂岩损伤破裂机理研究24、方差体技术在煤矿小断层和陷落柱解释中的应用研究25、辽宁鞍山—本溪地区深部地质特征及三维地质建模26、巷道前方含水体的瞬变电磁响应及探测技术研究27、潘二矿A组煤开采底板破坏规律并行电法测试研究28、基于瞬变电磁法的铁峰煤矿采空区探测研究29、深部软岩巷道承载结构失效机理及定量让压约束混凝土拱架支护体系研究30、海洋可控源电磁法二维有限元正演及反演31、大型矿用挖掘机设计关键技术研究32、尖山磷矿边坡监测及预测预报研究33、巷道围岩峰后大变形过程的稳定性特征及锚固控制机理研究34、极近距离煤层采空区下综放面矿压规律与控制研究35、近距离煤柱群底板偏应力不变量分布特征及应用36、综合物探技术在煤矿采空区探测中的应用研究37、露天矿安全高效爆破智能化动态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应用38、厚煤层大采高综采采场覆岩破断失稳规律及控制研究39、高应力软岩回采巷道预应力锚杆—锚索支护技术研究40、沿空留巷围岩应力优化与结构稳定控制41、基于监测时间序列的冲击地压混沌特性分析及其智能预测研究42、井下水力压裂煤层应力场与瓦斯流场模拟研究43、覆盖区区域矿产资源评价方法研究44、矿区建筑物(构筑物)三维变形监测研究45、核磁共振2D/3D地下水成像方法及其阵列式地面探测系统研究46、不规则顶分层破坏区下矿压规律及回采方法研究47、阿尔金山北缘喀腊大湾地区遥感异常信息提取及找矿靶区预测48、急倾斜煤层充填开采方法及其围岩移动机理研究49、综合物探方法在六道湾煤矿采空塌陷区的应用50、深部铁矿勘探的地球物理找矿模式研究。
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现代化中国想象华夏边缘叙述与新时期文化

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现代化中国想象华夏边缘叙述与新时期文化一、概述在比较文学的广阔视野下,现代化中国的想象呈现出一种独特而复杂的面貌。
华夏边缘的叙述,作为这一想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也揭示了新时期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外在挑战。
现代化是一个全球性的历史进程,而中国在这一进程中的位置与角色尤为引人关注。
比较文学作为一种跨文化的研究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审视和理解现代化中国想象的形成与演变。
在这一视角下,华夏边缘的叙述不再是简单的地理或文化边界的划定,而是成为了一个充满动态与变化的概念,它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被重塑和解读。
新时期以来,中国的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化的推进,中国的文化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华夏边缘的叙述在这一时期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趋势。
随着民族文化的复兴和传统价值的重估,华夏边缘的叙述开始更多地强调文化的连续性和传承性;另一方面,随着外来文化的涌入和多元文化的交融,华夏边缘的叙述也开始呈现出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姿态。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文学的视角,深入探讨现代化中国想象中的华夏边缘叙述及其与新时期文化的关系。
我们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揭示华夏边缘叙述的演变轨迹和内在逻辑,并探讨其在现代化中国想象中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我们也将关注新时期文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分析其与华夏边缘叙述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期为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1. 阐述比较文学视野在现代化中国研究中的重要性在现代化中国的研究中,比较文学视野的引入与运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一视野不仅突破了传统文学研究的地域限制,更在跨文化、跨地域的对比分析中,为我们理解现代化中国的独特性和普遍性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比较文学视野强调对不同文学传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与比较。
通过对比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现代化中国进程中的独特现象与问题。
《比较文学概论》课程思政融入世界眼光

站在全球的高度,关注世界文学的 动态和发展趋势,推动中国比较文 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和交流。
PART 03
世界文学经典作品解读与 比较
REPORTING
XX DESIGN
东西方文学经典作品介绍
东方文学经典
《红楼梦》、《诗经》、《百年 孤独》等
西方文学经典
《哈姆雷特》、《傲慢与偏见》 、《飘》等
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
02
网络时代的文学传播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文学传播提供了新的媒介和手段,如网络文学、电
子书等,极大地拓展了文学的受
在跨文化语境下,如何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异国文
学,是当代文学交流面临的挑战之一。同时,这也是一个促进文化多样
性和世界文化繁荣的机遇。
推动作品互译
鼓励和支持中外文学作 品的互译工作,让更多 优秀的文学作品跨越语 言和文化障碍,走向世 界舞台。
PART 06
课程思政融入与育人功能 实现
REPORTING
XX DESIGN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
挖掘文学作品中的思政元素
通过解读经典文学作品,挖掘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社会正义等思政元素,将 其融入课堂教学。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需要具备跨文化视野 和比较思维。
拓展文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通过融入世界眼光,可以拓展文学研究的视野,深入挖掘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 学现象和内涵。
培养文学比较研究与推动文学交流传播的责任感
文学比较研究的价值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可 以发现文学的普遍规律和特殊现象, 推动文学的创新和发展。
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通过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不同文 化的特点和内涵,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学生的跨文 化意识。
智慧树网课——多元对话:比较文学概论

多元对话:比较文学概论一、单选题1.梁实秋提出的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不包括()。
A、追溯文学作品传播的历史B、研究故事的来源C、研究作家受到的外来影响D、搁置文学史里有争议的事件学生答案:D2.五四运动时期三个不同的学术流派包括()。
A、民粹派、复古派、自由派B、激进派、自由派、学衡派C、民粹派、自由派、甲寅派D、学衡派、甲寅派、民粹派学生答案:B3.在刘若愚看来,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后得到教育进而产生改造社会的欲望,这属于()。
A、表现论B、技巧论C、实用论D、审美论学生答案:C4.关于“软实力”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此概念是美国人提出的B、此概念与政治意图有关C、是实现全球化的有效有益的方式D、它是一种文化霸权的产物学生答案:C5.学衡派与激进派的不同,不包括()。
A、学衡派认为对西学首先是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再进行选择性吸收B、学衡派认为引进西学时要与中国文化传统契合C、学衡派认为要了解中国传统学术的基础,不要菲薄中国的学问D、学衡派认为引进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传统是第一要务学生答案:D6.侯方域是()的主人公。
A、《牡丹亭》B、《梧桐雨》C、《桃花扇》D、《西厢记》学生答案:C7.下列哪部作品不是王国维的著作?()A、《人间词话》B、《曲录》C、《柳如是别传》D、《观堂集林》学生答案:C8.关于哈罗德·布鲁姆,描述不恰当的是()。
A、他是“耶鲁学派”批评家B、他是美国著名文学教授C、他认为文本分析非常重要D、他提倡历史的、阶级的文学研究学生答案:D9.对“故今之所贵所望,在有不和众嚣,独具我见之士……”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鲁迅认为大众往往多随大流,无法看清楚世界B、鲁迅认为中国最需要的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C、鲁迅认为只有让超人统治庸众,才是出路D、鲁迅认为无论世人如何褒贬,有独立见解的人都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学生答案:C10.“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出自()。
141个比较文学论文选题

141个比较文学论文选题比较文学论文选题范例一:1、文本文学与文化: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动力2、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3、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4、关于当前比较文学研究与教学的若干问题5、从比较文学到比较文化──对当代国际比较文学研究趋势的思考6、关于比较文学的对象与方法7、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辩证观念8、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美国比较文学研究趋势9、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 中日近现代比较文学初探10、中日比较文学研究之现状与未来11、比较文学在当代中国的复兴与发展12、比较文学的学科定位及元—泛比较文学论13、比较文学的课程设置探讨14、比较文学的课程设置探讨15、跨文明研究:21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的理论与实践16、诠释学与比较文学的发展17、论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18、比较文学视野中文学传播模式的历史嬗变与当下态势19、比较文学研究的现状和前瞻20、比较文学“危机说”辨21、浅论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22、文化文学与教育:比较文学在教学中应用的现时性23、也谈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和"跨文化研究"--与曹顺庆先生商榷24、语言文学文化的互为载体关系与"比较文学"研究25、关于比较文学研究的“文化热”26、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文化透析27、比较文学的跨文化研究视野28、《简明比较文学原理》与《比较文学》的比较研究——从比较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入手29、文化语境下的比较文学教学研究30、梁启超的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31、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32、基于比较文学的中俄文学文化内涵分析33、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比较文学的发展──著名学者乐黛云先生访谈录34、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现代化中国想象——华夏边缘叙述与新时期文化35、百年中国比较文学的一项重大工程——评《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36、百年中国比较文学的一项重大工程——评《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37、文化复兴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的再阐释与现代文化的重构38、中西比较文学实证性影响研究中“游”的精神文化阐释39、东西文化场域间的探索——日本当代比较文学研究之一40、以宏观视野看待比较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文化特性41、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义42、比较文学概论43、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义44、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45、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转折与建构46、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47、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48、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49、钱锺书谈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50、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丛书51、中西比较文学教程52、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三阶段53、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54、比较文学译文集55、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56、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57、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58、多元文化与比较文学的发展59、比较文学与当代文化批评60、比较文学视域下的文化差异——以《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差异为例61、古典文献学养与跨文化视野的相遇--读严绍璗《比较文学与文化“变异体”研究》62、比较文学视域中我国的跨文化研究63、评严绍璗教授《比较文学与文化“变异体”研究》64、古典与现代:站在美国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最前沿——美国南方比较文学学会来访纪要65、从比较文学角度看《爱莲说》的文化内涵66、比较文学下中英文化中的女性独立意识67、文化·文学·人格──比较文学的本性及障碍68、比较文学视角下语言文学文化的互为载体关系研究69、从比较文学到跨文化交流——访香港着名学者李达三教授70、小议比较文学中的跨文化研究比较文学论文选题范例二:71、面对文化转型的思考72、从比较文学角度浅析中国对联文化内涵73、跨文化研究的世纪盛会74、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理论之于比较文学研究与教学的意义75、“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四川乐山举行76、中日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新史料:《和刻本中国古逸书丛刊》出版77、文化异质性及其对比较文学的影响78、双向融摄:跨文化研究与中国比较文学79、文化对话:跨越比较文学研究中的障碍80、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81、后殖义时期的比较文学82、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83、比较文学教程84、变异学: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大突破85、外国文学就是比较文学86、文学与疾病——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方面87、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中国视野——在17届国际比较文学年会上的发言88、比较文学与21世纪人文精神89、新辩证观念:中国比较文学与多元文化对话90、论比较文学研究中翻译的创造性叛逆91、重申文学性:对新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思考92、流散文学与比较文学:机理及联结93、译介学: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新视野94、中国学派:比较文学第三阶段学科理论的建构95、比较文学新编96、文化相对主义与比较文学97、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发展中的几个问题98、生态批评与跨学科研究——比较文学视域中的西方生态批评99、全球语境中的比较文学:中国的视角100、比较文学论文题目大全101、寻求跨中西文化的共同文学规律: 叶维廉比较文学论文选102、比较文学的国际性和民族性103、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学术背景与理论构想104、比较文学的不变与变105、全球化语境下比较文学教师的素质建设106、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整体观107、建构比较文学学科研究新范式108、关于比较文学学科基本理论的再思考109、中国比较文学发展透视110、我的比较文学之路111、“世界文学”的命运与比较文学的前景112、论比较文学的翻译转向113、比较文学与学术创新——曹顺庆教授访谈114、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 中日近现代比较文学初探115、中国生态批评十五年:危机与转机——比较文学视野116、吴宓——中国比较文学之父117、比较文学研究资料118、比较文学的问题意识:以"和而不同"的尴尬现状为例119、从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看文化软实力120、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121、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经典阐释与文化沟通122、比较文学与文化转型时期123、跨文化对话:新世纪比较文学发展必由之路124、文化研究视域中的比较文学125、在多元互动的比较中审视中国文化126、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文化考察127、比较文学:走向现代文论与文化研究128、文化研究背景下的中国比较文学批评129、关于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课题的思考130、中国文化的三次转型与中国比较文学源流131、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132、跨文化观念发生学研究与原典实证--读严绍璗先生的《比较文学与文化"变异体"研究》133、文化研究/比较文学:挑战还是超越?134、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第六届年会纪要135、中国文化和文学走出去:人文学者的使命——读王宁新着《比较文学世界文学与翻译研究》136、比较文学的奇葩——读《新文学作家与外国文化》137、比较文学视野中的日本文化:严绍璗海外讲演录138、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的比较文学观建立139、现代意识与民族文化: 比较文学研究文集140、从比较文学到文化研究──西方比较文学发展三人谈141、“文化对话”的主旨和策略─—转型期中国比较文学的定位与选择。
比较文学中的文化差异与交流

比较文学中的文化差异与交流在全球化的今天,跨越国界的交流愈发频繁。
而文学作为一种流传久远的艺术形式,也参与了这一跨文化的交流过程。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研究不同文学之间异同的学科,旨在探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对话。
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我们能够发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丰富我们的文化视野。
首先,比较文学研究揭示了文化之间的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积淀,这导致了他们在文学创作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例如,在中国文学中,儒家思想深深根植于文学作品中,强调个人与家庭、社会的关系,着重道德观念和伦理规范。
而在西方文学中,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价值观更为突出,作品中反映出强烈的个人情感和自由探索。
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思维模式。
其次,比较文学研究促进了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文学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方式,成为了不同文化间沟通的桥梁。
通过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人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的精髓和独特之处,从而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当我们阅读世界经典文学作品时,我们能够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增进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比较文学也提供了一种审视自身文化的方法。
通过比较我们自己的文学作品与其他文化的作品,我们能够看到自身文化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在比较中,我们可以反思自身文化的特点和局限性,从而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我们能够更客观地审视自身文化,并在交流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然而,虽然比较文学研究对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由于语言不同,翻译过程中可能无法完全保留原始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其次,比较文学研究对于个体与特定文化背景的关系并没有深入研究。
每个人的生长环境和经历不同,会对其文学品味和理解产生影响,因此,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我们也需要关注到个体在文化交流中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比较文学在全球化时代

沈睿:比较文学在全球化时代美国比较文学学会The America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sociation,简称ACLA ,是美国比较文学学者的学术组织。
这个学术组织,每十年左右会专门任命一位学者,并由这位学者组织一个委员会,对本学科的十年发展状态做一个集体总结评述,对未来十年内的比较文学做出理论性的规划和指导,并最后提出报告。
到目前为止,ACLA已经提出过四个报告。
前三个报告都以委员会主席的名字命名并有自己的题目:《1965列文报告:职业标准》;《1975格林报告:有关标准》;《1993伯恩海莫报告:世纪转折时刻的比较文学》。
1993年的报告以及三位比较文学学者对此报告的不同反映评价,加上另外13位学者分别撰写讨论比较文学现状与方向的文章,汇成一集,题为《多元文化时代的比较文学》一书,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在1995年出版。
[1] 该书的写作方式,除了伯恩海莫的报告外,为了突出多元文化的多重视角,还请15位学者各自发表言论。
这些学者都是比较文学界的有成就的学者或新锐学者。
最新的一个报告,写于2004年,在写法上继续打破了上个报告的形式,于2006年4月继续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题为《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
[2]这本书共有19位学者参与。
学者的名单里,与1995年的书相比,有些学者已经退去,也有新名字进来,也有学者十年后再次发表意见。
这19位学者各个撰文,对今日比较文学状态和明日比较文学发展发表意见,已无以往的共识可言,也没有一个诸家认可的报告出现。
这种新的体例,据委员会主席兼编者苏源熙(Haun Saussy) [3]宣称,有意体现这个新时代的学者风貌和比较文学研究的百家争鸣。
[4]我自己不揣冒昧,将这本书的题目顺手拿来,借这个题目为这次讨论的题目。
一是“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本身画龙点睛地表明了今日比较文学的历史、社会、文化语境,二是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对比较文学所处时代的认识和分析。
曹顺庆比较文学概论

2. 强调了“异质性”; 3. 提出了“文学变异研究”。
思考:
比较文学的发展经历过哪几个 阶段?各个阶段有哪些代表人物 和主张?
第二节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界、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 中寻求比较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
则是跨文明研究的理论前提。如果在跨越异质文明的比较文 学研究中,忽略了文明异质性的存在,我们的研究便会陷入 简单地同中求异——比如有可能把中国文学变为西方观念的 注脚,也会陷入简单地异中求同——比如只是进行一种浅层 次的“X+Y式”的比附。
第三节 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与三大研究领域
一、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文学跨越性研究 跨国界研究
具体对象:主题、文体、风格、技巧、原型、神话、思潮
和文学史等。
主要关注点:文学性,即力图通过求同辨异,把握文学发展、艺术创作、文 本结构等方面的规律以及作品的审美特点和价值等。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构成:
流传学
实证性影响研究 渊源学
跨国界研究
媒介学
比较文学 跨学科研究
语言层面变异学研究
跨文明研究
卡雷提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曾存在过的跨国度的 精神交往与实际联系”
[法]卡雷:《〈比较文学〉初版序言》,见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 究组选编:《比较文学研究资料》,43页。
基亚则认为比较文学是一种“国际文学的关系史”[法]
基亚:《比较文学》,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二、类同性 类同性是迥异于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美国学派平行研究
的鲜明旗帜和突出特征。具体来说,类同性是指没有任何事 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 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 学理论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或契合之处。
《比较文学导论》书本内容整理【知识点全】

1民族文学与国别文学的界分
国别文学是以一个国家共同的政治区域观念所定义的文学现象。民族文学是从一个民族共同血缘观念来成立起学科身份的。
在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体系中,国别文学就是民族文学,民族文学也就是国别文学,可以互相指称。在研究一个国家的多民族文学时,或研究一个由多民族构成的国家之文学与其他国家、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时,应该使用民族文学。
2比较文学的诞生
3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历程
一、比较文学发展的早期历史;
二、比较文学的危机及其转向
三、跨世界的比较文学及其走向
第三节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渊源
1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的出现有赖于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必须与外来文化相接触,二是必须具备通识眼光,即能具有一种从国际角度来从事文学研究的立场。
2)比较文学研究是跨越两种国家文学以上而完成的。因为国家是一个政治地域观念,跨国家并不等于跨民族、跨语言与跨文化,这个定义在学理上是不准确的。
3)与法国学派最大的差异在于明确地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扩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中区,认为比较文学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与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这样大大地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
伽列
明确指出比较文学隶属于文学史,把比较文学从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中界分出来,以说明比较文学在学科意识及学科界限上归属文学研究。并且,主张文学研究的对象是国际间的精神关系,这种国际间的精神关系必须是能够被文献与考据所证明了的材料事实联系。(国际精神关系特指不同语境下作家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与跨国界的文学交流关系)
当代的比较文学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它利用跨学科、跨文化的特点积极地参与多变得文化交流和对话,加强了世界各地的思想互动。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渊源
【范文】比较文学的“文学性”。

比较文学的“文学性”。
一、“文学性”在文学理论中的缘起及其发展脉络。
要探讨作为文学研究分支学科之一的比较文学的“文学性”,就先要理顺文学理论中“文学性”的发展脉络。
“文学性”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虽有极大的争议,但它始于俄国形式主义却得到学界大部分学者的认可。
罗曼·雅各布森说: “文学科学的对象并非文学,而是‘文学性’,即使一部既定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特性。
”“文学性”的两个基本范畴是“自动化”和“陌生化”。
“‘文学性’也就是打破‘自动化’状态的‘陌生化’,有‘陌生化’就有‘文学性’,没有‘陌生化’就谈不上‘文学性’。
”自此之后,“文学性”问题,在随后出现的各个流派中备受关注,如兰塞姆的本体论批评、退特的“张力”说、燕卜荪的复理论、布鲁克斯的细读法等。
而随后的结构主义由于罗曼·雅各布森的渊源而成为俄国形式主义最直接的继承者和发展者,法国文学理论家茨维坦·托多洛夫曾说过:“形式主义理论是结构语言学的起始。
”结构主义用新的方式阐释了“那些使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程式”。
俄国形式主义对接受美学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接受美学的主将尧斯认为: “‘文学演变’的形式主义理论无疑是文学史革新中最有意义的尝试。
”他主张把关于文学史的理解局限在文学的感知上。
到了20 世纪后期,“文学性”问题在解构主义那里又一次得到关注。
这与后现代语境下文化研究的高歌猛进与文学以及文学研究陷入困境不无关系。
在此语境下,文学的边缘化趋势日渐明显。
2000 年,美国结构主义批评家希斯利·米勒借雅克·德里达的着作《明信片》中的观点断言: “‘电信时代’的变化不仅仅是改变,而且会确定无疑地导致文学、哲学、精神分析学,甚至情书的终结。
”但耐人寻味的是,他随后又提到了文学的“永恒”说。
而这一“永恒”就是从文学与非文学的关系出发对“文学性”的重新认定。
也即是说,在当今世界,分类学意义上的文学可能已偏离人类生活中心,但在宗教、历史、哲学、法律等人文社会科学中,文学的叙事、抒情、隐喻等模式仍在被大范围使用,“到处都可看到‘文学性’的影子在晃动,‘文学性’的作用已深入骨髓、不可分割”。
2022专升本考试试题题库比较文学

2016/2017 学年第一学期比较文学课程考试试题(一)卷类别继续教育学院拟题人庄莹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无效)一、填空题。
每小题一空,每空2分,共20分。
1、现代主义在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标志,一是厨川白村的文艺论文集《苦闷的象征》所引起的普遍共鸣,二是创作实践。
2、《谈艺录》的作者是钱钟书。
3、从诗歌的历史传统来看,西方的诗歌传统是以叙事诗为主,而中国的诗歌传统是以抒情诗为主。
4、20世纪60年代西方文学中结构主义的盛行,是自然科学领域中的系统论引入文学研究的结果。
5、法国学者罗兰·巴尔特提出分析符号的两个分析层次,分别指的是直接意指层与含蓄意指层。
6、世界文学的概念最早由歌德提出。
7、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在美国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年会,中心议题是欧美文学关系,标志着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
韦勒克在会上做了题为法国学派的书面发言。
教堂山会议成为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
8、《美学散步》是宗白华的著作。
9、中国大陆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是1984年卢康华、孙景尧所著的《比较文学导论》。
10、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是海德格尔,1927年他的代表作《存在与时间》正式印行。
11、20世纪中国第一个被引进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是以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为代表的新感觉派。
12、艺术理论著作《拉奥孔——论绘画和诗的界限》的作者是莱辛。
13、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在美国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年会,中心议题是欧美文学关系,标志着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
韦勒克在会上做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书面发言。
教堂山会议成为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
14、原型批评又被称为神话批评。
15、《管锥篇》的作者是钱钟书。
16、比较研究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自发性质的比较文学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
17、易卜生经典剧作《玩偶之家》的主人公娜拉的形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成为中国妇女解放的符号。
比较文学概论 复习题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教堂山会议——是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在美国北卡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学术年会;会上,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受到批评,韦勒克宣读了比较文学的危机,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论,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了学科的健康发展;2、格义——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产生的一种研究法,就是以老庄等各家学说来解释佛家的教义,说得更明确一点,格义的方法即是用汉学来解释和比附外来学说,是比较文学中“阐发研究”的最初形态;它是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3、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式之一,它是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有事实联系的、相互影响的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具有外来性和隐含性的特点;4、圆形的研究——由于作家所受的影响常常不是单一的,很可能是多元的,因此深入的影响研究往往不是从一个角度,而是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来研究一个作家所受到的外来影响;梵·第根将这种方法称之为“圆形的研究”;它是影响研究中较好的方法,它能使人们对作家的创作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5、阐发研究——是比较文学中的一种研究类型,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是由中国学者首先提出来的,适用于文化系统迥异的诸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它包括用外来的本民族的文学理论来阐发本民族的外来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相互阐发和以别的学科及理论来对文学进行阐发、解释文学中的各种问题,是一种双向的、相互的阐发;6、接受理论——又称为接受美学、接受研究、文学的接受与作用论等,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德国学者尧斯和伊塞尔提出的;其要点是把读者和作品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主体,探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反应,以及阅读过程对创作过程的积极干预,并研究产生各种不同反应的社会的、历史的和个人的原因;2、期待视野——是指对作品的某种“先入之见”或先入为主的见解,即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先就已存在的一种“意向”,这种预先存在的意向会决定读者在阅读作品时的判断和取舍,构成了阅读和理解的个人色彩,产生了因人而异的理解和解释;如古典小说读者对“金榜题名”等大团圆结局的期待;8、民间文学——是通过人民大众口头流传的一切民间创作形式的总称,包括神话、传说、民歌、民谣、民间故事、寓言、童话、谚语、谜语等各种类型;9、雷雨神话说——是德国神话学派学者库恩等民俗学者建立的;库恩对许多年印度和欧洲神话作了深入的比较,认为印欧神话中的主要部分是把雷、电、雨、云等自然现象神化之后建立起来的;这样就形成了雷雨神话的学说;10、文类学——比较文学的文类学,指的是对于文学形式的各个种类和类型以及文学风格的比较研究,通过历时的和共识的方法,了解文类发展的历史和基本特征,认识作家的独创和文学的民族传统、民族特征;11、媒介学——是对媒介的研究,所谓媒介,是指在文学交流过程中,起到传递作用的人和事物,它把一个民族的文学包括作家、作品、文论、文学思潮乃至文学运动介绍和传播到另一个民族,使文学的流传和影响得以实现;一般把媒介分为个人媒介、团体媒介与环境媒介以及文字材料媒介三大类;12、形象学——是文学范围内比较文学学科中的一个门类,脱胎于影响研究;它的研究对象是某国某民族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关注作家在作品中如何理解、描述、阐释作为他者的异国异族;形象学的任务就是探索异国异族神话的创造过程和规律,分析其社会心理背景以及深层文化意蕴;13、套话——在形象学中,套话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它是他者形象在文本中的最小单位,是在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一种不由分说的表述,标志着对“他者”的凝固看法;14、跨学科研究——又称为“科际整合”,是文学范围内比较研究的一个领域,主要探讨文学与其它艺术门类如美术、音乐、雕塑、影视、建筑等,文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如哲学、心理学、历史学、宗教、语言学等,文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15、文学思潮——在当今文学理论界,文学思潮是一个意义相当宽泛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确定的界定;一般而言,文学思潮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出现在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受一定的社会思潮、哲学思潮所推动,在文学上形成的某种思想倾向和潮流;文学思潮能够产生文学流派或促进文学流派的产生;二、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将正确答案的标号写在括号里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萌芽于19世纪①年代①三十②四十③五十④二十2、比较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是①①文化交流②科技交流③学科交流④民族交流3、1827年,在巴黎大学讲课时正式采用“比较文学”名称的是②①歌德②维耶曼③波斯奈特④诺埃尔4、1827年,提出“世界文学的时代即将来临”的是③①维耶曼②韦勒克③歌德④但丁5、19世纪,比较文学从②研究中脱胎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①文学理论②文学史③诗歌④文学6、下述研究中属于比较文学的是③①李白与杜甫的比较②华兹华斯与柯尔里奇的比较③王熙凤和莎士比亚笔下的福斯塔④川康端成与日本古典文学7、下述研究中属于比较文学的是③①李白与杜甫的比较②华兹华斯与柯尔里奇的比较③藏族文学与蒙族文学的比较④川康端成与日本古典文学8、下述研究中属于比较文学的是④①李白与杜甫的比较②华兹华斯与柯尔里奇的比较③阿Q与堂吉诃德④川康端成与日本古典文学9、美国学者③认为“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①基亚②韦勒克③雷马克④韦斯坦10、比较文学研究的一条重要原则是离不开②①国别文学②民族文学③总体文学④世界文学11、前苏联比较文学的代表人物日尔蒙斯把比较文学称为③①比较文艺学②历史类型学③历史-比较文艺学④比较历史学12、将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改编为中国孤儿,在欧洲文学界引起强烈反响的作家是③①狄德罗②但丁③伏尔泰④莎士比亚13、1953年,韦勒克发表④一文,对法国学派提出批评,揭开了美国学派与法国学派的论战①比较文学论②比较的基础③比较文学的危机④比较文学的概念14、①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①1960年②1958年③1955年④1950年15、西晋时期,佛教界产生的②方法,是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①心无义②格义③合本 D.直译16、第一个系统地全面地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学者是③①巴尔登斯伯格②卡雷③梵·第根④基亚17、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在美国①所在地教堂山举行的第二次全会,确立了美国学派,打破了法国学派的一统天下①北卡罗莱纳大学②耶鲁大学③哥伦比亚大学④印地安纳大学18、我国着名翻译家②主张直译,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观点①鸠摩罗什②释道安③慧远④严复19、利用叔本华的悲剧理论、采用阐发法系统分析了红楼梦,认为它是“悲剧中之悲剧”的学者是②①鲁迅②王国维③梁启超④苏曼殊20、第一个把比较文学引进高校的中国学者是④①梁启超②王国维③戴望舒④吴宓21、中国元杂剧②对法国18世纪启蒙作家伏尔泰的戏剧作品中国孤儿产生影响①窦娥冤②赵氏孤儿③汉秋宫④梧桐雨22、拉奥孔是就诗与造型艺术进行区分的经典之作,其作者是④①柏拉图②亚里士多德③黑格尔④莱辛23、对我国元代杂剧赵氏孤儿在十八世纪欧洲流传情况的研究属于②①平行研究②影响研究③阐发研究④接受研究24、可对杨贵妃和“埃及艳后”克里奥佩特拉两个文学形象作①①平行研究②影响研究③阐发研究④接受研究25、“暗含的读者”这一概念是①提出的①伊塞尔②海德格尔③布莱西特④曼海姆26、太阳神话说的创立者是③①库恩②雅科布·格林③谬勒④弗雷泽27、下面哪一项不属于主题学研究的范围④①具可比性的不同民族的作品之间所包含的人物形象②诗歌中间所包含的意象的相似③相似的故事情节④大致相似的体裁类型28、下面哪一项属于文类学研究的问题③①西游记在个别情节上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相似之处②孙悟空与神猴形象的关系③西游记与罗摩衍那在叙述方式和体裁形式上的不同④西游记中人物形象的变异问题29、佛教对中国文学具有多方面的影响,下面哪一项属于文类方面的影响③①佛教里包含着很多神异的故事,这些神异故事有很多被搜神记等志怪小说所收罗进去②佛教进入中国以后,大大刺激了一部分中国诗人的宗教意识,因此,在诗歌中,很多带有佛教意味的诗出现了③佛经变文不仅直接导致了民间说唱形式的出现,而且影响了后来话本、词话等说唱形式的文学的出现④西游记中的很多神魔形象都有佛教故事中类似形象的影响30、下面关于比较诗学的几个定义中哪一个是正确的③①比较诗学就是不同国家诗歌之间的比较②比较诗学就是各个国家诗歌理论的比较③比较诗学就是研究各个国家之间在文学理论方面的相互影响④比较诗学就是将不同国家的文艺理论拿来相互比较二、判断题:将答案填在题首,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全部打“×”或“√”均记0分√1、对李白、杜甫的比较研究,不属于比较文学的学科范围;√2、我国藏族文学与蒙族文学的研究属于比较文学的范围;×3、所有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文学现象的,都可以称为比较文学;√4、法国是比较文学的故乡;√5、法国学者卡雷指出“比较文学不是文学的比较”,澄清了比较文学同比较方法的关系;×6、进入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文学关系主要有事实联系、亲缘关系和交叉关系;×7、1827年,马克思提出“世界文学的时代即将来临”;×8、在“世界文学”的时代,世界各民族的文学已经成为了一个整体,各民族文学只有共性,而没有个性;√9、德国莱辛的汉堡剧评是用比较的方法讨论欧洲戏剧的一部杰作;√10伏尔泰在论史诗和其他着作中首先提出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欧洲各民族史诗的意见;×11、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是中国大陆第一本比较文学论文集;√12、1979年钱钟书管锥编前四册问世是中国比较文学复兴的标志;√13、〈茶花女〉在中国属于影响研究的范例;×14、梵·第根把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来研究一个作家所受到的外来影响称之为“圆形的研究”;√15、可比性、文学性是平行研究的理论依据;√16、民族性是平行比较中“异”的基本表现;√17、对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研究属于平行研究√40、接受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六十年代末出现的接受理论;√18、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19、今天的影响研究,不再需要运用实证的方法了;√20、神话和民间文学属于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21、安德鲁·朗1884发表的习俗与神话,创立了人类学派的民俗学理论;×22、比较文学中的主题学等于我们通常所说的主题研究;√23、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不同文学作品中可以找到和利用共同的题材;×24、欧洲中世纪的骑士小说与中国的才子佳人小说之间完全没有什么可比性;√25、“变文”是佛教传入后给中国文学带来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26、形象学脱胎于影响研究;√27、“社会整体想象物”是作家在社会整体想象物支配下创造出来的;√28、比较诗学专指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诗歌理论的比较研究;×29、文学与哲学的关系不是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30、绘画与文学属于跨学科研究的文章;四、简答题只答出要点不可得满分,要有适当说明才可得满分1、简述世界文学的含义;参考答案:世界文学是比较文学研究中常见的一个术语,对这个术语通常有三种理解;①一是歌德的看法,他最先使用世界文学这一术语,其本意是希望有一天各国文学合而为一,成为一个伟大的综合体”,而每一个国家的文学都在这样一个全球性的大合唱中演唱自己的一个声部;还认为在人类精神财富的交流方面,世界文学比民族文学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显然,歌德是希望各民族文学通过世界范围的广泛接触而进入一种和谐相处的状态,这是一种理想的人类文学与文学研究;②第二个含义是指那些获得了世界声誉的作家和作品,在此意义上世界文学无疑是名家荟萃和名着选评;③第三个含义是把世界文学看作各国文学的总合,而不管这些文学是否具有世界地位和不朽性;这一含义同比较文学很接近,但仍同比较文学有本质的区别,那就是它并不强调从比较的角度去作研究;2、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正式建立的标志是什么答:以下一些事件标志着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的正式建立:①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着比较文学,标志着比较文学时代正式开始;②1887年,德国学者科赫创办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③1897年,法国戴克斯特1865—1900在里昂大学创办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④1900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性文学会议上把“各国文学的比较历史”正式列入议题;同年贝茨编订了比较文学书目;3、怎样认识文学中的模仿参考答案:①文学中的模仿是作家根据另一个民族的作家作品来进行写作,它不象翻译那样完全忠实于原作,但要尽可能保存被模仿对象的特征;模仿的对象可以是本民族的前辈大师,也可以是外民族的经典作家;②模仿在创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际上,任何作家在创作中都存在着模仿,模仿是作家在学习创作时的必然阶段,正是幼稚、机械的模仿导致作家在不断吸收外来影响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和特色;③模仿与创新不仅不矛盾,而且相互依存;它是创新的前提,是达到创新的必由之路;中外许多伟大的作家正是从对他人的学习、借鉴,甚至模仿中丰富了自己的创作宝库,创作出具有永久生命力的伟大艺术品;4、简要说明鲁迅所受的外来的影响;答:鲁迅先生所受的外来影响是多方面的,对他一生创作发生过较大影响的作家,有俄苏的果戈理、契诃夫、迦尔询、安特莱夫、陀斯妥也夫斯基、普希金、托尔斯泰等,东欧的裴多菲、米茨凯维支、显克微克等,北欧的易匍生,西欧的尼采、拜伦、雪莱等,日本的厨川白村、有岛武郎、夏目漱石等;5、荣格原型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参考答案:①荣格反对弗洛伊德等人用“俄狄浦斯情结”来解释一切神话和文学的做法;他认为所谓的神话、仪式实际上是一些远古的意象在初民集体无意识中的储藏和反映,这些远古的意象就是原型,它们存留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中,并不断反复出现,于是形成了世世代代文学中类似的模式和母题;按照荣格的观点,原型是许多不同民族共有的、集体无意识中的遗留物,它们展示了人类集体生活的经历以及潜在的内心世界;②荣格还提出若干原型;如:创世、造人、洪水、人神婚配、人兽婚配、英雄探险、寻找父亲、死亡和再生、聪明的傻瓜、魔鬼、替罪羊、女诱惑者,等等;荣格的原型理论具有较多的合理因素,用这些原型来解释神话和文学比把丰富繁杂的神话世界仅仅纳入一种模式要合理得多,因而被后来的许多民俗学家接受;6、简述平行回现论的内容;参考答案:①平行回现论又译为个别阶段论,它由俄国比较文学的先驱维谢洛夫斯基提出,后经日尔蒙斯基等人发展;②这一理论主要说明文学类同现象产生的原因,其要点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相似的历史文化环境里,不同民族的文学会出现重合与类似现象;这样的重合与类似是自成系统的,不必考虑作品的起源、地域、年代以及影响,只要注意文学发展中个别阶段的类似就可以了;③根据这种理论,国际文学现象产生的类同,部分原因来自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部分原因则来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致性和规律性;④“平行回现论”是对平行相似的客观文学现象的概括,它反过来又为平行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五、论述题只答出要点不可得满分,要有适当阐述才可得满分;1、中国古典悲剧与西方悲剧的差异参考答案:中国古典悲剧与西方悲剧相比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差异:①从悲剧的本质上讲,西方悲剧大致可以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三种;命运悲剧是指生存环境给人造成的悲剧,古希腊悲剧大多属于此类,如俄狄浦斯王;性格悲剧是指人的个性因素给自身造成的悲剧,以莎士比亚哈姆莱特为代表;社会悲剧是指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造成的悲剧,如易卜生的人民公敌、群鬼,萧伯纳芭芭拉少校、阿瑟·密勒推销员之死等;中国的悲剧从古典悲剧窦娥冤到雷雨等现代悲剧,几乎全是社会悲剧;②从悲剧的产生来看,中国悲剧比西方悲剧晚进2000年;西方悲剧多产生于酒神颂,多取材于神话;中国悲剧则是在古代民间流传的讲唱文学和舞曲歌词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成,取材广泛;③从主人公来看,西方悲剧的主人公都具有高贵血统,或帝王将相,或名门贵胄;中国古典悲剧的主人公则多是普通人,如窦娥、赵五娘、李香君、程婴、秦香莲等,在这一点上,和西方现代悲剧十分接近,因为在西方现代悲剧中主人公已经由古典的英雄变成了普通人,如易卜生的斯多克芒、娜拉;奥尼尔的扬克、琼斯、伊本;阿瑟·密勒的洛曼等;④从形式结构上看,中西悲剧有较大的差异;西方悲剧除古希腊悲剧使用合唱队和偶有歌唱外,基本上是以对白为主的话剧或诗剧的形式;而中国悲剧则以歌唱为主,多是唱白相生的戏曲形式;中国现代悲剧虽是话剧,但基本上是在西方话剧的影响下形成的;中国古典悲剧的结构规模庞大、内容复杂,有时一出戏可以多至50折“折”相当于西方戏剧中的“场”,一些折独立性强,可以抽出作为“折子戏”单独演出;2、试析比较文学的特征参考答案:比较文学具有开放性、宏观性特点;①开放性是比较文学最根本的特征;比较文学是个巨大的、不断运动的开放性体系;其开放性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它不受时间、空间及作家作品地位高低及价值大小的限制,同民族文学相比,它有着更大的自由;在空间上,不受国家、民族的局限,比如,德国文学可以和英国文学比较,也可以和法国文学比较;在时间上,它比民族文学包含更大的时间跨度,民族文学研究中的比较一般多是在同一时代和时代相近的作家间进行的,比较文学则可以把时代相距较远的的作家作品加以比较,而且特别重视往往被民族文学所排斥的当代作家;第二,它比传统文学研究有更宽泛的内容;传统文学研究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作家和作品这两极上,比较文学则通过影响和接受的研究引入了读者大众和客观世界这另外的两极,这使得传统研究中的作家作品两极变成了作家、作品、读者和世界这样一个四极相互运动的宏大模式,而且比较文学对每一极都同样重视;在研究的方法上,比较文学具有兼容并包的特点,它以比较分析法为主,兼及系统归纳、审美评论、历史考据、哲学反思、图表统计、社会调查、文本细读、传记互证等诸法,而且具有迅速接纳新思想、新方法的敏锐和自觉性,不仅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新方法会被立即得到衡量和考评,就是自然科学中的新方法也会很快引起重视;②宏观性即宏观角度;比较文学从民族文学的范围中跳出来,从国际的高度俯视各种文学现象,即便是微小的领域例如某一意象、技巧等也能给予宏观的比较剖析;在跨学科研究中,它能从文学内抽身出来,从一个新的高度俯视文学和哲学、心理学、宗教、艺术及自然科学领域的关系,这种宽广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是传统文学研究无论如何也无法企及的;3、联系实例辨析主题与母题的区别答案要点:①主题与母题是主题学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在许多情况下二者可以混用,但是也有区别;一般说来,主题是通过人物和情节被具体化了的抽象思想或观念,是作品的主旨和中心思想,往往可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来表述;如“爱国主义精神”、“人性的复归”之类;母题则是较小的、具体的主题性单位;一连串母题的结合就构成了作品内容的框架,从中可以抽象出主题;也就是主题包括了母题;主题可以从母题的结合中抽象出来;②我们通过伊索寓言农夫和蛇的故事来看主题和母题的区别;这个故事有着若干情节段落:蛇被冻僵、农夫救蛇、蛇醒来、蛇咬农夫、农夫死去;但这些情节可以做一个最简化的归纳,即:一个农夫被蛇咬的故事,那么,这里的母题就是“农夫被蛇咬”;它只是对情节的概括,而不包含情感因素和价值判断;但由这个母题可以抽绎出不同的主题,如,“怜惜恶人应受恶报”,或“即使恶人遭难也不应对他怜惜”,或“恶人的本性并不因受到怜惜而改变”;③由此可见,母题受到故事情节的制约,它没有随意性,任何人只要遵循简约化原则,就可归纳出同样的母题;但主题则因视角、语境的不同而具有广泛的阐释余地,不同民族文学中对同样的母题甚至可以阐发出完全相反的主题;如“一个男人和多个女人”的母题,拜伦笔下的唐璜风流倜傥,借助于广阔的生活背景,作者把一个个故事描写得轻松动人,歌颂的是人性的解放,讽刺的是恶浊的社会;而中国金瓶梅中的西门庆虽然也风流,但在他身上体现的是士绅阶层生活的奢糜与罪恶,作者在这一母题上抽绎的主题是“戒淫”;。
比较文学——精选推荐

⽐较⽂学1.⽐较⽂学的定义是什么?查看答案⽐较⽂学的定义:⽐较⽂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学⽐较研究。
2.简要谈谈⽐较⽂学的可⽐性。
查看答案⽐较⽂学的可⽐性是⽐较⽂学得以存在的⽴⾝之本,主要有以下⼏个⽅⾯:(1)同源性。
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式就成为法国学派⽐较⽂学具体的研究内容。
除此以外的⼀切⽐较⽂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较⽂学。
由于在法国学派那⾥可⽐性已被⼈为限制到很⼩的领域内,显⽽易见,这并不是⽐较⽂学可⽐性的全部。
(2)变异性。
出⾃同源的⽂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翻译层⾯、⽂学形象层⾯、⽂学⽂本层⾯、⽂化层⾯产⽣了⽂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发⽣“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差异性成为可⽐性的核⼼内容。
(3)类同性。
⽐较⽂学发展到以平⾏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
可⽐性的内容得到进⼀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研究可⽐性的特征凸现出来。
平⾏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学。
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学规律等⽅⾯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
⽽综合性则是⽴⾜于⽂学,以⽂学与其他学科进⾏跨学科⽐较的⼀种交叉关系。
因此,平⾏研究的可⽐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
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性主要是从跨⽂明平⾏研究和总体⽂学研究的⾓度来说的,因为,法、美学派均属于同⼀欧洲⽂化体系的⽐较⽂学学科理论,⽽随着⽐较⽂学发展到以跨⽂明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阶段,异质性作为⽐较⽂学的可⽐性⼜凸现出来。
在跨越异质⽂化的⽐较⽂学研究中,如果忽略⽂化异质性的存在,⽐较⽂学研究势必会出现简单的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较,前者使得中国⽂学成为西⽅观念的注脚本,⽽后者则是⼀种浅层次的“X+Y”式的⽐附。
比较文学研究在全球化时代的意义

比较文学研究在全球化时代的意义在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和融合变得更加频繁和深入。
比较文学研究作为一门跨文化的学科,在这个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并从中汲取经验和启示。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比较文学研究在全球化时代的意义。
比较文学研究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在全球化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可以通过翻译和传播渠道迅速传播到全球范围内。
通过比较文学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和欣赏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领略不同文化的魅力。
比较文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尊重他者的文化,消除误解和偏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处。
比较文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
通过比较文学研究,我们可以对自己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异同,发现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和特点。
比较文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加深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第三,比较文学研究可以促进文学的创新和发展。
在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为文学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通过比较文学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性和互补性,从而为文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比较文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开拓思维,拓宽创作的视野,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
比较文学研究可以提升个人素养和跨文化能力。
通过比较文学研究,我们可以培养和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能力。
比较文学研究需要我们掌握多种语言和文化知识,学会从不同文化的角度来思考和分析问题。
比较文学研究可以提高我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使我们更加开放和包容,更加懂得欣赏和尊重他者的文化。
比较文学研究在全球化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促进文学的创新和发展,提升个人素养和跨文化能力。
比较文学研究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和多元的世界,让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借鉴,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比较文学几套试题(附带答案)

比较文学几套试题(附带答案)《比较文学课程》试卷一一、填空:(16分)1、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1886年由XXX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确定并使用的。
2、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最终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
3、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是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和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与工具书的出现。
5、世界比较文学大致可以分为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和中国学派三大学派。
7、当代文类学把文学作品分抒情类、叙事类和戏剧类三大类。
8、《文心雕龙》的作者是XXX。
10、形象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外部研究、内部研究两方面。
12、中国大陆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是1984年XXX、XXX所著的《比较文学导论》。
二、简要回答:(30分)1、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可比性就是比较研究对象中存在的一种可资研究文学规律的内在价值,是提供比较研究的可能,并保证比较研究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
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是不断拓展的。
2、什么是“期待视野”?作者在“接受屏幕”所构成的接受前提下对作品向纵深发展的理解和期待。
如古典小说读者对“金榜题名”等大团圆结局的期待。
3、什么是“社会总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
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
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三、论述:(54分)1、试论述跨学科研究。
(1)定义:是以文学为一端,以其他学科(如各种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为另一端,对它们相互关系的研究。
因而又称为科际整合。
目的在于揭示不同知识形态的一致性、共通性,同时也彰显文学之为文学的独特性,把握文学的内在规律。
(2)必须注意文学性与系统性两个方面。
批评:在时代的浪尖口展开——评“比较文学与文化靳视野丛书”

凌力的《 少年天子》 熊召政 的《 、 张居正》唐 浩明 史 人 物 的 艺 术 功 力 而 言 ,我 们 是 可 以抱 这 样 的 、
的《 曾国藩》 以及二月河 的《 雍正 皇帝》 为代表 期待 的。 等 的一大批 优秀作 品。李 兴叶的《 帝国的草原》 三
( 作者单位 : 北京 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 学院)
一
学科 的 偏 爱 , 者 是 赢 取 眼 球 的 需 要 , 往 容 个 鲜 明 的 特 色 , 站 在 当代 学 术 前 沿 . 求 与 时 或 往 即 寻 众 所 周 知 .文 学 研 究有 赖 于 各 种 因素 的 综
易 得 出 一 些 惊 世 骇 俗 的 结 论 . 比较 文 学 消 亡 ” 代 对 话 的 有 效 途 径 。 “ 的 论 断 恐 怕 也 不 例 外 。 斯 皮 瓦 克 在 新 书 出 版 后 不 久 . 就担 任 了哥 伦 比亚 比较 文 学研 究 中心 的 合 作 用 . 如 开 阔 的 视 野 , 思 的 勇 气 . 判 的 比 反 批 主 任 。但 是 , 们 在 各 自的 论 著 中 所提 出 的 比较 激情 等。其中 , 他 保持开阔 的视野 . 积极地 与置身
范式 等 问 题 就 存 在 着 不 少 争 论 ,近 年 来 还 有 学 着阵地 。 由北京 语言大学比较 文学所高旭东教授 者 提 出 比较 文 学 消亡 的 论 断 。 英 国 著 名 翻 译 理 主 编 、 华 书 局 出版 的 “ 较 文 学 与 文 化 新 视 野 中 比 就 试 论家苏珊 ・ 巴斯奈特 曾认 为, 既然 比较文学研究 丛 书” 是 这 样 一 次 中 国青 年 学 者 迎 接 挑 战 . 离 不 开翻 译 .那 么 它 理 应 归属 于 翻 译 研 究 的 范 图 寻找 比较 文 学 研 究 新 的 突破 口的重 要 尝 试 。 畴 . 为 翻 译 学 科 的 “ 支 ” 20 年 , 国后 殖 成 分 。 03 美
《比较文学》在线作业及参考答案

《比较文学》在线作业及参考答案《比较文学》在线作业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第1题 (2.0) 分比较文学中最具中国特色的类型是()。
C、阐发研究第2题 (2.0) 分()国学者奠定了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基础。
A.法国第3题 (2.0) 分比较文学最根本的特征是C.开放性第4题 (2.0) 分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父是C、宙斯第5题 (2.0) 分西方文学影响最大的心理学家是()。
B.弗洛伊德第6题(2.0) 分()是诗学或美学的总称,实际是文学理论的别称B.总体文学第7题 (2.0) 分下列学者哪个不属于心理分析学派C.钟敬文第8题 (2.0) 分“比较文学”这一术语源于()A.欧洲第9题 (2.0) 分日尔蒙斯基将比较文学称作C.历史比较文艺学第10题 (2.0) 分在发生学上与宗教关系较远的文类是A.诗歌第11题 (2.0) 分法国的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建立于C.里昂大学第12题 (2.0) 分()首次提出了“从比较文学到比较诗学”的设想A.艾田伯第13题 (2.0) 分下列学者中属于美国学派的是B.雷马克第14题 (2.0) 分国际比较文学第一次在亚洲召开大会是在哪个国家A.日本第15题 (2.0) 分美国的第一个比较文学系建立于()。
B、哥伦比亚大学二、多选题第16题 (3.0) 分在佛经翻译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有(ABCD)第17题 (3.0) 分下列作品采用了意识流手法的有(ABCD)第18题 (3.0) 分流浪汉小说产生或影响所及的国家有(ACD)第19题 (3.0) 分在我国高校开设过有关比较文学课程的著名学者有(CDE)第20题 (3.0) 分下列属于平行研究的是(ABCD)三、判断题第21题 (2.0) 分现实主义原是一个哲学术语。
(正确)第22题 (2.0) 分比较文学是在二战以后才繁荣起来的。
(正确)第23题 (2.0) 分茅盾在1907年发表的《摩罗诗力说》是中国比较文学史上一篇重要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中国视野——在17届国际比较文学年会上的发言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比较文学研究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比较文学成为跨越文化和国界的交流平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学术视野。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聚焦中国视野下的比较文学研究,探讨其特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涵盖了广泛的范围,包括文学和文化的比较、跨文化交换、文学翻译和跨文化阐释等方面。
在这些方面,中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比如,在文化比较研究方面,中国学者通常关注文本之间的异同,通过这种跨文化文本分析,可以挖掘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这种研究方法以文学比较为基础,结合了历史、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其次,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在文学翻译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中国翻译学者有着悠久的翻译传统,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和深厚的文学修养,这使得他们在跨文化翻译上具有特别的优势。
因此,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在文学翻译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
尤其是在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文化心理等方面的文学翻译研究,中国的学者具备了更深入的理解和阐释能力。
然而,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尚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由于历史和文化等原因,中国的学者往往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缺乏对其他文化的深入了解和研究。
这导致在跨文化比较方面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加强对其他文化的研究。
其次,中国虽然有着悠久的翻译传统,但在现代技术、文化理念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瓶颈。
这使得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难以充分发挥其潜力。
综上所述,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虽然存在一
些限制,但中国的文化传统、语言特色和人才优势将为比较文学研究
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更富有成果的研究方向。
未来,中国的比较文学
研究将需要加强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到全球化的比较文学研究中,
与其他国家的学者共同探讨和研究全球文学的异同和相互影响。
同时,也需要在跨文化研究、文学翻译和文化解读等方面寻找更深入的研究
方向,为文学研究提供更具有启示性和实践性的成果。
这将为比较文
学研究的未来发展带来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