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中医优势病种
3 10妇产科优势病种
• 室内整洁,舒适,通风良好。
• 合理饮食,多食清热利湿之品,如:冬瓜、扁豆、新鲜蔬菜及水 果,忌食燥热、肥甘厚味食物。
• 注意个人卫生,勤换内裤,勤洗外阴,保持会阴清洁干燥。
• 2 脾脾虚湿困:下腹绵绵作痛或刺痛,遇劳累下腹或腰骶酸痛, 加重,头晕、耳鸣,带下量多,色白志稀
•
•
辩证施护:
• 一般护理: • 中医妇科一般护理常规。 • 注意观察带下量、色、质、气味及全身情况。
• 清洗会阴部应使用清洁干净用具,专人专用,忌盆 浴,注意个人卫生,勤换内裤,勤洗外阴保持会阴 部干净
• 外阴瘙痒者,勤剪指甲、勤洗手、防止抓破皮肤。 • 情志护理
• 因患带下病而困惑、思想负担重、应做好心理疏导、 使其情绪稳定。
• 2) 穿着应柔软、宽松、舒适、勿过暖、汗出及时更换, 避复感。
• 3)饮食宜清淡,避免肥甘厚味,辛辣燥热之品。
• 4)重视心里调护,多给予关心,体贴及心理安慰,使 患者心情舒畅。
• 3.肾阴阳俱虚证: 绝经前后时而畏风怕冷,时而潮热 汗出,腰酸膝软,头晕、耳鸣、健忘、夜尿频数,月经 紊乱,量少或多,舌红、黄薄、脉沉细。
第二节 绝经前后诸证
• 因肾气渐衰,天葵将竭,阴阳失调所致。以月经絮 乱、烘热汗出、潮热面赤、情志异常为主要表现。
•
绝经前后诸证中医常见症型
• 1. 肾虚肝郁证:情志异常,腰酸膝软,头晕失眠, 乳房胀痛,口干口苦,或月经紊乱,量少或多,舌淡 红,苔薄白,脉细数。
• 辩证施护:
• 1)室内环境舒适,整洁,通风良好,肾阴虚试问偏 凉。
• 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新鲜。
•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为宜,可温肾 固阳,固涩止带之品。
中医优势病种总结
中医优势病种总结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独特而又有效,长期以来深受人们的认可和喜爱。
在众多疾病中,中医药疗效显著的病种不胜枚举。
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和总结,为大家介绍几个中医的优势病种。
一、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包括胃病、肠病等等。
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中医治疗胃病主要采用针灸、中药等方法,能够改善胃的消化功能,缓解胃痛、胃酸过多等症状。
中医对肠病的治疗也有独到之处,如采用温中散寒、行气活血的方法,能够有效改善肠胃蠕动,缓解腹泻、便秘等症状。
二、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感冒、咳嗽、哮喘等等。
中医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注重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通过调理气血运行,改善患者的免疫力和呼吸系统功能。
中医采用针灸、中药等方法,能够缓解咳嗽、清除痰液、舒缓气管痉挛,减少哮喘发作。
而在治疗感冒方面,中医则注重通过草药治疗、汗、解表等方法,提高患者的体质,加速康复。
三、心血管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健康问题,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等等。
中医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主要依靠中药和针灸疗法。
中医认为,心血管疾病与人的体内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有关。
通过中药调理,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从而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
针灸也可调节血液循环,舒缓心脏疲劳,减轻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症状。
四、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头痛、失眠、抑郁等等。
中医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主要依靠中药、针灸和推拿等方法。
中医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恢复充沛的精神状态,稳定情绪,改善睡眠质量。
中医药物中的一些草药具有镇静、安神的功效,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针灸和推拿也能够通过调整经络和穴位,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
五、妇科疾病妇科疾病是中医治疗的传统优势病种之一,如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肌瘤等。
中医治疗妇科疾病主要依靠中药,如当归、川穹、香附等草药,具有调经止痛的作用。
中医优势病种中医
中医优势病种中医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保持人体内外平衡的基础上维持健康。
中医药的优势病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内科疾病:中医药在预防、治疗内科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中医药强调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注重调整人体的整体平衡,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例如,在治疗慢性胃炎、慢性肝炎、高血压、糖尿病等内科疾病方面,中医药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气血流通,达到治疗和缓解症状的目的。
2.妇科疾病:中医药在妇科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药强调调整女性体内的阴阳平衡,调节月经周期,增强子宫功能,提高生育能力。
例如,在治疗月经不调、经痛、妇科炎症、不孕症等方面,中医药可以调理气血,温经散寒,活络通经,改善妇科疾病的症状和病因。
3.皮肤病:中医药在皮肤病的治疗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
中医药强调内外调理,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气血畅通,改善皮肤的营养供应和排毒功能,达到治疗和改善皮肤病的效果。
例如,在治疗湿疹、银屑病、痤疮、瘢痕等皮肤病方面,中医药可以调理脾胃、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改善皮肤病的症状和病因。
4.骨伤科疾病:中医药在骨伤科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药注重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增强组织修复和再生能力。
例如,在治疗骨折、关节炎、软组织损伤等骨伤科疾病方面,中医药可以活血化瘀、骨疗、舒筋活络,促进骨骼健康和组织修复。
5.五官疾病:中医药在五官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也有独到之处。
中医药强调调理肝肾、养阴清热,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畅通,改善五官器官的功能。
例如,在治疗慢性鼻炎、耳聋、口腔溃疡等五官疾病方面,中医药可以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改善病情和病因。
中医药具有以上优势病种治疗的核心在于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流通和脏腑功能,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和修复能力。
中医药注重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广泛运用中草药、针灸、推拿、气功等方法,达到治疗和调整人体功能的目的。
中医优势病种--异常子宫出血诊疗方案
妇产科中医优势病崩漏病(异常子宫出血)诊疗方案【定义】异常子宫出血(AUB)是妇科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是一种总的术语,指与正常月经的周期频率、规律性、经期长度、经期出血量中的任何1项不符,源自子宫腔的异常出血。
本病相当于中医学“崩漏”“月经先期”“经期延长”“经量过多”“经间期出血”等范畴。
【诊断标准】根据患者年龄、子宫出血情况以及妇科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后可初步确定诊断;依据子宫内膜的病理组织检查、基础体温测定、激素水平测定等了解卵巢的功能。
一、病史1.既往多有月经失调病史如有无不规则的阴道流血史如有则应详细了解其发病的时间、血量、持续时间、出血性质、流血前有无停经等;近期有发病诱因如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等病史。
2.年龄、孕产史、目前采取的避孕措施、激素类药物的使用史如是否服用口服避孕药、抗凝药、宫内节育器、输卵管结扎术等。
3.既往是否有肝病、血液病、高血压、代谢性疾病史(如甲状腺、肾上腺、脑垂体等病史)。
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多发于青春期及围绝经期妇女。
本病发病特点是不规则子宫出血。
临床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出血量时多时少甚或大量出血而致贫血、休克;部分患者常先有数周或数月停经继之出现大量阴道流血持续2~3周或更长时间不能自止有时则一开始即为阴道不规则流血;也可表现为类似正常月经的周期性出血仅有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无下腹疼痛或其他不适。
根据出血的特点异常子宫出血包括:①月经过多周期规则经期延长或经量过多;②子宫不规则出血过多周期不规则经期延长经量过多;③子宫不规则出血周期不规则经期延长而经量正常;④月经过频月经频发周期缩短,<21天。
二、体格检查检查有无贫血、甲减、甲亢、多囊卵巢综合征及出血性疾病的阳性体征;妇科检查无明显阳性体征注意出血来自宫颈管内。
三、辅助检查(一)血清性激素检测适时测定孕酮水平可确定有无排卵及黄体功能但因出血频紧难以选择测定孕激素的时间。
测定血睾酮泌乳素水平、甲状腺功能以排除其他内分泌疾病。
中医妇科优势病种
崩漏崩漏是指妇女非周期性子宫出血,其发病急骤,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为“崩”;病势缓,出血量少,淋漓不绝者为“漏”。
崩与漏虽出血情况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两者常互相转化,如崩血量渐少,可能转化为漏,漏势发展又可能变为崩,故临床多以崩漏并称。
青春期和更年期妇女多见。
崩漏可见于西医学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子宫出血。
西医学认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由于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而全身及内外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存在,可分为排卵性和无排卵性两类。
中医认为本病发生的主要机理,是由于冲任损伤,不能固摄,以致经血从胞宫非时妄行。
素体阳盛,外感热邪,过食辛辣,致热伤冲任,迫血妄行;情志抑郁,肝郁化火,致藏血失常;七情内伤,气机不畅,或产后余血未净,瘀血阻滞冲任,血不归经发为崩漏。
忧思劳倦过度,损伤脾气,统摄无权,而致冲任不固;肾阳亏损,失于封藏,使冲任不固,或肾阴不足致虚火动血,而成崩漏。
本病病变涉及到冲、任二脉及肝、脾、肾三脏,证候有虚有实。
西医治疗主要是止血治疗、激素疗法或手术治疗,而中医则多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辨证论治。
1.血热崩漏证治:证见出血量多,色深红,面赤口干,舌质红,苔黄,脉洪或滑数。
治疗方法,实热:以舒肝解郁,调冲止血为主。
方用丹栀逍遥散或奇效四物汤。
虚热:以滋阴清热,凉血止血为主。
方用清热固经汤。
2.血瘀崩漏证治:证见出血淋漓不断或突然下血量多,夹有瘀块,小腹疼痛、拒按,瘀块排出则疼痛减轻,舌质黯红或舌尖边有瘀点,脉沉涩或弦紧。
治疗以祛瘀止血为主。
方用四物汤合失笑散。
3.脾虚崩漏证治:证见暴崩下血或淋漓不净,色淡质薄,面色苍白或虚浮,身体倦怠或四肢不温,纳少脘闷,大便溏,苔薄白、湿润或腻,舌体胖嫩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
治疗以补脾益气,养血止血为主。
方用固本止崩汤。
4.肾虚崩漏证治:肾阳虚证见出血量多,或淋漓不断,色淡红,畏寒肢冷,腰膝痠软,面色晦黯,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中医治疗优势病种推荐表
中医治疗优势病种推荐表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承了几千年的丰富经验和智慧。
在中医治疗中,辨证施治是其核心理念,强调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注重身心的整体平衡。
中医药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表现出独特的优势。
以下是一份中医治疗优势病种的推荐表。
一、呼吸系统疾病1. 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药可以通过化痰止咳、祛痰止痛等方法改善症状,并减少病情复发的可能性。
例如,可以使用黄连汤、小青龙汤等方剂。
2. 哮喘: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气机、扶正祛邪的方法缓解哮喘的症状。
例如,可以使用麻杏石甘汤、玄参麻黄汤等方剂。
3. 肺结核:中医药可以通过养阴清热、活血化痰的方法促进病情康复。
例如,可以使用玉屏风散、槐角汤等方剂。
二、消化系统疾病1. 胃溃疡:中医药可以通过调整脾胃功能,保护胃黏膜,促进溃疡愈合。
例如,可以使用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方剂。
2. 胃炎:中医药可以通过清热解毒、和胃止痛的方法缓解胃炎的症状。
例如,可以使用四妙丸、陈根芍药散等方剂。
3.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肝胃、理气止痛的方法缓解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
例如,可以使用柴胡疏肝散、小柴胡汤等方剂。
三、心血管系统疾病1. 高血压:中医药可以通过平衡气血、调节肝阳的方法降低血压。
例如,可以使用天王补心丹、龙舌兰饮等方剂。
2. 冠心病:中医药可以通过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方法改善心脏供血不足。
例如,可以使用三七简金汤、桃仁扬心汤等方剂。
3. 心律失常:中医药可以通过安神定志、调和气血的方法调节心律。
例如,可以使用安神补心丸、活血化瘀口服液等方剂。
四、神经系统疾病1. 头痛偏头痛:中医药可以通过理气宽中、疏肝清热的方法缓解头痛。
例如,可以使用川芎茶剂、清宁安神丸等方剂。
2. 失眠:中医药可以通过调和阴阳、安神养心的方法改善睡眠质量。
例如,可以使用安神补脑片、龙骨麝香丸等方剂。
3. 神经性皮炎:中医药可以通过凉血解毒、祛风止痒的方法缓解神经性皮炎的症状。
例如,可以使用牡蛎散、念慈清凉散等方剂。
妇科中医优势病种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崩漏)一、病名:中医病名:崩漏xx病名: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二、定义: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功能失调、并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
可分为无排卵性功血和排卵性功血两类,其中无排卵性功血约占85%。
可归属于中医的“月经失调”、“崩漏”xx。
三、诊断标准:1、好发年龄无排卵性功血功血好发于青春期和绝经过渡期。
2、最常见症状不规则阴道流血。
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经量时多时少。
3、体格检查妇科检查和全身检查,无生殖器官及全身器质性疾病。
4、辅助检查:(1)无排卵依据:①经前测定血孕酮值为卵泡期水平;②基础体温测定呈单相性;③经前宫颈黏液结晶检查呈羊齿状结晶等。
(2)B超检查:排除xx、卵巢异常情况。
(3)xx检查:排除宫腔病变如xx内膜息肉、xx粘膜下肌瘤,取xx内膜活检排除xx内膜癌。
(4)凝血功能测定及血红细胞计数:排除凝血功能障碍及了解贫血情况。
四、治疗方案:(一)治疗原则青春期及生育期无排卵性功血以止血、调整周期、促排卵为主。
绝经过渡期功血以止血、调整周期、减少月经量、防止xx内膜病变为主要原则。
(二)一般治疗1、注意营养、纠正贫血、失血严重时可予输血。
2、出血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分休息和睡眠。
(三)辨证施治1、辨证论治(1)肾xx经乱无期,出血淋漓不净或量多,血色鲜红,质稍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心烦,舌质偏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水xx,止血调经。
方药:xx,去xx合二至丸。
生熟地各山药枸杞山茱萸菟丝子炙龟板 xx 旱莲草15(2)肾阳虚型经来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净,血色淡质清,畏寒肢冷,腰膝酸软,xx清长。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固冲,止血调经。
方药:右归丸加减熟地茯苓山茱萸黄芪覆盆子赤石脂制附子肉桂山药菟丝子 xx。
(3)脾虚型经血非时而至,崩中继而淋漓,血色淡而质薄,面色苍白或虚浮,神疲乏力,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中医妇科学-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附件1中医诊疗方案:慢性盆腔炎1.定义CPID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子宫、输卵管、卵巢)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慢性炎症病变所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2.诊断2.1诊断依据:2.1.1病史多有急性盆腔炎病史2.1.2 症状主症:小腹疼痛,腰骶胀痛,带下异常,带下量多、色黄、气臭;次症:神疲乏力,低热起伏,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加重,胸胁乳房胀痛,形寒肢冷,小便黄,大便干燥,或大便溏泄,舌象异常,如舌质红或暗红,边尖瘀点或瘀斑,脉沉弦或弦涩。
2.1.3 体征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或双侧输卵管成索状增粗或/和子宫一侧或双侧片状增厚、压痛;一侧或双侧宫骶韧带增粗、触痛;一侧或双侧附件包块、压痛。
上述体征至少同时具备下列三项:下腹压痛伴或不伴反跳痛;宫颈举痛、宫体压痛;附件区(索状增粗或片状增厚或包块)压痛。
2.1.4 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增高;血沉增快;宫颈管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淋病奈瑟菌或沙眼衣原体;B超检查:可探及直肠子宫凹陷积液、盆腔炎性包块或脓肿;经阴道后穹窿穿刺:可抽出炎性渗出液或脓液;血清CA125可增高;C反应蛋白可增高;血清或腹水同种淀粉酶可降低;腹腔镜检查:可见子宫、输卵管表面充血水肿、脓性渗出,或粘连包裹病灶,或脓肿形成。
根据上述主要症状、必备体征,辅助检查(至少具备1~2项),结合病史即可诊断。
2.2鉴别诊断:2.2.1.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痛经呈继发性、进行性加重,若能触及典型触痛结节,有助于诊断。
B型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
鉴别困难时应行腹腔镜检查。
2.2.2卵巢囊肿输卵管卵巢囊肿需与卵巢囊肿鉴别。
输卵管卵巢囊肿除有盆腔炎病史外,肿块呈腊肠形,囊壁较薄,周围有粘连;而卵巢囊肿一般以圆形或椭圆形较多,周围无粘连,活动自如。
2.2.3.卵巢癌附件炎性包块与周围粘连,不活动,有时易与卵巢癌相混淆,慢性炎性包块多为囊性;而卵巢癌包块多为实性,较硬,表面不规则,子宫直肠窝可扪及质硬的结节,常有腹水,患者一般情况较差,B型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
妇产科中医优势病种异位妊娠诊疗方案
妇产科中医优势病种异位妊娠诊疗方案
1.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在异位妊
娠的诊疗中,中医药可以起到调理气血、温经通络的作用,促进胚胎的着
床和生长,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中药方剂的常用组方有调经化瘀方、化瘀通络方、健脾补气方等。
其中,调经化瘀方可以通过调理气血,促进新陈代谢,改善子宫内环境,增
加胚胎的着床率。
化瘀通络方可以通过活血化瘀,消除输卵管或卵巢的疏通,增加胚胎着床率。
健脾补气方可以通过补充脾胃的营养,提高身体免
疫力,增加子宫对胚胎的容纳能力。
此外,中医药还可以通过调理内分泌,改善卵巢功能,平衡激素水平,增加受精卵的质量和数量,提高妊娠率。
2.针灸疗法
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促进孕妇身体健康的目的。
对于异位妊娠的诊疗,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输卵管、卵巢等经络,
改善其血液循环,增强局部血液供应,促进组织修复,增加胚胎着床的机会。
此外,针灸还可以通过调理内分泌,平衡激素水平,改善子宫内环境,增加胚胎着床的机会。
中医妇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胎动不安、胎漏(早期先兆流产)中医诊疗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胎动不安、胎漏。
西医病名:早期先兆流产。
二、诊断:(一)、症候诊断1、肾虚证:主证:阴道少量出血,色暗淡,质薄;小腹坠痛,腰酸痛;两膝酸软。
次证:头晕耳鸣,夜尿频多,或曾屡有堕胎。
舌脉: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滑。
2、脾肾两虚证:主证:阴道少量出血,色淡;腰酸痛;食欲不振,大便溏泄。
次证:腹胀,头晕耳鸣,神疲肢倦。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略滑。
3、肾虚血热证:主证:阴道少量出血,色鲜红或深红;腰酸痛或小腹下坠;口干咽燥。
次证:两膝酸软,夜尿频多,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小便短黄,大便秘结。
舌脉:舌质红,苔黄或苔薄,脉细缓略滑。
4、气血虚弱证:主证:阴道少量出血,色淡红,质清稀;小腹坠痛或伴腰酸痛;神疲肢倦。
次证:心悸气短,面色无华或萎黄。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滑。
4、肾虚血瘀证:主证:阴道出血量少,色暗红;腰酸痛;或有妊娠外伤史。
次证:精神倦怠,小腹刺痛,耳鸣头晕。
舌脉:舌暗红,苔薄白,脉涩或细滑。
(二)诊断标准主证“阴道流血”必备,再兼主证1项、次证1项,或兼有次证2~3项,参考舌象、脉象即可作出临床拟诊。
三、中医诊疗方案(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肾虚证治法:补肾益气安胎。
方药:寿胎丸加减。
菟丝子,桑寄生,阿胶,续断。
2、脾肾两虚证治法:固肾健脾安胎。
方药:寿胎丸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菟丝子,桑寄生,阿胶,续断,党参,炒白术,山药,黄芪,升麻,陈皮,柴胡。
3、肾虚血热证治法:滋肾凉血安胎。
方药:寿胎丸合保阴煎加减。
生地,熟地,白芍,黄芩,黄柏,续断,菟丝子,桑寄生,阿胶,旱莲草。
中成药:孕康口服液。
4、气血虚弱证治法:益气养血安胎。
方药:胎元饮加减。
党参,白术,熟地,当归身,白芍,杜仲,陈皮,炙甘草,桑寄生。
5、肾虚血瘀证治法:益肾祛瘀安胎。
方药:寿胎丸合加味圣愈散加减。
黄芪,当归,党参,参三七,熟地,白芍,菟丝子,桑寄生,阿胶,杜仲,续断,砂仁。
妇科中医优势病种
妇科中医优势病种[正文]妇科中医优势病种妇科疾病是女性常见的健康问题,中医药在妇科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妇科中医优势病种及其治疗方法,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应用中医药在妇科健康中的作用。
一、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女性常见的妇科问题之一。
中医认为月经不调多与气血失调、肝郁脾虚等因素有关。
采用中药调理和针灸疗法可以恢复月经的正常周期和量。
常用中药包括当归、川芎、白芍等,针灸疗法则可以通过调节脏腑功能来治疗。
二、痛经痛经是女性常见的症状之一,主要表现为经期腹痛、腰痛等。
中医认为痛经多与气血不畅、寒湿内阻等有关。
中药方剂如神曲颗粒、逍遥丸等可以活血化瘀、温经散寒,针灸疗法也可以改善气血循环、缓解疼痛。
三、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的肿瘤性疾病,中医认为多与气滞血瘀、肝郁脾虚等因素有关。
中药方剂如逍遥散、桃仁承气汤可以调理气血、软化肿块,针灸疗法也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缓解症状。
四、盆腔炎盆腔炎是女性常见的炎症性疾病,常由性传播感染或产后感染引起。
中医认为盆腔炎与湿热郁滞、气滞血瘀等有关。
中药方剂如三黄石膏、南芪汤可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针灸疗法也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促进炎症的消散。
五、更年期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是女性进入更年期后出现的多种症状,如潮热、出汗、失眠等。
中医认为更年期综合症多与阴阳失衡、气血不足等因素有关。
中药方剂如养血安神汤、脾胃丸可以调理阴阳、平衡气血,针灸疗法也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缓解症状。
以上是妇科中医优势病种及其治疗方法的简要介绍。
中医药在妇科领域有着丰富的理论和经验,可以为女性提供全面的健康保障。
[附件]⒈中医方剂配方参考表⒉针灸穴位图册⒊相关研究及临床案例资料[法律名词及注释]⒈中医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疗法,包括中草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⒉脏腑功能:中医学说中,脏腑是指人体内的器官,其功能不仅限于生理功能,还包括心理、情绪等方面。
⒊气滞血瘀:指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瘀血堆积在体内。
⒋温经散寒: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通过温热药物来活血散寒,缓解经期疼痛。
中医医院妇科特色与优势病种
中医医院妇科特色与优势病种一、不孕症中医药综合治疗女性不孕具有良好疗效。
我科齐聚海派朱氏妇科、海派蔡氏妇科多位优秀传人,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积累,形成了中医药治疗不孕不育的独到经验。
近年来,随着妇科微创技术的发展,对盆腔炎性疾病、内异症、异位妊娠后所致输卵管粘连、堵塞而导致的不孕症,我科结合宫腹腔镜、B超造影、输卵管介入等微创诊疗技术,手术前后中药内服、保留灌肠、穴位贴敷、针刺、艾灸、离子导入等内外合治,促进盆腔内及输卵管病损部位渗出的吸收和水肿的消退,减少输卵管及盆腔的再次粘连,有利于输卵管功能恢复,维持输卵管的通畅,促进卵巢血液循环改善卵巢功能,并改善宫腔内环境,有利于受精卵着床,明显提高了妊娠率。
二、月经病月经失调影响到妇女身心健康乃至造成不孕不育,是妇科的常见病。
西医对本病的治疗主要应用激素调整周期。
我科擅用中医中药辨证论治月经病。
运用中药周期疗法,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情况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
或纯中药内服,或中药内服加外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良好疗效。
三、流产先兆流产、复发性流产、习惯性流产、IVF前后调理中医保胎特色鲜明,我科针对先兆流产、复发性流产、习惯性流产、试管婴儿胚胎移植前后患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孕前调理、孕后安胎的综合疗法。
设有中医特色病房,针对不同证型,给予安胎中药内服配合中药穴位贴敷、艾灸、耳穴等,提高了试管及保胎成功率。
四、异位妊娠中西医结合治疗异位妊娠异位妊娠若不及时诊断处理,易失血休克而危及生命。
然而此类患者再次发生异位妊娠或不孕的几率十分高。
我科充分运用中西医结合特色,通过对患者综合评估,选择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或者手术治疗。
符合保守治疗指征患者在使用杀胚药同时给予中药加强杀胚之功效,提高保守治疗成功率。
手术患者可使用腹腔镜微创手术保留输卵管,清除异位妊娠胚胎,术后早期给予中药口服、保留灌肠、外敷、微波理疗、离子导入等方法治疗,有利于减轻盆腔粘连,祛除输卵管异常壅积,达到恢复输卵管畅通之效,从而大大提高再孕机率,减少异位妊娠的再次发生。
(妇产科)带下病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带下病中医诊疗方案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
本病主要于湿邪影响任、带,以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所形成。
主要表现为带下的量、色、质、气味的改变,并根据此而辨别寒热虚实。
一、诊断中医诊断:带下病1、脾虚证候:带下色白或淡黄,质粘稠,无臭味,绵绵不断,纳少便溏,两足跗肿,舌淡苔白或腻,脉缓弱。
2、肾虚肾阳虚:证候:白带清冷,量多,质稀薄,终日淋漓不断,腰酸如折,小腹冷感,小便频数清长,夜间尤甚,大便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肾阴虚:证候:带下赤白,质稠粘无臭,阴部灼热,头昏目眩,面部烘热,五心烦热,失眠多梦,便艰尿黄,舌红少苔,脉细略数。
3、湿热湿热:症候: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白,质黏腻,有臭味,胸闷口腻,纳食较差,小腹作痛,带下色白质粘如豆腐渣状,阴痒,小便黄少,舌苔黄腻或厚,脉濡略数。
具备两项可诊断。
热毒:症候:带下量多,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质黏腻,带下量多,如脓样有臭味,或腐臭难闻,小腹作痛,烦热口渴,头昏晕,午后尤甚,大便干结或臭秽,小便黄少,舌红,苔黄干,脉数。
西医诊断参照郑怀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妇产科学第三版1、急性盆腔炎症状:恶寒发热,甚则寒战高热。
下腹部疼痛,拒按。
阴道分泌物增多,色黄质稠,有秽臭。
有腹膜炎时可伴有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尿道受累时可出现排尿困难、尿频、尿痛;直肠壁受累时可出现里急后重,腹泻或便秘。
体征:呈急性病容,体温升高,心率快,腹胀,下腹有肌紧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盆腔检查:阴道充血,大量脓性分泌物,后穹窿有明显触痛,宫颈充血水肿,剧痛明显,子宫体略大,有压痛,活动度受限。
辅助检查①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中性白细胞明显升高。
②病原体培养:宫颈分泌物培养可找到致病的病原体。
如败血症、菌血症时,血培养可找到病原体。
③B型超声波检查:提示盆腔内有炎性渗出,或有炎性包块。
④后穹窿穿刺:子宫直肠窝积脓时,后穹窿穿刺可抽出脓液,经培养可找到病原体。
妇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妇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妇科疾病是指女性生殖系统和乳腺等相关疾病,包括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乳腺增生等多种病症。
中医在妇科领域有着丰富的诊疗经验,可以提供全面的治疗方案。
下面是一些常见妇科疾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1.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指经期长短不规律、经量过多或过少、经血质地变化等症状。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的方法包括调理脾胃、活血祛瘀、补益虚损等。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黄芪等。
同时,还可以结合针灸疗法,如用足三里、关元、足太阴肾经等经穴进行调理。
2.痛经痛经是指在月经来潮期间或前后,出现腹痛、腰酸等症状。
中医治疗痛经主要包括疏肝理气、活血止痛、暖宫散寒等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香附、延胡索、丹参、姜黄等。
针灸疗法也可以缓解痛经,如用足三里、关元、足太阴肝经等经穴进行治疗。
3.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肿瘤,中医认为多与肝郁气滞、气血不通有关。
中医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包括疏肝理气、活血祛瘀、软坚散结等。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白芍、赤芍、丹参、广木香等。
针灸疗法也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如用磁针、腧穴贴敷等。
4.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在子宫以外的部位生长引起的病症,常见症状为经期腹痛和性交疼痛。
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方法包括行气活血、疏肝理气、祛瘀止痛等。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香附、延胡索、丹参、赤芍等。
针灸疗法也可以缓解疼痛,如用足三里、足太阴脾经等经穴进行治疗。
5.盆腔炎盆腔炎是盆腔器官(如子宫、卵巢、输卵管等)的感染性炎症,常见症状为下腹部疼痛、白带异常增多等。
中医治疗盆腔炎的方法包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等。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连翘、丹参、红花等。
针灸疗法也可以提高盆腔血液循环,如用中脘、关元、足太阴脾经等经穴进行治疗。
6.乳腺增生乳腺增生是乳房组织增生引起的一种常见病症,多见于青年女性。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的方法包括疏肝理气、活血祛瘀、调理中焦等。
中医妇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妇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中医妇科在妇科疾病的诊疗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对许多常见的妇科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几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和中医的诊疗方案。
一、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妇科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经期过长、过短、过多、过少、不规律等都属于月经不调。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重在调理气血,促进经络畅通。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赤芍等,可以活血化瘀,调理月经。
二、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的妇科良性肿瘤,它生长在子宫壁上,容易引起月经失调、痛经等症状。
中医治疗子宫肌瘤主要采用中药疗法,如桃仁、红花、莪术等可以活血化瘀,缩小肌瘤的体积。
三、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子宫内膜异位到子宫外部,引起周期性腹痛、月经不调等症状。
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注重调理气血,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丹参等,可以活血化瘀,舒缓症状。
四、盆腔炎盆腔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盆腔器官炎症,常见症状有下腹部疼痛、白带增多等。
中医治疗盆腔炎主要是清热解毒,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连翘等,可以起到抗菌消炎的作用。
五、阴道炎阴道炎是由细菌、真菌或寄生虫感染引起的阴道黏膜炎症,常见症状有白带增多、瘙痒等。
中医治疗阴道炎注重调理阴道环境,常用的中药有苦参、黄柏、黄连等,可以抑制病菌生长,缓解症状。
综上所述,中医妇科诊疗方案针对不同的疾病有着不同的特点。
中医疗法强调整体调理,通过调节气血、活血化瘀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对于一些功能性和慢性的妇科疾病,中医疗法具有显著的疗效,可以缓解疾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在中医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有经验丰富的中医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因为每个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都有所不同,需要针对个体进行针对性治疗。
同时,中医疗法通常需要长期调理,治疗过程可能会比较缓慢,需要患者坚持治疗。
妇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妇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诊疗方案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和《中医妇科学》(罗颂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1)年龄:发病年龄大于40周岁。
(2)主要症状:月经紊乱或绝经时间出现烘热汗出,或情绪改变。
(3)次要症状:①腰背酸痛、头晕耳鸣;②或胁肋疼痛、乳房胀痛、头痛;③或心悸怔忡、心烦不宁、失眠多梦;④或手足心热、阴道干灼热感、性交痛,口干便秘;⑤或腰背冷痛、形寒肢冷、精神萎靡、面浮肢肿、性欲淡漠、小便清长、夜尿多等。
^(4)舌淡红或偏红,苔薄白或薄黄、脉细数或沉细。
具备疾病诊断中(1)、(2),和/或兼见次要症状中的①-②项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诊断。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在40岁以上妇女,月经紊乱或绝经同时出现以下三组症状:①典型的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症状,如潮热、汗出、胸闷、心悸等;②精神神经症状,如抑郁、焦虑、烦躁、易激动等;③泌尿生殖道萎缩症状,如阴道干烧灼感、性交痛、尿频尿急、反复泌尿道感染等。
(2)血FSH升高或正常,E2水平可升高、降低或正常。
(二)证候诊断1.肾虚肝郁证:绝经前后烘热汗出、伴情志异常(烦躁易怒,或易于激动,或精神紧张,或抑郁寡欢)。
腰酸膝软,头晕失眠,乳房胀痛,或胁肋疼痛,口苦咽干,或月经紊乱,量少或多,经色鲜红。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2.心肾不交证:绝经前后烘热汗出,心悸怔忡。
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心烦不宁,失眠多梦,甚情志异常,或月经紊乱,量少,色红。
舌红,苔薄白,脉细数。
;3.阴虚火旺证:绝经前后烘热汗出,心烦易怒。
手足心热,面部潮红,口干便秘,懊憹不安,坐卧不宁,夜卧多梦善惊,月经先期、量少,色红质稠。
舌红,少苔,脉细数。
4.肾阴虚证:绝经前后烘热汗出,腰膝酸软。
中医优势病种中医
中医优势病种中医中医优势病种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对某些疾病具有显著的优势。
以下是中医优势病种的详细介绍:一、内科病种1·冠心病中医药可以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脏功能、调节血脂、扩张冠状动脉,减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2·高血压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自主神经、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等多种途径治疗高血压病,达到降压的效果。
3·糖尿病中医药可以调节体液代谢,改善胰岛功能,提高葡萄糖利用率,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从而有效控制糖尿病的发展。
4·慢性胃炎中医药可以改善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增加胃液的分泌,促进胃肠蠕动,达到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
5·失眠中医药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身体的舒缓,改善睡眠质量,缓解失眠症状。
二、外科病种1·骨折中医药可以有效促进骨折愈合,加速骨骼的再生,修复骨折部位的组织,缩短愈合时间。
2·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药可以通过改善人体的抵抗力,增强免疫功能,消除炎症,达到治疗慢性扁桃体炎的效果。
3·外伤损伤中医药可以减轻炎症反应,促进伤口愈合,缓解疼痛,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4·烧烫伤中医药可以促进伤口的再生修复,抑制炎症反应,防止感染,减少疤痕的形成。
三、妇科病种1·妇科炎症中医药通过调整人体内环境,增强抵抗力,消除炎症,达到治疗妇科炎症的效果。
2·不孕不育中医药可以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卵巢功能,增加受孕几率。
3·月经不调中医药可以调节内分泌,改善血液循环,调整气血,调和体内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月经不调的效果。
附件:本文档的附件包括相关的临床研究报告、治疗案例、专家访谈等,详细内容可联系相关部门获取。
法律名词及注释:1·传统医学:指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包括中医、民间医药等。
2·冠心病:一种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脏疾病。
中医妇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胎动不安、胎漏(早期先兆流产)中医诊疗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胎动不安、胎漏。
西医病名:早期先兆流产。
二、诊断:(一)、症候诊断1、肾虚证:主证:阴道少量出血,色暗淡,质薄;小腹坠痛,腰酸痛;两膝酸软。
次证:头晕耳鸣,夜尿频多,或曾屡有堕胎。
舌脉: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滑。
2、脾肾两虚证:主证:阴道少量出血,色淡;腰酸痛;食欲不振,大便溏泄。
次证:腹胀,头晕耳鸣,神疲肢倦。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略滑。
3、肾虚血热证:主证:阴道少量出血,色鲜红或深红;腰酸痛或小腹下坠;口干咽燥。
次证:两膝酸软,夜尿频多,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小便短黄,大便秘结。
舌脉:舌质红,苔黄或苔薄,脉细缓略滑。
4、气血虚弱证:主证:阴道少量出血,色淡红,质清稀;小腹坠痛或伴腰酸痛;神疲肢倦。
次证:心悸气短,面色无华或萎黄。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滑。
4、肾虚血瘀证:主证:阴道出血量少,色暗红;腰酸痛;或有妊娠外伤史。
次证:精神倦怠,小腹刺痛,耳鸣头晕。
舌脉:舌暗红,苔薄白,脉涩或细滑。
(二)诊断标准主证“阴道流血”必备,再兼主证1项、次证1项,或兼有次证2~3项,参考舌象、脉象即可作出临床拟诊。
三、中医诊疗方案(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肾虚证治法:补肾益气安胎。
方药:寿胎丸加减。
菟丝子,桑寄生,阿胶,续断。
2、脾肾两虚证治法:固肾健脾安胎。
方药:寿胎丸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菟丝子,桑寄生,阿胶,续断,党参,炒白术,山药,黄芪,升麻,陈皮,柴胡。
3、肾虚血热证治法:滋肾凉血安胎。
方药:寿胎丸合保阴煎加减。
生地,熟地,白芍,黄芩,黄柏,续断,菟丝子,桑寄生,阿胶,旱莲草。
中成药:孕康口服液。
4、气血虚弱证治法:益气养血安胎。
方药:胎元饮加减。
党参,白术,熟地,当归身,白芍,杜仲,陈皮,炙甘草,桑寄生。
5、肾虚血瘀证治法:益肾祛瘀安胎。
方药:寿胎丸合加味圣愈散加减。
黄芪,当归,党参,参三七,熟地,白芍,菟丝子,桑寄生,阿胶,杜仲,续断,砂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崩漏)一、病名:中医病名:崩漏西医病名: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二、定义: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功能失调、并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
可分为无排卵性功血和排卵性功血两类,其中无排卵性功血约占85%。
可归属于中医的“月经失调”、“崩漏”范畴。
三、诊断标准:1、好发年龄无排卵性功血功血好发于青春期和绝经过渡期。
2、最常见症状不规则阴道流血。
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经量时多时少。
3、体格检查妇科检查和全身检查,无生殖器官及全身器质性疾病。
4、辅助检查:(1)无排卵依据:①经前测定血孕酮值为卵泡期水平;②基础体温测定呈单相性;③经前宫颈黏液结晶检查呈羊齿状结晶等。
(2)B超检查:排除子宫、卵巢异常情况。
(3)宫腔镜检查:排除宫腔病变如子宫内膜息肉、子宫粘膜下肌瘤,取子宫内膜活检排除子宫内膜癌。
(4)凝血功能测定及血红细胞计数:排除凝血功能障碍及了解贫血情况。
四、治疗方案:(一)治疗原则青春期及生育期无排卵性功血以止血、调整周期、促排卵为主。
绝经过渡期功血以止血、调整周期、减少月经量、防止子宫内膜病变为主要原则。
(二)一般治疗1、注意营养、纠正贫血、失血严重时可予输血。
2、出血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分休息和睡眠。
(三)辨证施治1、辨证论治(1)肾阴虚证经乱无期,出血淋漓不净或量多,血色鲜红,质稍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心烦,舌质偏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水益阴,止血调经。
方药:左归丸,去牛膝合二至丸。
生熟地各15g 山药20g 枸杞15g 山茱萸12g菟丝子20g 炙龟板12g 女贞子20g 旱莲草15 (2)肾阳虚型经来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净,血色淡质清,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固冲,止血调经。
方药:右归丸加减熟地20g 茯苓12g 山茱萸12g 黄芪15g覆盆子15g 赤石脂12g 制附子5g 肉桂10g山药20g 菟丝子20g 杜仲15g。
(3)脾虚型经血非时而至,崩中继而淋漓,血色淡而质薄,面色苍白或虚浮,神疲乏力,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补气摄血,养血调经。
方药:固本止崩汤加减党参20g 黄芪20g 山药20g 白术15g茯苓15g 白芍12g 甘草5g 生地12g茜草15g 海螵蛸15g 仙鹤草30g。
(4)虚热型经血非时而下,经血量多势急或量少淋漓,血色鲜红而质稠,心烦潮热,或小便黄少或大便干燥。
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止血调经。
方药:两地汤加减。
生地15g 地骨皮15g 玄参12g 白芍12g麦冬12g 女贞子20g 旱莲草15g 地榆15g仙鹤草30g(5)实热型经血非时而大下,或淋漓日久不净,色深红质稠,口渴烦热,小便黄或大便干结。
苔黄或黄腻,脉洪数。
治法:清热凉血,止血调经。
方药:清热固经汤加减。
黄芩12g 焦栀子12g 生地12g 地骨皮12g、地榆12g 阿胶(烊)12g 北沙参12g 炙龟板12g、牡蛎20g 生甘草5g。
(6)血瘀型经血非时而下,时下时止,或淋漓不净,色紫黑有块,小腹疼痛,舌质紫暗,苔薄白、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桃仁10g 红花6g 当归12g 蒲黄炭12g五灵脂12g 血余炭10g 茜草10g 香附6g延胡索12g 益母草30g。
(四)其它治疗措施1、中成药:(1)出血期用药:裸花紫珠片、云南白药、宫血宁、血竭胶囊等。
(2)非出血期用药:八珍益母胶囊、乌鸡白凤丸、左归丸、右归丸等。
2、针灸止血:(1)断红穴(手掌第一、二掌骨之间,指端下一寸)先针后灸,留针20分钟,每日1次。
(2)神阙、隐白、大敦穴、悬灸,每次20分钟,每日1次。
(3)耳穴:子宫、卵巢、神门、皮质下、肝、脾等,每次2~3穴,王不留行籽胶布贴敷,每天按压4~5次,每次每个穴位按压10~15次。
隔日换药1次。
3、内分泌治疗:顽固出血病例可适当选用性激素治疗。
青春期及育龄期妇女,以止血和调整周期为主,促使卵巢功能恢复和排卵;更年期妇女则以止血后调整周期,减少经量为原则,不必考虑恢复卵巢功能。
4、诊断性刮宫术:用于出血不止或要求明确诊断者。
五、难点分析与对策:1、如何快速有效地止血(1)辨病与辩证、辨基本病机相结合:本病的病因认识目前仍以虚、热、瘀三说为主,难以速效的原因在于三者可单一致病,也可多重病因复合致病,又可互为因果致病,故本病反复难愈。
辨病、辩证治疗的关键是认清每一病程的因果关系,根据功血虚、热、瘀的基本病因病机进行治疗。
另根据症状的缓急,按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对暴崩下血如注的,急宜补气固摄止血,以免阴竭阳脱;久漏不止者,当以养血和血或化瘀止血为先,不可偏于固摄。
(2)青春期患者,重在补肾气,益冲任;育龄期患者,重在疏肝养肝,调冲任;更年期患者,重在滋肾调肝,扶脾固冲任。
(3)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顽固出血病例,中药治疗效果不理想者,当配合西医治疗。
2、如何在止血后进行调周与促排卵(1)青春期及生育期功血以止血、调整周期、促排卵为主。
绝经过渡期功血以止血、调整周期、减少月经量、防止子宫内膜病变为主要原则。
(2)强调中医周期治疗:滋阴补肾填精促卵泡发育,行气活血补肾促排卵,温补肾阳促黄体功能。
六、注意事项:1、并发症处理:失血多、贫血严重时,给予输血补充血容量。
积极采取有效止血措施,尽快止血,补充适量铁剂。
2、及时记录出血的期、量、色、质及症情变化。
定期复查血常规并除外因凝血因子障碍所引起的出血。
3、出血多、时间长者可酌情使用止血剂或小剂量宫缩剂。
病情重者,视情况酌情使用性激素治疗,但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七、疗效评价:1. 治愈:经量、周期、经期恢复正常,能维持3个月经周期以上。
或更年期妇女血止绝经者。
2. 好转:经量、周期、经期虽恢复正常,但不能维持3个月经周期。
或经量减少,或经期缩短。
3. 未愈:阴道出血无变化。
慢性盆腔炎(妇人腹痛)一、病名中医病名:妇人腹痛西医病名:慢性盆腔炎二、定义:现代医学认为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炎症时称为“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多为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或延误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情迁延所致。
但亦可无急性炎症病史,可由于病原体毒力较弱或机体抵抗力强,无明显急性期症状,因此未予治疗,而发展成为慢性过程。
慢性盆腔炎包括慢性输卵管炎、慢性输卵管积水、输卵管卵巢炎、输卵管卵巢囊肿及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
本病属于中医学“妇人腹痛”、“带下”、“月经不调”、“癥瘕”、“痛经”及“不孕”等范畴。
三、诊断标准:1、病史:慢性盆腔炎(CPID) 是急性盆腔炎(APID)治疗不彻底或治疗不当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 但也有部分患者起病隐匿, 无明显APID病史。
2、临床表现:患者全身症状不明显, 可有低热、乏力、易疲倦等, 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 可有急性或亚急性发作。
CPID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慢性盆腔疼痛,患者通常出现持续性下腹及腰骶部坠胀、隐痛, 常在月经前后、性交后或劳累后加重, 疼痛的程度未必与炎症程度一致。
由于盆腔炎症会导致盆腔瘀血, 也可表现为月经过多, 如为卵巢炎症还可引起月经失调。
CPID的另一严重后果是输卵管损害导致的不孕以及异位妊娠。
3、妇科检查: (1) 子宫常呈后位, 活动受限或固定;(2)若为输卵管炎, 可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增粗的条索状输卵管, 可有轻压痛;(3) 若为输卵管卵巢炎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可于子宫两侧触及囊性肿物, 活动多受限;(4) 若为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 则可于子宫两侧触及片状增厚、压痛, 宫骶韧带增粗、变硬, 有压痛, 若病变范围广泛甚至形成冰冻骨盆。
4、辅助检查:多依靠形态学检查以及妇科检查帮助诊断, 比如B 超、CT、腹腔镜检查。
5、急性盆腔炎尚须与阑尾炎、消化道穿孔、脏器破裂、卵巢肿瘤扭转或破裂、急性肾盂肾炎、异位妊娠等急腹症相鉴别。
慢性盆腔炎尚须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瘀血综合症、卵巢囊肿相鉴别。
四、治疗方案:(一)治疗原则1、一般治疗:解除患者思想顾虑, 增强治疗信心, 增加营养, 锻炼身体, 提高机体抵抗力, 避免重体力劳动等。
2、中药治疗:以散寒温经、清热利湿、活血化淤、益气扶正为主辨证施治。
(二)辨证施治1、辨证论治(1)湿热瘀结型带下较多而黄臭,腰与下腹疼痛,头痛头晕,心烦口渴,腹部拒按,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多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方药:红藤汤加减红藤20g 败酱草20g 蒲公英20g 白花蛇舌草20g丹参20g 忍冬藤15g 紫花地丁15g 赤芍药15g川楝子lOg 延胡索12g 黄柏12g(2) 气滞血瘀型症见少腹一侧或两侧胀痛,腰痛有沉重感,心悸,纳差,白带量多,白黏或黄,大便燥结,舌尖红,苔薄白,脉象弦滑或弦数。
治法:理气止痛,活血化瘀。
方药:牡丹散加减玄胡15g 乌药15g 土茯苓30g 丹皮15丹参15 当归12 赤勺15 川芎10皂角刺30g 制乳香5g 没药5g 三棱10g莪术10g 制香附10g 橘核30g(3)寒湿阻滞型小腹冷痛,反复发作,遇寒加重,得热可缓,腰骶酸坠感,手足不温,或见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或经行错后,量少色黯有块,舌淡,苔白,或舌紫黯、有瘀斑瘀点沉迟或沉涩。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除湿。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当归12g 川芎15g 赤勺15g 延胡索15g香附10g 没药6g 生蒲黄10g 小茴香9g桂心6g 茯苓15g 苍术15g(4)癥结痞块型因湿瘀集结日久而致癥瘕者,可见下腹刺痛,疼痛拒按,行妇科检查时可及盆腔包块,质地坚硬,触之则痛,舌黯、有瘀斑瘀点,脉弦或涩。
治法:软坚散结,消痞止痛。
方药:除痰消癥汤加减半夏15g 枳实12g 胆南星15g 贝母12g牡蛎30g 茯苓12g 赤勺15g 刘寄奴15g当归12g 玄胡15g 夏枯草15g 焦山楂15g(5) 肾阳虚衰型小腹冷痛下坠,喜温喜按,腰酸膝软,头晕耳鸣,畏寒肢冷,小便频数,夜尿量多大便不实。
舌淡,苔白滑,脉沉弱。
治法:温阳补肾,暖宫止痛。
治法:温阳补肾,暖宫止痛。
方药:温胞饮加减巴戟天15g 补骨脂15g 菟丝子12g 肉桂6g附子6g 杜仲15g 白术15g 山药12g芡实12g 茯苓15g(6) 脾阳虚型小腹冷痛,喜温喜按,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无臭气,绵绵不断,神疲倦怠,四肢不温,纳少便溏,两足浮肿,面色皖白,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
治法:温阳健脾,理气活血。
方药:温脾汤加减肉桂5g 干姜5g 延胡索10g 当归10g苍术10g 香附10g 川芎9g 末药9g小茴香7g 赤芍15g 茯苓15g 薏苡仁30g(三)其它治疗措施1、中医治疗(1)一般处理:卧床休息,取半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