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全单元备课教案(含写作综合性学习教学反思)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全部教案(共31页)
备课日期: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
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4.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联结,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教学重点:学习小说中刻画人物形象所用到的方法,能对文中的人物作出正确的评价,明确他们前后发生变化的根源,理清一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其自身的前后变化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教师总结
(1)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件发生背景进行的描写,它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2)自然环境描写,也叫作景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虫鱼等场景的描写。
(3)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的描写。
(4)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③有些环境描写还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如许:这么些。苏生:苏醒,复活
景况:光景,指生活状况。寒噤: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伶仃:形容瘦弱或细长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一)感知人物
问题设计
文中共刻画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在众多人物中,谁是小说主人公?
人物: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我”。
分析:判断是否是小说的主人公要看在小说中是否通过这个人物来表现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表现出来的思想性格。分析好小说的人物形象,才能很好地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有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行为描写、语言描写,通过这些人物描写能深入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进而理解其反映的社会情况。
(二)感知情节
2021秋季最新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教案(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目标:1.抓住小说这一文学样式的体裁特点,学习阅读小说的方法,梳理小说情节,初步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尝试分析人物形象。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社会背景,理解小说的主题,培养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阅读小说的水平,发挥想像力,进行探究,改写原文情节。
3.感受小说展示的人生经验,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获得自我成长的教益,抓住文中富有哲理的话,结合社会和人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单元教学重难点:1.了解小说的体裁特点,把握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理解小说的主题。
2.学习运用圈点勾画、朗读品味的阅读方法,多角度鉴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借鉴写法,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3.以少年人的视角来关注社会和人生,对封建社会腐朽性的了解和认识,也有对现实生活中艰难经历的思考,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小说,从内容看,都写了少年时代的经历,这些不同的人生经历,构成小说外显的情节线索;同时,正是这些人生经历与体验,让一一个人发现世界,认识社会,从而推动自我的成长,这又构成小说内隐的思想线索。
这几篇课文,内容丰富多彩,文笔摇曳多姿,既带给读者不同的审美享受,也激发读者对人生社会的无尽思索。
《故乡》是鲁迅的小说名篇,具有卓绝的艺术性和深刻的思想性。
小说通过返乡的成年人“我”的视角,展现出故乡人事的一幅幅画面,举目所见,呈现的是一派萧条、破败、沦落的景象,与其形成对比的,则是由“闰土”这一人物勾连出的“我”的少年回忆,“现在”与“过去”的强烈对比寄寓着作者对旧中国及其人民命运的无限关切与深沉思索。
《我的叔叔于勒》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
远赴美洲的于勒曾是一-家人幻想中的救世主,当真相揭穿时,其形象跌落为穷困潦倒、老无可依的水手,成为家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对象,前后的巨大反差揭示出残酷的社会现实,既刺痛了年少的“我”,也启发读者深思。
《孤独之旅》的出场人物只有杜家父子二人,故事情节也十分简单,小说的“厚度”主要体现在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和优美的、富有抒情性的环境描写上。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四单元 综合性学习 走进小说天地
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设计说明通过以往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分析小说的能力,结合名著阅读篇目《西游记》《水浒传》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同学们在熟悉的名著中,了解小说人物的丰富性,并掌握一些小说的答题技巧,从而让学生在小说的阅读中感受小说的魅力,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学习目标1.通过“小说故事会”“小说人物大家谈”等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体会小说巧妙的构思,拓宽阅读视野。
2.能复述小说情节,介绍小说人物,叙述自己的读书经历和感受。
3.以多种方式交流阅读小说的心得体会,提高阅读水平,陶冶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1.回顾阅读过的小说,梳理精彩的情节,体会小说巧妙的构思。
2.选择典型的形象,感受鲜明的人物特征。
3.走进作品,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思考小说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尝试进行再次创作。
教学方法诵读法迁移训练法实践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是冰心老人有关读书的经验总结。
读小说是非常有益的,小说具有生动的故事、曲折的情节、鲜活的人物、多样的表现手法,就像生活的教科书,引领人们了解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获得极佳的审美体验。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天地,感受小说的魅力!学生活动如何理解小小说的构思它们回顾自己阅小说以塑造回顾你阅读选择一人物关系、重新设定人他的他的穿越时空对续写《我的(一)小说故事会。
1.温习小说的文体知识。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
小说主人公的区分不是以着墨的多少,而是以表现小说主题为依据。
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
小说按篇幅可分:长篇、中篇、短篇及小小说。
小说的故事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小说的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新教材】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全单元备课教案(含写作综合性学习教学反思)
【新教材】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14.《故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能力: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理解积累词汇。
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把握闰土、杨二嫂、“我”的人物形象。
过程方法:从动作、语言、外貌、细节等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小说主题。
分析本文运用对比和景物描写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写法。
情感态度: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封建主义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互动式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一、回顾小说的基本知识。
二、回顾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1、小说集两部:《呐喊》(1918—1922);《彷徨》(1924—1926)2、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编》(1922—1935)3、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1928 原名《旧事重提》)4、散文诗集一部:《野草》(1927)5、翻译作品:俄国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6、杂文集十六部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社戏》选自《呐喊》《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鲁迅自传》选自《集外集拾遗补篇》三、介绍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
在故乡,他目睹了故乡的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故乡破败不堪,农民生活十分贫困,“希望”破灭,心中感到无比的悲哀。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教学设计单元导学本单元小说选取的均是名家名作,思想内涵深刻,艺术技巧精湛,均是短篇小说中不可多得的。
每篇文章各有特色,《故乡》在“现实”与“回忆”中穿插交织,通过对比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我的叔叔于勒》的最大特色是故事悬念的设置和叙述视角的选择,全文布局精巧,情节巧妙真实,结局出人意料;《孤独之旅》的情节则比较平淡,并没有浓墨重彩地塑造人物形象,而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以富有诗意的语言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情感,呈现出“印象”“感觉”“意境”等“诗化小说”的特征。
王荣生老师在《小说教学教什么》中提道:小说是作者运用了叙述技巧的产物,没有好的叙述技巧就没有好的小说。
换言之,好的小说一定有好的叙述技巧。
读小说不仅要关注小说写了什么,更要关注小说是怎么写的,即关注作者的叙述技巧。
在小说的阅读教学中,教小说的叙述技巧,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习运用这些技巧写小说,而是凭借这些叙述技巧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欣赏小说。
教给学生解读方式应该成为小说教学的主要内容。
解读方式是小说阅读的基础和关键。
教给学生解读方式符合基础教育阶段打基础的要求。
学生学会解读小说的方式,就掌握了小说解读的工具,可以举一反三地运用它去解读同类或非同类的小说,相似甚至陌生的小说。
文本解读的能力是能够迁移的,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与意义。
学习目标学习迁移:1.通过有效地选取、组织和分析^p 文本内容,独立解读小说个性化的特征2.能够运用典型的叙述技巧进行小说创作理解意义:1.小说的灵魂是叙述2.叙述视角影响着读者对故事的解读3.小说的环境描写为人物形象和主题服务掌握知能:知识:1.什么是小说和短篇小说2.小说的三要素3.小说叙述视角的类型及作用技能:1.分析^p 作者如何取舍文本结构和时间顺序(如顺序、倒叙)等方式,以造成神秘、紧张或出其不意的叙事效果2.通过比较阅读解读人物形象3.能够结合具体词句分析^p 小说中所描写环境的特点,及其对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的作用4.辨识所学短篇小说的主题教学思路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小说,小说是虚构的叙事文体,叙事是其主要功能。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优质课教案_2
《走进小说天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学时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自己读过的小说,用普通话简单地讲述小说情节,介绍小说人物,尽量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2、培养阅读小说的兴趣,并提高学生阅读赏析小说的能力。
1、引导展示学习的收获,培养学生敢于讲话、敢于挑战的能力。
2、能对小说作品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提高写作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合作探究意识。
学情分析:学生课外阅读过的小说较少,即使是课本中推荐的小说名著也是一知半解,更没有阅读小说的有趣经历,大部分学生只能以课本为依据开展活动。
因此,搜集整理相关内容并制作简单的手抄小报和续写、改写小说作品是重点。
活动过程:一、激情导入,引领学生引言:小说是文学盛宴上的一道美味。
优秀的小说总能拨动人心,陶冶性情,净化灵魂,徜徉其间,我们的情感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我们的思想将在孜孜求索中变得深邃。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踏上“走进小说天地”之旅,再次感受小说独特的魅力。
(板书课题:走进小说天地)二、组织活动,展示风采(一)“经典故事屋”活动一:回顾经典说小说1、师:同学们,轻轻地闭上双眼,让我们的思想在小说的世界中穿行,从古到今,从课内到课外,你读过的小说有哪些?2、出示初中教材中出现的经典小说篇目,学生读。
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最后一课》都德第四单元《社戏》鲁迅《呐喊》八年级上第一单元《芦花荡》孙犁第二单元《台阶》李森祥八年级下第三单元《喂--出来》九年级上第三单元《故乡》鲁迅《呐喊》《孤独之旅》曹文轩《草房子》《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羊脂球》《心声》黄倍佳第五单元《智取生辰纲》施耐庵《水浒传》《杨修之死》罗贯中《三国演义》《范进中举》吴敬梓《儒林外史》《香菱学诗》曹雪芹《红楼梦》九年级下第二单元《孔乙己》鲁迅《呐喊》《蒲柳人家》刘绍棠《变色龙》契诃夫《热爱生命》杰克伦敦3、讲故事比赛(或谈读后感):要求:(1)小组内试讲一次,请小组成员给你提一些意见。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备课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备课综述本次备课旨在教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内容。
本单元的主题为诗歌,通过研究诗歌的形式、特点以及阅读和创作诗歌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2. 能够欣赏和理解不同类型的诗歌;3. 学会使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创作诗歌;4.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诗歌基本形式和特点- 诗歌的定义和分类;- 诗歌的韵律与格律;- 诗歌的表现方式和修辞手法。
2. 诗歌的阅读和欣赏通过选取不同类型的优秀诗歌,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欣赏,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
3. 诗歌创作- 研究使用适当的修辞手法:拟人、夸张、比喻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和自己的内心体验,创作个人风格的诗歌。
教学策略1. 结合实例进行讲解: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深入讲解诗歌的形式和特点。
2. 互动式授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问、讨论、朗读,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创作实践:为学生提供机会,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鼓励学生展示和分享。
教学活动安排1. 知识讲解和讨论活动:介绍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韵律与格律等内容。
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 诗歌欣赏和分析活动:选取几首优秀的诗歌,进行朗读和分析讨论。
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与情感。
3. 诗歌创作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和自己的情感体验,鼓励他们创作个人风格的诗歌。
学生可以自由创作,并展示和分享给同学。
教学评估方法1. 口头表达:通过课堂讨论和朗读等活动,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书面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创作一首诗歌,并用诗歌欣赏和分析的知识进行评价。
教学资源准备1. 课件:准备包括课程内容介绍、诗歌示例、诗歌形式和特点的图表等内容的课件。
2. 诗歌选集:准备包含不同类型的优秀诗歌的选集,供学生欣赏和分析。
3. 课堂讨论和创作材料:准备白纸、笔和其他辅助工具,供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创作使用。
部编本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大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青春年少一、教材分析(一)单元特色分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小说单元,三篇课文——《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围绕“少年”成长的感悟和人生体验展开。
在尊重学生的“根性”体验,将读写结合,实现读写共创的基础上,使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鲁迅先生的《故乡》,解构了人和人之间心灵的“隔膜”;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以少年视角触摸了人情的冷暖;曹文轩的《孤独之旅》,以少年在暴风雨中的经历揭示成长的主题。
这些文章文笔摇曳多姿,内容丰富多彩,在带给读者不同审美享受的同时,也激发了读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无尽思索。
学习本单元,要学会梳理小说情节,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主题。
(二)单篇文章分析:结合单元特点分析每篇文章的特色,分析每篇课文的教学侧重点(分篇列出)《故乡》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通过“我”的视角展现出故乡人事的一幅幅画面,举目所见,呈现的是一派萧条、破败、沦落的景象,与其形成对比的,则是由“闰土”这一人物勾连出的“我”的少年回忆,“现在”与“过去”的强烈对比寄寓着作者对旧中国及其人民命运的无限关切与深沉思索。
借助课后的助读系统,让学生以故乡的“变化”为突破口,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其次,小说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典型人物形象。
少年闰土的天真、纯净与中年闰土的畏缩、麻木形成了对比;年轻时并未给人留下“恶感”的杨二嫂与眼前的自私、势利、贪婪形成了对比:写出了人物身上的变化与复杂。
这也恰恰可以教学生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身上的弱点,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结尾部分“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含义,进而理解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我的叔叔于勒》以“我”成年后回忆往事的形式叙事故事,写了少年的“我”的所见所闻,也隐含着成年的“我”的立场与判断,所以,我们既可以从实际事件的发展顺序入手讲故事,也可以从小说的叙事顺序讲故事,还可以从原因到结果,甚至从悬念到结局等不同角度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部编教材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创建小说天地,寻找成长启示——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包含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三大板块。
阅读板块围绕人文主题“少年成长”选取了三篇小说,有通过对旧中国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引发青少年沉思社会的《故乡》,有通过揭露残酷的社会现实触发青少年辨析人性的《我的叔叔于勒》,还有借人生需要在艰苦条件中锤炼自己引动青少年启发自我成长的《孤独之旅》。
这一单元作为初中阶段首个小说单元,单元导语已明确指出“阅读本单元小说,要学会梳理小说情节,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主题”。
写作板块是学习缩写。
综合性学习是以走进小说天地为内容。
由此,根据这一单元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三位一体的编排特色,将整体教学设计为“创建小说天地,寻找成长启示”。
本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核心任务是“创建小说天地”,以建设“书香校园”为情境,在教学楼九年级连廊处划分出两大主题区,一处以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素材展示“少年成长”,一处以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素材展示“社会百态”,驱动学生研读小说文本并完成转换视角的叙写故事、创建人物词汇库、写主题感悟和缩写小说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梳理情节和赏析人物的方法,发表对小说主题的看法,获得成长的启示,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本单元的整体教学,以单元目标为导向,以“探究主题,促进成长”为核心,由浅入深地分为三个逐层递进的课段。
第一课段“建构维度,梳理情节”,学生通读小说,以表格或示意图的形式梳理故事情节,学会转换视角写故事。
第二课段“选取角度,品析人物”,学生精读小说,创建人物档案与词汇库,品读人物。
第三课段“比较研读,归纳主题”,学生比读《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分别归纳三篇小说的主旨,研讨三篇小说在主题上存在的共性特征,开展“我想对您(你)说”写信活动,表达获得的成长教益,并进行小说缩写。
学习目标:【语言目标】1.学会从线索、结构和场面的维度,借助表格或示意图,梳理小说情节。
【九上部编语文】全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四单元整体备课本单元所选小说,或涉及少年成长这一话题(如《孤独之旅》),或从少年视角观察世间百态(如《我的叔叔于勒》),或话及与少年好友的深厚情谊(如《故乡》),取材独特而广泛。
阅读这些作品,不妨随着情节置身主人公的少年时代,睁大眼睛看世界,品尝生活的甘美,经历成长的苦涩和无奈,从而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获得自我成长的教益。
学习这个单元,要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梳理小说情节,把握主要内容以及小说三要素;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解析句子的深层含义,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小说的主题。
研读《故乡》侧重于感知叙事手法以及对比写法的作用;悟读《我的叔叔于勒》要在把握叙事技巧之时,不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美读《孤独之旅》先要理解标题的诗化含义,进而借助旁批训练自主探究的能力。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解读小说,学习虚构故事,尝试创作小小说。
同时训练缩写,了解“简”的表达方式及其表达效果,提高概括和表达能力。
14 故乡【教学目标】1.把握主要情节,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及其作用。
2.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分析人物形象,练习片段作文。
4.结合议论、抒情性文字,理解小说主旨。
5.理解对比写法在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整体感知,把握主要情节,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及作用。
2.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齐读课题。
设问:什么是故乡?师生互动。
师:故乡是飘零落叶的根,是漂泊游子的归宿。
古人有许多描写思乡之情的诗句,乡情已积淀为生命的血肉精魂,感人肺腑。
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贺知章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李益有“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马致远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故乡》。
【设计意图】注重与文本内容进行勾连,注重语言表达的优美,注重同类名言诗句的积累,在明确文章标题的同时,也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纳和迁移。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考点精讲版)
“我听说,于勒后来去美国给一个大老板当跑腿的,那老 板居然说于勒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死后还把大半遗产都给了 于勒!”
“我早就看出来于勒是一个有出息的人! 我们现在怎么 办?”
里勇敢地刺猹;教“我” 在雪地里捕鸟。
人物点评
由一个英俊、活泼、勇敢的少年变成了愚钝、 麻木的中年木偶人。
3.小说人物大家猜
他排行第二,人称二郎。他“一双眼光射寒星, 两弯眉浑如刷漆”。他勇猛过人,胆大心细,景阳 冈打死猛虎,为报仇斗杀西门庆;他刚烈正直,醉 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他是梁山泊 一名勇猛的虎将,他的身上寄托着人民终会战胜恶 势力的理想。
“我已经买好了船票,我们明天就去美国,我都想死他了, 我真想马上就见到于勒!”
第二天我们早早地来到了码头,二姐夫也在,看起来他已 经知道了关于于勒的事情。他怪我们没有把出发的消息告诉他, 并且向我们解释说这几天没回家确实是因为工作繁忙……
3.闰土,我想对你说
闰土,你知道吗?昨天夜里,我又梦到了你,那个年少时 活泼英勇的你。我梦到你拿着钢叉,快速而准确地朝着一只吃 瓜的猹刺去……
(2)在“评说人物,畅游人物画廊”这个栏目中,小张设计了以下两 道题。 ①《水浒传》中身怀绝技的三位英雄:善盗的是鼓上蚤________, 善射的是小李广_________,善行的是神行太保_________。 ②他,是知识渊博的工程师,但他不是关在书斋中经不起风吹雨 打的科学家。他搜集海底金银财宝,支援被压迫民族的正义斗争。 请你根据描述,说出小说人物名:
①_____时__迁______、____花__荣_______、____戴___宗______; ②__尼___摩__船__长____。
部编版语文九上第四单元单元备课
部编九上语文第四单元单元备课具体分解为:1.关注少年成长话题,从少年的视角思考自我、人生、社会;2.梳理小说情节;3.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4.分析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5.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
识字与写字 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25个。
2.写好规范的行楷字,有一定的书写速度。
3.临摹毛泽东书法作品,体会毛体书法的审美价值。
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
3.理解和分析主要内容。
4.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作用。
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
6.欣赏诗歌和小说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7.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显文言文。
8.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发现观点材料之间的联系。
写作 1.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学习缩写和改写。
2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3.尝试自由创作诗歌,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
4.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等环节。
5.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6.根据表达需要,修改自己的作文。
7.写简单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综合性学习 1.注重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地交流。
2.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4.自主组织文学活动。
口语交际 1.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
2.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
3.掌握查找自己、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4.走进小说天地,感受小说魅力。
5.理解自强不息的精神。
课标与第四单元课时目标对接:境的分析都存在差别。
课标要求下的单元目标分析。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篇一」一、讲读分析第二部分(第4节至第9节)。
1、交流漫画作业,加深对孔乙己的印象。
2、指名朗读第4节至第9节的内容,思考:(1)孔乙己一出场就成为人们嘲笑的对象,他为什么会成为嘲笑的对象?别人嘲笑他时,他怎样答对?表现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学生回答,点明:从他外貌特征看,他既穷困潦倒,又要摆读书人的架子,显示出比“短衣帮”高贵。
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毒害,总脱不下那件破长衫。
既穷又懒,衣服又脏又破,那件长衫十多年不补,不洗。
付酒钱时还要“排”。
一个“排”字,传神地刻画出他摆阔的情态。
“夹些伤痕”,又说明在他身上发生过某些事件。
从他语言特点看,满口“之、乎、者、也”,难懂,表现他的迂腐不堪。
当别人揭他“偷”的疮疤时,他的表现是“不回答”,逆来顺受;当别人再挑衅时,他“睁大眼睛”辩解;别人揭穿事实后,他窘得“涨红了脸”自我解嘲以维护自己的尊严。
这样抓住特征进行描绘,使一个心灵受到侮辱的形象,跃然纸上。
性格刻画入木三分。
比如,在他被侮辱之时,他仍要表现出高人一等,知书识理,满口“窃书不能算偷”以表现自己的斯文。
可见,迂腐可笑到何等程度。
(2)孔乙己为何只好向小伙计说话?向孩子们说话?孩子对他采取什么态度呢?从教写字和吃茴香豆的事情中反映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孔乙己感到孤苦寂寞,只好和孩子们说话,以求得安慰。
他社会地位低下,和劳动人民一样处于社会底层,而又由于迂腐和品行不端,更为低下,连小孩都看不起他。
一个“配”字,极其深刻地揭示了他十分低下的社会地位。
教写字和吃茴香豆二事,反映了孔乙己的善良,也进一步刻画其麻木不仁,迂腐可笑。
“回”的四种写法,其实很少这样用,但孔乙己是受科举制度愚弄毒害的知识分子,常把一些无用的字看作学问与本领,可见毒害之深。
热衷于功名利禄,对小伙计不仅夸耀,而且灌输做掌柜往上爬的思想(“多乎哉?不多也”的来历:别人说孔子多才多艺,孔子说:“多吗?不多啊。
部编版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分类内容单元教材分析九年级上册四单元三篇文章,或涉及少年成长这一话题,或从少年视角观察世间百态,取材独特而广泛。
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更好地成长。
学习本单元,要学会梳理小说的情节;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
本单元三篇文章《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对应“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四中的《药》及《永远的下午》P122《一千张糖纸》《十八岁出门远行》《黄油烙饼》。
人文主题走近形形色色的人物语文要素把握小说三要素,要学会梳理小说的情节;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
单元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了解作家生平及代表作品2.理解小说的三要素,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3.把握人物形象,探讨人物性格特点4.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5.体味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单元课时安排(12课时)课型课时内容教学重点单元导读课1课时双元把握、初读文章、梳理内容定向单元梳理课1课时字词梳理、文学常识、重点句段读写、理解、运用主题阅读课3课时抓要素,理情节(《故乡》《药》)1课时别样的亲情(《我的叔叔于勒》《永远的下午》《一千张糖纸》)1课时成长的滋味(《孤独之旅》+《十八岁出门远行》《黄油烙饼》)1课时浏览,复述故事情节浏览,了解内容,复述情节阅读。
概括故事情节,体味成长的滋味群文阅读课1课时微言精义名家情(《酒酿王》《张果老》《风雨哈佛路》《一碗清汤荞麦面》)速读,概括文章内容以读促写课2课时见微知著写人生单元写作训练《学习缩写》指导、实践、讲评自主实践课4课时假设复句·条件复句,巩固性测试练习《走进小说天地》(各2课时)语法学习,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第四单元单元导读课(1课时)学习目标:1.双元把握、初读文章、梳理内容2.了解小说的特点。
3.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教学过程及内容:一、旧知回顾导入提问:以前所学或学生掌握的小说知识。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教案
被狗追逐的小狐,原来这只小狐就是他朝思暮想的青凤,自此二人恩爱相处。又有一天,青
凤的叔叔遇险,他的儿子向耿去病求助。去病不计前嫌,慨然相助。青凤的叔叔得救后,感
谢去病的搭救之恩,成全了他与青凤的姻缘,并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2.《童年》高尔基(俄) 它讲述的是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 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 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上册
部编版
综合性学习
走进小说天地
1.能够从写作内容和角度入手对材料进行概括和分析。 2.学习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综合运用多种描写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 (活动前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水浒传》主题歌《好汉歌》,《西 游记》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红楼梦》主题歌《枉凝眉》,导入活动。) 听着这些熟悉而又激荡人心的旋律,同学们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回到历史的洪流中,那一 个个生动的故事,那一个个鲜活的形象,那一幅幅精彩的画面,一定使你永远难忘。请同学 们猜一猜这几首歌都与哪些小说有关? 二、教学新课 (一)难忘的小说世界 【活动一:故事荟萃】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每个人读过的小说都不少,大家一定有自己最难忘的小说故事和最 喜欢的小说人物,而且这些故事和人物也一定会有让你难忘和喜欢的原因,那么就请同学来 谈谈你们读小说的有趣经历和独特感受吧。 示例: 1.出示一副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聊斋志异》蒲松龄) 《青凤》:荒芜的耿家大院里常出怪事,不信鬼神的耿去病决意去探个究竟。去病与异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策划教案
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策划一、单元篇目《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二、教材简析【单元目标】第四单元的小说,或涉及少年成长这一话题,或从少年视角观察世间百态,都为成长经历给我们的人生启示,从作品欣赏中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得到好的艺术享受。
1、学会梳理小说情节,初步感知小说的叙述手法.2、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主题。
4、阅读技巧的指导,真正让学生愿意读、读进去,读出自己的感受,从孩子的认知特点出发,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对生活的思考与作品中的人物经历结合起来,让孩子们与作者进行穿越时空的心灵的对话。
5、感受小说展示的人生体验,感悟成长的历程。
【教材分析】本单元为小说单元,选文包括三篇国内外小说,所选编的文章都是反映少年生活的题材,其中鲁迅的《故乡》作者回忆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活经历带来的精神的冲击,通过闰土与杨二嫂两个人物的塑造,展现了在多难交织下的劳动人民的悲苦命运,以及封建制度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悲剧。
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则是映射了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社会观下的亲情的淡漠,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兄弟于勒的态度的不断变化,让人心碎凄凉。
当代作家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则是以小孩子的视角反映了小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长历程,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带来了精神上的成长和担当。
作为初中小说学习的初始单元,我们要让学生明确小说的文体特点,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抓住小说主要人物并通过不同角度的描写加以分析,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透过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大致理解小说的主旨。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的要点在于引导学生掌握缩写的基本方法与技能,提高概括与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缩写的热情,针对不同文体,各有侧重地进行缩写训练。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留意身边各种形式的缩写,从课堂走向生活,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文章主旨】《故乡》,讲读课文,鲁迅的小说名篇,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旧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日益破败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严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2019最新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
2019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教学目标1.通过综合性学习感受小说魅力,大致了解一些国内外优秀的小说作家及作品。
2.通过综合性学习培养阅读小说的兴趣,并提高学生阅读赏析能力。
3.通过综合性学习提高写作水平,并能对小说作品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使小说更具有吸引力。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自由分成学习小组,做好活动计划,分配小组成员活动任务,围绕“走进小说天地”的主题,广泛搜集相关素材,阅读小说作品,做好活动笔记,准备活动资料。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而小说是最受喜爱的一种文学体裁,那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个个精彩的画面总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有人说小说是一部部生活的教科书,它能引领我们走进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能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今天就让我们携手走进小说天地吧!【重点解读】一、组织小说故事会1.自己先选择一个熟悉的喜欢的小说,选取其中一个精彩的情节,先在小组内互相讲述故事。
2.然后选派代表在班内讲述故事,班级展示结束后,请其他同学或语文老师点评,评选出班级的故事大王。
二、小说人物大家谈1.自己梳理出最为熟悉的小说,以及小说中最为欣赏的人物。
2.然后在本组内把自己欣赏的人物进行客观评价,同时补充组员的发言。
3.每一位同学制作小说人物卡片。
内容可以包括姓名、出处、外貌特征、典型语言、典型动作、相关事件、性格特征、客观评价等。
三、“展开想象的翅膀”1.发挥想象,重新设计人物命运。
2.为课本中出现的小说,如《我的叔叔于勒》续写故事情节。
3.改变小说的结尾。
为小说的结尾改变思路。
重新设计故事情节。
【研讨练习】题一:某班举行“走进小说天地”综合性学习活动,假设你是该班同学,请你参加这个活动,并完成下面题目。
1.请你为这个活动设计一个开场白,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
开场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与《笑傲江湖》中部分章节被选入高中课本,引起众人关注,你对此有何看法?我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开展活动中,其中有一板块叫“话说英雄”,请你向同学们介绍令你感动、敬佩的小说中的英雄人物。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14 故乡教材分析《故乡》是统编本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
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其人文主题是关注个人的成长,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在阅读中获取更为丰富深刻的生活体验;能力目标有三个:一是学会梳理小说情节,二是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三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主题。
这些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在七八年级小说学习的基础上,把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更进一步从主观角度,从自我体验出发,理解人物和主题。
学情分析鲁迅作品向来主题丰富,意蕴深刻。
而《故乡》这篇小说,更是被无数人解读过无数次的佳作,甚至日本的国文教材也把《故乡》的教学当作重头戏,设置了十一个大课时。
对于这样一篇小说,十四五岁的孩子们应该去学些什么呢?我们又要引导孩子们从哪些方面去欣赏、感受这篇小说的魅力呢?诚然,“教参”和数不清的“赏析”、“阅读分析”似乎已经提供了重点难点,从教学任务来看,按常规分析小说的人物、情节、和环境,也不会出大错。
但我认为,真正让孩子愿意读、读进去,读出自己的感受,就必须从孩子的认知特点出发,把孩子们的生活体验和对生活的思考与作品中的人物经历结合起来,也只有这样,才会让孩子们与作者进行穿越时空的心灵的对话——这才是小说阅读的真正的意义。
教学目标1.理解、识记、积累字词。
2.能够概括故事情节。
3.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4.从分析人物变化入手,探究故乡之变的根源。
5.结合个人体验,思考并表述自己从小说中获得的人生启迪。
教学重点1.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2.分析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从分析人物变化入手,探究故乡之变的根源。
2.表述从小说中获得的人生感悟。
教学方法基于学生感受和疑问的对话阅读预习学案1.自主阅读小说,标上段落序号,并对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简单圈点批注。
2.根据导学案“课前预习”部分,自主完成预习内容。
3.小组讨论自己的感受和疑问。
把需要与老师探讨的问题归纳起来,以小组为单位交给课代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材】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14.《故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能力: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理解积累词汇。
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把握闰土、杨二嫂、“我”的人物形象。
过程方法:从动作、语言、外貌、细节等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小说主题。
分析本文运用对比和景物描写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写法。
情感态度: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封建主义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互动式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一、回顾小说的基本知识。
二、回顾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1、小说集两部:《呐喊》(1918—1922);《彷徨》(1924—1926)2、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编》(1922—1935)3、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1928 原名《旧事重提》)4、散文诗集一部:《野草》(1927)5、翻译作品:俄国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6、杂文集十六部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社戏》选自《呐喊》《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鲁迅自传》选自《集外集拾遗补篇》三、介绍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
在故乡,他目睹了故乡的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故乡破败不堪,农民生活十分贫困,“希望”破灭,心中感到无比的悲哀。
1921年,作者依据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文章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我”是作者所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不能指作者自己。
四、读准下列字的读音:阴晦huì猹chá脚踝huái 装弶jiàng獾猪huān 胯下kuà髀骨bì嗤笑chī瑟索sè潮汛xùn 秕谷bǐ打拱gǒng寒噤jìn 廿年niàn 深黛dài 恣睢zìsuī潺潺chán 瓦楞léng 鹁鸪bógū嗤笑chī絮絮xù蜷缩quán 折本shé颧骨quán五、整体感知课文:1、作者回到阔别20余年的故乡,在故乡呆了大约多长时间?是如何推算出来的?2、这么长的时间,作者对每天都作了介绍吗?着重写了哪些天的事情?3、作者又着重写了这些天的哪些人、哪些事?用了哪些方法刻划人物?4、题为“故乡”,请你根据时间顺序,在“故乡”前再添一个词,概括全文结构层次。
学生自由阅读、思考、回答,教师归纳明确:1、时间:约半个月左右依据:“第二日”(P61),“这样的过了三、四天”(P67),“又过了九日”(P71)等。
2、着重写了这些日子的事情:“第二日”;“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又过了九日”3、“第二日”:母子见面;回忆少年闰土(回忆瓜地刺猹、初见印象、讲雪地捕鸟和瓜地刺猹、离别赠物);见到杨二嫂(声音、视觉、语言、动作)“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会见闰土(肖像、神态、语言、动作等)“又过了九日”:动身启程4、课文段落: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一(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一片破败萧索的景象及当时的感触,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二(从“第二日清早晨”到“已经一扫而光了”):“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着重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是小说的主干部分。
第1层(到“只是收不起钱来”)写“我”到家时的情况。
第2层(到我“我得去看看”)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天真无畏、深厚友谊。
第3层(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见到杨二嫂,对杨二嫂的比照——小市民习性更厉害。
第4层(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和中年闰土见面的情况。
(全文重点)闰土外貌到精神的巨大变化(社会根源)。
三(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结束):“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极大的愤懑,表现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
六、作业: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一、阅读1—5段,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第1段中的“冒了严寒”说明什么?2、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3、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学生自由阅读、思考、回答,教师归纳明确:1、“冒着严寒”写回故乡的季节,写出我回故乡的急切心情。
2、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
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是环境描写。
74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一句是社会环境描写。
3、先用一个感叹句“阿!”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
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
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
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4、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
二、理解课文环境描写的作用:提问: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
记忆中的故乡,色彩鲜明,是一幅“神奇的图画”,现实的故乡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故乡的美丽画面,这又说明了什么?明确:现实的故乡一片荒凉、沉重、窒息,“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
对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目睹的故乡的描写,作者采用了对比的写法。
这样写,突出了现实故乡的每况愈下的变化,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下日趋破产的旧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
小说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美丽画面,这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也是对新生活的想象、憧憬。
三、分析人物形象1、故乡除了景物的变化外,还有什么变化?(人的变化)2、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3、小说刻画了哪几个人物形象?(闰土、杨二嫂、“我”)人物分析(一)闰土:少年闰土:第二部分第2层外貌:“十一二岁”;“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淳朴天真、可亲可爱)动作:活泼刚健,动作利落干脆,说话脱口而出,质朴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雪地捕鸟、瓜田刺猹)(聪明勇敢、活泼开朗、无忧无虑)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送“我”贝壳和鸟毛,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海边新鲜事)(友好纯真平等友谊)对生活的态度: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少年闰土是一个纯朴天真、可亲可爱、聪明勇敢、活泼开朗、无忧无虑的农村小英雄形象。
中年闰土:第二部分第4层外貌: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经济艰难、精神沉重)动作: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迟钝麻木,痛苦难言)对“我”的态度: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对生活的态度: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上。
(悲哀痛苦,寄希望于神灵)中年闰土是一个在生活重压下艰难挣扎的旧社会贫苦农民的典型。
他是淳朴善良、苍老贫困、因循守旧、麻木迟钝、痛苦难言的木偶人。
——是什么原因使闰土产生了这样的变化?表面原因: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2、社会落后愚昧。
深层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封建社会制度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广大受压迫、受剥削农民的具体写照。
农村经济衰败,农民生活贫困,封建传统观念(即礼教、等级观念)毒害,使闰土发生了巨变。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在于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
人物分析(二)杨二嫂:第二部分第3层年轻时:“豆腐西施”、终日坐着(安分守纪),而二十多年后——肖像:“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语言:尖刻、能说会道、令人可鄙“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怪声怪调)“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以长辈自居)“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讽刺)“……让我拿去吧……”(爱占便宜)“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肆意造谣)行动:“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明索暗偷)杨二嫂是泼悍尖酸贪婪势利的庸俗小市民的典型形象。
从端庄文静、安分守己的豆腐西施,到泼悍尖酸贪婪势利的圆规,变化原因: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封建传统观念对人们精神的毒害,造成人们纯真人性的扭曲。
四、分析对比的表现手法1、对比是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除了对比故乡前后景色,以及杨二嫂和闰土前后的对比之外,还有那些对比描写?①我和闰土关系的前后对比。
②我和闰土与宏儿和水生的对比。
2、通过对比描写要突出什么?——突出故乡前后的变化。
3、一切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造成的农村破产、人民生活痛苦的现实,表达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新生活的渴望。
五、作业:完成《基础训练》题。
第三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上两节课,我们认识了几种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并分析了闰土、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这节课,我们来分析小说中的“我”的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丰富的语言内涵,从而理解作品表现的主题。
二、阅读课文,指出表现“我”心情变化的语句,说一说“我”对故乡有一份怎样的感情?回故乡——急切:“冒着严寒”见故乡——悲凉:“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忆故乡——沉重、忧愤:“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忆闰土——高兴、佩服、依依不舍:“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见杨二嫂——惊吓、困窘:“我愕然了”;“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见闰土——兴奋、惊异、悲哀:“我这里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离故乡——失望、气闷、悲哀、憧憬未来:“现在却突然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我在蒙胧中,”归纳——“我”对故乡的感情比较复杂:回忆中的故乡,充满神奇色彩的美,让“我”感到无比欢愉;现实中的故乡,充满冷漠,人情隔膜,使“我”感到无比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