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之社会艺术功能

合集下载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审美特征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审美特征

98音乐鉴赏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审美特征摘要】【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是综合了歌曲、戏剧和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大型文艺著作,讲述了自五四运动时期到新中国成立的漫长革命历史,其中包含帝国主义侵华、共产党成立、长征、八年抗战等重要革命历程。

《东方红》不仅巧妙地运用了大型题材,将艺术手段与政治服务相结合 ,而且在音乐舞蹈创作上具有鲜明的特色。

关键词】【大型音乐舞蹈史诗 《东方红》 审美特征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共和国三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审美特征研究”(项目编号13C061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生态视域下的红色经典舞蹈研究”(项目编号14c0357)为庆祝建国15周年,北京、上海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等70多个单位的专业文艺团体和群众演员在周恩来总理的倡导下,创作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这一恢弘巨作。

《东方红》的创作不仅是对中国历史事件的再现,而且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场盛大视听盛宴,为同时代及之后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参考范式和学习对象。

一、场面宏大、气势恢宏《东方红》首演是在人民大会堂的万人大礼堂内进行的,舞台面积大,给演员提供了充足的表演空间,演员数量、道具运用和灯光布景都能够满足故事情节和节目编排的要求。

参加这项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创作和表演人员共有3000多人,场面宏大,气氛热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许多大型群众欢庆场面中都需要众多演员进行表演,如“东方的曙光”中《工农兵联合起来》就需要大量的演员来表演工人、农民和士兵,通过展示工农兵联合起来的巨大力量,带给观众强烈的心灵震撼;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中《伟大的日子》中,通过各族各界人民尽情舞蹈、放声高歌来表现全国人民对于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之情和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烈拥护。

《东方红》演出过程中具有众多宏大场面需要上百名演员一起进行表演,整齐有力的舞蹈能够带来强烈的视觉效果,通过舞蹈动作的整齐划一来表现革命年代,人民思想的统一,意志的坚定。

红色舞蹈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研究——以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为例

红色舞蹈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研究——以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为例

Yi Shu Ping Jian红色舞蹈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研究———以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为例袁芳武汉科技大学摘要:红色舞蹈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在促进舞蹈教育的同时,把思政教育渗透给学生。

结合知识技能的讲授培养,引导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在完成教学的育人目标中,实现各个方面的有机统一。

对如何促进红色舞蹈文化与思政课程融合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教材进行详细地解读,认真设计教学思路,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

本文主要以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为例,探讨将红色舞蹈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研究的方法。

关键词:红色舞蹈文化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研究中图分类号:J70-05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4-0118-03文献标识码:A高校的思想教育课程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深远意义,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把学生培养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更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关键任务。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工作彻底贯彻到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对于当代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养任重而道远,我们一定要在课堂上积极的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坚守课堂主阵地,完成好历史赋予教师的责任以及党和人民郑重赋予的使命。

红色革命文化是高校思政课的主要内容,然而红色革命文化如何融入课堂、如何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这都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被誉为“中国红色音乐舞蹈史诗经典”,它歌颂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民族解放战争,实现民族独立,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故事。

《东方红》于1964年正式演出,借助新中国文学、历史、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由上海、北京等艺术界3700多名专业人士创作,充满了对革命的歌颂和对未来的积极展望。

它不仅是一部辉煌的中国革命音乐舞蹈史诗,更是一部凝聚了中国最具权威的音乐、舞蹈家共同编创的经典巨作。

初中音乐欣赏课《东方红》说课稿

初中音乐欣赏课《东方红》说课稿

初中音乐欣赏课《东方红》说课稿第一篇:初中音乐欣赏课《东方红》说课稿本节课是人音版音乐第14册第一单元的欣赏课。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第14册第一单元是通过对革命历史题材音乐欣赏的和学习,让学生了解红色音乐,了解中国的革命历史,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具有重要作用。

按照《音乐课程标准》对学习领域的划分,本课属于“感受与鉴赏”这一学习领域。

《课标》对该领域的学习如下表述: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材内容及分析内容: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片段合唱歌曲《保卫黄河》管弦乐曲《红旗颂》片段分析: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片段,是课外选取的教材,创演于1964年,是由一批革命历史歌曲组成的,以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表现感人的艺术形式,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封建势力、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军阀统治的不屈精神。

《保卫黄河》是第一单元的教材,是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其中的一首合唱歌曲。

歌曲以跃动的、生机勃勃的音调,以快速大跳的动机和逐步扩张的音型,生动地表现了游击队健儿前赴后继、英勇战斗,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奔赴战场的壮丽情景。

歌曲的齐唱为多乐句的单乐段结构,后面采用卡农的形式写成轮唱,具有进行曲的风格。

《红旗颂》片段是课外选取的教材,是中国作曲家吕其明于1965年创作的一首管弦乐序曲,描写了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雄伟庄严的天安门前冉冉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动人情景。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感知音乐内容、体验情感的变化,能够结合姊妹艺术与相关学科,了解相关的音乐文化和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唱、看、想、画、演等活动,感受音乐的内容,体验音乐的情感变化,增进学生对革命历史题材音乐的兴趣,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从舞蹈动作,舞蹈,音乐,舞台美术三个方面来赏析东方红。

从舞蹈动作,舞蹈,音乐,舞台美术三个方面来赏析东方红。

从舞蹈动作,舞蹈,音乐,舞台美术三个方面来赏析东方红。

《东方红》以豪迈磅礴的革命气势和雄伟壮阔的历史图景,形象地概括了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事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程,同时表达出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决心战胜一切困难,同全世界人民并肩携手,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意志。

作品《东方红》在创作中有另一种考虑,即能否用汉族民间舞蹈素材,反映民族精神。

编导认为,随着新中国民间舞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国内创作舞台上,涌现出许许多多优秀的民间舞蹈作品,但是这些作品都是在一个特定的民族地域文化场景下展现的,类似《牧马人》《担鲜藕》这样的作品,它们不约而同地都会带有一个民族或地域强烈的文化专属性特征。

那么能否用一个民族或地域掰蹈的动作素材,反映整体中华民族的精神,成为创作者的另一个主要思考点。

当他听到《黄河》段音乐后,决定做一个中国民族民间舞版的《黄河》舞蹈作品。

作为交响乐作品《黄河》,无论从音乐的形式与结构,还是从作品内在表达的文化深度与厚度都极具挑战性,用《黄河》的音乐编不同舞种的作品,成为许多中国编导的试金石,所以用中国汉族民间舞蹈的动态元素,表现《黄河》这个代表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精神典范的音乐作品,成为编导创作的另一个构想。

音乐《保卫黄河》与舞蹈《东方红》的结合给予我们深刻的忆苦思甜教育。

舞蹈《东方红》在创作上,具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汉族民间舞的动作元素进行了符号化的解释和处理。

因为无论哪一个民族、地域的舞蹈,它都会带有浓郁的本土特征,而这种本土特征在具有鲜明的风格同时,也会局限这个动作自身的使用空间,因为极强的民族、地域文化专属性,导致它只能在这个文化场景下使用,如用维吾尔族的动作说汉民族的故事比较难。

而该作品中编导在不失鼓子秧歌与胶州秧歌动作原貌的同时,将这些动作原有的民族地域特性与文化寓意进行了剥离,在表达编导内心世界的同时,也再展示一个民间舞蹈通用化的可能,增大了这些动作的使用空间。

按照这种理论,民间舞蹈语汇不但可以表达民族、地域的文化本质;也可以成为表达一个主流文化、国家民族主体精神的动态语汇。

课题: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课题: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课题: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执教者:董蕾花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了解音乐舞蹈史诗的体裁特征,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

2.通过欣赏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了解中国革命的风雨历程,产生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从而更热爱现在的幸福生活。

3.通过系列音乐实践活动,提高音乐鉴赏力和表现力。

教学重点:了解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的体裁。

教学难点: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音乐的无穷魅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欣赏:歌曲《东方红》2.竖笛吹奏《东方红》二、体验与感受1.《工农兵联合起来》要求:边欣赏边打拍,说说是哪个历史时期的?2.《飞夺泸定桥》要求:(1)说说是哪个历史时期的?(2)模仿一下舞蹈动作。

(3)音乐是怎样表达作品的内涵的。

(4)了解长征的知识。

3.《南泥湾》(1)学生介绍开垦南泥湾的故事,教师补充。

(2)齐唱《南泥湾》(3)说出前后旋律的不同4.《赞歌》(1)说出音乐的情绪5.小结并出示课题: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介绍这一体裁。

6.《东方红》的内容介绍1964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在周恩来倡导下创作出的大型音乐舞蹈作品。

它以音乐、舞蹈、诗歌、舞美为艺术手段,把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音乐、舞蹈和新创作的音乐、舞蹈贯穿起来,艺术地再现了中国自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期内的历史场景,是一部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作品。

类似的表演形式古而有之,如周代的《大武》,唐代的《秦王破乐阵》等。

三.创编要求:分组进行讨论,用喜爱的表演方式再现那些难忘的岁月。

1.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指导。

2.学生分组表演,教师评价。

四.总结板书: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图一第一次国共合作北洋军阀《工农兵联合起来》图二《飞夺泸定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长征图三《南泥湾》抗日战争时期图四《赞歌》解放五年级音乐《长城谣》欣赏教学设计奉贤育秀实验学校范爱民【教学目标】1、欣赏歌曲《长城谣》,感受歌曲苍凉悲壮的情绪,质朴自然的旋律,平稳有序的节奏,体会人们同仇敌忾奋起抗日的爱国热情。

读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有感

读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有感

读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有感读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有感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音乐舞蹈史诗”指:一般指结构宏大的,以音乐、舞蹈、诗歌、舞台美术为艺术手段,概括地表现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的表演艺术形式。

本文将以音乐、舞蹈这些艺术手段谈谈此感想。

一、从器乐方面来看音乐起始的主题是“ X . XX | XX XX | X —,1 5 1 3 | 5 —”古典的渐强将观众的所有注意力集中到了这里。

随之,“5 5 1 2 ”一个上扬的旋律,舞台两侧几千号人的合唱《东方红》又再一次将观众的眼球深深地吸引住了。

内心的激动,将身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唤醒了,跟着音乐走进了舞台画面。

接着第一场:东方的曙光,《苦难的年代》,以高胡的旋律引出妇女离散的悲伤无可奈何的心情。

在第二场:星火燎原。

“5321 5321 ”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出现,将气氛拉近了最紧张时期,这里用提琴演奏出紧张的效果。

而《国际歌》的每一次出现都点燃在场每一位观众的心和每一位演员。

尤其是它庄严,希望之光闪耀着,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之后,《秋收起义》完全用的二胡演奏,人们拿着火炬,一步步走过黄河两岸,走遍大河南北。

常用二胡的颤音和挑杆来形容奔驰的草原马,而这里也同样将几万人们的脚步声比作了马蹄声,马不停蹄的向前走,表现了人民迫切希望新生活的到来,随着几声有节奏的冲锋号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开始了。

《打土豪分田地》中,XX XX. | 5 3 23.的节奏型,表现了当时土豪的害怕心理。

当抓到土豪时,一位老妇人出现在屏幕中,二胡等一些乐器运用休止的节奏型,表现老妇人不灵活的腿脚,一步一步走在土豪面前。

在二胡声出现时,开始述说自己的死去的家人。

第三场:万水千山,《过雪山草地》中加入了风雪声衬托背景,并且战士们一步停顿一步向前正体现了爬山涉水的艰辛,其中一个士兵在长时间没有喝水的情况下,倒下了,却凭着坚定地毅力又站了起来,这不仅仅表现了这一个人,而是很多战士在这种艰辛的条件下拼搏努力,只为换回一个美好的明天。

永恒的东方——记大型音乐舞蹈诗史《东方红》

永恒的东方——记大型音乐舞蹈诗史《东方红》

永恒的东方——记大型音乐舞蹈诗史《东方红》主题:永恒的东方关键词:东方红,毛泽东,音乐史诗,红军,革命,胜利,永恒内容摘要:它以史诗般的宏伟风格和波澜壮阔的音乐舞蹈场面,生动形象地概括和展现了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程,表现了英勇顽强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毛泽东思想指引下,艰苦奋斗,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以及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决心战胜一切困难,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坚强意志。

主要内容: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以史诗般的宏伟规模和波澜壮阔的音乐舞蹈场面,将音乐、舞蹈、戏剧、舞台、美术及朗诵等艺术手段熔于一炉,根据内容的需要,交融变换,不拘一格,一切从内容出发,充分发挥各种艺术形式的表现特长,排除了艺术上的各种框框,开创了一种大型歌舞表演的新形式。

以巨大的历史概括力和艺术感染力,展现了自1921年以来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共和国的光辉历程和壮阔图景。

光辉的毛泽东思想是全部史诗的灵魂,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斗争是史诗的骨干,各个革命时期的最强音是史诗的基调,工农兵的革命英雄形象是史诗的生动体现者和主人翁。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是在全国人民奋发昂扬的革命热情中诞生的。

它既是对建国以来中国歌舞艺术的一次巡礼,同时也是继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以后,我国音乐舞蹈界在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道路上取得的又一个新的重大成就。

这部作品发扬了我国人民所喜爱的载歌载舞的形式,采用了歌舞、大合唱、齐唱、独唱、群舞、独舞以及民族乐队和西洋管弦乐队的联合演奏等多种艺术表现方法。

在艺术形式上,是歌、舞、朗诵和幻灯背景相结合,共包括舞蹈、歌舞、表演唱和大合唱35个,革命歌曲39首,朗诵18段,不同的场景33个。

有些段落以舞蹈为主,有气势磅礴的大型集体舞,有载歌载舞的歌舞,也有优美动人的独舞。

有些段落以歌唱为主,有两千多人的大合唱,有少先队员的童声合唱,有情节生动的表演唱,也有小合唱和著名歌唱家的独唱。

初中音乐欣赏课《东方红》说课稿

初中音乐欣赏课《东方红》说课稿

本节课是人音版音乐第14册第一单元的欣赏课。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第14册第一单元是通过对革命历史题材音乐欣赏的和学习,让学生了解红色音乐,了解中国的革命历史,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具有重要作用。

按照《音乐课程标准》对学习领域的划分,本课属于“感受与鉴赏”这一学习领域。

《课标》对该领域的学习如下表述: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材内容及分析内容: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片段合唱歌曲《保卫黄河》管弦乐曲《红旗颂》片段分析: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片段,是课外选取的教材,创演于1964年,是由一批革命历史歌曲组成的,以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表现感人的艺术形式,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封建势力、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军阀统治的不屈精神。

《保卫黄河》是第一单元的教材,是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其中的一首合唱歌曲。

歌曲以跃动的、生机勃勃的音调,以快速大跳的动机和逐步扩张的音型,生动地表现了游击队健儿前赴后继、英勇战斗,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奔赴战场的壮丽情景。

歌曲的齐唱为多乐句的单乐段结构,后面采用卡农的形式写成轮唱,具有进行曲的风格。

《红旗颂》片段是课外选取的教材,是中国作曲家吕其明于1965年创作的一首管弦乐序曲,描写了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雄伟庄严的天安门前冉冉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动人情景。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感知音乐内容、体验情感的变化,能够结合姊妹艺术与相关学科,了解相关的音乐文化和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唱、看、想、画、演等活动,感受音乐的内容,体验音乐的情感变化,增进学生对革命历史题材音乐的兴趣,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音乐欣赏,使学生体验、学习团结斗争的民族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舞剧《东方红》为素材内容,设计一堂中国舞蹈史课程

舞剧《东方红》为素材内容,设计一堂中国舞蹈史课程

舞剧《东方红》为素材内容,设计一堂中国舞蹈史课程(实用版)目录1.引言:介绍舞剧《东方红》及其在中国舞蹈史上的地位2.中国舞蹈史的课程目标和内容安排3.舞剧《东方红》的艺术特点和历史背景4.舞剧《东方红》对中国舞蹈史的影响和启示5.结论:总结课程内容,强调舞剧《东方红》在中国舞蹈史中的重要性正文一、引言舞剧《东方红》是我国舞蹈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它以宏大的叙事手法和精湛的舞蹈技艺展现了中国革命历史的壮丽画卷。

作为中国舞蹈史课程的素材内容,舞剧《东方红》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舞蹈的发展脉络,更能激发学生对舞蹈艺术的热爱和尊重。

二、中国舞蹈史的课程目标和内容安排本课程旨在通过对中国舞蹈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舞蹈的发展历程,感受中国舞蹈的艺术魅力,理解中国舞蹈的历史文化内涵。

课程内容将从古代舞蹈、近现代舞蹈以及当代舞蹈三个时期展开,重点讲解各个时期的代表性舞蹈作品和舞蹈流派。

三、舞剧《东方红》的艺术特点和历史背景舞剧《东方红》是一部以中国革命历史为背景的大型舞剧,它以鲜明的艺术手法和独特的舞蹈语言,展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

舞剧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宏大的叙事手法:舞剧以史诗般的叙事手法,展现了中国革命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过程。

2.精湛的舞蹈技艺:舞剧集合了众多优秀的舞蹈演员,通过他们精湛的舞蹈技艺,展现了中国舞蹈的魅力。

3.深刻的历史背景:舞剧以中国革命历史为背景,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进行的伟大斗争。

四、舞剧《东方红》对中国舞蹈史的影响和启示舞剧《东方红》在中国舞蹈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的出现对中国舞蹈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推动了中国舞蹈的创新:舞剧《东方红》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舞蹈表现形式,为中国舞蹈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2.丰富了中国舞蹈的内涵:舞剧《东方红》以中国革命历史为背景,使中国舞蹈的内涵更加丰富。

3.提高了中国舞蹈的国际地位:舞剧《东方红》的成功,使中国舞蹈在国际上获得了更高的声誉。

歌舞剧东方红观后感

歌舞剧东方红观后感

歌舞剧东方红观后感《东方红》是一部以歌舞剧形式呈现的文艺作品,它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艰辛奋斗和中华民族的崛起与复兴。

观看完《东方红》,我不禁被歌舞剧中那激情澎湃的旋律、优美动人的舞蹈和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所深深吸引。

下面我将从音乐、舞蹈和剧情这三个方面展开对《东方红》的观后感。

首先,音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部歌舞剧中的音乐,不仅表现出祖国的壮丽山河,更抒发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困苦岁月的回忆。

旋律激昂,充满力量的《东方红》激发了我内心的巨大情感,仿佛回到了那个气象万千的年代,感受着那股铿锵有力的力量。

而《红旗颂》更是将我带入了那个时代,让我能够感受到当时无数党员为了革命事业而献身的壮烈场面,激发了我对先烈的敬意。

其次,舞蹈给我带来了非常深刻的感受。

整部歌舞剧中的舞蹈设计非常用心,舞蹈动作和音乐紧密结合,更凸显了故事情节所表达的意义。

舞台上的演员们通过翩翩起舞的舞姿,将我们带入了战争和革命的岁月,使我感受到当年人们为了追求理想信念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

尤其是舞剧《洛川会师》,通过草原舞蹈和中国古典舞的结合,展现了红军长征胜利的壮丽场面,感人至深。

最后,剧情给我带来了深度思考。

整部歌舞剧以中国共产党诞生和成立为主线,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展现了革命先烈们一代又一代的奋斗和牺牲,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革命事业的伟大和党员的责任。

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和有爱,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大无畏的精神。

整个剧情让人思考,让人感慨,更让我明白了自己是幸运的,而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的辛勤劳动换来的结果。

通过观看《东方红》,我对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与复兴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这部歌舞剧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浓烈的情感打动了我,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祖国的伟大和人民的力量。

同时,它也让我对我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我将铭记先烈的牺牲和共产党人的奉献,时刻提醒自己要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东方红》(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教案

《东方红》(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教案

《东方红》(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傣族舞蹈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傣族舞蹈的基本风格、动作特点。

2、技能目标:扩大丰富学生的眼界及知识,掌握傣族舞蹈基本手形、手位,广泛积累舞蹈素材,以便不断提高舞蹈鉴赏、表演的能力。

3、情感目标:发挥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主动参与活动,提高自信心,引导学生在基本动作的训练中注意渗透情感的表达,创造“情、韵、美”境界,感受学习舞蹈的愉悦心情。

通过民族舞的学习培养民族的自豪感。

2学情分析由于是新班级,在文化和生长环境,没有进行过舞蹈等专业的训练,希望通过形体课的学习不但能训练自己的外形,而且还可以学到能够运用的舞蹈技能。

上课的积极性高,在课堂上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即使曾经从来没有接受过舞蹈训练的学生,也能克服一开始的害羞、自卑,变得自信和乐于展现自己,而且把这种感觉延续到了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3重点难点1、重点: ①掌握傣舞的基本手形、手位。

2、难点:①傣族舞蹈“三道弯”的体态造型,身体的斜靠感,动作协调与韵律美。

②学会简单的傣族舞蹈组合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学时重点1、重点: ①掌握傣舞的基本手形、手位。

4.1.2学时难点2、难点:①傣族舞蹈“三道弯”的体态造型,身体的斜靠感,动作协调与韵律美。

②学会简单的傣族舞蹈组合4.1.3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情景引题播放“傣族舞蹈”(视频)。

师说:舞蹈来源于劳动、生活,傣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那里地理优越,土地肥沃,山川秀丽,孕育的傣族人民性格温和、善良多情。

提出问题:傣族舞蹈的特点是什么?。

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1、由上引出课题——学习中国民族舞——傣舞。

2、明确不同的地域、地理环境、人文特点的不同,傣舞独特的风格特点和艺术魅力。

3、详细介绍傣族的基础知识(1)简介傣族民间舞的风格和动作特点。

(2)几种傣族民间舞蹈形式和特点。

如:象脚舞(男性舞)、蜡条舞是由女子表演的仪式舞等等、孔雀舞(女性舞)。

浅谈《东方红》主题思想与表现手法的完整统一

浅谈《东方红》主题思想与表现手法的完整统一

浅谈《东方红》主题思想与表现手法的完整统一作者:刘卫国来源:《管理观察》2010年第21期摘要:二十世纪经典舞蹈《东方红》是为了纪念反法西斯胜利50周年而创作的作品,十几年来经久不衰。

一个舞蹈如此受欢迎值得认真研究。

作者认为舞蹈要受观众欢迎,打动人心,就要有鲜明的主题思想,还要与表现手完整统一。

关键词:东方红表现手法完整统一一、作品的思想与结构“真实的表现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表现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是构成舞蹈内容美的重要前提,也是衡量一部舞蹈作品美学价值高低的重要依据。

”(《舞蹈艺术概述》)。

表现人的情感是舞蹈永恒不变的主题,一切舞蹈语素都是为主题思想服务的,只有主题思想与表现手段完美统一的作品,才能称为成功的作品。

《东方红》正是这样一部作品。

作品主题思想鲜明、深刻动人,是表现手段与主题思想高度统一的代表作品。

表现了伟大的中国人民艰苦卓绝、前仆后继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气节。

整个舞蹈就是中国革命历史的缩影,从革命精神萌芽,反抗列强的压迫,到星星之火,形成洪流,最终革命胜利,人民翻身作主人这一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

《东方红》正是以真实反映革命的主题,真正走进观众的内心,唤起观众对革命历史的记忆,体会革命的艰苦,重温胜利的喜悦。

让人们体会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

正是其鲜明的主题思想给了观众一种精神上的震撼,将人们的记忆引向历史的深处。

《东方红》用山东鼓子秧歌和胶州秧歌两种汉族民间舞素材为主要表现手段,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是编导的一个突破。

民间舞有其特定的民族地域,强烈的文化专属特征。

鼓子秧歌的特质是气势磅礴,浑厚有力,粗犷豪放,动作幅度大,力度强,特别是它的稳、沉、伸、韧,表现了中华民族性格中的稳如泰山、淳厚朴实的审美特质。

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胶州秧歌三道弯、扭断腰的阴柔美,为作品主题凸现提供了绝好的表现手段。

作品用胶州秧歌里“碾”,小曼扭步伐的柔美强化了主题动作,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视觉,与鼓子秧歌的阳刚动态美产生对比,为主题的彰显提供了绝妙的表现手段,是对主题思想的张扬。

《东方红》观后感

《东方红》观后感

《东方红》观后感《东方红》诞生于“文革”前夕,这一点看似偶然,而实际上却恰是最富历史意味的一刻,它仿佛为“十七年”中国电影画上了一个意味深长、可堪回味的句号。

歌舞剧《东方红》率先诞生1964年正值新中国成立15周年,庆祝活动中需要一些重点节目。

7月13日,周恩来受陈毅邀请到上海,观赏第五届“上海之春”开幕式演出过的音乐舞蹈剧《在毛泽东旗帜下高歌猛进》。

看罢此剧,周恩来受到启发,下决心亲自抓一部大型舞蹈史诗作品。

周恩来一回到北京,马上找来周扬及文化部、总政文化部有关负责人谈了他的设想。

周恩来表示:“我有这么一个想法,就是最好在15周年国庆,把我们革命的发展,从党的诞生起,通过艺术表演,逐步地表现出来……”一开始有人主张用音乐会的形式,后来周恩来建议是否能搞歌舞会,这样更贴近群众,更容易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

7月18日决意提出,7月底晚会开始启动,这意味着仅仅50天的时间就要弄出一台大型晚会。

关于大歌舞的名称问题,导演周巍峙建议用“东方红”,周恩来立即表示赞同。

而且参考了国外的概念后又经过讨论研究决定,晚会还冠以了“音乐舞蹈史诗”的名称。

周恩来亲自在全国调兵遣将,动用了3000多人的大型阵容,聚集了当时最权威、最著名的作词、作曲家和歌唱家,综合歌曲、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讲述了从帝国主义侵华,中国共产党成立,二万五千里长征,八年抗战,到新中国成立的革命历程。

将歌舞剧搬上银幕《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演出结束后,八一电影制片厂奉命同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一起承担拍摄该电影的任务。

为此周恩来特意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电影艺术家座谈会,讨论怎样把舞台演出搬到银幕上。

“要让观众像坐在大会堂里看《东方红》演出一样”被当作拍这部电影的总体要求。

在实际拍摄工作中,有些舞台演出的特点在拍电影时都成了特大难点。

比如,原来大歌舞全部演出的幻灯背景,是由200多个小幻灯同时投影到天幕上,组成大约800平方米整幅巨大的,可以有简单动作(如流水、飞云、光芒等)的画面———几乎同电影的切换镜头差不多,有很好的艺术效果。

《东方红》与音乐舞蹈史诗的审美建构

《东方红》与音乐舞蹈史诗的审美建构

《东方红》与音乐舞蹈史诗的审美建构1964年10月2日,一部全面反映中国革命历史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献礼之作,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上演,参加演出者达3000人之多。

2019年是《东方红》首演55周年,其优美动人的旋律依旧萦绕在人们耳边,是激荡着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的时代强音,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程中用文艺涵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经典之音。

“新的人民的文艺”:新中国政治文化语境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经典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从活生生的现实中,阐释和确立了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观念,科学地论证了政治与文艺的关系,创立了“文艺政治学”。

政治文化的他律作用,塑造了中国当代舞蹈的整体面貌与精神,书写了新中国政治一体化的他律性对舞蹈生态的作用:伴随着新中国的民族——国家建构进程,舞蹈在追求“国家现代性”的中心化过程中,身体表现出历史使命化和政治工具化的倾向,通过对中华民族以及世界民族文化和艺术的民族化、现代化,推动以“新中国”为核心的意象构建与价值构建。

《东方红》与音乐舞蹈史诗的审美建构从1949年的《人民胜利万岁》到1964年的《东方红》,民间歌舞、史诗结构、宏大叙事的政治大歌舞成为书写新的现代——民族国家形象的基础,运用传统族群性民间音乐舞蹈,通过加工改造舞蹈语汇和舞蹈动作形态等,赋予民间舞蹈以人民(国家)共同体特征,为新中国提供了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共同想象和具有感召力的话语资源,同时也确认了政治化的民间舞蹈话语在新中国舞蹈话语场中的领导地位。

(一)审美修辞:“现实”与“浪漫”的交融《东方红》以恢宏的革命气势和壮阔的舞台图景,形象概括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获得的伟大胜利,深刻表达出中国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和意志。

《东方红》的舞蹈语言包括了吴晓邦的“新舞蹈”“推陈出新”的戏曲古典舞、采风挖掘的民间舞,大部分是对生活场景和生活动作的模仿、美化和夸张;通过舞台调度构成几何图形的队形编排,生动的舞蹈形象与鲜明的革命主题交相辉映,流畅的音乐舞蹈营造出热血奔腾的艺术表现效果。

浅析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之社会艺术功能

浅析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之社会艺术功能

浅析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之社会艺术功能作者:夏文扬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19期【摘要】1964年现世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是我国当代艺术殿堂里的一颗明珠,整部作品在完成时间之短,动用人数之多上都创下了历史的新纪录,被有关权威机构授予“二十世纪华人音乐舞蹈经典”的美誉。

其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地影响着几代人。

【关键词】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社会艺术功能;审美认知;审美教育;审美娱乐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0-0162-021964年10月的北京,为了欢庆建国15周年,在首都文艺舞台上诞生了一部震撼世界的艺术作品,那就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自当为建国15周年献礼之后,如今已度过了五十多年的漫长春秋,但她却像海浪里的珍珠,愈经淘洗却愈显光华。

当年10月2日在人民大会堂的首演,就受到了当时前来观看的国际友人和广大观众的赞誉。

《东方红》她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整部作品张弛有度,起伏有致,全部史诗由30首革命歌曲和20多个舞蹈组成,其中包括5个大合唱,7个表演唱,还穿插了18段诗朗诵。

同时,《东方红》也承载着重大的政治含义,她表现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波澜壮阔的近百年民主革命斗争,让这段充满血泪却又生生不息的历史生动鲜活地重现在我们眼前。

所以我们不得不说,《东方红》作为一部综合性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社会艺术功能。

一、《东方红》对社会历史具有审美认知功能音乐舞蹈史诗这种艺术表现形式,能够让观众直观的感受到舞台上的艺术形象,将早已逝去的革命历史年代鲜活地展现在人们眼前,无论是北伐革命军,工人纠察队,还是农民自卫队,这些记忆中的光辉形象都跃然台上,大大拓展了人的视野,让观者对革命生活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同样,也为我们认识那段红色岁月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影像资料,从秋收起义到井冈山会师,从遵义会议到飞夺泸定桥,这种审美认识能力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一个唱响东方的红歌

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一个唱响东方的红歌

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东方红- 一个唱响东方的红歌上了年纪的人应该都知道,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这个在中国红遍了快一个世纪的音乐,是具有纪念意义的史诗音乐会。

那是在六四年十月,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也叫:大型音乐史诗东方红)以其豪迈磅礴的气势,雄伟壮阔的场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第一次与观众见面。

演出取得巨大成功并便成为"革命英雄主义" 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红色艺术和时代经典。

这台周恩来总理倡导编排的作品,动用了3000多人的宏大阵容,聚集了当年最权威和著名的艺术家,深刻而生动地描述了中国人民从苦难走向胜利的艰苦历程,表现了中国人民坚毅、勇敢、深沉的民族性格,为在海内外展示新中国的风貌发挥了积极作用。

东方红史诗音乐会表现的是中国人民革命的历史,也是对于建国以来中国歌舞艺术的一次巡礼和对广大文艺队伍的一次检阅。

它是建国以来文艺演出的最大盛事之一。

中国人民应该记住东方红卓越票务网()的CEO聂先生在接受《京华时报》记者刘大伟采访时表示,自他小时候起就十分喜欢看《东方红》,年轻一辈过分的追星逐潮,已经渐渐的淡忘了老一辈的革命历史。

认为那是老一代的,过时了的东西。

其实东方红不仅反映了我国开国初期的成就,而且在音乐方面的表现也是十分卓越的。

还为我们展示了东方红舞蹈史诗的珍贵照片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开场照片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的高潮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万众一心“我认为,我们在6月29日即将举办的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是弘扬中国文化,宣传毛泽东思想的有效方式”聂先生谈起对即将要演出的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如是说道。

《东方红》不仅仅是一部壮丽辉煌的中国革命音乐舞蹈史诗,更是一部凝聚了中国最具权威的著名词曲作家智慧结晶的经典巨作。

在建党91周年之际,大型音乐史诗《东方红》重新搬上舞台,2012年6月29日在北京音乐厅将再次上演。

除了当年已有的经典曲目外,还加演了《歌唱祖国》等反映新时期成就的优秀歌曲,并集合了一大批著名的歌唱家,与您重温往日激情。

浅析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之社会艺术功能

浅析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之社会艺术功能

之后 ,如今 已度 过 了五 十 多年 的漫 长春 秋 ,但 她却 像 海 地表 现 出来 了。 浪里 的珍 珠 ,愈经 淘洗 却愈 显光 华 。当年 1 O月 2日在 人 又 如周 恩来 一 九 六 五 年三 月 五 日 《 对 修 改 排 练后 的 ( 东 方 红 )的意 见 》中指 出 : “ 华 人 与 狗 ” 的牌 子应 该 民大 会 堂 的首 演 ,就 受 到 了 当时前 来 观 看 的 国际友 人 和
诗由3 O首革 命 歌 曲和 2 O多个 舞 蹈 组 成 ,其 中包 括 5个 都 遵循 了历 史 真实 的原则 ,将 我 党艰 苦 奋 斗 的历 程 加 以 大合 唱 ,7个表演 唱 ,还穿 插 了 1 8 段 诗 朗诵 。同时 , 《 东 艺 术化 又 不 失 真实 地 展现 在 我 们 面前 ,让 后 辈 的我 们 一
从 右到 左 写 ,或 者 上下 写 ,现 在 是从 左 到 右 ,这 是 现在 广大 观众 的赞誉 。 《 东 方 红 》她将 文 学 、音 乐 、美 术 、舞 蹈 等 艺术 形 的写 法 ,还 应该 照原 来 的样子 写 。 式结 合 在 一 起 ,整 部作 品张 弛有 度 ,起 伏 有致 ,全部 史 无论 在场 景道 具 ,服 装还 是化妆 等方 面 ,《 东 方红 》
1 9 6 4年 1 0月 的北京 ,为 了欢 庆 建 国 1 5周 年 ,在 首 者 解 说 的方 式 来尝 试 一 下看 看 再 定 。”最 终 在 全体 创 作 红 军 都 文 艺 舞 台上 诞 生 了一 部震 撼 世 界 的艺 术作 品 ,那 就 是 人 员 的 不懈 努 力下 ,用 遵义 会 议 的布 景 加 上歌 曲 《 大型 音乐 舞蹈 史诗 《 东 方红 》。 白当为建 国 l 5周 年献 礼 战士 想 念 毛泽 东 》把 当时 的情 况用 艺 术 的方 式 不 失 真实

浅析中国民间舞作品《东方红》

浅析中国民间舞作品《东方红》

种 绝 好 的 搭 配。创 作中编 导 并 没有 对 胶 州 秧 歌 风 格中拧、抻、韧,做 完 全地 展现,只是 用了一 个 碾 字,这 种 刻 意 的 选 择 通 过 不 同 时 空的设 计,旨在 烘 托 一种 源源 不 断、勇往 直 前、前 赴 后 继、永 不 停息 的 动 态 感 觉。在 作 品创 作 的 结 构 设 计上,编 导 在 2/3 的 篇 幅上,用递 进 式的结 构,为一 个核心主 题 造 势 作铺 垫,无 论 是男舞 者三角形 的出场,还 是 女 舞 者 横 排 斜 线圆 形 的 空间 调 度,以 及 舞蹈中间一段男女双人舞与母 子双人舞人 物 形 象 的 捕 捉,其目的 就 是 要 通 过 这 种 多 方位、多层次、多变化、多信息传 达及推 进, 来再 现中华民族的那种威武不屈、誓死向前 的 气 魄。同 时 需 要 说明 的 是 这 种 不 同层 次 的递 进,也 在为舞蹈自身的结 构作了较完美 的铺 垫,恰好在“东 方红、太阳升”的乐曲声 中将 全 剧 推向最高潮。此 时,当红 绸 抛向空 中,全 体 演员双 膝 跪 地,迎 接那来之不易的 胜 利 时分,从 情 感 线 路、动 作 逻 辑、情 节 表 达都 在 此时到达了一个顶点,而这 种以静制 动 的 升 华点,恰 好 是 编 导 一 种 逆 其 道 而 行 的做 法,采用静,地面跪 地的动作来把 全 作 品最终高潮变成可能,这种递进 式推高潮的 “起”、“承”过后,接下来就 是“转”、“合,, 的 过 程。该作品是 这 样 处 理的,即用一段 纯 净 的 地面 舞 蹈 展 示 作品的“ 转”接 过 后,立 即又回到 作 品 开 头 那 种 前 赴 后 继、不 断 向 前的运动感觉 之中,其目的就 是 对前篇舞蹈 “合”的 呼应,同时也 是 强化中华民 族 那 种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的民 族 精 神。作品最 后 用 一 个 类 似 英 雄 纪 念 碑 的 造 型,作为 整 个 舞 蹈 的 结 束,当 静 态 的 结 尾 对 比 前 期 动 势 的营造,由此 制造一种由静态的雕 塑展 示, 回顾动的历史 遗 迹,来折射中华民族的不朽 与伟大,应该 是作者最后的构想。在综 上 所 述 的 作品 结 构 设 计中看 得出编 导 是花 尽心 思 悉 心 揣 摩 的。另 外,在 道 具 的 使 用 上,创 作 者有他 独 到的 尝 试。编 导 有 意 识 地 抛 弃 鼓 子 秧 歌与胶 州秧 歌 原用的八角鼓与 长 撇 扇,原因是这些东西有很强的地 域专属性, 不足以代表中华民族的主体 特 征,所以经过 千思万 想 之后,编 导 决定用红绸,原因是 红 绸 有 很 强 烈 的 符 号 隐 喻,它像 黑 头 发与 黄 皮 肤 一样,是中国化 的 符 号,代 表中华民 族 的 标识意图,同时红色象征喜庆也象征着 鲜血, 而绸子那种柔中带 韧的品性,也是中国主流

东方红史诗观后感

东方红史诗观后感

摘要《东方红》不仅是一部壮丽辉煌的中国革命音乐舞蹈史诗,更是一部凝聚了中国最具权威的,著名词曲作家智慧结晶的经典巨作。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创演于1964年,是由一批革命历史歌曲和创作歌曲结合组成的,以鲜明感人的艺术形式,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势力、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军阀统治的不屈精神,艺术概括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从建立红色武装到迎来祖国解放的光辉历程。

关键词东方红歌舞剧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是为新中国成立15周年而创作的大型歌舞剧,1965年被搬上银幕。

音乐、舞蹈工作人员共三千多人联合创作演出。

以《葵花向太阳》(序曲)、《东方的曙光》、《星火燎原》、《万水千山》,《抗日的烽火》,《埋葬蒋家王朝》,《中国人民站起来》七个段落,刻画了中国人民反帝、抗日、内战至新中国成立的过程。

看《东方红》是看历史。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可贵之处是“歌颂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前赴后继的战斗历程,赞美社会主义祖国的欣欣向荣”。

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前赴后继甘洒热血图什么?图的是“为人民谋幸福”。

除了国歌,在中国大地上,还没有哪一首歌能像《东方红》那样老幼皆知。

在演出现场,老艺术家们会在台上亲自指挥全场一起合唱那首红色经典———《东方红》,震撼人心的旋律是我们对伟人的最好缅怀。

此剧一开演,画面便拉向了天安门广场,熙熙攘攘的人群有秩序的走向人民大会堂。

这一夜,这里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而熠熠生辉;这一夜,这里会奏响中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带来人民谋求解放、民主、独立的历史回眸之曲;这一夜,无数的人汇聚于此,共同追溯那可歌可泣而又荡气回肠的峥嵘岁月。

忆往昔,纵然斗转星移几度秋,亘古不变的是铭刻与人民心中、篆刻于汗青之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走出黑暗迈向光明的历史足迹。

琴瑟相合,中西合璧的乐器谱出了悠扬的旋律,“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嘿哟,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揭开音律的薄纱,映入观众眼帘的是舞蹈演员们在台上舞出的婀娜身姿,金色的扇舞是主题,象征着硕果累累的丰收,远处冉冉东升的太阳位于海平面之上,这象征着当时朝气勃勃的新中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之社会艺术功能
1964年10月的北京,为了欢庆建国15周年,在首都文艺舞台上诞生了一部震撼世界的艺术作品,那就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自当为建国15周年献礼之后,如今已度过了五十多年的漫长春秋,但她却像海浪里的珍珠,愈经淘洗却愈显光华。

当年10月2日在人民大会堂的首演,就受到了当时前来观看的国际友人和广大观众的赞誉。

《东方红》她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整部作品张弛有度,起伏有致,全部史诗由30首革命歌曲和20多个舞蹈组成,其中包括5个大合唱,7个表演唱,还穿插了18段诗朗诵。

同时,《东方红》也承载着重大的政治含义,她表现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波澜壮阔的近百年民主革命斗争,让这段充满血泪却又生生不息的历史生动鲜活地重现在我们眼前。

所以我们不得不说,《东方红》作为一部综合性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社会艺术功能。

一、《东方红》对社会历史具有审美认知功能
音乐舞蹈史诗这种艺术表现形式,能够让观众直观的感受到舞台上的艺术形象,将早已逝去的革命历史年代鲜活地展现在人们眼前,无论是北伐革命军,工人纠察队,还是农民自卫队,这些记忆中的光辉形象都跃然台上,大大拓展了人的视野,让观者对革命生活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同样,也为我们认识那段红色岁月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影像资料,从秋收起义到井冈山会师,从遵义会议到飞夺泸定桥,这种审美认识能力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与其他史诗较为不同的是,为了让观众真切体会到我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东方红》特别注重历史真实的再现,为了使《东方红》的创作达到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双重统一,总导演周恩来总理专门请来熟悉党史的负责人来给编创人员作党史报告,同时又在创作中给予具体的指导和纠正。

继而才能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完美
地结合在一起。

比如在表现“遵义会议”的时候,创作人员认为此处不好表现,就用朗诵几笔带过,周总理看到后,就一针见血地提出:“表现不表现遵义会议,是个原则问题,一定要用专场来表现,如果实在想不出好的艺术表现方法,就把遵义会议的现场搬到舞台上,用解说员向参观者解说的方式来尝试一下看看再定。

”最终在全体创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下,用遵义会议的布景加上歌曲《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把当时的情况用艺术的方式不失真实地表现出来了。

又如周恩来一九六五年三月五日《对修改排练后的(东方红)的意见》中指出:“华人与狗”的牌子应该从右到左写,或者上下写,现在是从左到右,这是现在的写法,还应该照原来的样子写。

无论在场景道具,服装还是化妆等方面,《东方红》都遵循了历史真实的原则,将我党艰苦奋斗的历程加以艺术化又不失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后辈的我们一次又一次地了解着,感受着那一件件丰碑般的历史事件,在审美的同时,又促进了我们的认知能力。

整部作品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始,经历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北伐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十年内战,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以及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初期,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等等,在很高程度上遵循了历史的发展轨迹。

二、《东方红》对社会历史具有审美教育功能
艺术作品与其他教育之间最鲜明的区别就是它能够用以情感人的方式熏陶人,教育人,用或优美或激烈的形式代替着枯燥干巴的说教和训诫,通过艺术的感染力来使人接受教育,起到的教育效果也是十分显著的。

观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里那些英雄的场景,复现着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英雄革命壮举,继而会在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下受到革命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会受到启迪和提高,引起人们的革命情感、革命理想和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的理解和认识社会历史,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比如被誉为“红色经典第一歌”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它是中国
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和行为准则,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本质和宗旨,在大歌舞《东方红》中,将此准则编排到了歌曲当中,形成了朗朗上口的曲调:“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一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第二不拿群众一针线,群众对我拥护又喜欢,第三一切缴获要充公,努力减轻人民的负担……”人民在交口传唱的过程中,也会不自觉地受到规范教育,以身作则。

毛泽东同志与梅白同志谈诗时,曾多次指出,诗词要发展,“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可以兴观群怨嘛。

”《东方红》中还有由毛主席诗词改编而成的歌曲,例如《井冈山》《长征》《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让观众在欣赏动听歌曲的同时,也能感受着文学韵律的优美。

可以说,《东方红》带给人民的教育作用,是使欣赏者自由自愿、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在这种长期作用下渐渐使人心灵得到净化的。

应当说,在这种长期潜移默化作用下而形成的思想情操,常常具有更加强烈的稳固性和延续性。

即便是时隔几十年之久,很多老一辈观众在提到《东方红》时,仍会激动得热泪盈眶,准确地哼唱出其中脍炙人口的歌曲。

10月6日,当时就读于清华大学的胡锦涛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上了生动的一课》的文章,其中写道:“看了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以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不仅是一场很好的歌舞,而且是一部中国革命的巨大史诗”,“它赋予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这段情真意切的话语,再一次充分了《东方红》这部舞蹈史诗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是震撼人心的,并且经久不息。

三、《东方红》的审美娱乐功能
《东方红》是一场革命历史教育,也是一部优美的艺术作品,用粗线条把中国人民革命历史这幅壮丽的历史长篇浓缩在了这方小小的舞台上,周恩来总理不止一次对大家说过:“中国革命本身就是一首壮丽的史诗,是一个伟大的创作,我们文艺工作者一定要从中学习
些名堂来,这次要努力做到用艺术形式将这首史诗再现在舞台上,一定要注意把握所表现对象的特点,注意艺术风格、艺术手法的多样化。

平板、单调、贫乏的东西不仅不能使人受到政治教育,也不能使人得到艺术享受。


观众在欣赏《东方红》时,都被舞台所吸引,她的舞美设计在当时采用了国内最先进的投影技术。

经总理批示从上海借来全国著名的制灯专家蒋祖泉,他使用上海大歌舞《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的舞美设计经验,用幻灯片投影打到天幕上。

剧中背景表现的壮丽的“长江、黄河”,就是靠事先绘好的许多幻灯片子和十几台幻灯机,每台只照一个全区域,从而拼接形成的一个大背景,这对于当时的观众来说,无疑是一个新颖的观看体验,让人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

《东方红》里歌舞大多都是民间歌曲和民族舞蹈,如陕北民歌《东方红》、湖南民歌《秋收起义歌》、江西民歌《双双草鞋送红军》、陇东民歌《边区十唱》、河北民歌《解放区的天》、内蒙民歌《赞歌》、西藏民歌《百万农奴站起来》和《毛主席,祝您万寿无疆》等。

序曲歌舞《葵花向太阳》中:“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嗨哟,他是人民大救星……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哪里有了共产党,呼儿嗨哟,哪里人民的解放。

”简单的歌词饱含着人民对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无限爱戴,朗朗上口的曲调让人记忆深刻,历久弥新,台上的舞蹈演员拿着金灿灿的葵花道具,伴随着优美轻盈的舞蹈,时而摆成葵花造型,时而摆成太阳的造型,作为开场序曲,一下子就抓住了人的眼球,观众们听着悦耳的歌曲,看着优美的舞蹈,全身心都得到愉快和休息。

随着《东方红》的热烈传播,在很多学校和工厂中都响起了其中脍炙人口的歌曲,人们拿着歌本竞相传阅,在闲暇之余开歌咏会、合唱等等,大大娱乐了人们的空闲时间,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身心得到了艺术的陶冶和放松。

除此而外,《东方红》的出世让世界艺术圣坛为之一振,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国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在国内外也激昂蓬勃地宣扬
了毛泽东与马克思列宁主义。

正如一位当年观看过《东方红》的外国记者所说:这部作品使人们看到了一个伟大的党、伟大的国家和伟大的人民。

《东方红》用她精良的制作和恢弘的气势,发扬了我国人民热爱的音乐舞蹈艺术形式,她是大歌舞革命化、民族化和群众化的重大壮举。

特别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率先担起了重担,担任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总导演,无论是舞台场景、道具、化妆还是表演内容上,他都亲力亲为,鞠躬尽瘁,1964年10月15日,周恩来总理陪同日本芭蕾舞代表团的清水正夫和松山树子观看了《东方红》,并领着他们到后台参观。

清水正夫和松山树子参观后提出了许多专业问题,周恩来总理十分内行地做了详细的解释。

清水惊奇地睁大了双眼问道:“总理,你怎么会这样清楚地知道这些事情?”在一旁的中国演员自豪地回答:“总理是我们的总导演啊!”二人感动地说:“你们是幸福的,只有你们中国有这样的总理。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之所以能够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还在于她贯彻了毛泽东提出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使革命历史政治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造性地拓展了音乐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为社会主义的歌舞舞台艺术开拓了新的天地。

她是宏伟的革命历史史诗,也是精湛的舞台表演艺术。

当时恰逢我国第一枚原子弹在西部成功爆炸,带给国人无比的喜悦和自豪,周总理就在《东方红》开演前把这个好消息宣布给在场的所有观众,现场欢呼沸腾,掌声久久不息,伴随着《东方红》壮美的旋律,跨越漫长的岁月,一直珍藏在我们的心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