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赏析精选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⒈导言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作者鲁迅以独特的视角和狂妄的语言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烂。
本文将对狂人日记进行深入的赏析,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其中的主题和意义。
⒉第一章:病与苦
在本章中,作者以病痛和苦难为线索,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通过对社会现状的批判和自身病痛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性的控诉。
⒊第二章:狂与愚
主人公通过疯言疯语和荒诞行为,突破了封建社会的禁锢和约束,表达了内心的狂热和对现实的愤怒。
狂妄的态度使得主人公更加真实地呈现出社会的荒谬和虚伪。
⒋第三章:死与生
作者通过对死亡的思考和对生命的追求,展现了主人公对人生最终意义的追问。
生与死的对立成为狂人内心世界的重要构成,同时也蕴含着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社会残酷现实的抗争。
⒌第四章:暴力与信仰
暴力是社会中最直观的表现形式之一,作者通过对暴力的描写,暴露了封建社会中的压迫和奴役。
同时,信仰也是主人公内心的寄
托和力量源泉,他渴望通过信仰来改变现实。
⒍第五章:自由与责任
自由是主人公追求的终极目标,他通过对自由的赞美和渴望,
向读者展示了自由的重要性和个体对自由的责任。
作者通过对自由
的探讨,发人深省地揭示了自由与责任的辩证关系。
附件:本文档附带了狂人日记的原文摘录和作者鲁迅的相关资料,以供参考和深入研究。
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言论自由:指个人在不侵犯他人权益的前提下,有公开表达
言论的权利。
⒉封建社会:历史上一种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形态,其特点是
专制统治、封建等级制度和经济依附关系。
鲁迅狂人日记见解与赏析
《鲁迅狂人日记》见解与赏析《狂人日记》是中国作家鲁迅的一部代表性作品,出版于1918年,收录在了他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与现实社会的冲突,展现了作者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狂人日记》进行见解与赏析。
首先,从文学风格方面来看,《狂人日记》采用了独特的笔调和语言方式,呈现出鲁迅独特的文学风格。
小说中主人公的思维跳跃,行文时常带有一定的夸张和幽默,给人以轻松愉快的阅读感受。
但在幽默之下,却透露出对社会现象的无奈和愤怒。
鲁迅通过对主人公内心的描写,将自己对时代的痛苦和不满表达了出来。
其次,主题是《狂人日记》的核心之一。
这部小说主要以主人公作为代表,通过他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当时中国的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病态。
主人公的“狂言狂语”代表了他对社会现象和众生百态的颠覆和批判,体现了他对社会的无法接受和无力改变的愤怒。
作者借助主人公的疯狂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彰显了他对庸俗现象的无畏与坚定。
第三,通过主人公的视角,《狂人日记》展现了鲁迅对人性的思考。
主人公的疯癫不仅仅是作者对社会现象的反抗,更是对人性的质疑。
在小说中,主人公通过对周围人物的观察和描写,暴露了人们自私、虚伪、贪婪的一面。
他对自身的定位也充满了迷茫和痛苦。
通过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呈现出现代人对于人性的迷茫,对于价值观的摇摆不定,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困惑。
最后,这部小说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狂人日记》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鲁迅特有的批判精神,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它开辟了中国文学史上“白话文学”的新篇章,对于后来的文学创作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不仅如此,它也成为一部经典的社会讽刺小说,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传诵。
综上所述,《狂人日记》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的痛苦和无奈的反映。
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小说展现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它以独特的文学风格和独到的观点,塑造了一位个性鲜明的主人公,勾勒出一个批判现实的理念。
鲁迅狂人日记赏析
鲁迅狂人日记赏析1、鲁迅狂人日记赏析鲁迅的《狂人(日记)》讲述的是在一个“人吃人”的社会环境中发生的故事,以下是我整理的鲁迅狂人日记赏析,欢迎参考阅读!《狂人日记》的主题十分明确,就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他还曾在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棠的信中说道:“《狂人日记》实为拙作……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后以偶阅《通鉴》,”乃司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此成篇。
此种发见,关系亦甚大知者尚寥寥也。
”由此可见,作品小序中所谓“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等语,完全可以理解为有意摹传统笔记小说作法而写的反语,也可以理解为所说的“医家”有更深广的含义,并非狭义的“医生”、“大夫”。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狂人虽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征,诸如“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害我”,“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等等,但作品的深层意蕴却是有意识地指向几千年的历史和当时社会上的“吃人”现象从古代的“易子而食”,到“前天狼子村佃户来说吃心肝的事”;从“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到徐锡林(即徐锡霖)被炒食心肝。
作品内容虽然带有狂人的非逻辑心理特征,但始终围绕着“吃人”,围绕着中国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不断发生的有史可查和无史记载的形形色色的吃人现象,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狂人日记》在表现其主题时,也表现出鲜明的启蒙主义的思想特征。
鲁迅对中国国民性中的“看客”心态最为深恶痛绝,他的“弃医从文”的重大抉择便直接由于这个因素。
而顾在五四运动前后写的所有杂文和小说,都是以启蒙主义为总的思想特征的。
《狂人日记》的创作,是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其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以及希望、企求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也必然地体现了他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此后全部创作的“总序言”。
《狂人日记》的启蒙主义思想特征,主要表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批判,以及对将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今天是我读完了《狂人日记》的一天。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思考
了人性和社会的种种问题。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独白,揭示了人们内
心深处的狂乱和矛盾。
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我的怀疑,让我感受
到了一种强烈的震撼。
主人公在日记中表达了对社会的不满和对自我的怀疑。
他认为
社会的种种规范和道德束缚是虚假的,人们的行为和思想都被社会
所左右。
他对自己的疯狂和混乱感到困惑和无奈,同时又对这种状
态感到一种解脱和自由。
在主人公的独白中,我看到了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自我的探索。
他用一种独特的视角,揭示了人性的种种弱点和荒诞。
他对社
会的种种不满和对自我的怀疑,让我深刻地反思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
通过《狂人日记》,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冲击和震撼。
作者
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揭示了人性的种种矛盾和混乱。
这本书让我思
考了很多,也让我对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这本书会一直陪伴着我,让我不断地思考和探索。
鲁迅《狂人日记》见解与赏析
鲁迅《狂人日记》见解与赏析第一篇:鲁迅《狂人日记》见解与赏析鲁迅的文章博大精深,不细细品味,无以悟出其中深刻的内涵。
《狂人日记》是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文学界对其的解读更是数不胜数,而我在此也将发表一些对此小说的看法。
《狂人日记》中鲁迅运用了日记和精神病人内心的独白方式把他所想表达的内容发挥的淋漓尽致。
它主要描写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把他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觉融合一体,用人物自叙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除了《阿Q正传》,《狂人日记》就是鲁迅最出名的小说了。
这篇短短的小说在今天被定为向旧社会、旧礼教挑战的“战书”。
与此同时,也成为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必读物。
《狂人日记》“吃人普遍”这个“事实”在后边屡屡出现,构成这篇文章的主题。
赵贵翁、街上的人、打孩子的女人、两个医生、狼子村的佃户,甚至自己的亲哥哥、亲娘也都吃人。
最后,连“我”也未必没有吃过人。
整篇文章连接紧密、层层深入是一篇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文章。
“狂人”的第一则日记就吸引了我。
虽然,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只是平凡普通的五句话。
但这平凡与普通却又与别处不一样,平凡得出奇,普通得入胜。
简单的“我怕得有理”这句话,就让我的心开始猜测:下面会写些什么?“狂人”出生于封建士大夫家庭,身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造成对社会的恐怖心理。
他认定现在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会。
他半夜察看历史,看见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他对吃人社会发出勇敢的挑战,相信将来的社会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小说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吃人”的本质,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
《狂人日记》中所谓狂人,就是一个精神错乱的人物,语无伦次,意识好象也有些不清,鲁迅用了非常颠倒的次序,借狂人之口,叙述了中国从前的本真:人吃人。
虽说文章是虚构的,可也微微泛出点点恐怖的味道。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狂人日记》赏析一、引言《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由鲁迅创作于1918年。
作品中通过主人公的日记形式,展现了封建社会下的人性扭曲与社会矛盾。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狂人日记》进行赏析。
二、狂人日记前言主要介绍了《狂人日记》的创作背景和鲁迅写作初衷。
通过这一部分可以了解到作者对现实社会深度的关注,并透过主人公的疯狂行为抨击封建社会的腐败和愚昧。
三、狂人日记正文⒈第一章:血字的悲歌这一章主要揭示了主人公的疯狂行为背后所蕴含的封建社会虚伪和贵族无知。
作者通过主人公凌厉的笔锋,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对自由人权的呼唤。
⒉第二章:皇帝的新装主要描写了主人公对官僚制度的反叛和对皇帝虚假形象的嘲讽。
通过主人公的荒唐行为,展现了封建官僚体制的荒谬和反动。
⒊第三章:庸人笔记这一章通过主人公对社会庸俗和民间迷信的揭露,表达了对于社会伦理沦丧和人民盲从的忧虑。
作者通过主人公诙谐的语言讽刺了愚昧的宗教迷信和追求虚荣的行为。
⒋第四章:神经病的审判主要描写了主人公内心的绝望和痛苦,呈现了个体在封建社会中逐渐被摧残和扭曲的过程。
通过主人公自杀和心理崩溃的描写,展示了现实社会对于个体的摧残和压迫。
四、狂人日记结尾通过对整个作品的回顾与总结,概括了作者对于封建社会残酷现实的思考和对社会变革的期望。
同时,也为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
附件:⒈《狂人日记》全文⒉鲁迅其他代表作品的阅读推荐附录:⒈法律名词及注释●封建社会:指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社会形态。
●社会矛盾:指社会各个方面及其各个环节之间的矛盾。
●虚伪:指表面上看似真实,实际上是假冒的。
●荒谬:指不符合常理、荒唐可笑的。
●反动:指背离进步的。
与社会前进发展的方向相对立的。
●伦理沦丧:指道德价值观念丧失,道德行为堕落。
●盲从:指不加思考地盲目追随。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今天,我开始读《狂人日记》,这是一本充满了狂言疯语的书。
作者在书中描述了自己的疯狂思想和行为,让人不禁感叹他的狂妄
和孤独。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自己对社会的不满和对人类的失望。
他认为
人类是一群愚蠢而自私的动物,只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
他对这种社会现象感到愤怒和无奈,于是选择了与社会脱离联系,
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在书中,作者对自己的疯狂行为进行了详细描述,比如在大街
上大声嘲笑行人,或者在公共场所大肆挥霍金钱。
他的行为让人感
到震惊和不解,但也让人对他的内心世界产生了兴趣。
通过《狂人日记》,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社会的批判和对自我
的反思。
他试图通过疯狂的行为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和愤怒,同
时也在寻找一种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这本书让人深思,也让人感到
震撼。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开始思考自己对社会的态度和对自我的
认知。
或许每个人都有一些疯狂的想法和行为,而这本书正是在告诉我们,我们需要勇敢地面对自己内心的疯狂,而不是逃避或者掩饰。
这样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与世界和谐相处。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今天是我读完《狂人日记》的一天,这本书让我深有感悟,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思考。
书中的主人公,一个被称为“狂人”的人物,他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了不满和痛苦,他觉得自己被社会束缚,被规则限制,无法真正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他对社会的不满和对自己的痛苦,让他变得疯狂和孤独,但也让他有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态度。
通过狂人的日记,我看到了一个内心深处的真实和痛苦,我也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是否真的是我想要的,是否真的是我自己的选择。
在现代社会,我们被各种规则和条条框框所束缚,我们被迫过着别人期望的生活,而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狂人的日记让我开始思考,我是否也应该像他一样,勇敢地去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和自由。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不同的生活态度,一个勇敢追求自由和真实的态度。
通过狂人的日记,我也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我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我应该如何去追求自己的内心真实。
这本书让
我有了新的思考和启发,我希望能够勇敢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勇敢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勇敢去追求自己的内心真实。
狂人日记全文+赏析_读书笔记
精心整理狂人日记全文+赏析_读书笔记狂人日记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
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
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翁一样,脸色也铁青。
我想我同小孩子有什么仇,他也这样。
忍不住大声说:“你告诉我!”他们可就跑了。
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
赵贵翁虽然不认识他,一定也听到风声,代抱不平;约定路上的人,同我作冤对。
但是小孩子呢?那时候,他们还没有出世,何以今天也睁着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
这真教我怕,教我纳罕而且伤心。
我明白了。
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晚上总是睡不着。
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
他们也有给知县打伽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这就是吃人的家伙。
照我自己想,虽然不是恶人,自从踹了古久家的簿子,可就难说了。
他们似乎别有心思,我全猜不出。
况且他们一翻脸,便说人是恶人。
我还记得大哥教我做论,无论怎样好人,翻他几句,他便打上几个圈;原谅坏人几句,他便说“翻天妙手,与众不同”。
我那里猜得到他们的心思,究竟怎样;况且是要吃的时候。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书上写着这许多字,佃户说了这许多话,却都笑吟吟的睁着怪眼看我。
我也是人,他们想要吃我了!“好了”?他们这群人,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不敢直截下手,真要令我笑死。
我忍不住,便放声大笑起来,十分快活。
自己晓得这笑声里面,有的是义勇和正气。
老头子和大哥,都失了色,被我这勇气正气镇压住了。
但是我有勇气,他们便越想吃我,沾光一点这勇气。
鲁迅的狂人日记解析
鲁迅的狂人日记解析
《狂人日记》是中国著名作家鲁迅创作的一篇重要短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以下是对《狂人日记》的解析:
1. 社会批判:小说通过一个精神错乱的人的视角,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主人公狂人发现自己身处一个病态的社会,人们互相猜忌、欺压,而他自己也成为了被压迫的对象。
鲁迅通过狂人的形象,抨击了封建礼教、封建制度以及社会的虚伪和愚昧。
2. 人性的探索:小说中的狂人形象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狂人代表了一个觉醒的灵魂,对社会的虚伪和不公感到愤怒,但又无法被周围的人理解。
他的精神错乱表现了一个人在面对无法承受的社会压力时的崩溃,同时也反映了人性的脆弱和复杂。
3. 文学技巧:鲁迅运用了精湛的文学技巧,如象征、隐喻和对比等,来增强小说的表现力。
例如,狂人的形象既代表了社会的病态,又象征着一个觉醒的灵魂;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吃人”意象,既代表了封建社会的剥削和压迫,又反映了人性的丑恶。
4. 思想启蒙:《狂人日记》是鲁迅对封建社会的一次尖锐批判,也是对中国现代思想启蒙运动的一次重要贡献。
小说呼吁人们正视社会的问题,勇敢地探索真理,追求自由和解放。
总的来说,《狂人日记》是一部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小说,具有重要的文学和社会意义。
它不仅展示了鲁迅作为一个杰出作家的才华,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狂人日记全文+赏析_读书笔记
狂人日记全文+赏析_读书笔记狂人日记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
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
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
持归阅一遍,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
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
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
记中语误,一字不易;惟人名虽皆村人,不为世间所知,无关大体,然亦悉易去。
至于书名,则本人愈后所题,不复改也。
七年四月二日识。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
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
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
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
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我可不怕,仍旧走我的路。
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铁青。
我想我同小孩子有什么仇,他也这样。
忍不住大声说:“你告诉我!”他们可就跑了。
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
赵贵翁虽然不认识他,一定也听到风声,代抱不平;约定路上的人,同我作冤对。
但是小孩子呢?那时候,他们还没有出世,何以今天也睁着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
这真教我怕,教我纳罕而且伤心。
我明白了。
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晚上总是睡不着。
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
他们也有给知县打伽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
最奇怪的是昨天街上的那个女人,打他儿子,嘴里说道:“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他眼睛却看着我。
狂人日记赏析(精选4篇)
狂人日记赏析(精选4篇)狂人日记赏析篇一加缪认为,“所谓荒诞,是指非理性和非弄清楚不可的愿望之间的冲突,弄个水落石出的呼唤响彻在人心的最深处。
”[1],“荒诞产生于人类呼唤和世界无理性沉默之间的对峙。
这一点不应当忘记,而应当抓住不放,因为人生的各种结果都可能由此产生。
”按照加缪对荒诞的这一阐释,荒诞产生的基础是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世界都处于非理性的状态,而人又想在这种非理性的荒谬状态中,还要抱有“非弄清楚不可的愿望”尽管这种愿望最终可能得不到答案并且是非常无力的,也就是说,荒诞的形成要有两个必备的因素:一个是非理性,一个是无理性沉默。
假定加缪对荒诞的这一阐释是合理的,那么鲁迅小说中的一些作品就已经带有了深刻的荒诞色彩。
二、非理性语境下荒诞的产生鲁迅于1918年4月完成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
在《狂人日记》的开篇,鲁迅就交代了小说主人公“狂人”的基本情况,说“狂人”是迫害狂患者,“多荒。
唐之言”[2],然而病愈后又“赴某地候补矣”[3],这段关于“狂人”的背景介绍就已经暗示了小说的荒诞色彩。
小说中,“狂人”作为一个迫害狂患者,亦或是一个封建文化压迫下的异端觉醒者,他本身的精神状态是非理性的,同时,在“狂人”眼里,他周遭的人,都是想吃掉他的,这样“狂人”所生存的“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社会环境也是非理性的,如此,就构成了荒诞的一个要素,即人和世界的非理性。
小说中,“狂人”虽然在世人眼里已经疯癫,但是“狂人”本身并未停止自身的思维活动,全篇“狂人”一直执着、恐惧和探求的问题就是“吃人”,他一直在怀疑自己的兄弟和村中的其他人是要“合谋”吃掉他,而且“狂人”还看出被吃的不仅是自己,而是历史满本都写着“吃人”,但是,不论是“狂人”的哥哥还是赵贵翁、何医生,周围的人都是把“狂人“当作疯子看待,都否认“吃人”一事的存在,因此“狂人”对“吃人”的探究和追问终究也没有得到直接而明确的答案。
周围人对“狂人”的“吃人”的疑问的“没有的事”“从来如此”的应答,于“狂人”而言无异于搪塞和欺骗,这种搪塞也构成了周遭世界对“狂人”的沉默和屏蔽,由此,对于“狂人”而言,世界无理性沉默这另一个构成荒诞的因素也显现出来了。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篇一:鲁迅《狂人日记》见解与赏析鲁迅的文章博大精深,不细细品味,无以悟出其中深刻的内涵。
《狂人日记》是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文学界对其的解读更是数不胜数,而我在此也将发表一些对此小说的看法。
《狂人日记》中鲁迅运用了日记和精神病人内心的独白方式把他所想表达的内容发挥的淋漓尽致。
它主要描写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把他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觉融合一体,用人物自叙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除了《阿q正传》,《狂人日记》就是鲁迅最出名的小说了。
这篇短短的小说在今天被定为向旧社会、旧礼教挑战的“战书”。
与此同时,也成为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必读物。
《狂人日记》“吃人普遍”这个“事实”在后边屡屡出现,构成这篇文章的主题。
赵贵翁、街上的人、打孩子的女人、两个医生、狼子村的佃户,甚至自己的亲哥哥、亲娘也都吃人。
最后,迫害,更不是一篇精神病人的纪实作品,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从整片的文章来看,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他对别人充满了猜疑和害怕,总认为别人会害他。
在他被治愈后看到了世界的真相并且醒悟到“传统”杀人,人们无法容纳他的清醒而对他再一次的加以迫害,致使他重新屈服在恶势力权下,与他们同流合污。
当时的社会对人的迫害是如此的深,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意识到了封建制度的可怕,不但使人发狂,也可以把人吃掉,已经没有了真正的仁义道德。
人与人之间只是猜疑,提防,残杀,成为一种难以扼制的恶性循环。
因此鲁迅在绝望中以狂人的口吻呐喊,呻吟,“救救孩子??”的绝望之音,让人去关注社会。
那么在今日的社会中存在怎样的问题呢?现在是科学发达的社会,受全球化的影响,人们越来越倾向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与理解。
特别在中国,由于一胎化,使孩子成为家里的皇帝和皇后,同时他们也受社会的暴力现象影响,让他们在社会环境中感到压抑的心理,心态扭曲,缺乏道德意识,自控力差,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以暴力伤人,甚至以残忍的手段杀人。
狂人日记赏析_浅谈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赏析_浅谈狂人日记《狂人日记》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狂人日记赏析_浅谈狂人日记,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狂人日记赏析(一)狂人日记讲述了这样一个非同寻常甚至有点恐怖的故事──作者回乡时听说一个朋友生了病,就顺路去看望了这个年轻人。
这个时候,朋友已经病愈,在一个地方做了候补官;病人的哥哥就向作者讲述了弟弟生病的经过,并给作者一本弟弟在生病期间写的日记。
在日记里,年轻的病人叙述了他在病中发现的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
这是在他生病之前没有发生或者不敢想象发生的现象,于是在极度的紧张和恐慌下开始疑神疑鬼,在梦魇中胡言乱语……作者在回去之后,通过自己的整理,就有了这本《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狂人,是作为现代小说史上第一个反叛者出现的,其中不无鲁迅自身的战斗光泽“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籍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悼于前驱”,狂人首先是猛士,他在反封建的斗争中,充满着“义勇和正气”,其力量来源于对封建制度的深刻认识。
二十年代,是思想启蒙的时代,同时也是思想意识开始萌芽的时代,当时对于这萌芽后的含苞欲放,还需进行一场血与肉的搏斗,狂人这样做了,“从来如此,便对么”?觉醒者的狂人发出了这样的诘问,正是对几千年封建文化及其代表势力的怀疑与否定。
狂人执着勇猛,看穿一切“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的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都是‘吃人’!”用“吃人”两个字作了简明直接的概括和深入骨髓的揭露和批判。
他对旧制度的这种纵横睥睨,通贯历史的深刻剖析,相当彻底地揭穿了封建制度与封建礼教的反动本质。
《狂人日记》的价值在于以“狂人”特有的心理躁动深刻地揭示出觉醒者向封建文化的宣战,亦即“表现的深刻”。
狂人虽然已经觉醒了,对于觉醒后该怎样,他却认识很朦胧,但他那种反封建的勇猛与执着精神和坚定的信念无疑为知识分子作了表率作用,是值得他们学习的,这也正是鲁迅的目的所在。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第一篇:《狂人日记》赏析我读鲁迅鲁迅,是中小学语文课本上出现频率最高的作家。
提起鲁迅,会觉得很熟悉,但是他深邃的思想却又有些难以琢磨。
一直以来,鲁迅饱受赞誉。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贵的性格。
鲁迅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终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而我读到的鲁迅,是一个把时间看得贵如生命,把人民的觉醒当做一生的使命,把旧社会的黑暗揭露的体无完肤,把旧制度的残暴批判的淋漓尽致的伟人。
当然,他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审视者和领导者,他也有着丰富的经历和平凡的生活。
只不过,他总能在点点滴滴,零零碎碎的生活片段中,看到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看出背后的根源。
一开始接触的鲁迅作品是充满童趣的,如《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里面写了我没听说过的神话故事,我没见过的花花草草,和那些能发出各种叫声的小虫子,这可比我自己的童年生活有趣多了。
他还在《故乡》中讲述了小伙伴闰土更加色彩斑斓的生活,让我不禁一边上课,一边幻想自己也能有那样的一段经历:在蔚蓝天空下一望无际的西瓜地,我手握一把叉,像卫士一样全心守护者城池,而我的敌人就是那些藏在浓密的藤蔓中狡猾,灵活的獾猪和猹。
到了冬天,我就变成了一个机智的捕鸟者,在雪地里扫出一片空地,支起一个筐,撒一圈秕谷,等待那些贪吃的小鸟雀一步一步走进我的陷阱。
那个时候读鲁迅,就像是听他讲故事一样,后来,才开始探寻他的思想。
有人总结,鲁迅的一生主要在思考三个命题: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病根何在?这三个问题是20世纪初的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同样也是一百年后的今天需要深思的问题。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精神面貌,有着不同的国民劣根。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狂人日记》赏析一、引言《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作者鲁迅以极其生动、犀利的笔触,深刻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矛盾和压抑,质疑传统价值观,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洞察与痛心疾首。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赏析。
二、主要人物分析1、方鸿渐:本文主人公,代表了那个时代误入传统道德体系陷阱的一类人。
他内心充满挣扎和迷茫,渴望摆脱生活的压抑束缚,最终走向疯狂。
2、方鸿勋:方鸿渐的父亲,一个典型的封建家长,追求权力和地位,对方鸿渐的发展毫不关心,成为方鸿渐疏远家庭的原因之一。
3、江海洋:方鸿渐的发小,从小就宠爱方鸿渐,但在社会逼迫下,追求安逸成为他的最终选择。
4、姚小峰:方鸿渐的青梅竹马,聪明、善良,与方鸿渐一起受到传统道德束缚,最终心灵逃亡。
三、章节赏析1、第一章:描述了方鸿渐年轻时的梦想和追求,在进入大学后却逐渐迷失方向。
作者透过方鸿渐的故事,呼唤人们不要被现实所束缚,要追求自己真正的梦想。
2、第二章:方鸿渐进入职场后,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
他感到自己的努力毫无价值,与现实世界的悲剧冲撞,引发了他的心理变化。
3、第三章:方鸿渐的内心逐渐崩溃,开始对教育体制的假象和封建传统产生怀疑,并逐渐走向“疯狂”。
4、第四章:方鸿渐沉浸在疯狂中,他以自己的方式回应社会不公和个人苦难,展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愤怒和对个人价值的坚持。
四、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内容包括:《狂人日记》的中英文对照版本、相关评论和研究资料等。
详细信息请参考附件部分。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道德体系:指社会规范和伦理准则的集合体,用于指导人们的行为和判断。
2、封建家长:指封建社会中典型的家长形象,强调家长权威、绝对服从。
3、职场压力:指在工作环境中面对的各种挑战和压力,如竞争、工作量等。
4、教育体制:指国家对教育的规划、组织和管理系统,包括学校、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规定。
六、结束语《狂人日记》通过对主人公方鸿渐的生活和内心困境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封建道德体系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批判。
狂人日记赏析精选
狂人日记赏析精选《狂人日记》,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写于1918年4月,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狂人日记赏析,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狂人日记赏析(一)《狂人日记》十分典型地体现了鲁迅先生作为思想型作家的个性和气质.《狂人日记》不仅“格式特别”,而且思想内涵丰富复杂,是典型的复调作品.作为复调小说,它既有社会现实批判,又有文化批判,更有对人生和人性的思考和探索,是社会、文化、人生和人性的三位一体.鲁迅先生曾经将《狂人日记》看做是“铁屋子中的呐喊”,“在这中间,也不免夹杂些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狂人日记》的现实批判性是非常明显的,并且对于这一点,评论界已有诸多的论述,笔者在此不想赘述.笔者在这里要论述和探讨的是《狂人日记》的文化批判性和懺悔意识,以及对人生和人性的思考和探索.一、对封建文化的批判《狂人日记》除了文言的序言,几乎全部都是狂人神经质的精神妄想,是狂人的内心独白.这些内心独白,从表面上来看好像很荒诞,但却象征着对封建文化的深度否定和批判.《狂人日记》中有一段经典的语言:“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5]因此一提到《狂人日记》,许多人立刻想到的便是“仁义道德吃人”,或者说是“封建礼教吃人”,但对于封建礼教怎样吃人以及为何说封建礼教吃人却不甚理解.笔者针对这一情况,欲对《狂人日记》做进一步的分析和阐述.(一)如何理解礼教吃人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提到了许多吃人现象.譬如“易子而食”、易牙蒸了自己的儿子给桀纣吃、徐锡林被吃、人血馒头等等.这里的“吃人”,“大致可以解释为:人以‘非人的’‘兽性’损害或残害人(其内容包括人损害或残害人的尊严、价值、人格、权利、自由、个性乃至生命、肉体等等)”[6].也就是说,这些肉体吃人现象并不仅仅指向肉体吃人,主要还是象征着精神上的吃人,即封建文化对人性的扼杀和摧残.(二)为何说礼教吃人在这里,所谓的礼教其实就是指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压制个人而维护群体秩序.在处理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关系时,儒家文化存在着一种荒谬的逻辑,即把个人和群体完全对立起来,往往牺牲个人而满足群体的需要,利用群体的名义扼杀个人.好像个人越压制、克服自我,群体就越繁荣.其实群体和个人之间,是一种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传统的儒家文化过多地强调了二者之间的对立,而忽略了二者的统一.这势必会造成严重的恶果——个人或群体的毁灭.儒家文化是一种以家族制度为根基的封建文化,规定了家族成员之间的_关系.其核心是“仁”,而“仁”的基本结构则是“孝悌”.其中“孝”代表的是个人对家族长辈的责任和义务,而“悌”代表的则是个人对家族同辈的责任和义务.很明显,无论是“孝”还是“悌”,它们强调的都是自我对他者的责任和义务,把自我和他者完全对立起来.《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总是感到所有的人,都是他的敌人,都在迫害他,都想吃他.“狂人害怕别人吃他的被迫害狂心理病症指涉的正是自我和他者的对立.”[7]在儒家文化规定下,自我的一切都要服从家长和家族的整体需要,一切个人化的生活和情感都化为乌有.个人一旦被消解,就必然会造成良知的泯灭、道德的败坏,以及人性的扭曲和丧失.因此以家族制度为根基的中国封建文化是一种人性缺席的文化.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抓住了整个封建文化的要害,从根本上否定和批判了封建文化.二、对人的悲剧性存在的反思《狂人日记》表明,人的存在在根本上是一种悲剧性的存在.这种悲剧,表现为人和文化之间的悖论性.人总是无法离开文化,文化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一种标志,人的存在首先就在于文化的存在.文化一方面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和进步,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益处;另一方面,文化对人又构成了压抑性.《狂人日记》在对封建文化进行深度批判和否定的同时就涉及到了人类的这一文化难题.《狂人日记》由文言的序言和白话的正文两部分组成,并且这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完全对立的,它们代表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和两个完全不同的人.其中文言的序言是现实世界,或者说是旧的社会和文化秩序的象征.在这一秩序中,狂人只是一个普通的封建知识分子.这时,他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是和谐和融洽的,他的精神病“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5].而白话的正文是狂人的内心世界,是个人、自我,或者说是五四新文化的象征.在这一世界里,狂人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他的那些胡言乱语,被赋予了十分鲜明的文化意义.这时,狂人和现实是完全对立的,他感到所有的人都想吃他,都想害他,所有的人都是吃人的.狂人日记赏析(二)一、活人见鬼——直觉判断中的先知和疯子小说以文言小序开头,作者虽写现代人现代事却故意以旧笔开篇,从此处已见鲁迅对于传统的挑战之意.“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校时良友”,鲁迅这样介绍了“狂人”,一个受过现代教育后来却患上被害幻想症的人,而“我”虽未见到他本人,却看到了他患病时所写下的日记,以此为内容,故名“狂人日记”.正文一开始,就带有一种紧张而可怖的氛围,“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然而见面后,才知道自己从前“全是发昏”.鲁迅通过这几句话,简单交代了狂人的心境.他已经明显地感受到自己和旧人的不同,而在那些人眼中,狂人也清楚地感受到了排斥和敌意,以至于“须十分小心”.作者并没有交代究竟是何种原因使得“我”落到如此境地,但可以看出“我”和周围的一切都已有了相当大的分歧和隔阂,以至于连“赵家的狗都会多看我两眼”.接下来,“我”便开始记叙各型各色想要“害我”的眼光.有眼色怪异的赵贵翁,还有议论着我的七八个人,就连小孩子都在暗议我.“我”不由得去想这敌意的来源,想来想去,似乎也只有“把古久先生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这一宗典故.书释写到,此处的流水簿子譬喻源远流长的封建主义思想,那么“我”因冒犯了赵贵翁等人心上的权威,进而被排斥也显得似乎有些道理.然而无理的则是那些素未谋面、不晓得其中内情,却对我产生敌意的孩子们.我思前想后的结论是,“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作者以这一段涉及众多的叙述直指封建思想的丑恶.封建思想不仅束缚着成人,使得他们听不得一点违背古理祖训的言论,见不得有违纲常的行动.在封建文化的层层包裹之下,他们成了睁着眼的、“鬼魅”般没有灵魂的卫道士.甚至这种愚昧还通过教育代代相传,连小小的孩子都浸淫其中.这也是当时中国处于混沌、蒙昧之中而迟迟不能觉醒的根本所在.接下来,“我”又说道,“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可见赵贵翁等人并不是没有经受过封建的迫害,然而他们却仍心甘情愿的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的走狗.在封建的层层裹挟下,他们已成了其中的牺牲品,从头到脚,已被驯化,麻木而不自知.然后通过这种不自知借以自保,如果坚持自我、肯定正义注定被迫害、被排挤,那么倒不如混沌其中,成为其中的一份子.做起来也没那么难,闭起眼来也就做到了.而像“我”这种和他们不同的人,则只能是疯子,只能被关起来.被囚禁的我,连家人都装作不认识,被刻意遗忘、排斥.“照我自己想,虽然不是恶人,”但“我”的价值却不由自己定位,而是“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鲁迅此处写得别有意味,当某种集体无意识产生的共识出现时,个体是难以在其中得到认可和救赎的.和“共识”相对的所有思想和言论,都注定面对着无休止的批判和指责,就像“我”.我突然从“仁义道德”中看清了“吃人”两个字,从此便成了集体中的异类.打破集体意识的“我”,既无法预料在传统意识统治下自己即将面临的命运,也无法预料是否可以用现代意识彻底翻盘,“我”所能做的只是直觉判断.通过言语、动作、表情去观察,直观的判断“我”是否会被吃掉.鲁迅以这样的方式再次对旧礼教进行了挖苦和讽刺,因为凭借直观判断的不只是疯子,往往还有先知.二、恶鬼吃人——以个性张扬对抗集体共识在“我”认清了“他们可能会吃我”这一现实后,我的精神反而较从前慌乱的样子安定了许多,“我”开始更直接地和“他们”抗争.我拒绝老头子为我诊病,鄙视他们想要以种.种方式吞噬我个体意识的行径.我自觉充满了勇敢和正义,但似乎我越抗争,他们越急于封住我的嘴、限制我的行动.诚然,在封建势力如此强大的背景下,仅靠个人的反抗和呼喊是难以打破局面的,但“我”并不是因胜利的前景渺茫而失去抗争的斗志,而是意识到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也早就是封建意识下的奴隶这一现状时,才感到无力和无奈.“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这样一句简单的话中,实际隐藏了作者深重的悲哀.首先,想要打破封建的“我”,面对着巨大的阻碍,面对着无可避免的失败,孤单而无助,不知何时开始,也不知何时结束.个人的抗争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如此微茫甚至无法在一潭死水中激起一点涟漪来.这种孑然一身看不到未来,看不到同行者的觉醒者的悲哀,也是时时萦绕在鲁迅心头的悲哀.其次,自认为和封建决裂的“我”突然意识到,个体是不能够完全脱离整个社会而存在的.而且做一名先行者,其代价必定是惨痛的——就像文中的“我”.我从未因被吃这样一个注定的命运而胆怯,相反,在我思考清楚这一切因果之后,我开始用一种无畏而正义的样子直面现实.但当“我”意识到我不仅是被吃的对象,还是“吃人”这件事的参和者时,我的抗争意识开始出现了垮塌.此时文中的“我”也是现实中的我们.个人的觉醒不仅意味着和封建制度的决裂,也意味着和封建家族的决裂,甚至是和至亲的决裂.但这种决裂的背后并不能掩盖“我们”或自知或不自知地曾参和过“吃人”这件事的事实.因此,每一个先行者身上,既有对过去的憎恶和检讨,也充满着对未来的无知和茫然.结论:大学硕士与本科狂人日记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狂人日记全文阅读方面论文范文。
狂人日记作品赏析
狂人日记作品赏析《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作品之一,书中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狂人日记作品赏析_狂人日记读书心得,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狂人日记赏析(一)狂人日记讲述了这样一个非同寻常甚至有点恐怖的故事──作者回乡时听说一个朋友生了病,就顺路去看望了这个年轻人。
这个时候,朋友已经病愈,在一个地方做了候补官;病人的哥哥就向作者讲述了弟弟生病的经过,并给作者一本弟弟在生病期间写的日记。
在日记里,年轻的病人叙述了他在病中发现的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
这是在他生病之前没有发生或者不敢想象发生的现象,于是在极度的紧张和恐慌下开始疑神疑鬼,在梦魇中胡言乱语……作者在回去之后,通过自己的整理,就有了这本《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狂人,是作为现代小说史上第一个反叛者出现的,其中不无鲁迅自身的战斗光泽“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籍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悼于前驱”,狂人首先是猛士,他在反封建的斗争中,充满着“义勇和正气”,其力量来源于对封建制度的深刻认识。
二十年代,是思想启蒙的时代,同时也是思想意识开始萌芽的时代,当时对于这萌芽后的含苞欲放,还需进行一场血与肉的搏斗,狂人这样做了,“从来如此,便对么”?觉醒者的狂人发出了这样的诘问,正是对几千年封建文化及其代表势力的怀疑与否定。
狂人执着勇猛,看穿一切“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的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都是‘吃人’!”用“吃人”两个字作了简明直接的概括和深入骨髓的揭露和批判。
他对旧制度的这种纵横睥睨,通贯历史的深刻剖析,相当彻底地揭穿了封建制度与封建礼教的反动本质。
《狂人日记》的价值在于以“狂人”特有的心理躁动深刻地揭示出觉醒者向封建文化的宣战,亦即“表现的深刻”。
狂人虽然已经觉醒了,对于觉醒后该怎样,他却认识很朦胧,但他那种反封建的勇猛与执着精神和坚定的信念无疑为知识分子作了表率作用,是值得他们学习的,这也正是鲁迅的目的所在。
狂人日记佳句的赏析
狂人日记佳句的赏析《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作者鲁迅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刻的思想震撼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本文将以《狂人日记》中的佳句为切入点,对这部作品进行赏析,探讨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文学价值。
1. “我要杀人,我要杀那个伟大的敌人,我要杀那个笑傲江湖的人!”这是《狂人日记》中的一句名言,展现了主人公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
在这句话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愤怒,展现了一种叛逆的精神。
这种叛逆精神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是非常罕见的,因此这句话也成为了《狂人日记》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句话。
2. “我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人,我要做一个笑傲江湖的人!”这句话反映了主人公的内心矛盾和挣扎。
在这句话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独白,表达了对自己内心的不满和挣扎,展现了一种追求自由和尊严的精神。
这种精神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也是非常罕见的,因此这句话也成为了《狂人日记》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句话。
3. “我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人,我要做一个笑傲江湖的人!”这句话反映了主人公的内心矛盾和挣扎。
在这句话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独白,表达了对自己内心的不满和挣扎,展现了一种追求自由和尊严的精神。
这种精神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也是非常罕见的,因此这句话也成为了《狂人日记》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句话。
4. “我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人,我要做一个笑傲江湖的人!”这句话反映了主人公的内心矛盾和挣扎。
在这句话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独白,表达了对自己内心的不满和挣扎,展现了一种追求自由和尊严的精神。
这种精神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也是非常罕见的,因此这句话也成为了《狂人日记》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句话。
5. “我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人,我要做一个笑傲江湖的人!”这句话反映了主人公的内心矛盾和挣扎。
在这句话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独白,表达了对自己内心的不满和挣扎,展现了一种追求自由和尊严的精神。
这种精神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也是非常罕见的,因此这句话也成为了《狂人日记》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句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狂人日记赏析精选狂人日记赏析一《狂人日记》十分典型地体现了鲁迅先生作为思想型作家的个性和气质.《狂人日记》不仅“格式特别”,而且思想内涵丰富复杂,是典型的复调作品.作为复调小说,它既有社会现实批判,又有文化批判,更有对人生和人性的思考和探索,是社会、文化、人生和人性的三位一体.鲁迅先生曾经将《狂人日记》看做是“铁屋子中的呐喊”,“在这中间,也不免夹杂些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狂人日记》的现实批判性是非常明显的,并且对于这一点,评论界已有诸多的论述,笔者在此不想赘述.笔者在这里要论述和探讨的是《狂人日记》的文化批判性和懺悔意识,以及对人生和人性的思考和探索.一、对封建文化的批判《狂人日记》除了文言的序言,几乎全部都是狂人神经质的精神妄想,是狂人的内心独白.这些内心独白,从表面上来看好像很荒诞,但却象征着对封建文化的深度否定和批判.《狂人日记》中有一段经典的语言:“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5]因此一提到《狂人日记》,许多人立刻想到的便是“仁义道德吃人”,或者说是“封建礼教吃人”,但对于封建礼教怎样吃人以及为何说封建礼教吃人却不甚理解.笔者针对这一情况,欲对《狂人日记》做进一步的分析和阐述.一如何理解礼教吃人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提到了许多吃人现象.譬如“易子而食”、易牙蒸了自己的儿子给桀纣吃、徐锡林被吃、人血馒头等等.这里的“吃人”,“大致可以解释为:人以‘非人的’‘兽性’损害或残害人其内容包括人损害或残害人的尊严、价值、人格、权利、自由、个性乃至生命、肉体等等”[6].也就是说,这些肉体吃人现象并不仅仅指向肉体吃人,主要还是象征着精神上的吃人,即封建文化对人性的扼杀和摧残.二为何说礼教吃人在这里,所谓的礼教其实就是指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压制个人而维护群体秩序.在处理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关系时,儒家文化存在着一种荒谬的逻辑,即把个人和群体完全对立起来,往往牺牲个人而满足群体的需要,利用群体的名义扼杀个人.好像个人越压制、克服自我,群体就越繁荣.其实群体和个人之间,是一种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传统的儒家文化过多地强调了二者之间的对立,而忽略了二者的统一.这势必会造成严重的恶果——个人或群体的毁灭.儒家文化是一种以家族制度为根基的封建文化,规定了家族成员之间的_关系.其核心是“仁”,而“仁”的基本结构则是“孝悌”.其中“孝”代表的是个人对家族长辈的责任和义务,而“悌”代表的则是个人对家族同辈的责任和义务.很明显,无论是“孝”还是“悌”,它们强调的都是自我对他者的责任和义务,把自我和他者完全对立起来.《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总是感到所有的人,都是他的敌人,都在迫害他,都想吃他.“狂人害怕别人吃他的被迫害狂心理病症指涉的正是自我和他者的对立.”[7]在儒家文化规定下,自我的一切都要服从家长和家族的整体需要,一切个人化的生活和情感都化为乌有.个人一旦被消解,就必然会造成良知的泯灭、道德的败坏,以及人性的扭曲和丧失.因此以家族制度为根基的中国封建文化是一种人性缺席的文化.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抓住了整个封建文化的要害,从根本上否定和批判了封建文化.二、对人的悲剧性存在的反思《狂人日记》表明,人的存在在根本上是一种悲剧性的存在.这种悲剧,表现为人和文化之间的悖论性.人总是无法离开文化,文化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一种标志,人的存在首先就在于文化的存在.文化一方面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和进步,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益处;另一方面,文化对人又构成了压抑性.《狂人日记》在对封建文化进行深度批判和否定的同时就涉及到了人类的这一文化难题.《狂人日记》由文言的序言和白话的正文两部分组成,并且这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完全对立的,它们代表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和两个完全不同的人.其中文言的序言是现实世界,或者说是旧的社会和文化秩序的象征.在这一秩序中,狂人只是一个普通的封建知识分子.这时,他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是和谐和融洽的,他的精神病“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5].而白话的正文是狂人的内心世界,是个人、自我,或者说是五四新文化的象征.在这一世界里,狂人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他的那些胡言乱语,被赋予了十分鲜明的文化意义.这时,狂人和现实是完全对立的,他感到所有的人都想吃他,都想害他,所有的人都是吃人的.狂人日记赏析二一、活人见鬼——直觉判断中的先知和疯子小说以文言小序开头,作者虽写现代人现代事却故意以旧笔开篇,从此处已见鲁迅对于传统的挑战之意.“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校时良友”,鲁迅这样介绍了“狂人”,一个受过现代教育后来却患上被害幻想症的人,而“我”虽未见到他本人,却看到了他患病时所写下的日记,以此为内容,故名“狂人日记”.正文一开始,就带有一种紧张而可怖的氛围,“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然而见面后,才知道自己从前“全是发昏”.鲁迅通过这几句话,简单交代了狂人的心境.他已经明显地感受到自己和旧人的不同,而在那些人眼中,狂人也清楚地感受到了排斥和敌意,以至于“须十分小心”.作者并没有交代究竟是何种原因使得“我”落到如此境地,但可以看出“我”和周围的一切都已有了相当大的分歧和隔阂,以至于连“赵家的狗都会多看我两眼”.接下来,“我”便开始记叙各型各色想要“害我”的眼光.有眼色怪异的赵贵翁,还有议论着我的七八个人,就连小孩子都在暗议我.“我”不由得去想这敌意的来源,想来想去,似乎也只有“把古久先生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这一宗典故.书释写到,此处的流水簿子譬喻源远流长的封建主义思想,那么“我”因冒犯了赵贵翁等人心上的权威,进而被排斥也显得似乎有些道理.然而无理的则是那些素未谋面、不晓得其中内情,却对我产生敌意的孩子们.我思前想后的结论是,“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作者以这一段涉及众多的叙述直指封建思想的丑恶.封建思想不仅束缚着成人,使得他们听不得一点违背古理祖训的言论,见不得有违纲常的行动.在封建文化的层层包裹之下,他们成了睁着眼的、“鬼魅”般没有灵魂的卫道士.甚至这种愚昧还通过教育代代相传,连小小的孩子都浸淫其中.这也是当时中国处于混沌、蒙昧之中而迟迟不能觉醒的根本所在.接下来,“我”又说道,“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可见赵贵翁等人并不是没有经受过封建的迫害,然而他们却仍心甘情愿的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的走狗.在封建的层层裹挟下,他们已成了其中的牺牲品,从头到脚,已被驯化,麻木而不自知.然后通过这种不自知借以自保,如果坚持自我、肯定正义注定被迫害、被排挤,那么倒不如混沌其中,成为其中的一份子.做起来也没那么难,闭起眼来也就做到了.而像“我”这种和他们不同的人,则只能是疯子,只能被关起来.被囚禁的我,连家人都装作不认识,被刻意遗忘、排斥.“照我自己想,虽然不是恶人,”但“我”的价值却不由自己定位,而是“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鲁迅此处写得别有意味,当某种集体无意识产生的共识出现时,个体是难以在其中得到认可和救赎的.和“共识”相对的所有思想和言论,都注定面对着无休止的批判和指责,就像“我”.我突然从“仁义道德”中看清了“吃人”两个字,从此便成了集体中的异类.打破集体意识的“我”,既无法预料在传统意识统治下自己即将面临的命运,也无法预料是否可以用现代意识彻底翻盘,“我”所能做的只是直觉判断.通过言语、动作、表情去观察,直观的判断“我”是否会被吃掉.鲁迅以这样的方式再次对旧礼教进行了挖苦和讽刺,因为凭借直观判断的不只是疯子,往往还有先知.二、恶鬼吃人——以个性张扬对抗集体共识在“我”认清了“他们可能会吃我”这一现实后,我的精神反而较从前慌乱的样子安定了许多,“我”开始更直接地和“他们”抗争.我拒绝老头子为我诊病,鄙视他们想要以种种方式吞噬我个体意识的行径.我自觉充满了勇敢和正义,但似乎我越抗争,他们越急于封住我的嘴、限制我的行动.诚然,在封建势力如此强大的背景下,仅靠个人的反抗和呼喊是难以打破局面的,但“我”并不是因胜利的前景渺茫而失去抗争的斗志,而是意识到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也早就是封建意识下的奴隶这一现状时,才感到无力和无奈.“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这样一句简单的话中,实际隐藏了作者深重的悲哀.首先,想要打破封建的“我”,面对着巨大的阻碍,面对着无可避免的失败,孤单而无助,不知何时开始,也不知何时结束.个人的抗争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如此微茫甚至无法在一潭死水中激起一点涟漪来.这种孑然一身看不到未来,看不到同行者的觉醒者的悲哀,也是时时萦绕在鲁迅心头的悲哀.其次,自认为和封建决裂的“我”突然意识到,个体是不能够完全脱离整个社会而存在的.而且做一名先行者,其代价必定是惨痛的——就像文中的“我”.我从未因被吃这样一个注定的命运而胆怯,相反,在我思考清楚这一切因果之后,我开始用一种无畏而正义的样子直面现实.但当“我”意识到我不仅是被吃的对象,还是“吃人”这件事的参和者时,我的抗争意识开始出现了垮塌.此时文中的“我”也是现实中的我们.个人的觉醒不仅意味着和封建制度的决裂,也意味着和封建家族的决裂,甚至是和至亲的决裂.但这种决裂的背后并不能掩盖“我们”或自知或不自知地曾参和过“吃人”这件事的事实.因此,每一个先行者身上,既有对过去的憎恶和检讨,也充满着对未来的无知和茫然.结论:大学硕士与本科狂人日记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狂人日记全文阅读方面论文范文。
狂人日记赏析三一、各种“狂”说关于《狂人日记》的狂人形象,相关的论述相当之多,前人亦做了相关评论的综述.葛留青先生认为《狂人日记》描写的是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狂人是个“迫害狂”精神病患者.吴宏聰版本的文学史认为狂人“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社会叛逆者的形象,一个清醒的启蒙主义者的形象”2,公谷兰先生认为狂人是个复合型的狂人.我们姑且总结为真狂说,假狂说,亦真亦假说.我认为本来许多评价家们从自己的着眼点对狂人形象的分析是很深入的,但如果真如上面那位总结者的概括性所言,则许多关于狂人形象的争鸣学术价值有损,因为那样的争鸣进入了潘凯雄和贺邵俊所说的“正、反、合”思维,“甲提出了正命题,乙马上可以从反命题入手对甲进行诘难,丙则来一个调和,其状中庸可爱” 3“批评家应该有对时代的文学经典进行筛选的责任感,应该有鲜明的文学史意识” 4.我们不进入所谓真假狂人的概念之争,从动态的、矛盾的角度分析鲁迅所塑造的“狂人”经典形象.二、动态而矛盾的狂人形象小说中的狂人思想另类,总是以为别人在暗算着自己,在他眼里世人都在使着坏心思,这是有点神经质似得的“迫害狂”的表现.狂人总在发着怪异的言论,做出怪异的行动,自然受到本来正常的外界的排挤和扼杀,被别人认为有病被斥为疯子也是情理之中.狂人自身又是成长变化着的,在长久的压抑和思考中,狂人彻底悟出了社会吃人的本质,从书中看出那没有年代的全都是“吃人”的历史.接下来狂人才变得更加笃定自己的认识且开始向外界发出挑战.他试图改变吃人的世界.可最终又被融入吃人的世界了.狂人是成长着的“迫害狂”,是觉醒者、反抗者和启蒙者.但他又是体现着矛盾的“迫害狂”,从认知上看理性的同时有非理性,觉醒了却又沉睡了,从行动上看启蒙的最后又反启蒙.狂人从一开始便是防备着现实的,他感觉到了不安,这种不安从世俗的角度看是病态的,从革命的角度看是觉醒的前奏.小说出现两次“凡事需得研究,才能明白”5,且都在前三节,而前三节正是狂人既不安又不太明白的阶段.可以说狂人的不安积蓄在一定程度,在自己的推究中,终于在深夜醒悟.从觉醒后的狂人对抗现实,从嫌“闷得慌”争取“去外边走走”的权力到用饱含着“义勇和正气”的大笑来反攻合谋者要养肥“我”吃掉的大哥和医生,再到狂人质问年轻人“吃人的事”,狂人向其提出“从来如此,便对吗”的诘问.狂人的行动是在一步步加紧的,他的清醒程度和反抗程度也是一步步加深的.以至于狂人大清早拦着大哥给大哥展开了一场说教.狂人从开始只是心里不安只是自己苦思而一声不吭,到大段大段的向“吃人者”展开说教,而“吃人者”却几乎没有言语只是最后面露凶光.从不言语到言语,这是动态觉醒的狂人.狂人觉醒、愤怒、反抗,向外界提出控诉、发出呼告.他最后用警醒的言词和强烈的行动发出的抗争最终没能抵过哥哥的两个字——“疯子”.接下来是狂人在关起来每天只送两顿饭的黑屋子进行新的思考.这是狂人的一个新动态,他觉醒的程度更深,从揭露外界的吃人者们到反省自身.狂人意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某种残酷的令人不安的民族性质——其实我们都吃人.或许正因为觉醒到这一点,狂人妥协了,因为一个吃人的人在喊着不要别人吃人.我们可以把狂人意识到的这种不安性质归结为国民劣根性.这种揭露国民劣根性的意识在鲁迅创作中也是不断沿袭的,在《阿Q正传》《孔乙己》中有着更加明显的表现.狂人是狂,但他在自然地发展着,在动态中觉醒着.狂人的思绪越清醒,就表现得越疯狂,越疯狂也越被外界所排挤,直至自己也否定自己.从隐约感到赵家的狗要吃人到悟出着整个封建民族的历史都吃人甚至亲人和自己也吃人.觉醒者本来那种异于众人高于众人的优越感消失了,余下的只有绝望、自我的反思和恐惧,最终自然也只得妥协.觉醒后的狂人要抗争这个世界,想要用自己的言语和行动戳醒这个世界.可以说他是一个启蒙者.他对年轻人的质问到对哥哥及众人的说教时就是一位启蒙者的形象.但外界的权威实在难以撼动,狂人自认为颇有正气和勇敢的笑对外界毫无伤害,那义正言辞的大篇规劝和训诫换来的也只是一声冷笑.被重新投入黑屋子的狂人在苦思之后,感觉到不仅这_无动于衷、无药可救,就连自己其实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于是狂人只好发出求救或许还有希望的孩子绝望的呼喊.可孩子出生起便生长在吃人的环境中,那些不谙世事的小孩何以也要“害我”,狂人早就想明白了,是孩子“他娘老子教的”!.“本来的本来”的先祖们已经有着四千年吃人的历史,那种吃人的意识恐怕早已烙入孩子的灵魂中了,日后自然也免不了加入吃人的队伍.这是深深的绝望和和在绝望中的抗争.或许是感觉自己不配再做一个唤醒世界的人,或许是感觉到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了唤醒的希望,狂人最终服从并重新融入了传统.也许其仍心有不甘,也许其只是对自己的过往呵呵一笑,再无半点狂人意识.但我们不能忘却狂人曾在挣扎着绝望着反抗,只是最终被外在淹没.狂人上演了一出启蒙者的悲剧.鲁迅在《写在《坟》后边》说“以为一切事物,在转变中,是总有多少中间物的”,“在进化的链子上,一切都是中间物”.狂人虽是反抗者、启蒙者,正如具备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一般,但终究摆脱不了“古老的鬼魂”.汪晖教授认为鲁迅的“中间物”意识体现在:觉醒后的知识分子只能算作是启蒙的“最初体现者”,却难以成为启蒙“胜利的体现者”.如“狂人”般的知识分子作为传统中的觉醒和反抗者,既是不同于外界社会的“异己”,自然会受到排斥,可其本身又和传统有着割不断的关系.觉醒的狂人发现自己不但要被传统所吃,同时也是在传统中的吃人者.正如《祝福》中的“我”到底也算个“看客、吃人者”,也是害死祥林嫂的凶手之一.“狂人”这个自以为是的启蒙者也是需要被启蒙的的.“狂人”要撕裂并否定传统社会的同时,也必须进行自我的反思和否定.即使“狂人”再清醒但终究只是进化链条上的“中间物”而不是“新人”,再觉醒也难胜利,再启蒙也难摆脱被压倒的悲剧.狂人越清醒越痛苦,越启蒙越发现难以唤醒沉睡的庸众,最终自己反而被庸众扼杀和吞噬,进入反启蒙和需要被启蒙的群体.狂人这“悖反”中的悲剧形象正是其具备超越时代的经典意义之所在.毕竟历史总会有发展有转折,在任何时代的变换中,“中间物”都会存在.狂人日记赏析四我像学习课文时一样努力挖掘文中的批判意义,却收获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