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科学内涵

合集下载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1、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3、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在实践中显示了科学理论的强大真理力量。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及历史地位新探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及历史地位新探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及历史地位新探科学发展观是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

它坚持人民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自由,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努力实现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它主张处理好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推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协同发展。

再次,科学发展观强调科学创新。

科学发展观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调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的重要性,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思想,引导中国在经济发展中走上了创新驱动的道路。

最后,科学发展观强调共享发展成果。

科学发展观倡导构建共建共享的发展新机制,促进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关注并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推动形成更加公平合理的社会资源配置格局。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总纲领,是在新形势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论创新,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性、战略性和长远性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贯彻实施,为中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

在新时代,科学发展观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地位,将继续指导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

现经济企稳回升; 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 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 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 重建重大胜利, 妥善处置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
不平凡的2008年
年初春运遭遇罕见雪灾。 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 8月8日日晚,举世瞩目的北京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
当风雪阻断归路,我们彼此取暖! 当国家主权面对挑战,我们亮出宝剑! 当圣火遭遇屈辱,我们义无反顾! 当病毒吞噬(shi)生命,我们用爱弥补! 当地震撕裂四川大地,我们开山辟路! 勇敢面对磨难,挺起中国人的脊梁!
这一切都是因为
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党中央倡导、全国上下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重要借鉴--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
90年代以来
80年代以来
60年代末至70年 代 50-60年代
与世界新的主流发展观相契合
国内外对发展的认识,大体经历了 四个阶段
发展=经济增长 四个阶段 发展=可持续发展
发展=经济增长+ 社会变革
发展=以人为中心的 综合发展
从发展观念看,在这四个阶段中, 发展的本质经历了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变; 发展的内涵由单纯的经济层面逐步渗透到非经济层面; 发展的质量由注重单一的经济增长过渡到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环 境、经济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
仅有增长是不够的 镜头一:沉重的代价 代价之三:中国是世界上教育投资严重不足的国家
2001年,中国的教育支出达到了GDP的3.19%,但是与 5.1%的世界平均水平仍然相差甚远。
仅有增长是不够的 镜头一:沉重的代价 代价之四:中国是世界上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之一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

1.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这符合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

2、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3、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4、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在实践中显示了科学理论的强大真理力量。

5、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征程上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从揭示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看科学发展观乃全世界遵循之“世界观”从改造主观世界的思想武器看科学发展观乃人人应确立之世界观从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看科学发展观是人类共享的先进文化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它不仅代表我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且代表中华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时完全具有世界性,是全人类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政治、文化的互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实施“文化强国”战略。

对内重在“文化强民”,事实证明,只有坚强“内部”才能辐射“外部”;对外要在向世界积极推出“科学发展观”这一代表人类文化前进方向的先进文化,迎应全球化条件下“西方文化”的挑战。

当前和今后,我们要高调向世界推出科学发展观这一人类先进的文化价值理念,切实让科学发展观成为人类共享的先进文化,引导全人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世界观,从而促进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文明”的协调发展,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整体和谐,促进人类文明迈向新的台阶。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内涵及历史地位讲解PPT教学课件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内涵及历史地位讲解PPT教学课件

想必大家都听过一句话:“人心齐, 泰山移 。”没 错,只 要团结 、互帮 互助, 我们才 能得到 更大的 力量, 大到足 以可以 搬走一 个泰山 。 想必大家都听过一句话:“人心齐, 泰山移 。”没 错,只 要团结 、互帮 互助, 我们才 能得到 更大的 力量, 大到足 以可以 搬走一 个泰山 。
想必大家都听过一句话:“人心齐, 泰山移 。”没 错,只 要团结 、互帮 互助, 我们才 能得到 更大的 力量, 大到足 以可以 搬走一 个泰山 。 想必大家都听过一句话:“人心齐, 泰山移 。”没 错,只 要团结 、互帮 互助, 我们才 能得到 更大的 力量, 大到足 以可以 搬走一 个泰山 。
想必大家都听过一句话:“人心齐, 泰山移 。”没 错,只 要团结 、互帮 互助, 我们才 能得到 更大的 力量, 大到足 以可以 搬走一 个泰山 。 想必大家都听过一句话:“人心齐, 泰山移 。”没 错,只 要团结 、互帮 互助, 我们才 能得到 更大的 力量, 大到足 以可以 搬走一 个泰山 。
想必大家都听过一句话:“人心齐, 泰山移 。”没 错,只 要团结 、互帮 互助, 我们才 能得到 更大的 力量, 大到足 以可以 搬走一 个泰山 。
科 想必大家都听过一句话:“人心齐,泰山移。”没错,只要团结、互帮互助,我们才能得到更大的力量,大到足以可以搬走一个泰山。
学 想必大家都听过一句话:“人心齐,泰山移。”没错,只要团结、互帮互助,我们才能得到更大的力量,大到足以可以搬走一个泰山。
想必大家都听过一句话:“人心齐, 泰山移 。”没 错,只 要团结 、互帮 互助, 我们才 能得到 更大的 力量, 大到足 以可以 搬走一 个泰山 。
想必大家都听过一句话:“人心齐, 泰山移 。”没 错,只 要团结 、互帮 互助, 我们才 能得到 更大的 力量, 大到足 以可以 搬走一 个泰山 。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及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及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年10月14)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第二,全面发展观。

第三,协调发展观。

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二、科学发展观的特征和历史上的发展观相比较,科学发展观的特征是全面综合性性、协调互动性、内生可持续性、人本前瞻性。

三、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于解决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潮流。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十七大报告系统阐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这就是: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这四条根本要求,揭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路线保障、社会保障、动力保障和政治领导保障五、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

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分析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和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提出的。

国际国内发展变化的新形势,要求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一、科学发展观(一)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以及新的阶段性特征1、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提出来的。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4)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6)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7)社会活力显著增强2、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我国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1)科学发展观是在十六大以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逐步形成的。

(2)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迫切要求(3)科学发展观的产生是与我们党非典危机的深入反思直接相关的。

3、科学发展观是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世界发展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而应该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在汲取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借鉴国外法纪理论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三)第一要义是发展(四)核心是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起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五)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1、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政治保证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2、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社会环境保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1.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第一,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第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回答了“为谁发展”的问题;第三,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兼顾,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合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进一步回答了“怎样发展”的问题;第四,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坚持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进一步回答了“靠谁发展”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第一个方面的意义,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个方面的意义,科学发展观坚持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宝贵经验,汲取和借鉴了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与当代发展理论的新成果,反映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现实要求,以及当代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

这两个问题刚才路局长和黄局长都做了非常好的阐释,在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第三个方面的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行动指南。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族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方面和领域的综合指标,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乃至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的目标。

2018版 毛概 第七章 第二节 科学发展的科学内涵和

2018版 毛概 第七章  第二节 科学发展的科学内涵和

思考:华为神话是如何缔造的?是什么因素促使 华为快速发展?
中国如果没有了阿里巴巴, 腾讯和京东将在电子商务上取而 代之,但如果中国没有了华为, 却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够代替。
01
02 蝉联全球 专利申请 最多企业, 累积8万 多项,总 量全球第 一 新成果
03
04
16个全 球研发 中心, 研发人 员占45%, 研发投 入763亿
4
1.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
为什么?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
怎么样?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必须抓住和用好机遇
5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依靠谁? 为了谁? 如何才能靠得住? 达到什么样目标?
6
3.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我国的根本政治度








3.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19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
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1
6.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实 质 —— 如 何 执 政
22
6.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四大考验”

“四种危险”
(1)精神懈怠危险 (2)能力不足危险 (3)脱离群众危险 (4)消极腐败危险
1992年: 18亿
1992年: 1亿 2014年: 2889 亿 2016年: 5216 亿371亿 净利润
2014年: 2876亿
2016年: 2856亿 净利润36亿
惊天逆转何以发生?
24年后,华为是联想 的10倍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20200811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20200811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一)历史地位
1.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
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创造性地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2.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是一脉相承的、与时俱进的,同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是我们党和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我们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的认识,对于更好地学习、掌握、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更加自觉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在多维视角下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内涵的当代阐释,是超越后发展的发展困境并体现时代特征的新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灵魂。

坚持科学发展观,对全面深化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19版_毛概_第七章__第二节_科学发展的科学内涵和

2019版_毛概_第七章__第二节_科学发展的科学内涵和

4.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猜一猜
3名员工 2万元注册资金 草根民营企业
企业家 被开除 负债200万
17万员工 市值上千亿
全球通信领 导者
1987年
2017年,超越美国思科,成全球核心路 2016年,打破高通无由线器通市讯场技第术一垄!断,拿下 2013年,翻越爱立信5,G成重为要全话球语第权一!通
讯设备运营商!
思考:华为神话是如何缔造的?是什么因素促使 华为快速发展?
中国如果没有了阿里巴巴, 腾讯和京东将在电子商务上取而 代之,但如果中国没有了华为, 却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够代替。
01
16个全 球研发 中心, 研发人 员占45%, 研发投 入763亿
02
蝉联全球 专利申请 最多企业, 累积8万 多项,总 量全球第

03
04
硕士占
实行CEO
30%,博 轮值制度
士上千人, 与普遍持
与诺奖得 股制,8
主、100 万多员工
多位院士
持股
密切合作
98.6%
新研发
新成果
新员工
新制度
新 成 果
新研 发
创新 驱动
新员 工
新 制 度
思考:创新不易,华为为何要坚定不移地走创新发展 道路呢?
1992年: 18亿
2014年: 2876亿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部
主 第一节
要 内 第二节 容: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科学发展的科学内涵和 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1、第一要义是发展 2、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 3、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4、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如何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

如何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

如何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既涉及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包含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针对当前,又着眼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现实的实践问题,必须在工作中认真把握、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首先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进步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营造更好的发展空间,保证他们一代一代地永续发展。

全面理解、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必须正确认识经济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经济增长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和根本动力。

不顾条件、不计代价地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可能会有损于人的发展。

二是必须正确认识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但发展是包括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相互协调、社会和谐、人的全面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在内的,内涵更广泛、更丰富的概念。

三是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破坏自然、掠夺自然,就是破坏自己、掠夺自己,必须把坚持以人为本与珍爱自然、延续自然结合起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改善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历史地位
长期与短期目标平衡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制定发展目标时,既要考虑短 期利益,也要考虑长期影响,平衡长期与短期的目标,避 免过度追求短期效益而牺牲长期利益。
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 的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和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 公平。
统筹兼顾
01
统筹全局与局部利益
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决策和实践中,既要考虑全局利益,也要照顾到局部
利益,平衡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实现整体和局部的统一。
02
统筹当前与长远利益
统筹兼顾要求在发展过程中,既要关注当前利益,也要考虑长远影响,
避免为了当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实现当前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03
统筹国内与国际发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科学发展观强调在发展过程中,要统筹国内与国际发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存 在着一些问题,如经济发展不 平衡、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 这些问题促使人们开始反思传 统的发展模式,寻求新的发展 思路。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也受到了国 际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全球气 候变化、资源环境问题等全球 性问题的挑战,促使人们更加 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全球性 。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
框架。
02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
强调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求 和实现人民的利益,发展成果应惠及全体人民,而 不是少数人或特定阶层。
尊重和保障人权
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就业权等基本权利,以及少数 民族、妇女、儿童等特定群体的权利。
它强调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人的需求和利益,满 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保障人民的权益,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
同时,科学发展观也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 可持续性,要求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各方面的平衡与 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2004年3月,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深刻阐 明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意义,明确界定了“以人为本”“全面发 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并对如何树 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标志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坚定 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 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 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 期间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以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 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至十七大召开是科学发展观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6
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
7 8
把提高效率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
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
9
把促进改革开放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
10
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 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3、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 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 •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 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 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01
第一要义
02
核心
03
基本要求
04
根本方法
发展

最新版毛概新教材第七章-科学发展观ppt课件

最新版毛概新教材第七章-科学发展观ppt课件
坚持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 局,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 设、生态文明建设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
坚持协调发展,就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领域协调 推进。
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的文明发展道路。
坚持可持续发展,还必须建设生态文明。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 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进入2005年,“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制 定“十一五”规划的任务提上日程。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 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 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 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018版毛概新教材第七章-科学 发展观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2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一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二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3
3.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 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形成和发展的
2.科学发展观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实践中不断充实 丰富。
2004年初,胡锦涛结合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新经验及时阐 发对科学发展观的新认识。
2004年5月,胡锦涛在江苏考察工作时指出:“科学发展观总 结了二十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揭示 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 识。科学发展观对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指导 意义。只有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才能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基本实现现代化。”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与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与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与历史地位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和历史地位1.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和内涵2.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3.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4.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和体系5.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和应用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和历史地位的分析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理论领域的一个创新,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的结果,也是国家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理论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深刻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它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和内涵科学发展观是指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

它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既是一个宏观战略,又是一个微观规划,可以为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指导思想和科学决策依据。

2.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难题和挑战。

同时,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发展的局限。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科学发展观。

3.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理论领域的一个突破和创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本土化的客观特点,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4.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和体系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包括“全面,协调,可持续;以人为本;发展第一要务;可持续,安全第一;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科学发展观的体系包括了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经济发展,政治建设和军事建设五个方面。

5.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和应用科学发展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和不断完善的,并得到了贯彻实施。

科学发展观在各行各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础理论和最基本的指导思想之一。

三、科学发展观案例分析1.可持续发展:拉萨市木里村拉萨市木里村在实施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大力开展生态保护工作,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科学内涵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充分认识其历史地位,准确把握其科学内含,是深入贯彻落实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认识前提。

一、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对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历史地位,应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进程中全面把握。

(一)科学发展观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看,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一,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我国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0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亿元,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万亿元,位居世界第四位,人均GDP超过了2000美元。

在这个新起点,人民群众产生了新期待,建设和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没有这些成就,这里所说的新起点、新期待、新要求就无从谈起,就不可能提出科学发展观。

第二,走科学发展之路,是应对和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必然要求。

根据其他国家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在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阶段,也往往对应着社会矛盾最为严重的时期。

这个时期,是一个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

要应对和解决好这些新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与时俱进,提升和更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以新的发展观指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含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论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及历史地位

论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及历史地位

论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及历史地位1.引言1.1 概述科学发展观是的第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综合分析国内外各种情况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的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一观点强调经济建设是执政兴国的基础,必须坚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践行科学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同时也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鲜明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强调了要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力求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以其科学性和系统性,为和国家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为我们在执政过程中进行全面的战略部署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时,科学发展观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引导我们在发展中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规划和方向。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国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具有深远的历史地位和重要的理论意义。

它为我们解决当前和今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是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石。

我们应当深入学习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识,将其贯彻到实际行动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及历史地位:第一部分,引言部分,将概述科学发展观的背景和重要性。

首先,我们会简要介绍科学发展观的定义和核心理念,以及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

接着,我们将说明本文的目的和重要性。

第二部分,正文部分,将重点探讨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我们将从多个方面阐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包括: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人民至上、全面依法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科学内涵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充分认识其历史地位,准确把握其科学内含,是深入贯彻落实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认识前提。

一、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对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历史地位,应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进程中全面把握。

(一)科学发展观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看,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一,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我国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0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16694亿元,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万亿元,位居世界第四位,人均GDP超过了2000美元。

在这个新起点,人民群众产生了新期待,建设和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没有这些成就,这里所说的新起点、新期待、新要求就无从谈起,就不可能提出科学发展观。

第二,走科学发展之路,是应对和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必然要求。

根据其他国家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在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阶段,也往往对应着社会矛盾最为严重的时期。

这个时期,是一个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

要应对和解决好这些新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与时俱进,提升和更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以新的发展观指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含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一论断精辟概括、集中阐释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含。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含。

概括起来,科学发展观主要有八项基本内含,即:一个要义、一个核心、三个基本要求、三个统筹。

一个要义,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一个核心,即“以人为本”。

以“人”为“科学发展”之“本”,把“以人为本”定位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关于科学发展的价值归宿、政治属性的界定,所回答的问题是“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的成果属于谁?”以人为本,意味着发展的主体是人、发展的动力是人、发展的尺度是人、发展的目的是人。

一方面,这里的“人”,是指全体人民,从这个意义讲,以人为本,就是发展为了全体人民、发展依靠全体人民、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共享;就是通过发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

另一方面,这里的“人”,同时也是指作为“全体人民”的构成要素的每一个“个人”,从这个意义讲,以人为本,就是把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作为科学发展的终极目标。

三个基本要求,即全面协调可持续。

这三个基本要求既相互区别,又互为条件和相互交织在一起,分别从发展战略布局、发展战略结构、发展战略进程三个层面界定“科学发展”的质的规定性,回答了“什么样的发展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科学发展”这个问题。

根据这三个基本要求,我们所追求的科学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以人为本”是“核心”,这意味着科学发展观基本内含中的其他内容,如“第一要义”、“基本要求”、“根本方法”等都是由“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引申而来的。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人的全面发展是以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前提的,也就是说没有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

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要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建设来实现。

要处理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相互关系,使之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而不是顾此失彼、相互掣肘,就必须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全局。

要使五位一体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地推进,就必须遵循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统筹好发展中的重大结构关系,统筹好各种利益关系,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这就是科学发展观八项基本内含的内在逻辑。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是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在当代中国发展问题上的创造性运用,是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的创造性回答,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灵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一精辟概括,深刻揭示了科学发观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认真学习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容,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理解。

其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归根到底是要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通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

“第一要义是发展”,揭示和概括了发展在科学发展观全部内容中的首要地位,指明了发展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发展对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

实践证明,要解决好这个主要矛盾,就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最坚实物质基础。

关于“核心是以人为本”胡锦涛同志曾经对“以人为本”的内涵作过精辟的阐释。

他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科学发展提高到新的水平。

关于“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就是要从整体的角度把握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局部以及这些局部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谋求发展时兼顾到各个局部和每个局部的各个方面,使各个局部在实现整体发展中各得其所。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找到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机制,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

这个方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全国一盘棋的整体思想,表明了在实现科学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十七大报告不但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科学内涵,而且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根本要求。

第一、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保证。

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第二、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实践科学发展观需要和谐的社会保证,没有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难于实现科学发展。

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第三、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离不开改革开放这个活力源泉。

要通过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

下七大报告提出,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改革开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动力保证。

第四,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党,在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报告指出,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以上这四个方面的根本要求,涵盖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所需要的政治保证、社会保证、动力保证、组织保证,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结合实际、扎实领会。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从哪些反面作出努力?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第二,全面发展观。

第三,协调发展观。

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事列: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

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粮食连续两年较大幅度增产,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干群关系明显改善。

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但必须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