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词鉴赏: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区别!

合集下载

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区别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写作手法。两者意思相近, 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的描写,含蓄表达自己的情 感。 后者程度较前者稍深些许。文艺作品中环境的 描写、பைடு நூலகம்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更为 紧密。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与“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 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 感情的色彩。 “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 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 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 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 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 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1)“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 境,物皆著我颜色。“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 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 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2)“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 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 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 “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 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 皆情语。
1、2006年高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 点?请简要分析。 答: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 点是借景抒情(叙)。诗人借助对“青苔”、“红 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析)赋予 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 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

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区别

其用旳无奈而忧伤旳情怀。
3、
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青帝:司春之神。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旳体现上有何特色?
答:这首诗利用了触景生情和虚实结合旳手法,
(叙)因见到菊花在秋天开放时冷寂,蝴蝶也难
得飞来采掇菊花旳幽芳。发挥想像自己若做了青
帝就要变化菊花处境,让它在春天同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旳抒写上有何特色?试略作
分析。
答:诗人利用了寓情于景旳手法。
(叙)诗人独爱自甘寂寞安贫守节旳涧边幽草,无
意居高媚时旳黄鹂。郊野渡口一副水急舟横旳悠闲
景象。
(析)表露出诗人恬淡旳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
放。
(析)抒发了对菊花开不逢时旳惋惜和不平之情。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乍看,这是一首写景诗,体现了自然之美— —长江流域旳无限春光;实际上,这是一首抒 情诗。诗人撷取“孤帆远影尽”“长江天际流” 这两幅动态画面,逼真地描写了远望中旳船儿 消逝时情景,也勾勒出诗人翘首凝望旳神情。 诗人久久伫立,一直望到友人旳帆影消失时旳 情景。这里,借景抒情,体现了人情之美—— 诗人与孟浩然旳深情厚谊,抒发了十分真挚旳 友谊。
情景交融,也叫寓情于景(物)、融情于景。 这种抒情方式将诗人旳主观思想和感情
融合在有声有色旳景物描写中,如王夫之《姜 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 情。”在这种抒情方式中,客观景物明显地涂 染上了诗人浓郁旳主观感情色彩。

谈诗歌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的区别

谈诗歌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的区别

谈诗歌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的区别作者:桑叶来源:《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6年第01期【摘要】面对高中学生易混淆诗歌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的现状,简明阐述三者的区别,使学生能够快速明了区分三者的不同,减少答题的错误,进一步提高诗歌阅读的成绩。

【关键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区别成绩【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1-0042-01最近发现,不少学生在做题时,常常把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混为一谈。

有甚者,索性一题当中三句全写,似乎是把这当作一种心理上的安慰。

其实这三个概念确实有相关联的方面,但三者之间的区别也是有的。

一、借景抒情这是极为常见的抒情方法。

如柳永的《雨霖铃》中有“杨柳岸,晓风残月”;又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有“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这里便是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

这个手法关键在“借”字。

既然是借,说明原来是有了情的,但还不够,须得再借助景物来加深情。

所以说写景之前便有了情,情在景前。

诗人已怀着浓浓的情感来写景,自然是景中有情了。

不过,借景抒情因是情在景前,作者写景只是为已生之情做烘托,所以选择写景时,可用正衬(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也可用反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

譬如《采薇》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当初,杨柳如烟如雾,美得像个绿衣精灵,美好的春色令人沉醉,却是我黯然离家之际;现在,霰雪纷飞,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

这便是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衬乐情,可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二、寓情于景寓情于景顾名思义,是指把情融入景的手法。

这样说来寓情于景的确和借景抒情差别不大。

也是因为这个,我们在答题时,常把寓情于景放在借景抒情之后,浑似一体了。

但两者之间也并非没有区别。

寓情于景是把情感融入到景色中,情景一体。

那么,同学们应该明白了吧,借景抒情可用正衬反衬的手法,但寓情于景则只能情景交融“同喜同乐”了。

高考复习鉴赏诗歌表达方式之抒情方式ppt

高考复习鉴赏诗歌表达方式之抒情方式ppt
鉴赏诗歌表达方式

学习目标:
• 1、了解常见的抒情方式。 • 2、辨析“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 “寓情于景”的区别。 • 3、总结抒情方式类诗歌答题要点并解题。
抒情方式
•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 间接抒情: 触景生情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借古讽今 托物言志
(1)“借景抒情”与“触景 生情”的区别:
【答案】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 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寓情于景。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 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 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 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水天相连, 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 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 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 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 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 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缘情 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 颜色。
“触景生情”是先见景,因 景而生情,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 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 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2)“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 的区别:
“借景抒情”重点在情,景物或 意象是抒情的媒介,读完诗歌后的感 受是有“情”也有“景”(有情有 景); “寓情于景”重点在景,“情” 包含在景物或意象之中,明写景,暗 含情,即“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含
鉴赏诗歌的景和情
答题要点: 1、从“景”的角度: ①通过联想、想象展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两个双音 节词)。 2、从“情”的角度: ①判断“景”和“情”是否和谐一致。(一致: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不一致:反衬)。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一、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1、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互相依托从而创造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完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借景抒情关键在“借”,即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写景是次抒情是主,为抒情而写景。

借景抒情,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移情入景,一种是景中藏情。

移情入景就是“化景物为情思”。

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

此时的景物,由于蕴含特殊的情感,已不再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而成为作者依照他当时的感情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

如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里的“花溅泪”、“鸟惊心”正是诗人在国家破碎,民不聊生情境下情感的体现。

景中藏情就是指诗人常常明写山川景物,而实际上在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

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明是写景,实则流露出凄楚的离愁别绪。

另外,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些诗句,景物带有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就属于借景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2、寓情于景,属于写作手法,是记叙中抒情的一种。

作者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同写景状物结合在一起,自觉或不自觉的把这种主观感情溶化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但细细体味,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

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和触景生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和触景生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和触景生情的区别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和“触景生情”的区别借景抒情:侧重于借助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就是在描写的景物中有明显的作者情感在流露。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情景交融:在写景的诗文中看不出作者的情感,但实际上有作者的情感。

也就是情和景不分彼此,难以区分。

景就情,情就景。

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最典型的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

“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1)“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

“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2)“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3)“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例如:1、2006年高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福建卷)端居①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叙)。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析)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

(评)2、滁洲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答: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叙)诗人独爱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

郊野渡口一副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

(析)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诗歌鉴赏专题之抒情方式

诗歌鉴赏专题之抒情方式

辛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 下的经历这一层外,全是用 事。“想当年,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 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 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 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 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 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 引用或化用前人 诗句的目的是加 过春风十里,尽 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 荠麦青青。(姜 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 深诗词中的意境, 夔《扬州慢》) 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 促使人联想而寻 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 意于言外。 词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
莺啼觅谢家[注]。
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万里东风,国破山 河落照红。 [注] 谢家,即唐代著名歌伎谢秋娘家。古诗词 中常用谢家代指歌伎家。
请说说本首词上下阕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并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抒怀的。
答案:本词上阕抒发了作者感慨年华已老、万 事已休的心绪,下阕抒发了作者对国家败亡的痛惜心 情。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连串的典故(或答巧妙地化用 前人的诗句)来抒情:借“刘郎” 感叹自己漂泊的处 境;借 “桃花依旧笑春风”感叹“世事无常”,自 己只有心灰意冷;借白居易在浔阳江上听琵琶因有感 于天涯沦落而掉泪来写自己因国破家亡而流离失所, 自己的泪要多于白居易的感慨。
常见提问方式: 1、说说下面的诗歌采用了哪种抒情手法? 2、从抒情手法的角度,分析下面的诗歌。 3、有人认为某诗在表达情感上体现了“曲折通幽” 的特点,你认为怎样,说明理由。
直接抒情
判断直接抒情的方法—— 判断方法:诗人在其诗歌中比较直 观地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 情,诗句中有直接表明情感的字、 词、句。
直接抒情
•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请简析这首诗的抒情特点。 答题规范:本诗歌采用的是直接抒情的方式, 诗中的“独怆然而涕下”直接表现了诗人想着 天地之浩大,人之渺小,而感时伤事的情怀。

高考必备技巧:高考诗词鉴赏中的术语辨析

高考必备技巧:高考诗词鉴赏中的术语辨析

二年级有关传统节日作文二年级有关传统节日作文5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传统节日的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二年级有关传统节日作文我喜欢中秋的意境。

由于秋季迈着她硕果累累的脚步迎面而来,融着人内心马上收成的欣喜。

圆圆的月光之下,圆圆的月饼,苹果熟了,鸭梨、葡萄等水果也都上了市。

月光下,大家品尝着节日的美食,谈论收成的话题。

一边赏月,一边思念身处异乡的亲人。

实所谓:“每逢佳节备思亲”。

我每年都买杏花楼的月饼,那里的月饼外观象大饼,非常厚实,新鲜的面,新鲜的馅。

无论是蒸出来的,还是烙出来的,上面都有用农家的大碗所刻画出来的月的图案,其中又有桂花雕印出的花瓣。

馅,也很与众不同,蒸的,柔软可口,合适老年人;烙的,外焦里嫩,青年对它情有独钟。

你看,新端上来的月饼,热气腾腾,一股清香味道儿扑面而来,真让人垂涎欲滴!多少年过去了,虽然目前市场上的月饼琳琅满目,各种瓜果一应俱全。

月饼的花纹虽然没太多变化,但花纹一直那样的明确,那样均匀,那样好看。

所以一赶上中秋节日回家,总要吃上两大块儿,感觉好香、好甜……。

由于从餐桌上我看到了祖国经济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水平变迁。

你看,餐桌上,除家禽肉类,传统的蔬菜等食品外,愈加多的餐桌上,出现了愈加多的肉类、蔬菜、海鲜。

“无酒不成筵席”,喜庆的日子,中国人总要饮一点酒。

过去,多是二锅头等高度白酒,目前人头马、茅台等国宴酒也堂而煌之地上了百姓的餐桌。

这部分都预示着祖国经济的崛起,百姓日子的红火。

我想在这种意境中感受亲人的关爱,品味生活的哲理,领会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中秋节就要到了,我期望今年的中秋月更圆、更明,更祈望我的亲人更加健康、我的家乡更加漂亮、富饶;也从内心起期望祖国愈加兴盛、昌盛。

可能,这就是我中秋情结的真谛。

2二年级有关传统节日作文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在这个古老而盛大的团圆日中,家家户户吃着月饼,都沉浸在团聚的喜悦里。

2020例谈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三者的不同之处

2020例谈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三者的不同之处

“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
(如欢乐、悲哀、苦
闷、彷徨等) ,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
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二、区别
( 1)“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
2020年最新
例谈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三者的不同之处
古诗词鉴赏题中时常出现“借景抒情” 、“ 触景生情”、“ 寓情于景” 等词语,这三者 是否同一概念?它们有何不同,许多同学不甚了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概念
“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 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
,但是仔细分析后
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举例
【例 1】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 注 ] 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叙)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
“触景生情”是
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 2)“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
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
【例 3】 题菊花 黄巢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一、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1、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互相依托从而创造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完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借景抒情关键在“借”,即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写景是次抒情是主,为抒情而写景。

借景抒情,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移情入景,一种是景中藏情。

移情入景就是“化景物为情思”。

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

此时的景物,由于蕴含特殊的情感,已不再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而成为作者依照他当时的感情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

如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里的“花溅泪”、“鸟惊心”正是诗人在国家破碎,民不聊生情境下情感的体现。

景中藏情就是指诗人常常明写山川景物,而实际上在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

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明是写景,实则流露出凄楚的离愁别绪。

另外,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些诗句,景物带有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就属于借景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2、寓情于景,属于写作手法,是记叙中抒情的一种。

作者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同写景状物结合在一起,自觉或不自觉的把这种主观感情溶化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但细细体味,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

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借景抒情和融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和融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

“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1)“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

“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2)“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例如:1、2006年高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福建卷)端居①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叙)。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析)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

(评)2、滁洲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答: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叙)诗人独爱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

郊野渡口一副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

(析)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借景抒情与寓景于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与寓景于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

“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1)“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

“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2)“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例如:1、2006年高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福建卷)端居①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叙)。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析)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

(评)2、滁洲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答: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叙)诗人独爱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

郊野渡口一副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

(析)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抒情方式: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区别

抒情方式: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区别

• (2)间接抒情 • 借景抒情 • 触景生情、以乐景衬哀情 • 寓(融)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 以景结情(以上侧重的是景与情的关系) •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 • 用典抒情 • 以及运用其他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 夸张、通感、反衬、借古抒怀等)含蓄、 委婉地表达情感。
• 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象征)就是作 者在对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 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 寓在此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 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 一种抒情方式。
用典抒情
• 诗人引用或化用历史故事、前人的诗词句表达思想情感 的一种抒情方式。
• 曹操的《短歌行》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是 女子思念情人的诗句,这里借以表达对贤才的思慕。
•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引自《诗经·小雅·鹿鸣》 • 原是周代宴请宾客的诗句。写求贤既得,故尽礼娱宾。 这里用以表达对贤才的礼遇。 • 还有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作者以周公自比反复倾 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 遗余力的真诚态度。
“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
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
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
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
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借景抒情:情在景之先。是将已有的情附着
• 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 般是咏物诗; • 托物寓理,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 头活水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 在此山中”,一般是哲理诗。
• 又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 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 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全词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惨遭遇, 喻托作者报国无门、屡受排挤与打 击的不平心境。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区别!
一、概念
“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

“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二、区别
(1)“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

“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2)“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举例
【例1】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叙)。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析)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

(评)
【例2】
滁洲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答: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叙)诗人独爱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

郊野渡口一副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

(析)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评)
【例3】
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青帝:司春之神。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表现上有何特色?
答: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叙)因见到菊花在秋天开放时冷寂,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

发挥想像自己若做了青帝就要改变菊花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齐开放。

(析)抒发了对菊花开不逢时的惋惜和不平之情。

(评)
三、总结
借景抒情或者寓情于景与情景交融不属于一个术语层面。

前两者是修辞,后一种指意境。

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借景抒情的落脚点在情上,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借景抒情不一定能够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

比如:窗外的柳枝轻拂着,是我对你温柔的爱。

这句话的重心是抒情。

但绝对不是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则重在景,写景中含有情感。

比如:我们相互依偎在柳树下,柳枝们在温柔地相互缠绕。

这句话的第二句不是抒情,只是讲了柳枝在风中缠绕的事实,但是含有情在其中。

情与景交融在了一起。

“借景抒情”重点在情,景物或意象是抒情的媒介;
“寓情于景”重点在景,“情”包含在景物或意象之中。

二者如果“表现出色”,就称作“情景交融”。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