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5种古诗词的抒情方法!
高中语文 破题致胜微方法(古诗词鉴赏三)诗歌表达技巧之抒情方式
破题致胜微方法(古诗词鉴赏三)诗歌表达技巧之抒情方式【题文】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谈论、抒情、描写。
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
其中诗歌的重要特点就是抒情,因此诗歌的抒情方式是高考的重点考查内容的重中之重。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都有对抒情方式的考查,因此在备考中我们肯定要高度重视,应娴熟把握抒情方式的内涵和高考命题、答题规律。
一、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心情,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例: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这首词写梦忆江南,李煜降宋后,懊悔长伴,追忆不断“多少恨”直接抒发作者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对,指通过对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指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谈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间接抒情的类型与示例:1.触景生情是指人物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了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
情因景起,先有景后有情。
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首句从闺妇“不知愁” 说起;其次句承上“不知愁”来;第三句转出“忽见”二字,正是“杨柳”勾起了少妇的情思,触景生情,产生怨恨之情。
2.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指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面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抒情方式。
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周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备西夏。
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
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
人物是将军和征夫。
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哀痛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备考: 表达技巧专题——抒情手法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备考:表达技巧专题--抒情手法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含义:不需借助其他手段,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作用:①使感情表达得朴实真切,震动人心;②淋漓酣畅,一吐为快,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例句赏析: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汉乐府·上邪》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震撼人心。
间接抒情【触景生情】含义:触景生情是作者先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的抒情方式。
景物往往是作者无意中遇到的的。
作用:使情感抒发得更含蓄隽永,富有诗意。
例句赏析: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远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深树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寇准《春日登楼怀归》本诗运用了触景生情的手法,诗人无聊而望,却见到如家乡般的景色,平川、野渡无人、孤舟横钭、荒村中的断霭、古寺中的流莺,引发了诗人思乡的感情,使诗人的感情抒发得更含蓄隽永,富有诗意。
【借景抒情】含义:借景抒情指作者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怀。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根据情感来选择对应的景物加以描写,从而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
既见景物,也见感情。
作用:使情感含而不露,意蕴悠远,深切动人。
例句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诗人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不禁触景生情,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
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情感。
【寓情于景】含义:指作者带着自己强烈的感情,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对客观景物的描写中,借助对这些自然景物的描摹来抒发感情。
寓情于景是只见景不见情,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歌鉴赏专题 如何突破抒情方法题
诗歌鉴赏专题如何突破抒情方法题?情感内涵和抒情手法一直是高考古诗词鉴赏考查的重点。
强化抒情手法的知识构建和答题规范显得尤为必要。
一、重点掌握几种常见的抒情方法(一)常见的抒情方法古诗常见的抒情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是考查重点,主要有:①借景抒情,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③借事抒情,④借人抒情,⑤用典抒情,⑥借古讽今,⑦借议抒情(寓情于理)。
另外,像衬托对比、虚实结合、联想想象以及对写法、无理而妙等手法,也属于抒情方法。
应该说,它包括表达技巧中的几乎所有的表现手法。
但要注意:一些写景技巧,如动静结合、正侧结合、多感官结合,又如个别修辞手法,它们都与表达情感关联性不够紧密而直接,一般不在抒情方法的知识系列中。
(二)两类易混的抒情方法1.借景抒情与借物抒情(1)借景抒情。
这是古诗最重要的表现手法,也是最重要的抒情方法。
虽说有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等几种形式,但从高中复习的实际看,都可叫借景抒情。
高考对它的考查,不只是在判断上,更是在景与情的关系和所要抒发的情感上。
借景抒情中的景与情的关系主要有三种:哀景哀情、乐景乐情、乐景哀情(这时多答成“反衬”)。
理清了关系,才有助于理解所要抒发的情感。
①乐景写乐情。
如杜甫《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人用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勃的初春美景图,抒发了自己经过战乱的奔波流徙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的安适、欢悦之情。
②哀景写哀情。
如杜甫的《登高》,全诗通过对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哀景)的描写,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哀情)。
③以乐景写哀情。
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更让人觉出无限悲凉。
④以哀景写乐情。
这一类比较少见,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高考语文 诗词表达技巧
高考语文诗词表达技巧诗词表达技巧一.抒情手法1.直接抒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抒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一般情况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2)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
(3)借事抒情(即事感怀、叙事抒情):通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
(4)用典抒情: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5)借古讽今(借古喻今、怀古伤今):咏史诗中常见表现手法,借历史上事件来讽谕当朝。
3.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区别:(1)“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这些“物”不是“景”,味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
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
“借景抒情”中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
(3)“托物言志”不在内容上产生意境,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可以叙述和议论。
“借景抒情”要求达到思与境谐,情与景会,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内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
古诗鉴赏之抒情手法
课堂练习(一)
• 春行即兴 李华 •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 ⑵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 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 这首诗。
参考答案
•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 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 句一景,且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 “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 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 之情。
3、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 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 “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 伤等感情。
卜算子· 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寞寂开无主。已是黄昏 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 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此词咏梅,实际上是借梅花的品格自明心 迹,借咏梅以表达其坚定不移的爱国立场和政 治节操。
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 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 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 闷的情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本诗是诗人张继在国家遭受战争、自己 赶考落榜,处于痛苦、彷徨、忧愁和无奈之 时,借景抒情之作。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古 诗 鉴 赏 之 抒 情 手 法
抒情手法
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二 、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 2、借事抒情(即事感怀) 3、托物言志 托物寓理 4、借古讽今 借古喻今 咏史言 志 借古鉴今 借古抒怀 怀古伤今 5、用典抒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
这首词的上片写景,一缕红、啼鸟、冷烟、黄昏 月、一笛风,创造出浓重的凄冷的气氛,烘托出自 己的心情,与下片曲折抒发的悲愤相呼应,构成了 全词的悲切婉转的情调——哀景。
(二)哀景写哀情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 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 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 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 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 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 加浓厚。
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生意盎然,在作 者的字里行间充满了爱意。“莺争”“燕 啄”“绿杨”“白沙”,从动态到色彩,无处不 体现诗人对西湖的情有独钟——乐景 ,借景抒发 了自己的喜爱之情。 (一)乐景写乐情
小重山 陈亮 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倚 画阑东。黄昏月,一笛碧云风。 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翠绡和泪暗偷封。 江南阔,无处觅征鸿。 这首词表达写的是什么景,表达什么情?
(三)乐景写哀情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 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绝句二首 (其一)杜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甫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这是一幅 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 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在这里既是写“景”, 也是写“情”,已分不开哪是“景”,哪是 “情”。
(宗悫的典故
)
2、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韩信的典故)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 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 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 犹唱,《后庭》遗曲。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运用了什么抒情 方式?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本诗运用了用典抒情的抒情方式《后庭》遗曲,是陈后 主所制的《玉树后庭花》。这三句是化用了杜牧的“商女不知亡 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句。王安石没有去责怪商女无 知,而是意在言外,另有所指:歌妓们至今还在唱着亡国之音, 正是因为当权者耽溺酒色,醉生梦死。然而如再不改弦更张,采 取措施,富国强兵,必然继续六朝悲恨。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技巧类答题技巧汇总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技巧类答题技巧汇总(一)设问方式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4.这首诗(某某诗句)在写景(抒情、描写人物/某某)上有什么特点?(二)分析思路这类提问注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表达技巧(艺术技巧)】1.诗歌表达方式:抒情、描写、记叙、议论2.抒情手法: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乐景写哀情、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
3.描写方法:(1)景物描写方法:A.描写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时间空间变化B.色彩运用:明暗对比、色彩对比C.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D.衬托渲染E.白描、工笔细节描F.修辞:比喻、夸张、拟人等G.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2)人物描写方法:(1)正面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肖像/神态描写、)、细节描写(2)侧面描写(3)正侧结合4.表现手法:衬托(烘托、反衬)、对比、象征、渲染、赋(铺叙)比兴、用典、以小见大、抑扬结合(先抑后扬、先扬后抑)、虚实结合、对写法(即对面落笔)、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怀古讽今,卒章显志等5.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顶真、谐音、互文、反语、通感、排比、反复等。
6.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过渡、铺垫、伏笔、悬念等。
(三)答题步骤1.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释理由: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析作用: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答题示例例题1: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案:(步骤一)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高三语文-古典诗歌抒情手法鉴赏答题技巧盘点
古诗文阅读技巧古典诗歌抒情手法鉴赏一、抒情手法类试题的答题规范抒情手法类的题目有基本的答题规范。
基本框架:抒情手法+解说手法+所抒情感+表达效果。
注意事项:要注意将叙、析、评有机结合;要注意答题的层次感;要结合具体问法确定答题的繁简程度,有的只要求说出抒情方式或情感,有的则要进行详细的扣文本鉴赏。
1.间接抒情。
例1:阅读下面宋代诗歌,回答问题。
(高考福建卷)送何遁山人归蜀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注]杜鹃:又名子规。
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答题指津〕这首诗是写作者送一位隐士朋友回家。
前两联是实写眼前送别时的情景与景色,后两联是虚写,想象友人回家以后的情景。
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与祝福,也表达了自己希望像友人一样摆脱官场俗务的愿望。
题目已经降低了难度,已经直接指明了是间接抒情中的“用想象之景”来抒情,只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即可,要点是写出想象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
〔参考答案〕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2分,针对颈联)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2分,针对尾联)例2:阅读下面这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5分)(高考四川卷)子规曹伯启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答题指津〕这首诗歌歌咏的就是杜鹃。
杜鹃是中国古代诗歌一个常见表达思乡思归的意象。
作者也是按照这个意象的含蕴来抒写的,并用了一些相关意象来烘托渲染。
诗歌抒情方式是间接抒情,通过一些习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情感。
答题时只要扣紧意象的含义在具体诗歌中的展现来答即可。
高中语文高考常考古诗词情感和答题模板整理(共9种)
高考语文常考古诗词情感答题模板01送别抒怀诗【鉴赏要点】送别抒怀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
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
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常见情感】A.依依不舍的留念。
B.情深意长的勉励。
C.坦陈心志的告白。
【常见特征】古人送别的习俗:①折柳送别②饮酒饯别③唱歌送别02羁旅思乡诗【鉴赏要点】①分析人们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②了解常见思想情感。
A.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B.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C.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③表达思乡之情方式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王禹偁《村行》)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唐方干《思江南》)妙喻传情: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常见特征】常见场景秋季或春季,清晨或傍晚、路口、长亭驿站、渡口码头等,杨柳、酒等。
03思妇闺情诗【鉴赏要点】思妇闺情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常见情感】A.妇女对丈夫的思念B.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歌颂真挚爱情。
C.宫怨诗,专写古代宫女嫔妃因其失宠而生怨情的诗歌,表达盼幸承欢、失宠被弃、孤寂善感、渴望爱情与自由的情感。
D.在怨女诗中,一些诗歌中女性意象淡化,政治性较为突出。
主要通过男女的恋爱关系比喻君臣关系。
具体分为两种:一是直接用男女之依恋表达诗人对君王的依恋,希望被君王重用;二是用男女失恋,女子被抛弃来喻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04山水田园诗【鉴赏要点】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
特色?试略作分析。
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
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
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
[参考答案] 这首诗运用了寓情于
景的手法。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
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郊野渡口一派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流露
出诗人恬淡的胸怀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2013上海卷
• 我国古典诗歌中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堪称情景交融的 典范,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 来花弄影”,郑燮的“一枝一叶总关情”等等。
[例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 [解析] 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
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
问题。(6 分)
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诗的前
滁州西涧 韦应物
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抒情委婉,耐人寻味。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 物予以抒发。 • 例: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 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析】“朝雨” 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 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 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例 2] (2013·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4 分)
鹧 鸪 天 [宋]张 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 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பைடு நூலகம்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 苏堤④也皱眉。
[注] 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 xíng: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注] ①商风:秋风。②怆悢 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
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词考点梳理:鉴赏古代诗歌技巧之表达方式——抒情手法
劣,但此处的哀景是为反衬作者杀敌报国的豪情的。
严酷的环境没有让他消沉,反而意气风发,愿意以身许国,杀敌建功。
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壮志豪情力透纸背这种方法能使诗歌含蓄蕴藉,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寻味,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可以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借景抒情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把情与景分开写。
可以先写景,后抒情;或者先抒情,后写景。
也可以把景和情穿插起来写。
另一种是把景和情糅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种写法不必添加任何词语,我们就可以从作者描绘的景物中看出人物(作者)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2)触景生情,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
诗人本无所谓情感,或者本无强烈的情感,却因身在一定的环境中,或因景的秀丽而欢喜,或因景的萧瑟而忧愁。
这种情是由景激发的,是景决定了情。
如因鸟语花香而怡然,因狂风暴雨而忧伤。
又如:①“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是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自然是触景生情。
②“人自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这是一位姓秦的游人游西湖时面对岳飞墓很自然地产生的情感。
③再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上阕:“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写的是作者一天之内所做之事,所触之景:清秋季节,独自泛舟,上西楼,见回雁。
但其中也有其所生之情:“谁寄”锦书,自然是无人寄锦书,表达的是她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之情,以及盼望其锦书而望断天涯的愁苦之情。
下阕以“花自飘零水自流”承上启下,以花落水流之景喻人生、爱情、离别的无可奈何之感,从而触动作者所有情思。
往后五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转为完全的抒情,最后三句尤其精巧别致,在全篇景物描写的烘托下,只觉其愁思在眉头心间流动荡漾,有了更大的艺术吸引力。
(3)以景结情,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在结尾处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抒情方式
间接抒情
• 判断方法:作为一种委婉含蓄的抒情 手法,诗人往往借助多种手段委婉地 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来说这 样的诗句中往往没有直接表明情感的 词、句。
借景抒情(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
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 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 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 情。)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 或手法)。 •这首诗无一“情”字,却处处含 “情”,试分析本诗抒情的特色。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 效果? •请从情景角度鉴赏此诗。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这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1. ①本诗全篇的抒情方式(手法)是以乐景 衬哀情。②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 气象开阔之能事,全然无北国秋之萧瑟。末 一句两个“堪”字,即构成心绪的对比。他 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慰解思乡之苦, 作者乡思愈浓。③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但 曲致委婉之情,让全诗清新自然,境界全出。 2. ①颔联、颈联借景抒情,承“物候新”展开 描写,借写他乡春色,暗点怀乡之思。②尾联则 直抒胸臆,点明“归思”的主旨。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 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 的感情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
如:
杜甫 :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
独破死亦足” ,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 天下贫寒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对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抒情方式的鉴赏方法
●9.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 )( )诗。(2分)
●10.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 ●A.“明月何皎皎”这一句运用了比兴手法。 ● B. “客行虽云乐”在诗中有以乐衬哀的效果。 ●C. 诗人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来谋篇布局。 ●D. 本诗语言浅显,朴素自然,而余味无穷。
●11.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 角度加以赏析。(4分)
●①出身寒门,地位低微;有才难施,仕途坎坷。(任选一首) ①(其四)先以水流各向喻贵贱穷达不同,寄哀叹于其中; 又言人生有命、不必哀叹,似自宽之语;最后以反问来强化 自己心非木石,从而来表达“吞声不敢言”的“有感”,在 无声处更见深切的悲愤。
●②(其六)先于拔剑击柱中直抒哀叹——人生苦短,有志难 展;又于悲情中强作欢乐,在无奈中回归家庭平静生活;最 后表面自嘲,实则将个人失意升华到控诉时世不公的高度, 迸发出满腔愁怨与愤懑。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的“动”字不仅写出心思的萌动,还表明门人出 游的念头不断滋长,愈来愈强烈。
●B.三四句实写落花飞举飘扬,充满生机,把门人游江西 之事,完全变成生动的形象描绘。
●C.诗中用凤凰比喻门人,说他才华出众,非常人可比, 同时希望他以后能为朝廷建功立业。
2.这首词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 情?
●2.这首词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 历史,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流露了对北 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例题1:
高考真题 2023年全国乙卷
破阵子 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 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 与君同醉醒。
最新高中语文古诗文阅读答题技巧
最新高中语文古诗文阅读答题技巧最新高中语文古诗文阅读答题技巧一、怀古诗词,思想内容常是1.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2.世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感伤。
3.通过赞扬古人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及自己的壮志难酬的苦闷。
二、山水田园诗。
景物描写方法:1.视觉角度。
绘形绘色,角度变化。
2.听觉角度。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
3.细致程度。
白描,工笔等。
4.虚实结合,正衬反衬。
表达对现实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三、离别诗。
常用抒情方法,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想象联想。
常见情感:依依惜别,难舍难分,激励劝勉,表达深厚情谊,解释倾吐胸中激愤或表明心志。
3高中语文古诗文背诵技巧1.要学会圈圈点点,因为第I卷使用答题卡,圈点是可以的。
把人物、主要事件划一划。
2.要先读文言文的最后一题,即内容的概括分析题。
这个题实质上可称为“文言文的白话译文”,它对人物、对全文内容、对事件的分析都十分清楚明了。
所以先读了此文.就相当于读了译文之后.再去看原文.事半而功倍。
3.要借助原文推断词义。
不要想当然,要调动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储备。
4.文言文的翻译,要先看此句前面的文字含意.因为上下文是最好的提示。
前面的句子理解了,后面的句子自然会水到渠成。
5.除了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外(大纲规定的120个),还要在考前看一看课本中注释的其他文言实词,只看注释即可。
6.文言虚词要在“而、与、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等常用词语上,再复习一下。
4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解题技巧四、咏物言志诗鉴赏方法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五、思乡怀人诗鉴赏方法①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
②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
③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
④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六、边塞诗的主要特点:(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 ( 穷兵黩武)将士 (生活艰苦)(2)情感:对家乡思乡念亲;对友人惜别感伤;报国豪情;壮别感奋(3)风格——雄壮豪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咏史言志、借人物言志、用典抒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即事感怀等)【手法解析】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抒发了女词人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懦弱行为。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文天祥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气概。
二、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1、借景抒情(前景后情、后景前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忆江南》中诗人白居易借助于“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表达出对江南水乡的魂牵梦绕、久久不忘。
2、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乐景、愁景。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
语文高考诗歌鉴赏之表达手法及技巧归纳篇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篇1、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因事抒情抒情方式乐景乐情借景抒情哀景哀情间接抒情乐景哀情哀景乐情托物言志咏史抒怀(1例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以慷慨悲凉的基调,把自己因怀才不遇而生出的一腔愤懑、抑郁之情通过诗句喷泻而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例2:杜甫《倦夜》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问: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何不同?答:前六句是借景抒情,后两句是直抒胸臆(2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抒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
①因事抒情:例3: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叙事中,寓含着作者急于回家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例4:唐代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②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乐景衬哀情:例5: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后两句点明了诗人思归之情。
诗人流落他乡,一年又一年,思乡心切而归期难知,心中是何等的伤痛。
由这后两句可知,此诗用的是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哀景衬乐情:例6 :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5种古诗词的
抒情方法!
导语:
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志,声也。
诗可以言志,抒情诗更充满炽烈的感情。
而这种感情的迸发,在古人是颇讲究的,我们不妨把这叫做抒情的方法,本文试图谈一谈这些方法。
一、情以物兴
情以物兴的方法,是一种传统的方法。
早在几千年前朱熹为《诗经》作传,就阐述了这种方法。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集传》)从根本上说,无论是喜怒哀乐等人之常情,或者是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感情,无不是客观事物引起人的主观体验之产物。
刘勰的“情以物兴”,曹雪芹的“由色生情”,都是说客体用于主体而发生感情。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兴”的手法。
这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客观事物使诗人产生新的感情。
二是客观事物引发了诗人内心积蓄已久的感情。
前者如北宋豪放派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日几时有》。
这是诗人面对中秋佳节“月圆”“人欢”“酒酣”的场面,忽然想到自己阔别多年的弟弟——子由,刹时,一缕离情别绪涌向心头,于是挥毫作诗。
这正是客观事物景物使诗人产生了一种离别远怀的感情。
还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慈母为即将远行的爱儿缝衣的生活图景,而正是这种客观生活使诗人油然而生一种对母亲的感情和赞美之情。
显然,主体——诗人体验完全因客观生活图景而生。
即情以物兴。
后一种情况,如柳宗元的《七绝》:“海畔尖山似剑茫,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与浩初上人同看同寄京华亲故》)这里很明显是秋天“海畔尖山”触动了诗人之乡愁,但秋山与乡愁并无必然内在联系,仅仅是由形体上的联系而起了一种触化剂的作用。
还有李白的《静夜思》和柳永的《八声甘州》也属于此类。
至于范仲淹之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则是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情以物兴”手法的运用。
二、直抒胸臆
古代有一些抒情诗歌,将景物化入诗人的心胸,直接抒发炽烈的感情。
如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英雄末日,壮怀激烈,一代悲剧跃然纸上。
虽无景语,但垓下四面楚歌之困境是可以因情想见的。
还如辛弃疾的《永遇乐·江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几句,诗人借廉颇之典,抒发自己年逾古稀,
但壮志未改的雄心大志。
诗中虽无“景语”,但诗人白发苍苍,独步北固亭仰天发问的图景如在眼前。
像这一类型的诗歌,还有陆游的《示儿》,曹操的《龟虽寿》等,感情炽烈,客观景物已化入情意之中,读后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三、物以情观
艺术心理学把这种方法叫做“移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这两句诗,正是“移情”方法的形象说明。
“愁共海潮来,潮去愁难退。
”(薛昂夫《送春》)客体消逝了,但感情仍存于主体之中。
载于主体的感情是有相对独立性的。
它不仅反映客体,也作用于客体。
“诗人是感情的宠儿”。
(郭沫若语)因此,“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把这种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感情现象,概括为“物以情观”(《文心雕龙》)。
这在艺术观察和艺术构思中,是普遍存在和广泛运用的。
如“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赠别》)“小枫一夜偷天酒,却请孤松掩醉客”。
(杨万里《秋山》)“史恐夜深花睡去,故绕高烛照红妆。
”(苏轼《海棠》)显然,诗人们把心中的惜别和亲花之情“外射”到蜡烛,海棠和小枫之上,因而,他们会悲伤、能睡眠、懂羞愧,成为艺术世界中物化了的感情或转化了的物象。
使无生命的物体具有了艺术生命,收到了其妙无比的艺术效果。
这种移情的艺术方法,在复杂的艺术创造中还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移情情况。
艺术效果更高一着。
《红楼梦》中佳句:“冷月葬花魂”就包含了双重移情,人为主体,花和月是客体。
首先,人之“魂”移入“花”,于是“花”有了“魂”,然后,“花魂”又移入“月”中。
于是主体的冰清玉洁之情化入花又化入月中。
形象更加清晰明彻。
这种注情于景或传情入色的感情活动,诗人的主导性很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
又必有转视物外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
”抒情作品的意境,其情调是由主体所外射的感情决定的。
四、借景抒怀
借景抒情之作,颇有代表性的要数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这幅画里面,主体根本没有出现,诗人似乎纯客观地描绘了寒江独钓之景。
其实不然,只要细心揣摩体味,就会感到一股处于孤寂而又不安于孤寂的谪居之情沁人心脾。
这里,主体所载之情化入景物之中,诗人的形象隐在景物的后面。
借景抒情作品的特点,就是没有明显的表情之语——情语。
如曹操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短歌行》)诗人没有直抒胸臆,
但号称“一世之雄”(苏轼《前赤壁赋》语)的曹操的伟大政治抱负却溢于辞表。
正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在这里,景以情观,景由情择,景为情化,正如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
五、情景交融
在形象思维中,主体同客体有时是交互作用的。
艺术心理学称主体作用于客体为感情之“外射”,而客体反作用于主体为感情的“内模仿”。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这种交互作用的极致,则是物我同一。
是一种极高的艺术境界。
元人景元启有一道吟梅花的小令,写他在艺术构思之间达到物我两忘或物我同一的境界:“月如牙,早庭前疏影印窗纱。
逃禅老笔应难画,别样清佳。
据胡再山看咱,山妻骂:‘为甚情牵挂’?大都来,梅花是我,我是梅花。
”月色朦胧之中,薄明之窗纱透过疏疏朗朗的梅影,这样别样清佳的景色使诗人如痴如醉,对窗望梅出神,以致引起妻子的嗔怪。
其实,诗人进入了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境界,他同梅花已经融为一体了。
主客体同一化,有时是整体范围内的,有时是局部范围内的。
如《红楼梦》中黛玉的《秋窗风雨夕》最后四句:“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这里客观景物是秋雨滴沥湿窗纱。
然而,由于
人与物——秋风秋雨的黄昏的交互作用,在诗人艺术境界中,主体的泪水同客观雨滴化为一体。
雨耶?泪耶?难以区分,也不必区分。
还有众所周知的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里客观景物是雨后日出,情人送别。
因此,是“无情”中“有情”。
诗人利用“晴”与“情”的谐音,因而产生联想;但是从人与物的关系上来说,二者虽“异质”却“同构”——情人的送别之情有如温暖的阳光,暖人心脾。
因此,在诗人的艺术境界里,达到了情与景和谐的极致。
从而使诗句千古流传,成为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