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过松源漆公店》赏析+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过松源漆公店》赏析+译文过松源漆公店文|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注释]过松源漆公店①文|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②行人错喜欢③。
政④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⑤一山拦。
①选自《杨万里集笺校》。
这个题目下有六首诗,这是第五首。
松源、漆公店,在今江西弋阳与余江之间。
晨炊,早餐。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自名书室为“诚斋”,世称“诚斋先生”,南宋诗人。
②[赚(zuàn)得]骗得。
③[错喜欢]空欢喜。
④[政]同“正”。
⑤[放出]这里是把行人放过去的意思。
【译】不要说从岭上下来就不难,在下山之前经常让那些行人空欢喜一场。
走入崇山峻岭之中,你才从一重山里出来,可是又被另一重山拦住了。
【赏析】第一句“莫言”二字,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
第二句补足首句,“赚”字幽默风趣。
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
诗人在这里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悬念,使下面两句的出现更引人注目。
三、四两句承接“错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
山本无知,“一山放出一山拦”的形容却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
而行人的种种心情——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大悟,也都在这一“放”一“拦”的重复中体现出来了。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不要为眼前的顺境所迷惑,要放眼长远,认真对待,才能不断克服困难,履险如夷。
七年级下册十首古诗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十首古诗知识点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十首古诗则是初中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在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注重对这些古诗的解读与学习,以便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打下基础。
以下是七年级下册十首古诗的知识点:一、《登鹳雀楼》——王之涣这首诗是一首七绝七言诗,是最有名的七绝之一。
通过描写登高的一系列过程,表达了人们对自由、追求高峰的渴望,同时也蕴含了一种感慨自然之美的情感。
二、《古风·鲁山》,唐·杜牧这首古风是一种七言歌行的文学形式,通过描绘美好的自然环境,表达了对脆弱生命的关怀,并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赞美和歌颂。
三、《江雪》——柳宗元这首诗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五言古诗。
它通过对江雪的深入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并营造出一种幽静美丽的诗意境界。
四、《静夜思》——李白这首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五言绝句。
它通过描绘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境况,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寂寞之感,营造出一种强烈的怀旧情感。
五、《清明》——杜牧这首五言绝句,生成唐代,于唐代时期名气不大,无人为之翻译造成传承的局面。
但到了宋代,出现了一位诗人“三峡南过”李清照,钟情于写《清明》一诗,从而使这首诗传遍海内外,成为代表唐诗之一。
这首诗通过对亲人离世和生死轮回的描写,表达了对逝去生命的追忆和思考,极富哲理性和人文情感。
六、《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将诗句反复,不断使用古说句式和黄老骈文风,形成了隐隐的比兴语言,加强了诗歌的意向性和辞藻华丽性,极富文学性。
七、《钱塘湖春行》——白居易这首诗是一首八言古诗,通过对美丽自然环境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探索,打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诗意境界。
八、《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这首七绝五言诗,主要是描绘了早春时节江南的自然环境,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情感和对传统文化的追寻精神。
九、《将进酒》——李白这首诗是唐代颇具盛名的五言古诗,表现了作者引领诸侯参观康广仪表的情形,以此形式抒发诗人不服命运压迫,坚持崇高理想的精神。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语文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古诗赏析及注释翻译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语文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古诗赏析及注释翻译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古诗赏析及注释翻译《竹里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文解释】独自一人坐在幽静的竹林中,拨弄着琴弦,又一声声地长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我的行踪,只有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把我映照。
翻译二: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对天唱歌。
深林中没有人与我作伴,只有天上的明月来相照。
【解释】⑴此诗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
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⑵幽篁(huáng):又深又静的竹林。
幽,深。
篁,竹。
⑶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⑷深林:指“幽篁”。
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篁:竹丛。
长啸:即是从口中发出清越悠长的声音,古代文士喜在幽谷山林之间长啸,藉以抒情调气。
【赏析】《竹里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诗中既无描写,又无抒情,全篇平平淡淡。
但其妙处却是在于四句诗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一种境界:一个清幽绝俗的境界!月夜幽林之中空明澄静,坐于其间弹琴长啸,怡然自得,尘念皆空。
心灵澄静的诗人与清幽澄静的竹林明月幽然相会。
(完整word)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一)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赏析: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趣,其实却是独具匠心的大手笔。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凡脱俗的气质,而这并非常人可与之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陪伴着自己。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篁(皇)啸(肃萧)(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译文: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笛声。
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
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
一曲笛声不期而响,夜深人静,清远而动听。
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
“玉笛”,指玉制的笛,或是笛子的美称,或是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
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
唯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
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
“柳”谐音“留”。
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整理
沈德潜说此诗:“四句写景,自成一格。”意谓这首小诗将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写景上,与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结构不同,开了一种新的格式。其实,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者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傭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七年级下册语古诗
七年级下册语古诗一、竹里馆——王维王维,字摩诘,是唐朝著名的诗人和画家。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竹林中独自弹琴、长啸的情景。
- 原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注释:“幽篁”指幽深的竹林。
“长啸”是撮口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
- 翻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发出悠长的声音。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明月来相伴。
- 赏析:这首诗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诗人通过对自己在竹林中活动的描写,表达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心境,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享受孤独的情怀。
明月的出现,不仅增添了画面感,也暗示了诗人的心境如同明月般清澈。
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此诗抒发了诗人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 原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注释:“玉笛”指精美的笛子。
“折柳”是指折杨柳曲,古人离别时,有折柳相赠的风俗,所以“折柳”常用来表示思乡之情。
- 翻译:是谁家的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飘散,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在这夜里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能不涌起思念故乡的情感呢?- 赏析:全诗紧扣一个“闻”字,从听到笛声写起,通过对笛声的描写,引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散入春风满洛城”一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言笛声传播之广,从而突出了思乡之情的普遍性。
三、逢入京使——岑参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
- 原文: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 注释:“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
“凭”是请求、依靠的意思。
- 翻译: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的泪沾湿双袖模糊面容。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笔,只托你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
- 赏析: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入京使者,心中涌起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约客》赏析+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约客》赏析+译文
约客
文|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注释]
约客①
文|赵师秀
黄梅时节②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③。
①选自《清苑斋集》。
赵师秀(1170-1219),字紫芝、灵芝,号灵秀,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
②[黄梅时节]夏初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即梅雨季节。
③[灯花]灯芯燃烧后结成的花状物。
【译】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到处是青蛙(的叫声)。
约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过了午夜,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棋盘,(等着客人)看到落下的灯花。
【赏析】前两句交代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
“黄梅”“雨”“池塘”“蛙”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
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
后两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
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客人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诗人焦躁的心情。
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敲棋声将灯花都震落了。
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诗人约客未至的怅惘心情,可谓形神兼备。
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
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诗歌大意:往前不见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天地没有穷尽(而人生短暂),不禁独自伤心而落泪。
2.内容概括:前两句怀古,后两句伤今。
具体看来,前两句写时间之绵长,第三句写空间之无垠,第四句写自身感叹。
3.思想感情: (说一说作者为什么“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面对茫茫天宇,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表达了①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悲凉和孤独。
②对赏贤任能的明君的渴盼。
③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苦闷。
4.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蕴含了怎样的哲理?请做简要分析。
运用对比,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天地悠悠”和“独”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
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体现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中人的渺小,生命的短暂。
融理入情,表达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悲凉与孤独。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歌大意: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在泰山。
山南和山北将天色分割为一明一暗。
层出不穷的的云气使我心胸为之荡漾,睁大眼睛,归鸟进入眼帘。
一定要登上泰山最高锋,放眼俯视,众多的山峰显得矮小了。
2.思想感情:①诗人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雄伟气势的喜爱与赞美。
②表达了诗人对登山的渴望和登顶的决心。
③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切的雄心和气概。
④表现了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此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写望,且层次清晰,试作简要分析。
①首联远望泰山连绵不断的山势。
②领联近望所见秦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③颈联写凝望之景:云气与归鸟。
④尾联写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能激起读者的共鸣?这两句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表达了诗人渴望登」上绝项的愿望,同时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七年级上下册古诗古文主旨
七年级上下册古诗古文主旨
以下是七年级上下册古诗古文的主旨:
七年级上册古诗《观沧海》主旨:这首诗以“观”字统领全篇,通过写茫茫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表现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的宏大抱负和意气昂扬的豪迈情感。
七年级下册古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主旨: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借明月来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安慰之情。
2.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
3.想象奇特,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这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风格,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七年级上下册教材,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十首_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十首_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古诗在七年级下册语文课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中是哪十首古诗呢?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下册语文书的十首古诗,欢迎大家阅读!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十首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山中杂诗》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峨嵋山月歌》李白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落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送灵澈上人》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论诗》赵翼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赏析:山中杂诗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从窗里飘出来。
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
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
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
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非常高,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二)
⼈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泊秦淮杜牧烟笼寒⽔⽉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的清辉洒在⽩⾊沙渚之上。
⼊夜,我将⼩⾈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
⾦陵歌⼥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树后庭花》。
赏析:这⾸诗是诗⼈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
这⾸诗在语⾔运⽤⽅⾯也颇见⼯夫。
⾸句写景,“烟”“⽔”“⽉”“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幅朦胧清冷的⽔⾊夜景,渲染⽓氛,朦胧中透出忧凉。
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的丰富内涵启动思古之幽情。
秦淮⼀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
因此昔⽇那种歌舞游宴的⽆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此时的思绪之中。
后两句由⼀曲《⽟树后庭花》引发⽆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对“商⼥”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了不以国事为重、纸醉⾦迷的达官贵⼈,即醉⽣梦死的统治者。
“犹唱”⼆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
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个“犹”字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忧虑之情。
管世铭甚⾄称其为唐⼈七绝压卷之作。
诗⼈深夜泊⾈秦淮河畔,隔江传来商⼥《⽟树后庭花》的歌声,听着这亡国之⾳,不禁激起时代兴衰之感。
后两句对只知征歌征舞、买笑逐欢,⽽不以历史为鉴的统治者,给以深深的谴责。
本诗情景交融,朦胧的景⾊与诗⼈⼼中淡淡的哀愁和谐统⼀。
这是⼀⾸触景⽣情之作,通过写夜泊秦淮的所见所闻,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醉⽣梦死的腐朽⽣活。
秦淮河两岸是六朝时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墨客骚⼈纵情声⾊、寻欢作乐的场所。
诗⼈夜泊秦淮,在茫茫沙⽉、迷蒙烟⽔中眼见灯红酒绿,⽿闻淫歌艳曲,不禁触景⽣情,顿⽣家国兴亡之思,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从陈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下的晚唐命运。
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
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一·赏析《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它的语言风格是沉郁悲壮。
2.本诗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句子或者描写空间辽阔抒发悲哀苦闷心情的句子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指生不逢时的句子或者写作者前思古人后念来者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3、描绘“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画面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着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4·给全诗划分朗读节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悠悠”是什么意思?“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悠悠”是指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7·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
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登幽州台歌》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来打动人。
8·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生命的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
二: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七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赏析(含译文)
七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赏析(含译文)01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主题】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表现了隐者闲适的生活情趣,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写法】全诗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02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主题】这首诗通过客居洛阳城的夜间闻笛声的细腻描写,引发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写法】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
03 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擦都擦不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和笔,烦劳您给我的家人捎个口信报个平安。
【主题】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安慰家人的典型场面,抒发了诗人报国和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写法】这首诗不假雕琢,脱口而成,感情真挚,在平易中显出丰富的诗韵,深入人心、脍炙人口。
04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它们费尽心思纷纷争奇斗艳。
杨花榆荚没有百花的芬芳,只知道飘散在空中如雪花般尽情飞舞。
【主题】这首诗运用拟人的手法,诗人通过花草树木的角度抒写了对春天的留恋之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情怀。
【写法】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五首笔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五首笔记1. 原文。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 字词解释。
-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区。
- “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3. 解析/赏析。
- 你看这首诗,诗人陈子昂站在幽州台上,那感觉就像穿越到了一个很孤独的时空。
他往前看,看不到那些以前的贤明君主,往后看呢,也看不到以后可能会出现的好君主。
就好像他被孤零零地丢在了时间的长河里。
然后他再抬头看看天,低头看看地,天地这么大,这么永恒,自己却这么渺小又孤单,心里那股子惆怅啊,就忍不住哭了起来。
短短几句诗,就把那种怀才不遇的孤独感和对人生短暂、宇宙永恒的感慨全写出来了,真的是很厉害呢。
1. 原文。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 字词解释。
-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 “未了”:不尽。
- “造化”:大自然。
- “钟”:聚集。
- “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
- “决眦”:眦,眼角。
眼角(几乎)要裂开。
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3. 解析/赏析。
-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啊,就像是一个超级粉丝在描述自己心中的偶像 - 泰山。
他先问“岱宗夫如何”,就像在说“泰山大哥,你到底是啥样的呀?”然后回答“齐鲁青未了”,意思是在齐鲁大地上,泰山的青色都望不到边,这泰山得多雄伟啊。
“造化钟神秀”,大自然就像个偏心眼的老妈,把所有的神奇秀丽都给了泰山。
“阴阳割昏晓”,好家伙,山南山北就像被一把大刀切开一样,一边是白天,一边是黑夜,这山高得太夸张了。
“荡胸生曾云”,那层层的云就像在自己的胸膛里翻腾一样,“决眦入归鸟”,眼睛都快瞪裂了就为了看那些归巢的鸟。
最后他还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就像是在给自己打气,说我总有一天要登上山顶,到时候看其他山都像小土包一样,这也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呢。
七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文13首(译文+赏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文13首(译文+赏析)【1】《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译文】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赏析】这是一首写隐者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正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考题】一、理解性默写,。
,。
3.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难以引人共鸣的是:,。
4.用拟人化的手法,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表达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的心情的是:,。
【答案】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3.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4.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二、阅读理解3.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3.“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独”字好在哪里?4.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答案】1.①幽篁、深林、明月。
②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2.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七年级下册语文14首古诗
七年级下册语文14首古诗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的14首古诗如下:1. 原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 赏析- 意境: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
诗中的幽篁(竹林)、深林、明月营造出一种清幽绝俗的意境。
- 情感表达: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一种高雅绝俗、悠然自得的心境。
- 艺术手法:以自然平淡的笔调,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月夜竹林幽居图。
1. 原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 赏析- 意境:在宁静的春夜,不知从何处传来悠扬的玉笛之声,这笛声随着春风飘散在整个洛阳城。
- 艺术手法:“暗飞声”的“暗”字用得巧妙,写出了笛声的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以声传情,借景抒情。
1. 原文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 赏析- 意境:诗人东望故乡,路途遥远,思乡的泪水沾湿了衣袖。
在途中与入京使者相逢,想要传个平安的消息却没有纸笔。
- 情感表达:既有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又有在旅途的仓促与无奈。
- 艺术手法:“双袖龙钟泪不干”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深。
“凭君传语报平安”语言质朴,却情深意长。
1. 原文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2. 赏析- 意境:描绘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争奇斗艳、各逞芳菲的景象,就连没有艳丽色彩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像雪花一样漫天飞舞。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描写晚春景色,表达了对春天的珍惜之情,同时也蕴含着对生命积极向上的态度。
- 艺术手法:运用拟人手法,如“草树知春不久归”的“知”字,将草树拟人化,赋予它们感知春天将逝的能力;“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斗”字,生动地表现出花草争艳的情景。
1. 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 赏析- 意境: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前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词是我国几千年历史文化中的璀璨明珠。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浓厚的传承性。
尤其是作为七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地位十分突出。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人教版,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看看吧。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山中杂诗吴均山际见来烟①,竹中窥落日②。
鸟向檐③上飞,云从窗里出。
注释①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②窥(kuì):从缝隙中看。
③檐(yán):房檐。
译文:山边飘来的烟霭,从竹林的缝隙里看到落日。
鸟儿向屋檐上飞着,远远看去天边的云气好象是从窗里流出来的一样题解:本篇是《山中杂诗》的三首之一。
是写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闲适的心情。
沈德潜说它“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①里,弹琴复长啸②。
深林③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词注释:①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②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类似于打口哨。
③深林:指“幽篁”。
《竹里馆》译文: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峨眉山月歌唐. 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之一: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之二: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我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
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我。
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我思念不已。
【注释】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2.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3.发:出发。
4.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5.下:顺流而下。
6.渝州:今重庆一带。
7..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8.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四首赏析整理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四首赏析整理暗”和“散”都是炼字的妙处。
其中“暗”字,不仅表示笛声轻柔,也暗示着笛子所在的地方隐蔽,寓意深远;而“散”字,则表现了笛声在春风中传播的广泛和自由。
这些字的运用,让诗歌更加生动有趣,也更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狂风呼啸,天空高远,猿猴哀鸣。
水清沙白,鸟儿飞翔。
无边无际的落叶飘落,长长的江水滔滔而来。
我常常漂泊在外,心中充满了忧伤,百年来多次患病,今天我独自登上高台。
我艰难困苦,满头白发,但我依然坚持,不停地倾听江水的潺潺声,直到酒杯中的浊酒也停止了流动。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歌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和忧伤,也表现了他的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2、诗歌中有哪些描写自然景观的词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落木萧萧、长江滚滚。
四)《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床前明亮的月光,像是地上的霜。
我抬起头,望着明亮的月亮,不禁低头思念故乡。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月亮的赞美,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和忧伤,也表现了他的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2、诗歌中有哪些描写自然景观的词句?明月光、地上霜、望明月。
描绘了诗人在离开长安后回望故园,眼前是漫长的路途和天空被尘烟遮蔽的情景。
3、诗中“双袖龙钟泪不干”的意象是什么?表达了诗人因思念亲人和故园而流下的泪水,形象地描绘了他的悲伤和眼泪无法止住的情感。
4、诗中“凭君传语报平安”的含义是什么?诗人在没有纸笔的情况下,请求路上相遇的人替他传达家人问候和平安的消息,表达了他对家人的牵挂和关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赏析《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它的语言风格是沉郁悲壮。
2.本诗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句子或者描写空间辽阔抒发悲哀苦闷心情的句子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指生不逢时的句子或者写作者前思古人后念来者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3、描绘“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画面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着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4·给全诗划分朗读节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悠悠”是什么意思?“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悠悠”是指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7·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
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登幽州台歌》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来打动人。
8·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生命的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
二: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赏析杜甫的《望岳》并答题。
1、(1)齐鲁青未了一句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惊叹仰慕之情,“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写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特点,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句写泰山的_秀美,是虚写;“阴阳割昏晓”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诗中的“阴”“阳”分别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②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之意愿,道出诗人的雄心和气概的一个名句是: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中与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
请简要分析“钟”“割”字好在何处?从练字的角度赏析颔联。
答:“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
(2分)①齐鲁青未了未了:不尽②会当凌绝顶会当:终要,终当4.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
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
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6、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7、“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_实_景,用细节描写,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8、《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首联是远望,颔联是近望,颈联是细望,尾联是俯视。
三·赏析《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千寻”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铺垫。
2、“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突出强调了飞来峰的高峻,为下文的哲理表达作铺垫。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与杜甫的哪两句诗在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简要说说本诗中这两句包含着怎样的哲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哲理: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或者登高才能望远,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4、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5、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借景抒情;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6·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7·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引用典故,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借景抒情,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无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8·“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情怀。
四·《游山西村》赏析试题1.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2分)村民的热情好客优美的景色淳朴的风土人情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2分)答.面对困境时。
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
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
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3.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4.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2 分)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5·请找出诗中赞赏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示例: 1、这句话的本意是:诗人在山路上行走时,当认为无路可走时,却惊喜地在转角那柳暗花明外发现了一个村落。
这句蕴含哲理,告诉人们:当你认为前路渺茫时,往往在转角处充满了希望。
(2分)这句话激励遭遇失败的人们,激励他们不要绝望,要对明天充满希望(2分),因此这一名句千百年来被人们引用。
实例2、这句诗写出了山西村山环水绕,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说明了在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2分)。
这一富有哲理的诗句给人以乐观向上的积极的感受,给人以启发(2分),自然被人们广泛引用。
7·这首诗三、四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其中蕴含的哲理历来为人传诵,而它所描绘的意境也值得细细品味。
请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答案】示例:这两句诗描写了诗人行走于山间,只见重峦叠嶂,山环水绕,蜿蜒的山路越来越难以辨认。
诗人正迷惘而找不到路时,突然看见在浓密的绿柳、明艳的花朵的掩映下几间农家茅舍若隐若现。
诗人的心情顿时由疑虑到豁然开朗、欣喜不已。
8、从诗体上看,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紧扣一个“游”字,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叙述。
9、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一个“疑”字,写出了曲折多变的景色,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10、从“丰年待客足鸡豚”能够看出村里人热情的特点,全诗表现和谐的气氛。
1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流传最广,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1)艺术:采用对偶句的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诵记(或: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柳暗花明给人的惊喜)(2)意境:前一句写山重水复无路可寻的无奈,后一句则写出了披花拂柳发现另一个村庄的喜悦。
(3)寓意:它写出了人们有时面对无路可走的境地,但突然事情有了转机,出现了新的希望,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1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中的意思是诗人经过一番寻找,终于来到了山西村,现在人们常用来理解为在困境中蕴含着希望。
13、这首诗赞美农村风光和淳朴的民俗,流露出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14、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
五·《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赏析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并答题。
①直抒作者心境的一个短语是:浩荡离愁,诗中的“吟鞭东指即天涯”中的“吟鞭”指诗人的马鞭。
②诗中表达作者心志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以落花有情自比,表达自己虽然前途坎坷不畅,也不忘报国情怀,后人也常用来比喻老一代关心下一代成长的句子或者常用来比喻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品格的句子或者最能表达奉献精神的诗句或者运用比喻表示今后仍要有所作为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的诗句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3、“落红”在这里比喻诗人自己。
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4、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5、全诗共四句,写诗人离别的忧伤,回归的愉悦,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三种心境。
或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的复杂心情:既有卸甲归田的惆怅,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
6、诗的后两句,诗人以落红自比,表明了自己虽辞官归隐,仍为国效力的决心。
现在常被用来赞颂牺牲自己,培育新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落红不是无情物”中,作者以落红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
“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作者想继续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
7.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或: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