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刺法灸法学第一章--课件(1)ppt课件

合集下载

《刺法灸法学》课件ppt腧穴埋线法

《刺法灸法学》课件ppt腧穴埋线法
注射针头埋线法(简易埋线法)
• 用8号注射针头作套管,28号2寸长的毫针作针芯,将0~1号羊肠线 1~1.5cm放入针头内埋入穴位,操作方法同上。
三、临床应用
适应症:慢性功能性疾病,如慢性胃病、腹泻、便 秘等,遗尿,面瘫,阳痿,痛经,癫痫,腰腿痛, 单纯性肥胖症,视神经萎缩,神经性皮炎,神经 症……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各种疼痛类疾病, 也可用于防病保健,美容提升、祛斑、减肥。
10
(2)埋线针埋线法:用特制的埋线针埋线时,局部皮肤消毒后,以 0.5-1%盐酸普鲁卡因作浸润麻醉,剪取羊肠线一段(一般约1cm长), 套在埋线针尖缺口上,两端用血管钳夹住。右手持针,左手持钳,针 尖缺口向下以15-40度方向刺入,当针头缺口进入皮内后,左手即将 血管钳松开,右手持续进针直至肠线头完全埋入皮下,再进针0.5cm, 随后把针退出,用棉球或纱布压迫针孔片刻, 再用纱布敷盖保护创口。
部无感染现象,持续2-4天后体温恢复正常。 埋线后还可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多形核细胞计数的增高现象,应注意观察。
17
(2)异常反应
1
(1)少数病人因治疗中无菌 操作不严或伤口保护不好, 造成感染。一般在治疗后3-4 天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加剧 ,并可能伴有发烧。应予局
部热敷及抗感染处理。
2
3
(2)个别病人对羊肠线过敏 ,治疗后出现局部红肿、瘙 痒、线法
1
简介
埋线用具
操作方法
临床应用
2
1.简介
腧穴埋线法是将可吸收性 外科缝线——常用羊肠线,置入 穴位内,利用线对穴位的持续 刺激作用,刺激经络、平衡阴 阳、调和气血、调整脏腑,达 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习称“穴 位埋线”。
3
作用: a协调脏腑,平衡阴阳 b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制其神,令气易行” c补虚泻实,扶正祛邪

刺法灸法学第一章课件

刺法灸法学第一章课件
九针的创制为刺法理论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针灸手法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内经》《难经》奠定了针刺手法的基础
(1)《内经》针法 (《素问》《灵枢》各9卷81篇) 以大量篇幅论述了针刺手法和操作技术。
《灵枢 ·官针》:“凡刺有九,以应九变。” 输刺 远道刺 经刺 络刺 分刺 大写刺 毛刺 巨刺 焠刺
用艾作材料点燃,熏、熨、灼、烫以消除病痛为灸法的本原
(二)灸法的盛行 1.先秦时代的灸法
“灸”字在现有文献里,以《庄子·盗跖篇》最早提及。据载孔子劝说柳下跖曾说:“丘所谓无病而自灸 也。”
《孟子•离娄篇》:“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从中可推断出春秋战国时代灸法是颇为盛行的。
2.《黄帝内经》中的灸法 在医学专著中,灸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素问•汤液醪醴论》:“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 《灵枢•官能》:“针之不为,灸之所宜。” 《素问·异法方宜论》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者,亦从北方来”
因此《灵枢·官能》篇说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说明了两者的密切关系。
3、具体方法选择:
针 刺:以机械刺激为主,适用于大多数病症 艾 灸:以温热刺激和药物作用为主,主要用于寒症、血瘀、虚症 三棱针:放血刺激强,适用于青壮年、热症 皮肤针:叩刺刺激较弱,作用与十二皮部,主要宜于老人、
小孩、 体弱者
❖刺灸法:即针灸技术的实施和治疗方法选 择的组合,为针灸处方的第二要素。
第二节 刺法灸法学的历史发展
一、针法的历史发展 (一)针具的研制与改进 1.砭石的应用
砭石是最早的针具,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说文解字》:“砭,以石治病也。”
2. 九针的创制
九针是指九种不同形状 和用途的金属针具, 包括:鑱针、圆针、鍉针、

刺法灸法学王燕萍PPT演示文稿

刺法灸法学王燕萍PPT演示文稿
灸法,是采用艾绒或药艾条点燃后熏熨体 表的一定部位,通过经络的作用从而达到防治 疾病的目的。
刺法和灸法同属于外治法,只是操作方法 不同。在治疗上又可以相互补充,故常合用, 合称为针灸疗法。
3
二、刺灸的起源与发展
1、刺法的起源与发展 1.1 砭石 针法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据 推测应该与原始人的治病经验有关。
操作: 虚证先在浅部侯气,得气后将针内推进
一定深,退针快速提至皮下,为补法;实证 进针快,一次刺深部侯气,气至后,引气向 外,出针缓慢,为泻法。
21
3.4 迎随补泻 《灵枢·小针解》:“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 济之者,补也。” 操作:
针刺得气后,针尖顺其经脉,随而济之 为补法;针尖逆其经脉,迎而夺之为泻法。
一、进针法
将针刺入腧穴皮下的方法叫进针法。进针
时一般双手协作,互相配合。医者右手持针,
左手按压腧穴局部,辅助进针,故称右手为刺
手,左手为押手。
1、常用的进针法
1.1 单手进针法
1.2 双手进针法
夹持进针法
舒张进针法
提捏进针法
指切进针法
1.3 管针进针法
14
2、押手的作用 a 固定穴位 b 帮助进针时的指力,使针身不至于弯曲 c 减少进针时的疼痛 d 加强针刺的作用,提高针刺的治疗效果
皮肤针 园针:圆头针,为按摩工具 鍉(dī)针:推针 锋针:三棱形,后人在此基础上演变为三棱针 铍(pí)针:剑头针,为外科工具 园利针:圆而且锐,用于治疗急性痹症 毫针:常用于治寒热痹痛在经络者 长针:环跳针,芒针 大针:火针
6
1.4 刺法的发展
2、 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2.1 灸法的起源
灸法起源于原始社会,在火的发现和应用之 后。火的应用为灸法的创造提供了条件。由于温 热刺激皮肤使人感到舒服,或许由于偶然被火灼 伤而解除了某种病痛,于是萌发了烧灼可以治病 的念头,并从实践逐步积累经验,这大约就是灸 法的起源。

最新针灸学课件 0第一章 针法灸法概论课件ppt

最新针灸学课件 0第一章 针法灸法概论课件ppt

二 整体观念 调整机体 平衡阴阳 标本兼治
高压电子循经点穴笔,是将高科技电子技术运用 于医学领域、融中医针灸、推拿按摩、指压穴位、 反射疗法、神经反射疗法等具有多种自然疗法和 物理疗法特色的人能电能的综合疗法。临床实用 性更强,经长期的临床实践,循经点穴疗法尤其 对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 运动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疾病有较为显著的治疗与 康复保健作用,并对一些疑难病症如头痛、头晕、 关节疼痛、椎基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等病症往 往可以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应用最广,通调经络,治寒热痛痹
长针 大针
针身细长而锋利 针身粗圆
深刺,用肌肉肥厚处,治深邪远痹 针刺放水,治关节积液
(三)刺法的发展
《黄帝内经》对刺法的发展 《难经》对刺法的发展
历代医家对刺法的发展 现代刺法的发展
《黄帝内经》对刺法的发展
一、指出补泻是针刺治病的基本原则。 二、根据病情选择针具。 三、提出了运用九针的“九刺”、“十二刺”、 “五刺”
形状 头大,末端一分尖锐
用途 浅刺皮肤,泻阳分邪气,泻热
针身圆柱形,针头卵圆 按摩肌肉 针头如黍粟状,圆而微尖 按压经脉外部(按脉勿陷),补正祛邪
针头锋利,呈三棱锥形 主痈痹痼疾,泻热出血
铍针 形如剑
切开排脓,治痈肿已成脓
圆利针 针头微大,针身反小,圆 用于深刺,主痈症、痹气暴发者 而且利
毫针 针身细如毫(豪毛

直接灸 → 间接灸 → 天灸 → 艾条灸
筒灸
桑枝灸
灯火灸
阳燧灸
最初灸法多采用直接灸,艾炷较大,壮数
较多,现代则采用小炷少壮灸,并衍化出各种 各样丰富多彩的灸疗方法。
复习思考题
1. 什么叫针法,什么叫灸法?针法灸法之 间存在着哪些联系?

《刺法灸法学》课件ppt腧穴注射法

《刺法灸法学》课件ppt腧穴注射法
13
(三)注意事项
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防止感染。 2.使用腧穴注射时,应该向患者说明本疗法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
常反应。 3.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及毒副作用。 4.药物不宜注入关节腔、血管内和脊髓腔。
14
5.在主要神经干通过的部位作腧穴注射时,应注意避开神经干, 以免损伤神经。 6.背部脊椎两侧腧穴注射时,针尖斜向脊椎为宜,避免直刺引起 气胸等。 7.年老体弱及初次接受治疗者,最好取卧位,注射部位不宜过多, 药量也可酌情减少,以免晕针。
腧穴注射法
1
腧穴注射法
又称水针,是选用某些中西药物注射液注入人体有关 穴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是将针刺与穴位的双重刺激作用有机结合。
2
一 用具和常用药液
根据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及针刺的
深浅,选用不同规格的注射器和针头。
(一)用具
(二)药物
1.中药制剂 如复方当归注射液等。 2.维生素类制剂 如维生素B1注射液等。 3.其他常用药物 如葡萄糖注射液等。
15
Thanks
(五)疗程 每日或隔日注射1次,治疗后反应强烈的也可以间隔2~3日 注射1次。
10
三 临床运用
(一)适应范围 广泛
穴位注射法的适应范围很广, 凡是针灸治疗的适应证大部 分均可采用本法,如痹证、
腰 腿痛等
(二)处方示例 a.支气管扩张咯血:孔最。 咯血期间用双穴,每天2次,连续3天。 咯血止后,改为每天1次,或左右穴隔日交替,巩固治疗3~10天。 每次每穴注入鱼腥草注射液2ml。
(2)穴位局部消毒后,右手持注射器对准穴位或阳性反应点,快速刺入皮下。
(3)然后将针缓慢推进,达一定深度后产生得气感应,如无回血,便可将药 液注入。

针法灸法学.ppt

针法灸法学.ppt

●关于得气的几个问题
得气的定义与表现:
若有所得 若有所失 有见如入,有见如出
经脉循环之气
针感
隐性得气 显性得气
得气的基础:
肌肉组织的肌梭内感受器—肌肉收缩
穴位神经末稍密集
穴位高密度的肥大细胞—活性物质刺激神经
得气与血型的关系: O-B-AB-A
与留针时间长短相关的因素
得气:得气的迟速 寒热: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经脉:足阳明……其脉大血多,气甚热壮,刺此者,不


经脉走向 补泻操作
────────────────────────
手三阳──从手走头:
向心 补:针向向心
足三阴──从足走腹(胸)
泻:针向远心
────────────────────────
手三阴──从胸走手
远心 补:针向远心
足三阳──从头走足
泻:针向向心
────────────────────────
原因 体位、手法、外力、滞针

现象 方向角度改变-针体活动-疼痛

处理 放松局部 恢复体位 顺势拔针
预防 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
选好体位,勿随意移动身体
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原因 针具质量、手法过重、

弯针与滞针处理不当
针 现象 行针或出针时发现针身折断
处理 保持镇静
保持原有体位
预防 检查针具;
针刺时保留部分针身在体外
严重者四肢厥冷、神智不清、二便失禁、

唇甲青紫、脉细微欲绝。
处理 出针 平卧保暖 灸治
预防 针对原因/注意观察
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原因 精神紧张或疼痛、手法、留针时间 现象 针体活动困难 或伴疼痛

《刺法灸法学》课件ppt第一节电针法

《刺法灸法学》课件ppt第一节电针法
第一节 电针法
用电针仪输出脉冲电流,通过毫针等作用于人体 经络腧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电针法为毫针与脉冲电流两种刺激的有机结合,提高 了疗效,扩大了治疗范围,并能准确地掌握刺激量, 减轻人工手法行针的工作量,成为临床普遍使用的治 疗方法。 电针法由毫针与电针仪器组合,是中医与现代科学 (物理学)结合的产物,也是现代医疗仪器向针灸医 学渗透的结果。在取穴上,除采用循经取穴、辨证取 穴等传统的中医取穴方法之外,还注意结合神经解剖 学取穴,取有神经干分布或有神经通过的穴位。使针 灸的疗效和治疗范围都大大迈进了一步。
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每次取4~6穴,断续 波。
四.注意事项
1.使用前必须认真检查电针机性能,输出是否正常。 2.调节电流量应慢慢由小到大,不要突然增强。 3.尽量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接近延髓、脊髓部位时电 流量宜小 4.每对穴位距离不宜太近,若病情需要,电流量宜小。 5.通电一段时间,可能会产生适应性,可适当调大电流量 至耐受为度 6.电流时断时续时,可能导线接触不良,检修后再用。 7.温针用过的毫针,针柄氧化后不导电,不宜作电针使用。 8.孕妇、不合作的儿童,慎用电针。
上肢
• 尺神经:青灵、小海 • 桡神经:手五里、曲池 • 正中神经:曲泽、郄门、内关 •
• 下肢 • • 腰骶 •
坐骨神经:环跳、殷门 腓总神经:阳陵泉 腰神经:气海俞 骶神经:八髎
• 腧穴配对:如坐骨神经痛可取环跳、大肠
俞,配殷门、阳陵泉。
• 每次可选同侧穴位1~3对,电流回路尽量
不通过心脏。
(三)操作程序(使用方法)
疗程间休息3~5天。
三.临床应用
• (一)适应范围 • 电针的适应范围与毫针刺法基本相同,可广泛用
于临床各科疾病、针刺麻醉。尤其对下列疾病效 果较好。

实用刺法灸法学PPT课件

实用刺法灸法学PPT课件
等。
外科疾病
刺法灸法也可以用于外 科疾病的治疗,如颈椎 病、腰椎间盘突出、关
节炎等。
妇科疾病
女性月经不调、痛经、 乳腺炎等妇科疾病也可 以通过刺法灸法进行治
疗。
儿科疾病
小儿消化不良、腹泻、 营养不良等儿科疾病也 可以使用刺法灸法进行
治疗。
02 刺法
毫针刺法
总结词
毫针刺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刺法,具有刺激柔和、安全有效 的特点。
实用刺法灸法学
目 录
• 刺法灸法简介 • 刺法 • 灸法 • 刺法灸法的注意事项与禁忌症 • 刺法灸法的临床应用与案例分析
01 刺法灸法简介
刺法灸法的定义与历史
定义
刺法灸法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通过针刺、艾灸等手段刺激人体 特定穴位,以调整脏腑功能、治疗疾病的方法。
历史
刺法灸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刺法灸法的记 载。随着时间的推移,刺法灸法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多种流派和特色。
体位
患者应该选择舒适的体位,以 便于施术者操作,同时也能让
患者保持放松状态。
施术者的手部卫生
施术者在进行刺法灸法之前, 必须彻底清洁手部,并保持手
部干燥。
施术技巧
施术者应熟练掌握刺法灸法的 操作技巧,确保准确、安全地
施术。
禁忌症
严重出血倾向
如果患者有严重的出血倾向, 应避免使用刺法灸法,以免加
重出血。
刺法灸法的分类与特点
分类
根据刺激方式的不同,刺法灸法 可以分为针刺、艾灸、拔罐、刮 痧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 独特的作用机制和适应症。
特点
刺法灸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 著、安全可靠等特点。通过刺激 穴位,能够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刺法灸法ppt课件

刺法灸法ppt课件

得气的表现
医者:手下沉紧/如鱼吞勾饵/徐和 患者:酸/麻/胀/重(热/凉) 或传导或见局部肌肉跳动
影响得气的因素
医生 取穴、方向/角度/深度、手法 患者 体质 病情 环境 温度 噪音
六、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原则
《灵枢 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 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灵枢 九针十二原》虚实之要,九针最妙; 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提插法 捻转法
刺手挟持针柄前后、左右交替旋转 捻转法 捻动(180-360) 角度/频率/时间
辅助手法
循法 弹法 刮法 摇法 飞法 震颤法
循法
方法 经脉循行路线揉按 作用 疏通气血 激发经气
弹柄法
方法 弹动针尾/针柄,使针体振动 作用 催气 守气
刮柄法
方法 刮动针柄,使针体振动作 用 催气 守气
掌握得气及其意义,掌握候气、催气、行针 等操作方法。
掌握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藏 二、针刺的练习 三、针刺前的准备 四、毫针的针刺方法
五、行针与得气
六、针刺补泻 七、留针与出针 八、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九、针刺注意事项
一、毫针的构造、检查和规格
针尖:松针状 钩 钝 针身:光滑挺直 弹性 锈蚀 弯曲 针根:牢固 锈蚀 松动 针柄:圈柄、花柄 (盘龙针)平柄、管柄 针尾:角度 艾灸
摇柄法
方法 直立而摇边摇边退 卧针而摇不进不退 作用 泄气,细细捻搓数 次,然后放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 状如飞鸟展翅,故称飞法。 催气、行气
作用
震颤法
方法 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动 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 作用 催气 守气
针刺得气
得气的定义 经气感应 针感

第一篇针法灸法类32页PPT

第一篇针法灸法类32页PPT

二、针 刺 气 血 与 浅 深
二、针 刺 气 血 与 浅 深
二、针 刺 气 血 与 浅 深
二、针 刺 气 血 与 浅 深
二、针 刺 气 血 与 浅 深
《灵枢·终始》 第九
病 症 少气,脉躁,四肢厥冷,形肉未脱
病 机 邪实于内,气虚于经
刺法
缪刺:出血-祛除邪气 浅刺-不伤正气
移神:调动正气
令聚气可布 散气可收
泻法 深
稀按其宥
极出其邪气
鬚:等待 方:正当
补泻与浅深
二、针 刺 气 血 与 浅 深
《灵枢·官针》 第七
名称 深度
一刺

二刺

三刺

部位 皮肤 肌肉 分肉
释“三刺至谷气”
目的
出阳邪,来血气
出阴邪
下谷气
皮肤 肌肉 分肉
二、针 刺 气 血 与 浅 深
《难经·第七十难》
名称
深度
部位
卫气层

Hale Waihona Puke 皮肤营气层中
皮杨肤玄操:“引阴以和阳”,“内阳以和阴”.
《肌难肉经集注》虞庶注:“经言春夏养阳,言取一阴之气,以养
于阳,分虑肉成孤阳。经言秋冬养阴,言至阴用事,无阳气以养其阴,
故取一阳之气以养于阴,免成孤阴也。 ” 春夏取阴抑阳
秋冬取阳抑阴
论浅深与寒热
二、针 刺 气 血 与 浅 深
《难经·第七十一难》
原则
方法
论浅深之刺
《难经》 皮肤 肌肉 分肉
致,求取、获得(家贫,无从 致书以观。――明·宋濂《 送东阳马生序》)
必致一阴 必致一阳
二、针 刺 气 血 与 浅 深
《难经·第七十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针刺手法在金元明时期的昌盛发展
(1) 窦汉卿《针经指南》
提倡寒热补泻和手指补泻、十四字手法等。 “动、 退、 搓、 进、 盘、 摇、 弹、
捻、 循、 扪、 摄、 按、 爪、 切”
(2)泉心石《金针赋》(徐凤《针灸大全》)
对十四字手法加以总结继承,提出了一整 套的复式补泻手法,倡导以下方法:
治病八法:烧山火 透天凉 阳中隐阴 阴中隐阳 子午捣臼 龙虎交战 进气法 留气法 抽添法
三、刺灸学的内容范围
(一)针刺技术
1、毫针:基本技术方法——针具选择、质量检查、针刺前准备
进针、行针、留针、出针
深浅刺法
毫针刺法 多针刺法
临床操作技术
操作技术
透穴刺法
得气法
手法
针刺手法 行气法
补泻法
相应的单、复式
(二)灸法技术
是采用艾绒和非艾灸材以烧灼、熏熨 腧穴和病变部位的技术方法。
1、艾灸法:以艾绒为灸材施灸的方法。
刺法灸法学第一章--课件 (1)
[目的] ➢ 掌握刺灸的量学要素、刺灸宜忌
➢ 熟悉刺法、灸法的概念
➢ 了解刺法、灸法的起源与发展概况
第一节刺灸的起源与发展
一、刺灸学的定义
刺灸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 及作用原理为主要内容的针灸分支学科,是针灸学的 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内容包括:针法、灸法、腧穴特种治疗技术
第二节 刺法灸法学的历史发展
一、针法的历史发展
(一)针具的研制与改进 1.砭石的应用
砭石是最早的针具,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说文解字》:“砭,以石治病也。”
2. 九针的创制
九针是指九种不同形状 和用途的金属针具, 包括:鑱针、圆针、鍉针、
锋针、铍针、圆利针、 毫针、长针、大针。
《灵枢 ·九针十二原》
“九针之名,各有不同: 一曰鑱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圆针,长一寸六分; 三曰鍉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 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 六曰圆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
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
九针的创制与使用,大约开始于青铜器 时代,最早记载于《内经》,直至公元1315 年在《济生拔粹》中始见图形。1968年在河 北省满城县西汉刘胜墓(葬于公元前113年)出 土了4根金针和5根残损银针,经考证认定是 九针中一部分实物。
刺 《灵枢 ·官针》:“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 偶刺 报刺 恢刺 齐刺 扬刺 直针刺 输刺 短刺 浮刺 阴刺 傍针刺 赞刺 《灵枢 · 官针》:“凡刺有五,以应五脏。” 半刺 豹文刺 关刺 合谷刺 输刺
首先提出“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的针刺治疗原 则
《灵枢 ·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灵枢 ·终始》:“泻者迎之,补者随之”
飞经走气法:青龙摆尾 白虎摇头 苍龟探穴 赤凤迎源
其后,高武的《针灸聚英》、汪机的《针灸问对》记载的 针刺手法,都是在《金针赋》的基础上发挥撰成。
(3)杨继州《针灸大成》
采集明代以前有关针灸手法的精华,提出“刺 有大小”,有“大补、大泻”、“平补、平泻”、“下针十 二法”和“下手八法”。 (单式手法的归纳总结)
刺灸学:研究刺法、灸法等的理
针 刺:以机械刺激为主,适用于大多数病症 艾 灸:以温热刺激和药物作用为主,主要用于寒症、血瘀、虚症 三棱针:放血刺激强,适用于青壮年、热症 皮肤针:叩刺刺激较弱,作用与十二皮部,主要宜于老人、
小孩、 体弱者
认真掌握各种刺灸法的治疗作用、适应范围和选 穴配方原则,在临床上随宜而施。
九针的创制为刺法理论的形成奠定了重要 的基础。
(二)针灸手法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内经》《难经》奠定了针刺手法的基础
(1)《内经》针法 (《素问》《灵枢》各9卷81篇) 以大量篇幅论述了针刺手法和操作技术。
《灵枢 ·官针》:“凡刺有九,以应九变。” 输刺 远道刺 经刺 络刺 分刺 大写刺 毛刺 巨刺 焠
如: 神阙穴、足三里、秩边、天枢
泻申脉、补照海治疗失眠, 补申脉、泻照海治疗嗜睡
(四)针灸处方,以穴法和刺灸法为 主要内容
是在辨证施治指导下的最佳腧穴组合和针灸施 术的具体方案。
❖穴 法:即腧穴的部位、性质、取定和配 伍方法,为针灸处方的第一要素。
❖刺灸法:即针灸技术的实施和治疗方法选 择的组合,为针灸处方的第二要素。
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中气法 (即纳气法)、苍龙摆尾(青龙摆尾)、赤凤摇头(白虎摇头)、 龙虎交战、龙虎升降、五脏交经、通关交经、膈角交经;
子午捣臼、子午补泻、子午倾针、进水、进火、留 气法、运气法、提气法等。
杨氏补泻手法分层而施,结合了徐疾、捻转、呼吸、
砭石(旧石器时代)→ 骨针(山顶洞人文化时 期)
接灸)
按灸) 艾灸法
艾炷灸(直接灸、间
艾条灸(悬起灸、实
温针灸 温灸器灸
2、非艾灸法
是以艾绒以外的灸材进行施灸的方法。
非艾灸法
灯火灸 药线灸 药笔灸
(三)耳针、头皮针、腕踝针 人体某些特定部位 浅刺或沿皮刺
(四)腧穴特种治疗技术 是采用电、光、声、磁、热和药
物刺激腧穴以防治疾病的针灸技术。
四、刺灸法在针灸学术中的地位
还提出针刺补泻要领
《灵枢 ·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气” 《灵枢 ·经脉》:“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为针刺技术制定了思想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
(2)《难经》针法
对针刺操作,进一步强调左右手配合行 针。
《难经 ·七十八难》:“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 者信其右。”
对营卫补泻、提插补泻、子母补泻等方 法的应用,尤有重要阐述。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气 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则皮肤痛。”
《神灸经论》:“灸法要在明症审 穴……穴不审则多有误于伤气伤血。”
(二)针灸感应的获得,是提高临床疗效 的基础
古称得气或气至
《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 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吹云。”
(三)不同的针灸方法,可影响腧穴 的主治功用
❖ 刺法灸法学,是针灸基础理论与临床治疗之间的桥梁 与经络腧穴学和针灸治疗学一道,共同组成针灸学科
的 主体内容
❖ 针灸治疗疾病的过程就是刺法与灸法的具体实施过程 ❖ 刺灸方法应用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疗效的优劣,故如何
正确并熟练地掌握刺灸方法就成为学习好针灸的关 键,
(一)正确取定腧穴是针灸施术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