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72967ppt课件

合集下载

chapter1 绪论PPT课件

chapter1  绪论PPT课件

2020/12/4
9
通信的发展——什么是通信
❖信息的传递与交换——传统理解 ❖通信+传感+计算机技术——信息社会的高级神经中枢 ❖通信的实现:
▪ 功能:将信息由一方传输到另一方; ▪ 媒介:语音、图像、数据; ▪ 载体:光、电信号;
❖通信的载体——信号:消息对应的物理量(振幅、频率、
相位等)
❖通信是一种产业——产品是信息在空间的转换
2020/12/4
6
课程的基本内容
❖ 绪论 ❖ 信号 ❖ 模拟调制系统 ❖ 模拟信号数字化 ❖ 数字信号基带传输 ❖ 数字信号频带传输 ❖ 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 ❖ 信道编码与差错控制 ❖ 同步 ❖ 先进的数字带通调制和解调
2020/12/4
7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通信的发展 ❖ 消息、信息和信号 ❖数字通信 ❖信道 ❖信道中的噪声
2020/12/4
10
通信的发展——简史
❖ 雏形:手势、对话、烽火、灯光、信鸽、邮政、旗语。
I
Love
You
❖ 现代通信:电信(Telecommunication)远距离通信
电报 电话 电视
网络 Etc……
2020/12/4
11
通信的发展——简史
❖ 1837年 ❖ 1864年 ❖ 1875年 ❖ 1887年 ❖ 1895年 ❖ 1901年 ❖ 1906年 ❖ 1918年 ❖ 1936年 ❖ 1937年 ❖ 1938年 ❖ 1940-1945
➢ 短波:容量小,通信质量差,间断; ➢ 微波:容量大,可传输距离有限; ➢ 卫星:地球外中继,远程、静止、稳定、质量好;
2020/12/4
15
通信的发展——方向

《绪论(课件)》课件

《绪论(课件)》课件
绪论与后续课程相互关联 ,共同构成完整的课程体 系,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知 识。
02
绪论的主要内容
绪论的背景和历史
绪论的起源
介绍绪论学科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阐述其 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和影响。
绪论的演变
分析绪论学科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主要变 化和转折点,以及推动这些变化的因素。
绪论的现状
介绍绪论学科当前的研究热点和最新进展 ,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价值。
技术进步与应用
关注新技术、新方法在绪 论领域的应用,展望其在 未来可能带来的变革和影 响。
跨学科融合
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 融合对于绪论发展的重要 性,探讨多学科视角下的 研究新趋势。
对学习绪论的建议和期望
培养问题意识
鼓励学习者积极关注现实问题,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01
02
03
制定学习计划
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包 括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 学习目标,有助于提高学 习效率和效果。
注重理解
学习绪论时,应注重理解 基本概念用到实际情 境中,加深理解和记忆, 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习绪论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问题一
实践结果和讨论
结果
学生需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得出结论并撰写实验报告。
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结果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经验,加深对绪论课程理论知识 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05
绪论的总结和展望
绪论的总结
绪论的定义与作用
绪论是学术著作的开头部分,用 于阐述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方法等,对于整篇论文起到引导
绪论内容抽象,难以理解。
解决方法

第01章绪论ppt课件

第01章绪论ppt课件
前言
本科阶段学习特点
宗旨:全面综合素质教育
特点:1、课程门类多,快完成学习方式的转变 2、合理安排时间 3、防止麻痹思想 4、注意身心健康
本科阶段学习方法
预习: 听课与记录: 复习与练习(参考资料的使用): 实验:
基础化学课程安排与考核办法
课时数:总72(理论52, 实验20 ) 考核办法:理论80%,实验20%
SI单位
SI导出单位
SI倍数单位
常见SI导出单位
量的名称
单位
符号 用SI基本单位表示
力,重力
牛[顿]
N
压力,压强 帕[斯卡] Pa
1 N = 1 kg·m/s2 1 Pa = 1 N/m2
能,功,热量 焦[耳]
J
1 J = 1 N·m
电荷[量]
库[仑]
C
1 C = 1 A·s
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
1、所有国际单位制单位 2、可与SI单位并用的法定计量单位
§1.2 SI和法定计量单位
SI单位制 以米·千克·秒制为基础建立的统一的国际单位制
SI基本单位
量的名称 长度 质量 时间 电流 热力学温度 物质的量 发光强度
单位 米 千克 秒 安[培] 开[尔文] 摩[尔] 坎[德拉]
符号 m kg s A K mol cd
国际单位制的构成
SI基本单位
SI单位
基础化学课程参考资料 《基础化学学习指导》(第一版)
• 张欣荣 • 高等教育出版社《基础化 学》(第六版)
• 魏祖期 •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一章 绪论
§1.1 化学及其与生命科学和医学的联系 §1.2 SI和法定计量单位
§1.1 化学及其与生命科学和医学的联系

第1章绪论

第1章绪论

组成角度来分,典型的计算机网络在逻辑上可分为两个子网,如图1-5
所示。
资源子网
终端
终端 2020/10/27
CCP CCP
CCP CCP
CCP
CCP
通信子网
图1-5 计算机网络构成示意图
终端
终端 14
1.3.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逻辑组成
1.资源子网 资源子网由主机、用户终端、终端控制器、联网外部设备、各种 软件资源与信息资源组成。资源子网负责全网的数据处理业务,向网 络用户提供各种网络资源与网络服务。它们的任务是利用其自身的硬 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为用户进行数据处理和科学计算,并将结果以相应 形式送给用户或存档。 2.通信子网 通信子网由专用的通信控制处理机CCP、通信线路与其它通信设 备组成,完成网络数据传输任务。
1.2.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是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把地理上分散的多台 自主计算机系统连接起来,在相应软件(网络操作系统、网 络协议、网络通信、管理和应用软件等)的支持下,以实现 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为目标的系统。
2020/10/27
8
1.2.2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1.联机系统的数据通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 3.按物理信道媒体划分,可分为有线网、无线网等。 4.按网络的拓扑结构划分,可分为总线型网络、环形型网络、 星型网络等。 5.按使用范围划分,可分为公用网和专用网两大类。
2020/10/27
18
1.4计算机网络的拓朴结构
拓扑是一种研究与大小形状无关的点、线、面特点的方法。计算机 网络拓扑结构是指一个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互连的几何构形,它可以表 示出网络服务器、工作站的网络配置和互相之间的连接。计算机网络常 用的几种拓扑结构如图1-6所示。

1第一章绪论

1第一章绪论
应考虑心理与行为方面的标准,这样才能更加符合市场营销的 实际需要;
在调动经销商工作积极性方面,既要运用经济手段去吸引, 还要运用心理策略去激励,效果才会更好;
另外,在品牌设计、包装装潢、广告促销等方面,也应注 意借鉴和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技能,才能使营销策略在整体上 更具有竞争力,从而争得实效,更好地开拓市场。
其研究方法是内省法,也称为自我观察法,主要研究神经传 导速度、感觉阀限、简单记忆过程,做感知觉实验。
13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概述
三、心理学的主要学派
(三)行为学派 出现在美国,代表人物主要有华生(1878—1958)和斯金纳
(1904—1990)。 二十世纪初,自然科学飞速发展,以华生和斯金纳为代表的
31
第三节、医药营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整体性原则 4.科学性原则 5.联系性原则
32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调查法 4.心理测验法
33
第四节、学习意义
一、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助于医药企业更好地开拓市场 市场“细分”过程中,既要考虑社会经济形态的标准,也
12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概述
三、心理学的主要学派
(二)构造派 德国,代表人物是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 1879年,莱比锡大学,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此,
心理学脱离了哲学的范畴,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当时,化学界化合物的概念刚刚兴起,冯特代表的构造派也
认为整体的心理现象也是由一个个的心理元素组成,于是,这个 派别被称为构造派。
(三)药品营销心理学的酝酿和起步
11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概述
三、心理学的主要学派

第1章 绪论PPT课件

第1章   绪论PPT课件

2019/11/1
17
第1章 绪 论
3 行为模拟,控制进化
除了上述两种研究途径和方法外,还有一种基于感 知-行为模型的研究途径和方法。我们称其为行为模拟法。 这种方法是模拟人在控制过程中的智能活动和行为特性, 如自寻优、自适应、自学习、自组织等,来研究和实现 人工智能。基于这一方法研究人工智能的典型代表要算 MIT的R.Brooks教授,他研制的六足行走机器人(亦称为 人造昆虫或机器虫),曾引起人工智能界的轰动。这个机 器虫可以看作是新一代的“控制论动物”,它具有一定 的适应能力,是一个运用行为模拟即控制进化方法研究 人工智能的代表作。
个词下定义,只是提出了“图灵测试”。通过这一测 试即可判断某一特定机器是不是智能机器。这一测试 最初被描绘成一种游戏
通过了图灵测试就具有智能了吗? 罗杰.施安克的故事理解程序 希尔乐的中文屋子 图灵梦想
2019/11/1
11
第1章 绪 论
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对通过了图灵测试的计算机具有 智能提出了否定意见。他认为,即便一台计算机通过 了图灵测试,但这台计算机仍然不具备和理解有关的 精神属性。
第1章 绪 论
96年2月第一次比赛结果: “深蓝”:胜、负、平、平、负、负
97年5月第二次比赛结果: “深蓝”:负、胜、平、平、平、胜
“深蓝”的技术指标:
– 32个CPU – 每个CPU有16个协处理器 – 每个CPU有256M内存 – 每个CPU的处理速度为200万步/秒
2019/11/1
21
第1章 绪 论
2019/11/1
23
第1章 绪 论
美国神经生理学家McCulloch,总结出简单计算元素和生 物神经元之间关系的理论,建立了第一个神经网络数学 模型。

第一章 绪论 ppt课件

第一章   绪论 ppt课件
因此说中国居民的营养现状已经到了“非抓不 可的危险阶段”。
13
(二)营养法规的完善对营养事业的影响
我国的营养学家和社会有识之士,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 认识到营养立法的必要性,并积极呼吁营养立法。国家卫生 部也陆续下发了相关文件,如“关于加强临床营养工作的意 见”,制定了“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等。在中国营养学 会和许多营养专家的呼吁和推动下,营养立法工作有了重大 突破,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在我国进行营养 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调查。
目前,我国的营养专业人员只有数千人,并且主要分布 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少数单 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15
2004年10月,国务院新闻发布会称中国将加强政策 支持,快速地制订相应的法规,强制要求集体供餐单位配 备营养师。即将出台的《国民营养改善条例》也规定所有 的学校、机关、幼儿园都必须配备营养师,社区配备营养 师将定期为居民讲解营养知识。
14
(二)营养法规的完善对营养事业的影响
通过营养立法,加强营养健康教育,把营养知识传播到 千家万户,提高人们的营养意识,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的营养 健康水平十分必要。营养立法能够规范各级人民政府建立营 养保障机制,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权利和责任,推动和保 障营养工作的落实,解决严尽可能减少食物中各种营养 素的损失,提高其消化吸收率。并具有良好的色、香、味、 形,使食物多样化,促进食欲,满足饱腹感。
(4)食物本身清洁无毒害,不受污染,不含对机体有害的 物质,食之无害。
(5)有合理的膳食制度,三餐定时定量,比例合适。三餐 分配要合理,一般早、中、晚餐的能量分别占一日总能量的 30%、40%、30%为宜。
合理的营养是通过平衡的膳食来达到的,它包括合理的 膳食构成、食物的种类与饮食习惯等等。

chapter1 绪论PPT课件

chapter1 绪论PPT课件
工作原理和电路设计。 3、介绍和分析了回路、高频小信号放大
器、高频功率放大器、正弦波振荡器、 调制、解调、干扰与噪声等
退出
1.2 传输信号的基本方法
1、语言与文字(最基本的传输手段) 2、光通信(远距离通信,迅速准确) 3、电通信(无线通信、有线通信)
Maxwell 发现电磁场基本理论
Hertz M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rse Bell
• 短 波 10—50m
30—6MHz 高频HF
• 米 波 1—10cm
300—30MHz 甚高频VHF
• 分米波 10—100cm 3,00—300MHz 特高频UHF
• 历米波(微波)1—10cm 30—3GHz 超高频SHF
• 毫米波 1—10mm 300—30GHz 极高频EHF
• 亚毫米波1mm以下 300GHz以上 超极高频
常用的信号表示方法 1、数学表达式法
如: 正弦波 uAsi nt
阶越函数 uA(t)
退出
1.5 信号及其频谱
2、波形表达方式 例如:
uAsi nt
A t
退出
1.5 信号及其频谱
3、频域表示法 根据傅立叶变换的基本原理,任何一个函
数都可以用傅立叶级数展开。如果把信号看 成一个函数,这就为我们研究信号提供了一 新的方法。通过研究信号的频谱我们可以突 出在信号传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信号的 变化规律,信号的能量分布……
波段名称 波长范围
频率范围
频段名称
• 超长波 10,000-100,000m 30—3kHz 甚低频VLF
• 长 波 1,000—10,000m 300—30kHz 低频LF
• 中 波 200—1,000m 1500—300kHz 中频MF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73年Ames建立细菌法检测致癌物
▪ 1890年—肉制品
▪ 3 .食品微生物学与未来
▪ (1)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 (2)菌种改良和基因工程 ▪ (3)微生物在农副产品中的利用 ▪ (4)在食品加工、制造中控制和消
除微生物性的不安全因素
▪ 思考题
1、微生物的定义?它包括哪些类群? 2、简述微生物的特点? 3、食品微生物学? 4、试根据微生物的特点,谈谈为什么说微生物
▪ ***柯赫:细菌学奠基人
▪ 1.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方面的贡献
▪ (1)细菌纯培养方法的建立 ▪ 土豆切面 → 营养明胶 → 营养琼脂(平
皿) ▪ (2)设计了各种培养基,实现了在实验室
内对各种微生物的培养 ▪ (3)染色观察和显微摄影

▪ (2)对病原细菌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 a)具体证实了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0.2~0.5 m
放线菌——菌丝直径 0.5×2.0 m 霉菌——菌丝直径 2~10m 酵母——1—5×5—30 m
▪ 微生物与其它生物种类的体积比较
病毒 细菌
动物的模式细胞
动物细胞核 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个体大小尺度范围
不同类型生物细胞大小的比较
▪ (2)易培养:食谱广、营养简单
▪ (3)代谢活力强: ▪ 消耗自身重量2000倍食物的时间: ▪ 大肠杆菌:1小时 ▪ 人 :500年(按400斤/年计算) ▪ 1kg酒精酵母24h可发酵几千kg糖为酒
精。 ▪ 比表面积:个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 ▪ 设定: ▪ 人的比表面积=1,则: (与人等重) ▪ 大肠杆菌比表面积=30万
▪ 3.繁殖快
▪ 例:大肠杆菌 20min/代 ,经24小时, 分裂72代,重约4722吨;经48小时可 产生2.2 × 10 43个后代,重量达到2.2 × 10 25 吨
(1)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形态、生理生化 特性、遗传特性、免疫学特性及生态学特点 等。
▪ (2)在食品工业中有益的微生物及其应用; (3)在食品保藏过程中引起食品变质的微生 物及其控制;
(4)研究如何采用现代微生物检验技术,快 速准确检测食品中微生物。
五.微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
• 微生物的存在:35亿年 ▪ 微生物的利用:约8000年 ▪ 微生物的认识:300多年
物的生长 ▪ 1902年嗜冷菌, ▪ 1912年嗜高渗微生物, ▪ 1917年 嗜热脂肪芽孢杆菌
▪ (3)食物中毒
▪ 1820年德国Justinus Kerner描述了“香肠 中毒”及其死亡率
▪ 1857年英国Penrith, W.Taylor指控牛乳是 伤寒热传播媒介,随后沙门氏菌、葡萄球菌、 肉毒梭菌等被分离。
温度 25 37 25 30 30 30 25 25 20 26
每日增殖率 2.7×1011 1.2×1024 8.2×103 7.0×1013 1.0×103 4.1×103
10.6 2.1 2.64 4.92
▪ 4.易变异,适应性强
▪ (1)易变异:
▪ 个体特点容易受环境影响。 ▪ 应用: ▪ 诱变育种 ▪ 致癌物检验:Ames试验(即污染物致突变性检测,也称为鼠伤
得的盐来保存各种食物。 ▪ 中国人和希腊人用盐腌鱼保藏食品。
▪ 公元前3500年有葡萄酒的酿造。
▪ 大约3000年前,埃及发酵生产食醋, 我国开 始制作酱和酱油。
▪ 约1000年前,罗马人开始用雪来包裹虾和其 他易腐烂的食品。
▪ 1658年,A.Kircher在研究腐烂的尸体、腐 败的肉和牛奶以及其他物质时发现了称之为 “虫”的生物体,但他的研 究结果并未被广 泛接受。
▪ b)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1905年获 诺贝尔奖)
▪ c) 霍乱病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 ▪ d)分离培养出相应的病原菌
(3)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 的基本原则—著名的柯赫原则
▪ 1、病原菌必须来自患病机体; ▪ 2、从患病机体分离,经纯培养必须得到该
病原体; ▪ 3、用这种病原体的纯培养物接种健康、敏
Fleming 发现青霉素
细菌生长 抑制区域
产黄青霉菌落 正常细菌 生长区域
霉菌菌落周围出现抑制萄葡球菌生长的抑制现象
▪ 1939年,考雪首次用电镜观察到烟草花叶 病毒。
▪ 1941年比德耳(Beadle)与塔图姆 (Tatum) 用X射线和紫外线照射,使链孢霉产生变异, 获得了营养缺陷型。
▪ 1944年,艾佛里(Avery)证实了引起肺炎 球菌形成荚膜遗传性状转化的物质是DNA。
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 5、简述微生物发展史上每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
人物及其贡献。
1953年Watson和Crick 提出DNA双螺旋结构
▪ 六、食品微生物学的发展
▪ 1.发现和认识微生物前
▪ 8000年前,谷物的烹调、酿造和食品的保 藏, 这一时期的早期,就出现了食品腐败和食物中 毒的问题。
▪ 最早酿造啤酒的证据,是在古巴比伦时代。 ▪ 公元前3000-前1200年,犹太人用死海中获
植物体表体内。
(3)数量大: ▪ 细菌:数亿/g土壤 ▪ 每张纸币带细菌:900万个; ▪ 每个喷嚏的飞沫含4500-150000个细菌,
重感冒患者为8500万;
▪ 皮肤表面:平均10万个细菌/ 平方厘米; ▪ 口腔:细菌种类超过500种; ▪ 肠道:微生物总量达100万亿 ▪ 粪便干重的1/3是细菌, 每克粪便的细菌总
▪德国,罗伯特柯赫 (1843-1910)源自▪ ***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 (1) 发现并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 起的;
▪ (2) 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
▪ 著名的曲颈瓶试验
▪ (3)免疫学——预防接种 首次制成狂犬疫苗
▪ (4)创立巴氏消毒 ▪ (60~65℃,30 min;68 ℃,15min)
第一章 绪论
▪ 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 掌握微生物的概念和生物学特性。 ▪ 了解微生物学和其主要分支学科; ▪ 了解微生物的形成与发展以及食
品微生物学研究的内容与任务。
一.我们周围的微生物 ▪ 1.微生物是人类的敌人: ▪ 2.微生物是人类的朋友:
▪ 二.微生物的概念及其分类
▪ ***1.微生物(microorganism or microbe) : ▪ 是指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数肉眼看不到、
▪ 在液体培养基中,细菌细胞的浓度一般 为108-109个/mL。
微生物的代时及每日增殖率
微生物名称 乳酸菌 大肠杆菌 根瘤菌 枯草杆菌 光合细菌 酿酒酵母 小球藻 念珠藻 * 硅藻 草履虫
代时 38分 18分 110分 31分 144分 120分 7小时 23小时 17小时 10.4小时
每日分裂次数 38 80 13 46 10 12 3.4 1.04 1.4 2.3
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群低等的生物 的统称。 ▪ ***2.分类: ▪ (1)原核细胞型生物: ▪ (2)真核细胞型生物: ▪ (3)非细胞型生物:
▪ (1)原核细胞型生物: ▪ 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原体、
立克次氏体、螺旋体
大肠杆菌 0157:H7
放线菌
▪ (2)真核细胞型生物: ▪ 真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特点,生理生化, 生长繁殖,遗传变异,分类鉴定,生态分布 以及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疗卫生、环境 保护等各方面的应用。
2.主要分支学科
▪ 3.食品微生物学:
▪ ***食品微生物学:专门研究与食 品有关的微生物的种类、特点及其 在一定条件下与食品工业关系的一 门学科。
▪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几个方面:
数为: 1000亿个。
▪ 2.个体小、易培养、代谢活力强
▪ (1)个体小:单位μm (几μm~几十
μm范围)、nm。
80

杆菌
0.5μm



2μm
并 肩
总宽度=1根头发丝的宽度
1500个杆菌首尾相连
总长度=1粒芝麻的长度
病毒——﹤0.2 m 杆状细菌——0.5×2.0 m
支原体 立克次氏体 衣原体
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
▪ (2)适应性强:
▪ 1、对营养物质的利用上的适应性。 ▪ 2、对环境条件尤其是恶劣的“极端环境”的适应性。 ▪ 3、产生特殊结构适应环境
▪ 四.微生物学及其主要分支学科
▪ 1.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研究微生 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
▪ 研究内容:
感的寄主,会引发相同的疾病; ▪ 4、从试验发病的寄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
与原来相同的病原体。
▪ 4.微生物学发展期—生化水平 (1897-1953)
▪ 1897年,E.Buchner用无细胞存在的酵母菌 抽提液,对葡萄酒进行酒精发酵成功发现微生 物代谢统一性;
▪ 普通微生物学形成;
▪ 寻找微生物的有益代谢产物。
1720年
1760年
1790年
1840年
1881年
1890年
3.生理学时期
微生物学直到十九世纪才得到发展原因:显 微镜技术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技术没有建立。
★十九世纪两个焦点问题的争论促使了微生
物研究技术的诞生。
☆问题之一:微生物能不能自发产生; ☆问题之二:传染病的性质是什么。
法国,路易斯巴斯德 (1822-1895)
酵母菌
霉菌分生孢子
▪ (3)非细胞型生物: ▪ 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 ***三.微生物的特点:
▪ 1.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 ▪ 2.个体小、易培养、代谢活力强 ▪ 3.繁殖快 ▪ 4.适应性强,易变异
▪ 1.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 ▪ (1)种类多 ▪ 地球上的微生物: 估计有100万种以上 ▪ 已发现的微生物: 约有10万种 ▪ 已开发利用的微生物: 约1000种 ▪ 2)分布广: ▪ 江河湖泊、土壤矿层、大气上空以及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