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看新闻感受

合集下载

浅谈如何提高新闻稿件的质量

浅谈如何提高新闻稿件的质量

浅谈如何提高新闻稿件的质量摘要:我们都知道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事实在先,报道在后,也可以这样说,事实是构成新闻的细胞,离开了事实,新闻也就不存在了。

而一篇高质量新闻稿件,必须客观地记叙事实、评述实事。

关键词:新闻稿件勤奋学习观察我们都知道对于一名记者来说,新闻稿件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写作题材,它不像散文、小说、诗歌等这些文章需要多么深厚的文学功底,通常情况下只是在一定的技巧下把事实交代清楚就可以了,所以很容易入门上手。

但是,对于一名有上进的记者来说,要想写一篇令自己和别人都满意的高质量新闻稿件,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对于在一线工作了多年的我,在进一步加深对新闻稿件的认识和理解,切实提高稿件质量,和如何才能写好新闻稿件这个问题上,已有切身的体会和深刻的认识,下面我将结合我多年的工作经验,对此问题简单谈一谈我的一些看法和愚见。

一、勤奋学习,铁杵磨针首先,要写出高质量的新闻稿件来,就得多动笔写作。

多动笔写作是写好新闻稿件的基础。

俗话说,勤能补拙,要努力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性和洞察力,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学习方式很简单,一方面利用工作之余时间多读书看报,加强相关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对资料的理解,从中发现新闻点;另一方面经常走出去,深入一线采访,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捕捉新闻线索。

特别是一线基层工作的记者或是通讯员,新闻写作除了要做到手勤(勤写)、腿勤(勤深入基层)、嘴勤(勤问)、脑勤(勤思考)的基本功外,还要做到认真研究报刊杂志刊登的新闻稿件,做到稿件对号入座。

因为报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报道重点;每个版面也都有侧重,都有自己的固定栏目。

因此,我们记者要养成天天看报的习惯,在仔细研究各个版面、各个栏目报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整理素材,选好角度,按报纸的版面、栏目有针对性地精心采写、对号入座,就能大大提高稿件的命中率。

作为一名基层记者或者通讯员,要想拓宽报道面,不但要写身边有特色的消息、通讯,还应紧密结合老百姓生活中各种实际,及时反映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这方面的稿子可以采用图片、言论和读者来信的形式,以增强宣传报道的现实指导性。

浅谈新闻的真实性

浅谈新闻的真实性

浅谈新闻的真实性发表时间:2012-07-13T09:44:10.720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年5月(下)供稿作者:薛大建[导读] 作为一名有事业心的记者编辑,除了在政治思想理论素养等方面有较高的水准,善于宏观把握问题之外,还应该在新闻专业上有严格的要求。

薛大建(虞城县广播电视局,河南虞城 476300)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5-0319-01摘要: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我们国家新闻工作者的党性原则,也是从事新闻工作者们一致公认的准则。

各种新闻媒体要得以生存,就必须着力夯实“真实性”之基。

关键词:新闻;新闻失实;真实性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我们国家新闻工作者的党性原则,也是从事新闻工作者们一致公认的准则。

各种新闻媒体要得以生存,就必须着力夯实“真实性”之基。

甘惜分教授说过“资产阶级新闻事业和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在根本观点上分歧很多唯独在新闻报道必须真实这一主张上有着惊人的一致”。

联合国新闻信条也规定:“报业及其他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消息绝对正确。

”新闻工作者们只有真实地报道客观事实,才能确保读者、视听受众获得有效的信息,也才能使受众的知情权真正落到实处,从而树立媒体在广大受众中的形象,真正成为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

陆定一给“新闻”下的定义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

新闻事实的真实是新闻真实性的基本要求。

新闻真实主要是指:第一,构成新闻要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要真实可靠。

第二,新闻反映的客观事实,包括事情发生的环境和条件、过程和细节、人物言语和动作、原因和结果,都必须准确。

第三,新闻引用的各种资料,如背景材料,引用的数字、史实、语录都必须确切无误。

第四,人物的心理活动、思想认识,也必须讲究真实。

新闻的观点、认识的高度、事物发展的程度,都要按照实际情况,讲究分寸,留有余地,防止片面性、绝对化。

浅谈新闻的前瞻性

浅谈新闻的前瞻性

浅谈新闻的前瞻性新闻是对已发生的事和刚刚发现的事,做第一时间的描述。

前瞻性就是把研究对象选定,研究方式预定好,继而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所谓新闻的前瞻性,是指事件、新闻发生前的参考性预测。

现在的新闻报道,不仅需要艺术的语言,哲学的指导总结,科学的论断,更需要预言家的前瞻。

只有这样才具有可读性,才能拥有大批的读者,从而在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

在新闻报道诞生的百年里(其实,最早的新闻报道应该推到古罗马时期凯撒的“我来了,我看了,我赢了”),风风雨雨,沉沉浮浮,从来没有像今天如此的复杂。

经济大潮波澜壮阔,起也新闻,落也新闻;战争频发,为经济脱困插晖,羸也新闻,输也新闻;政权体制更叠像走马灯,立也新闻,垮也新闻;意识思潮泾渭分明,雅也新闻,俗也新闻;新闻的舞台越来越向三维、四维发展,而随着人们日益热心公共事业,关心天下大事乃至自然现象,新闻也就更加抢眼而为大众所“必需”。

以上是原因也好,大势也好,都令传统的新闻呈现老化而力不从心,新概念下的新闻正在骑马找马,边学边用,正处于系统成型期。

新的各种思维表达方式也正露出冰山一角,正有待于日后现实的检验。

在这里,我只提出一个新闻前瞻性的问题。

如今国际社会风云变幻,真可谓“城头变幻大王旗”,我们的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第一现场,还要写出第一篇的报导,尽管穿着防弹衣,冒着枪林弹雨,也无非是被动的描摹,这基本是所有记者、大牌记者“只能如此”的终结之路。

以刚刚结束的利比亚战争为例。

如果我们的记者能总揽阿富汗战争、赛尔维亚战争、伊拉克战争的历史,结合利比亚所处的地理位置,阿拉伯世界的国际处境和地位,现代化战争的作战理念、利比亚的军事思想脉络、军事装备的注重程度,法英等国面临的国际、国内情况,再加上对卡扎菲本人性格的研究,就可以做出一系列大胆的推测。

这一系列大胆的推测,不仅是国际问题专家的工作,也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使命。

我们所提供的不是“事后”的资料,而是“事前”的参考。

浅谈新闻真实的重要性

浅谈新闻真实的重要性

浅谈新闻真实的重要性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我们国家新闻工作者的党性原则,也是从事新闻工作者们一致公认的准则。

各种新闻媒体要得以生存,就必须着力夯实“真实性”之基。

标签:新闻;真实性;失实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

当你对自己所深信不疑的东西产生怀疑时,当你动摇时,一遍遍问自己,什么才是真实的呢?曾经相信过历史,后来知道原来历史的一半是编造的;曾经相信电视剧的剧情,以为可以从中学到一些知识,可惜连我这个外行人都能看出那是虚构的;曾经相信过海枯石烂作为永恒不灭的表征,后来知道,海,原来很容易枯,石,原来很容易烂。

那么,有没有什么是我曾经不相信,现在却信了呢?有的,“性格决定命运”我信了;“船到桥头自然直”我也信了;“有钱能使鬼推磨”更是毋庸置疑了。

可惜曾经的我是多么的单纯,如今我不知道还能不能找回那个真实的我。

现在明明不开心,却能露出笑脸;明明很生气,却看似无所谓;明明有很多不满,却不敢言。

而在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蔬菜、水果是摸了农药的;奶粉是含二氯氰胺的;服装是含有甲醛的。

还有多少事是我们不知道的?我再一次问自己,什么才是真实的呢?我们的报纸是真实的吗?社会是半真半假的,有时候连自己都信不过,那么报纸呢?真实对于报纸新闻而言就像是它的生命。

报纸新闻的真实追求的是当下的真实,不能把真实轻易留给历史,这就是报纸新闻传播主体对报纸新闻真实应该持有的基本态度,也是既对现实负责、又对历史负责的态度。

可是由于金钱因素,社会影响因素,政治因素,人情关系因素,特务因素等,很容易扰乱视线的。

新闻媒体生存在如此的法律环境中,这就要求一个新闻记者采写的相关新闻,不但要做到新闻真实,在某种意义上也要做到法律真实。

然而,失实这一阴影却伴随着新闻事业的每一个阶段,是一个难以根除的顽症。

我们每天都会通过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等各种途径获得国内外的最新消息。

假如有一天,人们发现某则新闻是假的,就会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就会对有关媒介的信誉产生怀疑,对它以后发布的新闻也不再信任了。

浅谈新闻报道中的“人情味”

浅谈新闻报道中的“人情味”

浅谈新闻报道中的“人情味”【摘要】新闻报道中的“人情味”是指报道中对人物情感和生活细节的关注和呈现。

通过展现人物的真实情感和艰辛经历,新闻报道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报道更具温暖和感染力。

注重“人情味”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新闻事件背后的人性和社会情感,增强阅读体验和情感共鸣。

在新闻报道中注重“人情味”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报道人性与生活的真实表现,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通过这种方式,新闻报道不仅可以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事件背后的故事,也能让他们更加关注和关心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关键词】关键词:新闻报道、人情味、人物情感、生活细节、温暖、感染力、共鸣、人性、社会情感、阅读体验、情感共鸣、重要元素。

1. 引言1.1 新闻报道中的“人情味”是什么意思?在新闻报道中的“人情味”指的是报道过程中能够体现出人物的情感和生活细节,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感同身受的情感。

新闻报道不应仅仅停留在事件的表面描述与事实陈述,而是需要关注人物的情感波动、生活遭遇以及人性的表现。

通过展现人物的真实情感和生活细节,新闻报道才能更贴近读者的生活,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闻事件背后的人性和社会情感。

在新闻报道中,加入适当的“人情味”元素,可以让报道更加生动和真实,也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更乐于深入了解和思考报道内容。

新闻报道中的“人情味”不仅是对人物情感的呈现,更是让报道更具有情感共鸣力和生活温度的重要元素。

1.2 为什么新闻报道中需要注重“人情味”?新闻报道中需要注重“人情味”的原因有多方面。

新闻本身是关于人们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和故事的报道,强调人情味可以使新闻更具人性化和温暖感。

通过展现人物的情感和生活细节,可以更好地引起读者的共鸣,使他们更加关注和关心新闻事件中的人物。

新闻报道中的“人情味”可以增加报道的感染力和亲和力,使读者更容易与新闻中的人物建立情感联系,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和理解报道内容。

“人情味”也有助于揭示新闻事件背后的人性和社会情感,帮助读者更全面地认识和思考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浅谈记者的新闻敏感

浅谈记者的新闻敏感

浅谈记者的新闻敏感作为一名新闻记者,都希望自己有很强的新闻敏感,捕捉到好新闻,多发稿发优稿。

那么什么是新闻敏感呢?怎样才能增强自己的新闻敏感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和亲身体会,略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所谓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迅速准确地识别新闻事实,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

也是记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对报道对象的迅速而准确的反应能力。

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靠一时的灵感,它是靠新闻工作者的政策理论水平,靠对客观实际的深入了解和掌握大量的情况获得的,是新闻工作者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的集中体现,更是新闻工作者素质的综合体现。

记者新闻敏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迅速判断新闻事实在当前形势下的意义;(2)敏锐识别新闻事实是否能够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兴趣;(3)敏锐判断新闻事实背后的有价值的新闻;(4)敏锐识别相近题材的事实中,哪些事实最具典型性、代表性;(5)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判断到哪些地方去寻找新的线索或进一步深入挖掘材料;(6)对发展变化中的事实做深入分析,预测事物发展趋势,有一定前瞻性。

新闻敏感有助于新闻记者迅速及时地发现新闻,有助于从众多的新闻事实中挖掘出对于本媒体来说最有价值的新闻,且能够帮助预见新闻。

可见,新闻敏感对新闻记者来说至关重要。

那么新闻工作者如何培养新闻敏感呢?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一、增强政治敏感和社会责任感记者的新闻敏感首先是政治敏感,因为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

这里说的政治敏感,其实就是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它是新闻敏感的核心。

有政治敏感的人未必有新闻敏感,但一个有新闻敏感的人,一定要有相应的政治敏感。

只要记者不断加强政治理论、方针、政策的学习,不断了解、摸清变化中的情况,他的政治敏感度就会不断得到提高。

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当前应当宣传什么,不宣传什么;该宣传的如何宣传,不该宣传的为什么不能宣传等等。

新闻工作者只有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才能迅速而敏捷、细致而深入、全面而准确地观察、分析和报道好复杂的新闻事件,这是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和遵循新闻规律是相一致的。

浅谈新闻评论写作的几点体会

浅谈新闻评论写作的几点体会

工作 的 肯 定 。
难 ,尽 管 笔 者 所 在 区域 现 在 几 乎 不 存 在 读 书 条 件 差 的
评 论 是 旗 帜 、是 灵魂 ,事 关 导 向 、方 向 。 近 年 来 , 问题 ,但整个 中国,还有许多教育落后地 区,作为一名
评 论逐渐成为一些媒体 的拳头产品 ,也成为传统媒体 党 的新 闻工作 者 ,一名靠读 书改 变命 运 的知识 分子 ,
专栏 ,荣获一等奖。这是 浙报继上届有评论文章获得 泪盈眶 。做 了多年记 者 ,看过许 多先进人 物的报道 ,
中国新 闻奖三 等奖之后的又一次获奖 ,也是对浙报 近 为何 还 这么容 易动 感情? 因为在央视 看到过 那些落
些年 来尤其是 自2015年来进一步 强化党报理论评论 后地 区孩 子读 书之不易 ,想起 自己少年时代读书之艰
林上 军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舟山群岛新区分社副总编辑



浅 谈新 闻评论写作 的几 点 体 会

文 林上军 一
第二十七届 中国新闻奖于 日前评选揭 晓 ,浙江 日 上 ,笔者在 阅读 言论新闻 由头—— 关于杭州学军 中学
报全媒体评论理论 部开设的《之江观察》栏 目,作 为名 老校 长陈立群拒百万年薪奔赴贵州支教 的报道 时 ,热
兴 、为 人民谋幸 福 、为党和 人 民事 业发展鼓 与呼 的热 201 5年 6月 16日~ 早 ,笔 者在 浏览浙江几 家都市媒
忱 ,要 有一股路 见不平 一声吼 的激情 ,要 抱持一种 不 体头 条新闻标题 时 ,发现 出租 车司机 “范冰冰 ”字样 ,
忘初 心的情感 。学好 马克思 列 宁主 义、毛泽东 思想、 仔细 一看 ,原来是前 一天下 午 ,正 在杭州 良渚文化村

【讲义文稿】浅谈新闻报道的角度选择

【讲义文稿】浅谈新闻报道的角度选择

【讲义文稿】浅谈新闻报道的角度选择全媒体时代,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除了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自媒体、个人公众号、视频号、抖音等众多新媒体发展迅猛,数不胜数。

面对如此现状,作为新闻记者,在遇到一个新闻主题时,如何让新闻价值最大化,让中国故事更加精彩,选择报道角度很重要。

著名记者艾丰把选择新闻角度比喻为“挖矿”。

他说:“新闻价值在事实内的蕴藏是不均匀的,有各种不同的矿床,选择好的角度,就是为了便于记者更迅速、更顺利地开采这些价值,更准确、更鲜明地表现这些价值J一个角度就好比一个窗口,从不同的窗口看去,所见的风景不一样。

角度选准了,就能很好表现其新闻价值。

比如《县委书记的榜样一一焦裕禄》这篇通讯报道里的主人公焦裕禄,最早出现在《河南日报》上,是在一则生产动态的消息里提到的,是站在生产角度去进行报道的。

新华社记者从这篇报道中看出了线索,在社长穆青的带领下,选择新的报道角度进行采访报道,让一个县委书记,特殊年代的社会环境,一幅贫穷但充满希望的数十万民众同风沙、碱害、内涝进行不屈斗争的民情图,呈现在了观众面前。

报道同样一个人,因为角度选择不一样,所产生的报道效果也有了很大的差别。

可见,角度选择对新闻价值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那么,如何对新闻报道角度进行选择呢?以旧见新找角度。

这就要求记者在报道老题材、老话题时,要善于将报道与当前的新情况、新举措联系起来,这样才容易写出新意。

2019年,笔者在报道脱贫攻坚这样的主题时,由于此类报道已经很多,想要报道好,就须找一个新的角度,陵川县作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脱贫攻坚战果累累,这些成绩的取得,全国278万名驻村干部、43.5万名第一书记功不可没。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将视角聚焦到了第一书记这个群体上,采写了《女承父志踏上扶贫路》,讲述了父亲作为第一书记,在脱贫一线因公殉职,女儿擦干眼泪接续奋斗的故事,在《学习强国》上一天之内点赞量达40万,也因此吸引新华社、央视、山西卫视、湖南卫视等媒体采访报道此事。

浅谈新闻评论

浅谈新闻评论
最 后 , 就 是 主 要 面 向 广 大 群 众 说
专 栏 。 时效 性 强 , 内容 紧 贴 社 会 热 点 , 观
点 鲜 明集 中 . 更 为 重要 的 是 其 形 式 新 颖 . 新 闻特 性 突 出 .获 得 了业 界 内 外 的 广 泛 好评 。 新 闻评 论 有 以下 的特 点 : 首先. 凡 是 叫 做评 论 的 东 西 , 它 都 具 备 三个 要 素 : 论
不 认可 , 或 者认可 与一点 , 不 同意几 点 . 这样 议 论 完 , 三要 素就 清 楚 了 。
心, 要 长 期 坚 持才 能 见 效 。 下 面就 说 说 如 何 写好 新 闻评 论 的具 体 的 方 法 步 骤 。 第一 . 选 题要 有针 对性 就 是所 论 何 来 ? 是 冲着 什 么 来 的 ? 是 否 有 的 放 矢 的 问题 。 我 们 熟 悉 新 华 社 对 “ 新华 时评” 的要求 是 “ 缘事 而发 ” “ 抓 住 新 闻 事 件 ,紧 扣 时 代 脉 搏 ” “ 针对性 强” 。
关注事实” “ 让评 论 与新 闻 如影 随形 ” 所 以足 以看 出新 闻评 论 要 见 事 见 物 .不 能 无 的放 矢 无 病 呻 吟 , 放空枪打乱跑 。 第二 . 评论要有“ 据理力争” 其 实这个 词 主要 的两个 字 “ 力” 和 “ 理” 。就 是 既 要 充 满 激 情 .又 要 富 于 理 性 。写新 闻评 论 不 能 温 良恭 俭 , 或 者 似 是 而 非 ,要 有 不 吐 不 快 的气 势 。 除 了激 情 外, 还需有 理性 , 需要 理智 的分 析 、 理 性 的判 断 、 理 论 的 阐 述 。新 闻 评 论 说 到 底 还 是讲道理 , 要 动之以情晓之 以理 。 分 析 说 理 是 评 论 的 灵 魂 所 在 。 人 民 日报 社 社 长

浅谈民生新闻的百姓情怀

浅谈民生新闻的百姓情怀

浅谈民生新闻的百姓情怀【摘要】民生新闻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关乎每个人的利益和福祉。

通过民生新闻的报道,人们可以更加了解社会现状,引起社会热议。

民生新闻的信息获取途径多样化,包括传统媒体和社交平台,让百姓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

民生新闻报道的力量在于呼应民众声音,唤起社会关注和改变。

百姓对民生新闻的期待是真实、及时、有价值的报道,希望媒体能够更多关注基层民生问题。

民生新闻中体现了媒体对社会的关怀和责任,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理解。

民生新闻贴近生活,关乎每个人的利益,引发社会热议,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是值得关注和重视的新闻领域。

【关键词】民生新闻, 百姓情怀, 重要性, 热议, 信息获取, 力量, 期待, 社会关怀, 关乎每个人1. 引言1.1 民生新闻对百姓的重要性民生新闻是指关注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新闻,涉及教育、就业、医疗、环保等方面的报道。

这类新闻直接关系到每个百姓的切身利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民生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民生新闻能够反映社会现实,直面问题。

通过报道社会热点事件和政策法规的变化,人们可以及时了解到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以便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决策。

民生新闻还可以揭露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促进社会的进步与改善。

民生新闻可以为民众提供实用信息和服务。

关于医疗保健、就业就业、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报道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相关政策和制度,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

民生新闻对百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不仅是民众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的重要途径,还是提升民众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动力。

我们不能忽视民生新闻的存在和作用,在关注国际事件的更应该关注身边的民生问题,为让每个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努力。

2. 正文2.1 民生新闻引起的热议民生新闻是指直接关系到百姓切身利益和生活的新闻,因此往往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

这些新闻报道涉及到政府政策、社会问题、经济发展等方方面面,直接关系到民众的利益和权益,所以往往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浅谈如何增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 新闻报道

浅谈如何增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 新闻报道

浅谈如何增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新闻报道[摘要]新闻现场报道使得电视媒体的传播特性和优势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深受电视观众的宠爱。

但是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不行能与新闻事件的发生完全同步,只能尽力争取接近同步。

因此“现场感〞的表现就显得更加重要。

也正是因为这种“现场感〞,增添了观众的心理参加感和关注度。

[关键词]电视新闻;新闻现场感;报道业界有个特别形象的比方“新闻是从记者脚板底下踩出来的〞,强调了“跑〞新闻的重要性。

新闻记者始终是奔着新闻现场而去的。

众所周知,新闻的本质是真实,而增添新闻的现场感无疑是对新闻真实性的深刻表达。

与报纸、广播等媒介相比,“现场〞是电视媒体的独特优势所在。

虽然不能完全、准时呈现事件进展的原貌,但是电视媒体以其声画合一、活泼、生动的优势,还是为观众带来极具“新闻现场感〞的视觉盛宴。

那么如何使这场“视觉盛宴〞声色俱佳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寻其中的精髓。

精确选择现场所谓“现场〞就是新闻事件的发生地,是受众关注的焦点,是记者到场的凭据。

不能随便找个地方就作现场报道,肯定要选择能说明问题,有内容可看,而且有故事可说的现场作为现场报道的背景。

记者应竭尽全力深入新闻现场,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到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第一手材料。

假如报道中有一个精确的现场背景,其实已经在传递现场信息了。

精确地选择现场,是增添“新闻现场感〞的基础条件,也是实现有效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XX电视XX的《新闻夜航》之所以是广大观众欢迎的栏目之一, 并且能够使这一品牌多年屹立不倒就在于它始终秉承“用事实说话〞这一宗旨,用镜头语言真实反映现场。

当然,当记者的现场报道可能会影响新闻事件的进行时,那么记者就要聪慧地选择尽可能离新闻现场最近的地方,为观众解释不远处的现场正在发生的一切。

电视XX《法治进行时》的主持人徐涛就是这样胜利地现场报道了“吴若甫被劫案〞的始末,既没有打扰正在执行抓捕行动的JC,打草惊蛇,又向观众展示了营救过程中惊心动魄的12小时。

浅谈新闻写作中的细节真实(精简篇)

浅谈新闻写作中的细节真实(精简篇)

浅谈新闻写作中的细节真实浅谈新闻写作中的细节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细节真实则是新闻的灵魂。

只有真实的细节,才能显示新闻的力量。

在新闻写作中,细节是胜人一筹的重要砝码。

有特点有亮色的细节,常常成为一篇报道最生动、给人印象最深的部分。

新华社原社长穆青曾说:有时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生动得多,有力得多。

一篇新闻作品,尤其是新闻通讯,能感染人并让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细节。

因为取舍得当的细节,生动传神的描写,最能反映人物和事物的特征,增强感染力,使新闻的传播效果达到最大化。

而细节,又建立在作者深入现场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采访的基础上。

那么什么是新闻的细节真实呢?细节是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等最小的组成单位。

新闻的细节真实就是新闻作品中的人物的形体动作、音容笑貌、手势眼神、服饰装束、心理活动,新闻事实中自然环境的风雨雷电、湖光山色、草木虫鱼,社会生活中的风俗习惯、活动场所等要真实、准确、生动,并服从主题思想的表达。

它是推动新闻事实发展,以构成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

我们知道,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是新闻的六大要素,即六个W ,因此,新闻的细节真实也与这六大要素息息相关,它包括时间上一定要准确,地点也要真实,事件经过一定要与事实相符,不能模棱两可。

另外,记者报道所引用的数字、引语、史料、背景材料,都必须准确无误,不得有任何差错、虚构、夸大、缩小的成分;记者对事实进行的说明和解释,应符合事实的本来面目,不能有任何曲解或掩饰。

具体说,细节真实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新闻报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背景、结果必须准确无误。

其二,新闻报道的客观事实,包括事情发生的过程和细节、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不能添枝加叶,不能合理想象。

其三,新闻报道所表达的观点必须从事实材料中来。

记者对新闻事实的判断和评价,对事物发展和程度衡量,都要按照实际情况,讲究分寸,防止片面性、绝对化。

浅谈电视新闻现场感

浅谈电视新闻现场感
视新闻现场感
张 晓静
( 永 城 市 广播 电视局 河 南 永 城 4 7 6 6 0 0 )
性 。再者 ,在后 期剪辑 制作 中要注意画面的 连贯性。要按照画面所表 达的内容的客观规 律来剪辑 , 要根据观众看 画面时的思维规律 来 剪辑 , 使画面的视觉形象就像现实生活里 所发生的一样 , 就像生活本身那样连贯 , 那 样流畅。电视新 闻的画面结构 , 应 当明确 回 答 观众脑海里不 断提出的问题 ,既扩充 画面 的信息量, 又保 持观众 心理感受上 的连贯性 。 二、真实的声音为无 声的画面注入生命 闻传播的信息有如此大的信任感 , 其中最重 要 的一个原 因就 在于 :电视 新 闻使 观众 有 与活力 电视 新 闻是 一种 既作 用于视 觉又 作用 “ 亲 临其境 ”的感觉 。心 理学研究表 明 , 人 类最高级的感知形态就是 “ 亲临其境 ”,直 于听觉的 “ 双通 道”新 闻形式 ,因此 , 仅有 接参与到事件的过程 中去。电视媒介恰恰能 画面 没有声 音 的电视新 闻也是 不可 能建立 做到这一点 , 它能将事件及其发生的现场客 起现场感的。 现代电子摄录设备 , 拥有摄 取和录制画 观真实地再现于观众面前 , 使观众在接受过 程 中,见其形 ,闻其声 ,产生亲临其境的感 面及 声音 的先进 手段 。但 播 出的 电视 新 闻 中,往往 忽略了音 响的重要作用 , 现在播 出 觉 ,从而缩短了同现实的距 离。可 以说 ,这 的新闻 中许多是无同期声的。默默无 闻的画 种现场感 ,就是电视新闻的独特魅力所在。 面等 同于照片或拉洋片 , 人们在接受 它的信 能否建立和提高电视新闻的现场感 , 是增强 息时 ,感觉是冷漠的。 电视 新 闻传播 能力 和提高 收视率 的关键 问 题之一 。 所谓先声夺人的效果 , 就是指声音 能极 快地传达 出现场信息 。 刺激人 的听觉 ,从而 那 么怎 样才 能更好 的增 强 电视新 闻的 现场感 呢?这其 中应该包含三个要素 : 真实 促使受众进一步接受现场中的其它信 息。 表 的画面 、真实的声音 、现场报 道。这三点就 现一条繁华的街道 , 一个热气腾腾的生产车 如 同一个平面 的三个支点 , 支撑起 电视新 闻 间,若无嘈杂的同期声 。 观众的经验是无法 唤起 的。更无法使他产 生联想 和共鸣 。没有 的现 场 感 。 声音 ,电视新 闻的现场感只能是纸上谈 兵。 真实 的画面是建立起 电视新 闻现场 电视传播 技术 赋予 电视 能记 录下声音 感 的第一要素 世界 的能力 , 但 它也同记 录图像一样 ,无法 电视新 闻是 以视觉为主的新 闻样式 ,电 分辨声音 的真伪 。 什么才是真实的声音?真 视新 闻的内容 , 主要是靠画面来表现的。但 是 ,我 们摄 录下来 的影像 已不 是被摄 体本 实 的声音 是指新 闻事 件发 生过程 中 同时发 身, 而是再现的被摄体。电视所表现 的对象 生 的音 响 , 不是事件之后配置的音响。要记 即被摄 体是 真实的 , 记者的叙 事结构也应 当 录那些 有特征 的音 响一一 能够脱 离画 面仍 能让人 听明白发生这种音响 的环境。同时还 是真 实的。我们的新 闻大多是分切镜头 , 用 应 侧重记 录音 响气氛 。只有这样 , 声音气氛 蒙太 奇的手法 组接 。很多新 闻尽管独立 的镜 建 立起来 了 , 观众视听感觉才会全部调动起 头是 真实的 , 但形成一条新 闻之后 ,给观众 来 ,亲临其境 的感觉才会 出现 。 总的感 觉反 倒是 不可信 的 ,因为缺 乏现 场 新 闻事件现 场 的声音 除了上 面提 到的 感 ,屏幕与观众的距 离拉得 太远 。 自然音 响 ( 又称效果声 ) 外 ,另一个就是人 在一个 新闻事 件发生过程 中 , 必然有 它 发生 的环境 ,同时也会 有人 与人之 间 的交 物的同期声。 流, 发 生的过程也有一定 的次序 。如果画面 人 物 的采访 应 当尽量 在新 闻事件 的现 场进行 , 事过境迁 , 效果不一样。要获得精 不能再现环境 、 交 流和时 间过程 ,电视新闻 彩 、简练、得体 的同期声 , 关 键是看记 者提 将显得十分单薄 ,真实性也将受到 冲击 , 最 问技巧 。 记者应针对不 同采访 对象的不 同情 终必将消弱现场感 。 况 。以不同的语 言提 出合适 的问题 。问题的 在我们 的电视新 闻报道 中, 带有虚假成 深浅也要根据采访的对象的年龄、经历 、修 分和人工雕琢痕迹 的画面却并不罕见。这种 养而有所不 同。提问力求具体而不宜笼统 , 情况 , 多半是事后补拍或事前摆 布、导演造 成 的。这种不尊重新闻事件发展 真实 , 而按 宜小而不宜大 ,而且要 有针对性 ,使采访对 象能直截 了当地 回答 问题 。 一般来说 , 同期 电视镜 头表现需要去设计 的 “ 假动作” , 导 声 与解说声相 比,有更强烈 的现场气氛 ,有 致 了新 闻的不 真实 。怎么解决 电视 画面 的不 就应 真实 呢7 . 现 场人 物的声音 ,有现场气 氛的音 响 , 首先, 在拍摄过程中 ,画面 的选择应该 当尽量使用 , 这 不仅 能表现新 闻中的现场气 氛, 增强现场真实感 ,而且能表达新 闻中人 带有 现场信 息 , 尽量将人 或事件放在动态 中 物的思想情感 , 增加新 闻的深度。但 同期声 来表 现 , 同时记者要捕捉生动的画面来传递 并 不是 万能的 , 也不是 任何新 闻都可 以把 同 信息。其次利用长镜头 。长镜头是指在一个 连续时间较长的镜 头内 , 用 推拉摇移等方法 期声作为主要信 息通道 。 在提倡使用 同期声 的同时 , 还要 防止其滥用 , 造成 电视新 闻的 多层次 、多角度对事件或 者人物进行拍摄 , 冗长、节奏拖沓 、信息量减少。使用 同期声 从而形成了一个 比较完整 的镜头段落 , 以保 还要 注意 防止做作 ,防止导演 与表演 同期 持被 摄对象 时空 的连续 性 、完整性 和真 实 随着社会 的发展 , 越来 越多的媒介形式 进入到大众的生活 , 并对其产生了不 可忽视 的影响和引导作用。但在这所有媒介 中,电 视作为一种最受普通 民众接收 , 最经常接触 的传播媒介 ,多年来 ,其主流地位一 直没有 改变 , 在众多新 闻传播渠道 中,电视 新闻也 越来越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之一 。 受众之所以喜爱和相信 电视 , 对电视新

浅谈新闻中的情感表现

浅谈新闻中的情感表现

▲THE FORUM论坛浅谈新闻中的情感表现喻 薇(作者单位:四川省攀枝花市广播电视台)摘 要:本文从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人物的展现等方面,结合实例和自己的采访事例,由浅入深地阐述了新闻中情感的多种表达手法,对新闻工作中如何避免情感偏差以及融媒体环境下新闻情感表现的特点进行了探讨和阐述。

关键词:情感表现;环境烘托;细节描写;人物刻画;融媒体环境从心理学的角度,任何一种传播活动的有效途径都是要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从而让受众接受认同你的观念及思想。

新闻写作就是在舆论导向正确、客观事实准确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表达,向受众传递新闻信息,并通过“共情”,得到受众的认同,达到宣传实效。

那在新闻中如何恰如其分地表达情感呢?笔者主要以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陆战雄狮:钢多气盈骨更硬》为例,结合自己的采访经历和写作经验,谈谈自己的思考。

1 带着情感深入采访,才能准确把握采访对象的思想、情感脉络新闻是对事实的客观描述,但事实上,记者很难做到像一个冷眼的旁观者去了解、分析,记者的情感思维总是渗透到每一个采访的环节,也只有这样,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才能拉近距离,建立良好的关系,推进采访进一步实施,记者也才能准确把握被采访对象的思想、情感脉络,写出有血有肉的报道。

《陆战雄狮:钢多气盈骨更硬》记者追随统帅脚步来到该师,深入多个野外驻训场,登战车、进阵地、睡帐篷,与官兵面对面采访,心贴心交流。

可以看出,记者在采访中将自己融入整个采访对象集体中,才能切身地感受到官兵们的生活与情感,这也是“三贴近”原则和“四力”要求的一个具体体现。

回忆多年来自己的记者职业生涯,历历在目的都是那些深入基层,融入采访对象中间,与他们有过贴心交谈的采访经历。

雪姣是四川省攀枝花市女子柔道队队员,2004年,她在省青少年柔道比赛中获得冠军,领奖台上,雪姣抑制不住地留下了眼泪。

那年,笔者刚刚走出校园,是个刚入职的年轻记者。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夺冠的背后有着怎样的艰辛?同样是追逐梦想的年纪,她又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青春故事?”带着这些疑问和好奇,笔者走进了雪娇所在的女子柔道队。

“小”中见“大”——浅谈如何挖掘好新闻

“小”中见“大”——浅谈如何挖掘好新闻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 “小”中见“大”——浅谈如何挖掘好新闻陈根水(南安融媒体中心,福建 泉州 362300)摘 要:伴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媒体竞争日益激烈化。

新闻工作者要想实现自身工作能力发展,更好地立足于当代社会,需要对新闻进行挖掘,通过小中见大的角度,从一件小事挖掘出新闻中蕴含的巨大价值,掌握有效的新闻挖掘途径,在小中见大模式下推动新闻发展。

本文围绕着小中见大模式,探究挖掘新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中见“大”;挖掘新闻;渠道小中见大指的是能够从小处看到大的问题或道理。

这样的小中见大能够达到大而天地山河,细而秋毫微尘,此心无所不在,无所不现,以小中见大,大中见小,一为千万,千万为一。

在这样的模式下,帮助新闻工作者有效地挖掘好新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透过小事看到宏观现象,帮助新闻工作者实现更好的新闻挖掘。

作为客观存在的新闻,需要新闻工作者们用美的眼睛去发现寻觅。

获得有效的新闻体裁是所有记者们在工作中都面临的问题,尤其在新闻题材的寻找中,这和新闻工作者们的文化底蕴、专业素质问题和判断能力有密切关系。

立足实际,通过多角度多思路挖掘,才能够找到新闻闪光点,给人民大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

一、小中见大的背景下探索新闻线索作用在新闻行业有句著名的名言,叫做不是在新闻现场,就是在去新闻现场的路上,这就说明了事件发生的普遍性,事情每天都在发生,很多人都会存在疑问,那么这些新闻都可以作为有效的选题。

但面对每天发生的这么多新闻,如何从中发现有利的新闻线索,这就考验新闻工作者的能力[1]。

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大多是一些小事,如何从小事中挖掘出大新闻,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们具备专业能力。

在世界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这大大小小的事件,在这些千千万的事件中挖掘出新闻线索,顺着新闻线索以小见大,帮助人们从细微感受到宏观认知,这才是新闻对于当代社会所能产生的巨大价值。

所以在以小见大的背景中探索新闻线索能够帮助人们联系社会实际,提高新闻节目收视率,结合本地特色,形成具有特色化的新闻类节目,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都有极大的帮助。

看新闻读后感

看新闻读后感

看新闻读后感在当今社会,新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不仅能够让人们了解最新的时事动态,还能够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最近,我阅读了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新闻报道,让我深受触动,产生了很多感慨。

这篇新闻报道是关于一家化工厂违规排放废水,导致附近的河流受到严重污染的事件。

报道中详细描述了化工厂违规排放废水的过程以及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危害。

河水被污染后,附近的农田作物受到了影响,村民们的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

而且,由于化工厂的违规行为,导致了当地环境的恶化,给周边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困扰。

读完这篇新闻报道,我深感震惊和愤慨。

首先,化工厂违规排放废水的行为严重违反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重侵犯了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生活权。

其次,这种行为给周边环境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不仅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还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最让人愤慨的是,化工厂的违规行为是为了谋取暴利,对环境和人民的危害置之不顾,这种行为是对社会责任的极大漠视。

这篇新闻报道让我深刻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每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意识地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

只有每个人都能够履行环保责任,才能够共同营造一个美丽的家园。

此外,这篇新闻报道也让我意识到了媒体的重要性。

媒体作为社会的监督者和舆论的引导者,应该及时报道类似的事件,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引发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思考。

同时,媒体也应该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曝光,推动相关部门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生活权。

总的来说,这篇新闻报道让我深刻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关注和关心环境问题。

我相信,只要每个人都能够履行环保责任,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共同营造一个美丽的家园。

希望通过媒体的报道,能够引发更多人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行动,让我们共同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浅谈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以《新闻周刊》为例

浅谈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以《新闻周刊》为例

2019·7(上)《科技传播》54作者简介:满大玮,助理记者,广西广播电视台综艺频道。

浅谈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以《新闻周刊》为例满大玮摘 要 新闻节目众多,竞争激烈,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更需注重创新,不仅通过精彩丰富的电视画面内容,借用杂志的编排,将不同的新闻报道串联起来,同时在保证节目质量的同时,又可以在选题和播报形式上做出调整,对人物以及事件作出深层剖析,摸索深挖新闻背后的故事。

《新闻周刊》作为一档成功的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白岩松言辞犀利,语言幽默,具有他独特的个人主持特色。

关键词 电视;新闻评论;新闻周刊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38-0054-021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生存调查20世纪90年代,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开始在国内兴起。

我国第一档新闻杂志节目是《东方时空》,该节目自开播以来,受到人们普遍喜爱,影响了国内电视节目的形式,也使晨间新闻深入人们生活。

央视凭借《东方时空》,让这一节目类型,迅速进入公众视野。

不同于以往的新闻播报,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不仅把新闻呈现给大家,还加入了分析评价环节,解读事件的意义,具有鲜明的评论特征。

孙玉胜在《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中指出,“在过去的新闻语态中,好像只有把新闻写的不像平时说的话,才会给读者以‘权威感’”。

①他在文中提到“平民化语态”,说到“平视理念”,即要以平等的眼光对待观众。

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就具有平易近人的特点,例如央视的《焦点访谈》《新闻1+1》《新闻周刊》等。

在央视的评论节目中,主要有三种评论方式,一是短评,二是点评式,三是谈话式评论②。

《新闻周刊》就是第二种,主持人演播室点评。

这种报道方式使得新闻在报道的基础上,具有起承转合的韵味。

可以说,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具有社会性和指导性的意义,具备舆论引导的 作用。

近年来,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要对当前社会的一些负面新闻进行报道,对事件进行深入地探讨,这为新闻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看新闻读后感

看新闻读后感

看新闻读后感最近,我阅读了一篇关于新冠病毒疫情的报道,让我深受触动。

这篇报道详细地介绍了疫情对全球各国的影响,以及人们在这场疫情中所展现出的勇气和团结。

疫情的爆发给世界各国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报道中提到,许多国家的医疗系统都面临了严重的压力,医院的床位和医疗设备都供不应求。

而且,由于疫情的影响,许多企业也面临着倒闭的危险,很多人失去了工作,生活变得异常艰难。

这些情况让我深感心痛,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困难时刻,人们展现出了惊人的团结和勇气。

报道中提到,许多医护人员不顾自己的安危,毅然投身到抗疫一线,全力以赴地救治患者。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精神,让人们为之动容。

此外,许多社会各界也纷纷伸出援手,捐款捐物,为抗疫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这些温暖的举动让我深信,只要人们心手相连,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够战胜疫情。

除此之外,疫情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疫情期间,人们不得不放慢脚步,停下忙碌的脚步,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我也开始更加珍惜和家人的相聚时光,感恩身边的一切。

同时,我也更加重视健康,注重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疫情让我明白,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而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也都是那么珍贵。

通过这篇报道,我不仅了解到了疫情给世界带来的种种困难和挑战,也看到了人们在这场疫情中所展现出的坚韧和勇气。

我深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共克时艰,一定能够战胜疫情,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同时,我也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愿疫情早日过去,愿世界早日恢复安宁与和平。

新闻观后感范文

新闻观后感范文

新闻观后感范文自从互联网的普及以来,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日益多样化。

无论是电视、报纸还是社交媒体,都在传递着世界各地发生的重要事件和社会动态。

而我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于新闻的观后感也愈发深刻。

首先,我要感叹新闻的多元性和即时性。

每天,我们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获知成千上万条新闻。

这些新闻涵盖各种类型,包括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环境等各个领域的消息。

与过去相比,我们的信息获取途径更加便捷迅速,我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或电脑了解最新的新闻动态。

这种即时性不仅丰富了我们的信息来源,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全球动态,为个人和社会决策提供了更多的参考。

其次,我要说说新闻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在新闻报道中,对事实真实性和中立性的要求非常高。

一方面,新闻媒体要忠于事实,不断提高采编能力,提供准确、全面、真实的报道。

另一方面,新闻的客观性常常受到传媒机构自身立场和利益的影响。

不同的传媒机构可能因为观点不同而对同一事件做出不同的报道,这时候读者需要有辩证的思维能力,进行多方面的了解和思考,避免被主导性报道所误导。

再次,我要谈一下新闻的社会导向和价值观。

新闻作为一种权威信息传播渠道,常常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无论是对于政府政策的监督,还是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新闻媒体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此背景下,新闻媒体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积极传递正能量,关注民生,反映社会矛盾,促进社会进步。

另外,我也注意到新闻在现代社会中的商业化和传媒集团化趋势。

新闻机构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常常将新闻作为一种商品去推销,忽视了其作为社会公共产品的特点。

这种商业化的趋势,不仅导致新闻的质量下降,信息的准确性受到质疑,也会严重干扰新闻的价值导向。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新闻媒体的监管力度,增加对传媒集团的规范,确保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可信度。

总之,新闻观后感是对于新闻报道和传媒行业的一种思考和反思。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既要善于从多个渠道获取信息,也要具备辨别真伪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浅谈记者的新闻敏感性

浅谈记者的新闻敏感性

2022.09新闻记者在采写工作中需要具备新闻敏感性,这是由新闻的特性决定的。

新闻敏感性高的记者,其采写的新闻会表现出别样的精彩。

提高新闻敏感性对记者来说是很重要的。

一、新闻采写中的敏感性1.政治敏感性新闻是宣传国家政策、法规的重要载体,因此,新闻记者必须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站得直、行得正,不忘初心。

同时,记者应该积极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记者要站稳政治立场,发挥新闻的政治宣传功能。

记者要善于捕捉新闻素材的新闻亮点、热点、焦点,做立场鲜明的表达,阐明国家政策,弘扬社会正气。

所以,记者在捕捉素材、采写新闻、创作作品的过程中,要精准捕捉素材的政治性。

例如: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

乡村振兴不是单一、孤立的政策举措,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记者要在平时到农村走基层的过程中,发挥新闻敏感性,善于发现与乡村振兴有关的题材、线索,在采写这类新闻的时候抓亮点要抓得快准稳,进行深入挖掘采访。

2.民情敏感性新闻作品要多反映社会热点,新闻报道关系到每个人、每个家庭。

在采写新闻的时候,记者心中对社情、民情要有一把标尺。

在多媒体盛行的今天,人们捕捉信息的渠道、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但是一些人还是愿意站在报纸展示栏前看新闻、议天下大事,这是新闻的社会性使然。

很多新闻作品变成铅字的时候,会产生广泛的社会反响。

所以,新闻记者应认真观察社情、民情,用作品表达人民的心声。

3.创新敏感性记者可以从不同视角展现新闻,体现新闻的独特魅力。

富有新闻敏感性的记者,会以全新的角度、全新的思维来采写新闻,使作品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故此,记者应善于创新,不断拓展眼界,这种眼界的拓展也是在实践中不断磨砺、学习的结果。

总之,新闻记者创新能力在新时代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021年6月7日,很多记者都去采写全国高考这个新闻。

笔者认为,按部就班地进行采写,不但会流于形式,也会乏善可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看新闻感受
我也渐渐喜欢看新闻,现在,每逢假日,我都会每天坚持看新闻,这让我产生了很多的感受。

在每天看新闻时,我不会感到无聊,就感觉有人在和我很投机地交谈着,即使一个人在家,也不感觉孤单。

我觉得,新闻并不全是给人解闷的,在新闻中,我可以了解身边的小事,整个中国的大事以及全世界的大事,我不再认为只有大人需要关心国家大事,每天能了解这么多的事情,我觉得自己更像一个公民了。

我认为,作为一个公民,作为一个新世纪的小公民,关心周围,关心国家,关心世界就是我们的义务,就应该像古代一位诗人所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每天看新闻,可以学到很多知识,我自己总结了四点:一是生字,二是生活中的技巧,三是一些有关的物理、化学知识,四是学习中的技巧。

能在新闻中学到这么多的知识,看新闻也成为了一个知识乐堂,每天坚持下来,一个假期的收获还真不少呢。

在新闻中,我不仅可以学到丰富多彩的知识,还可以培养自己的情操。

每当新闻中报道有人遇到很大的困难,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我自己也会感觉到难过,有时候,也曾经想伸出援助之手,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她减轻一点负担。

每当看到新闻中故意伤害他人的坏人,473我总感到愤怒,总想见到这个坏人,和他讲道理,同时也希望他能改过自新,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好人,不要再干坏事。

以后无论有多
大的难言之隐,多不能伤及无辜。

通过每天看新闻,我渐渐的希望有困难的人能够走出险境,世上的坏人都变成好人,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从现在开始,我喜欢每天看新闻,新闻将成为我的第二个人生朋友。

每天坚持看新闻,越看人生越精彩。

七四班
马政
由地震新闻所以发的感想
今天牛某某复强调:地震不能做到短临预测, 一些经验上的预测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咋一听有点道理,如细想下来等同于全盘否定了多少专家及民间在几十年的探索已有很多成功典范的事实.也不知是什么时候起的,把经验积累与科学两者给分了家,似问:没有经验积累的过程哪有最后的学术文字表达总结的科学定论.任何科学所发现定论的依据不都来至于发现事务存在某种现象而总结后才获取的吗.民间及专家的经验不正是科学定论的基石吗?!当某个人及某个学派对一种事务的认识还没有定论时,就无权对别的学派妄加指责,更不能动用权力来作科学的评判.这是不公平的,这是在对探索者的任意强奸.
当今的地震预测与到了水与火,生与死的十字路口.学国外放弃预测?似问:在中国能做到国外的强制烈度建筑的真正标准吗?谁来检查检测?已经建设好的在地震带上的众多房屋由谁出钱来检测加固?更不可能推倒重建,别说是四万亿就是在加几个四万亿恐怕也只是少数区域能得已加固,翻修,重建等.而时间呢,是一年重整完,还是十年二十年?难到地震会乖乖的等你们加固重建后再来吗?难到权威给出的答案只有绝望吗?为什么不把你们公开承认有0,5%的成功机率来拯救0,5%的生命?,
记得我们尊敬的温总理站在废区上曾含泪说过: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也一定要去努力……总理说出了中华民族的人爱,团结的民族精神.而那些权威居然将大于百分之一的0.5%公然己绝望来对抗党中央救人第一的原则.其目的何在?
假如一个学派已表示自已的能力不足,不能预测到地震,那就该告示于天下看看除你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学派在这个学术领域有所突破及发现.如有成功的队伍存在那你们就该让位于能上之人.
地震局不是文化局可唱可说的单位,你手中的权力远远超出了一个国家的军队首领,军队如投入一场大战域也不过死伤会小于一场大地震所带来的伤亡.无论是军人还是百姓都属生命活体.生命是人人平筹的.而我们的地震局却将每次带来千万死伤的地震预测使命用一句地震不可预测推得干干净净,就连一点愧疚都全无……
我只是草民一个,无权无地位的指责何许,只想用亲身经历过七十年代两次被当时的地震局准确预测到几小时内会发生地震的真实事实来回击地震不可预测,开历史倒车的绝望主义者.
七四班
马政
观实事,写感受
祖国,当我们提起这个词的时候,我们的心中马上会联想到壮丽秀美的山川,历史悠久的文化,会联想到钢铁般的国防,善战的勇士;还有那鲜艳的五星红旗。

对于家乡的山水,家乡的声音,语言,人们都会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种最深厚的感情,就是爱国之情最自然的流露。

那莽莽无际的原野,奔腾浩荡的江河,苍茫辽阔的草原,为我们提供了极为生动的情感素材,我们的祖先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在哲学,历史,政治,军事,文学艺术等诸方面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

所有这些都凝聚着一种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它激励着人们把自己的智慧,力量以至生命毫无保留地贡献给祖国和人民。

从古至今,祖国就涌现出无数的爱国者,他们把祖国,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如精忠报国的岳飞,收复台湾的郑成功,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两弹一星的邓稼先,驾驶神州五号飞向太空的杨利伟,奥运新星刘翔等等……无数仁人志士以铁的事实抒写了一曲曲爱国之歌。

他们为祖国生,为祖国死,把爱国之情化作英勇献身的实际行动,把为国捐躯,报国献身视为最崇高,最光荣的事情。

同学们,我们应该为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为这些民族之花而骄傲。

其实,爱国,不仅仅是对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它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啊。

所以,同学们,我们要从小树立爱国精神。

例如:
在升国旗时,要行注目礼;平时要积极参加校内外开展的一切和谐成长的活动。

虽然这些只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但是却充分的体现出了自己的爱国意识。

50多年前,一代伟人毛泽东面对祖国的壮丽河山,写下了不朽的诗句:江山如此多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今天,我们更有理由相信: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七四班
马政
随笔感受
人们常常会问“永远到底有多远?”没有人知道,因为“永远”是一个概念模糊的字眼,没有人知道它确切的时间和距离,只是感觉上,它应该是延续不断的,没有尽头,没有边际。

概念模糊也就显得飘渺而不牢靠,但人们往往喜欢把它挂在嘴边,以为这样就可以永恒。

然而,我却喜欢实实在在短暂的瞬间。

一瞬间的惬意、温馨或者感动在不经意间蔓延在心空。

多年后依然会在脑海中浮现,心底依旧会流沙般浅浅涌动着喜悦或感伤。

当忙碌的一天随夜幕降临而离去时,你是否曾静坐在书桌前,桌上刚泡好的一杯奶茶,正飘着淡淡清香,这一瞬间的惬意也许就在你的脑海中留下了永恒。

是否有人想过,小草不会因为树的高大挺拔而失去风景的称呼;野草,野花不会因为玫瑰的娇艳而放弃芬芳的权利;而人,不会因为命中注定的平凡而丢失了幸福的瞬间,在幸福的那一刻,不就是永恒的瞬间。

其实,幸福的瞬间,不一定要完美,很真诚,这就已经足够了!
记得那天黄昏,我一个人在海边漫步,信手扔着小石子,小石子击打着海水发出“咚——咚——咚”的响声,掠过海面飞向远方……
突然,我的手停住了,一位老先生牵着他妻子的手缓缓向我走来,他们俩的头发已经都花白了,但在他们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我却感觉到了幸福,他们一定很幸福,很快乐……
他的手紧紧地握着妻子的手,他们互相依偎着,一步一步慢慢地向前走,脸上荡漾着幸福的微笑,风轻轻地拂过他们的脸,吹乱了妻子的
头发,在夕阳的照耀下,发出点点耀眼的银光,他停下脚步为妻子整理耳边已花白的秀发,他的动作是那样的轻,那样的小心,他的嘴角一直微微上翘,妻子微笑地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那份幸福的瞬间,那份永恒的瞬间,我清楚地看到他们彼此目光中的幸福与满足,就像歌词中唱的“河边的风,在吹着头发飘动,牵着你的手,一阵莫名感动,一起看着日落,一直到我们都睡着,我想就这样牵着你的手不放开,想这样没担忧,唱着歌,一直走,爱可不可以简简单单没有伤害,你,靠着我的肩膀,你,在我胸口睡着……”这时,拂过他们脸的风也吹过我的脸,顷刻间,我感受到了那份幸福,那份永恒……
太阳下山了,落日的余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在夕阳下是那么美……就这样,他一直紧紧握着妻子的手到永远。

其实幸福很渺小,但是它却能打动别人的心,这样的美丽是给懂得它的人观赏的,永远都不要放弃自己心中的美丽,自己心中的永恒,即使它不是那么完美,那它也是你值得去寻味的,就像歌词里说的“可知道有些事有些人,停留在发生的那天不肯走,看时光的残酷,舍不得被遗忘,有你陪伴的幸福,为你打开时间的锁,等那一天落叶静静飘落眼前,已不再伤悲,永恒终于相信了幸福的瞬间,每一秒都不后悔我陪你体会,过去未来轻轻重叠,请原谅甜甜的眼泪,感谢今生与你在幸福的瞬间依偎”。

记住你心中的幸福,即使你很短暂,那它也是你永恒的瞬间。

七四班
马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