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
台州轻轨

一、公示注意事项1.发布时间:2009年11月25日2.公示期限:2009年11月25日- 2009年12月24日3.公示类型:批前公示4.联系人:5.联系电话:二、公示文本1.项目背景《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确定台州市城市性质为浙江沿海中部区域性中心城市,现代化港口城市;提出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697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0%,市域城镇体系为“一核、两心、三带”空间布局;中心城区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为150万人,远景控制在250万人以内。
《台州市域总体规划纲要(2007-2020)》对台州市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重要节点和世界制造业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长三角城市地区承接上海、辐射外围的重要轴心和纽带;成为浙江省域经济强市和省域沿海经济带的中核。
打造“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大城市、中国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三张名片。
市域城镇体系框架为“一核二圈、一带二轴、四副五级”,“一核”为中心城市,“两圈”分别指由温岭、临海和东部滨海新城构成的内圈层与由三门、天台、仙居、玉环构织的外圈层,“一带”是指依沿海大通道形成的滨海城镇和产业密集带,“二轴”即分别贯通市域南北、东西,呈“十”字型分布的两条城镇发展轴线。
目前,台州中心城市集聚力不够,区域性资源缺乏整合和统一配置,如何提升中心城市地位和经济辐射力,构筑大台州城市圈发展框架,融入长三角经济区,基础设施资源的配置和带动将成为重要的推力。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对于加强区域衔接,调整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土地集约使用,支撑城市产业升级将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台州市主管部门组织“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编制工作。
2009年11月,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通过了专家评审。
2.规划目标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目标如下:(1)建立台州市城市公共客运骨干系统,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缓解城市交通供需矛盾,引导城市客运交通结构向合理方向发展。
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为统筹安排台州城市各项建设事业,指导城市合理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的法定效力本规划经台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同意并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即成为台州市开展城市建设规划管理的法定性文件,由台州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第三条适用范围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台州市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都必须遵守本规划,服从城市规划管理。
第四条规划修改因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确需对本规划进行局部调整时,应由台州市人民政府主持修改,报台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备案。
涉及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总体布局等重大调整的,须经台州市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议同意后报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
调整本规划的强制性内容,须经台州市人民政府组织论证,向浙江省人民政府提出专题报告,经审查批准后方可进行调整。
第五条规划期限本规划中规划期指批准实施年份至2020年;在各项文件的表述中,近期指2004?2010年,远期指2011?2020年,远景指2020年以后。
第六条城市规划区本规划所称城市规划区与台州市市区行政管辖范围一致,共1536平方公里,分为中心城区和郊区。
中心城区是具体布局城市各项功能用地,平衡城市建设用地的范围。
中心城区含规划建成区和近郊区,面积约900平方公里,具体包括:椒江区陆域范围;黄岩区的江口街道、北城街道、东城街道、西城街道、南城街道、新前街道、澄江街道、高桥街道、院桥镇和沙埠镇;路桥区陆域范围。
第七条规划原则(一)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原则。
(二)坚持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原则。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优先原则。
(四)坚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优先原则。
(五)坚持市区一体化和整体性原则,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规模效益,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台州城市规划 (-2020年)

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年)方案1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1 市域人口和城镇化水平根据未来发展趋势预计和已编制的上级规划,确定台州市域范围2010年常住总人口为618万人,预计城镇化水平为52%;2020年台州市域常住总人口为672万人,预计城镇化水平为67%。
1.2 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1.2.1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台州市域城镇体系空间发展结构为“一个发展核、三条发展带”。
(1)“一个发展核”——指台州城市群,是台州城市与产业发展的核心地带,包括椒江、黄岩、路桥及温岭市区等重点发展城区;(2)“三条发展带”——城镇群空间的联系轴“北部城镇发展带”:以天台、三门为依托,形成沿上三高速、326省道、224省道的东西向北部城镇发展带;“西部城镇发展带”:通过322省道,沿永安溪(椒江上游)河谷形成以仙居、临海为依托的西部城镇发展带,其中,临海是该发展带上的核心城市;“东部沿海城镇发展带”:以规划台州沿海大通道和各港口为依托,以东部沿海产业带的建设为导向,形成南到玉环大麦屿港口、北到三门健跳港(含椒江大陈岛)的大中小城镇相结合的城镇密集发展带,这是台州市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和重点建设内容。
1.2.2 城镇体系职能及规模结构规划城镇体系职能划分:规划台州市域城镇体系职能分为五级,依次为市域中心、市域副中心、县(市)域中心、重点镇与一般建制镇。
规划市域中心为台州市区;市域副中心为临海市区;县(市)域中心为温岭、玉环、天台、仙居及三门市区;另外还规划确定10个中心镇。
城镇体系规模等级划分:按各城镇的发展条件与职能,规划5级城镇(市)规模等级。
其中,人口100万以上的大城市一个(台州市区);20-50万中等城市三个(临海市区、温岭市区、玉环县城);10-20万小城市五个(天台县城、仙居县城、三门县城、临海杜桥镇、温岭泽国镇);5-10万人口小城镇10个(金清镇、白水洋镇、大溪镇等);其它为人口在5万以下的小城镇。
台州市绿心生态区总体规划

台州市绿心生态区总体规划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总体发展战略与功能定位 (3)第三章总体结构 (4)第四章四线规划控制导则 (4)第五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8)第六章土地利用规划 (9)第七章土地开发强度控制 (10)第八章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11)第九章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14)第十章林相植被规划 (16)第十一章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16)第十二章旅游体系规划 (17)第十三章村民居住用地规划 (20)第十四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20)第十五章近期建设规划 (26)第十六章建设实施策略 (27)第十七章附则 (29)附表一:绿心生态区规划用地平衡表 (29)附表二:绿心管理区规划用地平衡表 (30)附表三:绿心协调区规划用地平衡表 (30)附表四:绿心生态区近期用地平衡表 (31)附表五:绿心管理区近期用地平衡表 (31)附表六:绿心协调区近期用地平衡表 (32)附表七:现状重要景点一览表 (32)附表八:绿心生态区村民安置点统计表 (36)台州市绿心生态区总体规划文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为满足城市发展对绿心生态区空间布局提出的新要求,明确绿心未来发展方向和策略,落实并完善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发展目标,提出整体的空间框架,以指导绿心生态区进行生态可持续的开发建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制订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的法定效力本规划经台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即成为台州市绿心生态区管理和实施的法定性文件,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各项土地及空间利用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遵照本规划执行。
下层次规划也应遵循本规划的原则和具体要求进行编制。
本规划有下划线的内容为强制性内容,规划实施应严格执行。
第三条规划修改本规划的解释权属台州市建设规划局、台州市绿心生态区建设管理委员会,如需调整,应组织专家论证并进行规划公示。
第四条规划范围绿心生态区用地涉及椒江的葭沚、洪家,路桥的桐屿、路北,黄岩的江口、南城、东城等七个街道办事处,63个行政村,总用地面积约为76.5平方公里,包括绿心管理范围约63.24平方公里和绿心协调区约13.26平方公里。
台州城市规划 (-2020年)

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年)方案1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1 市域人口和城镇化水平根据未来发展趋势预计和已编制的上级规划,确定台州市域范围2010年常住总人口为618万人,预计城镇化水平为52%;2020年台州市域常住总人口为672万人,预计城镇化水平为67%。
1.2 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1.2.1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台州市域城镇体系空间发展结构为“一个发展核、三条发展带”。
(1)“一个发展核”——指台州城市群,是台州城市与产业发展的核心地带,包括椒江、黄岩、路桥及温岭市区等重点发展城区;(2)“三条发展带”——城镇群空间的联系轴“北部城镇发展带”:以天台、三门为依托,形成沿上三高速、326省道、224省道的东西向北部城镇发展带;“西部城镇发展带”:通过322省道,沿永安溪(椒江上游)河谷形成以仙居、临海为依托的西部城镇发展带,其中,临海是该发展带上的核心城市;“东部沿海城镇发展带”:以规划台州沿海大通道和各港口为依托,以东部沿海产业带的建设为导向,形成南到玉环大麦屿港口、北到三门健跳港(含椒江大陈岛)的大中小城镇相结合的城镇密集发展带,这是台州市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和重点建设内容。
1.2.2 城镇体系职能及规模结构规划城镇体系职能划分:规划台州市域城镇体系职能分为五级,依次为市域中心、市域副中心、县(市)域中心、重点镇与一般建制镇。
规划市域中心为台州市区;市域副中心为临海市区;县(市)域中心为温岭、玉环、天台、仙居及三门市区;另外还规划确定10个中心镇。
城镇体系规模等级划分:按各城镇的发展条件与职能,规划5级城镇(市)规模等级。
其中,人口100万以上的大城市一个(台州市区);20-50万中等城市三个(临海市区、温岭市区、玉环县城);10-20万小城市五个(天台县城、仙居县城、三门县城、临海杜桥镇、温岭泽国镇);5-10万人口小城镇10个(金清镇、白水洋镇、大溪镇等);其它为人口在5万以下的小城镇。
台州绿心

绿心位于台州市区中心,椒江,黄岩,路桥三区的结合部,总面积约63.4平方公里。
绿心交通便捷,距三区中心约为5公里;绿心腹地宽广,山峦叠嶂,植被保护良好,动植物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美不胜收,人文景观丰富。
绿心是台州大城市框架的核心生态景观区,文化休闲区,旅游度假区,高档住宅区,是台州城市的精华所在。
绿心已建成欢乐岛、水世界等游乐项目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绿心区块主要由丘陵山地和农田桔园等平地组成。
绿心有着理想的田园山水风光。
西面九峰山远山凝黛,中心永宁山平地突出;东面井马水库波光潋滟。
黄峰岩、丫鬟岩、方山,看不完层叠的清山翠谷;散落各处的池塘水潭,听不够潺潺的秀水物语。
绿心山水交融,步移景换。
生态绿心:区内湖泊、河流、湿地农田、森林、山体等多种自然生态类型保存较为完好,绿心应该成为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一个生长在自然生态网络中的地区。
文化绿心:通过人文景观设施、会议展览、图书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大大提升绿心的文化品位,使该区既具有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高效的绿心:现代化的工作环境、先进的管理方式、发达的信息条件、便捷的对外交通,未来的绿心是一片兼具高效率与高效益的片区。
台州市绿心狮子山森林公园景观规划项目时间:2007年项目规模:779公顷项目地点:浙江省台州市围绕“自然、回归、生态、野趣、保护、发展”的主题,公园是一个集佛教文化、观光田园、旅游度假、休闲娱乐、文体运动于一体的多功能旅游的森林公园。
打造一个既能够满足周边市民“周末休闲、回归自然”,也可满足外地游客旅游之处。
使狮子山成为山水相间生态狮子山,高效便捷网络狮子山,绿色多元旅游狮子山,复合产业活力狮子山。
绿心桐屿片村民安置点位于台州市绿心生态区西南角,承担了绿心生态区部分村民安置和旅游开发的城市功能。
如何在符合生态、安全、景观和地质要求的前提下,妥善解决村民安置的布局问题,是绿心生态区得以合理开发、保护的前提。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台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台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3.31•【字号】浙政函〔2024〕43号•【施行日期】2024.03.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台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浙政函〔2024〕43号台州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报请批准《台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的请示收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规划》。
《规划》是台州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民营经济示范城市和沿海沿湾支点城市。
二、筑牢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台州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90.55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71.96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2959.17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334.32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023倍以内。
严格“三条控制线”管控,明确历史文化保护、灾害风险重点防控等安全保障空间,严格城市蓝线、绿线、黄线、紫线等管控,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
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城市协调布局,深度参与宁波都市区建设,加强与杭州、温州、金义都市区联动发展,共建世界级城市群。
实施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建设,严格保护温黄平原等耕地集中片区,完善杨梅、柑橘、青蟹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布局。
筑牢海洋生态屏障,加强海岸带保护和修复,保护天台山、括苍山等山林生态屏障,贯通椒江等水系生态廊道。
台州市城市规划地域划分及编码规定

台州市城市规划地域划分及编码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为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在规划区内的全覆盖,做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定性”和“唯一性”,实现“一张图”的高效管理模式,须合理地划分城市规划管理单元,作为组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进行规划管理的基础。
第二条(依据)本规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年)》为依据,参照同类城市有关技术标准与准则,并结合台州市城市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第三条(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台州市区行政界线所辖范围,在该范围内组织和承担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按照本规定进行地域划分和命名。
本规定原则上划定了《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年)》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内的规划管理单元。
对于远郊城镇因工作基础的原因,本次暂不划分,今后工作深化后,根据命名规则,逐个确定规划管理单元。
第四条(划分体系)根据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布局结构,确定“分区-片区-规划管理单元- 图则单元-地块”五级地域划分体系。
第五条(划分权限)“分区- 片区-规划管理单元”三级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划分、确定编码;“图则单元-地块” 两级由规划编制单位划定、确定编码。
地域边界划分应根据城市规划确定的城市结构、用地性质、地理特征以及行政界线确定。
各级地域边界可以根据规划编制时的实际作微调。
边界调微时,相邻地域边界应作相应调整,以确保无缝衔接,并报市局总师办同意。
第二章地域划分要求第六条(分区)分区划分主要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以地理特征和区行政边界相结合的方式确定。
台州市区划分为3 个分区,分别为椒江分区、黄岩分区、路桥分区。
第七条(片区)片区划分主要根据分区规划,并结合街道(镇)的行政界线确定。
台州市中心城区共划分为30 个片区,分别是:(一)椒江分区,包括章安片区、前所片区、葭沚片区、白云片区、海门片区、洪家片区、下陈片区和三甲—椒江农场片区。
台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建筑管理)

台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建筑管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市城乡规划管理,保障城乡规划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及其它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台州市规划区内各项建设工程。
第三条在台州市规划区内进行建设的,应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
详细规划编制应符合本规定。
第二章城市用地分类和适建范围第四条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第五条各类建设用地的使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
在有详细规划的地段内进行建设,应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
第六条各类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范围应符合《建设用地适建表》(见附表一)的规定。
附表一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超出附表一规定范围的,应按《台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规定(试行)》第三章规定执行。
第三章建筑间距第七条建筑间距应符合国家、省有关规范和规定,同时应符合本章规定。
第八条建筑与建筑之间分为平行布置、垂直布置。
当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按被遮挡建筑方位确定建筑朝向)时,按照下列标准控制:1、当两栋建筑的夹角小于等于60度时,按平行关系控制。
2、当两栋建筑的夹角大于60度时,按垂直关系控制。
第九条建筑与被遮挡居住建筑(不包括老人公寓,下同)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一)低、多层、条式高层建筑与被遮挡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应满足下列要求:1、朝向为正南北向时,正向间距在新区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15倍,旧区改建项目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1倍。
2、当建筑方位偏东或偏西时,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按表1换算。
表1不同方位间距折减换算表①0°)偏东、偏西的方位角。
②L为正南向居住建筑的标准日照间距(m)。
③本表仅适用于无其它日照遮挡的平行布置条式居住建筑之间。
台州市鉴洋湖城市的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台州市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08-2020)规划说明书(中间稿)第一章规划背景1 湿地资源的重要性与稀缺性掀起了全球范围内湿地保护的热潮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之一。
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改善气候、控制污染、美化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都有着其它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文明的发源地”和“物种的基因库”。
然而,在大规模城市化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湿地面积的减少以及湿地功能的衰退几乎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但另一方面,随着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加,人们也已经意识到湿地保护的必要性,从而掀起了世界范围内湿地保护的热潮。
湿地保护的标志性开端是1971年缔结的拉姆萨尔公约,公约的最初目标是保护国际重要的水禽及其栖息地;而后由于逐渐认识到湿地作为地球之肾,对陆地淡水的净化和汛期洪水的滞蓄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作用,而逐步提出了对湿地生态系统本身的保护,其中包括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性的保护)、特殊的湿地类型(特色的保护),以及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湿地(历史文化的保护)的保护等等。
2 台州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为台州市湿地保护提供了良好的前提从《台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调查来看,台州市湿地资源较少,但其类型非常丰富。
全市湿地类型分为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库塘湿地,分布于沿海椒江、永宁江两侧、河网汇集处、水库等地。
其中,鉴洋湖是台州市范围内唯一的一块面较大的内陆河流型湿地。
传统的湿地生态保护往往采用“就点论点、就线论线、就面论面”的保护方式,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没有从宏观层面解决湿地保护和区域生态保护的关系。
台州市在200 4年启动和编制了《台州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并在2007年通过立法,成为国内首个生态规划立法的城市。
生态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城市绿地系统、水系统的概念,而是更广泛地包含一切能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大尺度山水格局、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湿地与水系统、林业及农业系统、自然保护地及开放空间系统等。
台州市三区融合发展的和合之道

台州市三区融合发展的和合之道一、引言“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制造之都”是台州城市发展新的定位。
就“和合圣地”而言,台州素以佛宗道源享誉海内外,是佛教天台宗和道教南宗的发祥地,天台山以其深邃的文化内涵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和合文化。
目前,促进台州市椒江、黄岩、路桥三区融合发展,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已成为三区发展的基本定位。
其中,基于“和合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是推动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
台州市融合发展早在1994年撤地建市之初就已提上议事日程。
撤地建市以来,台州的城市体系逐步完善,有力地增强了区域内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台州曾经两撤两并,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影响。
地级台州市的建立,形成了区域内的强大发展极,有力地增强了台州地区内部的凝聚力。
” [1]《台州一体化战略报告》对台州一体化概念做了初步定义,阐述了台州地域相近或文化、地理特征相似的区域间一体化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从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市场、要素流动,共同繁荣、联合对外等角度对台州一体化发展做了分析与展望。
而台州一体化,则是以构建现代化大台州为目标,统筹配置要素资源,推进市区繁荣、城乡一体、区域协调的发展过程。
2016年新修订的《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将台州市定位为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浙江沿海区域性中心城市,工贸型现代化港口城市。
2016年4月,《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完善市区管理体制,探索推进市区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市区融合发展机制,推动椒黄路三区相向建设、融合发展,实质性推动市区一体化,强化一核,推进三区融合。
以文化强市建设为统领,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目标,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
” [2]从整体规划可以看出台州在提高城市地位和促进融合发展方面可谓是全力以赴。
虽然台州城乡一体化进程和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融合发展不深,依然是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短板。
台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 4 拥有种多的平原水网,无滨水。滨海绿地,未 形成多种水景效果
• 5 植物种类没有突出特点 • 6 绿地种类单调,缺乏有效的组织
• 7 山体破坏较重,山体使用存在一定的问题 • 8 在城市内部,山体公墓较多,对城市景观影响
较大 • 9 缺少城市防风减灾的防护林地,庇护场所
绿地系统规划工作方式
区位分析
国外城市绿地发展
绿色滨海家园
规划范围、期限、依据和规模 本次绿地系统规划范围同城市总体规划范围一致。共1536平方公里。中心城 区880平方公里,郊区656平方公里,2020年建成区面积165平方公里
二条防护林—— 滨海防护林、椒北、椒南防护林
三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山地蕨类、野生植物保护区
水生植物、半水生植物保护区 濒危植物保护区
四个生态控制区——鸡笼山生态控制区
划岩山生态控制 机场生态控制区 九指山生态控制区
六条生态绿脉——心海绿脉
双浦绿脉 三山脉脉 五峰山绿脉 十里铺绿脉 中央山绿脉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浙江省台州市
评审会
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欢迎各位专家领导光临
浙江省台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004—2020年) (送审稿)
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所
绿地系统规划重点
• 1 实现园林城市目标,绿地指标达 到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
• 2 对比参照国内外城市绿地实例, 结合台州市区特色,提出台州绿色 生态园林城市的主体框架。
• 6.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 能提高防灾、抗风能力的基 础.
• 7.提出绿地实施的相关措施
• 8.将绿地系统的五个理念贯彻 到具体实施中
2007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项目获奖名单

2007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项目获奖名单(一)城市规划一等奖(共13项)1、北京市限建区规划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3、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规划设计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4、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所5、拉萨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6、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7、奥林匹克公园市政工程综合规划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8、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9、京津冀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8-2020)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0、广州市中心八区分区规划及控制性规划导则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广州市城市规划自动化中心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11、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规划局12、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北京大学山东省建设厅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13、新疆伊宁市南市区保护与更新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等奖(共41项)1、深圳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暨2006年度实施计划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北京住房建设规划暨北京“十一五”保障性住房及“两限”商品住房用地布局规划北京市规划委员会3、北京轨道交通及沿线土地优化规划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4、上海市轨道交通10号线四川北路站地区城市设计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5、北京商务中心区地下空间规划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6、衡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衡阳市城市规划局衡阳市规划设计院7、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8、北京2008奥运环境建设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9、天津意式风貌建筑保护区的保护与整修规划天津市建筑设计院10、深圳市整体交通规划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11、重庆市茶园城市副中心城市设计方案综合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2、杭州城区水系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规划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杭州市河道整治工程指挥部13、汉口原租界风貌区青岛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4、2006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规划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5、嘉兴市环城河沿线景观城市设计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6、宝安总体城市设计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深圳市规划局宝安分局17、亦庄新城规划(2005-2020)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规划和环境设计研究中心18、中国·长江三峡水利枢纽保护与利用规划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19、苏州高新区狮山片控制性详细规划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泸沽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1、广州市生态区划政策指引与番禺片区生态廊道控制性规划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2、安徽大学新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3、重庆1小时经济圈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4、广州白云新城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25、福建省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6、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宁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7、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8、哈尔滨市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哈尔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9、南京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30、江苏省沿江城市带规划江苏省建设厅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省建设厅城市规划技术咨询中心31、诸暨市域总体规划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32、成都市中心城非城市建设用地城乡统筹规划--成都市“198”地区控制规划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33、南浔历史文化保护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湖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34、天山天池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35、天津临空产业区(航空城)总体规划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36、梅州市客家公园(客家博物馆、黄遵宪纪念馆)规划设计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37、广州从化温泉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整体城市设计及道路交通和市政专项规划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38、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济宁市规划设计研究院39、北京市山区协调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40、北京密云新城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41、南京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2006深化版)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三等奖(共80项)1、青岛市近海岛屿保护与利用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武广高速铁路广州新客站地区规划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所3、重庆市西永副中心城市设计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4、吴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5、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空间规划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6、山东省海岸带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山东省建设厅7、重庆市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管制区规划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8、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红岩魂广场二期工程修建性详细规划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9、浦东新区城市雕塑规划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10、南京市空间景观特色意图区规划研究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11、《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实施条例》研究广东省建设厅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2、西藏雅砻河风景名胜区桑耶景区详细规划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13、亳州北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14、浙江省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优化布局研究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15、绩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6、江苏省区域安全供水规划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17、成都市新都区桂湖-宝光寺片区城市设计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18、武汉新区六湖连通水系网络综合规划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9、武汉·万科润园修建性详细规划中南建筑设计院20、江阴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5-2020)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1、曲阜市明故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曲阜市规划局上海三齐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22、广州南沙开发区大角山海滨公园园林景观设计方案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23、广州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州市城市规划自动化中心24、武汉月湖文化艺术区规划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5、杭州西北部生态带用地控制规划研究浙江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所26、湖北梁子湖地区跨区域保护与协调发展规划研究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7、杭州市域综合交通协调发展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28、富阳龙门镇城镇总体规划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9、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30、江湾五角场市级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德国SBA公司上海代表处31、合肥市城市危旧房改造规划--以存量土地挖潜促进城市节约集约用地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32、温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温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33、西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用地控制性规划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34、海口市城市消防规划重庆都会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35、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大同市规划管理局36、北京市通州区综合交通规划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中城通联智能交通科技有限公司37、宁洱县震后恢复重建规划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38、厦门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39、安徽省沿淮城市群规划研究(2006-2020)蚌埠市规划设计研究院40、中共五大会址周边历史地段综合规划武汉市城市规划咨询服务中心41、中国药科大学江宁校区详细规划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42、厦门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43、武汉铁路客运枢纽三大站区综合规划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44、柳州市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45、哈尔滨市松北区城市规划管理单元规划哈尔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46、西藏自治区风景名胜体系规划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47、宁波市北仑中片区空间环境特色规划武汉华中科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48、常州城市空间景观规划研究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常州市规划设计院常州市测绘院常州市城市规划管理信息中心49、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株洲市规划设计院50、绍兴市区、绍兴县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规划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绍兴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51、无锡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无锡市规划设计研究院52、三门峡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河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53、温州市规划管理单元总纲及试点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温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54、深圳水战略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55、三清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3-2020)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56、长白山保护与开发总体规划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57、余慈地区城镇空间布局规划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58、铁岭市凡河新区莲花湖国家湿地公园核心区景观设计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铁岭市规划设计研究院59、隆昌县云顶古寨修建性详细规划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60、湖南城市学院(新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湖南城市学院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61、石家庄市总体城市设计石家庄市规划设计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都市原点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62、上海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63、福州市区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规划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64、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65、南水北调北京市水厂布局及新建、改扩建水厂工程规划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66、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节约型城市建设——安徽省城市规划节能省地对策研究安徽省建设厅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67、开封古城水系二期工程环境景观设计城市建设研究院开封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68、青岛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2006-2020)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69、新疆喀什地区旅游发展规划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70、江北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71、宜昌市中心城区抗震防灾规划宜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72、汾河太原城区段治理美化二期工程北延伸段修建性详细规划太原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73、雅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自贡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74、泉州市古城保护整治规划泉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泉州市城乡规划局75、温州历史名城文化保护规划温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76、顺德中心城区道路交通专项规划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吴宋美加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77、宜昌都市区规划78、济宁市老运河城区段改造详细规划与现状调研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济宁市规划咨询中心79、昆明主城东南二环路沿线控制性详细规划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80、黄石市磁湖北岸滨水绿化景观带详细规划黄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表扬奖(共40项)1、深圳市信息管道及机楼“十一五”发展规划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柳州市箭盘路奇石广场景观规划工程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3、长沙市三角洲地区城市设计湖南阡陌设计有限公司4、泸西县阿庐文化中心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云南汇景工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5、南宁市城市雕塑发展规划研究南宁市城市规划设计院6、重庆市武隆县新农村总体规划(2006-2020)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7、济南市古城片区(CGC)控制性详细规划8、菏泽市古城及周边地区控制性城市设计菏泽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都市原点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9、合肥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肥市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10、福州城市历史文化中轴线概念规划设计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1、南京市城市照明专项规划(2006-2020)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12、大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206-2030)大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13、湘西地区城镇体系规划湖南省城市规划研究设计院14、济南市城市供热规划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5、日照市灯塔片区详细规划日照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6、福州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7、海口市长流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海口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8、烟台市海岸带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19、南宁市邕江两岸地区建设开发规划之邕江南岸东片区滨水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达思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南宁市城市规划设计院20、海口市住房建设规划(2006-2010)海口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1、湛江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湛江市规划局湛江市规划勘测设计院22、国家铁路深圳新客站综合规划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23、青云映山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大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4、荆州古城内环景观带规划荆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5、天津市电力空间布局规划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市电力公司26、襄樊市檀溪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襄樊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7、成都市沙河堡客运站片区城市设计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28、川南城镇密集区规划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9、成都市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布局规划(2005-2020)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30、虹口区凉城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31、厦门市马銮湾核心区城市设计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32、旅顺新区(水师营)城市设计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大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33、常州市万福路-常澄路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常州市规划设计院常州市测绘院34、四川大学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研究成都市纵横规划设计院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35、哈尔滨市学府路地段城市设计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36、大兴安岭地区城镇体系规划(2004-2020)黑龙江省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37、云南省昭通市太平组团东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重庆仁豪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38、厦门市岛外地区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2006-2020)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院39、菏泽市城市消防规划(2005-2020)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菏泽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40、沈阳市沈河区发展战略规划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村镇建设规划一等奖(共2项)1、海南省三亚市凤凰镇槟榔、鹅仔村联片新农村规划海南雅克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2、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八景镇上保蔡家村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规划与行动计划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二等奖(共17项)1、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管家岭村村庄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山西省阳泉市小河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系山西佰辰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3、北京市延庆县八达岭镇旧村改造A区-营城子村一村带三村详细规划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4、北京市村庄体系规划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5、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省村镇建设服务中心6、浙江省乐清市温州大桥工业园区村企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乐清市城乡规划设计院7、山东省青岛即墨市龙泉镇东西蒋戈庄村村庄规划青岛北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8、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蔡店乡刘家山村村庄规划武汉华中科技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9、广东省广州市黄埔村黄埔直街、盘石大街重点地段保护规划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10、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保护与发展建设规划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11、重庆市永川区青峰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12、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南京大学13、《广东省村庄整治规划编制指引》及试点规划广东省建设厅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14、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镇总体规划(2005-2020)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5、广东省增城市新塘镇总体规划(2005-2020)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16、河北省武安市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17、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三等奖(共35项)1、安徽省巢湖市无为县二坝镇总体规划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2、北京市通州区西集镇镇域规划(2006-2020)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集镇人民政府3、河北省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研究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4、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镇总体规划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5、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祝家树莓农业经济区区域规划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6、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泡子镇村镇规划(2005-2020)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7、江苏省金坛市薛埠镇总体规划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金坛市规划设计院8、江苏省嘉善县西塘镇城镇总体规划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9、山东省淄博市村镇体系规划淄博市规划信息中心10、广东省深圳市城中村(旧村)改造总体规划纲要(2005-2010)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1、北京市顺义区北务镇道口村村庄规划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2、北京市房山区张坊镇穆家口村庄规划北京炎黄联合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北京炎黄方圆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13、山西省晋中市夏门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4、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大沙河镇陈庄村村庄建设规划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5、江苏省丹阳市延陵镇九里村村庄建设规划江苏省村镇建设服务中心丹阳市规划局16、浙江省开化县何田乡禾丰村村庄整治规划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17、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前红特色村建设规划浙江省温岭市规划设计院18、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19、北京市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都市郊区发展研究中心20、北京市房山区窦店镇总体规划(2005-2020)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1、江苏省常熟市梅李镇总体规划(2005-2020)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2、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总体规划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23、云南省姚安县光禄镇总体规划修编楚雄州勘测规划设计院24、上海市金山区金山现代农业园区(廊下镇)总体规划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5、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前山地区新农村发展规划(2006-2020)内蒙古城市规划市政设计研究院26、江苏省东台市溱东镇草舍村村庄建设规划江苏省村镇建设服务中心27、湖南省韶山市韶山村村庄规划湖南省城市规划研究设计院28、湖南省益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赤江咀示范片建设规划湖南省益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29、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黄龙溪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2006-2020)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30、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喜洲古镇保护规划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31、北京市顺义区大孙各庄镇吴雄寺村村庄规划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32、北京市历史文化资源整合调研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33、山西省古村镇普查山西省建设厅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系34、安徽省寿县合庙小学教学楼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规划管理单元划分和管理图则编制研究——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

规划管理单元划分和管理图则编制研究——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崔昆仑;徐颖;王晶晶【摘要】This paper review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plan formulation and planning administration. Based on the references to mature experiences from several domestic and foreign cities, integrating urban planning production formulated. and coordinating the opinions between divisions, this paper explores a new urban planning administration platform which is operational and oriented to the planning management. The urban planning administration platform includes three parts: defining the system of district division, dividing planning administrative unit,formulating urban planning administrative map.%该文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通过多角度分析现状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中所面临的问题,借鉴多个城市的成熟经验.全面梳理整合已编规划,充分协调各方意见,最后构建了一个针对城乡规划管理实际需求、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管理平台".研究构建的"管理平台"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确定地域划分体系、划分规划管理单元、编制各单元的管理通则.【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1(029)005【总页数】3页(P96-98)【关键词】规划管理单元;地域划分体系;管理图则;管理平台【作者】崔昆仑;徐颖;王晶晶【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建设规划局;浙江省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城市规划的开发控制,是实现城市规划管理的两项主要内容。
[法律资料]台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
![[法律资料]台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fb9e552a76c66137ee061997.png)
台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1 总则1.1 为了统一台州市区范围内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内容和深度,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规范化、标准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结合台州实际,制定本规定。
1.2 在台州市区范围内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应当符合本规定要求。
其他县(市)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可参照执行本规定。
1.3 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实现台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全覆盖,实现规划管理单元的“一张图管理”。
1.4 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突出调控城市空间资源、维护公平、保障公共利益的公共政策属性。
1.5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名称和规划范围,按照《台州市城市规划地域划分及编码规定》确定。
1.6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浙江省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按照《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的要求,并与《台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建筑管理)》、《台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规定》、《台州新建地区公共(市政)设施配套标准规划指引(试行)》等规定相符。
如因特殊原因与上—1—述规定不符的,应当作出专门说明。
1.7 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应当严格执行《台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电子报件技术规定(试行)》,并提供公示展板和宣传册页制作的电子数据成果。
2 规划内容要求2.1 资料收集和现状调研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收集下列资料,并分析和整理(具体详见附件1):1、自然条件及历史资料;2、人口分布、土地利用、重要企事业单位情况等技术经济资料;3、现有重要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和园林绿地、风景名胜等城市重要现状情况;4、城市上层次规划对该地区的要求;5、城市建设用地划拨资料、地籍和产权单位情况;6、与本地区有关的已审批规划和规划管理动态更新的信息;7、其他相关资料。
2.2 规划主要内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等上层次规划的基础上,结合现状土地使用情况,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建设总量控制、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基础—2—设施等内容作出进一步规划安排,并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等指标,提出道路、工程管线、配套设施以及空间环境等方面的规划控制要求。
台州市路桥区路南街道(东片)控制性详细规划

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土地使用性质分类及控制 (2)第三章土地使用强度控制 (2)第四章建筑间距、限高、后退红线控制 (3)第五章配套设施规划 (3)第六章道路交通规划 (4)第七章绿地控制 (4)第八章城市设计控制 (4)第九章市政工程规划 (5)第十章规划实施措施 (7)附录1:名词解释 (8)附录2:文本用词说明 (8)台州市路桥区路南街道(东片)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规划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台州市路桥分区规划(2004-2020)》(编制中)、《台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建筑管理)》(试行)以及台州市、路桥区各相关专项规划而制定。
第二条本规划是台州市路桥区路南街道东片建设和开发的法定指导性文件,自本规划批准公布之日起,规划范围内的一切建设和土地利用活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下一层次规划(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等)也应遵循本规划的原则和具体要求进行编制。
第三条规划范围规划区位于台州市路桥区、椒江区的结合部,规划范围北起鲍浦河,南至迎宾大道;东临椒新路,西至环城东路。
规划总用地面积800.86公顷。
第四条控制规模本次规划居住人口控制规模为5.51万人,建设用地控制规模为776.75公顷,人均建设用地为141平方米。
第五条本规划的解释权属台州市建设规划局,如需调整,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规定。
第六条本规划经当地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后,自公布之日起开始实施。
第二章土地使用性质分类及控制第七条规划区土地使用性质分类和代号采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DJl37-90)规定的标准,一般应按照本规划所标定的用地性质进行控制。
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见下表。
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备注:√为允许设置,×为不允许设置,Ο为当地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具体条件和规划要求确定允许或不允许设置;未列入“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的建设项目,由当地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对周围环境影响和基础设施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台州市城市总体布局

台州市城市总体布局城市规划0916项悠悠一.城市性质台州市是"浙江沿海区域性中心城市,现代化港口城市。
"同时也是山水型生态城市。
二.城市形态集中式组团式城市。
台州由于受自然条件因素(如山地、河流阻隔等)的影响下,建成了具有一定独立性的众多团块状城市地域形态,即环绿心组团式城市。
三.城市结构台州市城市空间结构为:以"一心六脉"为城市空间区划的自然界限,以"一心四组团"为台州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主要内容,建立多组团、网络式的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图1(1)"一心":即"绿心"(如图1),是城市开敞空间体系的核心,是城市"六脉"的汇聚地,是城市山水结构特征的标志性主体,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举足轻重。
"绿心"作为一个以生态旅游为主的发展片区,包括九峰山风景区、旅游服务区、农业地区和部分居民点。
"六脉":指中心城区各组团之间,城市外围山体、水体与绿心相连的绿色开敞空间,构成城区之间的主要生态廊道,称之为绿脉。
它们分别是:1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洪家之间生态廊道--心海绿脉;2黄岩城区和江口之间生态廊道--双浦绿脉;3江口和椒江城区之间生态廊道--三山绿脉;4黄岩和桐屿之间生态廊道--五峰山绿脉(鉴洋湖绿楔);5黄长复线南部生态廊道--十里铺绿脉6路桥老城区与桐屿之间生态廊道--中央山绿脉(2)"四组团"(如图1):除绿心以外,台州城市发展空间布局还分为椒江组团、黄岩组团、路桥组团、滨海工业组团。
四大组团以"绿心"为空间上的中心,以对外交通线、河道水系为界限,以水系及其沿海绿带贯穿各个组团,使城市空间结构体现了较强的生态环境观念,并反映了台州中心城区的自然地理、地貌特征。
四大组团之间分别以快速路、交通性干道系统及规划轨道交通联系,以加强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性。
台州市城市总体布局

台州市城市总体布局城市规划0916项悠悠一.城市性质台州市是"浙江沿海区域性中心城市,现代化港口城市。
"同时也是山水型生态城市。
二.城市形态集中式组团式城市。
台州由于受自然条件因素(如山地、河流阻隔等)的影响下,建成了具有一定独立性的众多团块状城市地域形态,即环绿心组团式城市。
三.城市结构台州市城市空间结构为:以"一心六脉"为城市空间区划的自然界限,以"一心四组团"为台州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主要内容,建立多组团、网络式的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图1(1)"一心":即"绿心"(如图1),是城市开敞空间体系的核心,是城市"六脉"的汇聚地,是城市山水结构特征的标志性主体,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举足轻重。
"绿心"作为一个以生态旅游为主的发展片区,包括九峰山风景区、旅游服务区、农业地区和部分居民点。
"六脉":指中心城区各组团之间,城市外围山体、水体与绿心相连的绿色开敞空间,构成城区之间的主要生态廊道,称之为绿脉。
它们分别是:1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洪家之间生态廊道--心海绿脉;2黄岩城区和江口之间生态廊道--双浦绿脉;3江口和椒江城区之间生态廊道--三山绿脉;4黄岩和桐屿之间生态廊道--五峰山绿脉(鉴洋湖绿楔);5黄长复线南部生态廊道--十里铺绿脉6路桥老城区与桐屿之间生态廊道--中央山绿脉(2)"四组团"(如图1):除绿心以外,台州城市发展空间布局还分为椒江组团、黄岩组团、路桥组团、滨海工业组团。
四大组团以"绿心"为空间上的中心,以对外交通线、河道水系为界限,以水系及其沿海绿带贯穿各个组团,使城市空间结构体现了较强的生态环境观念,并反映了台州中心城区的自然地理、地貌特征。
四大组团之间分别以快速路、交通性干道系统及规划轨道交通联系,以加强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性。
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编制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

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编制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7.10.23•【字号】台政办函〔2017〕83号•【施行日期】2017.10.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编制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台政办函〔2017〕83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编制试点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7年10月23日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编制试点工作方案城市总体规划是战略性、纲领性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总纲、建设的蓝图和管理的依据。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结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试点的指导意见》(建规〔2017〕199号)的要求,谋划城市中长期发展,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做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试点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落实“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省委“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战略和市委建设“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制造之都”战略部署,牢固树立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城市空间规划体系的核心地位,按照住建部城市总体规划改革的工作思路,超前谋划台州新一轮发展,探索新常态背景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台州路径。
二、工作目标通过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以“统筹规划”和“规划统筹”为原则,把握好战略定位、空间格局和要素配置,坚持城乡统筹,落实“多规合一”;强化规划引领,推进绿色发展;明晰规划事权,突出审批重点;使城市总体规划成为统筹各类发展空间需求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平台,真正成为城市党委政府落实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
台州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台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建筑管理)2009—04—27 10:49:31台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建筑管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市城乡规划管理,保障城乡规划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及其它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台州市规划区内各项建设工程.第三条在台州市规划区内进行建设的,应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
详细规划编制应符合本规定。
第二章城市用地分类和适建范围第四条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第五条各类建设用地的使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在有详细规划的地段内进行建设,应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
第六条各类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范围应符合《建设用地适建表》(见附表一)的规定。
附表一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超出附表一规定范围的,应按《台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规定(试行)》第三章规定执行.第三章建筑间距第七条建筑间距应符合国家、省有关规范和规定,同时应符合本章规定。
第八条建筑与建筑之间分为平行布置、垂直布置。
当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按被遮挡建筑方位确定建筑朝向)时,按照下列标准控制:1、当两栋建筑的夹角小于等于60度时,按平行关系控制。
2、当两栋建筑的夹角大于60度时,按垂直关系控制.第九条建筑与被遮挡居住建筑(不包括老人公寓,下同)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一)低、多层、条式高层建筑与被遮挡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应满足下列要求:1、朝向为正南北向时,正向间距在新区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
15倍,旧区改建项目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1倍。
2、当建筑方位偏东或偏西时,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按表1换算。
表1不同方位间距折减换算表备注:①表中方位为正南向(0°)偏东、偏西的方位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为统筹安排台州城市各项建设事业,指导城市合理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的法定效力本规划经台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同意并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即成为台州市开展城市建设规划管理的法定性文件,由台州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第三条适用范围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台州市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都必须遵守本规划,服从城市规划管理。
第四条规划修改因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确需对本规划进行局部调整时,应由台州市人民政府主持修改,报台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备案。
涉及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总体布局等重大调整的,须经台州市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议同意后报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
调整本规划的强制性内容,须经台州市人民政府组织论证,向浙江省人民政府提出专题报告,经审查批准后方可进行调整。
第五条规划期限本规划中规划期指批准实施年份至2020年;在各项文件的表述中,近期指2004?2010年,远期指2011?2020年,远景指2020年以后。
第六条城市规划区本规划所称城市规划区与台州市市区行政管辖范围一致,共1536平方公里,分为中心城区和郊区。
中心城区是具体布局城市各项功能用地,平衡城市建设用地的范围。
中心城区含规划建成区和近郊区,面积约900平方公里,具体包括:椒江区陆域范围;黄岩区的江口街道、北城街道、东城街道、西城街道、南城街道、新前街道、澄江街道、高桥街道、院桥镇和沙埠镇;路桥区陆域范围。
第七条规划原则(一)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原则。
(二)坚持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原则。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优先原则。
(四)坚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优先原则。
(五)坚持市区一体化和整体性原则,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规模效益,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第八条规划指导思想(一)循序渐进、节约用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
以规划为龙头,切实增强规划刚性,把握建设节奏,进一步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在更高的层面上,稳步推进城市化。
(二)区域统筹发展。
温黄平原将形成一个紧密合作的城市群,在城市发展空间管治、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应加强区域协调与合作。
(三)城乡统筹发展。
小城镇与农村发展是台州市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规划与建设应充分考虑农村地区的发展,促进农村地区与中心城区基础设施、生活服务与环境保护的一体化和城乡统筹发展。
(四)坚持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应积极主动地应对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对城市用地的需求,并通过空间增长管理,协调各项城市建设;合理利用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做大”的同时“做深、做强”,发展循环经济;城市空间发展以“整合发展、统筹发展”为主,坚持“内聚”发展模式。
(五)坚持规划刚性和弹性相结合。
既要科学、严谨地安排规划期内各项城市建设,严格执行强制性规划条文;又要使规划留有弹性,为城市长远发展留有余地。
积极推进头门岛作业区开发、长远铁路规划方案、机场、滩涂围垦等对城市长远发展有重大影响问题的研究。
第二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市域城镇发展战略第九条市域城镇发展战略(一)城镇体系发展目标。
积极推动温黄平原城市群发展,通过大交通建设,重点发展台州都市区,促进人口与产业的集聚,并带动沿海城镇快速发展。
西部、北部城镇积极加强与区域中心城市的联系,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依托县城(市)与中心镇,加快城市化进程。
到2020年,形成经济活跃、结构合理、区域生态环境良好的台州市域城镇体系。
(二)点轴结合的发展策略。
以台州大都市区为核心,沿市域交通主通道形成井字型的发展轴。
甬台温高速、沿海高速为台州市域一级发展轴;上三高速、台金高速及其东延线和珠(岙)六(敖)高速为台州市域二级发展轴。
(三)梯度发展策略。
市域产业与城镇发展形成由南往北的梯度格局,南部温黄平原为城市密集发展区,北部受到自然地形限制,形成以县(市)域中心、中心镇为依托的城市发展带。
(四)强化中心策略。
在市域城镇梯度发展格局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温黄平原城市群,增强集聚效应,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并通过经济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发展。
(五)区域对接发展策略。
加强台州与上海的产业对接,以区域统筹发展为导向,积极鼓励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北部重点与宁波、杭州对接,南部重点与温州对接。
第十条市域人口和城市化水平根据未来发展趋势和已编制的上位规划,确定台州市域2010年常住总人口627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0%以上;2020年台州市域常住总人口为697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0%以上。
第二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十一条市域城镇发展空间布局为促进市域协调发展,规划市域城镇空间布局为:“一核、两心、三带”。
(一)一核。
指温黄平原城市群,温黄平原发展为温(州)台(州)城市群北翼的城市密集区。
(二)两心。
一个中心城市,即台州市区;一个副中心城市,即临海市区。
(三)三带。
指东部沿海城市发展带、中西部城市发展带和北部城市发展带。
(1)东部沿海城市发展带。
依托甬台温高速、甬台温铁路、沿海高速和沿海港口,通过温(州)台(州)产业带开发,形成东部沿海城市发展带。
东部沿海城市发展带包括三门、临海、台州市区、温岭和玉环。
(2)中西部城市发展带。
规划以仙居县城为核心,沿铁路、高速公路、省道形成中西部城市发展带。
(3)北部城市发展带。
规划以天台县城为核心,沿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形成北部城市发展带。
第十二条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一)城镇职能。
规划台州市域城镇职能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市域中心、市域副中心、县(市)域中心、中心镇与一般建制镇。
规划市域中心为台州市区;市域副中心为临海市区;县(市)域中心为温岭市区和玉环、天台、仙居及三门县城;确定金清、杜桥、白水洋、泽国、大溪、松门、楚门、平桥、横溪、健跳为中心镇。
(1)台州市。
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浙江沿海区域性中心城市,工贸型现代化港口城市。
(2)临海市。
市域副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浙东南旅游中心城市。
(3)温岭市。
温岭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浙江省富有山水特色的工贸名城。
(4)玉环县城。
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代化港口城市。
(5)天台县城。
天台山宗教文化旅游服务基地,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6)仙居县城。
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旅游休闲城市。
(7)三门县城。
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台州北部交通重镇和海洋产业基地,华东电力能源基地。
(二)城镇规模等级。
按各城镇的发展条件与职能,把城镇规模分为六级:1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即台州市区;20~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为临海市区、温岭市区、玉环县城;10~20万人口的小城市为天台县城、仙居县城、三门县城、临海杜桥镇、温岭泽国镇;5~10万人口城镇共13个:金清、白水洋、大溪、松门、楚门、平桥、横溪、健跳、院桥、蓬街、新河、箬横、清港等;1-5万人口的一般建制镇;1万人以下的一般建制镇。
第三节市域发展支撑体系规划第十三条市域综合交通规划(一)公路网(1)规划台州市域公路网按主干公路网、联系公路网、基层公路网三个层次进行布局。
(2)主干公路网。
由高速公路构成,呈“三纵三横三连”格局,包括甬台温高速、沿海高速、诸永高速、上三高速、台金高速及东延线、机场高速、天(台)仙(居)高速、珠(岙)六(敖)高速和更(楼)?(浦)高速等,其中机场高速、珠六高速、更?高速为规划预留线。
(3)联系公路网。
主要由国道及省道组成,起到联系市域内外、市域主要城镇的功能。
规划有104国道,省道甬临线、天高线、拱院线、临前线、大科线、岭三线、临石线、东仙线、仙清线、泽坎线、林石线等。
(4)基层公路网。
主要指县乡道路,起到沟通县(市、区)边界交通和乡镇交通的作用。
(二)沿海港口(1)台州港功能定位:“浙江省沿海地区的重要港口,浙中南闽北地区对外交往的重要口岸,台州城市发展的依托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窗口,发展临港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在腹地经济发展所需能源物资、原材料中转运输中发挥重要作用,集装箱运输的支线港(喂给港)和对台贸易的重要口岸,将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多功能综合性港口。
”(2)规划台州港将主要形成海门、临海、大麦屿、健跳、温岭及黄岩六个港区。
其中,海门港区、临海港区和大麦屿港区为台州港的综合性枢纽港区,健跳港区以发展临港工业为主,温岭、黄岩港区分别服务于温岭、黄岩地区的沿海运输。
(3)头门岛具有良好的港口资源条件,应尽早科学论证,认真规划,建设成为台州港综合性枢纽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铁路(1)甬台温铁路。
甬台温铁路是国家沿海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甬台温铁路经临海、台州市区至温岭,铁路客运站设在黄岩区,铁路货运站设在路桥区;规划在三门、临海设客货运中间站,温岭设客运中间站。
(2)金台铁路。
该铁路是台州地区沟通浙赣线内陆腹地的重要通道,同时也为赣东北、皖南等地进出口物资提供便捷通道。
规划金台铁路自金温铁路石柱站接出,穿大盘山经仙居至临海,与甬台温铁路接轨,并向东延伸至临海港区。
(3)规划建设温岭至玉环大麦屿港区铁路支线,预留滨海工业区(金清)铁路支线通道。
(四)航空。
台州新机场规划选址于金清镇东部滨海地区。
规划为支线机场,按照4D级规划,4C级建设。
第十四条市域基础设施规划(一)市域电力规划规划台州市形成以火电、核电为主,水电为辅,抽水蓄能发电配套,风电、潮汐电为补充的能源格局,建设成为华东电力能源基地。
重点建设三门核电站、三门火电站、玉环华能火电站、台州发电厂、天台抽水蓄能电站、仙居抽水蓄能电站等大型电站。
(二)市域水资源和供水规划(1)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利用、讲究实效的原则,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建立完善、科学的水资源保障体系。
(2)按照城乡统筹与区域统筹的原则,对市域内供水设施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3)制定水源保护规定,加强水资源保护力度;对城镇饮用水水源划定保护区,制定保护规划并严格执行;优化调度现有水源工程,确保城乡供水安全。
第十五条市域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环境保护目标。
规划期内市域各项环境指标均有明显改善,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至二级标准;主要水域水环境质量达到Ⅲ类以上标准,局部IV到V类;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上达到一类标准,达到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的水质保护目标;中心城市及各中心城镇声环境质量达到标准;“三废”排放减少;自然生态得到有效保护,近期自然保护区(含森林公园)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以上;增加环保投入,并建立有效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