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首足矣-教案
十首足矣(推荐5篇)
十首足矣(推荐5篇)第一篇:十首足矣《十首足矣》教学要求:1指导学生速读的方法。
2发掘所选唐诗所蕴涵的人性美和人文关怀。
3领悟本文质朴的语言,深邃的思想,独特的视角。
教学重点:通过速读领悟文章的内涵。
文章形式与内涵的统一。
教学难点:文章形式和内涵的统一。
教学过程:1.速读全文,回答问题要求学生合上书本来复述十首诗的作者、题目和内容。
它们分别是:孟郊的《游子吟》杜牧的《清明》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孟浩然的《春晓》李绅的《悯农》李白的《朝发白帝城》贺之章的《回乡偶书》可以选部分同学进行比赛,看谁记得快,记得牢,记得准。
2.理清文章结构。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由香港“最受欢迎唐诗选举”展开话题。
唐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成千上万首唐诗中选出的10首,可谓名篇精品。
为什么这10首会受到欢迎,原因何在?由此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依次引录10首唐诗,评析其中所蕴涵的人性美。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这10首唐诗的意境,最为推崇的是名列榜首的孟郊的《游子吟》。
因为诗中所歌颂的已不是单纯的狭义的母爱,而是诗中所蕴涵的对纯真人性的眷念与向往,并呼吁人们“保留一段热肠一片温情,不能见利而忘义,不能丧失良知”。
“慈母”这一诗歌意想所承载的思想内涵经过作者的阐释,显得更形象、更博大、更具体。
第3自然段,作者列举了报上所载的“一些令人难堪令人恶心乃至令人发指的报道”,从独特的视角做出假设——如果这些恶人读过一点唐诗,“引发出哪怕些微的感到与审美愉悦”,人性就不至于沦落到如此地步。
言辞中对唐诗所能产生的陶冶、教化作用予以充分的肯定。
这两段是作者着墨的重点,《游子吟》中所蕴涵的崇高人性美与报道中丧失人性的恶性相对照,更显出人性的珍贵与伟大。
接下来的9首,作者边录边析。
无论是《清明》中的绵绵人情,《静夜思》中的乡恋之情,还是《登鹳雀楼》、《乐游原。
中对人生的追求和彻悟,以及另外几首诗中对落花的怜惜、对野草的赞美、对劳动者挥洒汗水的关切……无不源于人世间最朴素、最纯真、最美好的人性。
十首足矣
说说你对十首小诗的感悟,自己如何 去付诸行动。
例:读了《游子吟》,我想到了妈妈几年如一日接 送我上学的情景,我要孝敬妈妈,当妈妈说我时, 我再也不跟她大声吵了。
请从下面九宫格或十二宫格中找 出一句连贯的诗。
作业:
1、背诵默写十首诗歌,体味诗中蕴涵的 人性之美。 2、选择你喜欢的一首古诗,进行品悟, 并联系实际,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字。
十首诗恰似一个人生历程
离乡别母① ↓ 陌路受到热情指引② ↓ 远在他乡思乡思亲人③ ↓ 经历人生磨难后体会高远理想与人生有限的境界,大彻大悟④⑤ ↓ 产生美好的情愫⑥⑦⑧ ↓ 饱览大好 河山,游子回乡⑨⑩
1、作者列举了哪些丑恶的现象?
①子女虐待生母生父、后母虐待前妻之子、恶 教练绑架幼小学员并将其害死。 ②将那牧童绑票以谋求一己的私欲 。 ③自己居华屋食佳肴而将老父老母驱入猪圈掷 以残羹! ④谋取近利而不顾廉耻、妄想永葆荣华而贪得 无厌 。 ⑤对活泼泼儿童的生命粗暴戕害 。
授 课 人 : 郝 继 珍
十 首 足 矣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读懂诗的内涵,领悟十首小诗所蕴涵的人性美和 人文情怀。 能力目标: 通过质疑、析疑,培养品味文章的能力。 情感目标: 感悟作者在文中寄寓的呼唤人类良知,讴歌文 明精华的思想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 观,塑造健康的人格。
作家名片
刘心武,当代作家,《红楼 梦》研究学者,以短篇小 说《班主任》闻名文坛, 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得 茅盾文学奖。曾在中央电 视台《百家讲坛》开展系 列讲座,对“红学”在民 间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了促 进作用。
《春晓》《赋得古原草送别》 《悯农》品悟 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三首放在 一起?
《早发白帝城》《回乡偶书》品悟 作者为什么把这两首诗放一起?
十首足矣第1课时
花落知多少。
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 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
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
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
由喜春翻为惜春。全诗语言
平易浅近,自然天成,言浅
意浓,景真情真,深得大自
然的真趣。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 年年岁岁枯萎了又苍翠。
• 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 春风一吹它又生机勃发。
• 芳草的馨香弥漫着古道, 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 又送游子远行踏上古道, 满怀离情望着萋萋芳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8年(唐德 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十六岁。此 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 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 咏物诗相似。
丧尽天良 得逞chěng 体味 颟顸mān hān • 蕴涵 佳肴yáo 残羹gēng 宏阔 彻悟 • 精髓suǐ 廉耻 永葆bǎo荣华 贪得无厌 • 情愫sù 戕害qiāng 奇瑰guī 美不胜收 厚积
尘垢gòu 涤dí 欣悦 承袭 痴憨hān 吁请yù
解读
游子吟 •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
孟郊
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慈母手中线,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
游子身上衣。 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
临行密密缝, 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
意恐迟迟归。 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
谁言寸草心, 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
报得三春晖。 慈母恩情呢?
• 孟郊(751年-815年),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 唐代著名诗人,少年时期隐居嵩山。
《十首足矣》教学设计
2019年3月20日
课题
人教版中专语文第三册《十首足矣》
课时
1课时
授课对象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十首唐诗。
2.能从新的角度来体验、感悟这十首诗,引导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3、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认识,思考并确立做人的道德底线。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从新的角度来体验、感悟这十首诗
这些事件令人痛心。作者用独特的视角解读:这些人哪怕只读十首,哪怕体会不到一半的诗意,哪怕引发些微的感动,就不至于那么样没有人性和糊涂。感叹中有无奈。
(2)、这首诗为什么列居榜首?
这首诗是写母爱的,刘心武如何解读这首诗的,质朴的诗歌为什么在历经了千年的传送后,仍具有最强烈的感染力?
象征了孕育抚养调教指引我们个体生命的所有的外在因素。这种外在因素让我们产生一种向往。向往与他人与群体的和谐。希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天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悟:陌路人亲切相待,现实中亲情相残
提问:这首诗荣居亚军只是因为如画如乐、明丽清新吗?
回答:作者认为还蕴含着一种温馨的人性。在“牧童”和“行人”的亲合之中。这首诗体现出一种对人生乐趣的健康追求,能进入这个诗境的人,会忍心将那牧童绑票以谋求一己的私语吗?近几年,总是出现某孩子失联而遭残害的事,他们那么纯真,那么青春,充满活力,他们怎么忍心将其杀害?真是畜生。
6、第六首《春晓》
读:学生朗读,课件展示
品: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第七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此诗通过对古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悯农》,
《十首足矣》教学设计(共享).doc
《十首足矣》教学设计广州市经贸学校许晓【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读全文,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语言特色。
2、能力目标: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能从新的角度来体验、感悟这十首唐诗。
【教学重点】从诗意和诗境上理解十首唐诗。
【教学难点】把唐诗的解读和对现实的剖析联系起来,从人性的角度感悟十首唐诗。
【教学方法】1、朗读法。
用朗读,使学生在阅读中感知唐诗,理解唐诗。
2、引导法。
用现实和诗意的对比,引导学生感悟基本的人心和人性。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提问学生:1、初中学习过哪些唐诗,试背诵出来。
2、其中对哪一首诗印象最深,为什么?教师归纳:这些唐诗都因其朗朗上口,语言优美,包含丰富的人生哲理而为大家所喜爱和传诵。
其实唐诗中还蕴涵美好的人情、人心、人性,这是我们常常忽略的。
作家刘心武在《十首足矣》一文中以一种新的视角来品味和解读唐诗,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一起来读唐诗,品唐诗,悟唐诗。
二、作家及其作品简介刘心武当代著名作家,著《我爱每一片绿叶》《如意》《立体交叉桥》《钟鼓楼》《班主任》等作品,其作品重在透视人生、人心和人性,“以人为中心”。
认为文学锻炼人的灵魂,使心灵趋向美好,其根本在于巩固与发展人的良知,例如情爱、母爱、友爱,更不是抽象意义上的观念的爱,而是人类成长中的高度的文明的自觉性,一种更宽广更深刻更辩论意义上的爱,他几乎把这一观念执着地贯彻在其大部分作品中。
三、析题《十首足矣》“十首”一香港一家文化机构通过投票方式选出的十首唐诗:《游子吟》《清明》《静夜诗》《登鹤鹊楼》《乐游原》《春晓》《赋得古原草送别》《悯农》《朝发白帝城》《回乡偶书》“足矣”一够了。
四、教师范读课文,生字词正音(课件展示)五、作家的写作动机——为什么要写为何十首足矣?作者认为,这十首唐诗基本概括了人的本性、思想、情感、理想等多方面意义,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传统中最值得珍惜和承袭的精华。
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所达到的一种全人类必须仰望的高度。
《十首足矣》
析;从父母亲情到思乡之情,让我们体 会到了一种温馨的人性,一种对人生乐 趣的健康追求!
实用文档
母亲奔波3000公里看望打 工儿子 遭扇耳光
儿子在石家庄打工一年多不回家,偶尔只是给
家里打个电话。中秋节快到了,母亲思子心切,便
不顾自己因脑血栓遗留的腿脚不利索毛病,从云南
香港一家文化机构通过民意测验,采用投票方式选出 来的十首唐诗
实用文档
最受香港人欢迎的十首唐诗
《游子吟》孟郊 《清明》杜牧 《静夜思》李白 《登鹳雀楼》王之涣 《乐游原》李商隐 《春晓》孟浩然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悯农》李绅 《朝发白帝城》李白 《回乡偶书》贺知章
实用文档
人
性
游子吟
孟郊
之
根 • 慈母手中线, 本 • 游子身上衣。
乘火车坐汽车奔波3000公里,来石家庄看儿子。在
简陋的租住房内见到了日夜思念的儿子,儿子却因
母亲来之前也不事先打声招呼,还须请假,不能正
常出工,而迁怒于母亲,当场要求母亲立即离开,
返回云南老家,几句争吵之后,儿子竟然挥手打了
母亲一个耳光。
实用文档
患精神病女子撒钱 十几万没人哄抢
2013年4月28日中午11点多,山东济南 历下区燕东苑小区内,一名患精神病的女子 从家中的窗户向楼下撒钱,金额多达十三四 万。事发时,楼下有十几位居民,但并未发 生哄抢。一位居民告诉记者:“她边撒钱还 边喊‘快来捡钱’,大家都很震惊,但是没 人上去捡钱,有人报了警,警察过来处理的 。”现场一位办案民警告诉记者:“我们过 来处理的时候,钱都在地上,没人捡,我们 用塑料袋把钱收起来,几位居民还帮我们捡 。”
《十首足矣》5
《十首足矣》5《十首足矣》科目:语文班级:14升学课型:新授课时:第五课时备课人:苏大丽李华君备课时间:3.14 学生姓名: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熟读全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十首唐诗。
2能力目标:能从新的角度来体验、感悟这十首唐诗。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重点:通读全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十首唐诗。
难点:能从新的角度来体验、感悟这十首唐诗。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二、通读全文,思考问题。
1、“在体味到人生有层楼可上的同时,又深知人生的有限,以一种彻悟的心态维系一种进退的度数,吃透了这两首诗的精髓的人,又有哪位会短视到谋取近利而不顾廉耻、妄想永葆荣华而贪得无厌呢?”(1)这里的两首诗是指哪两首?。
(2)这两首唐诗表达出怎么样的意境?。
(3)解释词语。
度数。
2、“我想一个多少能从这些诗句中感受到对落花这种最低等生物的怜惜、对野草这各最卑微事物枯荣的关切以及对最普通的劳动者汗珠的珍惜的美好情愫的人,他是决计不可能对活泼的粗暴戕害的。
”(1)解释词语:戕害:;情愫:。
(2)“最低等生物”是指什么?。
(3)“最卑微事物”是指什么?。
(4)“最普通的劳动者的汗珠”是从哪里引发出来的?。
(5)这段话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3、“一是把我们引到大自然的奇瑰怀抱中,一是将我们导入人世间最朴素的人情中,反复咏诵这样一此明白如画而又美不胜收的诗句,我们灵魂上纵有厚尘积垢,总也能涤出一些真善美来吧?”(1)“一是把我们引到大自然的奇瑰怀抱中”,是从哪一首中引发出来的?。
(2)描绘了怎么样的“大自然的”景象?。
(3)“一是将我们导入人世间最朴素的人情中”是从哪一诗中引发出来的?。
(4)写出了怎么样的情愫?。
(5)由此,说明了什么?。
三、阅读最后一段课文:(1)作者为什么在文中首首俱录这十首唐诗?是因为这十首唐诗为人们不了解吗?。
(2)“唱卡拉OK搓麻将‘抓黑叉’跳迪斯科练气功算命遛鸟养鱼喂猫饲狗再没有闲空吗?”一句一口气说下来,是不是太急了?能在中间加上一些缓冲一下的标点吗?应该怎么样加上去?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下来?。
十首足矣
这首诗为什么至今仍然散发着无穷的
艺术魅力?
你对这首诗还有何鉴赏意见,请补充。
观
品
悟
《游子吟》 慈母——象征所有的外在因素 基本人性 游子《清明》 温馨的人性——绑票以谋一己的私利 《静夜思》 乡土人情——绝不会将自己的老父老母逐入猪圈 无尽的追求 《登鹤雀楼》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游途 《乐游原》 人生的有限 《春晓》 对落花的怜惜——最低等的植物 《赋得古原草送别》 对野草的关切——最卑微的事物 《悯农》 对汗珠的珍惜——最普遍的劳动者的同情 回乡 《朝发白帝城》将人引入大自然的怀抱
悟:陌路相助,其中蕴含着一种温馨的人
性,体现出一种对人生乐趣的追求。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悟:乡土之恋是一种最基本的人情,乡土往往决定了
自己的人种属性、民族血缘、家庭谱系,乡恋之情 会使我们意识到个体血脉与他人群体的承续关系。
鉴赏要点
1.作者是从哪个角度解读这首诗的?
整体感知
是什么促使作者要写这篇文章? 文中的十首唐诗具体指哪几首?
作者详细赏析了哪几首?
十 首 唐 诗
《游子吟》 孟郊 《清明》 杜牧 《静夜思》 李白 《登鹤鹊楼》 王之涣 《乐游原》 李商隐 《春晓》 孟浩然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悯农》 李绅 《早发白帝城》 李白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引了我们个体生命的所有外在因素,
使我们对个体与他人与群体的和谐,
产生出一种向往,引发出切实的努力。
鉴赏要点
1.作者是从哪个角度解读这首诗的? 这首诗为什么至今仍然散发着无穷的 艺术魅力?
你对这首诗还有何鉴赏意见,请补充。
《十首足矣》(最新课件)
❖ 为人旷达不羁,晚年尤纵,自号“四明 狂客”。86岁告老还乡,旋逝。与张若 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回乡偶书
人
贺知章
情 ❖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之 ❖ 乡音未改鬓毛衰。
善 ❖ 儿童相见不相识,
❖ 存诗500多首。
游子吟
❖ 慈母手中线, ❖ 游子身上衣。 ❖ 临行密密缝, ❖ 意恐迟迟归。 ❖ 谁言寸草心, ❖ 报得三春晖。
❖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 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 临行时她忙着缝儿子远征的 衣服,
❖ 又担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 谁能说像萱草的那点孝心, ❖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 (803-852年),字牧之,号樊 川居士,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 出的诗人。是宰相杜佑之孙。唐 文宗时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 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黄州、 睦州刺史等职。
❖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世 称“杜樊川”,著《樊川文集》。
❖ 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咏史抒怀, 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 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 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作者认为本诗荣获亚军的原因是 什么?
❖ 蕴含着一种温馨的人性,在“行人”与“牧 童”的亲和之中,体现出一种对人生乐趣的 健康追求。
从《清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什么?
❖ 从《清明》中,我们可领悟到一种温馨的人 性,想到陌生人之间的亲切和谐相待。这首 诗不仅仅写出了 一种如画如乐、明丽清新的 境界,同时也蕴含着一种温馨的人性,体现 出一种对人生乐趣的健康追求。
❖ 对《清明》的理解,作者并没有拘束于诗意 的阐释,而是紧接上段中的社会现实中亲情 相残的例子,引申到行途中的陌生人之间的 这种亲切相助的友情,使人们对现实中的罪 恶更加深恶痛绝。
十首足矣
2.我背唐诗: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熟读成诵。
学情分析
1班学生基础较弱,需要检查背诵这10首唐诗,强化基础背诵、默写。
5班绝大部分学生成绩优良,背诵已抽查,完全合格,可以侧重文章分析。
6班一半左右的学生需要侧重背诵默写,另一半需要强化感悟分析,可用分层次教学法。
如果你来评选唐诗,你将选哪首作第一?为什么?谈谈自己的价值观。
2.自己品出了怎样的诗意?(自主学习)
任选一首,选取一个新角度品味。
这十首唐诗给了我们怎样的新启示?
请大家联系自己的实际,把握诗句内涵,解读出自己的心得,升华自己的人格。
文中长句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四、背唐诗,提高记忆能力。(小组竞赛)
1.小组选拔,推荐高手。
难点:1.学习借鉴新颖的唐诗鉴赏方法。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
教学方法
与手段
情境教学法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板书设计
十首足矣
品味唐诗精华感悟人性之美
物质→精神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
任务推进
师生互动
一、听唐诗,奠定情感基调。
欣赏孟郊的《游子吟》,渲染情感氛围,创设欣赏情境,激发学习情趣。
二、读唐诗,感悟人性之美。
1.学生诵读10首唐诗——读出品位。
2.读思同步——读出意境。
三、品唐诗,提高鉴赏能力。
1.作者品出了怎样的诗意?(协作学习)
分析主体部分,探究独特视角。
A.视角独特,引人深思。
请大家自。
思考:详写略写的安排作用。
B.联系自己,领悟道理。
教学案
年月日
学科
语文
课题
十首足矣
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朝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小结 传 统 文 化 的 精 华
对美好人性的追求
拓展延伸
中华文明 优良传统
学习目标
1、把握这十首诗的内涵,结合现实 来理解文章的主旨。 2、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
3、分析本文与单元话题的联系。
刘心武
四川成都人,主要 有短篇小说《班 主任》,长篇小 说《钟鼓楼》,中 篇小说代表作有 《如意》、《立 体交叉桥》,对 《红楼梦》别有 研究,掀起了红 学研究的大浪潮。
字词
欢 迎 指 导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直长 挂风 云破 帆浪 济会 沧有 海时 。,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十首足矣
刘心武
课件制作:杨晓丽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市优质课一等奖 《十首足矣》课件
读
背
品
悟
对《清明》《静夜思》的理解
大众化理解: 《清明》:如画如乐,明丽清新。 《静夜思》:乡情、亲情。 作者的理解: 《清明》蕴含着一种温馨的人性,陌生人之 间的亲切和谐相待,体现出一种对人生乐趣的 健康追求。 《静夜思》联想到家乡父老乡情,意识到个 体血脉与他人与群体的承续关系。
读
背
品
悟
读
这10首唐诗,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 统中最值得珍惜和承袭的精华,也体现着我 们民族对美的追求所达到的一种全人类必须 仰望的高度。作为炎黄子孙,应当以此为荣。 但是现实中许多的人、许多的事却与此相反, 令人痛惜。 因此作者发自内心地呼吁,希望人们从 这10首常诵常新的唐诗中,感悟到基本的人 性和人情,从中吸取精华,熏陶人的心灵, 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题解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中国人灵魂 的咏叹。人们或歌以咏志,或诵以怡情,或 习之修身。在20世纪九十年代,香港举行了 “最受欢迎唐诗选举”活动。刘心武先生就 其中选出的十首展开话题,以人们对诗歌的 大众化理解为基础,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 从独特的角度对十首唐诗进行了品读和感悟 写下了这篇文章。
十首足矣
刘心武
学习目标
1.提高大家对中华民族文化精 华的认识,思考并确定做人的 道德底线。(难点)
2.理解十首诗蕴含的人性美和 人文关怀。(重点)
学法指导
读一点 背一点 品一点 悟一点
唐诗
读
背
品
悟
刘心武,生于1942年,中国当代著 名作家、红学研究家。笔名刘浏、赵壮 汉等。曾任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 人民文学》主编等,以《班主任》闻名 文坛,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得茅盾文 学奖。20世纪90年代后,成为《红楼梦 》的积极研究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 家讲坛》栏目开展系列讲座,对红学在 民间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十首足矣详案
今年春节期间有一个宏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节目,非常火爆,它的观众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激起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这个节目就是由中国教育部、国家语委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在这个节目中,我们体味到中化诗词的魅力,尤其是唐诗的魅力。
可有一个人却说,读唐诗不必太多,十首足矣。
他为什么要这么说?这十首唐诗又是哪十首,让我们一起走进刘心武的《十首足矣》板书:十首足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根据课下的预习,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相关情况?初步感知1、“十首”诗是哪十首,作者是谁?3、作者的目的是向我们推荐这十首诗吗?作者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细细品读课文。
品悟鉴赏首先我们先来品读这十首唐诗。
一、听着这首诗,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无论想到的什么画面,这个画面一定是你记忆中最深刻的记忆,最能温暖你,让你感动。
下面我们来思考:1、《游子吟》为什么被列为榜首?●这是一首歌颂母爱的诗。
●作者新颖独特的理解:人生在世,犹如一场旅行,我们在追逐名利的同时,脑海中却始终有一幅幅让人感动的画面温暖着我们●那“慈母”所构成的意象便超越了狭义的生母,而象征着孕育抚养调教指引了我们个体生命的所有外在因素我们在接受社会对我们的孕育抚养调教的同时,也情着一颗感恩的,去指引滋养他人,将这份温情传递给他人,传递给整个社会。
这是《游子吟》名列榜首的原因。
二、师背诵,然后提问:这首诗为什么荣列亚军?●大众理解:如画如乐,明丽清新●作者理解:其中也蕴涵着一种温馨的人性●体现出一种人生乐趣的健康追求这个小牧童没有害怕,没有说:“我妈说了,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而是热情指引,这在我们这个天天教育孩子别被各种骗伤害的社会,是多么的令人神往。
这种无条件信任,无条件的热心帮助,和陌生人和谐相处,正是我们需要的,渴求的,这些理由,《清明》能不荣列亚军吗?三、生齐背诵这首诗为什么能够上榜?且被作者单独列为一段品悟?乡土之恋,是一种最基本的人性,乡土往往决定了自己的人种属性、民族血缘、家庭谱系,乡恋之情会使我们意识到个体血脉与他人与群体的承续关系,“父老乡亲”构成了一个固定的词汇●游子在外,相同的肤色,熟悉的乡音,一样的姓氏,让人备感亲切,思乡是溶在我们骨子里的情怀,是我们血脉相承的财富,从不需要想起,也从不会忘记。
十首足矣教案
十首足矣教案教案标题:十首足矣教案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2. 通过学习十首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拓宽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和理解。
3.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提高其演奏技巧和表演能力。
教学内容:1. 十首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包括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等。
2. 音乐欣赏和分析。
3. 演奏和表演技巧的训练。
教学步骤:第一课:介绍音乐作品和风格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 介绍十首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包括作曲家、演奏者等相关信息。
3. 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作品进行深入研究。
第二课:音乐欣赏和分析1. 学生小组展示他们选择的音乐作品,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和分析,包括乐曲结构、旋律、和声、节奏等方面的讨论。
3. 学生个人或小组完成对所选音乐作品的分析报告。
第三课:演奏技巧的训练1. 介绍乐器演奏技巧的基本要点,包括正确的姿势、手指运动等。
2.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一首作品进行演奏训练。
3. 教师给予学生个别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提高演奏技巧。
第四课:表演准备1. 学生个人或小组进行表演准备,包括舞台表演技巧、音乐表达等方面的训练。
2. 学生之间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第五课:音乐表演1. 学生进行音乐表演,展示他们的演奏和表演技巧。
2. 教师和同学们给予学生表演的评价和鼓励。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分析报告。
2. 学生的演奏和表演表现。
3. 学生对其他同学表演的评价和反馈。
教学资源:1. 音乐作品的录音或视频资源。
2. 乐器和演奏教材。
3. 学生研究报告的模板。
教学延伸:1. 邀请专业音乐家或乐团来校进行音乐会,让学生有机会观摩专业表演。
2. 组织学生参加音乐比赛或演出,锻炼他们的演奏和表演能力。
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将有机会接触和学习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技巧。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互相欣赏评价,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十首足矣(优质课配套课件)
温 馨 人 性
• • • •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 • •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对《清明》《静夜思》的理解
• 大众化理解: • 《清明》如画如乐,明丽清新。《静夜 思》乡情、亲情 • 作者的理解: • 《清明》蕴含着一种温馨的人性,想到 陌生人之间的亲切和谐相待。 • 《静夜思》联想到家乡父老乡情,意识 到个体血脉与他人与群体的承续关系。
白居易
• • • • • • • •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悯
李绅
农
• • • •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春晓》《赋得古原草送别》 《悯农》的理解
• • • • • • 大众的理解 《春晓》描写春雨后的清晨 《赋》草原送别 《悯农》对农民的悲悯和同情 作者的理解: 对落花这种最低等生物的怜惜、对 野草这种最卑微事物枯荣的关切、以及 对最普通的劳动者汗珠的珍惜。
作者简介
刘心武 生于1942,当代作家。四川成都人。 短篇小说《班主任》,《我爱每一片绿 叶》,《黑墙》、《ss白牙》 中篇小说《如意》、《立体交叉桥》, 长篇小说有《钟鼓楼》,《风过耳》、 《四牌楼》, 纪实小说《5· 19长镜头》、《公共汽 车咏叹调》等。 并从事《红楼梦》研究和建筑评论,
二十世纪九十年
代之后,成为 《红楼梦》的积 极研究者,曾在 中央电视台《百 家讲坛》栏目就 秦可卿等专题做 过系列讲座,对 民间红学的蓬勃 发展起到推动作 用。
题解
十首足矣1
《十首足矣》科目:语文班级:14升学课型:新授课时:第一课时备课人:苏大丽李华君备课时间:3月10日学生姓名: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背诵十首唐诗,理解十首唐诗蕴含的人性美和人文关怀。
2能力目标:欣赏课文独特的视角,理解作者倡导人们注重传统文化精华的用心。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读唐诗、悟唐诗启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认识,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热爱的情感。
重点:从诗意和诗境上理解十首唐诗。
难点:把唐诗的解读和对现实的剖析联系起来,从人性的角度感悟十首唐诗。
一、作家及其作品简介刘心武当代著名作家,著《我爱每一片绿叶》、《如意》、《立体交叉桥》、《钟鼓楼》、《班主任》等作品,其作品重在透视人生、人心和人性,“以人为中心”。
认为文学锻炼人的灵魂,使心灵趋向美好,其根本在于巩固与发展人的良知,不是抽象意义上的观念的爱,而是人类成长中的高度的文明的自觉性,一种更宽广更深刻更辩论意义上的爱,他几乎把这一观念执着地贯彻在其大部分作品中。
二、析题《十首足矣》1、哪十首?、、、、、、、、2、为什么是这十首诗?。
3、它们是怎样产生的?。
4、“足矣”意思是。
三、分析课文1、《游子吟》作者(1)诗中回忆了母亲的慈爱,歌颂了。
(2)为何把《游子吟》列在榜首?。
(3)作者在这里把人生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4)作者悟出了什么?(找出课文原句)。
2、《清明》作者(1)这首诗中描写了与、之间的亲切和谐相待。
(2)此诗为何荣列亚军?难道仅仅是因为如画如乐、明丽清新?。
(3)作者悟出了什么?。
3、《静夜诗》作者(1)这首诗写诗人在寂静的夜晚的感受,是对、之恋。
(2)课文中是如何定义“乡土之情”的?。
(3)作者在这首诗中为何对“乡土之情”引发新的感悟?。
四、课堂小结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人们对诗歌的大众化理解为基础,从新颖的角度对十首唐诗进行了读和悟,说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给人以耳目一新的理解和感受,从心灵上、精神上给我们上了一堂丰富的精神熏陶课。
十首足矣教案
教案
欣赏课文独特的视角理解作者倡导人们注重传统文化精华
的用心。
引导学生读唐诗、悟唐诗、启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提
高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认识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热爱的情感。
把握作者写作意图和行文特色结合现实理解文章主旨。
本单元的教学主题为传承文明的火炬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唐诗承续了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十首足矣》中作者刘心武从人性化的视角剖析了古典文学精华对个体灵魂的净化作用将古典文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表达了对美好人性与和谐社会的渴望。
作者高举人性的大旗从思想、情感、志向等多方面贬斥了假、恶、丑弘扬了真、善、美平凡的语言里流淌着深情与真诚。
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它将引发中职学生对人际交往、价值取向、从业道德等诸多问题的思考并促使其作出正确的抉择是教师对学生开展人文教育进行德育渗透的优秀读本。
同学们如果把灿烂的五千年华夏文明比作一顶绚丽的皇冠那么唐诗无疑是这顶皇冠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今天作家刘心武又一次告诉我们读诗能陶冶情操读诗能提高修养我们应读一点唐诗,背一点唐诗,品一点唐诗,悟一点唐诗,不必太多,十首足矣!让我们一起走进《十首足矣》。
较为简明。
作者认为选出来的这十首唐诗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值得珍惜和传承的精华也代表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所达到的一种全人类必须仰望的高度。
作为炎黄子孙应当以此为荣,并吸取其中精华。
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物却与此相背,令人痛惜。
因此作者发自内心的呼吁希望人们能从这十首常诵常新的唐诗中感悟到基本的人性、人情,从中汲取精华,熏陶人的心灵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十首足矣》3
《十首足矣》
科目:语文班级:14升学课型:新授课时:第三课时
备课人:苏大丽、李华君备课时间:3.12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通读全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十首唐诗
2能力目标:能从新的角度来体验、感悟这十首唐诗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重点:通读全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十首唐诗
难点:能从新的角度来体验、感悟这十首唐诗
一、复习检测。
1、注音。
羁.旅()眷.念()殴.打()颟顸
..()精髓.()情愫.()戕.害()虐.待()佳肴.()积垢.()2、连线。
《游子吟》李白
《清明》李商隐
《静夜思》李白
《登鹳雀楼》杜牧
《乐游原》贺知章
《春晓》李绅
《赋得古原草送别》孟郊
《悯农》白居易
《早发白帝城》王之涣
《回乡偶书》孟浩然
二、快速阅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基本信息,理清文章结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了本文的总体结构,十首诗的内涵,同学们应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悟这十首唐诗,背诵这十首唐诗,充分感受唐诗的魅力。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十首唐诗。
2、默写《赋得古原草送别》。
《十首足矣》第三课时答案
一、略
二、第一部分(第1段),由香港“最受欢迎唐诗选举”展开话题。
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第2----10段),依次引录10首唐诗,评析其中所蕴涵的人性美。
第三部分(第11段),全文结尾,点明“十首足矣”的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首足矣》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背诵十首唐诗,理解十首唐诗蕴含的人性美和人文关怀。
2、能力目标:通过品读、赏析,培养学生品味教材的能力,欣赏课文独特的视角,理解作者倡导人们注重传统文化精华的用心。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读唐诗、悟唐诗、启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认识,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热爱的情感。
【教学重点】背诵十首唐诗,理解十首唐诗蕴含的人性美和人文关怀。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写作意图和行文特色,结合现实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方法】
竞赛法,朗读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浩瀚的唐诗星空,星光灿烂,群星璀璨,仅见于《全唐诗》一书,就有2300多位诗人的近5万首诗作。
其中李白、杜甫的诗名纵贯古今、名震中外,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诗人在各自的诗歌领域独树一帜、异彩纷呈。
可当代著名作家刘心武却认为:读唐诗十首足矣!那么这十首唐诗到底是“何方神圣”?为何这十首小诗能代表唐诗精华?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心武的《十首足矣》,感受其中的真谛。
二、作家作品简介。
刘心武,当代作家。
曾当过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杂志主编。
其作品以关注现实为特征,1977年11月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开伤痕文学先声,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作,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并由此取得在文坛上的地位。
短篇小说代表作还有《我爱每一片绿叶》(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黑墙》《白牙》等。
中篇小说代表作有《如意》《立体交叉桥》《小墩子》等。
长篇小说有《钟鼓楼》(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四牌楼》《栖凤楼》《风过耳》等。
刘心武对生活感受敏锐,善于作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了不少具有社会思考特点的小说,意蕴深厚。
1985年发表纪实作品《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再次引起轰动。
90年代之后,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就秦可卿等专题进行系列讲座,对民间红学的蓬勃起到推动作用。
三、阅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基本信息
要求: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阅读过程中圈划出十首唐诗的作者及篇名。
2)请分别找出表达作者对十首唐诗观点的语句,。
学生阅读课文之后,以小组为单位,以竞赛的形式整体感知文本。
第一轮比赛请自选代表说出十首唐诗的题目。
第二轮,请自选代表到黑板上写出每首诗的作者及题目。
(估计一位同学难以完成,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查漏补缺)
第三轮,请小组每个成员背一首诗。
(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待定)
最后一轮,各组派最“高手”说喜欢的一首诗,简述理由。
竞赛小结
(预想学生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能说不会写,写错别字,漏写,忽视书名号)
四、诵读诗歌,研读课文,设置问题思考。
1、为什么把《游子吟》列在榜首?
因这是歌颂母爱的诗。
作者认为,人生在世,无人不在羁旅之中。
诗中的慈母,所构成的意象,早已超越了狭义的生母,而象征着孕育抚养调教指引我们个体生命的所有的外在因素。
使我们对个体与他人与群体的和谐,产生出一种向往,引发出切实的努力。
“慈母”这一诗歌意象所承载的思想内涵经过作者的阐释,显得更形象、更博大、更具体。
诗中蕴含着崇高的人性美。
2、从《清明》《静夜思》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什幺?
从《清明》中,我们可领悟到一种温馨的人性,想到陌生人之间的亲切和谐相待。
这首诗不仅仅写出了一种如画如乐、明丽清新的境界,同时也蕴含着一种温馨的人性,体现出一种对人生乐趣的健康追求。
对《清明》的理解,作者并没有拘束于诗意的阐释,而是紧接上段中的社会现实中亲情相残的例子,引申到行途中的陌生人之间的这种亲切相助的友情,使人们对现实中的罪恶更加深恶痛绝。
从《静夜思》中,能领悟到对乡情、亲情的热爱。
这首诗由诗意联想到家乡父母亲情,联想到心怀乡情乡恋者,一定不会去虐待亲生老父老母。
生养我们的是父母,这种血脉关系是任何人用任何方法都无法改变的。
作者从人的本性谈起,更加有力地说明社会上某些人虐待父母的人的良知淡化,人性的淡化。
3、从《登鹳鹊楼》和《乐游原》中能体味到什幺?
从《登鹳鹊楼》,能体味到人生境界的宏廓;这首诗由登高远望喻指人生境界的宏廓,对人生追求的永无止境。
从《乐游原》中能体味到人生有层楼可攀,但是人生也是有限的;它写出了人生有限,不应该虚度年华。
这两首诗在内涵上有有密切的相联之处。
作者选这两首诗连在一处体味,既贴切,又能给人以警示。
这两种人生体验,能让人大彻大悟,再不会去短视谋利,
以至贪欲难以满足。
然而,人生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本应该万分的珍惜;可是生活中许多人却只为眼前的利益所动,不惜以身试法。
因此作者由衷地感慨:那些虚度年华,利欲熏心的人应该多读些唐诗,感悟人生,珍惜年华。
这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志。
4、作者为什幺要把《春晓》《赋得古原草送别》《悯农》三首唐诗放在一起欣赏?
因这三首写的都是最普通的事物。
《春晓》写的是落花——最低等的落花;《赋得古原草送别》写的是野草——最卑微的野草;《悯农》写的是最普通的劳动者。
通过对这三者的关爱来说明:人无贵贱,事无大小,可以小见大,平凡中显示出伟大的道理。
作者由诗意和现实中的某些现象联系起来,从而表达作者对那些戕害活泼的儿童生命的罪恶行径的无比愤慨。
5、《早发白帝城》与《回乡偶书》表达了怎幺样的思想感情?
《早发白帝城》描述了大自然的奇特景象,给人以美的熏陶,把读者引到大自然的奇丽怀抱中;《回乡偶书》写的是诗人年老后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所体味到的朴素的人情,将人们导入世间最朴素的人情之中。
美的景物和事物,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善的人情,可以感染人的品性。
这两首唐诗都表现出一种追求真善美的思想。
无论是歌咏山水之美,还是描写人情世故、社会状况的诗歌,无不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最值得珍惜和承袭的精华,并且也体现着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
好的诗歌,虽明白如话,却又美不胜收,韵味回荡无穷。
可以净化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性情,并且给人以智能的启迪。
6、全文在十首唐诗中,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第一首《游子吟》,第二首《清明》,第三首《静夜诗》较详细;其余较略。
通过精读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前三首都单独成段,谈论的是最基本的人性,也是作者要重点谈的问题;后几首谈的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等等。
都两首安排在同一段中。
相对来说,较为简明。
7、(1)作者为什么要在本文中首首俱录这十首唐诗?是因为这十首唐诗为人们不了解吗?
是因为这10首唐诗常诵常新,即使过录一遍以灵魂也有一种难言的欣悦,能感悟到基本的人性和人情,从中吸取精华,熏陶人的心灵。
(2)作者为什么如此希望人们读这10首唐诗?
因为这10首唐诗,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最值得珍惜和承袭的精华,也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所表达到的一种全人类必须仰望的高度。
作为炎黄子孙,应当以此为荣,更应该吸取其精华。
但是现实许多的人,许多的事却与此相反,令人痛惜。
因此作者以自内心地呼吁,希望人们从这10首常诵常新的唐诗中,感悟到基本的人性和人情,从中吸取精华,熏陶人的心灵,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写作手法归纳:
1、选材典型,立意新颖。
作者由香港文化界组织“最受欢迎的唐诗选举”为引子,引出作者的话题。
其实真正引发作者写作动机的,主要是社会现实中存在的种种丑恶现象,激发作者对美好人性和良知的呼唤。
因此作者从这10首唐诗入笔,从常诵常新的角度,全新阐述了自己的理解,将10站唐诗表现的主题和意境,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使人们的心灵又受到了一次洗礼和熏陶。
2、语言朴素,多用长句和问句,感情真挚动人。
作者由生活中的事例为例,将诗歌大众化的理解提升到自己独特的见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真挚、朴实、强烈。
多用不带标点的长句,增强了感情色彩。
还多用反问句,句令人思索,促人自省。
五、小结:
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人们对诗歌的大众化理解为基础,从新颖的角度对10首唐诗进行了读和悟,说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给人以耳目一新的理解和感受,从心灵上、精神上给读者上了一堂丰富的精神熏陶课。
写法灵活,语言质朴,意境清新,感情真挚,给人以新的启迪。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诗歌学习中,也能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对诗歌有新的感悟。
带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怀有一颗关爱的心、理智的心、感恩的心感受生活
六、作业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中国人灵魂的咏叹。
请选择一首你最喜欢的诗词(除本文涉及的十首之外),仿照作者独特的鉴赏方法,分析其内涵!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