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考工记》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影响

合集下载

考工记

考工记

《考工记》与礼制思想对北京城市规划的影响发布时间:2006-08-07 15:24:00 信息来源:admin我国古代的城市建设,经过长期实践,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规划思想也日渐成熟,终于形成了《考工记》、《管子》等各种不同思想的城市规划理论。

这两部书虽然都出于春秋战国时期,但却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规划理念。

《管子》相传为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所撰,经考实为后人托名而作,约形成于战国时期。

该书内容十分庞杂,城市是其所涉内容之一,对都城的城市规划,《管子〈乘马第五〉》针对当时的礼制制度提出了如下设想:“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在这段论述中《管子》对都城的城市规划主要提出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城市的选址条件:“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二是城市规划的具体原则:即“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就城市规划而言,《管子》的这段论述虽然比较简略,但毕竟使我们了解了我国早期城市规划的某些观点。

从《管子》的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管子》提出的都城规划模式所强调的是人们的实际需要,着眼点是城市的使用功能,而反对特定的模式。

不仅如此,《管子》对城市等级的划分与宗法等级也不相同。

《考工记》将城分为三个等级,王城、诸侯城称“国”,采邑称“都”,其划分以礼制等级为准。

而《管子》认为城市划分的依据应是城市的规模与人口的多少,而不是上下尊卑的等级观念,“千室之都”与“万室之国”(《管子·乘马篇》)中的“国”与“都”就是两种规模不等的城市。

《管子》的城市规划思想与《考工记》相比较,显然《管子》更加注重城市的理性发展,而《考工记》所强调的是礼制制度。

西周是我国礼制思想发展的成熟时期,这种礼制制度在我国一直延续了几千年,对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巨大影响,城市规划与建筑是体现礼制等级思想极为敏感的地区,所以在以礼教立国的社会中,《考工记》的影响要比《管子》的影响大得多,特别是北京城,它的规划与发展始终与《考工记》有关。

周礼考工记与中国城市规划

周礼考工记与中国城市规划

中国城市的规划中国城市不仅起源早,而且大都经过了一批能工巧匠的精心规划设计,然后才施工建成的。

也就是说,从城址的选择、划定围到平面布局,都是经过事先精密安排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城市的起源与规划是同步的,中国城市起源于西周,西周的城市就进行过整体规划,而且最早使用平面设计图。

平面设计图也就是城市建设的蓝图,框定城市的围,划定不同分区,使城市整体布局井井有序。

中国城市从一开始就比较整齐,显然同进行过规划和使用平面图有密切关系。

当然,也有人把中国都城规划划分为几个阶段,认为商和西周为初期形态,东周至两汉为密封式形态,邺城到隋唐长安为棋盘式封闭形态,北宋到元明清为开放式街道布局形态。

这种观点只能视作是对中国古都规划模式的概括,并不反映整个中国城市规划的特点。

因为唐代的城已成为开放式城市,“十里长街市井连”,而西周的城市也并非看不到整齐规划布局的影子。

从《周礼·考工记》的记载和东周王城的考古发掘,都可以证明西周的城市已进行过规划,而且最早使用了城市平面图。

事实证明,中国城市的绝大多数都受规划思想的指导,有自己的规划原则和城市平面图。

1.规划思想中国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在一定的规划思想指导下进行的。

由于城市是一个地区,乃至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处的地理位置千差万别,各种地理条件各不相同,规划者必须依据地理条件、城市性质和可能,在一定的指导思想下进行规划,尽可能满足各个城市的不同需要,使城市能发挥它的不同作用,并显得庄严、大方、坚固、壮丽,一切都井井有序。

当然,中国城市中从未经过规划而杂乱无章的也不乏其例,但对多数城市来说还是布局井然,应该说都是经过周密规划后才建成的。

关于中国城市的规划思想,直到目前尚无系统的理论研究,仅有一些零散的、互不关联的说法。

中国城市历史地理所研究的城市,目前主要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城市,应该从这两种不同社会制度时期的主要思想体系,来探讨中国城市的规划思想,才能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有利于进一步解剖中国城市的特点。

《周礼·考工记》与秦汉都城规划制度的联系探究

《周礼·考工记》与秦汉都城规划制度的联系探究

《周礼·考⼯记》与秦汉都城规划制度的联系探究2019-10-29[摘要]城市规划是近代兴起于西⽅城市地理学领域⾥的⼀个常见概念。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就已经开始对城市规划的问题进⾏思考,并总结出理想的城市模型。

《考⼯记》中“匠⼈建国”即是先⼈针对理想城市模型所概况的⼀些简要的成⽂规范。

本⽂以秦汉两朝都城为例,对《考⼯记》与秦汉都城规划的联系进⾏探讨。

[关键词]《周礼·考⼯记》;秦汉都城规划;联系《考⼯记》是我国最早介绍古代各⼿⼯⾏业“百⼯”技艺的专著。

作者与国别不详,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因先秦齐国的⼿⼯业技艺是诸国中最为发达精湛,故通常认为是“齐国官书”,并由多⼈撰写⽽成。

西汉河间献王刘德因《周官》缺《冬官·司空》篇,以次书补⼊;后刘歆时改《周官》为《周礼》,故亦称《考⼯记》为《周礼·考⼯记》。

(1)⼀、《考⼯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理想形态匠⼈营国,⽅九⾥,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朝后市,市朝⼀夫……王宫门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

经涂,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制。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周礼·考⼯记》)王城要保持⽅正规矩的形制,每个⽅位的城墙上各置三个门,共⼗⼆门,城内东西南北纵横各设九条街道,每条街道宽度为九轨,天⼦以九为节象征权威,反应了周以来所追求社会秩序的井然有序,礼乐和谐。

宗庙与社坛为城内最重要的祭祀建筑,祭祀在古代社会⼀直视为关系国运的⼤事,因此这两组建筑确⽴了天⼦承继先圣与秉受天意合法地位,也是国家可以得到神祗的持续庇佑的象征,分别位于王宫的左右两侧。

宫殿⽅位均坐北向南,“市井(市场)⼀般设于最不吉利的⽅位――北⽅,显⽰贸易与商⼈地位的低微,以及这些⾮⽣产性的经济在农业社会中的次要位置”。

(2)可见,古代都城中各要素的布局和营建都不是随意的,相反它是极其讲究的,是要按照严格规范去操作的。

《考工记》与礼制思想对北京城市规划的影响

《考工记》与礼制思想对北京城市规划的影响

《考工记》与礼制思想对北京城市规划的影响我国古代的城市建设,经过长期实践,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规划思想也日渐成熟,终于形成了《考工记》、《管子》等各种不同思想的城市规划理论。

这两部书虽然都出于春秋战国时期,但却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规划理念。

《管子》相传为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所撰,经考实为后人托名而作,约形成于战国时期。

该书内容十分庞杂,城市是其所涉内容之一,对都城的城市规划,《管子〈乘马第五〉》针对当时的礼制制度提出了如下设想:“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在这段论述中《管子》对都城的城市规划主要提出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城市的选址条件:“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二是城市规划的具体原则:即“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就城市规划而言,《管子》的这段论述虽然比较简略,但毕竟使我们了解了我国早期城市规划的某些观点。

从《管子》的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管子》提出的都城规划模式所强调的是人们的实际需要,着眼点是城市的使用功能,而反对特定的模式。

不仅如此,《管子》对城市等级的划分与宗法等级也不相同。

《考工记》将城分为三个等级,王城、诸侯城称“国”,采邑称“都”,其划分以礼制等级为准。

而《管子》认为城市划分的依据应是城市的规模与人口的多少,而不是上下尊卑的等级观念,“千室之都”与“万室之国”(《管子·乘马篇》)中的“国”与“都”就是两种规模不等的城市。

《管子》的城市规划思想与《考工记》相比较,显然《管子》更加注重城市的理性发展,而《考工记》所强调的是礼制制度。

西周是我国礼制思想发展的成熟时期,这种礼制制度在我国一直延续了几千年,对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巨大影响,城市规划与建筑是体现礼制等级思想极为敏感的地区,所以在以礼教立国的社会中,《考工记》的影响要比《管子》的影响大得多,特别是北京城,它的规划与发展始终与《考工记》有关。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

1、《周礼·考工记》的内容及其解释,及其对后世都城规划的影响。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又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经途九轨,环途七轨,野途五轨”,说明道路是有一定的等级的。

“环途以为诸侯经途,野途以为都经途”“匠人建国,水地以县,置以县,以景为规,识日中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北极星,以正朝夕”。

据研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但也说明周代王城规划有一定制度章法的。

对后期城市规划建设有重大影响。

如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北京等。

以有中轴对称布局,平面组合也很有规则,宫殿设“三门”,内有“六宫”,门有毕门,左熟,右熟,宫有东房,西房,东序,西序,东堂,西堂。

周代建筑已广泛采用油漆,色彩也有等级规定,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

2、曹魏邺城的规划布局特点及其在古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影响。

特点:明确分区、中轴对称、前朝后寝影响:邺城的规划布局在古代城市的规划中有重要的影响,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分开,一方面是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

不同点是,区分更明确,不像汉长安与洛阳宫城与坊里相参,或为坊里所包围。

这也反映了阶级的对立及当时等级的森严,统治阶级对人民的防范,三台就有明显的防御性质。

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子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

这种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的影响,如唐长安等城。

3、唐长安城市布局的特点。

宫殿在城中偏北、坐北朝南,有“南面为王”的含义,宫城、皇城被外城包围,城墙每面开三门,左祖右社。

城市布局严整,完全对称,东西对称,东西向主要道路与宫城、皇城丁字相交突出宫殿建筑。

4、唐长安城市布局与汉长安城市布局的比较。

5、宋朝城市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现象。

1)商品交换的需求促进了集市的发展,丰富了古代城市体系的层次。

周礼考工记关于都城建设的描述

周礼考工记关于都城建设的描述

周礼考工记关于都城建设的描述《周礼考工记》说到都城建设时,真的是让人一听就觉得那场面大气磅礴,真是让人想象不出那时候的人怎么能做到这么精巧的设计。

要是今天的人有这本书,估计都得说一句“这才是有远见的规划啊!”你想想,连都城的每一块砖、每一根柱子、每一条街道都得讲究,简直就是建筑界的“天花板”了。

按理说,现在我们都习惯了高楼大厦林立,路面宽敞,可是如果把这些建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那得有多震撼呀!你看那时候的都城建设,分得可细了,地面上得铺得整整齐齐,不能有一点杂乱。

照这么说,现代的城市规划师得从古人那里学点东西了。

咱们今天对比一下,现在的街道搞得是五花八门,看看这层楼那层楼,连路边的绿化带也是随便种,别说交通了,光是找个停车位就能让你抓狂。

古代的都城可不是这么随便的,早有了明确的规定!《周礼》里明确提到,要让都城的布局符合“天时地利人和”,这几个字可不是随口说说的。

比如说,都城的中心地带要有一个大广场,广场四周得是官府和大臣的府邸。

这广场不仅仅是个休闲场所,还是展示帝王威严的地方,王权不言而喻,谁敢不尊敬,立刻得见官!再说那些宫殿的建设,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宫殿大得很,按《周礼》来说,宫殿周围的墙要有多高?不得低于一丈(大约3米),连墙上雕刻的图案都有讲究,不能是随便的图案,必须有象征性。

你想,那些古人真是有着极高的审美标准和工艺水平,做每一座宫殿,工匠们都得用心良苦。

这就像今天的人建一座大楼,都得找最好的设计师和最顶尖的建筑团队一样,古代也是讲究“精益求精”的。

而且你看,古代的都城建设还特别注意风水,这不是迷信,而是为了让整座城市都能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周礼》里讲究“天人合一”,都城的位置得选择在风水最好的地方,既不能偏北也不能偏南,必须有山有水,才能保证国运兴旺。

要不然,建好了这么一座城,天天风沙大,水土流失,别说繁荣昌盛了,连百姓的日常生活都成问题,怎能成就伟大的帝国呢?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古代的人把这都城建设得那么复杂,有点儿过头了,是不是?但其实你想想,这也正是古人对城市的重视啊。

考工记对中国城市的影响

考工记对中国城市的影响

《考工记》对中国城市的影响城市规划1001班张敏《周礼.考工记》——中国第一部工科巨著,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早、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著作,这本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里面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

其中营国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是《考工记》这本书里面的精华。

同时,《周礼·考工记》书中还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

《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所谓“营国”,即是建城。

通俗地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与居民区。

反映出的中国早期的王城布局和都城设计制度。

这些规划理论和方法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许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的布局都遵循这些制度,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

研究《考工记》营国制度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影响,首先需要了解它在我国城市规划史上的作用。

泛泛地谈论,或者是截取历史的片段去探讨,或者是抽出个别城市的规划来对比分析,并不足以说明问题。

我们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全面考察它自西汉末再度问世以来产生的影响。

这里,不妨以我国几个历史名都为例,回顾它们的规划情况,分析它们的规划结构,了解其间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当可有助于对营国制度作用的认识,明确这项研究工作的意义。

北京是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也是大家所熟知的历史名都之一。

我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我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文明中有关城镇修建和房屋建造的论述,总结了大量生活实践的经验,其中经常以阴阳五行和堪舆学的方式出现。

虽然至今尚未发现有专门论述规划和建设城市的中国古代书籍,但有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

夏代(公元前21世纪起)对“国土”进行全面勘测,国民开始迁居到安全处定居,居民点开始集聚,向城镇方向发展。

夏代留下的一些城市遗址表明,当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的排水管的使用及夯打土坯筑台技术的采用等,但总体上,在居民点的布局结构方面都尚原始。

夏代的天文学、水利学和居民点建筑技术为以后中国的城市建设规划思想的形成积累了物质基础。

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的城市雏形。

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以及位于今天安阳的殷墟等都城,都已有发掘的大量材料。

商代盛行迷信占卜,崇尚鬼神,这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城镇空间布局。

中国中原地区在周代已经结束了游牧生活,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期间兴建了丰、镐两座京城。

在修复建设洛邑城时,“如武王之意”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规划城市布局。

召公和周公曾去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规划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图2-1-1)。

同时,《周礼》书中还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

《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从周礼看中国古代城乡整体规划思想

从周礼看中国古代城乡整体规划思想

从《周礼》看中国古代城乡整体规划思想李欣霖任彬彬赵晓峰摘要:本文以《周礼》为基本素材,从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辨方正位的整体观、体国经野的区域观,以及皇权至上的礼制观四个层面深入探析了中国先秦时期城乡整体规划思想的核心理念、规划方法及其深层文化内涵,旨在从比较整全的视角透视中国古代的天人关系、国野关系、君民关系在城乡整体规划中的体现与应用,并为当今的城乡规划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城乡整体规划,自然观,整体观,区域观,礼制观《周礼》亦称《周官》或《周官经》,儒家经典之一。

《周礼》是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添附儒家政治理想,增减排比而成的汇编。

《周礼》是中国最早和最完整的官制记录,也是世界古代一部最完整的官制记录。

全书6篇,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各篇分为上下卷,共12卷。

这6篇中的《冬官司空》早佚,到汉时补以《考工记》。

《周礼》一书与《仪礼》、《礼记》并列,统称为“三礼”,而且《周礼》还被推为“三礼”之首;它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我国古代文献中对都城规划的论述甚多,其中以《周礼》中的一些原则最为完整也最重要,影响后世达二千多年之久。

1《周礼》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西周的统治阶级把“天命”作为统治其他部族和广大人民的手段,其最高统治者以天的代言人自居,称为“天子”。

因此,“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1.1象天法地,融合自然都城的整体规划布局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与文化传统的产物,其核心就是“天人合一”,即用都城的物质形态和布局来体现天上人间的一种礼制秩序,追求天、地、人之间的和谐。

“象天法地”,主要是以天、地、人为一个宇宙大系统,追求天地人宇宙万物的和谐合一。

《周礼•春官宗伯》云: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以观天下之迁,辨其吉凶。

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

以十有二岁之相,观天下之妖祥。

中国古代文化对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对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对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影响中国的城市规划具有悠久的历史。

从《周礼·考工记》的记载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庙,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套理论一直影响着中国数千年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尤其是帝王都城的规划建设,如北京、西安、洛阳、南京、沈阳等古都的规划形式和城市布局。

中国传统的规划思想是与古代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密不可分的,尤其以儒家的“礼制”思想对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影响最大。

(1)城市的外在形式体现了儒家哲学思想。

根据《周礼·考工记》的记载,城市规划的制度和形式是作为国家的基本制度存在的,特别体现在帝王都城的规划建设方面。

城市规划的格局作为一种礼制,是统制者控制国家、巩固政权的手段之一,中央集权制度在城市规划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城市的形式是方正的,并且有一条中轴线,这与古代统治者推崇儒家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儒家“礼制”思想的具体表现。

例如,隋唐长安、明清北京的城市布局中,都有一条从皇宫正门直到都城正南门的宽阔笔直的中心道路作为城市的中心轴线,这反映了封建社会儒家理论的“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传统观念,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以烘托,达到为其政治服务的目的。

这种“宫城居中”、严整、方正的沿中轴线对称的布局,体现了儒家学说所提倡的礼教尊卑、伦理秩序等观念,是儒家哲学思想受统治者推崇的外在体现。

随着朝代的更替,古代帝王都城也在变迁,故而能够按规划重新建设。

中国古代的城市很多是在这种人为条件下产生的。

唐代之前的各个朝代的都城,虽也按照《周礼·考工记》中的要求进行城市布局,但不是很严格执行。

但其后的元大都、明清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则是严格按照《周礼·考工记》所描述的规划形式布局。

这是因为儒家思想和道德规范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主宰社会的力量,不可逾越。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考试】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1994——2010年城市规划原理试题只有1999——2004年的有答案,答案为《城市规划原理》的页数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1994城市规划原理试题一、名词释义(20分)1、城市规划区2、邻里单元3、城市规模4、土地级差二、试对一个国外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评述,并绘制总体规划简图。

(30分)三、试对上海市浦东新区总体规划进行评述。

附简图。

(25分)四、试论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以及与总体规划的关系。

(25分)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1995城市规划原理试题一、名词释义(每个4分)1、可持续发展2、分区规划3、商务中心4、货物流通中心5、城市居住用地6、邻里单位二、简述题(每题12分)1、设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包括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必要性。

2、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对城市发展规模如何确定?3、总体规划阶段城市设计的内容和意义。

4、编制居住区综合技术指标的目的是什么?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1996城市规划原理试题一、名词解释1、人类住区(Human Settlement)2、中心商务区(CBD)3、市域规划4、道路红线5、曰照间距二、简述题1、简述我国目前法定的规划阶段、主要内容和编制、审批程序。

2、城市土地经济研究对城市规划有何作用?3、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为何要有“地块适宜性规定”?4、居住小区规划中应如何考虑居民的停车问题?5、简述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性。

三、综合分析题试采用结构分析图和简要文字说明的形式,分析某一位于城市边缘的居住区的功能结构与空间结构。

(附规划总平面图)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1997城市规划原理试题一、名词解释1、城市规划区2、城市公共开发3、城市居住区4、曰照间距系数二、简述题1、城市远景规划。

2、城市总体规划用地汇总表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作用。

3、居住区综合技术经济指标体系的内容。

4、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概念、成果内容及其作用。

5、城市规划管理及其作用。

三、论述题1、试析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中“两个根本转变”与城市规划实践的关系。

周礼考工记营国制度的理解

周礼考工记营国制度的理解

周礼考工记营国制度的理解
周礼考工记中的营国制度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政治理念和文化传统。

营国制度的核心思想是“以礼制为纲”,即在城市规划中遵循礼制的等级思想和尊卑有序的原则。

根据这一制度,城市的规模、布局、道路设置、建筑风格等方面都要符合礼制的要求,以体现君主的权威和尊严,以及社会的等级秩序。

具体来说,营国制度规定了王城、诸侯城和都城三级城邑的建置数以及分布等,各级城邑的规模、城门道路的等级等也有明确规定。

例如,王城的规模最大,道路最宽,建筑最宏伟;诸侯城次之;都城则更小。

这种等级分明的城市规划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尊卑观念。

此外,营国制度还注重城市的实用性和功能性。

城市的布局要考虑到居民的生活需要,如市场、手工作坊、居民区等要合理分布。

同时,城市的防御功能也是营国制度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城墙、护城河等防御设施的建设都有严格规定。

周礼考工记中的营国制度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的重要成果,它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尊卑观念和实用性原则,对后世的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现代城市规划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营国制度所蕴含的思想和原则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周记考工记》

《周记考工记》

《周记考工记》谈谈《周记考工记》“匠人营国”中的有关王城的规划思想对后代都城的影响我笔记有,就五点内容,在拓展一下就好了回来给你,考工记名词解释《考工记》是中国先秦时期手工艺专著。

作者不详。

据传西汉时《周官》(即《周礼》)缺《冬官》篇而以此补入,得以流传至今。

全文约7000多字,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工、染色工、玉工、陶工等6大类、30个工种,其中6种已失传,后又衍生出1种,实存25个工种的内容。

书中分别介绍了车舆、宫室、兵器以及礼乐之器等的制作工艺和检验方法,涉及数学、力学、声学、冶金学、建筑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

清代学者戴震著有《考工记图》、程瑶田著有《考工创物小记》等有关研究著作。

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

该书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关于《考工记》的作者和成书年代,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不同看法。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考工记》是齐国官书(齐国 -制定的指导、监督和考核官府手工业、工匠劳动制度的书),作者为齐稷下学宫的学者;该书主体内容编纂于春秋末至战国初,部分内容补于战国中晚期。

今天所见《考工记》,是作为<周礼>的一部分。

《周礼》原名《周官》,由“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组成。

西汉时,“冬官”篇佚缺,河间献王刘德便取《考工记》补入。

刘歆校书编排时改《周官》为《周礼》,故《考工记》又称《周礼·考工记》(或《周礼·冬官考工记》)。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匠人营建都城,九里见方,[都城的四边]每边三门。

都城中有九条南北大道、九条东西大道,每条大道可容九辆车并行。

周礼考工记与中国城市规划

周礼考工记与中国城市规划

中国城市的规划中国城市不仅起源早,而且大都经过了一批能工巧匠的精心规划设计,然后才施工建成的。

也就是说,从城址的选择、划定围到平面布局,都是经过事先精密安排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城市的起源与规划是同步的,中国城市起源于西周,西周的城市就进行过整体规划,而且最早使用平面设计图。

平面设计图也就是城市建设的蓝图,框定城市的围,划定不同分区,使城市整体布局井井有序。

中国城市从一开始就比较整齐,显然同进行过规划和使用平面图有密切关系。

当然,也有人把中国都城规划划分为几个阶段,认为商和西周为初期形态,东周至两汉为密封式形态,邺城到隋唐长安为棋盘式封闭形态,北宋到元明清为开放式街道布局形态。

这种观点只能视作是对中国古都规划模式的概括,并不反映整个中国城市规划的特点。

因为唐代的城已成为开放式城市,“十里长街市井连”,而西周的城市也并非看不到整齐规划布局的影子。

从《周礼·考工记》的记载和东周王城的考古发掘,都可以证明西周的城市已进行过规划,而且最早使用了城市平面图。

事实证明,中国城市的绝大多数都受规划思想的指导,有自己的规划原则和城市平面图。

1.规划思想中国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在一定的规划思想指导下进行的。

由于城市是一个地区,乃至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处的地理位置千差万别,各种地理条件各不相同,规划者必须依据地理条件、城市性质和可能,在一定的指导思想下进行规划,尽可能满足各个城市的不同需要,使城市能发挥它的不同作用,并显得庄严、大方、坚固、壮丽,一切都井井有序。

当然,中国城市中从未经过规划而杂乱无章的也不乏其例,但对多数城市来说还是布局井然,应该说都是经过周密规划后才建成的。

关于中国城市的规划思想,直到目前尚无系统的理论研究,仅有一些零散的、互不关联的说法。

中国城市历史地理所研究的城市,目前主要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城市,应该从这两种不同社会制度时期的主要思想体系,来探讨中国城市的规划思想,才能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有利于进一步解剖中国城市的特点。

由《考工记》谈古代城市规划与建筑礼制

由《考工记》谈古代城市规划与建筑礼制

2017.04《考工记》是我国经典的建筑论著,是《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记载的工艺理论和相应的设计观点均是我国建筑宝库中的精髓,为我国古代建筑设计以及古城规划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文以《考工记》中的古城规划和建筑礼制作为核心展开研究,期望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参考依据。

一、《考工记》中的古代城市规划思想《考工记》中描述的古城规划样式基本上是作为当时国家的礼法制度而存在的,尤其是帝王都城的古城规划。

换言之,古城规划的内在格局是帝王建立的礼制之一,也是封建帝王巩固政权和控制国家的手段。

中国的中央集权政治对古城规划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我国历史上的古城基本上都是建立在方正形的框架基础之上,必然有一条鲜明的中轴线,这也正是古代统治者较为推崇的城市格局。

儒学思想在古时具备的较高地位,深深影响着古城规划,古城规划与其说是君王中央集权的展现,不如说是儒学思想的重要外在表现形式。

例如隋唐长安古城、明清北京城市等,都有一条中轴线沿皇宫正门一直延伸到城外,正门均集中在这条中轴线上,这也体现出封建社会提倡的“不正不威”以及“居中不偏”的儒家传统观点,从建筑层面凸显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考工记》中有关城市格局以及布局方面的记载是否属实,现今已经无法得知,然而不能否认的是,众多朝代的都城基本上都展现出上述古城规划思想。

此外,这种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方正严谨的古城布局也彰显出儒学伦理秩序以及礼教尊卑。

当前遗留的众多古城历经岁月的洗礼,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曾数次被重建,而无论怎样重建或扩建,基本上都是依托《考工记》的要求规划布局的。

如唐代都城长安城也是唐代时期新建的,之前这座古城虽然外貌有所不同,但也建立在《考工记》的古城布局之上。

这些均是封建社会儒学独尊背景下的古城杰作,由此可以看出儒学思想在封建社会是不可逾越的。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进一步强化了儒家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这也从更深层次上影响了当时的城市规划。

相较于以往朝代,宋代时期由《考工记》谈古代城市规划与建筑礼制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钱丹54DOI:10.16412/ki.1001-8476.2017.11.027ywjszxk@的城市无论是空间序列还是道路,均展现出严明的伦理秩序以及森严的社会等级观。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从一开始,中国的城市就存在着人为的规划。

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主要可以分成两个大的方向: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伦理的、社会学的规划思想,以及以《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的、功能性的规划理论。

《周礼考工记》。

作为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一部著作,很早就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

它提出:“方九里,旁三门”;“经涂九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一系列理论。

这些理论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很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都是按照这种理论修建的。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思想。

在这些城市中,城市本身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工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城市已成为一种“符号”,它代表着一种社会关系和秩序。

人们生活其中,日复一日的受到空间秩序的影响,不觉中明确了自己的社会定位,而想超越自己原有的定位,是非常不容易的。

这正好符合了统治的需要,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周礼考工记》的影响是如此的深渊,甚至当代的很多城市规划中仍可见到它的影子。

《管子》。

相比《周礼考工记》的“符号理论”性,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中也有很理性、功能主义的一面,这集中反映在《管子》一书和后世的一些有关风水的理论中。

《管子》成书于战国时期,是后人假托管仲所作的政治名著。

《管子》一书在很多方面对《周礼》进行了否定,在城市规划领域,《管子》主张从实际出发,不重形式,不拘一格。

要“因天才,就地利”,不为宗法封建与礼制制度所约束。

所以,“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同时,在城市与山川环境因素的关系上,《管子》也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

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立政篇》)。

这些理论对后世风水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风水理论对于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无疑是重要的。

城市发展史资料00

城市发展史资料00

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出现于何时、何书中?并阐述书中规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一、西周、《周礼·考工记》二、主要内容:1.营国制度《周礼·考工记》中曾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2.道路制度:“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卿大夫的采邑)经涂”。

三、意义《周礼·考工记》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体现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体现的是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皇权至上的理念。

如整体规划结构:以宫城为中心,宫城南北轴线作为主轴线,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围绕宫城对称布置。

体现了以礼治国的规划秩序。

还提出了城邑建设体制的基本内容,即王城——都城——诸侯城建设的差异。

反映了礼制营建建筑制度,依据爵位、尊卑而定。

简述周代城郭制度?周代都城以天子为中心设计思想,都城平面规划是严整的,秩序井然,街坊整齐划一,帝王的宫室位居中央,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解释“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的意思。

匠人营造的王城(都城),呈方形,每边长九里,各开三座城门。

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的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每街宽都可容九辆车子并行;(城中央是宫城)左设宗庙,右设祭坛,前临外廷,后面是商业市场(宫市);市场与外廷的面积各占地一百亩(方百步,东西南北各长140米左右)。

《周礼·考工记》对古代都市规划的影响答:《周礼·考工记》的“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的建设方法的确对于中国历代的大都城建设都影响深远。

如西汉长安平面近方形,旁三门,北魏洛阳宫城居中,左祖右社;隋唐长安的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宫城居中(但偏北)。

《周礼.考工记》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影响

《周礼.考工记》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影响

《周礼.考工记》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影响《周礼.考工记》——中国第一部工科巨著,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早、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著作,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

是我们了解和研究科学设计艺术的珍贵文献。

其中涉及宫城设计的《匠人建国》和《匠人营国》两节,是现存最早的城市建筑及其规划方面的史籍之一,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独具一格的特点及其背后蕴含的丰富的设计思想《考工记》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有着深远的的影响。

特别是《匠人·营国》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所谓“营国”,即是建城。

通俗地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与居民区。

反映出的中国早期的王城布局和都城设计制度。

这些规划理论和方法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许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都是按照这种理论修建的。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

明朝的北京城和皇宫的规划建设就是按照《考工记》而实施的。

其设计规划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

明清北京城的前身为1264年营建的元大都城,大都城设计时参照了《周礼·考工记》中“九经九轨”、“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规划思想,规模宏伟,规划严整,设施完善。

北京城从地图上看,是一个整齐的凸字形,紫禁城是它的中心。

除了城墙的西北角略退进一个小角外,全城布局基本是左右对称的。

它自北而南,存在着纵贯全城的中轴线。

北起钟鼓楼,过景山,穿神武门直达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

然后出午门、天安门、正阳门直至永定门,全长8000米。

这种全城布局上的整体感和稳定感,引起了西方建筑家和学者的无限赞叹,称之为世界奇观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礼.考工记》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影响
《周礼.考工记》——中国第一部工科巨著,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早、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著作,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

是我们了解和研究科学设计艺术的珍贵文献。

其中涉及宫城设计的《匠人建国》和《匠人营国》两节,是现存最早的城市建筑及其规划方面的史籍之一,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独具一格的特点及其背后蕴含的丰富的设计思想《考工记》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有着深远的的影响。

特别是《匠人·营国》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所谓“营国”,即是建城。

通俗地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与居民区。

反映出的中国早期的王城布局和都城设计制度。

这些规划理论和方法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许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都是按照这种理论修建的。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

明朝的北京城和皇宫的规划建设就是按照《考工记》而实施的。

其设计规划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

明清北京城的前身为1264年营建的元大都城,大都城设计时参照了《周礼·考工记》中“九经九轨”、“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规划思想,规模宏伟,规划严整,设施完善。

北京城从地图上看,是一个整齐的凸字形,紫禁城是它的中心。

除了城墙的西北角略退进一个小角外,全城布局基本是左右对称的。

它自北而南,存在着纵贯全城的中轴线。

北起钟鼓楼,过景山,穿神武门直达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

然后出午门、天安门、正阳门直至永定门,全长8000米。

这种全城布局上的整体感和稳定感,引起了西方建筑家和学者的无限赞叹,称之为世界奇观之一。

中国的封建社会,与西方有着明显的不同。

中国的封建概念,基本上是中央集权,分层次的完整统一着。

在这样的封建社会结构中,它的社会特征必然在文化上反映出来,其一是以“礼”立纲,建立封建统一的秩序,这是文化上的伦理性;其二是以‘雄健’为艺术特征,反映出封建大国的风度,如果站在故宫的午门前,会使人感受到咄咄逼人的崇高。

从惊惧到惊叹,再到崇高,这是宫殿建筑形象的感受心理。

“左祖右社”是对皇宫而立言。

“左祖”就是左边的太庙,“右社”就是右边的社稷坛。

“旁三门”就是东、西、北面各两座城门。

月坛分列在城东和城西,南面是天坛,北面是地坛。

“九经九纬”就是城内南北向与东西向各有九条主要街道。

而南北的主要街道同时能并列九辆车马即“经途九轨”,北京的街道原来是宽的,清末后逐渐被民房侵占,越来越窄了。

中国建筑中,表现出人和天地自然无比亲近的关系。

中国传统的建筑群体,显示了明晰的理性精神,最能反映这一点的,莫过于方、正、组、圆的建筑形态。

方,就是方九里,旁三门的方形城市,以及方形建筑、方形布局;正,是整齐、有序,中轴、对称;组,是有简单的个体,沿水平方向,铺展出复杂丰富的群体;圆,则代表天体、宇宙,日月星辰,如天坛、地坛、日坛、月坛。

不过中国的建筑艺术又始终贯彻着人为万物之灵的人本意识,追求人间现实的生活理想和艺术情趣,正是中国的建筑所创造的‘天人合一’,及‘我以天地为栋宇’的融合境界,
“面朝后市”也是对皇宫而言,皇宫前面是朝廷的行政机构,所以皇帝面对朝廷。

“市”就是商业区,封建社会轻视工商业,因此商业区放在皇宫的后面。

现在的王府井大街,是民国以后才繁荣起来的。

过去地安门大街、鼓楼大街是北京为贵族服务的最繁华的商业区。


门外的商业区原来是在北京城的西南。

按照当时的体制,建一城,实际上是建立一个以城为中心连同周围田地居邑所构成的国家。

周礼《考工记》作为中国古代城市建筑与规划专著,一直影响着中国历朝历代的都城建设,并发展为我国城市规划的传统观念和方法。

因此,城市本身不仅仅是一个工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城市已成为一种“符号”,它代表着一种社会关系和秩序。

人们生活其中,日复一日的受到空间秩序的影响,不觉中明确了自己的社会定位,而想超越自己原有的定位,是非常不容易的。

这正好符合了统治的需要,所以《周礼考工记》的影响是非常深渊,甚至当代的很多城市规划中仍可见到它的影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