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复习学案

合集下载

《劝学》复习学案

《劝学》复习学案

《劝学》复习学案一、指出通假字并写出与之相通的字1。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2。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二、指出古今异义,解释古义1。

輮以为轮 2.蟹六跪而二螯3。

金就砺则利 4.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已5。

而神明自得 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7。

用心一也8蚓无爪牙之利三、解释下面多义词疾1。

君有疾在腠理。

《扁鹊见蔡桓公》2。

居十五年,晋景公疾。

《赵氏孤儿》3.凡牧民者,必知其疾.《管子》4.举疾首蹙额而相告.《孟子•梁惠王下》5.必为有窃疾矣。

《公输》6.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屈原列传》7。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齐桓晋文之事》8.庞涓恐其贤于已,疾之。

《孙膑》9.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触龙说赵太后》10.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劝学》11。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12。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论语》假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送东阳马生序》2。

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井陉之战》3。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4。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荆轲》5。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报任安书》6.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苏武传》7.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8。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滕王阁序》绝1。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赤壁赋》2.虽杀臣,不能绝也。

《公输》3。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赤壁之战》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5.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北宋•苏轼《石钟山记》6.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口技》7.佛印绝类弥勒。

《核舟记》8。

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口技》9.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10.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逍遥游》11.佗之绝技,凡此类也。

《三国志•魏书•华佗传》1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四、指出词类活用现象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

《劝学》复习学案

《劝学》复习学案

《劝学》复习学案《<劝学>复习学案》一、文学常识1、荀子(约公元前 313 年-公元前 238 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荀子主张“性恶论”,强调后天学习和环境对人的影响。

2、《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

二、重点字词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从;比3、木直中绳中:合乎4、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5、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6、金就砺则利就:靠近;砺:磨刀石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验,检查;省:省察8、吾尝跂而望矣跂:踮起脚后跟9、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10、假舆马者假:借助,利用11、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到达12、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1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14、善假于物也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1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兼词,于此16、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渊:深水17、故不积跬步跬步: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18、无以至千里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19、骐骥一跃骐骥:骏马20、驽马十驾驽马:劣马2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刻;镂:雕刻2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之:定语后置的标志2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24、用心一也一:专一三、通假字1、輮以为轮“輮”通“煣”2、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四、古今异义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2、假舆马者古义:借助今义:与“真”相对3、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金子4、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5、用心一也古义:因为心思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五、词类活用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5、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六、特殊句式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句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4、用心一也判断句5、无以至千里固定句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七、重点句子翻译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劝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掌握经典名句的意义和应用。

2. 通过复习,巩固学生对《劝学》中重要概念、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劝学》的核心观点和思想。

(2)熟练掌握并运用《劝学》中的经典名句。

(3)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劝学》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

(2)分析《劝学》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劝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探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劝学》的内容。

(2)网络资源: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拓宽知识面。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回顾《劝学》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重点:教师对《劝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探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劝学》的重点内容,整理并记忆经典名句。

2. 选取一篇文言文,分析其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锻炼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劝学》的理解程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劝 学复习学案

劝    学复习学案

《劝学》复习学案知识梳理1、通假字①輮.以为轮(“輮”通,用火烤木使弯曲)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慧)③君子生.非异也(“生”通,资质、禀赋)④虽有.槁暴(“有”通,再次)2、古今异义词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②用心..一也(古义:)③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④輮以为轮3、文言实词①劝.学②学不可以已.③木直中.绳④金就.砺则利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⑦声非加疾.也⑧假.舟楫者(⑨非能水.也⑩而绝.江河⑾锲而不舍.⑿蟹六跪.而二螯(4、文言虚词(1)而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④吾尝终日而思矣⑤吾尝跂而望矣⑥登高而招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⑧锲而不舍⑨蟹六跪而二螯(2)于①青,取之于蓝②而青于蓝③善假于物也(3)焉①风雨兴焉②蛟龙生焉③圣心备焉(4)者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③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5)用.心一也5、词类活用①其曲.中规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非利.足也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⑥用心一.也6、文言句式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④輮以为轮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7、固定句式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劝学》同步练习一、填空题1、《劝学》节选自《·劝学》。

作者是战国末期思想家。

2、青,取之于蓝,。

3、,金石可镂。

二、基础知识检测1.下边加点的字的字形、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輮(róu)以为轮金就砺(lì)则利智(zhì)明而行无过矣B.虽有槁暴(bào) 须臾(yú)驽(nú)马C.善假(jià)于物跬(kuǐ)步金石可镂(1òu)D.跂(qì)而望骐骥(jì)爪(zhǎo)牙2.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复习学案

劝学复习学案

《劝学》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掌握文言知识点《劝学》假、绝、过、于、而、无以、定语后置句2.准确默写全文,并把文章内化为写作素材。

3.复习并掌握比喻论证方法。

课前自主复习:解释文中的加点词,翻译下划线的句子。

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课上练习以下为必做部分:一、注音:跂.而望矣()假舆.马者()假舟楫.者()锲.而舍之()二、文言实词木直中.绳 (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知.明而行无过矣( ) 跂.而望矣 ( ) 声非加疾.也 ( ) 而致.千里( )非能水.也 ( ) 而绝.江河 ( )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用.心一也( )三、一词多义假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3)大臣犯法,无所宽假 (4)汉人未可假大兵权(5)乃以吴叔为假王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佛印绝类弥勒(3)而绝江河 (4)扶尺一下,群响毕绝(5)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6)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过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雷霆乍惊,宫车过也(3)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4)闻大王有意督过之(5)一日,大母过余(6)愿枉车驾过之于 (1)青,取之于蓝 (2)苛政猛于虎(3)告之于帝 (4)不拘于时而 (1)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3)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锲而舍之四、判断特殊句式并翻译句子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完整word版)《劝学》复习导学案

(完整word版)《劝学》复习导学案

《劝学》复习导学案一、课前积累: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二、基础巩固:(一)字音驽()马槁()暴()须臾()跂()而望假舆()马骐()骥()跬()步舟楫()輮()以为轮锲()而不舍(二)通假字1.輮以为轮“”同“”,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同“”,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同“”,4.君子生非异也“”同“”,(三)古今异义1.蟹六跪而二螯()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4.用心一也()(四)实词绝: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4.佛印绝类弥勒()5.奇山异水,天下独绝()6.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强: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3.乃自强步,日三四里()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假: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2.大臣犯法,无所宽假()3.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五)虚词一:用心一也()骐骥一跃()一如既往()六王毕,四海一()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惧有伏焉()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龟玉毁于椟中()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而: 1.某所,而母立于兹()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3.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4.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5.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6.吾尝终日而思矣()7.倚歌而和之() 8。

吾尝跂而望矣()9.蟹六跪而二螯() 10。

所谓忠者不忠而贤者不贤也()1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1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14. 朝济而夕设版焉() 15.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16. 信而见疑() 17. 人非生而知之者()18. 爽籁发而清风生() 19.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六)特殊句式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輮以为轮()(七)句子翻译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复习教案

劝学复习教案

《劝学》复习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班级姓名使用日期目标: 1.背诵、默写全文 2.累积文中已、直、彰、绝等重要词语 3 .正确翻译文章重难点: 1.累积文中重要文言现象2.试试运用《劝学》中的比喻手法一、实词( 1)解说词语①学不可以够已()②木直()中绳③金就砺()则利④锲()而舍之⑤而闻者彰()⑥假()舆马者⑦而绝()江河⑧非能水()也⑨无以致()千里⑩吾尝跂()而望矣( 2)找出通假字并解说①輮认为轮()②知明而行无过()③君子生非异也()④虽有槁暴()( 3)古今异义①博学古义()今义()②帮凶古义:()今义:()③专心古义:()今义:()④黄泉古义:()今义:()( 4)词类活用①輮认为轮()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其曲中规()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⑤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⑥专心一也()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⑧故木受绳则直()⑨积善成德()( 5)一词多义利:①金就砺则利()②非利足也()③便利在此月,六合正相应()④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⑤非兵不利()⑥因利乘便,宰割天下()二、虚词而 (1) 吾尝整天而思矣()(2)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3)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三、特别句式(1) 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强。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4) 輮认为轮()四、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五、作文链接《劝学》中的比喻灵便多样,运用自如。

论述看法、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有的从反面设喻;有的独自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比较;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此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

使文章显得有条有理,生机盎然。

劝学 复习学案

劝学 复习学案

必修三第三单元第9课《劝学》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梳理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巩固训练,提升能力。

【考纲解读】1.理解常见文言实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级。

【课前预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通“”)2.虽有槁暴。

(“”通“”)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通“”)二、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古义: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古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今义:一般指学问广博精深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古义:今义:泛指一切河流5.蚓无爪牙之利古义: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三、一词多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舍生而取义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于善假于物也()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3.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以为妙绝()佛印绝类弥勒()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乃悟前狼假寐()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挽弓当挽强()5强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乃自强步()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1)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2.名词作状语(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的使动用法(1) 輮以为轮()(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复习课教学设计

《劝学》复习课教学设计

4.假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借、借用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借助、利用 C.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假装 假如、如 D.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5.闻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听见
B.博闻强志 见闻、见识 C.初闻涕泪满衣裳 听说 D.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使 ……上级 听见
代词 第二人称 (通“尔”) (你的;你) 某所, 而母立于兹
练习,指出下面“而”的意义和用法 1连词,表修饰, “地“ 1.吾尝终日而思矣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2连词,表转折, “却” 3连词,表并列 3.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4连词,顺承, “然后“ 4.骊山北构而西折 5连词,表假设, ”如果” 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6.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6连词,表转折, “却“ 7连词,表顺承, “接着” 7.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就” 8.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连词,顺承, 9连词,表并列 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0连词,表修饰, “地” 10.掩口胡卢而笑 11代词, “你的” 11.而母立于兹 12连词,表修饰, “地” 12.夜缒而出 13连词,表因果关系 13.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写作素材积累
写作素材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 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 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角度点拨
持之以恒
写作素材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 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 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角度点拨
借助于外物往往能让理想早日 成为现实

代词
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师说》以贻之(他 輮使之然也 (它) 人非生而知之者(事理) 活用为第一人称: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我) 指示代词,表近指:之二虫又何知(这,此)

劝学学案

劝学学案

《劝学》复习学案一、原文背诵默写及重点字词积累而行无过矣。

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二、情景默写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荀子·劝学》强调人要广泛学习而且经常反省自己才会智慧明达的名句是:,。

3、在荀子的《劝学》中用“金石”为喻体阐明学习贵在坚持的句子是:,。

4、在《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5、《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6、《荀子·劝学》中,。

表明人与人的天资差异本不大,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君子要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7、《荀子·劝学》中指出人要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就会达到“,。

”的境界。

8、《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最后由此得出结论:,。

9、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

10、《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11、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从正面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1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

”13、“君子生非异也”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14、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

而《劝学》中则用“,。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三、断句练习夫骥一日而千里驾马十驾则亦及之矣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劝学》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陈寿所著的一篇文章,是一篇关于教育与修养的论述。

通过对《劝学》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本文旨在针对高中语文课程中《劝学》的教学与教案设计进行探讨,旨在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劝学》,并在学习中得到有效的提升。

一. 教学目标本节课程将重点突出学生跟据文本内容对于《劝学》的解读,从而培养学生的文章解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启发学生从中领悟到对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学习陈寿对于学习和生活的看法,从而引领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追求卓越,并铭记着“怀道、塑性、求实、创新的人生价值观”。

二. 教学内容1.《劝学》内容概述。

2.内容大意。

了解陈寿的生平及其思想背景,进一步理解《劝学》的文化内涵。

3.文学鉴赏。

学习《劝学》中的意象、情感、意义构成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修养教育。

通过讲解陈寿的学习态度,引领学生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学习方法。

三. 教学设计1. 准备工作教学前,教师应提前阅读《劝学》全文,了解陈寿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对于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和思想进行梳理,挖掘出授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应提前准备PPT、制定教案、准备习题,以此调动课堂教学的氛围,保证授课顺利进行。

2.课堂展开第一节:1.引入用文学细节情节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场景:“日行访友,道路阻隔,要过荧荧灯影,有白发者,以手持灯,前照路上,后防身子。

有蹒跚者,假何为者,拄杖扶身者,皆挂眼于他,讹谤无已。

胡闹之流,不觉乃绕路,彻夜是劳顿。

知己者,应随足而行。

”2.讲解《劝学》内容,阐述文章主题及文化内涵、重要语句等。

3.简介陈寿:生平、人格、思想等方面,介绍他的学术成就,引领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背景。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劝学》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劝学》的结构特点、论证方法及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勤奋好学、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劝学》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2)分析《劝学》的结构特点、论证方法及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劝学》中的抽象概念和比喻论证。

(2)运用《劝学》中的道理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三、教学过程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劝学》,理解文章大意,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和段落。

2.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讲解《劝学》的主要内容、结构特点、论证方法及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劝学》中的抽象概念和比喻论证,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对《劝学》中道理的理解和体会。

4. 课堂练习:教师设计有关《劝学》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在课堂讲解中的参与程度、理解能力和表达水平。

2. 合作探讨: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堂练习:评价学生的练习成果,检查学生对《劝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劝学》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劝学》的解读、分析、评论等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资料、图片、动画等。

4. 网络资源:用于查找与《劝学》相关的学习资料和案例。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对《劝学》内容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教师运用《劝学》中的道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劝学》复习学案

《劝学》复习学案

《劝学》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梳理并识记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巩固识记常用的实词(疾、绝、致等)与虚词(而、于),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

3.整理作文素材,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提高写作水平。

【学习过程】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即使)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无以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也。

..()者,用心躁(二、实词、句式(一)通假字1.輮:2.有:3.知:4.生:(二)古今异义1.博学:古义:今义:2.金:古义:今义:3.爪牙:古义:今义:4.寄托:古义:今义:5輮以为轮古义:今义:(三)词类活用1.名词做状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上食埃土,下饮黄泉()2.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3.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4.形容词作名词(1)其曲中规()(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3)积善成德()5.形容词用作动词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6.形容词作使动假舆马者,非利足也()7.数词作形容词用心一也()(四)一词多义1.于:(1)寒于水()(2)善假于物也()(3)取之于蓝()2.而:(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终日而思矣()(4)而见者远()(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7)锲而不舍()(8)蟹六跪而二螯()3.者:(1)假舟楫者()(2)不复挺者()4.焉:(1)风雨兴焉()(2)圣心备焉()5.利:(1)金就砺则利()(2)非利足也()6.之:(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非蛇鳝之穴()(五)特殊句式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劝学》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概念和观点;(3)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精彩语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劝学》的内容;(2)学会如何运用文中的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劝学的良苦用心,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2)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记《劝学》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概念和观点;(3)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精彩语句。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准确理解;(2)对文中某些深奥观点的解读;(3)如何将文中的观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劝学》的作者及其背景;(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劝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出不懂的字词和难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2)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文中观点的理解和体会。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2)详细讲解文中重要的概念和观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5. 课堂练习:(1)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2)挑选一些文中的精彩句子,让学生进行赏析。

四、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熟背《劝学》全文;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五、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检查背诵情况和练习题的完成情况;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劝学》全文的默写测试,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程度;3.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文中观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1)挑选《劝学》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解读;(2)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劝学》复习优秀学案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劝学》复习优秀学案

《劝学》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积累实词“绝”“假”的含义,掌握虚词“而”“焉”的用法。

2、翻译文中重要句子,掌握翻译方法。

一、课文复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实词积累绝:假:1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2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愿大王少假借之()4佛印绝类弥勒()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5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5汉人未可假大兵权()6非能水也,而绝江河()7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7不如早与之绝()8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8抢呼欲绝()募士斥候百余人俱()9以为妙绝()10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9、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三、虚词积累而: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5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6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7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焉: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3且焉置土石4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6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二、翻译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劝学》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2. 提高学生对《劝学》中重要观点和名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本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劝学》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2. 教学难点:《劝学》中重要观点和名言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劝学》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进行系统的讲解。

2.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劝学》中的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要观点和名言。

3. 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本分析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劝学》文本。

2. 参考资料:相关的研究论文和评论文章。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故事或背景信息,引起学生对《劝学》的兴趣。

2. 讲解:教师对《劝学》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进行系统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重要观点和名言。

3.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分析《劝学》中的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要观点和名言。

4. 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本分析能力。

5. 总结: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注意相关的考试要求。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劝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劝学》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他们对《劝学》重要观点和名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来评估学生对《劝学》的掌握程度,包括对主要内容、重要观点和名言的理解和应用。

七、教学反思:在每堂课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难,不断调整教学策略。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巩固《劝学》中的重点知识点,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2.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劝学》中的道理和观点,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回顾《劝学》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的结构和逻辑。

2. 分析《劝学》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理解其深刻的含义。

3. 通过对比分析,探讨《劝学》与其他儒家经典的联系和区别。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回顾《劝学》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本次复习的目标和意义。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劝学》,结合课本注释和课后习题,梳理重点知识点。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答疑,分析《劝学》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4.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比分析《劝学》与其他儒家经典的联系和区别。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和观点。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习题,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五、教学资源1. 课本:《劝学》及相关儒家经典文本。

2. 辅导资料:相关的学习辅导书、注释资料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和讲解教学内容。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学习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劝学》中的道理和观点。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劝学》中的重点知识点和观点,以及与其他儒家经典的联系和区别。

2. 教学难点:《劝学》中的深刻含义和哲理,以及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的故事或背景,引发学生对《劝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劝学》,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增强自我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回顾:《劝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中的哪些观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 字词解释:复习课文中出现的重要实词和虚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3. 句子翻译:复习课文中的一些重要句子,能够准确翻译并理解其含义。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回顾《劝学》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复习课文,整理出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解答。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中的核心观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劝学》的文本材料。

2. 参考资料:与《劝学》相关的学术论文、评论等资料。

3.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步骤1. 回顾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记忆。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复习课文,整理出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解答。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5. 课堂练习: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习。

七、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一些与《劝学》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比较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劝学》与其他相关文献的异同,拓宽视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下列各句子中“已”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听已辄默记。B.时冕父已卒。
C.学不可以已。D.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对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是()
中间()省徭役()
曲其曲中规()假假舆马者()
阳春之曲()假期()
二.指出句中的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君子生非异也
三.古今异义
1.假舆马者2.蟹六跪而二螯
3.金就砺则利4.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已
5.声非加疾也6.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7.用心一也8蚓无爪牙之利
吾尝跂而望矣
望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先达德隆望尊
适冬之望日前后
用心一也
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用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愿意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皇上欲大用康先生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闻博闻强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
用心一也
骐骥一跃
一一如既往
六王毕,四海一
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6。輮使之然也
7.用心一也8不能十步
9其曲中规
六.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6.锲而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课文本拓展训练]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粤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著作郎李孝光数荐之府吏。冕詈曰:“吾有田可耕,有书可读,肯朝夕抱案立庭下,备奴使哉?”每居小楼上,客至,僮入报,命之登乃登。部使者行郡,坐马上求见,拒之去。去不百步,冕倚楼长啸,使者闻之惭。冕屡应进士举不中,叹曰:“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竟弃去,买舟下东吴,渡大江入淮楚,历览名山川。或遇奇才侠客谈古豪杰事,即呼酒共饮,慷慨悲吟,人斥为狂奴。北游大都,馆秘书卿泰哈布哈家,荐以馆职。冕曰:“公诚愚人哉!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即日将南辕。会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唯两女一童留燕,怅怅无所依。冕知之,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宋濂《王冕传》)
《劝学》复习学案
———————————————————————————————— 作者:
———————————————————————————————— 日期:

《劝学》复习学案
淄博十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一.给加点字注音.
1.輮以为轮槁暴须臾跂而望舆马跬步
骐骥驽马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中木直中绳()省参省乎已()
1.下列句中的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A.父怒,挞之。挞:用鞭子或棍子打。B.夜潜出。潜:悄悄地。
C.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竞:全,都。D.怅怅无所依。怅怅:迷茫不知所措的样子。
2.下列同一个字含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蹊:忘其牛,来责蹊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B.恬:恬若不见—恬不知耻。
C.去:去不百步—去国怀乡。D.会:会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会天大雨,道不通。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7.輮以为轮
8.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9.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2.善假于物也.
七,翻译下列句子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_____________________,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舆马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舟楫者,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8.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八.名句默写.
1.青,取之于蓝,_____________________;冰,水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惧有伏焉
以俟夫观夫观人风者得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于龟玉毁于椟中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季氏将有事于臾
善假于物也
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已吾尝终日而思矣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而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臂Hale Waihona Puke 加长也,而见者远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五.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及用法..
4..积土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輮以为轮
四.解释下面多义词.(实虚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以为妙绝
佛印绝类弥勒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强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假舟楫者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大臣犯法,无所宽假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