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学案
《劝学》复习学案

《劝学》复习学案一、指出通假字并写出与之相通的字1。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2。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二、指出古今异义,解释古义1。
輮以为轮 2.蟹六跪而二螯3。
金就砺则利 4.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已5。
而神明自得 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7。
用心一也8蚓无爪牙之利三、解释下面多义词疾1。
君有疾在腠理。
《扁鹊见蔡桓公》2。
居十五年,晋景公疾。
《赵氏孤儿》3.凡牧民者,必知其疾.《管子》4.举疾首蹙额而相告.《孟子•梁惠王下》5.必为有窃疾矣。
《公输》6.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屈原列传》7。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齐桓晋文之事》8.庞涓恐其贤于已,疾之。
《孙膑》9.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触龙说赵太后》10.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劝学》11。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12。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论语》假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送东阳马生序》2。
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井陉之战》3。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4。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荆轲》5。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报任安书》6.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苏武传》7.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8。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滕王阁序》绝1。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赤壁赋》2.虽杀臣,不能绝也。
《公输》3。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赤壁之战》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5.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北宋•苏轼《石钟山记》6.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口技》7.佛印绝类弥勒。
《核舟记》8。
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口技》9.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10.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逍遥游》11.佗之绝技,凡此类也。
《三国志•魏书•华佗传》1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四、指出词类活用现象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
劝学优秀教案

劝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劝学》的作者及文章的背景。
2. 理解文章中主要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方法。
3. 学习运用文中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文章中主要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方法。
2. 难点:学习运用文中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态度。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讲述古代勤奋学习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为什么要勤奋学习?
2. 作者及作品介绍
介绍荀子的生平及其作品《劝学》的特色。
讲述《劝学》的创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3.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全文,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
分析文章的结构,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4. 深入研读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名言警句,理解其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
分析作者运用的论证方法,如比喻、对比等。
5. 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劝学》中的观点。
引导学生运用文中的名言警句,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勤奋学习的理解。
6. 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布置作业:背诵文中的名言警句。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了解了《劝学》的作者及文章的背景,理解了文章中主要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方法,并学会了运用文中的名言警句。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意观察和分析身边的人和事,并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劝学》复习学案

《劝学》复习学案《<劝学>复习学案》一、文学常识1、荀子(约公元前 313 年-公元前 238 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荀子主张“性恶论”,强调后天学习和环境对人的影响。
2、《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
二、重点字词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从;比3、木直中绳中:合乎4、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5、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6、金就砺则利就:靠近;砺:磨刀石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验,检查;省:省察8、吾尝跂而望矣跂:踮起脚后跟9、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10、假舆马者假:借助,利用11、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到达12、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1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14、善假于物也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1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兼词,于此16、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渊:深水17、故不积跬步跬步: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18、无以至千里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19、骐骥一跃骐骥:骏马20、驽马十驾驽马:劣马2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刻;镂:雕刻2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之:定语后置的标志2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24、用心一也一:专一三、通假字1、輮以为轮“輮”通“煣”2、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四、古今异义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2、假舆马者古义:借助今义:与“真”相对3、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金子4、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5、用心一也古义:因为心思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五、词类活用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5、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六、特殊句式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句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4、用心一也判断句5、无以至千里固定句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七、重点句子翻译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劝学》的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
2. 难点:理解《劝学》的论证方法。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引出《劝学》这篇文章。
2. 文学常识:介绍《荀子》及荀子。
3. 整体感知:学生听录音,注意字音及断句,然后学生齐读,教师指导字音、断句。
4. 文本探究:学生自行翻译文本,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及文言句式;分析文章的中心论点及每段论述的内容。
5. 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本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6. 拓展延伸: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谈谈对“学不可以已”的看法。
7. 课堂小结:总结本文的主旨及艺术特色。
8.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荀子《劝学》教学设计精品4篇

荀子《劝学》教学设计篇8教学目标1、培养诵读的能力和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掌握、积累文言常用实词和虚词。
3、掌握课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重点难点1、熟读成诵。
2、疏通文意,掌握、积累文言常用实词,文言常用虚词3、掌握课文出现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2、教法及手段朗读法讲解法讨论法一、导入新课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哪些?二、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
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三、解题。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第一组:通假字:輮róu通煣有yò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近音)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中zhòng参cān省xǐng跂qì臾yú螯áo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学案

《劝学》练习学案高一语文组( 一 ) 选出注音全对的一项 ( )①木直中 ( zhîng ) 绳②虽有 ( yîu ) 槁暴 ( pù )③不积跬 ( guǐ ) 步④锲 ( qì ) 而不舍⑤金石可镂 ( luî ) ⑥驽 ( nú ) 马十驾⑦假舆 ( yí ) 马者⑧輮( rïu ) 以为轮⑨用心躁 ( cāo ) 也⑩生 ( xìng ) 非异也。
A ①②⑥⑧⑩B . ②③⑤⑥⑧C . ④⑥⑦⑨⑩D . ①③⑤⑦⑨( 二 ) 下面对加横线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 假(借助,利用)舟楫者狐假(借助,利用)虎威不假 ( 借助 ) 思索B 冰,水为(做,凝成)之行将为 ( 被 ) 人所并为 ( 为了 ) 之奈何C非利足也,而致(达到)千里专心致(尽,极)志闲情逸致(兴致,情趣) D劝(劝勉,鼓励) 学劝(用道理打动人)导劝(劝说,阻止)架( 三 ) 指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爪牙”在文中用的是它的比喻义。
B .白居易《忆江南》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里的“蓝”和“取之于蓝”中的“蓝”相同。
C .《劝学》是《荀子》里的第一篇。
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
D .《劝学》的作者荀况,是春秋后期赵国人,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 四 ) 下列句中活用现象相同的是 ( )①使之然也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⑤瑜等率轻锐继其后⑥吾妻之美我者⑦其至又加少也A . ①②B . ⑤⑦C . ④⑥D . ②③( 五 ) 指出没有词类活用的句子 ( )A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C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六 ) 指出句中多义词的正确义项 1 .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教案教案

《劝学》教案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到劝学的意义和重要性;2. 掌握劝学的方法和技巧;3. 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4.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结合学生实际,讨论什么是劝学,为什么劝学很重要,学生发表个人看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劝学对自己的学习和未来的影响。
二、阐述内容(10分钟)1. 解释什么是劝学,劝学的定义和内涵。
2. 分析为什么劝学很重要,列举例子加以证明。
三、劝学方法和技巧(15分钟)1. 巧妙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动力,如设立目标、做好计划、制定奖励机制等。
2. 提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培养坚持的精神等。
3. 教导学生如何调整学习状态,如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和适度休息等。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5分钟)1. 给学生展示一些成功的案例,以鼓励学生树立榜样。
2.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打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和学习环境。
3. 设计有趣的学习活动,如学习游戏、小组竞赛等。
五、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10分钟)1. 引导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调整。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互动。
3. 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和辅导指导,解答学生遇到的学习问题。
六、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总结劝学的方法和技巧。
2. 对学生过去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进行反思。
3. 鼓励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目标,努力提升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扩展拓展活动:1. 学生分组编写劝学海报,展示在学校的校园布告栏上;2. 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学习经验;3. 邀请校外名师进行劝学演讲,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学评估:1. 学生课后提交写一篇《劝学》的作文,评判学生对劝学的理解和表达能力;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活跃度和学习态度,评价学生的参与度;3. 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跟踪,观察学习情况的变化。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简单的导入,引发学生对劝学的思考,从而引入了劝学的内涵和重要性。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劝学》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陈寿所著的一篇文章,是一篇关于教育与修养的论述。
通过对《劝学》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本文旨在针对高中语文课程中《劝学》的教学与教案设计进行探讨,旨在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劝学》,并在学习中得到有效的提升。
一. 教学目标本节课程将重点突出学生跟据文本内容对于《劝学》的解读,从而培养学生的文章解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启发学生从中领悟到对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学习陈寿对于学习和生活的看法,从而引领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追求卓越,并铭记着“怀道、塑性、求实、创新的人生价值观”。
二. 教学内容1.《劝学》内容概述。
2.内容大意。
了解陈寿的生平及其思想背景,进一步理解《劝学》的文化内涵。
3.文学鉴赏。
学习《劝学》中的意象、情感、意义构成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修养教育。
通过讲解陈寿的学习态度,引领学生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学习方法。
三. 教学设计1. 准备工作教学前,教师应提前阅读《劝学》全文,了解陈寿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对于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和思想进行梳理,挖掘出授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应提前准备PPT、制定教案、准备习题,以此调动课堂教学的氛围,保证授课顺利进行。
2.课堂展开第一节:1.引入用文学细节情节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场景:“日行访友,道路阻隔,要过荧荧灯影,有白发者,以手持灯,前照路上,后防身子。
有蹒跚者,假何为者,拄杖扶身者,皆挂眼于他,讹谤无已。
胡闹之流,不觉乃绕路,彻夜是劳顿。
知己者,应随足而行。
”2.讲解《劝学》内容,阐述文章主题及文化内涵、重要语句等。
3.简介陈寿:生平、人格、思想等方面,介绍他的学术成就,引领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学案【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重点】文言实词的识记、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内容分析】《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
内容分前后两部分。
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
课文节选自前部分。
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因此,“劝”在本文是“劝勉、鼓励”的意思。
所以题意是“劝勉、鼓励人们勤奋学习”。
【预习要求】 1、熟读课文,掌握字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知()明而行无过须臾()()跂()彰()舆()马生()非异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镂()螯()蛇鳝() 2、解释词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虽有( )槁暴( ),不复挺者。
3452019-10-17【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重点】文言实词的识记、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内容分析】《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
内容分前后两部分。
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
课文节选自前部分。
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因此,“劝”在本文是“劝勉、鼓励”的意思。
所以题意是“劝勉、鼓励人们勤奋学习”。
【预习要求】 1、熟读课文,掌握字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知()明而行无过须臾()()跂()彰()舆()马生()非异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镂()螯()蛇鳝() 2、解释词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虽有( )槁暴( ),不复挺者。
3452019-10-17【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重点】文言实词的识记、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内容分析】《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
内容分前后两部分。
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
课文节选自前部分。
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因此,“劝”在本文是“劝勉、鼓励”的意思。
所以题意是“劝勉、鼓励人们勤奋学习”。
【预习要求】 1、熟读课文,掌握字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知()明而行无过须臾()()跂()彰()舆()马生()非异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镂()螯()蛇鳝() 2、解释词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虽有( )槁暴( ),不复挺者。
3452019-10-17【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重点】文言实词的识记、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内容分析】《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
内容分前后两部分。
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
课文节选自前部分。
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因此,“劝”在本文是“劝勉、鼓励”的意思。
所以题意是“劝勉、鼓励人们勤奋学习”。
【预习要求】 1、熟读课文,掌握字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知()明而行无过须臾()()跂()彰()舆()马生()非异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镂()螯()蛇鳝() 2、解释词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虽有( )槁暴( ),不复挺者。
3452019-10-17【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重点】文言实词的识记、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内容分析】《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
内容分前后两部分。
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
课文节选自前部分。
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因此,“劝”在本文是“劝勉、鼓励”的意思。
所以题意是“劝勉、鼓励人们勤奋学习”。
【预习要求】 1、熟读课文,掌握字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知()明而行无过须臾()()跂()彰()舆()马生()非异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镂()螯()蛇鳝() 2、解释词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虽有( )槁暴( ),不复挺者。
3452019-10-17【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重点】文言实词的识记、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内容分析】《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
内容分前后两部分。
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
课文节选自前部分。
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因此,“劝”在本文是“劝勉、鼓励”的意思。
所以题意是“劝勉、鼓励人们勤奋学习”。
【预习要求】 1、熟读课文,掌握字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知()明而行无过须臾()()跂()彰()舆()马生()非异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镂()螯()蛇鳝() 2、解释词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虽有( )槁暴( ),不复挺者。
3452019-10-17【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重点】文言实词的识记、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内容分析】《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
内容分前后两部分。
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
课文节选自前部分。
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因此,“劝”在本文是“劝勉、鼓励”的意思。
所以题意是“劝勉、鼓励人们勤奋学习”。
【预习要求】 1、熟读课文,掌握字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知()明而行无过须臾()()跂()彰()舆()马生()非异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镂()螯()蛇鳝() 2、解释词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虽有( )槁暴( ),不复挺者。
3452019-10-17【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重点】文言实词的识记、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内容分析】《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
内容分前后两部分。
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
课文节选自前部分。
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因此,“劝”在本文是“劝勉、鼓励”的意思。
所以题意是“劝勉、鼓励人们勤奋学习”。
【预习要求】 1、熟读课文,掌握字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知()明而行无过须臾()()跂()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