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学案

合集下载

《劝学》复习学案

《劝学》复习学案

《劝学》复习学案一、指出通假字并写出与之相通的字1。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2。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二、指出古今异义,解释古义1。

輮以为轮 2.蟹六跪而二螯3。

金就砺则利 4.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已5。

而神明自得 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7。

用心一也8蚓无爪牙之利三、解释下面多义词疾1。

君有疾在腠理。

《扁鹊见蔡桓公》2。

居十五年,晋景公疾。

《赵氏孤儿》3.凡牧民者,必知其疾.《管子》4.举疾首蹙额而相告.《孟子•梁惠王下》5.必为有窃疾矣。

《公输》6.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屈原列传》7。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齐桓晋文之事》8.庞涓恐其贤于已,疾之。

《孙膑》9.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触龙说赵太后》10.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劝学》11。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12。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论语》假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送东阳马生序》2。

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井陉之战》3。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4。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荆轲》5。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报任安书》6.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苏武传》7.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8。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滕王阁序》绝1。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赤壁赋》2.虽杀臣,不能绝也。

《公输》3。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赤壁之战》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5.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北宋•苏轼《石钟山记》6.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口技》7.佛印绝类弥勒。

《核舟记》8。

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口技》9.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10.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逍遥游》11.佗之绝技,凡此类也。

《三国志•魏书•华佗传》1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四、指出词类活用现象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

劝学优秀教案

劝学优秀教案

劝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劝学》的作者及文章的背景。

2. 理解文章中主要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方法。

3. 学习运用文中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文章中主要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方法。

2. 难点:学习运用文中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态度。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讲述古代勤奋学习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为什么要勤奋学习?
2. 作者及作品介绍
介绍荀子的生平及其作品《劝学》的特色。

讲述《劝学》的创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3.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全文,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

分析文章的结构,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4. 深入研读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名言警句,理解其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

分析作者运用的论证方法,如比喻、对比等。

5. 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劝学》中的观点。

引导学生运用文中的名言警句,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勤奋学习的理解。

6. 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布置作业:背诵文中的名言警句。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了解了《劝学》的作者及文章的背景,理解了文章中主要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方法,并学会了运用文中的名言警句。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意观察和分析身边的人和事,并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劝学》复习学案

《劝学》复习学案

《劝学》复习学案《<劝学>复习学案》一、文学常识1、荀子(约公元前 313 年-公元前 238 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荀子主张“性恶论”,强调后天学习和环境对人的影响。

2、《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

二、重点字词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从;比3、木直中绳中:合乎4、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5、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6、金就砺则利就:靠近;砺:磨刀石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验,检查;省:省察8、吾尝跂而望矣跂:踮起脚后跟9、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10、假舆马者假:借助,利用11、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到达12、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1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14、善假于物也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1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兼词,于此16、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渊:深水17、故不积跬步跬步: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18、无以至千里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19、骐骥一跃骐骥:骏马20、驽马十驾驽马:劣马2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刻;镂:雕刻2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之:定语后置的标志2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24、用心一也一:专一三、通假字1、輮以为轮“輮”通“煣”2、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四、古今异义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2、假舆马者古义:借助今义:与“真”相对3、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金子4、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5、用心一也古义:因为心思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五、词类活用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5、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六、特殊句式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句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4、用心一也判断句5、无以至千里固定句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七、重点句子翻译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劝学》的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

2. 难点:理解《劝学》的论证方法。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引出《劝学》这篇文章。

2. 文学常识:介绍《荀子》及荀子。

3. 整体感知:学生听录音,注意字音及断句,然后学生齐读,教师指导字音、断句。

4. 文本探究:学生自行翻译文本,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及文言句式;分析文章的中心论点及每段论述的内容。

5. 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本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6. 拓展延伸: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谈谈对“学不可以已”的看法。

7. 课堂小结:总结本文的主旨及艺术特色。

8.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荀子《劝学》教学设计精品4篇

荀子《劝学》教学设计精品4篇

荀子《劝学》教学设计篇8教学目标1、培养诵读的能力和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掌握、积累文言常用实词和虚词。

3、掌握课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重点难点1、熟读成诵。

2、疏通文意,掌握、积累文言常用实词,文言常用虚词3、掌握课文出现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2、教法及手段朗读法讲解法讨论法一、导入新课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哪些?二、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

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三、解题。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第一组:通假字:輮róu通煣有yò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近音)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中zhòng参cān省xǐng跂qì臾yú螯áo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学案

劝学学案

《劝学》练习学案高一语文组( 一 ) 选出注音全对的一项 ( )①木直中 ( zhîng ) 绳②虽有 ( yîu ) 槁暴 ( pù )③不积跬 ( guǐ ) 步④锲 ( qì ) 而不舍⑤金石可镂 ( luî ) ⑥驽 ( nú ) 马十驾⑦假舆 ( yí ) 马者⑧輮( rïu ) 以为轮⑨用心躁 ( cāo ) 也⑩生 ( xìng ) 非异也。

A ①②⑥⑧⑩B . ②③⑤⑥⑧C . ④⑥⑦⑨⑩D . ①③⑤⑦⑨( 二 ) 下面对加横线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 假(借助,利用)舟楫者狐假(借助,利用)虎威不假 ( 借助 ) 思索B 冰,水为(做,凝成)之行将为 ( 被 ) 人所并为 ( 为了 ) 之奈何C非利足也,而致(达到)千里专心致(尽,极)志闲情逸致(兴致,情趣) D劝(劝勉,鼓励) 学劝(用道理打动人)导劝(劝说,阻止)架( 三 ) 指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爪牙”在文中用的是它的比喻义。

B .白居易《忆江南》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里的“蓝”和“取之于蓝”中的“蓝”相同。

C .《劝学》是《荀子》里的第一篇。

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

D .《劝学》的作者荀况,是春秋后期赵国人,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 四 ) 下列句中活用现象相同的是 ( )①使之然也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⑤瑜等率轻锐继其后⑥吾妻之美我者⑦其至又加少也A . ①②B . ⑤⑦C . ④⑥D . ②③( 五 ) 指出没有词类活用的句子 ( )A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C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六 ) 指出句中多义词的正确义项 1 .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教案教案

《劝学》教案教案

《劝学》教案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到劝学的意义和重要性;2. 掌握劝学的方法和技巧;3. 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4.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结合学生实际,讨论什么是劝学,为什么劝学很重要,学生发表个人看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劝学对自己的学习和未来的影响。

二、阐述内容(10分钟)1. 解释什么是劝学,劝学的定义和内涵。

2. 分析为什么劝学很重要,列举例子加以证明。

三、劝学方法和技巧(15分钟)1. 巧妙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动力,如设立目标、做好计划、制定奖励机制等。

2. 提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培养坚持的精神等。

3. 教导学生如何调整学习状态,如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和适度休息等。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5分钟)1. 给学生展示一些成功的案例,以鼓励学生树立榜样。

2.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打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和学习环境。

3. 设计有趣的学习活动,如学习游戏、小组竞赛等。

五、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10分钟)1. 引导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调整。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互动。

3. 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和辅导指导,解答学生遇到的学习问题。

六、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总结劝学的方法和技巧。

2. 对学生过去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进行反思。

3. 鼓励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目标,努力提升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扩展拓展活动:1. 学生分组编写劝学海报,展示在学校的校园布告栏上;2. 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学习经验;3. 邀请校外名师进行劝学演讲,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学评估:1. 学生课后提交写一篇《劝学》的作文,评判学生对劝学的理解和表达能力;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活跃度和学习态度,评价学生的参与度;3. 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跟踪,观察学习情况的变化。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简单的导入,引发学生对劝学的思考,从而引入了劝学的内涵和重要性。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劝学》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陈寿所著的一篇文章,是一篇关于教育与修养的论述。

通过对《劝学》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本文旨在针对高中语文课程中《劝学》的教学与教案设计进行探讨,旨在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劝学》,并在学习中得到有效的提升。

一. 教学目标本节课程将重点突出学生跟据文本内容对于《劝学》的解读,从而培养学生的文章解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启发学生从中领悟到对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学习陈寿对于学习和生活的看法,从而引领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追求卓越,并铭记着“怀道、塑性、求实、创新的人生价值观”。

二. 教学内容1.《劝学》内容概述。

2.内容大意。

了解陈寿的生平及其思想背景,进一步理解《劝学》的文化内涵。

3.文学鉴赏。

学习《劝学》中的意象、情感、意义构成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修养教育。

通过讲解陈寿的学习态度,引领学生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学习方法。

三. 教学设计1. 准备工作教学前,教师应提前阅读《劝学》全文,了解陈寿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对于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和思想进行梳理,挖掘出授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应提前准备PPT、制定教案、准备习题,以此调动课堂教学的氛围,保证授课顺利进行。

2.课堂展开第一节:1.引入用文学细节情节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场景:“日行访友,道路阻隔,要过荧荧灯影,有白发者,以手持灯,前照路上,后防身子。

有蹒跚者,假何为者,拄杖扶身者,皆挂眼于他,讹谤无已。

胡闹之流,不觉乃绕路,彻夜是劳顿。

知己者,应随足而行。

”2.讲解《劝学》内容,阐述文章主题及文化内涵、重要语句等。

3.简介陈寿:生平、人格、思想等方面,介绍他的学术成就,引领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背景。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一)学案:《劝学》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一)学案:《劝学》

劝学(第一课时)1、了解荀子以及他的思想主张.2、积累第一段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用法,了解这两段的内容.1.扫除字词障碍: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注意它们的字形。

靛.青蓼.蓝輮.以为轮虽有槁暴..砺.石知.明...其曲中.规参省2.解题○“劝”是“劝勉、勉励”之意,“劝学”就是勉励人们要不停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3.作者介绍荀子,名况,战国末思想家,先秦儒家代表。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主张“明礼义而化之”,即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善人性的恶。

所以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的功能,他的思想体现在《荀子》一书中。

《荀子》是后人为其编,大部分是荀子的作品。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多用比喻排比,这些在劝学中有所体现。

●疏通文意,注意文言知识。

第一段内容概要: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翻译: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翻译:3.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翻译: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翻译: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已。

翻译:第一段中论点是什么?作者用了哪些比喻?每组比喻包含了什么意思?1.背诵并默写第一段文言文翻译: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①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

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②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译文①译文②积累屋精彩语句●共和国迎来了她五十诞辰。

五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五十年像一幅长卷,有冷色也有暖色;五十年像一首乐曲,有低音也有高音;五十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

高二语文《劝学》获奖学案(3))

高二语文《劝学》获奖学案(3))

高二语文《劝学》获奖学案(3))高二语文《劝学》获奖学案(3))一、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劝学》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二、重点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释义劝学木直中绳善假于物风雨兴焉不积跬步功在不舍解析:劝:勉励中:符合假:借助兴:起跬:半步功:成功2、字词解释〔1〕通假字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2〕词类活用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④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3.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l〕判断句①青,取之于蓝②冰,水为之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固定格式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3〕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三、课堂训练〔一〕、区别下边各句子里加点的词的用法。

〔1〕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3〕A、知明而行无过矣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B、吾尝终日而思矣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解析:〔1〕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两个“于〞都是介词,前“于〞相当于“从〞,后“于〞相当于“比〞。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劝学》的思想内涵
总结词
领悟《劝学》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念
详细描述
《劝学》的思想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荀子强调学习的 重要性,认为学习是完善个人品格、提高个人素质的必经之路。 其次,荀子提出了“性恶论”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需 要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造和提升自己。最后,荀子倡导“实践主 义”,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学习的内容应该是 有用的、实际的。
100%
网络教学
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提供学习资 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80%
实践教学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社会 调查、实地考察等,加深对《劝 学》主题的理解。
教学辅助工具
教学板书
教师利用教学板书,将《劝学 》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帮助学生梳理思路。
教学软件
使用相关的教学软件,如在线 测试、学习管理系统等,提高 教学效率。
《劝学》教案
授课教师:
2024-01-03

CONTENCT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过程 • 教学效果评估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02
01
03
掌握《劝学》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和特殊句式 。
理解《劝学》中关于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有 的态度的观点。
背诵并默写《劝学》中的经典名句。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 趣,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 博大精深。
02
教学内容
《劝学》的作者及背景
总结词
了解作者荀子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详细描述
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生活在社会动荡、变革的 时代,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许多关于人性、道德、政治等方面的观点和 主张。《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集中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劝学》课前预习学案

《劝学》课前预习学案

《劝学》课前预习学案课前预习学案:劝学一、学习目标1. 了解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2.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3. 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学习内容1. 学习的意义;2. 学习方法;3. 如何培养学习兴趣。

三、学习重点1. 了解学习的重要性;2. 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3. 培养积极的学习兴趣。

四、学习过程1. 导入学习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学习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学习的意义以及如何更好地进行学习。

2. 学习的意义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学习对于我们有什么好处?请大家舒展一下思维,说出你们心中的答案。

学习的意义有很多方面,首先,学习可以开拓我们的眼界,让我们接触到更多的知识、信息和文化。

其次,学习可以提高我们的能力,包括思考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自主和创新的能力等。

还有,学习可以提高我们的竞争力,让我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和工作中更有优势。

总之,学习可以为我们的人生增添无限可能。

3. 学习方法学习的方法很重要,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掌握知识。

请同学们就自己平时的学习方法进行反思,思考一下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意见。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常用的学习方法,如合理安排时间、制定学习计划、积极参与课堂、勤于复习和总结等,并鼓励同学们互相分享学习经验和方法。

)4. 如何培养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坚持下去。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何培养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寻找与自己兴趣相关的学习内容、与同学们一起学习、参加一些有趣的学习活动等。

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也是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五、学习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掌握了一些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了解了如何培养学习兴趣。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兴趣。

劝学学案及答案

劝学学案及答案

《劝学》学案(2一.学习目标:1.分析课文第四自然段,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等词义。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3.背诵全文。

三.知识链接:《劝学》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篇著名作品。

这篇作品极少抽象说教,而是运用譬喻和推理的方法,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方法。

人们通过浅近明白的道理和具体生动的形象,受到启发和教育。

文章开宗明义,首先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接着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一是以青胜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一生活现象作为论据,说明人们必须向前人学习,后人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取得不断进步,必然会超过前人。

二是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和“金就砺则利”相比。

指出客观条件变化,可以引起事物自身特性的改变。

人们如果博学又能用所学到的事理时刻对照省察,就会智慧高明而不犯错误。

三是用冥思苦想不如实地去学习和登高才能望远,顺风而呼闻者彰明,以及借助舆马、舟楫等生活事例作比,从同一个角度反复说明君子利用客观条件学习的重要性。

作者还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孜孜不倦,勤奋刻苦。

作者以“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积善成德”为衬托,阐明了想做一个学问渊博的人,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

作者进一步用骐骥、驽马、朽木、金石两组四个比喻,论述做学问应当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

说明了滴水穿石、铁杵成针的道理。

《劝学》在写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作者将珠串璧连的比喻与言简意赅的议论溶为一体,契合无间,达到交相辉映的地步。

文章中还善于运用大量短句、排比和对偶的句式,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文章的主旨,呈现出错综与齐整之美,增强了全文的气势和雄辩的色彩,感染力极强。

《劝学》学案1 2 及参考答案

《劝学》学案1 2 及参考答案

包铁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必修二学案028编写人:马晓玲审核人:黄丽霞学生班级姓名组别《劝学》【学习目标】1.理解、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准确翻译全文。

2.明确学习的意义、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态度。

掌握古代思想家荀子的论辩技巧。

自主学习一、荀子荀况(约前313年─前238年),战国后期赵国人,名况字卿。

曾游学于齐,在稷下(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讲学,韩非和李斯都出自他的门下。

人们尊称他为荀卿,通称荀子。

他曾去过燕国,并到秦国作过考察。

晚年到楚国,为兰陵令,后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荀子的著述很丰富,今存《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

他认为天是无知无觉的,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有它自己的规律,与人的祸福无关。

人对自然界出现的某些现象,不应敬畏顺从,而应“制天命而用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使自然界为人所控制、所利用;人应该主宰自然,而不是自然主宰人。

在政治上,他主张“法后王”,“以近知远”;反对“法先王”。

提倡重法、隆礼、尚贤使能。

这些主张是可取的。

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善,是人为的。

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

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

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

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荀子文章的特点:长于说理,论证严密,比喻妥贴,分析透辟,多用排比,气崐氛雄浑,语言质朴、凝炼。

二、题解《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

内容分前后两部分。

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

课文节选自前部分。

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劝学》的课前预习学案及答案

《劝学》的课前预习学案及答案

《劝学》的课前预习学案及答案《劝学》的课前预习学案及答案「篇一」《劝学》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

前一部分(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第二、三段),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

《劝学》的导学案应该怎么制定?《劝学》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二、重点难点: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兴”等词义2.背诵课文前三段三、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2.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四. 学习过程:(一)1.学生诵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须臾之所学跂而望矣假舆马者假舟楫楫者蛟龙生焉不积跬步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二)速读课文,把握结构本文一共4段,是围绕那句话展开的?每段的内容各是什么?(学法指导:本文是议论文,可以从文体结构特点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三)把握概括主旨(四)研读课文第一、二段,完成下列问题1.解释下列词语学不可以已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矣2.翻译重点句子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文段分析思考①第一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②第二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分解比喻句的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③第二段哪句话回答了“学不可以已”?(用原话回答)4.背诵第一、二自然段(五)研读第三自然段,积累文言字词句式1.解释加点词语终日而思须臾之所学跂而望矣登高而招而见者远假舆马者而致千里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生非异也2.翻译下列语句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文段分析思考①本段是从那个角度说“学不可以已”的?作者用了哪些比喻来说明?②本段哪句话回答了“学不可以已”? (用原话回答)4.背诵第三自然段(六)学习反思(七)当堂检测1.默写课文第二段2.准确背诵前三自然段拓展阅读:《劝学》答案阅读题: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出错的一项是A.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学案两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学案两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学案两篇学案博苑03-07 0550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学案1学习目标1、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2、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难点、重点分析1、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分析: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第1段用了五个比喻。

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

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

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

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

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2段用了五个比喻。

开头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3段用了十个比喻。

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关于《劝学》教案范文

关于《劝学》教案范文

关于《劝学》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劝学》一文,了解作者的劝学观点和思想,理解劝学的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劝学的思想和观点,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掌握劝学的重要意义。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学校周围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2.阅读训练:选择一段观点明确、语言简练的片段,让学生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分析讨论:分组讨论,学生就文章中的观点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悟,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深入思考劝学的重要性。

4.写作训练:让学生以《劝学》的观点为基础,撰写一篇简短的劝学文章,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展示与总结: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文章,进行互评和点评,总结学习收获和问题,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劝学》的主旨思想和重要意义,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此外,通过展示与总结环节,激励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五、教学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导入和讨论,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意义和目标,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2.拓展阅读:邀请学生选读其他劝学类的文章,比较其思想和观点,并进行讨论和分析,加深学生对劝学的理解和体会。

3.写作扩展:鼓励学生进一步拓展自己的劝学观点,可以让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例如劝学的重要性、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等,写一篇辩论性的文章,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辩论和交流。

《劝学》优秀教学设计

《劝学》优秀教学设计

《劝学》优秀教学设计《劝学》优秀教学设计1《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和《师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劝学》阅读题:8.下列文言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而绝江河(断绝)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文章《劝学》和《师说》文言文阅读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懂得道理)9.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蚓无爪牙之利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家祭无忘告乃翁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其皆出于此乎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提到了“君子”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齿”,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巩固《劝学》中的重点知识点,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2.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劝学》中的道理和观点,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回顾《劝学》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的结构和逻辑。

2. 分析《劝学》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理解其深刻的含义。

3. 通过对比分析,探讨《劝学》与其他儒家经典的联系和区别。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回顾《劝学》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本次复习的目标和意义。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劝学》,结合课本注释和课后习题,梳理重点知识点。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答疑,分析《劝学》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4.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比分析《劝学》与其他儒家经典的联系和区别。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和观点。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习题,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五、教学资源1. 课本:《劝学》及相关儒家经典文本。

2. 辅导资料:相关的学习辅导书、注释资料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和讲解教学内容。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学习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劝学》中的道理和观点。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劝学》中的重点知识点和观点,以及与其他儒家经典的联系和区别。

2. 教学难点:《劝学》中的深刻含义和哲理,以及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的故事或背景,引发学生对《劝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学案【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重点】文言实词的识记、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内容分析】《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

内容分前后两部分。

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

课文节选自前部分。

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因此,“劝”在本文是“劝勉、鼓励”的意思。

所以题意是“劝勉、鼓励人们勤奋学习”。

【预习要求】 1、熟读课文,掌握字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知()明而行无过须臾()()跂()彰()舆()马生()非异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镂()螯()蛇鳝() 2、解释词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虽有( )槁暴( ),不复挺者。

3452019-10-17【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重点】文言实词的识记、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内容分析】《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

内容分前后两部分。

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

课文节选自前部分。

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因此,“劝”在本文是“劝勉、鼓励”的意思。

所以题意是“劝勉、鼓励人们勤奋学习”。

【预习要求】 1、熟读课文,掌握字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知()明而行无过须臾()()跂()彰()舆()马生()非异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镂()螯()蛇鳝() 2、解释词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虽有( )槁暴( ),不复挺者。

3452019-10-17【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重点】文言实词的识记、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内容分析】《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

内容分前后两部分。

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

课文节选自前部分。

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因此,“劝”在本文是“劝勉、鼓励”的意思。

所以题意是“劝勉、鼓励人们勤奋学习”。

【预习要求】 1、熟读课文,掌握字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知()明而行无过须臾()()跂()彰()舆()马生()非异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镂()螯()蛇鳝() 2、解释词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虽有( )槁暴( ),不复挺者。

3452019-10-17【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重点】文言实词的识记、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内容分析】《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

内容分前后两部分。

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

课文节选自前部分。

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因此,“劝”在本文是“劝勉、鼓励”的意思。

所以题意是“劝勉、鼓励人们勤奋学习”。

【预习要求】 1、熟读课文,掌握字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知()明而行无过须臾()()跂()彰()舆()马生()非异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镂()螯()蛇鳝() 2、解释词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虽有( )槁暴( ),不复挺者。

3452019-10-17【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重点】文言实词的识记、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内容分析】《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

内容分前后两部分。

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

课文节选自前部分。

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因此,“劝”在本文是“劝勉、鼓励”的意思。

所以题意是“劝勉、鼓励人们勤奋学习”。

【预习要求】 1、熟读课文,掌握字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知()明而行无过须臾()()跂()彰()舆()马生()非异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镂()螯()蛇鳝() 2、解释词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虽有( )槁暴( ),不复挺者。

3452019-10-17【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重点】文言实词的识记、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内容分析】《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

内容分前后两部分。

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

课文节选自前部分。

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因此,“劝”在本文是“劝勉、鼓励”的意思。

所以题意是“劝勉、鼓励人们勤奋学习”。

【预习要求】 1、熟读课文,掌握字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知()明而行无过须臾()()跂()彰()舆()马生()非异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镂()螯()蛇鳝() 2、解释词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虽有( )槁暴( ),不复挺者。

3452019-10-17【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重点】文言实词的识记、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内容分析】《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

内容分前后两部分。

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

课文节选自前部分。

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因此,“劝”在本文是“劝勉、鼓励”的意思。

所以题意是“劝勉、鼓励人们勤奋学习”。

【预习要求】 1、熟读课文,掌握字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知()明而行无过须臾()()跂()彰()舆()马生()非异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镂()螯()蛇鳝() 2、解释词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虽有( )槁暴( ),不复挺者。

3452019-10-17【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重点】文言实词的识记、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内容分析】《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

内容分前后两部分。

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

课文节选自前部分。

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因此,“劝”在本文是“劝勉、鼓励”的意思。

所以题意是“劝勉、鼓励人们勤奋学习”。

【预习要求】 1、熟读课文,掌握字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知()明而行无过须臾()()跂()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