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清式建筑做法

合集下载

清式古建筑木作名词

清式古建筑木作名词

清式古建筑木作名词明间:建筑物居中的开间。

梢间:建筑物两端头的开间。

次间:建筑物明间和开间之间的开间。

如有屡次间可分为一次间、二次间、三次间等。

檐面:平面呈矩形的建筑物,短边方向称山面。

面阔:又称面宽,建筑物面宽方向相邻两柱间的轴线距离。

通面阔:建筑物两尽端柱间轴线距离。

进深:垂直于建筑物面宽方向的平面尺寸称为进深。

通进深:建筑物侧面〔进深方向〕两尽端柱间的轴线尺寸。

柱高:木柱从台明上皮至柱头的高度。

明清建筑中所指柱高通常指檐柱高。

在带斗拱的清式建筑中,柱高包含斗拱及平板枋之高。

柱径:柱子根部的直径〔假设为方柱那么指柱根部的看面尺寸〕。

步架:相邻两檩间轴线的水平距离。

举高:相邻两檩轴心的垂直距离。

举架:坡屋顶屋面的相邻两檩,上面一檩比下面一檩抬起的高度。

上出:建筑物檐口自檐柱轴线相外挑出的水平长度。

带斗拱的建筑,上出是由斗拱出踩和檐椽飞椽挑出两局部组成。

下出台明:〔台基露出的地面局部〕由檐柱中线向外延展出的局部称台明出沿,又称下出。

出水:建筑物的上檐出又称出水。

回水:建筑物的上出大于下出,上出与下出之差称为回水。

收分:中国清代建筑柱子直径下大上小,以柱根局部直径为基数,按柱高的1/100或一定比例减小柱径,称为收分。

侧脚:柱头位置不动,柱脚按一定尺度向外侧移出,造成柱头略向内侧斜,称为侧脚。

清代建筑仅檐柱有侧脚,明代以前建筑里圈柱也有侧脚。

柱侧脚有利于建筑物稳定。

斗口:斗拱最下层的坐斗〔大斗〕面宽方向的刻口称斗口。

在清式建筑体系中,斗口是最根本的建筑模数之一,凡带斗拱的建筑,所有的构件、部位均与斗口有倍分关系。

硬山建筑:屋面既有前后两坡,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与檩木梁架全部封砌在山墙内的建筑,称为硬山建筑。

悬山建筑:屋面有前后两坡,屋面两端悬挑于山墙或山面梁架之间的建筑,称为悬山式建筑。

悬山又称挑山。

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坡并有正脊的建筑称庑殿建筑,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型制。

歇山建筑:由悬山屋顶和庑殿屋顶组合形成的一种屋顶形式。

中国建筑史试题与答案

中国建筑史试题与答案

一、画出下列各图:(每题5分,共10分)(1)南禅寺大殿正立面图参见《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第57页图5.3.2(2)清式六架卷棚与七架前后廊木构架剖面示意图参见《中国建筑史》教材(第5版)第279页图9-2二、解释下列名词:(每题5分,共30分)(1)叉柱造将多层木建筑的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栱内,而平座柱则叉立在檐柱斗栱上,但向内退进半柱径。

(2)平坐高台或楼层用斗栱、枋子、铺板等挑出,以利登临眺望,此结构层称为平坐。

(3)北京四合院是庭院式住宅的最典型布局;主要单体多“一明两暗”,核心庭院均“一正两厢”加垂花门或过厅;可纵向增“进”、横向增“路”以扩大规#唤ㄖ目占涞燃吨刃蚍从沉朔饨桌碇刃虿⒛苈惆簿庸δ埽槐硐至搜险⒍俗⒛亍⒑托持馈?lt;/FONT>(4)明栿与草栿相对而言,指天花以下的梁,加工较精细。

宋代明栿常作月梁式,以增加美感。

(5)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

(6)拙政园参见《中国建筑史》教材(第5版)第197-199页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两步架的梁,宋称(乳栿),清称(双步梁)。

(2)塔与楼阁平坐下之屋檐,称为(腰檐)。

(3)在清式建筑做法中,1椽径等于(1.5)斗口。

(4)晋祠圣母殿的屋顶形式为(重檐歇山)。

(5)清式石栏干是先在台基或地面上置(地栿),再在上面立(栏板)、(望柱)和(柱头)。

(6)宋代歇山建筑有两种称谓:在殿阁称(九脊顶),非殿阁称(厦两头)。

(7)清称为翘,宋称为(华栱)。

清称为XXXXX斗,宋称为(交互斗)。

(8)《园冶》的作者是(明)代的(计成)。

四、简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1)概述宋代材份制与清代斗口制的异同。

参见《中国建筑史》教材(第5版)第261、282页。

参见《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第111、174页。

(2)结合佛光寺大殿谈唐代木构架建筑的造型特点。

参见《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第58-59页。

中国建筑史终极版の知识点

中国建筑史终极版の知识点

1. 中国古代都城的居住区划分单位在汉朝称(闾里),在唐朝称(里坊,在唐朝称(里坊 )2. 明清北京紫禁城的正门(午门,属于(雉 )门形制明清北京紫禁城的正门(午门 ),属于(雉3. 秦始皇的陵台底边长达(350 )米,这种陵台在汉代称(方上)米,这种陵台在汉代称(方上 )4. 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从(汉)朝起开始建造佛塔,属于( 楼阁)式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从(汉 )朝起开始建造佛塔,属于(5. 苏州传统住宅侧路上的主要建筑是(花厅(花厅 ),为住宅中最精彩的部分。

厅堂内的轩,以(覆水 )椽构成6. “阿以旺”是(维吾尔)族的一种典型住宅形式,特指住宅的(中厅 )“阿以旺”是( 维吾尔)族的一种典型住宅形式,特指住宅的(中厅7. 中国现存最大的两座古代木构殿堂是(太和殿)和(北京明十三陵祾恩殿 )中国现存最大的两座古代木构殿堂是(太和殿 )和(北京明十三陵祾恩殿8. 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厅堂是( 南禅寺大殿),现存最早的砖建筑是( 登封嵩岳寺塔)9. 宋代木构建筑最小的模数化单位是(分),清代的斗口分为(11)个等级10. 宋代名匠喻浩写过一部(《木经》),还设计了著名的开封(开宝寺)塔11. 宋辽金时期的木楼阁上下层结构连接方式多用(叉柱)造,结构抗震的关键部位是(暗层 )16. 最早的木构建筑是位于(山西五台山)的(南禅寺大殿),现存最早的地面砖构建筑是位于(河南登封)的(嵩岳寺塔)17. “三朝五门”制度中的“三朝”指的是(外朝、治朝、内朝),五门指的是(皋、库、雉、应、路)18. “东西堂”制度是(魏晋)时期的(宫廷布局)制度19. “里坊制”解体于(宋),取而代之的是(厢坊制)20. 秦汉的陵体称(方上),到了(唐)开始盛行“应山为陵”21. 我国的石窟寺主要形制是(佛院寺)与(塔院寺)22. 从唐朝道宣年间的(《关中创立戎戒坛图经》)开始,中国佛寺渐变为以(佛殿)为中心。

24. 徽州民居最重要的特征除了马头墙外,还有建筑表面的(白粉饰面)和楼面的(雕饰)25. 我国琉璃瓦技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从(阿富汗)传入的。

第10讲 明清建筑的结构体系

第10讲 明清建筑的结构体系

清式名称
攒 科 柱头科 平身科 角科
斗栱分件名称(宋)
1 栌斗 2 华栱 3 下昂 4 耍头 5 泥道栱 6 泥道慢栱 7 瓜子栱
8 慢栱 9 令栱 10 交互斗 11 散斗 12 齐心斗 13 素枋 14 撩檐枋
斗栱分件名称(清)
斗栱分件名称
宋清斗栱名称对照
宋式名称
栌斗 华拱 令拱 慢拱 瓜子拱 泥道拱 交互斗 齐心斗
梁柱斗栱节点



椽 檐 架脑
椽 椽椽
出檐
卷棚顶
构架模式(宋)
殿阁型——按平面
附阶 (回廊)
格式:
• 殿身间数
• 有无附阶
• 附阶周匝
• 前附阶
• 殿身柱子位置
• 前或后有一排——单槽
• 前后有两排——双槽
• 中间有一圈——金箱斗底槽
• 中间有一排——分心斗底槽
殿身 (主体部分) 殿身七间副阶周匝身内单槽
中国古代建筑
第十讲 明清建筑的结构体系
一、清式官式建筑木构分类
两部“文法课本”,两种语言
宋《营造法式》
——元以前(包括元代)建筑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明清建筑
大木作的两种类型
大木大式——大都使用
斗栱(殿式建筑) • 用于宫殿、官署、庙宇、
府邸中的主要殿堂 • 面阔可自5间多至11间,进
深可多至11桁。 • 可使用周围廊 • 单檐或重檐的庑殿、歇山
构架模式(清)
五、屋顶
举高——屋顶坡度(宋)
• 以前后檐撩檐枋相距尺寸(X)为基准
• 殿阁楼台:X/3
• 筒瓦厅堂:X/4*1.08
• 瓦廊屋及板瓦厅堂:X/4*1.05

中国建筑史 第三章 构架

中国建筑史 第三章 构架
第三章 清式木构架形式
第一节 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 第二节 斗栱 第三节 雀替 第四节 对木构架的评析
第一节 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
一、两种构架的不同特点 二、抬梁式构架的基本构件 三、大式做法和小式做法
一、两种构架的不同特点
1. 抬梁式构架 2. 穿斗式构架 3. 二者的互补机制
1. 抬梁式构架(叠梁式)
课堂作业
填空题:
抬梁式构架是
体系,靠 来稳定建筑;穿斗式
构架是
体系,靠 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
穿斗式构架有两种做法

根据部位的不同,宋代的斗拱可分为



名词解释:
柱 梁 檩 枋 坐斗 槽升子 横栱 斗口 雀替
画图题:
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简单示意图
简答题:
抬梁式构架的特点是什么 穿斗式构架有哪些优点,又有哪些局限性 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二者的互补机制体现在哪两个 方面 大小式建筑区分的标志是什么 斗栱的作用是什么 宋代的材分制和清代的斗口制的比较
宋、清时期栱的名称的对应关系


瓜栱—————瓜子栱
正心瓜拱——泥道栱
横栱 万栱—————慢栱
横栱

正心万拱——泥道慢拱

厢拱—————令栱
翘———————————————华栱
3. 栱
翘:垂直于立面的栱 横栱:平行于立面的栱称横栱
瓜拱:短的。位于柱头上平行于立面的叫正心瓜拱 万栱:长的。位于柱头上平行于立面的叫正心万拱 厢栱:最里、最外的
正心枋:落在柱轴线上,承檐檩 挑檐枋:承挑檐檩 井口枋:承井口式天花板 拽枋:除上述外其他枋
里拽 外拽
宋清时期枋的心枋——柱头枋

明清建筑构造

明清建筑构造

二· 斗栱
· 斗拱是装饰件,斗口是官式建筑的基本模度, 常以斗口作为下料标准衡量单位.称为斗口模 数制。
【问题1 】 斗口是什么单位?
P282表述对不对? 【问题2】 斗口与材的关系? ·斗拱尺度变得纤细小巧,瓒数增多
宋式
柱头铺作 转角铺作 补间铺作 华拱 泥道拱 令拱 慢拱 瓜子拱 昂 栌斗 耍头 交互斗 出跳 角昂 由昂 宝瓶 散斗 铺作数 = 跳数+3

3· 柱顶石

· 长宽为柱径的2倍,
厚度等于柱径
· 鼓镜高1/5柱径
柱顶石与鼓镜
五· 彩画 1· 清式彩画种类:
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
2· 和玺彩画
· 为彩画的最高等级,用于宫殿、坛庙的主殿
· 特征: ①纹饰以龙为主,箍(谷)头处有坐龙盒子; ②色彩:蓝绿底色相间,衬金色纹饰
3· 旋子彩画 · 仅次于和玺彩画,数量最多 · 特征: ①纹饰:有旋子,即带卷涡的花瓣; ②色彩:依用金比例,分为7等
4· 苏式彩画
· 等级最低,一般用于园林、住宅;
· 特征:
பைடு நூலகம்
① 纹饰:枋心常绘山水风景、戏文、博古器物;
②色彩:基本上不用金

此外,徽州明代建筑中,还保留着元代彩画
六· 山墙 · 马头墙 类型: ①依形象分类: 五山屏风、三山屏风、七山屏风等 ②依构造分类: 坐吻式、 印斗式(挑斗、坐斗)、 鹊尾式
清式
柱头科 角科 平身科 翘 正心瓜拱 厢拱 万拱 瓜拱 昂 坐斗 蚂蚱头 十八斗 出踩 角昂 由昂 宝瓶 三才升 蹓金斗拱 踩数:出1跳为3踩;2跳为5踩;出3跳为7 踩 ……
拱头昂嘴作法
① 麻叶头作法: “三弯九转” ——中心以外的3层 弧线称3弯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南方气候炎热而潮湿的山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轻木骨架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黄河流域上游利用黄土挖出横穴做居室,称之窑洞;东北和西南大森林有利用原木垒成墙体的“井干”式建筑。

2.木架建筑优势:a.取材方便;b.适应性强;c.有较强抗震性能;d.施工速度快;e.便于修缮、搬迁。

缺点:a.木材越来越稀少;b.木架结构易遭火灾;c.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木材消耗量大。

3.我国木构建筑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和抬梁式。

穿斗式特点: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成为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上再用木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一个整体框架。

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的南方地区。

抬梁式特点: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这种木结构多用与北方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

4.(识图会画)中国古代单体建筑屋顶形式:硬山、悬山、庑殿、歇山(区别卷棚)、重檐。

5.工官是城市建造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

自周至汉,国家的最高工官称为“司空”。

隋代宇文恺------大兴城的规划;宋代李诫-----编修《营造法式》;明代蒯祥、徐杲-----明故宫。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推测,巢居是古代原始居住方式。

2.我国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房屋的实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

(干阑式)3.中U哦最古老的神庙遗址发现于辽宁西部建平县。

4.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斟鄩,是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5.西周代表性建筑遗址是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是一座相当严谨的四合院式建筑,有两进院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

6.春秋开始用转的历史。

7.石建筑------四川雅安东汉益州太守高颐墓石阙。

第九章清式建筑做法

第九章清式建筑做法
3、角梁 水戗发戗与嫩戗发戗
檐角起翘:南北方的作法不同; ⒈北方以官式建筑为主,檐角起 翘不大,平稳庄重;
⒉南方建筑檐角起翘大,轻盈灵 巧,形如飞翅。
挑尖梁
21
9.1 大木作
22
9.1 大木作
檩(桁)、椽 1、以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有斗栱之大木用桁,无斗栱 之大木用檩。
23
9.1 大木作
彩画 清式彩画,与宋式明显不同处是,游廊仍用绿柱,建筑中
2
9.1 大木作
二、建筑主要尺寸的决定 1、建筑平面 大式建筑首先根据建筑的类型来选择斗栱的大小(依斗口宽窄
分十一等)和出跳的多少。由于每攒斗栱宽度(即两攒斗栱中至 中的距离)为十一斗口,斗栱挑出每跳为三斗口,所以可以计算 出建筑的各间面阔和断面进深。
十一斗口
三斗口3
9.1 大木作
一等斗口
二等斗口 三等斗口
庑殿(四阿)建筑 处理屋顶的一种特 殊方法。由于立面 需要将正脊向两端 推出,从而四条垂 脊由45度斜直线变 为柔和的曲线,并 使屋顶正面和山面 的 坡度步架距离都 不一样长
X
X/10
X
X/10
X
X
X XX X
原脊檩
10
9.1 大木作
歇山收山
确定歇山建筑山面山花板位置 的法则称-“收山法”。
清官式建筑“收山法”规定, 歇山建筑由山面正心桁轴心向内 收一桁径,定为山花板外皮位置。
三、各构件的权衡 各构件的权衡尺度的作用:确定建筑空间比例关系协调,确保
大木架和木构件承重合理。
16
9.1 大木作
17
9.1 大木作
厢栱
昂 十八斗 翘
槽升子
厢栱 正心万栱
正心瓜栱

清式营造则例

清式营造则例

清式营造则例清式营造则例是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与施工的重要规范,它规定了全部木制构件的尺寸和比例。

其主要内容如下:大木作一、无梁殿殿身:有木建筑结构的房屋称“殿”,殿字的解释就是大屋子,即大木作中厅堂以上的部分。

《清式营造则例》将宫殿、坛庙等最主要的大木作称为“大木作”。

对大木作的基本要求是保证屋顶在满足正常使用功能和安全性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轻木材的自重;并满足殿身结构的需要,同时也要注意室内空间的丰富变化,表现出雄伟的气势。

《清式营造则例》中的“造作法则”和“做法则例”是关于大木作的主要设计依据。

清式营造则例对大木作设计有明确的规定,在大木作设计时应严格遵守这些规定,保证设计质量,达到预期效果。

内部梁架:殿身的脊檩间不设内金柱,称为“通天柱”。

殿身中央设通长的穿过大木作的中柱,在殿身左右金柱之间或殿身檐下枋檩的额垫板之下设穿枋。

由穿枋和山面金桁架共同承托屋顶重量。

穿枋的铺作方法,与一般铺作基本相同。

采用一檩三椽,落架做法。

三架椽屋较通常的梁架多用四架椽的屋架。

正心间金柱不在殿身上端,而在其两侧设垂莲柱,承受外部荷载。

由于采用抬梁式,形成叉手。

在中柱间设内金柱,承受脊檩以下的各檩重量。

脊檩下设山墙枋,是稳定殿身的主要构件。

垂莲柱和金柱均可作为装饰构件。

圆光:正心间前后檐所用的两层楼板,一般取上下三叠(也有四叠),上层中间叠放在次间位置,将房间分隔成两个部分,下层中间叠放在进深中间位置,上下层之间用草架固定。

除了上层中间叠加之外,下层中间叠也往往是花样叠法的组成部分。

这种做法在江南地区很盛行。

江南水乡民居的门窗,有用博风板封闭的,也有用板壁、斗栱罩合的。

板壁、斗栱不但对内檐起着支撑作用,而且还增加了内檐的采光效果。

1梁,四檩条。

2檩条,四椽。

3檩条,五檩。

4桁,两椽。

5金桁,四椽。

6草桁,单椽。

7草架,三椽。

8飞椽,两椽。

9斗拱,昂嘴直接架在四椽栿上。

10六椽栿,四椽袱的交接处。

11后金柱,跨度与金柱相同。

从《营造法式》到《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屋面坡度设计方法比较

从《营造法式》到《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屋面坡度设计方法比较
1. 宋《营造法式》卷第五大木作制度二的“举 折”法
举折的制度,先以尺为丈,以寸为尺,以分为 寸,以厘为分,以毫为厘,侧画出所建之屋在平正 壁上,定其举之峻慢,折之园和,然后就可推算出 屋内梁柱的高低,卯眼的尺寸。今俗谓之定侧样, 也就是点草架。
举屋的方法:如殿阁楼台,先量前后橑檐方心 的中心距离,分为三分,若余屋柱梁作,或不出跳, 则用前后檐柱心。从橑檐方背至脊槫背,举起一分, 如屋深三丈,即举起一丈;如筒瓦厅堂,即四分中 举起一分。又通以四分所得丈尺,每一尺加八分; 若筒瓦廊屋及板瓦厅堂,每一尺加五分;或板瓦廊 屋之类,每一尺加三分。若两椽屋不加。
[Keywords] model, rule, roof slope, lift off, set
引言 中国古建筑的最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曲线形屋
面,四角翘起。与中国不同,西方传统的坡屋顶就 是直线形屋面,四角不翘起。中国为什么会做成曲 线形屋面,关于这一点很多学者们有过很多研究, 观点不一。关于中国古建筑的曲线形坡屋面,笔者 有如下观点。一是美观,在远处看来曲线要比直线 给人的视觉效果要好,曲线更容易与自然界相融合, 这也体现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二是采光的需 要,因为中国的古建筑进深比较大,出檐也较大, 中国古代的采光完全靠自然光,如果按照脊檩到橑 檐枋的斜线角度做成直线,由于出檐的遮挡,会使 屋内的光线非常的暗,故而檐椽的倾斜角度要小, 尽量水平,这样就造成了屋顶的曲线形坡屋面;三 是结构的需要,由于屋顶要做成坡屋面,但是坡度 还不能太大,因为屋面要盖瓦,瓦有筒瓦和板瓦, 如果屋面是斜直线瓦容易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滑, 而屋面是曲线,瓦平面与屋顶斜线不平行就形成了 折线,这样上面瓦就能压着下面瓦,给向下滑动的
举架:所谓举架,指木构架相邻两檩中—— 中 的垂直距离(举高)除以对应步架长度所得的系数。 清代建筑常用举架有五举、六五举、七五举、九举 等,表示举高与步架之比为 0.5、0.65、0.75、0.9 等等。清式做法的檐步(或廊步),一般定为五举, 称为“五举拿头”, 飞椽则为三五举。大式建筑最 上一举往往在九举之上,还加平水,但一般不超过 十举。

中国建筑史-16 封建社会晚期的建筑(清式营造则例)

中国建筑史-16 封建社会晚期的建筑(清式营造则例)
以使角椽随之翘起;
翼角檐椽的布置(立面)
翼角檐椽的布置
翼 角 檐 椽 的 布 置
北 方 的 翼 角
⒉南方建筑檐角起翘大,轻盈灵巧, 形如飞翅:有两种作法:
⑴.水戗发戗:屋面檐口平直,檐 角不起翘,只将戗脊的下端做成向上 的曲线翘头,形似而构造简化.
水戗发戗的效果
⑵.嫩戗发戗:仔角梁(嫩戗)以 120──130度的交角座于老角梁 (老戗)上,两梁之间用菱角木、 箴木、扁担木联结,起翘很大。
下廊 出 深 面阔(宽)
面阔(宽)
面阔(宽)
面阔(宽)
廊 面阔(宽) 深
下 出


通面阔(宽)
廊深
通进 进深 深
廊子
梢 间
廊深
檐柱
廊子
金柱







间 廊子
廊子
平面
檐墙
檐柱
檐墙
角柱
山墙 山柱
隔 断金 墙柱
扇面墙 中柱
山墙 山柱
廊墙 槛墙
檐柱
檐柱
清式墙柱位别图
角柱 槛墙
⒈平面的柱有五种:中国建筑中的主要
常用数据如下表:
檩 数 飞檐 檐步架 下金步架 中金步架 上金步架 脊步架 (小式)
5檩 三五举 五举 七举
(大式)
7檩 三五举 五举 七举 九举 9檩 三五举 五举 六五举 七五举 九举 11檩 三五举 五举 六举 六五举 七五举 九举
注:脊步另加平水; 平水高度:大式4斗口; 小式檩径减一寸。
柱头科挑尖梁头
平身科耍头
鼻子
耳 腰 底
④.〖柱头科 坐斗(大斗)〗: 整攒斗栱最下 层,在翘与栱 之下的斗形木 块。

清式建筑做法。。。第九章

清式建筑做法。。。第九章

建议参考书目
《中国建筑设计参考资料图说》,冯建逵,天津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马炳坚,科学出版社 《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刘大可 《清式营造则例》,梁思成
肖仲 城市规划一班 1002114030
屋面瓦作 ——小瓦、筒板瓦
1)小瓦
(蝴蝶瓦) 又称为蝴蝶瓦,是应用最广的屋面覆材。 可应用于底瓦、盖瓦、屋脊或构成装饰。 优点:生产简易、重量轻与灵活性。
2)筒板瓦 ——陶质、琉璃
多用于宫殿、官署、庙宇等高级建筑。
9.3 小木作
大门
最常见的是板门。 由于结构和构造上的需要,门扇周围需用横槛及抱框。在门洞过大的情况 下,还要在抱框内增加中槛及门框。
踏步
常见的是垂步踏步,一般都布置在明间的阶下,且垂带石中线与明间檐 柱中线重合。 垂带石尺寸同阶条石,侧面之三角形象眼出,以砖、石平砌,或置立放 之陡板石。 隆重的在二踏道间设御路。它是一块长度与垂带相同的石条,上刻龙凤、 云纹等,故称龙凤石 各种形式
栏杆
清式石栏杆的特点:
1、二望柱间只用一块栏板; 2、栏板都采用单勾阑形式; 3、望柱头的变化很多,柱身相对缩短; 4、栏杆结束处大多用抱鼓石,该石比例较前代为长,少数也使用戗兽的; 5、栏板用整石凿成,以榫嵌插在望柱和地内; 6、栏板装饰极少用人物或写生花,大多素平或仅刻简单的海棠纹。
2)檐墙
由地面直抵檐下。多用于庑殿和歇山建筑的外墙,悬山与硬山建筑一般只 用于后檐,用于前檐的不多。 若墙上露出梁头或斗栱,则将墙的上端作成斜面或曲线形,称为签肩。 其下再作拔檐线脚一道。若不露名,则在墙头砌叠涩、菱角牙子等,直达 瓦下,这种做法称为封护檐。
檐墙
——签尖 ——封护檐
硬山山墙—— 裙肩、上身、山尖ຫໍສະໝຸດ 9.2 石作与瓦作台基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这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一般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

3.生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这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

4.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

5.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可以用于柱间的挂落下,称为花牙子雀替,在建筑末端,由于开间较窄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联为一体叫骑马雀替。

6. 抱厦: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

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

(正定隆兴寺)7.小木作: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小木作指的是建筑中的装饰构件的处理。

8.大木作: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大木作指的是建筑中的主要结构承重构件的处理。

9.推山:廡殿(四阿)建筑屋顶处理的一种特殊方法。

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10.收山:是指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处理。

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变化11. 偷心造与计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称为偷心造,常用于唐宋建筑。

跳头上置横栱的称为计心造,金、元以后常用。

12移柱法、减柱法:宋辽元金,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的处理,以获取较大的室内空间。

13.草袱:是在天花板(平棊)以上,未经艺术加工或处理比较粗糙的,实际负荷屋盖重量的梁。

14.明袱指天花以下的梁,露在外面,由下面可以看见的梁袱,与草袱相对。

15.藻井:是一种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如帝王御座之上,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矩形,八角,圆形等。

一.名词解释1工官制度:中国封建社会中,把建筑管理工作集中在国家手里,由封建统治集中掌握的制度。

2僭越:西周时期,在城市规模上,诸侯的城大的不超过王都的1/3,中等的1/5,小的1/9,城墙的高度、道路的宽度以及各种重要建筑物都必须按照等级制造,否则就是“僭越”。

中国建筑史5~9章复习

中国建筑史5~9章复习

第五章宗教建筑1佛教东汉初期来到中国,最早见于我国史籍的佛教建筑是明帝时建于洛阳的白马寺。

“上累金盘,下为重楼”(解释)2佛寺划分为以佛塔为主和以佛殿为主的两大类型佛塔:东汉洛阳我国首座佛寺白马寺,北魏洛阳的永宁寺我国现存的最早的木构件建筑是五台山南禅寺大殿我国现存的最大的唐代木建筑是佛光寺大殿3山西五台佛光寺:位于台南豆村东北约5km的佛光山腰。

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八架椽(清称九檩),单檐四阿顶(清称庑殿顶)。

大殿建在低矮的砖台基上,平面柱网由内外二圈柱组成,这种形式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金厢斗底槽”。

柱身都是圆形直柱,仅上端略有卷杀。

檐柱有侧角及生起。

4斗拱中之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区别明显。

柱头铺作外出七铺作双抄双下昂。

补间铺作很简洁,每间仅施一朵,不用栌斗,而是在柱头枋上立短柱,柱上内、外出双抄。

5梁架分为天花下的明栿和天花上的草栿6 河北正定隆兴寺,由于利用了建筑体量大小和院落空间的变化,轴线虽长而不觉呆板。

摩尼殿建于北宋皇佑四年,面阔长七间,进深也是七间。

重檐歇山殿顶,四面正中都出龟头屋。

转轮藏殿,将中列内柱向两侧移动,使与檐柱组成六角形平面。

这种改变柱子位置的方式,在宋,金常用,移柱造。

上下层柱交接采用插柱造,平座檐柱与下层檐柱交接采用缠柱造。

7 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面阔三间,平面有中柱一列,如宋《营造法式》所谓的“分心槽”。

观音阁位于山门以北,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八椽,外观2层,有腰檐,平坐,内部三层,屋顶用九脊殿式样。

平面为“金厢斗底槽”。

8 山西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单檐四阿顶。

平面用减柱造。

9 佛塔:分为大乘佛教的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小乘佛教的佛塔楼阁式塔:是仿中国传统多层木构架建筑的。

如汉末浮屠寺“上累金盘,下为重楼”。

如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是国内现存唯一最古与最完整之木塔。

塔身平面八角形,底径30米,高九层(外观5层,暗层4层),底层的内外两圈柱都包砌在厚达1m的土坯墙内。

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第一讲)

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第一讲)
坚固性:现在的福建、广东一带的圆形、 方形土楼,一般都有200-300年乃至500 -600年的历史。
福建永定土楼
第一部分 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知识
我国古代建筑的地方特色和多民族风格
承启楼
历时48年(1709) 才建成,整个土 楼是按八卦形状 建造的,“高四 层,楼四圈、上 上下下四百间, 圆中圆,圈中圈, 历经沧桑三百 年”。它占地 5376平方米,直 径73米,外墙高 22.9米,
小结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 发展演变;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那些基本特征?
北方:墙较厚屋面较 重,用料比例相应粗 壮,建筑外形也就显 得浑厚稳重。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第二节 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知识
我国古代建筑的地方特色和多民族风格
南方气候炎热而潮湿 的山区有架空的竹、木 建筑一“干阑式”建筑; 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 迁徙的轻木骨架覆以毛 毡的毡包式居室; 甘肃、新疆维吾尔族 居住的干旱少雨地区有 土墙平顶或土墙拱顶的 房屋; 黄河中上游利用黄土 断崖挖出横穴作居室, 称之为窑洞;
一、建筑外形上的特 征 中国古代建筑在 外形上具有独特的风 貌,它有屋顶、屋身 和台阶三个部分。其 中屋顶的造型最有代 表性。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第二节 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知识
我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
①庑殿顶:俗称“四面坡顶”。一般用于宫殿、庙宇等特别重要的建筑,属于最高级别。 ②歇山顶:俗称“九脊殿”。 用于宫殿、庙宇中稍次要一些的建筑。为第二等级的屋顶。 ③悬山顶:用于一般的官吏府宅屋顶,为第三等级的屋顶。 ④硬山顶:用于我国的民居建筑中,属于比较低级的屋顶。 ⑤攒尖顶:常用于楼、亭、阁等点缀性建筑。
清式建筑做法名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宋代和清代的规定,斗拱向内外各出一跳,宋叫“四铺作 ”,清叫“三踩”;出两跳,宋叫“五铺作”,清叫“五踩”; 出三跳,宋叫“六铺作”,清叫“七踩”;出四跳,宋叫“七铺 作”,清叫“九踩”;出五跳,宋叫“八铺作”,清叫“十一踩 ”。
宋代对斗拱的表示方法为“几铺作几抄几昂”。如“五铺作单 抄单下昂” “七铺作双抄双下昂”等。清代对斗拱的表示方法为 “几踩几翘几昂”。如“五踩单翘单昂” “七踩单翘重昂”等。 最简单的斗拱为不出跳者,分别有“一斗三升”等形式。
2) 斗拱的构件组成
2) 斗拱的构件组成
2) 斗拱的构件组成
清称正心瓜拱
2) 斗拱的构件组成
2) 斗拱的构件组成
2) 斗拱的构件组成
清称正心万拱
2) 斗拱的构件组成
2) 斗拱的构件组成
2) 斗拱的构件组成
清称厢拱
2) 斗拱的构件组成
2) 斗拱的构件组成
2) 斗拱的构件组成
2) 斗拱的构件组成


翘 —华栱或卷头
梁 —栿或梁
单步梁—剳(da2)牵
桁或檩—槫(quan2)
五架梁—四槫栿
脊桁 —脊槫
上金桁—上平槫
瓜 柱—侏儒柱或蜀柱
三 踩—四辅作
一、平面
1、单体建 筑的平面
建筑物的平面形 式一般都是长方 形。度量长的一
面称面阔,短 的一面称进深。
木构架结构的柱 子是平面上的重 要因素,四根柱 子围成的面积称
2) 斗拱的构件组成
2) 斗拱的构件组成
2) 斗拱的构件组成
2) 斗拱的构件组成
2) 斗拱的构件组成
2) 斗拱的构件组成 斗拱的构件组成
2) 斗拱的构件组成
2) 斗拱的构件组成
斗拱出跳
翘(华拱)或昂每向内或向外挑出一层,宋叫“一跳”,清 叫“一踩”;每升高一层,宋叫“一铺”。以正心拱为中,每向 内外出跳一层,清代又叫做“一拽架”。
童柱:立在梁上,下不
着地,作用与柱相同的 柱,也称瓜柱。
二、木构架
1、柱
雷公柱:雷公柱有两
种,一种是庑殿推山太 平梁上承托桁头和正吻 的短柱子叫雷公柱,
另一种用于园攒尖或多 角攒尖建筑中的保顶中 心下方,用由戗支撑的 短柱子也叫雷公柱。
柱的一些基本概念
柱的生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 高,因此檐口呈一缓和曲线的做法;
宋制“举折”计算
6、举架与举折
清式举架与宋式举折的区别
(1) 举架先确定步架距离;举折应先确定步架距 离和整个举架高度; (2) 举架先从檐檩开始,自下而上;举折从脊檩 开始,自上而下。 (3) 举架每个步架高跨比为整数或(整数加0.5) 整个高跨比一般不会为整数;举折每个步架高跨 比不为整数,整个高跨比为整数。 (4) 举架折线一次完成;举折不能一次完成。
4
斗平
2
斗欹
4
栔 =斗平 +斗欹(qi1) 材 +栔 =足材
何谓“材” 单栱(或素方)用料的断面尺寸为一材(单材) 。 即是说:材是斗拱中栱或木方的断面. 材的高宽比为3:2,材的具体尺寸根据用材的等级而定。 《营造法式》将材分为八等.
宋“以材为祖”这套古典模数制名“材栔制度”或“材分制度
2) 斗拱的构件组成
柱的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均向 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倾斜 柱高的千分之八,在角柱则两个方向 都倾斜的做法;
减柱法:减少部分内柱的做法,见于辽、金元代; 移柱法:将若干内柱移位做法,见于辽、金元代;
紫禁城乾清宫南立面
七檩或六檩小式建筑 ——明间面阔:柱高=10:8
柱高:柱径=11:1
清式五踩单 翘单昂斗栱
3、 梁
直梁和月梁:直梁是指梁正投影的上下两边线为两条平行 的直线。而月梁的梁肩呈弧线,梁底略向上凹,梁侧常做 成琴面,并饰雕刻,外观秀巧。 在抬梁式构架中,层叠而置,并向上逐层缩短的梁,与各 层瓜柱组成梁架。梁架中最下面的一根梁最长,叫做“大 柁”;“大柁”上面的一根梁叫“二柁”;再上面一根梁 叫“三柁”。在清代,各柁按本身所承檩(或桁)的总数 来称呼,分别叫做“几架梁”。如所承共有七檩,则称 “七架梁”,其上一层称“五架梁”,再上一层为“三架 梁”。这是因为从自大柁始,每向上升一架,则梁的两端 各收进一个步架。 宋代的梁称为“栿”,以每根栿本身所承椽chuán子的总数 来命名。因为一步架为一椽,所以,清之七架梁,宋称六 椽栿;清之五架梁,宋称四椽栿;清之三架梁宋称平梁。
斗拱的作用:
1)结构作用:挑出以承重,把屋面大面积的 荷载传递给柱;
2)装饰作用:是屋顶与屋身立面的过渡,使 檐下生动;
3)等级制度的象征; 4)建筑尺度的衡量标准 — 斗口(清)材(宋);
斗拱的类型
名称 柱头斗栱 柱间斗栱 转角斗栱
(清) 柱头科 平身科 角科
(宋) 柱头铺作 柱间铺作 转角铺作
2、群体建筑的平面:
在建筑群体布置中,主要的建筑物多居中、向南,称为正殿或正房, 两侧可加套间称耳房,正殿、正房前左右对立着的称为配殿或厢房, 四座建筑围成一个院子叫四合院。
平面决定开间尺寸 大式建筑首先根据建筑的类型来选择斗栱的大小(依斗口宽窄分十一等)和出跳的多 少。由于每攒斗栱宽度(即两攒斗栱中至中的距离)为十一斗口,斗栱挑出每跳为三 斗口,所以可以计算出建筑的各间面阔和断面进深。
桁 檩放在各梁的梁头上,上承椽子。在带斗拱的大式 建筑中叫“桁”,在小式建筑和不带斗拱的大式建筑中叫 “檩”,宋代称槫。带斗拱的大式建筑,桁径按斗口定; 小式建筑或不带斗拱的大式建筑檩径与檐柱直径相同。 桁檩按其位置不同,分为以下几类: (一) 正心桁:位于檐柱中心线上的桁。 (二) 挑檐桁:正心桁外,承托挑檐的桁。 (三) 脊桁(脊檩):位于正脊处的桁(或檩)。 (四) 金桁:在正心桁和金桁之间的桁,统统叫“金桁”。 依其位置不同,又有上金桁(宋称上平槫),中金桁(宋 称中平槫),下金桁(宋称下平槫)之别。
2、须弥座
层次构成 体量权衡
格调韵味
宋式 分层多,9~12层 主次分明 个别线脚不合理 秀挺、精细、洒脱
清式 分层少,6层 无明显主体 线脚形式推敲合理 敦实、粗壮、庄重
宋式须弥座
清式须弥座
须弥座的六层高度分成三组, 保持了中心部位的束腰和基座 的圭角略高,上下枭上下对等, 上下枋上下对等而略微突出上 枋;
起翘及出翘
檐角起翘和 出翘
7、屋顶的其他构件
瓜柱:最早只用在脊槫下,屋架其他承梁处都用 驼峰,或矮木加斗栱;
驼峰:一般在彻上明造梁架中配合斗栱承载梁 栿,有全驼峰和半驼峰之别;
叉手:叉手支撑在侏儒柱两侧;
托脚:是支撑平槫的斜向构件,多见于唐、宋;
替木:为支撑在栌斗或令栱上的短木以托梁枋;
8、多层木建筑
5、间架
间架是木构架的基本构成单位。 间架由下而上的构成顺序及各部分名称见下图。
33 檐椽 34飞檐椽
8挑尖梁 16随梁枋
25脊桁 26脊枋 18三架梁
15七架梁 17五架梁
19童柱
28上金桁 29中金桁 30下金桁
15七架梁
31金桁
8桃尖梁 4大额枋 5小额坊
2老檐柱
3金柱
1檐柱
6、举架与举折
举架的做法 举架是屋顶坡面曲线的 做法。清代建筑的檩子 水平距离相同,而高度 则根据一定做法,逐层 加高。因此屋面成为一 条越往上越陡的曲线。
6、举架与举折
举折的做法
举折是以前后撩檐檩之间的水平距离为总进深B, 在前后撩檐枋上皮的连线中点举起1/3~1/4总进深作为 脊檩上皮的高度,叫做举高H。第一步将脊檩上皮与了 檐枋上皮连一直线,自脊檩而下,第二檩缝折下H/10, 得上平檩上皮位置。第二步将上平檩上皮与撩檐枋上 皮连直线,第二檩缝依前法折下H/20,第三檩依前法 折下H/40,依此类推。
柱头科 柱头铺作
平身科 柱间铺作
角科 转角铺作
柱头科、平身科、角科实物
斗拱的组成
斗栱
斗:双向开口的构件 升:单向开口的斗 栱:置于坐斗口内的横短木 昂: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
厢栱
昂 十八斗 翘
槽升子
厢栱 正心万栱
正心瓜栱
坐斗
清代斗栱名称
清式五踩单 翘单昂斗栱
斗耳
砖砌台明:台帮部分用细 砖,镶边包角用石活或 仍用砖作
——属低等次台基
满装石座:整个台明包括 台帮全用石活
——属中等次台基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
台明的长宽尺寸遵循 “下檐出”小于“上 檐出”的规定,留出 必要的“回水”。
三、台基、踏步、栏杆、铺地
2、须弥座
须弥座是带有雕刻线脚的石台基,多用在较大和较重要的建筑,各部 组成的名称如下:
7、不同形式的屋顶做法
庑殿顶(宋称四阿):前后坡的构架与两坡顶一样,左右两坡也有
同样的梁架檩枋。
庑殿推山—— 庑
殿(四阿)建筑处理屋 顶的一种特殊方法。由 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 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 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 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 面和山面的 坡度步架 距离不一样长
X/10 X/10
内退一檩径
悬山顶挑山
四椽四档 (1/3檐柱高)



四椽四档 (1/3檐柱高)
6、檐角起翘和出翘
出翘:屋顶的平面不
是绝对的长方形,而是 在四角有向外伸出的曲 线,叫做出翘。
起翘:中国古代建筑
屋檐的转角处,不是一 条水平的直线,而是四 角微微翘起,叫做起翘。
檐角起翘和出翘
起翘及 出翘
檐角起翘和出翘
十一斗口
一等斗口 二等斗口 三等斗口
未见实 例
四等斗口 五等斗口
用于城 楼
五等斗口 六等斗口 七等斗口 八等斗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