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四端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ppt课件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ppt课件

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第二部分:“四心”:恻隐、羞恶、辞让、是非 第三部分:“四端”:仁、义、礼、智
主题归纳
本文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即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 仁心推导仁政。文章在强调后天教养的重要性时,也阐释了“不忍 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他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写作背景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封建制已经在各国确立。各诸侯 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互相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 繁重,破坏生产。割据混战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 展的严重障碍。在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 盾下,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孟子 也针对社会现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便是其中的一篇。
思的句子是:“___见__贤__思__齐__焉__,___见___不__贤__而__内__自__省__也_。”
• ( 4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智者、Fra bibliotek者、勇者的评价是:
“__知__者__不___惑__,___仁__者__不__忧__,____勇__者__不__惧_。”
• ( 5 )我们常引用《〈论语〉十二章》中“_己__所__不___欲___,__勿__施__于__人___”
文本探究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 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斯:才。 以:用、拿 运:运转,转动。
(1)小结:从性善论出发,开门见山亮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文本探究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 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 交于 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 誉于 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40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40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不忍人之心 — 不忍人之政

端(仁义礼智)
扩充 四 端
思维导图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提出论点 论证过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举例 孺子将入井
排比 四心—四端
比喻 犹四体 若火、泉
对比 足以保四海 不足事父母
可行不忍人之政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应有“四端” 扩充“四端”
论述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层层推进,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
2.见孺子将入于井而有怵惕之心只能说明人有恻隐之心,不 能证明人有其他三心。但是孟子省去了对后面三个“心”的解 释,直接给出了结论。
为了仁政的目的提出的性善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 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 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 母 。”
1. 分析“怵惕恻隐之心”的含义?
“怵惕恻隐之心”即“悲悯之心”,是一种博大的情怀,它促
使人关注身边的人、事物,乃至世界,从而关注人生的意义。
2.第二层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NNAa
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用普通百姓的恻隐之心来论证“人皆有不
忍人之心”的中心论点。为下文引出“四端”及仁政,做铺垫。

●不忍人之心 — — 不忍人之政
● 理解鉴赏 ●
……的原因 惧
突然 小孩
惊骇,恐
所以谓人些右不刃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皆有怵惕恻
怜悯
表因果,因为
同“邀”求取
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非恶其
厌恶 这样 同“纳”,结交
状语后置
声而然也。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是因为人们如果突然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课件(共2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课件(共2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预习检测
孺子(rú) 怵惕(chù tì) 恻隐(cè)内交(nà) 要誉(yāo) 羞恶(wù)
明确字音。
文本分析
“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为“心”。
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是“四端”。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有哪些内容?
假设论证:“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举例论证:孺子入井
比喻论证:“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辞让之心→礼是非之心→智
主题归纳
课文
核心概念
主要观点
观点的共同之处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 之心》
整合探究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
时间:2024年9月15日
孟子
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人称之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ppt课件66张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ppt课件66张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有怜爱别人的心,于是有怜 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实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 就可 以像在手掌心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
所以:(1)用来……的; (2)表因果,……的原因,之所以
突然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
惊骇,恐惧
环节三:展示分享
要求: 1.分小组齐读,展示字词掌握、节奏划分成果。 2.分小组疏通文意,讲解问题答案,并阐明依据。
1.文本的中心观点是?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2.文本开篇有什么作用?
(1)开门见山,直接摆出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2)比喻:吸引君主实行仁政。
3.何谓“四心”?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环节一:自学质疑
(一)温习回顾
关于作者孟子,我还记得多少?
线索:名?字?身份? 学派? 主要观点? 代表作?名句?
孟子
➢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 ), 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哲学家、
政治家、教育家。 ➢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
(孔孟),后人尊称他为( 亚)圣。
第一课时
导入
你知道“忘八端”吗? 这是民间一句骂人的话。古代时,“八端”是指“孝,悌,忠,信, 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 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在北宋欧阳修撰《新五代史》中,书曰: “王建少时无赖,以屠牛盗驴贩私盗为事,里人谓之贼王八。” 孟子也曾说过“四端”,今天,我们就走近他的《人皆有不忍人之 心》。
写作背景
你怎样概括?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 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十四节 》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21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21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拓展延伸
研读《孟子》中的以下段落,找出辩论中的逻辑谬误,重构与孟子的对话。
片段二《齐桓晋文之事》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1.“以小易大”的人都是“对待动物不忍”,齐宣王“以小易大”,所以齐宣王内心也是“对待动 物不忍”。 2.“对待动物不忍”的人也会“对待臣民不忍”,齐宣王“对待动物不忍”,所以齐宣王“对待臣 民也会不忍”。
辞让:谦逊推让。 端:萌芽,发端。 四体:四肢。 贼:伤害。
扩而充之:扩大充实它们。 然:同“燃”。 达:流通,指泉水流出。 保:安定。
核心概念深度解读
“四端”即仁、义、礼、智四种美德观念的开端和萌芽。
仁之端:恻隐之心,即“同情心”
义之端:羞恶之心,即“正义感”
礼之端:辞让之心,即“有教养”智之端:是非之心,即
提示:前提错误 “以小易大”,最多能够推理出齐宣王珍惜“动物”,对于这头牛“不忍”是无 法推出他对“所有动物”“不忍”的。
为何孟子的辩论经不起逻辑的推敲,却还能广为流传?请你画出 本文的逻辑思维导图,再进行思考。
施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 运之掌上
人皆有不 忍人之心
原因
孺子将入 井,有恻 隐之心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35)必:一定。从:信从。(36)宰我、子贡:孔子弟子。宰我,姓宰,名予,字子我;子贡,姓端木,名赐, 字子贡。善为(wéi)说辞:善于辞令。 (37)冉牛、闵子、颜渊:孔子弟子。冉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闵子,姓闵,名损,字子骞;颜渊,姓颜, 名回,字子渊。善言德行(xìng):善于论述德行。 (38)兼之:指说辞和德行两者皆善。(39)于:对。辞命:言辞和教令。 (40)不能:能力不够。(41)然:如此。则:那么。夫(fū)子:此指孟子。既圣:已经是圣人。 (42)恶(wū):表示惊叹。 (43)是:这。 (44)于:向。 (45)夫子:此指孔子。 (46)圣:符合圣人的标准。 (47)厌:满足。 (48)且:而且。 (49)夫子:此指孔子。既:已经。 (50)夫(fú):发语词。 (51)居:自认,自处。 (52)窃:私下。 (53)子夏、子游、子张:孔子弟子。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子张,姓颛孙, 名师,字子张。一体:指四肢之一。 (54)具体而微:具备全体但不够广大。 (55)所安:指孟子在“有圣人之一体”和“具体而微”两者之间如何选择。 (56)姑:暂且。舍:放下。是:此。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30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30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治天下可运于掌上
3.“孺子将入井”的故事可以推出恻隐之心,但其他三心呢? 4.缺少“四心”难道就是“非人”了? 5.具备“仁人之心”就能够“治天下可运于掌上”吗?
王小波在《我看国学》中说:孟子基本的方法是推已及人, 有时及不了人,就说人家是禽兽、小人。这股凶巴巴,恶狠狠的 劲头,实在不讨人喜欢。孟子确实不讨人喜欢,但是这两个今人 看起来是骂人的词语,在孟子这里却并非是辱骂。他们只是孟子 人性论的必然的演绎结果而已。既然孟子的人性论指向性善,那 么不善甚至邪恶自然就称不上所谓人了。
不忍人之心、 四心、四端等。
“大人之学”的终极 目标是“三纲”,途 径是“八目”。 人生来都有善良的本 性。
个人道德修 养。
【艺术特色:】
1.语言节奏明快、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全文299字,却鲜明地论说了人性与仁政之间的关系, 语言简练,节奏明快,既有鲜明的观点,又进行了有力的论述,采用了比喻 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特别是排比句式的运用更加使得语言气势磅礴,加 大了说理的力度。
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
之:补充音节,无实义
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谦逊,推让
指事理的对与错
判断句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 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 (简直)不是人。
梳理文本
狠心对待别人
那么,就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

施行
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于)掌上 状语后置句

四端之心道法观点

四端之心道法观点

四端之心道法观点
四端之心指的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意思并不是说人有四个心,是同一个道德心的不同面向。

孟子从性善论出发,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

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行,即来自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孟子把四心作为完美人格心性的起码价值尺度;假如没有同情恻隐之心,羞恶知耻之心,礼敬谦让之心,褒是伐非之心。

那他就是一个心性有缺陷的人,一个麻木的人,一个不合格的人。

孟子的性善论、仁义论、仁政论等都与“四端”说有关,是围绕“四端”说展开的。

可以说,“四端”说的提出,才真正标志着孟子思想的成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PPT课件26张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PPT课件26张

观点二
荀子的“性恶论”强调借助礼仪规
思 范来培养人的道德修养,重视利用
辨 探 究
客观条件进行教育和学习,更具有 可操作性,因而更有利于道德的发
展。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存在粗陋
之处,所以要加强后天的学习和改
造,从而造就完善的人格。
观点三
二者各有长短,二者互补更利于道德的发展。

清代学者钱大昕说:“孟言性善,欲人之尽性而乐于 善;荀言性恶,欲人之化性而勉于善。立言虽殊,其
有不忍人之心”乃是人的本能。之后,孟子 指出了“四心”与“四端”的关系。最后运用比 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了扩充“四 端”的重要性。
我们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是不 是就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

孟子告诉我们,拥有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并不
辨 意味着就拥有了“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只是说我们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9.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 其忧。
10.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 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也。
背景
“仁义礼智”这组概念,在春秋时似乎尚未出现,《论 语》和《左传》中都还没有将“仁”“义”“礼”“智 ”合成一组概念的记载。但到了战国中期,儒家已经将 这四个字合在一起并且赋予它们一定的内容和意义。到 了孟子时,他直接将“仁义礼智”纳入人性的基本结构 当中,将“四端”视为“仁义礼智”存在的基础。
然:这样。
叫声才这样的。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 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是:这,此
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 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 感到憎恶。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34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34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时 势 英 雄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
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孟子•滕文公下》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
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
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
关于《孟子》
《孟子》一书属于语录体散文集,全文共七
篇,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由孟子
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
(仁政、王霸之辩、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
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
论,主张仁政(王道)。
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宣
扬“仁政”,始终不受重用。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汉
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
崇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
《孟子》思想
仁政思想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论述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层层推进。
孟 子
论 辩 特 色
①观点明确,立场坚定。
②注重推理,逻辑性强。
③善于譬喻,生动形象。
④借题发挥,循循善诱。
1.全篇逻辑严密,层层递进。语言节奏明快、气势磅礴、富
有感染力。
全文鲜明地论说了仁心与仁政之间的关系,语言简练,
节奏明快。
2.综合运用譬喻、排比、对比、假设等艺术手法。
法?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40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40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侍奉父母都成问题。”
人的生理构造——四肢(与生俱来) 比 喻
人的心理特点——四端(与生俱来)
火始燃、泉始达 比 喻
扩大充实四端
正反、对比、
扩——定天下
假设
不扩——难侍父母
第四部分是怎样体现中心论点的?有何作用?
1、比喻论证,用人的身体结构比喻人的心理特点,说明仁、 义、礼、智也是与生俱来的。用火开始燃烧和水开始涌出 的状态比喻人扩大充实四端的状态,化抽象为具体,生动 形象,便于理解。 2、提出假设,进行对比,将扩“四端”与不扩“四端”的 后果进行对比,突出扩“四端”的重要性。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 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 之政,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 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chù惕tì 恻隐之心;非所以内nà交于孺子之 父母也,非所以要yāo誉于乡党朋友 也,非恶wù其声而然也。
由”不忍人之心”到“不 忍人之政”,最终得出 “治天下可运于掌上”的 结论。层层递进,说服力 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孟子》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课文,并积 累名言名句。 3.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4.准确把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与“四端”与“治理天 下”间的关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孟子其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战国时 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 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后人尊称他为“亚圣”。 主要思想:“仁政”、“民贵君轻”
随堂练习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ppt课件25张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ppt课件25张

文本探究
孟子写作课开始了,作为代言人,请你们结合孟子的论辩精髓,深度 剖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小组合作完成如下的表格。并在《百家讲 坛》栏目中,以《跟着孟子学写作系列之如何写出一个漂亮议论段》 为题展开解说。(限时10分钟)
议论段 构成 观点句
事例句
分析句 总结句
文本相关内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事例一: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治 天下可运之掌上。 事例二:孺子入井,今人不忍。
提出论点
论 证 论证过程 思 路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举例
孺子将入井
排比
四心—四端
比喻 对比
犹四体
若火、泉 足以保四海 不足事父母
可行不忍人之政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应有“四端” 扩充“四端”
音节<助>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判断句: ……非……也
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 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由这看来,(一个人)没有同情之心,(简
谦逊推让
直)不是人;
没有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感到憎恶之心,
正确错误
(简直)不是人;
没有谦让推让之心,(简直)不是人;
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人。
萌芽,发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
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 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如同、好像 四肢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是自然而然的)。
表转折
名作动,伤害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

2024版《孟子》三章PPT课件[1]

2024版《孟子》三章PPT课件[1]

关注教育公平
现代教育应关注教育公平问题, 采取措施保障每个学生接受优质
教育的权利。
22
2024/1/29
06 总结与展望
23
《孟子》三章核心思想回顾
仁政思想
孟子主张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 强调君主应以民为本,关注民生,
推行仁政。
人性本善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 修养可以使人回归善良本性,实
现社会和谐。
20
教育在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中作用
个体发展
教育可以促进个体认知、情感、 意志等方面的发展,提高人的综
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社会进步
教育可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
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通过教育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 分配和社会阶层的流动。
2024/1/29
6
02 人性本善与四端说
2024/1/29
7
人性本善观念阐述
1 2
人性本善的含义 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具有向善的潜能和 倾向。
与荀子人性本恶观点的对比 与荀子主张的人性本恶不同,孟子强调人的善良 本性,认为恶是环境和教育的结果。
孟子人性本善的理论依据
3
孟子从人的心理和情感出发,认为人皆有不忍人 之心,即同情心、羞耻心等,这些构成了人性本 善的基础。
核心观念
孟子的核心观念是“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具有天生的道德意识。他 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使人回归善良本性,实现社会和谐。此外,孟子还强调“民 本”思想,认为君主应以民众利益为重,实行仁政。
5
《孟子》三章内容简介
2024/1/29
《孟子·梁惠王上》
本章主要阐述孟子的仁政思想。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探讨如何实行仁政、使国家富强、 人民安居乐业的问题。孟子认为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注民生疾苦,减轻赋税徭役, 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ppt课件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ppt课件

拓展延伸
思考2: 请梳理《<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的核心概念、主要观点,并说说这些观点有何共同之处。完成下列表格。
背景介绍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封建制已经在各国确立。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 外争城夺地,互相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割据混战的 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在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 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下,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孟 子也针对社会现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便是其中的 一篇。
“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 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 一个中心环节。他认为:“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 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 ,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 ,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 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 上》)
壹 了解孟子的生平和思想主张,了 解《孟子》的相关知识。
教 贰 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理解文 意,并积累名言名句。 学 叁 分析文本使用的论证方法,了解本 文的艺术特色。 目 肆 准确把握“人皆有不忍人心”“四 标 端”“治理天下”之间的关系。

孟子简介
孟子其人
孟子 (前372年-前289年),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 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人称之为“亚圣”。孟子生 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 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 反对“霸道”,提倡“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 道”。 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 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 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采纳。 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孟子思想
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 心。孟子的政பைடு நூலகம்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 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 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思想
性善论
“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 中心环节。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 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 有之也。”(《告子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 良知也。”《尽心上》)
➢举例论证:孺子入井 ➢比喻论证:“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对比论证:【正】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反】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正】足以保四海/【反】不足以事父母 ➢假设论证:“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思考1.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 “扩而充之”,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
思考: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第一层由开头至“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见 解,认为以“不忍人之心”而行“不忍人之政”,天下就会大治。
第二层由“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至“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证 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观点。
第三层从“由是观之”到文末。阐述人要有“恻隐之者“羞恶“辞让之 心”“是非之心”,并将其与“仁、义、礼、智”之心”配论述,并指出扩 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
恻隐:哀痛,怜悯。 所以:用来。 内交:结交,“内”通“纳”。 要誉:博取名誉。要,求取。 恶其声:厌恶孩子的哭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3《人皆有不忍之心》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3《人皆有不忍之心》课件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属语录体散文, 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 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惊骇、恐惧 哀痛、同情(别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人的不幸)
纳 结交
yāo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求取
同乡
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 百家为“乡”,合而称“乡党”

非恶/其声而然也。
他的 这样
01文言落实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人皆有不忍之心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__;
音节<助>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__;
判断句: ……非……也
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
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__;
谦逊推让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__。
正确错误
01文言落实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人皆有不忍之心
萌芽、发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__;羞恶之心,义之…端…也__;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__;是非之心,智之…端…也__。
• 举例论证,以普通百姓的恻隐之心来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论 点。
• 为下文引出“四端”及仁政,做铺垫。
02文本研读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人皆有不忍之心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 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 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精品课件】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精品课件】

提出论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可行不忍人之政
举例 孺子将入井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排比 四心—四端
论证过程
比喻 对比
犹四体
若火、泉
足以保四海 不足事父母
应有“四端” 扩充“四端”
论述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层层推进,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
孟子 论辩特色
①观点明确,立场坚定。 ②注重推理, 逻辑性强。 ③善于譬喻,生动形象。 ④借题发挥,循循善诱。
思考探究三 如何理解四心:
孟子认为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 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人具有为善、为仁政的“仁心”,扩充这 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 孟子认为每个人生而具有向善和为善的本能,他把这种本能称为“端”。 这是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那一块地方。善行天下,无论世界怎么变化,善 良必然是社会的底色,本心即是向善的力量。
孟子认为“性善论”思想,即主张人性向善,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而儒 家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却提出了“性恶论”,即主张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 育的必要性。你认为哪种说法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呢?
观点三:二者各有长短,二者互补更利于道德的发展。 清代学者钱大昕说:“孟言性善,欲人之尽性而乐于善;荀言性恶,欲人之化性而勉 于善。立言虽殊,其教人以善则一也。”即两种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去 恶向善。其中,孟子提供了人性善的内在依据,认为人天生具有修己的可能性和主 动性,却忽视了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被动性;荀子强调道德修养的被动性,却忽 视了主体向善的主动性和可能性。二者相互补充,既能鼓励人注重自我道德修养, 又能加强对人外在的道德约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道德。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事横溢。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 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2023高二语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优质课件

2023高二语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优质课件

当堂检测
1. 孟子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 有一种本能,即“__人__皆__有___不__忍__人__之___心____”。
2. 孟 子 由 不 忍 之 心 而 推 导 出 “ 四 端 ” 并 用 比 喻 句 “__人___之__有__是__四___端__也__,__犹__其___有__四__体__也__”形象地说明其于人的 重要性。
自主思考: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节奏。3分钟
孺子 ▶ ( r ú ) 怵惕 ▶ (chù tì) 恻隐 ▶ ( c è ) 内交 ▶ ( n à ) 要誉 ▶ ( yāo ) 羞恶 ▶ ( wù )
合作探究:翻译课文
结合课下注释,圈画出重点字词和句式,自 主合作翻译(5分钟)。
怜爱别人
孟子全文是如何论述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1.提出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举例 可行不忍人之政
2.论证过程:
举例 孺子将入井
排比 四心 比喻 犹四体
若火、泉 对比、 足以保四海 假设 不足事父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四端 应有“四端”
扩充“四端”
合作探究:讨论争锋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人要注重后天
学习,才能逐渐趋于善;而孟子认为人性本
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古代帝王有怜爱别人的心,于是 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非恶其声而然也。
这不是因为想跟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想向同乡朋友博取 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产生这种恐惧同情心理的。
(3)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治理天下就像把天下放在手掌上运转一样容易了。
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

文本探究
• 知识拓展:“之”的用法: ①助词“的”。 例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②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句:人之有是四端也 ③泛指代词:即可指称人,又可指称物,在句子中大多做宾语或定语。 例句: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文本探究
【思考5】这篇论说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 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 之心” 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 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诵读指导 (2)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诵读指导
(3)自读:学生自读课文,体会其中的含义,并划分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提出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第二部分(先王有不忍……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 第三部分(由是观之……智之端也):提出“四端”。 第四部分(人之有是四端也……不足以事父母):点明“四端”的意义。
文本探究
【思考4】研读第四部分
原文: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
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
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之:取独 ②四体:四肢 ③是:代词,这 ④贼:伤害 ⑤凡:凡是 ⑥若:就像 ⑦始:刚刚
文本探究
【思考3】研读第三部分
原文: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 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