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5.1整体性学案
双成新学案高中地理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及其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地理环境由①________、水、岩石、②________、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通过水循环、③____________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④________迁移和⑤________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⑥____________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⑦________。
平衡功能:是指各个自然地理要素通过⑧________和⑨________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⑩____________的能力。
二、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特征: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⑪______,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⑫______,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或者说,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
2.意义:自然地理要素的统一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⑬________,是自然地理环境⑭__________的重要表现形式。
3.表现: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⑮__________状态的改变。
基础达标练知识点一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及其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读图,回答1~2题。
1.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特征 B.生产功能 C.平衡功能 D.差异性特征2.下列叙述中,属于P环节的是( )A.降水多且集中于夏季——河流有夏汛B.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C.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D.山区坡陡——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知识点二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读下图,回答3~4题。
3.此图可以简单看作是“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
高中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12: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2)教案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
『教学重点』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因;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4.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难点』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知道了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间并不是简单地在空间上的汇集,而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复习提问:1.地理要素间通过什么方式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生: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进行着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交换,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2.地理要素通过相互作用,还会产生哪些单一地理要素所不可能有的新功能?生: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师:很好。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还不止这些,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地理环境整体性还表现在哪些方面?让我们先来看P87的案例2。
『出示景观图片“黄土高原”』师:黄土高原的地表景观如果用一个成语来形容的话,就是?生:千沟万壑师:对。
黄土高原为什么会形成现在这种外表景观?大家想一想有哪些原因?生:黄土高原地处华北,夏季多暴雨;黄土的土质很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植被破坏严重,所以水土流失很严重。
师:很好。
黄土高原的这种地貌是由于长期水土流失造成的,同学们请思考:这种水土流失还会带来黄土高原哪些方面特性的改变?生:表层土壤侵蚀严重,逐渐失去肥沃的表土层,土壤肥力下降。
高考地理复习第五章第1课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1.doc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课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要点·疑点·考点自然地理环境由、、、、等地理要素组成。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地理要素之间、共同建造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地理要素间通过、、等过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2.生物循环与地理环境:(1)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绿色植物能进行作用。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光能6CO2 + 6H2O C6H12O6 + 6O2叶绿素(2)光合作用的意义:三个转变①无机物合成。
②二氧化碳转化为。
③把太阳能转变成。
(3)生物循环: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贮藏能量的,而光合作用的产物又是动物的来源;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分解后,又以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这种有机质的和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4)作用:A、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①使自然界和不断迁移运动,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地理环境中界和界联系起来。
②改造了大气圈:大气中的来源于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部分来自作用。
③改变了陆地水的成分;也改善了陆地的水分状况。
④参与了沉积岩的形成;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的形成。
B、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的作用——即环境效益①净化空气:吸收,放出。
②保障农牧业高产稳产: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可以调节、涵养、保持、防风固沙等,从而改善生态条件,保护农田、牧场。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及美化环境等作用。
【训练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在图中直线上画箭头完成居民区与绿地间的空气对流运动。
⑵由于对流运动,使清洁的空气由流向,使居民区的空气湿度,气温日较差,从而改善了局部的小气候。
⑶空气对流运动的原因是。
⑷如果在居民区与工业区之间建绿地,绿地具有、、等作用;如果在居民区与公路之间建绿地,绿地还具有、等作用。
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五找关系——辨析整体性和差异性 微专题 生物多样性
(1)描述火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规律。 (2)分析火后前15年林下植被生产力变化的原因。 (3)高强度大面积火会烧毁植被的地上部分,推测高强度火后初期林下植被的优势 物种及原因。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在火后初期,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在短期 内迅速增加;并分别在火后15-25年达到顶点;其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 度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第(2)题,林火消耗了林冠层、林下植被层和枯枝落叶, 降低森林郁闭度,使得林下部分获得充足的光照;燃烧后产生的碱性草木灰可降 低土壤的酸性,提高土壤养分;导致土壤温度上升,改变温湿环境;森林凋落物降解 加快,促进了养分的循环,林下植被快速生长造成生产力迅速增加。第(3)题,高强 度大面积火会烧毁植被的地上部分,推测高强度火后初期林下植被的优势物种及 原因。北方针叶林区纬度高,树木大面积焚毁后,短时间内难以复原,气温较低,热 量不足,大树难以生成,草本植物根系欠发达,受伤害大,灌木的根较深,不易受到火 的烧伤,且生长的养分需求量小,火后快速生长成为优势物种。
存 跨度大(流程长),水域环境多样,种 境多样,适宜生存空间大;②环境空间
空 类繁多;③河湖(海)相连,有利于 差别大,适宜生存空间小;③长期与大
间 ×××洄游产卵
陆分离,环境封闭,物种独特
①纬度低,水温高,生长速度快;② 环 水温适宜,利于产卵、繁殖;③结 境 冰期长,存活率低;④水域浅(纬度
低),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
林 木 采 伐 区 ,20 世 纪 70 年 代 开始 先 后 有 多 家 森 工 企 业 在 该 区 内 进 行 采 伐 作 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 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 化的人为原因。 (2)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 保护的主要途径。
微专题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整体性33页PPT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2022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整体性原理运用解答技巧 课件
举一反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地处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区的祁连山,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占整个山区的三分 之一,发育着不少的冰川和河流,山间有很多水草丰美的宽谷盆地,祁连山像是伸向荒漠的一座 湿岛,从祁连山发源的河流滋养着河西走廊的绿洲。 材料二:下图为祁连山冰川及河流水系图。 材料三:河西走廊基本上是“以水定人”、“以水定地”和“以水定城”的,现在在河西走廊, 农业用水约占90%,城市建设、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占比不到10%,只要能够从农业用水中‘挤’ 出一些,就可以满足城市化的需求。
举一反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哈得孙湾位于加拿大东北部,是一个近乎封闭的内陆浅海湾,面积约120万km2。资料表明, 海水盐度与冰点温度相反。哈得孙湾的冰封期比同纬度其他海区更长,海湾内的海水10月就开始结冰, 直到次年8~9月海冰才能消融,全水域几乎终年都有冰群存在。下图为哈得孙湾示意图。 材料二:北极熊是极地的标志性生物。哈得孙湾地区生活着上千只北极熊,它们大多数时候以海冰为 平台捕捉海豹作为主食,海冰消融时偶尔到陆地采食一些植物的果实充饥。与其他地区的北极熊相比, 这里的北极熊体型更健壮。下图为某摄影爱好者在哈得孙湾拍摄到的照片——“红花碧草间,两只北 极熊在玩耍打闹”。 材料三:海冰是北极熊觅食和生活的重要平台,也是北极熊休养生息之地。研究发现,处于饥饿状态 的北极熊因能量积蓄不足,往往难以生育。在过去的20年里,哈得孙湾的北极熊数量下降了约1/4。
(1)分析兰屿岛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原因。(4 分) (2)兰屿岛高温多雨,但岛上鲜有稻田分布,试解释该现象形成的自然原因。(3分) (3)分析野银村地下屋是如何适应当地恶劣气候环境的。(6分)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案精选3篇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案精选3篇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案精选3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与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2.了解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3.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过程与方法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自然带的形成。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教学过程【导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复习提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答: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是什么?答: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是什么?答: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出示景观图片“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内蒙古草原”)(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也可将不同学生在旅游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作对比)师:这两幅风光迥异的图片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点?生: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
师:对。
我们刚刚学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自然地理环境还具有另一个特点——差异性。
【讲授】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师:从整体上看,全球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上面两幅图的差异又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地球表面各地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事实上,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只有相似的区域,但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出示图片“五带的划分”)师: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中哪个因素在空间上的分异?生:温度。
师:这种分异的尺度范围是什么?生:全球性的尺度。
师:对。
我们在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其他地区和我们家乡的差异所体现的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的规模比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模小。
高三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二轮复习学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考纲考点知识细化能力要求应用实践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五大组成要素及特点研究某一要素的分布发展变化,分析要素间的相互影响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绘制简单的关联示意图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列举实例说明新功能研究区域环境特征,分析要素间的联系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与意义整体性的含义研究环境变迁,分析整体性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主要表现能列举实例进行解读研究特殊环境特征,分析整体性整体性原理的指导意义分析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研究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整体性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2.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不断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3.整体性体现(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保持协调一致。
(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1.作用能量⎩⎨⎧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联系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桥梁和纽带2.主要体现(1)海洋与大气之间⎩⎨⎧海洋输送热能给大气大气将动能传输给海洋(2)大气圈与水圈之间还存在势能的传输与交换。
三、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1.作用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2.实例(1)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地理环境中的水循环、碳循环等物质运动。
四、桂林“山水”的成因1.认识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2)形成条件:①岩石⎩⎨⎧种类:可溶性岩石(基本条件),如石灰岩、白云岩特性:可溶性、透水性②水⎩⎨⎧溶蚀力:取决于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 无机酸的数量及水的流动性的强弱流动性:取决于大气降水、地面坡度以及岩 石裂隙的类型与连通性(3)喀斯特地貌:包括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5新人教版必修1.doc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习目标:1、阅读教材了解自然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形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掌握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是统一的演化过程。
学习重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 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学习难点1、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是统一的演化过程学法指导: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文本及插图,找出关键词2、小组讨论交流3、自主归纳总结知识梳理: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由、、、、、等地理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通过、和等过程,进行着和,形成了一个、、的整体。
2.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
原始大气的成分是、、和,生物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加快岩石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
二.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是指2、平衡功能是指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它要素的。
2、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等要素易受人类的直接影响。
问题探究:1、读图5.2,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2、读图5.4,说说图中各地理要素的演变,说明了怎样的原理?自学反思:(2010年盐城二调)读漫画“把云留住”,完成1~2题。
1.与该漫画主题最贴切的环境问题是()A.土地盐碱化B.大气污染C.森林破坏D.温室效应[解析]漫画反映的主题是植被破坏导致区域内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气候变干,土地沙化更加严重。
[答案] C2.此图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B.差异性C.开放性D.同一性[解析]图中反映了植被破坏会引起降水减少、土地沙化、环境恶化等问题,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答案] A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
整体性学案
整体性微专题学案
一、回顾:知识与概念
1、高考考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
2、知识结构重现:
组成
含义
整体性
表现
二、探究:概念的理解、深化与应用
1、探究一:根据材料,概括西北地区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点。
材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图
根据材料,描述图示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思考:考查了整体性的哪个含义?
图1
图3 )结合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谈谈你对这一思路的理解。
小结:做这类题的一些想法或是思路
图4:古罗布泊湖岸线及河流入湖口三角洲分布示意图 4、应用体验:
(1)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10分)
(2)简述罗布泊的干涸对干旱区流域开发的启
示。
(12分)
三、总结:知识重构
图 6
图5 非洲自然带分布简图
四、练习
1.沙尘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华北地区沙尘暴的降尘会( ) A. 导致气候变暖 B. 引发草场退化 C. 引起地表水体酸化 D. 增加土壤肥力
2.阅读右图,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乙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4分)
3.20世纪50年代以来,图5中我国境内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绒棉,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近年来,每至棉花收获季节,数十万外地民工前来这里采摘棉花。
分析该区域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12分)
4.读右图,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卡维尔盐沼的成因。
推荐高考(押题)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 专题5.1 整体性学案
专题整体性【知识精析】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环境五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1)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
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要素。
(2)“一果多因”的推理。
“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推理“因”。
例如,大陆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西海岸的沙漠成因,除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有洋流的影响。
(3)“一因多果”的推理。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
例如,在热带雨林区破坏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
3.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四大应用(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
常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二、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整体性典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岩石、大气、水、生物和土壤等地理要素共同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四章--整体性高三学案
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地理环境整体性(2016浙江文综)材料一图1为某区域略图,图2为图1中甲地和丁地的气候统计图。
材料二图1中所示道路沿线自然带类型多样,从甲地的半干旱草原带,变为丁地的热带季雨林带。
材料三由于河流每年带来的2亿吨的泥沙,图1中戊区域形成了面积8万平方千米的三角洲。
(3)分析戊区域河流泥沙丰富的原因。
(10分)[2015·天津卷] 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
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
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
读材料,回答8~9题。
8.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9.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A.修建水库,调节径流B.退耕还草,保护水源C.退耕还湖,水产养殖D.种植芦苇,改善水质(2016卷Ⅲ)36,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图6)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
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限,景色令人震撼。
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8分)(2016卷Ⅰ,)37,某科考队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勘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
图6示意勘察加半岛的地形。
(2)分析勘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10分)(2)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
最新-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2 新人教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导学课标解析1 结合实例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2 举例说明某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3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4 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主干知识的梳理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 地理环境由- 、、、、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相互,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2地理要素通过、和等过程进行着和。
3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
生物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作用。
4 地球早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 、、和氨。
一般认为,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的作用。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如、等。
2 生产功能(1)概念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
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和,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及。
光合作用通过和的交换,将、、、、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出。
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功能而非的功能。
3平衡功能是指个自然地理要素通过和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一个要素的演化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自然地理要素具有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是的重要表现形式。
2 在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中,受人类直接影响相对较小的是- ,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是和。
四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1 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2 和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
3 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位置、位置互不相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4 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类型和类型。
相应的- 、、和- 共同形成了有一定呈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5 受太阳辐射从 向 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 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向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
这种分异是以 为基础的。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教案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概念。
2.掌握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及其表现。
2.教学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景观之间存在什么联系?2.知识讲解(1)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是指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a.地貌、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b.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c.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案例分析(1)案例分析一:长江流域洪涝灾害a.分析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原因;b.探讨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关系。
(2)案例分析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a.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b.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关系。
4.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强调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3)指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启示。
6.作业布置(1)阅读教材,巩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2)结合实际,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在生活中的应用;(3)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及其表现(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发现自然景观之间的内在联系。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哪些自然景观?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生:河流穿过山脉,山上的植被影响了河流的水量。
师:很好,这说明不同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谁能再举个例子?生:气候会影响植被的分布,而植被又影响土壤的形成。
2.教学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2)通过互动讨论,让学生理解各要素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整体性【知识精析】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环境五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1)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
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要素。
(2)“一果多因”的推理。
“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推理“因”。
例如,大陆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西海岸的沙漠成因,除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有洋流的影响。
(3)“一因多果”的推理。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
例如,在热带雨林区破坏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
3.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四大应用(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
常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二、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整体性典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岩石、大气、水、生物和土壤等地理要素共同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每一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改变着其他要素的性质,对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起着重要作用。
典例分析如下:三、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答题模板境特征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即可2.解释区域内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由于区域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不同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理清要素间的因果联系链,由因到果步步推进,完整呈现因果关系3.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区域内某要素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区域其他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个区域环境的整体变化4.分析区域间的环境联系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因果联系,组织成逻辑思路清晰的因果链条,规范学科语言的使用。
如青藏高原的隆起,有效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使得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干旱加剧陆地自然带气候类型典型植被典型动物典型土壤低纬度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猩猩、河马砖红壤热带季雨林带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雨林象、孔雀砖红壤性红壤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长颈鹿、羚羊燥红土热带荒漠带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袋鼠、沙漠狐荒漠土中纬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阿尔卑斯山羊、黇鹿褐土之河》在意大利罗马米兰等地演出,引起当地民众广泛关注。
为进一步向意大利民众介绍京杭运河,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据图18简述京杭运河沿线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10分)【答案】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以平原、丘陵为主,中部略高、南北地;淮河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为落叶阔叶林;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自北向南有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河流流过。
【解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应从地形地貌、气候、植被、水文、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方面分析。
据图可知,京杭大运河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工程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流经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和浙江,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中部略高、南北低;淮河以北为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相应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淮河以南为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相应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素养提升】一、选择题(2018·衡水金卷信息卷(五))下图为中国天山冰川面积随海拔分布图,据此完成1~3题。
1.海拔3800~4800m为天山冰川集中发育区,其原因可能是该海拔区间()A.降水量最大B.受西风影响最大C.受冬季风影响最大D.降雪量与消融量的差值最大2.天山冰川末端海拔的最小值为2640m,其分布的位置可能为()A.伊犁河流域B.塔里木河流域C.准噶尔盆地D.吐鲁番一哈密盆地3.对近50年间天山冰川面积缩小影响最直接的是()A.冬季降水量减少B.夏季降水量增多C.夏季气温升高D.冬季气温升高1.D 冰川的发育主要由冰川消融和形成关系决定,而非降水量多少直接决定,A错;西风和冬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冰川发育不仅仅和降水有关,还和气温导致的消融有关,故BC错;山脉或山峰的海拔高度及其在形成与消融平衡线高度以上的相对高差才是决定山地冰川数量多少和规模大小的主要地形要素。
天山3800 ~4800m的降雪量与消融量差值最大,积雪最多,因而成为天山冰川集中发育区。
故该题选D。
2.A 天山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的多少对冰川分布海拔有直接影响,所以冰川分布位置最低的流域应当是降水量较大的流域,相对其他三地伊犁河流域受西风带来的水汽影响降水较多,利于冰川的形成。
故该题选A。
3.C 一个地方的冰川面积不是固定不变的。
季节变化就能引起冰川面积的变化:夏季气温较高,冰川面积缩小;冬季气温降低冰川面积扩大。
相对而言,夏季的冰川面积比较稳定,由于这个缘故,冰川面积大都是在夏季最热月进行测定的。
冬季降水量减少和冬季气温升高对冰川形成面积的影响小,AD错;夏季降水量增多,有利于冰川形成面积扩大,B错;冰川面积变化主要看冰川形成与消融关系,而夏季气温升高对冰川面积的减少影响最直接,故该题选C。
(2018·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冲刺卷(二))下图为尼日尔河流量的空间变化图,左边数字表示河段的位置,右边数宇表示该河段位置的年平均流量。
中游河段有许多宽滩及湖沼地带,有“内陆三角洲”之称。
读图,完成4~6题。
4.河段1-6同为热带草原气候,但植被自西南向东北由森林草原过渡到荒漠草原。
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热量B.水分C.光照D.地形5.流水沉积作用最为显著的河段是()A.2-4 B.4-6 C.1-3 D.8-106.河段6-8流量变幅小的主要原因是()A.降水季节变化小B.湿地的调节作用C.水分蒸发强度小D.水库的大量修建4.B 读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尼日尔河源头河段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河段1-6同为热带草原气候,但植被自西南向东北由森林草原过渡到荒漠草原,主要原因是降水的差异,所以B正确。
5.B 读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尼日尔河源头河段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河段4-6流经丘陵、平原地区,海拔较平稳,河流落差小,流水沉积作用最为显著,所哟B正确。
6.B 读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尼日尔河流域内有大面积的沼泽、湿地分布,具有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的功能,因此河段6-8流量变幅小,所以B正确。
(2018·广东省韶关市2018届高三调研考试)森林可以吸收大量的CO2,而森林土壤是CO2产生的重要来源,土壤CO2主要来自于微生物呼吸、植物根呼吸和土壤动物呼吸。
某科研小组对武夷山同一海拔、同一坡向、同一优势树种(米槠林)的土壤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7~9题。
森林土壤CO2排放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和枯枝落叶量的关系示意7.武夷山森林土壤CO2排放量最高值出现在()A.1~2月B.4~5月C.7~8月D.10~11月8.同海拔、同树种的武夷山东坡比西坡的土壤CO2排放量大,其主要原因是()A.降水较多B.蒸发较大C.气温较高D.枯枝落叶较多9.研究表明,天然米槠林土壤比人工米槠林土壤CO2排放量大,最可能的原因是()A.土壤温度较高B.土壤湿度较大C.土壤含水量较高D.枯枝落叶量较多7.C 根据图示曲线,森林土壤C02排放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和枯枝落叶量呈正相关,枯枝落叶季节变化较小。
武夷山森林土壤C02排放量最高值出现在7~8月,此时是夏季,气温高,土壤温度高。
降水多,土壤含水量大,C对。
其它时段土壤温度较低,含水量较小,A、B、D错。
8.A 同海拔、同树种的武夷山东坡比西坡的土壤CO2排放量大,其主要原因是东坡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A对。
蒸发量不是主要影响因素,B错。
两坡的气温、枯枝落叶差异不大,C、D错。
9.D 研究表明,天然米槠林土壤比人工米槠林土壤CO2排放量大,最可能的原因是天然林中的枯枝落叶量较多,人工林有人工管理,落叶量少,D对。
天然林与人工林在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土壤含水量方面差异小,不是主要因素,A、B、C错。
(2018·高考复习全程精练核心卷(三))冰川物质平衡又称冰川物质收支,是指某时段冰川固、液态水的收支状况(正平衡说明冰川增加,负平衡说明冰川退缩)。
斯瓦尔巴地区位于北欧北大西洋暖流的最北端。
下图为该地区某气象站冰川物质平衡统计图。
据此完成10~12题。
10.该气象站冰川物质平衡()A.冬季平衡波动较大B.总体呈负平衡趋势C.年际平衡变化较小D.年内季节变化不大11.导致该气象站冰川物质冬、夏平衡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夏季地处迎风坡降水量丰富B.冬季受暖流影响,降水量较少C.夏季气温升高,冰川消融量大D.冬季降水少,冰川积累波动变化小12.斯瓦尔巴地区冰川物质平衡变化,会导致当地()A.生物多样性减少B.气候变暖加速C.农业生长期延长D.岛屿数量增加10.B 由图可知,该气象站从1995-2010年间,总体上夏季冰川物质平衡的数值变化大于冬季,每年冬季冰川物质平衡为正值,且波动小A错,而夏季冰川物质平衡为负值,且波动大,所以总体来看,从1995-2010年,该气象站的年际冰川物质平衡和季节波动较大且呈负平衡趋势,CD错,故选项B正确。
11.C 全球气侯变暖,特别是夏季气温升高使得冰川消融量大,使得夏季呈负平衡C对;该气象站冬季和夏季均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B错;如果夏季降水多,冰川物质平衡应该为正平衡A错;冬季降水多,其冰川物质平衡才能是正平衡,D错。
故选项C正确12.A 读图全年冰川物质平衡变化为负平衡,说明该地冰川在退缩,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北极熊等极地生物生存,生物多样性减少,A对;气候变暖加速是冰川物质平衡呈负平衡的原因,B错;该地区位于极地附近,以冰川为主,无法发展种植业,C错;冰川融化会加剧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和部分岛屿,岛屿数量会减少,D错,故选项A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