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家但愿富贵,愿与君共蒲糜
[东门行翻译]东门行
![[东门行翻译]东门行](https://img.taocdn.com/s3/m/3255bccc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b5.png)
[东门行翻译]东门行东门行篇一:柳宗元《相和歌辞·东门行》唐代著名诗人柳宗元作品,仿乐府诗体制而作。
相和歌辞·东门行唐代柳宗元汉家三十六将军,东方雷动横阵云。
鸡鸣函谷客如雾,貌同心异不可数。
赤丸夜语飞电光,徼巡司隶眠如羊。
当街一叱百吏走,冯敬胸中函匕首。
凶徒侧耳潜惬心,悍臣破胆皆杜口。
魏王卧内藏兵符,子西掩袂真无辜。
羌胡毂下一朝起,敌国舟中非所拟。
安陵谁辨削砺功,韩国讵明深井里。
绝咽断骨那下补,万金宠赠不如土。
柳宗元的文学成就柳宗元虽然只活到了46岁,却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柳宗元一生留下许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
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
文的成就大于诗。
其骈文有近百篇,不脱唐骈文习气,但也有像《南霁云睢阳庙碑》那样的佳作。
柳宗元的集子,为刘禹锡所编,题《河东先生集》,宋初穆修始为刊行。
《四库全书》所收宋韩醇《诂训柳先生文集》45卷、外集 2卷、新编外集 1卷,为现存柳集最早的本子。
宋童宗说音注、张敦颐音辨、潘纬音义的《增广注释音辨唐柳先生集》43卷、别集2卷、外集2卷、附录1卷,有《四部丛刊》影元刊本,为现行影印本之最早者。
宋童宗说注《新刊增广百家详补注唐柳先生文集》45卷,宋建州刻本,现藏北京图书馆。
宋魏怀忠编注《五百家注音辨柳先生文集》21卷、外集2卷、新编外集1卷、《龙城录》2卷、附录8卷,有《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影印文渊阁本。
宋廖莹中编注《河东先生集》45卷、外集 2卷、补遗、附录等,为宋人注本中最后的一种,有□隐庐影印宋刻世□堂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曾据以排印,上海人民出版社有重印本。
明蒋之翘辑注《柳河东集》45卷、外集 5卷、遗文、附录等,虽采辑旧注,中多蒋氏自注的部分;有明三径藏书刻本、《四部备要》排印本。
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
第二节 汉代诗歌
![第二节 汉代诗歌](https://img.taocdn.com/s3/m/807da9bf65ce050876321309.png)
(二) 爱与恨的坦率表白。 《上邪》 《有所思》 《孔雀东南飞》 《羽林郎》 《陌上桑》女子拒绝有权势男子的调戏 《上山采蘼芜》弃妇与故夫的邂逅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三) 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展现 1 对死亡的厌恶之情 《薤露行》 《蒿里行》 汉代流行的丧歌,直接感伤生之短暂,死之容易, 写尽死后灵魂的苦惨。死亡被写成是无法回避而强 加于人的残酷事件。 2 乐生的愿望 《艳歌》 描绘出一幅进入天国的理想画面。诗 人幻想自己升上云霄,来到神界仙乡,成为那里的 贵宾。 《练时日》《华烨烨》是郊祀歌,写神界的精灵 来到人间,和创作主体生活在同一世界。
用典,本诗开头的“与君生别离”是化 用《楚辞· 九歌》中“悲莫悲兮生别离”的 句意;“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是借用 《诗经· 蒹葭》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 内容;而“道路阻且长”则是直接袭用了 《蒹葭》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的词句; “胡马”“越鸟”二句是引用《韩诗外传》 等书中所列的不忘本的典故;“岁月忽已晚” 则是暗用《采薇》中“岁亦莫止”的内 涵……当然用典不是机械地拼凑堆砌典故, 只有同作品特定的内容环境融为一体,才是 恰到好处的用典。
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牖(yǒu)古:建筑中室与堂之间的窗子.
迂回诉说,耐人寻味。比如本来要说自 己因思念远方亲人而腰身瘦了,却偏说衣带 一天天宽松了,本要说青春无多,却偏说成 “岁月忽已晚”;本来要诉说自己的“剪不 断,理还乱”的思绪,却偏在结尾表示一切 撇开,只希望对方多多保重……这种含蓄深 沉的写法,和主人公善良的柔情互为表里, 正是中国诗歌传统的温柔敦厚诗风的生动体 现。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高中语文必修Ⅰ第19课《南朝诗两首》导学稿(学生版)
![高中语文必修Ⅰ第19课《南朝诗两首》导学稿(学生版)](https://img.taocdn.com/s3/m/2fd292d9b14e852458fb570b.png)
高一语文学科导学稿(学生版)班级:姓名:小组:座号:一、课题:南朝诗两首(粤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9课)二、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词语、句子,背诵、默写诗中名句。
2、①、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与优美。
②、揣摩诗歌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写作意图。
3、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或学习诗人高尚的品格。
三、教学重点:1、理解谢灵运《登池上楼》的思想内容及写作特点。
2、体会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写景的细腻及作者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自然地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
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学习过程(一)、课文导读:《登池上楼》是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时所作的一首诗,是谢灵运的名作之一。
诗题中的“池”是谢灵运居所的园池,后人称为“谢公池”。
这首诗作于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的刘宋景平元年(423)的春天。
当时正是刘裕代晋后,建立南朝刘宋王朝(420)不久。
谢灵运由朝官外放,郁郁不得志,但又无可奈何。
诗中就是抒发了这样的感情。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描写了诗人即将离开京城建康(今江苏南京)的傍晚,登上三山回望京城的情景,抒发了眷恋京城之情。
诗题的八个字,点明了时间、地点和望的对象。
三山,在今南京西南,因有三座山峰相连而得名。
还望,回头望。
京邑,指京城建康。
(二)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谢灵运(385——433),南朝宋代诗人。
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移居会稽,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
袭封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
少好学,性奢豪。
曾任永嘉太守,后获罪被诛。
喜爱山水,常率众肆意遨游。
谢灵运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
由他开始,山水诗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流派。
他的诗用富丽精工的语言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
与鲍照、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
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登池上楼》是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时所作的一首诗,是谢灵运的名作之一。
诗题中的“池”是谢灵运居所的园池,后人称为“谢公池”。
诗韵之美之饮马长城窟
![诗韵之美之饮马长城窟](https://img.taocdn.com/s3/m/7cb7bc9ecc22bcd126ff0c6b.png)
建安七子
“七子”之称出于《典论·论文》, 山阳王粲、鲁国孔融、北海徐干、广陵 陈琳、陈留阮瑀、汝南应玚、东平刘桢, 合称“建安七子”。王粲为"七子之冠 冕",文学成就最高。“七子”中,孔 融年辈较高,政治上反对曹操。他公然 在父子的伦理上大反孔孟儒家旧说,被 曹操加以“败伦乱理”的罪名而杀害。
孔融之外,其馀六人则都是曹氏父子 的僚属和邺下文人集团的重要作家。他 们目击汉末的动乱,有的还经历困苦流 离的生活,他们又都有一定的抱负,想 依曹氏父子做一番事业,所以他们的作 品反映了动乱的现实,表现了建功立业 的精神,具有建安文学的共同特征。王 粲是“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刘勰 在《文心雕龙·才略》中赞誉王粲为 “七子之冠冕”。三曹七子代表着建安 文学的高度与特征。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 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男儿 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长城何连连, 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 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待新姑嫜,时时念我 故夫子!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身在 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生女 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 何能久自全?
在音乐上,这三类也各具特色。相和是 美妙的民间音乐,所谓相和,是一种演唱方 式,含有"丝竹更相和"和"人声相和"两种意 思;鼓吹曲则是武帝时吸收的北方民族的新 声,当时主要用作军乐;杂曲只是一种声调 失传的杂牌曲子。在写作年代上,郊庙歌辞 中的《房中歌》最早,为高祖唐山夫人所作; 鼓吹曲辞中的《铙歌十八曲》是西汉作品; 相和歌则大部分产生在东汉,其中题为"古 辞"的,几乎全是"汉世街陌谣讴";杂曲年 代最晚,已出现不少文人的五言作品,可以 看出民歌的影响。
汉代诗歌——精选推荐
![汉代诗歌——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a4b47e28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19.png)
汉代诗歌第四章汉代诗歌汉赋和散⽂是汉代⽂学的主要样式,诗歌虽然不如汉赋发达,但亦有可观者。
汉代的诗歌,逯钦⽴先⽣《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是⽬前收录最全的本⼦。
汉代诗歌以乐府诗和《古诗⼗九⾸》成就最⾼。
第⼀节帝、妃诗汉代有些帝王的诗歌值得注意汉代最早的楚歌,可以追溯到项⽻的《垓下歌》。
汉五年(前202),项⽻被刘邦⼤军围困于垓下,⼭穷⽔尽,⾛投⽆路,他对着⼼爱的美⼈虞姬慷慨悲歌:⼒拔⼭兮⽓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歌和“霸王别姬”的故事,常被作⼀种爱情意义上的解释,但这是不充分的。
在⼥性作为男性附属品⽽存在的时代,⼀个权势⼈物遭受失败的最明确最严酷的标志,是他的⼥⼈将作为财产为胜利者所占有并重新分配。
倘若虞姬不⾃杀,那就是她的未来。
对项⽻这位曾经叱咤风云、不可⼀世的英雄来说,虞姬这个活⽣⽣的⼈物,以最刺激感情的⽅式,显⽰着他在短短⼏年内登上成功的绝顶⽽主宰天下,复⼜坠落失败的深渊⽽不能保护⼀个⼼爱的⼥⼈这样急剧的变迁。
他愈是对个⼈的能⼒保持骄傲和⾃信,就愈是感觉到在历史与命运的巨⼤压迫下,个⼈的渺⼩和⽆⼒。
与《垓下歌》相呼应的,是刘邦的《⼤风歌》。
《汉书·⾼祖本纪》载,刘邦过沛,置酒沛宫,悉召故⼈⽗⽼⼦弟佐酒。
发沛中⼉得百⼆⼗⼈,教之歌。
酒酣,上击筑⾃歌⽈:⼤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兮守四⽅?刘邦借着秦末农民战争的⼤风暴登上皇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个从社会底层出⾝的最⾼统治者。
他的⼈⽣之路的⽅向与项⽻相反,境遇的剧变却是相同。
⽀配这种剧变的命运⼒量同样是刘邦所难以理解的;并且,他也⽆法预料所打下的江⼭未来命运究竟如何能否有猛⼠来为他守卫四⽅?汉武帝刘彻著名的《秋风辞》:秋风起兮⽩云飞,草⽊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时兮奈⽼何?这⼀⾸优美的作品描写了典型的秋⾊,抒发了乐极⽣悲、⼈⽣⽆常的感伤。
乐府诗的阅读
![乐府诗的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33405e30f12d2af90242e6f8.png)
乐府诗的阅读【例题解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选自《乐府诗集》)1.分析诗中男主人公的心理状态的变化过程。
解析:进入自己的家门,迎接男主人公的不是欢乐、幸福的生活气息,而是“怅欲悲”,这是因为家中“盎中无斗米”“架上无悬衣”,连维持最起码的日常生活都不可能。
在这种无望的绝境中,消极只能待毙,拔剑而起才有生路。
看到丈夫走险拔剑而去,安分守己的贤妻劝他不要去做那“伤天害理”的事,但是她的苦苦哀告,并没有动摇丈夫出走的决心。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在经过较长时间痛苦的思想斗争后,男主人公才下定最后的决心:选择了仅有的一条生路。
参考答案:男主人公在家里断炊的情况下,独自踏上冒险的道路,继而又心软动摇,因为家里还有妻儿。
等到无食无衣,悲伤绝望时,又重新燃起复仇的火焰,这次行动决绝果断,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他铤而走险,走上反抗的道路。
2.请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解析:该诗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既有言谈举止的描写,如文中对男主人公的动作描写,对妻子哀求他的话语描写。
又有复杂心理的揭示,如文中对男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作了深刻细致的描写。
参考答案:作者并不用重笔描绘人物,而是极其简洁地对其进行白描与勾勒,但人物形象却活脱脱地立于纸上。
诗中的动作描写、对话描写,尤其是心理描写,无不使此诗产生撼人心灵的艺术感染力。
汉乐府民歌多“缘事而发”,以叙事见长。
本诗除了具有这个特点之外,更突出的还在于作者用笔上的干净、凝练。
全诗宛如几个电影镜头,一经作者的精心剪裁与组合后,便形成了气氛浓重、形象鲜明、有声有色的有机整体。
【阅读指导】乐府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
阅读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了解乐府诗的由来,粗通乐府诗的题目乐府是汉武帝时建立的一个管理音乐的宫廷官署,负责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定乐谱。
东门行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东门行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https://img.taocdn.com/s3/m/b0741338866fb84ae45c8d34.png)
乐府的演变
原本是主管音乐的机构名称, 始设于秦代。汉武帝时大兴乐府, 负责采诗制乐 ,以观民风。它由官 署的名称演变为一种诗体的名称, 是魏晋以后的事。从魏晋起,部分 乐府诗开始脱离音乐而书面化,人 们又常常利用乐府旧题进行创作。 到了唐代,乐府又有了新的涵义。
唐代诗人丢开音乐而从内容 实质着眼,把那种继承和发扬汉 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 现实主义精神的诗歌,也称为乐 府。宋元以后,又有人单从音乐 着眼,把曾经合过乐的“词”、 “散曲” ,也称为乐府。
心在山東身在吳, 飄蓬江海謾嗟吁。 他時若遂凌雲志, 敢笑黃巢不丈夫。
第二讲 《东门行》鉴赏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本诗 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并通过对本诗特色的 欣赏和领会,归纳汉乐府诗歌叙事性的主 要特色。
【重点难点】 本诗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和 人物性格特征。
东门行
乐府诗集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
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 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 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 餔糜。上用沧浪天故,下当用此黄 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 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多杂言,参差错落,形式自由。 塑造人物形象鲜明,富有个性。
题解
本篇选自《乐府诗集》, 属于《相和歌辞·瑟调曲》。 相和歌辞多从民间收集而来, 以楚声为主,是汉代乐府诗的 精华。
行是指歌行,是诗体的一种。
原因: 妻劝:
结果:
1.盎中无斗米 2.架上无悬衣 1.他家但愿富贵 2.贱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写作特色
通过语言和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 语言朴素自然而又饱含感情,做到
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采用杂言的句式,形式比较自由。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
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
![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https://img.taocdn.com/s3/m/af02b614844769eae009edef.png)
《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离愁别绪在现代人看来或许微不足道,然而在古代这却是最动情的话题之一。
在交通、通讯不发达的古代,每一次分离都将是“此去经年”,每一次归期都几乎是“未有期”。
由于每一次分离的未知数,古人便非常看重离别,于是也产生了不少流传千古的好诗句。
今天我们来试着欣赏一首关于离别愁绪的古诗,先把这首诗抄下来: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它是一首思妇诗。
有别离便有游子,有游子便有思妇,有思妇便有无奈的思怨与渴望重会的美好愿景。
从《诗经》中的《燕燕》到余光中的《乡愁》,千年来离愁别绪依旧流传不息。
无论是游子念家,还是别侣思归,这些容易产生共鸣而又经久未泯的话题,其中情愫总那么撩人心弦那么使人为之倾醉。
我们先看开头两句,“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我们发现它就像说话一样,把内心的那种情感直接就说出来了。
但慢慢品时,发现第一句竟然用了四个一样的字,这在以后的诗歌中是绝对不允许的,尤其是五言诗。
“行行重行行”好像是一个人在行进的路途上自言自语,因为不知前途如何,也不知归宿在哪,便只好漫无目的一味的走啊走啊。
但从该诗的口吻及后面内容来说,这绝不是在送别,而且分别之后的那种思念,所以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思妇对游子当时出走的那一种无奈的惆怅,作者在这里反复低徊的表达行离之远。
到第二句,我们注意“生别离”这个词,一种解释是“生离死别”的分离,一种就是“活生生、硬生生”的分离,而这两种意思是可以兼容的。
杜甫在《梦李白二首其一》中说道:“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有时候我们无法辨明是“生离”带给人的痛苦更重还是“死别”带给人的痛苦更重,假如“生离”还可以再会,或许就算沉痛但相会的那刻依然将会是喜悦,而“生离”愈久重逢那刻的甜美便愈浓。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的意思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0b7e354a49649b6649d74793.png)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的意思“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出自汉朝诗人无名氏的作品《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其古诗全文如下: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
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注释】⑴东门行:乐府古辞,载于《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瑟调曲》中。
东门:主人公所居之处的东城门。
⑵顾:念。
不顾归,决然前往,不考虑归来不归来的问题。
不归:一作“不愿归”。
⑶来入门:去而复返,回转家门。
⑷怅:惆怅失意。
⑸盎:大腹小口的陶器。
⑹还视:回头看。
架:衣架。
⑺“拔剑”句:主人公看到家中无衣无食,拔剑再去东门。
⑻儿母:孩子的母亲,主人公的妻子。
⑼他家:别人家。
⑽哺糜:吃粥。
⑾用:为了。
仓浪天:即苍天、青天。
仓浪,青色。
⑿黄口儿:指幼儿。
⒀今非:现在的这种冒险行为不对头。
⒁咄:拒绝妻子的劝告而发出的呵叱声。
⒂行:走啦!⒃吾去为迟:我已经去晚啦!⒄下:脱落。
这句说:我头上常脱落白发,这苦日子难以久挨下去。
【翻译】刚才出东门的时候,就不想着再回来了。
回到家进门惆怅悲愁。
米罐里没有多少粮食,回过头看衣架上没有衣服。
拔剑出东门,孩子的母亲牵着衣服哭泣说:“别人家只希望富贵,我情愿和你吃粥。
在上有青天。
在下有年幼的孩子。
你现在这样做不对!”丈夫说:“你不要管!我去了!我已走得太晚了!我已见白发脱落了,这种苦日子谁知还能够活几天?”【鉴赏】《东门行》描绘了一幅凄惨又壮丽的画面。
主人公走出家门,不想回家,可是妻子儿女又难以割舍。
一进屋门,家徒四壁,生活无望,又拔剑出门,妻子生怕出事,一边哭泣一边劝阻,但主人公仍感到无路可走,终于挥衣而去。
诗的前半写主人公要去“为非”的原因,用了六句。
前二句写他下了决心走出东门,诗中却说“出东门,不顾归”。
“不顾归”,是说原本下了决心,不打算来归,但又不得不归,因为心中毕竟有所顾念。
古诗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翻译赏析
![古诗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73ee88210a6f524cdbf856a.png)
古诗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翻译赏析《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作者为汉朝诗人汉乐府。
其古诗全文如下: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
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前言】《东门行》是一首汉乐府民歌,描写的是一个城市下层平民在无衣无食的绝境中为极端穷困所迫不得不拔剑而起走上反抗道路的故事,是汉代乐府民歌中思想最激烈,斗争性最强的一篇作品。
此诗在句法上变化自如,随内容而定,尤其是夫妇的对话,长短不一,参差不齐,妻子的委曲哀怨,丈夫的急迫愤怒,活脱脱地画出了两人对话时的声音和形象。
【注释】⑴东门行:乐府古辞,载于《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瑟调曲》中。
东门:主人公所居之处的东城门。
⑵顾:念。
不顾归,决然前往,不考虑归来不归来的问题。
不归:一作“不愿归”。
⑶来入门:去而复返,回转家门。
⑷怅:惆怅失意。
⑸盎:大腹小口的陶器。
⑹还视:回头看。
架:衣架。
⑺“拔剑”句:主人公看到家中无衣无食,拔剑再去东门。
⑻儿母:孩子的母亲,主人公的妻子。
⑼他家:别人家。
⑽哺糜:吃粥。
⑾用:为了。
仓浪天:即苍天、青天。
仓浪,青色。
⑿黄口儿:指幼儿。
⒀今非:现在的这种冒险行为不对头。
⒁咄:拒绝妻子的劝告而发出的呵叱声。
⒂行:走啦!⒃吾去为迟:我已经去晚啦!⒄下:脱落。
这句说:我头上常脱落白发,这苦日子难以久挨下去。
【翻译】刚才出东门的时候,就不想着再回来了。
回到家进门惆怅悲愁。
米罐里没有多少粮食,回过头看衣架上没有衣服。
拔剑出东门,孩子的母亲牵着衣服哭泣说:“别人家只希望富贵,我情愿和你吃粥。
在上有青天。
在下有年幼的孩子。
你现在这样做不对!”丈夫说:“你不要管!我去了!我已走得太晚了!我已见白发脱落了,这种苦日子谁知还能够活几天?”【鉴赏】《东门行》描绘了一幅凄惨又壮丽的画面。
3孔雀东南飞(并序)
![3孔雀东南飞(并序)](https://img.taocdn.com/s3/m/89639055ee06eff9aff8070d.png)
1
东门行
出东门, 不顾归; 来入门, 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 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 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 贱妾与君共bū糜。 上用仓浪天故, 下当用此黄口儿。 今非!” “咄, 行! 吾去为迟! 白发时下难久居。”
第1—2段
开端
兰芝自诉
第3—12段 发展
兰芝遣归
第13—21段 再发展 兰芝拒婚
第23—31段 高潮、结局 焦刘殉情
第32段 尾声
合葬化鸟
分析人物形象
1.兰芝是不愿离开焦仲卿的,为什么她 要自求遣归?
因为她感到与焦母实在合不来,“三日断五 匹,大人故嫌迟,”“君家妇难为”,所以 不如回去。兰芝从焦母的故意挑剔中,感到 了遣归之势已无可逆转,因此不卑不亢地自 己先提出来。
自主学习提纲
• 标出全诗各自然段序号. • 圈画出读不准的字,不理解的词. • 对照小序及书下注释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
握故事情节;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想 象,增加必要的情节,改写成故事. • 找出文中的十九个“相”字的不同法、古今 异义词、偏义复词.
古今异义词
“自由”,今义为“自由自在”,古义为 “自作主张” “可怜”,今义为“值得同情”,古义却 可作“可爱”讲 “却”今为转折连词,古义却有“退”, “回头”义 “要”今义为“需要、要求”,古义却 可作“约定”讲 “适”今义为“适合”,古义“有“刚才”义 “劳劳”今不用,古义作“怅惘若失”讲 “奄奄”今义作“气息将绝”讲,古义却 可作“暗沉沉”讲。
什么是汉乐府呢?
提示:看课后的附录。
今存两汉乐府歌辞中最有价值的作品是50余首民 歌、部分歌谣和少量有主名或无名氏文人诗歌。今 存两汉乐府民歌及谣辞数量不多,但思想内容丰富 深刻,相当广泛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的现实生活,表 达了当时各阶层人民的 情绪和意愿,暴露了封建制 度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例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之异同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之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b88018632af90242a895e5d8.png)
xx与古诗十九首之异同(一)内容上,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有共同的一面,即都反映征夫(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都表现追求人生享乐、及时行乐的生活观;但汉乐府民歌多反映社会面貌,《古诗十九首》多关注人生,题材范围宽窄不同。
艺术上,汉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的表现方法、诗体、风格、语言等各具特色。
从内容上看,(作者的层次有别)汉乐府民歌出于社会下层群众之口,题材范围很广泛。
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班固《汉书·艺文志》),表达了人民自己的心声,道出了人民自己的爱和憎,广泛地反映了两汉人民的痛苦生活,像镜子一样照出了两汉的政治面貌和社会面貌。
《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在东汉末年桓灵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矛盾极为尖锐,下层人民深受水深火热的痛苦。
在统治阶级内部,政治腐败黑暗,外戚宦官和地方豪强垄断政治,彼此又争斗不息。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下层知识分子既无社会地位,又无政治前途,他们往往落魄江湖,背井离乡,辛苦辗转,走投无路,失意彷徨。
《古诗十九首》就是这个危机四伏的时代生活的病态反映,它的题材范围比起汉乐府民歌来,就狭窄得多了。
“它所反映的是处于动乱时代失意之士的羁旅愁怀而已”,“在《十九首》里,表现这种羁旅愁怀的不是游子便是思妇之词,综括起来,有这两种不同题材的分别,但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1](P18)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说:“《十九首》中所流露出的游子思妇的感伤,正是东汉末年封建统治阶级走向没落时期的反映。
”[2](P214)当然这都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文学研究界比较流行的观点。
倪其心指出:“《十九首》的思想特点是封建下层文士从自身地位、利益、处境、遭遇出发充满感伤哀怨,抒写惆怅不满,迸发气愤不平。
为了改善提高地位和待遇,他们不得不放弃家庭生活,奔走仕途,追求功名,谋取富贵,因而造成这一阶层游子思妇的普遍离愁别绪的丛生。
”[3](P264)叶嘉莹认为:“《古诗十九首》之所以能引起千百年读者的共鸣,就在于它所写的三类感情:离别、失意、忧虑人生无常,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
汉乐府民歌
![汉乐府民歌](https://img.taocdn.com/s3/m/5c38228eec3a87c24028c444.png)
三、乐府民歌的产生
乐府的歌辞在普通场合演唱,则主要是 从各地搜集上来的民歌。 可以说,这是继《诗经》之后中国文 学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采诗活动 。 关于采集民歌的目的,《汉书·艺文 志》载:“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 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四、乐府诗的发展
八、汉乐府诗内容及思想
“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民歌的创 作传统,与《诗经》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是 一脉相承的。 两汉乐府诗所反映的内容大多是社会问 题、政治问题、日常生活的具体事情,表现 的也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具有浓厚的生 活气息。
(一)民生疾苦
《东门行》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餔糜。 上用沧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 “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一封家书 《司马相如家书》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卓文君回信
一别之后, 二地相思, 只说是三四月, 又谁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 八行书无可传, 九连环从中折断, 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系念, 万般无奈把君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 百无聊赖十依栏, 重九登高看孤雁, 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 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菩萨蛮》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 水面上称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 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有 所 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 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 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 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狶! 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古代送别诗歌赏析
![古代送别诗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c15a641fe4733687e21aa1d.png)
古代送别诗歌赏析1.《汉乐府》:汉代民间诗歌集。
所收民歌感情真挚浓郁,风格平实朴直。
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酺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
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简短赏析】诗歌叙述了一个垂老的城市贫民在统治者的暴政下长幼无衣无食,为了活命,带武器出东门铤而走险,以图换得一饱。
虽妻子表明愿与丈夫同吃粥,劝丈夫考虑到上有苍天,下有幼子,切不可这么干,但作为丈夫已经别无选择。
不听妻子劝告,反而呵斥她,认为白发随时脱落,已经去迟啦。
从对话中刻画出当时社会的罪恶。
2.陶渊明:东晋时期著名诗人、辞赋散文家。
诗作平和冲淡。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
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行迹拘。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简短赏析】借离别时孤舟远逝,抒发自己向往归隐生活的心绪:时时深深向往的是“山泽居”、“返班生庐”,象飞鸟、游鱼一样自由自在。
至于当初出仕也并非真心追求功名,而是随运顺化而已。
3.杜子春:隋朝人,《三言》中人物。
感怀诗九扣高门十不应,耐他凌辱耐他憎。
如今骑鹤扬州去,莫问腰缠有几星。
【简短赏析】作者发迹去扬州,相别亲眷诗。
表达自己发迹了向亲友发出人生慨叹,世事情态。
相别歌我生来是富家,从幼的喜奢华,财物撒漫贱如沙。
觑着囊资渐寡,看看身上丝丝挂。
欢娱博得叹和嗟,枉教人作话靶。
待求人难上难,说求人最伤感。
朱门走遍自彷徨,没半个钱儿到掌,若没有城西老者宽宏量,三番相赠多情况;这微躯已丧路途旁,请列位高亲主张。
【简短赏析】作者叙述了穷苦时求人无处,求助无门的悲凉景象,表达了自己的一股怨气。
4.王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
诗作清新流畅,质朴自然。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豫章故都,洪府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文学成就
![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文学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b45f91e9de80d4d8d15a4fff.png)
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文学成就汉代文学的主流是文人创作,文人创作的主流是辞赋。
乐府民歌作为民间的创作,是非主流的存在。
它与文人文学虽有一致的地方,但更多不一致之处。
这种非主流的民间创作,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逐渐影响了文人的创作,最终促使诗歌蓬勃兴起,取代了辞赋对文坛的统治。
所以,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现存的汉乐府民歌数量不算多。
但是,在到汉为止的中国文学史上,它显示出特异的光彩。
下面,我们对其主要的特色与成就,逐一介绍。
第一,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
在汉代文人文学中,政论散文、辞赋,都不涉及社会下层的生活;《史记》也只记述了社会中下层中某些特殊人物的特殊经历,如医师、卜者、游侠等。
至于汉代以前,只有同为民歌的《诗经》中的《国风》部分,与汉乐府民歌较为相近。
但是,《国风》虽然也有比较浓厚的生活气息,它反映社会下层生活的特征并不显著,更没有具体深入地反映出这种生活的艰难与痛苦之处。
《国风》中大量的关于婚姻、爱情的诗篇,我们只能说它写出了包括社会中下层在内的人类生活中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方面,而无法确定所写的一定是下层的或“劳动人民”的生活。
反映士兵征战之苦与怀乡之情的诗篇,也只是写出了下层人民生活的一个比较特殊的方面。
只有《豳风 · 七月》,反映了奴隶们一年四季的劳作生活,但它又只是概括性的陈述,而不是具体深入的描写,而且也仅有这一篇。
因此,汉乐府民歌中的许多诗篇,读来就有耳目一新之感,如《妇病行》: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
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
“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
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
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
从乞求与孤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
“我欲不伤悲,不能已!” 探怀中钱持授交。
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
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 诗中写一个妇人久病不起,临终前再三嘱咐丈夫要好好养育孩子,不要打骂他们,可是她死了以后,孩子们无衣无食。
《汉乐府民歌》教学设计
![《汉乐府民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db73da3192e45361166f517.png)
山西工商学院课堂教学赛讲教学设计教师姓名:彭霞玲所属院部:传媒学院讲课内容(作品名称):汉乐府民歌讲课内容所属课程:中国古代文学讲课内容所属学科:文学讲课内容所属专业:汉语言文学讲课内容适用对象:非文学类专业学生教务处二〇一七年四月(要求:教学设计应反映教师教学思想、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特色,包括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总结等方面内容。
)一、教学背景汉乐府就是指汉时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
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100卷,分12类著录,是收罗汉迄五代乐府最为完备的一部诗集。
《乐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辞表现爱恨情感,较为倾向现实主义风格。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不同《诗经》的浪漫主义手法,它开诗歌现实主义新风。
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斜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斜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二、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汉乐府民歌的源流及其成就;(基本点)2. 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重点)3.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难点)三、教学思想:我校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本科学生思想较活跃,但文学基础普遍较差,学习积极性总体不高。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改革:(一)作品阅读与分析点面结合, 经典性作品以教为主, 一般性作品可以讨论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课上讨论交流,畅所欲言,主动学习。
(二)教学中还应注重当代意识与古典领域的交融, 注重古今贯通, 引导学生从民族精神文化底蕴, 及历史变化角度理解古代作品。
努力发掘古代文学史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所具的人文价值, 启发学生思辨能力, 拓展其人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世,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此情绵绵无绝期。
今生,我欲与君相伴,生死与君同,此情与白头共耳语。
不管,前世,还是,今生:但愿他家长富贵,吾只愿与君共蒲糜。
于菩提树下,守住清贫,清浅流年。
古来圣贤皆寂寞,忧愁之水从天上来,时为寒冬亦不断绝,惟有多情人留其名。
临流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鹏之徙于南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直上九万里,去以六月息。
愿他家如鹏展翅高飞,登入高堂明镜,功成名就,我只愿与君一平如洗,知足常乐,安然一生。
愿与君偏安于桃花源处,与世隔绝,淡然处世,不为世俗所约束,随心所欲,释放爱的空气,尽情呼吸;不与名争,不与利搏,于泊船瓜洲处,择宁静一隅,我织网,君扑鱼,于柔情似水中与君共度一生。
云水深处,竹溪佳处,朝霞拨雾见彩云,层林尽染明媚春光;落幕黄昏,夕阳无限好,众鸟相与还,愿与君双双化蝶,双宿双栖,悠闲于山水中,流连忘怀天地间。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如若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吾亦于春暖花开处,掬一束春花,捻一指馨香,等候君骑马归来。
纵使岁月催人老,芳华尽摇落,吾亦与君同生死,同欢乐同悲伤。
树木枯老而折断为柴,草摇落而变衰,花落满地殇,桑田变沧海,吾心愿为君永留长青,不衰不竭,无怨无悔。
愿为君做一棵力争上游的树,长出笔直的枝干,嫩绿的叶,于风雨中锻造挺拔耸立的身躯;伸入青天,扎根大地,不折不挠,不卑不亢,对抗阵阵西北风,对抗阵阵狂沙。
即使年复一年的风沙,折断了我的树枝,剥开了树皮,风干了水分,枯萎了,我的残干亦依然为君挺立不倒,向天空和大地顽强地倾诉爱你的意志与坚定。
他家但愿富贵,愿与君共蒲糜。
等一个天高气清的日子,写一封锦书,寄一世思念,托于红尘阡陌,愿君安好,岁月如初。
错落时光,锦瑟流年,愿与君携手,与蓝天同呼吸,与白云同舞,与清风歌唱,苟纵心于物外,淡忘荣辱。
临流而不羡鱼,吾爱君心,天为证,地为鉴;日为媒妁之言,月为良人只约。
他家但愿富贵,愿与君共蒲糜。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此生愿与君终了,来世亦与君共赴红尘旧梦。
时间的脸,历经了沧桑,染上了苍凉,早已面目全非,而你的梦想,依旧在吾之心上流浪,迎着风吹来的方向,嘴角扬起清新自然的微笑,憧憬着有君的远方;君之梦想,君之远方,是吾寻找下一站幸福的方向。
带着君的梦想,吾会勇敢,我会坚强,一个人漂泊遥远的他乡,寻找爱存在的意义。
于时光里成长,承受那些抽丝剥茧的痛苦,因为懂得,所以云淡风轻。
于漩涡里生活,隐忍那些支离破碎的伤痛,因为懂得,所以淡如烟雨。
于爱情里挣扎,坚守那些死生契阔的誓言,因为懂得,所以无风无雨。
愿携君手,用温厚的文字纪念时光的成长,写下一纸诗意,淡墨红尘;携一缕馨香,淡忘悲与哀。
前世,今生:他家但愿富贵,吾只愿与君共蒲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