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无为思想及其伦理意义
老子“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与现代意义
老子“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与现代意义作者:裴巧丽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02期一、老子“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一)“无为而治”的提出无为而治,出自《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1 孔子赞叹舜:“无为而治,说的正是舜啊!他自己需要做的,只要安安静静坐着而已。
”无为而治,无为指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治则是治理。
无为而治,顾名思义就是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
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道德经》。
无为而治作为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道家修行的基本方法。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
那么道的规律,又是什么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 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
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预,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发展的自然进程。
也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发展。
所以在道家看来,为人处事,修心炼性,都应以自然无为为本,避免有为妄作。
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
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
“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3众所周知,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
老子顺应时势,提出“道”的思想,并由此衍生出“无为而治”,主张用“无为而治”来治理国家,治理社会。
(二)“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无为而治”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
《老子》中,老子多处提及“无为”来达到“无为而治乃大治”的目的。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2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2)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老子还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
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做任何事情都不可太张扬;锋芒毕露,不能长保;光知道进而不知道退,经常善于争而不善让,会给人带来祸患。
老子就是通过这些言论来具体阐释其“无为”思想的。
《老子》还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为无为”是说让一切随缘、来去无意,万物善而不争。
在老子的理想中,“圣人”应持“无为”的哲学对待天下,也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去有所“为”。
“事无事”是说从实际情况出发,以“无事”的态度去对待一切、处理事情,最终会水到渠成。
从对人的伦理精神和艺术精神的养成而言,寂静虚无求恬淡,纵情山水寻逍遥,愉悦心灵品人生。
“味无味”是说人若要知味,必须先从品尝无味开始,去体味恬淡中的真味,从平淡无奇的现象中感应察觉出真实和规律来,把“无味”当作味而得其味。
品味在大众眼里没有味道的事物和事理,就是味无味的意义之所在。
总之,人们要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以平静的思想和行为来对待生活,其旨在阐发“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和处世哲学。
老子“无为”的思想在后来的现实生活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教育方面:今天我们提倡的个性化教育就是老子“无为”思想在教育方面的具体应用。
老子说:“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碎,或陪或堕。
”就是说世间万物物性不同,要允许差异性和特殊性的存在。
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该首先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气质、习惯、特长等,然后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以充分地发展,在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要数魏书生老师。
魏老师在当班主任时,他们班上的事情自己根本不用管,他把学校安排下来的事情根据情况分配给班里的同学,每位同学分别管理一件事情,这样同学们都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且最终都将任务完成得很好。
有一次魏老师出差讲学,学校里举行运动会,他带的那个班最后在运动会上竟拿了第一名。
简论老子思想的生态伦理学意义
、
二、 自然无 为” 生态运 行观 “ 的
天 道 自然 无 为 , 子认 为人类 的 社会运 行也 应顺 应天 道 。老 子 老 言“ 人法 地 , 法 天 , 法 道 , 法 自然 。 又 言 “ 常 无 为 而 无 不 地 天 道 ” 道 为 。老 子 以“ 作 为 万物 之 始 源 , 地 万物 是 以 自然 为尺 度 的 , 道 天 故 而人 类社会 的 运转 也要顺 应道 法 自然的 思想 , 天地 万物 的 自 按照
【 关键词】 老子思想;道经德经》 生态伦理学 《 ;
然本性 去对 待万 物本 身。顺 应天 地万 物生存 的 自然无 为之道 , 是 就 顺应 了天地 的和 谐循 环发展 ; 若人类 违背 万物 自然本 性的 恣意 妄 如 为 , 恶劣 结果也 是可 以预 见的 。 其 老子 的自然 无为 思 想 , 一 种 超 越 世俗 并 超越 功 利 的 道 德 境 是 界。面对 天 地万 物表现 出 自然无 为的不 过度 人为 干预 自然 , 尊重 其 “ 法 自然 ” 道 的生态 平等 观 他 生命 体的 本性 及生存 常态 , 万物 即可 和谐共处 。生态伦 理 学 天下 在 自然 观 的层 面上 , 子 以一 种整 体 性 的视 角诠 释 自然 万 物 , 肯定 自然界 的价 值和权 利 , 地 球 上 的生 命 , 老 保护 倡导 生 物平 等 和 动 将 自然万 物看 作为 一 个 有 机 和谐 的整 体 。老 子 说 : 执 古 之 道 , “ 以 物解放 , 如果 人类 以老 子主张 的 “ 自然 无为 ” 待天 下众 生 , 物 平 对 生 御今 之有 。能 知古 始 , 谓 道 纪。 ( 道 德经 十 四 章 》 以下 引 文 只 等即 指日可 待 。以美 国生态 哲 学 家保 罗 ・ 勒 为泰 斗 的 尊重 自 然 是 ”《 , 泰 注明 章次 ) 老子 所言 的 “ ” 道 是对 上 古 “ 道 ” 想 的诠 释继 承 与 发 界的伦 理学 派 , 出尊 重生命 的 四个 道德 规 范 , 中 涵盖 “ 恶 和 天 思 提 其 作 展 。老 子 在阐 述 其 “ 时 , 宗 明义 :道 可 道 , 常 道 。名 可名 , “ 干预 ” 道 开 “ 非 不 两原 则 ,作 恶 ” “ 原则 要求 不伤 害自然 界 中 的全 部有 机体 、 非常名 。晋 王弼 注释 :可道 之道 , 名之 名 , 事 造形 , “ 可 指 非其 常 也 ; 全部 生物种 群和 生物 共 同体 , 不 干预 ” “ 原则 要 求 不 限制 生 物 有 机 故不 可道 , 不可 名 也 。 道 不 可言 , ~ 言而 非 也 ; 形 形 之 不 形 乎 , 知 道 体 的 自然 生 长 , 其 自然 。其 道 德 规 范 中 的 “ 干 预 ” 则 即体 现 顺 不 原 不 当名 。可 以 用语 言解 释的 ” 是形 而下 的 , ” 道 , 非老 子所 意 指的 永 了老 子的 自然无 为思想 。 恒 的道 。老子 只描述 道 的种 种外 在 表现 , 的 真谛 却 没有 下 定义 , 道 三、 知止 不 殆恬 淡 为上 ”生 态消 费观 “ 可谓是 只 可意 会不 可言传 。 老 子提 倡自然 无 为 , 但现 实中 人 类 受欲 望 的驱 使 , 常 “ 为 常 有 老 子 又言 :道 生一 , 生 二 , 生 三 , 生 万 物 。万 物 负 阴 而 而 累 ”难 以做 到 自然 无 为。老 子 以朴素 的辩 证 观 思想 , 仅 把 “ “ 一 二 三 , 不 无 抱阳, 冲气 以为 和 。 ( ” 四十 二 章 ) 指 万 物 虽 各 有 万 千 , 都 源 于 为 ” 立 为处理人 类 和自然 之 间关 系 的方法 , 明确 要 以 “ 意 但 确 还 知足 、 知 “ ” 并是 以 贯通 协调 的有 机统一 整体 , 道 的支 配下 相 互影 止 手段 , 人类 无止境 的 欲望 。老 子说 “ 莫大 于 可 欲 , 莫 道 , 道 在 为 制约 罪 祸 响 和依 存 的系统 。老 子的 生态思 想流 露出浓 重 的整体 主义 色彩 , 突 大于 不知 足 , 莫 大 于欲 得 。故 , 足 之足 , 咎 知 恒足 矣 。 四十 六 章 ) ( 出表达 出人 与 自然 万 物统一 和谐 的 中心主题 , 达成 人类 和自 然万 他进 一步 指 出 :知足 者 , 也 ” 三十 三 章 ) 老 子 告诫 过 分放 纵 自 而 “ 富 ( , 物 和谐 共生 的唯一 途径 , 遵 循 自然 之 “ ” 即 道 。这 与现 代 西 方 生态 己种 种欲 望的 后人 , 不可只 顺应 欲望 而肆意 妄为 , 要把 握尺 度 , 可 适 伦 理学 的 自然观不 谋 而合 , 把人和 自然 万物 划分 为共 同的有 机 整体 而止 。面对 剑拔 弩张 的全 球生态 形势 , 要保 证自身 的持 续健 康 人类 网 络中 的两个 核心 要 素 , 赞 成将 人 和 自然 万 物放 置 在 对立 面 上 。 发展 , 就是 做到建 设人 类 社 会时 兼 顾保 护 生态 环 境 , 握朴 素 不 首要 把 正 如当代 西 方著名 生 态伦理 学 家罗 尔 斯顿 明 确 提 出的 : 我们 的环 原则 , 而止 的开发 利 用有 限 且难 以再 生的 自然 资 源 , 类 社 适可 使人 境伦 理将 是 整体 主义 的。 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 用约束自己过度欲望的方式努力实现可持续发 老 子的 《 德经 》 道 第二 十五 章中 提到 , 宙 间有 四 大 , 就是 其 展 。物质世 界终 有穷 尽 , 子 告诫 人 们 需约 束 无穷 的 物质 欲 望 , 宇 人 老 朴 中之 一 。人效 仿地 , 地效 仿天 , 效仿 道 , 效 仿 自然 。由 此可 见 , 素 、 天 道 知止 的思想 与现代 文 明的现 状是 非常符 合时 宜的 。 整体 的 自然 系统是 由人 、 、 和道 互 为影响 建构 而成 , 中包 含 天 地 自然 四 、 大 爱无 疆 、 物平等 ” “ 万 的价 值观 的一 切众 生 皆具有 独立 的 自我及 内在价 值 , 类与 自然 界 的万 物均 人 老子认 为 “ 德若谷 ” 四十 一章 ) 上善 若水 , 善利 万 物而 不 上 ( , 水 为 生态 系统中 的要 素 , 人类 的地 位 , 而 充其 量 只 是 生态 系 统 中 的一 争 。水 处在 卑微 的地 方 , 以更接 近 真理 。( 所 八章 ) 上 善 即道 德 ” “ , 环 , 其他 万 物享有 平等 的地 位 。 与 即有 海纳 百川 的胸襟 及慈济 天下 的仁 善 。“ 以圣 人 常善 救 人 , 是 故 老 子言说 的人 的 自然 是 在原 始 自 然 的基 础 上经 由人 类 力量 转 无弃人 ; 善救 物 , 常 故无 弃物 。 ( 二十 七 章 ) 体现 的正是 视天 下万 物 化过 的 , 在 “ 是 归根和 复 命 础 之 上 的 “ 基 朴 、 公 、 全 ” 是 人 类 平等 , “ “ , 大爱无 疆 的情怀 。 “ 慈 , 夫 以战则胜 , 以守 则 固。天将 救之 , 如 和 自然在 本质 上的 统一 。人与 其 他 不 同 生命 之 间是 没 有 高低 贵 贱 以慈卫 之 六 十七 章) “ ( 。 善者 吾 善之 , 善 者吾 亦 善之 ” 圣 人 不 。“ 之分 的 。 常无心 , 以百姓 心为心 ” 四十 九章 ) ( 。老 子 贵 生 爱物 、 慈善 为 怀 的 老 子的这 种整 体 主义 的 生态 自然 观 , 现 代 西 方 生 态 伦 理 中 救世之 心 由此可 见一 斑 。老 子 思 想传 达 出对 生 命 的敬 畏 超越 了 对 与 “ 生物 中心主 义 平等 理 论 的 核心 思 想 很 相 似 , 自然 生态 循 环 系 统 世 俗名 利 、 质 欲望和权 利 的追逐 。 物 中涵 盖的一 切物 质 ( 括 人 类 与 非人 类 、 包 有机 体 与 无机 体 ) 具 有 都 西 方生 态伦理 学创 始人 阿尔 伯 特 ・ 泽 对老 子 对 待生 命 的态 怀 其 自身 固有 的特 性和 内在 价值 , 态系 统自然 循环 长久 稳定 发 展 度 深表 赞誉 :我们 乐 于承 认 , 我 们 相 比 , 中 国 和 印度 思 想 中 , 是生 “ 与 在 中缺一 不可 的 , 以生 态 系统中 一切 物质 存在形 式都 有其 独有 目的 人和 动 物的 问题早 就具 有重 要 地位 ; 且 , 国和 印 度 的伦 理 学原 所 而 中 则上 确 定了人 对 动物 的义 务 和 责任 。 。 史 怀 泽 著名 敬 畏 生 命 ’ ’ 性 , 而享有 平等 地位 , 故 这正 是 两者思 想不谋 而合 之处 。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文档资料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无为”思想是先秦时期流行的重要思想,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纵观中国历史,新王朝建立初期,为恢复生产,统治者大多实行无为之政,而一旦新王朝根基巩固,统治者便开始了有为治理,最终导致了王朝的灭亡。
周而复始,依次循环往复,曲折发展。
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向前的,但也是在曲折中前进。
现今,如何正确理解“无为”思想,并把它的积极方面发挥出来,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无为”的思想“无为”思想是一种自然思想,它与“道”紧密结合。
“道”常被看作源自天,所以“道”常与天并称为“天道”。
“天”在道家那里是自然的天,因而“道”在道家那里是自然的道即自然法则。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因为自然和道是无为的,所以人、地、法、天也应是无为的。
老子又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从这里可以看出,“无为”思想强调人世间万事万物的自然性,强调应保持万事万物最原本的自然状态,不应进行人为的干预,尤其是不要进行不合理的人为干预。
“老子认为有为之政是造成人世间的痛苦与不幸的根源。
在无力改变现实的情况下,他们寄希望于统治者能够采取无为之政,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治理效果。
显然,这种想法有着它原本的朴实性,但更带有理想主义色彩。
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又说“,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者死之徒”,“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政治意义上的“无为”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无事而无扰,清静而不躁驰,无欲而安逸,柔弱而不逞强,为易、小而不为难,这些内容既体现了为政者行“无为之治”所应具备的条件,同时也展示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一)老子的“无为而治”并非是消极的“无为” 有些人称老子的“无为而治”为“无治主义”,事实上,从政治思想角度看老子“无为”的含义,即“为无为”。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中国哲学概论——老子哲学论老子的无为思想摘要“无为”作为一种治国思想,是道家创始人老子首次提出的以“道法自然”为理论基础的落脚点,但老子哲学中的“无为”决不是不作为, 而是另一种方式的“有为”。
“无为”思想是老子政治思想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它强调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我们今天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老子道无为意义Abstract:"Doing nothing" as a governing thought, is the first Taoist founders Lao zi proposed by the nature of the tao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foothold, but Lao tze in the philosophy of" doing nothing "never is not as, but another way of" can do ". "Doing nothing" thought is Lao tze politicalthink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e core content, it emphasizes "tao always dose non-being but all for" to its further study for today we handle to na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opl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have deep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Keywords:Lao tzu tao non-being significance 导论老子作为中国道教的创始人,他是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领域的一座丰碑。
道家哲学的无为而治思想
道家哲学的无为而治思想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流派,主要代表作为《老子》和《庄子》。
其中,《庄子》中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通过不做而达到治理社会和个人的目的。
这一思想在古代中国深入人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道家哲学中的无为而治思想及其现代传承。
一、无为而治的内涵无为而治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淡泊名利:道家认为,追求权力、财富和名誉只会给个人带来痛苦和困扰,因此应该淡泊名利。
只有心境平和、不争不抢、不追求外在的成功和成就,才能达到无为而治的状态。
顺应自然:道家强调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
无为而治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和规律,不去强行干预和改变。
只有适应自然的发展节奏,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与个人成长。
知行合一:道家主张从心性上追求内在的改变,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自我完善。
只有将知识与行动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践无为而治的理念。
二、无为而治在古代社会中的影响无为而治作为道家哲学的重要理念,在古代中国社会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体现在政治、社会和个人等多个方面:治国理政:古代君主通过尊崇道德伦理、提倡贤德政治来实践无为而治的理念。
通过放下私欲、以身作则,使得国家得以和谐稳定地发展。
社会管理:无为而治也体现在对社会管理的理念上。
古代官员在处理事务时采取驾驭自然、顺势而动的态度,淡泊名利、减少干预。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社会秩序稳定。
个人修身养性:从个人层面来看,无为而治强调了人们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个人要意识到追求功名利禄并不是真正的幸福,只有舍弃凡俗欲望,回归自我的内在世界,才能真正拥有真正的内心与精神满足。
三、无为而治思想的现代传承与发展虽然无为而治思想源于古代,但它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影响,并且得到一些现代学者和思想家们的关注与延续。
现代政治:现代一些政治家借鉴了无为而治思想,在政务处理中注重非干预性、适时放手,以便形成更加平衡和民主化的决策过程。
生活方式: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困扰。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论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岑丹妮11汉语言2班学号1130773209选题意义: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主张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老子认为“道”是无言的存在,天“道”自然无为,因此治也应该符合“道”的自然特性,无为而治是唯一可取的道路。
唐代以后的许多帝王如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等都对《老子》从政治角度进行研究注疏,为他们的统治服务。
在西方,《老子》亦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
美国前总统里根在一九八七年国情咨文中就引用了“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名言。
事实证明,老子的政治哲学历来备受重视,直至今日其仍有恒常的价值.对现当代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更加有积极的意义.论文大纲:一、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无为而治”简述“无为而治”政治伦理思想的历史提出,详细举例说明“无为而治”的原则、丰富内涵。
从“道”出发,老子认为“道”的自然本性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无为而治”政治伦理思想的“合理内核”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蕴含着持“道”法自然原则,述管理治国之方、.循“道”之律,天人共处、大力提倡管理者要加强自身的教养,对自己、对自然不要故意而为都是“无为而治”中的“合理内涵”。
三、“无为而治”政治伦理思想的现代性反思老子的政治哲学在中国影响深远,他的一些治国谋略至今仍在闪耀着光芒。
.集中论述“无为而治”对现代管理的价值启迪;对构建和谐政治文明的幽视。
重点论述其政治伦理思想在当今社会的实践和其带来的深远意义。
文献综述:一.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无为而治”道家提出的“无为”内容十分广泛,从治国安邦到治家修身无所不包。
首先,“无为而治”的基本内含一是“因任自然”,二是“不恣意妄为”。
“因任自然”,是指统治者治理国家应当遵循自然的原则,老子认为统治者超越自然的“有为”,必然会引发其对个人私欲、权势的无限贪欲,以致于夺取庶民百姓的脂膏,威胁人民的自由安宁和生存[1]。
《老子》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老子》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经典之一,其思想在中国古代影响深远,而如今,它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依然存在。
《老子》提出了许多哲学思想,包括道、德、无为等概念,这些思想对现代社会的道德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影响。
在本文中,将探讨《老子》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对于现代社会而言,最为重要的是《老子》中的道和无为思想。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是万物存在和运行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也可以把“道”理解为一种普世价值观,它超越了个人的利益和欲望,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
现代社会多是以功利、自私为导向,人们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他人和环境的利益,这种做法既有悖于道德,也容易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矛盾。
而《老子》认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顺应道的运行,放弃功利主义和自私自利的观念,追求道德和人类和谐共处的目标。
《老子》中的道思想对现代社会提出了重要的反思和启示。
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人们特别需要关注的是《老子》中的“德”思想。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所谓的德。
现代社会,人们过于追求物质利益,而忽视了精神和道德的追求。
这种功利主义的思维模式导致了社会的道德滑坡和伦理危机。
而《老子》中的德思想则是提醒我们,应该注重内心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而不是只注重外在的物质追求。
只有人们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社会才能够和谐稳定。
故而,《老子》的德思想对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和价值体系有着积极的影响。
《老子》的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还体现在对社会治理和领导能力的影响上。
《老子》认为,领导者应当以“德”为本,以实践无为的态度来治理国家。
领导者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不要刻意去干扰事物的正常运行,而是以平和的态度去领导和管理社会。
而在现代社会,领导者的德行和领导方式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人们希望领导者不要随意滥用权力,而是能够以“德”自律,以无为的态度处理国家和社会的事务。
这种理念与《老子》中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均是强调领导者应该以“德”为本,以无为的态度来治理国家。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摘要“无为”这一思想是由道家创始人老子以“道法自然”为理论基础首次提出的,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
“无为而治”是道家管理思想的精髓,是通过“无为”的途径去达到“治”的目的。
学习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对于我们青年人修身养性、平衡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老子无为而治实质一、“无为”的实质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河南周口鹿邑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处于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春秋时期,亲眼目睹了百姓的民不聊生,社会的战乱纷起,国家的渐趋衰落。
他思考这些问题,最后认为根源在于统治者的“有为”,为此,提出“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以此来减轻社会矛盾,挽救统治阶级的统治。
老子完成了古代思想从鬼神观念到“道”的飞跃。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始基,是天下万物的根源,世间一切事物都是从“道”产生出来的。
但“道”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道”又可以理解为“无”。
在“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支配下,老子提出“无为而治”。
[1]“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
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
它与“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是基本一致的。
“无为”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干,认为“无为”即什么都不干的看法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一种误解,而是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以“无为”达到“无不为”。
老子强调“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里的“无为”字面意思,实指“道”对万物的不设不教,自然而然,这种任其自然,是靠人的感官无法把握的,老子称“无为”正因为“道”对万物任其自然,万物才能得以保存其原来真朴境界,都能各其性地去生活,这也是“道”无不为的体现。
这里“无为”是“无不为”的前提,而“无为”正是“无为”的结果。
论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伦理思想
D OI :10.3969/j.issn.2095-333X.2016.12.006论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伦理思想^鲁金抗(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6)摘要:老子从“天道”的自然规律出发,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伦理思想。
老子希望统治者能够将“无为”的伦理思想应用于治理天下,从而实现“无不为”的政治理想。
为此,老子将“无为”思想进一步展开,提出了“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治国准则,以及“慈”“儉”和“不敢为天下先”的治国三宝。
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伦理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老子;“无为而治”;政治伦理思想中图分类号:B 2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33X (2016) 12-0018-03在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中,政治与伦理思想是 密不可分的,生活于春秋社会大变动时期的老子,面 对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出于对人民的 同情,从“天道”的自然规律出发,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伦理主张,希望通过“无为”的伦理境界,实现 其“无不治”的政治愿景。
―、老子的政治伦理原则:“无为”“无为”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和立足点,是老 子的基本政治伦理原则。
与儒家的“仁、义、礼、智”等积极入世的伦理原则不同,老子主张“无为”,希望 通过自然的“无为”,来实现社会和谐与国家稳定。
(一)“无为”的由来老子在《道德经》的开篇便预设了一个“道”作为 宇宙的本源,“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老子 认为,“道生万物”,“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是 世界的本源;同时,“道”又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最高法 则。
“道”之常便是“无为”,“无为”源于“道”,并且是 “道”作为宇宙万物发展变化最高法则之“常”,而这 种“常”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不侍,长而不宰”(《道德 经》五十一章)。
也就是说,“道”能生育万物,却不将 万物据为己有,“道”管理万物,但不居功自傲,“道”让万物自然生长却不主宰它们。
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及现代意义
道家“⽆为⽽治”思想及现代意义 道家⽆为⽽治思想包含尊道贵德、⾃然⽆为、柔弱不争、仙道贵⽣、清静寡欲、善待万物、利⼈济世,天⼈和谐、顺其⾃然、返朴归真、天道承负、善恶报应等⽅⾯,其内容是建⽴在以道为核⼼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并将⽆为思想贯彻于各项内容之中,“道常⽆为⽽⽆不为”是道家思想精髓。
⽆为思想成为道家思想的核⼼和主要内容,并在现实⽣活中发挥着积极作⽤。
⼀、⾃然⽆为,柔弱不争对于⽆为的含义王弼解释为“⽆为,顺⾃然也”。
⽆为在道家思想中被解释为“⾃然⽆为”“顺应⾃然”等,是⽆为思想的理论基础。
其内涵表达了⽆为所具有的天道、地道和⼈道的⾃然本性、顺应万物之⾃然⽽不为的“⾃然”规律。
在对待社会⼈⽣的处世态度和基本法则,道家认为天道⾃然⽆为,⼈的⾏事也应效法天道,不要妄⾃作为。
“道”是⾃然⽽然的,没有任何外在强加的⼒量,⼀切都有道所⽣,道⼜是⽆不为。
要做到⾃然⽆为,就要“远嫌疑、远⼩⼈、远苟得、远⾏⽌。
慎⼝⾷、慎⾆利、慎处闹、慎⼒⽃。
常思过失,忘其形骸”。
“柔弱不争”是⽆为思想在道家思想中的重要体现,是⽆为思想的理论基础。
《道德经》提出:“弱者道之⽤”,“柔弱”就是道的作⽤。
“柔弱胜刚强,守柔⽈强”成为道家思想的重要特征之⼀,并将这⼀思想衍化为修道长⽣和应世接物的修⾏观念和⽅法。
提出“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以柔弱为⽤,主张⼀切⾏为都不要太刚强,刚者易损,强者易折。
以静待动,守柔⽰弱⽽不妄动,从⽽开阔⾃我容让的胸怀。
“柔能克刚,弱能胜强”的辩证思想阐明了“柔弱”的功⽤和“刚强”的弊害,表达了⽆为所具有的⾏为特征和⾃然本性。
《道德经》⽈:“天之道,利⽽⽆害;圣⼈之道,为⽽不争”。
强调圣⼈不与俗争,唾弃功名利禄,反对贪求财⾊,合乎天道,⾃然⽽为,以彰显天理之道。
⼆、清静寡欲,返朴归真清静寡欲,返朴归真是道家思想的⼀项重要内容。
《道德经》第四⼗五章说:“清静为天下正”。
《⽼⼦想尔注》释⽈:“道常⽆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正”。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摘要“无为”这一思想是由道家创始人老子以“道法自然”为理论基础首次提出的,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
“无为而治”是道家管理思想的精髓,是通过“无为”的途径去达到“治”的目的。
学习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对于我们青年人修身养性、平衡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老子无为而治实质一、“无为”的实质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河南周口鹿邑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处于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春秋时期,亲眼目睹了百姓的民不聊生,社会的战乱纷起,国家的渐趋衰落。
他思考这些问题,最后认为根源在于统治者的“有为”,为此,提出“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以此来减轻社会矛盾,挽救统治阶级的统治。
老子完成了古代思想从鬼神观念到“道”的飞跃。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始基,是天下万物的根源,世间一切事物都是从“道”产生出来的。
但“道”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道”又可以理解为“无”。
在“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支配下,老子提出“无为而治”。
[1]“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
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
它与“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是基本一致的。
“无为”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干,认为“无为”即什么都不干的看法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一种误解,而是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以“无为”达到“无不为”。
老子强调“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里的“无为”字面意思,实指“道”对万物的不设不教,自然而然,这种任其自然,是靠人的感官无法把握的,老子称“无为”正因为“道”对万物任其自然,万物才能得以保存其原来真朴境界,都能各其性地去生活,这也是“道”无不为的体现。
这里“无为”是“无不为”的前提,而“无为”正是“无为”的结果。
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其意义
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其意义作者:王秦来源:《卷宗》2013年第08期摘要:老子的哲学体系核心是“道”,具体言之就是“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我们通过对老子其人、其思想观点的阐述,结合时代背景,引出对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思考,意义非常。
关键词:老子;无为;修养;发展“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思想,可以说是老子的思想结晶。
司马迁也在《史记》中指出,老子思想的特点是“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由此得见,老子的无为思想仍对当代人的生活起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深入解读这古老而又不朽的思想的很有必要。
1 老子的生平和《道德经》问世开篇之初,我们先了解一下老子其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县)。
他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吏,比孔子年长,学识渊博,孔子曾去向他问礼。
后来,看到周朝腐败,决定脱离当时的政治斗争,隐居山林。
当他要出关时,关令对他说,你既要去做隐士,就一定要把你的学术著作留下来。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写下了他的《道德经》才被放出关。
老子著书共五千多字,有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和一套范畴概念。
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老子》的两种写本,对我们研究老子的思想有重要意义。
1993年,郭店楚墓竹简《老子》出土,为我们了解老子思想的原貌提供了直接的依据。
老子其著作《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的哲学核心是“道”,整个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从“道”那里派生出来的。
老子曾说过:“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也说明,老子所谓的“道”也就是“无”,它是不具有任何具体物质属性的东西。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都是把世界的统一性归结为几种或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如水、火、气等,而老子这里讲的是没有任何具体规定性的“无”或“道”,并把它作为宇宙的本源、万物的根本,似乎看到了世界的统一性,不是某一具体的有规定性的东西,加深了对世界统一问题的理解。
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和发展,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老子的思想概念启示
老子的思想概念启示老子的思想概念是一个相当复杂且深刻的主题,涉及到哲学、道德、政治和社会伦理等多个方面。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老子的背景和思想出发点、老子的基本观点、老子的主要思想和启示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老子的背景和思想出发点。
老子,即李聃,相传是春秋末期齐国人。
《道德经》是老子的代表作,其中包含了他对世界、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老子的出发点是对人类世界的矛盾和苦难状态感到不满,他想通过探索人类存在的本质和道德规律来寻找解决办法。
老子的基本观点是宇宙的本质是无为而治的“道”,而人类应该追求与宇宙的协调一致,达到“道”的状态。
老子认为,宇宙是一个自发自然的存在,是“道”的具体表现。
而人类则常常因为自己的欲望和矛盾而违背了宇宙的规律,导致了诸多问题和苦难。
因此,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即放弃过度的行动和自我意识,顺应宇宙的规律,保持内心平静和谦逊。
老子的主要思想和启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过度干预和控制是造成矛盾和冲突的根源,而宇宙自然的规律和秩序是自发而来的。
因此,人们应该尊重自然规律,放弃过度的行动和干预,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这个思想启示我们,应该抛弃功利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心态,追求自然和谐和内心的宁静。
第二,柔弱胜刚强。
老子认为,柔弱才是真正的强大,而硬性的力量和控制只会导致对立和冲突。
他用“水”来比喻柔弱,水柔能克刚,无形胜有形。
这个思想启示我们,应该学会调适、谦和和宽容,而不是用力量去压倒他人。
只有在平等和互助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三,归于无极。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而真正的境界应该是无极的状态。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个思想启示我们要超越对事物的分类和分析,追求真正的统一和一体性。
只有在超越二元对立的境界上,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世界,达到内心的宁静和超越。
第四,慈爱和无私。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以慈爱和无私的心态对待世界和他人。
老子无为而治政治主张的主要内容
老子无为而治政治主张的主要内容老子的无为而治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对政治和社会组织的独特见解。
尽管他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他的政治思想对于现代社会和政治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首先,老子的无为而治主张强调以自然为模范。
他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能按照自己的规律生长发展,而无需过多的干预。
同样,他主张政治和社会组织也应该以自然为参照,尽量少地干预,让社会自由自在地运转。
他认为过度的干预会导致社会不平衡和混乱,因此主张政府应该放手让社会自主发展。
其次,老子主张无为而治的治理手段是“道”。
道是他所倡导的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原则。
他认为道是超越一切的至高原则,所有的事物都顺应道而行,只有顺应才能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
他主张政府应该按照道的原则来治理,而不是根据个人的意志或权谋来行使权力。
政府只需提供最基本的秩序和保护,让人民自由发展,就能实现社会和谐。
再次,老子主张无为而治的核心是“无为”。
他认为政府过于活跃的干预只会带来负面的后果,因此主张政府应该少干预、少管制。
他提出“无为而无不为”,即让人民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发展。
他认为人民自由而无拘束的状态可以激发个人的创造力和活力,而政府过多的干预只会束缚人民的发展。
最后,老子的无为而治主张也强调“名实相生”。
他认为名利是社会中的一种虚假的价值观念,过度追求名利只会导致社会的虚伪和混乱。
相反,他主张以实为本,即追求真实和自然的道德和价值观。
他认为政府应该尽量避免权力的名声和利益,而是追求公正和服务于人民的实际功效。
只有实践中遵循道的原则,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老子的无为而治政治主张不仅对当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具有启示意义,也对现代社会和政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他的主张强调政府应该少干预,同时强调道德和真实的重要性。
这反映了一种对个人自由和社会自主性的尊重,以及强调公正和服务于人民的政治理念。
在现代社会,政府也应该放手让市场和社会自由运作,同时也应该重视道德和伦理的规范,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论文: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无不为——论老子无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无为而治”是老子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
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都由“道”而生,“道”是最高之本体,“自然”是最高之法则。
所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样天道自然的哲学观念就自然引申出人道无为的政治观念。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在不受强制力量控制和顺应自然的状态下,以“无为”求其无不为,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
“无为而治”的思想也有其产生的特定时代背景。
针对春秋战国之际,统治者为了显名当世,横征暴敛,为所欲为,穷兵黩武而导致民不聊生的“有为”,老子发出“无为而治”的呼吁.初汉和初唐的统治者运用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治理国家使得民富国强、天下大治,说明了老子“自然无为”思想在历史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老子讲“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国的诀窍就像煮小鱼一样,无须搅扰。
实际上是告诉统治者,治理国家不要随意去“扰民”,而应该“以道莅天下”,才能使国家稳定,百姓安乐。
正所谓“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统治者应当遵循自然法则,要“无为”、“好静”、“无事”、“无欲”,让老百姓“自化”、“自正”、“自富”、“自朴”. 老子认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爱民治国,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意思是,统治者爱民治国就要像“道”那样,做到生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施恩而不自恃有恩,主导而不主宰人民。
老子的这些言论充分诠释了他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老子认为统治者对百姓的横征暴敛、严刑苛法以及无休止的战争,是民众不能回归自然之性,社会不能走到“至德之世”的症结所在,所以应当“薄赋敛”、“省刑罚”、“反战争”,为民众提供一个适宜于天性畅扬的生存环境。
”老子认为,繁重的税赋,执政者的“有为”是百姓贫困、国家难以治理的根源。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认识的总结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认识的总结老子无为而治思想认识的总结老子(公元前570年-公元前471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立者之一,也是《道德经》的作者。
他的思想以“无为而治”为核心,无疑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重要贡献之一。
这一思想强调反其道而行之,主张无为而治,追求自然与道的和谐。
在我看来,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意义和启示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反映了他对人类社会及其治理的深刻洞察。
他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着无尽的欲望和竞争,政府以及统治者往往以权力为工具,追逐个人利益,从而导致社会的混乱和腐败。
老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应当建立在自然和道德的基础上,而非传统权力和利益关系上。
他通过无为而治的思想,提醒人们应当放弃个人欲望和权力追求,回归自然和道的本源,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其次,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突出了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视。
老子认为,自然是宇宙的根本,万物的源头。
在自然的面前,人类应当保持谦逊和虚无的态度,顺应自然的规律和秩序。
他认为,自然追求的是“无为而无不为”,即顺其自然、随顺事物发展的规律。
在政府治理方面,老子主张让政府官员依据自然和道德的原则,像自然一样自发、自觉地履行职责,而非凭借权力和规则行使职权。
只有当政府官员追求无为而治时,社会才能避免腐败和冲突,实现和谐与发展。
第三,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关注个体的内在修养和社会的道德伦理。
老子认为,人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淡泊,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他主张人们应当尽量避免欲望的追求和规则的束缚,而要注重内心的自我修养,发扬道德之美,实现生命的自由与和谐。
对于社会组织来说,老子认为应该重视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的约束力,使社会成员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另外,老子无为而治思想还强调了民主与权力的关系。
他认为,权力是人类社会中的必然存在,但也是最容易腐化的。
因此,他主张建立一个减少权力集中和滥用的政治制度,让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力参与公共事务。
老子永远的东方智慧
老子永远的东方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被誉为永远的东方智慧,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
老子的思想涉及人生哲学、政治治理、道德伦理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老子永远的东方智慧。
一、哲学思想1.1 道家思想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奠基人,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理念,强调道的无形无相,超越一切有形有相之物。
1.2 自然观念老子强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强调了自然的有序发展规律,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自然之道。
1.3 空无观念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最高境界是无为无为,追求心灵的宁静与空灵。
二、政治治理2.1 非权谋政治老子认为“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主张非权谋政治,强调以德治国,以无为为治国之道。
2.2 无为而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政治应当自然而然,不应强行干预,应顺应自然规律,让事物自然发展。
2.3 君子治国老子提倡君子治国理念,认为君子应当以德为先,以德治国,以身作则,为民众树立榜样。
三、道德伦理3.1 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强调无为的境界,认为真正的无为是无为而无不为。
3.2 以柔克刚老子提倡“以柔克刚”,强调以柔克刚的智慧,认为柔弱胜刚强,柔中有刚,以柔克刚,可化解矛盾。
3.3 自然和谐老子强调自然和谐的重要性,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和谐,与自然相融合。
四、实践应用4.1 个人修养老子的思想强调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空灵,倡导个人修养与自我完善。
4.2 社会治理老子的思想对社会治理具有启示意义,提倡以德治国,以无为为治国之道,为社会治理提供新思路。
4.3 人际关系老子的思想强调以柔克刚,倡导和谐相处,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提倡互相尊重与包容。
五、现代影响5.1 哲学思想老子的思想对当代哲学思想仍有深远的影响,启示人们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和谐,探索人生的真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道本原
首先来了解一下老子的“道”是什么。“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二十五章),有一物是在天地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了,这一物是不依赖于他物而生成的,是先于天地而存在的,并且不会因为任何而改变。老子又说:“吾不知其母名,强字之曰道”(二十五章),因为不知道它的名字,也就是说在这之前没有人知道它、了解它并且清楚它,导致它都还没有名字,但是对它又很模糊,让人有点朦朦胧胧的感觉,感觉似乎知道但是又似乎不知道它,所以老子勉强给它取了个“道”字。但是老子也说明了这个“道”字并不能完全形容、概况得了它,并不能清楚明白的解释它。除了是作为一种神秘的不可了解的存在,同时,“道”还有其他一些特点,比如“道”能产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道生了一,接连着一生二,最后到生万物,由此可知万物都是由“道”而来,“道”是万物的泉源,“道”是本体,是根本,“道”是最初的存在,万物由“道”而来。 此外,“道”还有一个没有形状、没有任何感官能感知得到的特点。“道”是实有似无,给人捉摸不到的感觉。“道”的本体、根本以及以上的特点也决定了它在老子思想中的地位,即“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那么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是:万物既生于“道”又生于“无”。老子前面说到“道”是万物的生母,老子的这一句又说到万物又最终是生于“无”,“无为”为体,到底谁才是主体。“道”既是万物的主体,“无”也是万物的主体。由此而知,此时的“无”即“道”,“道”即“无”。
引言
老子的是其重要思想。所以“无为”在《老子》中的地位就可知了。老子的“无为”,主要有两大来历,一是其整体思想而言,老子认为“无为”是“道”在具体中的运用。二是从其时代背景来谈,老子当时所处的时代政治秩序十分混乱、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根据司马迁的记载,老子当时作为周守藏式之史,他记载并整理了历代的兴衰灭亡史,由此而知道一个国家要怎样才能长久兴盛,但是当时的君王所奉行的是基本上是有为政治。所以老子提出要顺应“道”的基本规律,以致达到“无为”。只有这样国家和社会才能走得更好。在当今,中国乃至世界都在寻找文化根源,为世界的更好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老子思想,无疑成为研究对象。老子的观点中占重要地位的的又为“道”及“无为”,所以研讨老子的“无为”及其伦理价值是历史和发展的需要。
(三)为而不争
“无为”的第三个内涵为“为而不争”。为但不争,老子认为,不是不可为,而是要做到为但是却不与之争其中的功利。“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二十九章)老子认为执着必败之,为者必失之。所以要不败,就要无为无执,阴阳是相随的,有赢就有输,除了道,没有什么是可以永恒的,所以只有不争,为之,才能有无输赢得失。只有为而不争,尽所能,才能做到无私欲,倾其全身为国为民。这样才能不会为了一己私欲而做有损大众的事。水往往是往低处走的,它生活于这个世界上最低的地方,却滋养着世间万物,为人类提供着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但是人类对其却是最不保护的,面对江河湖泊、日常用水,人类用自己的行为一天天的在伤害着它。水可以无孔不入,是最具柔性的一物,但是却也是这最具柔性的一物,可以做到水滴石穿,可以越过千山万水而最终到达辽阔的海洋,可见又是最具刚性的一物。从不能而做到无不能。但是它却不与任何物相争,也许正是它是顺着自身的本性走,才能做到一日又一日的默默的为着天下万物,与很多物体都能相容吧。“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二十二章) 争是相对的,只有双方争才存在争,但是,争又是一方的,是心性之争,不存在比较又何谈争。老子崇尚清心寡欲,不争不夺,往往做到不争,才会出现善胜的结果。 圣人之道,只需要为之,而不需要争之,不用争之。就如老子所认为的,真正是有真知见灼的人,博学的人是认为自己懂得的东西还很少,相反,认为自己有很大学识的人反倒是学识较少的人。因为真正有的会在实际中发现知识是无限的,能够掌握的很少。自以为的反倒是一种无知。为而不争,是一种自然也是一种奉献。无论是对于水所存在的大自然还是人所处的社会而言,都是一种让世界和谐的态度。
(二)不妄为
“无为”的第二个内涵为“不妄为”。何为“不妄为”?“妄”是随意、任意、强加的意思,“为”是“做”。“希言自然”(二十三章),陈鼓应在《老子今注今译》中解释为:“少发教令是合于自然的,”[①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66.
]①也就是不乱为,不需要多为,即“不妄为”。“无为”的第一个内涵是“遵道”,是要遵循自然,而“不妄为”就是遵循自然的具体做法。就是要遵循大自然、社会本身自有的规律,不可根据自己的意志而加以改变,加以自身的意志就是一种有为,有为必有欲,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个人的能力有限,当一个人把自身想法、意志强加他物,会出现限制他物本身发展的情况。但是,是不是因此可以不为了呢?老子认为“无为”的特征不是不为而是“不妄为”。人若是随意为之,将会揠苗助长, 越发运用智慧和仁义礼智就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情况。 这跟孔子提出的仁义礼智相反,孔子认为人应该不断的学习仁义礼智,不断的深化自身的修养,老子认为应该提倡心性的少思寡欲,而不是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 也就是不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判断事物的好坏,不自以为是,不好大喜功,不胡乱而为,顺其自然按照事物本来的规律行走。只有这样才不会阻碍事物的发展。否则会事与愿违,吃力不讨好。这就比如竹篮打水,揠苗助长,仅凭个人意愿做事,最终造成的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因为个人的未必就是对的,有的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二十二章)从此中我们可以知道,老子认为“不妄为”才是正确做法,才会收获意外的好结果。
(二)法自然
“道法自然”(二十五章),老子认为“道”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也就是说此自然非现实生活中所言的自然,即不是自然界,也不是自然界中某些具体的物体,而是一种存在的状态。“道”是自然的,人是法地的,地又是法天,天是法道的,所以人的一切又是法自然的,即人应该要合乎自然。天地也是要符合自然的,作为宇宙中的大自然,也应该是要符合自然的。那么,上文讲到“道”即“无为”,所以有“无为”也是法自然的。
二、老子“无为”思想的主要内涵
(一)遵道而为
“道”即“无为”,那么“道”与“无为”有什么区别?首先来谈谈什么是“无为”?在“法自然”那里讲到“无为也是“法自然”的。那么也就有“无为”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但是老子也说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三十七章)。可知道“无为”是有主体的,这个主体是人,即人要“无为”。老子的“道”是没有主体的,这是这两者的不同。人是实际中的物体,“无为”是人的属性,那么“无为”也就是具有现实的意义,也可知“无为”是“道”在实际中的践行。“无为”思想作为“道”的核心,但是“无为”是人的属性,具有主观性,所以需要遵道,遵道而为也成为了其首要内涵。“道”是“无为”的根据,无论就形而上还是实践中,“道”作为其基础,都对“无为”形成影响。“道”即是“无为”的践行,若是能做到无为而行,万物将能顺其自然的发展。“道”既常常无为又常常无不为,即可以说它无为又可以说它无不为,所以无为只是道的一种属性,无为只是依据道而行,既然“道”是本体,依“道”而行是一种必然,所以“无为”也成为一种顺其自然的行为。 这些都是在言“道”的“无为”特征。遵道而为就是一种“无为”,“无为”乃是让万事万物按照规律发展。